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经济地理学手册》第四部分发展与欠发展

合集下载

___《经济地理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___《经济地理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___《经济地理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题1、区位:指一个地理位置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区位理论:研究区位问题的理论体系。

3、区位因子:影响一个地方经济活动的因素,包括内部和外部因素。

4、区位条件:指一个地方的自然、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条件,决定了其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5、内部规模经济:指企业在自身范围内生产规模扩大,导致单位成本下降的现象。

6、外部规模经济:指企业在与外部企业的合作中,生产规模扩大,导致单位成本下降的现象。

7、连结度:指一个地方与其他地方之间的联系程度。

8、通达度:指一个地方到其他地方的交通便利程度。

9、遍在原料:指原料分布广泛,不受地域限制。

10、局地原料:指原料分布受地域限制,只能在特定地区获取。

11、原料指数:指一个地方所需原料的数量与总生产量的比值。

12、区位重量:指一个地方在经济活动中所占的重要程度。

13、等费线:指一个地方到其他地方运输成本相同的线。

14、需求圆锥体:指一个地方所能影响的市场范围。

15、中心地:指在一个地理区域内,以其为中心,周围有一定范围的影响力和辐射能力的地方。

16、需求门槛:指一个地方所需的最低消费能力。

17、基础聚落:指在一个地理区域内,以其为中心,周围有一定范围的影响力和辐射能力,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和功能的城市聚落。

18、门槛人口:指一个地方所需的最低人口数量。

19、跨国公司:指在多个国家开展业务的公司。

20、产品周期理论:指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为引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

21、折衷理论:指在不同的区位因素之间进行权衡和折衷,选择最优的区位。

22、区域:指在地理上有一定连续性和相对独立性的地理区域。

23、区域经济结构:指一个地理区域内,不同产业之间的关系和分布情况。

24、区域产业结构:指一个地理区域内,各个产业的比重和分布情况。

25、产业:指一定范围内的生产和经营活动。

26、支柱产业:指一个地理区域内对经济发展起到主导作用的产业。

第四章三大产业布局概述_经济地理学

第四章三大产业布局概述_经济地理学

第一节第一产业布局概述一、农业生产活动概述二、农业土地利用概述三、农业(种植业)生产布局概述四、农业区域开发第二节第二产业布局概述一、工业生产的特点与制约因素二、主要工业布局概述(以汽车工业、电子工业为例)三、工业地域结构与类型第三节第三产业布局概述一、第三产业活动概述二、现代服务业概述三、交通运输业布局四、信息产业布局五、商业布局概述课堂讨论1、谈谈你对中国发展生态农业的前景?2、随着发达国家产业布局的调整,一些所谓“夕阳工业”转向发展中国家,谈谈你的应对策略?3、第三产业是一个层次庞大复杂的产业,你认为我们发展第三产业要注意些什么?第一节第一产业布局概述一、农业生产活动概述1、关于农业生产的概念理解要注意它是一个兼顾“自然环境-生物-人类社会”的复杂系统;农业生产有大农业(农、林、牧、副、渔)与小农业(种植业)之分;此外,还有传统与现代农业之分。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

2、农业生产的特点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交织的部门;强烈的季节性、连续性和周期性;强烈的地域性(最大的特点)教学案例——我国冬小麦的种植:耕地(8-10月)—播种(9-11月)—越冬(11-次年2月)—生长(3-5月)—收获(4-6月);我国南方水稻种植:犁田(2-4月)—插秧(4-5月)—生长(5-8月)—收获(8-9月);谚语“清明前后,种瓜种豆”;“过了惊蛰,耕田不停歇”;“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分别说农业生产的什么特点?“南方的酸性红壤适合种茶叶;而北方的感性土壤适合种小麦”说的是农业生产的什么特点?3、关于农业生产影响因素的理解应注意1)自然环境(条件)影响最大,特别是传统农业;而因素中气候、地形、水文、生物与土壤是主要的。

2)技术条件的影响,对现代农业特别大技术装备情况(拥有量、对当地的适宜度);农业技术与经验。

3)社会经济条件,主要也是现代农业,特别是城郊农业影响大工业和城市(市场)需求;交通运输的满足度;原有经济基础;国家政策方针。

《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031301011课程名称:经济地理学英文名称:Economic Geography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总学时: 72学分:4适用对象: 地理科学专业先修课程:高等数学、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一、编写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经济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发展变化规律以及人类的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以区位入手,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多数国家地理科学系统中最为发达的一门分支学科。

1998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学科专业介绍》,将经济地理学列为地理学所有三个专业主干课程以及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这门课程也被作为地理科学和资源环境与城乡管理专业的主要必修课程。

本课程通过对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经济活动区位理论、经济活动区域分析和经济活动全球化等内容的讲授,使学生掌握经济地理学学科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原理,以及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使学生全面掌握古典区位理论和影响经济活动布局的条件,并能从经济活动布局条件入手分析不同产业在不同地区的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为高年纪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如下:1.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2.培养学生科学的创新思维和能力;3.使学生掌握经济活动区位、区域经济发展、经济活动全球化等方面的理论;4.使学生掌握经济地理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5.使学生能将经济地理学的基本原理运用到实践中去,解决我国经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讨论法,辅以多媒体教学。

(四)实践环节无(六)本课程于其它课程的联系经济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与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区域地理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分支。

世界的经济地理特征知识点总结

世界的经济地理特征知识点总结

世界的经济地理特征知识点总结经济地理是研究地理空间上经济活动的分布和相互关系的学科。

了解世界的经济地理特征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状况,以及全球经济格局的演变。

在本文中,我们将总结一些世界的经济地理特征知识点,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经济地理。

一、全球经济格局1. 经济中心地带全球经济中心地带集中在北半球,主要包括欧洲、北美和亚太地区。

欧洲是全球最早形成的经济中心地带之一,以德国、法国、英国等国为代表。

北美地区以美国为核心,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地带之一。

亚太地区则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

2. 发展中国家经济崛起近年来,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崛起引起全球关注。

例如,中国的经济持续增长,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巴西、印度、俄罗斯等国也在经济上取得了显著进展。

这些国家的崛起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3. 区域经济合作为了加强区域内经济合作,并推动经济发展,各国纷纷建立了区域经济组织。

例如,欧洲联盟(EU)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一体化组织之一,旨在促进欧洲国家之间的贸易和经济合作。

亚洲、南美洲和非洲也有各自的区域经济组织,如东盟、南美洲联盟、非洲联盟等。

二、经济发展模式1. 工业化和城市化工业化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

通过工业化,国家能够转变经济结构,提高生产力和经济增长率。

工业化过程中,城市化也随之发展,城市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

这种转变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观察到,例如,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面临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挑战和机遇。

2. 新兴产业和创新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新兴产业日益重要,尤其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清洁能源等领域。

这些产业有助于推动科技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和带动经济增长。

一些国家在新兴产业领域具有竞争优势,如美国的硅谷、中国的深圳等。

3.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较大,主要受地理、历史、资源等因素影响。

《经济地理学》复习思考题答案

《经济地理学》复习思考题答案

《经济地理学》复习思考题答案(9109)《经济地理学》复习思考题答案⼀、名词解释题1、区位:⼈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的意义。

2、区位理论:关于⼈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研究⼈类活动及空间内⼈类活动的组合,主要探索⼈类活动的⼀般空间法则。

3、区位因⼦: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4、区位条件: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

5、内部规模经济:由于⽣产规模的扩⼤⽽产⽣的平均⽣产成本的降低。

6、外部规模经济:属于空间集聚经济,指若⼲⼯⼚、企业在同⼀空间地域内的集聚与联系,产⽣平均⽣产成本的降低和经济效益的产⽣。

7、通达指数:⽹络中从⼀个顶点到其它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

8、遍在原料:任何地⽅都存在的原料。

9、局地原料:只有在特定地⽅才存在的原料。

10、原料指数: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

11、区位重量:单位产品所产⽣的运送总重量。

12、需求圆锥体:廖什认为如果⼀个区域只存在⼀个企业,随着距离⽣产地距离的增加,运费增加,销售价格增加,需求量随之减少,到市场边界需求量为零,将需求曲线围绕⽣产地的销售量轴线旋转⼀周,所得到的圆锥体就是需求圆锥体。

13、中⼼商品:在少数的地点⽣产、供给,⽽在多数的地点消费的商品。

14、基础聚落:廖什中⼼地理论中等级最低的消费者居住地和企业的分布地。

15、门槛⼈⼝:某种中⼼职能在中⼼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

16、跨国公司:在两个以上国家(包括公司母国)具有⽣产或实际性经营活动的公司。

17、产品周期理论:由弗农提出的⽤于解释国际投资空间变化的理论,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在产品的不同阶段,因为产品的研发、销售等⽅⾯的要求、情况不⼀样,⽣产布局地也应进⾏相应地调整。

18、区域经济结构: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它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企业结构、技术结构、要素结构等。

《经济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

《经济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1 、概念题《货殖列传》: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中的一章,记述了他游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见闻,包括人口、经济、物产、贸易和城市等,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史志描述阶段。

《商业地理手册》:由1889 年苏格兰学者奇泽姆(G .G .Chisholm )出版,他先以商品种类为纲,介绍世界的生产与贸易,并以气候与地貌等因素解释这些生产分布的形成原因;之后,以国家为单位,详细描述生产地区分布,以及商业发展的前景,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商业地理研究阶段。

规范性分析:20 世纪前期的经济地理区位论研究,以规范性分析为主要思维方式,这种研究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实证主义分析:20 世纪60 年代的数量革命为经济地理研究带来了实证主义分析发,它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行为主义分析:20 世纪60 年代末,行为学派在在经济地理研究上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

认为同样的区位影响条件,不同的决策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

结构主义分析:20 世纪60 年代末以来,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变、社会矛盾的加剧,以哈维为代表的学者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

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影响经济区位形成中的作用。

文化转向: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科学对文化研究兴趣地增加,地理学家开始重视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

如: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中对文化传统、关系、体制等因素的关注。

指导这些研究的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制度主义、经济社会学、女权理论等。

它们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被人概括为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转向”。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 、简述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制度)转向。

3 、分析企业在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作用及其变化。

从企业角度研究经济地理学有何局限性?4 、布置阅读相关研究文献,讨论新近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5 、简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的内涵。

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

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
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
汇报人: 2023-12-29
目录
• 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概述 • 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 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解决措
施 • 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案例分
析 • 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未来展

01
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指的是各国之间 在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产业布 局、资源禀赋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经济增长
发展中国家通过改革和开放政策 ,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提高 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逐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具有比 较优势的产业,提高国际竞争力 。
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中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取得显著进展,改善了投资环境 和民生条件。
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
01
经济周期波动
信息化程度越高,信息传递越快,经济运行效率越高。
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是技术进步的关键,缺乏高素质人才可能制约经济发展。
人口因素
1 2
人口数量与结构
人口数量和结构对市场需求、劳动力供应和经济 增长有重要影响。
教育水平
教育水平决定了劳动力的素质和能力,影响经济 发展潜力。
3
健康状况
健康状况影响劳动生产率和人口质量,对经济发 展有间接影响。
02
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历史原因
殖民地历史
许多国家曾是殖民地,长期受到宗主国的剥削和控制,导致经济 基础薄弱,发展起点低。
战争影响
历史上多次战争对许多国家造成了严重破坏,阻碍了经济的恢复和 发展。
资源分配不均
世界资源分配不均,一些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另一些国家 则资源匮乏,这影响了经济发展。

经济地理学新的思维范畴

经济地理学新的思维范畴

经济地理学新的思维范畴人类进入21世纪之后,全球经济一体化与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各门科学也进入了一个崭新变革时期。

最近50多年来,国内外不少经济地理学家也在探索经济地理学新的思维方法,从过去那些“区位论”、“生产布局理论”相适应地发展到“信息理论”、“空间理论”与“机制模式论”等。

理论的作用是对要研究事物的性质和关系进行抽象化地系统阐述,它有助于人们对具体事物的理解,进而对人们实践进行指导。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领域非常活跃,新思想、新思维层出不穷,掘隐发微,精彩纷呈。

从当前大量的经济地理学实践与研究,我们认为,经济地理学新的创新思维应当逐渐摒弃那种以主观成分为主的非科学的价值观。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不是一个僵死呆板的传统方法,也不是人们所追求公式化的繁杂的计算模式,更不是一种缺乏生气思辩的概念,而是一种科学的创新思维,一种动态升华过程,一种富有哲理的科学概念。

经济地理学新的思维方法与决策手段是通过“人地关系”与“人与环境”、“空间发展”种种多变量关系的研究,不断获取新的认识、新的理论、新的发展圭臬。

1 过去研究“范式”的新认识历史过程展示了这一真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科学的发展,相反,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又促进了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1962年,Kuhn出版了《科学变革的结构》(theStructureofScientificRevolutions),使整个学术界活跃起来了。

他所著述的研究论文重点在研究不发达的社会经济问题,后人广泛使用,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专门学科,为学科评论的综合发展与理论方法提供了一个极好的结构分析。

经济地理学自20世纪50年代原苏联的萨乌式金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以来,发展较快。

但80年代以来,经济地理学比其他空间经济学领域内的学科,如经济学和区域科学等显得更加多元化和综合层次。

美国不少地理学家认为:经济地理学是综合地理学中一门非常活跃的分支学科,与其他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联系日益加强。

如何理解经济地理学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

如何理解经济地理学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

如何理解经济地理学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1.简介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是以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系统为中心内容的一门学科,它是人文地理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空间组合类型和发展过程等内容。

以生产为主体的人类经济活动,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整个过程,是由物质流、商品流、人口流和信息流把乡村和城镇居民点、交通运输站点、商业服务设施以及金融等经济中心连结在一起而组成的一个经济活动系统。

这一系列经济活动都是在具体的地域内进行的,因此,以地域为单元研究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活动的系统和它的发展过程,成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特殊领域。

经济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于研究对象的客观性质。

关于经济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存在三种观点:观点一:认为经济地理学属于社会科学,因为产业布局规律是一种社会现象。

观点二:认为经济地理学属于自然科学的地理学中的技术经济科学分支,因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经济环境,具体地说是生产力的地域组合。

观点三:认为经济地理学是介于自然、技术、经济三者之间的边缘科学,因为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发展受这三方面的因素所制约。

多数学者同意第三种观点。

经济地理学的综合性具有三层涵义,涵义一,经济地理学学科性质要求对自然、技术、经济等条件进行综合;涵义二,经济地理学的地域性要求对特定地域内的诸多条件进行综合,也要求对地域之间的差异与分工进行综合;涵义三,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性和发展性,要求对产业布局的历史、现状与发展方向进行综合。

2.经济地理学的科学价值从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进程,我们可以了解到经济地理学的科学价值。

到九世纪,在阿拉伯世界出现了区域性地志,记述西亚和地中海沿岸各地的物产、商业和交通情况。

大致与此同时,中国的地方志也开始盛行,此后一千多年中,据估计全国各地先后刊行《经济地理学》的各种类型的地方志超过一万种。

其内容包括行政区沿革、山川、户口、农事、物产、水利设施、道里、交通、贡赋、城邑、关塞、灾异、民俗等,并附有地理图。

简述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地理学

简述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地理学

简述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研究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组织和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传统经济地理学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
这一阶段主要关注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格局,尤其是农业、工业和贸易的区位因素分析。

代表人物如阿尔弗雷德·韦伯、奥古斯特·勒热等。

2. 理论革命阶段(20世纪50-70年代)
这一阶段受空间科学的影响,经济地理学开始强调定量分析和模型构建。

主要理论包括中心地理论、区位租价理论等。

代表人物如瓦尔特·伊斯特德等。

3. 行为主义和人文主义转向(20世纪70年代)
在这一阶段,经济地理学开始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和价值观念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出现了行为地理学和人文主义地理学等新的分支。

4. 结构主义和政治经济学转向(20世纪80年代)
这一阶段强调经济地理格局受制于更广阔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结构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在经济地理学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

5. 新经济地理学(20世纪90年代至今)
新经济地理学综合了经济学、地理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重点
研究规模经济、集聚经济等现象,试图解释产业集聚和区域发展的根源。

代表人物如保罗·克鲁格曼等。

6. 可持续发展视角(21世纪初至今)
随着环境问题和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经济地理学开始更多地关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探讨可持续发展道路。

经济地理学经历了从单纯描述到理论建构,再到跨学科综合的发展过程,研究视角和方法也在不断拓展和创新。

《经济地理学》读后感

《经济地理学》读后感

人文地理学论文——《经济地理学》读后感姓名:***学号: ***班级: ***《经济地理学》读后感20世纪50年代以后,受前苏联自然科学体系的影响,人文地理学逐渐被经济地理学取代,直到1979年才提出复兴中国人文地理学。

之前我对于经济地理学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其是人文地理学的一大分支学科,是借助区位分析和数量方法迅速发展起来的这一层面。

读完李小建的《经济地理学》以后,我对经济地理学有了一定深层次的认识。

20世纪上半叶,经济地理学发展中的最重大事件当属经济活动区位论的引入。

这些主要侧重微观分析区域内的单体企业(农场、工厂、商业点)的区位论,包括1826年杜能提出的农业区位论,1909年韦伯的工业区位论,1933年克里斯泰勒的以商业为中心的中心地理论等。

20世纪下半叶,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尺度有了进一步拓宽:从区域内转向区域间,从一个区域转向多个区域。

相应的理论也有了进一步发展,包括佩鲁的增长及理论,赫希曼的极化—涓滴理论,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理论等。

阿兰·斯科特在《牛津经济地理学手册》的第二章:经济地理学的伟大的半个世纪,写道:“在过去的五十年间,经济地理研究在概念的洞察力、方法论提升、经验知识、有效政策制定,尤其是在重要的评述等方面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这是该书作者在对20世纪下半叶经济地理学的全面回顾后作出的结论。

感想一:区位选择与空间差异性人们需要做区位选择是经济地理学一切问题的出发点,这源于地理学的3个W(what, where, why),即何事发生在何地,以及为什么。

对于经济个体而言,个人要选择居住地点,单个厂商要选择厂,跨国公司要在多个国家选择多个厂址;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基础和服务设施需要选择场地,交通线需要决定走向和穿越的居民点;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普遍存在,是选择在落后地区重点投资还是放任自流,这就需要权衡和选择;从世界的范围来看,国家的投资和贸易重点选择在什么地区也是十分重要的。

《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课件

《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课件

不同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异及其 形成机制、区域间经济联系与合 作、区域协调发展等问题备受关 注。
经济地理学的未来发展方向与挑战
加强跨学科研究
经济地理学需要与经济学、社会学、环境 科学等多学科进行交叉融合,拓展研究领
域和思路。
创新研究方法和技术
运用大数据、GIS、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 手段,提高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科学性和精 准度。
详细描述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它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经济联系。经 济地理学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它综合运用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 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和区域发展问题。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总结词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经济联系,主要研究内容包 括产业布局、区域经济发展、城市与区域规划等。
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经济地理学逐渐向 现代化转型。
现代经济地理学更加关注产业集聚、企业区位选择、城市发展等方面的问题,研究 方法也更加多元化。
代表人物包括克里斯塔勒、廖什等,他们提出了中心地理论、市场区位论等重要理 论。
新经济地理学的崛起
1
20世纪90年代以后,新经济地理学开始崛起,强 调全球化、知识经济和创新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 响。
经济地理学的发展
02
历程
古典经济地理学的发展
古典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起源于 19世纪,主要研究地区间的贸
易、生产和分工。
代表人物包括杜能、马克思 、韦伯等,他们提出了相关 的理论,如杜能的农业区位 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等。
古典经济地理学的发展为后续 的经济地理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跨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中的问题及发展趋向

跨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中的问题及发展趋向

跨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中的问题及发展趋向[摘要] 经济地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出现到现在虽只不过两百余年的历史,但是它的发展可以追溯得更为久远。

本文简要的梳理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历史、总结其发展的特点、分析当代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现状并通过一些学者的观点阐述对策。

并据此提出经济地理学方的两个发展趋势:演化经济地理学;新经济地理学研究视角的“多维转向”。

[关键词]经济地理学;发展现状;趋势1、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历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济地理学的出现不过只有百余年的历史。

但是它的发展可以追溯得更为久远。

1.1 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历史李小建等在《经济地理学》中,把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两个阶段:20 世纪之前和20 世纪之后[2]。

其中,20 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相关研究,大致可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研究和经济地理学研究三个阶段,并做了较为详尽的叙述。

焦连成学者在其博士论文《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传统对比》一文中将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直接划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

1.1.1 史志描述经济地理学作为学科出现之前,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相关文献多为人们对一些经济地理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国内最古老的经济地理文献当属战国时代的《山海经》和《禹贡》。

在欧洲,古希腊地理学家和历史学家斯特拉波(Stlabo,约公元前63-公元20),著有《地理学》17卷,对当时欧洲人所了解的欧洲、亚洲和非洲的一些地区,按政治单位进行区域描述。

1.1.2 商业地理研究17世纪开始,欧洲地理学中的商业地理学逐渐成为地理研究的重点之一。

17世纪中叶,地理学家瓦伦纽斯(Bernnardus Varenius,1850-1930)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为荷兰阿姆斯特丹商人和政府提供实用的商业信息。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商业地理专业著作之一。

之后还有其他一些相关商业地理教材出版,其中最具影响的是苏格兰学者齐泽姆(G.G.Chishioln)1889年出版的《商业地理手册》(Handbook of Commercial Geography)。

经济地理学(最新修改版)

经济地理学(最新修改版)

一.名词解释1.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

就结构的属性而言,区域经济结构包括了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企业结构、技术结构、要素结构等。

P1732.范围经济-企业进行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活动,要比这些活动分离地由多个企业进行更为有效率,从而实现范围经济。

它是指由于企业经营范围扩大而获得的效率。

实现内部交易的战略意义表现为减少市场风险,提高供应和市场的确定性。

P1153.规模经济-在一定范围内,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可带来单位生产成本的下降。

这种范围的上限,被称为最佳规模。

随着专业化生产水平和组织能力的提高,这种最佳规模在不断扩展。

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增加,即规模效益,或规模经济。

P1154.综合经济区-是指区内国民经济体系相对完整的经济区。

由于它在区域和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具有较强的经济空间组织功能,经常被用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计划、规划之中,所以,一般所指的经济区即为综合经济区。

P2276.高比较优势系数-主导产业是在区域比较优势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区域比较优势可以用比较优势系数来测度。

它是由比较集中系数、比较生产率系数、比较输出率系数和比较利税系数等构成。

P1767.综合等费用曲线:全部运费相同点的连线。

P718.临界等费用曲线:在综合等费用线中与低廉劳动力供给地的劳动力成本节约额相等的那条等费用线P739.供应商园:依托现代交通条件,在全球化视野下,在要求即时供应原材料的厂商周边形成重新组成的共同的综合体。

P4010.霍夫曼定理: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结构演变的规律,是指资本资料工业在制造业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并超过消费资料工业所占比重。

18111.交通分散指数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是所有点的通达指数之和。

12.临空产业区-即机场产业,去是机场业务关联产业,是在机场周围地区发展的与空运相关的产业,在空间上依次分布在从中心向外的核心区—中心城区—一般城区。

了解经济地理的基本概念与发展

了解经济地理的基本概念与发展

了解经济地理的基本概念与发展经济地理是研究地理空间与经济活动的关系的学科,旨在理解经济系统在地理环境中的形成、演变和相互作用。

通过对经济地理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经济发展趋势、理解区域经济差异、探索资源配置方式等。

本文将介绍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一、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地理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以及经济活动对地理空间的塑造作用。

1.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指土地、气候、水资源、地形地貌等与地理空间相关的自然要素。

这些地理要素对经济活动的区域分布、发展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

2. 经济活动:经济活动是指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所进行的一切产出和交换行为,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各个领域的生产和经营活动。

3. 地理空间:地理空间是指地球表面上的各种地理单元和地理现象的组合,在经济地理学中常以国家、区域、城市等空间单元进行研究。

二、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工业革命时期。

在当时,人们开始关注工业化带来的空间变化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

以下是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1. 古典经济地理学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主要关注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地理空间的影响,以阐明工业革命后的经济地理格局。

2. 区位理论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区位理论成为经济地理学的核心内容。

该理论研究了企业的区位选择问题,即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益,选择何处开展生产活动。

3. 结构功能派阶段:70年代至90年代,结构功能派研究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分析经济地理学问题。

宏观层面关注地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和格局,微观层面关注企业和产业的空间组织与布局。

4. 新经济地理学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经济地理学关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下地理空间的变化和经济活动的新特征。

三、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城市化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模式和影响因素,探讨城市群、经济走廊等区域集聚效应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中国的地理学科发展与学科体系

中国的地理学科发展与学科体系

中国的地理学科发展与学科体系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与人文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它对于理解和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中国地理学科的发展历程以及目前的学科体系。

一、地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地理学是一门追溯到古代的学科,中国古代的地理学研究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

在古代,特别是东汉时期,中国的地理学达到了较高水平,著名的《山经》即是古代地理学的杰作之一。

然而,现代地理学的发展始于近代。

1840年以后,随着中国面临西方列强侵略的冲击,地理学开始引入中国。

1879年,中国大学堂(现北京大学)成立了地理系,这标志着中国地理学在现代意义上的起步。

自此以后,中国地理学经历了多次重大转型和发展。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地理学受到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影响,开始注重政治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强调地域开发与规划。

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地理学逐渐恢复国际学术交流,开始引入西方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并逐步发展了自己的学术体系。

二、中国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中国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包括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两个主要分支,以及一些交叉学科。

1. 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它包括经济地理学、城市与区域规划、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等多个领域。

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规律和经济空间结构。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城市和区域的发展规划与管理。

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则关注研究工具和方法论。

2. 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环境及其变化规律。

它包括地貌学、气候学、土壤学、水文学、生态学等多个领域。

地貌学研究地球表面形态的产生与发展。

气候学研究气候系统的运行规律和变化机制。

土壤学研究土壤的形成、分类和利用。

水文学研究水循环和水资源的管理。

生态学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3. 交叉学科中国的地理学还涉及一些交叉学科,例如资源环境学、地理信息科学等。

资源环境学研究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关系。

地理信息科学研究地理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应用。

经济地理学第二版李小建复习要点总结

经济地理学第二版李小建复习要点总结

经济地理学第二版李小建复习要点总结《经济地理学》第二版是由李小建所著的一本经济地理学教材,其内容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经济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热点问题。

下面是对这本教材的复习要点的总结。

第一章: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发展本章主要介绍了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和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经济地理现象的形成和演变。

第二章: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本章主要介绍了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地理条件论、开发中心论、扩散论和短缺地理论。

这些理论帮助我们理解经济地理现象的产生和演变机制。

第三章:城市与产业区位本章主要介绍了城市和产业区位的关系。

城市是经济活动的集聚地,产业区位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机会。

第四章:交通与运输地理本章主要介绍了交通和运输对经济地理的影响。

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网络的发展能够促进地区间的贸易和交流,对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第五章:资源与环境地理本章主要介绍了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地理的影响。

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环境问题对经济地理现象的产生和演变也有重要影响。

第六章:区域经济地理第七章:经济增长与发展地理本章主要介绍了经济增长和发展对地理环境的要求和影响。

经济增长和发展需要有良好的地理条件和基础设施,同时也能够改变地理环境。

第八章:经济全球化与地方发展第九章:城市化与城市发展本章主要介绍了城市化过程和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城市发展受到人口、产业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第十章:农业地理与农村发展综上所述,《经济地理学》第二版是一本涵盖了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研究内容的教材。

通过学习这本教材,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经济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从地理环境的角度研究经济现象的产生和发展。

经济地理学笔记

经济地理学笔记

第一章绪论预备知识: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其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

地理学可划分为通论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和应用地理学。

这三个分支学科各又包括一系列次一级的分支学科。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文地理学中最为发达的一门分支学科。

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地理学:通论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含部门自然地理、综合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学(含人文地理学概论、部门人文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含区域自然地理、区域人文地理)应用地理学(地图、遥感、GIS、地理规划学、地理管理学)第一节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一、研究对象(一)欧美学者观点多数欧美学者的观点可综合为:1、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方面问题;2、经济活动包括生产(如工农业)、交换(商业)、消费(服务业、旅游)等各相关部分;3、空间方面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和分布、空间组织和发展、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包括环境条件和资源的各种利用等);4、这种研究包括各种尺度,从小区域到国家,到世界性的研究。

(一)通论经济地理学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个分支。

它把经济活动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关系的一般原理。

如关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分析,经济活动的区位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方法,经济地理学发展趋势,等等。

(二)区域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历史最悠久的分支。

记述阶段的经济地理,多以区域经济地理的形式出现。

区域经济地理学以地域范畴明确的区域为单位,研究其经济发展条件、经济结构、地域生产综合体与经济中心的形成与发展、生产地域分工以及与其它区域的关系等。

(三)部门经济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以经济活动的某一部门为单位,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部门经济地理的研究,在20世纪得到迅速发展。

牛津比较地区主义手册

牛津比较地区主义手册

牛津比较地区主义手册《牛津比较地区主义手册》第一章:介绍牛津比较地区主义1.1 什么是比较地区主义?1.2 牛津比较地区主义的起源和发展1.3 牛津比较地区主义的核心理念和原则第二章:牛津比较地区主义的理论框架2.1 地区的定义和界定2.2 地区的特征和分类2.3 地区主义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第三章:牛津比较地区主义的实践应用3.1 牛津比较地区主义在经济发展中的应用3.2 牛津比较地区主义在社会发展中的应用3.3 牛津比较地区主义在文化传承中的应用3.4 牛津比较地区主义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第四章:牛津比较地区主义的案例研究4.1 牛津比较地区主义在英国地区发展中的案例分析 4.2 牛津比较地区主义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案例研究 4.3 牛津比较地区主义在发展中国家的案例分析第五章:牛津比较地区主义的挑战和前景5.1 牛津比较地区主义面临的挑战和困境5.2 牛津比较地区主义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前景附录:牛津比较地区主义相关术语解释参考文献本手册将全面介绍牛津比较地区主义的概念、理论框架、实践应用以及案例研究。

第一章将从比较地区主义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出发,引入牛津比较地区主义的核心理念和原则。

第二章将详细阐述地区的定义、特征和分类,并介绍牛津比较地区主义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第三章将探讨牛津比较地区主义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实践应用。

具体包括牛津比较地区主义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提升社会福利、保护地方文化遗产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实践案例。

第四章将通过案例研究,深入分析牛津比较地区主义在英国地区发展、全球化背景下和发展中国家中的具体应用。

这些案例将展示牛津比较地区主义在不同地区和不同背景下的实际效果和影响。

第五章将探讨牛津比较地区主义面临的挑战和困境,并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和前景。

本章将提出解决牛津比较地区主义所面临问题的建议,并展示其在未来可能发挥的作用和影响。

最后,附录部分将对牛津比较地区主义相关术语进行解释,并提供参考文献供读者深入了解该领域的研究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
• 森的研究实际上始于将个体的自然禀赋勾勒为应得福利之 和,后者被理解为“一个人能够掌握的可替代的商品簇之 集合” • Sen indeed begins with the individual endowment which is mapped into a bundle of entitlements, the latter understood as 'the set of alternative commodity bundles that a person can command'
18
第十章 食物与饥荒的政治 大桌布:面包和黄 油政治及食物和贫困的政 经济学 治经济学
M.J.瓦特斯
19
本章结构
• 应得福利与能力:饥饿和“禀赋—应得”转换 • 应得福利理论初探 • 从应得福利到应得福利网络,再到生产方式 • 应得福利理论深化 • 面包和黄油政治以及大桌布 • 应得福利的社会实践
5
本文的理论设想
• 首先,作者不暗示任何一种地理决定论。认为地理只是经 济发展中几种条件变量之一; • 其次,不主张气候与种族及工作精力或文化之间有任何联 系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 第三,假设地理(通过对健康、农业、交通、人口密度的 影响)与经济有直接联系,而且通过对新技术发展速度和 扩散的影响与经济产生间接联系。
6
二、数据和方法
• 四个关键变量: • 1995年人口超过100万的152个国家的
o o o o 气候带 人口 航运河流 人均GDP
7
气候带
• 使用“柯本-盖格-波尔”分类 • 符号解释在174页,第2段。
8
人口
• 1994年全球人口密度分布
9
航运河流
• 由于文章关心国际贸易驱动的现代经济发展,因此根据海 船的通航性绘制了河流 • 还对以下情况的河流进行了精简
• 全球陆地面积的 17.4%位于距海100 公里以内; • 近海温带区占世界 陆地的8.4%
13
分气候带的人口 气候 近海 离海 合 区 区 区 计
分气候带人口密度
人口比例(%)
气候 近海 离海 区 合计 区 区
热带 3.95 1.29 2.02 非温 3.01 0.73 1.07 带 温带 2.72 0.39 0.89 总计 2.87 0.61
21
• • •
从历史来讲,资源总是稀缺的; 从现实来讲,全球食物供给是不平衡、不安全的; 这就是贫困与饥荒研究的全部吗? 贫困原因与地理条件息息相关。
• 事实上,地理和土地肥沃性是多数关于稀缺和贫困的现代 思考的标准“信使”,当然也是后殖民地世界关于饥饿思 考的“信使”。 • 也就是说,这是一种较为标准的关于贫困的思考角度。
o 吃水深度小于3米 o 被瀑布、急流、船闸、大坝阻隔 o 冬季结冰
• 满足以上条件的河流称为:江海联运河流。
黑线覆盖区域表示距海岸线或江海联运河 流100公里以内的陆地区域
10
人均GDP
• 人均GDP的衡量采用标准化的购买力评价法(PPP)
11
三、人口和经济密度的 空间分布
分气候带的陆地面积 陆地面积(%) 气候区 近海区 离海区 合计 5.5 14.4 19.9 热带 51.8 60.8 非温带 9.0 8.4 30.9 39.2 温带 17.4 82.6 总计
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候带人均GDP
气候 区 近海 离海 合计 区 区 热带 非温 带 0.48 0.37 0.43 人均GDP
0.54 2.32
1.35
0.48 1.18
0.65
0.50 1.94
15
温带
总计
各气候带的GDP密度 气候 区 近海 离海 合计 区 区 热带 非温 带 温带 总计 1.9 1.63 6.32 3.89 0.48 0.35 0.46 0.39
• 新的研究方向和未来的展望
20
前言
• 一、资源稀缺 o 萨特著作《辩证推理的批判》中:人类发展的全部就是“与 稀缺的苦涩作斗争”。 o 萨奇斯:“穷人中最穷的那部分人几乎被视而不见。” • 二、食物不安全 o 全球有8.24亿人口受到卡路里营养不良的折磨。 o 但,全球食物消费达到每人2720饮食卡路里,这个数量如 果根据需求分配足够让全世界的人获得充足的食物。 o 显然,食物消费是非常不平衡的。 • 三、贫困原因的传统认识 o 一方面高负债穷国是热带和沙漠国家,常表现为高疾病率和 死亡率; o 另一方面,食物不足是人口增长与食物生产率较低的双向运 动所致。
26
应得福利理论
• 应得福利(entitlements) 依法应享有的权利。* • (par9)森从一个无可争辩的微观经济视角研究饥荒(在 他看来是由于饥饿造成的“同时”大规模死亡)。 • 其基本分析单元是个体的人、他或她的天赋之物及其应得 福利的安排。主要议题是“生存的微观经济能力”。 • (par10)应得福利是劳动、生产、遗产或财产转移的回 报以及国家食物提供(转移支付),而后者通常是通过社 会保障或食物救济政策来实现的。
24
Amartya Sen 应得福利理论初探
Amartya Kumar Sen (born 3 November 1933), is an Indian economist who since 1972 has taught and worked i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e United States. He has made contributions to welfare economics, social choice theory, economic and social justice, economic theories of famines, and indexes of the measure of wellbeing of citizen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He was awarded the Nobel Memorial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1998 for his work in welfare economics.
• “近”表示距海岸线或 江海联运河流100公里 • “离”即超过100公里
12
三、人口和经济密度的 空间分布
分气候带的陆地面积 陆地面积(%) 气候区 近海区 离海区 合计 5.5 14.4 19.9 热带 51.8 60.8 非温带 9.0 8.4 30.9 39.2 温带 17.4 82.6 总计
• 气候和临海性是经济能否发展的两大关键地理特 征。
17
五、未来的研究
• 根据以上讨论,至少三种理论假设似乎值得探讨: • 最简单的理论假设是热带和内陆区域的一些内在特征的确 高度决定着其长期的经济发展。 • 第二个理论假设对热带气候是不利的,但影响是轻微的。 然而,如果世界受报酬规模递增生产技术的支配,初始的 一点点不利可能会随着时间而积累成越来越大的差异; • 第三个理论假设:热带或内陆区域的技术劣势是过去的事, 而且这种劣势曾经重要,但不再如此。
人口相对密度(与世界平 均值之比)
热带 21.8 18.5 40.3
非温 27.1 38.0 65.1 带 温带 22.8 12.1 34.9
总计 49.9 50.1
14
分气候带的GDP 气候 区 近海 离海 合计 区 区 热带 非温 带 温带 总计 10.5 14.7 52.9 67.6 6.9 18.1 14.3 32.4 17.4 32.8 67.2 GDP比例(%)
22
• (par4)“在一个相当不同的研究脉络中,赞奥斯展示了 稀缺的经历如何成为现代性的一种发明……至少19世纪以 来,贫困的存在是嵌于一个名副其实的制度、实践和统计 构成的复杂方阵之中的……这种意义上的稀缺是自由治理 体系的组成部分。” • In a rather different vein, Nicholas Xenos (1989) has shown how the experience of scarcity is an invention of modernity, ……at least since the nineteenth century, in a veritable phalanx of institutions, practices, and statistics in which the poor are……Scarcity in this sense is part of the genealogy of liberal governance. • 是一种政治意义、经济学意义和治理失败下的稀缺。
/wiki/Amartya_Sen
25
主要观点
• 应得福利理论。 • 他对贫穷和食物不安全之间关系的分析方法,彻底摈弃了 马尔萨斯主义的教条以及人类行为的功利性假设。 • 他的分析似乎与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中典型的方法论上的 个体主义的主流音调不和弦,而且也与所谓的CDAWN学 派的制度主义视角不一致。
28
森认为的饥荒发生原因
• 以稳定的食物大量被剥夺为特征的短期饥荒之所以发生, 是因为“应得福利集不包含任何具有充足食物的商品簇”。 • 森对饥荒为什么发生之说明的核心点是将自然禀赋转换为 应得福利的过程,即所谓的“禀赋—应得”转换(Emapping)。 • 就个体的应得福利集是“禀赋—应得”转换的结果而言, 应得福利只有通过自然禀赋或“禀赋—应得”转换的变革 才能发生。 • 饥荒的发生是自然禀赋或“禀赋—应得”转换两者同时的 衰退或负向变化造成的。
23
• ( 正如芬纳正确地指出的:由于没有寻求效用最大化的人会 par5)“但是,稀缺与现代经济学之间存在更模糊的关 系……如果说规范和新古典经济学的全部理论大厦就在于 去选择死亡 ……即使有一点死亡的危险,解释饥荒如何发 消费者自主权的话——这是将消费作为系统驱动力的市场 生似乎是不可能的 ——那么将极端饥饿或死亡作为结果来讨论的 • 模型的基石 it would appear to be impossible to explain how 个体最大化行为这种思想,如果不是荒谬的,也是相互矛 famines occur since no one maximizing utility would 盾的。” choose death . . . even with a low risk. • 即因为个人没有使其自身消费的效用最大化,从而造成死 亡,来解释饥荒的发生是不可能的。 • 也就是说既然一个人是具有消费自主权的,那他所选择的 一篮子消费品一定会首先保证其基本生存。那么饥荒从何 而来?显然新古典经济学难以做出解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