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育种的步骤和方法如下(精)

合集下载

植物学中的抗病抗虫育种方法

植物学中的抗病抗虫育种方法

植物学中的抗病抗虫育种方法植物是人类的重要食物来源,但在生长过程中会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造成生长受阻和产量下降。

因此,如何研究并开发出抗病抗虫的新品种,是植物育种中极为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从传统手段和现代技术两个方面介绍植物学中的抗病抗虫育种方法。

一、传统手段1.质量选择法这种方法是通过观测不同品种的P覆盖率(病害在种群中的比例),选择病害最少的种子,进行后代的繁殖。

这样在种群中就能筛选出抗病能力强的品种。

2.人工授粉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对花粉进行人工授粉,将高抗病品种的花粉授粉到病害重的品种上,使得后代具有了更强的抗病性。

3.杂交育种法这种方法与人工授粉法类似,是选择两个或多个不同的品种,将它们授粉或杂交,从而培育出具有更强抗病力的新品种。

通过这种方法育出的新品种具有较高的适应性和病害抵抗能力。

4.紫外辐射法紫外辐射法是使用紫外线对种子进行照射,使得基因发生改变,从而培育出的新品种抗病性更强。

二、现代技术1.遗传工程遗传工程是通过外源基因的导入或者定向突变生成的基因修饰手段,利用生物技术实现抗病、抗虫。

通过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多门学科的综合应用,可以在病虫害抵抗性、抗逆性、品质改良等多个方面进行改良。

2.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法这种方法是通过分子标记分析,选择与抗性相关的分子标记,将分子标记与抗性基因相关联,从而可以高效地筛选出具有抗病抗虫能力的新品种。

3.基因组编辑技术基因组编辑技术也是现代育种技术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CRISPR/Cas9系统,对自然界生物存在的基因进行剪接,从而使得抗病抗虫能力更强,品质更优,产量更高的新品种诞生。

总之,植物学中的抗病抗虫育种方法十分丰富多样,从传统方法到现代技术,都是育种人员共同研究的方向。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期待更多新技术的出现,从而更好地提高植物产量和质量,为人类的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植物抗病育种的方法与策略

植物抗病育种的方法与策略

植物抗病育种的方法与策略植物病害是在农业生产中常见的问题,会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和食品安全问题。

因此,植物抗病育种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将介绍植物抗病育种的方法和策略,帮助农民和农业科研人员掌握相关知识,提高抗病能力。

一、传统育种方法传统育种方法是植物抗病育种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这种方法主要通过选育具有抗病性的品种来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

传统育种方法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选择抗病亲本:通过对大量植物种质资源进行筛选,选择具有抗病性的品种作为亲本,为后续杂交提供优良基因。

2. 杂交育种:选择抗病亲本进行杂交,并进行杂交后代的筛选和选择。

3. 抗病性鉴定:对杂交后代进行抗病性鉴定,筛选出具有较高抗病性的品种作为繁育材料。

4. 繁育和推广:将选育出的抗病品种进行繁育和推广,为农民提供抗病能力强的植物品种。

传统育种方法虽然有效,但其周期较长,效率相对较低。

为了提高育种的效率和准确性,近年来,逐渐出现了分子育种和基因编辑等新技术。

二、分子育种方法分子育种方法是在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基础上,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育种方法。

通过识别与抗病相关的基因或分子标记,在短时间内有效选择具有抗病性的品种。

1. 基因定位:通过分子标记和遗传连锁图谱等手段,将与抗病性相关的基因定位在染色体上,确定其位置。

2. 功能解析:通过基因克隆和功能解析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抗病基因的功能和作用机制。

3.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利用分子标记进行抗病基因的筛选和选择,提高育种效率和准确性。

4. 基因组编辑:利用CRISPR/Cas9等基因组编辑技术,直接对植物基因进行编辑,增强或抑制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提高抗病能力。

分子育种方法具有高效、准确和可持续发展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植物抗病育种。

三、策略和创新除了上述育种方法,还可以采取一系列策略和创新来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

1. 多样性与遗传资源利用:充分利用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和种质资源,通过杂交和选择等手段,选育具有抗病性的品种。

遗传改良抗病育种方案

遗传改良抗病育种方案

遗传改良抗病育种方案1. 引言在农业生产中,病害是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遗传改良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本文将阐述一种遗传改良抗病育种方案,以帮助农民有效地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并增加产量。

2. 背景病害对作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病害直接导致植株凋谢、死亡甚至导致作物完全丧失,二是病害对作物的影响会导致产量的减少和品质的下降。

因此,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对于农业生产尤为重要。

3. 方法针对作物的抗病育种,可采用以下基本步骤:3.1. 选择抗病材料首先需要从大量的作物种质资源中筛选出具有较强抗病能力的品种或个体作为亲本材料。

这些材料应该经过鉴定和筛选,确保其抗病性稳定且能够遗传给后代。

3.2. 鉴定抗病性通过病原菌的感染试验,鉴定亲本材料的抗病性。

可采用不同病原菌进行感染试验,观察亲本材料的表现,评估其抗病程度。

3.3. 进行杂交选择抗病性强的亲本材料进行杂交,获得具有较强抗病能力的杂交后代。

在杂交中,需要注意控制亲本材料的纯合性,避免抗病基因的丧失。

3.4. 选择和筛选后代通过对杂交后代进行大量筛选和选择,筛选出具有较强抗病能力的个体作为育种材料。

该过程可通过人工鉴定、病原菌感染试验和分子标记等多种手段进行。

3.5. 连续选择和繁殖通过连续选择和繁殖,逐步提高育种材料的抗病性稳定性。

该过程需要持续进行,经过多轮选择后,逐渐选出具有优良抗病性的品种。

3.6. 培育抗病新品种最终,将选出的具有优良抗病性的材料进行选育,培育出适应当前环境的抗病新品种。

4. 优点遗传改良抗病育种方案具有以下优点:•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减少病害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通过选择和筛选,提高作物品种的抗病性稳定性,使其具有持久抗病能力;•能够针对特定的病害进行改良,提高作物对特定病害的抗性。

5. 局限性和挑战遗传改良抗病育种方案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挑战:•育种周期较长,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培育出具有较强抗病能力的新品种;•遗传改良涉及到大量的繁殖和选择工作,需要耗费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对于一些复杂性病害,仅通过遗传改良可能无法完全解决,还需要综合运用其他方法进行防控。

作物抗病性鉴定

作物抗病性鉴定

实验六作物抗病性鉴定作物抗病性鉴定(evaluation of disease resistance )是作物抗病育种的重要基础,从抗原筛选、后代选择、直到品种推广的全过程都离不开抗病性鉴定。

狭义的抗病性鉴定是评价寄主品种、品系或种质对特定病害抵抗或感染程度,广义的抗病性鉴定还应包括病原物的致病性评价。

鉴定方法包括自然鉴定、接种鉴定、田间成株鉴定、室内苗期鉴定、离体鉴定及间接鉴定等,在实际工作中则需根据作物、病害种类,目的要求和设备条件而定。

常用方法如下:1、田间自然鉴定自然发病条件下的田间鉴定是鉴定抗病性的最基本方法,尤其是在各种病害的常发区,进行多年、多点的联合鉴定是一种有效方法。

它能对育种材料或品种的抗性进行最全面、严格的考验。

田间鉴定的方法因作物种类而异,大田作物的田间鉴定一般要进行人工接种,接种方法又因病菌而异。

对于稻瘟病等气传病害,可分别用涂抹、喷雾及注射等方法进行接种,以使具有抗接触、抗侵入等抗病机制的品种也得以发病。

2、温室或田间接种鉴定这种方法是将病原菌孢子或病毒直接接种到温室或田间植株的叶片、果实或根上,它适合对所有作物进行抗病性鉴定。

由于抗病现象是寄主、病原物及环境条件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这种鉴定结果也能真实地反映被鉴定材料的抗病性,可靠性强。

接种鉴定的技术规程包括育苗、接种体的制备(病菌的分离、保存与抱子诱发)及接种3个环节,接种的方法有点滴法、喷雾法、摩擦法及注射法等。

3、离体接种鉴定为鉴定以组织、细胞或分子水平的抗病机制为主的病害,可选用离体接种鉴定。

具有操作简便,鉴定结果可靠等优点。

可同时分别鉴定同一材料对不同病原菌的抗性。

因直接从植株上取下子叶、叶片或果实进行鉴定,不影响幼苗正常生长发育和开花结实。

鉴定方法不仅因作物、病菌种类而异,而且抗病性分级标准也因作物、病原菌的种类不同而存在很大的差别。

以下则针对水稻稻瘟病、小麦条锈病、玉米大斑病等部分主要作物的最重要病害分别学习各种鉴定方法和技术。

病虫害防治中的抗性品种选育方法

病虫害防治中的抗性品种选育方法

病虫害防治中的抗性品种选育方法病虫害是农作物生产中常见的问题之一,严重影响着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为了有效地控制病虫害,选育抗性品种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策略。

本文将介绍一些病虫害防治中常用的抗性品种选育方法。

一、经典育种法经典育种法是传统的品种选育方法,通过人工选择相对抗性较强的个体进行杂交,将抗性基因逐代固定在后代种子中。

这种方法主要包括品种杂交、选择和后代测试三个阶段。

在品种杂交阶段,选取抗性较强的亲本进行杂交,通过亲本间的配对产生具有抗性基因的杂种。

在选择阶段,对杂交种进行筛选,选择出具有较高抗性的个体,将其作为下一代的亲本。

在后代测试阶段,将选育出的品种进行大田试验,验证其抗性之后再推广应用。

二、基因工程育种法与经典育种法相比,基因工程育种法可以更加精确地导入抗性基因,并且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品种选育。

该方法的主要步骤包括基因克隆、转化和品种筛选。

在基因克隆阶段,通过分离和克隆已知的抗虫抗病基因,得到基因的DNA序列。

在转化阶段,将克隆的基因导入目标作物的细胞中,使其表达抗虫抗病蛋白。

在品种筛选阶段,对转基因植株进行抗性鉴定和品质评价,最终选育出具有抗性的品种。

尽管基因工程育种法在品种选育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其应用受到一些限制,如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和可行性问题,以及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担忧等。

三、体细胞遗传育种法体细胞遗传育种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选育方法。

该方法通过细胞核的重新组合和转移,实现抗性基因的引入。

主要包括细胞核移植和胚胎培养两个步骤。

在细胞核移植阶段,将带有抗性基因的细胞核移植到受体细胞中,使其合并为一体。

在胚胎培养阶段,对移植后的胚胎进行培养,使其发育为完整的植株。

最终,通过遗传学分析和大田试验验证其抗性。

体细胞遗传育种法是一种高效的选育方法,可以克服传统育种方法中的某些限制。

然而,该方法仍然面临技术成熟度和成本效益等方面的挑战。

四、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法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法是一种通过分子标记技术辅助品种选育的方法。

第11章抗病育种

第11章抗病育种

轮回选择法(可以积累多个抗性基因) ①选用若干个具有水平抗性的亲本系,随机交配,
混合授粉,繁殖成综合品种群体。 ②从中选出若干抗性强的优株自交(人工辅助)。 ③自交后代按病害类别分成几份,分别种植,接种
鉴定,从中再选择具有多抗性的10~20个优系, 再互交,混合授粉,组成第一轮改良的多抗群体。 ④在第一轮的基础上,按上述程序进行第2、3...轮 的选择。
2、病原菌的生理小种
同一种病原菌(种或变种)可以分化出不 同的类型,它们对不同品种有不同的毒性,某个 特定病原菌类型称为生理小种,也叫毒性小种 。
生理小种在形态上难以区分,只能用一套抗 病能力不同的鉴别寄主来区分。 要求:鉴别力 强;抗性反应稳定;具有不同的抗病基因;有代 表性的纯系品种。
3、生理小种的消长
➢ 毒性基因只能克服相应的抗性基因而产生毒 性效应。
➢ 在寄主—寄生物系统中,任何一方的上述基 因,都只有在对方相对应基因的存在下,才 能被鉴别出来。
病原菌 小种
0 1 2 3
基因型 A1A1A2A2
甲 r1r1r2r2
感病
a1a1A2A2 感病
A1A1a2a2 感病
a1a1a2a2 感病
寄主品种及其基因型
种工作较好国家或地区收集。 3、从育种的后代材料鉴定筛选。 4、从近缘种属植物中挖掘。
(二) 抗病品种选育方法 1、引种 2、选择育种 3、杂交育种
除采用常规的系普法、混合法选育单基因 或少数主基因抗性外,在选育由多基因控制的、 或者抗多种病虫害的品种时: ➢异花授粉作物可采用轮回选择法。 ➢自花授粉作物可采用双列选择交配法 。
品种的抗性表现,与品种本身、病原(虫)数量和 侵染力以及环境条件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抗病育种的步骤和方法如下(精)

抗病育种的步骤和方法如下(精)

抗病育种的步骤和方法如下:一、抗源的选择广泛授集育种原始材料,从中筛选具有能抗某种或某几种,或抗某一病害的不同生理小种的亲本作为抗源,这是选育抗病品种的最为重要的物质基础。

抗病基因的主要供体之一是作物的近缘野生植物,目前育成的各种作物的抗病品种,大都是将野生近缘植物的抗病基因(或其衍生种)导入新品种而育成的。

一般说来,作物初生基因中心或多样性中心,即寄主、寄生物的共同发源地,寄主的抗病类型和病菌的毒性类型,往往最为复杂多样。

例如美国在土耳其南部授集到一个小麦标本(编号PI178383),能抗条锈病4个生理小种,腥黑穗病的35个和矮腥黑穗病的10个生理小种。

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在6723个原始材料中筛选抗草丛矮缩病的抗源,结果从印度的一个野生稻(O. nivara)中找到了抗源。

苏联在墨西哥野生棉种中找到了抗棉花黄萎病的抗源,并育成了抗病品种塔什干1号、3号。

其次,选用抗源时,必须了解本地区本作物主要病害病菌类型及主要生理小种的组成、抗源的抗谱大小。

如1963年因出现条中13、16号小种,使南大2419小麦失去抗性;1972年出现新小种条中18、19号,使阿勃、丰产3号小麦失去抗性。

据研究,抗源的抗谱与抗性持久性有关系。

例如抗条锈品种尤皮Ⅱ,抗10个小种,对1个小种感病,维持抗性18年;丰产3号对7个小种免疫,5个小种抗,2个小种感,维持抗性9年;北京8号对1个小种免疫,2个小种抗,6个小种感病,维持抗性4年。

选育抗病品种,利用野生近缘植物或古老的地方品种,往往会带来若干不易克服的缺点,所以一般以利用其衍生种作抗源比较好。

例如,用“高加索”作为抗白粉病亲本,高加索的抗源来自德国品种牛朱特(牛朱特与无芒4号杂交,再与无芒1号回交育成高加索),而牛朱特的抗源来自黑麦,抗源也可用人工诱变方法自行创造。

必须指出,抗源单一化,实质上就是品种单一化,容易使新品种失去抗性。

因此必须广泛授集抗源。

例如,日本从1932年就开始进行抗稻瘟病基因的分析研究工作。

蔬菜作物抗病品种培育

蔬菜作物抗病品种培育

蔬菜作物抗病品种培育一、引言近年来,蔬菜种植业遇到了许多病害问题,这不仅给农民带来了经济损失,也影响了人们对健康蔬菜的需求。

因此,培育抗病品种成为了蔬菜作物产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探讨蔬菜作物抗病品种培育的方法和意义。

二、抗病品种培育的意义蔬菜作物抗病品种培育的意义在于提高蔬菜作物产量和质量,减少病害给农民带来的经济损失。

一旦出现病害,不仅会导致蔬菜植株生长不良,还会影响到果实的品质和口感。

通过培育抗病品种,可以增强蔬菜作物对各类病害的抵抗力,降低患病率,确保蔬菜作物的安全生产和供应,满足人们对健康蔬菜的需求。

三、蔬菜作物抗病品种培育的方法1. 遗传育种遗传育种是蔬菜作物抗病品种培育的主要手段之一。

通过选择抗病亲本进行杂交、选择、反复育种等一系列工作,可以培育出具有抗病性的新品种。

例如,选取抗病覆盖底薤亲本与普通底薤亲本进行交配,再选择并回交多代,最终培育出抗病性更强的新品种。

2. 基因工程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基因工程也逐渐应用于蔬菜作物抗病品种培育中。

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将特定的抗病基因导入到目标作物中,使其具备抵抗病害的能力。

例如,将某个抗病基因从一种蔬菜植物导入到另一种蔬菜植物中,使其能够抵抗原本易受感染的病害。

3. 病害防控在培育抗病品种的同时,合理的病害防控对于蔬菜作物的健康生长也至关重要。

加强病害监测和预警,合理使用化学药剂和生物制剂,加强土壤管理和病害源的控制,能够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保护蔬菜作物的生长。

四、案例分析以西红柿为例,由于它的叶片薄而嫩,比较易受到多种病害的侵袭,因此西红柿的抗病性培育一直是育种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通过遗传育种、基因工程等手段,育出了多个基因型抗病品种。

这些品种在生长季节内不仅叶片绿色健壮,而且抵抗力强,能够有效抵御各种病原菌的入侵,大大提高了西红柿的产量和品质。

五、展望目前,蔬菜作物抗病品种培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未来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蔬菜作物的抗病机理,寻找新的抗病基因,探索更有效的培育方法。

病虫害防治中的抗性育种技术

病虫害防治中的抗性育种技术

病虫害防治中的抗性育种技术病虫害是农作物生产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们给农民带来许多麻烦和损失。

传统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往往依赖农药的大量使用,然而这种方式不仅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还容易引发抗药性的发展。

因此,病虫害防治中的抗性育种技术应运而生。

一、什么是抗性育种技术?抗性育种技术是通过选择和培育具有抗病虫害能力的农作物品种或杂交种,以提高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

它通过遗传学原理和育种方法,利用作物本身的遗传多样性,选育出天然抗性强的品种,从而减少对农药的依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保护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二、抗性育种技术的原理抗性育种技术的核心原理是“选择和筛选”。

在病虫害常发的地区,通过大规模的试验田和种质资源的筛选,选出抗病虫害能力强的品种或杂交种。

这些品种或杂交种具有较高的抗性基因频率,能够在病虫虫害发生时有效抵御病虫害的侵袭。

三、抗性育种技术的方法1. 多基因抗性选育方法:通过多基因抗性选育方法,从杂交种或自交系中挑选具有多个抗性基因的品种。

这些抗性基因可以产生协同作用,提高抗病虫害的效果。

例如,在小麦白粉病的抗病性育种中,通过选择具有不同抗性基因的亲本,进行杂交,获得具有多基因抗性的小麦品种。

2. 点位突变选育方法:通过基因突变或点位突变技术,改变作物基因的表达,提高其抗病虫害的能力。

近年来,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在抗性育种中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

利用CRISPR技术可以精确编辑作物基因,使其具备特定抗性。

例如,在水稻的白叶枯病抗性育种中,利用CRISPR技术可使水稻基因失活,从而提高其抗性。

3. 基因组选择育种方法:通过基因组学的方法,筛选具有抗性基因的个体,实现精确的育种目标。

基因组选择育种方法可以大大缩短育种周期,提高育种效果。

例如,在玉米的抗玉米花叶病育种中,利用基因组选择技术筛选出具有抗性基因的杂交种,从而提高抗性。

四、抗性育种技术的应用前景抗性育种技术的应用前景广阔。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和农药使用的限制,抗性育种技术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植物抗病与育种的新技术和方法

植物抗病与育种的新技术和方法

植物抗病与育种的新技术和方法植物作为人类的重要食物来源和生态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抗病能力和生长发育水平对人类健康和环境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由于现代农业生产对高产和高抗性的要求,植物常常在繁殖和生长的过程中受到各种病害的侵袭,对它们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甚至对农作物的生产稳定性和市场供求关系产生了严重的挑战。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科学家们在植物育种和生物学技术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开发了一系列新的抗病和育种技术和方法。

植物抗病的新技术1. 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是一种新兴的技术,可以直接修改植物的基因,以改变它们的性状和抗病能力。

该技术通过敲除或替换某些基因,可以使植物更加抗病,能够克服一些疾病带来的负面影响。

例如,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创造的抗病玉米品种,能够在自然环境中免受玉米叶斑病的侵害,并且产量高达25%。

2. 基因组学和表观遗传学技术植物基因组学和表观遗传学技术能够识别和解析植物基因组中与抗病性、植物生长和发育相关的基因和路径,为植物育种和抗病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例如,科学家们利用基因组学技术,在水稻中发现了一个关键的基因——OsCCD7,该基因可以影响水稻生长和抗病能力,因此将该基因向水稻中移植,可以大大增加水稻的产量及其对病原菌的抗性。

3. 寄生菌菌丝翻译阻断技术寄生性宿主关系是很多植物病原性菌和寄生性真菌的一种常见现象。

利用寄生菌菌丝翻译阻断技术,可以把寄生菌进入宿主的能力降到最低,从而避免植物受到病害的威胁。

这项技术已经应用于土壤传播的真菌病,如番茄科蔷薇花粉螨病和玉米秸秆腐朽病等,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植物育种的新方法1. 精选育种精选育种是通过筛选和选择具有相对稳定的抗性特征的优质植株进行交配和配对,以产生更抗病的新品种。

现代育种中广泛应用的最先进的精选育种技术是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MAS法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对植物的遗传结构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以确定哪些候选品种具有相关的抗病和生长特征,从而选择出最适合培育的植株。

水产抗病育种技术路线

水产抗病育种技术路线

水产抗病育种技术路线
水产抗病育种技术路线是指通过选择和育种方法,培育出具有较强抗病性的水产动物品种。

以下是一般的水产抗病育种技术路线:
1. 抗病性评估与筛选:首先,对水产动物进行疾病抗性评估和筛选。

这包括观察动物对不同病原微生物的感染程度、存活率等指标,筛选出具有较强抗病性的个体或群体。

2. 亲本选择:根据抗病性评估结果,选择具有较强抗病性的亲本。

亲本应该具备抗病性遗传基础,同时也要考虑其他经济性状,如生长速度、体型等。

3. 杂交育种:采用杂交育种方法,将抗病性较强的亲本进行交配。

通过杂交,可以获得具有更强抗病性的后代。

4. 选择育种:通过连续选择和繁殖,选择出具有更高抗病性的个体。

这需要根据繁殖后代的抗病性指标,选择具有较好表现的个体作为下一代的亲本。

5. 繁殖管理:在繁殖管理中,要注意避免疾病传播和交叉感染。

定期进行疫苗接种、疾病监测和隔离措施,确保健康的种群。

6. 鉴定与验证:通过对育种后代进行抗病性鉴定和验证,评估育种效果。

如果结果证明抗病性得到了显著提高,可以选择将这些品种投入商业化生产。

水产抗病育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遗传、环境和疾病因素等。

此外,不同的水产动物在抗病育种技术上可能存在差异,具体的技术路线需根据目标物种的特点来确定。

抗病回交育种方案

抗病回交育种方案

抗病回交育种方案引言抗病回交育种是一种重要的育种方法,通过回交将具有抗病性的基因引入到育种品种中,从而提高品种对病害的抵抗力和产量。

本文将介绍一种抗病回交育种的方案,包括选择亲本、回交设计、鉴定抗病性等关键步骤。

选择亲本在进行抗病回交育种时,首先需要选择具有抗病性的亲本作为回交的源头。

选择亲本应该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抗病性:选择具有高度抗病性的亲本,尽可能选择与目标育种品种抗病性接近的亲本。

2.产量性状:除了抗病性外,亲本还应具有良好的产量性状,以确保回交后获得的品种在产量上也有较好的表现。

3.遗传背景:选择亲本时应注意其遗传背景是否与目标育种品种相近,以降低回交后的杂质含量。

回交设计回交设计是抗病回交育种的核心环节。

回交过程中,将选择的抗病性亲本与目标育种品种进行杂交,然后将杂交后的F1代与目标品种进行回交,以逐步将抗病性基因固定在目标品种中。

回交设计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因素:1.回交代数:回交的代数决定了基因固定的效果,一般选择回交2-4代进行。

回交次数越多,基因固定的效果越好,但时间成本也会增加。

2.回交比例:回交比例指杂交后的F1代与目标品种之间的比例。

回交比例越大,则回交后的品种中抗病性基因的固定程度越高。

3.选择标记:回交过程中可以选择某种标记物进行筛选,以帮助鉴定回交后的目标品种。

常用的选择标记包括分子标记和形态标记。

鉴定抗病性回交完成后,需要对回交后的目标品种进行抗病性的鉴定,以确认回交的效果。

鉴定抗病性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病原鉴定:确定目标品种所面临的主要病原,以选择合适的鉴定方法。

2.鉴定方法:根据病原和目标品种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鉴定方法。

常用的鉴定方法包括病原分离培养、病原鉴定试验、抗病性评价等。

3.鉴定结果分析:根据鉴定结果,对回交后的目标品种进行抗病性的评估和分析。

评估结果可以通过抗病性指数、病情评分等进行量化。

结论抗病回交育种是一种有效的育种方法,可以在保持目标品种优良性状的基础上,提高品种对病害的抵抗力。

农作物抗病品种种植的栽培技术新

农作物抗病品种种植的栽培技术新

灌溉与排水系统设计
灌溉系统
设计合理的灌溉系统,确保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都能获得充足的水分。
排水系统
对于地势低洼或排水不良的田块,应设计排水沟或排水管道,防止涝害发生。
03
播种与密度管理技术
播种时间确定及影响因素分析
播种时间确定
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病虫害发生规律等因素,选择适宜的播种时间。
影响因素分析
农作物抗病品种种 植的栽培技术
汇报人:XX 2024-02-03
目录
• 抗病品种选择与特点 • 栽培技术基础与准备 • 播种与密度管理技术 • 田间管理与病虫害防治策略 • 收获与储存技术要点 • 总结与展望:提高农作物抗病性能栽培技
术水平
01
抗病品种选择与特点
抗病品种筛选原则
抗病性强
优先选择对当地主要病 害具有较高抗性的品种
分布均匀。
补苗操作技巧
发现缺苗断垄时,及时用同一品 种的种子浸种催芽后进行补种, 或移栽预先培育好的壮苗进行补
缺。
定苗操作技巧
在幼苗长到一定大小时(如3-4 片真叶),根据预定的种植密度 和株行距,保留健壮的幼苗,拔 除多余的苗,使田间幼苗分布均
匀、生长健壮。
04
田间管理与病虫害防 治策略
田间杂草清除方法及注意事项
将筛选出的抗病品种和配套的栽培技术进行推广应用,有 效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提高了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 ,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存在问题分析及改进建议
01
抗病品种选育仍需加强
当前抗病品种的选育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需要加强基础研
究,提高选育的准确性和效率。
02
栽培技术体系有待完善
考虑温度、光照、水分等环境因素对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避免不利条件 导致出苗不齐、病虫害严重等问题。

培育抗病水产品种的方法与技巧

培育抗病水产品种的方法与技巧

培育抗病水产品种的方法与技巧一、引言水产品养殖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产业之一,然而病害问题一直是困扰养殖户的一大难题。

为了提高水产品的抗病能力,培育出更加健康、稳定的品种,本文将介绍一些培育抗病水产品种的方法与技巧。

二、环境调控在养殖水体中,适宜的环境对于水产品的生长和免疫力都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我们需要控制水质的稳定性,尽量避免过多有害物质的积累。

此外,适宜的水温和溶解氧含量等也是重要的因素。

通过科学化的环境调控,可以提高养殖水体中的氧含量,并减少病害的传播。

三、合理饲养管理良好的饲养管理可以增强水产品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首先,我们需要为水产品提供均衡的饲料,以满足其生长和免疫需要。

其次,合理的饲养密度和饲养场所也是非常重要的。

过高的饲养密度容易导致疾病传播,而优良的饲养场所可以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并减轻疾病的发生。

四、物种选育在培育抗病水产品种中,物种选育是核心的一环。

我们可以通过选择遗传优良、抗病性强的个体进行育种,以提高新一代的抗病能力。

同时,利用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手段,也可以通过改良水产品的遗传信息,使其具备更强的抗病能力。

五、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水产品病害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注射疫苗,可以激发水产品的免疫系统,增强其抗病能力。

同时,合理的疫苗接种计划也可以帮助养殖户规避特定病害的风险。

在选择疫苗时,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疫病类型和养殖环境进行综合考虑,以确保接种效果的最大化。

六、病害监测与防控病害的及时监测和防控对于培育抗病水产品种至关重要。

通过定期检查水产品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病害的早期征兆,可以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在防控方面,我们可以采用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综合手段,以降低疫病的发生风险。

七、科学养殖技术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许多新养殖技术也逐渐应用于水产品的培育中。

例如,利用光照调控技术可以提高水产品的饲料转化率和免疫力;利用声学振荡技术可以促进水产品的健康生长等。

科学养殖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水产品的生产效率和品质,并增强其抗病能力。

作物抗病性鉴定

作物抗病性鉴定

实验六作物抗病性鉴定作物抗病性鉴定(evaluation of disease resistance ) 是作物抗病育种的重要基础,从抗原筛选、后代选择、直到品种推广的全过程都离不开抗病性鉴定。

狭义的抗病性鉴定是评价寄主品种、品系或种质对特定病害抵抗或感染程度,广义的抗病性鉴定还应包括病原物的致病性评价。

鉴定方法包括自然鉴定、接种鉴定、田间成株鉴定、室内苗期鉴定、离体鉴定及间接鉴定等,在实际工作中则需根据作物、病害种类,目的要求和设备条件而定。

常用方法如下:1、田间自然鉴定自然发病条件下的田间鉴定是鉴定抗病性的最基本方法,尤其是在各种病害的常发区,进行多年、多点的联合鉴定是一种有效方法。

它能对育种材料或品种的抗性进行最全面、严格的考验。

田间鉴定的方法因作物种类而异,大田作物的田间鉴定一般要进行人工接种,接种方法又因病菌而异。

对于稻瘟病等气传病害,可分别用涂抹、喷雾及注射等方法进行接种,以使具有抗接触、抗侵入等抗病机制的品种也得以发病。

2、温室或田间接种鉴定这种方法是将病原菌孢子或病毒直接接种到温室或田间植株的叶片、果实或根上,它适合对所有作物进行抗病性鉴定。

由于抗病现象是寄主、病原物及环境条件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这种鉴定结果也能真实地反映被鉴定材料的抗病性,可靠性强。

接种鉴定的技术规程包括育苗、接种体的制备(病菌的分离、保存与抱子诱发)及接种3 个环节,接种的方法有点滴法、喷雾法、摩擦法及注射法等。

3、离体接种鉴定为鉴定以组织、细胞或分子水平的抗病机制为主的病害,可选用离体接种鉴定。

具有操作简便,鉴定结果可靠等优点。

可同时分别鉴定同一材料对不同病原菌的抗性。

因直接从植株上取下子叶、叶片或果实进行鉴定,不影响幼苗正常生长发育和开花结实。

鉴定方法不仅因作物、病菌种类而异,而且抗病性分级标准也因作物、病原菌的种类不同而存在很大的差别。

以下则针对水稻稻瘟病、小麦条锈病、玉米大斑病等部分主要作物的最重要病害分别学习各种鉴定方法和技术。

果树抗病育种

果树抗病育种

果树抗病育种
果树抗病育种
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果树的抗病育种也越来越成熟,这让果农
们可以更加轻松地种植出更加健康、高产的果树。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
果树的抗病育种方法。

一、苹果树
苹果树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果树。

对于苹果树的抗病育种,
我们首先需要注意的是选用抗病品种进行育种,比如说红富士苹果、
金帅苹果等,这些品种具有很好的抗病性,可以大大降低栽培成本和
病害发生率。

其次,我们还需要注意栽培管理的细节,比如说定期修剪枝条、适时
给予肥料,这些措施可以增强苹果树的抗病能力,提高产量和品质。

二、梨树
梨树作为另一种非常重要的果树,同样也需要进行抗病育种。

其中比
较常见的抗病品种有鸭梨、香梨、秋水梨等,这些品种不仅抗病性强,而且还具有口感好、品质高的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采用一些可行的措施来增强梨树的抗病性,比
如说定期喷洒杀虫剂和药剂,这些措施可以防止病害的侵袭,保障果树的健康生长。

三、桃树
桃树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受欢迎的一种果树,不仅因为果实鲜美可口,还因为其营养丰富、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对于桃树的抗病育种,我们首先需要选用抗病品种,比如说水晶桃、甜桃等,这些品种不仅产量高、品质好,而且抵抗病害的能力非常强。

其次,我们还可以通过定期施肥、除虫、剪枝等措施来提高桃树的抗病能力,这些措施可以促进果树的生长,增强其机体免疫力,从而减少病菌的侵袭。

综上所述,果树的抗病育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只有采取科学的育种方法和细致的栽培管理,才能培育出品质高、产量大、抗病性强的果树品种,为果农们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抗病育种培育抗病品种的技术

抗病育种培育抗病品种的技术

抗病育种培育抗病品种的技术抗病育种是现代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

通过选择、繁殖和培育抗病植株,可以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能力,减少病害对作物的危害。

本文将探讨抗病育种的技术以及培育抗病品种的方法。

一、病害的影响在农业生产中,病害是造成作物减产和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病害不仅能导致作物的直接损失,还会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降低作物的抗逆能力。

因此,抗病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二、选择抗病基因抗病育种的第一步是通过对不同品种的筛选,选择具有抗病基因的品种作为亲本。

亲本的选择要根据所要培育的作物和目标病害的特点来确定。

一般来说,具有多个抗病基因的品种更有可能获得抗病性强的后代。

三、杂交培育为了获得更优良的品种,可以采用杂交培育的方法。

杂交培育通过将两个具有抗病基因的亲本进行杂交,获得新的杂交种。

杂交种通常会表现出比亲本更强的抗病性能。

四、基因编辑技术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抗病育种的方法也得到了改进。

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直接修改作物的基因序列,使其具有抗病能力。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针对特定的病害,选择性地编辑作物的基因,提高其抗病性。

五、细胞培养和选择细胞培养和选择是另一种用于培育抗病品种的技术。

这种方法通过从植物体中分离出单个细胞,并在适宜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和筛选,获得抗病性较强的细胞。

然后,将这些细胞再进行再生,最终得到具有抗病性的新品种。

六、遗传多样性的利用为了增加育种的成功率,可以利用遗传多样性来培育抗病品种。

遗传多样性是指在某一物种内存在的多种基因型和基因组构成的变异。

通过广泛收集、保存和筛选来自不同地区和种群的品种,可以使育种过程中的遗传变异更加丰富,并提高培育抗病品种的成功率。

七、研究抗病机理在培育抗病品种的过程中,研究抗病机理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深入了解病害的发生机制,才能更好地选择抗病基因和培育抗病品种。

通过对抗病机理的研究,可以为抗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总结:抗病育种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技术,它可以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能力,减少病害对作物的危害。

如何利用培育技术培养出高产抗病作物新品种

如何利用培育技术培养出高产抗病作物新品种

如何利用培育技术培养出高产抗病作物新品种培育新品种的过程,是一项复杂而创新性的工作。

培养出高产抗病作物新品种,不仅能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还能够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从而实现可持续农业的目标。

在现代农业中,培育技术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如何利用培育技术培养出高产抗病作物新品种。

首先,利用遗传改良技术是培育新品种的重要途径之一。

遗传改良技术的核心是选择和育种。

通过选择具有抗病性和高产性的亲本植株,进行交配和杂交,然后通过选择和筛选优良的后代,逐步培育出抗病性和高产性更好的品种。

遗传改良技术包括传统育种和分子育种两种方式。

传统育种是通过观察和选择亲本植株的性状,然后进行交配和选择优良后代的过程。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成本低、技术成熟。

但是,由于传统育种是基于性状的,所以存在选择主观性强、进展缓慢的问题。

分子育种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育种的一种方法。

通过分析植物的基因组和DNA序列,可以更准确地了解植物的性状和抗病性。

分子育种可以通过基因编辑、转基因等技术,有针对性地改变植物的基因组,培育出更高产抗病的新品种。

然而,分子育种也存在伦理道德和风险评估等问题,需要谨慎操作。

其次,利用细胞培养技术也是培育新品种的重要手段之一。

细胞培养是指将植物的细胞或组织在无菌条件下培养和繁殖的过程。

通过细胞培养技术,可以快速繁殖和扩大抗病性和高产性植株的数量。

同时,细胞培养也可以通过诱导突变、植物组织再生等技术,培育出更具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细胞培养技术的应用范围很广,例如,通过植物体外培养技术,可以利用分生组织培养、愈伤组织培养等技术来快速繁殖植株。

此外,利用体外培养技术进行基因转化也是一种常见的方式。

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将具有抗病性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中,进而培育出具有抗病性的新品种。

再次,利用基因组学技术也是培育新品种的重要途径之一。

基因组学技术是研究生物体基因组的一门科学。

通过基因组学技术,可以全面了解植物的基因组结构和功能,为培育高产抗病作物新品种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尽早进行抗病育种,增加蜂产品的质量,养蜂人必学的育种方法

尽早进行抗病育种,增加蜂产品的质量,养蜂人必学的育种方法

尽早进行抗病育种,增加蜂产品的质量,养蜂人必学的育种方法论蜂王的重要性,论雄峰培育的重要性,论抗病育种技术……话不多说,我们一期一期来慢慢阐述这些重要性,本次疯狂养蜂人给大家带来的内容是抗病育种。

从长远考虑,进行抗病育种,加强中蜂自身的抗病能力,是不用或者是少用药剂减少蜂产品污染的好办法,也是可行的。

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大家参考。

1、选育具有卫生行为的蜜蜂,具有卫生行为的蜜蜂既能抗瓦螨,也能抵抗美腐病和白垩病。

第一,接种杀死的蜂蛹,选出具有清巢行为的蜂群。

把封盖1~3天的封盖蛹脾放在—20℃左右的冰柜内冰冻24个小时,将蜂蛹冻死后切成50毫米×60毫米的小块,每个小块含有100个蜂蛹。

第二,在无蜜源或者是小蜜源时期,在每个试验群的1个子脾上,镶上1块含200个冻死蜂蛹的小块蛹脾,经过48个小时之后的测定:48小时以内将大部分死蛹咬开并移出死蛹的蜂群,是具有卫生行为的蜂群,再重复测定一次,选出的蜂群可以作为种群。

种群的数量至少在5群以上。

第三用选出的全部种群分别培育处女王跟雄蜂。

第四,在半径5千米以内,无其他蜂群的地方建立隔离交配场。

将含有处女王的交尾群放置在隔离交配场的中心位置。

将雄蜂种蜂群放在距离交配场3千米左右的地方,让处女王能够与选定好的雄蜂交尾产卵,延续其优良的品质遗传给下一代蜂群,保证下一代蜂群蜂势强大,抗病能力强。

第五,如果是有条件的养蜂场,最好能够采用蜂王人工授精技术,采取这种方法可以正确的将处女王与选中的雄蜂进行交配。

第六,用已经受精并且产卵的新蜂王更替没有卫生行为蜂群的蜂王。

可以依次进行多代培育出健康、抗病能力强的蜂群,从而保证蜂群群势强大,增加经济效益第七,将选育的抗病蜂群与当地饲养的蜂群进行抗病能力跟蜂产品质量的对比试验。

选出蜂产品产量高、抗病能力强的蜂群作为种群。

第八,蜜蜂经过数代不断地近亲交配,抗病能力或者是抗螨虫的能力会加强,但是蜂王的产卵量跟工蜂哺育的成活率会大大降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病育种的步骤和方法如下:一、抗源的选择广泛授集育种原始材料,从中筛选具有能抗某种或某几种,或抗某一病害的不同生理小种的亲本作为抗源,这是选育抗病品种的最为重要的物质基础。

抗病基因的主要供体之一是作物的近缘野生植物,目前育成的各种作物的抗病品种,大都是将野生近缘植物的抗病基因(或其衍生种)导入新品种而育成的。

一般说来,作物初生基因中心或多样性中心,即寄主、寄生物的共同发源地,寄主的抗病类型和病菌的毒性类型,往往最为复杂多样。

例如美国在土耳其南部授集到一个小麦标本(编号PI178383),能抗条锈病4个生理小种,腥黑穗病的35个和矮腥黑穗病的10个生理小种。

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在6723个原始材料中筛选抗草丛矮缩病的抗源,结果从印度的一个野生稻(O. nivara)中找到了抗源。

苏联在墨西哥野生棉种中找到了抗棉花黄萎病的抗源,并育成了抗病品种塔什干1号、3号。

其次,选用抗源时,必须了解本地区本作物主要病害病菌类型及主要生理小种的组成、抗源的抗谱大小。

如1963年因出现条中13、16号小种,使南大2419小麦失去抗性;1972年出现新小种条中18、19号,使阿勃、丰产3号小麦失去抗性。

据研究,抗源的抗谱与抗性持久性有关系。

例如抗条锈品种尤皮Ⅱ,抗10个小种,对1个小种感病,维持抗性18年;丰产3号对7个小种免疫,5个小种抗,2个小种感,维持抗性9年;北京8号对1个小种免疫,2个小种抗,6个小种感病,维持抗性4年。

选育抗病品种,利用野生近缘植物或古老的地方品种,往往会带来若干不易克服的缺点,所以一般以利用其衍生种作抗源比较好。

例如,用“高加索”作为抗白粉病亲本,高加索的抗源来自德国品种牛朱特(牛朱特与无芒4号杂交,再与无芒1号回交育成高加索),而牛朱特的抗源来自黑麦,抗源也可用人工诱变方法自行创造。

必须指出,抗源单一化,实质上就是品种单一化,容易使新品种失去抗性。

因此必须广泛授集抗源。

例如,日本从1932年就开始进行抗稻瘟病基因的分析研究工作。

已鉴定出稻瘟病菌有T、C、N三个群共18个类型,并鉴定出14个抗病基因,其中只有pi-a和pi-i是日本的,其它12个基因都是从国外引进的。

如中国的“杜稻”、“荔枝红”(pi-k基因),美国的“辛尼斯”(pi-z),巴基斯坦的“塔杜康”(pi-ta、pi-ta1),印度的TKM-6(pi-z t),印尼的“金娜”(pi-b),马来西亚的“美丽克库宁”(pi-b)等。

目前由于生理小种的变化,如中国的杜稻等具有pi-k,或pi-ta2等基因的抗病品种已失去抗性。

因而如能累积对所有小种的抗病基因,则可以增强品种的抗病性。

日本对水稻抗白叶枯的育种也十分重视。

按日本病原菌的菌型和其相对的抗病品种,大致分为四个群和五个菌系(表1)。

其中I型菌系群在日本全国都有分布,黄玉群对菌系I的抗性由一对显性基因X a-1所控制,而R. Emas群对菌型I和II的抗性是由两对联锁的显性基因X a-1和X a-2控制的。

二、育种材料的抗病性鉴定抗病性鉴定是育种工作基本环节之一。

正确的鉴定,又是正确选择的重要依据。

1、抗病性鉴定的方式与方法鉴定抗病性最可靠的方法是直接测定植物的感病性。

一般分为:(1)田间鉴定和室内鉴定田间鉴定容易受气候条件的干扰,有时结果不甚可靠。

有些病害有时在自然情况下不发病,必须用人工方法,创造充分发病的条件,如喷水、遮荫、调节播种期和增加施肥量等,或送到经常发病的地区鉴定。

室内鉴定可以不受季节性限制,并便于控制使用各个小种和防止危险性病原菌的污染。

但必须有调节温湿度和光照的设施。

同时,有些病害,如麦类锈病,马铃薯晚疫病等,抗性常常显现在成株期,如果在温室内鉴定,占用面积较大,鉴定材料不可能很多,故室内鉴定适合于苗期鉴定。

(2)成株期鉴定和苗期鉴定某些病害成株期鉴定与苗期鉴定基本一致。

有些病害如小麦锈病,有时苗期感病而在成株期抗病。

成株期鉴定一般都在田间进行,最好另设病圃。

某些气传病害常发病地区,可种植诱发行,行内种植1-3个最感病品种的混合种子,每隔一定距离种一长行,与鉴定材料的行向垂直,并在鉴定材料中隔一定距离,种植抗病和感病对照品种,以便检验发病是否均匀,必要时计算相对病指。

但为了保证充分发病并获得较为可靠的结果,应该进行人工接种鉴定。

接种的方法有①注射接种:在适当的生育期(条锈在拔节前后,秆锈在孕穗期)注射本地区的流行小种病孢子悬浮液,并调节环境条件,以利发病。

注射接种可在诱发行(每隔1米)注射若干株,也可注射在鉴定材料茎秆上。

②分圃接种:对杂种后代材料一般采用混合菌种接种,如需要分小种接种,可采用分圃鉴定(1个小种一个圃),小种圃间隔约100米。

每个圃中的材料,种植一米长短行即可。

③喷雾接种:用孢子悬浮液喷洒整个小种圃,用塑料薄膜覆盖保湿,这样发病快,可防止小种间污染。

苗期鉴定一般在温室内进行,在短时期内可获得大量材料的鉴定结果。

苗期接种一般采用扫抹法,滑石粉稀释孢子撒接法等。

其它接种方法因病害种类不同而异,如小麦赤霉病可用麦粒地表接种,腥黑穗病、线虫病可用孢子或虫瘿拌种接种。

棉花枯黄萎病,可用肥料拌残毒物(菌种)沟施接种。

水稻白叶枯病(伤口传染)可用剪叶或针刺的方法接种。

还有些植物的病害,可用植株上摘下来的叶子接种。

2、病害指标和记载方法目前各种作物抗病性鉴定所用的指标大致有三项:即反应型、普遍率和严重率。

(1)反应型这是鉴定过敏性坏死反应抗病性普遍采用的定性分级方法。

它表现在植物保护反应的强度和孢子堆的大小方面,主要反应品种的垂直抗性。

麦类锈病一般分为下列等级:“0”免疫,不产生夏孢子堆,完全无症状;“0;”高抗,不产生夏孢子堆,但产生枯死病斑和失绿反应;“1”抗,孢子堆小而少,常不破裂,周围有枯死反应;“2”中抗,夏孢子堆小到中,周围有枯死或失绿反应,秆锈夏孢子堆常生长在绿岛中(周围有坏死环);“3”中感,夏孢子堆中等大小,周围无枯死反应,但有轻微失绿现象;“4”高感,夏孢子堆大而多,周围无枯死反应,早期失绿现象不明显(秆锈夏孢子堆愈合);“X”混合型,夏孢子堆大小和反应变化不定,同一叶片上出现不同类型的反应。

对小麦赤霉病,也可用抗病性反应级。

其标准是:1级 高抗,病害仅局限于接种小穗上,不扩展到穗轴上;2级 中抗,接种小穗发病后,病害可扩展到穗轴上,但不侵染到邻近小穗;3级 中感,病害侵染到穗轴和接种小穗邻近的小穗,但其侵染范围在穗长的1/2以内; 4级 高感,病害侵染穗轴后,很快蔓延到全穗1/2以上或呈急性凋枯型。

(2)普遍率 表示群体发病情况,用百分率表示,即病叶或病茎数占总体的百分比。

一般采用目测估计,要求较精确的鉴定时,可随机取样调查。

(3)严重度 指病叶或病秆上孢子堆数量的多少,或病斑占全叶面积的比例大小等,用分级方法表示。

如秆锈病鉴定,分为8级即1%、5%、10%、25%、40%、65%、80%、100%。

普遍率和严重度都是品种材料抗病性“量”的指标,在菌量和发病条件一致的情况下,也能反应品种间水平抗性的差异。

为了便于比较,可把普遍率、严重率结合为一个指标,即病情指数。

nTa ...x a x a x n n 2211++病情指数= 式中x 0、x 1、x 2…等表示各级病情频率,a 0表示不发病,a 1、a 2…表示各级病情等级。

n 为最高病级(一般4级),T 为调查总数,即n 210...x x x x +++。

此外,某些病害,如黑穗病,个体间感病程度没有差异,可用感病个体的百分数表示。

白粉病抗性鉴定计算普遍率时,只要叶片上有病斑就算发病;计算严重度时按各级严重度百分率上限计算(如病斑占叶面积5%以下,或6-10%,即以5%或10%计算)。

100⨯⨯严重率发病率%=普遍率三、育种实施抗病育种与一般育种相同,也可运用引种、系统选育、杂交回合和诱变等方法,但也有比较特殊的地方。

1、 选择育种用选择育种法选育抗病品种,必须在加强病原菌的选择压力下才有效果。

简单地说,即在经常严重发病的地区或病害严重流行的年份,才有较好的选择效果。

如江西省万年县在感病的小麦品种南大2419中,选出了较抗赤霉病的万年2号。

抗枯萎病棉花品种57-681等,也是用这种方法选育成的。

2、 杂交育种近代抗病育种,仍然大都是针对专化性抗性进行的。

如美国、加拿大等,以单基因(主效基因)抗锈育种为小麦杂交育种程序的基础。

一般说来,专化性抗性大都为主基因控制的显性遗传,抗病对感病是显性。

但也有某些亲本的抗病性是隐性遗传的。

据日本研究,抗稻瘟病基因在杂交后代群体中有显性(50%)、不完全显性(25%)及隐性(25%)三种情况。

所以F 1感病,F 2也可能分离出抗病植株。

因此,在F 1世代不能只凭抗病性淘汰。

一般F 2-F 4为集团种植,到F 5进行株系选育,从F 6开始进行抗性鉴定,直到育成新品种。

但国际水稻研究所选育多抗性品种,以采用系谱选择法为主。

积累抗病基因是抗病育种的主要方法。

例如,日本在1936年用水稻品种银坊主与朝日杂交,育成了抗稻瘟病的农林8号;用上川和撰一杂交,育成抗叶稻瘟病的农林6号。

1943年用农林6号和8号杂交,育成抗稻叶、穗瘟病的农林22号。

此后又以农林22号与中京旭杂交,育成了山彦,其抗性与经济性状都有了进一步提高。

此外,由于抗病亲本的抗性遗传性不同,如遗传传递力有强弱,抗性基因对数也不同,以及病菌的变化等,杂交后代分离的情况比较复杂,而且抗病性往往与丰产性有矛盾,所以杂交规模与后代群体必须适当加大,才能培育出抗病良种。

根据小麦抗锈育种的经验,在亲本选配上至少要有一个遗传传递力较强的抗锈亲本。

其组合方式必须是抗锈与丰产相结合,并在杂交后代中注意选拔中间材料,加以改进利用。

各代选择必须突出重点,抓住主要性状,进行严格的抗性与丰产性鉴定。

3、回交转育垂直抗性多数属简单遗传,可用回交转育法将抗病基因转入新品种中。

例如:①一个品种或品系主要性状优良,但不抗病,可用回交法转入抗病基因,保持原品种的其它优良性状。

②抗病性很好,但有其它不良性状,甚至有连锁的材料;利用中间或属间杂交创造新抗源,可采用渗入回交法,把抗病基因导入新品种中,而排除其它不良性状的干扰。

在回交法中,所用抗病亲本遗传性简单而且是显性的,效果较好。

如果抗病性遗传基础复杂,回交代数增多,则抗病性会有减弱趋势。

但回交法也有一定的缺点,它只能得到与轮回亲本相似的农艺性状,不易进一步提高,除增强转育的抗性外,也不能增强亲本以外的抗性。

因此,一般回交1-2代后就要改用其它选择方法(图1)。

图1 X抗病基因转入母本品种示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