桐庐的古建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桐庐县农村历史建筑保护工作情况简介

桐庐的农村历史建筑种类丰富,有寺庙、祠堂、花厅、民居、凉亭、牌坊等。目前,全县保存基本完好的明清房屋建筑600余幢,分布情况为江南镇230余幢、凤川镇100余幢、桐君街道60余幢、富春江镇30余幢、新合乡20余幢,其他乡镇150余幢。

桐庐的古民居较多地受到徽派建筑的影响,由于特定的地理和历史条件,在接受徽派建筑理念的同时,也形成了自己一定的地域特色,可用“外简内秀、紧凑实用、木雕精细、观赏性强”来概括。建筑内部的木雕装饰则比徽派建筑更为讲究,特别是建于清代中晚期的古民居建筑,较明显地反映出一种既忠实于耕读传家的儒家文化,又谨慎小心追求时代变革的社会心理。

深澳历史文化名村,是桐庐农村历史建筑中的一颗明珠。现存历史建筑60余幢,单体建筑及聚落形态保存较好,多建于清中、晚期及民国时期,以三合屋与四合屋居多,院落组合多样,外拙内秀,普遍讲究内部雕刻装饰,并且具有不同的主题,这些不同时期的农村历史建筑,时代特征演变非常清晰。古村落整体格局基于独特而完善的地下水系而逐渐形成起来,是中国古代“先规划后建设”的村镇建设的范例。深澳村濒应家溪而建,整个村落建在溪滩上。它由溪流、暗渠、明沟、坎井、水塘构成立体交叉,供排水系统独具特色。

溪流:在村西侧沿山开凿一条人工溪流,称为后溪。它将应家溪上游的屏源溪水自环溪分流引入,平时可作灌溉,洪水时可分洪,后

溪与应家溪将深澳村夹在其内。

暗渠:在应家溪上游西侧开挖有一条800余米的暗渠,自南向北从村的东侧将水引入村内。暗渠深入地下4米左右,渠宽1.5米、高2米,用卵石砌壁拱顶,人可自由进入疏浚。进入村内的300余米暗渠,每隔一定距离开口建一水埠,供村民下埠使用。当地人将这种深入地下的埠称“澳”。由于它较深,故又称深澳,村落也因此为名。

明沟:两条与“深澳”平行的地面水沟。其水引自屏源溪,在进水口设置闸门以控制水量。沟深在50~60公分。水渠穿越村落,流经各家各户的门前屋后,供日常使用,同时起着归集地面雨水,带走生活污水的作用。

水塘:村头的大水塘。平时蓄水,是村内清洗污物、农具所在处。后溪水可注入塘内,塘北头有出水口,建有闸门。

坎井:村内有十七口坎井。这种露天水井呈畚箕形,自地面向下,一般深2~3米。坎井三面卵石砌壁,一面铺以石质踏跺斜入井下供人使用。这些坎井水质清冽,均是地下水。深澳村的坎井分吃水井、洗涤井和专门用来洗澡的洗澡井。也正是这种水系安排,使深澳村数百年得以兴盛,村落建筑得以聚集。

桐庐的农村历史建筑是我县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共桐庐县委、桐庐县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工作。2005年12月编制完成《桐庐深澳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2006年6月深澳古村落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村镇,2007年被国家建设部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2006年9月县人民政府制

定了《桐庐县加强古建筑保护的实施意见》,成立了深澳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实施意见》明确了全县农村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保护原则、保护办法及资金筹措,明确了保护主体及保护者责任,将全县农村历史建筑分为绝对保护、重点保护和一般保护三类管理,县财政按不同等级对农村历史建筑维修进行补助,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农村历史建筑的保护中来。2005年至今已维修县级以上文保单位11个;维修民居、祠堂等单体建筑50余个,共投入维修资金840余万元,并对深澳古村落水系进行环境整治。维修利用的爱莲堂已成为省级历史文化示范点。

由于我县从03年起逐年对农村历史建筑开展抢救性维修,到目前止全县34个县级以上文保单位处于安全状态。深澳历史文化名村、凤川翙岗历史保护区及全县重点农村历史建筑按三年维修计划逐年进行维修,其它分布于全县的一般农村历史建筑也按腐损程度进行抢救性维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