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在历史文献学上成就论文
司马光的历史观及其对中国史学的影响
司马光的历史观及其对中国史学的影响司马光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德才兼备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全部一生都致力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并且写出了中国史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资治通鉴》。
在这本书中,他的历史观念得到了最好的展示,这也对于我们认识中国古代史和历史学的发展有特别的意义。
一、司马光的历史观的主要特点司马光的历史观念主要表现在资治通鉴这本书中,他的历史观认为历史应当是真实的、客观的,而不是一种虚幻的想象或者是一种人为的干预。
他的历史观表明,历史上的事件是因为某些原因而发生的,而这些原因是非常具体和客观性的,不可以人为的干涉和改变。
同时,他的历史观还包括一个比较强烈的官僚主义思想,即认为贵族和官员是历史的主人公,他们是对国家和社会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同时这些官员的能力和才华是经由正统的教育所培养的。
按照这种观念,历史上的权力斗争和政治纷争都是由于各种政治派别的斗争,而这种斗争又是由于某些客观的原因而发生的,而不是因为个人的耍心眼或者恶意的阴谋所造成的。
二、司马光的历史观对中国史学的影响司马光的历史观在中国的史学史上统领了几百年的时间,这一观念影响了中国史学史的发展和进步。
例如,以后的历史学家大多认为,历史应当是客观的事实,而不是人为的干预;历史上的事件是有其自身的原因和动因的,而不是简单的人为解释和干涉。
此外,司马光的观点还表现出来了对于官僚制度和官员的重要性的认识,这个认识也对于中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中国的历史上,官僚制度和官员的地位一直是非常高的,而对于官员的评价和选择一直是重要的政治议题之一。
这种观念对于我们认识中国历史的发展和官员背后的社会阶层结构、政治力量也有很大的帮助。
三、司马光的历史观在当代中国史学中的地位虽然司马光的历史观已经被认为是一种挥之不去的历史传统了,但是在当代中国史学中,这种观念还是会对一些学者的研究产生影响。
例如那些从事权力斗争、官僚制度和政治腐败方面的研究人员,他们仍然会关注这种历史观的影响。
从_资治通鉴_看司马光对文献整理的思想和方法_赵子夫
2008年第1期总第143期图书馆工作与研究Tu Shu Guan Go ng Zuo Yu Yan JiuNo.1Serial N o.143从《资治通鉴》看司马光对文献整理的思想和方法赵子夫(沈阳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辽宁沈阳 110034) [摘 要]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是我国史学史上一部史学名著,对我国文献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贯通古今、体大思精,自问世以来备受世人赞誉,对其文献整理的思想及方法有益于我们的学习和研究。
[关键词]资治通鉴;司马光;文献学;北宋[中图分类号]G2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6610(2008)01-0090-02 在我国历史上,有两位著名的历史学家,他们都对中国的文献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都复姓司马,所以人们称为“两司马”。
一是撰写《史记》的司马迁,二是宋代司马光主编一部编年体通史,原名《通志》,宋神宗特意赐名为《资治通鉴》。
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1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司马光(1019年-1086年),宇君实,北宋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
他父亲司马池,官任天章阁(皇帝藏书阁)待制(皇帝顾问)。
司马池为人正直、清廉,这对司马光有深刻的影响,司马光受家庭熏陶,笃诚好学,七岁时,“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即能了其大旨”,从此,“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15岁时所写文章,时人称许之“文辞纯浑,有西汉风”,20岁时中进士甲第,可谓功名早成。
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中进士,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龙图阁直学士、翰林学士、御史中丞等职。
司马光为何要编写《资治通鉴》呢?司马光认为历代史籍浩繁,后人难以遍览,他看到当时没有一部比较简明完整的通史,使学习历史的人感到很困难;同时他为了给封建统治者提供历史借鉴。
于是,他便决心动手编一部“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进资治通鉴表》)的史书,并确定此书的宗旨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同上),希望宋神宗借以改进政治,安定国家。
简析司马光的史学思想
简析司马光的史学思想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司马光(1019 年11 月17 日-1086 年),字君实,号迂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其生平著作甚多,主要的史学巨著有《资治通鉴》、《温国司马文正集》、《稽古录》等,他在我国史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因此,探讨司马光的史学思想,对研究我国古代的史学思想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我们要研究司马光的史学思想,应该先从他治史的目的着手。
在《进资治通鉴表》里,司马光叙述了他编写《资治通鉴》的目的:“……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日有万机,何暇周览。
……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足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
伏望陛下……时赐省览,鉴前世之兴哀,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俾四海群生,咸蒙其福。
……”同时,他还把历代君主分为创业之君、守成之主、陵夷昏君、中兴明主、乱亡国君五类。
从上面所叙述的材料来看,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司马光编写史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君主提供“治乱兴衰”的历史经验教训,吸取借鉴,要求君主懂得知人、立政之要,为封建国家的长治久安保驾护航。
通过对司马光治史的目的的研究,我们可以对司马光的史学思想进行总结,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六个方面:1.以史学为封建政治统治服务的思想司马光通过直书实录,对封建统治中的各种暴行进行揭露和谴责,同时,还把借鉴前世“国家盛衰、生民休戚”作为“考当今得失”的主要标准,要求君主应该长备戒惧之心,以更好的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
南朝有很多的荒淫残暴的昏君,但是很多史书都多加讳饰,而司马光则把这些昏君暴主揭露得淋漓尽致。
同时,他还对历史上那些有名的明君,也是毫不留情的揭露其暴虐的一面。
中国历史文献学发展的过程
中国历史文献学发展的过程中国历史文献学是研究中国古代文献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各种文献资料,如古代历史文书、史籍、古代科技文献等。
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历史文献学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参考。
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先秦时期。
在这个时期,由于文字的出现,人们开始使用文字来纪录历史事件和传播知识。
先秦时期的历史学家如司马迁、左丘明等人开创了史学的先河,他们撰写了众多的史书和史传,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文献资料。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文献学逐渐得到发展。
汉代时期,历史学家班固编纂了《汉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完整的官修史书,对后世的历史记载影响深远。
魏晋时期的贾逵、范晔等人则进一步系统总结了古代文献的分类和整理方法,形成了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初步的理论体系。
到了唐代,中国历史文献学进一步发展。
唐代历史学家刘知几在他的《史通》一书中,提出了文献整理的方法和原则,为后世的历史学研究提供了指导。
唐代的《旧唐书》、《新唐书》编纂收纳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为后世的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宋代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一个高峰时期。
宋代的历史学家司马光开创了历代史学家编纂的先河,他主编了《资治通鉴》这部集历史纪事于一书的巨著,成为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经典之作。
司马光在编纂《资治通鉴》时,采用了全面的历史文献资料并注重真实性,使得这部史书成为后世历史学研究的重要参考。
明清时期,中国历史文献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明代史学家蒲松龄、黄宗羲、郑南金等人搜集整理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他们的研究成果对后世的历史学研究有着重要影响。
清代史学家傅山、程大位等人则进一步完善了文献学的研究方法,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和观点,为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近现代以来,随着历史学的不断发展,中国历史文献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建国后的中国历史学家如罗振玉、金农等人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深化了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认识,丰富了历史文献学的理论和方法。
《史记》中的文献学
《史记》中的文献学李智耕【摘要】《史记》一书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史学作品,也是一部保留了大量上古原始珍贵文献的图书.司马迁写作《史记》对当时的文献书目辩章学术,考镜源流,做了大量的文献学工作.研究《史记》的史学价值、文学价值固然重要,但研究《史记》的文献学价值也是不容我们忽视的.【期刊名称】《上饶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32)001【总页数】4页(P73-75,79)【关键词】司马迁;史记;文献学;价值【作者】李智耕【作者单位】上饶师范学院,江西上饶334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04.2司马迁(约前145—前86)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继其父司马谈职,任太史令,掌文史星历,得以博览朝廷藏书,承其父业完成《史记》的写作。
《史记》是我国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全面总结了自上古皇帝时代到汉武帝时代约3000年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展开了我国古代史的全貌,创立了前所未有的通史新体制。
“司马迁不仅是伟大的历史学家,更是伟大的文献学家,他写《史记》采摭熔铸经传百家,创立诸子,儒林列传,辩章学术,考镜源流,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国策》、《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
”[1](P149)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地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
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
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
对上古文献的整理,考辩等各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一、《史记》的文献学价值(一)保存了丰富的古代文献资料《史记》是我国上自黄帝、下讫汉武帝贯穿数千年的一部通史。
司马迁写《史记》取材极为广泛,单就文献史料而言,凡是他生前成书的经传、诸子、史籍大都有所涉猎。
中国古代历史文献研究论文素材
中国古代历史文献研究论文素材中国古代历史文献研究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深入研究古代文献,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与演变。
本文将提供一些可用于中国古代历史文献研究论文的素材,以供参考。
一、《史记》《史记》是我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史书之一,由司马迁撰写,收录了我国历史上自虞舜到西汉武帝的历史事迹。
可以通过分析《史记》中的文献资料,深入了解古代帝王治理国家的方法、政绩和对于文化的重视程度。
二、《汉书》《汉书》是记载东汉历史的一部重要史书,由班固等人编纂而成。
该书收录了从西汉兴起到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的历史内容,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通过了解《汉书》中的文献资料,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东汉时期的社会状态和统治者的执政策略。
三、《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唐代司马光撰写的一部宏观综合的历史著作。
该书概述了从夏至宋的历史演变,记录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事件。
作为古代历史文献研究的重要素材,通过分析《资治通鉴》可以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政治发展和文化变迁。
四、碑刻文献中国古代的碑刻文献是一种重要的历史文化瑰宝,记录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和经济等方面的信息。
可以通过研究碑刻文献,了解古代社会的风貌、宗教信仰、艺术特色等方面的情况。
其中,著名的碑刻如汉武帝碑、魏晋南北朝石刻等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献的重要素材。
五、古代文人诗词古代文人的诗词作品中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可以通过了解诗词中所描绘的景物、历史典故和思想意象等,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风俗、思想观念和审美取向。
著名的古代文人如杜甫、李白、苏轼等留下了大量的诗词作品,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文献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六、古籍文献古代的经典典籍如《周易》、《尚书》、《论语》、《道德经》等,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深入研究这些古籍文献,来了解古代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伦理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情况。
《司马光-宋史-司马光传》解读
《司马光-宋史-司马光传》解读司马光,字子臧,号东莱,河北武邑(今河南邓州)人,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有“杂家圣人”之称。
司马光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贡献不可忽视,他的著作《司马光传》在宋代和后世都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对《司马光传》进行解读。
《司马光传》是司马光创作的一部传记作品,主要记述了他的一生和他对社会的态度、理念以及观点等。
这部传记在宋代至今一直极为重要,无论从历史的角度看还是从文化的角度看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首先,《司马光传》刻画了司马光坚定的忠诚和为民除害的决心。
司马光出身于士族家庭,家族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政治背景,他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个性坚毅,品德高尚。
他在政治事务中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态度,秉公执法,不畏权贵,坚守原则。
他以保护国家利益和百姓福祉为己任,积极推行改革,力主廉政,反对腐败,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和观点,对宋代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次,《司马光传》还深入探讨了司马光的思想和学问。
司马光是杂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倡导实用主义,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和社会的发展。
他在《资治通鉴》的创作中采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强调历史的实证性,并提出了“述而不作”、“假如以已故者论治未极之治者,则后生必谓其言多过也”等重要思想。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变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外,《司马光传》还反映了宋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对司马光一生的追述,读者可以了解到宋代政治的腐败与内外困境,领略到历史的变迁和不同时期的社会特点。
同时,也可以看到众多文化名人和重要事件在他的传记中得到了记录和描述,丰富了历史资料,为研究宋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总的来说,《司马光传》是一部通过对司马光一生的描述和分析,体现了他的思想、理念以及对宋代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的观察和思考的传记作品。
它不仅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也是了解司马光和宋代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深入研读《司马光传》,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和了解这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政治家的思想和贡献,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宋代的政治、文化以及历史风貌。
论司马光的史学思想
.
杂史至三百二十丰种”。张煦侯先生著价通鉴学扎根据《通鉴考异》所见书
名为主,分十类探求司马光援用书,共合三百零一种⑩。可见三百二十二种之说大致不错,
足见引证书籍之广泛。特别在“所引之书,已半亡佚”叭的情况下,更显示了《通鉴》一书
的史料价值。
《通鉴》一书“网罗宏富少,考订精确。修书班子都由当时著名史学家组成,例如刘恕
之德三:日仁、曰明、日武。致洽之道三:日任官、日信赏、日必罚”画。又说:“夫为国
诚,然后中国始有史学矣t”O
陈寅烙先生盛赞宋代史学的发达,“他极恭维《资治通鉴》,称为中国第一部政治
史。”⑧
总之《资治通鉴》成书之后,所受到的赞扬,起到的影响,是主要的。
这首先是由于该书的内容迎合了封建统治者的统治需要,为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洽提供了
最有用的经验。宋神宗对该书的称赞就是最好的证明。他说:“联惟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
精极虑,穷竭所有,日力不足,继之以夜,偏阅旧史,旁采小说,简犊盈积,浩如烟海,抉
摘幽一隐,校计毫厘”⑩。为此书辛勤工作了十九年。为辅助《通鉴》的阅读或进而阐发修
《通鉴》的宗旨,司马光写了《通鉴考异》三十卷,为阐明对史料的“参考同异”之书,与
《通鉴))同时进呈。另有:《稽古录》匕十卷,·上起伏羲,下至治平,亦贯穿古今,阐述治乱
他晚年执政期间,排斥新党,一意孤行。但在史学方面,却有着杰出的贡献。
司马光从小爱好史学,他说:“臣性识愚鲁,学术荒疏,凡百事为,皆出人下,独于前
史,粗尝尽心,自幼至老,嗜之不厌”③。壮而从政之后,更加倍致力于史价,“常欲艾去
芜杂,发挥精篱,穷探治乱之源,上助圣明之鉴”④。治平三年完成《通志分八卷,上之英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人物的典型评价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人物的典型评价引言司马光,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他所著的《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以独到的观点,对各种历史人物进行了评价。
这些评价不仅表达了他对历史人物的客观洞察力,更体现了他对历史的理性思考和价值追求。
本文将以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人物的评价为主线,深入探讨司马光在这一方面的典型观点和看法。
典型评价一:诚信正直“其诚信正直,守己安人,富贵不骄,贫贱不移礼;横陈至公,忠节以海。
”车胤,南朝宋时期的宰相,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其评价道:司马光通过这样的评价赞扬了车胤的品德和为政之道。
他认为车胤是一个坚定遵守诚信和正直原则的人,无论在富贵还是贫贱之境,他都始终保持着应有的礼节。
同时,司马光也肯定了车胤横陈至公的品质,他能够为公众利益考虑,忠诚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
典型评价二:智勇双全“智勇双全,颇有谋算,英断果决。
”赵匡胤,北宋开国皇帝,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对他的评价是:这个评价凸显了赵匡胤集智慧、勇气和果断于一身的独特品质。
司马光认为赵匡胤具备智慧和策略,在处理政务和应对敌对势力时表现出色。
他在决策时果断坚决,不拖泥带水。
这样的评价展示了赵匡胤作为一位杰出领导者的非凡才华和勇气。
典型评价三:忠诚公正“忠心直正,无私无畏,不为名利所倾倒。
”陆游,南宋时期的将领和诗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他的评价是:这一评价突出了陆游的忠诚和公正品质。
司马光认为陆游是一个以忠心为本,无私无畏的人。
他在面对名利之诱惑时毫不动摇,始终保持着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
这种评价体现了司马光对忠诚和公正的高度赞赏,也凸显了陆游作为一位纯粹的志士的形象。
典型评价四:薄情寡义“薄情寡义,心机深沉,常行不义之事。
”秦桧,北宋时期的重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对他的评价是:这一评价揭示了秦桧的不道德和无情冷酷。
司马光认为秦桧心胸狭窄,缺乏情感。
他以权谋自私,常常从事不义之事,背离了为官者的公正和道义。
论《资治通鉴》对历史研究的影响
论《资治通鉴》对历史研究的影响引言《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纪传体通史,由宋代司马光撰写。
它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也是世界通史中仅次于《真实之隐》的最早编年体通史。
本文将探讨《资治通鉴》对历史研究的影响,并分析其在不同领域的贡献。
1. 提供全面的历史记载《资治通鉴》以纪传体形式,系统地记录了自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60年间近14个世纪的中国历史。
它提供了大量详尽的事实和事件描述,涵盖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
这使得研究者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过去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2. 理论框架与方法论启迪《资治通鉴》在撰写过程中采用了一套严谨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
它注重各时期政权交替、王朝兴衰之因果关系的剖析,从历史事件的“因果律”出发进行阐述。
这为后来的历史学家提供了研究历史问题的参考范式,启迪了他们的理论思考和方法探索。
3. 彰显历史演进规律通过对中国历史长河中诸多王朝兴衰更迭的描述,《资治通鉴》彰显出了历史演进的一定规律。
它揭示了政权更替、自然灾害、社会风貌等因素对于历史走向产生的影响,使得人们对于历史发展有了更为深刻和系统的认识。
这对于研究历史变革规律、预测未来趋势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4. 文化传承与价值观塑造《资治通鉴》不仅仅是一部纯粹的政治军事记录,在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它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强调君臣之道、道德伦理等方面内容,并通过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来讨论和阐释这些思想。
这使得《资治通鉴》成为了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塑造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起到了积极影响。
5. 对后世历史研究的影响《资治通鉴》作为一部经典之作,对后世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不仅被广泛运用于中国历史学术界,也对国际上的历史学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借鉴和影响力。
许多历史学家、政治家、文化评论家等都曾深度研究过《资治通鉴》,并从中汲取灵感和启发。
结论《资治通鉴》作为中国古代史学巅峰之作,对历史研究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司马光《资治通鉴》的概述及其史学价值
古代文学司马光《资治通鉴》的概述及其史学价值赵正阳鲁东大学摘要:《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司马光不仅是一位历史学家,还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司马光本人对历史很有研究,他认为治理国家的人,一定要通晓从古以来的历史,从历史中吸取兴盛、衰亡的经验教训。
《资治通鉴》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要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由于它的材料丰富、剪裁恰当和考证严格,加上文字精练生动,所以成为我国史学史上最有价值的著作之一。
它对于后来的人研究历史,提供了比较完备的资料。
关键词:《资治通鉴》;司马光;史学;价值一、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司马光谈到他写《资治通鉴》的意图,说:“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日有万机,何暇周览!臣常不自撰,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
他觉得,从上古到五代,历史书实在太多,做皇帝的人没有那么多时间看。
于是,他在被贬洛阳之前就开始动手编写一本从战国到五代的史书。
司马光在十五岁以前就跟随父亲走过好多地方,在这些地方的游历,极大地丰富了司马光的社会知识。
好多当时的大臣、名士,都很赏识司马光。
为他后期编纂规模宏大的《资治通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早在宋英宗在位的时候,司马光把一部分稿子献给朝廷。
宋英宗觉得这本书对巩固王朝统治有好处,十分赞赏这项工作,专门为他设立一个编写机构,叫他继续编下去。
宋神宗熙宁年间,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请求外任。
熙宁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
这段悠游的岁月,司马光主持编撰了规模宏大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
一共花了十九年时间,才把这部著作完成。
为了写这一部巨大篇幅的著作,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们收集和整理了大量资料。
司马光在他的《进资治通鉴表》中说:”臣今筋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旋踵而忘。
论《资治通鉴考异》的文献学价值
-古籍研究-论《资治通鉴考异》的文献学价值任柏林(东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24)[摘要]《资治通鉴考异》是北宋司马光写就的一部史料考辨著作,具有很高的文献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开创考异自注的文献体裁;其所引文献,除了正史以外,还包括一些笔记、小说、文集、碑铭等,保存了众多现已失传或他书未详记的文献;包含2977条文献纠谬,通过对参引文献的考评和辨误,成为校注古籍、辑佚古书、考察文献流传情况的重要参考,对后来者的深入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资治通鉴考异;文献学;价值[中图分类号]K25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41(2019)03-0067-05《通鉴考异》①共30卷,是北宋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部考辨史料的著作,现存有多种版本②。
司马光在撰写过程中并不盲目相信正史的记载,而是通过诸条相关史料的对比,找出相对可靠的、更加接近史实的材料。
这种“考异”的原则即考订书籍版本的文字或所记事实的异同,在书中每记一事,以三、四条材料相互考辨,从而推定其中最为符合史实的材料,为《资治通鉴》的记载真实性奠定了丰富的史料基础,同时又方便解答读者的疑惑。
从文献的类型来说,《通鉴考异》是司马光为《资治通鉴》所作的注.《通鉴考异》考异的目的是为其自注,而自注的价值主要在于考异。
因此,考异和自注的相互结合、相辅相成,形成一种新的文献体例。
正因其特殊的文献形式,《通鉴考异》在文献学价值方面也具有特殊性。
需要指出的是,学界对此书的史学体例、史学方法、考辨释例等方面多有论述③,在文献学价值方面,至今并无较为系统地考察。
笔者拟从注释学、文献保存、辨伪学、辑佚学、校勘学这几个方面探讨《通鉴考异》的文献学价值.1注释学价值《通鉴考异》是司马光为《资治通鉴》所作的注.自注又称“子注”,是一种注疏体裁,即为自己的著作或注释文作注。
探寻自注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司马迁的《史记》,章学诚《文史通义•史注篇》云:始于“太史《自叙》之作”⑴,后杜佑《通典》也多用自注的方法,但这种自注只是单篇或部分而已,并不系统成书。
略评《资治通鉴》
略评《资治通鉴》摘要:在中国史学史上,司马光是一个享有盛誉的人。
人们常常把他和司马迁并称为“两司马”,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司马光在我国史学史上的地位之高。
本文我将试从司马光他著的《资治通鉴》的史学成就。
关键词:司马光、《资治通鉴》、史学成就一.《资治通鉴》的简要概述《资治通鉴》是宋代出现的一部巨大的编年通史, 也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它上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 年) 韩、赵、魏三家分晋起, 下至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 年) 共1362 年, 294 卷, 约300 余万字。
自从司马迁的《史记》出现后,在中国史坛界出现过不少著作,如《通典》、《史通》等,但没有能够与《史记》媲美。
而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诞生以后,中国史学史上才真正出现了一个足于同《史记》比美并称的巨著。
司马光和他的一流助手们用了十九年的艰辛工作,终于完成了这部鸿篇巨作。
用司马光自己的话:“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可以从中看到他的思想和司马迁的“原始察终,见盛观衰”如出一辙。
二.《资治通鉴》的史学成就《资治通鉴》一书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比如在体制上创立了编年体通史的规模,在内容上着重叙述了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史实,在思想上反对阴阳术数、宗教鬼神的迷信,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资治通鉴》的取材非常广泛,不只是查看正史,还旁采了杂史小说三百余种。
一件历史事实,常常参考了三、四种书才能写成。
还有,对有关的灾异、福瑞、占卜等事,司马光持反对态度,比如《资治通鉴》中记载了一些天文星象,如日蚀、彗星、地震等,但绝不“强附时事”,把天象和人事分开,祛除了迷信的色彩。
另外,他不别正闰,把历史纪年只当成一个记时的标志,而不用以褒贬,从他自己的话中:“正闰之际,非所敢知,但据其功业之实而言之。
”不过尽管这样说,实际上在他的书中也不是完全不别正闰,因为他毕竟是南宋的忠臣,所以使得他无形中选择了有利于当朝的正闰,比如,三国历史他以魏的年号为纪年的标号,而不以蜀的年号为纪年的标号,就是由于晋接魏统与北宋接后周之统是一脉相承下来的;他在南北朝时期所用的纪年标号,则全用南朝年号,而不用北方的。
司马光有德无才作文素材
司马光有德无才作文素材
司马光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士大夫保守思想的典型代表,尽管他认为“王安石等所立新法,果能胜于旧者存之”,但实际却因不满王安石而不择优劣尽罢新法,又将神宗朝时军兵用生命夺取的土地,无偿送还给西夏。
日后在新旧党争时,沦为意气及权位之争、不再着重于国政运转。
司马光打着“以母改子”的旗号,反对新法。
他把变法的责任都推给王安石,攻击“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接着全盘否定了新法,诬蔑新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名为爱民,其实病民,名为益国,其实伤国”。
新法大部废除,许多旧法,一一恢复。
与此同时,还不遗余力地打击变法派。
宋朝在多次战争中败北,国势已经到了刻不容缓之境地、司马光仍坚持宗法及伦理纲常治国等,但除尽罢新法外却提不出有效的政策方针。
作文写作人物素材:司马光
司马光: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贵于知之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
他一生主要精力用在修史和从政上,主持编写了中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成书294卷,历时19年完成,贯通古今。
官居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被世人推崇备至,“求之历代亦不可多得”。
司马光能够取得这样大的成就,可以说与其多年的读书治学思想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司马光知识渊博,学问精深。
《宋史·司马光传》中记载:“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说他少年老成,7岁时就能懂得《左氏春秋》的大道理,拥有很强的学习理解能力。
其实,小时候的司马光对自己的智力并没有什么自信,常常担心自己的记忆力不如别人。
朱熹在编辑的《三朝名臣言行录》中就记载:“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
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司马光在和众兄弟们一起读书时,等到其他人都能够背熟古文去玩耍了,唯独只有他还在继续背诵,一直要到能够背过为止。
司马光曾言:“书不可不成诵。
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这句话可以看作是司马光对其读书心路历程的自述,道尽了他读书背后鲜为人知的辛酸。
司马光为了克服偷懒嗜睡的惰性,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时间用来读书学习,他给自己量身定做了一套卧具:一张坚硬的木板床和一个圆木枕头。
用圆木当枕头,在木板床上,只要睡觉的时候,头稍微一动,圆木就会滚落开来,头就会直接触及木板床,这样人也就会从睡梦中惊醒,紧接着起床继续读书。
司马光对这种“惊醒”方式非常满意,特地给圆木枕头起了个名字,叫做“警枕”,久而久之,有了自创的“警枕”读书法的加持,司马光也养成了“手不释卷,至不知饥渴寒暑”刻苦读书的习惯。
删削冗长,举撮机要司马光治学的重点是史学,他自言对史书“自幼至老,嗜之不厌”。
《司马光》《资治通鉴》影响
《司马光》《资治通鉴》影响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所谓“史学两司马”。
南宋史学家王应麟评价说:“自有书契以来,未有如《通鉴》者。
”宋末元初胡三省评价此书:“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
”“《通鉴》不特记治乱之迹而已,至于礼乐、历数、天文、地理、尤致其详。
读者如饮河之鼠,各充其量而已。
”清代顾炎武在《日知录·著书之难》中高度评价《资治通鉴》和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称赞这两部著作“皆以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
王鸣盛认为:“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读十七史,不可不兼读《通鉴》。
《通鉴》之取材,多有出正史之外者,又能考诸史之异同而裁正之。
昔人所言,事增于前,文省于旧,惟《通鉴》可以当之。
”《通鉴》亦有高度文学价值,曾国藩撰成《经史百家杂钞》一书,其中选录《资治通鉴》11篇。
曾国藩评价此书说“窃以先哲惊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文正公之《资治通鉴》,其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
”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评价《通鉴》时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
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
温公亦伟人哉!”毛泽东曾十七次批注过《资治通鉴》,并评价说:“一十七遍。
每读都获益匪浅。
一部难得的好书噢。
恐怕现在是最后一遍了,不是不想读而是没那个时间啰……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编写的……《通鉴》里写战争,真是写得神采飞扬,传神得很,充满了辩证法。
”王夫之著《读通鉴论》《通鉴》成书不久,其体例后世仿效亦众,著名的有南宋金屐祥作《资治通鉴前编》、南宋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秦缃业的《资治通鉴长编拾补》,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专记宋高宗一朝史事,此书是为续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而作,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专记宋徽宗、钦宗、高宗三朝与金人和战之事。
宋史宋朝历史的权威文献
宋史宋朝历史的权威文献宋史:宋朝历史的权威文献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繁荣的朝代,其历史文献中最具权威性和价值的莫过于《宋史》了。
《宋史》是由司马光等编撰的一部包括了宋朝历史的巨著。
以下将从《宋史》的编纂背景、目的、内容特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宋史》的编纂背景宋朝是一代繁荣的朝代,其历史发展丰富多彩。
随着宋朝的逐渐衰落和元朝的崛起,宋人怀念和追忆宋朝的情绪开始兴起。
因此,编纂一部系统全面地记载宋朝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权威性文献成为了迫切的需求。
编纂者司马光是宋朝时期的重要学者和政治家,他深知历史记载的重要性,决心编纂一本系统的《宋史》以留下宋朝的历史遗产。
司马光历时十余年,终于在1084年完成了这部伟大的著作,并在翌年献给了当时的皇帝。
二、《宋史》的目的和意义《宋史》的目的在于全面、系统地记录宋朝的历史,反映历史真相,尊重历史事实。
司马光希望通过这部著作,使后世能够真实地了解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变迁。
同时,他也希望通过《宋史》对后世产生启示,使人们能够从历史中汲取教训,避免重复历史的错误。
《宋史》的意义不仅在于记录宋朝历史,也在于展现了当时士人对历史的关注和思考。
司马光等编纂者具备深厚的学术造诣和政治追求,他们在编纂《宋史》时,充分展现了宋人对历史的敬畏和热爱。
这种态度和精神传承到后世,影响了后世历史学家对宋朝的研究和理解。
三、《宋史》的内容特点《宋史》是一部巨大的文献工程,它包含了大量的历史事件、人物事迹和制度政策等内容。
其中的历史事件包括政治斗争、战争征战、经济状况、文化发展等多个方面,生动地展现了宋朝历史的方方面面。
编纂者在选材和叙述上力求客观公正,力求还原历史真相。
从政治上看,他们详细记录了宋朝历代君臣的施政措施和重大事件,如宋太宗的建政策略、司马光的政治主张等等。
从军事上看,他们记载了宋朝的外征、边疆防御、军备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从经济上看,他们记录了宋朝的税收制度、商业贸易、科技发展等重要方面。
古代保护典籍历史故事
古代保护典籍历史故事在古代,保护典籍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
典籍是古代智慧的结晶,蕴含着宝贵的历史、文化和哲学知识,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教育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因此,古代人民对典籍的保护非常重视,并流传下许多有关保护典籍的历史故事。
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是关于唐朝的司马光。
司马光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和政治家,他在唐朝时担任过多个重要官职。
然而,他最著名的事迹是与保护典籍密切相关的。
当时,唐朝政权遭受了一次大规模的内乱,典籍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损毁。
司马光对此深感痛心,他毅然决定奋起抢救珍贵的典籍。
司马光组织了一支专门的队伍,以保护和修复典籍为目标。
他亲自带领队伍,奔赴各地寻找那些受损的典籍。
在这个过程中,他遭遇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他始终坚持不懈地努力。
他精心修复了许多遭到破坏的典籍,并建立了一个图书馆,将这些珍贵的典籍保存起来。
司马光的努力得到了广泛的赞扬和敬佩,他成为了保护典籍的楷模。
另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是关于宋代文豪杨时的事迹。
杨时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以其才华和对典籍的热爱闻名。
在他任职于宋朝政府期间,他提出了保护典籍的重要性,并担任了图书馆的负责人。
他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规定,确保典籍免受损坏和盗窃。
他还与其他学者合作,开展了典籍的整理和翻译工作,使更多人能够获得古代智慧的启示。
这些历史故事都展示了古代人民对保护典籍的重视和付出的努力。
他们把典籍视为无价之宝,并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知识而奉献自己的一生。
他们的努力不仅使典籍得以保存下来,还使后人能够从中学习和受益。
今天,我们仍然要怀着同样的态度去对待典籍,珍惜这些历史的瑰宝,并将其传承下去,让更多人受益。
[整理版]司马光论德才
司马光论德才———读史札记曾敏之读《资治通鉴》,不能不佩服古人治学治史的严谨勤奋作风。
司马光穷十九年的精力,荟萃史学人才,遍阅历代旧史,旁采诸家传记,删繁去冗,举要提纲,编成《资治通鉴》。
上起战国,下终五季,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人事尽搜其中,向封建统治者提供“兴邦之远略,善俗之良规”。
因此,《资治通鉴》成为历代统治阶级研究的重要著作,司马光成了八百多年来享有威名的史学家、政治家。
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以他的才识反映于对历史事件叙述所加的按语之中,表现了他对事物的推移变化所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例如司马光论才与德,他强调用人要讲究德才兼备。
他认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这说法是点明两者相互的关系,但是“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
这是说云梦的竹是品质优良的,如不能锻炼成材,成为强有力的坚实的箭弩,就无用了。
他又指出:“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 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
这是说金属之物,要经过 铸冶炼才可能成为利器,否则不能制强敌。
司马光就是举这样的例子,比喻德才兼备的重要性,他的结论是“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
两者兼全当然是难得的人才了。
但是司马光却不是唯德才兼备论者,他考察了历代兴衰史所反映出来的经验与教训,他进一步论证德与才的关系,很有值得深思价值。
他认为:“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既然把德才作了这样的划分,司马光用怎样的态度以取人呢?他说———凡取人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
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
在司马光看来,无才的人既愚,就是智力很差,力不能胜,要控制他是容易的,唯有“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
如小人而又有才能,就如虎添翼,其为害是很大的。
权衡下来,司马光指出“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
司马光的历史功绩
司马光的历史功绩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
他出身于官宦世家,幼年就已聪颖过人,10岁即能作古文,他自幼刻苦学习,博览群书,学问渊博,善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宋神宗时期被任命为史官一职。
因为在修《资治通鉴》中“实事求是”的精神以及他在史学方面的成就。
使其受到皇帝的赏识并被封为谏议大夫。
不久拜尚书右丞、参知政事。
司马光执政期间为国为民兴利除害,励精图治、改革吏治、发展经济、繁荣文化、治理黄河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宋史》记载:“……历五朝十帝,修《通鉴》凡二十卷”。
司马光“以其家法教子”,教育儿子从小严格要求,学习刻苦认真。
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其儿子司马康从小就刻苦攻读诗书典籍、文章辞赋和书法绘画,“至老不倦”。
《宋史》记载:“其书六千余卷,无一字不训读如刻。
每一书成,虽中郎将章惇亦不能易之。
”司马光曾著《训俭示康》一书给儿子司马康做表率(后人称“司马光教子”):“吾昔有子曰思,母教以让、义中让、顺不逆(指做人要孝顺父母)……吾今有子也……吾尝与人言曰:‘吾生之晚而子生之早’;吾
尝与人言曰:‘吾昔有弟而废学’;吾尝与人言曰:‘吾性疏懒而多恶。
尝从先夫游于金陵玉堂池亭十余日矣。
自念虽不敢废学而为学者,无由得达焉”。
他教育儿子说:“我曾有个儿子叫司马康,他生下来的时候就有七个手指……”司马光为了培养儿子的学习兴趣和毅力,特意把家中藏书全部锁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司马光在历史文献学上的成就【摘要】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历史文献学家,他在历史文献的收集、
整理、编制等方面上都体现出了较大的成就,对后世历史文献学的研究和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司马迁历史文献学成就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在我国不仅是一位重要的史学家,更是一位重要的历史文献学家。
他不仅在中国历史学上的贡献是伟大的,同时在中国历史文献学上的成就也是不容忽视的。
《资治通鉴
》是他率领当时著名的历史学家刘恕、刘攽、范祖禹等人撮十七史之精要,兼采众说编撰的,是中国历史
文献中最重要的编年体著作,共二百九十四卷,包罗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
他在历史文献学上的成
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广泛收集资料。
司马光在撰写《资治通鉴》时,面对1362 年的历史,要广泛收集各方面的资料,大量择取,其中他究竟
引用了多少种史料, 至今我们已无法确切统计。
在编修史书时司马光要求遵循”宁失于繁”,”毋失于略”的
原则。
因此,他编修的《资治通鉴》所引用的的史料至少有正史、编年(含谱录)、别史、杂史、霸史、传
记(含碑碣)、奏议(含别集)、地理、小说、诸子共十类,这些都是他写史的重要材料来源。
例如在范祖
禹负责编写唐纪部分时,他就要求除附《唐实录》以外,”请且将新、旧《唐书》纪、志、传及《统记》
、《补录》, 并诸家传记、小说, 以至诸人文集, 稍干时事者, 皆须依年月注所出篇卷于逐事之下。
”“但
稍与其事相涉者, 但与注其姓名于事目之下。
”这些都表明司马光是广泛搜集并充分利用了当时所能得到
的书籍资料来从事著述的。
可见《资治通鉴》全书三百多万字, 多于前四史的总字数,内容丰富广泛(除
政治史以外, 还有相关的历代军事、经济、天文、历法、地理、礼、乐、文化等),这都是是司马光充分
吸收了当时所能见到的所有书籍的全部资料撰写而成的。
《资治通鉴》的成功则是司马光善用文献的结果。
撰著史书离不开史料, 史书撰著结合史料编纂,是治史的优良
方法。
但以往的这种结合还比较松散,多是前
人纂辑史料, 后人修史, 他人纂辑史料, 本人修史。
能够把二者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把史料编纂直接纳
入修书程序者首推司马光。
二、严谨取材,独创考异
在整理这些丰富的史料时,司马光又本着严谨的态度和实事求
是的原则去处理,凡是遇到弄不清楚的材料
,不武断,不曲解,进行鉴别, 加以选择,创立考异的编书方式,影响和推动了后世考证学的兴起和考异
体史书的出现。
所谓考异,就是在编书时, 由于所采用的史料有异同, 要进行鉴别, 加以选择。
司马光选择史料的方法是
在借鉴前人方法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发展成为考异法。
司马光对百家谱录、正集别集、墓志碑碣、行状别
传等史料,甚至是带有文字的器物,都非常重视,一事一物要穷根问底,他认为编修史书的人更要实事求
是地对待史料, 根据史料本身的可靠性来选择, 但不要迷信史料的来源。
在遇到疑难问题时,他会通过书
信形式与别人进行讨论,更有甚者,远在千里之外的刘恕等人也不得不长途跋涉来到洛阳与司马光互相研
讨数月, 都是为了穷其根,对其进行考异。
他说:”若彼此年月事迹有相为戾不同者,则请选择一证据分明
、情理近于得实者,修入正文, 余者注于其下,仍未叙述,所以取此舍彼之意”,凡是对某一问题有不同
记载的, 经反复考证、鉴别,选择比较可靠的收入《资治通鉴》。
这样, 司马光首创”考异法”对浩如烟海
的材料进行甄别取舍,保证了《通鉴》的权威和真实性。
同时,司马光还规定了”考异”的具体格式:先注
所舍者云,某书云云,某书云云,今案某书证验云云,或无证验,则以事理推之云云,今从某书为定。
若
无以考其虚实是非者,则云今两存之。
卷六十三他将自己对史料取舍的原委, 逐条加以说明,保留了不
同的史料, 为专门研究历史的人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可见,司
马光建立考异法, 对历史文献学中是一个多
么重要的贡献,后世考证学的兴起和考异体史书的出现,就是
在他的影响之下猜发展起来的。
三、首创编年体史书目录编制
纪传体史书的目录始于西汉, 但编年体史书却从来就没有目录, 这是因为纪传体史有专篇, 篇有定名, 编
制目录比较方便。
而编年体按年纪事, 头绪繁多, 不便于编制
目录。
《资治通鉴》书成时, 卷帙浩繁。
读者难于寻检,司马光为方便读者,写有三十卷的《通鉴目录》,目录体裁仿年表旧例并加以发展, 分为三
格, 上为纪年, 中为事目, 下为卷数, 年经事纬。
略举事目,
并撮书中精要之语, 散于其间。
其上著以岁
名, 并载刘羲叟《长历》气朔闰月及各史天文志所记日月星辰
之变。
其下各标《资治通鉴》卷数, 便知其
事在某年、某年在某卷。
实为今日之大事年表之先驱。
合之, 则与《资治通鉴》为一体, 分之则不实为《
资治通鉴》之节本,这样,《通鉴目录》就相当于《资治通鉴》
的索引,读者按目录查找就方便了许多。
这种替读者着想,自撰著书目录的做法,也是很罕见的。
同样的,《通鉴目录》对后代史学的发展产生了
很大影响。
四、多次进行校勘,形成佳作
《资治通鉴》的编修程序大体分为三步: 先作丛目, 次作长编, 最后删削定稿成为《资治通鉴》正文。
丛
目和长编具体由助手完成, 删削定稿由司马光亲自动笔。
丛目
使史料的广泛得到收集和初步整理,长编是
更高一级的史料鉴别、筛选和考证。
众所周知,《资治通鉴》的编修集众人之手,语言、笔锋等方面各有
所异,因此,要保证了这部巨著的前后一致,司马光的定稿工
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文献校勘又是一种综
合性较强的文献整理工作,他在《与宋次道书》中曾具体谈到
删定工作: 某自到洛阳以来, 专以修《资治
通鉴》为事。
至今八年, 仅了得晋、宋、齐、梁、陈、隋六代
以来奏御。
唐文字尤多, 托范梦得将诸书依
年月编次为草卷, 每四丈一卷, 自课三日删一卷, 有事故妨废, 则追补。
自后卷数又须谙此, 共计不减六
、七百卷, 须更三年, 方可粗成编, 又须细删, 所存不过十卷
而已。
司马光考其异同, 删其繁冗, 修改
涧色, 由”长编”到”定稿”删削达到三分之二,可见其工作
之艰巨。
但是后来我们看到的《资治通鉴》如出
一人之手,他在书中的文字朴质优美,叙事翔实生动,使《通鉴》对许多历史事件,特别是对于某些战争
过程的描写,成为历来脍炙人口的文学佳作,超越了所有其他史书的记载。
显然,这正是司马光多次进行
精心加工和校勘的结果。
高度的责任感和顽强的意志力是支撑司马光等成就这部巨著的精神力,这也是值
得后人学习的地方。
总之,司马迁无论是在收集史料方面,还是在择取史料、处理史料方面,都体现出了他不同的历史文献学
思想,在主编《通鉴》及其它相关论著过程中,他要求既要做到史料全面细致,又要做到史料的真实性,
还要有勇于创新的精神及抱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因此,他对我国的历史文献学贡献是极其突出的,具有很
高的历史文献学成就,他的成就和思想对后世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和研究起了重要
的推动作用,所以说司马光无愧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的历史文献学家。
参考文献
[1]张须,《通鉴学》,上海-开明书店,1948年,第27页[2]曹喜琛.档案文献编纂学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
[3]传家集》卷六十三《答范梦得》
[4]司马光,《资治通鉴》(上) [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许凛,《司马光文献编纂学考》,河南图书馆学刊,第28 卷第4 期,2008 年8 月
[6]赵子夫,从《资治通鉴》看司马光对文献整理的思想和方法,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8 年第1 期总
第143 期
[7]王秀彦,《资治通鉴》成就的原因浅析[j ]1 邢台学院学报,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