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疾病的传变概念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疾病传变

中医基础理论疾病传变

4 )形脏内外传变 --- 外邪由形体内传于相合之 脏腑 脏腑有病影响及相应的形体 。
传变规律: 外邪侵袭肌表形体后沿经脉传入脏腑 脏腑经过经脉,反映或外传于体表

“ 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 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 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 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 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 ,内舍于肺……诸痹不已,亦益内也” ( 《素问 · 痹论》 ) 。
卫表,而后内传入里,影响脏 腑功能的病理传变过程。
多因正气不足,或邪气过盛,
或失治、误治等所致。常见于 外感病初、中期,是疾病向纵 深发展的反映。
2 )里病出表, 是指病邪由里透 达于外的病理传变过程。 一般素体强盛,或治疗护理得当 等,驱邪外出,由里而达表。 反映邪有出路,病机发展为顺 ,病势好转或向愈。
3 )腑与腑相传 ---- 病变在六腑之间发生传 变
腑与腑传变 ---- 与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相关 任何一腑的气机不通或气机上逆,均可破坏六腑整 体“实而不能满”,或宜通、宜降功能特点,从 而使病变部位在六腑中发生相应的传移。 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等六腑,均参与 饮食物的受纳、消化、传导和排泄,及津液的输 布和排泄。
第三节 疾病传变
一、疾病传变的形式 病位传移 病性变化
1 .病位传变
病位传变 ,即指疾病在发
展变化中,其病变部位发 生 相互转移的病理过程。
( 1 )表里出入: -- 表里传变,内外传 变。 表现:表邪入里 里病出表

代表病变发展过程中病变部位的深浅, 标志着病理变化的趋势。
1 )表邪入里 ,是指外邪先伤

3 内伤病的传变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疾病的传变概念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疾病的传变概念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疾病的传变概念同学们好,现在开始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了病机里面的脏腑病机,以脏腑病机为重点,讲脏腑气血阴阳失调以后,它产生的基本病理变化。

那么病理变化是指在病因作用下机体气血阴阳失调以后所发生的变化,因此疾病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

由于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统一的有机整体,所以在病因作用下,一旦机体发生了病理改变,它就有一个传移和变化的规律,就是它的动态变化有什么规律呢?把这种规律,中医学经过长期的总结归纳,最后提升为理论,形成一个中医学的疾病的传变理论。

所以第五节,我们讲疾病的传变。

这种理论肇始于《内经》,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逐渐地系统起来、完善起来,它是中医病机学里面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节疾病的传变一、疾病传变的概念。

所谓传变是指疾病在机体脏腑经络组织之间的传移和变化。

传是指病理变化的传变,循着一定的趋向传移。

注意这里面,按照一定的趋向,循着一定的规律发生部位的变移;变,是指病变在某种条件下的性质变化。

变,又可以称变化,既有位置的改变,也有病变性质改变。

把疾病在演变过程中发生了脏腑经络之间的位置的变化和病变性质的变化,概括起来称之为疾病的传变。

疾病的传变,是疾病本身发展过程中表现,它反映了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和过程。

这样一个理论,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依据,而且对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控制疾病的发展,推断疾病的预后,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疾病传变的形式(一)病位的传变。

传移和变化,传变。

有病位的传变;有性质的传变。

第一个讲病位的传变。

这里所谓的病位是指病变的部位,具体病变的部位;所谓病位的传变是指在病理变化的发展过程中,病变部位发生相对传移的过程。

换句话说,某一个部位的病变,它可以向其他部位波及、扩展,引起另外一个部位发生病变。

人体的组织、脏腑经络、官窍肢体、气血津液都可以称之为疾病发生的场所。

因此,无论某一脏腑、某一经络、某一形体官窍发生疾病,它都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律发生位置的改变。

中医基础理论:疾病的发展与传变

中医基础理论:疾病的发展与传变

中医发病学认为,⼈体⽪表肌⾁与内脏之间、各脏腑组织器官之间,都是通过经络系统作为联络通路⽽发⽣影响的。

因此,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发⽣于机体任何⼀个部位的病变,都可以通过经络发⽣表⾥、上下及脏腑之间的传变。

1. 表⾥相传:病邪侵⼊机体,常由⽪⽑肌表通过经络⽽由表传⾥,再传⾄脏腑。

另⼀⽅⾯,体内脏腑发⽣病变后,其病邪亦可由⾥达表,在体表⽪肤出现各种不同的病理反应。

例如⿇疹病证之⽪疹外透,即是疹毒由⾥达表的体现。

2. 上下相传:不同性质的外邪,常由机体或上或下的不同部位,循其不同途径考试,⼤站收集⽽侵袭机体。

如《灵枢·百病始⽣》说:“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袭虚,则病起于上。

”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但是,⼈体是⼀个有机整体,邪侵部位虽有不同,但是依然可以通过经络发⽣上下传变,反映出整体的病理反应和证候。

故《素问·太阳阳明论》说:“阳病者,上⾏极⽽下;阴病者,下⾏极⽽上。


3. 脏腑相传:所谓脏腑病变:主要是脏腑功能的失调或障碍,主要反映为功能的太过或不及两⽅⾯。

脏腑病变⼜可通过经络的联系,彼此发⽣影响,⼀般有如下⼏种可能。

①⼀脏功能太过可以影响及相关脏腑,从⽽使该脏腑功能失调。

②⼀脏功能不⾜可以使另⼀脏功能失调或不⾜。

也可以由于⼀脏功能不⾜,制约它脏能⼒减退,从⽽导致另⼀脏功能偏亢。

③⼀脏病变可循经传于与其互为表⾥的脏腑,从⽽使该脏功能也发⽣紊乱。

疾病传变

疾病传变

疾病传变疾病传变,是指病变部位在脏腑经络等之间的传递转移,以及疾病性质的转化和改变。

从本质上讲,传变是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时间、不同层次上机体阴阳、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代谢失调等病理矛盾的复杂联系和变化,是疾病过程中各种病理变化的衔接、重叠和转化,反映了疾病过程中各种病理变化的演变发展规律。

(一)传变的形式病疾的传变,不外两种形式:一是病位传变,二是病性转化。

1.病位传变病位,指疾病发生的部位或场所。

病位传变,是指在疾病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其病变部位发生相对转移和变化的病理过程。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脏腑经络、肢体官窍,以及精、气、血、津液等,都可以成为病变所在的部位,但不同类别的疾病或具体的病症,各有其不同的病位转变规律。

从总体上讲,病位传变涉及病邪的表里出入和具体病变部位的传递转移等。

一般而言,外感病发于表,其病位主要是由表入里、由浅入深,或里病出表,故外感病的主要传变形式是表里之间的传变,表邪入里后也可引起内脏之间的传变。

内伤病起于脏腑,常由有病脏器波及其他脏腑,故其传变形式主要是内脏之间的传变,也常见脏腑与经络、内脏与形体之间的传变。

掌握病位的传变规律,对临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临证时运用动态的观点对待疾病,在疾病已发而未深,微而未甚之时,便能见微知著,掌握病变发展的趋势,从而抓住最佳时机进行治疗,可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将疾病治愈在初期阶段。

(1)表里出入:又称表里传变、内外传变,是指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正气与之抗争所出现的表邪入里或里病出表的病理过程,反映了病变部位的深浅,标志着病理变化的趋势。

表与里相对而言,所指部位并非固定不变。

从整体而言,皮肤、毛窍、肌肉为表,脏腑、骨髓等组织器官为里;以经络与脏腑相对而言,经络为表,脏腑为里;以脏与腑相对而言,腑为表,脏为里;就经络而言,三阳经为表,三阴经为里;在三阳之中,太阳为表,阳明为里,少阳为半表半里。

但作为辨证纲领的表证与里证,一般指肌肤和脏腑而言。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疾病的转归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疾病的转归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疾病的转归疾病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大多数疾病发生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终将结束,这就是疾病的转归。

疾病的转归,是指疾病发展的最后阶段,即疾病的结局。

一般而言,疾病的转归,可分为痊愈、死亡、缠绵、后遗等。

正胜邪退,疾病向愈;邪胜正衰,疾病恶化;此外,在邪正消长盛衰的过程中,若邪正双方的力量对比势均力敌,出现邪正相持或正虚邪恋,邪去正气不复等情况,则常常是许多疾病由急性转为慢性,或留下某些后遗症,或慢性病持久不愈的主要原因之一。

转归的形式:痊愈:痊愈,痊谓病除,愈谓病瘳:痊愈即病愈,是指疾病状态时的机体脏腑经络的阴阳气血紊乱消失,生理功能恢复正常,阴阳气血重新处于平衡状态。

痊愈就是完全恢复健康,康复如初,即完全康复。

痊愈是疾病转归中的最佳结局。

疾病能否痊愈与痊愈的快慢,除依赖于病人的一般健康情况、抗病能力外,及时、正确、积极的治疗是十分重要的。

在疾病痊愈过程中,包括病邪对人体作用的消除或终止,人体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完全消失,阴阳气血重新归于相对平衡状态。

虽然暂时可能出现邪退正虚的局面,但最后终归恢复健康。

死亡:死亡,是生命活动的断绝,是机体阴阳离决,整体生理功能永久终止的病理过程或结局。

死亡,可分为生理性死亡和病理性死亡两类。

生理性死亡,指享尽天年,无病而终,为自然衰老的结果。

病理性死亡又分因病而亡和意外死亡。

因病而亡,是各种疾病损伤,使机体气血竭绝,阴阳衰极而离决。

意外死亡是指跌打、外伤、中毒、车祸等各种意外损伤所造成的死亡。

病理性死亡是在邪正斗争及其盛衰变化的过程中,形成邪胜正衰,使疾病逐渐恶化而导致的一种不良的结局。

中医学根据形神合一的生命观,认为形存则神存,形盛则神明,形衰则神衰.形谢则神灭,神明则形安。

得神者昌,失神则亡。

死亡意味着形神分离,“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一般认为,死亡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但并不意味着各组织器官同时死亡。

因此,根据脑死亡的概念,把脑死亡作为判断死亡的一个重要标志。

中医的传变的名词解释

中医的传变的名词解释

中医的传变的名词解释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与演变。

中医的传变,指的是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变革与发展,包括其基本概念、诊疗方法、药物应用等方面的改变。

本文将对中医的传变进行详细的名词解释,以展现中医学术的丰富内涵和多样性。

1.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之一,指的是宇宙万物的对立统一性。

阴与阳是对立的两个方面,阴主内向、寒凉、静、负极性,阳主外向、热燥、动、正极性。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的平衡与失衡关系着人体的健康与疾病,通过调节阴阳平衡,可以达到治疗疾病和保持健康的目的。

2.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的相互制约和变化。

五行相生相克,相互关系紧密。

中医认为,人体的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等都与五行密切相关,通过调节五行关系,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气血理论气血理论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指的是人体内的气和血。

气是人体内的生命能量,血是人体内的养分和能量物质。

中医认为,气和血的运行和平衡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通过调节气血的运行,可以治疗疾病,并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

4.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人体内的经络系统。

中医认为,人体的脏腑与器官通过经络相连,气血运行于经络之中。

通过刺激经络的相应穴位,可以调整气血的运行,达到治疗疾病和调整人体功能的目的。

5.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诊断和治疗的核心方法,指的是通过系统的辨证分析,确定病因病机,以及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疾病的原因和临床表现与人体的整体状态密切相关,而不仅仅是特定的病变部位。

通过辨证论治,可以根据病情,选择中医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手段,以修复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6. 中药中药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由植物、动物、矿物等经过炮制和配伍而成的药物。

中药以其天然的原材料和整体性的调理作用,在中医诊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药的应用包括内服、外用、煎煮等多种形式,可以根据病情和体质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调配和应用。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疾病传变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疾病传变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疾病传变病位传变病位,即疾病所在的部位。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机体的表里之间、内脏之间,均有经络相互沟通联络,气血津液循环贯通。

因此,某一部位的病变,可以向其他部位波及扩展,从而引起该部位发生病变,这就是病位的传变。

常见的病位传变包括表里之间与内脏之间的传变,而外感病和内伤病的传变又各有特点。

《素问。

皮部论》说:“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腑。

”这是指外感邪气由表入里,病位由表传里的传变过程。

《素问。

气厥论》说:“肾移寒于肝”、“脾移寒于肝”、“胃移热于肝”等等,则是脏腑病变相互传变的例子。

一般地说,外感病发于表,其病位主要是自表入里、由浅而深或向相反方向传变。

所以说,外感病的基本传变形式是表里之间的传变。

内伤病起于脏腑,发展变化过程是由有病脏器波及影响其他脏器,所以内伤病的基本传变形式是内脏间的传变。

但这也是相对的,如外感病由表入里后,也可引起内脏之间的传变;内伤病亦多有脏腑与经络,内脏与形体之间的表里、浅深的传变。

掌握病位的传变规律,便能把握病势发展趋向,从而抓紧时机进行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将疾病治愈在初期阶段。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说:“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说明了掌握疾病传变规律,实施早期治疗的重要性。

1.表里出入表与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所指的病变部位并不是固定的。

以整体而言,则病在皮肤、毛窍、肌肉、经络等为外属表,在脏腑、骨髓等组织器官为内属里。

如以皮毛与经络相对而言,则皮毛属表,经络属里;以三阴三阳经而言,则三阳经为表,三阴经为里;以脏与腑相对而言,则腑为表,脏为里。

一般来说,邪气旺盛,正气损耗,正气抗御邪气无力,不能阻断病情之发展,则病可由表内传入里。

反之,若正气来复而旺盛,邪气见衰,则在内之病可由里出表。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疾病传变)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疾病传变)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疾病传变)1.肝血不足可致A.腰膝酸软,耳鸣B.肢麻不仁,关节屈伸不利C.眩晕目涩,视物模糊D.筋挛2.经络气血逆乱,“厥气上逆”发为“霍乱”的是A.足太阴之别经气逆乱B.足厥阴之别经气逆乱C.足少阴之别经气逆乱D.足太阳之别经气逆乱答案:BCD A细目六疾病传变1.疾病传变的形式(1) 病位传变包括表里之间与内脏之间的传变。

表与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疾病表里的传变,即是病邪的表里出人。

包括:表邪人里和里病出表。

表邪人里,指外邪侵袭肌表之后,由表传里,病及脏腑的病理传变过程。

多是由于机体正气受损,抗病能力减退,病邪人里,或因邪气过盛,或因失治、误治等,以致表邪不解,迅速传变人里所致。

里病出表,指病邪原本位于脏腑,由于正气渐复,抗邪有力,病邪由里透达于外的病理传变过程。

如温热病变之汗出而热邪外解,脉静身凉,症状缓解等。

(2) 外感病传变外感病的发展变化,可表现为自表人里、由浅而深的传变,六经传变:指疾病的病位在六经之间的传移,实际上是对伤寒热病六个不同发展阶段的病变规律和本质的概括。

六经由表人里传变的基本形式是由阳人阴,即先太阳、阳明、少阳,而后太阴,少阴、厥阴的六个层次,以说明疾病由轻到重的发展过程。

若正气不支,邪气亢盛,病邪也可不经阳经而直接侵犯阴经,称为直中三阴。

三焦传变:指外感病循上、中、下三焦发生传移。

温热病邪,多自口鼻而人,首先侵犯上焦肺卫。

病邪深人,则从上焦传人中焦脾胃,再人下焦肝肾。

这是疾病由浅人深,由轻而重的一般发展过程,故称之为顺传。

若病邪从肺卫直接传人心包,病情恶化,则称为逆传。

卫气营血传变:指温热病过程中,病变部位在卫、气、营、血四个阶段的传移变化。

卫分是温病的初期阶段,病位在肺卫;气分为温病的中期,病位在胃、肠、脾及肺、胆;营分是温病的严重阶段,病位在心包及心;血分属温病的晚期,病位在肝、肾及心。

卫气营血传变,一般从卫分,发展为气分,再人营分、血分。

中医医学基础理论:疾病传变的含义

中医医学基础理论:疾病传变的含义

疾病传变,简称病传。

所谓“传变”,一般认为“传”是指病情循着一定的趋向发展,“变”是指病情在某些特殊条件下起着性质的转变。

传变是疾病本身发展过程中固有的某阶段性的表现,也是人体脏腑经络相互关系紊乱依次递传的表现。

疾病传变是指疾病的传变规律和过程。

转化和传变不同,转化是指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病理变化之间的互相转变,如阴证和阳证、表证和里证、寒证和热证、虚证和实证之间的互相转化。

而传变,则是指脏腑组织病变的传移变化。

疾病的传变和转化称之为传化。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机体的表里上下、脏腑组织之间,有经络气血相互沟通联络,因而某一部位或某一脏腑的病变,可以向其他部位或其他脏腑传变,引起疾病的发展变化。

这种疾病传变的理论,不仅关系到临床辨证沦治,而且对疾病的早期治疗,控制疾病的发展,推测疾病的预后等,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医疾病传变规律

中医疾病传变规律

中医疾病传变规律中医疾病传变规律是中医学名词,即疾病传变具有一般zhi规律特征,也就是说疾病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规律特征。

传变,即疾病的发展变化。

在六经病症中,学术界称之为“传经”,即病邪自外侵入,逐渐向里发展,由某一“经”病症转变为另一“经”病症。

在卫气营血辨证中,李积敏将它称之为“传分”,即病邪自外侵入,逐渐向里发展,由某一“分”病症转变为另一“分”病症。

在三焦辨证中,李积敏将它称之为“传焦”,即病邪自外侵入,逐渐向里发展,由某一“焦”病症转变为另一“焦”病症。

共分为五大类:循传、越传、直中、合病、并病。

循传在六经病症中,称为“循经传”,即按照伤寒六经的顺序相传,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

在卫气营血辨证中,李积敏将它称之为“循分传”,一般学术界称为“顺传”。

即病变从卫分开始,依次传入,卫分→气分→营分→血分。

在三焦辨证中,李积敏将它称为“循焦传”,学术界仍称之为“顺传”。

即由上焦手太阴肺开始,依次传入,上焦→中焦→下焦。

越传在六经病症中,称之为“越经传”,即是隔一经或两经以上相传者。

在卫气营血辨证中,李积敏将它称之为“越分传”,学术界一般将此称为“逆传”,即邪入卫分后,不经过气分阶段而直接传入营分或血分。

在三焦辨证中,李积敏将它称之为“越焦传”,即邪自上焦越传下焦。

在三焦辨证中,学术界也有“逆传”之说,但它是指病邪从肺卫而传入心包者,并非我们所说“越焦传”之概念。

直中在六经辨证中,伤寒病初起不从三阳经传入,而病邪经直入于三阴病者,称之“直中”。

在卫气营血辨证中,温病发病之初无卫分证,而经见气分证或营分证,李积敏将此称之为“直中”。

如“直中气分”、“直中营分”、“直中血分”等。

在三焦辨证中,起病即见中焦或下焦病症者,李积敏将它称为“直中”。

如“直中中焦”、“直中下焦”等。

合病在六经辨证中,伤寒病不经过传变,两经或三经同时出现的病证,称之为“合病”。

如太阳阳明合病、太阳太阴合病等。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第七章 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第七章 病机

第七章病机学习要求:1. 掌握病机的基本概念及层次及层次结构。

2. 掌握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疾病发展转归的关系。

3. 掌握阴阳偏盛,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的病机。

4. 掌握精虚,失精,精瘀,气虚,气机失调,血运失常和精气血关系失调的病机。

5. 了解津液不足,津液代谢障碍的病机。

6. 掌握内生五邪的病机。

7. 了解疾病传变的基本概念和病位传变,寒热转化,虚实变化,虚实转化的具体规律。

第一节发病基本原理一、病机1.定义∶病机是指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转归的机理。

2.涉及∶局部症状,系统和全身病机变化各个层次。

(1).揭示各种疾病共同的演变规律∶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精气血津液失常(2).脏腑经络等某一系统研究∶脏腑病机经络病机内生“五邪”病机(3).研究某一类疾病的病论:消渴的病机中风病机(4).研究某一症状产生的机理:水肿的病机二、发病1.概念∶指疾病的发生或复发2.正气∶(1)概念∶指人体的功能活动(包括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和抗病修复(新生)能力(2)旺盛与否的取决因素∶1.脏腑经络等组织结构的完好无损2.精气血津液等生命物质的来源充沛3.各种功能活动的正常及相互间的和谐有序(3)抗御病邪体现在『1』抵御邪侵『2』祛邪外出『3』修复调节3.邪气∶(1).概念∶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包括存在外界和人体内产生的具体致病作用的因素(2).致病邪气对正气的损伤∶『1』直接造成机体的损害『2』干扰人体的功能活动『3』导致人体的抗病愈病及自我调和能力底下『4』改变个体的体制类型进而影响对疾病的易感倾向4.发病与否的原因:(1)正胜邪退则不发病(2)邪胜正负则发病(3)其他因素体制精神状态自然和社会环境5.发病的类型:(1)感邪即发:即卒发或顿发,是指机体感受病邪,随即发病如新感伤寒或温病致病导致的某些疾病毒物中毒等(2)伏而后发:又称伏发,是指感受某些病邪后,经历一段潜伏期,在机体正气不足或在诱因作用下,过时而发病。

中医药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教案讲义第八章病机

中医药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教案讲义第八章病机

中医药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教案讲义第八章病机第八章病机【目的要求】1.掌握病机的基本概念及层次结构。

2.掌握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和疾病发展转归的关系。

3.掌握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的病机。

4.掌握精虚、精瘀、气虚、气机失调、血虚、血瘀、血热、血寒和精气血关系失调的病机。

5.了解津液不足、津液代谢障碍的病机。

6.掌握内生“五邪”的病机。

7.掌握疾病传变的基本概念和病位传变、寒热转化、虚实转化的具体规律。

【知识点表解】一、病机含义: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病机意义:是用中医理论分析疾病现象,从而得到的对疾病内在本质规律性的认识,是防治疾病的依据。

二、病机学说含义: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并揭示其规律的中医基础理论分支学科。

病机理论源于《内经》。

形成脏腑病机《素问・至真要大论》的“病机十九条”奠定了理论基础。

六气病机《伤寒杂病论》发展了六经病机,发挥了脏腑、经络、气血、痰饮病机。

《诸病源候论》为最早的中医病因病机专著。

《小儿药证直诀》奠定了儿科病机理论基础,阐明了儿科病机特点。

刘完素认为“六气皆从火化”。

发展李东垣确立“阴火”的病机概念。

病朱震亨倡“相火论”,提出“阳有余、阴不足”及阐发“六郁”病机。

机温病学派阐发了卫、气、营、血病机传变规律与三焦传变机理。

学《医林改错》丰富了瘀血病机理论。

说《血证论》对血证与脏腑病机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基本病机――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精气血津液失常、内生五邪系统病机―经络、脏腑病机等基本病机疾病病机――六经病机、卫气营血病机、三焦病机等本教材介绍疾病传变。

主要内容病证病机―感冒、哮证、痰饮等的病机症状病机――疼痛、发热、健忘等的病机立足整体联系的病机观整体观。

特点以整体联系和运动变化观点认识和研究疾病辨证观。

近几十年新病机理论:病机层次说、痰瘀同源说、体质病机说等。

・ 1 ・第一节基本病机一、邪正盛衰(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虚实病机含义:实,主要指邪气盛,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

中医基础 传变与治则

中医基础 传变与治则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一)提高正气抗邪能力
4 药物预防及人工免疫 1.太子参10g、苏叶6g、黄芩10g、牛蒡子10g 适用人群:素体虚弱,易于外感的人群。 2.大青叶5g、紫草5g、生甘草5g 功能:解毒清热 3.桑叶10g、白茅根15g、金银花12g 功能:清热宣肺 4. 苏叶10g、佩兰10g、陈皮10g 功能:健脾化湿
2.病性转化:
(1)寒热转化:指疾病过程中,病机性质由寒转化为热,或 由热转化为寒的病理变化。
①由寒化热:指病证的性质本来属寒,继而又转变成热性 的病理过程。 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是实寒证转化为实热证,以寒邪化热入里为常见。 二是虚寒症转化为虚热证。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②由热化寒:
指病证的性质本来属热,继而转变成为寒性的 病理过程。
③卫气营血传变:
指温热病过程中,病变部位在卫、气、营、血四个阶段
的传移变化。 卫分:是温病的初期阶段,病位在肺卫; 气分:为温病的中期,病位在胃、肠、脾及肺、胆; 营分:是温病的严重阶段,病位在心包及心; 血分:属温病的晚期,病位在肝、肾、心。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顺传: 病邪—浅—深
病情—轻—重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学习要求:
1.掌握治未病的含义和方法,治病求本、扶正 祛邪、调整阴阳的概念和方法。 2.熟悉调和气血、调整阴阳、调摄精神、三因 治宜的概念。 3.熟悉调和气血、调整阴阳、调摄精神、三因 治宜的方法。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概说
防治原则,是预防疾病发生和治疗疾病 以阻断其发展并使之好转或痊愈所遵循的基 本原则。
卫分
气分
营分
血分
为逆传:反映了传变过程渐进与爆发之不同 病情由重及轻、由深出浅、病势趋于好转向愈。

中医基础理论指导:疾病的转归

中医基础理论指导:疾病的转归

一、转归的概念疾病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大多数疾病发生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终将结束,这就是疾病的转归。

疾病的转归,是指疾病发展的最后阶段,即疾病的结局。

一般而言,疾病的转归,可分为痊愈、死亡、缠绵、后遗等。

正胜邪退,疾病向愈:正胜邪退是在邪正消长盛衰发展过程中,疾病向好转和痊愈方面转归的一种结局,也是在许多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转归。

由于患者的正气比较充盛,抗御邪气的能力较强,或因及时地得到正确的治疗,邪气难以进一步发展,进而使病邪对机体的作用减轻或消失,人体的脏腑、经络等组织的病理性损害逐渐得到修复,精、气、血、津液等的耗伤也逐渐得到恢复,机体的阴阳在新的基础上获得了新的相对平衡,疾病即告痊愈。

例如,由六淫所致的外感疾病,邪气从皮毛或口鼻侵人人体。

若机体正气不虚,抗御病邪的能力较强,则不仅能延缓病情的进一步发展,使病变局限在肌表和经络,而且可在机体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下,驱邪外出,一经发汗解表,则邪去而营卫和调,疾病痊愈。

邪胜正衰,疾病恶化:邪胜正衰,是在邪正消长盛衰的发展过程中,疾病向恶化甚至死亡方面转归的一种结局。

由于机体的正气虚弱,或由于邪气炽盛,机体抗御病邪的能力日趋低下,邪气的致病作用进一步发展,机体受到的病理性损害日趋严重,则病情因而趋向恶化:若正气衰竭,邪气独盛,气血、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衰惫,阴阳离决,则机体的生命活动亦告终止而死亡。

例如,在外感疾病过程中,“亡阴”、“亡阳”等证候的出现,即是正不敌邪,邪胜正衰的典型表现。

此外,在邪正消长盛衰的过程中,若邪正双方的力量对比势均力敌,出现邪正相持或正虚邪恋,邪去正气不复等情况,则常常是许多疾病由急性转为慢性,或留下某些后遗症,或慢性病持久不愈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转归的形式疾病的转归是邪正交争趋势及其盛衰的表现:在疾病过程中,正气与邪气不断地进行着斗争.产生邪正盛衰的病理变化。

种病理变化不仅关系到虚实证候,而且直接影响到疾病的转归:在一般情况下,正胜邪退,则疾病趋向于好转而痊愈;邪胜正衰,则疾病趋向恶化甚至死亡。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电子讲稿81病机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电子讲稿81病机学说

2.阳盛格阴
阳盛格阴,又称格阴,系指阳热偏盛至极, 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 达于肢体而将阴气排斥于外的一种病理状 态。
阳盛于内是疾病的本质,但由于格阴于外, 可在原有壮热、面红、气粗、烦躁、舌红、 脉数大有力等邪热内盛表现的基础上,又 现四肢厥冷、脉象沉伏等假寒之象,故称 为真热假寒证。
好转 痊愈
邪退 正虚
正虚 邪恋
恶化 死亡
二、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是指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的 阴阳双方失去相对的平衡协调而出现的阴阳 偏胜、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等一系列病 理变化。主要说明病证的寒热变化,所谓阴 阳失调定寒热。
从更广的意义上讲,阴阳失调又是脏腑、 经络、营卫、气血、精气等相互关系失调及 气机升降出入运动失常的概括。但由于它们 都是内涵相对明确的独立概念,现在一般不 再用阴阳失调来说明。
临床特征:阳气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等作 用,阳气的病理性亢盛,则以热、动、燥为 其特点,故阳气偏胜可见壮热、烦渴、面红、 目赤、尿黄、便干、苔黄、脉数等症。
阳偏胜病机的演变
实热证
阳邪侵人 邪正相搏
实热兼 阴虚证
阳热伤津 耗伤阴气
虚热证
阴气大伤 虚热内生
2.阴偏胜
基本概念:即是阴盛,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 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病理性偏盛,机能抑制, 热量耗伤过多,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 状态。
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正 气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中 所发生的盛衰变化。主要说明病证的虚实, 所谓邪正盛衰判虚实。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虚实病机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疾病的传变概念同学们好,现在开始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了病机里面的脏腑病机,以脏腑病机为重点,讲脏腑气血阴阳失调以后,它产生的基本病理变化。

那么病理变化是指在病因作用下机体气血阴阳失调以后所发生的变化,因此疾病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

由于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统一的有机整体,所以在病因作用下,一旦机体发生了病理改变,它就有一个传移和变化的规律,就是它的动态变化有什么规律呢?把这种规律,中医学经过长期的总结归纳,最后提升为理论,形成一个中医学的疾病的传变理论。

所以第五节,我们讲疾病的传变。

这种理论肇始于《内经》,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逐渐地系统起来、完善起来,它是中医病机学里面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节疾病的传变一、疾病传变的概念。

所谓传变是指疾病在机体脏腑经络组织之间的传移和变化。

传是指病理变化的传变,循着一定的趋向传移。

注意这里面,按照一定的趋向,循着一定的规律发生部位的变移;变,是指病变在某种条件下的性质变化。

变,又可以称变化,既有位置的改变,也有病变性质改变。

把疾病在演变过程中发生了脏腑经络之间的位置的变化和病变性质的变化,概括起来称之为疾病的传变。

疾病的传变,是疾病本身发展过程中表现,它反映了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和过程。

这样一个理论,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依据,而且对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控制疾病的发展,推断疾病的预后,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疾病传变的形式(一)病位的传变。

传移和变化,传变。

有病位的传变;有性质的传变。

第一个讲病位的传变。

这里所谓的病位是指病变的部位,具体病变的部位;所谓病位的传变是指在病理变化的发展过程中,病变部位发生相对传移的过程。

换句话说,某一个部位的病变,它可以向其他部位波及、扩展,引起另外一个部位发生病变。

人体的组织、脏腑经络、官窍肢体、气血津液都可以称之为疾病发生的场所。

因此,无论某一脏腑、某一经络、某一形体官窍发生疾病,它都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律发生位置的改变。

它体现了疾病的变化过程,也体现了疾病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二)疾病传变的规律。

无论是外感疾病、内伤疾病,它们既有相同的传变规律,它们也有不同的传变规律。

总体来说,传变规律,不外是由浅入深;或者由深浅出。

无论是外感、内伤,都可以按照疾病的传变规律,都可以概括为这样一种基本规律。

所以我们这里把基本规律用表里出入来概括外感疾病和内伤疾病的它基本的传变规律。

传统讲内伤疾病是按照脏腑经络传变、气血津液的传变。

脏腑经络也有深浅之分、也有表里之分,所以这里的表里出入,体现了病变的部位由浅入深、由深出浅这样一个规律。

表里传变,表示了病变部位的浅深,标志着病理变化的趋势,总的传变规律可以这样来理解。

这要讲两个概念:一个是表邪入里(表里出入的形式叫表邪入里),是指邪气从表、从肌肤,按照一定的规律,由浅入深,深入到人体的内部。

这个概念,传统多限定于外感疾病而言的。

所以发生由表入里的传变,是由邪正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的。

如果正能胜邪,在表, 疾病就可以治愈,甚至通过自身调节就可以治愈。

正不胜邪,开始由表入里传变,它有什么规律呢?按照皮毛、络脉、经脉,一直深入到脏腑,这样的规律传变。

比如,外感风寒侵袭肌表,它可以侵袭络脉和经脉,用经络学说、病理学说来解释,发生表证,发热、恶寒、周身疼痛;再进一步往前发展,可以出现咳嗽、咳痰,进入脏腑,这就是从风寒之邪侵袭皮毛以后,沿着络脉、经脉由浅入深,最后累及脏腑,把这种传变形式叫表邪入里、由表入里。

这种传变,肌表受邪以后,按照自身的规律、疾病的规律,是这样一个规律传变。

能否传变, 决定于机体本身正气如何;也决定于医生的治疗是否正确、恰当、及时。

两个因素,除了自身的因素外,客观因素就是医疗行为当与不当?如果正确地、及时地治疗,就可以及时切断病变向里发展。

否则,就可以导致疾病向内发展。

由表入里是第一种形式,这里面讲是邪气在表向里传变的规律。

那么向里传变的条件一一自身的条件,邪正之间的关系,客观的条件一一就是医生是否能够及时地、正确地治疗。

同学们将来学习《伤寒论》的时候,太阳病为什么讲坏证、变证那么多呢?本来就是太阳麻黄汤证、桂枝汤证,它怎么发生坏证和变证那么多呢?全部《伤寒论》三分之二的篇数,坏证占得非常多,最精彩的辨证规律表现在太阳篇的坏证和变证上。

那就是说,除了机体自身因素之外,就是治疗,张仲景在《伤寒论》里面反复强调治疗误治、失治,导致疾病向里发展,出现坏病。

所以从两个因素,来体现、来理解表邪入里,也就(是)表病入里。

第二、里证出表,就是里邪出表,这也是一种传变。

习惯上我们叫里病出表,不叫里邪出表。

表邪入里,就(是)由表入里。

里,指里病而言的。

是指脏腑和经络相比较而言、外和内相比较而言,把脏腑归里;其次经脉、络脉、皮毛,把这个叫由里出表。

它的病机演变趋势规定个名,叫里病出表。

将来大家看名词规范,叫里病出表。

它产生的机制(1)机体自身的因素。

通过机体自身的正气的作用,病在脏腑,通过机体自身的调节,使邪气由在内的脏腑排出体外,它也是循着经过经脉、络脉、皮毛,就会出去;(2)正确的治疗。

调整脏腑阴阳的关系,使邪气沿着经脉、络脉、皮毛而出去。

比如,咳嗽,刚才讲外感风寒入里,引起脏腑发生病变。

那么脏腑发生病变,风寒咳嗽,或者风热咳嗽,要通过调整脏腑功能,使邪气从皮毛由汗而解。

本质上这就是里证通过表而出去,它一定要经过经脉、络脉这个层次。

传统上讲里证出表,举麻疹,举疹子。

小孩邪毒内陷,引起麻疹,表现为全身脏腑气血的功能失调,小孩通过自身的调节能力,或者是经过药物治疗,两种条件,二者居一就可以。

最后表现出什么呢?小孩通过皮毛发汗也可以使疹子出去;再一个疹子出得不齐,通过发汗以后,那么皮肤上疹子出齐了,非常典型,疹子出了以后,直接烧退,这就好了,把这叫内面的毒火透体表而发。

将来学温病的时候,最初强调是温病。

温热病邪侵入人体内脏,经过机体自我的调节,或者是经过治疗,原来肌肤没有疹子,也可以没有白,就像小水疱似的,非常晶莹剔透,那么出了疹子,或者白,很快就自然烧退了。

如何来看待肌肤出现这种白和疹子呢?因为这是在内的温热邪气出表的结果,这是一种向愈的象征。

把这个叫做里面的毒邪通过体表而发散出来,叫做里病出表。

里病出表。

反映了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和医生的正确治疗,它表现出邪气从内到外有一个出路,是病变向愈的一种征象,由里而外;而由外入内,是病变向深、重发展一种表现,这是基本的传变规律。

传统上讲表里出入传变,仅仅是指外感疾病的传变。

所以刚才我讲课例子好多,讲的是外感的疾病。

脏腑,五脏为里,六腑为阳,就脏腑之间的传变而言,由腑进脏,是由表入里;由脏出腑,是由里出表,也存在着这种表里传变。

表里传变,无非表示病变的浅深。

病位,就是深浅的部位一种倾向。

所以不管外感和内伤,都同样存在这样的规律,这是最基本的规律。

下面具体按照疾病的分类,讲外感和内伤的具体传变规律。

第一、讲外感疾病的传变。

外感疾病的传变,最主要的是指六经传变,就是张仲景在《伤寒论》里面所创立的六经传变理论。

《伤寒论》里头六经,指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

大家注意《伤寒论》里面六经,不仅仅是我们前面讲经络学说那个六经,这个六经是病理变化的层次,要这样来理解。

这个层次,又和经络学说有关;又和脏腑学说有关。

脏腑六经传变,(1)把六经作为一个部位来理解;(2)从病理演变趋势而言,是一个不同的层次,病变的层次;(3)也可以理解为是外感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

不能仅仅理解为,把它和我们学习经络学说那个三阴、三阳经,简单等同起来。

(一)六经传变的一般规律。

在六经传变的规律当中,三阳经为表,三阴经为里;太阳、少阳、阳明为表,太阴、少阴、厥阴为里。

三阳经也有表和里,太阳为表、阳明为里、少阳为半表半里。

厥阴经,也预示相同的规律,就是三阳经有表里,三阴经也有表里,三阳(经)对三阴经而言,仍然是有表里。

这是六经传变一般的规律——由表入里,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循着这个规律来进行传变的。

这里面要特殊注意的,少阳叫半表半里。

对于半表半里,六经辨证当中三阳经为表、三阴经为里,按照由表入里和由里出表,其中有一个叫半表半里。

对于半表半里的理解,从《伤寒论》开始,就(是)注解《伤寒论》开始,张仲景本身没这么讲,就是历代注家来说明、解释六经规律的时候,关于半表半里两种解释:(1)少阳的半表半里,介于三阳经和三阴经之间。

按照这种学说,六经辨证的规律,传变规律是什么呢?就(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是一种学说,是指介于三阳经和三阴经之间这个半表半里。

(2)第二种学说,仅就三阳经而言的,认为是太阳、少阳、阳明,太阳为表、阳明为里、少阳居于太阳、阳明之间。

半表半里,这么两种学说。

我们今天理解的半表半里,两种学说,作为指导临床来说,到没到,出没出现半表半里,那就看具不具备半表半里这种特异性症状(寒热往来),有这个症状体征,就规定它到半表半里了。

前面的两种学说是解释。

这是从部位解释。

还有用开合枢来解释,将来同学们学习五运六气的时候,还会进一步讲标本中气,讲开合枢学说。

以三阳为例,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开合枢学说。

在讲少阳半表半里的含义,中医理论怎么解释它?有几种学说,这是一般的规律。

在治疗及时,机体反应邪正间斗争的结果,不发生特殊的变化,一般来说,它是循着这个规律来进行传变的,就(是)一般的规律。

大家看这个示意图,太阳、阳明、少阳,咱们取少阳为三阴三阳之间,这是一般首选的学说;又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三阳为表,三阴为里。

在三阳经,太阳、阳明,一表一里;太阴经和厥阴经,一表一里,这是最一般的学说,刚才提到两个学说。

现在我们定这个少阳半表半里,根据什么定?在理论讲,理论的说明,说明半表半里。

那实际如何来判定呢?《伤寒论》说得很清楚,“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具备这些临床表现,叫做半表半里;不具备这些表现,就不叫半表半里。

这是最典型、最规范的临床表现。

后世医家,在小柴胡汤证适应证上抽象出来,张仲景还有一句话,说“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但是虽然“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往来寒热是必须具备的。

“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这几组症状,往来寒热是特异性热型,得必须具备。

讲伤寒热型吧!太阳病,发热恶寒;阳明病,但热不寒;而少阳病,往来寒热。

由这些临床表现来决定它是不是半表半里。

这是一般的规律。

在某些条件下,还有特殊规律。

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综合起来,又体现出中医辩证思维方法。

特殊规律,除了患者自身条件之外,那么还有治疗是否失误?治疗的恰当与否?那叫特殊规律。

(1)越经传。

所谓越经传,是指不按照次第相传。

刚才讲由表入里,渐次深入,叫次弟相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