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形考作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形考作业

作业一课堂讨论

请举出一些你所了解的攻击行为的例子,并尝试用本能论、挫折——攻击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来分析这些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课堂讨论后形成书面作业,字数不少于400字)

答:1、攻击本能论——同种动物个体之间为争夺食物、配偶、强占巢穴、领域而发生的相互攻击和战斗;之所以会发生这种情况,是由于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为适应环境的变化,维持生存和种族的繁衍而形成的自然本能。种族本能表现在人类的身上,就是人类为了维护和拥有更多的财富、权利、技能等而相互攻击;

2、挫折——攻击理论:我们先来看一个心理学实验:实验开始时,实验员送来许多诱人的玩具让孩子玩。但不到10分钟,正当孩子玩的兴高采烈的时候,实验员就打断了他们,将玩具收起来,放在金属丝网的后面(这些玩具看得见却摸不到)。这时有些孩子的反应非常强烈,他们开始变得焦躁不安,冲实验员喊叫,用脚踢金属网……这一研究结果表明,攻击行为有时是对挫折的一种反应。“挫折——攻击”的理论假说把攻击行为看作是人受了挫折的一种后果,它认为攻击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这种理论强调了挫折与攻击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这种由挫折而引发攻击行为的现象,我们的确在生活中能找到不少例子。但是人在受到挫折之后并不必然爆发侵犯行为,有些人在受到挫折之后恰恰表现为退缩的行为。挫折只是引起攻击行为的一种“准备状态”,是否发生攻击要看具体情况,并且这种“准备状态”并不只是由挫折引起,还可能由别人的攻击或者习得的侵犯习惯引起。3.社会学习理论:弟弟看到哥哥对别的小孩子大打出手,很是威风。父母知道了,给予哥哥严厉的处罚。弟弟虽然知道打别人很威风,但由于哥哥的行为遭受惩罚,则弟弟产生自我行为的抑制,不表现与哥哥相同的行为。反之,若父母不但没有惩罚哥哥,而且对哥哥的行为大加赞扬,那么以后做弟弟的也敢于表现与哥哥相同的行为了。以班杜拉的研究为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攻击行为是来自示范的作用。班杜拉提出,生活中人们常常是通过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和模仿,通过学习的过程最后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所以攻击行为常常是儿童通过观察模仿而习得的,比如大众传播媒介中的暴力形象、父母的暴力示范都能引起儿童对攻击行为的学习和模仿。班杜拉强调,在观察学习中,抽象认知能力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一个人耳闻目睹一种行为时,他会把观察到的知觉经验包括行为者的反应序列、行为后果及该行为发生时的环境状况等以一种抽象的符号形态贮存在记忆系统之中,经过一段时间后,若有类似的刺激出现,他会将贮存于记忆系统中的感觉经验取回而付诸行动。

作业二阶段性测验(第1至5章)

一、填空(每空1分,共15分)

1.社会认知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2.社会认知具有的特点包括:选择性、双向性、整体性和易出偏差性。

3.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把行为的原因分为三种,即行动者、行动者知觉的对象和行动产生的环境。

4.凯尔曼指出,态度的改变要经历服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

5.个体通过学习形成态度的方法主要有:联想学习、强化学习和观察学习。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备选答案中有一项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10分)

1.城市移民群体为适应社会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急剧变迁而主动进行的社会化过程属于(C)。

A.初级社会化B.预期社会化C.再社会化D.继续社会化

2.某人在初次会面时给别人留下的印象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着别人对他的看法,这种现象属于(C)。

A.近因效应B.晕轮效应C.首因效应D.宽大效应

3.在改变态度的方法中,通过劳动锻炼来改变好逸恶劳的态度属于(D)。

A.劝说宣传法B.角色扮演法C.团体影响法D.活动参与法

4.在日常生活中,青年人容易接受其他青年人的劝说,这体现了劝说者的(B)对态度改变的影响。

A.权威性B.相似性C.吸引力D.可信赖性

5.社会判断理论认为,当一种新观点处于个体的( A)时,最有可能引起个体态度的改变。

A.接受区B.潜意识区C.拒绝区D.不明朗区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分,小题,共25分)

1.再社会化:它是个体的生活环境或所担任的社会角色发生急剧变化时,为了适应这种新的情况,个体有意将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等做重大的调整,接受新的价值观与行为。

2.归因:指人们从可能导致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

3.基本归因错误:指人们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夸大行动者的个因素,低估环境因素的现象。

4.宽大效应:在知觉他人的过程中,人们比较关注与重视负性信息,但是人们却倾向于对他人作正性的评价。

5.态度: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四、简答题(每题10分,3道题,共30分)

1.社会认知具有哪些特征?

答:1.选择性;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常面临很多外界的刺激,但我们只会选择注意某一部分的刺激信息,忽略或逃避其他信息。2.双向性;在社会认知过程中,知觉者和知觉者处于对等的主体地位,不仅甲在感知乙,乙也在感知甲。3.整体性;人们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贯彻了完形原则,即个人倾向于把有关认知客体的各方面特征加以规则化,形成完整的印象。

2.由费斯廷格提出的认知失调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费斯廷格担出,所谓认知失调是指个体所持有的认知彼此矛盾冲突,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包括思想、态度、信念以及人们认知上所感知到的行为。因此说,人们所持有的认知是非常多的。在费斯廷斯看来,这些认知之间首先是存在相关的和不相关的关系。其次,在具有相关关系的各种认知之间才会存在矛盾的或一致的关系,才会产生协调或失调状态。

3.简述态度改变的三阶段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一个人态度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服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第一,服从;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特质或精神的满足或为了避免惩罚而表现出来的行为叫服从。第二,认同;是指个体自觉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态度和行为,并有意无意地模仿他人,使自己的态度和他人要求相一致。第二,内化;态度改变进入内化阶段以后,个体就完全地从内心里相信并接受了他人的观点,从而彻底改变自己的态度。

五、论述题(20分)

劝说宣传法是一种极为常见和广泛使用的促使态度发生改变的方法。试述在使用劝说宣传法时,发起者的特性和目标人群的特性对说服效果有哪些影响?

答:1.发起者的特征;发起者自身具备的各种特点常常对态度改变有着极大的影响,一些重要特征本身往往就是一种有效的宣传证明,仅此就足以使人们信服而不再猜疑。其中,发起者的几个特征会影响说服的力度,如权威性、可信赖性、吸引力和相似性等。

(1)权威性:这是由发起者所受过的教育、专业训练和所从事的社会职业、所具有的专业身份决定的。一般情况,专家身份足以使发起者在某些特定的方面所说服的信息比没有专家身份的人更易被人接受,更令人信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