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二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词鉴赏——月夜忆舍弟(节选)
杜甫诗词《月夜忆舍弟》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诗由望⽉转⼊抒情,过渡⼗分⾃然。
⽉光常会引⼈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
下⾯是分享的杜甫诗词《⽉夜忆舍弟》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夜忆舍弟》 唐代:杜甫 戍⿎断⼈⾏,边秋⼀雁声。
(边秋⼀作:秋边) 露从今夜⽩,⽉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家问死⽣。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 戍楼上的更⿎声断绝了⼈⾏,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了⽩露节⽓,⽉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已经⽆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
【注释】 舍弟:谦称⾃⼰的弟弟。
戍⿎:戍楼上的更⿎。
戍,驻防。
断⼈⾏:指⿎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露从今夜⽩:指在⽓节“⽩露”的⼀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家问死⽣:弟兄分散,家园⽆存,互相间都⽆从得知死⽣的消息。
长:⼀直,⽼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赏析】 意境赏析 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法上匠⼼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家本⾊。
诗⼀起即突兀不平。
题⽬是“⽉夜”,作者却不从⽉夜写起,⽽是⾸先描绘了⼀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断⼈⾏,边秋⼀雁声。
”路断⾏⼈,写出所见;戍⿎雁声,写出所闻。
⽿⽬所及皆是⼀⽚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丝活⽓,反⽽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氛,这就是“⽉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顿⽣寒意。
“⽉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是融⼊了⾃⼰的主观感情。
杜甫《月夜忆舍弟》全诗翻译赏析
杜甫《月夜忆舍弟》全诗翻译赏析杜甫《月夜忆舍弟》全诗翻译赏析《月夜忆舍弟》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信,生死未卜。
正值白露时节,在戍楼鼓声和孤雁哀鸣的映衬之下,诗人对兄弟的忧虑和思念之情愈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杜甫《月夜忆舍弟》全诗翻译赏析相关内容。
月夜忆舍弟作者: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
注释: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又称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人,原籍湖北襄阳。
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
杜甫的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
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作品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月夜忆舍弟》古诗解析
《月夜忆舍弟》古诗解析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瑰宝中的一枚明珠,其中《月夜忆舍弟》这首古诗独具特色。
它以婉转细腻的笔触展现出了诗人在月夜中对已逝舍弟的深深思念之情。
本文将对《月夜忆舍弟》这首古诗进行解析,探究其中所蕴含的深意和诗人的感受。
首先,我们来欣赏这首诗的全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夜忆舍弟》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全诗只有四句,却能够引发无限遐想和共鸣。
这首诗以作者在床前明亮的月光下的景象作为开篇,在这个幽静的夜晚,诗人的内心显得特别地寂寞和思念。
首句“床前明月光”以诗人的所见作为切入点。
诗人以床前明月光照亮房间的情景来营造诗歌的氛围,形容月光洒在房间里,给人一种安静且温馨的感觉。
这里的“光”同时也暗示了诗歌中心主题的发展。
接着,诗人使用“疑是地上霜”来描绘月光洒在地上的景象。
当月光照耀在大地上时,似乎地面上覆盖了一层白霜,使人难以分辨月光和霜的界限。
这里的“疑”字使得月光和霜交相辉映,增添了诗歌的神秘感和深意。
第三句“举头望明月”,诗人抬起头来仰望明亮的月亮。
这个动作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恢弘和豪迈,同时也表现了他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月亮作为古人心目中的圣洁之物,常常用来象征人生追求的目标和理想。
最后一句“低头思故乡”,诗人将目光从明月移向自己的内心,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低头缅怀故乡,既有对故土的留恋之情,也折射出对亲人的思念,同时也显得诗人的感伤与无奈。
通过以上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出,《月夜忆舍弟》这首古诗以月夜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的兄弟深深的思念之情。
诗人利用简洁而质朴的语言,将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追忆渗透在了每一个字句之中。
诗人卓越的描写技巧和深刻细腻的感情展示了他对亲情与乡愁的真挚体验。
总结回顾这首诗,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月夜的细腻描绘,还可以感受到他对故乡和亲情的思念之情。
这首古诗通过简洁而打动人心的词句,诉说了诗人内心深处真挚而纯粹的情感。
诗人通过赋予自己的感受和情感于月夜之中,使得这首诗以微妙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思绪和情感。
《月夜忆舍弟》古诗原文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古诗原文及赏析【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出处】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译注1】露水从今夜变白,月亮虽很明亮,但总觉得没有往日在故乡时那样明亮。
露从今夜白:适逢白露节,故觉露水变白。
白露,二十四节气之一此联的意思是:白露节的夜晚清露满地,使人顿生寒意,孤身在外的游子愈加感到故乡的月是最亮的。
后用来表达在异乡的游子月夜怀乡、思亲之情。
【译注2】从白露这一夜起,清露就变成寒凉的白露了;在异乡望明月,觉得还是故乡的月儿明亮啊。
语出唐·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用以表达月夜游子怀乡思亲之情,或单用“月是故乡明”表达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和赞颂。
◇多年没回家乡了,看着那圆圆的月亮,真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之感。
(谌容《真真假假》)【译注3】【鉴赏】今晚是白露节,月亮却是故乡的最亮。
“露从今夜白”一句中,“白露”原为节令,却被诗人拆开讲,情致顿显。
“月是故乡明”一句中,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感情融入所写之景中:普天之下共有一轮明月,本无差别,诗人却说故乡的月亮最明。
这种写作手法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两句诗歌正常语序应为“今夜露白”,“故乡月明”。
诗人将词序调换,使得诗歌意趣横生。
后人常引此句表达思乡之情。
【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故乡的月夜清凉宜人,月光明亮。
[例]“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当故乡的“凉月子”照着东海边的渔村农家,照着我家竹篱边那棵桂花树时,在淡淡的.桂子香气里,母亲的那辆纺车,也许又在“嘤嘤嘤”地吟唱,摇出一圈又一圈白花花的海浪吧。
(秦文玉《西海情》)二、用以形容月夜的思乡之情。
[例]特别是中秋节,素来称为团圆节,这是最易引起人们思乡之情的一天。
他和妻子王承书,总要默默地在月下坐到夜半,望着天宇上,云纱笼罩着银盘般的皎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诗句油然注上心头。
(韩静霆《祖国呵,在你的怀抱里》)【全诗】[唐].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及赏析古代文人雅士钟意赏月,对月亮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意义有着独特的体验和感悟。
这种情感常常借用各种艺术形式来表达,其中诗歌是最常见的一种。
现在让我们来欣赏一首古人所作的《月夜忆舍弟》,并对其进行翻译和赏析。
《月夜忆舍弟》是宋代文学家杨万里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忆念舍弟为题材,讲述了作者因思念弟弟而赏月的情景。
现在我们先看一下原文:月出皎兮佼人僚,舍利子兮可食矣。
女仆美兮自留,芳草玲兮为公谁?青鸟在兮芳草中,君子殁兮无宁?月出佼人归,舍利子归可食,可食之矣;美冠者归,芳草归为公谁?舍利子其顶?不容芳草空自啼。
满堂红兮佳人来,九天公兮舍利子;月明明兮照寰宇,人各自兮相对去。
满堂红者满项仪,月出佼人独寂寥。
接下来,我们对这首诗进行翻译和赏析。
月夜忆舍弟月亮升起,明亮夺目,犹如美人儿的面庞,让人忍不住想要咬一口。
美丽的女仆自顾自地香草飘香,这是为了什么人啊?青色的小鸟停在芳草丛中,好像在哀悼一个君子的逝去,他的心境必定不平静。
月亮升起,倩影悄然离去,仙女啊,你的美丽如同舍利子一般美好,可让人食之,可食吧;那位戴着美丽头冠的人也回去了,芳草又变为了四平八稳的公家之物。
舍利子,你为何要独秀于众芳草之上,而不容许其他芳草自由欢呼?满座的红衣佳人莞尔而至,满堂歌舞一片繁华,舍利子,你是尊贵的君子;明亮的月光照亮了整个世界,人们各自离去,互相分离。
满堂红者领土完美,月亮升起,仙女独自寂寥。
这首《月夜忆舍弟》描绘了一个美妙的月夜景象,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他借助月亮、芳草和美丽的女仆等形象,将内心的情感通过诗歌的表达方式展现出来。
诗歌以带有古风的文字描述了月亮的魅力,将月亮比喻为美人儿的面庞,给人以美丽动人之感。
作者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衬托了自己内心对弟弟的思念之情。
他深情款款地向弟弟倾诉,把心里的思念转化为对月亮的向往与赏析。
诗的开头是对月亮的赞美,月亮升起时如佼人般美丽,让人不禁想要亲近。
月夜忆舍弟译文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译文及赏析月夜忆舍弟译文及赏析1《月夜忆舍弟》唐代: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一作:秋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土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月夜忆舍弟》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土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月夜忆舍弟》注释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月夜忆舍弟》赏析意境赏析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寂静。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剧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土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异,偏要说故土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土的感怀。
月夜忆舍弟唐杜甫古诗文
月夜忆舍弟唐杜甫古诗文
原文: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一、衍生注释: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禁止人们行走。
边秋:边疆的秋天。
一雁声:一只孤雁的叫声。
二、赏析:
这首诗开篇描绘了一幅凄凉的边塞秋景,戍鼓、孤雁声,烘托出一
种孤寂、悲凉的氛围。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通过白露和
明月,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后面几句则写出了兄弟
分散,生死未卜,书信不通,又逢战乱,更增添了诗人的忧虑和牵挂。
整首诗情感真挚,深沉凝重,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三、作者介绍: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后人称为“诗史”。
他的诗作风格多样,沉郁顿挫,忧国忧民,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四、运用片段:
“每逢中秋佳节,我独自一人在异乡打拼,望着那一轮明月,总会想起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时候我就感慨万分,难道故乡的月真的就比这异乡的月更明亮吗?其实不过是因为那片土地上有着我最亲的人,有着我最温暖的回忆罢了。
就像那断了线的风筝,无论飞得多高多远,线的那头永远系着家的方向。
”。
《月夜忆舍弟》的全诗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的全诗及赏析《月夜忆舍弟》的全诗及赏析【诗句】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出处】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释义】弟弟都各在一方,已经没有了家无从知道各自的下落。
【点评】兄弟间的思念无时无刻不在心中。
【鉴赏】兄弟几人都分散在全国各地,彼此之间也没有消息,家早已经不存在了,兄弟的生死也难以预知。
此诗作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当时由于安史之乱,诗人避难秦州,其弟三人杜颖、杜观、杜丰皆分散各地,相互之间不通消息。
在这兵马倥偬的年月,诗人因闻戍鼓,见孤雁独飞,而引起忆弟之情。
此句写出了兵荒马乱的年代,诗人对分散各地的兄弟的担忧以及深深的思念之情。
【全诗】《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赏析】一个清冷的夜晚,耳畔传来了单调的更鼓声,不由让人的心绪也变得单调、沉闷了。
一位孤单的满怀愁绪的诗人,此时正月夜独坐,头脑一片空白。
蓦然响起的更鼓声刹那间惊醒了他,突然,他感到了一丝清冷,猛然意识到,又是秋令时节了!在这样一个夜晚,伴随沉闷的更鼓之声,诗人感到了分外的寂寞。
这不,路上连一个行人也没有,偌大的天地似乎只有诗人自己孤单地呼吸着寂寞的空气。
不! 不只他一人! 还有秋雁呢! 听,那不是它们欢快的鸣声么! 可再凝神细听,诗人倍感孤寂了! 那是一只失群的孤雁在凄楚地鸣叫,一声声,都敲打在了诗人本已孤寂的心上! “我”又何尝不想对你略加挽留了,可只怕我们的.相互抚慰只会平添几分凄恻啊!这样的寂寥,这样的冷落,都是由什么造成的呢?仅仅是因为“我”的寂寞心绪么?不! 是频仍的战乱,它阻隔了行人来往的脚步,阻断了本可频传的音信,更扼杀了太多的生灵,让空气的每一个分子都饱含了凄凉!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样冷漠与凄凉的氛围就更容易勾起旅人的思乡之情。
白露的夜晚,清露茫茫,一轮明月,朗照天空。
清露更添寒意,朗照的明月却显出几分“朦胧”。
杜甫《月夜忆舍弟》译文及鉴赏
杜甫《月夜忆舍弟》译文及鉴赏《月夜忆舍弟》是由杜甫所创作的,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月夜忆舍弟》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月夜忆舍弟》唐代: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一作:秋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月夜忆舍弟》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月夜忆舍弟》注释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月夜忆舍弟》赏析意境赏析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夜忆舍弟》原文及翻译赏析
《月夜忆舍弟》原文及翻译赏析一、协议关键信息1、诗歌名称:《月夜忆舍弟》2、作者:杜甫3、原文内容4、翻译内容5、赏析要点二、原文内容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三、翻译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四、赏析11 背景与情感基调这首诗是杜甫在乾元二年(759 年)秋在秦州所作。
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于是写下了这首思乡怀亲的名作。
全诗的情感基调沉郁哀伤,充满了对兄弟的牵挂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111 首联“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描绘了一幅边地秋夜的图景。
戍鼓声声,道路断绝,行人稀少,烘托出一片荒凉寂静的氛围。
孤雁的哀鸣,更增添了凄凉之感,为全诗定下了悲伤的基调。
112 颔联“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千古名句。
诗人从眼前的白露联想到故乡,觉得还是故乡的月亮更加明亮。
这两句既写景,又抒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113 颈联“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兄弟的牵挂。
兄弟离散,生死未卜,这种担忧和痛苦令人揪心。
114 尾联“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诗人感叹书信难以送达,因为战乱还在继续。
这既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
12 艺术特色这首诗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
首先,情景交融,通过对自然景物和生活场景的描绘,深刻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其次,语言简练而含蓄,韵味无穷。
再者,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13 诗歌影响《月夜忆舍弟》以其真挚的情感和高超的艺术手法,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深受后人喜爱和赞赏。
它不仅展现了杜甫深厚的诗歌造诣,也反映了那个动荡时代人们的共同心声。
月夜忆舍弟杜甫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月夜忆舍弟杜甫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月夜忆舍弟杜甫古诗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这首诗的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那么关于这首月夜忆舍弟又该怎么学习呢?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月夜忆舍弟杜甫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仅供参考。
月夜忆舍弟杜甫原文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一作:秋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月夜忆舍弟杜甫【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月夜忆舍弟杜甫【注释】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月夜忆舍弟杜甫【赏析】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
《月夜忆舍弟》鉴赏
《月夜忆舍弟》鉴赏《月夜忆舍弟》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月夜忆舍弟》鉴赏。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月夜忆舍弟朝代:唐代原文: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一作:秋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注释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赏析意境赏析诗一起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及赏析《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及赏析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
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也叫文献,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
随着时间的进展,将记事类文件加以编排,供人阅读,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韵译】戌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平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到达;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治平。
【赏析】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月夜忆舍弟》翻译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翻译及赏析《月夜忆舍弟》翻译及赏析《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
我们为大家整理了《月夜忆舍弟》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月夜忆舍弟朝代:唐代作者:杜甫原文: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月夜忆舍弟》翻译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月夜忆舍弟》注释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月夜忆舍弟》赏析意境赏析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月夜忆舍弟》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月夜忆舍弟》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月夜忆舍弟》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赏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月夜忆舍弟》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作品简介《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
此诗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
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全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作品原文月夜忆舍弟⑴戍鼓断人行⑵,边秋一雁声⑶。
露从今夜白⑷,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⑸,无家问死生⑹。
寄书长不达⑺,况乃未休兵⑻。
词句注释⑴舍弟:家弟。
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
⑵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⑶边秋:一作“秋边”,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
一雁:孤雁。
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⑷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⑸分散:一作“羁旅”。
⑹无家:杜甫在洛阳附近的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
⑺长:一直,老是。
不达:收不到。
达,一作“避”。
⑻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此时叛将史思明正与唐将李光弼激战。
白话译文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
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词鉴赏——月夜忆舍弟(节选)
月夜忆舍弟
唐代: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
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
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注释
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鉴赏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
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这首诗是公元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
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
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
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
”(《麈史》)读者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凡为神奇的本领。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
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
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原文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一作:秋边)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梁启超在“诗圣杜甫”一文里曾这么写道:“我以为工部最少可以当得起情圣的徽号,因为他的情感的内容,是极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
他的表情方法又极熟练,能鞭辟到深处,能将
他全部反映不走样子,能像电气一般一振一荡的打到别人的心弦上。
中国文学界写情圣手,没有人比得上,他所以我叫他做情圣”。
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杜甫,其实也没什么错,他是多情,但他的多情却是极宽广、极深厚的那种,是「人民爱物」的人道精神,所以,他的诗篇能写的好,能像电气一样的振荡人心不无道理。
而这首《月夜忆舍弟》所给人的感动和冲击,正是如上所说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