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
(完整版)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对当今教育启示汇总
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及对当今教育改革的借鉴摘要: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的后现代哲学思潮作为一种现今教育理论研究界的热点思潮,以其自身的批判性、否定性、超越现代性、本土化、民族化、提倡创新精神的思维特征和独特的教育主张,影响着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方法论,对当今教育的改革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哲学;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教育改革一、“现代主义主义哲学”、“后现代主义哲学”概述(一)概念阐述所谓“现代”,按照后现代主义者和哈贝马斯等人的共同理解,从历史时期上讲是从文艺复兴开始,经启蒙运动到20世纪50年代,实际上就是指西方资本主义从产生、发展而走向现代化的过程。
“现代性”体现的是理性和启蒙的精神,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科学技术的革命和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西方社会进入一种“后工业社会”。
①资主本义的“现代化”给人民带来无数的苦难。
后现代主义哲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社会批判理论,它是当代西方哲学家对于资本主义社会自身发展的一种理论反省。
现代性使理性走向了它的对立面,使自由走向了压迫和统治。
所以,这些后现代主义者们要求用新的价值和政治学去克服现代话语和实践的缺陷,呼唤新的范畴、思维方式和写作方式。
随后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哲学、文化思潮渐渐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二)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产生和发展历程后现代主义首先在欧洲大陆产生。
法兰克福学派著名代表人物阿尔都赛于,1965年出版了《保卫马克思》,1967年德里达发表《言语与现》促进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形成。
1979年利奥塔发表了《后现代主义状况一关于知识的报告》,标志着法国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形成和发展。
哈贝马斯与利奥塔就“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的论战,促进了后现代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并直接影响了后现代主义思想阵营的分化。
1966年德里达、罗兰,巴尔特访美,很快在美国刮起了以解构主义为特征的后现代主义旋风,以至于美国后来居上,取代法国而成为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大本营。
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哲学理念
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哲学理念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历史背景,却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哲学理念。
这两个理念在哲学界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和广泛的学术讨论。
一.存在主义的哲学理念存在主义是一种重视个体存在的哲学理念,主张人的存在先于其本质,主张人是自由的,是对世界、生活和自我进行主观选择和创造的主体。
这种理念最早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尤其是在二战后的社会环境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深化。
存在主义强调人的孤独和责任,主张人在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和选择时,必须依靠自我意志和决定,不能依赖于外部的权威和传统。
此外,存在主义也主张,人的存在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存在,也是一种精神存在,在精神上,人是一个有自我意识,有主观判断和选择能力的独立主体。
在存在主义看来,人的自由是绝对的,是不受任何外在约束的。
但这种自由并非无目的、无节制的随意行为,而是一种理性的自由,是在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后,通过自我选择和决定,实现自我价值和意义的自由。
二.后现代主义的哲学理念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后期兴起的一个重要哲学流派,主张对现代理性进行批判,对以科学、历史和真理为标志的现代性进行解构。
后现代主义认为,现代性的理性是一种专制,是对人的存在和思想的压迫和独裁。
因此,后现代主义强调对现代理性的怀疑和批判,主张“解构”以科学和真理为基础的现代话语,以此来揭示现代性背后的欺骗和强权。
在后现代主义看来,没有绝对的真理和确定的意义,所有的观念和价值都是相对的,都是建构的。
人的存在和经验并不是固定和一致的,而是多元和变化的。
因此,后现代主义强调对多元性和差异性的尊重,主张以开放、多元和包容的态度来对待世界和生活。
三.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区别与联系不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看似截然不同,存在主义主张个体的自由和责任,强调主观的选择和创造;而后现代主义却对现代性的理性提出批判,主张对真理和意义进行解构。
然而,这两种理念却有着共同之处,那就是都强调人的主体性,都主张对传统和权威的怀疑和批判。
教育哲学的主要流派与思想
教育哲学的主要流派与思想教育哲学作为一门探讨教育本质、目的、价值以及教育方法等诸多问题的学科,其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诸多流派和丰富的思想。
这些流派和思想相互碰撞、交融,为我们理解和推进教育事业提供了多元的视角和深刻的启示。
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流派以杜威为代表。
杜威强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组或改造。
他认为教育不应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而是当下生活的过程。
教育应当与儿童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促进学习和成长。
在教学方法上,杜威提倡“从做中学”,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获取知识和技能。
这种理念打破了传统教育中知识传授与实践分离的局面,强调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体验。
存在主义教育哲学则关注个体的存在和自由。
它强调教育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存在,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责任感。
存在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教育不应将学生塑造成为某种预定的模式,而应尊重他们的个性和选择。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更多是引导者和陪伴者,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决策。
永恒主义教育哲学流派主张教育应当传递人类永恒的价值和真理。
它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理性和智慧,使人能够理解和欣赏那些永恒不变的真理和原则。
在课程设置上,永恒主义强调经典著作的学习,如古希腊、古罗马的哲学、文学和历史等。
进步主义教育哲学强调教育要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
它主张以儿童为中心,关注儿童的兴趣和需求,通过活动和项目来促进学习。
进步主义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了批判,提倡教育的民主化和个性化。
结构主义教育哲学流派以布鲁纳为代表,强调知识的结构和学科的基本原理。
布鲁纳认为,学生应当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在教学方法上,他倡导发现学习,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来发现知识的规律和内在联系。
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对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方法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它反对教育中的权威和标准化,倡导多元性、差异性和不确定性。
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解读
LOGO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在厉工业社会的历史柠戢下.育”、"终身救冇”、 即后现代教仃。
目录• 一、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概念的语源 •(二)后现代主义的界定和存在形态 •(三)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LOGO对后现代主义(post-modemism)的含义众说纷纭,口前•并没冇形成 一个统一的宦义.它心不同的领域仃不同的体现。
根据两方学者的研 究.从谄源学方而看,英国価家查普受(Chapman)于1870年举行 的个人画展中.肯先捉出了 “后现代”汕画的口号。
他用“后 现代” 一词來表示对当时法国的印彖派一-- “前卩”向派进行 超越的批判与创新精神。
但这一概念比较广泛的便用足到20世纪 60年代后期,它宵先在建筑学领域被用*描述一种新的建筑风格。
后现代主义的建筑师们拒绝“国际主义风格”的信条,环求从以 前各种建筑风格的综合中获得灵感。
此后,这-概念开始广泛运用于 艺术领域•用來农示对传统人文主义的艺术本质与功能概念的反叛, 以及排除高雅艺术与低劣艺术.新艺术与III 艺术界限。
在桝学领域, 111 然罗帶(Rorty)将海徳格尔(Heidegger) >杜威(Dewey) . JTi 期的维特根斯川(Wittgenstein)看作是后现代匸义忆学的来源,歩/ 这一思潮进入ff 学的匸流.匸要足在1979年利奥塔(RayLiotta),」 的《启现代状况:关J ••知识的报告》出版Z 后。
利奥塔将•… 后购 代'定义为‘对元叙爭的怀疑'•也就是说,对现代理件 学将知识的合法性建立在'元叙%'Z 上的规范模式捉出了挑初。
,(二) 后现代主义的界定和存在形态・对于后现代的槪念,我们可以在不同的维度上来理解。
• 1 .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的分期,后现代足指西方现代社会之后的所谓“后 工业社会” o20 M 纪中期以人二 人部分发达资木匸义国家L1经完成工业 化的任务.进入了所谓“后匚业社会”或称信息时代.也就是后现代的 时期。
教育哲学的主要流派与思想
教育哲学的主要流派与思想教育哲学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旨在探讨教育领域中的基本问题、价值观和原则。
它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方向。
在其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多个主要流派,每个流派都有着独特的观点和思想。
一、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强调教育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并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代表人物约翰·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
杜威认为,传统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记忆,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经验和主动参与。
他提倡在教育过程中,应让学生从做中学,通过实践和体验来获取知识和技能。
例如,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其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实用主义教育哲学还强调教育应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根据社会的变化和学生的需求不断调整和改进。
这种思想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教育改革,使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存在主义教育哲学存在主义教育哲学关注个体的存在和自由选择。
它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存在,做出自由的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存在主义强调个人的主观性和独特性,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教育不应将学生视为标准化的产品,而应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例如,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主义教育哲学主张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决定学习的内容。
同时,教育还应培养学生的勇气和责任感,使他们能够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勇敢地做出选择,并承担相应的后果。
三、永恒主义教育哲学永恒主义教育哲学主张教育应该传授永恒的真理和价值,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道德品质。
其代表人物有罗伯特·哈钦斯和莫蒂默·阿德勒。
永恒主义者认为,人类历史上存在着一些永恒不变的真理和价值,如正义、善良、智慧等。
后现代主义与教育
二. 哲学思想
(二)主要表现形式 1.解构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主张主要是通过德里达(Derrida)的 解构主义展开的。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论说,全面解构(并非否定)柏 拉图之后的西方哲学,其中由语言学入手,批评以非 黑即白的二元对立论为基础的逻各斯(logos)中心 主义。
二. 哲学思想
(二)主要表现形式 2.逻各斯(logos)中心主义 逻各斯中心主义是西方形而上学的一个别称,顾名 思义就是一种以逻各斯为中心的结构。逻各斯:它有 内在规律与本质的意义,也有外在对规律与本质的言 语表达的意义。类似我们汉语的“道”。
四. 优缺点及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一)优点
2. 后现代主义强调对多元化的理解,促进了教育内容 和结构的多样化,教育模式与理念有了创新与改进。 后现代教育模式的实质可以归纳为:“全民终身”( 强调教育的全面性和基础性)、“终身教育”(强调 终身学习)、“主体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个性、 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以及“通识教育”(强调综合 能力的培养)等。——这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素质教 育理念不谋而合。
二. 哲学思想
(三)主要特点 主要特点
反传统
反理性
反整体性
二. 哲学思想
后现代主义
解构主义
反对逻各斯(logos)中心主义
三. 教育主张
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们根据各自不同的立场的理论观 点,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他们对教育的理解和看法。 总体来看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一)破坏性的后现代主义教育学者对“现代性”下的教 育理论研究进行全面颠覆。
(二)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教育学者主张对过去的教育思 想观点进行综合,提出一些创造性的观点。
三. 教育主张
我们将集中讨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模式 (二)教育研究
哲学思想知识:后现代主义——哲学思考的理性反思
哲学思想知识:后现代主义——哲学思考的理性反思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其核心是对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
后现代主义理论家认为,现代性是一种基于理性和科学的理念,过分强调理性和科学的作用,忽视人类意识和身体的主观感受,导致了许多问题和矛盾。
因此,后现代主义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考方式和方法,试图提高人类认识的维度和深度,从而更好地探究这个世界的本质。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理性反思,这种反思的出发点是人类现代化进程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
在现代化进程中,理性和科学被视为绝对真理的标准。
但后现代主义反思认为,理性和科学并不是绝对的真理,而仅仅是一种视角和方法。
后现代主义讨论了许多与理性和科学有关的问题,如独断性、福利主义、制度主义等。
这些问题都是现代理性所带来的矛盾和后果。
其中最为典型的问题是难以决断的问题。
后现代主义认为,现代理性虽然可以提供我们一些信息和知识,但它无法回答我们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基本问题,如人类生命的意义、二元对立与一元同一性之间的关系等。
这些问题都是难以用纯粹的理性思考来解决。
为了回应这些问题,后现代主义提出了一些新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例如,透过语言和话语进行反思。
后现代主义认为,语言不是一种客观的描述工具,而是由社会和文化所塑造的,其中包含着种族、性别、权力等因素的因素。
因此,只有通过对语言的反思,才能了解到更深层次的意义。
此外,后现代主义还强调身体意识的重要性,认为人的身体感受也应是我们的思考对象。
在后现代主义哲学中,感性和身体感受被视为一种智慧的来源,通过它们可以了解到我们所处的空间和时间的真相。
总之,在后现代主义哲学中,我们必须重新思考理性和科学,重新审视我们生活中的问题和挑战。
通过对过去的错误和现代理性的批判,我们可以获得更深刻和更全面的认识。
也许,我们可以发掘更多的智慧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想汇报
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想汇报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出现的一个哲学流派,它对现代主义的理性主义以及对现实的绝对性产生了质疑,并提出了对多元性、相对性和主观性的肯定。
本文将介绍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想,并探讨其对社会、文化和艺术的影响。
一、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基础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想流派包括盖尔斯等哲学家所提出的论述,他们认为现代社会已经超越了现代主义的理性思维,进入了一个相对和多元的时代。
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基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反对单一的真理和权威:后现代主义强调不同的观点和价值取向都有其合理性,不存在绝对的真理。
它反对任何形式的权威主义,主张尊重个体的多元性和选择的自由。
2. 批判现代主义的合理性: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理性主义进行了批判,认为现代主义忽视了情感、身体、个体的价值,并将所有问题都归结于理性的解释和控制。
3. 倡导相对主义:后现代主义主张多元的观念和评价体系,并拒绝以单一的标准来对待事物。
它认为各种价值观都各有其相对性,无法进行绝对的比较。
二、后现代主义对社会的影响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想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一些重要的方面包括:1. 后现代主义的辩证性:后现代主义强调多元性和相对性,并以辩证方式看待社会问题。
它解构和否定了传统的二元对立,如男性与女性、黑人与白人等,并提倡相互融合、相互尊重的关系。
2. 次文化的兴起:后现代主义鼓励个体自由、多元化的表达。
这种思想激发了次文化的兴起,如嬉皮士文化、朋克文化和嘻哈文化等。
这些次文化以其对传统规范的挑战和对多元文化的接纳而引起了广泛关注。
3. 反对大众消费社会:后现代主义批评了大众消费社会的物质主义和浪费,倡导简约和环保的生活方式。
它反对过度消费和过度依赖科技的行为,并提倡对自然和人文的尊重。
三、后现代主义对文化的影响后现代主义对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的多元性和并存性:后现代主义认为文化是动态的,多种文化可以并存。
后现代主义教育实践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对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教育实践强调个体差异、批判性思维、多元文化以及教育过程中的互动性。
本文将从后现代主义教育的理念出发,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后现代主义教育理念1. 个体差异后现代主义教育强调个体差异,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拥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教育者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2. 批判性思维后现代主义教育倡导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质疑权威、反思现实,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教育者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思考问题的本质,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多元文化后现代主义教育强调多元文化,认为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应得到平等对待。
教育者应关注学生的文化差异,尊重他们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4. 教育过程中的互动性后现代主义教育注重教育过程中的互动性,强调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教育者应营造开放、包容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后现代主义教育实践探索1. 教学方法创新在后现代主义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如采用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
这些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案例:某中学教师在教授《环境保护》课程时,组织学生开展“环保创意大赛”。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出一系列环保创意,如环保标语、环保产品设计等。
这种项目式学习方式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2. 课程设置多样化后现代主义教育要求课程设置多样化,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设计丰富多样的课程,如艺术、体育、科技等。
案例:某小学开设了“快乐体育”课程,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体育知识,提高身体素质。
这种课程设置既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
LOGO
2 .从处理 “ 过去 ” 、 “ 现在 ” 、 “ 未来 ” 三者关系上看后 现代主义的特征 • 后现代主义在处理 “ 过去 ” 、 “ 现在 ” 、 “ 未来 ” 三者关系 上具备两面性、折中性、解释的多重性三个特征。 • 后现代主义在超越过去的同时又面对过去,具有两面性; • 后现代主义 “ 对传统予以选择和组合,将那些过去与现在之中对当前工 作最有关的要素折中起来 ” ,即具有折中性;后现代主义面对过去是为 了在未来的观点中编织过去的痕迹 “即具有解释的多重性特征。” 后现 代主义强调对过去和现在关心,未来是从过去、现在而来的,要总结过去、 立足现在,才会发展未来,是一种开放式的时间观。
( 二 )的知识观 后现代主义放弃了对确定性的追求,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 映,而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 人而不断地改变,不断地出现新的假设和解释。因此,知识不是积累起来的, 而是批判的结果。知识的状态随着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以及文化进入后现代 时代而改变着。后现代主义主张,学生自己批判性地思考课程内容、教学过 程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现实,要求教师和学生对现有的知识和社会现实提出 疑义、问题,进行批判性思维。 2 .从普遍的知识观到情境性的知识观 现代知识的普遍性是建立在 “ 普遍的可证实性 ” 与 “ 普遍的可接纳性 ” 两个概念基础上的。后现代知识观认为,代替这种 “ 普遍性 ” 的是 “ 情 境性 ” ,即任何的知识都是存在于一定的时间、空间、理论范式、价值体 系、语言符号等文化因素之中的;任何知识的意义不仅是由其本身的陈述来 表达的,而且更是由其所位于的整个意义系统来表达的。情境性的知识观提 醒我们从对事物本质的追求中走出来,关注其复杂多样的现象。 3. 从一元化的知识观到多元化的知识观 后现代主义放弃了对同一性的追求,强调对事物的多元化的理解,提倡以 宽容的心态对待 “ 他人 ” 。因为知识不是客观的,它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 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语言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并且获得了较为普 遍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种知识有同样的理解。
后现代主义的哲学解读
后现代主义的哲学解读后现代主义是近代哲学史上的一座高峰,尤其在语言哲学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它反对传统哲学的抽象、理性、规律性和客观性,认为现代社会是权力与知识相互渗透的复杂网络,商品、媒体、教育、政治等是构成这个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后现代主义的哲学脉络、思想基础、反传统主义、语言错位、反本体等角度进行梳理和解读。
一、哲学脉络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新的思潮和文化心态,它一方面承接了现代主义的背景和基础,另一方面却是对之的反动力量。
后现代主义的起源可追溯至法国的结构主义和哥本哈根学派挑战现代物理学的背景。
分析机械论、哲学理性主义、现代性自我中心主义的局限,后现代主义在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逐步走向主流,形成了自身的独特风格和理念。
二、思想基础后现代主义是一种以“批判”、“分析”、“解构”为名的哲学思潮,代表人物有德里达、福柯、布道斯、巴赫金等。
后现代主义认为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基石,它反对传统上的“本体论”和知识的“透明度”,提出知识和语言的“公式化”和“实践化”,强调相对主义和历史文化多样性。
后现代主义的独特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代文化和哲学,它重新定义了思维方式和语言谈话的主题,为新历史时期的“年代”和“灵魂”打下了基础。
三、反传统主义后现代主义强调文化异质性,它反对一切以“本质”为中心的思想和权力秩序。
后现代主义主张由个体和社会的伦理关系来仔细考虑哲学问题,关注比较文化学和艺术理论的有关问题;反对旧有的讲求“真理”,提出寻找现实的矛盾和复杂性,让人更加深入地看待人类心灵和社会现实。
为了实现这一思想理念,后现代主义在批判哲学和文化研究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四、语言错位后现代主义重视语言和文化的作用,他们认为语言是一个游戏规则,而不是特定内容的容器。
在文化随时间推移而变化的不确定下,文化的精髓显然不可能用具体的单一符号捕捉。
证明“实际文字”和“潜在意思”之间的等式是不可能的,因为当一个“公文”变成了“文学”时,对“平凡”和“上进”的理解就会发生变化。
“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00
5、关于师生观
教师已不是知识的惟一信息源,教师的地位虽然不 会由电脑完全取代,但是教师发挥作用的重点和方向已 不同于传统的教师了。后现代主义者鼓励教师和学生发 展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在对话过程中,教师的身份持 续变化,时而作为一个教师,时而成为一个与学生一样 聆听教诲的求知者。学生也是如此。他们共同对求知的 过程负责。”在这样的过程中,师生之间通过沟通达到 “和解”(而非一致)。因此,教师充其量是一个“节 目主持人”,而非“教授”。
3、关于知识观
由于现代知识观确立了知识的客观性、普遍 性、中立性、公利性、排斥非理性因素在认识 中的合法地位,因而出现了科学知识的霸权主 义倾向。后现代主义者正是认识到这一点,因 此在对现代性进行批判和反思的同时,对现代 知识观也进行了解构。பைடு நூலகம்
不存在“最”有价值的知识,各个学科知识 之间是平等、开放的,应将知识作为相互协调 的人类经验,从而促进各共同体的平等对话。
三、教育思想
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这样八个方 面:
1、关于教育研究观
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多元、崇尚差异、 主张开放、重视平等、推崇创造、否定中心和 等级,去掉本质和必然。
既然真理是多样的,那么我们就应该认识到, 研究教育问题所揭示的规律,即使可以称为真 理,也只是某种程度上的、概率的或可能的准 确性而已。
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
一、理论来源
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是人们为了使教育适应 “ 后工业社 会 ” ,对教育的 “ 现代性 ” 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 股在20世纪6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哲学、文化思潮。
其实质可以归结为: 全民教育( 强调教育的全面性和基础性 ) 终身教育( 强调终身学习 ) 主体教育( 强调培养学生的个性、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 通识教育( 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 )
后现代主义哲学与教育
后现代主义哲学与教育后现代主义哲学与教育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欧洲大陆兴起的一种社会文化思潮,在后现代主义的旗帜下聚集了众多的思想派别,把它们联系起来的是一种共同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就是后现代主义思维方式。
其最突出的特征有三个方面:反思现代性、多元化思维和否认性思维。
反思现代性的特点是反理性、反中心性、反同一性、反整体性、反确定性;多元文化思维的特点是肯定世界的多样性和认识的差异性,倡导人们从不同的视角理解世界;否认性思维的特点是对现代性进行否认和批判。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和理论来源。
其社会背景主要是文化的群众化、消费化,科学和理性的工具化等。
其理论来源主要是西方哲学中反形而上学的倾向、社会批判理论、解释学以及尼采、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等人的思想。
一、关于教育目的吉鲁是教育哲学中后现代批判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吉鲁结合批判理论和后现代主义理论的一些观点和方法,创立了“边界教育学〞。
吉鲁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社会批判能力,使学生建立起社会责任观,了解自己和他人以及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并在此过程中形成对自身的认同,同时也形成对不同文化背景下有不同价值观的他人的认同。
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们从被压迫中解放出来。
麦克莱伦开展了批判教育学,他认为人们应该通过教育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提升社会地位,获得社会权力。
麦克莱伦用这样的方法表达自己的观点:教育应该赋予个人和社会以权力。
博维斯主张建立一个以生态为本的教育,其教育目的在于强调建立一种文化与社会环境和睦相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
生态意识即使人与自然间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并在其关系上形成一种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社会文化背景。
教育应该把人培养成为社会共同体和自然共同体的合格成员。
二、关于课程多尔是具有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倾向的学者,他认为后现代主义课程应该是建构性的和非线性的,建构主义的课程是透过参与者的行为和交互作用形成的,不是那种预先设定的课程。
教育哲学的主要流派与思想
教育哲学的主要流派与思想教育哲学作为一门研究教育基本问题的学科,拥有众多的流派和丰富的思想。
这些流派和思想从不同的角度审视教育的本质、目的、方法和价值,为教育实践提供了多样的理论指导。
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是其中影响深远的一个流派。
实用主义强调教育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主张教育应当以实际经验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代表人物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
他反对传统教育中那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主张通过实践活动和亲身经验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在教学方法上,提倡“做中学”,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这种教育哲学思想对于现代教育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存在主义教育哲学则关注个体的存在和自由选择。
存在主义者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并能够自由地做出选择,承担责任。
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独特性,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和自我实现。
教师的角色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引导者和陪伴者,帮助学生在迷茫和困惑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存在主义教育哲学提醒我们,教育不能忽视个体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需求,要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能力的个体。
永恒主义教育哲学强调人类文明中永恒的价值和真理。
它认为教育的任务是传授那些历经时间考验的经典知识和智慧,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道德品质。
永恒主义者主张阅读经典著作,如古希腊哲学、古罗马文学等,认为这些经典蕴含着人类智慧的精华。
这种教育哲学流派在一定程度上提醒我们,不能在追求时尚和潮流的过程中忽视了传统文化和经典知识的传承。
要素主义教育哲学重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它认为人类文化遗产中存在着一些基本的要素,如数学、科学、语言等,这些要素是学生必须掌握的。
要素主义强调严格的学术标准和纪律,主张通过系统的教学和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
虽然这种教育哲学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使教育显得较为刻板,但对于确保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
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的若干思考【摘要】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社会广为流传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
后现代主义作为当今社会的一种重要的文化思潮,对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而当代的教育哲学亦在其中。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反思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的若干思考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社会广为流行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
后现代主义作为“后现代社会”的产物,它孕育于现代主义的母胎之中,并在二战以后成为一个毁誉交加的文化幽灵,徘徊在整个西方文化领域。
后现代主义是西方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它既是对资本主义现实的回应和反思,又是对新时代的呼唤和预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20世纪70、80年代以来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革新了传统工业社会的生产力及生产方式,而且也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形态。
经济、社会生活的急速变动,造成了人们精神上的强烈震撼,后现代主义思潮就是对这一系列精神震撼的表现以及文化危机的思索与批判的结果。
1当下西方流行的后现代主义,主要有两种风格:一种是以福柯、德里达、拉康、利奥塔为代表的激进的或者解构性的后现代主义,一种是以罗蒂为代表的新实用主义以及以大卫·格里芬为代表的“温和的或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
但是总体上来看,其基本特征:一是,反基础主义,或是反本质主义;二是,不确定性、内在性;三是,对科学理性的质疑;四是,告别整体性、同一性。
其实,这四个方面有其内在的逻辑性,充分表明后现代主义是人类哲学思维方式发展的新阶段。
一、后现代教育哲学理论(一)、后现代主义的教育目的观“后现代主义教育目的应该着重于追求‘发展’的理念,在个人发展方面,着重于追求知识的鉴赏力、判断力与批判力为标志的内在发展。
”2后现代主义者对于现代的教育模式提出了质疑和批判,认为现代培养“完人”为目的的教育模式,严重地扭曲了人的差异性的特征。
他们认为,世界就是由具有差异性的个体组成的世界,世界的本质就是以无序为主导的,正是这些差异性才组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
教育哲学的主要流派与思想
教育哲学的主要流派与思想教育哲学作为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探讨教育的本质、目的、价值以及教育过程中的各种理论和实践问题。
在其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多个主要的流派,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观点和思想,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流派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强调教育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主张教育应该以实际经验为基础,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代表人物约翰·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
他反对传统教育中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和形式化的教学方法,提倡“做中学”,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来获取知识和技能。
在课程设置方面,实用主义主张打破学科界限,以儿童的兴趣和需求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内容。
教学方法上,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教师的角色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引导者和促进者。
这种教育思想在当时推动了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使教育更加贴近生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然而,实用主义教育哲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过于强调经验和实用,可能会忽视知识的系统性和基础性;对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的过度关注,可能导致教育的随意性和缺乏明确的目标导向。
二、永恒主义教育哲学流派永恒主义教育哲学则强调人类永恒的价值和真理,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理性和智慧,传承人类文明的经典。
其代表人物有罗伯特·哈钦斯和莫蒂默·阿德勒。
永恒主义者认为,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存在着一些永恒不变的真理和价值,如正义、善良、美等。
教育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去认识和追求这些永恒的价值。
在课程内容上,他们主张以经典名著为核心,让学生通过研读古代和现代的经典作品,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高尚的品格。
这种教育思想的优点在于重视知识的传承和文化的积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
但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对经典的过度依赖可能会使教育与现实生活脱节,忽视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需求。
三、要素主义教育哲学流派要素主义教育哲学强调教育要传授人类文化的基本要素,主张学校应该按照严格的学术标准和规范来组织教学。
教育哲学的主要流派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教育哲学的主要流派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教育哲学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旨在探讨教育的本质、目的、价值以及教育实践中的各种问题。
在其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诸多流派,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观点和主张,对当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流派强调教育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其代表人物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
他主张教育不应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应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培养学生的能力。
这一流派启示我们,当代教育要打破传统的课堂界限,将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和成长。
同时,课程设置应更加贴近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
存在主义教育哲学流派关注个体的存在和自由选择。
它强调教育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鼓励他们自由地做出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在当代教育中,这启示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他们足够的自主空间。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灌输者,而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陪伴者。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才能和梦想,教育应当为他们提供展现自我、发展个性的机会,让他们在自由的氛围中探索和成长。
永恒主义教育哲学流派则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传承人类永恒的真理和价值。
在他们看来,经典著作中蕴含着人类智慧的结晶,学生应当通过研读经典来获取这些宝贵的知识。
这对当代教育的启示在于,我们不能忽视传统文化和经典知识的传承。
尽管时代在不断发展,但那些经过岁月沉淀的经典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教育过程中,适当引入经典读物,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考能力,能够让他们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要素主义教育哲学流派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它认为,人类文化遗产中存在着一些基本的要素,学生必须系统地学习这些要素,才能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提醒我们,当代教育在追求创新和个性化的同时,不能忽略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
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一、后现代主义概说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广泛流行的一种社会思潮,它代表着一种流行、前卫的潮流,影响着文学、艺术等众多领域。
后现代主义并没有固定的界定,大体而言,它主要是对启蒙运动以来现代主义的反省与批判,企图去置疑这些主流的论述。
(一)后现代主义的起源与主题1.后现代主义的起源20世纪后半叶,全球各地的社会现象逐渐地由一元或二元转变为多元社会形态,女性、不同种族、原住民的文化等都要求受到重视。
社会形态上,不再以西方文明以及西方的现代化为唯一的发展方向,而是趋向于肯定不同声音的价值和地位。
多元社会形态带来的是对优势文化的反省及重新评估。
优势文化控制着社会多数族群,在生活、经济、理念上要求认同,同时优势文化所代表的现代化的舒适生活、科技工业、以及经济发展的成果,造成了现代人以现代化为生活的目标,西方的物质文明成为所有政治体系及政策制定的方向。
后现代主义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下,在艺术界和思想界产生的一种西方思潮。
大致说来,它是对现代西方文明的一种反省。
具体而言,就后现代主义名词的界定来说是各呈己见。
D. Gatlin认为,前现代是具统一声音的看法,如文艺复兴时期将古典文化视为具最高地位的强权优势文化或高文化;现代时期,仍然主张统一性文化观念的传承与传统权威,但握有权威的不是宗教而是科学;到了后现代主义,放弃对统一性思维权威的追求,而以多元思维及反对独尊科学知识的思索为方向。
Madan Sarup则以在文学艺术界对现代性、后现代性、现代化、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等名词加以分辨。
就后现代主义的起源来说,也有各种说法。
2.后现代主义的主题按照吉诺斯(Henry A. Giroux)的整理,后现代主义的主题包括:(1)拒绝强权叙述(master narratives)及基于第一原理的知识传统;(2)怀疑哲学之正统原则及神圣的观点;(3)向知识确定性及学术性学域之固定疆界挑战,称为“对集权的战争”及拒绝包含一切的单一世界观点;(4)否定有高低级文化的明显划分,所谓大众文化、通俗及民间艺术形式都可以成为研究的对象:(5)启蒙时期的一些看法,如历史与进步并进,现代主义者对理性、科学、及自由的信任招致深切的置疑;(6)人文主义的一些固定的、统一的而且可以确认的主题讨论被多元化及流动性论题及对叙述空间的要求所取代;(7)拒绝接受推动西方文明进步是实现自由的唯一方式、及历史是直线进程的看法。
“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00
四、现实影响
从现实意义上来看,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中有 许多先进的理论观念,非常值得借鉴。这些观 点,都是针对现行的现代教育弊端提出来的, 为现代教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视角, 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后现代主义的最大贡献是相对于现代性下的 统一性、本质性和封闭性而言,强调差异性、 多元性,以及“去中心”的边缘性和创造性、 开放性等,这些观点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教育 的认识,扩大了未来教育的研究视野,对推动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 义。
关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问题 吉鲁、威廉姆• 多尔、包尔斯、理查德• 罗蒂
6、关于教育管理观
(1)教育管理组织观——后现代主义者主张在教育管 理中,组织应该“去中化心”(decentralization),采用 国家民主和个人化的方式,形成一种更为平面化和网络化 的结构。促进决策主体多样化、决策方式民主化以及决策 结构平面化。
(4)提倡循环式教育。 (5)注意将生态意识整合到整个教育过程中,既关注 个体外在的生态平衡和保护,也注意个体内部(如情感、 心理、潜意识等)的程观 这类课程观主要包括批判理论和女性主义理论,其论
点带有政治性。
——以混沌学和无限宇宙观为基础的课程观 这种课程观即所谓“真正的”后现代课程观,代表了
素质教育理念
二、代表人物及作品
《 课程理论:概念重建主义者》— 1975 年皮纳 《后现代主义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 —1979 年利 奥塔 《后现代主义:政治、文化与社会批判主义》—1991 年,吉鲁和阿罗诺维兹合编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1993 年,威廉姆·多尔 《后现代主义与教育》 —1994 年,罗宾·厄休与理查 德·爱德华兹合编; 《 教育哲学中的批判性会话》—1995 年,温迪·柯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后现代主义概说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广泛流行的一种社会思潮,它代表着一种流行、前卫的潮流,影响着文学、艺术等众多领域。
后现代主义并没有固定的界定,大体而言,它主要是对启蒙运动以来现代主义的反省与批判,企图去置疑这些主流的论述。
(一)后现代主义的起源与主题1.后现代主义的起源20世纪后半叶,全球各地的社会现象逐渐地由一元或二元转变为多元社会形态,女性、不同种族、原住民的文化等都要求受到重视。
社会形态上,不再以西方文明以及西方的现代化为唯一的发展方向,而是趋向于肯定不同声音的价值和地位。
多元社会形态带来的是对优势文化的反省及重新评估。
优势文化控制着社会多数族群,在生活、经济、理念上要求认同,同时优势文化所代表的现代化的舒适生活、科技工业、以及经济发展的成果,造成了现代人以现代化为生活的目标,西方的物质文明成为所有政治体系及政策制定的方向。
后现代主义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下,在艺术界和思想界产生的一种西方思潮。
大致说来,它是对现代西方文明的一种反省。
具体而言,就后现代主义名词的界定来说是各呈己见。
D. Gatlin认为,前现代是具统一声音的看法,如文艺复兴时期将古典文化视为具最高地位的强权优势文化或高文化;现代时期,仍然主张统一性文化观念的传承与传统权威,但握有权威的不是宗教而是科学;到了后现代主义,放弃对统一性思维权威的追求,而以多元思维及反对独尊科学知识的思索为方向。
Madan Sarup则以在文学艺术界对现代性、后现代性、现代化、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等名词加以分辨。
就后现代主义的起源来说,也有各种说法。
2.后现代主义的主题按照吉诺斯(Henry A. Giroux)的整理,后现代主义的主题包括:(1)拒绝强权叙述(master narratives)及基于第一原理的知识传统;(2)怀疑哲学之正统原则及神圣的观点;(3)向知识确定性及学术性学域之固定疆界挑战,称为“对集权的战争”及拒绝包含一切的单一世界观点;(4)否定有高低级文化的明显划分,所谓大众文化、通俗及民间艺术形式都可以成为研究的对象:(5)启蒙时期的一些看法,如历史与进步并进,现代主义者对理性、科学、及自由的信任招致深切的置疑;(6)人文主义的一些固定的、统一的而且可以确认的主题讨论被多元化及流动性论题及对叙述空间的要求所取代;(7)拒绝接受推动西方文明进步是实现自由的唯一方式、及历史是直线进程的看法。
(二)后现代主义哲学观福科(Foucault)、德里达(Derrida)、利奥塔(Lyotard)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此外,美国的新实用主义也被看作是重要的后现代主义代表。
后现代主义的哲学观也主要是反映了他们的哲学思想。
二、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家中最著名的是吉诺斯(Henry A. Giroux),他由对美国教育体系的批判到自己的后现代主义教育论述的建立,表达了他的“批判教育学”立场。
Peter Mclaren,他根据吉诺斯的理论发展他的民族学观点的“批判教育学”。
其他的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家主要有主张后结构主义的批判实用主义的Cleo H. Cherryholmes、修正进步主义的后进步教育理论(post progressive theory of education)以及以后现代主义立场发展生态教育观的C. A. Bowers等人。
三、后现代主义的基本教育主张(一)教育目的不同的后现代主义者分别提出了不同的教育目的,这里分述如下:1.Giroux认为若能结合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的最佳理念,则教育者能够深化及强化批判的教育形式。
批判教育学要求将教育视为一种“政治、社会及文化的事业”。
如此,教育的目的在造就具有批判能力的公民,发展一个民主的公民哲学,协助学生了解个人在广大的社会关系网路的经验,参与社会论述。
2.Mclaren认为教育是取得个人及社会权力的工具。
3.Cherryholmes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协助学生反省其接受的知识及边界论述,发展个人的新论述。
4.Bowers的教育目的主张采取另一个方向界定,为建立一个以生态为本的教育哲学,将教育目的设定在提升并建立一个文化与自然环境和睦相处的社会与文化情景。
可以说,Bowers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有生态意识的未来公民,消除由16世纪以来现代理性主义思想和欧洲优势文化的影响,将教育视为以未来为导向的事业,甚至更极端地认为所有的教育就是环境教育,建立个人道德意识及乡土地理。
5.Martin检讨美国的教育,并就女性的思考方向,认为教育目标应该定在求得内部平和(domestic tranquility)。
这一目的的设定是从社会的角度出发,考虑社会问题、社会情景、及社会整体的发展,而不是以个人的自我发展为教育目的。
这个教育目标不同于传统美国形式教育中强调的竞争、取胜、及消费的观点,也是马丁站在女性主义的立场上提出的观点。
(二)课程后现代主义极力主张学科之间界限的消除以及科际的整合,因而在课程理论上,后现代的教育学者大部分都同意课程不应分主题或为学科设限的主张。
1.Giroux认为学科之间界限的争议都是在西方文化独霸的情势下的争议,科学知识、科技发展、市场经济等相关科目始终站在知识的主导位置、形式及工具的理性是唯一合法的追求知识方法、否定人文学科、边际论述、历史与文化科目的价值。
这些现代主义形成的知识界限及其观点在后现代教育中都应该被打破。
新的教育课程理论应该是包容各种人文学科及人类知识的文化课程。
2.Bowers的课程理论以知识社会学为基础建立,教育的实践目标是文化读写能力的培养及沟通能力的增强,以便提升对话能力的层次及结果。
传统上占优势的文字或文本所传达的知识不是唯一的正统知识权威,口述或传述的历史、及习俗传统等也可以作为可以传递的知识内容。
他提出了学校教育中课程制订的原则:(1)利用学生的现象文化;(2)从历史立场使知识的客观性消失,彰显知识的特定社会文化性;(3)综合应用一个泛文化的立场,使课程单元能超越学生视为当然的信念,使学生重新检讨个人对自然的态度。
3.P. Slattery以后现代主义对时空的省思为基础发展出后现代的课程理论。
他认为,教育课程就无法以分科及清楚的学域分际来设定,后现代的课程是基于一个新科学:复杂的、多元空间的、变幻无常的、相对的、科际整合的、及隐喻式的系统。
因此,后现代的课程鼓励混沌、非理性、以及不定性质上的讨论,因为如此才能真正培养批判思考、反省直观、及全面性与全球性问题解决的思索。
在课程理论上,教室成为一个混沌交错的空间,课程成为一个吸引中心,师生之间的讨论就围绕在这个中心上,从各方面提出意见及讨论。
我们无法预知会形成何种结论,但在讨论过程中产生新观点。
后现代的学校系统就是在于重新建立学生与老师、时间与空间、意义与内容、知与被知、人文与科学、及过去,将来与未来之间的联系。
(三)教师的角色在后现代主义的教育哲学中,由于其多元论述特性以及学习的生态结构,使得教育体系不能设定某些特殊的方法,因而,人际关系以及师生关系在教育活动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教师的角色显得尤其重要。
1.Giroux认为,教师的工作是在于“转化智慧”,以其具有知识或是社会行动者的角色协助学生探讨自己的个人历史,对种族、性别、及阶级的自我反省,建立个人在特定社会团体中的认同及个人的定义。
Giroux 认为,教师不仅仅是在传达知识,而且更要协助学生看到各种知识与意识形态及政治利益的关系,知识如何被利用、并借此批判能力来解放学生,使其成为一个民主社会中的具有批判能力并能够负责任的一分子,使学校与文化、历史、社会、政治相连。
2.Cherryholmes认为教室中的师生互动关系是教育活动的重要问题,教师致力于建立与学生之间的批判论述,协助学生对权威式实证知识的接受,由自己的实验、分析、批判反省、及判断中培养学生对社区日常问题的关心及负责态度。
3.Bowers认为教育是一个文化传递任务的政治活动,也就是知识与权力互动关系网络的发展,将教育环境当作一个生态圈。
在环境上,教室就是一个生态圈,也是一个权力的生态圈。
教师就是看守这个生态圈的管理员(thegatekeeper),学生进入到这个生态圈中,面临着能使他社会化的特定他者(教师)提供的信息,在接受这些信息以及与教师对话的过程中增强其沟通能力及文化写读能力。
同时教室环境也呈现出权力的互动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权威是相对于学生能力的增进与师生关系的成长。
四、分析与评价1.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站在后现代主义基础上发展有关实际教育工作的立场是在回应西方的时代思潮。
一方面,教育体系可以与社会思潮相连接,教育活动同社会生活不可分;另一方面,提升学生对社会文化的关心,强化其批判能力、进而发展个人的认同,以及对社会、及自然生态的责任感。
2.各个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之间的立场并不完全相同,如吉诺斯的激进态度,包华士的较为保守的态度,齐瑞和司的新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以及马丁的女性主义教育目的的立场等都表现了后现代主义的多元性。
3.知识与权力关系的分析,使得教育与政治、社会的关系更为紧密。
谨慎处理教育的政治性,发展教育理论是教育哲学家的重任。
4.后现代主义刺激了一些教育理论的建立,但它也只是后现代教育理论的诱发剂而已。
如果完全按照消极的后现代主义哲学发展,则这些教育理论不但会被批判为虚无主义,而且也会形成另一个独断论。
所以后现代教育哲学必须澄清它与后现代主义论述的分野。
后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不同性、多元性、及提升边际学术之认同与文化危机的认识。
但是如果太过于强调人类之间的不同性或相异性,就会疏忽了对人类共同性的认识,无法讨论有关人性的论述。
这一点,已为有些教育哲学家所警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