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交流与唐代工艺美术
6、中国工艺美术史-隋唐
金扣白玉杯
金玉宝钿带饰
兽首牛角杯
四、漆器
地位:瓷器普及令日用漆器减少 制作:装饰:素髹、金银平脱、
螺钿、宝钿 胎:木、木片卷粘、夹纻 著名产地 •襄州(湖北襄樊) 襄样(木片卷粘胎素髹器) 库路真(或为金银平脱) •螺钿 •金银平脱
黑漆长方盒
螺钿花鸟纹黑漆经箱
五、木器和象牙器
木器
螺
•品种 家具:入唐高足桌椅渐渐普及
净
水
•釉质:莹润如玉
瓶
•装饰:釦、金银平脱
•造型:规整周正
•技术:小件器支烧
2、其他青瓷窑场
北方 •常有西方亲缘 黄堡窑—— •窑址: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耀州窑前身 ) •历史:唐代初创,晚唐前较粗陋 •品种:黑、白为主,也烧青、花、三彩;晚唐始,青瓷产量增加, 质量提高;五代,耀州窑 ,青瓷主导,官款、柴窑
江绍兴) 品种:缭绫、线毯
三 著名的丝织品种
纱——特点:平纹方孔,轻薄 代表:轻纱(亳州)
罗——特点:经丝互相缠绕绞结,表面呈椒孔 代表:单丝罗(益州)
绫——特点:平纹或斜纹地上起暗花(唐有少数无纹绫) 地位:黄金时代——唐 代表:缭绫:润州、越州 技术:织成后碾砑 装饰:御用题材
锦——技术:西方的纬线起花——纬锦较之 经锦,色彩更繁丽、花纹更精美
代表:益州锦、扬州锦、西北锦 特殊:繝:色彩丰富与热烈
织金锦:金线显花 线毯——特点:厚实、有花、巨大,铺陈宫殿
代表:中晚唐宣州 刻丝——特点:通经断纬
发展:初唐西北 宋后发展 轨迹:先西方后中国
先刻毛后刻丝 游牧民族实用 农耕民族欣赏
繝局部
四、印染
染料:植物花、叶、茎、皮、根、果 坯料:绢、纱、罗、絁、绫 主要品种:绞、夹、蜡、灰缬
唐代的工艺美术
唐代的工艺美术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辉煌的时期,其中的艺术和文化成就更是令人称赞。
在那个时代,工艺美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
唐代的工艺美术涵盖了许多领域,包括陶瓷、织物、金属制品、雕刻和书法等。
本文将深入探讨唐代工艺美术的一些方面。
1. 唐代陶瓷唐代陶瓷是中国历史上最发达的陶瓷之一。
唐代的陶瓷工艺在多个方面进行了创新,从制作工艺到装饰技巧都有所提高。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唐三彩。
这种陶艺使用了三种颜色,黄色,绿色和棕色。
这些陶器通常被用作装饰品,用于装饰住宅和皇宫。
唐三彩器具以其缤纷多彩的图案和精湛的工艺而著名,至今仍有如新的光泽。
2. 唐代织物唐代织物也是唐朝的一大亮点。
在唐代,丝绸制品的生产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同时还出现了新的生产工艺和装饰技巧。
其中最著名的是云锦。
云锦是一种复杂的织物,通常由多种颜色和图案组成,具有非常强的装饰性。
云锦通常用于制作衣服,被公认为精美的装饰艺术品。
3. 唐代金属制品唐代亦是金属工艺达到了较高水平的历史时期。
唐代的金属制品特色是其精细度和可塑性。
当时的工匠们使用黄金、银、铜、锡、铁等各种金属制造来制造各种器具,包括酒器、香炉、灯芯、锅碗瓢盆等等。
在制造装备工具的同时,金属工艺家还加入了精美的花纹和装饰,使得制品更具美感。
4. 唐代雕刻唐代的雕刻也是非常富有特色,最著名的是石刻。
滕王阁、石窟、大佛寺、龙门石窟等都是著名的唐代石刻代表。
唐代的石刻技术十分先进,刀工高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此外,唐代的木雕和玉雕也非常有名。
唐代的雕刻艺术被广泛地应用在建筑、道教道观以及雕像上,作为佛教和儒教对唐代文化的重要影响。
5. 唐代书法唐代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唐代的书法家将古代秦汉时期的“隶书”和“篆书”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唐代的“楷书”和“草书”。
唐朝“楷书”祖师爷为颜真卿。
他的楷书以笔力雄浑有力而著称,是唐代书法中的王者。
唐代“草书”代表则是张旭和怀素,用草书书写的结构十分奇特、奔放,有时候结体,在艺术上也非常高超。
唐代工艺美术的时代特点
唐代工艺美术的时代特点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大的朝代,是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一朵绚丽的奇葩。
国家强盛,社会安定,民族统一,经济繁荣,文化灿烂,国际交往频繁。
唐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唐代的工艺美术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和成熟阶段,这一时期的工艺美术获得了全面的发展,呈现繁荣发达的景象。
陶瓷、染织、刺绣、铜镜、金银器等的技艺水平和生产规模都超越了前代。
经济的发达,中外文化的交流以及人的思想意识的解放,使唐代的工艺美术表现出舒展博大的气势、精巧圆婉的装饰意匠和富丽丰满的形态特征,在设计和制作上都具有造型精巧、色彩华丽、纹饰新颖活泼、品种多样的风格特点。
唐代是我国封建历史阶段工艺美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
唐代作为我国工艺美术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的绚丽辉煌的时代特点,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陶瓷:唐代早期的制瓷业仍处在恢复阶段。
进入中期以后,制瓷技术进步,瓷器质量提高,窑址林立,规模宏大。
唐代这一时期的青瓷胎质细腻、釉层匀净﹑色泽温润,纹饰偏重造型﹑处理简练,装饰技法以划花为主,也有少量印花﹑刻花和镂雕。
唐代晚期,以越窑为代表的瓷业生产已进入了鼎盛时期,制瓷技术高度发展,产品种类繁多﹑制作精致、造型优美。
唐代白瓷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白瓷釉色匀净,器形雍容饱满,胎体厚实细洁,瓷质坚硬。
与越窑青瓷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代表了唐代瓷器生产的两大主流。
唐代创造或发展了一些彩瓷,包括釉下彩绘及绞釉﹑绞胎等,为以后色釉和彩绘装饰开辟了新的天地。
唐三彩是唐代陶器中的精华,是中国古代陶器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在初唐、盛唐时达到高峰。
唐三彩,色彩斑斓,造型优美,是一朵奇异的陶艺之花。
唐三彩作为传统的文化产品和工艺美术品,不仅在中国的陶瓷史上和美术史上有一定的地位,而且它在中外的文化交流上也起到了相当得要的作用。
(2)染织:唐朝时期经济发达,人民生活富庶,商业﹑手工业昌盛,贵族生活奢侈注重享乐,服饰竞求华贵,这些都促进了纺织工艺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印染技术的进步。
对唐代工艺美术的思考
对唐代工艺美术的思考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工艺美术发展最为繁盛的时期之一、唐代工艺美术在技术、材料、艺术表现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对后世的工艺美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唐代工艺美术进行思考,探讨其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一、技术进步是唐代工艺美术的重要特点之一、唐代工艺美术的发展离不开各种先进的制作技术。
比如在陶瓷方面,唐代发明了高温陶瓷烧制技术,使陶瓷制品更加坚固耐用。
同时,唐代还发展了绘画瓷的技术,使陶器上的绘画更加细腻和精美。
在青铜器制作方面,唐代采用了铸造和铸锻相结合的制作方法,使青铜器的形态更加复杂多样。
此外,还有丝织品、漆器、金银器等各个领域都有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二、唐代工艺品的材料多样性。
唐代的工艺美术作品使用了丰富多样的材料,如瓷器使用了陶瓷、瓷土、釉等;青铜器使用了铜、锡等金属材料;织品使用了丝绵、棉麻等。
这些材料的运用使得唐代的工艺品在视觉上更为丰富多样,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唐代工艺美术的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
唐代的工艺美术作品在形式上独具特色,既有基于自然图案的装饰,也有以人物、动物、飞禽走兽等为主题的雕刻。
此外,唐代的工艺美术作品还融入了诗词、歌赋、书法等文艺元素,使得作品更加富有文化内涵。
四、唐代工艺美术对后世的影响举足轻重。
唐代的工艺美术在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为后世的工艺美术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借鉴。
唐代的瓷器制作技术在后世一直得到延续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唐代的绘画瓷和雕塑品也对现代的艺术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和形式。
总之,唐代工艺美术的思考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唐代的工艺美术在技术、材料和艺术表现等方面的突破与创新,为后世的工艺美术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同时,唐代工艺美术作品在形式上的丰富多样以及文化内涵的融入,使得作品更具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唐代工艺美术发展的原因
唐代工艺美术发展的原因唐代(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不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取得了高度的发展,而且在工艺美术领域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唐代工艺美术之所以得以繁荣,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唐代社会的经济繁荣为工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农业生产高度发达的时期,农民开始利用灌溉系统,增加了农田面积和农作物产量。
同时,唐代还积极发展手工业和商业,工匠们通过各种经营模式和技术创新,大量出产各类精美的工艺品,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审美需求。
其次,唐代政治稳定为工艺美术的繁荣提供了安定的环境。
唐朝的政权相对稳定,社会秩序井然,这为工艺美术的制作提供了和谐的社会氛围。
政治安定不仅使得手工技艺得以传承和发展,而且吸引了许多艺术家和工匠纷纷涌入都城长安,以其独特的艺术才华为工艺美术的繁荣注入新的活力。
第三,唐代文化开放为工艺美术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唐代处于丝绸之路的中心位置,面对来自中亚和西亚的各种文化冲击,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这种文化开放不仅丰富了人们的审美眼界,而且为工艺美术的创作提供了新的灵感。
从中亚传入的织锦、毛皮,以及西亚传入的玻璃器皿、金银器等,都为唐代的工艺美术提供了新的材料和技术。
第四,唐代皇室对工艺美术的重视和赞助也是其繁荣的重要原因。
唐太宗时期,政府在宫廷设立了专门负责工艺美术的机构,由一些著名的艺术家和工匠担任要职,这对于保护和传承工艺美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而唐玄宗时期,更是开启了一段工艺美术的黄金时期,皇帝本人对工艺美术情有独钟,不仅亲自参与创作,而且大力提倡工艺美术的发展,使得唐代工艺美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综上所述,唐代工艺美术的发展有赖于社会经济的繁荣、政治的稳定、文化的开放以及皇室的重视和赞助。
这些原因相互交织,共同推动了唐代工艺美术的繁荣。
唐代工艺美术的辉煌成就不仅源于这个时代的特殊背景,更是中国工艺美术发展演变的重要里程碑,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中国工艺美术史整理1
1、原始社会彩陶有半坡型、庙底沟型、马家窑型、半山型、马厂型等五类类型。
2、汉代四神纹指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四种纹样。
3、清代四大名绣出自江苏、湖南、广东、四川四地区。
4、传统吉祥图案表现手法有象征、寓意、谐音、比拟、表号、文字六种形式。
5、中国工艺美术主要分类有染织服装、陶瓷、金属、家具、漆器、雕刻六种类型。
1、汉代工艺美术风格特点?总的来说,可以用质,动,紧,味四字来形容。
质,具有古拙,质朴的特点,古拙而不呆板,质朴而不简陋。
动,流动的云气纹,使装饰面产生流动的变化,生动的飞禽走兽,富有劲健的生命力。
紧,满而不乱,多而不散,密中求疏,疏中求密。
味,指的是装饰味,汉代纹样具有它独特的风格,即样式化得装饰美,耐人寻味,富有韵味。
2、唐代工艺美术蓬勃发展主要因素?一,经济的高速发展:从初唐到盛唐的一百多年间,经历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社会经济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从而促进了工艺美术生产的兴盛。
二,自信和开放的政策:唐代前期由于经济上升,国富力强,因而在思想上自信,在政策上开放,唐代时宗教,文学,哲学,艺术的各个派别兼容并蓄,在工艺美术上生产出百花争艳的局面。
三,中外工艺美术生产的交流:这一时期由于国家强盛,对外交通的开拓,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不仅我国的工艺品输出国外,同时西亚,波斯,印度等外国工艺文化也传入我国。
四,工艺美术生产的传统发展,唐代工艺美术的繁荣,也是在前代所积累的制作实践经验中取得的。
六朝和隋代,陶瓷中青瓷的发展,白瓷的出现;染织中,图案的变化和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都为唐代工艺美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论述民族传统与时代精神的相互关系。
回顾一下工艺美术史,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个时代的工艺美术都有着区别于另一时代的特征。
彩陶上的纹饰表达了原始公社时人的欢快、坦诚。
唐代陶瓷崇尚丰富,色彩倾向华丽,反映了社会的富裕和宫迁贵族对物质享受的追求。
宋代崇尚挺拔俏丽,装饰简洁明快,色彩含蓄淡雅,这是和宋代皇室崇尚书画,成立画院、诗词书画在整个社会受到极大重视分不开。
唐朝的工艺美术发展历史
唐朝的工艺美术发展历史
唐朝的工艺美术发展历程中,继承了汉朝的工艺传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唐朝的工艺美术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初唐时期,这一时期的工艺美术作品主要以实用为主,注重生活细节的装饰和美化。
例如,在陶器上雕刻精美的花纹和图案,使得陶器不仅实用,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第二个阶段是盛唐时期,这一时期的工艺美术作品在技术和艺术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
唐朝工艺美术在吸收印度、波斯、突厥等国家的文化艺术的基础上,融合了民族特色,形成了具有唐代特色的艺术形式。
例如,唐三彩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工艺品之一,其色彩丰富、立体感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第三个阶段是晚唐时期,这一时期的工艺美术作品更加注重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晚唐时期的工艺品中融入了更多的文化元素和哲学思想,如“花鸟画”等作品的出现就代表了当时人们对自然和生命的深刻思考。
唐朝的工艺美术发展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同时也融合了多元文化元素,形成了具有唐代特色的艺术风格。
唐朝的工艺美术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为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的文化、经济和生活方式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唐代工艺美术特点
唐代工艺美术特点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不仅在文化艺术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在工艺美术方面也有着独特的特点。
唐代工艺美术以宫廷和寺庙为主要发展场所,工艺品制作水平高超。
瓷器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工艺品之一,其特点是细腻而富丽堂皇。
唐代瓷器的胎体细薄,通体洁白,釉色鲜艳,常常绘有华丽的花鸟和人物图案,富有变化和立体感。
瓷器的制作工艺复杂,包括胎制、胎彩、胎饰等多个步骤,每一个步骤都要求工匠高超的技艺和严谨的态度。
除了瓷器之外,金属制品也是唐代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金属工艺品以铜、银、金等材料制作,常常镶嵌宝石和饰以各种花纹,触感温润,线条流畅。
这些金属工艺品大多是为宫廷和寺庙特制的,形式多样,包括佛像、香炉、器皿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独角兽纹银杯,此杯造型独特,有一只发光的独角兽作为杯身,寓意吉祥如意。
唐代的工艺美术还表现在纺织品方面。
唐代的丝织品工艺水平非常高,制作出了许多精美的锦缎、绸缎等。
这些织品采用丰富多彩的颜色,纹饰多样,充满了浓厚的民族特色。
唐代的丝织品在色彩处理和纹样设计上非常讲究,以花卉、动物、神话故事等为主题,注重细节表达和整体效果。
同时,唐代还创造了绣品,绣品色彩鲜艳,图案丰富多样,技艺精湛。
绣品常常用来装饰宫廷和贵族的服饰和居室。
总的来说,唐代工艺美术以细腻、富丽堂皇为特点,不仅在瓷器、金属工艺品和纺织品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而且在工艺制作工艺上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唐代的工艺美术给后世的工艺美术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功能,对于今天的工艺美术创作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唐代工艺美术的风格特点是什么
唐代工艺美术的风格特点是什么唐代工艺美术的风格特点(1)人的意识的解放。
(2)装饰生活的情趣化。
唐代的装饰,一变以前以动物纹占主导地位的传统特点,开始面向自然生活,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摆脱了拘谨、冷静、神秘、威严的气氛,使人感到自由、舒展、活泼、亲切。
(3)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高度发展时期,人们充满自信,采取开放的策略,人的思想意识得以解放,这是唐代工艺美术在装饰意匠上追求清新、自由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原因。
(4)装饰技法的应用。
陶瓷工艺出现了多种釉色,运用洒釉、流釉等色釉技法;染织工艺有蜡缬、拓印等印染法;从造型看多运用较大弧度的外向曲线。
从色彩看,多运用色彩退晕的方法表现深浅层次色阶,有富丽华美的艺术效果。
从装饰纹样看,植物纹中多以牡丹为主题,早期清秀、工整,受传统图案影响,中期(盛唐)富丽、丰满,表现手法有色称和对比,有撇丝晚期则比较洗练、简朴。
卷草是唐代装饰纹样中应用最广的一种。
唐代工艺美术—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白、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
唐三彩作为传统的文化产品和工艺美术品,它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不仅在中国的陶瓷史上和美术史上有一定的地位,而且它在中外的文化交流上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唐代工艺美术风格唐代是我国封建历史阶段工艺美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
从工艺美术的艺术风格看,唐代起,就脱离了商、周、汉魏六朝以来的那种古朴特色,而是具有近代装饰风貌的因素。
唐代的工艺美术特点有:(1)人的意识的解放(2)装饰生活的情趣化。
唐代的装饰,一变以前以动物纹占主导地位的传统特点,开始面向自然生活,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摆脱了拘谨、冷静、神秘、威严的气氛,使人感到自由、舒展、活泼、亲切。
(3)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高度发展时期,人们充满自信,采取开放的策略,人的思想意识得以解放,这是唐代工艺美术在装饰意匠上追求清新、自由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原因。
唐朝的工艺美术与陶瓷制造
唐朝的工艺美术与陶瓷制造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同时也是工艺美术与陶瓷制造技术得以飞速发展的时期。
唐朝的工艺美术与陶瓷制造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成为历史上的经典之作。
一、唐代工艺美术的发展唐代工艺美术的发展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唐朝的统一和繁荣为工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皇室和贵族的保护与赞助,以及商业贸易的繁荣,都为工艺美术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在唐代,宫廷的工艺美术得到了高度重视和发展。
唐高宗时期,设立了专门负责宫廷工艺品制作的机构——官窑。
宫廷的瓷器制作以白瓷为主,造型美观,款式繁多。
同时,宫廷还注重金属工艺品的制作,如金银器、玉器等,这些工艺品都是稀世之宝。
二、唐代陶瓷制造的特点唐代的陶瓷制造技术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唐代瓷器以青瓷为主,以其独特的釉色和工艺技巧而闻名。
1. 釉色丰富多样:唐代陶瓷以绿釉、黄釉和白釉为主要特点。
其中,绿釉的制作技术最为出色,所谓“绣绿”即运用了细密的点描法来绘制绿釉,极富艺术感。
2. 制作工艺精细:唐代陶瓷的制作工艺在世界上独树一帜,采用了高温烧制,使得陶瓷制品具有更为坚硬的特点。
此外,唐代还引入了夜明珠,使得瓷器在黑暗中也能散发出一丝微光,增添了神秘感。
3. 革新与创作:唐代陶瓷制造在传承古代瓷器制作工艺的基础上,不断追求突破与创新。
陶瓷器物的造型多样化,从器型到纹饰,都体现了创作的巧思和美感。
三、唐代工艺美术与文化交流唐代工艺美术在中国本土的发展同时也与外国文化有着密切的交流与融合。
古丝绸之路的开通,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工艺品也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唐代陶瓷制造在国际贸易中具有重要地位,出口的瓷器主要以绿釉陶瓷为主。
这些瓷器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西亚、中亚等地,为当地的艺术发展和工艺技术的进步做出了贡献。
同时,外来文化也对唐代工艺美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西域风格的装饰纹样等。
此外,唐代工艺美术的发展也受到佛教、道教等宗教信仰的影响。
第五章 隋唐时期的工艺美术
第二节 染织工艺
隋代:设有专门的机构管理染织生产,北 方以河北的定州为中心,南方的蜀锦仍很 发达。 新疆吐鲁番出土的“胡王”锦是一件代表 性的作品。
套环贵字纹被认为是 隋代丝织物的一种特 殊纹样,表现出很高 的艺术水准。
唐代的染织工艺更加发达,丝麻织遍及全 国。 唐代丝织品主要有绸、缎、绢、绫、罗、 纱、锦等,以织锦最为著名,一般称之为 “唐锦” 唐锦的制作,多采用纬线起花:用二层或 三层经线夹纬的织法,形成一种经纹组织, 不仅可以织出复杂的花纹,还能显出华丽 的色彩。
几类。
(一)青瓷
越窑(浙江东北部的绍兴宁波一带)是我国青瓷的重要
的产地。到了晚唐和五代时期,越窑达到繁盛。越窑出产 的青瓷种类颇多,几乎应有尽有。器物制作轻薄,多为素 面。 青瓷特点:胎骨较薄,施釉均匀、釉色青翠莹润。
在晚唐时期越窑还烧制了“秘色瓷”。秘色瓷室晚唐至北 宋中期越窑官监民烧的贡品,精致华美程度自然不必赘述。
唐三彩的制作地点分布在长安和洛阳两地。长安
称西窑,洛阳称东窑。 用途:一是明器,二是作为生活器皿,三是作为 珍贵物品远销海外。 种类:器皿、人物、动物三类
制作方法:轮制法、模制和雕塑,分别制作圆形 器物、不规则器形和人物、动物等,更多的是三 种方法综合运用。 装饰技法:采用涂腊的方法,先用蜡画出花纹, 再挂釉彩烧制,在烧制时有腊处釉色扩散,形成 白色斑纹,这样就形成唐三彩斑驳的独特的艺术 效果。
纹等形式。唐镜的装饰题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丰富多彩,
有海兽葡萄纹、双鸾衔绶纹、花卉纹、花鸟纹、走兽纹、人 物故事和神话传说纹、表号纹等(159)。
唐镜的图案骨格大体分五种:1、对称式 2、散
点式 3、单独式 4、旋转式 5、满花式(82)
唐代的工艺美术详解
唐代的工艺美术关键词:丝织工艺釉陶工艺金属工艺唐代是我国历史上封建制度高度发展的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呈现出繁荣昌盛的局面。
唐代文化有相当高的成就手工业在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以及官府的重视下发展起来。
手工业在盛唐时期的迅速发展,给隋唐工艺美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手工业中,与工艺美术有关的占很大一部分。
城市作坊手工业成为初唐手工业的基本形态。
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在中唐以后手工业的一部分逐渐脱离了农业,而成为以商品生产为目的的独立作坊。
中唐以后城市作坊有织锦坊、毯坊、毡坊、染坊、纸坊、造船坊,以及酒坊、糖坊等。
手工业作坊既是制造的场所,售卖的场所。
同类商品生产的作坊和店铺在城市里都集中在一个街坊,称为“行”,长安城有二百二十行。
手工业作坊之间成立了行会组织,行会组织的作用主要是调整各作坊之间的关系,避免竞争,并且负责和官府打交道,如纳税应官差等。
手工业经济方面的这些新现象对于工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社会条件,并且,手工业向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也影响了官办手工业。
[3] 官办手工业在古代的手工业中特别是工艺美术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因为古代社会巨量财富集中在统治阶级手中,所以官办手工业的制作质量较高,往往代表着一时期工艺美术技艺最高的水平。
而城市的独立手工业作坊的兴起和官府作坊的“劳役制”渐变为“工役制”是手工业和工艺美术在唐代发生的最重大的变化,这样的变化必然给工艺美术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
唐代的工艺美术主要有染、织、刺绣工艺,金属工艺和陶瓷工艺。
唐代工艺美术的新面貌的形成除了社会经济方面的原因以外也是有与中外文的交流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唐代丝织工艺发达,织物品种、名目众多,举其主要有锦、绫、绢、罗、纱、縠等。
织物的图案花纹种类繁多,其中一些精美的织物织造精工,图案复杂,颜色绚丽多彩。
唐代织物的图案由于防止工艺的技巧有较大的发展,大量采用纬线起花,改造提花机,使图案形式多样,内容也很丰富,既有传统内容的改进,又有新创的形式,图案色彩也有很多变化。
中国工艺美术史复习题
一、填空1、半坡型彩陶的,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装饰纹样,一般多装饰的肩部或内壁。
2、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工艺的艺术风格可以用与来形容。
3、史前陶器工艺在上万年的发展历程中,相继形成了、红陶、、黑陶、、六大系统。
4、商代青铜器都饰以神怪狰狞的纹为主,后来又创造了兽面纹,牛面纹与纹,可以窥见奴隶制“礼制”渐衰的趋势。
5、明代的锦缎按其制作方法和艺术特点的不同,可分为、、三种。
6、汉代漆器的分工很细,在漆胎上涂漆的称为;在漆器上彩绘的称为;在漆器的口缘上铜扣的称为;做漆器的最后修饰工序的称为。
7、元代陶瓷最有成就的就是和的烧制。
8、清代瓷业兴盛、清康熙晚期始创的粉彩,又称,是以“ ”为基础的低温烧成的“ ”新品种。
9、清代刺绣绣尤盛,以五大名绣最为著名,它们是、苏绣、京绣、蜀绣。
各创特色,闻名中外。
10、在明清两代的金属工艺品种中,尤以明代的宣德炉,和明清时期的景泰蓝最为出名。
11、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作出了创造了美的科学创见。
12、汉代画像砖有和两种。
13、商代青铜器中,是用来盛装食物的,类似现在的碗。
14、《考工记》记载了周代手工业的分工情况,“攻皮之工”(皮革工艺)中作甲裳的指的是、作兵器套的指的是、治熟皮的指的是。
15、汉代漆器的分工很细,在漆胎上涂漆的称为;在漆器上彩绘的称为;做漆器的最后修饰工序的称为。
16、唐瓷器创新硕果累累,尤以、、、等各色釉瓷最为驰名。
17、元代的毛织极为发达,这是适应蒙古民族游牧生活的一种生活用品,它主要有 和两大类。
18、明代家具的艺术特色,可以用四个字概括:、、、。
19清代的陶瓷品种丰富多彩,康熙的五彩,雍正的粉彩,乾隆的珐琅彩,其制作工艺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20、明代的锦缎按其制作方法和艺术特点的不同,可分为、、三种。
二、名词解释1、彩瓷2、唐三彩3、明式家具4、青花1、宣德炉3、景泰蓝4、金缕玉衣三、选择题1、原始社会时期,▁▁彩陶的造型,以大口鼓腹小平底钵最为典型。
中外工艺美术史9
陆羽在《茶经》中对 邢窑白瓷和越窑青瓷作了 比较:“越瓷类玉,邢瓷 类银,越瓷类冰,邢瓷类 雪”。
唐朝形成了“一南一北”, “一青一白”,“南青北 白”瓷器制造格局。
唐代白瓷主要产于 北方,在今之河北、河南、 山西、陕西、山东地区都有 生产,而其中河北临城邢窑 最有名,与南方越窑并称。 邢窑白瓷生产始于 初唐,开元、贞元时普及全 国。胎上持白化妆土,然后 再上白透明釉,釉色白中闪 黄。器内满釉,釉不到足, 自然垂流。唐后期改为施全 釉,体薄釉润,胎釉皆白, 光洁纯净。 器形朴素大方,不 施纹样,有罐、壶、瓶、碗、 盘、枕、烛台、玩具等,底 多为平底和宽边玉璧底。
“秘色瓷” 越窑在晚唐五代时生产“秘色瓷”。 “秘色瓷”是越窑烧制的供 御之物,是越窑青瓷中的上品。从釉色来说,五代早期以黄为主, 滋润光泽,呈半透明状,青绿的比重较晚唐有所增加,以后以青 绿为主,釉面青碧,晶莹润泽,有如湖面一般清澈碧绿。
巧剜明月染春水, 轻施薄冰盛绿云。
秘色瓷盘 优质温润如玉,从唐代越窑,特别是秘色瓷开始,中国瓷釉就以 玉最为理想。
白瓷四系罐 北方的作品总是 显得雄武,比南 方青瓷粗壮很多。
二、隋唐(581年~907年)
隋朝公元581年建立,618年结束,共存在了三十七年, 是个典型的短命王朝。但是隋朝的历史地位不容忽视,因为 盛唐的许多制度都是在隋朝时确立的。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 唐是隋的延伸,正因如此,历史书籍常将隋、唐并称为“隋 唐”。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之 一。唐朝是封建帝国的鼎盛时期,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手 工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对内对外的商品贸易非常繁荣, 城市生活繁华,现世思想占据社会思潮的主流,人们追求现 世的幸福。文坛上出现“盛唐气象”。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继 汉代之后出现的又一鼎盛局面,史称“强汉盛唐”。
山工艺考题唐代的工艺美术的概述
山工艺考题唐代的工艺美术的概述摘要:一、唐代工艺美术的发展背景二、唐代工艺美术的主要成就三、唐代工艺美术的时代特色四、唐代工艺美术的影响与贡献正文:一、唐代工艺美术的发展背景唐代是我国封建历史时期一个繁荣强盛的朝代,也是当时世界上一个最先进的国家。
在唐代300 年的历史中,经历了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社会经济和文化都有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为工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唐代工艺美术的主要成就唐代工艺美术在陶瓷、染织、金工、漆器等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全面发展。
陶瓷工艺在唐代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著名的唐三彩成为了中国陶瓷史上的一大奇迹。
染织工艺也发展迅速,唐代的丝绸之路闻名于世,染织品不仅在国内盛行,还远销海外。
金工技艺在唐代也十分精湛,金银器皿、首饰等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此外,唐代漆器工艺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漆器制品精美绝伦。
三、唐代工艺美术的时代特色唐代工艺美术形成了华丽丰满、博大清新的艺术风格,这一风格得益于唐代社会的统一、自信、强大、开放。
唐代工艺美术作品多以富丽堂皇、繁华盛世为创作主题,展现出唐代帝国的繁荣和壮丽。
同时,唐代工艺美术还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华,如佛教艺术、西域文化等,使唐代工艺美术更具包容性和丰富性。
四、唐代工艺美术的影响与贡献唐代工艺美术的繁荣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精湛的技艺对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工艺美术产生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同时,唐代工艺美术还对世界工艺文化史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唐三彩、丝绸之路等均成为了世界工艺文化史上的瑰宝。
(完整版)中外美术史-隋唐五代美术
页
唐三彩
唐代陶俑普遍流行。由于已经掌握了更熟练的写实能力,并承继了自汉代以来的传统,陶俑表现的范围和表现的能力都加强了。
唐代陶俑象前代的陶俑一样多敷有彩色,同时也常敷加以铅釉。铅釉的颜色最普通的是黄、绿及白色,所以这种陶器也称为“唐三彩”。也有蓝色或红色铅釉,但较罕见。“唐三彩”的盘、罐等日用器皿常在墓葬中发现。
而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是一部重要的著作,它为前代的中国绘画理论和历史的研究作了总结,并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教 案 用 纸
页
一、复习石窟壁画,虽然受到外来艺术的影响,但中原的画风已逐渐波及。如克孜尔千佛洞第27窟的《说法图》与第80窟的涅槃变、菩萨、千佛等形象丰满。有的石窟根据佛经故事的情节,在须弥山之间加上大量的鸟兽花草,用色单纯而富丽。各种飞禽走兽姿态万千,极富情趣,体现了画工们对人物形象的人格化处理,使得佛经故事充满人情味。同时,在某些山水画中出现了比较简单的皴法。
李昭道继承父法,设色用笔稍变而妙又过之。代表作有《明皇幸蜀图》。
水墨山水画
盛唐期间,山水画出现了重大变革,有异于青绿山水而出现了吴道子笔迹豪迈和王维水墨简淡的山水画。
王维以诗入画,创造出简淡抒情的意境,抒写文人情怀。特别是他首先采用“破墨”山水技法,大大的发展了山水画的笔墨意境,对山水画的变革作出了重大贡献。
曹霸常受诏画御马.杜甫诗云:“意匠惨淡经营中,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韩干的《照夜白图卷》不仅追求表面的形似,而且以其踊腾有力的身态刻画出马的暴烈的性情.曾说:“陛下内厩马,皆臣之师。”正是皇室御厩所养的众多良马使得画家们开阔了眼界,为画家们提供了描摹的新对象,可以使画家们有更多机会对来自异域的良马进行近距离地细致观察。这也是唐代
自考中外设计史唐三彩
自考中外设计史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后人称这类陶器为“唐三彩”。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兴盛,文化艺术。
上群芳争艳,唐三彩就是这一时期产生的一-种彩陶工艺品,它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
唐三彩的诞生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它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
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
唐三彩分布在长安和洛阳两地,在长安的称西窑,在洛阳的则称东窑,是一种低温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褐、绿三色为主。
它主要是陶坯上涂上的彩釉,在烘制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色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色彩自然协调,花纹流畅,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
唐三彩器物形体圆润、饱满,与唐代艺术的丰满、健美、阔硕的特征是一致的。
唐三彩种类很多人物、动物、碗盘、水器、酒器、文具、家具、房屋,甚至装骨灰的壶坛等等。
人物造型有妇女、文官武将、胡俑、天王,根据人物的社会地位和等级,刻画出不同的性格和特征;贵妇面部丰圆,梳成各式发髻,穿着色彩鲜艳的服装,文官彬彬有礼,武士刚烈勇猛,胡俑高鼻深目、天王怒目威武、雄壮气概,足为我国古代雕塑的典范精品。
随着社会的进步,复制和仿制工艺的不断提高,唐三彩的品种也越来越多。
洛阳人在传统唐三彩造型的基础上开发出了平面唐三彩,他们还将在此基础上开发出更多更好的唐三彩作品。
唐三彩作为传统的文化产品和工艺美术品,不仅在中国的陶瓷史上和美术史。
上有一定的地位,而且它在中外的文化交流上也起到了相当得要的作用。
据考古界的挖掘,在丝绸之路、地中海沿岸和西亚的一些国家都曾经挖掘出来过唐代三彩的器物碎片。
那么这种文化传流到国外也对他们的陶瓷业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包括在日本和朝鲜。
日本奈良时期曾经仿制中国的三彩制作出来过三彩器物,当时被称为奈良三彩,朝鲜的新罗时期也仿造中国的三彩制作过三彩的器物,叫新罗三彩。
唐代的美术艺术与西域文化
唐代的美术艺术与西域文化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鼎盛的朝代,历史上留下了很多壮丽的建筑、伟大的文学作品和一流的艺术作品。
在唐代的时候,中国和西域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这对唐代的美术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唐代的美术艺术唐代美术艺术方面的成就非常卓越,是中国古代艺术的一个高峰。
唐代的壁画艺术、雕刻、绘画、陶瓷、漆器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
唐代的美术艺术特点是富丽堂皇,气势磅礴,注重造型艺术和装饰艺术的结合。
整个唐代的美术,尤其是壁画,在艺术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二、唐代和西域文化唐代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高峰时期。
唐朝统治者大力开放对外关系,并积极与中亚地区和周边国家进行文化交流。
这种文化的交流,尤其是与西域文化的交流,给唐代的美术艺术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三、唐代形式美术与西域文化的结合唐代的美术艺术与西域文化的结合表现在它的造型上。
唐代形式美术以画像为主,以人物、动物和物体为表现对象,富含浓重的生活气息。
在唐代的壁画中,呈现出来的人物和场景,大多都展现了唐人对西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唐代绘画在表现手法上,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域文化的影响。
唐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名画在绘画表现手法上,都借鉴了中亚地区和西域地区的文化元素。
例如,在唐代绘画中,往往能看到各种各样的纹样和装饰图案,这些图案多来自中亚地区的民族服饰和装饰品。
同时,唐代的壁画和绘画中,出现的动物人物形象,也往往是中亚地区和西域地区的文化元素。
四、唐代装饰艺术与西域文化的结合在唐代的装饰艺术方面,同样也受到了西域文化的影响。
唐代的工艺美术和建筑装饰都可以看到中亚地区和西域地区的影响。
唐代的雕刻艺术,则更多地体现了中亚地区和西域地区的影响。
唐代的镶嵌、雕花、刻纹和研磨等手法,都很多地采用了中亚地区和西域地区的手法。
唐代的漆器、陶瓷、瓷器等装饰品,在装饰手法上,也大量借鉴了中亚地区和西域地区的装饰元素和手法。
五、结语唐代美术艺术和西域文化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很显著,两者相互影响,共同促进了彼此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唐三彩作为盛行于唐代的一种彩色铅釉陶器,以造型生动、装饰新颖、工艺精湛和釉色鲜艳而著称,占据中国古陶瓷史与美术雕塑史光辉的一页。
本刊特约河南省博物馆王蔚波先生撰写有关河南唐三彩系列文章,为读者奉上介绍唐三彩的细致美文。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国家政治统一稳定,社会经济繁荣兴盛,中外贸易交通发达,各种民族相互融合,文化艺术群芳争艳。
国力强盛促使工艺美术各方面的蓬勃发展,陶瓷业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另一方面,唐三彩的出现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
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导致统治阶级生活走向奢侈和豪华。
这种追求奢华、讲究排场的生活方式,也集中反映于等级森严的典章制度在随葬品的使用方面。
在唐代东西两京的西安、洛阳一带,大批贵族、官僚聚集于此,生前穷奢极侈,死后厚葬成风,上自王室成员,下至士大夫阶级乃至庶民百姓,都流行以唐三彩随葬。
唐三彩当时作为一种明器,曾经被朝廷按照官职等级不同,规定随葬数量多少和体积大小,实际上很难得以遵照执行。
达官显贵们并不满足于有关典章制度,往往比官府规定要增加数倍厚葬。
官风如此,民风当然也不例外,上行下效,整个社会厚葬之风日盛。
唐三彩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并且迅速在中原地区发展和兴起的。
工艺两次烧造成就的釉色传奇唐三彩在中国陶瓷史上开创一个新纪元。
在唐以前只有单色釉,最多也是两色釉并用。
唐三彩成熟于唐代,其渊源可以追溯到汉代。
汉代已烧制出绿、褐、黄等单色釉陶与瓷器,而且出现两种釉彩在同一器物上的使用。
北朝时期,尽管也出现黄绿彩釉陶瓷,其复色挂釉方法已接近三彩工艺,被视为唐三彩的萌芽或前身,然而它毕竟还不是三彩。
唐代,多色彩釉在一件器物上同时得到成功运用,为以后彩瓷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三彩的生产工艺,主要经过选料、成型、素烧、施釉、釉烧、开相等六个程序。
它虽是陶器,却又与一般低温釉陶不同,而多是以白色粘土(高岭土)作胎,手模兼制,雕塑成型。
器皿多采用轮制或模印成型,俑象则通过雕塑模制而成,小件或造型奇特者也有捏塑成型的,是两次烧成的烧造工艺。
先将胚胎成型晾干,入窑经1000—1100°C高温烧出素坯;然后在已素烧冷却过的胎体上施以铅釉,第二次入窑经900°C低温釉烧而成。
釉烧出来以后,人物俑还需要再开相。
所谓开相,就是唐三彩中人物的头部多不施釉,白粉打底,饰以彩绘,细致刻画。
其具体方法是先用毛笔在面颊和唇部涂点朱红,再以黑墨描绘出眼晴、眉睫、胡须和巾帽。
足部也多不施釉,有的用墨涂抹,以示靴子。
人俑颈部以上或手足部,即露出皮肤部位不施釉的原因,应该是考虑到在烧制过程中无法控制其色釉流淌,不能达到理想的预期效果而不施釉,待完全烧成后再开相,则可任意绘彩,控制效果,使其形象更加写实、逼真、美观和生动。
铅釉是用铅和石英配制而成的一种透明釉,在这种釉料中,再配以数种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
其主要有三种,如掺进适量的氧化铜烧成后呈绿色,加氧化铁烧成是黄褐色,用氧化钴烧成则为蓝色。
在这些基本色调的基础上,唐代工匠们成功地配制出浅黄、赭黄、翠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色彩,用铅作釉的溶剂,同时利用铅釉在烧制过程中流动性强的特点,将施釉技巧和装饰手法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其更加色彩斑斓,美艳无比,便制成蜚声中外的唐三彩。
古代是以“三”为多,不一定都是三种颜色,有的器物或俑像只具有上述颜色中的一彩或两彩,有的则具三彩甚至多彩,但由于大多是以黄、绿、白三种颜色为主,加上三彩即多彩之意,人们习惯将其统称为“唐三彩”。
唐三彩的名称,在古代文献中不见记载,直至20世纪初才被大量发现和真正认识。
1905年-1909年清廷修筑陇海铁路时,在洛阳一带从东到西沿邙山南麓,挖开许多古墓,其中唐墓中出土了数量颇多的三彩器皿和俑类。
民国初年,古玩商们将其运到北平琉璃厂销售,引起了王国维、罗振玉等著名学者的赞赏和重视,同时也吸引了外国人的重金购买,唐三彩顿时名扬天下,并开始为世人所珍藏。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清末古玩收藏家赵汝珍所著《古玩指南》一书,才首次提出“唐三彩”之名。
类型包罗万象涉及面广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唐三彩在洛阳、西安、扬州、丹东地区和山西、甘肃两省唐墓中均有发现,其它省区很少,尤以洛阳和西安出土最多,又因较早发现于洛阳,故洛阳唐三彩最为驰名。
但鲜为人知的是,河南不仅洛阳有唐三彩,其他地区也发现和出土不少精美的唐三彩。
笔者所要连续论述介绍即为河南全省范围内的唐三彩,包括洛阳及其周边地区。
从河南出土收藏的大量唐三彩实物资料中不难发现,其制品多非实用器,当然也有部分实用器。
一般为明器,即放置於墓中的随葬品,其胎质疏松且渗水,实用性远不如当时已经出现的青瓷和白瓷。
但其品种繁多,内容丰富,几乎包罗万象,反映了大唐盛世繁荣生活的诸多方面。
唐三彩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型:一是器皿,有盂、尊、钵、壶、碗、盘、豆、盆、杯、盅、罐、瓶等盛贮器,及砚台、烛台、香炉、枕头等文房生活日常用具;二是模型,诸如房屋、厕所、仓库、车马、柜厨、假山、水榭、亭台楼阁等;三是俑像,人物造型多为天王、武士、文官、贵妇、女侍、男僮、牵马或牵驼的胡人以及骑马、杂技、乐舞俑等,动物俑造型主要有马、骆驼、牛、驴、狮、虎、猪、狗、羊、兔、鸡、鸭、鹅及镇墓兽等。
唐三彩中绝大部分是人物和动物的俑像。
其整体雕塑手法采用洗练明快的线条来勾勒轮廓,摄取神态,局部则用浮雕手法来增加立体之感,再以写实手法细致刻画。
这种表现手法达到了精致完美、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峨冠博带的文臣俑,高髻广袖、体态丰满的女俑,头戴尖帽、深目高鼻的胡俑,肌肉发达、怒目圆睁的武士俑等形象的塑造,无不给人以静中有动的艺术享受。
千姿百态、出神入化的动物造型也令人叹为观止。
其中尤以矫健的骏马和稳重的骆驼最为出色,其比例准确,结构分明,雕塑精美,神态万千。
唐三彩作品也有表现唐代商人西出阳关,驮有丝织品和陶瓷器等货物的骆驼商队,沿着丝绸之路到西域或西亚各国经商,以及往来于长安和洛阳的外域商旅和驼群纷至沓来的情景。
此外,还有许多造型别致的唐三彩雕塑佳作,当然也有一些模仿现实生活所用的各类器物和模型,均妙不可言,不胜枚举。
装饰白釉蓝彩孕育唐青花唐三彩的生产已有1300多年历史。
它吸取众多艺术特点,融雕塑、绘画、釉陶等造型装饰技巧于一体,采用堆贴、印花、刻划、绞胎等装饰艺术,以人物、动物、植物、几何图案为主的装饰题材,创造了一种新颖的民族工艺,形成唐代陶塑艺术的独特风格。
唐三彩更重要的特点还是那斑驳淋漓、美不胜收的釉彩。
在陶坯素胎上施以铅釉,在焙烧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自然流淌、相互渗透,色彩协调,花纹艳丽。
每件唐三彩艺术品的颜色,都呈现出浓淡相宜的层次,几种颜色皆融为一体,相映成辉,形成一种天然绚烂的彩墨画效果。
唐三彩实际是将多种彩釉交错同施一器,经交融、流串、晕散和窑变,呈现出千变万化、不尽相同的瑰丽颜色。
由于唐三彩在制作过程中,釉色会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奇妙变化,因此,世上没有任何两件烧制好的唐三彩作品是完全一样的。
唐三彩的装饰工艺还有三个独特之处:一是釉花的出现,即釉药和色剂混合使用绘制焙烧而成的花纹图案,是陶瓷史上的一次飞跃。
它虽然不同于瓷器的釉上彩或釉下彩,却堪称其前驱。
自商周出现青釉瓷以来,数千年都不曾用釉色组成纹样,唯唐代形成叠峦异峰。
二是其中的白釉蓝彩,是后来青花瓷的前身,有学者认为是唐青花的初创阶段。
三是绞胎釉工艺,多以酱、黄、绿三种釉色与胎泥绞合,呈现出来的纹样颇似树木的年轮,或如飞云流水,或像山峦虎皮……富有天然之美。
影响日本、朝鲜仿烧三彩迄今为止,中国境内已发现的唐三彩窑址有河南省巩义市黄冶窑址、陕西省铜川市黄堡窑址、河北省内丘县西关窑址和陕西省西安市郊机场窑址。
内丘西关窑址,1984年调查发现,由于未经大面积发掘,出土的三彩器仅有寥寥数种,不见三彩俑类,不如巩义黄冶窑的三彩种类丰富和色彩艳丽,是中唐时期的产品。
西安机场窑址,地处唐长安城西市北侧,1999年3月发现,采集到一批三彩器片等遗物。
器形主要有人物俑、动物俑和器皿类,多为陶土胎,胎体呈瓦红色,烧制火候较低,器表都使用化妆土,釉质玻璃感较强,与巩义黄冶窑产品不同,为盛唐时期烧制陶俑和三彩器的窑址。
铜川黄堡窑,1984年发现,经大面积考古发掘,出土大量的唐三彩,可分为日用器皿、雕塑俑类和建筑构件等。
三彩雕塑以动物俑像居多,人物形象只有侍立俑和素胎人俑头。
其时代分属盛唐和中唐时期。
巩义黄冶窑址,西距洛阳50公里,总面积约16万平方米。
1957年发现,是中国发现最早的一处唐三彩窑址,由北京故宫博物院冯先铭先生首次考察并公布于世。
之后,河南文物考古工作者多次对其进行调查和试掘,收集和出土了大量的唐三彩标本、素烧器物和窑具、模具等。
釉色主要为黄、绿、白、褐、蓝等单彩、二彩和三彩及多彩,种类有生活用具、玩具、俑类和模型等。
其中生活用具最多,人物俑和动物俑也不少,主要为中小型雕塑,形体较大者很少。
巩义黄冶窑的唐三彩创烧于初唐,多为盛唐和中唐时期,晚唐仍有。
有关专家通过与洛阳近郊唐墓资料相比,认为洛阳唐墓出土的不少三彩器是由巩义黄冶窑生产的。
但巩义黄冶窑又很少见大型的三彩俑类标本,而洛阳及其近郊唐墓出土的大型三彩俑很多,却迄今尚未发现唐三彩窑址。
内丘西关窑不见三彩俑类,西安机场窑和铜川黄堡窑的产品与河南出土的唐三彩风格也不尽相同。
再者,专为随葬烧造的唐三彩,特别是其中形体较大的俑象,也不可能从很远的地方运来运去。
那么河南出土的唐三彩是不是都是巩义黄冶窑烧造的呢?至今仍是个谜。
可喜的是,相关文物考古工作发展迅猛,揭开谜团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国外考古发现还表明,唐三彩在唐代就沿着陆上的“丝绸之路”,及通往东海、南海海上航道的“陶瓷之路”输出海外。
在沿线的印度尼西亚、伊拉克、埃及、朝鲜和日本,都曾发现有中国的唐三彩。
可见,唐三彩并不仅仅都是作为明器随葬之用,而且同时还被当作珍贵的工艺品大量销往海外。
此外,在我国唐三彩的影响下,古代日本奈良还仿烧成功了“奈良三彩”,朝鲜的新罗也烧成有“新罗三彩”。
据有关考古发掘资料可知,唐三彩始烧于唐高宗时期,并且发展很快。
其生活用器出现略早,俑像则在武则天时期以后才较多出现。
唐开元、天宝年间(713-756年)最为兴盛,堪称高峰。
天宝以后三彩的数量逐渐减少,趋于衰落。
中晚唐以后,唐三彩在墓中几乎没有出土,多被瓷器所替代。
不过唐三彩并没有因唐朝的灭亡而绝迹,在其影响下,辽金时期继而又制作出风格淡雅的辽三彩。
宋代也烧造出清秀素朴的宋三彩,而且还将这种工艺运用到建筑材料上,进而演变为黄绿釉彩的琉璃砖瓦。
其转变一直影响元明清至今,这一发展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增添了耀眼的光彩。
虽然唐以后各代三彩器仍有制作,但大都色釉平淡,造型单调,均无法和唐三彩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