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结构体系的不断发展

合集下载

中国教育发展心得体会(3篇)

中国教育发展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从职业教育到终身教育,我国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为国家的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工作者,我对中国教育的发展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一、教育改革与创新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教育体制逐步完善。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使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推进,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合理,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

3. 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教育信息化为教育资源共享、教育公平提供了有力保障,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二、教育公平与质量1.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公平,通过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等,确保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受教育权利。

2. 高等教育招生制度改革,实现了高考公平,选拔了更多优秀人才。

同时,高校招生多元化,为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

3. 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各级各类教育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高等教育阶段,学科建设、科研水平、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三、教师队伍建设1. 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

我国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待遇,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2. 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成为教育事业的骨干力量。

同时,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学历层次、学科结构等方面都得到了改善。

3. 教师职业吸引力不断提高,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

教师队伍建设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教育国际化1. 我国教育国际化进程加快,与世界各国开展教育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我国教育水平。

2. 我国学生出国留学人数逐年增加,留学教育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优秀人才。

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

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

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一、引言近年来,教师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界备受关注的议题。

教师素质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而教师教育则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

然而,我国教师教育仍面临着许多问题,亟需加以解决和改进。

本文将从现状、问题和建议三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估并深入探讨。

二、现状1. 教师教育资源短缺目前,我国教师教育资源依然相对匮乏。

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师资力量不足,师资队伍结构亟待优化升级。

另教育部门对于教师培训与发展的投入与日俱增,但整体资源配置失衡,导致部分地区教师教育资源明显不足,难以满足当地教师的培训需要。

2. 教师教育内容滞后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较为单一,教学内容滞后于时代发展。

教师教育专业应更加注重对于信息技术教育、创新思维培养、多元文化教育等当今社会教育需求的研究与探索,使教师教育内容更贴近实际需求。

3. 教师培训考核标准不统一目前,全国各地教师培训考核标准不统一,导致了教师跨地区流动时的培训认证问题。

一些培训机构为了应对考核与认证而流于应试教育,影响了教师教育培训的质量。

三、问题1. 教师教育师资力量不足虽然我国的师范院校不断扩招,但教育教学型、实践型教师依然是匮乏的资源。

这使得师范院校无法有效满足当下教师教育的需求,也给全国各地的教师教育资源配置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2. 教师教育培训体系不完善由于教师教育培训体系的不完善,导致了教师培训考核标准不统一,培训质量难以保证。

更加细化的培训体系与认证标准有助于规范培训举措,提高培训质量。

3. 教师教育内容滞后教师教育专业内容设置滞后于社会需求,培养了一大批“过气”的教师教育人才。

应加强对于信息技术教育、创新思维培养等内容的研究,使师范生在接受教师教育培训时获益更多。

四、建议1. 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加大师范生招收力度,积极引进高端教育教学型、实践型教师师资,改善师范院校师资队伍结构。

2. 完善教师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完善的教师教育培训体系,规范培训举措与认证标准,提高培训质量,确保培训质量。

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

办好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是党和国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特别强调“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快‘双一流’建设,支持中西部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大学”。

这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新的动员令,是高等教育最紧迫的战略任务。

从规模到质量,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高等教育结构也更加科学合理。

但是,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也面临着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构不够合理、东中西部区域发展水平不平衡的矛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持续推进教育领域改革,谋篇布局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党和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高等教育投入,中国高等教育体系更趋完备,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综合改革纵深推进,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稳步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从规模、结构、质量方面都有了明显提高。

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体系逐步健全。

去年,中国高校数量已达2914所,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699万人,居世界第一,占全球规模的1/5。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比2012年提高12.7个百分点,已提前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确定的40%的目标。

高等教育体系进一步健全,博士培养规模稳步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加快发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招生总数中占比不断攀升,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我国教育发展取得的成就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教育发展取得的成就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强教兴,教兴国强。1949年新中国建立,开启了中华民族历史新纪元,也掀开了中国教育发展史上新的一页。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我国教育事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代。60年来,我国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谱写了中国教育史上最辉煌的篇章。
(四)性别差异依然存在。由于近年来我国着力推进义务教育的发展,初等教育的性别差异已逐渐缩小,但在高等教育阶段男性占有极大优势。因此,缩小教育的性别差异的关键是在更高的教育阶段上实现性别平衡。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党的十七大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贯彻好,把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盼落实好,努力实现更大规模的普及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推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一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二要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坚持改革创新。三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四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目前,国家正在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到2020年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作出全面部署。这是推动我国教育在新世纪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
新中国60年教育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人民群众和全社会关心支持的结果,是教育战线几代人坚忍不拔、艰苦奋斗的结果。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确立,“两基”奋斗目标的实现,高校扩招和促进教育公平等一系列重大决策的实施,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和“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机会”的理念正在逐步成为现实。目前,我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8.7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接近12年,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已经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正在加速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

结构化教育改革心得体会(3篇)

结构化教育改革心得体会(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结构化教育改革作为其中一项重要举措,旨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参与到这场改革中来,现将我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二、改革背景与目标1. 改革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教育领域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政府提出了结构化教育改革。

2. 改革目标结构化教育改革旨在实现以下目标:(1)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差距;(2)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三、改革措施及实施1.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1)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对农村、边远地区教育投入;(2)实施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促进教育资源共享;(3)完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

2. 提高教育质量(1)深化课程改革,构建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3)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3. 激发学生创新潜能(1)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2)加强科技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改革心得体会1. 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结构化教育改革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积极参与改革,深入挖掘教育改革内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 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差距,是结构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我们要努力推动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

3. 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优秀人才结构化教育改革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中国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型教育体系

中国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型教育体系

中国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型教育体系中国是一个拥有庞大人口和悠久历史的国家,为了实现国家的长远发展,教育一直被视为重中之重。

近年来,中国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型教育体系为目标,不断加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以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需求。

本文将探讨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型教育体系的重要性、目标以及取得的成果。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型教育体系的重要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型教育体系在中国的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教育体系的改革是推动中国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个良好的教育系统可以为国家培养人才,提高人民的整体素质,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其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型教育体系可以提高教育的公平性和普及性。

通过制定更加公平的招生政策,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中小学生和高等教育学生都有机会接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第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型教育体系还可以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求,教育体系应当注重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型教育体系的目标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型教育体系的目标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

具体目标包括:1. 提高教育覆盖面和普及率。

保障每个学生都能够接受到优质的教育,尤其是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学生。

2. 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3.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加强高等教育机构的建设,培养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4. 优化教育结构。

根据市场需求和国家战略,合理规划和布局教育资源,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各类人才。

5.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育事业。

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型教育体系的成果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型教育体系的成果已经初步显现。

首先,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我国学校教育的学历结构

我国学校教育的学历结构

我国学校教育的学历结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不断推进,我国学校教育的学历结构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目前,我国学校教育的学历结构主要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等四个层次。

一、初等教育初等教育是指小学阶段的教育,通常从6岁开始,历时6年,是我国教育体系的基础。

在初等教育阶段,学校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听、说、读、写能力、算术等。

此外,在初等教育阶段,学校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素质和社会行为规范。

二、中等教育中等教育是指普通中学阶段的教育,包括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

初中一般为3年,高中为3年或4年,共计6-7年,是我国教育体系的中等层次。

在中等教育阶段,学校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文化素质、思维素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等,并为学生提供继续深造的基础。

三、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指大学、高职、中职等阶段的教育,通常在中等教育之后。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更加深入的学习机会,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高度专业素质、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高等教育涉及的专业门类较多,例如文科、理科、工科、医学、艺术等。

四、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指一生的所有学习活动,包括职业技能培训、社会培训、兴趣爱好培训等,是为了适应社会变革和自身发展需要而进行的教育。

随着社会发展,终身教育已经成为一股强大的发展趋势,成为人们学习和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总的来说,我国的学校教育的学历结构已经逐渐完善,各个层次的教育都有其特定的培养目标和特点。

初等教育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道德素质,中等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高等教育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此外,终身教育已经成为人们提升综合素质的必须途径。

这样的学历结构不仅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需求,而且也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持。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一、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开始的。

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的疯狂侵略和国内资本主义势力的兴起,迫使清朝政府不得不对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教育制度进行改革。

于是“废科举,兴学校”,改革教育,制定现代学制。

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这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这个学制未及实施,到1904年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这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这个学制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其宗旨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它以当时的日本学制为蓝本,并保留了尊孔读经等封建教育的残余。

其突出特点是教育年限长,总共26年。

如果6岁入学,中学毕业为20岁,读完通儒院则是32岁。

图4—6 癸卯学制系统图(1904年1月13日,光绪29年11月26日)图4—7 壬戌学制系统图(1922年公布)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当时留美派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的学制为蓝本,又提出了改革学制的方案,于1922年颁布了壬戌学制,即通称的“六三三制”。

这个学制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的影响,强调适应社会进化的需要,发扬平民教育精神,谋求个性之发展,注重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给各个地方留有伸缩余地。

在学校系统上,将全部学校教育分为3段5级:初等教育段为6年,分初小(4年)、高小(2年)2级;中等教育段6年,分初中(3年)、高中(3年)2级;高等教育段为4—6年,不分级。

在国民党统治时期,这个学制虽几经修改,但基本没有变动,影响深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1年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

这是我国学制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首先,这个学制吸收了老解放区的经验、1922年学制和前苏联学制的合理因素,发扬了我国单轨学制的传统,使各级各类学校互相衔接,保证了劳动人民子女受教育的平等权利;其次,职业教育在新学制中占有重要地位,体现了重视培养各种建设人才和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表现了我国学制向分支型学制方向的发展;第三,重视工农干部的速成教育和工农群众的业余教育,坚持了面向工农和向工农开门的方向,初步表现了我国学制由学校教育机构系统向包括幼儿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内的现代教育施教机构系统的发展,显示出终身教育的萌芽。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概述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概述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概述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以来至今。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不断改革和完善教育体系,以适
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和人民的教育需求。

以下是对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
概述:
第一阶段:基础教育的普及(1949年-1978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开始了对基础教育的普及和大
规模发展的努力。

在这个阶段,政府着力解决教育资源不平衡的问题,特别是在农村地区。

他们增加了教育投资,建设了更多的学校,并且
制定了教育政策,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基本教育。

第二阶段:高等教育的发展(1978年-1999年)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中国的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因此对高等教育
的需求也迅速增加。

在这个阶段,中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体系,提高
大学的数量和质量。

政府投资增加,大学扩招,学科设置不断丰富,
国外高校合作交流也逐渐增加。

第三阶段:提高教育质量和创新(2000年至今)
进入21世纪后,中国教育进一步加强了对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的
关注。

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励学校开展科研和创新活动,并加强对教师培养和发展的支持。

此外,中国还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在
教育中的应用,并通过推动在线教育和远程教育,提供更多灵活的学
习方式。

上述对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概述显示了中国教育在不断改革和发展中,逐步提高了教育普及率、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

尽管在教育资源
均衡、教育改革深化和教育质量提高等方面仍然面临挑战,但中国政
府一直致力于不断改进教育体制,以确保每个人都能享有优质的教育。

中国教育结构体系

中国教育结构体系

高等教育 1、专业证书班 2、职业资格培训 3、各种类型的继续教育、技术培训 4、普通高等学校短训班、进修班、访问学者、 出国考察进修。
岗位培训 继续教育

中等教育: 1、职业技术培训(就业前、上岗前、在职、 转岗) 2、职业资格教育 3、农民“绿色证书”和各种实用技能培训 4、各种类型短训班、进修班
中国教育级别设置与国际教育级别分类 的衔接关系
国际教育级别分类 0 1 中国教育级别分类 0 1
2
3 4 5专科 本科 硕士
2
3 4 5专科 本科
6博士
6硕士博士
国家新学科、专业目录——艺术学

1997年国务院学术委员会颁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 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 授予学位的学科门类为12个,一级学科由72个增加到88 个,二级学科调整到381个。 文学含4个一级学科,29个学科、专业。 文学门类包含:一级学科名“艺术学”,有8个学科、 专业:艺术学、音乐学、美术学、设计艺术学、戏剧戏 曲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舞蹈学。


目前我国中小学学制呈现出以六三制为主,五三 制、五四制、九年一贯制等多种学制并存的学校。 按1999年统计,全国实行五三制学校约31%, 五四制在校生约5%。
我国教育结构体系现状

1、从层次分: 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学前教育。 2、从类型分: 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其他类型教育、岗位培训、 继续教育。
小 一 治 文 学 语 理 学 2 1 3 7 1 3 7 1 1 6 4 二 三 四 2 8 6 4
学 五 2 8 6 4 六 2 6 6 5
初 七 2 6 6 4 3
中 八 2 5 5 4 3 3

中国教育体系演讲稿范文

中国教育体系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我国教育体系的发展与未来。

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石,承载着亿万家庭的期望,关乎民族的兴衰。

在此,我将以“中国教育体系:传承与创新”为题,对我国教育体系进行简要阐述。

一、中国教育体系的历史沿革自古以来,我国教育就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从春秋时期的“有教无类”,到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到唐宋时期的“科举制度”,我国教育体系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体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体系在党的领导下,经历了从恢复到发展,从改革到创新的历程。

1. 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恢复和发展教育事业为首要任务,全面实施义务教育,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2. 改革开放时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

3. 新世纪: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努力实现教育现代化。

二、中国教育体系的现状当前,我国教育体系呈现出以下特点:1. 教育普及程度不断提高:我国已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

2. 教育质量稳步提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研究生教育规模位居世界第一。

3. 教育结构不断优化: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多元化教育体系日益完善。

4. 教育公平取得显著成效: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城乡教育差距逐步缩小。

5. 教育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与世界各国教育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留学人员数量逐年增加。

三、中国教育体系的挑战与机遇尽管我国教育体系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1.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乡、区域之间教育资源配置存在较大差距。

2. 教育质量问题:部分学校存在应试教育现象,素质教育难以落实。

3. 教育体制僵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制约了教育事业发展。

4. 教育国际化程度不足:我国教育在国际竞争中仍处于劣势地位。

面对这些挑战,我国教育体系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1. 国家政策支持: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持续加大教育投入。

近十年来中国教育的改革变化

近十年来中国教育的改革变化

近十年来中国教育的改革变化十一五教育成就一、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十一五”规划目标基本全面实现(一)义务教育普及与巩固水平保持高位,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2005年以来,义务教育普及与巩固水平保持高位,全国小学净入学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超过了发达国家96%的平均水平。

2010年,全国初中毛入学率达到100.1%,初中三年巩固率达到94%,分别比2005年提高5.1个百分点和1.02个百分点,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义务教育普及与巩固目标基本实现。

“十一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着力建设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

2006年起全面免除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8年秋季,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全部免除,这标志着我国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已全面实现。

(二)学前教育普及取得突破性进展,规划目标如期实现2010年,我国学前教育规模达到2976.7万人,比2005年增加797.6万人,增长36.6%;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56.6%,比2005年大幅提高了15.2个百分点,“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55%以上”的“十一五”规划目标如期实现。

(三)高中阶段教育规模不断发展,体系结构趋于合理2010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规模为4670万人,比2005年增加639.6万人,增长15.9%;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2.5%,比2005年提高29.8个百分点。

中等职业教育招生868.1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51.9%,比2005年提高8.2个百分点。

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提出的“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在校生规模达到451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80%左右,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规模基本相当”的目标已全面实现。

(四)高等教育规模突破3000万人,普及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2010年,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105万人,比2005年增加805万人,增长35%,超出规划目标105万人。

其中,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规模为2232万人,比2005年增长42.9%;研究生在学人数为154万人,同比增长56.9%;成人本专科在校生为536万人,同比增长22.9%。

十四五 教育现状

十四五 教育现状

十四五教育现状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我国教育体系正处于变革的关键时期,即将迎来十四五规划期间。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国教育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成就,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从教育现状、问题及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我国教育在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方向和策略。

一、教育现状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教育普及率不断提高,教育质量逐步提升,教育公平逐步实现。

我国已经建立了全面的教育体系,涵盖了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等多个层次,形成了适合国情和国情的教育制度。

在基础教育方面,我国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迅速,高等学历得到了较大提升。

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师资队伍建设也取得显著成绩。

我国的学生在国际考试中表现优异,教育质量得到了认可。

二、教育问题我国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

教育资源不均衡分布,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教育差距。

一些贫困地区的教育条件较差,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质量难以保证。

教育体制不够灵活,重视传统的知识灌输,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育评价体系尚不完善,过分依赖分数和考试,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三、发展前景在十四五时期,我国教育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现代化,我国教育需要进行深化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1. 加大财政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加强对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的扶持,提高教育资源的均衡性和公平性。

2. 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实践、团队协作等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3. 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多元化评价方式。

不仅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成绩,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

4.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改革教师职称评定机制,激励优秀教师留在教育岗位,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我国教育在十四五时期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不断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

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和短板

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和短板

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和短板一、引言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教育水平逐渐提高。

然而,我们也不得不面对一些问题和短板。

本文将深入探讨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

二、学科结构过于倾斜在我国教育体制中,理工科类学科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而人文社科类学科则显得相对较弱。

这种倾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个教育体系的均衡性。

例如,在高等教育领域,各大学对理工科专业给予的支持远远多于人文社科专业,这导致了人才培养过程中资源分配不合理。

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多种措施。

首先,应当增加对人文社科类学科的投入,增加相关专业的招生计划并优化课程设置。

其次,在高校间建立起合作交流机制,营造鼓励跨学科研究与合作的氛围。

最后,在选聘校长和领导干部时要注重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以促进人文社科类学科的发展。

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我国目前的教育资源分配存在明显不均衡的问题。

一方面,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享有更多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并拥有先进的教育设施和师资力量;另一方面,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条件较差,师资力量不足。

为了改善这种现状,需要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投入。

政府应制定具体措施,引导优秀的教师和校长到这些地区执教,并提供相应的奖励政策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此外,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在偏远地区建设网络教育系统,提供在线课程等资源。

四、强调应试而忽视综合素质长期以来,在我国教育体制中存在着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忽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问题。

这使得以应试为导向的"填鸭式"学习成为主流,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要解决这个问题,教育部门应逐步改革目前的考试评价体系,减少对知识记忆和应试技巧的依赖。

推行综合素质评价,注重学生的思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同时,学校应该加强与社会、企业的合作,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职业教育与需求不匹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我国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优化教育结构体系

优化教育结构体系

优化教育结构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育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优化教育结构体系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如何优化教育结构体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优化教育结构体系需要关注课程设置。

传统教育体系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因此,优化教育结构体系需要引入更加综合和实践性的课程,如社会实践、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等。

这些课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优化教育结构体系需要关注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被动接受。

然而,现代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因此,优化教育结构体系需要引入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问题导向学习、项目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

这些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精神。

优化教育结构体系还需要关注教育资源的配置。

传统教育体系中存在着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一些地区的学校和学生无法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因此,优化教育结构体系需要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和配置,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

政府应该加强对教育资源的统筹规划和调配,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优化教育结构体系还需要关注教师的培养和发展。

教师是优质教育的关键因素,他们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发展。

因此,优化教育结构体系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职业发展支持。

教师培训应该注重教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和教学水平。

此外,教师的职业发展应该建立在公正和公平的基础上,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晋升途径。

优化教育结构体系还需要加强学校与社会的紧密联系。

传统教育体系中,学校和社会之间存在着割裂和脱节的现象,学生的学习和实践与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相脱节。

因此,优化教育结构体系需要加强学校与社会的互动和合作。

我国学校教育层次结构组成

我国学校教育层次结构组成

我国学校教育层次结构组成我国的学校教育层次结构组成由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以及大学等部分组成。

这些层次构成一个完整、有机的教育体系,为每个孩子提供了全面的教育和培训。

以下将逐一详述这些层次的学校教育结构。

幼儿园幼儿园是幼儿接受教育中的第一步。

幼儿园以三至六岁的孩子为主要群体。

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启蒙教育和生活习惯养成。

在幼儿园,孩子们通过收看动画片、听音乐、讲故事、游戏等方式,接受生活知识和基本学科概念的教育。

幼儿园是一个串起生活与学习的场所,既能满足幼儿个性化的发展,也能够培养他们团队合作意识。

目前,幼儿园的建设和改革正在全国范围不断推进,幼教体系也越来越完备。

小学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层次中的第一个正规教育阶段,适合6至12岁的学生入学。

作为学校教育的第一道门槛,小学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小学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帮助孩子们打下基础,建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世界观。

在小学期间,学生主要学习阅读、写作、数学基础、科学等基本学科知识,并且逐渐开始认识社会和历史。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起点,为孩子打下了良好的学习基础和综合素质。

初中初中是我国教育层次中的第二个正式教育阶段,适合12至15岁的学生。

初中教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初中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他们更深入地学习基础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初中生学习课程涵盖数学、语文、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和历史。

随着教育普及率的提高,初中教育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

高中高中教育是我国教育层次中的第三个正式教育阶段,适合16至18岁的学生。

高中教育对学生的未来选择以及职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其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打好高中学业基础,为大学和职业提供充分的准备工作。

高中课程是比较严谨和复杂的,包括了高中语文、高中数学、高中英语、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文学阅读与写作、德育等课程,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未来应用科学等方面的发展。

我国在人才工作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

我国在人才工作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在人才工作方面取得了许多突出成就。

从人才培养、引进到人才利用和激励,我国不断加大力度,不断完善制度,为人才发挥作用提供了更好的评台和条件。

以下是我国在人才工作方面取得的一些突出成就:一、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突出成就1. 建设高等教育体系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大学数量不断增加,覆盖面广泛,各地区学历教育逐渐普及,为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坚实基础。

2. 推动技能教育随着经济的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我国加大了技能教育的投入,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满足了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3. 加强创新人才培养通过建设一批国家级高校和科研院所,我国不断推动创新人才培养,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持。

二、人才引进方面取得突出成就1. 实施“千人计划”我国实施了“千人计划”,引进了大量海外高层次人才,为我国的科研和技术创新注入了新鲜血液。

2. 推动“青年千人计划”为了引进更多年轻的科技人才,我国推动了“青年千人计划”,吸引了众多优秀青年学者回国发展。

3. 推动人才引进政策创新我国鼓励各地开展灵活多样的人才引进政策创新,为吸引更多人才提供了更多机会和选择。

三、人才利用和激励方面取得突出成就1. 实施人才激励政策为了激励更多人才发挥作用,我国实施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包括薪酬激励、职称评定、科研项目支持等,吸引了众多人才向创新创业领域转移。

2. 建立完善的人才流动机制为了更好地利用人才资源,我国建立了完善的人才流动机制,鼓励人才在不同领域、不同地区流动,发挥其最大价值。

3. 加强人才培育和成长环境建设为了激励更多人才在我国发展,我国不断加强人才培育和成长环境建设,包括科研条件改善、创业环境优化等,为人才提供更好的发展评台。

总结起来,我国在人才工作方面取得许多突出成就,但仍面临着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流动不畅等问题。

未来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和政策支持,打造更加有吸引力的人才环境,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以体系结构为视点检视20世纪我国《教育概论》的发展的开题报告

以体系结构为视点检视20世纪我国《教育概论》的发展的开题报告

以体系结构为视点检视20世纪我国《教育概论》的发展的
开题报告
题目:以体系结构为视点检视20世纪我国《教育概论》的发展
背景:
20世纪初,我国的教育普及率较低,而且缺乏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体系。


对这种情况,我国开始开展教育改革,其中《教育概论》作为一门重要的教育学科得
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发展。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概论也在
不断地调整和改进,其体系结构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完善。

目的:
本文以体系结构为视点,探究20世纪我国《教育概论》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规律,了解其体系结构的构建过程,以期对我国现代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有所启示。

方法:
文献分析法和事实分析法,主要是收集相关文献资料,深入分析教育概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点、构建过程及其体系结构的演变规律。

预期结果:
本文的预期结果有:
1. 揭示20世纪我国《教育概论》的体系结构及其发展演变过程,系统性地总结
教育概论的学术发展史和思想变迁。

2. 探究教育概论中的各个子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并分析其对我国现代教育理论体系的建设的启示和借鉴。

3. 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学科体系结构经验,结合本文所得的研究结果,为我国现代教育理论体系的建设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结论:
本文将以体系结构为视点,从历史、理论、实践等维度出发,系统地总结与研究我国《教育概论》的体系结构、特点、演变规律及对教育学科的启示和发展,以期为
我国现代教育理论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我国有关学校教育的措施

我国有关学校教育的措施

我国有关学校教育的措施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越来越成为国家关注的焦点。

我国的教育制度也在不断的改革和完善。

现在,我国的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如何提高教育质量、优化教育结构、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成为了我国教育工作者需要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公平教育的基础公平教育是我国教育的基石。

国家多年来在实现教育公平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如:中央财政对义务教育学校普及公益性电教设备现代化建设项目给予特殊补助,发展农村教育、特殊教育等等。

这些政策为确保教育公平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此外,对于学生而言,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克服家庭经济困难的影响。

一方面,可提高自身能力,优化个人素质,提高成绩,参与各项文化、艺术、体育等方面的良好活动,拓宽自身发展渠道;另一方面,利用社会资源,争取各种奖助学金和助学贷款,减轻经济压力,实现自我发展。

二、良好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对于教育系统而言至关重要。

政府调动各种资源,为学校创造优良的办学环境,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体育馆、图书馆等公共资源;教育部门积极推动师资队伍的建设,为教师提供培训和学习平台,集中资源打造教师“职业发展之家”。

同时,为了加强学校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及教学资源互动,教育部门不断鼓励各校扩大开放,增强合作意识,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开展线上教育,推动人才共享,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

三、终身学习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普遍推崇的理念,在我国教育体系中也越来越具有重要性。

教育部门通过各种途径创设各种学习平台、激励措施、职业发展等机制,让教师与学生能够实现不断进步、不断学习和自我提升。

同时,学生也需要养成自己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课外阅读:读书是学习更多知识的一种方式,可以通过主动、自愿地去阅读来循序渐进地提升自身素质。

(2)进修与培训:进修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培训是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3)参加公益活动:参加公益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社会、增进对社会和人群的理解和关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教育结构体系的不断发展→中小学教育得到了极大发展教育结构体系的发展是和经济、科技、政治、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的。

解放前,我国教育结构体系明显带有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烙印,教育发展水平很低,到1949年,全国小学在校生仅2400万,初中95.2万,高中31.5万,高校11.7万,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仅20%左右,人口当中80%是文盲。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教育结构体系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其主要的特点是:中小学教育得到了极大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

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大体上经历了从数量增长到普及提高的发展过程。

从解放后到1978年以前,我国中小学教育的规模一直在迅速发展,在1977年前后,小学、初中阶段在校生数曾经分别达到1.51亿、4995万的最高点,分别是1949年的6.2、52.5倍。

1978年后,我国基础教育在校生规模已经表现出受适龄人口变化而波动的特点,从1980年到1999年,小学在校生从1.46亿下降为1.35亿,而同期适龄儿童净入学率从93%提高到99.1%,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也从1990年的66.6%上升为1999年的88.6%。

到1999年,全国94%左右人口所在地区普及了小学阶段义务教育, 80%以上人口地区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

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在前三十年也主要表现为数量的增长,到1977年,在校生数已经达到1868.9万人,是1949年的近60倍。

由于办学条件差、教育质量不高、普教与职教结构不合理等原因,从1978年开始,对高中阶段教育的规模和结构都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到1982年,在校生数曾一度减少到802万,此后其规模逐步回升,到1999年达到了2190万人。

中小学教育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基础教育薄弱的状况,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劳动者文化素质,也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注:小学、初中人数单位为万人,高中、高校为千人;初中包括普通初中、职业初中和工读学校;高中包括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专、技校;高校包括普通高校本、专科生。

→高等教育迅速发展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基本形成。

解放初,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很小,各级教育在校生仅11.7万人,其中在学研究生仅600余人,而且主要以研究生班的方式培养。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到1980年,我国普通高校本专科生规模已经达到114.4万,全国在学研究生达2.16万。

1980年国家颁布《学位条例》,明确规定我国实行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促进了我国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的形成。

到1999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在校生达到408.6万,全国在学研究生数增加到23.4万。

除普通高等学校外,早在五十年代,我国就发展了函授、夜大学等高等教育形式,八十年代后,高等教育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出现了广播电视大学、职工大学、农民高校、管理干部学院、教育学院、函授学院等多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

这些高等教育形式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和结构,到1999年,成人高等学校在校生达310.3万,占当年全国高等学校本专科在校生数的43.1%。

除成人高等学校外,还通过我国军队院校、党校、宗教院校等高等教育机构以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历文凭考试等形式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仅以自学考试为例,从八十年代至今,在档考生人数累计已达3000万人,其中近800万人取得一门以上单科合格证书,200万人获得专科毕业证书,12.3万人获得本科毕业证书。

从1953年至1999年,我国普通高校共有毕业生1380万,而各类成人高等教育毕业生也达到1105万。

表2-1 我国若干年份高等教育发展状况(万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短期高等教育在曲折中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短期高等教育在曲折中发展,教育的类型结构和层次结构逐步得到改善。

五十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几起几伏。

解放初,我国对当时存在的少数实业学校和职业培训进行了改造,并用“中等专业学校”来涵括技术、师范、医药等职业性学校,职业中学基本消失;1958年和1963年,农业中学和城市职业中学分别出现并迅速发展;文化期间,中专、技校和职业中学都几乎全部停办;八十年代后稳步发展。

专科层次教育的发展也有类似的经历,1953年院系调整后,大多数专科学校被扩充为专门学院,到1957年,专科已经接近消亡; 1958年“大跃进”后,专科学校作为“多快好省”办教育的一种途径得到了迅速发展,到1960年在校生达到18.7万;1961年后专科教育又成为调整的对象,到1964年在校生被裁减到2.3万人,文革中更是一度停止招生。

到八十年代以后,专科教育一直得到了持续的发展。

目前,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短期高等教育在我国教育结构体系中的地位已经确立,这两类教育的发展有效地改变了我国人才培养的类型结构。

在高中阶段,职业技术教育在校生的比例1980年为18.9%,1995年达到56.8%,1999年尽管下降到52.1%,但在校生规模却达到了1140万人的最高水平。

从表2-1可以看出,在普通高等学校,专科在校生比例由1980年的24.6%上升到1995年的43.6%,在成人高校,专科层次在校生的比例更是高达85%以上。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短期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扩大了高中和大学阶段教育的规模,也提高了相应层次教育在教育结构体系中的相对比例,高校、高中、初中在校生比例1950年为1.1:3.1:100,1980年该比例提高3.6:24.7:100,到1999年更是达到12.4:37.7:100。

注:中职包括中专、技校、职高;本、专科均包括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非学历非正规教育不断发展非学历非正规教育不断发展,继续教育网络初步形成。

在我国教育结构体系中,成人教育和各种非正规非学历教育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在1951年的学制中,就已经将幼儿园、工农速成初等学校、工农速成中学、业余初中、业余高中等都纳入了学制体系之中。

改革开放以来,除成人中学、成人中专、成人高校各种形式的学历教育外,各种形式、各种层次的非学历继续教育、职业技术培训、短期进修、执业(职业)资格教育都先后出现。

目前,我国由政府、地方、行业以及社会力量举办的各种学前教育、继续教育、职业培训机构都有了极大的发展,基于国际互联网的网络教育更是飞速发展,其影响范围已经覆盖教育结构体系的各个方面。

从1980年到1999年,全国儿童在园人数由1151万上升为2326万,翻了一番多,适龄儿童毛入园率接近50%;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国青壮年文盲率已经从1978年的18.5%下降到了1999年的5.5%以下。

由于义务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我国成人中学规模已经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其重点已经由文化补习教育转移为职业技术培训,1985年,成人中学在校生为412万,到1999年已经下降为65万,而接受各种技能培训的人数则由1990年的1282万上升为1999年的7137万。

1990年以来,2亿职工和近4亿的农民接受了各种形式的岗位培训和文化技术教育。

→进行了多种学制改革实践进行了多种学制改革实践,为教育结构体系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建国以来,我国各级各类教育都或多或少地进行过不同的学制改革实践。

在中小学方面,我国1951年《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规定中小学实行“五三三制”,即小学五年,不分段,初中、高中各三年。

由于师资和教材等条件还不具备,1953年又将小学恢复为四二分段的六年制。

此后我国曾先后进行过小学五年一贯制、中小学“五二二制”、“五三二制”、小学和初中“五四制”、“九年一贯制”等教育实践。

目前高中阶段学制基本上为三年,小学和初中学制则呈现出以“六三制”为主、“五三制”、“五四制”、“九年一贯制”等多种学制并存的局面。

按1999年的统计,全国实行“五四制”的学校占5%,实行“五三制”的学校仍有约31%。

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方面,解放初,我国中专和技校兼招初中和小学毕业生,学制2-6年不等,1963年开始,部分中专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2-2.5年。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根据招生对象不同大体上分三类:少数职业初中招收小学毕业生,学制三年;大部分职业中学和中专、技校均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2-4年不等,其中以3年者为主;也有少数中专和技校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1-3年。

1999年,我国有职业初中在校生90万,约为职业中学在校生总数的16.9%;在中专招生中,招收高中毕业生11.4万,占当年招生数的7%。

此外,在初中和高中阶段都有多种旨在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学制,如“3+1”、“2+1”、“2.5+0.5”、“3+0.5”等。

在高等教育阶段,目前我国专科教育基本上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2-3年,也有部分专科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5年;本科教育基本上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4-5年,也有部分学校招收专科毕业生,学制2年,还有部分学校实行专科、本科“2+2”制;在研究生教育层次,通常为硕士2-3年,博士3-4年,也有部分学校和专业实行硕、博连读,学制5-6年。

我国历史上和当前正在进行的各种学制改革实践,不论其是否成功,对于我国教育结构体系改革都是一笔宝贵财富。

我国教育结构存在的问题经过五十年的发展,我国多层次、多类别、多形式的教育结构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然而,当前我国教育结构体系也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影响着教育整体效益的发挥。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教育结构体系缺乏必要的衔接和沟通。

长期以来,我国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一直缺乏双向的沟通,普通教育毕业生可以进入高一级职业教育,而职业教育毕业生则几乎不可能再接受高一级普通教育。

在专科教育与本科教育之间、初等职业教育与高中层次教育之间、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也都缺乏必要的衔接。

尽管我国有关文件规定,中专、技校、专科毕业生在工作一定年限后可以对口报考高一级学校,实际上,由于受教学内容、高考制度、高考内容等的影响,这些毕业生基本上没有能力升学。

教育结构体系的封闭性,制约了教育的协调发展,限制了学生发展的空间和渠道,尤其是严重地影响了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当前,这一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已经开始进行了一些改革,例如,在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已经规定,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中可以有3%左右直接升学,同时还提出要建立人才培养的“立交桥”。

由于改革刚刚起步,上述教育结构体系缺乏衔接沟通的状况还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观,有关对策措施也还仅仅处于研究探讨之中。

------部分类型学校功能定位不清。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曾在1951年正式颁布过学制,此后,近50年来,我国学制实际上已经产生了很大变化,许多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招生对象、修业年限都发生了多次调整,但政府部门对学制一直缺乏系统的总结和明确的阐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