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历程

合集下载

长征顺序事件概括

长征顺序事件概括

长征顺序事件概括长征是指中国共产党红军为了避开敌人的围追堵截,进行的一次艰难的战略转移和长时间的耐久战。

这场历时两年,行程约2万5千里的长征,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重要的革命斗争和民族解放运动,也是一次旷世奇迹。

长征开始于1934年10月,以红一方面军为主力,同时兼有红三、五军团,共26万人参加,其中,红一方面军约10万人。

长征的起点是江西瑞金,终点是陕北延安。

两年间,中途经过不同省份的山山水水,遭遇无数艰难险阻。

在这个漫长的历程当中,发生了很多顺序事件。

在长征刚刚开始的时候,也是整个长征颇为重要的一段时间,就是赣南会师。

1934年11月7日,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于井冈山,形成了中央苏区的政治和军事基础。

之后,红军开始向西北方迁移。

在红军行进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道路上的困难。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四渡赤水。

这个事件发生在1935年5月,当时红军在走过四川省境内时,被敌军的大批兵力追击,不得不从盘山小道绕开。

由于途中这座赤水河非常宽广,加上附近还有许多敌军,因此,红军无法顺利通过。

最终,红军组织了四次渡河行动,才在流血牺牲中,成功实现了渡河。

当红军考虑继续向西北行进的时候,又遇到了一些内部的分歧。

在这个情况下,周恩来提出了著名的长征策略。

这个策略的核心是把主力转移到西北,以保留力量,同时组建游击队,继续发展革命力量。

这个策略最终获得了通过。

除了上述事件外,长征还发生了一系列的战斗和转折。

这些事件多发生在红军穿过中部贫困落后地区的时候。

在这些地方,敌人多,路途险恶,水草不足,吃水难,疾病流行等等。

但是,红军坚决执行毛泽东的革命路线,爱国、集体主义坚定不移,最终克服了一切艰难险阻。

总体上,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最艰苦、最辛酸和最富有传奇性的战略行动之一。

长征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得到了极大的锤炼和提高,也让红军形成了惊人的战斗力和政治觉悟,对中国的革命斗争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经典的5个红军长征故事

经典的5个红军长征故事

经典的5个红军长征故事1. 红一方面军突围:1935年,红一方面军在四川遭遇国民党军队的封锁围剿。

面对敌人的围困和重重阻碍,红一方面军决定进行突围,开展了著名的“四渡赤水”战役。

在极端艰难的环境下,红一方面军完成了四次过江,最终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重围,成功转移至贵州。

2. 红军长征中的翻山越岭:红军长征途中,面对险峻的山势和严寒的天气,红军士兵被迫进行了多次的翻山越岭。

在这艰难的过程中,许多红军士兵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但他们坚定地跟随党中央,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3. 红军长征中的井冈山会师:1934年,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井冈山会师。

这次会师象征着全国革命力量的统一,为长征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井冈山会师后,红军长征更加坚定了前进的步伐,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4. 红军长征中的策应行动:在红军长征的过程中,很多地方的百姓都给予了红军宝贵的帮助。

其中,四川雅安百姓在红军长征途中,发动策应行动,为红军打通了一条必经之路,为红军长征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和支持。

5. 红军长征中的最后一战:红一方面军在长征的最后阶段完成了一系列的战役,其中以巧渡金沙江、万里长征突破封锁的战役最为著名。

红军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了最后的搏斗,最终成功突围,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段壮丽史诗。

在长征中,红军顽强地与敌人作战,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最终完成了由江西井冈山出发、穿越川滇甘青,抵达陕北的壮丽业绩。

这一历史事件影响深远,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生死时刻,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战争最为伟大的一次战役。

以下是关于红军长征的更多故事。

6. 林彪兄弟:在红军长征中,红军战士们的英勇事迹令人敬佩。

其中林彪兄弟就是值得称颂的英雄。

林彪是中国革命的杰出领军人物,他身经百战,长征期间凭借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大战金沙江一役中取得了重要胜利,为红军长征的成功立下了不朽功勋。

红军长征是中国军队中闪耀的一道光芒

红军长征是中国军队中闪耀的一道光芒

红军长征是中国军队中闪耀的一道光芒红军长征是中国军队中闪耀的一道光芒。

它不仅是一次壮举,更是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卓绝中崛起的标志。

红军长征的意义广泛而深远,它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事业均产生了久远的影响。

一、红军长征的背景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场漫长的撤退行动,从1934年10月开始直到1936年10月结束。

背景主要是1934年蒋介石发动了“剿共三“运动。

此次运动共分10路进行,覆盖了中原、华南、华北等地,带给中国红军沉重的打击,迫使其采取长征以避敌的行动。

二、红军长征的历程红军长征对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来说,都是一次极为惊人的历程。

在这次历程中,红军经历了数百次战斗和经济和政治的瓦解。

长征开始后,红军集结的各路部队在四川木里地区汇合,形成了约10万人的红军。

在长征历程中,红军经历了举步维艰、连续作战等许多险恶的境地。

1935年,6万余人在湘西走完了三千多里,到达湖南省内瓜溪,其中丧生约1.5万余人,剩下的人陆续转移至贵州黔东一带,走完长征路程约25000里。

红军长征几乎每一天都是与敌人对峙和战斗的。

这条艰苦的长征路上,红军的牺牲、奋斗和不屈不挠的革命意志,给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条路线成为后来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一段艰辛历程,为红军及中国共产党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备受世人推崇。

三、红军长征的意义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历史事件。

他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和崛起,展示了中国共产党豁达的精神、坚定的毅力和极强的组织能力。

红军长征给了中国共产党一次弥足珍贵的历练,大大提升了中国共产党武装斗争和情报斗争能力。

红军长征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跳跃式发展意义重大。

它开凿了中国传统农村的统一与壮大道路,推进农民觉悟的提高,激励了中国现代化的土壤和动力。

此外,红军长征还为中国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事业的推进提供了坚实的路线发展支撑。

在长征过程中,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人民相互合作、共存共荣,展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互助的精神。

长征的故事

长征的故事

长征:一段传奇的征程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实现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进行的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

它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篇章,也是中国人民勇敢拼搏、自强不息的生动写照。

本文将通过讲述长征中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故事,来展现这段传奇历程的伟大意义。

一、长征前的准备1934年10月,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中央红军被迫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长达两年多的长征。

在这场伟大的征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着红军,跨越了14个省份,翻越了高山、峻岭、草地、沙漠,总行程约为12500公里。

这是一次充满艰辛和危险的征程,但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红军展现出了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

二、长征途中的故事1. 四渡赤水1935年5月,红军在四川毛儿盖与敌军展开激战。

由于敌人布下了重重包围圈,红军被迫撤退。

在四天四夜的时间里,红军战士们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成功地突破了敌人的封锁线。

这次四渡赤水的战斗,充分展示了红军战士们的英勇顽强和聪明才智。

2. 爬雪山过草地1935年8月至9月,红军进入了川西高原。

这里地势险峻,气候恶劣,给红军的行军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红军战士们在雪山和草地间跋涉,克服了饥饿、寒冷和疾病等种种困难。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红军战士为了革命事业英勇献身。

其中,红军烈士陈昌浩的事迹成为了永恒的传说。

陈昌浩是一位年轻的红军战士,他在长征途中因病去世。

在他临终前,他把自己的藏族衣服留给了一位当地的藏族姑娘。

这位姑娘为了纪念陈昌浩,将这件衣服制成了一面旗帜,传承下去。

这面旗帜成为了红军战士们心中永远的骄傲和信仰。

3. 遵义会议XXXX年X月X日至17日,红军在贵州遵义召开了历史上重要的遵义会议。

这次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纠正了一些错误的军事指导思想,为红军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党的事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长征胜利的意义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长征1到18章节概括

长征1到18章节概括

长征1到18章节概括
(原创版)
目录
1.长征的背景和原因
2.长征的准备工作
3.长征的历程
4.长征的意义
正文
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为了躲避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在中共领导下进行的一次重要战略转移。

它始于 1934 年 10 月,结束于 1936 年 10 月,历时两年。

长征的背景和原因主要是由于国民党军队对中共革命根据地的不断围剿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为了保存实力,红军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

长征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了思想动员、组织调整、物资筹备等方面。

中共对红军进行了整编,将原先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合并为红军三大主力,同时加强了党的领导,明确了战略转移的目标和路线。

长征的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江西瑞金出发,经过贵州、云南等地,到达四川懋功。

第二阶段是从懋功出发,经过草地、雪山,到达甘肃会宁。

第三阶段是从会宁出发,经过宁夏、陕西,最终到达陕北。

长征的意义重大。

首先,长征锻炼了红军的意志和战斗力,使红军由劣势转为优势。

其次,长征期间,中共对党的领导进行了调整和加强,使
党的工作更加有效。

第1页共1页。

红军长征过程

红军长征过程

红军长征简介红军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

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在二万五千里,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

国民党称此为“流窜”。

1934年10月10日晚6点12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率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部队共八万六千人,分别自瑞金地区出发,被迫实行战略转移,从而开始进行红军打败国民党的转折点。

转移时经过:瑞金出发——挺进湘西——冲破四道封火线——改向贵州——渡过乌江——夺取遵义——四渡赤水河(意义:打乱敌人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甘肃会宁(长征胜利的标志: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会师)。

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合,长征结束。

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是红军战士悲壮的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

1933年10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动员近100万国民革命军围剿各中国共产党控制的农村根据地,并以50万兵力重点进攻中央苏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要控制地区)。

在前四次战役中,由于实施毛泽东的运动战方针,国民政府军没有达到预定目标,均以撤退告终。

在第五次战役中,由于毛泽东失去领导权,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原名秦邦宪)采纳苏联军事顾问李德的建议,放弃过去四次反“围剿”斗争的积极防御方针,将这场战争定性为国共之间的决战,采用军事冒险主义,提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口号,要求红军在根据地之外抵抗国民革命军,决定在国民党之前抢先行动,发动所有红军展开全面进攻,并争取苏维埃在全中国的胜利。

但中央苏区只有10万左右的正规军和数万游击队,在抢先进攻后不久即遭到巨大损失。

这时共产党方面决定进行阵地防御,辅以“短促突击”(短距攻击),意图抵挡国民革命军的前进。

但这个行动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万里长征的故事

万里长征的故事

万里长征的故事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在1934年至1936年间进行的一次著名的战略行军。

这段艰难的历程,被后人称之为“万里长征”。

这段历史不仅是中国革命战争时期的重要事件,也是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长征的起点是江西瑞金,终点是陕北的延安。

红军经历了数次重大战役,包括四渡赤水、遵义会议、巧渡金沙江等。

这些战役不仅考验了红军的战斗力,也锻炼了红军的意志和纪律,使红军在长征过程中不断壮大。

长征的过程充满了艰辛和危险。

红军在长征途中经历了恶劣的自然环境,严峻的战争考验,以及艰苦的生活条件。

在这样的情况下,红军的每一位战士都表现出了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他们与敌人浴血奋战,与自然环境顽强抗争,最终完成了这次伟大的长征。

长征的意义深远。

长征不仅使中国共产党得以保存下来,更重要的是,长征锻炼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领导人和战士,使他们在长征中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军事原则和战
略战术。

这些都为日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
基础。

长征也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

长征的胜利,使中国
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和支持,为中国革命事业
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长征的精神也一直激励着中国人民不断前进,不断奋斗。

长征的故事,是一部关于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英雄史诗。


征的胜利,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胜利,更是中国人民的胜利。

长征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不断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红色经典红军长征的艰辛征程

红色经典红军长征的艰辛征程

红色经典红军长征的艰辛征程红色经典:红军长征的艰辛征程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壮举。

红军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在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历经艰苦跋涉,最终到达陕北的一次战略行动。

本文将以红军长征为背景,展开详细描述长征的艰辛征程。

先前局势不容乐观,国共两党合作逐渐破裂,红军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封锁线,准备离开江西红色根据地,继续革命斗争。

长征具体是从何时何地开始的呢?一、起点:江西瑞金红军长征的起点,是位于江西瑞金的中央革命根据地。

这里是当时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所在地,也是红军的发源地。

1934年10月16日,中央领导同志在瑞金召开会议,决定了红军长征的计划和方向。

二、目标:陕北革命根据地红军长征的目标是寻求新的革命根据地,那里是抗日战争爆发后抗日根据地的重要一环。

纵观长征征程,红军经历了五大主要战役,包括四渡赤水、过草地、翻雪山、渡大渡河和红军主力渡金沙江等,最终战胜了国民党军队的封锁,成功到达陕北。

三、艰辛征程:生死与困苦红军长征的征程非常艰辛,充满了生死与困苦。

长时间的行军与战斗使许多红军战士牺牲,疲劳、饥饿、寒冷和疾病的折磨成为长征的常态。

同时,红军还要面对自然环境的威胁,如险峻的山岭、沼泽、大江等等。

更令人难以忘怀的是红军在草地上与敌人激烈的战斗、在积雪覆盖山脉中的艰难跋涉以及渡过险象环生的江河。

四、团结奋斗:无后顾之忧红军长征的征程中,红军士兵的团结奋斗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在危机重重的情况下,红军士兵之间紧密团结、互相帮助,共同面对着难以想象的艰难。

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次伟大远征,而这一伟大征程凝聚了各个红军部队和红军战士的无数个英勇闪烁的瞬间。

五、红军长征的影响:激励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红军长征是中华民族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象征,对未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起到了重要的激励作用。

长征途中的艰辛历程成为了后来西柏坡整风运动的教训,也成为共产党后来的领导经验。

长征历程概述

长征历程概述

长征历程概述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为了逃避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从江西井冈山出发,经过多个省份,最终到达陕北的一次战略转移行动。

这次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之一,它不仅锻炼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战斗力,也为他们取得了后来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长征的起点是在1934年10月,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正面临着国民党军队的围剿。

为了保护革命力量,避免被敌人歼灭,中共中央决定进行战略转移。

红军从井冈山出发,经过湖南、江西、福建、广东、湖南、贵州、云南等地,最终到达陕北。

长征的过程中,红军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和挑战。

他们要面对艰苦的山区地形、恶劣的气候条件,还要避开国民党军队的追击。

同时,他们还要解决粮食和物资的问题,为了生存,红军不得不进行掠夺和征用。

这些困难使得红军士气低落,人员伤亡严重,但他们依然坚持不懈地向前推进。

长征的过程中,红军还进行了多次战斗,其中最著名的是在四渡赤水战役中击败了国民党军队。

这次战役不仅使红军士气大增,也给了国民党以重大打击。

红军的胜利不仅来自于他们的英勇和顽强,更来自于他们出色的战略计划和组织能力。

长征的终点是在1935年10月,红军到达了陕北的延安。

整个长征历时一年,红军走过了大约12000公里的艰苦跋涉。

在这一年中,红军损失了很多战士,但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指挥员和干部。

红军的战斗力得到了大幅提升,这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中国革命的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

长征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一次战略转移的范畴。

它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顽强意志和坚定信念,也展示了红军的英勇和战斗力。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重要里程碑,它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长征也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符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奋斗。

红星照耀中国关于长征的内容

红星照耀中国关于长征的内容

红星照耀中国关于长征的内容一、长征的原因1.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在蒋介石发动的第五次“围剿”中,博古、李德等人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

他们放弃了毛泽东之前行之有效的运动战战略,而采用阵地战,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正面的、消耗性的对抗。

例如,他们要求红军修筑大量的碉堡,与装备精良、数量众多的国民党军队进行硬碰硬的战斗。

这种战略上的失误导致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节节败退,根据地不断缩小,最终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二、长征的历程1. 初期的艰难撤离-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从江西瑞金等地出发。

长征初期,红军带着大量的辎重,行军速度缓慢,而且在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下,红军面临巨大的危险。

例如,在湘江战役中,红军为了突破国民党军的封锁线,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人员伤亡过半,江水都被染成了红色。

这一战役也让红军认识到必须改变行军策略。

2. 遵义会议——转折点- 1935年1月,红军到达贵州遵义并召开了遵义会议。

这是长征乃至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

会议批判了博古、李德的错误军事路线,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领导。

遵义会议后,红军开始采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如四渡赤水。

毛泽东指挥红军在赤水河上来回穿梭,巧妙地迷惑了国民党军队,使敌军晕头转向,红军则成功地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

3. 艰难的行军与战斗- 红军继续长征,面临着诸多艰难险阻。

在强渡大渡河时,红军勇士们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攀着铁索奋勇向前,成功夺取了泸定桥,为红军打开了一条生路。

过雪山时,战士们面临着高寒缺氧的恶劣环境,许多战士穿着单薄的衣服,却依然坚定地翻越雪山。

翻雪山后是一望无际的草地,草地中布满了沼泽,一不小心就会陷入其中,而且粮食短缺,战士们不得不吃草根、皮带等维持生命。

4. 胜利会师- 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也到达甘肃会宁,三大主力红军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十万里长征的故事

十万里长征的故事

十万里长征的故事
十万里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1934年至1936年期间进行的一次战略大转移,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

长征的起因是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和严重的内部矛盾。

长征使红军从根据地突围出来,开始了一次长达二万五千里的征程。

长征开始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历经江西、福建、广东、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14个省份,跨越了雪山、草地、沙漠、森林等极端地形。

长征期间,红军克服了严重的内外敌人压力、天气恶劣、疾病瘟疫和物资匮乏等困难。

长征过程中,发生了许多著名的战役和事件,如四渡赤水、翻越雪山、横跨大渡桥、遵义会其议中等,。

遵义会议是长征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会议上决定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确立了正确的军事和政治路线。

在长征过程中,红军战士们展现出了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他们互相帮助、克服困难的革命精神,为了共同的革命目标而奋斗。

长征也锻炼了红军战士们的战斗意志和军事素质,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长征的结束是在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段独特历程,它不仅使红军从危机中解救出来,也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提供了宝贵的革命经验。

十万里长征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启示篇章,它见证了红军战士们的
英勇和坚韧,也为我们今天的生活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我们应该铭记历史,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为未来的美好而努力奋斗。

红星照耀中国五个有关长征的故事情节

红星照耀中国五个有关长征的故事情节

红星照耀中国五个有关长征的故事情节摘要:一、长征的背景和意义二、五个有关长征的故事情节1.红军长征的起源和初期历程2.遵义会议:党的生死攸关转折点3.长征途中的英勇战斗和战略转移4.长征精神的传承与发扬5.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三、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和启示正文:红军长征是我国革命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长征不仅是一次战略转移,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和升华。

以下是五个有关长征的故事情节,展现了长征的艰辛历程和伟大意义。

一、红军长征的起源和初期历程1934年,由于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和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苏区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为了摆脱困境,红军决定进行长征。

长征初期,红军历经千辛万苦,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然而,红军战士们始终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二、遵义会议:党的生死攸关转折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得到了全党的认可,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领导。

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为长征胜利奠定了基础。

三、长征途中的英勇战斗和战略转移长征途中,红军面临无数的困难和敌人围追堵截。

在长征途中,红军战士们英勇奋战,进行了许多著名的战役,如四渡赤水、攻克娄山关等。

红军还进行了战略转移,如强渡乌江、翻越高黎贡山等。

这些战役和转移,锻炼了红军的战斗力,培养了红军战士的革命意志。

四、长征精神的传承与发扬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体现,它包括坚定的信仰、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敢于胜利等内容。

长征途中,红军战士们始终发扬长征精神,战胜一切困难,为革命事业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长征精神成为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不竭动力。

五、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

长征的胜利,使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摆脱了困境,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基础。

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不仅在于战略目标的实现,更在于长征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我所知道的长征》课件

《我所知道的长征》课件
2 坚持革命斗争的韧性和毅力
长征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挫折,要坚持革命斗争的韧性和毅力。
3 勇往直前
长征教给我们,面对困难要勇往直前,永不退缩。
4
四渡赤水等著名事件。
红军的奋斗与顽强精神令世人敬佩。
四、长征的意义
找到新的根据地
长征使中央红军终于找到新的根 据地。
革命战争的韧性和毅力
长征体现了革命战争的韧性和毅 力。
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历史事件
长征也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 为重要的事件之一。
五、长征的启示
1 始终坚持信仰和理想
长征启示我们要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和理想。
《我所知道的长征》PPT 课件
长征是中国历史上一段艰苦而伟大的征途。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历史 事件,也体现了革命战争的韧性和毅力。
、长征的起因
第五次反“围剿”
中央红军遭受严重挫折,需要寻找新的根据地。
中央红军遭受严重挫折
中央红军遭受严重挫折,需要寻找新的根据地。
中央红军需要寻找新的根据地
中央红军遭受严重挫折,需要寻找新的根据地。
二、长征的路线
周恩来提出的路线
从四川出发,通过云南、贵州,最终到达陕北。
三、长征的历程
1
道路艰苦,艰苦奔波
长征中,红军面临艰苦的道路与艰苦的
受到自然环境和敌人的双重阻击
2
奔波。
红军在长征过程中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多著名事件
长征中发生了永川歼敌、强渡大渡河、
长征中的伟大精神

长征历程简述

长征历程简述

长征历程简述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进行的一次战略转移行动,发生在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之间。

长征的目的是逃离国
民党军队的围剿,并寻找新的革命根据地。

长征的起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在江西瑞金开始进军。

红军很快遭遇到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红军不得不转入掩护和迂回行军的战略。

红军经历了几个艰苦的斗争,其中包括与湘江之战、乌江之战和渡过大渡河等。

在长征途中,红军还面临了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包括高山、河流和草地等。

红军还遇到了敌军的袭击和对内部的分裂。

尽管面临着多重困难和挑战,但红军坚持下来,并通过艰苦的行军和战斗终于达到了目的地。

长征的终点是位于陕西省延安市的革命根据地。

这次长征不仅是一个军队的转移,更是中国共产党开展群众工作、实施政权建设和红军军事斗争相结合的伟大实践。

长征的历程充满了艰难和牺牲,但它也展现出了中国共产党坚定的革命意志和顽强的斗争精神,对于中国革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长征也被视为中国共产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崛起和影响力的扩大。

中国近代史长征

中国近代史长征

近代历史——长征
一、长征历程:
1、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开始了长征,实施了战略大转移。

2、方志敏组织北上抗日先遣队(因深入敌后,寡不敌众而失败),
3、博古犯了逃跑主义错误(左倾错误,红军严重受损),
4、以毛泽东为首主张改变进军计划,向贵州挺进,
5、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召开中国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6、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7、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在陕北吴起镇和红十五军团会合,25000里长征,
实现了战略大转移。

8、1936年10月红二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静宁将台堡会师,长征胜利
结束。

二、长征意义
1、粉碎了国民党“围剿”红军、消灭革命力量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的关键。

2、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向西北,为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新高潮准备了条件。

3、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得到了保存和锤炼。

4、长征播撒了革命的火种。

5、长征铸就了“长征精神”。

三、长征精神
1、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念和信念。

2、救国救民,不怕艰难险阻,不惜牺牲精神。

3、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4、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精神。

5、依靠人民群众,共患难,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简介

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简介

长征简介长征背景1933年下半年,国民党军队在前四次“围剿”失败后,蒋介石发动第五次“围剿”,调集50万军队向中央革命根据地进攻。

毛泽东被剥夺红军指挥权后,博古、李德搬用正规的阵地战经验,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进攻受挫后,又采取消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和“短促突击”的战术,同装备优良的敌人打阵地战、堡垒战,使红军日益陷入十分险恶的情势。

为保存革命力量,必须进行战略转移。

长征路线图长征历程1934年10月上旬,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及直属纵队离开江西瑞金就途。

10月21日,中央红军从赣县王母渡至信丰县新田间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沿粤赣边、湘粤边、湘桂边西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三道封锁线。

然而博古、李德等领导人一味退却,消极避战,使红军继续处于不利地位。

中央军委决定从兴安、全州之间抢渡湘江,经浴血奋战,于12月1日渡过湘江(即第四道封锁线),由于连续苦战,红军锐减。

12月中旬,抵达湘黔边时,毛泽东力主放弃原定进入湘西与第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

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开会,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决定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使红军避免了覆亡的危险。

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

1月15~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制定了红军以后的战略方针,从而在最危险的关头挽救了红军和中国共产党。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

3月,组成了实际上以毛泽东为首,周恩来、王稼祥参加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

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川黔滇边和贵州省内迂回穿插。

特别是在四渡赤水的过程中,中央红军灵活机动地创造战机,运动作战,各个歼敌,以少胜多,从而变被动为主动。

随后出敌不意,主力南渡乌江,直逼贵阳,迅即西进,4月下旬以一部在翼侧策应。

万里长征从哪一年到哪一年

万里长征从哪一年到哪一年

万里长征从哪一年到哪一年红军长征是从1934年开始,1936年结束。

红军长征是指在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

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为二万五千里,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

国民党称此为“流窜”。

1934年10月10日晚6点,中共中央、和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博古等领导人率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共八万六千人从瑞金出发,被迫实行战略转移,从而开始进行红军打败国民党的转折点。

转移时经过:江西瑞金出发——渡过于都河——挺进湘西——冲破四道封锁线——改向贵州——渡过乌江——夺取遵义——四渡赤水河(意义:打乱敌人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甘肃会宁。

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结束。

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股不可战胜的力量,长征是一部艰难的历史斗争。

万里长征从哪一年到哪一年 2红军长征一共经过两年,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到1936年10月,最终到达陕北。

1933年9月~1934年夏,中央苏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由于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先是实行冒险主义的进攻战略,后又实行保守主义的防御战略,致使红军屡战失利,苏区日渐缩小。

1934年4月,中央红军(1月,由红一方面军改称)在江西省广昌与国民党军进行决战,损失严重,形势危殆。

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红军第7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皖赣边挺进,建立新的苏区;命令红军第6军团从湘赣苏区突围西征,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

中革军委派出两个军团分别北上、西征,意在调动国民党“围剿”军,以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但未能达到目的。

10月初,国民党军向中央苏区的中心区域进攻,迅速占领了兴国、宁都、石城一线。

回顾长征路的历程

回顾长征路的历程

回顾长征路的历程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是中国革命的一个标志性时期,其历程十分曲折,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长征始于1934年,当时红军正面临着国民党军队的反扑和围攻,为了避免全军被歼灭,毛泽东和红军的主力决定进行长征,逃离江西苏区,前往陕西、甘肃等地区。

长征的起点是江西井冈山,起初共有10万人左右跟随,经过漫长的征程,最后只
有不到万人到达陕北,长征路总长约2万5千公里,历时370
多天。

长征路上,红军经历过无数次的战斗、困难和风雨,其中最为著名的有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瑞金会议等。

遵义会议是中共中央政治局的重要会议,对全党的发展起了极其积极的促进作用;四渡赤水则是红军强渡赤水河的一次重要战役,彰显了红军的强大和智慧;瑞金会议是新的红军中央政府成立前的一次重要会议,它确定了新的战略方向,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长征路上,红军不断地遭遇困难和风险,经常面对缺乏衣食住行的情况,但他们并没有放弃,他们始终信仰着共产主义,为了为人民努力奋斗,不惜一切代价。

红军通过长征,把实践证明了共产主义的正确性和可行性,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珍贵的长征历程,铭刻在了中华民族历史的长卷上,长征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长征不仅
是一个时期的战争纪录,更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辛历程,一个人民革命的奋斗样本。

长征让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得以生存和发展,也让中国革命得以坚持和胜利。

长征历程涵盖了中国革命的许多重要主题:民族团结,土地革命,人民军队的建立,农村基层组织和领导实践等,长征的精神影响着中国共产党至今。

《长征胜利万岁》课文

《长征胜利万岁》课文

《长征胜利万岁》课文
【实用版】
目录
1.课文背景介绍
2.红军长征的历程
3.长征的伟大意义
4.对长征胜利的赞美
正文
【课文背景介绍】
《长征胜利万岁》是一篇描绘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历程的文章。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为了躲避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剿,在中央苏区被迫进行的一次战略转移。

这次战略转移历时两年多,行程约二万五千里,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战略转移之一。

【红军长征的历程】
长征开始于 1934 年 10 月,红军共 8.6 万人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漫长而艰苦的征程。

他们历经了无数次的生死考验,翻越了高山大河,穿过了草地荒原。

其中,最为艰难的一段路程要数过雪山草地。

红军战士们在严寒的环境下,靠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走过了人迹罕至的草地,翻过了连绵起伏的雪山。

【长征的伟大意义】
长征的胜利,不仅标志着红军战略转移的目标达成,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长征锻炼了红军的意志,提高了红军的战斗力,使红军在以后的战斗中更加英勇顽强。

其次,长征广泛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扩大了党的影响。

最后,长征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共产党能够继续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

【对长征胜利的赞美】
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精神的伟大胜利。

正如毛泽东所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红军长征的胜利,将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历史的丰碑上,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强大动力。

让我们高呼:“长征胜利万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征历程【1934年】-10月18日中央红军开始渡江西的于都河,踏上未知的长征路。

-10月21日中央红军在赣县王母渡至信丰新田间土坯国民党第一道封锁线,沿粤赣边,湘粤边西行。

-11月15日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三道封锁线。

-11月25日~12月1日红军从兴安、全州之间抢渡湘江,经浴血奋战,以惨烈的代价渡过了湘江(即第四道封锁线)。

-12月上旬中央红军从老山界翻越了五岭山地最西边的越城岭。

-12月13日中央军委在通道恭城疏远召开会议,毛泽东力主放弃与二、六军团汇合的原定计划,改向敌人兵力薄弱的贵州前进。

-12月14日中央红军占领贵州黎平县城,打开了通向贵州的门户。

-12月18日中共中央在黎平召开政治局会议,作出了《关于在川黔边建立新根据地的决定》。

【1935年】-1月1日至3日中央红军在江界河、茶山关、回龙场等渡口分二路强渡乌江。

-1月7日中央红军第二师占领黔北重镇——遵义。

-1月15~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确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

-1月28日~2月9日中央红军主力在土城一带与川军郭勋祺等部激战,给敌以重大杀伤,但红军伤亡亦重,一渡赤水主动撤出战斗。

-2月28日中央红军再占遵义城。

遵义战役工歼灭和击溃敌人两师又八个团,取得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3月21日至22日中央红军由二朗滩、九溪口、太平渡动渡赤水河(四渡赤水)。

-29日至31日中央红军主力再渡乌江,进抵息烽附近。

-4月25日中央红军进入云南后,分兵三路西进。

-5月9日中央红军主力在皎平渡全部渡过了金沙江。

-5月12日中共中央在会理城郊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即会理会议。

-5月25日中央红军先遣队自安顺场强行渡过了大渡河。

-5月29日红军左路军红四团占领泸定桥。

-6月12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红二师四团翻越夹金山,在达维镇附近与红四方面军第二十五师第七十四团胜利会师。

-6月27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越过第二座大雪山——梦笔山。

-7月2日中央红军翻越第三座大雪山——亚克夏雪山。

-7月6日中央红军翻越第四座大雪山——昌德山。

-7月7日中央红军翻越第五座大雪山——打古山。

-7月21日中共中央在芦花召开会议,与张国焘会商组织问题,对张国焘反对北上的错误进行了批评斗争,希望他共同北上。

-8月5日至6日中共中央在毛儿盖附近的沙窝召开政治局会议。

-8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和中央军委在毛儿盖召开会议。

会议通过了毛泽东关于夏洮战役计划。

-8月29日至31日红军右路军第三十军于29日发起包座战斗,全歼堵击红军北上的胡宗南部第四十九师,打开了进军甘南的门户。

-9月12日张国焘电令右路军第四军、三十军南返。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俄界(今甘肃省迭部县境)召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

-9月17日红军陕甘支队攻占天险腊子口。

【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先后在甘肃省会宁县城和西吉县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至此红军长征结束。

-10月19日红军陕甘支队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吴起镇(今吴旗县)。

至此,中央红军主力历时一年,最远行程二完五千里的长征,胜利结束。

红军翻过的雪山夹金山又名“甲金山”,藏语称为“甲几”,夹金为译音,意为很高很陡的意思。

位于小金县东南,属邛崃山脉,横亘于小金县达维乡与雅安地区宝兴县之间,海拔4124米。

这里地势陡险,山岭连绵,重峦叠障,危岩耸突,峭壁如削,空气稀薄,天气变化无常,当地流传着的一首民谣:“夹金山,夹金山,鸟儿飞不过,人不攀。

要想越过夹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间!”就是对此恶劣环境的真实写照。

夹金山是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徒步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

1935年6月12日下午,红一方面军一军团2师4团在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带领下,克服千难万险,终于从夹金山南麓的硗碛乡成功翻越夹金山,与正在执行任务的红二十五师七十四团的一部,在山下的达维乡的木城沟沟口地带相遇。

意外的相逢,为实现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四方面军两大红军主力的胜利会师奠定了基础。

如今,该县充分利用夹金山原始古朴的生态资源,结合以四姑娘景区为核心旅游开发,将这里申报建立了方圆20700公顷的国家森林公园,自然生态与历史文化资源强强融合,必将更加有力地促进该县县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梦笔山和卓克基官寨传奇继夹金山后,红军翻越的第二座大雪山——梦笔山梦笔山,海拔4150米,在小金县和卓尔康县之间,山这边是小金县,那边便是卓尔康县。

梦笔山是红军翻过第二座大雪山。

1935年6月,红军翻过梦笔山之后到达卓克基,土司索观瀛凭借坚固的山寨进行顽抗。

红军打了3颗信号弹联络后续部队,夜空中的耀眼光团,让藏兵以为红军会施“法术”,竟弃寨而逃。

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入住官寨后,发里面里居然有丰富的藏书,一本线装《三国演义》还放置在大理石书桌上。

嗜书如命的毛泽东甚感惊讶,对卓克基土司索观瀛也有了新的认识。

联系到《三国演义》对郿坞的描述,毛泽东赞叹“古有郿坞,今有官寨。

土司的这个城堡应该是我们在长征途中见到的最有特色的建筑了。

”上百年历史的土司衙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是藏、羌两个民族的聚居地,自治州首府马尔康藏语的意思是“火苗旺盛的地方”。

古时,马尔康为蜀西羌族领地,汉武帝时划入版图,以后历代均有建制。

1935年7月红军驻扎马尔康时,它属理番县。

卓克基土司官寨属清代土司衙门建筑,坐落于海拔2700米高原上的梭磨河畔,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其土司是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第一次大小金川之役后为清政府所封,是川西坝子有名的“理番四土”之一,官寨集居住、官署和防御于一体,与卓克基古镇相邻。

官寨坐北朝南,呈仿汉式的四合院建筑,其建筑风格是藏汉结合。

据介绍,卓克基土司官寨1937年不幸毁于一场大火,现在的官寨是当时的土司索观瀛用3年时间在原有官寨的基础上重新扩建的。

索观瀛,号海寰,藏族,藏名桑朗泽让,出生于汶川瓦寺土司世家,从小饱读诗书,精通嘉绒藏语和汉语。

因第六代卓克基土司是信奉黄教的喇嘛,没有娶妻生子,经高僧卜算,索观瀛被过继而来,承袭了马尔康卓克基第七代土司。

红军3颗信号弹巧取官寨1935年8月,红军在四川省懋功县(即现在的小金县)会师后,在两河口召开会议,确定了北上开辟川陕甘根据地的战略方针。

两河口会议结束后,红军制定了松潘战斗计划,卓克基土司所属领地是通往松潘和草地的必经之路。

当年,红军先头部队红一军团2师6团翻过梦笔山,沿着纳足沟攻打卓克基。

土司索观瀛在卓克基派兵堵截红军,红军为了执行民族政策,主要通过喊话宣传,但是土兵不理,继续开枪。

红军一时不能推进,相持到天黑,下起了大雨,当时土兵的火药枪发挥不了作用,红军就发动攻势,土兵撤退进卓克基官寨,企图凭险继续阻止红军通过卓克基北上。

中央红军来到梭磨河畔的土司官寨,只见寨门紧闭,周围静得出奇。

由于官寨易守难攻,红军一时无法靠近,双方相持到当天夜晚。

为求友军增援,红军先头部队向天空发射了3颗彩色信号弹,这个平常的求援举动,没想到却产生了意料不到的效果。

3颗信号弹照亮了整个天空,土司及他的土兵们从来没有见过这种东西,以为是神兵天降,慌忙带着他的家眷连夜逃往山上,就连他的土司大印也没来得及带走索观瀛由土司成人大代表1935年7月初的一个清晨,踏着川西北浓浓的雾霭,毛泽东推开了土司官寨沉重的大门。

眼前这座城堡似的建筑,深深吸引了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

据马尔康县政协秘书长班得东周介绍,当年,毛泽东在土司的书房蜀锦楼住了一周。

蜀锦楼珍藏着很多书籍,其中藏文书籍有天文、地理、经书,汉文书籍有《古文观止》、《三国演义》、《四书五经》等。

毛泽东在卓克基期间,闲暇之余,他详细考察了官寨,联系到《三国演义》第八回中对镅屋的记载,毛泽东说,古有镅屋,今有官寨,土司这个城堡,应该是长征途中见到的最有特色的一个民居了。

长征时在卓克基土司官寨的这段往事,显然给毛泽东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以至于在17年后的1952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当得知索观瀛代表西南少数民族参观团来到北京时,毛泽东欣然邀请索观瀛同桌就餐。

曾为嘉绒藏族土司、指挥土兵与红军打过仗的索观瀛到北京时已经54岁了。

1952年8月,他随民族工作队进入黑水地区,协助人民解放军开展工作;1953年3月,索观瀛又进入阿坝工作。

马尔康和平解放后,索观瀛先后担任四川阿坝州副州长、四川省民委副主任,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1967年去世。

官寨成为红军文化博物馆近70年过去了,如今,卓克基土司官寨已成为一个集红色旅游和嘉绒藏族风情为一体的国家二级文物保护单位。

马尔康县政府把官寨整修一新,命名为红军文化博物馆,展室里全部是国家级文物。

亚克夏雪山红军之魂亚克夏雪山位于红原县与黑水县交界处的亚克夏山北坡的桠口上,距红原县剧经寺镇约13公里。

亚克夏山又名长板山、马塘梁子,海拔4455米,高耸云天,山势陡峭,沟壑纵横,终年积雪,气候多变。

1935年7月2日,由红一方面军一军团和红四方面军三十军各一部组成的北上先头部队,从康猫寺(今刷经寺镇老康猫村)出发,翻越亚克夏雪山进入黑水境内。

这既是毛泽东翻越的第三座大雪山,也是红军往返翻越次数最多的一座大雪山。

在亚克夏雪山的垭口下,有一座中国海拔最高的红军烈士墓。

1952年7月,解放军黑水剿匪西线部队轻骑师137团驻扎到这里,在营地附近发现了12具遗骨,头北脚南,排列整齐,而且从骨架旁还找到皮带环、铜扣之类的军用品。

经过缜密的分析研究,他们一致认为这是17年前长征时红军战士的遗骨。

曾三度翻越此山的141团团长唐成海判断这12名战士是个建制班,夜宿亚克夏雪山,因缺氧窒息而牺牲。

达古雪山冰封的世界2006-12-7 21:09:00 字号:[大中小] 选择背景色:我来说两句打古冰川位于芦花镇三打古村境内,距离县城四十余公里,面积为119平方公里,是红军长征翻越的最后一座大雪山,1992年,日本人通过卫星发现了隐匿高山这中的打古冰川,同年8月,一批日本科学家远渡重洋来到黑水,前往打古冰川,作了为期一同的考察,他们为发现如此罕见的现代冰川,握手留影于冰川之巅,打古冰川流不息就这样补日本人推崇出世。

打古冰川海拔3800-5100余米,属现代山地冰川流不息,地貌给合完整、自然景观奇特(专家语)。

山顶终年积雪,积雪下面发育着60-200米厚的现代冰川,冰川呈波浪状水纹,记载了它的发育及成长过程(专家语),在阳光照射下,一遍馁光灿烂的世界,蔚为壮观,围绕雪峰分布着数十个大小不等呈孔雀蓝的冰蚀湖,冰川脚下,更有落差高达200余米的“凌云瀑布”冰川之中还分面着极其丰富的天然水晶及花岗石等资源。

冰川周围,生活着成百上千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丝猴、野牛、獐子、盘羊、梁祝鸟以及其它一些珍贵鸟禽和冬虫夏草等名贵药材,这些生命的存在,无疑为打古冰川赋予了更强的生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