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教育学贝雷迪
评述贝雷迪、诺亚与艾克斯坦、霍尔姆斯的比较教育研究方法
评述贝雷迪、诺亚与艾克斯坦、霍尔姆斯的比较教育研究方法在比较教育发展史上,尤其是进入社会科学方法时代以后,很多比较教育研究者都提出了独特而有效的比较教育研究方法。
贝雷迪提出了比较四步法,分描述、解释、并列、比较四个步骤。
其中前两个步骤是全方位地了解所研究国家或地区的教育状况乃至风土人情,并以各学科角度全面分析。
而后两个步骤则是在通过以上方法得到几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后,再进行比较。
实际上这是类似百科全书式的研究方法,在进行比较教育研究时需要兼顾多方面多学科的知识,对研究对象的了解比较全面系统。
这种研究方法地优点是能够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由于对各种情况都有所了解,能够保证提出的观点或问题有稳定的根基。
但缺点是研究规模较多,消耗资源较多,需要大量时间精力来维系研究。
诺亚和艾克斯坦的方法则是科学量化法。
他们通过先提出假说,再搜集和整理数据的办法来进行比较教育研究。
与贝雷迪的方法相比,科学量化法显然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门研究,而不必在积累大量材料后再寻找突破口。
这个方法的优点在于针对性强、省时省力,且数据的研究更有说服力、更科学,是相对贴近自然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
但同时它的缺点是在研究中容易产生片面化的问题,以及有可能忽略人文因素的影响。
霍尔姆斯的方法相对于前面两种方法就更优化了一步,他同样是先提出一个问题,在搜集相关论据资料,经过分析研究以后寻找出最佳的问题解决方案,在检验之后完成整个研究。
但是霍尔姆斯的研究方法较之前人更为全面周到。
首先从问题的提出上,霍尔姆斯就与诺亚和艾克斯坦一样避免了“广撒网”的时间精力浪费,更可贵的是霍尔姆斯的选题是集中在各地的重大问题上,这样使研究更有实效性;第二,从研究方法上,霍尔姆斯采用了多学科多角度的分析方法,避免了科学量化法容易导致的片面,而且可以解决很多不能简单以数据说明的社会科学问题;第三,在搜集资料分析问题方面,霍尔姆斯还构建了一个“理智的框架”,使得理论研究得到更好的规范和指引。
贝雷迪的比较教育思想分析
贝雷迪的比较教育思想分析
贝雷迪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教育家,他提出了一种新的
比较教育思想,他认为教育应该对学生进行客观、实事求是的评估,而不是简单地使用定性的标准。
这一思想对当时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照。
贝雷迪的比较教育思想,主要是强调了教育评估的客观性和实事求是性。
他认为,教育评估应当以客观事实为基础,而不是以定性标准为基础,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估。
这样可以给学生一个客观、科学、实事求是的发展环境,使学生在这样一个有规律、客观、实事求是的环境中发展。
贝雷迪的比较教育思想,也强调了教育实践中应当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研究习惯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实践应当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点,创造一个更加充分地发挥学生个性的发展环境,使学生在这样一个有利的环境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另外,他也强调了考虑学生的研究习惯的重要性,认为要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不同研究习惯和特点来搭建研究环境,让学生在这样一个积极乐观的环境中发挥自身潜能。
贝雷迪的比较教育思想,直接影响了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使得教育实践更加客观、科学、实事求是,也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和研究习惯的考虑。
他的思想也使得教育实践更加注重对学
生的综合发展,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学术成绩上,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贝雷迪的比较四步法
贝雷迪的比较四步法贝雷迪在比较教育发展史上提出著名的“比较四步法”而闻名于世,他的方法论思想主要体现在其1864年出版的代表作《教育中的比较法》中。
他认为,比较教育的系统研究氛围区域研究和比较研究。
区域研究并不是比较研究,它主要针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是比较研究的基础和预备,而比较研究则同时面对许多国家和地区。
在他看来,区域研究包括:描述和解释两个阶段;而比较研究包括并置和比较两个阶段。
上述四个阶段构成了其著名的比较四步法。
描述对外国学校教育制度和实践进行描述是比较教育研究的第一步。
贝雷迪认为这一阶段需要进行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不断地收集各种文献资料;二是进行学校实地访问。
解释在这一阶段,贝雷迪主张比较教育研究者运用其他社会科学的成果,对这一阶段收集资料中所展示的教育现象做出分析,揭示影响这些教育现象的种种因素及相互关系。
因此他要求比较教育的初学者至少要掌握少则一门、多则两到三门其他学科的知识,以便他们能将社会学、历史学或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相关的教育问题的研究中去,便于研究者不仅对各种教育事件本身作出说明,也能对这些事件产生的原因及相互联系作出评价。
并置一份只涉及一个国家的报告无论是描述性的还是解释性分析,都只能属于区域研究。
并置是比较教育研究的真正开始。
这一阶段的工作是统一概念,提出假说。
就说,通过上述两个阶段有目的对各国教育资料进行收集和分析之后,必须将资料系统化,从中确定共同的比较标准,然后对各国资料分类并置,分析其共同点和不同之处,形成比较分析的假说。
贝雷迪提出两种具体形式的并置:一是图表式或竖列式,二是文字式或横列式。
比较比较是比较教育研究的最后一个阶段,其主要任务是对所有比较对象国同时进行研究,据此对并置阶段形成的假说作出验证。
贝雷迪将比较分为两种类型,首先是平衡比较,它指的是在不同研究区域之间作对称得比较,从一国获取的信息必须有从另一国家获取的可比信息相对应,强调资料的对等和平衡。
比较教育名词解释
1.1.朱利安 1.2 .借鉴时代1.3.因素分析时代 1.4 .社会科学方法时代1.5 .比较教育 1.6 .外国教育 1.7 .国际教育1.8.教育依赖理论 1.9 .比拟教育之父2.1 .萨德勒 2.2 .康德尔 2.3 .汉斯2.4.因素分析法 2.5 .构造功能主义 2.6 .世界体系分析理论 2.7 .冲突理论2.8.新殖XX义理论 2.9 .依赖理论3.1 .比拟法 3.2 .调查法 3.3 .文献法 3.4 .分析法3.5 .比拟四步法 3.6 .科学量化法 3.7 .问题法B.?比拟教育评论? 3.9 .贝雷迪3.l0 .诺亚和艾克斯坦 3.11 .霍尔姆斯4.1 .教育国际化 4.2.国际与比拟教育 4.3.“民族主义〞 4.4 .“国际主义〞 4.5 .“普世主义〞 4.6 .“世界主义〞5.1.国防教育法 5.2.恢复根底运动 5.3 .?2061 方案? 5.4 .?美国 2000 年:教育战略?5.5 .?国家处于危机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5.6 .?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 6.1 .1988年教育改革法6.2 .中等教育普通证书 6.3 .第六学级 6.4 .第三级学院 6.5 .多科技术学院7.1 .汉堡协定7.2.教育构造方案7.3 .双元制职业教育7.4 .定向阶段7.5 .专科高中7.6 .综合中学7.7 .教育总计划8.1.哈比改革法案 8.2.课时三分制8.3 .高中毕业会考8.4 .大学校8.5.教育优先区8.6 .萨瓦里法8.7.教师培训学院8.8 .高等教育改革指导法9.1 .高等专门学校9.2 .各种学校9.3.企业内职业技术教育 9.4 。
中央教育审议会 9.5 .文部省 9.6 .专修学校 9.7 .?教育根本法?9.8.?学校教育法?10.1.不完全中学10.2 .专用教室制10.3 .特科学校10.4 .教学科研生产综合体名词解释题答案1.1 .朱利安: 19 世纪法国比拟教育学家,比拟教育的创始人。
比较教育学
比较教育的地域研究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传统上,比较教育往往将地理实体作为比较分析的基本单位。
❖贝磊和托马斯的立方体多维模型:一、比较研究的一般路径和工具❖在本质上,比较教育研究是有关区域的研究,力图对不同地方所存在的教育现象进行比较分析。
❖传统上,以民族国家作为比较研究的分析单元。
❖贝雷迪区分了比较教育研究的两类研究:区域研究与比较研究。
❖一般而言,被比较单位之间应该“存在充分的相似之处,因为对它们之间差异的比较必须建立在一个基础上,即它们拥有足够的共性或可比性”。
❖比较研究不是机械地对两个或更多地区进行对比,并找出它们的相似性或差异性;应关注背景环境(造就了相似性或差异性)+因果关系。
❖库博和弗森提出了一个“盒式”并置工具:❖雷金分析了案例取向的研究路径:✓对于表现出一个相同教育结果的各比较单位,找出他们之间隐含的相似之处;✓说明所确认的相似之处与所研究的教育现象之间具有因果相关性;✓在上述相似之处的基础上,对所研究的教育现象形成一般性解释。
❖雷金指出:通过分析一定环境背景下的差异之处与相似之处,我们就有可能发现各种条件的不同组合如何能够产生出相似的结果,而相似的原因又如何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导致了不同的结果。
二、地理实体作为分析单位❖贝磊和托马斯的比较教育分析框架:✓地理或地域维度✓人口维度✓教育维度❖衍生空间单位:文化维度、政治和经济维度等(一)世界区域/大洲❖区域比较研究的基本假设:一个区域内部具有某些共同特点,正是这些共同特点导致该区域与其他区域在教育上产生了重要的差别。
❖区域内部的共同特点:语言、政治组织、殖民历史、经济体制、国家发展目标及文化根源等。
❖跨区域比较研究面临的三个挑战:✓使读者相信其所列的区域共性;✓证明作为比较对象的两个或多个区域的共同特点本质上存在着重要的相似之处或差异之处;✓证明差异之处或相似之处对教育意义重大。
❖案例1:戴尔和罗伯逊对三个区域经济体: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作为全球化的对象,探讨了他们对国家教育系统的影响。
几种比较教育研究方法
几种比较教育研究方法在比较教育发展史上,尤其是进入社会科学方法时代以后,很多比较教育研究者都提出了独特而有效的比较教育研究方法,其中影响较大的研究方法有:一、贝雷迪的比较四步法贝雷边在比较教育发展史上主要以提出著名的“比较四步法”而闻名于世,他的比较教育方法论思想主要体现在他1964年出版的代表作《教育中的比较法》一书中。
贝雷迪认为,比较教育研究包括区域研究和比较研究两大类型,其中比较研究同时面向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而区域研究主要只是针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研究,它并不是比较研究,而是比较研究的基础和预备。
只有把区域研究和比较研究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系统的比较教育研究。
他认为,区域研究包括“描述”(description)和“解释”(interpretion)两个阶段;比较研究则包含“并列”(juxtaposition)和“比较”(comparison)两个阶段。
这四个阶段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著名的“比较四步法”。
他用图示的方法简明形象地表述了比较四步法。
(1)描述。
贝雷迪认为,对外国教育制度进行描述是比较教育研究工作的第一步。
描述包括两个方面,即文献资料的收集和学校实地考察。
(2)解释。
在解释阶段,比较教育研究者要运用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和心理学等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在第一阶段得出的关于某一国家教育状况的资料描述进行分析,以揭示影响这些教育现象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3)并列。
在贝雷迪看来,描述和解释都属于区域研究的范围,还不是真正的比较研究。
并列是真正的比较研究的开始。
简单地说,并列就是为比较而对材料进行整理的过程。
它允许对材料进行处理,即对各研究对象国基本的教育实践做概括或细致的审视。
(4)比较。
比较是比较研究的最后一个阶段,其主要任务是对所有比较研究的对象国同时进行研究,据此对并列阶段形成的假说作出验证。
二、诺亚与艾克斯坦的科学量化法1969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诺亚(Harold J.Noah)和纽约市立大学的艾克斯坦(Max A.Eckstein)合著《比较教育科学的探索》一书。
美国比较教育学家贝雷迪
(三)教育比较法的种类
1.求同比较和求异比较(目标)
求同比较是寻求不同事物的共同点以寻求事 物发展的共同规律; 求异比较是比较两个事物的不同属性,以发 现事物发生发展的特殊性。
2.单向比较与综合比较(属性数量
单向比较是按事物的一种属性所作的比较; 综合比较是按事物的所有(或多种)属性进 行的比较。
(三)形成时期(20世纪前期)
• 由于一些国家显露出在人才培养上的不足之处, 教育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不少国家开 始研究影响教育发展的各种因素,探讨社会与教 育之间的关系。 • 代表人物:康德尔(Isaac Kandel)《比较教育》 (1933)、汉斯(Nicholas Hans)、施奈德 (Friedrich Schneider)等 • 比较教育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开始采用比较 先进的研究方法,形成了符合研究及发展要求的 理论分析框架。但总的看来,这一时期的比较教 育研究方法还较单一。
• 并置:分类整理这些事实,按可以比较的形 式排列;然后确定比较的格局,并设 立比较的标准;最后进一步分析资料 提出比较分析的假设; • 比较:同时比较,证明并置阶段的假说是否 正确,然后作出一定的结论。
案例:藏、汉儿童数学思维能力发 展差异性的比较研究
确定比较的问题(目的性、可比性、同一性 ) 教育受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所以必须
• 诺亚和埃克斯坦提出了一套验证假说的程 序和方法,使比较教育研究程序融入了数 量化和科学化的特征,即从早期注重哲学 和历史学的方法,发展成为注重经验和计
二、教育比较研究法的概念及特征
(一)概念 教育比较研究法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 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事物进行考察 ,寻找其异同,探究教育之普遍规律与特 殊规律的方法。 比较研究法就是对物与物之间和人与人之间 的相似性或相异程度的研究与判断的方法 。
《比较教育学》练习题库及答案
《比较教育学》练习题库及答案本科一、填空题1。
比较教育的发展历史可以分因素分析时代、借鉴时代、社会科学方法时代几个发展阶段。
2。
比较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是联系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本体性原则.3。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趋势主要有建立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重视普及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4。
贝雷迪的“比较四步法”包括_描述__、解释、_并列__、比较四个阶段。
5. 比较教育研究常用的方法有_调查法_、_分析法__、比较法、_文献法__.6. 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提出的面向21世纪的教育目标是:广阔的胸怀、强健的身体和丰富的创造力;自由、自律和公共的精神;世界中的日本人7。
1974年3月,日本国会通过了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两部法律,这是规范日本战后教育形态的根本性大法。
8. 法国的“郎之万—瓦隆计划”首次提出了教育民主化的思想和以儿童为中心的改革。
9. 法国的大学分阶段组织教学,第一阶段是基础课,两年,授予_大学普通学习文凭__文凭;第二阶段是专门化,两年,第一年授予_学士_学位,第二年即本科毕业,授予的学位称_硕士_.10。
法国的高等教育主要与三类机构实施,分别是大学、大学校和短期高等教育机构。
11。
法国的初中学制4年,分为方向指导阶段;观察阶段。
12。
_职业技术教育__被视为德国教育的“第二根支柱".13。
在德国,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前都经过入学成熟检查,这是一种体格健康和心智发展的检查,经检查被认为明显不合格者将被录取入学校附设幼儿园。
14。
在实施《俄罗斯联邦高等教育多层次结构暂行条例》的过程中,高等教育的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革。
高等教育将包括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不完全高等教育、第二层次为基础高等教育、第三层次为专业(或完全)高等教育、第四层次为研究生教育。
15。
目前,承担俄罗斯师范教育的教育机构有三类,分别是综合大学教育系、师范学院或师范大学、中等师范学校。
简述贝雷迪的比较研究四步法
简述贝雷迪的比较研究四步法
贝雷迪的比较研究四步法是一种系统性的研究方法,可用于比较两个或多个不同地区、时间或群体中的现象、事件或实践。
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比较来揭示差异和相似之处,并
为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基础。
该方法包括四个关键步骤:
第一步:定义问题和目的
在进行任何比较前,我们需要定义清问题和目的。
问题需要清晰具体,包括可比性和
可操作性。
而目的则是为了指引研究所需的数据源、研究策略和数据分析方法。
第二步:选择比较单位
在确定问题和目的后,我们需要选择比较单位。
这些单位可以是不同地区、时间或群体,也可以是不同特征的单元,如不同国家的教育制度、政治体制或文化背景等。
选择比
较单位需注意其可比性,即在比较时应该考虑把不同单位的影响因素控制在同一水平。
第三步:选取指标和数据源
选取指标和数据源同样关键。
指标可分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
定量指标是有数量意
义的指标,如收入、人口数量等;而定性指标则是没有数量意义的指标,如性别、文化程
度等。
数据源可以是民意调查、公共档案、统计数据等,但需要注意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第四步:进行数据分析和解释
最后一步是进行数据分析和解释。
这包括统计分析、质性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以
揭示比较单位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并对结果进行解释和说明。
同时,需对研究过程中
的局限性和偏差进行讨论和反思,以提高研究的可信度和效度。
贝雷迪的比较四步法教案资料
贝雷迪的比较四步法贝雷迪在比较教育发展史上提出著名的“比较四步法”而闻名于世,他的方法论思想主要体现在其1864年出版的代表作《教育中的比较法》中。
他认为,比较教育的系统研究氛围区域研究和比较研究。
区域研究并不是比较研究,它主要针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是比较研究的基础和预备,而比较研究则同时面对许多国家和地区。
在他看来,区域研究包括:描述和解释两个阶段;而比较研究包括并置和比较两个阶段。
上述四个阶段构成了其著名的比较四步法。
描述对外国学校教育制度和实践进行描述是比较教育研究的第一步。
贝雷迪认为这一阶段需要进行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不断地收集各种文献资料;二是进行学校实地访问。
解释在这一阶段,贝雷迪主张比较教育研究者运用其他社会科学的成果,对这一阶段收集资料中所展示的教育现象做出分析,揭示影响这些教育现象的种种因素及相互关系。
因此他要求比较教育的初学者至少要掌握少则一门、多则两到三门其他学科的知识,以便他们能将社会学、历史学或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相关的教育问题的研究中去,便于研究者不仅对各种教育事件本身作出说明,也能对这些事件产生的原因及相互联系作出评价。
并置一份只涉及一个国家的报告无论是描述性的还是解释性分析,都只能属于区域研究。
并置是比较教育研究的真正开始。
这一阶段的工作是统一概念,提出假说。
就说,通过上述两个阶段有目的对各国教育资料进行收集和分析之后,必须将资料系统化,从中确定共同的比较标准,然后对各国资料分类并置,分析其共同点和不同之处,形成比较分析的假说。
贝雷迪提出两种具体形式的并置:一是图表式或竖列式,二是文字式或横列式。
比较比较是比较教育研究的最后一个阶段,其主要任务是对所有比较对象国同时进行研究,据此对并置阶段形成的假说作出验证。
贝雷迪将比较分为两种类型,首先是平衡比较,它指的是在不同研究区域之间作对称得比较,从一国获取的信息必须有从另一国家获取的可比信息相对应,强调资料的对等和平衡。
简述贝雷迪的比较四步法
简述贝雷迪的比较四步法1、什么是贝雷迪的比较四步法贝雷迪的比较四步法(The Four Step Comparative Method)是一个用来分析两个或多个事物之间的差异和相似性的思维方法,该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市场营销、品牌管理、产品设计、战略规划等领域。
2、四个步骤分别是什么第一步,确定比较对象,即明确要比较的两个或多个事物,这些事物可以是产品、品牌、公司、市场或其他任何具有比较价值的对象。
第二步,选择比较项,即选择衡量比较对象的各项关键属性,包括价格、品质、功能、服务、品牌声誉、市场份额等。
第三步,设定比较标准,即为比较项设定评价标准,这样可以更好地让人理解不同属性的比较值。
第四步,综合分析比较结果,即利用所设计的比较标准,对比较对象进行整体比较。
对比较结果的分析可以为决策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
3、该方法的优势贝雷迪的比较四步法在实际应用中有很多优势。
首先,它可以帮助人们跨越主观性思想的障碍,以客观、合理、科学的方式比较不同的事物。
其次,该方法能够提高人们的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帮助人们发现事物之间的微妙区别和联系。
最后,该方法还能够帮助人们作出更明智的决策,并提高组织的管理效率和竞争力。
4、该方法的应用范围贝雷迪的比较四步法适用范围广泛,可以用于商品、品牌、市场、公司、人员等各种不同领域的比较。
例如,在产品设计中,可以使用此方法来确定市场上的同类产品存在哪些差距和需求点;在品牌管理中,可以使用该方法来分析自有品牌、竞争品牌等在不同关键属性上的差距,从而制定不同的品牌策略;在战略规划中,可以使用该方法来比较不同战略方案在成本、收益、风险、可行性等方面的差异,从而确定最优决策。
总之,贝雷迪的比较四步法在商业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帮助人们做出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决策。
贝雷迪比较教育思想研究
贝雷迪比较教育思想研究近年来,教育学界对比较教育思想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比较教育思想的研究自古就有,但在过去的一段时期里,因为西方教育思想的主导性,比较教育思想的研究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忽视。
本文的目的是从历史的角度探讨著名的意大利教育思想家、教育学者贝雷迪(Rudolfo Belardi)对比较教育思想的研究和贡献。
贝雷迪是20世纪50年代意大利最着名的教育家之一,他主要致力于发展比较教育。
他首先把眼光转向世界各地的教育体系,借鉴不同地区的教育思想,研究它们之间的异同,充分了解教育实践的多样性,从而明确自己的教育观念。
他推崇“全球化”的教育思想,认为世界各地的教育因素可以共同作用,实现对人类教育的有效发展。
贝雷迪的比较教育思想表达了一种全球性的文化观念,强调全球主义的价值理念和实践行动。
他把世界各地的文化特征融合在一起,认为“文化的本质存在于其有利条件下的转移,变化和重新构建中”。
从这个角度看,贝雷迪的比较教育思想可以用来帮助我们增进对普世价值观的理解,更好地认识不同文化的多样性,增强彼此的相互尊重和包容,为全球文明的发展奠定基础。
此外,贝雷迪的比较教育思想也有助于我们开发出更加有效的教育活动。
他认为,教育就是一种交流,只有通过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才能够有效地实施教育活动,使教育更加有效。
因此,我们可以从贝雷迪的比较教育思想中获得许多有用的启示,发掘更多有效的教育方法,以满足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同时,贝雷迪的比较教育思想还可以为我们提供更深层次的理解。
他强调对文化的敏感性,把文化的多样性视为一种财富,敦促各文化之间的开放、平等和尊重。
他认为,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需要尊重他人文化的价值,从而找到共有的点,使各文化之间形成真正的交流,达到真正的共融。
综上所述,贝雷迪对比较教育思想的研究和贡献是非常显著的。
他把世界各地的文化多样性视为一种财富,提倡文化共融,尊重文化差异,促进全球文明的发展。
此外,他的比较教育思想也为我们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教育方法,让我们有机会获取更多的文化资源,最终达到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比较教育学-贝雷迪
三、Area studies (a preliminary step to comparison)
the most usual case is to deal with the educational practices of one nation. a law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an appraisal of a culture cannot be made without careful preparation on the part of observer. 1) a knowledge of the language of the area under study 2) residence abroad 3) a never-ceasing watchfulness by the observer to control his own cultural and personal biases description study in foreign schools (1) Primary sources 1) the follow-up of printed sources 2) school visitations
“prediction”
The first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 Sadler / educational system is connected with the society---broader social and cultural reasons. not primarily borrowing but predicting the likely success of a system of education in one country on the basis of the observation of precedents and similar experiences of other countries.
贝雷迪及其教育思想
贝雷帽
大概结构
生平 教育活动:科学研究、教书育人、社会服务 时代背景 内容:一、对学科特性的归纳。二对比较教育 研究目的的阐释 三、对比较对象的厘定 四、 对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论的探究 五、主张偏见极 小 六、多样化具体方法的整合。 贡献等
贝雷迪的生平及教育活动
乔治·贝雷迪(GeorgeZ.F.Bereday),1920 年出生于波兰,后迁居美国,并加入了 美国籍, 1983年l0月22日去世。贝雷迪是美国著名的比 较教育学家、社会学家、法学家。贝雷迪的一 生可谓是献身学术、教学的一生,他不断汲取 各学科新的理论,同时 继承了先辈们思想的精 华,探索广博的教育问题,打破了以前仅仅就 教育内问题的研究, 从而使他的视角触探到广 大人民和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塑造了他悲悯 的情怀。
教育活动之教书育人
贝雷迪长期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任教, 曾主持哥伦比亚师范学院比较教育讲座,为两 个博士班开设比较教育讲座,对教育中的社会 与政 治问题进行了比较。他还曾到世界许多大 学做过多次演讲,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贝雷 迪还作为国际组织和国外政府的 常任理事承担 着联合国大学、苏联、同本和西欧一些国家的 国外项目。1960年贝雷迪 作为交流学者曾赴 莫斯科大学讲学;1961年作为富布莱特法案基 金教授赴东京大学讲学,1964-1965年贝雷迪 成为哈佛大学法学院法律和政治学研究员, 1969年担任夏威夷大学访问教授。
内容
五、主张偏见极小 认为研究中偏见是客观存在的,但可以使偏见 降低到最小避免偏见,应具备的自身素质:熟 练掌握研究国应有的语言,以确保研究的准确 性、客观性;研究者要具备敏 锐的眼光,细心 观察,以避免狭隘的民族主义对研究的影响; 他提倡比较教育不能仅局限在社会科学领域, 而且也要扩展到人类学,所以还应该熟练掌握 至少一门甚至是几门其他学科,这样以避免单 一角度看问题的狭隘性。其中主张研究文本的 可靠性和完整性。并提高研究人员辨别资料的 能力。
贝雷迪比较教育思想研究
贝雷迪比较教育思想研究本文以贝雷迪比较教育思想研究为课题,着重探讨贝雷迪的比较教育思想的理论内涵,以及贝雷迪的比较教育思想对现今教育研究的影响和作用。
贝雷迪,法国著名的政治思想家、社会学家,是比较教育思想的创始人。
他的比较教育思想的最初意图是帮助人们从一个宽广的视角去了解和分析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并努力以比较形式提高彼此的了解,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友好,促进整体发展。
贝雷迪的比较教育思想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首先,贝雷迪认为比较教育是一种“文化之眼”,旨在发现文化之间的异同,探究不同文明的内在联系,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友好。
在这一层次上,贝雷迪认为,比较教育有助于形成一种开放的智力取向,具备辨识和思考不同文明的能力。
其次,比较教育有助于更好地认知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交流,以及深入理解文化之间的关联,提升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的水平。
贝雷迪认为,比较教育有助于使人们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的内涵,从而增强文化交流的水平,有利于落实文化的普及,达成文化的融合。
第三,比较教育有助于普及国际关系与发展的更深层次的理解,促进世界文明的进步。
贝雷迪认为,比较教育有助于形成“跨文化”的视野,重新深入思考世界大国、小国之间的关系,探究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不同文明之间的关联,共同为推动世界和平与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在现今的教育实践中,贝雷迪的比较教育思想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重视,并在各种教育活动中得到了实施。
比较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界实现文化开放与文化融合的一项重要手段。
比较教育在教育体制与课程内容重新设计以及教师培训和各类教育活动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从而获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贝雷迪比较教育思想是一种有力的思想体系,它旨在帮助人们从一个宽广的视角去了解和分析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实现文化的融合,促进文化的普及,实现文化的友好与和谐,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贝雷迪比较教育思想不仅对现今教育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而且对今后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贝雷迪的比较四步法
贝雷迪的比较四步法贝雷迪的比较四步法贝雷迪在比较教育发展史上提出著名的“比较四步法”而闻名于世,他的方法论思想主要体现在其1864年出版的代表作《教育中的比较法》中。
他认为,比较教育的系统研究氛围区域研究和比较研究。
区域研究并不是比较研究,它主要针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是比较研究的基础和预备,而比较研究则同时面对许多国家和地区。
在他看来,区域研究包括:描述和解释两个阶段;而比较研究包括并置和比较两个阶段。
上述四个阶段构成了其著名的比较四步法。
描述对外国学校教育制度和实践进行描述是比较教育研究的第一步。
贝雷迪认为这一阶段需要进行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不断地收集各种文献资料;二是进行学校实地访问。
解释在这一阶段,贝雷迪主张比较教育研究者运用其他社会科学的成果,对这一阶段收集资料中所展示的教育现象做出分析,揭示影响这些教育现象的种种因素及相互关系。
因此他要求比较教育的初学者至少要掌握少则一门、多则两到三门其他学科的知识,以便他们能将社会学、历史学或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相关的教育问题的研究中去,便于研究者不仅对各种教育事件本身作出说明,也能对这些事件产生的原因及相互联系作出评价。
并置一份只涉及一个国家的报告无论是描述性的还是解释性分析,都只能属于区域研究。
并置是比较教育研究的真正开始。
这一阶段的工作是统一概念,提出假说。
就说,通过上述两个阶段有目的对各国教育资料进行收集和分析之后,必须将资料系统化,从中确定共同的比较标准,然后对各国资料分类并置,分析其共同点和不同之处,形成比较分析的假说。
贝雷迪提出两种具体形式的并置:一是图表式或竖列式,二是文字式或横列式。
比较比较是比较教育研究的最后一个阶段,其主要任务是对所有比较对象国同时进行研究,据此对并置阶段形成的假说作出验证。
贝雷迪将比较分为两种类型,首先是平衡比较,它指的是在不同研究区域之间作对称得比较,从一国获取的信息必须有从另一国家获取的可比信息相对应,强调资料的对等和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nd devices.-----make this enlargement of vision.
“new Bereday / the new historical period of analysis: emphasis on classifications analy of pedagogical and accompanying social facts. > ethical or emotional sis” commitment of the discipline.
• to appraise educational issues from a global rather than an ethnocentric perspective or to be aware always of other nations’ points of view.
• its final aim is to permit events and voices from abroad to count in the continued reappraisal and re-examination of schools.
not primarily borrowing but predicting the likely success of a system of education in one country on the basis of the observation of precedents and similar experiences of other countries.
Part 1.Methods Part 2.Illustrations Prat 3.Preparation for Study Part 4.Resources
Part 1.Methods
chapter one: Theory and Method: A general discussion
Kandel / a means of creating world unity.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lower the
“anal barriers of ethnocentrism and contribute toward better international
The purpose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The methords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Area studies Comparative studies
一、The purpose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 to deduce from the achievements and the mistakes of school systems other than their own, lessons for their own schools.
“prediction”
The first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 Sadler / educational system is connected with the society---broader social and cultural reasons.
a home will be found in the field of political geography
as part of the field of theory of pedagogy
comparative education needs to make a stand in order to merit inclusion among other academic fields.
Chapter one discusses and illustrates the two major branches of study.
1) area studies: survey of education in one country.
2)simultaneous comparison: the merging of the materials from more than one country.
ysis” understanding./ limitation: their primary concern : analysis ,the evolving of
“analy sis”
theory and methods, the clear formulation of steps of comparative procedures
Part 1 deals with general theory and methods and postulates subdivision of the field and appropriate methodological steps for training students in comparative education.
二、The methods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Methods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is entering upon the third phase of its history.
“borrowing” 19 century /Julian / descriptive, transplantation
➢ The development of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he subjuet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its roots in the discipline of history
comparative education is of a cross-disciplinary charac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