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研究课题

合集下载

德育课题工作报告

德育课题工作报告

德育课题工作报告尊敬的领导:我是某某学校的某某老师,我在____年至2024年负责德育课题研究工作。

经过一年的努力和实践,我将在此向您汇报我所做的工作、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工作内容1. 研究课题设定本次德育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探索有效的德育教育模式,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品德修养。

我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德育工作的重点,将课题设定为“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2. 调研分析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当前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状况,我进行了调查问卷和访谈,并对调研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通过调研,我发现学生的自我中心思想较为明显,以个人利益为重,缺乏对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的认识。

3. 教学实践针对调研结果,我结合德育教材和校本课程,设计了一系列的德育活动和课程。

我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开展了情感体验类的活动,如参观社会福利院、实施公益服务等。

同时,我还在课堂中加强了道德观念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思考、正确行为。

4. 效果评估通过对德育活动的观察和学生的评价、反馈,我对德育工作所取得的效果进行了评估。

结果显示,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有了一定的改变,更加注重公益和社会责任,自我中心思想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二、工作成果我的德育课题工作取得了以下成果:1. 形成了一套德育教育模式。

通过实践和经验总结,我形成了“学以致用、情感体验、思辨探究、示范引领”的德育教育模式,为学校今后的德育工作提供了借鉴。

2. 开展了多种德育活动。

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福利院、开展公益服务等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公益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上的品格。

3. 预防和矫正了学生的不良行为。

通过德育课程和教育活动的引导,很多学生改掉了懒散、不负责任等不良习惯和行为,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4. 增强了班级凝聚力。

通过德育活动的实施,班级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同学们对待集体更加积极,班级凝聚力明显增强。

三、问题和改进方向然而,在德育课题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和解决:1. 活动设计不够具体和实用。

幼儿园德育研究课题

幼儿园德育研究课题

幼儿园德育研究课题标题:培育未来之芽:探讨幼儿园德育研究课题导语:幼儿园是孩子们人生中的第一座学堂,其德育教育扮演着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

本文将深入探讨幼儿园德育的研究课题,从多个层面分析其深度和广度,旨在为读者提供全面、深入和灵活地理解幼儿园德育的观点和理解。

一、了解幼儿园德育的背景和重要性1. 幼儿园德育的定义和功能德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为其未来的成长奠定基础。

2. 幼儿园德育的重要性- 对孩子个人发展的促进:德育能帮助幼儿构建健康的人际关系、培养自律自立的品质,并培养他们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态度。

- 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德育能塑造出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公民,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作出贡献。

二、深入研究幼儿园德育的课题3. 幼儿园德育教育策略与方法- 借助情感教育:通过与幼儿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友善相处的教师示范和参与到有意义的活动中,培养孩子的情感意识和情商。

- 强调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培养幼儿的社交技能、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担当责任的品质。

- 注重实践体验:提供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如环保、公益等,激发幼儿的参与和关注社会的意识。

4. 幼儿园德育与家庭教育的协作幼儿园德育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两者之间的协作能够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德育发展。

家庭教育中包括父母的示范、引导和关爱等,应与幼儿园的德育教育相互融合,形成良好的培养环境。

三、幼儿园德育研究课题的总结与回顾5. 幼儿园德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前期教育不足:由于幼儿园德育具有连贯性和系统性,需要在幼儿之前的阶段进行补充,以建立健全的德育基础。

- 老师角色转变:幼儿园教师在德育教育中需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深入研究德育理论和方法,及时反馈和指导幼儿的行为。

6. 未来幼儿园德育研究的展望- 深入研究德育与其他教育领域的融合,如艺术教育、科学教育等,提高整体教育质量。

- 重视实践研究,探索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德育教育策略和方法。

德育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德育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德育研究课题实施方案子课题《建立健全班主任校本培训制度,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开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和研究价值1、研究的现状班主任队伍是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力军,是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柱,是沟通学校、社会、家庭教育骨干力量.因此,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精神,落实《山东省中小学生德育综合改革行动计划(2015—2020年)》,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学校教育中的骨干作用,成为各学校德育管理研究课题之一,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如《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德育管理实效》、《班级建设与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等。

但是对于建立新任、在岗、骨干班主任梯队培养模式、建立班主任校本培训制度、推行班主任职级制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深入开展研究。

2、研究的价值(目的、意义)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和日趋深化的新形势下,教育观念的更新已刻不容缓,班主任是担任学校基础教育的主导力量,提高班主任的理论水平,转变班主任的思想观念,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推进学校德育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已成为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课题。

课题研究目的是“建立健全班主任校本培训制度,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通过建立健全班主任校本培训制度,逐步使班主任队伍的培训课程化,帮助班主任转变观念,切实提高班主任的工作艺术和工作实效。

通过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探索在新形势下德育工作、尤其是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不断提高班主任的管理水平、管理能力,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全员育人、和全方位育人落到实处。

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育人能力,建设一支符合时代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具有良好师德素养和较高育人能力的教师队伍。

二、相关概念解读(如社团、校园文化)班主任校本培训是指以学校为单位,面向班主任的学习方式,内容以学校德育管理、学生管理、班级管理的需求和教学方针为中心,目的是提高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能力和德育教育水平. 此外,班主任校本培训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领域,基于学校德育管理,密切联系班主任班级管理实际,将德育管理规范化、班主任工作具体化,从而使班主任队伍专业化的课程。

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实践研究报告课题方案及对策

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实践研究报告课题方案及对策

“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实践研究”课题设计方案(省昆山市陆家中心小学校执笔人:亮王建良)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条件1、背景德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核心。

加强德育就必须改进德育。

对于我们的德育成果,目前社会各界包括我们自己,还是不很满意。

许许多多的社会现象都使得我们反思,我们的德育工作的确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目前社会整体的思想水平和道德水平并不尽如人意。

可以说明一点,就是我们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尽管在校期间可能很好,但进入社会后还很难抵御社会上的不良影响,或者说抵御能力还不是很强,这是学校教育值得反思的问题。

反思到最后,大概就归结到一个问题上,就是德育的实效性问题。

目前,德育工作中形式主义普遍存在,即德育片面注重和追求德育工作的表面形式,而不按德育的客观规律办事,不顾及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可能性,不注意德育实际效果。

如:德育目标脱离实际,面面俱到不考虑实现的可能性;德育方法空洞说教,不顾及教育对象实际;德育活动包办代替,无视学生的主体性。

这些都影响着德育的实际效果。

2、条件(1)具有科学的理论指导。

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形成了丰富的德育教育理论;当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发展以及多学科整合的视角寻求道德教育研究之合理的方法论为基础的德育理论,是当代德育教育理论取得又一个伟大成果,将会为将来的德育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2)具有丰富的经验作基础。

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充分认识到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树立德育为首和德育就是质量的观念,探索德育合力工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学校被评为“市德育示学校”、“省先进家长学校”。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3)具有良好科研环境。

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又是一所新的农村实验小学,有较好的文化积淀和科研环境。

“十五”期间,学校成功完成市级立项的心理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培养了一批科研骨干,为本课题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1、课题的核心概念德育的概念表述: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在受教育者的自觉积极参与的互动中,通过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

德育研究课题题目四年级

德育研究课题题目四年级

德育研究课题题目四年级
1、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2、城郊小学生学习自觉性的调查研究.
3、构建和谐品德课堂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研究.
4、品德与生活教材插图运用策略的研究与实践.
5、品德课程向生活化延伸的研究.
6、小学后进生转化的个案研究.
7、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对策.
8、寄宿生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的研究.
9、小学生作业拖拉现象的个案研究.
10、在品德与生活课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
11、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12、农村小学教育中“惩罚”问题与对策的研究.
13、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14、特殊学校聋哑毕业生生活状况的调查研究.
15、农村小学班级图书角建设的实践与研究.
16、开发品德学习形式,有效提高德育实效的研究.
17、低年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
18、自主参与提高品德课教学实效的研究.
19、农村小学生视力状况的调查研究.
20、关注小学生心理压力的研究.
21、小学班队会主题教育活动系列建设研究
22、少年自我表现心理及教育实践研究
23、中学生养成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研究
24、贴近小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的德育方法创新研究
25、运用综合素质评价提高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实践研究
26、小学生诚信教育实践研究。

德育研究课题

德育研究课题

德育研究课题申报:《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研究》开题报告德育研究课题申报:《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研究》 开题报告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1、美国、法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在学校德育内容方面,从整体上看是围绕公民教育进行的。

以约翰•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被尊为美国的“官方哲学”,因而 学科教学中的德育也是“个人主义”为第一的;英国和德国一样,学校德育或者 说是宗教德育相当稳固,但没有专门的道德课,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只是在其他 学科或活动中有些德育渗透;日本学校的德育渗透及培养方式和方法异常丰富, 大量地引进中国的儒家思想和西方的民主主义思想,并融会于各学科中,形成崭 新的个性教育。

2、我国《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 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

”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北京等已经走在 时代的前沿,上海市正在大力推进《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 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纲要》,要求中小学要将《两纲》内容与“二期课改”紧 密结合,使之作为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实施、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使广 大教师在深刻了解教育本质的基础上,明确知识与品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 人的统一关系,在观念层面形成正确的课程价值取向,内化德育渗透的意义,提 高渗透意识。

3、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出了教师的职责——传道 是置于首位的,必须突出德育的地位。

发展和探索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教学理 念和手段,能促进教师的德育水平和学生的终生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科学 地处理学科教学和德育的关系是关键,武装教师更多的德育知识和方式。

但是,为顺应科技的发展,学生要掌握很多科学文化知识,势必占据学生更多时间,而 解决这个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工作势在必行。

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正逐渐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和认可,并取得了 一定的成果,但由于长期以来教育评价方面的偏颇,学校和教师屈从于升学压力, 教师在观念方面和理论与实践、评价等方面都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特别是新 课程标准中的德育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没有得到真正具体的落实。

德育研究课题

德育研究课题

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一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一、课题的提出:众所周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进入转型期;社会上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封建迷信活动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现代社会又是信息技术充分发展社会,学生接受信息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选择性大大增强;这些不同程度地使学生的思想受到影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社会责任感,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强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些都凸现了在新课改背景下德育工作的地位与作用应得到强化;学校工作坚持德育为首,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受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许多地方和学校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智育一手硬,德育一手软"的现象普遍存在,德育的地位不能得到充分落实;传统的德育活动主要是教师采取说教的方式,向学生灌输德育知识,学生只能被动于接受教育,这样的教育方式对于学生来说缺乏情感的体验和心灵的共鸣,难以收到教育实效;本课题以新课改为背景,从强化教师服务功能入手,研究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对补充完善小学德育工作有效开展的理论研究具有参考价值;我校地处农村,他们的家庭环境文化背景不同,行为习惯性格心理各异,整合这些孩子的资源差异,研究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对同类学校,至少是同区域类似学校的德育工作有重要借鉴价值;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标:研究内容:主要着眼于强化教师的服务功能,把握新课程理念下德育工作的内容、方法要求,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研究;主要设计为三个子课题:①构建有利于德育熏陶的校园环境与文化建设的研究;②构建有利于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活动开展的研究;③探索有利于课内德育渗透的学科教学的研究;二研究目标:总体目标是:以强化教师服务功能为切入口,不断调整和充实德育的内容,创造性地开展德育活动,改进和探索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提高城乡结合部地区小学德育整体水平,增强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孩子的良好文明行为习惯,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学校的常规教育与管理再上新台阶;具体目标是:①探索具有陶冶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校园环境与文化建设的策略和途径;②探索丰富的能推动学生德育工作不断走向深入的系列活动;③探索出符合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科课堂渗透的策略与方法;三、课题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1、思路与过程:1启动论证阶段-:①组织参加课题研究人员学习相关理论,组织学生阅读相关课题资料,同时创设浓浓的课题氛围;②运用问卷调查、听课、座谈等方法对现有教师的德育渗透于开展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做出统计分析,制定开展研究的实施对策;2实施阶段-:①每两周组织一次课题交流学习,通过学习德育理论经验,让每一位教师及时掌握信息,逐步形成正确的方法;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借鉴,提高工作实效;②建立新型班主任考核管理办法;通过外部物质环境,文化氛围营造,熏陶学生情操;采用形式多样的活动,强化德育功能;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思想;3修正总结阶段-:①全面梳理研究过程,整理收集资料,广泛征询心得体会或意见,反思研究中疑难杂症,给予修正解决;②将实验研究的阶段性和终结性总结形成阶段成果和终结性成果,以形成该课题研究对于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方面的有价值的或有借鉴作用的有效服务模式和管理经验;③全面提升成果,积极推广,申请结题;2、研究方法:①文献资料法: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育,找到新的生长点,防止重复生长;避免和少走弯路,为课题研究寻求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②调查法:对全校师生的基本情况采取访问、座谈、问卷等方法,以了解每一位实验对象的角色转变轨迹;比照阶段行研究后德育工作的实效性;③行动研究法:在充分调查和整理分析文献的基础上形成假设,制定研究方案,并着手实施;边实验,边总结;④个案分析法:对典型性班级、学生资料情况进行收集整理,并对一些前后差异明显的班级、学生进行跟踪研究分析;四、预期研究成果1、研究性论文2、研究报告3、学生个案集、教师教育随笔集4、各学科课堂教学案例五、课题研究人员与分工1、课题负责人:李平2、课题组主要成员:一至六年级班主任。

学校开展德育课题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

学校开展德育课题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

学校开展德育课题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一)关于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成果:1、教书育人,重视文化学科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

普遍关注知识传授过程中的思想教育、道德影响;在思想政治、语文、史地等特殊学科教学中,归纳、总结出行之有效的德育渗透方法、途径。

课堂教学实现了科学性与人文性、知识性与思想性的和谐统一。

2、以本为纲,重视文化课本字里行间发散的思想张力。

认真挖掘潜藏在物质材料内部的精神激光点和思想教育信息;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成功推动了校本课程框架的构建,在乡土史地教学方面取得了素质教育的长足发展。

3、营造氛围,开辟教学教育互动共优的第二课堂。

配合学科知识竞赛,本课题的研究触角全面伸向各兴趣小组活动,课余的音乐、书法、美术、微机、文学、科技制作等辅导、竞赛,既开拓知识视野,又增强实践能力;黑板报评比一举多得,考查学习情况,强化时政宣传,提高美学素养;文化艺术节更是全面检阅学生素质的大舞台。

校园文化建设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育创新和教学智慧,实现了课题研究向成果转换的典型性和普遍性的结合。

(二)关于本课题研究的文本成果:1、撰写出一些科研论文,有年级举行科研为主题的知识竞赛,有的评上学科成果奖。

2、研制、开发一批现代网络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诸多音像、图影资料是对本课题研究成果的实录。

3、整理、出版德育课堂整合的校本课程教材、教案、课例文集。

其中包括:第一部分,基础课目(以适应学校当前普遍德育特征为内容的课程,按年份排序,以本课程教学中农村中学现状与我校特征分析构成导语,以教学设计内容构成构想,以课例内容构成学案,附设教后感)。

第二部分,选修课目(以适应学校各年级相应德育主题特征为内容的课程)。

第三部分,教育本记(含课题研究开展记事,教师教育论文等)。

(三)课题成果的影响和社会效益本课题在上级教科研专家的指导下,循序渐进地开展研究,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学校科研氛围较浓。

在校长室的领导下,学校各处、室给予研究大力支持和配合。

德育课题申请:对中小学德育主题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研究

德育课题申请:对中小学德育主题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研究

德育课题申请:对中小学德育主题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研究研究背景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培养学生良好的德育素养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德育主题活动课程作为培养学生德育素养的有效手段,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目前对于中小学德育主题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小学德育主题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

具体研究目的如下:1. 分析中小学德育主题活动课程的现状和存在问题;2. 探讨中小学德育主题活动课程的开发原则和策略;3. 研究中小学德育主题活动课程的实施模式和效果评价;4. 提出中小学德育主题活动课程的改进建议。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来达到研究目的:1. 文献综述: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了解中小学德育主题活动课程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2. 调查问卷:设计并发放给中小学教师和学生,了解他们对于德育主题活动课程的认知和评价;3. 深度访谈:对于德育主题活动课程的开发者、实施者和受益者进行深入访谈,了解他们的经验和观点;4. 观察记录:观察中小学德育主题活动课程的实施情况,收集实际数据和案例。

预期成果本研究预期将得出以下成果:1. 中小学德育主题活动课程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2. 中小学德育主题活动课程的开发原则和策略;3. 中小学德育主题活动课程的实施模式和效果评价方法;4. 针对中小学德育主题活动课程的改进建议。

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1. 为中小学德育主题活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2. 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改进和提升;3. 为其他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研究计划本研究计划按照以下时间表进行:1. 第一阶段:文献综述和问题分析(2周)2. 第二阶段:调查问卷设计和发放(1周)3. 第三阶段:深度访谈和观察记录(3周)4. 第四阶段:数据整理和分析(2周)5. 第五阶段:成果总结和报告撰写(1周)参考文献- 张三,李四,王五(2020)。

小学德育教育研究课题

小学德育教育研究课题

小学德育教育研究课题小学德育教育研究课题:农村小学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一、课题的提出1.社会现状的需要我国自古就有“羊跪乳,鸦反哺”的古训,感恩是一种本性和不可磨灭的良知。

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生活中的大智慧。

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还是一种责任意识、自主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因此,感恩教育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2、学校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

”对小学生而言,“感恩”他人的能力还非常有限,但从小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让他们懂得感谢和帮助,应该是我们现代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

3.儿童成长的需要小学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起始阶段,一些行为惯的养成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开展感恩教育就是让学生从感恩思想中内省的自我发展要求,在学生内心中激发出“要我学好”、“到我要学好”的主动性,真正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感恩教育对塑造儿童完善的人格,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农村小学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是必要的。

我校对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状况进行了一次“摸底抽查”,发现学生缺乏感恩意识。

他们景仰的对象包括科学家、体育、影视明星,但很少有人景仰自己的父母。

这种现象揭示了基础道德滑坡、理念信念缺位、价值观念扭曲等深层次问题。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三个:独生子女在家中备受溺爱,长辈们只知道默默付出,却忽略了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分数成为唯一评价标准已久,感恩教育缺失;拜金主义等不健康的思潮进来了,严重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感恩情愫缺失。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了《农村小学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的课题,创造感恩教育的新模式,对学校实施感恩教育的途径与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方案。

德育课题研究报告

德育课题研究报告

德育课题研究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德育和学生生活密切联系。

回归生活是改变传统德育方法的必由之路。

德育要关注、指导和引导受教育者的精神生活,帮助受教育者在参与和创造自己积极的道德生活过程和实践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其道德心理,形成与现代生活相适应的道德人格。

当前小学生的思想观念,学习态度、生活态度、思想道德、行为习惯等方面,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许多同学对参与社会活动缺乏热情,对父母缺乏关爱,对同学缺乏关心和帮助,自理能力太差。

我们知道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形成良好思想品质和文明行为的最佳时期,也是建设良好行为习惯的临界期。

那么,针对如何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结合学校生活实际,开展了《学校德育工作的生活化研究》的课题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x、生活化德育环境的创设研究。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生活是德育建设的广阔舞台,本课题旨在研究如何创设一种健康向上的生活环境,促进学生在生活化的环境中得到德性的养成与发展。

x、在活动中促进学生德育建设的研究。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践行,是一切知识和思想有所收获的重要途径。

如何开展有效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促进学生德育建设,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x、在德育建设中如何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陶行知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字的意义,是要自己去学,不是坐而受教”,这一观点对学生德育建设也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让学生学会“自主”,自主地将德放在第一。

本课题还将研究在平时的德育建设中如何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x、培养教师专业精神的实施策略。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还有一个对教师专业精神的重要论述,即服务精神(“教师的服务精神,系教育的命脉”)、爱生精神(“爱满天下”)、求进精神(“教员最重要的精神,是求事业能力的长进”)及求真精神(“说真话、求真理、做真人”)。

如何在教育中通过有效策略地实施培养教师这一系列的专业精神,将是本课题研究的另一重点。

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

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

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研究报告包括多个行业,网站评价分析报告可以发挥多方面的作用:及时发现和改善网站的问题、为制定网站推广策略提供决策依据专业人士的分析建议用于指导网络营销工作的开展,检验网站前期策划及网站建设专业水平等等。

以下这篇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是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提供,欢迎阅读!一、课题的提出本课题的研究是时代发展要求,也是学校发展现实需要丰富初中德育内容和创新德育机制的研究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普遍认同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对学生的人格完善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普遍注重学校德育和家庭、社区相结合的德育教育的实践性以及互动机制的可操作性。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互动的大教育系统,为全民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活环境,发展终身教育,从而全面提升全民素质,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教育发展的潮流,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方向。

单一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需要,只有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互相配合和协调,才能相得益彰,取得良好的效果。

我校位于安康中心城市繁华地带,建校30年来,学校始终秉承“办人民满意教育,以优异的教育质量回报社会”的办学宗旨,始终坚持“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管理强校”的办学理念。

自20[某]年跻身于省级“示范初中”、省级“文明单位”、省级“法制校园”之后相继荣获“初中教育先进学校”、“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被评为国家级、省级、市级“课改示范学校”。

随着我校社会知名度逐步提升,要求进入我校就读的学生逐年增多。

班大人多、校园面积相对狭小(现有5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600余人,校园面积15亩,校舍面积16770平方米),部分学生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社会中不利于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因素比比皆是,上述多种原因,对教育大环境造成了家庭教育“教不得法”,社会教育“鱼龙混杂”,学校教育“独木难支”,有时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

根据教育发展的要求及学校发展现实需要,我们确立“创新德育机制丰富德育活动内容”研究课题,旨在不断尝试初中阶段创新德育机制丰富德育活动内容,在校内狠抓德育工作,同时把学校德育延伸到家庭与社区,使我校德育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开展该项课题的研究有利于丰富学校德育理论和家庭、社区教育理论,有利于指导学校德育实践,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为学校、教师、家长和社区服务管理人员等提供一系列操作性较强的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德育课题课题题目大全

德育课题课题题目大全

德育课题课题题目大全一、选题缘由:通过这几年的教学,我觉得现在的学生大多存在以下问题:1 、道德价值观念错位。

现在独生子女享乐主义轻微,庸俗之风流行;诚信发生危机,欺骗之风轻微;集体主义淡化,结拜兄弟、姐妹之风流行。

2 、心理素质脆弱。

受不了批评,一挨批评就逃学;更有因没达到父母定的预期目标而自杀的等等。

3 、行为习惯缺失。

一就是打架斗殴。

部分独生子女长期以来培养唯我独尊,老子天下第一的作风,稍存有不顺遂就大动干戈。

二就是谈情说爱。

现在学生恋爱正在公开化、增多,十二、三岁写下情书已不足为奇。

三就是小偷小摸。

由于贫富悬殊加强,庸俗之风流行,现在学生中小偷小摸的现象屡见不鲜。

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就会演变成让家长揪心、学校忧心、群众担心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也为我们的德育教育工作带来的是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一切就决定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是任重而道远!而且我指出现在的德育,在行进中还比较轻松,整体表现在:1 、对道德核心的认识没有与时俱进,让师生感到不可及。

我们提倡的道德核心与现实之间存有很大的差距。

对学生的教育吧,我们动辄给学生灌输人生意义、价值目标、境界等大道理,往往使孩子一头雾水,料不容及。

拎英雄模范搞榜样,常常践行雷锋、抗震中的英模等等矮小全式的典型,这种冲出来也剥没桃子的德育教育,使孩子们兴趣索然,也就不敢学、不愿学,干脆当做拂面清风。

出任你滔滔不绝,我自岿然不动。

2 、道德教育的形式较为生硬。

在学校的道德教育中,常用的方式就是校长或政教主任讲话,恳请先进人物并作事迹报告,举行主题班会,班主任打听学生家访,刊登黑板报等等,这些形式并非一并无可取之处,但大部分孩子特别就是小学生不愿拒绝接受这种嘲弄的方式,这就很难将道德重新认识转变为道德课堂教学及道德行为。

3 、道德教育注重表演的东西太多。

我们每学期都必须积极开展一系列德育活动;除了主题活动之外,除了一些例如:光辉六十年,民主精神月活动,义务植树,学雷锋活动,廉政文化进校园等等,我真的这些都挺好,但不顾主题多,任务轻,有时候自然而然整体表现为应付,演化成一种演出。

中小学德育课题申报:德育主题实践活动课程的创新和成功实行研究

中小学德育课题申报:德育主题实践活动课程的创新和成功实行研究

中小学德育课题申报:德育主题实践活动课程的创新和成功实行研究一、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中小学德育课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德育课程对学生的品德和道德素养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传统的德育课程往往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践环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因此,创新和成功实行德育主题实践活动课程对于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中小学德育主题实践活动课程的创新方法和成功实行策略,以提升学生的品德素养和道德认知能力。

具体目标包括:1. 分析现有德育主题实践活动课程的问题和不足之处;2. 探索创新的德育主题实践活动课程设计和实施方法;3. 研究德育主题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品德和道德素养的影响;4. 提出中小学德育主题实践活动课程的改进和发展建议。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实施:1. 文献综述: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调研和综述,分析现有研究成果和经验;2. 实地调研:选择若干中小学进行实地调研,了解他们的德育主题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情况;3. 问卷调查:设计问卷,调查学生和教师对德育主题实践活动课程的认知和评价;4. 数据分析:对调研和调查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结论。

四、预期成果通过本研究,我们预期可以获得以下成果:1. 对现有德育主题实践活动课程的问题和不足之处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2. 提出创新的德育主题实践活动课程设计和实施方法,为中小学德育工作提供借鉴;3. 通过数据分析,验证德育主题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品德和道德素养的积极影响;4. 提出中小学德育主题实践活动课程的改进和发展建议,为德育工作的长远发展提供支持。

五、研究计划本研究计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进行:1. 文献综述和理论研究阶段: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调研和综述,分析现有研究成果和经验,总结德育主题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原则和方法;2. 实地调研阶段:选择若干中小学进行实地调研,了解他们的德育主题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情况,收集相关数据和材料;3. 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阶段:设计问卷,调查学生和教师对德育主题实践活动课程的认知和评价,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4. 结果总结和报告撰写阶段:总结研究结果,提出改进和发展建议,并撰写研究报告。

德育教育研究课题

德育教育研究课题

德育教育研究课题——学会“感恩”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他们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

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让孩子学会感恩,尊重他人。

把感恩教育贯穿于学校德育工作始终,使学生常怀感恩之心,感激和怀想那些有恩于我们的人,拥有做一位高尚的人的思想基础。

一、课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1、问题的提出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假设干意见》,探索一条科学标准、民主和谐、人文化的学校管理之路,在目前改革开放转型期的大背景下,青少年,特别是小学生,头脑中缺少一些最基本的道德标准,那就是对父母的孝,对师长的敬,对同学的爱。

本着对症施治的原则,本校试用从古代文化典籍中选用儒家思想——感恩,来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2、意义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在帮助着我们,父母、师长、同学还有各行业的,他们都有恩于我们,如何回报他们呢?老师很有必要提醒、引导教育学生自小学会感恩,感谢祖国的培养,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辛勤教导,感谢同学关心帮助,感谢一切付出多人。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感恩教育,旨在唤醒孩子内心深处最美好的善的天性,从我做起,从小做起,找到善心,善行的源头,让每位孩子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与祖国的培养,感恩与父母的养育,感恩于师长的教诲,感恩与同学的帮助,感恩与身边一切关心自己的人;那么这个人必定是一个集大孝、小孝于一身的高尚的人,所以培养学生感恩情怀势在必行。

各年级段具体内容如下:低年级:吟诵《弟子规》,学会礼貌用语,不挑食,不挑衣。

了解衣食的来源,记住父母生日。

中年级:记背《弟子规》,写读书笔记,习惯用礼貌用语,不挑拣衣食,给父母帮做力所能及的事,给父母筹划过生日。

高年级:记背《弟子规》并按其内容做事,阅读感恩之类的文章,熟练用礼貌用语,不挑拣衣食,不乱花钱,会算亲情账。

三、课题实施方法:〔一〕支持与保障健全强有力的实验研究机构,组织全校教师共同参与的强大阵容。

从教师、家长做起,“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孩子成长树立良好的形象。

小学德育教育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德育教育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德育教育课题研究报告1. 引言德育教育在小学阶段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价值观和道德观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问题和对策,为进一步改进小学德育教育提供参考。

2. 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2.1 学校的角色小学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场所,承担着培养孩子良好品德的责任。

学校通过设立德育课程、组织各类德育活动以及建立良好的校风校纪来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2.2 教师的角色小学教师是孩子德育教育的重要承担者。

然而,当前教师在德育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仍较为普遍。

有些教师缺乏相关的培训和指导,不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自主性。

3. 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3.1 学生的问题在实际德育教育中,我们发现一些小学生存在各种德育问题,如道德观念淡薄、缺乏责任感、不守纪律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3.2 教师的问题在教师队伍中,存在着一些教师专业素质不高、缺乏德育教育的意识与能力的问题。

这些问题导致了德育教育效果不佳,德育工作缺乏系统性和长期性等。

4. 改进小学德育教育的对策4.1 建立德育教育体系学校需要建立全面的德育教育体系,包括制定明确的课程大纲、完善德育教育教材、组织各类德育活动等。

通过系统的教学计划和资源的整合,提高德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4.2 加强教师培训与发展培养和提高教师的德育教育意识和能力是改进小学德育教育的关键。

学校应加大对教师的培训投入,提供多元化的培训形式,如专题讲座、研讨会、经验交流等,帮助教师提高德育教育的专业素养。

4.3 强化家庭教育的力度家庭是学生德育教育的第一课堂,要与学校形成紧密的合力。

学校应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德育教育,提供相关资源和指导,增强家庭的教育功能,共同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

5. 结论小学德育教育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学校、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密切合作。

通过建立德育教育体系、加强教师培训与发展以及强化家庭教育的力度,可以改善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提高学生的德育修养和素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德育教育研究》
实施方案
砂坝完小留守学生课题组杨世国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外出,由父母一方或者由其他人进行抚养与教育的儿童。

留守儿童的概念诞生之初,指的是由于父母双方或单方出国而留在家中的儿童。

随着流动人口的大量出现,留守儿童的群体不断扩大,其概念也发生了变化,外延逐步扩大。

留守儿童群体包括城市的留守儿童与农村的留守儿童。

本课题研究的是生活在农村,父母双方外出的留守学生,其心理、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2、德育,培养人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自立能力、学习能力、社会实践活动能力的教育。

广义的德育是指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公众、政府部门在内各方面对受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施加的影响,而狭义的德育则是专指教育者通过专门的教育组织机构所进行的教育。

3、留守儿童的教育与发展,指的是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联合起来,意在通过多方面的教育资源与机构的有机整合,最终目标指向于留守儿童的和谐发展,为留守儿童的进一步成长奠基。

4、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发展,指的是农村留守儿童与普通儿童一样,同样具有享受教育与发展的权利。

教育机构及其工作者有责任使留守儿童享受教育权利,获得各自独有的进步与发展,使留守儿童能更好的完善人格,形成良好品质,以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
目前,国外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象关注较多,但还谈不上正式研究。

国内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工作已经开始启动。

但对产生的教育问题及其解决的专项研究还远远不够,不同地区往往各有特色,同一地区,留守儿童现象也有各有差别。

2005年5月,全国妇联等单位就组织召开了“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
援行动研讨会”。

2008年12月4日-6日,国家教育部关工委及江苏、河南、安徽、湖南、湖北五省教育系统关工委负责人一行14人,在国家教育督导团副总督学、国家教育部关工委副主任郭振有率领下,来江苏射阳召开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座谈会。

这些研究,重点探讨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和他们面临的严重困难和问题,在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方面产生了较大影响。

但是,也存在以下不足:
(1) 大量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方式的消极面,缺乏对留守成长方式积极因素的研究。

(2) 大量关注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缺乏面向过去和未来的纵向研究。

(3) 大量关注问题的表面现象,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缺乏深度和广度。

(4) 以舆论宣传代替问题探究,对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2、研究价值
本课题研究成果具有比较广阔的应用前景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不可回避的一个重大问题。

本课题的理论研究成果可以为各级政府乃至全国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提供参考。

也可以为我县农村基础教育研究打开一个新的突破口,有利于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和谐农村社会的构建。

(1) 在教育实践方面,为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作出贡献。

(2) 在教育理论方面,打开农村基础教育研究一个新的突破口,有利于教育均衡发展等问题的深入研究和农村教育的整体改革。

(3) 在综合效益方面,为各级政府部门解决广大农村留守儿童以教育为核心的系列问题提供参考,促进湘西地区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与重点
1、研究目标
(1)发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积极因素,提出利用教育优势与资源的策略,增强人们解决问题的信心。

(2)展开面向过去和未来的湘西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纵向研究,为问题的解决提供经验,教训和前瞻性指导。

(3)构建面向于全省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切实可行的教育体系,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

2、研究内容;
(1)“留守儿童”的内涵理解及其价值研究
树立并确立儿童发展观研究;新课程背景下留守儿童现象研究意义的思考。

(2)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分析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获教育状况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的特质研究。

(3)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发展的途径研究
教育教学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研究;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影响研究。

(4)农村留守儿童的个案研究
3、研究的重点
(1)农村留守儿童的个案研究
(2)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发展的措施研究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1、研究思路
从学校处于经济落后地区,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现状出发,切实找准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与需求,立足于解决本校的教育教学问题,优化学校教育功能,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积累研究经验,作为以后工作的指导。

2、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09年3月-2010年1月)。

完成课题方案的制定、申报工作,确定课题组成员分工,进行理论资料的准备。

通过调查分析,起草“课题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并进行论证。

(2)研究阶段(2009年4月-2011年12月)。

根据实施计划进行研究,集思广益,搜集第一手资料,整理分析,写成阶段性研究报告。

(3)总结阶段(2011年12月-2012年2月)。

对课题研究的进程进行系统分析,形成课题总结报告,并将专题论文汇编成集,为做好推广工作和开展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3、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通过分析研究,制定具体计划开展实践研究,力促留守儿童获最佳发展。

(2)调查法。

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把握留守儿童的现状与需求,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3)经验总结法。

组织并鼓励教师不断发掘,及时提炼研究中的成功经验。

(4)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资料,参考或应用相关成果,进行综合分析,以求实践创新。

(5)案例研究法。

将研究对象的成长经历,研究者的教育故事及时作提炼验证并反思。

(6)实践法。

通过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对比、实验班的开设等,论证教育途径的有效性。

五、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1、主要观点
(1)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着眼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发展,反思学校教育工作,探究改进教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

(2)改进教育工作根植于留守儿童的现状与需求研究,从而体现新课程理念,让教育工作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3)寻求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最佳整合,保证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与留守儿童人格的健全发展。

(4)以留守儿童特定群体为单位,组织实验研究,通过对比寻求有效教育途径。

2、可能的创新之处
(1)、关注了教育对象中的特殊群体,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2)、以儿童的健康成长为宗旨,尊重儿童的主体性,构建“博爱”的
学校教育文化。

(3)、通过实验研究,创立具有学校特色的教育途径和教育方法。

六、研究的保障措施
1、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的条件分析
(1)课题组成员的研究能力。

课题组核心成员都是从事一线教学的骨干力量,大多具备专科及以上学历,教育教学经验丰富,教科研能力强,朝气蓬勃并积极投身于各种教改实践,科研氛围浓厚。

(2)课题研究经验丰富。

近年来,我校在上级教科研部门领导下,参与了县“十五”规划课题的研究工作,积累了大量的研究经验,同时培养了一支教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而且“十五”课题《农村小学留守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研究》研究经验与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扎实基础。

(3)地区优势明显。

我校处于经济欠发达的湘西西北部东部,外出务工人员众多,留守儿童数量较大,研究工作的典型性较为明显,工作开展的可行性较强。

2、研究的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研究工作。

组织相关人员围绕本课题积极开展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文献搜集工作、调研工作等。

(2)充分发挥专家的引领作用,邀请有关科研部门专家作为我校的科研顾问,定期来校作课题研究指导,少走弯路,保证研究扎实有效的开展。

(3)加大校本培训力度,调动广大教师的参与意识,努力提高参与研究的教师的素质。

(4)建立健全研究制度,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保证研究落到实处。

(5)学校将设立专项研究资金,保证研究工作的开展,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2009年3月
THANKS !!!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