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德育课程教学模式研究3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德育课程教学模式研究3篇

第一篇

一、德育存在真空地带

让学生着装得体是养成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着装得体既体现对他人的尊重,也体现了一所学校的良好风貌,是一项德育工作。然而,由于难以实施硬约束等因素的影响,“穿校服不系扣子”等现象成为了当前中学德育工作的一个真空地带。不独是着装失当,其他方面亦有管控真空或管控失灵的现象,比如在校园内吃零食、喧哗打闹、浪费饭菜等,尽管“禁止……”写入了守则,但实际上并不能真正禁止。要想改进这些方面的德育效果,必须发挥学校文化的功效。

二、学校文化与德育的关系

穿校服不系扣子的现象,既是一个德育问题,又是一个学校文化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德育与学校文化互为因果关系:既可以说是因为德育工作缺位,故而导致了学校文化的缺陷;也可以说是因为学校文化构建的乏力,从而导致了德育工作无法顺利推进。因而,我们需要先在理论上梳理清楚学校文化与中学德育的互动关系。

1.德育工作对学校文化的创建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中学校园作为一座相对独立的“象牙塔”,虽然与外界存在一定的隔膜,但是从总体上说,还是具有相当的开放性。中学生是非常活跃的文化消费者,容易在大众文化的自由、个性、时尚等极度煽情的口号中放逐感性欲望,在眼花瞭乱的文化碎片前迷失自我。社会上的新名词、新潮流总是能够在第一时间被带进校园;不同的学生拥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也都带来了不同的习惯和观念。这些充满社会性、时代性的新生事物的不断涌入,以及不同价值观的碰撞,都是影响学校文化的重要因素。社会文化的多元化震荡,给价值观培育和文化建设带来压力。这就需要加强德育工作,向学生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认清自己肩上承担的历史重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校文化的正确方向。以穿校服不系扣子为例。这种穿法是中学生受休闲时尚文化、嘻哈文化、街舞文化等潮流的影响,而对校服的穿法进行的所谓个性化设计。而这种个性化设计又由于学生的从众心理而迅速扩散开来,形成了一种校园穿着文化。然而,这种“文化”,并不是我们应该

选择的正确的学校文化方向。因为,中学生的仪容仪表应该端庄、整洁、得体,这才有利于体现健康、有序的校园面貌,有利于整个校园内自律、知礼的文明风气的形成。要改变这种穿着文化,德育应发挥导向作用。

2.学校文化建设是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德育不仅仅是要向学生灌输某种观点或信仰,而且还要触及学生的心灵,形成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这样才能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如果不管学生愿不愿意听,听不听得懂,而只顾自己在讲台上“慷慨陈词”,这种“独白式”的教育方式是没有效果的。学校文化为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创造了良好的“语境”,是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首先,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类文化设施和活动,为学生提供适度的自我表现和合理的心理宣泄的机会,达到消除心理紧张,愉悦身心,集中精力,“以学为本”的调适目的;其次,学校文化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如润物细雨,滴水穿石,对学生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行为意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他们的品格成长史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再次,学校文化有绵绵长力,比及制度、命令等“硬力”凝聚人心的效果更牢固、持久。学校的“精神”一旦形成,就能够强化师生员工的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形成高度的自觉和默契——维护什么和抵制什么。学校文化的建成可避免硬性规定、强制实施所需要付出的高昂的成本。“穿校服不系扣子”之类的问题,在许多学校已经俨然成风,而且正如上文所分析,这一问题很难靠制度力量管控。因此,我们应该从构建学校文化着手,为这类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的载体。

三、构建学校文化,推进德育工作

社会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学校文化属于社会的亚文化,在内容结构上亦由学校物质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三个层次构成。学校文化建设是德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和得力帮手

1.学校物质文化的构建。学校物质文化属学校文化的器物层,是学校文化的外显的物质形态。它包括学校建筑特色、绿化美化程度、教学科研设备、文化体育设施、校徽、校歌以及学校开展的各项科技、文化、体育活动。传统德育往往注重理性化、规范化、工具化的训导,将充满诗意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活动淹没在琐碎的事务性管理中,忽略了情感的巨大作用。而通过构建学校的物质文化,有利于发挥情境德育的功效,充分利用了情感的激活功能、弥散功能、驱动功能、

调节功能和陶冶功能,抓住情感纽带,创设情理交融、情境交融的教育空间,充分唤起学生的积极情感。比如,在穿校服不系扣子的问题上,学校可以在学校的显著位置摆设一面大型的“正衣镜”,并且以此处景观的添设为契机,开设一堂全校性的班会课,以“衣着与成功”为主题,讲述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都十分注重自己的衣着形象的事例。比如,周恩来曾在大立镜旁糊了面“纸镜”,上书南开学校的“容止格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宜正、肩宜平、胸宜宽、背宜直;气度: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周恩来一生就是这样要求自己的。这就将着装规范升华为为人处世的原则,教育学生要以周总理为榜样,严以律己,提高修养。

2.学校制度文化的构建。学校制度文化主要是指学校内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学校内独特的“风俗”、礼仪,比如:常规管理制度、各项评比奖励制度,作息时间安排、教师节敬师仪式、入团入党仪式等。这种制度文化以明确规定的形式,对学生起到约束和调适的作用,保证了学校各项活动的有序进行,特别是在大班教学的现状下,组织性、有序性显得更为重要。在穿校服不系扣子的问题上,在具体操作中学校虽然暂时难以将其纳入班级常规评比中,难以做到不扣即纠、即罚,但是仍要有制度规定。制度的存在并不只是为了提供管理依据和奖惩标准,它还是一种提醒,提醒学生要向什么样的行为标准看齐。尽管有了制度后,仍难以禁绝违规者,但制度所传递出的学校文化的指向信息会给那些违规者以心理压力,促使他们改正、反思。而制度的肯定,也让守规者获得鼓励,在着装方面会做得更好。在制度的实施中,固然,监管者不可能盯住每一个学生每一分钟的表现,但全校的老师还是应该都负起责任,齐抓共管。如果只有少数的管理者或者班主任在提醒,或者有的班级有抓,有的班级没有抓,那么学生很容易以此为借口抵制管理,人从本能上是趋于摆脱束缚的。齐抓共管,形成声势,让自由散漫者在外力推动下规范自己,进而逐渐形成习惯,最终认同这种文化。一项制度要想被全体师生遵从、维护,这项制度的文化涵义必须被他们理解、接受。纯高压的、没道理可讲的制度很难产生管理效果,对学校文化也没有太大贡献。制度一旦形成文化,它就不再因强迫性而讨人厌,学生反会因遵守这项制度而产生归属感、自豪感。

3.学校精神文化的构建。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最高层,它是学校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