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产业结构对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珠三角都市经济圈:制度竞争力最高。广东 省1994年曾确立了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无疑, 这里是中国市场化及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大都市 经济圈。 • 珠三角城市化的发展,首先得益于接近香港。 香港是其主要的投资来源,约占75%。十—届 三中全会后,广东步入改革开放之“先河”, 设特区市,撤县设市,均走在全国前列,一批 新城市随之拔地而起。东莞就是典型例子。香 港与澳门的回归,“一国两制”的制度,从深 层次上推进了珠三角的城市化进程。伴随着世 界经济结构大调整和产业大转移,新世纪初, 珠江三角洲已成为世界IT产业的生产基地。
• 2.珠三角:外资推动型。“珠三角模式”区 别于其他发展模式的最大特征,在于它几 十年来一直保持着吸引外资的绝对领先地 位。2002年广东省实际利用外资165.89亿美 元,比上年增长26.2%(其中珠三角116.19亿 美元),而同年沪浙苏分别为50.3亿、47亿 和108亿美元,京津分SU为51亿和38.06亿美 元。珠三角的外资主要来自香港、东南亚 以及海外的华资。
• 3.京津唐。雄厚的科技力量使得高科技产业 主要体现和集中在研发上。尤其北京拥有6l 所高校,全国1/3科研的机构,技术人员密 度全国之最。到2000年底,跨国公司在京 投资设立的研究与开发机构已达18家,占 在华设立的大规模跨国研发机构的50%。
三、面临的挑战
• (一)长三角。长三角是中国城市化发展最有历史渊源和 最具潜力的地区。但由于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阻碍了 经济资源的自由流动和跨地区的经济合作。长三角的15 个主要城市分属两省一市,形成了“条条经济”和“块 块经济”。加之长三角地区内部自然禀赋相似,产业结 构趋同问题也比较严重。以苏锡常3市为例,3城市的主 导产业基本都是机、纺、化、冶、食,各行业的比重也 十分接近。 • 另外,长三角地区人口密度高、土地承载压力大,随着 近年来工业化和城市化迅猛发展,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 的排放量急剧增加,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太湖流域的面 积仅占全国的0.38%,各种污水排放量却高达32亿吨年, 为全国的10%,水乡泽国出现了普遍的“水质性缺水”, 对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严峻挑战。
• 3.京津唐都市经济圈:聚集竞争力最高。京津 唐与长三角、珠三角不同,后者的形成与发展 得益于工商业的发展、先行对外开放所导致的 外资进入及自主型城市化,而京津唐则得益于 现有体制下全国资源向都城的集中,中关村、 奥运村的出现均以首都特有的政治文化为背景。 这一地区传统的重化矿冶工业与水资源短缺和 环境保护的矛盾日渐突出。即使南水北调工程 完成后,原有的传统工业项目也应向京津线的 南北两翼扩散,同时应大力发展高速公路和轻 轨铁路,将郊区和卫星城与京津唐保(保定)连 成现代交通网络
• 2.珠三角。信息产业同样占了重要比重。在这个全 国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带里,集中了6个国家级、3 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个国家软件园,12 个国家“863”成果转化基地,以及1个国家级大学 科技园和IC设计产业化基地。目前,珠三角的电子 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超过三成,是 中国乃至亚洲地区最大的信息产品制造业基地之一。 另外,新型陶瓷电子元器件基片产量占全国的一半, 合成纤维、塑料占全国的三成,生物工程药物上市 批准数和产值占全国五成,智能化、节能环保型家 电占全国产量的六成,电子医疗器械产量占全国 68%。目前,广东省以电子信息、电器机械、石油 化工三大新兴支柱产业为主体的新的产业优势已初 步形成,电子信息产品年产值达3000亿元,连续10 年居全国首位,为全球最大的硬件生产基地。
• 3.京津唐:国资主导型。这一地区传统计划 体制的惯性影响较大,尽管近些年所有制 结构调整加快,但国有经济比重仍相对较 高。200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 经济投资的比重,天津高达86.7%,北京也 在40%以上。但也要看到,该地区民资和外 资的增势趋强。
• (三)增长源泉比较
• 1.长三角:投资拉动型。近年来,长三角地 区由于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发达的科技 教育和日趋完善的政策环境,成为国内外 投资者关注的“热土”,特别是跨国资本 正大举向长三角地区转移。作为长三角经 济中心的上海市日益发展成为大公司、大 银行的总部和研发中心的所在地,并朝着 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四大中心迈 进。
• (二)动力机制比较 • 1.长三角:民资主导型。这里较早诞生以集 体和私营经济为主体的“苏南模式”和 “温州模式”,近些年来经过规范的股份 制改造,在中国地区经济中继续保持旺盛 的活力。2002年在工业增加值中,非国有 及国有控股工业所占的比重,浙江为87.6%, 江苏为81.5%;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非 国有经济投资所占比重,浙江为67%,江苏 为63%,上海为65%。
• 2.珠三角:出口拉动型。改革开放以来,珠 三角地区凭借其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的 区位优势,以“三来一补”、“大进大出” 的加工贸易起步,并大量吸引境外投资, 迅速成为中国经济国际化或外向化程度最 高的地区。
• 3.京津唐:内需拉动型。依托其广阔的腹地 和区内市场以及便捷的交通枢纽条件,已 发展成为我国规模较大、较为发达和成熟 的现代物流中心和消费市场区之一。虽然 外向化程度不如珠三角和长三角,但随着 近年来外商投资逐步“北上”,尤其是日 韩及欧美等跨国公司纷纷在京设立研发机 构,该地区对外开放呈现加快势头。
• (三)京津唐。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市场分 割严重,各地区在产品市场、生产要素市 场、服务市场等多个层面还不统一,生产 要素的流通性还比较差;二是管理与建设 缺乏统一规划,区域内产业分工不明· 确, 重复建设问题突出;三是城镇体系不完善, 一方面未能形成一个公认的区域经济核心, 另一方面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北京、天津 等大城市交通拥挤、空气污染等问题还很 严重,整个大都市经济圈内的土地、淡水、 能源等战略性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经 济发展的资源约束力不断加大。
• (二)珠三角。珠三角地区城市化的发展,首先得益 于接近香港。香港是其主要的投资来源,约占75%。 外资的进入,催生了珠三角一批中等城市的快速成 长。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地区城市化进程 明显加快,从1978年到1998年的短短20年,珠三角 的城镇密度增加了至少10倍以上。最典型的是东莞 的崛起。东莞现有32个镇区,本地人口152万人, 外来人口近600万人,2000年底GDP达到488亿元, 成为IT制造业名城。 • 但珠三角的可持续发展也存在一系列问题:由于受 到南岭阻隔,经济腹地狭小,对周边区域辐射带动 能力还不够强;加入WT0后,随着内地尤其长三角 的市场化进程加快,国际资本流向已有所改变,市 场因素将代替地缘和血缘因素;另外,珠三角的人 才储备仍然是弱项,从“民工经济”进一步转向 “知识经济”还有待时日。
三大经济区产业结构对比
马。。。
基本情况
2012年中国三大经济圈产业对比
2012年中国三大经济圈主要经济指标
发展情况比较
• (一)竞争力比较
• 1.长三角都市经济圈:区位竞争力最高。长三角以上海为 核心,其城市化水平整体较高,城市体系完备。改革开放 以来,长三角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 建制镇和县级市(小城市)的数量急剧增加。近几年,这一 地区开始由重点发展小城镇转向重点发展大中城市,空间 布局上再次由分散走向集中,各类开发区成为原有城市外 延扩张的主要标志。 长三角已处在向工业化中后期发展的阶段,根据经济发 展的规律,今后五年,城市化进程将明显加快。未来10年 内,长三角将有可能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和亚太地区经济发达地区之一,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 的外向型经济示范区。通过高新技术对传统支柱产业的改 造,一个世界性的新型制造业基地有望在此崛起。
• (四)科技比较
• 1.长三角。以微电子、光纤通信、生物工程 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居全国领先地位。 近年来,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幅始终保持在 30%以上,形成了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 带。2001年上海工业总产值中,高新技术 产业所占比重已达到23来自百度文库,信息产品制造业 比重则达到13.2%,成为其第一支柱。上海、 无锡和杭州已被确定为国家级IC设计产业化 基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