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新论——法的古今连接》读后感
《古代法》读书报告

《古代法》读书报告一部经典著作不同于平庸作品之处,就在于对原初的问题以新颖的论述作出了强调。
正如哈耶克在《自由秩序原理》导言里说的:“旧有的真理若要保有对人之心智的支配,就必须根据当下的语言和概念予以重述。
人们在过去对旧真理所做的最为有效的表述、已日渐失用,因而也就不再含有明确的意义。
”特蕾西在《诠释学、宗教、希望》中也提到,“站在更为明确的诠释学立场上,经典是那些负荷着过剩的和持久的意义,然而却总是拒绝定论性解释的部分。
”换言之,一部作品是否成为经典,要看它主题恒久的价值和本身可承受解释的张力。
梅因的《古代法》正是如此。
从历史背景上看,梅因促使人们对形成法律的各种力量加以重视,而不是只服从于先验的自然法图式。
十九世纪流行的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被人们看成唯一的理解法律的路径,梅因指出了这种思潮的偏颇和浅薄。
对于奥斯丁为代表的分析法学派,梅因的观点是“主权者的命令”一说至少在法律产生时并不符合事实,并且它可以解释的问题也有限,尤其是对于“宏大叙事”型的法律发生发展解释缺乏力度。
与他们坚持只研究实际执行的法律不同,研究法律历史的梅因仍然希望对“法律应当是什么”的问题作出回答。
梅因在研究中提出的问题是,法律在过去的年代里究竟是如何发展的,研究的目的是解决法律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垦扑在导言中提出的梅因对于自然法的批判,实际上是“历史方法”产生的必然结果:既然过去是如此,我们据以作出判断的经验又只来自过去,那么有什么理由认为现在和将来的法律不是如此呢?在我看来,这是《古代法》成书的前提。
然而,梅因的不足恰恰蕴含在他的伟大之中。
无论梅因、奥斯丁还是卢梭,实际上都是法律的解释者。
奥斯丁的基点是普通人对法律的态度,卢梭立足于“为什么法律应当遵守”的冥想,而梅因则通过对法律本身发展史的描述阐述他的法律思想。
奥斯丁为代表的分析法学派并没有把学说扩展到法律的起源,卢梭学说(在后来的发展中)也不以实际存在的自然状态为前提。
古代法梅因读后感

古代法梅因读后感最近读了梅因的《古代法》,这可真是一本让我大开眼界的书!梅因在书中对古代社会的法律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他通过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案例,揭示了古代法律从原始状态逐渐演变发展的过程。
这让我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那些古老社会中法律的模样。
比如说,书中提到了古代社会的家族制度对法律的影响。
在那个时候,家族的地位和权威可是至高无上的。
家族内部有着自己的规则和秩序,这些规则甚至比国家制定的法律还要重要。
我就想到了咱们现在,家族的影响力虽然还在,但和古代相比,那可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还有古代的财产继承制度,那也是相当有意思。
在某些古代社会中,财产不是像咱们现在这样想给谁就给谁,而是有着严格的规定和限制。
比如说长子继承制,长子能继承大部分的财产,其他子女只能分到很少一部分。
这要是放在现在,估计得有不少家庭闹得鸡飞狗跳。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古代社会对于契约的看法和处理方式。
在古代,契约的形式和内容都和现在大不相同。
那时候的契约可能就是简单的口头约定,或者是一些象征性的动作,但人们依然会遵守。
不像现在,签个合同都得好几页纸,还得找律师帮忙看。
想起有一次,我和朋友之间有个小小的约定。
我们说好周末一起去爬山,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没有什么正式的契约。
结果周末那天,天气不太好,下着小雨。
我心里就有点打退堂鼓了,想着要不就算了。
可一想到这就像古代那些简单却被重视的契约一样,我还是咬咬牙出了门。
当我在山脚下看到朋友也冒雨赶来的时候,那种感觉真的很奇妙。
我们相视一笑,那一刻我深深体会到,哪怕没有复杂的条文和约束,一个简单的约定也有着它的力量。
梅因的这本书让我明白,法律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一点点演变而来的。
古代的法律虽然和现在有很大的不同,但它们都是当时社会的产物,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点和人们的价值观。
通过阅读《古代法》,我也更加理解了我们现在的法律制度是多么来之不易。
它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沉淀和无数人的努力才形成的。
古代法梅因读后感

古代法梅因读后感《古代法》是英国历史法学派代表人物亨利·梅因的经典著作。
这本书对于理解法律的起源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阅读之后,让我深受启发。
梅因在书中通过对古代社会法律制度的深入研究,揭示了法律演变的规律和趋势。
他以丰富的史料和严密的逻辑论证,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法律从古代简单形态逐渐发展成为现代复杂体系的生动画卷。
在书中,梅因提出了“从身份到契约”这一著名的论断。
他指出,在古代社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是基于身份而定的,比如奴隶和奴隶主、贵族和平民等等。
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多地通过契约来确定,个体的自由和权利得到了更大的保障。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认识到,法律的发展与社会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
当社会逐渐从等级森严、身份固定的状态向更加平等、自由的方向发展时,法律也必然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革,以适应新的社会关系和需求。
梅因对于古代法律制度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具体的条文和规定,更注重探究其背后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
他通过对罗马法、古代印度法等多种法律体系的比较分析,揭示了法律在不同文明中的共性和差异。
这让我明白了,法律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社会整体的一部分,受到政治、经济、宗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同时,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也会孕育出各具特色的法律制度。
此外,梅因对于法律发展的阶段性的阐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法律的发展经历了从“地美士第”(即判决)到习惯法,再到成文法的过程。
这一观点让我对法律的形成和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法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长期的实践和积累中逐渐演变而来的。
最初的法律可能只是一些零散的判决和习惯,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提高,这些零散的规则逐渐被整合、规范,形成了系统的成文法。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不禁思考起当今社会的法律问题。
虽然我们生活在一个现代法治社会,但梅因的研究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比如,在面对社会的快速变化和新的问题时,我们的法律如何能够及时做出回应,保障公民的权利和社会的公平正义?又比如,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如何相互借鉴、融合,以适应国际交往的需要?同时,梅因的研究方法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古代法读后感

《古代法》读后感在阅读古代法的过程中,我深感古代法律的复杂性和独特性。
这本书不仅为我揭示了古代法律体系的全貌,还引发了我对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的深入思考。
古代法律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
从最早的氏族习惯,到后来的成文法典,以及罗马法、伊斯兰法和中华法系的诞生,古代法律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这其中,法律的起源往往与社会的演变相互交织。
例如,罗马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罗马的共和时期,而中华法系的诞生则与古代中国的儒家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古代法律的内容丰富多样。
从民法、刑法到诉讼法,古代法律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些法律体系在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保护私有财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中,一些法律原则和制度设计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古希腊和古罗马的陪审制度为后来的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提供了基础。
古代法律的执行和影响深远。
古代法律不仅在当时的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伊斯兰法在中世纪和近现代的伊斯兰世界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中华法系则影响了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社会和法律制度。
古代法律的研究和传承意义重大。
通过研究和了解古代法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文化和社会的演变。
同时,古代法律也为现代法律制度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例如,古代法律中的公平和正义观念对现代法律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感古代法律的复杂性和独特性。
古代法律不仅在当时的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研究和了解古代法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文化和社会的演变。
同时,古代法律也为现代法律制度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古代法律还涉及到了许多现代社会所面临的问题。
例如,如何保护个人权利和自由、如何维护社会公正和公平、如何解决社会矛盾和纠纷等。
这些问题在古代社会同样存在,而古代法律在解决这些问题方面所采取的方法和原则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古法新论——法的古今连接》读后感

《古法新论——法的古今连接》马小红2014年6月第一版上海三联书店————探讨古法的今义,实现古今的连接一,误解与真相(一)“中国式法治”的传统因素法治只有在以传统为基础的兼容并蓄中,与外来法文化有机结合,方能形成真正的适合中国的“中国式法治”。
1目前中国的法律是西法东渐的产物,而中国的传统法虽然解体,却依然顽强地存在,二者在相互磨合。
2一般情况下,无论古代还是今天,无论西方还是东方,但凡是人类,所遇到的问题大致是相同的,尤其是贴近民生的法律。
只是看问题的角度,表达的方式和解决方法不同罢了。
3用现代社会的思维方式或理念去阐释那些历史的真相的时候,过去的历史便具有了现实的价值,传统法便会在兼容并蓄的中国式法治体系中有了应有的地位。
4近代中国法律的变革也证明了传统法因素在中国式法治体系中的不可或缺,凡是利用了传统文化作为支撑的法律制度,如人民调解制度,综合治理,在实践中能较为顺利地进行,反之,会出现南橘北枳的现象,“自由之说入,不以之增幸福,而以之破秩序;平等之说入,不以之荷义务,而以之蔑制裁;竞争之说入,不以之敌外界,而以之散内团;权利之说入,不以之图公益,而以之文私见;破坏之说入,不以之箴膏肓,而以之灭国粹”(梁启超)(二)法理念的古今连接1中西文明中的法理念在初起时均是维护和追求正义。
2法的正义性的实现,中西也经历了相同的路径,从寄希望于神明到寄希望于人类自我制度的约束。
3公正和权利的理念,这种中西法文明的共同价值观,正是古今法文明的契合,连接之处。
4中国的调解制度(1)在充分尊重事实的基础上裁决。
双方充分申诉,乡亲们发表见解。
(2)主持人更容易了解事实真相,主持人的威望也有助于裁决的执行。
(3)成本低,易于启动。
(4)最为重要,这还是一个深入理解“天理,国法,人情”的过程。
(5)西方“ADR运动”,“恢复性司法”,都直接借鉴了调解制度。
(三)开明的中国古代法律六,教与学(一)如何学好“中国法律思想史”1中国法律思想史发展四大阶段(1)夏商西周:国家与法的起源,神权法思想,礼治思想。
《古代法》读后感

《古代法》读后感我们可以说,迄今为止,所有进步社会的进程都是一场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
——梅因浅析“从身份到契约”的法理再认识……一部经典著作不同于平庸作品之处,就在于对原初的问题以标新立异的方式表达出来,以几乎无法抗拒“真理“之魅力并阐述难以辩驳的逻辑思维结论。
(略)亨利·詹姆斯·萨姆那·梅因,生于1822年,死于1888年,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法律史学家,历史法学派在英国的代表人物,晚期历史法学派的集大成者。
因其著作《古代法〉而被西方学者公认为英国历史法学的创始人。
梅因这句话只所以最有力量是无穷尽的终止即: “所有进步社会的运动,到此处为止,”加上一句都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梅因的这句名言被认为是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无庸置疑梅因这句话已经超越的法理本身,对理论研究与实践做出的最杰出贡献。
我国契约型基金托管人法律制度的完善封建制度下人们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是由人的社会身份决定的,这种制度必然成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社会进步的桎梏;财产私有,契约自由是资产阶级民法的基本。
信托法被认为是英国法对世界最大的贡献之一,也被公认为衡平法上的产物,而英国的契约法是普通法的主要组成部分。
传统上,信托法并不被视为契约法的一部分。
从功能上,契约法可以建构信托法,信托法与契约法的分野是仅仅历史的原因,还是信托法本身具有效率上的不可替代性,本文做出了相应的分析,认为现代的信托法有自身效率上的优势。
在英美法上,传统的观点一直坚持“信托非契约”,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信托的契约性。
本文认为,在传统信托中一直存在契约性的成分,随着现代信托的发展,信托的功能发生巨大变化。
从实务操作层面来讲,契约型证券投资基金的法律性质入手,深入分析了基金受托人的主要责任。
通过契约型基金与公司型基金治理结构的比较,通过公募基金与私募基金治理结构的比较分析,指出我国基金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基金管理的实际运作过程中,我国基金业还未建立起较完善的、能有效保护基金持有人利益的基金治理结构;我国基金市场尚未进入完全的市场竞争阶段,在某种意义上更加弱化了市场力量对基金管理。
古代法读后感

古代法读后感
经过阅读古代法,我对古代法律的发展和影响有了新的认识。
古代法律体系在文明演进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对社会秩序的维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还对个体权利的保障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框架和保证。
古代法律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最早的法典,如《摩西法典》、《汉谟拉比法典》等,这些法典有着明确的规定和惩罚措施,对于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逐渐由个人行为规范扩展到涉及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它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法律制度和法律程序。
古代法律的影响不仅仅在于它的惩罚措施,更重要的是它树立了一个公正和秩序的信仰。
法律作为社会准则的象征,给人们带来了安全感和社会稳定。
同时,古代法律也为个体的权益提供了保护,通过规范各种关系和交易,使社会的交往更加有序和公正。
古代法律对于社会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法律机构的建立和法律文化的传承,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基础。
古代法律体系中不仅包括刑法、民法,还有土地法、家族法等各种专门的法律规定,使社会运转更加有序和规范。
这为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提供了条件。
然而,古代法律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古代法律在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时,可能会显得过于僵化,无法及时适应社会的变革。
同时,法律的实施和执行也有时会存在一些不公正和滥用的情
况,这对个体权益的保护造成了一定的挑战。
综上所述,古代法律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个体权益的保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的发展和影响为我们提供了对法律价值和法治社会的深入思考。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当在古代法律的基础上继续完善法律制度,保障个体权益,维护社会秩序,推动社会发展。
梅因《古代法》读后感

梅因《古代法》读后感《古代法》是法国法学家梅因的著作之一,该书是一部关于古代法律制度的研究文集,对于我们理解古代法律制度和古代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阅读笔记的过程中,我深感梅因对古代法律制度的深入研究和细致分析,以及其对于法律制度背后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因素的深刻思考。
梅因在书中首先明确了他的研究对象——法律制度,并阐述了他对法律制度的定义和内涵。
他认为,法律制度是一个国家的法律规范系统,包括了法律规则和法律实践。
梅因认为,只有当观察者能够了解一个社会的法律规范和实践的内在联系时,才能真正理解和解释一个社会的法律制度。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梅因对古代法律制度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他通过考察古埃及、巴比伦、中国、古希腊和罗马等古代文明的法律制度,揭示了不同文明背后的法律思维方式和社会价值观。
他指出,每个古代文明的法律制度都体现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特点。
例如,在古埃及的法律制度中,财产权保护和契约权益是重要的法律原则,而在巴比伦的法律制度中,对私人财产的保护程度远不及契约权益的保护。
这些研究为我们深入了解古代文明的法律制度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梅因还探讨了古代法律制度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关系。
他认为,法律制度的形成和变革是与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紧密相连的。
他通过分析古代各国的法律制度发展历程和法律制度的内在逻辑,指出了法律制度与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例如,在古代罗马,随着帝国的扩大和商业贸易的发展,法律制度也逐渐形成了统一而完善的体系,为帝国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种深入挖掘法律制度与社会、经济和文化关系的研究方法,启示我们深入理解法律制度的内涵和作用。
梅因的《古代法》还探讨了古代法律制度对于现代法律理论和实践的启示。
他认为,古代法律制度中的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对于现代法律的发展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例如,在古代中国的法律制度中,儒家思想对于法律的影响不可忽视,儒家的中庸思想和亲和之治的理念为现代法律理念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思路。
《古代法》读书笔记

《古代法》读书笔记20155211014 杜佳凤一、写在前面不知是因为这不忍卒读的翻译还是自身浅薄的法制史基础(您说得对,后者的可能性更大),《古代法》的阅读过程,时常伴随着情不自禁的一声叹息。
照理来说,才粗略阅读一两遍的我,草率地写一篇读书笔记,有亵渎前人思想的嫌疑。
然而有时候读到一些地方,感觉与自己的思想产生了一些奇妙的碰撞,不禁感叹一句:“唔,这本书好像有点意思。
”也算是在写文之外的另一种收获。
二、作者简介《古代法》作者亨利▪梅因,英国资产阶级的法律史学家,其于1861年发表了著名的论著《古代法》,又名《古代法—它与早期社会历史的联系和现代思想观念的关系》。
书中,他以近乎公式化的语言向人们宣告:“所有进步社会的运动,到地处为止,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
此后“从身份到契约”的经典论断便被广为流传,也成为梅因主要思想的代名词。
在序言中,梅因直接说明了著作此书的目的,即“在扼要地说明反映于“古代法”的人类最早的某些观念,并指出这些观念同现代思想的关系。
”两句话的阐述,不仅为读者在阅读此书之前明确全书的论证主题,也同时明确了梅因的主要论证方法即历史的方法和比较的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梅因是历史法学方法论的创始人,但梅因在晚年却否认自己属于历史法学派,他认为如果硬要把他进行归类的话,他宁愿属于比较法学派。
这应该和历史法学的内涵及外延一直得不到明确的界定有一定的关系。
但无论如何,梅因还是被西方学者公认为是英国历史法学的创始人。
三、梅因的古代法研究方法《古代法》发表的19世纪,正处于欧洲资产阶级风起云涌的大革命时期。
在当时,自然法深得人心,而梅因却一反时代主流思想的常态,对这种非历史性的、抽象的、假设性的纯理性思维进行了批判,认为“他们都是以人类的非历史的、无法证实的状态作为他们的基本假设”。
导言中,亚伦对当时流行着的智力状态进行了例举,一方面,“英国的法律史,不仅被忽视了,简直就是被蔑视。
”以边沁为代表的功利主义法学家更是认为法律史可以重头写起。
读法律方法论感想心得体会范文

读法律方法论感想心得体会范文读法律方法论感想心得体会范文法律是什么?法律应当是什么?这些都是非常深奥的法哲学命题,凡俗吾辈岂能一眼望穿?法律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法律实际是什么?带着这种困惑我阅读了大量的法理学论著,但依然是一知半解,甚至是加深了对法律的困惑和迷茫。
但《法律方法论》耳目一新的观点给了我更多关于法律的启迪和提示。
诚如苏力所言,阅读法律就是阅读秩序,阅读经历自然流变与人为建构的人间秩序。
法律方法论无法也不可能对法律是什么作出一个真理性的解释或者答案。
对法律是什么的探索是永无止尽的,只能说《法律方法论》对法律是什么做了一个学理上的探讨和制度建构上的努力。
虽然也许我们人类有限的理性无法获得关于法律的真谛,法律精神的风骨,但这并不能成为阻碍我们关于法律是什么的探索。
《法律方法论》一书从技术层面上进行了对法律进行的微观细致的考察与工具理性上的深度挖掘。
该书博采众长,纵横古今,吸取西方法理学之精华,继承了自古希腊罗马关于法律的知识传统,为我们了解西方贤哲关于“法律是什么”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
读完全书,鄙人对关于“法律是什么”的宏伟而又深奥的命题的感悟是:法律是一种理念和信仰,法律是一种知识和技术,法律是一种立场和态度。
法律是一种理念和信仰。
信仰更多是哲学与宗教意义上的内容,法律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也不亚于一种宗教和依托。
所以在西方古希腊罗马的传统以降,法律与宗教结下了难分难解的情缘。
伯尔曼曾经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
法律只有获得信仰的内涵与宗教式的虔诚才能获得民众对其的信任与信赖,直至内心与灵魂深处的归宿与依托。
因为法律的设计初衷本是为了对人们纠纷的一种事前约定,对人类兽性与弱点的提前制度规制。
正因为有了法律,人们才会在与自己的同类、同伴发生纠纷与矛盾有了一个合适的出口,在人们面临失业、残疾等困难时有了来者基于人类同情心、怜悯心而通过法律的形式制度化的救助与保护。
人们拥有对法律的理念,进而形成对法律的信赖与信仰是因为他们相信法律能够带来方便,降低生活成本,便利生产与生活,是因为他们坚信法律所秉持的公平正义能够在他们危难、脆弱之时及时地提供救助和保护。
《古代法》书评

《古代法》书评第一篇:《古代法》书评历史的慧眼审视古代法《古代法》——书评从所有文明国度里精挑细选出来那些最具智慧、最富机趣的人来陪伴你,然后以最佳的秩序将选者好的伴侣一一排列起来。
这样的人知道每个时代每个地方的每个人,都面临一个不变的问题——关乎个人和其同侪、社会,乃至全人类、宇宙之间基本关系的性质的问题。
对这种问题的看法,可以决定他会怎么做,甚至可以决定他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古代法》给人以启示,用历史的法眼去审视古代法,去汲取精华推动社会的发展。
法律拟制——在人类直立行走和学会运用火种之后社会化生活是人类历史的又一大突破,这里所说的社会化生活与群居生活是不同的概念。
在人类尚处原始状态的无力解决生存和自然环境以及天敌时群居生活是动物本性天然的显现,也是唯一的选着。
而社会化的生活则是人类已经进入“人”阶段的为了繁衍后代与寻求保护发挥的不同于动物本性的趋利性选择。
社会的扩展依靠限制于生产力的家族,而非个人——社会的最基本单位。
家族的延续与壮大有两种至今仍在沿用的两种途径:一、人的自然繁衍;二、:收养——法律拟制收养。
提及法律拟制作为一个学法的人都不陌生,但是讲到法律拟制大家又似乎很陌生。
一个古代的法律概念不只是相当于一个而是相当于几个现代概念。
这些概念无论如何是出于一定目的,而这些愿望和目的,同原时代所最求的完全不同。
古代法中的法律拟制是同衡平和立法并列的法律与社会协调的媒介的三种手段之一。
当然,收养是其与现代法律拟制同一概念的文字的重合。
从古代法中规定的收养(法律拟制的一种)的目的与愿望可以知道解决老有所养幼有所教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家族的延续——其另一目的是来扩充家族力量。
法律拟制一词最最初为了给是赋予审判权,相当于英国高等法院和财政法院令状中的主张,来剥夺民事诉讼的审判权。
但很久以前它的法律规定已经改变,指用以掩盖或假装掩盖一个事实的任何假定,虽然它的文字没有发生变化,但其运用却改变了这一事实(不同于古代时期的用法)。
古代法梅因读后感

古代法梅因读后感在繁忙的生活中,我偶然翻开了梅因的《古代法》这本书,本以为会是一场枯燥的学术之旅,没想到却像是走进了一个充满神秘和趣味的历史大观园。
梅因在书中所展现的古代法的世界,让我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了那些古老社会的法律如何诞生、演变。
他对于各种法律现象的剖析,就像是一位资深的侦探,一点点揭开隐藏在岁月尘埃下的真相。
书中提到的古代社会的法律,很多都与我们现代的观念大相径庭。
比如说,在那个时候,家族的地位和权力远远超过了个人。
这让我想起了曾经看过的一部古装剧,里面的家族长辈拥有绝对的权威,晚辈们的婚姻、职业选择都要受到家族的严格控制。
当时只觉得是剧情的夸张,现在才明白,那或许是古代法律中家族观念的一种体现。
梅因对于古代法律从身份到契约的演变过程的阐述,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他指出,早期社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是基于其在家族、社会中的身份而定的。
这让我不禁想到了古代中国的世袭制度,贵族的子弟生来就享有特权,而平民百姓则很难有改变命运的机会。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契约逐渐成为了确定人们权利和义务的重要依据,这无疑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
我还记得书中提到的一个关于土地所有权的例子。
在古代某些地区,土地并不是个人可以随意买卖和拥有的,而是归整个部落或者家族共同所有。
这种集体所有制的形式,与我们现代社会中强调的个人财产所有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想象一下,那时候的人们想要开垦一块新的土地,需要经过整个家族或者部落的同意,而且收获的成果也要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分配。
这与我们现在只要有钱就能买到心仪的房产和土地的情况,简直是天壤之别。
还有古代的婚姻法律,也是十分有趣。
在某些古代社会,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结合,更是两个家族之间的联盟。
婚姻的条件、仪式都有着严格的规定,甚至有时候离婚都不是个人能够轻易决定的。
这让我想起了那些古装剧中的政治联姻,公主为了国家的利益不得不远嫁他乡,完全没有自主选择爱情的权利。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不断地将古代法与现代法进行对比。
梅因《古代法》读后感

梅因《古代法》读后感
梅因的《古代法》是一部深具影响力的法学著作,它不仅对理解古代法律制度有着重要的价值,同时也对现代法律体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古代法》中,梅因详细地探讨了主权、集体财产的早期形式、封建制度化的过程、各种古代法典、法学家在制定法律上所起的作用、土地所有权、长子继承权、原始诉讼程序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深入剖析,为我们理解古代法律制度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梅因在书中明确地否定了自然法的产生和存在,这无疑挑战了当时流行的法律观念。
他主张,“人生而平等”是“教条”,“自然状态”是“幻想”,“社会契约”是“梦呓”,这也在当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同时,梅因在书中表现出的对法律历史的理解和尊重,也让人深感敬佩。
他不仅从资产阶级的立场出发,而且以唯心主义的观点对古代法律材料进行分析和推断,力图引导人们去了解古代法律的历史。
他的这种研究方法,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启发我们以更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和研究法律的历史。
总的来说,梅因的《古代法》是一部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法学著作。
它不仅提供了理解古代法律制度的重要视角,同时也对现代法律体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本书的价值和影响,值得我们持续地研究和探讨。
古代法梅因读后感

古代法梅因读后感在阅读梅因的《古代法》之后,我仿佛穿越了时空,领略到了法律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与发展。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法学著作,更是一幅描绘人类社会制度变迁的宏伟画卷。
梅因开篇便提出了“所有进步社会的运动,到此处为止,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这一著名论断。
这一观点犹如一道闪电,划破了我对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认知的迷雾。
在古代社会,身份决定了一个人的权利和义务,人们往往被束缚在固定的社会等级和角色之中。
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契约逐渐成为了规范人们行为和权利义务关系的重要方式。
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书中对于古代法律制度的阐述,让我对早期社会的治理方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古代,法律往往与宗教、习俗紧密相连,缺乏明确的条文和系统性。
例如,在古罗马法中,最初的法律更多地是基于习惯和传统,而非经过深思熟虑的立法。
这让我意识到,法律并非一开始就是我们如今所看到的这般严谨和完善,它是在社会的发展中不断演进和改进的。
梅因对于古代法律中家族制度的研究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古代社会,家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族的规则和权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法律的形成和实施。
家族中的长辈拥有绝对的权威,子女和晚辈必须服从。
这种家族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社会的稳定,但也限制了个人的自由和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人逐渐从家族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法律也开始更加注重保护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断地思考古代法律与现代法律的联系与区别。
古代法律虽然在形式和内容上与现代法律有很大的不同,但其中蕴含的一些基本原则和价值观念,如公平、正义、秩序等,仍然是现代法律的基石。
同时,现代法律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也应该从古代法律的经验和教训中汲取智慧。
梅因通过对古代法的深入研究,揭示了法律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他让我明白,法律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社会的变革必然会推动法律的变革,而法律的变革又会反过来促进社会的进步。
从古代法律实施获的启示

从古代法律实施获的启示中国法制历史源远流长,许多优良的法制观念在如今仍然值得继承与发扬,是我们在法治建设中一笔巨大的财富。
在我国古代法制活动中,从立法,执法再到司法方面都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增加了我国法律文化的厚度。
一,立法方面从西周的《九刑》与《吕刑》,战国时期李悝的《法经》,再到唐朝的《唐律疏议》等,我国古代立法活动逐渐成熟,立法内容也不断完善进步。
最早,夏商时期神权法思想为主,同时包含刑起于兵,西周时期建立礼乐制度,明德慎罚将伦理道德同法律结合,秦朝时期法家思想占据重要地位,严刑峻法,走向了极端,让后世吸取教训,自汉代以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德主刑辅的观念日趋成熟,法律的刑罚不再严苛,更注重法律对社会教化威慑的作用,同时在重民思想的影响下,立法内容更符合民意,讲究情理。
如今德主刑辅的思想仍然值得吸收借鉴,除了以公平正义为准的基本立法原则,也应当重视道德对人的教化作用,在立法内容上符合道德观念,使得法律更具说服力,民众在认同下自觉遵守法律。
二,执法方面我国古代秉公执法的理念对现代也颇为受益,它强调要不避权贵,去私意私曲,兼顾情与法。
战国时期的商鞅则从关乎国家存亡的角度,论述秉公执法的重要性。
他认为,法律是国家重器,即“法者,国之权衡也。
”它事关国家的存亡,“公私之交,存亡之本”。
国君只有秉公去私,才能使国家无恙。
“明主任法去私,而国无隙蠹矣。
”这就要求国君“爱权重信,而不以私害法”。
《韩非子》引用孔子的观点,说明公平执法是官吏的责任。
“吏者,平法者也。
治国者,不可失平也。
”总之,先秦时期已有一些思想家关注秉公执法的重要性,并从“治人”“存亡”“治国”等视角进行论述,凸显其在国家与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秉公执法,也应当是如今执法人员的工作要求,去私利去私心,才能更好地发挥法律的价值,维护社会秩序。
三,司法方面司法公正是一个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
在一个法治社会中,保障司法公正的方式和机制至关重要。
穿越古今的法律智慧读书随笔

《穿越古今的法律智慧》读书随笔一、古代法律智慧初探在阅读《穿越古今的法律智慧》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古代法律制度的博大精深。
法律不仅仅是条文和规定,更是一种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体现。
在古代社会,法律智慧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
古代法律智慧体现在法典的编纂与实施上,自春秋战国时期的《法经》古代中国就不断有法律文献问世。
这些法典不仅仅是简单的规定,更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入观察和思考。
如汉代的《九章律》,唐代的《唐律疏议》,都是古代法律智慧的结晶。
它们体现了古代法律对于犯罪与刑罚的细致划分,以及对于公正审判的追求。
古代法律智慧还体现在对伦理道德的融合上,古代中国的法律制度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法律不仅仅是制裁的工具,更是道德教化的手段。
在很多法律条文中,都能看到对于孝、忠、信等伦理道德的要求。
这种法律与道德的融合,使得古代法律制度在维护社会秩序的同时,也起到了弘扬传统美德的作用。
古代法律智慧还体现在对司法实践的探索上,在古代社会,一些地方官员在审理案件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法律条文,既保证了法律的权威性,又体现了法律的灵活性。
这种司法实践的经验和智慧,是古代法律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古代法律智慧的重要性。
在古代社会,法律制度是社会秩序的基石,也是公平正义的保障。
古代法律智慧不仅仅是历史的遗产,更是我们今天建设法治社会的重要参考和借鉴。
我们应该汲取古代法律智慧的精髓,不断创新和发展现代法律制度,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
1. 古代法律起源与发展概述在翻阅《穿越古今的法律智慧》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古代法律的起源与发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法律作为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演变和发展。
从远古时代到现代法治社会,法律的形态与内涵经历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也积淀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
此次的读书体会将围绕古代法律的起源与发展进行概述。
在古代社会,法律的起源往往与宗教、道德、习俗紧密相连。
《古代法》读书笔记及感受

《古代法》读书笔记及感受一、大概内容第一章在这一部分,梅因首先指出,荷马史诗的重要性。
他认为,关于法典后面的法律现象的描述,荷马史诗是最好的来源。
虽然荷马史诗中的内容也不完全是一种确实事件的历史,也存在夸张成分,只能作为不是完全出自想象的社会状态的描写,但是,他却没有受到道德或形而上学的概念的影响,因而河马文学要比其他历史性、政治性文件更为真实可靠。
之后,梅因主要谈论了法律起源和发展的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地美士第”。
在荷马诗篇中提到,“第美士第”是法律萌芽的最早期的概念。
梅因指出,它是代行神意的国王的判决。
在人类的初生时代,对于持续不变的或定期循环发生的活动只能假用一个由人格的代理人来加以说明,即把司法审判权交给国王或上帝的代理人。
第美士第,是复数形式,意指审判的本身。
这些第美士第是单独的、个别的。
第二个阶段是达克。
这是第美士第之后的一个概念。
达克,是一个在胚胎中的习惯,是介于一个判决和一个习惯之间的概念。
在古代社会,机构简单,社会关系单一,类似案件比较普遍,这就有可能采用近似的审判,久而久之形成了达克。
达克,同第美士第一样,不是真正的法律,而是法律的萌芽。
第三阶段是习惯法。
荷马史诗中英雄时代结束,贵族政治时代出现,法律也随之发展到习惯法阶段。
当世袭国王中产生了柔弱无能的人时,王权被虚弱,人们认识到,集团的贵族智慧要高于国王的专制,贵族政治产生。
这些贵族,继承了国王的特权,是法律的受托人和执行人,但是,他们并不对每一个判决作出直接的神示。
他们会运用一些为特权阶级所秘藏的习惯法对纷争进行判决。
这是一个为少数人垄断法律知识的时代。
第四个阶段是法典法。
法典的产生,一方面是平民运动的结果,但主要是文字发明和传播的结果。
法典不再是规则阶层所垄断。
最著名的例子是《十二铜表法》。
法典的出现可以保护这个社会使它不受有特权的寡头政治的欺诈,使国家制度不致自发地腐化和败坏。
最显著的范例体现在罗马法和印度法截然不同的命运上,综合来看,法律起源于地美士第(代行神意的国王的判决)。
梅因《古代法》读书笔记

梅因《古代法》读书笔记梅因的《古代法》的价值不仅在于得出了法律发展的规律,提出了法律“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的经典论断。
更在于,他提出了从历史的角度,以历史的方法分析研究法律,开劈了法学研究的新的方法论。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古代法》读书笔记梅因作为英国历史法学派的奠基人和主要代表于1861年发表了《古代法》又名《古代法—它与早期社会历史的联系和现代思想观念的关系》这本书在1933年由商务印书馆翻译出版。
1959年,又根据原文另行移译出版,我所看的是由沈景一译的1996年7月版本。
怀着一份虔敬之心近期有幸拜读了这部在法学界里颇具影响力的著作。
虽然理解的过程很艰辛但总的来说还是受益匪浅。
在古代法发表的19世纪正处于欧洲资产阶级风起云涌的大革命时期。
自然法思想正被资产阶级用来做为反封建的最有利的思想武器。
理性主义和自然法思想的发展也达到了顶峰。
而梅因却一反时代潮流思维的常态;在整个《古代法》中始终贯穿着一种对非历史性的抽象假设的纯理性思维的批判,认为“他们都以人类的非历史的、无法证实的状态作为他们的基本假设”。
这首先在欧洲的大革命时期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梅因这种学术研究上的独立批判精神不能不令人赞叹。
古代法共分为十章,我们大体上可以把它分为两大部分即一至五章作为总论性的部分从整体上论述了法的起源和发展,通过对自然法理性思维的批判而引出法律发展“从身份到契约”的这一为人所熟知的经典论断;六至十章作为分论部分围绕“从身份到契约”这一核心思想,通过古今法律对照,和古罗马与英国的法律制度的比较研究,梅因对遗嘱的早期史,财产、契约的早期史以及侵权和犯罪的早期史等许多古代社会的具体制度进行了专门的研究。
具体讲:第一章,梅因首先给我们推荐了一种研究法律的历史方法路径:即由于早期的历史文件资料没有受到道德的,形而上学概念的影响因此远比后期资料更具有真实可靠价值更有可能包含法律在后来表现自己的一切形式;梅因把法学家对于这些原始资料的探究看做像是地质学家对于原始地壳的研究一样可贵;随后梅因分析了各国法律演变的历史进程,指出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古代法律渊源都是沿着“判决” (荷马史诗中提到的“地美士”)——“习惯”——“法典”这样的顺序产生发展的。
藏族古代法新论 读书报告

《藏族古代法新论》读书报告一、本书概况、写作目的、写作背景本书作者,华热▪多杰教授,任教于青海民族大学,有感于“法治本土化”的浪潮,加之目睹了国内对藏族古代法制研究的不足,遂通过在青海安多藏区实地调研考察,并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力图还原一个完整系统的藏族古代法制体系。
作者希望,能够将法律的一般规则,同民间规范相结合,通过关注民间规则以改善法治实践。
二、中心论点、主要学术贡献本书的中心论点:藏族古代法,是民族和时代的产物,在公平正义等原则上,与现代法律有相同之处,同时在具体规则上存在差异,我们应该尊重这些差异,尽可能将这种习惯法或民间法统一于现代法律体系中。
对学界的主要贡献,在于更好地实现在藏族古代法研究领域的学术成果、学术规范和学术方法的积累。
作者作为一名藏族人,对本民族的古代法研究深度和热忱,以及在青海西藏数年的实地考察,运用实证研究方法的程度也是远超前人的。
三、主要结构和内容作者将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即三编。
分别是,上编,藏族古代私法研究,包括第一到八章,主要讲述藏族历史上的土地所有权制度、财产制度、婚姻继承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藏区的草原纠纷及解决路径;中编,藏族古代公法研究,包括第九到十六章,主要内容是解放前藏族部落的行政管理制度、藏族习惯法中的“命价”制度、藏族部落纠纷解决制度、吐蕃王朝的法律制度;下编,藏族传统法律观与现代社会,包括第十七章到二十三章,主要内容是藏族传统法律与现行法的矛盾、用现行法解决“命价”案的几点思考、从习惯到法律:一个古老定律的现代诠释、藏区民间法文化现象透析等。
四、作者对材料的选取和运用以及语言风格作者使用的论据和材料,主要是自己在西藏和青海藏区考察的成果,以及敦煌出土的古籍和其他大量文献,如第六章中为了阐明吐蕃王朝的损害赔偿制度,引述了敦煌法律文书,P▪T1071、P▪T1073、P▪10751;第八章中为了阐明藏区草原纠纷的严重性,引述了档案中记载的1931年的一场部落械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法新论——法的古今连接》马小红2014年6月第一版上海三联书店
————探讨古法的今义,实现古今的连接
一,误解与真相
(一)“中国式法治”的传统因素
法治只有在以传统为基础的兼容并蓄中,与外来法文化有机结合,方能形成真正的适合中国的“中国式法治”。
1目前中国的法律是西法东渐的产物,而中国的传统法虽然解体,却依然顽强地存在,二者在相互磨合。
2一般情况下,无论古代还是今天,无论西方还是东方,但凡是人类,所遇到的问题大致是相同的,尤其是贴近民生的法律。
只是看问题的角度,表达的方式和解决方法不同罢了。
3用现代社会的思维方式或理念去阐释那些历史的真相的时候,过去的历史便具有了现实的价值,传统法便会在兼容并蓄的中国式法治体系中有了应有的地位。
4近代中国法律的变革也证明了传统法因素在中国式法治体系中的不可或缺,凡是利用了传统文化作为支撑的法律制度,如人民调解制度,综合治理,在实践中能较为顺利地进行,反之,会出现南橘北枳的现象,“自由之说入,不以之增幸福,而以之破秩序;平等之说入,不以之荷义务,而以之蔑制裁;竞争之说入,不以之敌外界,而以之散内团;权利之说入,不以之图公益,而以之文私见;破坏之说入,不以之箴膏肓,而以之灭国粹”(梁启超)
(二)法理念的古今连接
1中西文明中的法理念在初起时均是维护和追求正义。
2法的正义性的实现,中西也经历了相同的路径,从寄希望于神明到寄希望于人类自我制度的约束。
3公正和权利的理念,这种中西法文明的共同价值观,正是古今法文明的契合,连接之处。
4中国的调解制度
(1)在充分尊重事实的基础上裁决。
双方充分申诉,乡亲们发表见解。
(2)主持人更容易了解事实真相,主持人的威望也有助于裁决的执行。
(3)成本低,易于启动。
(4)最为重要,这还是一个深入理解“天理,国法,人情”的过程。
(5)西方“ADR运动”,“恢复性司法”,都直接借鉴了调解制度。
(三)开明的中国古代法律
六,教与学
(一)如何学好“中国法律思想史”
1中国法律思想史发展四大阶段
(1)夏商西周:国家与法的起源,神权法思想,礼治思想。
“以德配天”和“明德慎罚”,为古代中国政教合一的一元政治奠定了基础。
在西周,道德伦理即法。
礼治是中国社会重道德,重人情,重伦理的历史渊源。
(2)先秦春秋战国时代。
儒家与法家对法律的论述为重点。
儒家的法律思想主要有人治,德治,礼治三方面的内容,强调以礼治国优于“依法治国”,对传统,持改良态度,对人性,持积极态度。
法家十分现实,认为人性恶,认为只有“法治”才能遏制人性膨胀。
激进,有力,现实。
最终被战国七雄接纳。
(3)秦至清。
①秦汉。
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确立时期,正统法律思想的概念,形成,确立,影响。
②魏晋南北朝。
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发展时期,各学派对法律思想的补充及律学家对法律思想的发展。
③隋唐。
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完善时期,正统法律思想法典化。
④宋明。
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僵化时期,理学对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影响。
⑤明末清初。
封建正统法律思想衰败时期,启蒙思想家对封建法制的批判。
(4)近代。
分学派,地主阶级顽固派,洋务派,开明派;维新派等等。
2 西周慎罚思想,先秦儒法思想,正统法律思想,启蒙思想家的法律思想,近代君主立宪等思想
(二)为何研究法史学
1意义在于把真实的历史赋予现代的价值与价值观
2基本方法:史学求真与法学分析的结合。
真实是史学的生命。
(三)怎样研究法史学
1历史法学派,重视历史传统,认为法是民族精神的凝结,追求法的个性。
2《史记》对于众人皆知之事略说或者不说,唐律注重总结历史,因而法经与商鞅改法为律等说法《史记》中没有,出现在了唐律中。
(四)沟通与理解:法史学研究之于部门法
1中国古代诸法合体。
不能用现代法律分类衡量古代社会,否则,不但没有民法,也没有刑法,古人对制度自有其分类方法。
2 中国人对私有财产的认识。
西方认为“私”是绝对的,唯一的,排他的。
中国人价值观中,“私”虽然存在,总有些不体面,不能名正言顺。
另外,中国的公私是相对的,对于国家而言,家族也可以称为私。
当“私”面对“公”的时候,自然就没什么“权”可言。
因此,中国古代有“私利”,无“私权”。
而公是备受推崇的,但私利也为人所看重。
所以,采取中庸之道。
公私兼顾。
(五)中国法制史入门第一课
1四个主要方面
(1)历代立法指导思想,法律制度的“所以然”
(2)重要的立法活动及法律法规
(3)重要的制度沿革
(4)司法制度的沿革
2 现在的法律文化两个来源:一是传统的,二是西方的,二者的兼容是中国式法治的特色,我们要找到中西,古今法律文化的契合点,为中国式法治的形成提供借鉴。
3 《礼与法:法的历史连接》马小红《董必武法学文集》《居正文集》《唐律疏议》
(六)读《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
1本书告诉我们在一些法律条文甚至于体系消亡与解体后,那些条文所要体现的精神却“活”了下来。
这便是为什么同样的一个制度在世界不同国家与地区实施时的效果大不相同。
2用法社会学方法研究中国法律史,解释中国法律特征的开山之作。
注重法律在现实社会中的实际运作。
(七)“法律工作者一定要读点唐律”——钱大群教授《唐律疏议新注》读后感
1传统“人治”观念中的积极因素——强调官吏的自律修养
2封建刑律中的特权制度,它公开对全社会宣告:特权依法取得,依法行使,依法限制。
这对已取得特权者来说,是安抚;对想获得特权者来说,是引诱;对无特权者来说,是警示。
对后封建社会中的人们来说,既要反对有法律制度保障的特权,也要警惕形式上无特权,实际上却可行使无限特权的那种制度上及思想上的基础。
(八)中国的法治:需要传统吗?——读蒋传光教授《中国法律十二讲》
1中国近代的变革是“外源式的法制现代化”,期望以“仿效”为桥梁,将现实社会中的法律与西方传统文化背景下的法律对接,就不得不认真对待中国法律传统这个“多余”的部分。
2适应乡土文化,调整小农经济秩序的中国传统法律制度体系,从其整体来说已经失去其现代价值,但就其组成部分而言,仍有许多具有现代意义的因素。
3古代“人治”思想解读(古代称为治人):贤人政治;为政在人,选材。
(九)中国法律史研究之目的——读李玉生教授《唐令与中华法系研究》有感
1唐代法律体系可以划分为“惩罚性法律”与“制度性法律”两类,律是前者的核心,令也是后者的基础。
唐令的意义在于其制度性。
2历史的目的,一为求得“真事实”,二为赋予“新意义”。
(十)在日本参加法史研究例会
有脉络地研究学问,学术传承,可以避免“重复投资”。
七,慎终追远
(一)怀念
1专业素养与技能永远是基本,无本不立
2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待人以宽,能有多宽就多宽
3自己的路还是要自己走
(二)怀念张国华先生
1沈家本张国华人物了解
2 1985左右法律思想史与法律制度史合并入法律文化
3中国古代法律的起源应该有两条线索,刑起于兵,法出于礼,因此,研究中国法律史不能只谈兵不谈礼4中国民本思想的发达,促使神权思想迅速动摇,所以,古代中国社会从未陷入过宗教的迷茫,法律思想与制度更为世俗化。
但与此相应的是法律权威性和规范性也大大削弱。
在近代中国法律的变革中,中国近代之所以最终取法日,德,与中国自身的传统法律文化特征有密切的联系。
5让学者去管理行政工作,同样也是对真正学者的不公。
(三)博观约取,厚积薄发——怀念饶鑫贤先生
1不同人物的思想,不同思潮的不同表现形式,无论是直白还是艰涩,只要与其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联系起来,就会变得鲜活。
2中国法律思想史,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饶鑫贤
(四)春天里的思念——怀念王永兴先生
1看一些古文,厚积文化底蕴
2写历史论文,一定要有史料!
八,生活中的“法史”
(一)旅日杂感
1早稻田大学创立者大隈重信:早稻田大学的办学目标就是要培养全日本的村长。
用学术的精神改造社会,不是要学生去做官,而是去做事。
学术是独立的,但不是孤立的,学校是将学术的精神输送给社会的基地。
2发展不必伴随着牺牲,资本主义积累阶段牺牲了弱小民族的利益,如今出现了环境恶化,并未把地球变成天堂。
3近代中国学西方不如日本,在于中国是东方文化的主体创造者,在东西文化的冲突中处在首当其冲的位置,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中国很难像日本般简单的走向追随之路。
(二)读、写后记的心得
1先读后记,再看前言等。
前言往往更为通俗,富有个性,以便了解作者。
2写我所欲写,勿管他人
3从事人文学科的研究,若只凭兴趣,不顾及寓于职业中的职业,终难高屋建瓴。
研究需要沉迷,深入的研究更需要方向与坚持。
(三)关于“人文奥运”的一些想法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与后现代观念不谋而合之处,值得我们挖掘传统的精髓。
(四)澳门札记
1新的建设是一种发展,旧的保护又何尝不是?保护性的发展更加稳健而时尚。
2如果法律与风俗,甚至文化脱节,甚至冲突,法律也许会有一时之效,但难以持久。
法律对改造风俗的作用有限。
法律自法律,社会自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