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方根 教学设计
八年级数学上册《立方根》教案、教学设计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强调立方根计算的关键点和注意事项。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出示一组课堂练习题,包括计算立方根、求解立方根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等。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2.学生回答:“一个魔方的体积是由它的棱长决定的。”教师追问:“那么,如果已知一个魔方的体积,我们如何求出它的棱长呢?”
3.学生思考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为新课立方根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正式引入立方根的概念,给出定义:“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另一个数,那么这个数叫做另一个数的立方根。”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和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引入立方根的概念,学生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然而,由于立方根的计算和应用较为抽象,学生可能会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遇到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立方根概念的接受程度,关注学生是否能够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体系相融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思考的精神,提高学生面对困难和挑战的自信心;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使学生学会倾听、尊重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4.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学术态度,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和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6.课堂小结,反思提升
在课堂结束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提供参考。
3.3立方根教学设计5篇范文
3.3立方根教学设计5篇范文第一篇:3.3立方根教学设计[教学设计]3.3 立方根乐清市白象镇中屠勤秧● 教材与学生的认知起点分析“立方根”是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实数”中的第三小节,它是在学生知道了无理数、算术平方根、平方根、开平方运算的概念基础上学习的。
教材从实际问题引入立方根的概念,说明学习数的立方根的意义。
通过具体数的计算,让学生体会,一个数的立方根的唯一性。
虽然这一节在实数一节之后,但仍起着加深对实数的认识的作用。
在实数范围内进行开立方的运算,无论从认知的角度,还是从表述的角度,都较为方便。
●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立方根,并能用立方根运算求某些数的立方根教学思考: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进一步发展对数学知识的抽象概括力。
解决问题: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数学表达和运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中,不断培养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 教学重点本节重点是立方根的意义、性质。
● 教学难点本节难点是立方根的求法,立方根与平方根的联系及区别。
●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电脑显示一个魔方师:你们喜欢玩魔方吗?这是由8个同样大小的单位立方体组成的魔方,这8个小立方体可以重新排列,组成魔方表面的各种不同的美丽图案。
现在要做一个体积为8cm3的立方体魔方,它的棱要取多少长?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思考后回答。
设计意图:从熟悉的事物引入立方根概念,说明学习立方根的意义。
师:体积为27 cm3和体积为1000 cm3的立方体的棱又是要取多少长呢?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电脑演示:()3=8 ()3=27 ()3=1000 设计意图:为概念引入作准备并渗透从个别到一般的规律。
二、讲授新课师:让学生在平方根基础上试述立方根概念。
设计意图:渗透学生的类比思想和语言表达能力。
师(总结):一般地,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即x3=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也叫做a的三次方根),记做3a。
《立方根》优质教案
《立方根》优质教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6章第3节《立方根》。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立方根的定义,立方根的性质,立方根的运算方法,以及立方根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立方根的概念,掌握立方根的性质和运算方法。
2. 能够运用立方根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立方根的概念和性质。
2. 立方根的运算方法。
3. 立方根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笔记本、尺子、圆规、三角板、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个正方体模型,引导学生观察正方体的特征,并提出问题:“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可以得出正方体的体积是边长的三次方。
2. 立方根的定义: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我们知道一个数的立方是另一个数,那么我们如何求出这个数呢?”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可以得出这个数就是原数的立方根。
教师给出立方根的定义,并解释立方根的性质。
3. 立方根的运算方法:4. 立方根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教师提出一个实际问题:“一个正方体的体积是27立方米,求这个正方体的边长。
”学生运用立方根的知识,解决问题并得出答案。
六、板书设计1. 立方根的定义。
2. 立方根的性质。
3. 立方根的运算方法。
4. 立方根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题目:已知一个数的立方是27,求这个数。
答案:3。
2. 题目:已知一个正方体的体积是64立方米,求这个正方体的边长。
答案:4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成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立方根的知识,哪些学生需要进一步辅导。
2. 拓展延伸:教师提出一个拓展问题:“立方根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进一步巩固立方根的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立方根的概念和性质1. 立方根的定义:教师在讲解立方根的定义时,应强调“立方根”就是一个数乘以自身两次后得到的结果。
数学《立方根》教案
数学《立方根》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17页“立方根”。
学生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立方根的概念,学会用立方根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立方根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立方根的方法。
2. 学生能够运用立方根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立方根的概念和求一个数的立方根的方法。
难点:运用立方根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练习本、尺子、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个正方体,引导学生观察正方体的特征,并提出问题:“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得出正方体的体积是边长的三次方。
2.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讲解正方体的体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一个数的立方根?”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得出求一个数的立方根的方法:将这个数分解成三个相同的因数,即为这个数的立方根。
3. 随堂练习: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学生对立方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 应用拓展:教师通过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立方根解决,如:“一个正方体的体积是64立方米,求这个正方体的边长。
”学生通过运用立方根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立方根:正方体的体积 = 边长× 边长× 边长求一个数的立方根:将这个数分解成三个相同的因数七、作业设计1. 请用立方根的知识,解释一下为什么冰激凌在冷冻过程中会膨胀。
答案:冰激凌在冷冻过程中会膨胀,是因为冰激凌的体积是冰激凌温度三次方的函数,当温度降低时,体积增大。
2. 一个正方体的体积是27立方米,求这个正方体的边长。
答案:这个正方体的边长是3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正方体的体积引入立方根的概念,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立方根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立方根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立方根的概念,掌握立方根的计算方法。
(2)能够正确求解立方根,并应用于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理解立方根的概念。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等方式,掌握立方根的计算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和良好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立方根的概念2. 立方根的性质3. 立方根的计算方法4. 立方根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立方根的概念(2)立方根的计算方法2. 教学难点:(1)立方根的概念的理解(2)立方根的计算方法的掌握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平方根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出立方根的概念,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 立方根的概念(1)通过实例展示立方根的实际意义,帮助学生理解立方根的概念。
(2)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归纳出立方根的定义。
3. 立方根的性质(1)介绍立方根的性质,如:立方根的符号、立方根的乘除性质等。
(2)通过例题,让学生巩固立方根的性质。
4. 立方根的计算方法(1)介绍立方根的计算方法,如:直接开立方、立方根的近似计算等。
(2)通过例题,让学生掌握立方根的计算方法。
5. 立方根的应用(1)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立方根的知识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总结立方根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6. 小组合作与探究(1)分组进行探究,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2)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7. 总结与反思(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立方根的概念、性质和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8. 布置作业(1)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立方根的掌握。
(2)布置拓展作业,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等。
《立方根》教学设计优秀4篇
《立方根》教学设计优秀4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勤劳的编辑帮家人们找到的《立方根》教学设计优秀4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立方根》教学设计篇一一、教材分析《立方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八年级(上)第二章《实数》第三节、本节内容安排了1个学时完成、主要是通过对立方根与平方根的比较与归类,探索立方根的概念、计算和简单性质、因此,除了具体的知识技能(如知道一个数的立方根的意义,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立方根,掌握立方根运算,掌握求一个数的立方根的方法和技巧)外,还需要昂学生感受类比的思想方法,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二、学情分析在学习了平方根概念的基础上学习立方根的概念,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因此教学重点放在立方根具有先进性(实数范围内)的讨论上、在学生对数的立方根概念及个数的先进性有了一定理解的基础上,再提出数的立方根与数的平方根有什么区别,学生就容易解决问题、三、目标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立方根、2、会用立方运算求一个数的立方根,了解开立方与立方互为逆运算、3、了解立方根的性质、4、区分立方根与平方根的不同、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对立方根的探究过程,在探究中学会解决立方根的一些基本方法和策略、2、在学习了平方根的基础上,学生经历用类比的方法学习立方根的有关知识,领会类比思想、3、通过对立方根性质的探究,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和分类讨论的意识、情感与态度目标:1、在立方根概念、符号、运算及性质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善于观察、勇于探索和勤于思考的精神、2、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教学重点立方根的概念及计算、教学难点立方根的求法,立方根与平方根的联系及区别、四、教法学法1、教学方法:类比法、2、课前准备:教具:教材,软件Microsoft PowerPoint 2002,电脑、学具:教材,练习本、五、教学过程本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一环节:创设问题情境;第二环节:复习引入、类比学习;第三环节:初步探究;第四环节:尝试反馈,巩固练习;第五环节:深入探究;第六环节:课时小结;探究与思考;第七环节:作业布置及课外探究、一环节:创设问题情境:内容:某化工厂使用一种球形储气罐储藏气体,现在要造一个新的球形储气罐,如果它的体积是原来的8倍,那么它的半径是原储气罐的多少倍?如果储气罐的体积是原来的4倍呢?(球的体积公式为v=R,R为球的半径)提问:怎样求出半径R?学完本节知识后,相信你会有一个满意的答案、有关体积的。
七年级数学上册《立方根》教案、教学设计
3.性质探究: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立方根的性质,如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0的立方根是0等。
4.运算方法:讲解计算立方根的方法,包括手算和计算器计算,让学生熟练掌握运算技巧。
5.应用举例: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立方根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立方根的定义及其性质,能够准确地计算立方根。
2.将立方根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和问题解决能力。
3.消除平方根与立方根之间的混淆,提高学生的运算准确性和速度。
(二)教学设想
1.利用生活实例和数学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例如,通过讲述“阿基米德和国王下棋”的故事,让学生了解立方根在古代数学中的应用,从而引出立方根的概念。
七年级数学上册《立方根》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立方根的概念,掌握立方根的定义和性质,能够准确找出一个数的立方根。
2.学会使用计算器计算立方根,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3.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涉及立方根的问题,如体积、密度等,培养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在学习《立方根》这一章节之前,他们已经掌握了实数的概念、平方根的性质等基础知识,为本章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然而,由于立方根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可能会在理解上存在困难,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帮助他们构建概念。
-教学策略: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第9讲-立方根(教案)
4.增强数学运算能力:通过立方根的计算练习,提高学生对数学运算的熟练度和准确性,培养严谨的数学计算习惯。
5.激发数学探究精神: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探索立方根的奥秘,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立方根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如用立方根计算不同边长立方体的体积。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立方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举例:一个立方体的体积是64立方厘米,求其边长。
2.教学难点
估算,这是学生容易感到困难的地方。
-举例:估算15的立方根,在2和3之间,学生需要掌握估算的方法和技巧。
-立方根与平方根的区别和联系:学生容易混淆平方根和立方根的概念,需要明确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内容,采用直观演示、实例讲解、互动提问、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透彻理解立方根的概念、性质和计算方法,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从而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立方根》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求解一个数的立方根的情况?”(如:计算一个立方体的体积)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立方根的奥秘。
八年级数学下册《立方根》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立方根的概念、性质和计算方法,以及立方根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难点:立方根的估算方法,以及如何运用立方根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类比、归纳等方法,发现立方根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2)运用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掌握立方根的计算方法。
-教师给出计算立方根的例子,如计算∛8。
-学生分组讨论,尝试不同的计算方法,如直接开方、估算等。
-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计算方法,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补充。
2.教学目标: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计算立方根的技能。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了平方根,那么你们知道立方根吗?它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2.教学目标:通过导入新课,使学生认识到立方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立方根的兴趣。
(二)讲授新知
1.教学活动设计:教师通过讲解立方根的定义、表示方法和性质,引导学生理解立方根的含义,并学会运用立方根进行计算。
-探究:立方根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在建筑、制造等领域。
4.小组合作题:
-小组讨论:比较平方根和立方根的性质、计算方法等,总结它们的异同点。
-小组分享:每个小组整理讨论成果,并向全班同学分享。
作业要求:
1.学生独立完成基础巩固题和实际应用题,巩固立方根的计算方法和性质。
2.学生在完成拓展思考题时,要注重思考过程,可查阅资料或与同学讨论,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立方根》教案_教师资格面试初中数学
初中数学《立方根》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立方根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立方根。
【过程与方法】
通过立方根概念和求一个数立方根的探究过程,提升数感及运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立方根的意义,求一个数的立方根。
【难点】能正确求一个数的立方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棱长为1的正方体,体积增大1倍,棱长是多少?可创设情境背景,如将洋葱细胞近似看作正方体。
以如何快速求解此类问题为切入点,导入课题。
(四)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提问,学生总结汇报本节课收获。
作业:完成教材上相应习题;总结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四、板书设计。
《立方根》教案
《立方根》教案教案:《立方根》(一)一、教学目标:1.理解什么是立方根。
2.能够找出给定数的立方根。
3.掌握立方根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重点:1.立方根的定义和性质。
2.理解立方根的求解方法。
三、教学难点:1.立方根的计算方法。
2.难题解析与策略。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教具、课堂练习题。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
五、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知1.以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小明有一块长为8米、宽为8米、高为8米的立方体,求立方体的体积。
”2.引导学生思考立方体和立方根之间的关系。
3.提出问题:“如果已知一个数的体积,如何求这个数的边长呢?”Step 2. 讲解立方根的定义和性质1.定义:立方根是指一个数的立方等于给定数的运算。
2.性质:a)任何正整数的立方根都是正整数。
b)任何负整数的立方根既可以是正整数也可以是负整数。
Step 3. 计算立方根1.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法求解立方根。
2.介绍立方根的计算方法:a)开方法:将一个数的立方根写成开平方的形式,然后用平方根的计算方法求解。
b)近似法:通过近似计算得到一个数的近似立方根。
3.示范计算方法,并进行练习。
Step 4. 难题解析与讨论1.给出一些难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解析难题的解题思路和策略。
Step 5. 课堂练习1.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班级合作,互相讨论和解答。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讲解立方根的定义和性质,以及立方根的计算方法。
通过实例引入,学生能够理解立方根的概念,并学会通过开方法和近似法求解立方根。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通过引导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讨论解析难题,学生能够深入理解问题的本质和解题的策略。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采用了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解答问题,提高了课堂练习的效果。
总体来说,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对立方根的理解和计算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七年级数学下册《立方根》教案、教学设计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4.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等形式,发现立方根的性质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通过以下过程与方法来提高数学素养:
1.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运用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技巧。
4.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2.对于选做题和拓展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水平选择完成。
3.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给予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提高数学素养。
4.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
6.梯度练习,巩固提高:
-设计具有梯度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逐步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巩固所学知识。
7.课堂小结,总结规律:
-在课堂小结环节,引导学生总结立方根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形成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体系。
8.融入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5.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可能出现的困难和误区,及时进行指导和纠正,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概念。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2《立方根》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2《立方根》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立方根》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13.2节的内容,主要介绍立方根的概念、性质和运算法则。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立方根的概念,掌握立方根的性质和运算法则,能够熟练运用立方根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有理数、实数等基础知识,对数的运算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立方根的概念和性质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讲解使其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解决实际问题中涉及的立方根运算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解答。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立方根的概念,掌握立方根的性质和运算法则;能够运用立方根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立方根的性质和运算法则;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立方根的概念、性质和运算法则。
2.难点:立方根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立方根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探究,发现立方根的性质和运算法则。
3.练习法:通过丰富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立方根的概念、性质和运算法则。
2.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立方根的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立方体模型,用于直观展示立方根的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如冰淇淋制作、土壤湿度测量等,引导学生思考涉及到的数学问题。
通过提问,引入立方根的概念。
2.呈现(15分钟)讲解立方根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立方体模型,使其理解立方根的直观意义。
通过PPT展示立方根的性质和运算法则,让学生初步掌握。
立方根教学设计教案
立方根教学设计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立方根的概念与性质。
2.掌握立方根的求解方法。
3.能够应用立方根进行实际问题的求解。
教学重点:1.立方根的概念与性质。
2.立方根的求解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立方根的概念与性质。
2.立方根的求解方法。
教学准备:1.课件或黑板。
2.尺子、计算器等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与概念引入(10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平方根的概念与性质。
2.提出问题:“你知道平方根以外的其他根吗?”,并让学生讨论并回答。
3.引入立方根的概念:“立方根是一个数的立方等于它。
”4.展示相关示例,如8的立方根是2,因为2³=8Step 2:立方根的性质(15分钟)1.教师出示课件或黑板上的立方根性质总结。
2.学生根据相关性质进行讨论,并提问与解答。
Step 3:立方根的求解方法(30分钟)1.通过示例引入立方根的求解方法。
示例1:求解27的立方根。
示例2:求解250的立方根。
2.教师讲解以下两种求解方法:方法一:通过试探法求解立方根。
方法二:通过立方根的计算公式求解立方根。
3.学生通过练习题进行巩固。
4.教师选择几道题进行讲解。
Step 4:应用立方根进行实际问题的求解(25分钟)1.教师提供一些实际问题,并引导学生运用立方根进行求解。
示例1:长方体的体积为343立方米,求边长。
示例2:一个水果箱的体积为512立方厘米,求最长的边长。
示例3:求一个立方体的体积为1000立方厘米,求边长。
2.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与解答。
3.部分学生上台展示解题过程与答案。
Step 5:归纳总结与作业布置(10分钟)1.教师与学生一起归纳总结立方根的概念与性质,以及求解方法。
2.布置作业:完成教师提供的练习题,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Step 6:课堂小结与回顾(5分钟)1.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
2.教师提问学生对立方根的理解情况,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自学其他高次方根的概念与求解方法,如四次根、五次根等。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3章第3节《立方根》优秀教学案例
1.生活情境的创设: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立方根实例导入新课,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了多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激发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讨论,使学生能够在团队中发挥各自的优势,互相学习和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证,提高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学生在学习立方根的过程中,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增强自信心。
3.学生认识到立方根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在实际教学中,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通过生活实例引入立方根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也是对学生已有知识的一次拓展和深化,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立方根的概念,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体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理解立方根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立方根的方法,能够运用立方根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5.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价值观,认识数学对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立方根的过程中,既掌握了数学知识,又培养了数学思维,更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数学素养。
本节课的案例亮点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能力,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提高数学素养,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3《立方根》教学设计1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3《立方根》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立方根》是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3节的内容,本节主要让学生理解立方根的概念,掌握求立方根的方法,并能够运用立方根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引入立方根的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方式,体会立方根的意义,感受数学的内在联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实数的基本概念,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但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仍需要通过具体的事物和实例来帮助理解抽象的概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三. 教学目标1.理解立方根的概念,掌握求立方根的方法。
2.能够运用立方根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和交流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立方根的概念。
2.求立方根的方法。
3.运用立方根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操作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体会立方根的意义。
3.实例讲解法: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掌握求立方根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
2.教学实例: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讲解和练习。
3.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立方体,如魔方、立方体模型等,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立方体有什么特殊的数学性质吗?”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呈现(10分钟)介绍立方根的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理解立方根的意义。
例如,一个正方体的体积是64,那么它的立方根是多少?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找到答案。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练习求立方根的方法。
给出一些具体的数字,让学生求它们的立方根。
立方根(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立方根(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理解立方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能够应用立方根计算相关问题。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立方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立方根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1. 理论知识讲解•介绍立方根的概念和符号表示。
•讲解立方根的计算方法,包括开立方公式和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 计算实例演示•通过示例演示如何计算一个数的立方根。
•引导学生理解立方根计算的步骤和思路。
3. 练习和巩固•提供一些简单的立方根计算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一些立方根相关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引入立方根的概念和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理论知识讲解通过课件或黑板等教学工具,讲解立方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重点解释开立方公式的原理和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3. 示例演示以一个具体的例子,演示如何计算一个数的立方根。
详细解释计算的步骤和思路,帮助学生理解立方根的计算过程。
4. 练习和巩固让学生进行立方根的练习题,通过大量的实践来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和提升计算速度。
同时,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同学们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
5. 总结和延伸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提供一些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五、教学评估通过课堂练习和小组讨论,检查学生对立方根概念和计算方法的理解程度。
可以布置一些作业题目,作为课后巩固和评估的依据。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我发现学生对立方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有了较好的理解。
示例演示的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了立方根的计算过程。
小组讨论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的计算速度较慢,需要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来提升他们的计算能力。
下一节课我将考虑设置更多的练习环节,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立方根》教学设计
《立方根》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求立方根的基本方法,能够应用基本方法解决与立方根相关的问题。
2.能力目标:能够利用立方根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求立方根的基本方法。
2.教学难点:能够利用立方根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一个有趣的问题,如“你知道立方体的边长是多少时,体积会是你的身高吗?”或者“你知道立方根和平方根有什么区别吗?”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思考。
2.理论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或者黑板进行理论讲解,首先带领学生回顾平方根的概念和求平方根的方法,然后引出立方根的概念,解释立方根与平方根的区别。
接着介绍求立方根的常用方法,如试错法、迭代法等,并通过例题讲解掌握具体的求解步骤。
3.学生练习(15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若干个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引导他们理解求解的思路和方法。
4.拓展应用(2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并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立方根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例如,如何计算一个球体的半径、一个容器的容积等。
学生可以在小组中讨论,思考如何运用立方根来解决这些问题,并将解决过程和结论展示给全班。
5.知识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总结,让学生以自己的语言向全班讲述求立方根的方法和应用。
教师及时纠正不准确的观点,确保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
6.课堂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课堂作业,巩固学生的知识,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应用能力。
作业可以包括求解立方根的练习题和实际问题的应用题。
四、教学评价:1.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积极参与讨论、问题解决能力、对立方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等。
2.教师收集学生的课堂作业,主要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方根
【教学目标】
1.了解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立方根。
2.能用立方运算求某些数的立方根,了解开立方与立方互为逆运算。
3.了解立方根的性质。
4.区分立方根与平方根的不同。
【教学重点】
立方根的概念。
【教学难点】
1.正确理解立方根的概念。
2.会求一个数的立方根。
3.区分立方根与平方根的不同之处。
【教学方法】
类比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方根的定义,若x 2=a ,则x 叫a 的平方根,即x =±。
若正方体的棱长为a ,体积为8,根据正方体体积的公式得a 3=8,那a 叫8的什么呢?本节课请大家根据上节课的内容自己来类推出结论,若x 3=a ,则x 叫a 的什么呢?
二、新课
(一)出示学习目标
(二)新课讲解
1.立方根的定义
我们知道,2的立方是8,3的立方的27,我们把2和3给取个名字叫立方根。
板书:若x 的平方等于a ,则x 叫a 的平方根,记作x =±,读作x 等于正、负二次根号a ,简称为x 等于正,负根号A .若x 的立方等于a ,则x 叫a 的立方根,记作x =±,读
a 2a 3a
作x 等于正、负三次根号a ,简称x 等于正、负根号A .
2.立方根的性质
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本的“做一做”和“议一议”强调立方根的表示
板书:
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0的立方根有一个,是0。
3.开立方的定义
求一个数a 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则求一个数a 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其中a 叫做被开方数。
4.平方根与立方根的区别与联系。
平方根与立方根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1)0的平方根、立方根都有一个是0。
(2)平方根、立方根都是开方的结果。
区别:
(1)定义不同:“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 ,这个数就叫做a 的平方根”;“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 ,这个数就叫做a 的立方根。
”
(2)个数不同: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一个正数有一个立方根;一个负数没有平方根,一个负数有一个立方根。
(3)表示法不同
正数a 的平方根表示为±,a 的立方根表示为。
(4)被开方数的取值范围不同
±中的被开方数a 是非负数;中的被开方数可以是任何数。
(三)例题讲解
讲解例1(用立方根的定义解决)
讲解时可以让学生先口述,再演示课件。
完成课本“想一想”。
表示a 的立方根,则()3等于什么?等于什么?
大家可以先举例后找规律。
: ()3=A .
(∵a 3是a 的立方,所以a 3的立方根就是a ,所以=A .)
a 3a a 3a 3a 3a 33a 3a 33a
【教学反思】
本节的内容最好在学生熟练掌握平方根的内容的前提下进行,这样就能让学生用类推的方法得出立方根的相关结论,学生会更容易理解与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