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化太极拳24式之弊端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教学反思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教学反思
马兴双本次课基本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课堂学习气氛很浓,师生之间有互动,而且教学内容是在有序的情况下完成的。
这是成功之处。
相反也有不如意的一面,比如:各内容时间安排感觉很紧,有种时间太短的感觉。
想来也许是主要内容请的太细,对学生要求的太高了,超出了对学生的要求。
另外本次课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来得及做分组练习,没有分组展示,这一点是时间安排上的失误。
提到这一点让我想的很多,我们的体育课上到底要用什么形式去上?尤其是常规课的上法。
原因是我们在上公开课时学生可以按老师的要求去上,当不是公开课时学生对待体育课又是另一种态度,如何能让学生不在被逼的况下去学习,如果问学生这节课我们上太极拳还是自由活动,我想一个班能有两三个人回答上太极拳就不错了,这种情况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我想不会有好的效果。
我想这可能会是很长一段时间体育人要解决的问题。
二十四式太极拳教学反思(优秀版)word资料
二十四式太极拳教学反思(优秀版)word资料“二十四式太极拳”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材分析:太极拳,受到学生们的普遍喜爱,学生通过学习得到美育熏陶。
发展身体的柔韧性、灵活性、协调性和节奏感,提高动作的速度和连贯性,激发民族自豪感,养成吃苦耐劳的习惯,有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1.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年龄特征是:模仿能力强;好动、好奇心强;敢于表现自我。
2.运动参与能力、性格爱好都具有很大的差异,部分女生往往会表现出怕羞的一面,而男生则会无所顾忌地表现自我。
因此,一些带有模仿性、表演性的练习,很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武术运动恰恰是一项刚、柔兼备的项目,既能表现出男生的刚强,又能体现出女生的柔美。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1.认知目标:掌握组合动作动作名称和顺序,及特点。
提高学生对武术的兴趣。
2.技能目标:通过学生观察、模仿、相互交流、尝试练习,使学生领会每个动作的攻防含义,做到路线清楚,手形、步形正确到位。
发展协调性、力量等素质。
3.情感目标:使学生能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学习,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谦虚好学、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学习能力。
培养崇尚武德的精神。
教学重点:太极拳动作路线。
教学难点:放松舒展、手形、步形正确到位。
四、教学方法运用1.教法:根据本课教学内容枯燥的特点,结合体育与健康的教学新理念,大胆运用创新教学,一改以往先示范后讲解再练习的常规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线。
首先采用情绪激励法和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还采用示范法、镜面示范法,以正确优美的示范动作感染学生,激发学生“我很想学”的情感,为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组合动作要领而打下基础。
2.学法:本课,学生主要采用:尝试学习法、对比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首先让学生在尝试练习中发现自身动作的问题。
而后在练习中,通过学生间相互对比、交流、评价和小组探讨中悟出动作要领,理解含义。
最后通过集体表演、个人展示相结合,解决所发现的问题。
练习太极要警惕的副作用
练习太极要警惕的副作用一、练太极拳引起膝关节痛的原因1.动作姿势不正确太极拳动作姿势的基本要求是中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敛臀、沉肩坠肘、舒指坐腕、尾闾中正。
全面、正确地做到这些要求不仅要有相当的肌肉感受和支配能力,还要有很强的协调能力,非专业人员不易做到准确到位。
而动作姿势不正确势必影响力量的协调发挥,使不该用力的肌群也在持续紧张,造成局部肌肉劳损和关节的负荷过重,如屈膝下蹲动作深度过大,就会造成膝部劳损。
2.技术动作不规范规范的太极拳技术要求气沉丹田、圆裆活髋、内鼓外安、运动如抽丝、迈步如猫行,各种基本技术动作要做到起点准确,运行路线清楚,止点到位,动作连贯,上下相随,手眼配合,身法自如。
但调查获得的实际情况是,很多练习者在练习中上下、左右脱节,如转体动作,上体转而下肢不转,使膝关节扭曲力过大,造成膝关节运动损伤。
或者动作不连贯,造成不应有的停顿,使腿部肌肉持续紧张。
3.运动量过大太极拳的运动强度对个体练习者而言是基本恒定的,运动时间、练习密度是影响运动量的主要因素。
调查表明,中老年人练习太极拳的时间大都在40—60分钟之间,还有25%的人超过60分钟,但中间的间隔时间平均只有0.42分钟。
这样的运动量对中老年人的身体来说显然是不合适的,应压缩练习时间或延长间隔时间。
二、如何预防和减轻关节损伤1.练拳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姿势的要求,膝关节与足尖方向要一致,练拳先要慢慢练,放松练,即使是发力的动作如掩手弘锤也不要发力打出,只要打出发力的意念就好了,因为很多初学者还未学懂得放松,拳架不够松、柔,胡乱发劲,只会发出的是死劲,而不是弹抖劲,这样练习难于去僵求松,且发力过程容易对膝关节造成慢性损伤。
拳架要练的够熟练、松柔了,才可发劲。
2.练太极拳姿势越低,膝关节承受的压力越大,必然调动更多的肌纤维参与工作,才能支持膝关节维持支撑。
所以,以健身养生为目的,练太极拳姿势高一些为好,不要蹲得太低,也尽量避免一足承重,虚步的两足承重可三七开,即前足三分后足七分。
练习24式太极拳的常见错
练习24式太极拳的常见错练习24式太极拳的常见错简化太极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推行的简易太极拳套路。
为了便于在广大群众中推广太极拳,1956年在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删去繁难和重复的动作,选取24式,编成“简化太极拳”。
那么,练习24式太极拳的常见错误是什么?下面跟店铺一起来了解一下吧!练习24式太极拳的常见错误(1)起势。
①向左横开步时双脚掌不平行,成八字脚;或左脚掌落地重滞而不懂先以脚尖落地然后全脚掌落地;或开步的步幅不等肩宽,过大或过小了。
②双臂前上平举时,以肩带手,肘外扬,或双臂伸直,或掌指萎软下垂,没有含一定的劲力以保持正确的掌形。
此外是双臂上举过高,或先行坐腕,掌心向前,指尖向上。
③曲膝半蹲时,双膝主动前跪,膝盖超出脚尖,而不是重心下移(腰向下坐)推动屈膝动作。
④做下按动作时双肘、腕关节俱不活动,直臂下压,动作僵滞而散漫。
⑤下按时着意收腹,使上体前倾,臀向后凸,尾闾不正。
(2)左右野马分鬃。
①身手运动脱节不协调。
或只有手的动作,没有腰的旋转带动双手相分靠;或只拧腰,臂摆横不相分开运动,形成前臂呆滞的屈肘横拨,既不像搠,又不像分的姿势。
②双臂分得太开,离身体左右两侧太远,形成手臂横张、失却分的意义。
有些人把次要动作向后向下分的手抽向了身后,使得肩胛、臂膊僵硬,不能含胸拔背。
③上下肢动作不协调,做成了弓步定型后才分臂。
④弓步步型不对(如上述)。
⑤精神不集中,手眼不一致。
(3)白鹤亮翅。
①双臂在抱球之后不是相分而做成向两侧横拉,并且臂不成圆弧形。
②相分后的双臂不对称,或一臂前一臂后,或一臂过曲一臂过直。
③没有掌握身体下坐沉稳,精神上拔轻灵的矛盾统一动作。
双腿膝关节挺直了,甚至将重心移至左腿上。
总言之就是虚步步型未掌握好,更没有身法。
④收腹,撑胯,凸臂;或挺腹,上体后仰,身型不对。
(4)左右搂膝拗步。
①弓步步型不对。
②失却搂膝这个主体动作。
这动作式子名称叫“搂膝拗步”,要做到名实相符。
这动作攻防意识十分明显,是以进为退,以攻为守的连消带打动作。
浅析我校二十四式太极拳教学存在问题与对策
太极拳动作多,课时有 限,仅靠一周一次课 的教学 ,学
生 很 难 掌握 和理 解 太极 拳 。为 了完 成 教学 任 务 ,教 师 又
不得不赶进度 , 造成了完成任务式 的教与学 ,这样学生 就片面地变成 了为应付考试而学 习,只是注重了过程 , 而不 能真 正地 领悟太 极 拳 的内涵 文化 和深 邃哲 理 。
பைடு நூலகம்
足 ,还有一些学 生比较喜欢这项传统 的体育运动 ,特别 是在学校 田径运动会上进行 了团体太极拳的表演 ,得 到 领导和师生好评 ,发挥 了一定的健身的作用 ,得到了一 定范围的推广普及 。但是在这两年的教学过程 中也发现
一
有许 多不足之处 ,更谈不上准确把握太极拳运动 “ 中正 安舒 、轻灵圆活 、松柔慢匀 、开合有序 、刚柔相济 ,动 如行云流水 ,连绵不断”的特点 了[ 1 】 。因此教师专业水
1 . 4 教 学 内容 简化 、不 完整 从 我 校 太极 拳 教 学 的现 状 来 看 ,我 们 只 注重 以技 术
教学为重点 ,在教学 中教师只讲解套路技术动作 ,从不
讲 解 太极 拳 理 及 文化 。学 生努 力 模 仿 ,仅 仅 学会 太极 拳
的架式 ,而丢失了太极拳功能的精髓 ,其结果是学生将 注重 内外兼修太极拳练成 了 “ 二十四式太极操” ,使太 极拳教学游离了武术的本位 ,也失去了其 自身的意义。
为 了落实 阳光体 育活动有关 文件精神 ,培养 大学 生终身体育的习惯 , 2 0 1 0 年我校开始推行教育教学改 革 ,在体育教学方面 ,从2 0 1 0 级新生开始 ,大一男生的 体育教学 内容改为特色体育项 目教学 ,即第一学期 为篮
球 教学 与 训 练 ,第 二 学期 为 二 十 四式 太 极拳 教 学 。 目前 已有 两届 学生 完 成 了二 十 四式太 极 拳 教 学任 务 。2 0 1 0 、 2 0 1 1 级两 届 3 0 0 0 多名 学 生 已基 本 掌握 二 十 四式 太 极拳 的 套 路 ,部 分 学生 动 作 娴熟 优 美 ,准 确 到 位 ,太 极 韵 味 十
曾乃梁分析讲解二十四式太极拳的优劣势
曾乃梁分析讲解二十四式太极拳的优劣势一、应时而生——简式上世纪50年代创编的、国家普及推广的二十四式太极拳(以下称简式),是一套具有时代特征与民族特色的太极套路,它是武术发展史乃至体育运动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它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便捷易学的特点,开辟了古老的太极拳从少数人、神秘性、封闭式走向开放、走向生活和群众、走向世界的通道,代表了共和国建国初期革故鼎新、推陈出新、关注人民大众、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时代精神,是历代拳家们心血与智慧的结晶,其价值将永恒存在。
这是由它所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时代要求所决定的,也是由它鲜明的优势与独具特色的内涵所决定的。
二、金有其贵——优势简化后的优势表现在三方面1.继承性与创造性相结合。
其体现在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两方面。
在当初推广时出版的《太极拳运动》(此书发行数百万册)的概述中,论及太极拳的生理保健作用、特点、要领及对各部位的要求、习练过程及要点,具有历史传承性与创新性。
所强调的意识引导动作、注意放松、不用拙力,上下相随,周身协调等要求与注意事项,是对太极拳规律、规矩的具体化,是历代太极拳家的经验总结,是中华民族先民养生健体的智慧结晶。
2.全方位性与简练性相结合其表现在对身心训练的全面性、适合人群的普遍性及内容的精炼性等项上。
古传太极拳基本动作有三十六式,简化取其最基本的二十四式加以创编,可以说是择其精要。
一套简式,中速五分钟左右可以训练完。
给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身体素质的习练者带来了方便。
笔者在《清静拳境何其妙》的拙作中(《少林与太极》2008年第10期),主张中老年修炼养生太极应把简式作为首选“种子”,是因为它大开方便之门,又大呈便捷之途。
是修炼太极的良好的基础套路。
3.统一性与规范性相结合在太极拳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五花八门、驳杂纷繁,分散、零乱乃至混乱的状态,不利于教与学及练与比。
而简式统一教材、统一挂图、统一动作、统一拳式、统一教学,为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竞赛、评估、考核提供了准则。
谈谈你对24式简化太极拳的认识及学习过程体会
谈谈你对24式简化太极拳的认识及学习过程体会古语有云:“太极生两仪,两仪分四像,四相演八卦。
”有这样一种拳术,它是依据“易经”阴阳之理创的并且符合自然运转规律,这就是太极拳。
太极拳是一种技击术,不受场地、时间限制,备受人们青睐太极拳姿势优美,动作柔和,男女老幼咸宜,不受时间和季节的限制,单人练习也可,集体练更好,不仅我国人民爱练,而且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
其特点:“以柔克刚,以静待动,以圆化直,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它的运动特点是:中正安舒、轻灵圆活、松柔慢匀、开合有序、刚柔相济,讲究“行云流水,连绵不断”。
在动作徐缓舒畅的同时,太极拳还很重视练气,所谓“气”,就是修炼人体自身的精神力,这是太极拳作为内家功夫的特点之一。
有人认为只有剧烈的体育运动才能增强人的体制,预防疾病的发生。
我看未必如此,进入大学以后,我们就开设了太极拳这门课程,而且还作为了我们的必修课程,刚开始时,老师教我们太极拳,打的非常慢,我们总觉得不习惯,不想上这种课程,总想不通学校怎么会开这种必修课呢,久而久之,随着我们课程的进度,我们学的招式多了,老师就叫我们跟着音乐打太极,打的过程中,心里有种无比的轻松感,心情豁然啦。
慢慢的,觉得练拳也是一种享受,是一种身体上的松懈和心灵上的平和,心平则气和,疾病自然也不会轻易缠身。
练习太极拳首先要精神集中,心平气和。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开始前要根据自己的体质,保持自然呼吸,使呼吸保持从容不迫,舒适自然,顺序渐进,吸起呼落,吸气时收腹提肛,呼气时小腹自然放松隆起,二目极目远眺,凝神静息或使全身放松,精神内敛。
打拳时要始终保持从容不迫,坦然自若,心旷神怡,全身肌肉要放松,要含胸拔背,不能挺胸,要沉肩坠肘,骨骼肌放松,正脊松腰,提肛虚步,虚实分清、重心稳地,气沉丹田,动中含静,精神集中而又闲适安详,而不应该在心情紧张或不安使练拳。
以前练拳时总是跑的气喘吁吁后马上便开始练习,练完后,心也渐渐平静下来。
关于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教学方法的分析
关于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教学方法的分析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是一种广为流传的太极拳教学方法,它将传统的太极拳的六十四式简化成了二十四式,使得初学者能够更快速地掌握太极拳的基本动作和套路。
本文将对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探讨其对太极拳的传承和普及所起到的作用。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的教学方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易学性。
相比传统的六十四式太极拳,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将太极拳的核心要素和代表性动作进行了概括和提炼,并设计成了一套完整的套路。
这些动作包括了开合、展合、推拉、靠按、闪化等基本功夫和太极拳的招式,通过这些简化的动作,学习者可以更快速地领会太极拳的精髓,掌握太极拳的基本技术,并且能够将其运用到实际的健身保健中。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的动作流畅舒展,易于上手,不仅适合中老年人,也适合青少年和初学者学习。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太极拳的传承和普及。
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内涵。
由于太极拳的复杂性和技术性,一直以来在传承和普及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而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的教学方法,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和学习太极拳,促进了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
通过学习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学生可以更快地进入太极拳的门槛,建立兴趣和信心,为以后的深入学习和研究太极拳打下基础。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的教学方法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由于其精简的套路和较短的学习周期,学生在学习完二十四式后,可能会感到缺乏继续挑战的动力,从而影响了学生对太极拳的深入学习和理解。
在教学中,教练和老师需要及时引导学生,为他们提供更深入的太极拳知识和技术,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太极拳的功夫水平。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产生对传统六十四式太极拳的误解,认为只学会了二十四式就掌握了太极拳的精髓。
在教学中需要及时引导学生,让他们明确太极拳的深厚内涵和复杂性,引导他们继续深入学习和研究太极拳。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的教学方法在推广太极拳、满足人们健身保健需求、促进太极拳传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对24式太极拳教学中普遍向左后偏移的现象分析
对24式太极拳教学中普遍向左后偏移的现象分析自我校开始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太极拳。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一个现象:就是学生在完整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普遍出现向其身体左后方偏移的问题。
按照正常的太极拳练习,收势时的站位应该和起势时的站位在一条直线上,偏左一点点。
我们三名专门负责太极拳教学的老师坐下来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分析,屡次观看教学的录像,最终发现该问题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因素造成的。
一、教师的示范面由于我们一般都是大班教学(一节课有两个以上的班级同时上课),人数比较多,所以教师大多是站在学生的前面偏左一点点的地方上进行教学,而且事实证明只有这个示范面符合大班教学的特点。
而24式太极拳的运行轨迹是先向左移动,后向右移动,学生一开始在学习的过程中,人向左转学习动作,头要向右转,边看教师示范,边模仿动作,比较别扭,容易造成视觉上的偏差,不自觉地向左上步就大一些,向右上步小一些,这样就造成了整体向左后偏移的现象。
二、几个典型动作的影响第一个是“白鹤亮翅”动作。
在做完“左右野马分鬃”最后一个动作“弓步分手”后,这时是左腿在前右腿在后成左弓步。
紧接着是“白鹤亮翅”动作,先“跟步抱手”,右脚向左前方移动了一点点,然后“后坐摆臂”,最后“虚步分手”左脚提起又向左前方移动了一点点。
这两次移动就造成了整体向左后方移动了一些。
第二个是“手挥琵琶”动作。
在做完“左右搂膝拗步”最后一个动作“弓步搂推”后,这时也是左腿在前右腿在后成左弓步。
紧接着是“手挥琵琶”动作,先是“跟步展臂”,右脚向左前移动了一点点,然后“坐腿引手”,最后“虚步合手”左脚提起又向左前方移动了一点点。
这两次移动也造成了整体向左后方移动了一些。
第三个是“云手”动作。
其中有两次“右云翻掌开步”动作,学生在做向左侧开步时,习惯性地左脚向左后侧开步,这也是造成了整体向左后方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学生左右腿支撑力量不均学生的左右腿支撑力量不一样大,普遍是右腿支撑力量大于左腿力量。
二十四式太极拳教学反思
“二十四式太极拳”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材分析:太极拳,受到学生们的普遍喜爱,学生通过学习得到美育熏陶。
发展身体的柔韧性、灵活性、协调性和节奏感,提高动作的速度和连贯性,激发民族自豪感,养成吃苦耐劳的习惯,有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1.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年龄特征是:模仿能力强;好动、好奇心强;敢于表现自我。
2.运动参与能力、性格爱好都具有很大的差异,部分女生往往会表现出怕羞的一面,而男生则会无所顾忌地表现自我。
因此,一些带有模仿性、表演性的练习,很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武术运动恰恰是一项刚、柔兼备的项目,既能表现出男生的刚强,又能体现出女生的柔美。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1.认知目标:掌握组合动作动作名称和顺序,及特点。
提高学生对武术的兴趣。
2.技能目标:通过学生观察、模仿、相互交流、尝试练习,使学生领会每个动作的攻防含义,做到路线清楚,手形、步形正确到位。
发展协调性、力量等素质。
3.情感目标:使学生能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学习,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谦虚好学、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学习能力。
培养崇尚武德的精神。
教学重点:太极拳动作路线。
教学难点:放松舒展、手形、步形正确到位。
四、教学方法运用1.教法:根据本课教学内容枯燥的特点,结合体育与健康的教学新理念,大胆运用创新教学,一改以往先示范后讲解再练习的常规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线。
首先采用情绪激励法和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还采用示范法、镜面示范法,以正确优美的示范动作感染学生,激发学生“我很想学”的情感,为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组合动作要领而打下基础。
2.学法:本课,学生主要采用:尝试学习法、对比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首先让学生在尝试练习中发现自身动作的问题。
而后在练习中,通过学生间相互对比、交流、评价和小组探讨中悟出动作要领,理解含义。
最后通过集体表演、个人展示相结合,解决所发现的问题。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现状及对策
但 学得不 细 、 学得不 精 、 对 于攻 防含 义也是 一知半解 , 动作 差
别性 较大 , 只能做到将动作能够完整 的做 出来 , 埘 于教学 教法
更是不能 熟练的应用 , 不能更 好的驾驭课 堂 , 因此 , 不能顺 利
的完成教学任务, 严重的影响教学水平质量 。 2 没有导入部分就开始 学习动作
形 成。
不高没有其他项 目的快乐 ,那是学生对太极拳 这一民族 体育
深厚 的文化底蕴不 了解 ,因此在练 习中大 部分 学生 出现状态
一
体育课l 中的太极拳教学分析
1 教 师太极拳动作掌握不 熟练 , 动作难 点不会 , 理 论知
差、 不想练和懒惰 的情 况从 而降低 了教学质量 。
二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体育教学策略
识 不 懂
现在很 多高校武术专职体育教 师数量 很少 ,虽然 大多数 体育教师 在大学期间普修课都 学习过 二十 四式简化太 极拳 ,
1 提高体育教 师的武术功底和 太极拳技能 加 强体育教师对 太极拳 的理论 、 动作 、 呼 吸的深刻认识 , 每周定 时对各个教 师进行一次理 论课学习 以及讲解 ,使教师 了解理论知识 。教师加强每个动作 的细节练习做到示范动作
教材研究后 ,为 了更好的完善课堂教学及学生 的练 习太极拳 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使学生在练习中既能掌握 太极 拳的每个 动作 又能感受到太极拳的 内涵 ,从而领悟 到太 极拳 的养生之
响到学生 的学 和练 , 最终导致学生终 身体 育的思想意识下滑。
长期 以来 , 大部分体育教师在太极拳教学 过程中 , 都采用 反复 练习法一遍遍 的练 和复 习上 次课 的内容 ,既没有音乐 的衬托 又没有动作的演练 , 使学生对太 极拳的兴趣 日益下降 , 在课 堂 中教学 组织单 一男 女生混 搭练 习致 使太极 拳 的教学 效果不 好, 学生上课不认真不用心 练 , 多在于教师运用 的教 学方法不 够合 理不够完善 ,长此以往 学生形成懒惰性直接影 响课 堂教 学和终身 体育意识的形成。 4 高校学生对太极拳 的理 解性差 由于太极拳属 于传统武 术项 目,除 了武术 队之 外大部分 学生都很难理解太 极拳的动作和健身价值 。学 生认 为太极拳 动作缓慢 , 没有技击效果 , 无健身价值可谈 , 枯燥无味 、 竞 技性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教法反思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教法反思一 :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教法反思太极拳是我们国家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它是我们祖先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身体锻炼方法。
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更快掌握与领会,并真正起到强身健体的促进作用,笔者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及时性接受能力,总结设计了以下教学教法,收致函较好的效果。
一、结合基本防卫术,改变单一的健身意识:太极拳具有养神、益气、固肾、健脾、通径脉、创气血、养筋骨、利关节的作用。
在太极拳动作徐缓而舒畅,均匀而细致的同时,人们往往忽视了太极拳具有相当实用的自卫防身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基本防卫术,可改变单一的健身意识,并更能领会太极拳中所含的棚、履、挤、按、采、列、肘、、进、退、顾、盼、定的基本特征,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达到劲力内蓄的涵养。
以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为例;第一组起势动作实际上就是一个典型的防守解脱动作。
它的意义与作用在于,当被对方从正面双手抓住两肩部时,已方双手由下而上上移,从对方双手的内侧按压对方双臂,从而完成解脱过程。
又如“左右野马分鬓”以“左”为例,当对方从左方向已拳击面部时,顺势闪躲,用右手抓住对方右手手腕,同时将左脚插入对方右脚后侧,另将用左臂插入对方左腋下,贴紧对方,快速拧转上体,迫使对方失去重心,向后摔倒。
这种典型的攻防动作,在整套动作内还有“左右搂膝拗步”,“左右倒卷肱”,“左右穿梭”及“转身搬拦捶”等不下十余种,而“内通臂”,及“双峰贯耳”等更具有实际的攻击意义。
这些动作含意,往往被人们在学习和练习中所忽视。
而中学生,尤其是男同学,总认为太极拳是老年人锻炼的一种手段,导致学习及练习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作为教师,一方面要从全民健身的认识高度去教育学生端正认识,一方面也要结合基本防卫术,因势利导;让学生明确,在一个个徐缓的太极拳动作中,充满了我要民族文化武术运动的博大精深,以此提高学生学习和练习太极拳的兴趣和积极性,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简化24式太极拳的由来及健身的利弊
简化24式太极拳的由来及健身的利弊首先回顾一下《24式简化太极拳》(以下简称24式)产生的过程:“1954年,国家体委对武术工作制定了“挖掘、整理、研究、提高”的方针,成立了武术研究室。
决定从太极拳着手,编定统一规范的武术教材,为普及开展武术活动创造条件。
为此,国家体委邀请吴图南、陈发科、高瑞周、田镇峰、李天骥、唐豪等太极拳名家共同商讨,制定了精简太极拳初稿,其内容由各流派太极拳的代表性动作组成。
初稿公布后,普遍反映内容不够简明,广泛普及比较困难。
1955年国家体委武术处毛伯浩、李天骥、唐豪、吴高明等专家再次研究,决定以流传面和适应性最广泛的杨式太极拳为基础,按着简练明确、易学易练的原则,选择主要内容重新编排,保留太极拳的传统风貌,突出太极拳的群众性和健身性。
遵循上述方案,经过反复修订,终于产生了新中国第一部由国家体育主管部门编审的统一武术教材——简化太极拳,由于其全套共有24个动作,故又称24式简化太极拳。
”初稿被否掉后,李天骥先生是24式的主创人员。
李天骥(1914~1996),河北省安新县人。
在牛胜先写的《怀念恩师李天骥》一文中这样描述:“恩师李天骥自幼从父亲李玉琳习武。
先习少林拳、弹腿,后习太极、形意、八卦、武当剑术等拳械,并得到李存义、张兆东、孙禄堂、程有功等武术前辈的指点。
武当剑法学于李景林,摔跤学于中国一代跤王杨法武,可以说恩师是一位能练、能打、能推、能摔、能器械格斗的全面的大武术家,被中国武术界公认为“功底深厚,发力适时”。
现在人们已经习惯将这套拳称作24式太极拳,很少再提“简化”二字。
虽然这套拳是以杨式太极拳为基础创编的,但据知情人士说,套路创编时参考了苏联体操专家的意见,所以现在看到的蹬脚、下势与传统杨式太极拳的动作有很大差别。
24式讲究唯美,动作更舒展大度,高要蹬得起,低要下得去,是一种展示和表现给别人观赏的拳。
传统杨式太极拳讲究技击,虚实转换贯穿始终,动作特点虽然同样是舒展大方,但是圆活饱满,周身一家,无过不及的特点,24式是远远赶不上的,这是由24式太极拳全民健身、集体表演,要求整齐化一的发展方向所决定。
太极拳练习不得当引起的副作用
太极拳练习不得当引起的副作用太极拳练习不得当引起的副作用太极拳的养生功效是众人皆知的,但是有的人,练习的时候,不但达不到养生的目的,有时候反而引起了其它问题,这就叫是为什么呢,下面就和店铺一起来看看吧!太极拳练习不得当引起的副作用一、伤力。
所谓伤力,是指运动过量、过猛,或不均衡等状态所产生的伤害或引起的疾病。
如依惯例,练拳之前须先热身,进行一些必要的单式操练或功法练习,使肢体筋骨活动开,这样就可避免在练拳时因动作高低快慢变化而造成肌肉筋骨拉伤或挫伤。
另外,运动量的大小和强度要量力而行,不可勉强。
一个练习单元(如一个上午)以2-4小时为宜,视年龄大小或专业与业余而区别对待。
总之,运动量的大小,要视年龄和体质的状态而定。
年轻体质好时,以长功夫体悟为主;年长时,运动量适当减少,以心悟为主。
这实际上也是太极拳由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修炼的发展过程,不可逆其所为。
如年轻时运动量可大些,可练低架(大架),兼及中架(中平架)和小架(高架);中年时运动量小些,以中架为主,低架适量;上年纪时运动量则再减,以小架为主,保持中架,低架少练或不练。
练习时间的长短,低架或快架一趟下来以6分钟之内为宜,宜稍歇后再练;中架一趟20多分钟,以连续两遍到四遍为宜;小架慢架一趟30分钟以上为宜,少则一遍,多则两遍。
二、伤气。
伤气主要有两种现象:一是心态不宁,运动量过大、过猛、过急,练完后气喘不止,气色不佳;二是用意太过,过分注重呼吸,式式要与呼吸配合,甚至要让“气”将动作“催”起来,结果导致呼吸不畅,发生气滞、胸闷、头晕等现象。
这些也是练拳过程中的误区,容易引发伤害和疾病。
太极拳的演练要求,完全是松灵自然,快与慢之间也随劲势气息而动,其功夫也是建立在柔韧的、日积月累的慢功夫上,不是赶出来的;呼吸更是一任自然,以意领势,以势导气,气势相随,互为有益。
我以为,气之所用,存于松,松至仅存于筋,似以一线牵连,此线即为气。
将用气之意换至如何去放松,从肌筋血脉如何畅通的角度去理解,方可受益。
浅谈二十四式太极拳教学中的技击性缺失
浅谈二十四式太极拳教学中的技击性缺失杨昆(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1230)摘 要:二十四式太极拳在推广中,太极拳的技击性教学出现了缺失;一方面是太极拳规则的制定使得人们对太极拳重套路轻技击性;令一方面目前太极拳技击性的实践让民众对于太极的技击理论和训练方式不得不从新思考。
关键词:二十四式太极拳;教学;技击性前言太极拳自创立以来,经过历史的磨练和洗涤,形成了多个门派和风格的练法和打法,现在社会上民众练习的太极拳更是多种多样,不一而足。
无论是民间还是学校,到处都可以看到太极拳教学的存在,公园里或者广场上,亦或者在社区都可以看到,而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很多学校也是将二十四式太极拳列为体育课的必选课,查其源头,二十四式太极拳是在杨氏太极拳的基础上进行的改编,删去了部分难度动作,使得太极拳简单易学,更容易推广。
然而在推广教学中,鉴于太极拳在健身养生方面的宣传,让太极拳成为了老年养生的代名词,太极拳技击性教学出现了缺失。
一、二十四式太极拳的技击性探讨(一)太极拳的技击理论关于太极拳理论的书籍有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如王宗岳《太极拳论》,其中也较为全面的讲述了太极拳的技击思维,如“任你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当中对太极拳的技击理念进行了阐释,而这些都仅仅是理论,真正的实践和训练却又因人而异。
比如这里的“四两”和“千斤”并不是我们平常生活中所说的质量概念,而是力量的泛指,是一种形而上的表述,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比如“以小力胜大力”“以弱胜强”“实则备之,强则避之”“以柔克刚”等等,这些都是针对处理敌我双方对立的关系理论框架。
这些理论在某种程度上也带入了传统的哲学思维,因此,太极拳的技击理论往往也被世人冠以文化的名号,而真正去将理论付诸实践并展示给世人,又需要个体不同的悟性和不懈的努力。
(二)太极拳的技击手法太极拳在训练和教学的时候通常会将太极拳的形与意分开教学,并冠之于气,三者相连贯组合在一起,组成了太极拳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太极拳的每一动、每一式中,所包含的技击、呼吸及意念都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
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之体会(一)
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之体会(一)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之体会和改编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之体会,一!这些天停止陈氏新架一路的练习,重新捡起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确实对膝盖等关节有很好的疗效。
而且这次再练简化二十四式,有很多心得体会,不敢私藏,也希望能得到批评指正。
一,起势1。
不要着急开始动作。
多站一会,好比站桩一样,入静,可以闭眼。
静极生动。
直到意识深层有了“动”的萌动,纔开始动。
如果觉得身体十分疲乏,不想动,就不要练了。
先休息去吧。
2。
左脚轻轻用意念提起,感谢TheTime网友的贡献!。
3。
脚尖点地,不是大脚趾头点地,而是大脚趾後面最近的脚掌部分,是发力点。
这地方接触地面之後,感觉力从脚尖到脚踝到小腿膝盖大腿,然後经过腰胯,传递向另一条腿,右腿!,从大腿再到脚掌。
在这个过程中,整个身体会自然的微微晃动。
因为太极拳是讲究整体的。
4。
稳定之後,擡起双手,自己就如一个膨胀的塑料袋,或者说气球,浑身是一种膨胀的劲。
5。
重心降低,双腿弯曲的时候,应该如同泄了气一样,或者象落下的绸子,双手很自然的带有波浪的落下。
要有自己轻如鸿毛的感觉。
6。
准备野马分鬃,不是简单的双手抱毬。
而是跟陈氏太极拳“懒扎衣”和“白鹤晾翅”之前的双手划圈的动作类似,不过恰好是左右反过来的。
这里,左右手都画逆时针的圈,但是差180度相位。
也就是左手往左上的时候,右手往右下。
单单停在这里,类似左手拔剑的姿态。
在划圈过程中,手心会不可避免的改变方向,但应该尽量冲外,身前!。
其实这样比较好记(对方用左手来进攻,我的左手从外侧抓住对方左手,然後一划圈,形成对手左臂反关节。
划圈的过程中,注意身体的重心,原来在右腿,划圈开始,到左腿,划圈结束又到右腿。
虽然两手都划圈,但重点在左边。
这个圈画回来之後,左手往上一翻,手心冲上,右手从上面回来,手心冲下,双手抱圆。
但是抱圆并不是双手相对。
我的感觉,抱圆是次要的,主要是这个合劲,为了野马分鬃的“分”。
所以双手交叉的比较大,左手很靠右,右手很靠左。
高校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的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高校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的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刘峰
【期刊名称】《拳击与格斗》
【年(卷),期】2022()10
【摘要】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明的长河中,孕育了许多优秀文化,太极拳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高校通过开展太极拳运动,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二十四式太极拳是目前许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但是很多大学生对太极拳的了解还存在着一些误区:部分学生认为太极拳是老年人的锻炼项目;部分学生认为太极拳像影视剧里展现的那般"无敌".这些错误思想,既不利于教师教学,也不利于学生学习.本文分析不利于学生学习简化太极拳的问题,并提出优化建议,旨在提高高校二十四式太极拳的教学效果.
【总页数】3页(P62-64)
【作者】刘峰
【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国际足球教育学院公共体育教研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5
【相关文献】
1.普通高校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教学方法分析与研究
2.对普通高校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教学方法的研究
3.高职院校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4.高校
开设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的教学实践5.普通高校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教学方法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太极拳练习不得当引起的副作用
太极拳练习不得当引起的副作用一、伤力。
所谓伤力,是指运动过量、过猛,或不均衡等状态所产生的伤害或引起的疾病。
如依惯例,练拳之前须先热身,进行一些必要的单式操练或功法练习,使肢体筋骨活动开,这样就可避免在练拳时因动作高低快慢变化而造成肌肉筋骨拉伤或挫伤。
另外,运动量的大小和强度要量力而行,不可勉强。
一个练习单元如一个上午以2-4小时为宜,视年龄大小或专业与业余而区别对待。
总之,运动量的大小,要视年龄和体质的状态而定。
年轻体质好时,以长功夫体悟为主;年长时,运动量适当减少,以心悟为主。
这实际上也是太极拳由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修炼的发展过程,不可逆其所为。
如年轻时运动量可大些,可练低架大架,兼及中架中平架和小架高架;中年时运动量小些,以中架为主,低架适量;上年纪时运动量则再减,以小架为主,保持中架,低架少练或不练。
练习时间的长短,低架或快架一趟下来以6分钟之内为宜,宜稍歇后再练;中架一趟20多分钟,以连续两遍到四遍为宜;小架慢架一趟30分钟以上为宜,少则一遍,多则两遍。
二、伤气。
伤气主要有两种现象:一是心态不宁,运动量过大、过猛、过急,练完后气喘不止,气色不佳;二是用意太过,过分注重呼吸,式式要与呼吸配合,甚至要让“气”将动作“催”起来,结果导致呼吸不畅,发生气滞、胸闷、头晕等现象。
这些也是练拳过程中的误区,容易引发伤害和疾病。
太极拳的演练要求,完全是松灵自然,快与慢之间也随劲势气息而动,其功夫也是建立在柔韧的、日积月累的慢功夫上,不是赶出来的;呼吸更是一任自然,以意领势,以势导气,气势相随,互为有益。
我以为,气之所用,存于松,松至仅存于筋,似以一线牵连,此线即为气。
将用气之意换至如何去放松,从肌筋血脉如何畅通的角度去理解,方可受益。
三、伤骨。
伤骨是因为姿势不正确或动作不慎带来的损伤。
比较突出的现象是腿部受伤,特别是膝关节。
一方面,因腿部力量和运动机能本来就是人体较早退化的部分;另一方面,加上长期半蹲式的运动负荷,或过份追求姿势高低变化的难度和强度,以达到“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来提高成绩,如竞技太极拳旋体后单腿落地等,都会对运动员腿部带来极大的损伤,甚至不得不打封闭针参加比赛,这样就更容易造成腿部机能较早的退化、骨伤或后遗症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化太极拳24式之弊端(2)孙文华(老师) 2009-12-31起势之弊端简化太极拳24式的“起势”也有弊端,主要是对太极拳中起势的描述,有关书均没有交待清楚。
现以中国武术院审定的各式简化太极拳举例:吴式“两腿屈膝松胯半蹲,同时,两手屈臂,下按至胯旁,手心向上,指尖向前”。
杨式“两肘下沉,自然地带动两掌慢慢向下按至大腿外侧,掌指向前,掌心向下,眼看前方”。
《太极拳竞赛套路》书中记录:“上体保持正直,两腿缓缓屈膝半蹲,两掌轻轻下按,落于腹前,掌与膝相对。
”《简化太极拳挂图》(国家体育总局编)文中记录:“上体保持正直,两腿屈膝下蹲,同时两掌轻轻下按,两肘下垂与两膝相对。
”《怎样教好简化太极拳》文中记录:“同时随屈膝下蹲,两臂慢慢下落,两掌轻轻下按至与腹部同高,展掌舒指,两肩松沉,两肘微下垂与膝相对;落臂按掌须与出膝下蹲协调一致。
”《二十四式太极拳教与学》书中记录:“两掌下按是手心朝下,要有主动下按的动作,按到两手与腹同高时,须展掌、舒指。
”按书中图示,两手置在胃口处,并不是小腹处。
《太极拳运动》书中写到:“上体保持正直,两腿屈膝下蹲;同时两掌轻轻下按,两肘下垂与两膝相对;眼平看前方。
”真是众说纷纭,莫可衷是,究竟两手置于何处为准据?使人如坠五里雾中。
人体是一个完整的复杂系统。
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筋骨皮肉,气血周经,阴阳气脉流行,奇经八脉,十二正经,互相谐调,乃有精神饱满。
根据太极拳的原则,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穿。
“上体保持正直”就是上体不动。
“两腿缓缓屈膝半蹲,两掌轻轻下按,落于腹前,掌与膝相对”。
这些动作怎么可能做出来呢?一动无有不动,上体不可能保持正直,两臂下落时必然有含胸吸腹劲力体现出来,上身保持正直与下蹲相对应的身姿相对,意味着上体不动的情况下下蹲,这是不可能做到的,意味着上体不动的情况下蹲,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实际上在做下蹲的动作时,必须有悬顶吸腹,含胸拔背的动作。
所以“上体保持正直”是错误的。
因为太极拳是讲“曲中求直”。
两掌下按,腕低于肘时已经做不到两肘下垂,下垂意味着腕高于肘。
其腕低于肘时,下垂是不可能出现的,除非是脱臼有病。
就前胸而论,两乳相齐的中正点为膻中,膻中上下为胸为肺,左为心宫。
右谓玄宫。
这里“玄”不是指玄武的玄,而是指玄虚的玄,指玄虚、玄空。
左为心,右为肺。
“黑虎掏心”并不是真正的打心宫心脏,而实质是指打胃部。
青龙为肝,脾胃为黄婆。
胃的下边才是腹,腹的下边是神阙,神阙下为丹田。
神阙以下有膀胱、小肠。
常人认为的腹,是由腰以下。
腰以上是胃,腰以下是腹。
那么究竟两掌下落落在哪个部位上为标准,任何太极拳的书中都没做交待。
而传统宗风认为,置于膻中为佳。
“气会膻中”这四个字已经交待清楚了。
人身之气血交会在“膻中”这个部位,是医家之定论的常识。
明确地说,根据武通于医的道理,拳家不懂医家之生理常识是害人无穷的。
实际上练习者通常上元亏损,这是客观事实,辩证而论,双手可以稍微再向下偏移,以肺之下胃之上为好。
又如“两臂慢慢向前平举,两手高与肩平,手心向下”(简化太极拳挂图);“两臂慢慢向前平举至两手高与肩平,两臂自然伸直(不要用力挺直),距离与肩同宽,两肘微下垂(肘尖不要外撇),两肩松沉,两手手心向下,手指微屈,指尖向前”(《怎样教好练好简化太极拳》)。
以上都讲到“两手臂平伸”,这是不对的。
传统是以《太极拳论》为原则。
太极拳经典讲“曲中求直”,太极拳起势应该是阳气升腾所至。
两臂不要以伸直为度,伸直影响气脉流通,应该“曲中求直”。
为什么这样做,是根据身体结构原理,以尽浑元之象(前后为长圆,左右为扁圆)。
吊腕而起,是以腕打出击,向下落时,两掌骨向下砸。
这是传统宗风的切腕,五指轮张向下砸。
“两臂抬平”的动作分析太极拳运动要求呼吸“细、柔、深、长”,动作要缓慢,才有益于动作和气脉行经内外相调。
因为(人是直立的,不可能手足共动)人手三阳气脉先动,故要两臂慢慢向前平举。
(人手足分为十二经:六阴六阳,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手三阳之经脉在手臂的外部。
抬平为准,过高则阳亢,过低则不足。
与肩同宽,两手臂窄宽于肩,胸间气脉皆不得宣通,窄则蔽之,宽则过之。
同时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都会因动作异殊,影响产生流度多少而久之出现失去准度。
简化太极拳24式,是根据传统太极拳缩减的,故应使其动作更利于经脉循环。
两臂慢慢向前平举,即是“高与肩平”。
注意,两臂平举时,切忌伸得过直。
一是过直大臂小臂不能放松,不松则不灵活,有碍於气脉行经。
二是过于直,正面观之胸腹全露,失于防范。
这类错误,传统称之为“大敞门”,是说胸腹露空,便於对方进击。
拳经又有“中节不明,全身是空”的说法。
两臂慢慢向前平举,即是大臂小臂平举,不包括手。
从关节上分,是肩肘腕这三节关系,以肩为抬臂之轴,肘要微弯,腕上抬时两手相随。
“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
猫行,猫的前爪腕步以下是松的,小腿前举,而爪做搭拉状。
是手心虚含,手指向下垂悬,指尖微微内操,如提拿球状。
手随两臂上时即做抓球状,随两臂抬平而呈提拿球状。
这是古人造意“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五指虚扣,举动虚灵。
大臂小臂之间肘微变,要“内无其心,外无其象”。
身心中唯一团元气,这样利于养心养性。
两臂抬平而后,从上向下做投影,出现的俯视图,两臂不是两条直线,而是相对的两条弧线(即象括号一样)。
这样能在松驰中利於经脉循环。
从技法上也可以“顾住三前”。
一是减少胸腹的暴露部分,二是对方在进击肘,我稍有转腰,即可随“抬臂”封住对方进击之手。
旧传“抬臂”时小臂、腕可上崩击对方,因手三阳化力自然藏有威猛之势,双吊球也是“采在十指”的技法,同时可以用拿闭、分筋、挫骨等法应敌。
此势为“太极双吊球”式。
动作中,两臂向前平举,有人误将手指伸,指尖向前。
而且从主视投影图中的照片看到指尖向上,掌心向前。
按传统宗风而言,还是遵照太极双吊球的手式为好。
因为太极拳是“体用一焉”的操演锻炼法,拳诀有“练时情中有,用时形内含”的语句。
告诉学人说练拳的时候,是怎样的练法,同时懂得用法。
一旦遇敌手施技出手,形态中自然含有技击的运化。
若以双手掌心向下前方,指尖向前,那么则会让对方施以“采”法,挫伤自己手指,不但失去反击时机,而使自己处于危险处境。
就循经而言,指尖向前也使阴阳气脉失之平和,手指伸平,反而不能放松灵活,手指向上弹打所用的反背抄掌,也显得无力。
弧形运动和“球体”体现的分析在太极拳二十四式完整行功中离不开弧形运动和球形的体现,甚至抱球的动作在行功过程中则反复出现多次。
那么太极拳与球的关系是怎样的相关呢?动作中所抱的球是称作太极球还是什么?这已经成为每个打太极拳的人都知道而又说不清的内容。
太极拳的书中也有这方面的要求。
如《简化太极拳》1973年2月第1版,1985年5月第7次印刷发行本,在第一节“初学太极拳的注意事项中”这样介绍:太极拳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一个体育项目,是一种较好的增强体质和预防疾病的手段。
经常打太极拳,能提高我们的健康水平,保持充沛的精力,以便更好地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一般太极拳的特点,是动作柔和、缓慢、圆活、连贯。
因此,要求打太极拳时做到:精神贯注,上下相随,虚实分明,连贯圆活,速度均匀,动作运行路线处处带有弧形,整套练习起来,好象行云流水,连绵不断。
文中仅“抱球”字样就有7处。
传统太极中有横运太极手之专修。
横运太极手是以小混元球所化而生,两手左右分轮,各行其经。
手在上与肩平齐,左右行之乃开手太阴肺脉。
翻转之时,左右运循上约与肩齐,大指微向下,掌心稍处展捋手以助金气运行,翻转而后化托掌运至小腹处,即丹田处,循经内脉,为金生水之脏象,左右手上下交错而行,这样一上一下,左右转轮循脉。
两手虚含之处正是胃宫土位,人之后天纳水谷之脏,是以先天金水相生之脏象,脏腑内液交流。
至于后天,四肢摇则水谷消,运化生命之机契,方为行功之则律。
每见世人不懂脏象,脉络,气血行经,苟于其术,多有违悖人身内脉之运化,而误授传人。
真是一害自身,又贻害他人。
可见行动应在传统内操上下功夫,不能创新,而误大道矣。
太极拳宗每以抱球为之,是由此演化而来,生化出诸种动作,如野马分鬃即为抱球而生其用,先以抱球敛气而生形,先聚凝其形而守其力,复而分封两手,分为上下,前后发之于敌。
复而再敛(抱球),先敛聚而后发出,乃为太极。
这样一聚一散,为开为合,阴阳相感,阴阳相生,才不失太极之本意。
野马分鬃一式是以抱球而凝气示形,以托掌横击,运作网力,以虎口及小臂发人醒气。
方向乃左右之间运化进前之势。
24式简化太极拳,已经在民众中广泛流传,形成社会影响,为了提高其保健作用,提高从事锻炼之层次,继而达到太极拳实质性的升华。
健全其内操效果,应把动作姿势稍做调节。
调节后使动作规范化,准确化(以人体气脉循经为准据,以接近符合阴阳气脉循缠为准度),使其能向内操练气循经合脉的方向上靠近,乃至于真正地将这简化太极拳与祖国医学、祖国武学中气脉流通之内操内炼学识接轨,“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纳入“不偏不倚,忽隐忽现”,达到平衡阴阳、内操内家的宗风脉流中,使其成为方圆合度,循经衡准的太极学识,真正达到提高防病保健、益寿防身之效果。
应补充内炼心法任何一项事物一项学识都必然存在其道理,太极拳也如此。
那么将简化太极拳24式站在优秀传统的角度详加分析,使动作更为准确、确切,说明道理,讲清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这样做才符合气血行经阴阳平合,不致于导致“三阴气脉每每过迟,三阳气脉经常领先,太嫌过速,二者不能紧密地配合”之弊,是大有好处的。
建国初期的丹医大师周潜川先生曾带弟子廖厚泽为国家第一任卫生部部长郭子化诊病治疗。
周氏对太极拳亦有研究,并对太极拳有过建议。
先生在《气功药饵疗法与救治偏差手术》一书中说:“根据上述我的意见,赞成近年推行的简化太极拳,并且希望恢复十三式的本来面目。
因为简化太极拳,虽是精华,但是只打架子。
缺乏运气的内功,是不够的,同时建议各家指导太极功的老师们,精研改进。
把改进的总结,贡献给党和政府的主管机关,以供作综合钻研的材料。
”今天当笔者《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出版之际,弟子华新、项光明诸贤者随我去武当山朝山拜祖。
按传统,书作如此大卷,正是仰仗祖师的传真,为崇圣众生而操笔行真,事毕,要去金项上叩拜祖师的。
这虽然是遗留下来的旧俗,也体现任何学识都有认祖归宗。
1998年12月,在北京去武当的火车上,华新、项光明对我说:“师父,您抽时间也把简化24式太极拳,按先天36式太极拳循经那样写下操演谱文。
虽然简化太极拳只打架子,缺乏运气的内功,能否让人们按操演谱文那样去练,让简化太极拳有一个提高。
如果能‘循经’那岂不是更好,百万千万的人都能受益,那该多好!”面对赤诚的贤徒,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喜悦。
这也是我没有想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