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对词的贡献(一)
苏轼宋代词发展的贡献
苏轼宋代词发展的贡献
苏轼作为一位著名的宋代文学家,对宋代词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 推动文学艺术风格的转型。
苏轼在文化艺术方面具有开拓和创新精神,他早期的词作风格较为传统,后来在《东篱乐府》一书中,提倡“以事言情”、“格调新颖”、“意境深远”,这一风格被称为“苏门新乐府”,逐渐深入人心,推动了词的发展和变革。
2. 弘扬个性自由主张。
苏轼在词中弘扬了个性自由主张,提出“自然美妙”、“自由奔放”的写作理念。
他的词明确表达了个体人格自由、追求自由的意愿,因此在传统词中有所区别,更为突出、鲜明。
3. 注重语言艺术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苏轼的词语言流畅、抒情明快,对词的调子、音韵、格律以及修辞技巧表现出较高的词学造诣。
苏词的风格多变,语言艺术丰富多彩,直接影响着后世词人的创作。
总之,苏轼对于宋代文学艺术的发展和传承,在宋代词的发展史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的词具有弘扬个性主张、推动语言艺术和修辞手法的发展等诸多特点,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简述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
简述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词作在中国词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他的词作风格清新自然,富有情感和思想深度,展现了他豁达、超脱、仁爱、深情的人格特质和人生态度。
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开创豪放派词风:苏轼是豪放派词风的开创者。
他的词作表现出强烈的豪迈、奔放、豁达的风格,具有强烈的个性和情感色彩,与婉约派词人相比,更具阳刚之气和个性魅力。
2. 对词坛发展影响深远:苏轼的词作对后世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词作风格和创作思想,对后世的词人和词坛作品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引领了豪放派
词风的兴起,成为后世词坛的代表人物之一。
3. 文学贡献:苏轼不仅在词坛上有着卓越的贡献,他的文学成就也不容忽视。
他的散文、诗歌作品都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
4. 思想贡献:苏轼的思想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他关注社会现实,倡导
仁爱、和谐、自由、平等的思想,对后来的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不仅是对词作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更重要的是他对中国文学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举例分析苏轼对宋词的贡献
举例分析苏轼对宋词的贡献苏轼对宋词的最大贡献在于对词的内容和风格进行了全面的开拓与创新。
一、内容上:首先,苏轼以词抒发爱国的豪情壮志。
北宋词章很少反映国家大事,苏轼这类爱国词章在开拓宋词园地上有重要意义。
如《祭常山回小猎》、《江城子·密州出猎》这两篇作品无论描绘出猎的场景,抒发豪纵的情致,表达爱国的壮志,乃至用事的手法都极其相似。
而且词中不伏老的爱国形象,直抒胸臆的气势,似乎较诗更为突出。
这样,苏轼就在内容上打破了诗词界线,把却敌报国的时代主题引进了词坛。
在爱国词中《念奴娇·赤壁怀古》对周瑜形象的刻划,英气勃勃,光采照人,为中国词史上的空前之笔,是苏轼对北宋词坛杰出的贡献。
显然,这里寄托着作者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
全词咏景、怀古、抒情融汇一气,作者的现实之情深深寓于雄壮飞动的如画江山之中和雄姿英发的风流人物身上。
其次,以田园入词。
宋代文人极少有真实地描写农村生活与农民形象的词,苏轼突破了这一题材,他的《浣溪沙》五首开创了宋词的新天地。
其中写到农民形象、劳动生活、农村风俗、农村风光,以及自己对农村生活的真心向往。
他在黄州贬所作的《浣溪沙》五首,在面对友人的深情厚意,面对美酒歌舞,面对满天大雪,他不仅想到了自身的生活困境:“空腹有诗衣有结,湿薪如桂米如珍”,更写道:万顷风涛不记苏。
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
一方面,置个人的生计不顾,一方面推己及人,但愿瑞雪丰年,民生安足,则己百愁全无。
体现了他高尚的胸怀与情操。
最后,咏物词。
苏轼的咏物词数量多达三十余首,其水平也高于同代词人。
他不但重形似描写,而且尤重神似描写;不仅写出物象,也写出寄托。
苏轼对咏物词的开拓与创新,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写出对象的独特风貌。
如《定风波·咏梅》: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
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余孤瘦雪霜姿。
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
苏轼对宋词的贡献
苏轼对宋词的贡献
苏轼是宋代词派中最具代表性、影响最深远的文学大家,他在宋词发展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贡献。
首先,苏轼提倡以人为本、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写作风格,强调词的性情,注重感染读者。
他认为词语应该表达真实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描绘自然景物,体现生活情趣,这些都应该是词作的重点和价值所在。
他的词作品不仅表现了自然、社会和心理等丰富多样的主题,还兼顾了音韵、律味,是以旧体新韵、振奋人心的佳作。
其次,苏轼在字调、韵律、音乐等方面对词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他主张注重音韵和律味,对五言词的韵律进行了深入研究,倡导“排比乐章”,提出“变文调章句”的创作方法,同
声合唱、齐奏乐曲等也在他的推崇下得到了广泛发展。
此外,苏轼还有一些重要的词论,例如《江城子·滕王阁序》、《赤壁怀古》等,这些词论不仅是对自己创作实践的总结,更表达了对宋代词派的看法和对词艺发展的期望,成为后人研究和发展词艺的重要参考资料。
总之,苏轼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大家,不仅是宋代词派中的代表人物,更是对词艺发展做出了深远的贡献,他的作品和思想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和研究影响深远。
浅析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
浅析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1000字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篱,北宋文学家、文化名人,以诗文散文闻名于世。
其在词史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开创了豪放派词风格苏轼的词,不同于唐诗宋词的婉约、细腻、柔美,而是以豪放、奔放、写意的词风著称,被称为豪放派的代表之一。
这种词风格极具个性特色,富有思想性、哲学性和社会批判性,对后来的词坛影响深远。
苏轼的代表作《江城子》中就有“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豪放派的词句,表现了他的游尽天下之意。
二、开创了景物描写的方法苏轼的词中,景物描写十分生动、真实,用词精准、细腻,有些雄浑豪放,有些温情脉脉,让人感受到了自然界的美妙之处。
他不仅会描写天空、河流、群山、树林等自然环境,还会描写鸟兽、鱼虫等动物,表现出他对于自然生态的热爱和关注,如《夜泊牛渚怀古》中“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出他对江南水乡的热爱和叹息。
三、创造了新的意象和意识形态苏轼的词中充满了新意、新意象,例如《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处”,这种“羽扇纶巾”的形象在当时是新奇的,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同时,苏轼的词中也表现出他独特的意识形态,他反对形式主义、思维僵化,主张自由、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如“以我观众,夫子何必曲而直,五石墨写,竹简帛题”(《赤壁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将军白发”(《念奴娇·赤壁怀古》),表现了他对于个性和自由的重视。
总之,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不仅在于他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格,还在于他在景物描写、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独特见解和创造性思维,这些都让他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苏轼对词的发展的贡献
苏轼对词的发展的贡献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词人,他对词的发展贡献巨大。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开创新的传统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大胆创新,独辟蹊径,开创了新的传统。
他提倡“咏物词”,并创作了许多风格独特的物语词,如《赤壁怀古》、《水龙吟》等,对后世词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 丰富词的表现方式
苏轼注重词的平仄、韵脚、字音、谐音等,不断丰富词的表现方式。
他还注意描写感情细节,在情感表达上更为细腻深刻。
如《水调歌头》、《浣溪沙》等代表作,更是表现出精湛的艺术水准。
3. 形成“苏门四学”
苏轼的词学影响深远,形成了“苏门四学”,即“道、格、意、境”。
他提倡词以“道”为本,以“宁静致远”为核心的“道学派”;注重平仄音律和文字艺术的“格律派”;注重内容表达的“意境派”;追求词与诗相统一的“文化派”。
这四个方面的理念对于后世的词学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总之,苏轼的词学成就非常卓越,不仅极大地丰富了词的艺术表现和内容,也推动了词的发展和变革。
他被后人誉为“词中之龙”,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苏轼对词的贡献举例说明
苏轼对词的贡献举例说明
苏轼(1037年-1101年)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书画家,被誉为文学家中的巨擘。
他对词的创作具有重要的贡献,他的词作在宋代乐府词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表达方式。
以下是苏轼对词的贡献的几个例子:
1. 推动了词的发展:苏轼对词的创作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他为后世的词人开辟了新的创作方向。
他在创作上追求个人的真实感受和情感表达,不拘泥于传统的题材和形式,注重文字的音韵和节奏,使词作更加具有艺术性和表现力。
2. 注重抒发个人情感:苏轼的词作常常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情感体验,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情感为素材,创作了诸多以个人情感为中心的词作。
例如,他的《水调歌头》一词表达了自己被贬谪时的无奈和愤慨,词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直接表达了他对命运的不满和追问。
3. 词调创新:苏轼对词调也进行了创新,将七言绝句和五言绝句的词调融合在一起,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独特词调。
他的词作拥有富有变化和鲜明的节奏感,使作品更为生动和有趣。
4. 推崇自然主义:苏轼的词作中常常融入自然景色的描绘,他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使词作更加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例如,他的《东篱乐府》一词中描绘了四季
变化和田园风光,表达了对美好自然环境的向往和赞美。
总的来说,苏轼对词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推动词的发展,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词调创新以及自然主义的表达等方面。
他的词作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并且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试论苏轼在词学领域的贡献苏轼对词的贡献
《试论苏轼在词学领域的贡献:苏轼对词的贡献》摘要:一、提出了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及“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词自问世以来,一直是迁客骚人抒发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表现载体,“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 (一)在词的内容和题材方面苏轼对词的显著影响是丰富了词的题材,对词进行了大力的开疆辟土,使词从原来的花间小径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苏轼是我国古代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在诗、词、文等诸方面,皆富有成就,但尤其以词的成就最为突出。
当人们论及他的文学成就时,总是怀着敬意盛赞他对词的革新。
苏轼对词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出了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及“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词自问世以来,一直是迁客骚人抒发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表现载体。
词又称“曲子词”,属于广义的诗的范畴,是特殊的诗体。
学界一般认为,词诞生于隋,兴起于唐,兴盛于宋,是伴随燕乐而产生,适应诗歌形式的转变而兴起的。
词的生命在音乐,依声填词,配合音乐而歌唱,是词的根本特点。
自晚唐五代以来,在文人的观念中,词一直被视为“小道”,多被用来描写男欢女爱、离愁别恨,以清丽婉约当行,长于比兴,词意含蓄,但境界狭小,风格纤弱,在宋人心目中的地位是“方之曲艺,犹不逮焉”。
而苏轼,却突破了词为“艳科”这一传统,扩大了词的写作题材和内容,丰富了词的艺术内涵。
苏轼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
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词即是诗。
因此,苏轼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把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采用“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道”的层面上,摄诗心入词心;二是在“艺”的层面上,引诗法入词法。
一是以诗的题材和内容入词。
在苏轼的意识里,只要是诗能表现的、接触到的一切人、事、物、理都可以入词,这使宋词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新境界,如其《江城子・密州出猎》写报国立功之豪情,《水调歌头》里的“明月几时有”,传出世人之心灵冲突及对亲人之深情等等。
结合作品谈谈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结合作品谈谈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宋词的发展演变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沿袭期、变革期、过渡期、中兴期、衰落期。
北宋初中期,虽不乏各大名家的优秀作品,但词主要还是以描写男女恋情、离愁别恨、深闺怨景等为主题的应歌宥酒的娱乐作品。
而苏轼成功地转变了这种风气,提高了词的品质,扩大了词的意境、改变了词的风格同时推进了词的格律。
(一)提高词品。
从题材和内容上来说,苏轼的词突破了晚唐五代以至北宋初中期“词为艳科”的传统,很多内容,如怀古、言志、隐逸、悼亡、农村风光、仕途失意、报国雄心、人生奥秘,无不可以入词。
所以刘熙载说:“东波词似是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入也。
”(《艺概•词概》)后人常用“以诗为词”来概括苏轼的特点。
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上片“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三句,说得是自己有少年郎的豪情,左手牵着黄狗,右臂举着苍鹰去打猎。
“锦帽貂裘”两句,写的是打猎的装束。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以孙权自比,说全城人都跟着去看他射虎。
下片“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说自己虽然双鬓已经微白但丝毫挡不住他的雄心壮志。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以魏尚自比,寄望着朝廷何时才能将边事托付于他。
最后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说为了抵抗西北的敌人,要把弓拉得如圆月一样去参加战斗。
这首词把词中历来软媚无骨的儿女情换成有胆有识、孔武刚建的英雄气了。
(二)扩大词境诗至宋朝有了以理入诗的风气,苏轼亦把宋诗特色之一的“理趣”引入了词里,他之前,词多为应歌酬唱之作,而苏轼将词回归到自我,并能将浅显的事理提升,情浓理也浓。
苏轼从人生角度去探究人生奥秘,去面对逆境人生。
他认为人生如梦,是有着丰富的生命内涵的,并不是简单的消极悲观思想,而是一种豁达的人生体验,甚至是一种激进的人生态度。
苏轼对词的发展贡献
苏轼对词的发展贡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代文豪,是北宋文学最高成就的杰出代表,他在诗、词、散文里表现出的豪迈气魄,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当时和后世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尤其他在词境扩大,词风变革等方面,开创了词创作的新阶段,为词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从而奠定了他在词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扩大了词的题材(一)悼亡之词在传统的抒情诗所表达的个人情感中,最动人的是生离死别之情,以词写悼亡,是由苏轼首创。
在东坡夫人王弗逝世十年之后,他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以凄厉的音响,不断变换节奏的句式,恰当地表现心潮的激荡和抑郁不平的情怀,是中国词史上第一次把悼亡题材引入词中,另一首《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将咏梅与悼亡合写,以花喻人,含蓄空灵,感情真挚,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二)农村之词与山水诗一样,描写农村风情、景物的田园诗也一直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苏轼不仅注重内心世界的开拓,还注重外在世界的拓展。
苏轼之前的词作,所表现的生活场景很狭小,主要局限于封闭性的画楼绣户、亭台院落。
而描写农村人物,反映农村风情,以农村题材入词,于文人词中则始于苏轼。
(三)言志之词宋朝几乎从立国起就一直受强悍的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和侵扰,但宋朝皇帝却制定并推行了重文轻武,重内轻外的基本国策,这就造成了在宋朝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的怯弱苟安、及时行乐的厌战心理。
因此,盛唐那种描写边塞的奇异风光、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歌颂将士们奋勇杀敌的英雄主义精神的诗篇在北宋文坛中是极其少见的。
然而,在东坡集中已有了某些抒发自己在政治上的抱负以及感慨的词篇,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这实际上已经将词涉足于中国传统诗歌的最高境界--言志的境界了,为南宋词人言志词的繁盛奠定了基础。
开拓词之境域,丰富词之内容,苏轼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词是" 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除了开创词的悼亡题材、农村题材、言志题材之外,他还在词中大量描绘了自己的日常交际、闲居读书以及射猎、游览等生活场景。
苏轼对词的贡献
苏轼对词的贡献苏轼对词的贡献一、“以诗为词”——突破诗尊词卑的词论苏轼词的突出特点是“以诗为词”,他“以词的躯壳而赋予诗的神气”。
“以诗入词”是苏轼对词体解放的巨大贡献,在词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以诗为词”,简单说来,就是用写诗的方法写词,把诗的题材、形象、意境、创作方法尽情入词,使词“诗”化成为新的独立词体。
“以诗为词”本来是陈师道对苏词的评论。
陈氏以为“以诗为词”不是词的“本色”,其源固出于保守的词学观,但在客观上却准确地揭示了苏词这一手法开创性的特色。
历来,人们对诗与词的区别,有所谓“诗庄词媚”的说法:诗言志,词寄情,诗为“正道”,词为“艳科”。
换言之,词只是表现男女恋情、离愁别恨或充当歌舞宴席上娱宾工具的艺术形式而已,是不登大雅之堂的。
久而久之,这种观点自晚唐五代的“花间派”词作流行以来,数百年间逐渐演化成一种程式化的专写艳情的绮靡陈腐的格套。
此即所谓“艳科”词。
到了北宋初年,词体便由于题材、内容的雷同和狭窄而走向了衰落。
此时,苏轼毅然举起了“有为而作”的大旗,把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推进到词的领域中去,“以诗为词”,从而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局面,“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
苏轼对旧词体的改造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他对诗词的关系有一个十分精辟而符合艺术规律的看法,即认为诗、词原是共源而分派,同工异曲的;词不过是“长短句诗”而已。
苏轼从理论上提倡词在表现深厚的情感内容,要有高远的立意和阔大的境界。
他的词学理想是推赏唐诗的气象和境界。
苏轼用唐诗之审美标准以衡词,其用意自然是希望宋之小词能具有唐诗高华浑厚之美,正是他一贯的“以诗为词”观念的体现。
他还明确指出:“清诗绝俗,甚典而丽,搜研物情,刮发幽翳,微词宛转,盖诗之裔。
”这就是说,词只是诗的“后裔”,词即是诗。
在他看来,词之于诗,既是相对诗的不同文艺体裁,又是诗的产物,更是诗人不同创造形态的创造物。
即词来源于诗,与诗同质异体。
“以诗为词”是苏轼的词学本体论。
苏轼对词的发展贡献
苏轼对词的发展贡献
苏轼对词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是宋代文学家、文学理论家,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之一。
在词的创作和发展方面,苏轼有以下几点贡献:
1. 推动了词的形式和风格的创新:苏轼在词的创作中不拘泥于传统格律,大胆创新,引入了许多新的韵律和词牌,如“浣溪沙”、“西江月”等,丰富了词的形式和风格。
2. 注重了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苏轼的词注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境,他以真实的感受和独特的观察力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
他的词作常常表达深沉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引发读者共鸣。
3. 塑造了词的新形象:苏轼的词作中常常融入自己的个人情感和体验,他以自我为中心,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词人形象,给词赋予了更多的个性和独特性。
4. 提倡了词的自由和灵活:苏轼主张词应该自由而灵活,他认为词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工具,应该随着作者的情感变化而变化,而不是被严格的格律所限制。
总的来说,苏轼对词的发展贡献巨大,他的创新和个性化的词作对后世词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词的发展和变革。
简述苏轼对词体文学发展的贡献
简述苏轼对词体文学发展的贡献如下: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
柳永虽然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却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
而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
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
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
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为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
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扩展资料:苏轼代表词作品介绍:一、《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
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
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
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曾被誉为“古今绝唱”。
1、全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试论苏轼对宋词发展贡献
试论轼对宋词发展贡献摘要:“词”作为“一代之文学”,在我国源远流长的诗歌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轼是宋词发展的一座里程碑,他开创了中国豪放词风。
本文通过对词“以诗为词”的特点、词的风格以及词的艺术来论述轼对宋词的发展贡献。
关键词:轼;词;豪放;发展一、词“以诗为词”“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轼变革词风主要武器,即是把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突破了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轼在《与鲜于子骏书》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是一家……”轼所言的“无柳七郎风味”,显然是要在传统的“辞情蕴藉”的婉约词风之外,另立一家,自成一格。
对于这一点,宋人胡寅在《酒边词序》[1]中云:“柳耆卿后出而尽妙,好之者以为无以复加,及眉山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浩歌,超乎尘垢之外……”他对轼“另立门户”的作词观点,表达了充分的肯定。
在他看来,词有别于传统的婉约词之处,是在对词的意境的改变及提升上,改变了所谓的“绮罗香泽之态、绸缪婉转之度”,而把词境提升到“超乎尘垢之外”。
而达到这种改变及提升,最易行的途径显然是借鉴“诗”的题材与境界入“词”,做到“诗词一体”。
以诗为词,可入诗者便可入词,扩大词的题材,开拓了词境,提高词的格调。
一是表达治国平天下之志的“言志词”《江城子·密州出猎》,轼这首词笔力雄健,一扫当时词坛盛行的脂粉气,的确如他所言“无柳七郎风味”。
词中写出猎时的盛况,可谓有声有色,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下半阕气概尤为豪壮,结语“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他以天下为己任,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扫平边患的壮志。
又如词作《沁园春》中写道:“当时共客长安。
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更是直抒胸臆,表现了作者“致君尧舜”的兼济之志。
二是寄托遥深的“咏物词”。
我国诗歌从《诗经》开始,就有所谓“兴寄”的传统,而《楚辞》又开创了以“香草美人”抒发情志的优良传统。
苏轼对于宋词的贡献
苏轼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一.简述苏轼词对词境的开拓1.苏轼以前的词为应歌之曲子词,多写男女相思,写花间酒下的伤别。
苏轼词抒发磊落纵横豪放之襟怀,摆脱花间词婉转之态,为激越、豪放充分表现作者的人格个性。
如《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苏轼把词的题材取向从应歌回归到表现自我,并从现实生活中撷取创作题材,故苏词多为感事之作,有的还采用词题小序的形式确定表现的内容,交代创作动机。
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
用记实手法写自己的人生感受,使词的抒情贴近现实生活,词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题也由分离走向统一对应。
使词的创作走向正视现实、面向社会和真实人生的大道,极大地拓宽了词的取材范围。
3.苏轼用词展示自己的政治抱负、人生感慨、生活情趣、感受、山川景色扩大了词境,把词家“缘情”与诗人“言志”结合起来,词品与人品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融合。
二.简述苏轼的“以诗为词”1.首先指的是词所反映的生活内容的扩大,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体制,向“士大夫化”发展。
2.在苏轼之前的“曲子词”的曲子,基本上是“轻音乐”“软性文学”。
到苏轼将词题小序发展起来,做词寓以诗人句法、引议论入词、大量用经、子典故,突破音乐对词体的约束,如《临江仙》。
苏词充分体现了文人的审美情趣,是典型的士大夫词。
苏轼以诗为词的积极意义,在于改变了词的旧传统,增加了词的内容,丰富了词的体式,促使词发展成为独立的抒情诗样式。
三.简述苏轼词的风格苏词的风格是豪放,苏轼乃宋词中豪放派的代表,但也有许多极清空幽秀的作品,风格是多样化的。
1.豪放,如《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婉约,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此词为悼亡之作,对亡妻的思念之情,置于生死两茫茫的人生空漠的叹喟中。
3.清旷,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的词一改宋词的婉约之风,开创了雄壮、豪放的词风,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和领军人物。
苏轼对词的贡献
苏轼对词的贡献苏轼(1037-1101),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著名的宋代文学家、书法家、诗人和思想家,是北宋中期的文坛巨星。
他的诗、词、散文都有很高的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
尤其是他对词的贡献,更是不可磨灭。
一、扩大了词的题材和表现范围苏轼之前的词,多以描写艳情为主,内容比较狭窄,风格也比较单调。
而苏轼的词,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从抒发个人情感到关心民生疾苦,从描绘山水风景到抒发爱国情怀,涵盖了各个方面。
他不仅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也写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大大扩展了词的表现范围。
二、对“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进行了大胆创新苏轼的词作中,常常运用诗歌的写作手法,将诗歌与词融为一体,使词具有了诗的意境和表现力。
他不仅在词中运用了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还常常在词中直接引用诗歌和散文的句子,使词更加丰富多彩。
这种“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打破了传统词牌的限制,使词的创作更加自由灵活。
三、形成了独特的“苏派”风格苏轼的词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被后人称为“苏派”。
他的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幽默风趣、豪放奔放,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
他的词作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
他的作品充满了生命力和活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四、提高了词的地位和价值在苏轼之前,词被视为一种低级的文学形式,被视为“艳科”,不被重视。
而苏轼把词提高到了与诗歌同等的地位,使词成为了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
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价值,也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社会价值。
他的作品不仅被后人传颂不已,也成为了后人学习的典范。
综上所述,苏轼对词的贡献是巨大的。
他的作品不仅扩大了词的题材和表现范围,也创新了词的表现手法和风格;不仅提高了词的地位和价值,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的作品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后人学习和研究的宝贵财富。
苏轼对词的贡献举例说明(一)
苏轼对词的贡献举例说明(一)苏轼对词的贡献举例说明背景介绍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
他以豪放的诗文风格和出色的才华闻名于世,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苏轼对词的贡献更是不可忽视的。
1. 开创豪放派词风•苏轼的词以豪放洒脱、浪漫激情、含蓄深邃而著称。
•他在《赤壁怀古》中写道:“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这种游刃有余的自如感,成为豪放派词风的代表。
•苏轼的豪放派词风,为后来的文人酬唱提供了丰富的艺术源泉,开创了独特的写作风格。
2. 注重抒发个人情感•苏轼的词常常抒发个人情感,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
•他在《水调歌头》中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种对自然与人生的独特感悟,打破了以往词作对唱的形式,注重了个人情感的宣泄。
•苏轼将自己真实的内心感受融入词中,使词作更富有情感,更触动人心。
3. 独创词牌和意境•苏轼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词牌,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
•他通过独特的词牌和意境,创造出生动的写作场景和情感表达。
•苏轼的词牌和意境的独创性,为后来的词作提供了丰富的范例,开辟了更广阔的艺术空间。
4. 影响后世文人•苏轼对词的贡献影响了后世的众多文人。
•他对词的创新和开拓,对于明清时期的词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许多文人都在苏轼的词风中汲取营养,继承发扬了他的创作理念和艺术风格。
结论苏轼作为一位资深的创作者,对词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他开创了豪放洒脱的词风、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独创词牌和意境,在后世文人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词作,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形式,也为后来的文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和灵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对词的贡献(一)
【摘要】苏轼对词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开拓和变革,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无论是内容的拓展,还是形式的新化;无论是风格的突破,还是人生的超越,苏轼都以其极大的热情、卓越的才能进行了不懈的追求和努力。
从而极大的提高了词的艺术品位,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强化词的文学性,弱化词的音乐性,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独立的抒情文体。
把词引入文学殿堂,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树立了词史上的里程碑,大大促进了宋词的发展,使宋词进入鼎盛时期。
这就是苏轼对词所作出的最杰出的贡献,至今仍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
【关键词】词、变革、词风、词体解放、豪放、表现功能、艺术品味词最先是作为一种配乐歌唱的歌词出现的,属于音乐文学的形式范畴,它是在隋唐之际配合燕乐曲调,并以"依调填词"的方式创作出来的一种新型歌词形式。
所以,从晚唐五代以来,词的主要功用是在宴乐场合供给伶工、歌女歌唱,以满足小朝廷君臣追求享乐的需要。
入宋以后,新的社会环境更有利于词的发展,而宋代文人的人生态度更有利于词的兴盛。
政局多变、党争激烈的时代使他们比以往的词人更普遍、更多地体验到命运的坎坷、人生的失意、仕途的蹭蹬。
因而,宋代文人主要表现的是个体生存的忧患和人生失意的苦闷,从而实现了社会责任感与个性自由的整合。
他们用诗文表现有关政治、社会的严肃内容,而用词来抒写纯属个人生活的幽约情愫。
这样,诗文和词就有了明确的分工:诗文主要用来述志,词主要用来娱情。
随着词体的发展和创作环境的变化,宋词并不是一味满足樽前筵下,舞榭歌台的需要。
北宋初,士大夫晏殊、欧阳修已经开始尝试用词来表达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真情实感,描写自己所观察到的一些大自然的景象和社会现象,抒发自己在政治上的抱负和理想。
从而拓展词的题材,提高词的品性,不同程度的逐步呈现出一种向传统的"言志"的诗越来越靠拢的趋势。
如果说晏、欧两人以自己的创作,多少突破了传统的"词为艳科"的藩篱,在由词向诗流动的长河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的话,那么,就词的发展上看,苏轼的词正是一个转折点,他把词推到一个更为宽阔的道路上,对词的开拓和变革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词一扫五代余风,开创豪放词派,敢于突破声律,不让音乐把它捆死,将只表现"爱情"的词扩展为表现"性情"的词,将只表现"柔情"的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的词,(1)使词象诗歌一样可以充分表现创作主体丰富、复杂的心灵世界、性情怀抱,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
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词的艺术品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独立抒情文体。
把词堂堂正正的引入文学的殿堂,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树立了词史上的里程碑,大大促进了宋词的发展,使宋词进入了鼎盛时期。
这就是苏轼对词做出的最杰出的贡献,而实现这一贡献的最根本的手段就是变革词风。
无论是拓展内容,还是新化形式;无论是突破风格,还是超越人生,苏轼都以其极大的热情、卓越的才能进行了不懈的追求和努力。
一、内容的拓展苏轼对词的内容的改造是全方位的,一部《东坡乐府》不仅几乎涉及到所有传统诗的题材,而且拓展了词的题材。
(一)悼亡之词在传统的抒情诗所表达的个人情感中,最动人的是生离死别之情,以词写悼亡,是由苏轼首创。
在东坡夫人王弗逝世十年之后,他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以凄厉的音响,不断变换节奏的句式,恰当地表现心潮的激荡和抑郁不平的情怀,是中国词史上第一次把悼亡题材引入词中,另一首《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将咏梅与悼亡合写,以花喻人,含蓄空灵,感情真挚,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苏轼的悼亡词足以与此前最著名的晋人潘岳与唐人元稹的悼亡诗鼎足而三。
(二)农村之词与山水诗一样,描写农村风情、景物的田园诗也一直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苏轼不仅注重内心世界的开拓,还注重外在世界的拓展。
苏轼之前的词作,所表现的生活场景很狭小,主要局限于封闭性的画楼绣户、亭台院落。
而描写农村人物,反映农村风
情,以农村题材入词,于文人词中则始于苏轼。
他在徐州写下的五首《浣溪沙》集中表现了这方面的成就,他出身于士大夫之家,但常以"世农"自谓,在《浣溪沙》中"使君元是此中人"就说明了他与农民的感情是相通的。
正因为具有这种难能可贵的思想感情,所以,在历任地方官时,能不忘人民的疾苦。
而且,这些词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仲夏时分的农村风情图,这就为南宋词人大量创作此类作品开辟了道路。
(三)言志之词宋朝几乎从立国起就一直受强悍的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和侵扰,但宋朝皇帝却制定并推行了重文轻武,重内轻外的基本国策,这就造成了在宋朝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的怯弱苟安、及时行乐的厌战心理。
因此,盛唐那种描写边塞的奇异风光、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歌颂将士们奋勇杀敌的英雄主义精神的诗篇在北宋文坛中是极其少见的,就连被西夏人称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的"龙图老子"范仲淹所写的著名词篇《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也只是渲染了一种浓郁的悲凉气氛,而缺乏一种豪迈昂扬的情绪,以至于被欧阳修嘲为"穷塞主之词"。
(2)然而,在东坡集中已有了某些抒发自己在政治上的抱负以及感慨的词篇,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这实际上已经将词涉足于中国传统诗歌的最高境界--言志的境界了,为南宋词人言志词的繁盛奠定了基础。
开拓词之境域,丰富词之内容,苏轼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词是"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除了开创词的悼亡题材、农村题材、言志题材之外,他还在词中大量描绘了自己的日常交际、闲居读书以及射猎、游览等生活场景。
为我们研究苏轼以及宋代社会的各个方面提供了参考依据。
赠答词、送别词、田园词、爱情词、咏物词、咏史词、谐谑词等都蕴含于苏轼的词中。
这样一来,苏轼不仅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而且更有助于丰富词的情感内涵,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位,使词从"小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平等地位的抒情文体。
二、形式的新化苏轼对词风的变革,除了拓展词的题材与表现功能外,还体现在他对词的创作理念的变革,主要体现在:诗词一体、以诗为词的创作主张。
(一)诗词一体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突破了人们长久以来形成的"诗庄词媚""诗尊词卑"的观念。
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新词,此古人之长短句诗也"。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苏轼不仅将词与诗相提并论,而且认为词就是诗,只不过词与诗在外在形式上存在差别,但它们二者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该是一致的。
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的文学地位提高,使词与诗具有同等的地位,所以,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将诗的题材与风格引入词中、实现诗词的相互渗透与沟通,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以诗为词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手段就是"以诗为词",也就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
主要体现在:以诗入词,运用题序和典故。
1.以诗入词以诗入词也就是取意于诗,在苏词中,以诗入词的词作并不少见,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首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取意于李白《把酒问月》中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起舞弄清影"取意于李白《月下独酌》中的"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在词的创作中取意于诗,就会使词的创作不拘谨,不受束缚,有较高的自由度和灵活性。
古人的诗被信手拈来随意放入词中,自然地表现创作主体的心灵世界、性情怀抱,让我们不能不感叹苏轼在文学创作方面的卓越才能,为后代文人的词创作提供了学习的范本。
2.运用题序苏轼之前的词,大多是应歌而作的代言体,只要词有调名,表明其唱法即可,所以,绝大数词并无题序。
苏轼则把词变为缘事而发,因情而作的抒情言志之体。
所以,词人所抒的是何种情志,词是因何事而发,苏轼以题序的形式在他的词作中都有所交代和说明。
他在词中与诗一样采用标题和小序的形式,使词的题序和词本文构成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例如:《水调歌头》的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不仅交代了创作的时间、缘由,也确定了词中所抒情感的指向。
还有一些题序与词本文在内容上有互补作用,如《满江红》(忧喜相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等,词序用来纪事,词
本文则着重抒发由其事所引发的情感。
有了词题和题序,既便于交代词的写作时地和创作缘起,也可以丰富和深化词的审美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