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认识毫米、分米的概念,并能通过简单的换算和测量掌握相应的计算方法。
2. 能力目标:能够用毫米、分米表示长度,并能掌握相应的换算和计算方法。
3. 情感目标:通过实际测量和实践操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认识毫米、分米的概念,通过简单的换算和测量掌握相应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和测量的方法深入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学会关于长度单位的使用方法和计算方法。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教学PPT或其他媒介,在黑板或白板上画出一条直线,要求学生手写出这条线所代表的长度数值,并要求学生口头答出这条线代表的长度单位。
2. 概念讲解教师开始讲解毫米、分米的概念,通过图片演示和示范,告诉学生毫米是长度单位,每个毫米都代表着十分之一分米或者说是0.1分米,让学生相信100毫米 = 10分米,300毫米 = 30分米。
在讲解分米时,教师提醒同学们要注意将长度分成10份来计算长度。
3. 实践操作3.1 毫米和分米的测量和换算让学生们按照长度的计算标准,使用尺子、直尺、测量架等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然后让学生把测量到的长度值转换成相应的单位长度值,例如:把30分米换算成毫米,那么就是转换成 300 毫米,花篮的周长为100毫米,那么就可以算出花篮的直径是多少?3.2 科学实验教师把不同长度的物体放在桌子上,并要求学生测量长度并计算单位。
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感受实际的长度,并加深对长度单位的概念的理解。
3.3 合作学习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解决计算长度的问题,进行带有一些困难的计算,例如:计算大象的长度是多少?4. 课后巩固让学生做课后练习,检测自己是否能够熟练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四、教学资源教师课件、黑板或白板、尺子、直尺、测量架等。
五、教学评估1.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巡视和观察课堂,以确保学生能正确理解测量长度的方法和计算单位。
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8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52~53 页例 1、例 2,第 54 页的“想想做做” 。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观察、测量、交流等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 1 分米和 1 毫米的长度观念。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会测量一些物体或线段的长度,积累一些测量和估计的经验,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3.使学生体会认识成都单位是实际生活中计量长度的需要,感受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增强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以及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一份米长和一毫米厚的物品若干件。
学生每人准备一把直尺,一枚5 角硬币;每个小组准备一把米尺。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提问:谁能知道,教室的门大约有多高?要知道教室的门有多高,可以用什么作单位来测量呢?1 米有多长?1 厘米呢?用手比划比划。
2.说明:米和厘米都是我们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两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
(板书课题)二、实践操作认识新知(一)认识分米1.量一量。
出示一个长大约 20 厘米、宽大约 10 厘米的文具盒。
用直尺量出文具盒的`长边和短边的长。
明确:这个文具盒的长大约是20 厘米,宽大约是 10 厘米。
指出:像 10 厘米、20 厘米这样的长度还可以用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来表示,10 厘米是 1 分米,20 厘米是2 分米。
分米是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可以用字母“dm”表示。
(板书:分米 dm)追问:这个文具盒的长大约是几分米?宽呢?2.认一认。
让学生拿出直尺,按照 10 厘米是 1 分米,在直尺上找出 1 分米的长度,看看有多长。
三年级数学教案:认识毫米、分米
三年级数学教案:认识毫米、分米一、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毫米、分米的概念。
2.能够正确使用毫米、分米进行测量。
3.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测量问题。
二、教学重点毫米、分米的概念和使用。
三、教学难点如何在实际生活中正确使用毫米、分米工具进行测量。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知识老师问学生们:“小朋友们,家里有一条青蛙,你们有没有想过它有多长?”学生们说:“没有想过”。
老师:“如果让你们测量它的长度,你们会怎么做呢?”学生们:“用尺子来测量。
”老师:“非常好,那么这个尺子能测出多少长度呢?”学生们:“一米。
”老师:“如果想要测量青蛙的长度,这一米的尺子明显太长了。
你们有没有听说过毫米、分米呢?”二、呈现新知识1.毫米的概念老师:“小朋友们,毫米是用来测量比较小的长度的单位。
其实,一毫米就等于一千分之一米,也就是说,它很小很小,但在某些情况下却非常有用。
举个例子,如果想要测量一根铅笔的长度,你们认为应该用什么来测量呢?”学生们:“毫米尺。
”老师:“非常好,那我们来看看这个长度是多少?”老师找出一支铅笔,并使用毫米尺测量其长度,告诉学生这只铅笔的长度是30毫米。
2.分米的概念老师:“小朋友们,那如果要测量更长的长度呢?比如说一张纸的长度,应该怎么办呢?”学生们:“用分米尺。
”老师:“对,在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分米是用来测量比较大一些的长度的单位。
它可以用来测量一些比较大的物体的长度。
举个例子,如果你觉得一本书的长度太长了,你就可以使用分米尺来测量啦!”老师拿出一本书:这本书长度是26分米。
三、概念练习老师给出一张练习纸,要求学生根据图形测量出其长度并填在答案栏中。
四、巩固练习1.游戏老师把一些物品摆放在桌子上,例如纸张,书籍、笔等,让学生来猜猜他们的长度是多少?然后再用毫米、分米尺进行测量确认是否猜对了。
2.练习题老师给学生发放一些练习题,要求学生根据题目的描述写出测量的长度,并在答案栏中填写出正确答案。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数学 人教版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的概念,能够正确区分和运用这两个单位。
2. 培养学生运用分米和毫米进行测量和计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的概念2. 分米和毫米的换算关系3. 分米和毫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长度单位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定义和特点。
3. 探究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用分米和毫米测量教室内的物品,培养学生运用长度单位的能力。
4.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分米和毫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理解。
5.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分米和毫米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布置与分米和毫米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的知识。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正确运用分米和毫米进行测量和计算。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例如,部分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掌握不够熟练,需要进一步加强练习。
此外,在案例分析环节,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针对这些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对长度单位换算关系的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熟练掌握。
2.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3.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4. 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鼓励他们提问和发表见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通过本次教学,我对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的教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成长助力。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
2.让学生学会用毫米和分米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长度观念。
难点:用毫米和分米测量物体的长度,进行单位换算。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学生分组实验器材:直尺、卷尺、线段、细木棒等3.教学评价表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如铅笔、书本、课桌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体的长度。
2.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物体的长度吗?你们是如何测量的?(二)探究新知1.认识毫米(1)展示1毫米的长度,让学生直观感受毫米的长度。
(2)引导学生用直尺测量1毫米的长度,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1毫米的长度。
(3)让学生在纸上画出1毫米长的线段,体验1毫米的长度。
2.认识分米(1)展示1分米的长度,让学生直观感受分米的长度。
(2)引导学生用直尺测量1分米的长度,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1分米的长度。
(3)让学生在纸上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体验1分米的长度。
3.单位换算(1)引导学生观察1分米和10毫米之间的关系,发现1分米等于10毫米。
(2)让学生用直尺测量长度为2分米的线段,计算其长度(20毫米)。
(三)实践操作1.分组实验:让学生用直尺和卷尺测量课桌、书本、铅笔等物体的长度,记录数据,并换算成毫米和分米。
2.小组交流:学生分享自己的测量结果,讨论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四)课堂小结2.强调测量物体长度时要注意单位的选择和换算。
(五)课后作业1.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用直尺测量家中的物体长度,记录数据,并换算成毫米和分米。
2.课后实践: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物体的长度,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长度观念。
三年级数学课程,毫米和分米认知教案
三年级数学课程,毫米和分米认知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毫米和分米的概念和用途。
2、将毫米和分米转换为其他单位的长度。
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答相关的数学问题。
二、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简单粗暴的直观方式,展示毫米与分米的等价转换关系。
(学生手拿尺子)老师:同学们,看看这个尺子,我们知道其中印有许多刻度标志,你是否有想过这些刻度标志的作用是什么呢?学生:量长度!老师:非常好,量长度就需要用到单位表示,你们在课前模拟过或在实际生活中切身感受过毫米和分米的长度区别吗?学生:有!老师:非常好,请同学们看看这个尺子的一个毫米和一个分米的位置,看得清楚吗?(同学们将尺子传递,老师辅助检查)2、知识讲解环节:通过公式推导来让同学们对毫米、分米的认识更加系统和全面。
老师:根据课前学习的知识,我们知道1分米 = 10毫米,即10毫米等价于1厘米;同学们能否列出毫米向分米或厘米的等价公式?学生:1毫米 = 0.1分米,1毫米 = 0.1厘米。
老师:分米和厘米的换算公式?学生:1分米 = 10厘米。
老师:非常好,我们将讲解如何将毫米或分米转化为其他长度的单位长度。
(老师拿出黑板或PPT,同学们通过听、看的形式跟随教师学习)三、教学方法:1、理解法:用每次展示和演示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猜测,逐渐理解和掌握毫米和分米的概念。
2、实践法:通过让学生动手实际操作和测量的方式,让同学们对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具体。
3、讲解法: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演练,让同学们理清毫米和分米的原理、换算方法和实用操作。
四、教学要点:1、毫米、分米的基本认知概念及用途。
2、将毫米与分米换算成其他单位的长度,如厘米、米等。
3、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相关数学问题。
五、教学反思:毫米和分米的认知是三年级数学课程的核心内容,本教案非常注重同学们的观察性与实践性:让同学们自己看看尺子刻度,感受毫米和分米的长度区别;通过公式推导,让同学们把切身体验变成具体科学认识;通过展示、操作和讲解,让同学们全方位地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
小学三年级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小学三年级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6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三年级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1教学目标:①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②引导学生探索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知道分米、毫米这二个长度单位和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 厘米、1厘米=10毫米。
教学教法:1.直观教学法。
教学时利用直尺,观看分米、毫米标准的长度,观察1毫米、1分米的长度,在脑中建立表象,并让学生用生活中典型的长度帮助学生感悟用心体会。
2.练习法。
学生巩固知识和形成各种学习技能需要反复的练习,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
在教学认识分米、毫米时,让学生去找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做为参照物。
教学学法:1.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在建立观念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的应用能力。
2.学会与人合作养成良好习惯。
在估计测量中,由于毫米相对较小,容易出错,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分工完成,在课堂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回忆学过的二个长度单位是什么?比划一下1米长度和1厘米的`长度吗?二、教学新知1、认识毫米,感受毫米的必要性。
2、建立毫米的表象。
请你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用手比划一下。
师提问:生活哪些物体的长或厚约为1毫米?3、学习厘米与毫米的关系追问:通过刚才比划和观察,你发现什么?毫米是相对较小的长度单位,通过观察你发现。
(1)厘米与毫米有什么关系?得出1厘米=10毫米。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毫米和分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能够正确地进行换算。
2.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直观感知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认识毫米和分米,掌握它们与米、厘米的关系。
2. 学习毫米和分米的换算。
3. 学习使用尺子测量长度,并进行简单的数据记录和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毫米和分米的认识,以及它们与米、厘米的关系和换算。
2. 教学难点:毫米和分米的实际应用,如使用尺子进行精确测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尺子、长度模型、多媒体课件。
2. 学具:学生自备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长度单位,然后引出毫米和分米。
2. 新课内容:讲解毫米和分米的概念,以及它们与米、厘米的关系和换算。
通过实物展示和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毫米和分米的长度。
3. 实践活动:让学生使用尺子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数据记录。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发现毫米和分米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
5.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关于毫米和分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关于毫米和分米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毫米、分米的认识2. 板书内容:(1)毫米和分米的概念(2)毫米和分米与米、厘米的关系和换算(3)实践活动:使用尺子测量长度(4)实例说明毫米和分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毫米和分米的知识。
2. 提高题:设计一些实际测量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 拓展题:让学生收集一些关于长度单位的知识,进行课堂分享。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对毫米和分米概念的理解,及时纠正错误认识。
2. 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课后作业要注重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6篇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6篇《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1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毫米和分米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3年级上册数学第3单元的第1课时,本课内容是在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对于今后学习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同时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并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能力目标: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估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本课教学重点是毫米、分米长度概念的建立;教学难点是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和估测。
四、教法和学法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如下方法:(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教师利用直观教具(或多媒体)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知。
(2)巧设疑问,激发兴趣:教师通过设疑,指明学习方向,营造探究新知的氛围,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五、教具准备学生准备:纸尺、塑料尺、一分钱硬币、小金箍棒等。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四根金箍棒(1米、20厘米、1分米、7毫米),生活中常见的接近1毫米和1分米的物品。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小学三年级教案
教案名称:认识毫米和分米年级:三年级学科:数学一、教学目标:1.认识毫米和分米的概念;2.掌握毫米和分米之间的换算关系;3.能够准确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换算。
二、教学准备:1.教材:三年级数学教材2.教具:尺子、毫米纸尺、分米纸尺、卡片、小学生纸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厘米的概念,并提问:你们知道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是什么吗?2.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的引导,引出“毫米”和“分米”的概念。
Step 2:认识毫米1.准备一根毫米纸尺,展示给学生,指着最小的刻度,解释这是毫米。
2.让学生找到教室里的一些物品,使用毫米纸尺测量它们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3.学生在小学生纸上绘制一个长方形,使用毫米纸尺测量它的长和宽,并记录下来。
Step 3:认识分米1.准备一根分米纸尺,展示给学生,指着最大的刻度,解释这是分米。
2.让学生找到教室里的一些物品,使用分米纸尺测量它们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3.学生在小学生纸上绘制一个长方形,使用分米纸尺测量它的长和宽,并记录下来。
Step 4:毫米和分米之间的换算1.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知道了一个物体的长度是多少毫米,我们如何换算成分米呢?2.通过示例和解释,教导学生如何将毫米转换为分米。
3.让学生进行一些练习,将给定的毫米长度转换为分米。
Step 5:分米和毫米的测量实践1.让学生组成小组,分发卡片给每个小组。
2.要求学生在卡片上写上一个物体的长度,既包括毫米又包括分米。
3.学生通过相互交换卡片,使用尺子测量卡片上的物体,并将其转换为分米和毫米。
4.鼓励学生和他们的小组分享他们的测量结果,并进行讨论。
四、巩固拓展:1.游戏:分组比赛将课堂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选一个队长。
教师给每个小组一个长度,要求学生使用毫米纸尺和分米纸尺将长度转换为毫米和分米,并在黑板上写下答案。
首先完成并正确的小组拿到积分。
2.小结: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毫米和分米的换算规则,并进行概念的梳理。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修改版]
第一篇:《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毫米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悉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2.会使用合适的单位来表示长度,会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 3.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
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
教学重点:使学生熟悉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应用概念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学生准备:1分硬币、直尺、橡皮、磁卡、大头针、订书针教师准备:磁卡、直尺、米尺、测量记录单、1分硬币、卡纸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回顾1厘米和1米:师:大家好,今天这节课就由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完成,如在上课中有什么不会的或不明白的地方可以举手问,让我们一起来帮你解决。
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你记忆的宝库,回忆一下我们在二年级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呢?请举手说一说。
生:厘米、米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直尺找一找1厘米,并且用手势比划一下?(学生比划)师:在请同学们看看老师的米尺,伸开你的双臂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学生比划,教师举起1米长的米尺验证)2、故事设疑:师:好的,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了1厘米和1米长度,今天森林里的动物也开展了测量身长的活动,可是粗心的狐狸大姐忘记了写长度单位,你能帮他填上吗?动物身长(幻灯2)长颈鹿身长5 鸽子身长20蚂蚁身长5 蜜蜂身长10师:谁愿意说一说?生1:长颈鹿5米,鸽子20厘米,蚂蚁5厘米,蜜蜂10厘米。
师:有不同意见吗?蚂蚁和蜜蜂的单位你们同意吗?生:5厘米的蚂蚁太大了,不可能的。
是的。
(你是一个会借助比较发现问题的小朋友,这种学习方法老师非常喜欢。
师:那同学们就在直尺上找一找5厘米有多长?生:在直尺上找5厘米。
师:是不是太长了呀,在第一排中的动物身长可以准确的用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来表示,但对于第二排一些动物的身长来说,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就不能表示了,需要学习新的长度单位。
三年级数学教案《毫米分米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和理解毫米和分米的概念。
2.能够进行毫米和分米的换算。
3.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毫米和分米的知识。
二、教学重点:1.认识和理解毫米和分米的概念。
2.进行毫米和分米的换算。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或幻灯片。
2.毫米、分米的实物模型或实际测量工具。
四、教学步骤: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不同长度的物品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长度的比较和测量。
Step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或幻灯片展示毫米和分米的概念以及它们的符号表示,并简单解释它们的关系。
Step 3:示范(15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毫米和分米的实物模型或实际测量工具,比如标尺。
教师用标尺来测量一些物品的长度,并让学生观察和记录。
Step 4:讨论(2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以下问题:1.毫米和分米有什么区别?2.毫米和分米可以相互换算吗?3.如何用毫米和分米来测量物品的长度?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补充或纠正。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Step 5:练习(20分钟)1.活动1:教师将一些长度不等的物品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用标尺测量物品的长度,并用毫米和分米表示出来。
然后让学生互相交流和比较。
2.活动2:教师出示一些长度的图片,让学生用标尺测量长度,并用毫米和分米表示出来。
学生可以在白板上或纸上写下自己的测量结果。
Step 6:总结(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重点强调毫米和分米的概念以及它们的相互换算。
五、师生互动: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通过提问和回答,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六、课堂作业:1.课后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
2.运用毫米和分米的知识,测量家里物品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讨论和实际操作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毫米和分米的概念。
同时,通过实际测量和换算的练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15篇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15篇《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1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21至24页教材分析:(一)分析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本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这些长度单位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分析教材的编排意图1、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
2、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3、重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教学重点:体验 1 毫米、1 分米的实际长度,形成正确表象教学难点:1、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2、能够根据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计算。
策略方法:通过学生观察、讨论、实际操作等突破重点,通过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动手操作,计算等突破难点。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在生活中常遇到测量问题,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在教学时,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他们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测量,要注意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动手操作与认真思考相结合,在测量中,学生可能对毫米的测量更难掌握一些,可让学生多操作,单位换算和计算也要加强。
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明确毫米、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 1毫米、1 分米的长度单位。
2、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毫米与厘米、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在操作和交流中,使学生学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提高学生估测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学前准备1、复习旧知。
(1)师生一起回忆,曾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
(2)请同学们以厘米为单位,分别测量曲别针、铅笔的长度。
(3)集体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
最新⼈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毫⽶、分⽶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毫⽶、分⽶的认识⼀、教学⽬标(⼀)知识与能⼒1.使学⽣认识长度单位毫⽶、分⽶。
知道毫⽶、分⽶、厘⽶、⽶之间的单位进率。
2.能够⽤⼿势表⽰出1厘⽶、1分⽶、1毫⽶的长度。
3.能选⽤适当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4.能估测出具体实物的长度。
(⼆)过程与⽅法1.通过引导学⽣操作、观察、让学⽣形成初步的认知,辨别分析和概括能⼒,培养学⽣的创新意识和动⼿实践能⼒。
2.利⽤表格式的题⽬渗透统计思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多种活动,调动感官参与,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让学⽣学会⽤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仔细认真的好品质,在合作教学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形成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让学⽣热爱求知,增强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从⽽更加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活⼜服务于⽣活。
⼆、教学重点建⽴1毫⽶、1分⽶的长度观念。
知道1厘⽶=10毫⽶,1分⽶=10厘⽶。
三、教学难点掌握⽤毫⽶量的⽅法,根据⼉童的年龄特征建⽴1毫⽶的长度观念。
四、教学具准备课件、1分硬币、电话卡、学⽣尺及⽂具。
五、教学过程1、认识毫⽶(⼀)学习毫⽶产⽣的意义师: 同学们,⼆年级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到长度单位。
你们还记得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吗?(⽶、厘⽶)它们之间的进率还记得吗? (1⽶=100厘⽶)师: 请⼤家⽤⼿势表⽰1⽶⼤约有多长?1厘⽶⼤约有多长?师:你知道你学习的最亲密伙伴是谁吗?(书、⽂具盒、削笔⼑、橡⽪、铅笔等)你知道他们⾝⾼是多少吗?他们有多厚吗?现在请你为他们建⽴⼀个⼩档案。
⽤直尺测量它们并且将记录写在本上。
1.⼩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出⽰例1情境图,要求学⽣认真观察。
学⽣观察后,教师提出“图中的⼩朋友在⼲什么?”(2)采⽤⼩组(4⼈⼩组为宜)合作的形式,分别估计⼀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
为了确保⼈⼈参与,可选专⼈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教师事先准备好,每组发⼀张)的“估计”⼀栏中(见下表)。
三年级数学教案《毫米、分米的认识》
三年级数学教案《毫米、分米的认识》三年级数学教案《毫米、分米的认识》(精选5篇)三年级数学教案《毫米、分米的认识》篇1教学目标1、通过使学生经历猜测、探索、验证的过程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在建立长度观念时,对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易混淆,故教学时应讲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它们的长短,使学生能正确、深刻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投影仪(或挂板)、米尺;学生准备直尺一把、一枚一分硬币、一枚一元硬币。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播放课件:毫米和分米的认识——快乐学堂——由浙江大学网络信息系统有限公司提供由学生测量的结果引入毫米。
或者由下面的游戏引入。
测量游戏:同学们,你们每组桌上有一个篮子,篮子里有几种东西(“一元硬币、一分硬币”各一枚、一张纸条、一块橡皮),请你们看看分别是什么?谁能用尺子准确测量出它们的长度或厚度?(小组合作)然后小组汇报。
猜测:一元硬币的厚度。
测量一枚1元硬币或1分硬币的厚度为什么不能用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呢?(学生自由发言)一枚1元硬币(1分硬币)的厚度用米或厘米做单位都不合适,这时我们就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板书:毫米)二、探索新知1、认识毫米。
继续播放课件:毫米和分米的认识——快乐学堂——由浙江大学网络信息系统有限公司提供观察自己的直尺,你有什么新发现?(同桌交流)汇报交流: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用两支笔的笔尖指着,一毫米一毫米地数1厘米中有多少个1毫米?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外还有更小的格。
一厘米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获奖教案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获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毫米、分米及其换算关系;
2.能够准确判断各种物体的大小,合理估算长度;
3.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实践,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掌握毫米和分米的基本概念;
2.进行实际测量和比较物体长度。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毫米、分米的实物长度体验;
2.学生准备尺子、绳子等测量工具。
四、教学过程
第一步:引入
通过展示不同长度的绳子或纸条,引出“毫米”和“分米”的概念,让学生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
第二步:讲解
1.介绍毫米和分米的定义及换算关系;
2.展示实物,让学生观察和测量,体会毫米和分米的实际意义。
第三步:实践
让学生动手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比较结果,训练他们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第四步:讨论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测量结果和体会,讨论如何更准确地测量物体的长度。
五、教学延伸
1.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合作,设计测量长度的游戏,培养团队合作和
创造力。
2.实地实践:组织学生到校园或社区进行实地测量活动,让他们将理论
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六、教学总结
通过本节课程的学习,学生对毫米、分米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掌握了测量长度的基本方法,培养了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多的实物展示和生动的示范,让学生能够直观感受长度单位的概念;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以上是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安排,希望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掌握毫米、分米的认识,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案六篇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案六篇《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案篇1教学目标: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
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3、组织有效的活动,激活参与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教学具准备:每人一条1分米长的纸条,1分硬币,磁卡,1厘米、1米的纸条,直尺,白纸1叠、米尺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出示身高图。
问:你知道这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吗?(量身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小朋友的身高是多少,齐读:1米32厘米这里面用到了两个什么单位?(长度单位)分别是什么?(板书:米厘米)2、复习米和厘米。
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贴出1米纸条。
问:你感觉1米比较怎样?所以我们一般用米作单位来量一些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1厘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贴出1厘米的纸条。
问:你感觉1厘米的长度怎样?所以我们一般用厘米作单位来量一些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3、导入。
我们感觉1米和1厘米的长度相差太大了。
如果我们要去量课桌的长,用米作单位太大了,用厘米作单位又太小了,所以我们今天要认识米和厘米之间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
(板书)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一)认识分米1、师贴出纸条,指出:这张纸条的长就是1分米。
请学生也拿出相同的纸条,问:这张纸条的长就是什么?2、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举例说明。
(插座的四条边、软盘的边)3、师:分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那么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呢?怎样证实你的猜测?用直尺量一量纸条。
得出结论,板书:1分米=10厘米4、判断:读:我的文具盒,长大约20厘米,宽大约10厘米。
你能换种说法吗?5、你能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吗?指名在实物投影仪画线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数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三年级数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教科书第26 27 页的例题,以及随后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知用分米和毫米作长度单位是日常生活的需要,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
2、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理解 1 分米=10 厘米、1 厘米=10 毫米的关系。
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并且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表象。
教学难点:理解分米和毫米的意义。
课前准备:
1 分硬币、学生用尺、米尺、纸条、小棒、超市购物卡、光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质疑入题
今天很高兴与小朋友一起学习,据我了解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很爱讲卫生,每天早上起来都要刷牙、洗脸,然后吃饭上学。
老师教的学生中有个男孩叫豆豆,他也很爱讲卫生,上周五早上他到学校后和我说了几句悄悄话:(幻灯片示出)今天早晨,我从 2 厘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卫生间,拿起了约15 米长的牙
刷刷牙,刷牙后急忙洗脸、吃早饭。
上学路上我跑的太快,把 1 米厚的'橡皮丢了。
师:你们笑什么?豆豆的话说错了吗?能告诉我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正确答案:
床长 2 米牙刷长15 厘米橡皮厚 1 厘米师:米和厘米是我们已经学过的量物体长度的单位。
你能从你的直尺上找到 1
厘米的长度吗?(引导学生从直尺的左端刻度0 开始:刻度0 到刻度 1 是厘米)
量什么样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做单位?
你会画一条长 1 厘米的线段吗?说说画法(学生一般会说从刻度0 画到刻度1)师:1 厘米就只有这一点长。
1 米里有多少个 1 厘米长的线段呢?(100 个)为
什么?(因为 1 米=100 厘米)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身边的故事,找出错误的单位名称游戏,唤起了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米、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回忆。
为学习分米、毫米做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