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后现代主义概说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广泛流行的一种社会思潮,它代表着一种流行、前卫的潮流,影响着文学、艺术等众多领域。后现代主义并没有固定的界定,大体而言,它主要是对启蒙运动以来现代主义的反省与批判,企图去置疑这些主流的论述。

(一)后现代主义的起源与主题

1.后现代主义的起源

20世纪后半叶,全球各地的社会现象逐渐地由一元或二元转变为多元社会形态,女性、不同种族、原住民的文化等都要求受到重视。社会形态上,不再以西方文明以及西方的现代化为唯一的发展方向,而是趋向于肯定不同声音的价值和地位。

多元社会形态带来的是对优势文化的反省及重新评估。优势文化控制着社会多数族群,在生活、经济、理念上要求认同,同时优势文化所代表的现代化的舒适生活、科技工业、以及经济发展的成果,造成了现代人以现代化为生活的目标,西方的物质文明成为所有政治体系及政策制定的方向。

后现代主义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下,在艺术界和思想界产生的一种西方思潮。大致说来,它是对现代西方文明的一种反省。

具体而言,就后现代主义名词的界定来说是各呈己见。

D. Gatlin认为,前现代是具统一声音的看法,如文艺复兴时期将古典文化视为具最高地位的强权优势文化或高文化;现代时期,仍然主张统一性文化观念的传承与传统权威,但握有权威的不是宗教而是科学;到了后现代主义,放弃对统一性思维权威的追求,而以多元思维及反对独尊科学知识的思索为方向。Madan Sarup则以在文学艺术界对现代性、后现代性、现代化、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

义等名词加以分辨。

就后现代主义的起源来说,也有各种说法。

2.后现代主义的主题

按照吉诺斯(Henry A. Giroux)的整理,后现代主义的主题包括:

(1)拒绝强权叙述(master narratives)及基于第一原理的知识传统;

(2)怀疑哲学之正统原则及神圣的观点;

(3)向知识确定性及学术性学域之固定疆界挑战,称为“对集权的战争”及拒绝包含一切的单一世界观点;

(4)否定有高低级文化的明显划分,所谓大众文化、通俗及民间艺术形式都可以成为研究的对象:

(5)启蒙时期的一些看法,如历史与进步并进,现代主义者对理性、科学、及自由的信任招致深切的置疑;

(6)人文主义的一些固定的、统一的而且可以确认的主题讨论被多元化及流动性论题及对叙述空间的要求所取代;

(7)拒绝接受推动西方文明进步是实现自由的唯一方式、及历史是直线进程的看法。(二)后现代主义哲学观

福科(Foucault)、德里达(Derrida)、利奥塔(Lyotard)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此外,美国的新实用主义也被看作是重要的后现代主义代表。后现代主义的哲学观也主要是反映了他们的哲学思想。

二、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

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家中最著名的是吉诺斯(Henry A. Giroux),他由对美国教育体系的批判到自己的后现代主义教育论述的建立,表达了他的“批判教育学”立场。

Peter Mclaren,他根据吉诺斯的理论发展他的民族学观点的“批判教育学”。

其他的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家主要有主张后结构主义的批判实用主义的Cleo H. Cherryholmes、修正进步主义的后进步教育理论(post progressive theory of education)以及以后现代主义立场发展生态教育观的

C. A. Bowers等人。三、后现代主义的基本教育主张

(一)教育目的

不同的后现代主义者分别提出了不同的教育目的,这里分述如下:

1.Giroux认为若能结合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的最佳理念,则教育者能够深化及强化批判的教育形式。批判教育学要求将教育视为一种“政治、社会及文化的事业”。如此,教育的目的在造就具有批判能力的公民,发展一个民主的公民哲学,协助学生了解个人在广大的社会关系网路的经验,参与社会论述。

2.Mclaren认为教育是取得个人及社会权力的工具。

3.Cherryholmes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协助学生反省其接受的知识及边界论述,发展个人的新论述。

4.Bowers的教育目的主张采取另一个方向界定,为建立一个以生态为本的教育哲学,将教育目的设定在提升并建立一个文化与自然环境和睦相处的社会与文化情景。可以说,Bowers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有生态意识的未来公民,消除由16世纪以来现代理性主义思想和欧洲优势文化的影响,将教育视为以未来为导向的事业,甚至更极端地认为所有的教育就是环境教育,建立个人道德意识及乡土地理。

5.Martin检讨美国的教育,并就女性的思考方向,认为教育目标应该定在求得内部平和(domestic tranquility)。这一目的的设定是从社会的角度出发,考虑社会问题、社会情景、及社会整体的发展,而不是以个人的自我发展为教育目的。这个教育目标不同于传统美国形式教育中强调的竞争、取胜、及消费的观点,也是马丁站在女性主义的立场上提出的观点。(二)课程

后现代主义极力主张学科之间界限的消除以及科际的整合,因而在课程理论上,后现代的教育学者大部分都同意课程不应分主题或为学科设限的主张。

1.Giroux认为学科之间界限的争议都是在西方文化独霸的情势下的争议,科学知识、科技发展、市场经济等相关科目始终站在知识的主导位置、形式及工具的理性是唯一合法的追求知识方法、否定人文学科、边际论述、历史与文化科目的价值。这些现代主义形成的知识界限及其观点在后现代教育中都应该被打破。新的教育课程理论应该是包容各种人文学科及人类知识的文化课程。

2.Bowers的课程理论以知识社会学为基础建立,教育的实践目标是文化读写能力的培养及沟通能力的增强,以便提升对话能力的层次及结果。传统上占优势的文字或文本所传达的知识不是唯一的正统知识权威,口述或传述的历史、及习俗传统等也可以作为可以传递的知识内容。他提出了学校教育中课程制订的原则:(1)利用学生的现象文化;(2)从历史立场使知识的客观性消失,彰显知识的特定社会文化性;(3)综合应用一个泛文化的立场,使课程单元能超越学生视为当然的信念,使学生重新检讨个人对自然的态度。

3.P. Slattery以后现代主义对时空的省思为基础发展出后现代的课程理论。他认为,教育课程就无法以分科及清楚的学域分际来设定,后现代的课程是基于一个新科学:复杂的、多元空间的、变幻无常的、相对的、科际整合的、及隐喻式的系统。因此,后现代的课程鼓励混沌、非理性、以及不定性质上的讨论,因为如此才能真正培养批判思考、反省直观、及全面性与全球性问题解决的思索。在课程理论上,教室成为一个混沌交错的空间,课程成为一个吸引中心,师生之间的讨论就围绕在这个中心上,从各方面提出意见及讨论。我们无法预知会形成何种结论,但在讨论过程中产生新观点。后现代的学校系统就是在于重新建立学生与老师、时间与空间、意义与内容、知与被知、人文与科学、及过去,将来与未来之间的联系。(三)教师的角色

在后现代主义的教育哲学中,由于其多元论述特性以及学习的生态结构,使得教育体系不能设定某些特殊的方法,因而,人际关系以及师生关系在教育活动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教师的角色显得尤其重要。

1.Giroux认为,教师的工作是在于“转化智慧”,以其具有知识或是社会行动者的角色协助学生探讨自己的个人历史,对种族、性别、及阶级的自我反省,建立个人在特定社会团体中的认同及个人的定义。Giroux 认为,教师不仅仅是在传达知识,而且更要协助学生看到各种知识与意识形态及政治利益的关系,知识如何被利用、并借此批判能力来解放学生,使其成为一个民主社会中的具有批判能力并能够负责任的一分子,使学校与文化、历史、社会、政治相连。

2.Cherryholmes认为教室中的师生互动关系是教育活动的重要问题,教师致力于建立与学生之间的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