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书法家故事5篇

合集下载

书法家名人小故事

书法家名人小故事

书法家名人小故事 1、 李邕重义爱士 李邕重义气爱人才,作文 擅长碑颂,并且大多亲自书写。

人们奉上金银财物请他写碑文,前前后后收 到的财物加起来数目极大。

但是他却能够拯救孤苦,接济穷人,家里没有很多积 蓄。

故事来源:宋""""""朱长文《续书断》 2、 徐浩八体皆备 徐浩的父亲徐峤之擅长书法, 把笔法传给了徐浩, 后来徐浩的书法比父亲更 好。

徐浩曾经写了 42 幅屏风,八种书体都有,其中草书和隶书尤其好。

世人形 容他的书法说:“像愤怒的狮子挖掘巨石,口温饱的骏马急奔泉水。

” 故事来源:《新唐书》 3、 郑虔红叶学书 郑虔在广文馆博士, 学习书法却苦于贫穷买不起纸, 得知慈恩寺贮存了好几 间屋子的柿叶,于是就借住在庙里,每天拿红叶写字,天长土久几乎写遍了这些 叶子。

他后来写了自己做的诗, 和画一起并成一卷, 献给皇帝。

唐玄宗亲笔题跋: “郑虔三绝。

” 故事来源:唐""""""李绰《尚书故实》 4、 李阳冰观《碧落碑》 绛州有块碑,碑上的篆字和古代的不同,很奇特。

李阳冰看到了,睡在碑下 观赏,好几天不离开。

鉴定碑书是初唐所作,但没有记上书家的姓名。

因碑上有 “碧落”两个字,当时人就称它为《碧落碑》。

故事来源:唐""""""李肇《国史补》 5、 钟绍京破产求王书 钟绍京因为喜好书法, 不惜花大价钱倾其所有去收求名家书迹, 总计用去几 百万贯钱,却只买到王羲之行书五张,不能求到楷书一个字。

故事来源:唐""""""张怀瑾《书估》 6、 卢弘宣临小王帖 李德裕做宰相时,有人献上书法名迹,他不断把玩,很喜爱那书法。

古代书法家著名人物故事7篇

古代书法家著名人物故事7篇

古代书法家著名人物故事7篇古代书法家著名人物故事篇1王羲之大约五六岁的时候,就拜卫夫人为老师学习书法。

他的书法进步很快,7岁的时候,便以写字而在当地小有名气了,很得前辈的喜爱和夸奖。

王羲之在11岁的时候,就读了大人才能读懂的《笔说》。

他按照《笔说》中所讲的方法,天天起早摸黑地写呀,练呀,简直都入了迷。

过了一段时间,看看自己写的字,与以前写的比较,果然有些变化。

一天他的老师卫夫人看了后吃了一惊,对人说:“这孩子必须是看到书法秘诀了,我发现他近来的字,已到达成年人的水平了,照这样发展下去,这孩子将来在书法方面的成就必须会淹没我的名声的。

”王羲之并没有因老师称赞而沾沾自喜,骄傲自满,他临帖更用心、更刻苦了,甚至到达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地看帖、写字。

饭都凉了,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

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

原先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样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

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放声笑了起来。

王羲之还不明白是怎样回事呢!听到母亲的笑声他还说:“这天的蒜泥可真香啊!”王羲之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临帖不辍,练就了很扎实的功夫,这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古代书法家著名人物故事篇2酒的强烈的剌激作用,能焕发出人们隐蔽在内心的本真之性,所谓“酒后吐真言正是如此。

一些文艺家恃才傲世,酒后更加颠狂,言谈举止一反常态,所以,人们就给他们冠以“狂人”,顷刻而成,形象生动。

然而他酒性不佳,佯狂垢污,恃酒好骂,酒后作画,画后往往毁裂而去。

“富豪求画,唾骂不与”,被人称为甘疯子,他的名字反而不被人明白了。

艺术家追求真善美,他们酒后的这种追求更加强烈,更无顾忌,或蔑视权贵,或痛斥势利小人,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古代书法家励志故事

古代书法家励志故事

古代书法家励志故事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书法更是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几千年来,在书法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群星璀璨,名家辈出,无数优秀书法作品把我国历史天空装点得绚烂辉煌!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古代书法家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古代书法家励志故事1:钟繇八十勤练字钟繇(151-230年),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一作许昌人。

三国曹魏时大臣,杰出的书法家。

他的书法“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唐张怀《书断》),开创了由隶入楷的新体,对我国书法的发展贡献很大,当时的名将曹操也曾向他讨教过书法。

钟繇从小聪明好学,十一、二岁时,曾不辞辛劳跟着书法前辈刘德升(字君嗣)到山东南部的抱犊山临摹秦汉摩崖石刻。

他白天与人闲谈时,也常用物画地练字长达数丈;晚上睡在床上,还是不停地用指在被子上比划,三年后终于书法大进。

三国鼎立后,钟繇与韦诞、曹喜、邯郸淳等书法家共事曹操。

有一次,钟繇在韦诞家中看到一卷蔡邕的书法理论著作《九势八字诀》,非常爱慕,要求韦诞借给他拿到家中看看。

但韦诞出于对《九势八字诀》的珍宝,只同意他在家翻阅,不肯让他携宝出门。

后来韦诞死了,知情者暗地掘开他的坟墓,得到了这卷墨宝《九势八字诀》。

钟繇便用重金将它买下,终日拿在手中,连大小便时也披览。

有几次他去厕所,因揣摩间架入迷,半天没有出来,急得有人到处寻找。

钟繇一生活了七十九岁,他临终前曾捧着《九势八字诀》谆谆嘱咐儿子钟会(字士季)说:“吾精思三十余载。

行车未尝忘此,常读他书未能终,惟学其字,每见万类,悉书象之。

若止息一处,则画其地,周广数步;若在寝息,则画其被,皆为之穿。

”(唐蔡希综《法书论》)这段话,可说是他一生学书经验的总结。

古代书法家励志故事2:张芝练字不择纸笔张芝临池水尽黑张芝(?—约192),字伯英,号有道,东汉敦煌洒泉(今甘肃省)人。

他是一位在书学上具有高深造诣和杰出贡献的名书家;同时也以品德高尚、为人正直而知名当世。

张自幼通经史,勤学书法,东汉政府多次征召他做官,他都没有出仕。

我国古代书法家的书法故事

我国古代书法家的书法故事

5个我国古代书法家的书法的故事1、王羲之——书成换白鹅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被誉为“书圣”。

传说他为了练字,经常在鹅池边观鹅舞,深受启发,并从鹅的形态和动作中获得灵感,最终练成了独特的书法风格。

后来,他听说山阴有一位道士养了一群白鹅,便主动前往观看。

道士知道他的来意,便说:“你为我抄写一部《道德经》,我便将这群白鹅送给你。

”王羲之欣然同意,便立即开始抄写。

当他将《道德经》抄写完时,白鹅也正好被养好了。

于是,王羲之便带着这群白鹅返回了家。

2、颜真卿——忠臣的代表颜真卿是唐朝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被誉为“颜体”的创始人。

他的书法风格雄浑有力,气势磅礴,具有浓厚的爱国情怀。

颜真卿不仅是一位书法家,更是一位忠诚的臣子。

安史之乱时,他与同为书法家的侄子颜季明一起坚守平原郡,最终因抵抗叛军而被杀害。

颜真卿的忠诚和勇气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佳话,他的书法作品也成为了后人敬仰的经典。

3、柳公权——借鸡起舞柳公权是唐朝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风格以刚劲有力、气韵生动著称。

传说他小时候为了练字,经常到村外河边的一块大青石上练习。

然而,他的字一直没有什么长进。

一天,他看到一只公鸡在打架,便仔细观察公鸡的姿势和动作。

突然,他领悟到了其中的奥秘,便赶紧跑回家练习。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他的字果然有了明显的进步。

后来,人们便用“借鸡起舞”来形容从观察中获得灵感和启示。

4、欧阳询——看到碑文三天不睡觉欧阳询是唐朝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风格以严谨工整、道丽流畅著称。

传说他有一次经过一处古碑时,被上面的碑文所吸引。

他站在碑前仔细观察了三天三夜,终于领悟到了其中的精髓。

从此以后,他的书法造诣更上一层楼。

5、王献之——十三缸水之谜王献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是王羲之的儿子。

传说王献之小时候练字时,王羲之让他每天写十缸水。

他写了整整十三缸水后,终于领悟到了其中的奥秘。

从此以后,他的书法造诣也达到了巅峰。

后来人们便用“十三缸水”来形容书法家艰苦练习的精神。

关于古代书法家的小故事

关于古代书法家的小故事

关于古代书法家的小故事书法家是擅长书法的人;具有汉字书写能力,并能将其推至艺术高度的人。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古代书法家的小故事,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1、偶创飞白汉朝的蔡邕不但是个文学家,还是一名着名的书法家。

“飞白书”就是他独创的。

什么叫“飞白书”呢?你们听完这个故事就知道了。

蔡邕不是一个闭门读书、写字的人,他经常出门旅行,为的是捕捉灵感,丰富阅历。

这一天,他把写好的文章,送到皇家藏书的鸿都门去。

那儿的人架子挺大,谁来了都得在门外等上一阵。

蔡邕等待接见的时候,有几个工匠正用扫帚蘸这石灰水在刷墙。

他就站在一边看了起来。

一开始,他不过是为了消磨一下时光。

可看着看着,他就看出点“门道儿”来了。

只见工匠一扫帚下去,墙上出现了一道白印。

由于扫帚苗比较稀,蘸不了多少石灰水,墙面又不太光滑,所以一扫帚下去,白道里仍有些地方露出墙皮来。

蔡邕一看,眼前不由一亮。

他想,以往写字用笔蘸足了墨汁,一笔下去,笔道全是黑的。

要是像工匠刷墙一样,让黑笔道里露出些帛或纸来,那不是更加生动自然吗?想到这儿,他一下来了情绪。

交上文章,马上奔回家去。

蔡邕回到家里,顾不上休息,准备好笔墨纸砚。

想着工匠刷墙时的情景,提笔就写。

谁知想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

一开始不是露不出纸来,就是露出来的部分太生硬了。

他一点儿也不气馁,一次又一次的尝试。

他终于在蘸墨多少、用力大小和行笔速度各方面,掌握好了分寸,写出了黑色中隐隐露白的笔道,使字变得飘逸飞动,别有风味。

蔡邕独创的这种写法,很快就推广开来,并成为“飞白书”。

直到今天,还被书法家们所应用。

2、羲之换鹅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

据说他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

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就达到很高的水平。

因为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华出众,朝廷中的公卿大臣都推荐他做官。

他做过刺史,也当过右军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

后来又在会稽郡做官。

他不爱住在繁华的京城,见到会稽的风景秀丽,非常喜爱,一有空,就和他的朋友们一起游览山水。

书法家的故事(通用58篇)

书法家的故事(通用58篇)

书法家的故事书法家的故事(通用58篇)书法家的故事篇1钟繇是东汉末年人,他对于书法学习十分的执着热衷,几乎已经到达痴狂的地步。

据说他以前在抱犊山读书,为了练习好书法,将山中的石头、树木都写成了黑色。

有一次,他和曹操、韦诞等人谈论书法用笔,因为兴致浓厚,以致于睡前还不断的心摹手画,竟然将被子给划破了几个洞。

韦诞也是当时一位书法家,据说他手头东汉大书法家蔡邕的“笔论”,因此他的书法水平十分高,当时人都推崇他的书法,认为是当朝第一书法家。

钟繇想向韦诞借阅这本“笔论”,但韦诞就是不肯,三番五次的拒绝,钟繇气得捶胸呕血,幸亏曹操用五灵丹救了他一命。

等到韦诞过世后,钟繇便派人从坟墓中挖出那本书,反覆研究,最后了解用笔的奥妙。

书法家的故事篇2王羲之大约五六岁的时候,就拜卫夫人为老师学习书法。

他的书法进步很快,7岁的时候,便以写字而在当地小有名气了,很得前辈的喜爱和夸奖。

王羲之在11岁的时候,就读了大人才能读懂的《笔说》。

他按照《笔说》中所讲的方法,天天起早摸黑地写呀,练呀,简直都入了迷。

过了一段时间,看看自己写的字,与以前写的比较,果然有些变化。

一天他的老师卫夫人看了后吃了一惊,对人说:“这孩子必须是看到书法秘诀了,我发现他近来的字,已到达成年人的水平了,照这样发展下去,这孩子将来在书法方面的成就必须会淹没我的名声的。

”王羲之并没有因老师称赞而沾沾自喜,骄傲自满,他临帖更用心、更刻苦了,甚至到达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地看帖、写字。

饭都凉了,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

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

原先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样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

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放声笑了起来。

王羲之还不明白是怎样回事呢!听到母亲的笑声他还说:“这天的蒜泥可真香啊!”王羲之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临帖不辍,练就了很扎实的功夫,这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关于书法家的小故事

关于书法家的小故事

关于书法家的小故事故事一,王羲之。

王羲之,字子昂,号多宝,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

他的书法作品被誉为“行草之祖”,对后世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羲之擅长行书和草书,他的书法作品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据传说,王羲之在书法创作时常常身着汉服,手持长笔,面对着墨纸,一气呵成,字迹苍劲有力,端庄大气。

他的书法作品传世千古,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故事二,颜真卿。

颜真卿,字子渊,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和政治家。

他的书法作品以隶书见长,被誉为“颜体”,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据传闻,颜真卿年轻时曾在家门口的大石上练习书法,后来他的书法成就日渐精湛,被唐玄宗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颜真卿的书法作品气韵生动,刚劲有力,笔走龙蛇,气吞山河,给人以无限遐想。

故事三,米芾。

米芾,字子昂,号东篱,是北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和艺术评论家。

他的书法作品以草书见长,被誉为“米体”,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据传闻,米芾性情豪放,喜欢饮酒作诗,却对书法艺术有着执着的追求。

他的书法作品气势磅礴,泼墨挥毫,富有变化和张力,给人以一种豪放不羁的艺术感染力。

这些书法家的故事,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成就和传世佳作,更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长河。

他们以自己的才华和毅力,创造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奇迹,留下了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书法作品。

他们的故事,不仅仅是书法史上的佳话,更是对后人的激励和启示。

他们的精神和艺术追求,将激励着我们继续传承和发扬中国书法艺术,让世界更多地了解和欣赏中国的书法文化。

书法家们,他们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关于古代书法家的小故事

关于古代书法家的小故事

关于古代书法家的小故事关于古代书法家的小故事书法家是擅长书法的人;具有汉字书写能力,并能将其推至艺术高度的人。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古代书法家的小故事,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1、偶创飞白汉朝的蔡邕不但是个文学家,还是一名著名的书法家。

“飞白书”就是他独创的。

什么叫“飞白书”呢?你们听完这个故事就知道了。

蔡邕不是一个闭门读书、写字的人,他经常出门旅行,为的是捕捉灵感,丰富阅历。

这一天,他把写好的文章,送到皇家藏书的鸿都门去。

那儿的人架子挺大,谁来了都得在门外等上一阵。

蔡邕等待接见的时候,有几个工匠正用扫帚蘸这石灰水在刷墙。

他就站在一边看了起来。

一开始,他不过是为了消磨一下时光。

可看着看着,他就看出点“门道儿”来了。

只见工匠一扫帚下去,墙上出现了一道白印。

由于扫帚苗比较稀,蘸不了多少石灰水,墙面又不太光滑,所以一扫帚下去,白道里仍有些地方露出墙皮来。

蔡邕一看,眼前不由一亮。

他想,以往写字用笔蘸足了墨汁,一笔下去,笔道全是黑的。

要是像工匠刷墙一样,让黑笔道里露出些帛或纸来,那不是更加生动自然吗?想到这儿,他一下来了情绪。

交上文章,马上奔回家去。

蔡邕回到家里,顾不上休息,准备好笔墨纸砚。

想着工匠刷墙时的情景,提笔就写。

谁知想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

一开始不是露不出纸来,就是露出来的部分太生硬了。

他一点儿也不气馁,一次又一次的尝试。

他终于在蘸墨多少、用力大小和行笔速度各方面,掌握好了分寸,写出了黑色中隐隐露白的笔道,使字变得飘逸飞动,别有风味。

蔡邕独创的这种写法,很快就推广开来,并成为“飞白书”。

直到今天,还被书法家们所应用。

2、羲之换鹅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

据说他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

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就达到很高的水平。

因为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华出众,朝廷中的公卿大臣都推荐他做官。

他做过刺史,也当过右军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

后来又在会稽郡做官。

他不爱住在繁华的京城,见到会稽的风景秀丽,非常喜爱,一有空,就和他的朋友们一起游览山水。

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家及故事

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家及故事

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家及故事中国古代落名的书法家包括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以下是其中一些书法家的小故事:1.王羲之:王羲之在兰亭修禊之前来到天台山,被神奇秀丽的天台山风景吸引住了,便在山顶住了下来。

他尽情欣赏日出奇观和云涛雾海,这些风光胜暴使他的书法也得到润色。

他不停地练字,不停地洗笔洗砚,竞把一个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

墨池就是这样得名的。

有一天夜里,王羲之在灯下练字,练呀练呀,白纸写了一张又一张,铺得满地都是。

夜深了他还逐个字逐个字细看着,思考著。

对自己所写的字,他还不满足,又看又练,实在练得太疲倦了,握着笔伏在案上。

忽然,一阵清风过处,一朵白云飘然而至,云朵上有位鹤发银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着他说:“你的字写得不错呀!“哪里,哪里!“王羲之一边让坐,一边谦虚地回答。

他见这位老人仔仔细细地观看自己写得字,便请教说:“老丈啊,请您多多指正。

“ 老人见王羲之一片诚心,说道:“你伸过手来。

" 王羲之心里纳闷,老人要做什么呢?他见老人一本正经,不像开玩笑,便慢慢地伸了过去。

老人接过笔,笑容可掬地说:“我看你诚心诚意学写字,让你领悟一个笔诀,日后自有作用。

“老人说完,在王羲之的手心上写了一个字,然后点点头说:。

你会更快进步起来的。

“说罢去了。

王羲之急忙喊道: "先生家居何处?“只听空中隐隐约约地传来一声:天台.....王羲之一看手心是个"永字,他比呀划呀,写呀练呀,终于领悟了:横竖勾,点撇捺,方块字的笔画和架子结构的诀窍,都体现在这永字上。

白云先生授的真是好笔诀!此后,王羲之练得更勤奋了,他的书法也更加洒脱了,奇妙了。

2.颜真卿:颜真卿从小喜爱写字。

据说他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

经过勒学苦练颜真卿的书法就达到很高的水平。

以上是部分中国古代落名书法家的小故事,如需了解更多内容可以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或浏览书法类网站。

有关书法家的小故事

有关书法家的小故事

有关书法家的小故事许多在书法领域卓越成就的书法家,都是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才取得后来的成就。

以下就是有关于书法家的小故事。

1、王羲之与入木三分的传说:王羲之是中国东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有一次,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写一篇祝辞。

王羲之将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皇帝派工人雕刻。

雕刻过程中,工人发现王羲之的字笔力深厚,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

工人惊叹地说:“右军将军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2、张旭教颜真卿书法:张旭是唐代首屈一指的大书法家,各种字体都会写,尤其擅长草书。

颜真卿向他请教书法秘诀。

但张旭并没有透露半点秘诀,他只是给颜真卿介绍了一些名家字帖,简单地指点一下字贴的特点,让颜真卿临摹。

有时候,他带着颜真卿去爬山,去游水,去赶集、看戏,回家后再让颜真卿练字,或看他挥毫疾书。

3、柳公权刻苦练习:柳公权是唐代著名书法家,7 岁就开始练习书法。

17 岁时,他把父亲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著偷来阅读,看熟了就练着写。

他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送走黄昏,迎来黎明。

4、张芝的刻苦练习:东汉大书法家张芝,年轻时学习书法十分刻苦。

他天天勤奋练字,废寝忘食,几天就写秃了一支笔,一个月就要用掉几锭墨。

每天写完字后,张芝就到自家后院的池塘里洗笔洗砚,久而久之,池水竟变黑了。

5、萧何的墨池:西汉大臣萧何协助刘邦建立了汉王朝。

有一次,有人请他为一座新砌成的宫殿题写一个殿名。

他天天勤奋练字,写的那天,一个月就要用掉几锭墨,废寝忘食。

有人听说萧何想了三个月才动笔写,池水竟变黑了,写出来的字好像他所带领的文臣武将。

6、柳公权的故事:有一次,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书会。

这时,一个卖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写的几个字,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便皱皱眉头,说:“这字写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小公权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结束语:总之,这些书法家的小故事展示了他们在书法领域的卓越成就以及背后的刻苦努力。

关于古代书法家的小故事

关于古代书法家的小故事

古代书法家的小故事书法家是擅长书法的人;具有汉字书写能力,并能将其推至艺术高度的人。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古代书法家的小故事,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1、偶创飞白汉朝的蔡邕不但是个文学家,还是一名著名的书法家。

“飞白书”就是他独创的。

什么叫“飞白书”呢?你们听完这个故事就知道了。

蔡邕不是一个闭门读书、写字的人,他经常出门旅行,为的是捕捉灵感,丰富阅历。

这一天,他把写好的文章,送到皇家藏书的鸿都门去。

那儿的人架子挺大,谁来了都得在门外等上一阵。

蔡邕等待接见的时候,有几个工匠正用扫帚蘸这石灰水在刷墙。

他就站在一边看了起来。

一开始,他不过是为了消磨一下时光。

可看着看着,他就看出点“门道儿”来了。

只见工匠一扫帚下去,墙上出现了一道白印。

由于扫帚苗比较稀,蘸不了多少石灰水,墙面又不太光滑,所以一扫帚下去,白道里仍有些地方露出墙皮来。

蔡邕一看,眼前不由一亮。

他想,以往写字用笔蘸足了墨汁,一笔下去,笔道全是黑的。

要是像工匠刷墙一样,让黑笔道里露出些帛或纸来,那不是更加生动自然吗?想到这儿,他一下来了情绪。

交上文章,马上奔回家去。

蔡邕回到家里,顾不上休息,准备好笔墨纸砚。

想着工匠刷墙时的情景,提笔就写。

谁知想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

一开始不是露不出纸来,就是露出来的部分太生硬了。

他一点儿也不气馁,一次又一次的尝试。

他终于在蘸墨多少、用力大小和行笔速度各方面,掌握好了分寸,写出了黑色中隐隐露白的笔道,使字变得飘逸飞动,别有风味。

蔡邕独创的这种写法,很快就推广开来,并成为“飞白书”。

直到今天,还被书法家们所应用。

2、羲之换鹅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

据说他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

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就达到很高的水平。

因为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华出众,朝廷中的公卿大臣都推荐他做官。

他做过刺史,也当过右军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

后来又在会稽郡做官。

他不爱住在繁华的京城,见到会稽的风景秀丽,非常喜爱,一有空,就和他的朋友们一起游览山水。

书法家的故事60个

书法家的故事60个

书法家的故事60个展开全文书法家的故事(1):掘墓偷艺钟繇是东汉末年人,他对于书法学习十分的执着热衷,几乎已经到达痴狂的地步。

据说他以前在抱犊山读书,为了练习好书法,将山中的石头、树木都写成了黑色。

有一次,他和曹操、韦诞等人谈论书法用笔,因为兴致浓厚,以致于睡前还不断的心摹手画,竟然将被子给划破了几个洞。

韦诞也是当时一位书法家,据说他手头东汉大书法家蔡邕的“笔论”,因此他的书法水平十分高,当时人都推崇他的书法,认为是当朝第一书法家。

钟繇想向韦诞借阅这本“笔论”,但韦诞就是不肯,三番五次的拒绝,钟繇气得捶胸呕血,幸亏曹操用五灵丹救了他一命。

等到韦诞过世后,钟繇便派人从坟墓中挖出那本书,反覆研究,最后了解用笔的奥妙。

书法家的故事(2):潜心苦学墨当饭王羲之大约五六岁的时候,就拜卫夫人为老师学习书法。

他的书法进步很快,7岁的时候,便以写字而在当地小有名气了,很得前辈的喜爱和夸奖。

王羲之在11岁的时候,就读了大人才能读懂的《笔说》。

他按照《笔说》中所讲的方法,天天起早摸黑地写呀,练呀,简直都入了迷。

过了一段时间,看看自己写的字,与以前写的比较,果然有些变化。

一天他的老师卫夫人看了后吃了一惊,对人说:“这孩子必须是看到书法秘诀了,我发现他近来的字,已到达成年人的水平了,照这样发展下去,这孩子将来在书法方面的成就必须会淹没我的名声的。

”王羲之并没有因老师称赞而沾沾自喜,骄傲自满,他临帖更用心、更刻苦了,甚至到达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地看帖、写字。

饭都凉了,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

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

原先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样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

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放声笑了起来。

王羲之还不明白是怎样回事呢!听到母亲的笑声他还说:“这天的蒜泥可真香啊!”王羲之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临帖不辍,练就了很扎实的功夫,这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书法家故事简短篇

书法家故事简短篇

书法家故事简短篇
标题:书法家故事简短篇
1. 王羲之
王羲之,中国东晋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其父亲为书法家王旷,母亲为书法家卫夫人。

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以卫夫人《笔阵图》为范本,日夜苦练。

有一天,王羲之在吃午饭时,书兴大发,用馒头沾墨汁,当作酱料,被父亲发现,笑骂道:“你小子真吃饱了撑的!”
2. 柳公权
柳公权,唐代书法家,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

幼年时,柳公权拜夏侯光为师,学习书法。

由于柳公权天资聪颖,加上勤奋努力,年纪轻轻便习得一手好字。

某日,柳公权在书写“玄秘塔碑”,一位老者路过,赞赏不已,称其书法“有筋有骨”。

3. 赵孟頫
赵孟頫,元代书法家,博学多才,诗文书画皆通。

赵孟頫自幼聪慧,日夜苦练书法。

有一年冬天,他书写完毕后发现砚台结冰了。

邻居老太太得知此事后,笑着说:“你真是‘墨池’啊!”。

古代书法家故事5篇

古代书法家故事5篇

古代书法家故事5篇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含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书写,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古代书法家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古代书法家故事一师宜官卖字换酒汉代(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20年)前后共经历426年,这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继往开来、由不断变革而趋于定型的关键时期,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

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

汉代隶书又称分书或八分,笔法不但日臻纯熟,而且书体风格多样。

到东汉,隶书进入了书体成熟,流派纷呈的阶段,名家迭出。

东汉灵帝虽昏庸无能,却喜爱书法,一次征召天下擅长书法的人集会在鸿都门,大约有几百人。

汉灵帝仔细看了各人的作品以后,发现这些人中,南阳人师宜官的书法如?鹏展翅,大开大阖,一派大家风范。

而他的八分书法最为出色。

大的,一个字的直径可以有一丈长;小的,在寸方的一片竹简上,可书写一千个字。

汉灵帝大喜,便差人召师宜官入宫。

此时的师宜官,并不知情,正口袋空空地在酒店里喝酒。

喝足了,店家来要酒钱。

恃才傲物的他,取出笔,在酒店的墙壁上挥书求售,招来许多人围观。

师宜官的条件很简单:若卖给他酒,就多出售给店家几个字;否则,就铲掉墙上的字。

酒钱是付足了,但汉灵帝听说以后,召他为官的想法就此打消。

师宜官曾为袁术立的钜鹿耿球碑书写文字,这也是他唯一见于史书记载的作品,但是历史久远,碑也不见踪迹了。

古代书法家故事二王次仲弱冠创“八分书”王次仲,上谷(今河北省怀来县东南)人,秦代书法家。

他小时候聪明伶俐,志气很高,博览群书而又善于独立思考。

他十多岁时,学识已达到成熟的阶段。

当时,人们普遍使用结构修长,笔画之间空距非常匀均的秦篆。

这种字体既繁复又难写,不必说民间使用,单是官府书吏就为公文山积、批覆缓慢而叹苦。

年近弱冠的王次仲深知文字改革的必要,就把各种钟鼎器皿以及诏版文字广泛搜集在一起,勾摹出来,按文字相同、形体不同排列在一起,然后互相比较,反覆琢磨,度过了数百个不眠之夜,终于创制出一套笔带波折,并向左右分分的八分书。

古代书法家小故事九则

古代书法家小故事九则

古代书法家小故事九则1 夜贴对联有一年新年,王羲之连贴了三次对联都被喜爱他的字的人偷着揭走了。

临除夕,不得不又写了一幅。

他怕再被人揭去,就上下剪开,各先贴上一半。

上联是“福无双至”,下联是“祸不单行”。

这样,果然奏效,人们见他写的不是吉庆红火的内容,也就不再揭了。

到了新年黎明之际,王羲之又各贴了下一半,对联就成了:“福无双至今日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路人闻之,皆击掌叹绝。

2 入木三分过去做生意的店家一般是有招牌的,总要将自家的店号起个吉利的名字,例如什么“广源记”啦,“茂源记”啦,“康泰记”啦,等等,名目繁多。

单说有一家商店生意不错,扩大了门面,增添了货物,招牌也想换个新的。

可别小看这招牌,它对生意的好坏还挺有影响呐。

因此,招牌一般是用好的木板做的。

凑巧,有人给找来了一块曾经用来祭神的木板,木板上写满了祭祝的文字。

开始,人们并不在意,商店老板叫人把木板上的毛笔字洗去,好写新的内容,哪知擦洗了半夭,木板上的毛笔字不仅没有擦掉,反而更清晰了。

洗不掉,就刨,木板刨了一层,笔迹依稀可见;木板刨了两层,笔迹还能看见。

人们惊讶了:这是谁写的字,这样深刻有力,一位懂得书法的老先生来了一看,立即惊叹得叫起来。

看着他一个劲地拍案叫绝的样子,在场的人都很奇怪,纷纷围拢来看。

老先生说:“这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笔迹啊!这字如此深刻有力,真是入木三分啊!”王羲之的书法怎么这样深刻有力呢?这与他平常坚持不懈的锻炼有关。

有一个“戒珠”的故事可以从侧面说明这一点。

据说王羲之有一颗心爱的明珠。

这颗明珠不光是好玩,用来观赏的,王羲之还经常双手摩挲它,用来增强书写的腕力。

有一天,明珠忽然不见了,找呀找,怎么也找不到。

王羲之十分懊恼,是谁偷去了呢?经常在他身边的,除了一个寄住在他家的和尚外,再没有别的外人了……因此,他对这位和尚冷淡起来。

这位和尚发现主人对他有怀疑,就以“坐化”为名,不吃东西,饿死了。

后来,家人在宰杀白鹅时,发现明珠在大白鹅的肚子里。

古代书法家小故事

古代书法家小故事

古代书法家小故事我国古代的书法家相信大家都知道不少,下面是小编搜集的古代书法家小故事,欢迎查看!1 偶创飞白(东汉)汉朝的蔡邕不但是个文学家,还是一名著名的书法家。

“飞白书”就是他独创的。

什么叫“飞白书”呢?你们听完这个故事就知道了。

蔡邕不是一个闭门读书、写字的人,他经常出门旅行,为的是捕捉灵感,丰富阅历。

这一天,他把写好的文章,送到皇家藏书的鸿都门去。

那儿的人架子挺大,谁来了都得在门外等上一阵。

蔡邕等待接见的时候,有几个工匠正用扫帚蘸这石灰水在刷墙。

他就站在一边看了起来。

一开始,他不过是为了消磨一下时光。

可看着看着,他就看出点“门道儿”来了。

只见工匠一扫帚下去,墙上出现了一道白印。

由于扫帚苗比较稀,蘸不了多少石灰水,墙面又不太光滑,所以一扫帚下去,白道里仍有些地方露出墙皮来。

蔡邕一看,眼前不由一亮。

他想,以往写字用笔蘸足了墨汁,一笔下去,笔道全是黑的。

要是像工匠刷墙一样,让黑笔道里露出些帛或纸来,那不是更加生动自然吗?想到这儿,他一下来了情绪。

交上文章,马上奔回家去。

蔡邕回到家里,顾不上休息,准备好笔墨纸砚。

想着工匠刷墙时的情景,提笔就写。

谁知想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

一开始不是露不出纸来,就是露出来的部分太生硬了。

他一点儿也不气馁,一次又一次的尝试。

他终于在蘸墨多少、用力大小和行笔速度各方面,掌握好了分寸,写出了黑色中隐隐露白的笔道,使字变得飘逸飞动,别有风味。

蔡邕独创的这种写法,很快就推广开来,并成为“飞白书”。

直到今天,还被书法家们所应用。

2 羲之换鹅(晋)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

据说他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

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就达到很高的水平。

因为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华出众,朝廷中的公卿大臣都推荐他做官。

他做过刺史,也当过右军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

后来又在会稽郡做官。

他不爱住在繁华的京城,见到会稽的风景秀丽,非常喜爱,一有空,就和他的朋友们一起游览山水。

著名书法小故事5篇

著名书法小故事5篇

著名书法小故事5篇书法艺术的背景是中国传统文化。

书法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传统文化是书法赖以生存、发展的背景。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著名书法小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著名书法小故事一宋代有四大书法家最为有名,即苏、黄、米、蔡四家。

苏是苏轼,即苏东坡;黄是黄庭坚;米是米芾;这都无可非议。

可“蔡”呢?有人说是蔡京,也有人说是蔡襄,到底是谁呢?其说不一。

最通常的说法是,本来这个蔡是蔡京,人们虽然承认他的书法造诣,可特别憎恶他的人品,所以人们不愿意承认他的书法家地位。

在宋哲宗元佑年间,他为了排除异己,把司马光等人称作“__党”,并亲自写碑文,写上他们的“罪状”,刻成碑立在全国。

当时有许多石匠拒绝刻这个碑,结果都被坎头处死。

等到蔡京一死,人们马上把那座“元佑党人碑”砸个粉碎。

人们还把他和当时把持朝政的高俅、童贯、杨戬,并称为“四大__臣”。

蔡京人品极坏,人们怎能容忍他在“四大书法家”的行列之中?所以就把他开除了。

可“苏黄米蔡”又说顺口了,就让蔡襄取而代之。

蔡襄善于学__先人精华,又特别刻苦努力,书法很有特色。

所以人们认为他应该排在“四家”之首,不应该受蔡京的连累排在最后。

蔡襄不仅书法造诣很高,而且人品极好。

他在朝为官时,敢于直言,连一些权臣都怕他三分。

他在福建泉州做官时,修建了后来非常著名的洛阳桥,又修建了七里的林荫大道,为当地人民所欢迎。

由此看来,人品比书品更重要,如果一个人只会写好字,不会做好事,人民一定要唾弃他,即使在书坛上也不会给他留下一个小小的地位。

著名书法小故事二王僧虔年轻时就写得一手好字,尤其擅长隶书。

早在刘宋朝,宋文帝在一次偶然机会见到他的一幅白绢扇面书法,赞叹不己,说:“这不只是超过了王子敬(献之),其骨力内涵,外貌风仪更不一般。

不可小看。

”王僧虔是晋代三朝宰相王导的五世孙,而著名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则又是王导的从子、从孙。

王僧虔的书法是有其家学渊源的。

他不仅继承了家族的传统,字写得好,而且对书法理论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曾著《书论》一篇。

古代书法家故事

古代书法家故事

古代书法家故事1.王羲之王羲之在兰亭修禊之前来到天台山,被神奇秀丽的天台山风景吸引住了,便在山顶住了下来。

他尽情欣赏日出奇观和云涛雾海,这些风光胜景使他的书法也得到润色。

他不停地练字,不停地洗笔洗砚,竟把一个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

墨池就是这样得名的。

有一天夜里,王羲之在灯下练字,练呀练呀,白纸写了一张又一张,铺得满地都是。

夜深了他还逐个字逐个字细看着,思考着。

对自己所写的字,他还不满足,又看又练,实在练得太疲倦了,握着笔伏在案上。

忽然,一阵清风过处,一朵白云飘然而至,云朵上有位鹤发银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着他说:“你的字写得不错呀!”“哪里,哪里!”王羲之一边让坐,一边谦虚地回答。

他见这位老人仔仔细细地观看自己写得字,便请教说:“老丈啊,请您多多指正。

”老人见王羲之一片诚心,说道:“你伸过手来。

”王羲之心里纳闷,老人要做什么呢?他见老人一本正经,不像开玩笑,便慢慢地伸了过去。

老人接过笔,笑容可掬地说:“我看你诚心诚意学写字,让你领悟一个笔诀,日后自有作用。

”老人说完,在王羲之的手心上写了一个字,然后点点头说:“你会更快进步起来的。

”说罢去了。

王羲之急忙喊道:“先生家居何处?”只听空中隐隐约约地传来一声:“天台白云……”王羲之一看手心是个“永”字,他比呀划呀,写呀练呀,终于领悟了:横竖勾,点撇捺,方块字的笔画和架子结构的诀窍,都体现在这“永”字上。

白云先生授的真是好笔诀!此后,王羲之练得更勤奋了,他的书法也更加洒脱了,奇妙了。

以后,王羲之回到绍兴,与文友在兰亭欢聚时,挥笔写下了千古流传的书法珍宝《兰亭集序》。

王羲之念念不忘天台山白云先生的“永”字笔诀,诚心诚意地写了一部《黄庭经》,放在山顶一个突兀峭险的岩洞里,后人就叫它“黄经洞”。

今天,有些胆大的旅游者,还要爬上黄经洞看一看,是不是洞里还藏着王羲之的《黄庭经》呢?2.柳书之贵唐代书家柳公权书法名气很高。

官至太子太师,与颜真卿并称为“颜柳”。

当时的公卿大臣都认为,碑刻或其墓志的书法若不能请到柳公权来写,就是子孙不孝。

古代著名书法家的故事

古代著名书法家的故事

古代著名书法家的故事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古代着名书法家的故事1 偶创飞白 (东汉)汉朝的蔡邕不但是个文学家,还是一名着名的书法家。

“飞白书”就是他独创的。

什么叫“飞白书”呢,你们听完这个故事就知道了。

蔡邕不是一个闭门读书、写字的人,他经常出门旅行,为的是捕捉灵感,丰富阅历。

这一天,他把写好的文章,送到皇家藏书的鸿都门去。

那儿的人架子挺大,谁来了都得在门外等上一阵。

蔡邕等待接见的时候,有几个工匠正用扫帚蘸这石灰水在刷墙。

他就站在一边看了起来。

一开始,他不过是为了消磨一下时光。

可看着看着,他就看出点“门道儿”来了。

只见工匠一扫帚下去,墙上出现了一道白印。

由于扫帚苗比较稀,蘸不了多少石灰水,墙面又不太光滑,所以一扫帚下去,白道里仍有些地方露出墙皮来。

蔡邕一看,眼前不由一亮。

他想,以往写字用笔蘸足了墨汁,一笔下去,笔道全是黑的。

要是像工匠刷墙一样,让黑笔道里露出些帛或纸来,那不是更加生动自然吗,想到这儿,他一下来了情绪。

交上文章,马上奔回家去。

蔡邕回到家里,顾不上休息,准备好笔墨纸砚。

想着工匠刷墙时的情景,提笔就写。

谁知想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

一开始不是露不出纸来,就是露出来的部分太生硬了。

他一点儿也不气馁,一次又一次的尝试。

他终于在蘸墨多少、用力大小和行笔速度各方面,掌握好了分寸,写出了黑色中隐隐露白的笔道,使字变得飘逸飞动,别有风味。

蔡邕独创的这种写法,很快就推广开来,并成为“飞白书”。

直到今天,还被书法家们所应用。

2 羲之换鹅 (晋)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

据说他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

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就达到很高的水平。

因为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华出众,朝廷中的公卿大臣都推荐他做官。

他做过刺史,也当过右军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

后来又在会稽郡做官。

他不爱住在繁华的京城,见到会稽的风景秀丽,非常喜爱,一有空,就和他的朋友们一起游览山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古代书法家故事5篇
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

从广义讲,书法是指文字符号的书
写法则。

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含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书写,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

古代书法家故事一
师宜官卖字换酒
汉代(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20年)前后共经历426年,这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继
往开来、由不断变革而趋于定型的关键时期,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


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

汉代隶书又称分书或八分,笔法不但日臻纯熟,而且书体
风格多样。

到东汉,隶书进入了书体成熟,流派纷呈的阶段,名家迭出。

东汉灵帝虽昏庸无能,却喜爱书法,一次征召天下擅长书法的人集会在鸿都门,
大约有几百人。

汉灵帝仔细看了各人的作品以后,发现这些人中,南阳人师宜官的书
法如?鹏展翅,大开大阖,一派大家风范。

而他的八分书法最为出色。

大的,一个字的直径可以有一丈长;小的,在寸方的一片竹简上,可书写一千个字。

汉灵帝大喜,便差
人召师宜官入宫。

此时的师宜官,并不知情,正口袋空空地在酒店里喝酒。

喝足了,店家来要酒钱。

恃才傲物的他,取出笔,在酒店的墙壁上挥书求售,招来许多人围观。

师宜官的条件
很简单:若卖给他酒,就多出售给店家几个字;否则,就铲掉墙上的字。

酒钱是付足了,但汉灵帝听说以后,召他为官的想法就此打消。

师宜官曾为袁术立的钜鹿耿球碑书写文字,这也是他唯一见于史书记载的作品,
但是历史久远,碑也不见踪迹了。

古代书法家故事二
王次仲弱冠创“八分书”
王次仲,上谷(今河北省怀来县东南)人,秦代书法家。

他小时候聪明伶俐,志气
很高,博览群书而又善于独立思考。

他十多岁时,学识已达到成熟的阶段。

当时,人
们普遍使用结构修长,笔画之间空距非常匀均的秦篆。

这种字体既繁复又难写,不必
说民间使用,单是官府书吏就为公文山积、批覆缓慢而叹苦。

年近弱冠的王次仲深知
文字改革的必要,就把各种钟鼎器皿以及诏版文字广泛搜集在一起,勾摹出来,按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