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初中化学原子的构成精品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2原子的结构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处于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位于分子和原子的学习之后,在课题一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了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运动的一些特点,对分子、原子以及两者的区别和联系也有了初步了解。该节课在此基础之上深入探究原子的内部构成。该部分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上节课分子、原子知识的加深和延续,也是对后面学习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和离子的学习打基础,同时也是将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之间建起联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2)知道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3)建立原子结构的模型。

2 、过程与方法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体验猜想和模型方法在微观世界研究中的作用。

(2)学生体会由现象到本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逐渐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体会到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艰难曲折的,科学实验在科学发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赏析科学家的创新过程。

三、学情分析

该节课是继分子和原子之后继续对微观世界的探究和认识。学生对于微观世界的认识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而学生的抽象思维也才属于起步阶段,因此学生对于微观的抽象知识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四、教学设计特点

通过对课标和教材的分析,进一步的深挖教材,本节课教学设计的特点如下:(1)通过学习原子结构的发现史,使学生了解科学实验在化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借助多媒体教学,使微观粒子宏观化,可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五、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原子的构成。

2 、难点:原子的构成。

六、教学方法:

采用引导、分析、比较、讨论的方法来探究原子的构成。

七、教学用具:

多媒体

八、课前准备:

1.预习本节课内容。

2.查阅原子构成的发展史。

九、教学过程:

十、学习评价设计

1.书58页1、(5),2、(1)(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