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商周哲学
夏商周历史知识点总结思想
夏商周历史知识点总结思想夏商周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三个重要朝代,分别为夏朝、商朝和周朝,它们承载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历时约五百年。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统一王朝的历史时期,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基础。
夏朝的统治者被尊称为"夏天子",夏朝的主要特点是信仰姓名制度、勤务农为主,注重农业生产和刑法。
夏朝的象征物是夏禹的九州图,它代表了夏朝统一的国家的疆域。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历时约六百年。
商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青铜文化的时期,它是古代中国文明较为繁荣的一个阶段。
商朝的统治者被称为"商王",商代的主要特点是祭祀制度、青铜文化的兴盛和城邦体制的形成。
商朝的象征物是商王的玉玺和青铜器,它们代表了商朝国家的统治和文化的繁荣。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历时约八百年。
周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封建制度的阶段,周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朝的统治者被尊称为"周天子",周朝的主要特点是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宗法制度的发展。
周朝的象征物是周天子的玉玺和书籍《周礼》,它们代表了周朝国家的统治和文化的传承。
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历史知识点总结出以下几个主要思想:1. 祭祀信仰:夏商周三个朝代都有严格的祭祀制度和信仰体系,它们认为祭祀是与天地神灵沟通、保障社会安宁的重要途径。
2. 农耕文化:夏商周三个朝代都是农耕社会,农业生产是国家经济的基础。
三个朝代都注重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将农民视为国家的基石。
3. 礼乐教化:夏商周三个朝代都有重视礼乐教化的传统,他们通过礼仪和音乐来教育人民,使得社会秩序井然、人民风俗良好。
4. 封建制度:夏商周三个朝代都建立了封建制度,以封建贵族作为国家的统治者,将国家划分为封建封地,实行宗法制度。
5. 周易思想:周朝的国家建立在周天子的周易思想基础上,周易思想主张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的辩证观念,影响了后世的哲学和文化。
中国哲学简史各章精华总结
中国哲学简史各章精华总结中国哲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庞大的学科,涵盖了众多的思想流派和学派。
它从远古的先秦时期,一直延续至今。
本文将对中国哲学简史中的各章进行精华总结。
以下是各章的要点概括:第一章:先秦诸子哲学本章主要介绍了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
众多思想家的不同观点和学派相互交织,形成了中国哲学的初步体系。
例如,孔子强调人道和仁义道德,墨子提出了兼爱和非攻的理念,老子则主张虚无和无为。
这些思想家的观点奠定了后世中国哲学的基础。
第二章:儒家哲学儒家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有影响力的学派之一。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仁义道德和家庭伦理。
孔子被尊为儒家学派的奠基人,他的弟子们继承并发展了他的思想。
其中,孟子主张天命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荀子则重视礼仪之道。
第三章:道家哲学道家哲学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和追求道的境界。
道家思想主张人与自然的自然和谐,强调“无为而治”和“道法自然”的原则。
老子和庄子都认为,人应该摒弃功利主义和个人欲望,追求内心真实的自我。
第四章:墨家哲学墨家哲学强调兼爱和公平,提出了非攻的理念。
墨子认为,社会应该充满爱和友善,并消除战争和冲突。
墨子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与儒家和道家的观点相似,但强调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
第五章:名家哲学名家思想代表了诸子百家中的一种观点。
名家强调言辞的艺术和辩论的技巧,他们认为通过辩论可以寻求真理。
其中,荀子是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重视人的天性和道德修养。
第六章:纵横家哲学纵横家的思想主张胜于德行和身份地位。
纵横家认为人们应该善于利用社会关系和权力,以达到个人的目标和利益。
第七章:法家哲学法家的主要思想是以法治国,强调法律和秩序的重要性。
法家认为,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和明确的责任,可以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提高国家的治理能力。
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以法治国”和“法者,天下之公器”的观点。
第八章:兵家哲学兵家思想主要探讨战争和军事战略。
夏商周思想略述
《礼记·表记》:子 曰:“夏道尊命, 事鬼敬神而远之, 近人而忠焉;殷人 尊神,率民以事神, 先鬼而后礼;周人 尊礼尚施,事鬼敬 神而远之,近人而 忠焉。”
(一)夏代的尊命文化
所谓“尊命”,指“尊天命”和“尊祖 命”。
夏人的民族神和上帝是合一的,“尊” 与“尊祖”也是合一的。
这种政治对立而文化同源的观念,反映在 政治体制上就是宗法分封制。
(四)春秋时期思想
实现中国思想文化史上 由卜巫的宗教迷信文化 向以人为中心的理性人 文文化的历史转型。
春秋时期的理性人文
精神,导源于周初周公 的重德观念。 (周公的重德观念是在 承认天命的前提下来讲 的。)
周公
春秋时期的理性人文精神正是以怀疑、否定 天命为基础的。
商文化中弥漫着强烈的神本主义文 化气氛。
学界有“殷人尚鬼”的说法。
殷人的神系:上帝是天上至高无上的统治 者,自然神如日、月、山、河等神灵都 失去了独立性,成为执行上帝意志的工 具。上帝还主管着人间的吉凶祸福,特 别是君主大命的授与。
殷人的上帝与民族祖先是合一的,反映了 原始祖先崇拜转化为阶级宗教。
子服惠伯 “忠信之事 则可,不然必 败”(《左传·昭公十 二年》)。
这些材料都强烈地体现出春秋时期的思想文 化从天的神灵世界向人的现实世界的历史转 变,形成了与传统天命观相对立的新的富有 人文理性精神的新文化。
最直接的精神成果就是以人的自我觉醒 为标志的对人的重视。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 立功,其次有立言。虽 久不废,此之谓不 朽”(《左传·襄公二十 四年》)。
一、对天命观的怀疑与否定是经过两个层面 的二分化来实现的。
观射父对楚昭王语:“民是以能有忠信,神
第2讲-夏商周时期思想
眼前欢
开宗明义,我建议初为人父母的青年,最好把传统文化中“养儿防老”的预期心理,连根拔 出,仅只口头潇洒没有用,必须有深刻的自然心态。并不是说接受儿女的礼物或回馈是罪恶的, 而是要了解,那是不容易办到的。儿女有自己的儿女要抚养,有自己的世界要面对,无法照顾周 全。而且,爱是下倾的,除了儒家圣人系统逆天行事,用“郭巨埋儿”煽动灭伦。正常情形,人 ,爱子女多于爱父母。
——《礼记•大传》
礼制的确立
嫡长子制 宗法服丧制度 同姓不婚制度
二、阴阳与五行思想
阴阳 五行
阴阳思想
阴阳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基石之 一。 从字源意义上来看,阴最早出现在西周的 金文中,原指地势与太阳的位置关系,表 示山之阴面或者云遮住了太阳。与之相对 ,阳指山之对阳的一面。
——《易·系辞下》
阴阳思想
天地、君臣、父子、兄弟、 夫妻、男女、刚柔、吉凶、强 弱、动静、贵贱、寒暑等一切 事物,都可以纳入阴阳相对的 系统中。
阴阳思想
阴阳是如何化生万物的?
阴阳思想
天地感而万物化生。 ——《易·彖辞》
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 而天下无邦也。 ——《易·彖辞》
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 万物化生。 ——《易·系辞下》
然而当父母的也不必庄严得像雕像一样,宣传说:“养儿育女是一种责任!”把互助的温暖 ,弄得冷如钢板。如果有一天,孩子忽然瞪大眼睛警告老头:“你有责任供我到大学毕业!”世 界一定化成冰川。如果也有一天,父母把成年的子女赶出大门,拍拍巴掌说:“我的责任已尽了 ,你永远不要回来!”或是有一天,成年子女扬长而去,以后见面若不相识,那时候我们恐怕已 没有老人问题了,而只剩下豺狼问题。
五行思想
史伯对曰: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国语.郑语》)
中国古代哲学
• 《孟子· 尽心上》 :“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 其良能也 , 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 • “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 王阳明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 (先天的),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 “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 物。
第二节 中国古代哲学的宇宙观和人 生境界
在西方文化中,宗教处于核心地位。在 中国古代文化中,哲学处于核心地位。
• • • •
• •
• • • •
•
一、中国哲学的萌芽 古代哲学萌芽于商周之际 1、五行说: 西周初年的《尚书》提出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 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的事物 2、八卦说 《周易》以八卦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的关系。周易所包含 的占卜科学理论令今人大惑不解,以致出现了《易经》热。 3、阴阳说 殷周时期有了原始的“阴阳”观念。 战国末期,以邹衍为首的阴阳五行家,把阴阳和五行观念 揉到一起,倡导阴阳五行说 总之,五行说、八卦说、阴阳说、包含着最朴素的原始的 哲学思想。
阳明心学: 思想核心:致“良知” (良知即本心、即理,乃天生,不必外求) 认识论: 强调自我主动,鼓励奋发立志 •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 之天理。 •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 王阳明(王守仁)是宋明理学中心学的集 大成者 • 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 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 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 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 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 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 一、生生不已、大化流行的宇宙观 • 中国哲学中的宇宙,是一个无限的宇宙, 创进的宇宙,普遍联系的宇宙,它包举万 有,统摄万象,无限丰富,无比充实。 东南西北、上下四方之空间为“宇”,古今 旦暮、往古来今之时间为“宙” ;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复习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复习第一章 哲学及其发展规律哲学的含义:哲学是通过一系列概念、范畴、命题和理论论证而形成的关于世界总体的思想体系,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人生观:人生观是关于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
方法论:方法论就是关于方法的理论。
方法论主要解决人在现实生活中面对事物和问题须“怎么办”这个问题,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问题。
哲学与宗教的关系:哲学和宗教的区别就在于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就是说“理论化、系统化”这一点,可以把哲学和宗教区别开来。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哲学是关于整个世界最普遍本质和规律的学科。
(1)哲学和具体科学是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2)哲学和具体科学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一方面,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
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
哲学的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问题。
——本体论2.思维能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的问题。
——认识论3.思维怎样反映存在的问题。
——方法论基本派别:唯心主义哲学形态:凡认为万物的最大共相和本质是精神的哲学家及其哲学理论都叫唯心主义哲学。
唯物主义哲学形态凡认为万物的最大共相和本质是物质的哲学家及其哲学理论都叫唯物主义哲学。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把万物的本源看作是某种物质具体形态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 把构成事物的最小单位原子(或分子)等同于物3.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把从包括“黑马”在内的世界万物中抽象出来最大共性的本质视为物质,即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形而上学:一是指研究超感觉的、经验之外对象的哲学。
二是指与辩证法对立的思维方式,即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客观唯心主义(万物共相、本质是“客观精神”)主观唯心主义(万物共相、本质是“主观精神”或万 物共相、本质为人心所造) 唯心主义辩证法:进行谈话论辩、在辩论中揭露对话议论中的矛盾并通过克服这些矛盾以求得真理的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哲学)
第二章中国古代哲学世界历史上的三大文明区: 东亚, 东亚,南亚次大陆和东地中海世界哲学的三大系统: 世界哲学的三大系统: 中国哲学,印度哲学,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印度哲学,世界古代三大哲学家: 孔子释迦牟尼亚里斯多德第一节中国古代哲学发展概况萌芽期(商周时期) 奠基和形成期(春秋战国) 全面成熟时期(汉代明初) 嬗变期(明中叶清)一,中国古代哲学的萌芽期 (商周时期)(一)《易经》《易经》包括了三个大原则:一,变易二,简易三,不易阴阳来源于《易经》八卦基本符号 : 天(乾), 地(坤), 雷(震), 火(离), 风(巽), 泽(兑), 水(坎), 山(艮)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坤》(二)《尚书.洪范》中提出的"五行说": 尚书洪范中提出的"五行说"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阴阳""八卦""五行"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二,古代哲学的奠基和形成期 (春秋战国)孔,老,墨学说产生标志着古代哲学的奠基(二)战国末期古代哲学全面形成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荟萃,儒,道,墨,法,名,阴阳五行家,纵横家,兵家等各种学术流派,都曾活跃在稷下舞台上临淄稷下学宫战国时儒家有八派,以思(子思)孟(孟子) 学派和荀子学派影响为最大.三,古代哲学全面成熟时期 (汉代明初)(一)汉代经学儒家经典在后世被成为" 儒家经典在后世被成为"经",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就叫做"经学" 经典的学问就叫做"经学".汉代确立的儒家经典有: 《易》,《书》,《诗》, 春秋》《礼》,《乐》,《春秋》1,官方哲学的重要代表董仲舒董仲舒的主要学说:天不变,道也不变";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性三品",三纲五常君,父,夫;仁,义, 礼,智,信.董仲舒哲学思想的产生标志着我国哲学思想学术思想由纷杂走向统一的的完成,哲学的经学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 成为我国入世"哲学的代表.2,无神论者王充(27~约97)王充在《论衡》《问孔》等著作中(二)魏晋玄学玄学家极为推崇的是《易经》,《老子》,《庄子》三部经典玄学的两个基本论题 "有"与"无"问有题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 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 王弼,何晏,嵇康,阮藉,(三)隋唐佛学1, 佛教最为繁盛, 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慧能中国僧人在对佛教经典和教义进行总评判,选择的基础上,先后形成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佛教哲学的深刻独到之处:在世界观上,佛教否认有至高无上的认为事物是处在无始无终, "神",认为事物是处在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因果网络之中. 边无际的因果网络之中.在人生观上,佛教强调主体的自觉, 在人生观上,佛教强调主体的自觉,并把一己的解脱与拯救人类联系起来.佛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的交互影响, 佛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的交互影响,推动了哲学提出新的命题和新的方法.★2, 韩愈,李翱坚决反对佛教的清净寂灭,神权迷信韩愈他们同佛老的辩论,集中在"道"和"人性" 两个问题上. 道: 指的是儒家的伦理道德及治国之道. 人性:与董仲舒的"性三品"说基本相同.(四)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是以儒学为主体又吸收融入了佛,道的因素而形成的精致的伦理本位体系.宋明理学以儒家的义理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融合佛道为工具手段.孟子的心性说, 《大学》《中庸》的修养论. 禅宗的明心见性, 华严宗的逻辑建构方式、道家的太极阴阳说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 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1,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社会动荡不安;受到道,佛教的冲击).2,"三教合一"潮流的出现.3,儒学体系的更新..重要人物:北宋周敦颐张载程颢南宋朱明代王守仁主要派别程朱理学程颐朱熹陆王心学南宋:陆九渊明朝:王守仁朱熹建立了以"理"为核心的庞大而精致的哲学理论体系. . 把"天理"作为自然界和人类天理" 社会的最高法则朱熹认为朱熹理学思想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理学内部也有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主义分歧分歧. 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主义分歧.陆九渊朱熹,陆九龄,陆九渊,吕祖谦等当时著名的理学家会聚于此,辩论"性理" 朱熹,陆九龄,陆九渊,吕祖谦等当时著名的理学家会聚于此,辩论"性理"之道明代的王阳明是心学" 明代的王阳明是"心学"的一代表人物.提倡: 另一代表人物.提倡:◆致良知:是非道德之心.. 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知行合一:求知是为了宋明理学对中国文化的主要影响: 宋明理学对中国文化的主要影响:第一, 第一,在新的哲学基础上重建传统礼治秩序. 秩序. 第二,高扬"内圣"经世思想. 第二,高扬"内圣"经世思想. 第三,建树重气节,重道德,重社会责任与第三,建树重气节,重道德, 历史使命的理想人格. 历史使命的理想人格.四,中国古代哲学的嬗变期 (明中叶清)(一)明代思想家李贽(1527-1602年) 152主要著作:《焚书》续焚书》《藏书》》李贽倡导"童心说""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天下之至文, 出于童心焉者也.." 什么是"童心" 什么是"童心"呢? 夫童心者, "夫童心者,真心绝假纯真, 也,……绝假纯真,最绝假纯真初一念之本也. 初一念之本也.李贽思想"异端" ◆对孔孟之道中的教条和假道学进行揭露与批判. 认为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认为不能把经学道学作为万世不变的真理.(二)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潮明清之际的人文启蒙思潮侧重于"于"制度","民主"的层面. 主要启蒙思想家是: 黄宗羲,顾炎武, ,王夫之一生论成败 ; 论事 , 不论万不论利害 ; 论顺逆 , 不大丈夫事 , 论是非 , 行黄宗羲(1610—1695) )黄宗羲的启蒙思想完全没有外来思想的影响,空前绝后, 思想的影响,空前绝后,被称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 " 黄在哲学和政治思想方面,从"民本" 在哲学和政治思想方面, 民本" 的立场来无情地揭露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如:《明夷待访录》抨击"家天下" 明夷待访录》抨击"家天下" 的专制君主制度.深刻揭露了专制君主的残暴和贪婪, 主的残暴和贪婪,他指责君主在争夺天下时, "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 ,曾不惨然!顾炎武是一位反封建斗士,天下兴亡匹夫责 " 有顾炎武(1613年— 1682年)在政治上反对君主"独治",提倡"众治".在治学上反对空谈,提倡经世治用的知行合一.王夫之(1619-1692) "学愈博则思愈远"王夫之在哲学上总结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唯物主义, ,彻底批判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理学唯心主义思想.其最著名的哲学著作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诗广传》,《思问录内外篇》第二节中国先秦哲学流派及其人生哲学模式一,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 (一)孔子的仁学思想"仁"代表了孔子的价值体系,内涵十分丰富,宽泛. 体系,内涵十分丰富,宽泛.《论语》中的"仁"(节选) 论语》中的" 节选)樊迟问仁.子曰: 爱人.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仁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问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 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曰: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知者乐,仁者寿. 子曰: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政治作用看★从政治作用看,"仁"是礼的精神支柱,仁礼一体. 仁礼一体. 修养的主体看★从修养的主体看,恭,宽,信,敏, 惠五德是实现仁的具体要求. 五德是实现仁的具体要求.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敏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 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宗法关系看孝悌是为仁之本. ★从宗法关系看,孝悌是为仁之本. 人我关系看忠恕是为仁之道. ★从人我关系看,忠恕是为仁之道.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问曰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孔子仁学思想的特点1,强调突出政治. 强调突出政治政治. 2,植根血缘基础. 植根血缘基础. 血缘基础 3,着眼伦理整体. 着眼伦理整体. 伦理整体 4,发挥主体能力. 发挥主体能力. 主体能力 5,侧重抑制个体. 侧重抑制个体个体.(三)孟子的思想1,仁政说对当权者提仁政说对当权者提出了以仁待民, 出了以仁待民,治理国家的要求. 家的要求.2,性善说人人皆有恻隐之心(仁之端), ,性善说人人皆有恻隐之心仁之端), 人人皆有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义之端),辞让之心( 羞恶之心(义之端),辞让之心(礼之 ),辞让之心端),是非之心(智之端). ),是非之心(智之端). 是非之心3,修养论着重发挥了孔子思想中"内圣" ,修养论着重发挥了孔子思想中内圣" 着重发挥了孔子思想中" 的部分. 的部分.孔,孟有关"骨气"名言: 孟有关"骨气"名言: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灵公》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论语微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上》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孟子公孙丑上(四)儒家的人生哲学模式追求圣贤理想人格君子人格追求圣贤理想人格君子人格追求"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 追求"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 提倡"内圣外王". 提倡"内圣外王" 提倡穷独与达兼的个人进退态度. 提倡穷独与达兼的个人进退态度.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道家的基本理论核心是道论道论. 道家的基本理论核心是道论.道论之下分出道家的天道观和人道道论之下分出道家的天道观和人道观,天道自然无为,人道顺乎自然. 天道自然无为,人道顺乎自然. 自然无为顺乎自然道家有三大精神特质: 道家有三大精神特质:●●●追求返朴归真追求脱俗超迈提倡柔静之道(一)老子的思想1,核心思想—"道" , 道老子的" 老子的"道"是世界的本源,万物之宗. 是世界的本源,万物之宗."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可道,非常道.名道可道,非常道.可名,非常名. 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道生一,一生二,生三,三生万物. 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人法地,地法天,法道,道法自然. 法道,道法自然.2,朴素辩证法 ,他认识到事物的对立面是相互依存的. 依存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音声相合,前后相随. 高下相倾,音声相合,前后相随."他也看到有时事物是相反相成的. 相成的.▼"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少则得,多则惑"."▼"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他还认为矛盾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在政治方面老子主张"虚静无为" 老子主张"虚静无为",即反对以人为的手段(包括种种文化礼仪) 的手段(包括种种文化礼仪)干涉社会生活,尊重生活的 "自然"状态. 自然"状态. 生活,关于人生态度老子主张虚静,退让,柔弱. 老子主张虚静,退让,柔弱. 虚静在老子看来, 阴柔" 在老子看来,"阴柔" 是一种长久之道和致胜之道. 道和致胜之道. ,(二)庄子的思想庄子思想主要讲" 庄子思想主要讲"逍遥""齐物",强调的是 ""齐物" 齐物自我精神的自由. 自我精神的自由. 主要探求个人在沉重黑暗的社会中,如何实现自我的社会中, 方法. 解脱和自我保全的方法.1, 顺应自然 ,反对文明对人的异化, 反对文明对人的异化,追求人格独立与精神自由主张毁仁义而非礼法, 主张毁仁义而非礼法,恢复人的自然本性. 本性.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 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 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 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 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 庄子盗跖》 (《庄子盗跖》) 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掷玉毁珠, ◆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掷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 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 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 庄子始可与论议. (《庄子胠箧》 )◆2,无为安命的处世哲学 ,对于生死, 对于生死,贫富乃至社会纷争变故均采取安然接受现状的态度,知其不可采取安然接受现状的态度, 奈何而安之若命. 奈何而安之若命."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 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 不乐寿天地》 (《天地》 ) ◆ " 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谓之牛,呼我马也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谓之牛, 谓之马. 天道》谓之马." (《天道》) 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 ◆ " 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 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 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德充符》 ) 德充符》3,相对主义的认识论 ,用庄子的智慧来观察世间,是非( 用庄子的智慧来观察世间,是非(善恶)等等并没有恒定的客观标准,只是等等并没有恒定的客观标准, 出于主观成见而已. 出于主观成见而已."方死方生,方生方死,方可方不可,方不方死方生,方生方死,方可方不可,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亦彼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 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三)道家的人生哲学模式1,理想人格是隐士. ,理想人格是隐士. 2,不以物累形与反朴归真. ,不以物累形与反朴归真. 3,无为无不为与不为人先. ,无为无不为与不为人先. 4,与时迁移和功成身退的人生态度. ,与时迁移和功成身退的人生态度.老子语录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也.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 无以易之也.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 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无积;既以为人,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无积;既以为人, 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故天之道, 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老子语录我恒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 我恒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 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 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 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 故能为成器长. 故能为成器长.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 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可以长久. 可以长久.庄子语录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 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庄子语录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 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 势为天子而不以贵骄人, 势为天子而不以贵骄人,富有天下而不以财戏人. 戏人. 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 灾人者,人必反灾之. 灾人者,人必反灾之. .庄子语录公器也,不可多取. 名,公器也,不可多取.(名誉是人人都可享用的东西,追求名声,应适可名誉是人人都可享用的东西,追求名声, 而止,不可过度猎取. 而止,不可过度猎取. ) 不能容人者无亲,无亲者尽人. 不能容人者无亲,无亲者尽人.(心地偏狭的人,最终必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地步. 的人,最终必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地步.)先秦哲学的主要历史影响1, 提供人生之道,影响中国 , 提供人生之道,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 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2, 提出了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则, , 提出了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则, 决定了传统文化发展和演变的轨迹和方向. 迹和方向. 为中国哲学的发展, 3, 为中国哲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思想源泉. 坚实基础和思想源泉.思考练习一,分析归纳"儒道互补" 的内容分析归纳"儒道互补" 及意义. 及意义. 二,在当今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 在当今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 儒家, 儒家,道家思想还有哪些继承借鉴的思想价值 ?提示: 提示:儒家讲入世" 道家讲出世; 儒家讲"入世",道家讲"出世; 儒家注重社会伦理注重社会伦理, 儒家注重社会伦理,表现出强烈的群体意识; 意识; 道家注重人的个体性,主张人应该保持道家注重人的个体性, 注重人的个体性自己独立自主的意志和自由思想的能力. 自己独立自主的意志和自由思想的能力.儒家讲实用追求功名. 讲实用, 儒家讲实用,追求功名. 道家重养性,崇尚天然. 道家重养性,崇尚天然. 重养性儒家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持乐观儒家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持乐观的态度, 的态度,为士人君子设计了一条崇尚弘毅, 弘毅,注重有为和力行的进取型人生道路. 道路. 道家提倡顺其自然,崇尚"不争之道家提倡顺其自然,崇尚" 提倡顺其自然德",为士人君子提供了另一种有效的指导:使其生命更具有韧性, 的指导:使其生命更具有韧性,善于自我调适,化解烦恼,缓解精神压力, 自我调适,化解烦恼,缓解精神压力, 在顺境中预先准备好退路, 在顺境中预先准备好退路,增强了适应社会的能力. 应社会的能力.从总体上看, 从总体上看,儒与道的优缺点刚好是相对的,无疑可以互补.儒家从正面看社对的,无疑可以互补.儒家从正面看社会,从积极面关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从积极面关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道家从反面看社会, 道家从反面看社会,从消极面批判社会从反面看社会的不足与失误. 的不足与失误.但他们的哲学思想都表现出: 现出: 对人的生命价值关怀; 对人的生命价值关怀; 对人生崇高境界追求; 对人生崇高境界追求; 对人性修养的重视. 对人性修养的重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价值心理结构受儒道二家思想的影响非常深入. 道二家思想的影响非常深入.基本上走着入仕以儒, 着入仕以儒,出世以道的路线.以儒道交替为主调的人生观, 交替为主调的人生观,反映了封建专制时代知识分子在极为有限的自由时空中寻求生命价值实现途径的独特心态. 寻求生命价值实现途径的独特心态.儒道两家的外在特征分属阳刚与阴柔; 儒道两家的外在特征分属阳刚与阴柔; 人生态度则分属进取与退守, 人生态度则分属进取与退守,入世与出世; 儒家倾心于庙堂参政, 儒家倾心于庙堂参政,道家钟情于山林隐居. 隐居.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热衷参政,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热衷参政,失意时才肯退居山林,即在台上是儒家, 肯退居山林,即在台上是儒家,在台下是道家. 是道家.儒家重群体,肯定现实,以立德,立功, 儒家重群体,肯定现实,以立德,立功, 立言为"三不朽"事业; 立言为"三不朽"事业; 道家重个体,抨击君主,鄙弃物欲, 道家重个体,抨击君主,鄙弃物欲,诋毁文明. 毁文明. 儒家是封建社会的正统, 儒家是封建社会的正统,佛,道只起辅助作用,必然向儒学靠拢.儒家吸收佛, 助作用,必然向儒学靠拢.儒家吸收佛, 道思想,创立了宋明理学. 道思想,创立了宋明理学.三,墨家的人生哲学模式墨子认为天下有"三患" 墨子认为天下有"三患": "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 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 劳者不得息. 劳者不得息."又提出天下有"三害" 又提出天下有"三害":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 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 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富之侮贫. 之侮贫. 为人君者之不惠也,臣者之不忠也, 为人君者之不惠也,臣者之不忠也,父者之不慈也,子者之不孝也. 之不慈也,子者之不孝也. 贱人执其兵刃毒药水火,以交相亏贼.。
中国哲学简史课件
第十二页,共一百九十二页。
▲ 变化(biànhuà)发展
首先,变化是宇宙生成的前提。自《易传》提出“天
地之大德日生”和“生生之谓易”以来,中国哲学便是以生生 与变易(biànyì)的和合解释宇宙的生成发展和日新富有的。
第八页,共一百九十二页。
《老子》: “反者道之动”;“祸兮,福之所倚;福 兮,祸之所伏”的矛盾转化观。
《庄子·天下篇》:“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的无限可分性思想。
儒家哲学: “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日往则 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 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lái zhě) 信(伸)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周易·系辞下》)。
中国哲学史就是中国哲学的历史。中国哲学史的任务就 是从过去的哲学家们的资料中找出其实质的系统,找出他 的思想体系。
第二页,共一百九十二页。
●中西哲学的不同(bù 背景 tónɡ)
中国古代社会是建立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 级制度的基础之上的,它的经济基础是以分散的小农业 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zì jǐ zì zú)的自然经济,与 以古希腊为代表的地中海沿岸国家工商业和贸易兴旺发 达的情况迥然有别。
其次,变是非常和常的统一。常是宇宙的存在本身,没有 常也就没有宇宙。而变者,“改常”之名也。宇宙总是在变化 中生成,变否定旧常又创造着新常,故变比之常也就具有更大 程度的普遍性和合理性。
再次,“变”是矛盾的化解。
第十三页,共一百九十二页。
★浓郁(nónɡ yù)的社会情结
▲ 论道经邦(lùn dào jīng bāng),燮理阴阳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的历史:◆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两汉经学: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魏晋玄学:贵无论、崇有论、独化论◆隋唐佛学: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宋明理学:理学、气学、心学◆清代朴学第一章中国哲学的萌芽与产生●商人不仅炮制了最高主宰“帝”或“上帝”,而且还垄断了上帝和下帝及人间的联络。
●周王朝的奴隶主贵族承袭了商奴隶主贵族祭天祀族、敬事鬼神和政权神授的宗教迷信思想,提出了“天命”说来论证自己的统治合理性。
●周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永恒性,提出了“德”与“以德配天命”的理论。
●周公旦不仅提出了“德”,也提出了“孝”,制定出一套制礼作乐的规则。
礼成了奴隶社会的等级名分制度。
●我国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最初在宗教神学的体系下萌芽产生的。
●在《易经》中:①《易经》中六十四卦是由八卦重叠演变出来的,而八卦又是由阴阳排列组合而成。
②《易经》中关于“对立”的思想,也反映在某些卦象相反的卦的吉凶的对立上。
③《易经》中,包含一些由低到高的变化发展思想和“物极必反”的思想。
●在自然知识积累和阶级斗争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萌芽。
●范蠡对自然与人的关系作了三点说明:①事物变化需要条件,在条件不具备或不成熟时,不能盲动。
“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②人的主观努力和自然客观条件是互相为因的,必须互相配合好。
③客观条件也是在变化的,因而必须抓住条件成熟的时机。
第二章孔子1. 孔子其人⏹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
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
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
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
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
字仲尼,姓孔氏。
《史记•孔子世家》2. 孔子与周公⏹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论语·述而》⏹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
——《孟子·腾文公上》⏹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学乱术足以为先王者。
中国哲学史考研名师郭齐勇讲义与习题解
《中国哲学史》考研名师郭齐勇讲义与习题解第一编先秦哲学第1章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1.1复习笔记中国古代哲学诞生于五帝与夏、商、周时代。
先民们在认识并参与自然、社会的活动中,逐渐有了哲学的慧识。
一、原初文明的宗教、政治与道德五帝(约前26世纪初〜前21世纪)、夏(约前2070〜前1600)、殷(约前1600〜前1046)、西周(约前1046〜前771)时期,先民们继承原始宗教的自然和祖先崇拜,祈求保佑。
各种祭祀成为普遍的习俗、礼仪。
其中,与政治活动密切相关的是天神崇拜与祖宗崇拜。
1.上帝与“以祖配天”(1)所谓“上帝”或“帝”是先民想象的统率自然界各种现象、力量以及神灵的最高统治者、最高权威。
首领(政治与宗教一身而二任)借助于天上的权威,来加强自己对各种社会力量的控制。
于是,“上帝”“帝”“天”“天命”成为夏、商、周三代的王权之政治合法性的根据。
(2)“以祖配天”是指,在夏商周的祭祀活动中,只有王者才有资格祭天,祭天的大祭师(也是王者)又总是以其先祖作为配祭。
《礼记■郊特牲》中说,万物的本原是天,人的本原是祖,所以祭天帝至上神时要以远近的先祖作为配享。
追思天神,也追思先祖,时时想到报答他们的恩德,返回身心的源头,不至忘本。
2.“以德配天”“敬德保民” (1)思想来源①殷商时代已有道德意识的启蒙。
在《盘庚》中已包含了尊重民意、民利和当政者的笃诚敬业精神等人文主义的萌芽。
但殷代仍以敬事鬼神为主。
②小邦周取代大殷商以后,周初人进一步有了人文的自觉,这种自觉源于他们以小邦而承受大命,又面临内外部的叛乱。
(2)具体内涵①“以德配天”:即用德替代祖先,以道德作为祭天的配享,也即将德放到了与天相等同的地位。
在殷周之际的革命中,周公等人的观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把血缘性的祖宗崇拜,发展为政治与道德性的祖宗崇拜,把外在性的天神崇拜,逐渐内在化、道德化。
②“敬德保民”:周公认为,夏、殷王朝败亡,说明“天命”是可以转移、变更的。
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先秦哲学(中国哲学的萌芽与产生)【圣才出品】
第1章中国哲学的萌芽与产生一、殷周时代的宗教思想1.夏商王朝炮制天帝观念以维护其统治合法性夏王朝的建立是我国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的开端。
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便把原始的宗教加以提高和改造,炮制了一个天上和人间、社会和自然的最高主宰“帝”或“上帝”,并宣称其政权是“上帝”赐予的,为统治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作出了辩护,其本质是政权神授理论。
2.周王朝提出新的“天命”观(1)周王朝的建立,意味着奴隶制度国家的高度完成。
周王朝的奴隶主贵族承袭了商奴隶主贵族祭天祀祖、敬事鬼神和政权神授的宗教迷信思想,并在商奴隶主贵族的这些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天命”说,使宗教迷信思想更加系统化,理论化,进一步论证了其统治的合理性。
为了维护其统治的永恒性,从思想上征服商奴隶主贵族,周奴隶主贵族提出了“德”和“以德配天命”的理论。
(2)周公旦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不仅提出了“德”,也提出了“孝”,并制定出一套制礼作乐的规则。
自此之后,不仅礼成了奴隶社会的等级名分制度,乐也成了为这种等级名分制度服务的工具。
他提出了“天命靡常”和“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思想。
在这些思想的基础上,他还提出了“保民”观念。
3.商周时期的宗教思想实质是政权神授商周的宗教迷信是维护奴隶主贵族阶级统治的思想武器。
它随着奴隶社会的产生、发展和衰落不断地变换着形式,但其本质就是政权神授。
“政权神授”理论,后来发展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支柱之一。
二、朴素辩证法思想的萌芽1.《易经》中包含朴素辩证法的萌芽我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思想,最初是在宗教神学的体系下萌芽发生的。
现存《周易》一书中《易经》部分,已经包含了某些关于“对立”和“物极必反”的朴素辩证法思想的萌芽。
(1)《易经》是把阴、阳两爻作为两个最基本的“对立”势力来看待,《易经》中所有卦象的变化都归结为阴、阳两爻的变化。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变化,最终归结为阴、阳两种势力的消长。
这正是最原始的关于“对立”面及其变化的思想。
第一讲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特征
王夫子的天人理论标 志着我国古代天人关系理
论的总结。
(二)知行关系
知易行难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尚书》
知行统一 孔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
第一个自觉探讨知行关系问题 的哲学家。他要求人们做到知
行统一,知其言,观其行。
重行轻知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如见之, 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所措手足”。
墨子提出“以名取实”的 思想。“黔者不知白黑者,
以其名也,以其取也”
“正名以明义也”, “治国之端,在正
名”。 ——董仲舒
夜闻鬼哭实为风吹木鸣。
南北朝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僧人慧远以下言论是 否正确?为什么?
“火之传于薪,犹神之传于形, 火之传异薪,犹神之传异形”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 是以形存则神存,形
谢则神灭也”。 ——范缜
范缜用刀刃比喻形体, 以刀刃的锋利比喻精神, 说明锋利为刀刃所派生, “舍利无刃,舍刃无利”,
形神不可分离。
非所及也”。
“明于天人之 分”、“制天命而用
之” 。 ——荀子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 应的神学目的论,在神 学基础之上论证天人合
一。
王充把被董仲舒歪 曲的天还原为自然之天, 认为天地都是自然实体, 是客观的存在,不以人
的意志为转移。
柳终元认为天是原气,是 物质性的存在,没有意志,不 会赏罚。人的功祸是自己造成
意识。
《管子》第一次提出
形体与精神的相互依赖 以及形体决定精神的思 想,否定以往灵魂不死
的观念。
旬子提出“形具 而 神生”的命题。
旬子强调精神对形体的依 赖关系,提出“形则神,神则 能化矣”的思想。人的好恶, 喜怒、哀乐等依赖于人的耳、 鼻、目、口、形等生理器官。 鬼神是由人的错觉产生的,如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的萌芽与产生)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第一章中国哲学的萌芽与产生一、殷周时代的宗教思想夏王朝的建立是我国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的开端。
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便产生了阶级,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便把原始的宗教加以提高和改造。
这时的宗教已经不再是自然宗教,而成为反映社会阶级压迫的宗教。
1.商王朝创造至上神“帝”或“上帝”公元前17世纪末,商汤灭夏,建立了奴隶制的商王朝。
随着统一君主的出现,宗教也就必然要炮制出一个具有新特点的至上神。
商奴隶主贵族,为了论证其统治的合理性,炮制了一个天上和人间、社会和自然的最高主宰“帝”或“上帝”。
商的奴隶主贵族说:“帝立子生商。
”2.商王朝垄断上帝和下帝及人间的联络商人不仅炮制这个最高主宰“帝”或“上帝”,而且还垄断了上帝和下帝及人间的联络。
这样,商奴隶主贵族就可以为所欲为了。
为了自己的享受,商的奴隶主贵族不仅在活着的时候要敲诈奴役大批的奴隶,而且在死后,还要用几十几百甚至上千的奴隶进行殉葬和祭牲。
他们把这一切都看做是受命于“帝”或“上帝”。
3.周王朝的“天命”说公元前12世纪末,周部落在今陕西的渭水流域兴起,先后灭掉了周围若干的戎族,成为商王朝的一个强大藩国。
后经周武王东征,并在商奴隶前线倒戈的帮助下,灭掉了商王朝,建立了周王朝。
周王朝的建立,意昧着奴隶制度国家的高度完成。
周王朝的奴隶主贵族承袭了商奴隶主贵族祭天祀祖、敬事鬼神和政权神授的宗教迷信思想,并在商奴隶主贵族的这些思想的基础上,使宗教迷信思想更加系统化,理论化。
周灭掉了商,为了加强对被征服种族的统治,周奴隶主贵族首先把“上帝”和祖先分开,加强了“上帝”这个至上神的绝对权威,从而提出了“天命”说(天的意志或天的命令),来论证自己统治的合理性。
4.周王朝的“德”和“以德配天命”理论周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自己统治的永恒性,为了从思想上征服商奴隶主贵族,于是周奴隶主贵族抬出了“德”和“以德配天命”的理论。
第一章:商周时期的政治思想
第二章 部落与封建时代的国人思想
本章的主要内容
一、国家起源的学说 二、向封建制过渡期(上)——夏代人的
政治观念 三、向封建过渡期(下)——商代人的政
治观念 四、封建制盛世期——西周人的政治理念
一、国家起源的学说
国家产生于某一文明有较高程度的发展之后。 国家是一个倚靠强力维系和组织的政治组织。
这种继承制度,使得人在社会上的身份地 位,基本上是由其出生时的位置决定的。 这样的好处是等级结构稳定,坏处是制度 没有选贤的机制。
2. 严密的宗法体系是统治和扩张的需要
西周依照严格的宗法制建立起来,从周天子 到诸侯到卿大夫再到士,构成了树根状的 宗法网络。
周天子是姬姓王族的嫡传,相对于其他没 有继承王位的儿子是为大宗,其他儿子为 小宗;而这些没有继承王位的王子被分封 为诸侯,在各自的领地开始传承,他们的 嫡人相对于没有继承爵位者又是大宗,其 他人是小宗;而这些小宗又被分封为卿大 夫,在各自的领地开始传承,袭爵者为大 宗,不袭爵者为小宗;如此传递下去,到 士而止,士以后,别子成为平民,丧失贵 族身份。
(二)分封制的思想
周与商一样,对能控制的疆域采取分封的 方式,实行间接统治,而对于臣服于它的 方国,则采取结盟的方式,羁縻笼络,两 者从形式上看都是分封。实际上,这两种 分封有本质区别,对于后者,周王的分封 只是给一个名义,受封国在所谓的公侯伯 子男的名号下,按自己的方式进行统治。 而对于前者而言,分封是与宗法制联系在 一起的,按照宗法网络层层结构,形成一 个政治与血缘相互扭结的分层治理架构。
2.冲突说
冲突说强调人在自然状态下的冲突,由冲 突导致了强制。
卢梭 霍布斯 马克思
3.贸易说
在历史上,某些地区必需的生活资料需要 从其他地区获得,这样,组织大规模的贸 易活动需要有完善复杂的组织,同时,人 类的发展势必导致社会的分工,于是对生 产和贸易活动的组织需要促进了国家组织 的产生。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
第一章中国政治思想的起点——商周时期的神权政治思想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本章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主要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政治思想发轫期即商周时期的主要政治观念,该时期的政治理念不同于后世,具有浓厚的神本主义的意味,但某些重要的政治观念如君主专制主义却奠定了此后政治理念的核心基础。
本章授课时数为4课时。
第一节商代的上帝信仰与王权观念中国政治思想史可以说发轫于夏商周三代,大体而言,三代之世的政治观念具有强烈的神本特色。
从卜辞中,我们可以知道,帝或上帝是殷代的至上神,具有绝对的权威。
帝的至上性,乃是殷代人王(殷代的最高统治者称“王”)至上性的反映,帝不仅是商族的至上神,更是殷王的保护神和象征。
殷人除了崇拜上帝、还有山川诸神外,更盛行祖先崇拜。
总之,在商代的政治观念中,上帝和祖先庇佑殷王,殷王亦主要是借助上帝、祖先崇拜来强化自己的权力。
商代晚期,更出现了帝、祖合而为一的现象,而殷纣王更自称“帝辛”,这是为了神化自己。
上帝与王同为帝,那么王也就具有了人神结合的性质,因此,王同一切人对立起来,成为人上人,故又自称“余一人”。
第二节西周敬天保民与天下王有的政治思想经牧野之战,兴起于西方的附属国“小邦”周在周武王的领导下一举打败了“大邦”商,史称顺天应人的“革命”。
在周王朝的开国者,周公可以说是周的真正开国完成者和制度的制定者,亦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开山鼻祖。
周初的统治者特别是经历了整个殷亡周兴的沧桑之变的周公,除了制定了一整套系统完备的礼乐典章制度之外,还在周初发布了一系列的诰命,在这些诰命中,对殷亡的历史经验教训和如何才能巩固自己统治地位的问题进行了深切系统的总结与反思,提出了一系列很有见地的政治主张和理论。
1.周公作为一位绝顶聪明的宗教理论改革家,论证了天命(政权合法性的基础)的转移。
他一方面继承了殷代上帝至上的信念,一方面又对它作了重要的修正,即强调“唯命不于常”(天命不是固定不变的)和唯德是授,从而也就合理地解释了朝代的更替。
中国古代哲学基础整理简约版
中国古代哲学基础第一章绪论1、西方哲学:爱智之学、反思之学2、马克思哲学就是系统化、理论化得世界观,就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与思维知识得概括与总结。
既就是世界观又就是方法论。
3、中国古代哲学(1)概念就是中国本土理论思维历史得展示;中华民族精神得集中表现;中华文化得灵魂。
;(2)包含内容:时间上:上古以来到近代(1840年鸦片战争前);领域上:儒、释、道为核心;(3)发生学角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佛教思想传入于南北朝而确立于唐(4)比较学角度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构成得支撑、核心第一节中国古代哲学得历史发展阶段一、夏商周时期得哲学夏:BC2070-BC1600商:BC1600-BC1046西周:BC1046-BC771(一)年代夏代始年约为公元前2070年;夏商分界约为公元前1600年;盘庚迁殷约为公元前1300年;商周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
(二)原始宗教与神话1、原始宗教——神灵崇拜、英雄崇拜、祖先崇拜、上帝崇拜。
2、神话传说——盘古开天劈地、女娲造人、三皇五帝(三)商周之际得思想——《易经》与《洪范》夏商周之际,崇尚鬼神。
商代发展为一种与巫术紧密结合得宗教观念西周得敬德思想——“明德慎刑”、“敬天保民”1、《易经》——群经之首、大道之源(1)原称《周易》周:东汉郑玄“周普无从不备”(说法之一)易:古代卜筮书籍得通称;日月为易;蜥蜴(变色龙)A、作者*传说上古:伏羲氏演八卦中古:周文王演成六十四卦、卦辞、爻辞下古:孔子作《十翼》*应为卜者所做B、相关内容*朱熹“八卦取象歌”乾三连,坤三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卦辞,在卦名后,对六爻得综合总结,如“元亨利贞”*爻题,即爻位名称,表示某一爻在六爻中得具体位置及奇偶画性质,六爻卦位自下而上数起,分别为初(即一)、二、三、四、五、上(即六)。
“—”为九(阳),“--”为六(阴)。
如“初六”“九三”“六五”“上九”等。
C、性质:*卜筮书:《易经》原本就是供卜筮用得书,朱熹为代表。
讲商周的书
讲商周的书(最新版)目录1.商周概述2.商周历史书籍的重要性3.商周经典书籍的内容及特点4.商周书籍对现代社会的影响5.总结正文商周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朝代,商朝从公元前 16 世纪开始,周朝则从公元前 11 世纪开始,两个朝代共计持续了一千多年。
商周时期,人们开始使用甲骨文和青铜器,并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书籍。
这些书籍不仅为我们了解商周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同时也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周历史书籍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这些书籍是研究商周历史的重要资料。
通过这些书籍,我们可以了解商周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其次,这些书籍也是汉字发展和语言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对研究汉字的起源和演变具有重要的价值。
商周经典书籍的内容及特点也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
商周时期的书籍主要包括《诗经》、《尚书》、《周礼》、《易经》等。
这些书籍的内容涵盖了政治、哲学、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反映了商周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思想观念。
商周书籍的特点是语言简练、寓意深刻,许多成语和谚语都源自于这些书籍。
商周书籍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商周书籍中的许多思想观念,如仁爱、忠诚、礼仪等,对现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商周书籍中的许多故事和典故,如《诗经》中的爱情诗、《尚书》中的历史故事等,也为现代文学和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总的来说,商周的历史书籍不仅是研究商周历史的重要资料,也是汉字发展和语言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同时,商周书籍中的许多思想观念和故事典故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周朝代的五行原理
商周朝代的五行原理
商周朝代的五行原理是古代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主要包括五行相生和五行相克两个方面。
1. 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这种相生的观念表明了五行之间的一种联系和相互补充关系。
例如,木生火,意味着木可以供应火的燃料,火能够依靠木来燃烧。
2. 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这种相克的观念认为,五行之间存在一种相互制约和相互抑制的关系。
例如,木克土,意味着木可以通过吸取土的养分来生长,从而削弱土的力量。
商周朝代的五行原理被广泛用于中国古代的医学、兵法、农业等各个领域,被认为是掌握自然规律和运用天地之气的重要方法。
五行原理通过这种相生相克的观念,解释了世界万物的生成、变化和相互作用规律,对于人们认识和运用自然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商周哲学
一、研究现状分析
1、钟泰的《中国哲学史》(《新世纪万有文库》辽宁教育1998年3月)
第一章讲“上古之思想”,主要讲了六方面:“本天”、“尽人”、“首孝”、“用中”、“上民”、“大天下”。
2、冯友兰先生在其《中国哲学史》的第三章讨论了“孔子以前及其同时之宗教的哲学的思想”,主要讨论了“鬼神”、“术数”、“天”、“一部分人较开明之思想”、“人之发现”。
3、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对这部分内容的处理是单成一章,即“第一章”“商、周奴隶社会的兴盛与衰落——商代和西周时期(公元前16世纪至前8世纪)宗教天道观的变化和古代唯物主义思想的萌芽”。
4、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中的“商周之际宗教思想的变革”阐述了这部分的内容。
5、葛兆光《中国思想史》:殷商——秩序;西周——祭祀。
二、背景分析
政治上,逐渐形成了宗法制;经济上,农业经济;文化上,科技、道德
三、参考资料
1、甲骨卜辞:
对甲骨研究最有成就的有罗振玉(《殷墟书契考释》)、郭沫若(《卜辞通纂》)、还有王国维等人的著作。
2、金石铭文:
研究金石铭文最有成就的就是郭沫若了,他的《西周金文辞大系》是研究金文最全面、最系统的著作。
3、五经,特别是《尚书》、《周易》和《诗经》
《十三经注疏》本,伪孔传、孔颖达疏;南宋蔡沈的《书经集传》;清人孙星衍的《尚书今古文注疏》,
《周易》亦称之为《易》,王弼的《周易注》,南朝韩康伯为其《周易注》作注,称谓《周易注疏》。
《程氏易传》,《周易本义》;清人焦循的“易学三书”是:《易章句》《易通释》《易图略》。
四、基本思想
1、天命神权观念
(1)商代的上帝主宰一切的思想:上帝崇拜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
(《诗·商颂》)
甲辰,帝其令雨?帝其令风?
王封邑,帝若。
(2)西周天命思想的哲理化、政治化
皇天无亲,唯德是辅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保民而王
故“以德配天”。
丕显文王,受天有大命。
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
非我小国,敢弋(y i)殷命,惟天不畀。
2、阴阳五行观念
(1)原始阴阳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①《周易》所反映出的阴阳辨证思想
第一、太极生成论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系辞上》)
第二、对立统一观
一阴一阳之为道
第三、变化发展的观念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②伯阳父对原始阴阳思想的发展
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
若过其序,民乱之也。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今三川实震,
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
……山崩川竭,亡之征也。
(《国语·周
语上》)
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
夫水土演而民用
也;水土无所演,民乏所用,不亡何待?(《国语·周语上》)(伯阳父是西周宣王、幽王时的太史,生卒年月不详。
他身处的时代正好在宣王中兴之后;西周的种种制度弊端和人性的贪婪都呈现出来,他冷眼旁观,最后成为未卜先知的历史洞见者。
周幽王二年,发生大地震。
他认为:“天地之气,不失其序”,“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上升)”,于是有地震。
认为天地之气运行有一定秩序,阴阳二气失调便产生地震。
把周将亡的原因归之于地震。
他说:“夫水,土演而民用也;土无所演,民乏财用,不忘何待?”以为“水”和“土”是财用产生的根源。
但又认为周亡是“天之所弃”。
事见《国语·周语上》。
宣王自然去修德以攘灾祸。
跟宣王同心同欲的人活下来了,跟他有不同意见的人或死或沉默了。
西周衰败,其根源是因为周王“去和而取同”,“去”直言进谏的正人
君子,而“取”与自己苟同的媚官小人。
多年以后,伯阳父在跟郑桓公谈起西周政
治问题时,提出了“和实生物”的论断。
他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伯阳父第
一次形象地区别了“和”与“同”的概念。
“以他平他”,就是相异的事物协调并进,达
到“和”的境地,则年丰物富;反之,“以同同”,相同的事物类同叠加,无差别,无
竞争,其后果就是生机荡然。
伯阳父还陈述了“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
物一不讲”的道理,并进言郑桓公,要从政务到事务,都应贯彻“和而不同”。
哲学史家把伯阳父视作伟大的思想家,因为在中国哲学史上,伯阳父最早提出“阴
阳”的范畴,是最早解释地震现象的人)
(2)原始五行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①《尚书》中的五行思想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
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润下
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尚
书·周书·洪范》)
第一、“五行”是商周时期理性把握世界的方式。
第二、具有实在论的认识论思想
第三、朴素地反映了人们能动地改造自然的思想观念
②史伯对原始五行思想的发展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
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支以卫体,和六律以聪耳,正七体以役心,平八索以成人,建九纪以立纯德,和十数以训百体,出千品,……故王者居九畡之田,收经入以食兆民,周训而能用之,和乐如一。
夫如是,和之至也。
于是乎先王聘后于异姓,求财于有方,择臣取谏工,而讲以多物,务和同也。
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
王将弃是类也,而与剸同,天夺之明,欲无弊,得乎?(《国语·郑语》)
春秋时,齐国的大夫晏子也继承了和同思想:他说: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齐不及,以泄其过,君
子食之,以平其心。
君臣亦然。
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
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
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
……君所谓可,据亦曰可;
君所谓否,据亦曰否。
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
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左传》昭公二十年)(史伯、西周末期人。
中国西周末期思想家,生卒年不可考。
掌管起草文告、策命诸侯、记录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等,为朝廷重臣。
他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命题。
“和”是指事物多样性的统一,“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它是百物构成的法则;“同”是指无差别
性的单一事物,如不与另一事物相“和”,就不能产生出新的事物来,“若以同裨(益)
同,尽乃弃矣。
”指出西周行将灭亡,原因是周王“去和而取同”,即去以直言进谏
的正人而信与自己苟同的小人。
史伯第一次区别了“和”与“同”(见和与同)的概念。
他说:“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以同裨同,尽乃弃矣”,认为不同的
事物互相结合才能产生百物,如果同上加同,不仅不能产生新的事物,而且世界的
一切也就变得平淡无味,没有生气了。
史伯的这个思想带有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
辩证法因素。
从西周开始,逐步开始对阴阳、五行的自觉归纳和理性阐述,而史
伯就是一位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
史伯认为,天地有阴阳二气,要有序、调合;而秩序被打乱,阴气压迫阳气,使阳气伏在下面不能上来,才发生了地震。
我们不能要求史伯以今天的科学解释
地震,他在“上帝”即神还是主流观念的时代,以阴阳来说明,已经非常了不起。
今
人论述古代阴阳思想,无不首先引用史伯这段话加以说明。
:“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还说:“声一无听,
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
”史伯认为,世间百物是由土、金、木、水、火
五行相杂而成。
这显然是与神创论相对立的唯物思想。
而且,不难体味五行在史
伯那里已不仅仅是五种具体的资料,它们已是五种具有事物根本性质的元素。
“和”的观念同样产生很早,其含义由音乐之和,到人际关系之和,到国家政事之和,逐步深化。
而第一个对“和”进行理论提升,使之成为事物之本和天地法则
的人,是史伯。
史伯是中国思想史、哲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家。
五、评价视角:
1、从原始宗教的角度分析
2、从早期人们认识的实在论角度看
本章参考书目
1、丁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
2、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三联书店1996年;
3、陈来:《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时代的宗教、伦理与社会思想》,三联书店2002年
4、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1983年;
5、【美】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
6、【美】葛瑞汉:《论道者:中国古代哲学论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