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血液一般检查 第二节 红细胞检查

合集下载

《临床检验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临床检验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临床检验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临床检验基础英文名称:Clinical Laboratory Science课程类型:专业课必修考试总学时:100 学分:5.0 理论课学时:54 实验课学时:46适用对象: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学生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临床检验基础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他运用形态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和寄生虫学等实验技术,通过显微镜、理学、化学、微生物学以及自动化仪器等检验方法,对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进行简捷而准确的检测,将所获得的结果,作为疾病的诊断、治疗观察病情或预后判断依据。

临床检验基础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应用科学,与临床医学各项检查有广泛而密切的联系,是医学检验中最常用的部分。

二、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临床检验基础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实验、考试等。

其中课堂是通过教师对指定教材部分章节讲解,结合多媒体课件,对板书和细胞形态结构的图示以及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启用。

实验是教师在实验室里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标本、挂图图谱等,教学手段加强电化教学、多媒体实物教学,要求学生进行细胞绘图,强化记忆,各种方法学要进行比较,并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尽早到医学检验室轮流进行学习,使之更好的配合好理论教学。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血液标本的采集和血涂片的制备第一节血标本采集【掌握】血液标本的类型及抗凝剂的选择。

【熟悉】熟悉采血的方法。

思考题:1、常用抗凝剂各自有什么特点和用途?2、血液检验有哪些标本类型及其应用范围?3、如何保证合格的血液涂片质量?4、wright染色依据何原理?如何保证染色质量?第二节血液标本采集质量保证【掌握】血标本采集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

【熟悉】血液标本保存与处理。

【了解】患者采血的要求。

第三节血涂片制备与染色【掌握】血涂片的制备、血涂片的染色。

【熟悉】血涂片染色原理。

【了解】瑞氏染色染料的组成。

第二章血液一般检验第一节红细胞检查【掌握】红细胞计数方法学的应用;血红蛋白的测定方法学(重点HICN)法;网织红细胞计数原理及临床意义。

实验诊断学之临床血液学检验

实验诊断学之临床血液学检验

临床血液学检验Ⅰ、血液一般检验----红细胞系统一、红细胞生成起源二、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1、男:RBC>6.0×1012/L,Hb>170g/L女:RBC>5.5×1012/L,Hb>160g/L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的【临床意义】⑴、相对增多:血浆容量减少血液浓缩⑵、尽对增多①继发性:非造血系统疾病,要紧环节是EPO增多代偿性增加:血氧饱和度低,组织缺氧所致生理性:新生儿、高原居民病理性:慢性心肺疾病、异常血红蛋白病非代偿性增加:无血氧饱和度低和组织缺氧肿瘤和肾病所致:肾癌、肝细胞癌、卵巢癌、子宫肌瘤、肾盂积水、多囊肾等②原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三、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1、贫血:男<120g/L,女<110g/L贫血程度:轻度:>90g/L中度:90-60g/L重度:60-30g/L极重度:<30g/L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的【临床意义】⑴、生理性减少: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妊娠中、后期〔血容量增加,血液稀释〕,老人〔骨髓造血减少〕⑵、病理性减少①生成减少骨髓造血障碍造血干细胞异常:再障骨髓浸润:急性白血病等缘故不明或多种机制:慢性感染、肿瘤、肝病、内分泌病等伴发的贫血细胞分化和成熟障碍DNA合成障碍:巨幼细胞贫血血红蛋白合成障碍血红素合成障碍:IDA珠蛋白合成障碍:海洋性贫血②破坏过多红细胞内在缺陷〔遗传性〕:遗球、红细胞酶缺陷的溶贫、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PNH 红细胞外在缺陷〔获得性〕:免疫性、机械性③失血急性失血慢性失血四、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定义】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残存多少不等的核糖核酸等嗜碱性物质。

用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进行活体染色,这些嗜碱性物质被凝聚沉淀并着色,在胞浆中呈现蓝色细颗粒状,颗粒间又有细丝状联缀而构成网状结构,故称网织红细胞。

血液检验 ppt课件

血液检验 ppt课件



15
(三)红细胞形态学改变
1.大小异常 (3) 巨红细胞:直径大于 15μm 。常见于叶酸和 ( 或 ) 维生 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常呈椭圆形,内含血 红蛋白量高,中央淡染区常消失。 (4)红细胞大小不均:红细胞直径相差一倍以上。反映骨 髓中红细胞系增生明显旺盛。在增生性贫血如缺铁性贫 血、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等达中度以上时,均可见 某种程度的红细胞大小不均,而在巨幼细胞性贫血时尤 为明显。
9
绝对性增多


(2)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以红细胞增多为主的骨髓增殖 性疾病,是多能造血干细胞受累所致。 其特点为红细胞持续性显著增多,可高达(7~10) *1012/L,Hb达180一240g/L,全身总血容量 增加,白细胞和血小板也不同程度增多。 属慢性和良性增生,但具有潜在恶性趋向,部分 病例可转变为白血病。
10
(二)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
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红 细胞比积低于参考值低限,称为贫血。成年男性 血红蛋白<120g/L,成年女性<110g/L,即可 认为有贫血。 根据血红蛋白减低的程度将贫血分为四级: 轻度:血红蛋白120 or 110g/L 至90g/L 中度:90~60g/L;重度:60~30g/L; 极重度:<30g/L。
红细胞数
(4.0~5.5)*1012/L(400~550万/mm3) (3.5~5.0)*1012/L(350~500万/mm3) (6.0~7.0)*1012/L(600~700万/mm3)




血红蛋白 成年男性: 120~160g/L(12~16g/d1) 成年女性: 110~150g/L(11~15g/d1) 新生儿 : 170~200g/L(17~20g/d1)

最新 第二章 血液一般检验 02 红细胞部分(下)

最新 第二章 血液一般检验 02 红细胞部分(下)

染色后,形成蓝色或紫色的点
粒状或丝网状沉淀物。 ICSH将网织红细胞分为4 型(表2-23,图2-20)。
图2-20 网织红细胞
网织红细胞检测的目的:
①鉴别贫血的类型(增生性、非增生性、增生增 高性)。 ②检查骨髓的功能。 ③检测贫血的治疗效果。 ④评估骨髓移植后、再生障碍性贫血细胞毒药物 诱导治疗后或EPO治疗后的红细胞造血情况。
【检测原理】 1.手工法 根据RBC、Hb、HCT测定
结果计算红细胞平均指数(表2-20)。 2.血液分析仪法 MCV由血液分析仪
直接测定导出;由仪器测定HGB、RBC可计 算出MCH=HGB/RBC;MCHC=HGB/
(RBC×MCV)。
【方法学评价】手工法红细胞平均指数 由RBC、HGB、HCT测定后计算而来,因 此,必须采用同一抗凝血标本,且所检测的 结果必须准确。仪器法红细胞平均指数的测 定同样依赖于RBC、HGB和MCV测定的准
对增加或血浆量减少所致(表2-19)。HCT的主要应
用价值为: 1.临床补液量的参考 2.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诊断指标
五、红细胞平均指数
红细胞平均指数包括红细胞平均体积 (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 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 胞平均指数有助于深入认识红细胞特征,为贫 血的鉴别诊断提供线索。
胞平均体积导出HCT,HCT=红细胞计数× 红细胞平均体积。 【方法学评价】HCT测定的方法学评价 见表2-18。
【质量保证】
【参考区间】 ①成年 男性:0.40~0.50;女性:
0.37~0.48。②新生儿0.47~0.67。③儿童:0.33~
0.42。 【临床意义】HCT的临床意义与红细胞计数相似。 HCT减低是诊断贫血的指标,若红细胞数量正常,血 浆量增加,为假性贫血;HCT增加可因红细胞数量绝

血液科常见操作及检查

血液科常见操作及检查

低色素性
高色素性
嗜多色性
护理措施
临床意义-形态异常
嗜碱性点彩
Howell-Jolly小体
Cabot环 有核红细胞
护理措施
0003
红细胞沉降率
1. 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
速率。 2. 【参考值】 成年男性0~15mm/1小时末 成年女性0~20mm/1小时末
护理措施
0003
红细胞沉降率
【原理】红细胞沉降的速率受红细胞的下沉力与血浆
护理措施
淋巴细胞
病理性淋巴细胞增多
1. 感染性疾病:主要为病毒感染。 2. 肿瘤性疾病:急性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3. 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4. 移植排斥反应。
淋巴细胞减少
主要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缺陷性疾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等 。
护理措施
0003
中性粒细胞
异常增生性增多
1)粒细胞白血病
2. 坐位
护理措施
02
骨髓穿刺术
常用穿刺部位--髂前上棘
1. 常取髂前上棘后1~2cm处作为穿刺点,此处骨面较平,容 易固定。
2. 仰卧位 3. 经脐画水平线与正中线相交,以脐为起点向外下侧画一角 平分线,在此平分线上向外下侧连续两次移放4横指,后 拇指指腹触之坚硬处即为髂前上棘。
护理措施
02
骨髓穿刺术
护理措施
0001
临床意义-形态异常
小红细胞:﹤6um,低色素性 大红细胞:﹥10um,溶血性 巨红细胞:﹥15um,巨红 大小不等:病理性增生
护理措施
0001
临床意义-形态异常
球形细胞
椭圆形细胞
口形细胞
靶形细胞:地中海贫血
泪滴形细胞:骨髓纤维化

2、血液一般检验

2、血液一般检验

第二节 白细胞检查
白 细 胞 分 类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sg)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st) 嗜酸性粒细胞(E) 嗜碱性粒细胞(B)
N
粒细胞(GRAN) 白 细 胞
(LEU)
淋巴细胞(L)
单核细胞(M)
粒细胞增殖动力学各阶段
分裂池
1
成熟池、 2 贮存池
1/20
组织 5 固有池
3
4
循环池
(50%)
网织红细胞检测的目的: ①鉴别贫血的类型(增生性、非增生性、 增生增高性)。
②检查骨髓的功能。
③检测贫血的治疗效果。
④评估骨髓移植后、再生障碍性贫血细胞 毒药物诱导治疗后或EPO治疗后的红细胞 造血情况。
【检测原理】 1、普通显微镜法: 活体染料(新亚甲蓝或煌焦油蓝)的 碱性着色基团(+)可与Ret中RNA的磷 酸基(-)结合,形成蓝色的点状、线 状或网状结构。 2、仪器法: 流式细胞仪、Ret计数仪、血液分析仪等
还原血红蛋白(Fe2+)--99% 高铁血红蛋白(Hi)--1% 氧合血红蛋白(HbO2) 碳氧血红蛋白(HbCO,COHb) 硫化血红蛋白(SHb)
【检测原理】
HiCN法: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 在溶血标本中,Hb中的Fe2+被高铁氰化钾氧 化为Fe3+,Hb转化为Hi。Hi与KCN中的氰离 子反应生成HiCN,在540nm处的吸光度与溶 液中的浓度呈正比,根据测得吸光度可求 得Hb的浓度。 WHO和ICSH推荐的参考方法。
注意:
正常RBC可自然退化变性,即使
高质量的正常人血涂片,也可见
到变形或破碎的红细胞,但数量 很少,分布局限。
2、异常红细胞形态 在排除人为因素后,若血涂片中出 现异常形态红细胞且数量较多,往 往提示病理性改变。 常见的异常形态可分为红细胞大小、 形态、血红蛋白含量、结构和排列 异常。

血液一般检查

血液一般检查
【临床意义】 见血红蛋白测定。


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是红细胞的主)与亚铁血红素(heme)组成。每个 血红蛋白分子有4条珠蛋白肽链,每条折叠的珠蛋白肽

链包裹一个亚铁血红素。血红蛋白按不带氧计算,分 子量为64458。

珠蛋白具有种属特异性。每个珠蛋白分子含有2条a链 和2条非a链。正常成人的Hb A包括含α2β2珠蛋白肽链
2.十二烷基月桂酰硫酸钠血红蛋白 (SLS-Hb)测定法 除SHb外,血液中各 种Hb均可与低浓度十二烷基月桂酰硫酸 钠(SLS)作用,生成SLS-Hb棕红色化 合物。SLS-Hb最大吸收波峰538nm,波 谷500nm。由于摩尔消光系数尚未最后 确认因此不能用吸光度“A”值直接计算 血红蛋白浓度。只有借助于经HiCN法定
红细胞数/L=5个中方格内红细胞数 ×5×10×201×106
【测定方法及评价】同白细胞计数。 【参考值】 成年男性 (4.0~5.5)×1012/L 成年女性 (3.5~5.0)×1012/L 新生儿 (6.0~7.0)×1012/L 【质量控制】 1.计数误差 同白细胞计数。 2.白细胞的影响 经红细胞稀释液处理后,白细胞与红
氰化高铁血红蛋白转化液有多种配方, 1983年全国临床检验方法学学术会议推 荐采用文齐氏(Van KampenZijlstra)液, 其主要由K3Fe(CN)6、KCN、 KH2PO4及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等组成。此 液特点是pH7.2+0.2,Hb转化快,5min即
可完成,且加入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后能 较好地防止混浊。
2.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低 于参考值的下限,为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 通常称贫血。
(1)生理性减少 ①6个月~2岁的婴幼儿由于生 长发育迅速所致造血原料相对不足及血容量的 增加所致。②妊娠中、晚期,为适应胎盘循环 的需要,容量明显增加而使血液稀释。③老年 人造血功能逐渐减退。以上几种情况所致的贫 血统称为生理性贫血。

血液一般检验—红细胞检查(临床检验课件)

血液一般检验—红细胞检查(临床检验课件)
上一页 下一页 返 回
免疫学及临床检验教研室
【质量控制】
红细胞正常形态 红细胞异常形态 红细胞异常结构
免疫学及临床检验教研室
红细胞的异常形态检验
一、红细胞大小异常 二、红细胞形态异常 三、红细胞染色异常 四、红细胞结构异常
上一页 下一页 返 回
免疫学及临床检验教研室
回顾:正常红细胞形态
• 正常成熟红细胞为两 面微凹的圆盘形,平均 直径7.2µm,厚约2µm, 无核,经瑞特染色后, 红细胞呈粉红色,边缘 较深,中央着色较淡。
红细胞的生理 红细胞计数稀释液
计数方法
免疫学及临床检验教研室
一、红细胞的发育过程
造血干细胞 EPO 红系祖细胞→原始红细胞
→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 →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
上一页 下一页 返 回
免疫学及临床检验教研室
成熟红细胞
120天
衰老红细胞
铁 →铁代谢 原卟啉 →胆色素代谢 珠蛋白 →蛋白质代谢
血红蛋白结构 血红蛋白组成 血红蛋白测定
免疫学及临床检验教研室
• 血红蛋白是在人体有核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内合成的一种含色素 辅基的结合蛋白质,是红细胞内的运输蛋白。
• 每个Hb分子含有4条珠蛋白肽链,每条肽链结合1个亚铁血红素, 形成具有四级空间结构的四聚体,以利于结合O2和CO2。
免疫学及临床检验教研室
上一页 下一页 返 回
免疫学及临床检验教研室
3. 嗜多色性红细胞 红细胞经瑞特染
色后部分或全部呈红 蓝混合色,灰红或灰 蓝色。见于增生性贫 血,急性溶血性贫血 时尤为多见。
上一页 下一页 返 回
免疫学及临床检验教研室
四、结构异常
1.点彩红细胞 属于尚未完全成熟的

临床检验基础试题库

临床检验基础试题库

第一章血液一般检验的基本技术㈠单项选择题(A型题)1. 成人静脉采血时,通常采血的部位是(A1型题)"实践技能"A 手背静脉B 肘部静脉C 颈外静脉D 内踝静脉E 股静脉[本题答案] B2. 静脉采血时,错误的操作是(A1型题)“实践技能"A 从内向外消毒穿刺部位皮肤B 进针时使针头斜面和针筒刻度向上C 见回血后松开压脉带D 未拔针头而直接将血液打入容器E 如需抗凝应轻轻混匀[本题答案] D4. EDTA盐抗凝剂不宜用于(A1型题)“实践技能"A 红细胞计数B 白细胞计数C 血小板计数D 白细胞分类计数E 凝血象检查和血小板功能试验[本题答案] E6. 枸橼酸钠的抗凝原理是(A1型题)"基础知识"A 阻止凝血酶的形成B 阻止血小板聚集C 除去球蛋白D 与血液中的钙离子形成螯合物E 除去纤维蛋白原[本题答案] D7. 关于抗凝剂,错误的叙述是(A1型题)"专业知识"A EDTA-Na2溶解度大于EDTA-K2B EDTA盐与血浆中钙离子生成螯合物C 肝素作为抗凝血酶Ⅲ的辅因子而抗凝D 枸橼酸钠可用于红细胞沉降率测定E 枸橼酸钠可用于输血保养液[本题答案] A9. ICSH建议,血细胞计数时首选抗凝剂是(A1型题)"基础知识"A EDTA-K2B EDTAC EDTA-Na2D 肝素E 枸橼酸钠[本题答案] A11. 肝素抗凝主要是加强哪种抗凝血酶的作用(A1型题)"基础知识"A 抗凝血酶ⅠB 抗凝血酶ⅡC 抗凝血酶ⅢD 抗凝血酶ⅣE 抗凝血酶Ⅴ[本题答案] C14. 凝血象检查时,抗凝剂最好用(A1型题)"专业知识"A EDTA-K2B 38g/dl枸橼酸钠C 109mmol/L枸橼酸钠D 肝素E 草酸钠[本题答案] C17. 关于瑞氏染色,错误的说法是(A1型题)"实践技能"A 室温越高,染色时间越短B 染液浓度越高,染色时间越短C 细胞数量越多,染色时间越长D 先倒去染液再用流水冲洗E 用缓慢的流水冲去染液[本题答案] D第二章血液一般检验第一节红细胞检查12. 新生儿红细胞计数的参考值为(A1型题)"专业知识"A (4.0~5.0)×1012/LB (5.0~6.0)×1012/LC (6.0~7.0)×1012/LD (7.0~7.5)×1012/LE (7.5~8.0)×1012/L[本题答案] C13. 被ICSH推荐为Hb测定参考方法的是(A1型题)"专业知识"A AHD575测定法B 沙利氏法C SLS法D HiCN法E HiN3法[本题答案] D20. 若计数5个中方格中红细胞总数为350个,按法定计量单位,应报告为(A1型题)"专业知识"A 350万/mm3B 350万/μlC 3.5×106/LD 3.5×109/LE 3.5×1012/L[本题答案] E64. 关于红细胞平均指数,正确的叙述是(A1型题)"基础知识"A MCH是指平均每升RBC所含的Hb浓度B MCV是指每个RBC的平均体积C MCHC是指每个RBC的平均Hb量D MCHC单位为pg/flE 红细胞的三个平均指数都是直接测定出来的[本题答案] B75. 被WHO推荐为Hct测定的首选常规方法是(A1型题)"专业知识"A 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法B 温氏(Wintrobe)法C 比重测定法D 微量高速离心法E 放射性核素法[本题答案] D83. 常用于网织红细胞的活体染色方法是(A1型题)"基础知识"A 瑞氏染色B 普鲁士蓝染色C 姬姆萨染色D 新亚甲基蓝染色E 糖原染色[本题答案] D99. ICSH推荐的血沉测定的参考方法是(A1型题)"基础知识"A 温氏法B 魏氏法C 库氏法D 潘氏法E ZSR法[本题答案] B126. 按常规操作进行外周血涂片,最可能出现A 血膜分布不均B 血膜过窄C 血膜过长D 血膜过厚E 血膜过薄[本题答案] D127. 为得到满意结果,涂片时应注意采用A 小血滴,大角度,慢速推片B 小血滴,小角度,慢速推片C 大血滴,大角度,快速推片D 大血滴,大角度,慢速推片E 大血滴,小角度,快速推片[本题答案] B第二节白细胞检查22. 中性粒细胞反应性增多常见于(A1型题)“专业知识”A 急性髓性白血病B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 系统性红斑性狼疮病D 再生障碍性贫血E 化学物质或药物中毒[本题答案] E23. 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A1型题)“专业知识”A 广泛组织坏死B 脾肿大C 门脉性肝硬化D SLEE 非白血性白血病[本题答案] A27. 生理情况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核通常以几叶为主(A1型题)“专业知识”A 1叶B 2~3叶C 4叶D 5叶E 6叶[本题答案] B30. 核右移是指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叶以上者超过(A1型题)“专业知识”A 2%B 3%C 4%D 5%E 6%[本题答案] B36. 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常见于(A1型题)“专业知识”A 伤寒或副伤寒B 肝癌C 大面积烧伤D 铅中毒E 急性溶血[本题答案] A㈤名词解释1. 核左移(shift to the left)[本题答案] 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并出现晚幼粒、中幼粒甚至早幼粒细胞时称为核左移。

血液一般检查红细胞计数redbloodcellcount要求通过

血液一般检查红细胞计数redbloodcellcount要求通过

第一章血液一般检查一、红细胞计数(red blood cell count)[要求]通过实习较熟练地掌握末梢采血技术,熟悉细胞计数板的结构及用法,能进行红细胞计数,并记住参考值、临床意义。

[原理] 一定量的血液,经一定量的等渗性溶液稀释后,充入血细胞计数室中,于显微镜下计数一定体积的红细胞,并求的每升血液内红细胞数。

[仪器试剂]1.血细胞计数板,为一特制的长方形硬质玻璃板,中间1/3部分具有“H”形漕沟,横漕沟上下的平台部分各深0.1mm,成为二个计数台(池),每台有一个计数区域,分为9个大方格,每一个大方格的面积为1mm2,四角的每个大方格又划分为16个中方格,供白细胞计数用。

中央的一个大方格用双线划分为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划分为16个小方格,共为400个小方格,供红细胞计数用。

计数台之上覆以特制的盖片(厚度0.4mm、表面平直、质地较硬)后构成计数室。

每个大方格的体积是0.1mm3(1mm×1mm×0.1mm),参阅图1,2,3图1 血细胞计数池正面图图2 血细胞计数池侧面图图3 血细胞计数池划线2.容量准确的微量吸管(具有10 ul及20 ul刻度)3.红细胞稀释液(Hayem稀释液)氯化钠 1.0g硫酸钠(Na2SO4.12H2O) 5.0g氯化高汞 5.0g蒸馏水加至200ml过滤后备用此稀释液为等渗性溶液,比重较大,使红细胞易于悬浮,并有防腐作用。

4.光学显微镜。

5.消毒、穿刺用具为75%酒精棉球、干棉球、消毒刺血针。

[方法]1.准确加红细胞稀释2ml于一中号试管中,塞紧管口,并拭净血细胞计数板及盖玻片。

2.用75%的酒精棉球消毒被检人左手无名指尖侧腹部。

3.待酒精挥发后,由左手捏紧取血部位,以右手持消毒穿刺针快速刺入约2~3mm深。

拭去第一滴血后,用微量吸管准确吸血到10ul处,拭去管尖余血,将吸管插到稀释液中迅速的把血液放出,并用上清夜洗净洗管内残存血液,立即轻轻振荡混匀,用消毒干棉球按压穿刺伤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回
【测定方法及方法学评价】
(一)手工法:
1、wintrobe法: 方法:将EDTAK2抗凝血灌注于Wintrobe管,在一定条件下
离心(2264g、30min)得到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体积的百分 比,称为血细胞比容 。离心后血细胞分五层:分别为血浆层 (淡黄色)、血小板层(白色乳糜)、白细胞层(灰红色)、 有核红细胞层(灰红色)、还原红细胞层(黑色)及带氧红细 胞层,读数红细胞层(还原红细胞层及带氧红细胞层)
男:0.47±0.04;
女:0.42±0.05
返回
【临床意义】
1、红细胞比积增高: 生理性增高:高原生活、剧烈运动、新生儿 病理性增高:原发性和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脱水、烧 伤 2、 红细胞比积减低 : 各种贫血,心衰,输血 3、 可用作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临床输血及输液疗效观察的 一项指标
4、Hct是计算MCV、MCHC的基础数据之一 5、 Hct是影响全血粘度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返回
【方法学评价】
1、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法( HiCN )
是国际血液血标准化委员会推荐的血红蛋白国际标准参考方
法。HiCN法操作简单,显色快且结果可靠,可检测除硫化血红 蛋白(SHb)外的各种血红蛋白,但强调仪器的标准化,在实际 工作中,往往使用HiCN参考液,通过绘制标准曲线求出K值来教 正结果,HiCN法在国内已经普及但并非理想的方法,其致命的 弱点是试剂氰化钾有巨毒。
返回
(2)病理性减少
1)红细胞生成减少 ①骨髓功能衰竭 ②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如肾性贫血 2)红细胞破坏过多 ①红细胞内在缺陷如膜缺陷 ②红细胞酶缺陷 ③血红蛋白异常 ④不稳定Hb和红细胞外在异常等 3)红细胞丢失 急性、慢性失血性贫血
返回
二、血红蛋白测定
【概述】 【检测原理】 【方法学评价】 【参考值】 【质量控制】 【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
生理性贫血: 如妊娠中晚期、6个月至2岁、老年人。
病理性贫血:1、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如再障、白血病、
2、造血原料不足:缺铁性贫血、巨幼性贫
3、红细胞破坏增加: 4、红细胞的丢失过多
贫血的分度
轻度贫血:成年男性< 120g/L,成年女性< 110g/L 中度贫血:Hb < 90g/L 重度贫血:Hb < 60g/L 极度贫血:Hb < 30g/L
第二节
红细胞检查
主要内容
一. 红细胞计数 二. 血红蛋白测定 三、血细胞比容测定 四、红细胞平均值的计算 五. 红细胞形态检查 六、网织红细胞计数 七、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计数 八、红细胞沉降率侧定 九、红斑狼疮细胞检查
一. 红细胞计数(red blood cell)
【概述】 【检测原理】 【方法学评价】 【参考值】 【 质量控制】 【临床意义 】
返回
【检测原理】
红细胞计数:即测定单位体积血液中RBC的数量 。 有显微镜法和仪器法。 1、红细胞显微镜计数法原理:用等渗的稀释液将血 液稀释一定倍数后,滴入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 范围的红细胞数,经过换算即可求得每升血液中的红细 胞数 红细胞稀释液 ①Hayem液: NaCl: 调节渗透压 Na2SO4:提高比重防止细胞粘连 HgCl2: 防腐 缺点:不适宜高球蛋白血症患者。 ②枸橼酸钠稀释液: ③普通生理盐水或加1%甲醛的生理盐水: 2、血细胞分析仪法:电阻抗和(或)光散射原理
返回
四、 红细胞平均值计算
(一)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
(三)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四)临床意义
返回
(一)平均红细胞体积
平均红细胞体积(mean corpuscular volume, MCV):
指红细胞群体中各个红细胞体积的平均值 单位:fl(10-15 L) MCV=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比积/每升血液中红细胞个数 MCV=HCT/RBC
返回
【质量控制】
1、手工法:
注意避免以下因数:抗凝剂量不准确,混匀不充分,离心 速度不够均会产生误差。红细胞形态异常时可是血浆的 残留增加6%,红细胞增多症时,血细胞比容明显增高是 血浆残留也会增高
2、血液细胞分析仪法:
返回
【参考值】
温氏法:
男:0.40-0.50 女:0.37-0.47
微量法:
参考值
手工法:80-92fl
1mL=1012fl
返回
(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
(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MCH )指红细胞群体 中各个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的平均值 单位:pg (10-12 g) MCH=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每升血液中红细胞个数 Hb×1012/RBC/L(皮克)
返回
【概述】
红细胞在正常情况下几乎占血容量的1/2,平均寿命是120
天,每天约有8%的衰老和退化变性的红细胞经脾破坏,
血红蛋白降解,分解为铁、胆色素、蛋白质代谢和血红蛋 白的重新合成。 红细胞外形:双凹圆盘形,平均直径7.2μm,厚约2μm, 无核
主要成分(除水外):主要是血红蛋白,主要是O2和
CO2 ,并协同维持酸碱平衡。
2、十二烷基硫酸钠血红蛋白测定法(SLS—Hb)
突出优点是试剂无毒,多用此法代替HiCN,但其摩尔消光系 数还未最后测定,故其用HiCN法间接出结果。破坏白细胞,不 能用此稀释液做白细胞计数。
返回
【参考值】
成年男性:120~160g/L 成年女性:110~150g/L 新生儿: 170~200g/L
下一页
计算公式
可根据下式进行计算:
Hb(g/L)=A/44×64458(mg)/1000×251
=A×367.7=Hb(g/l) A:为测定管吸光度 44:为毫摩尔消光系数 64458/1000:为1mmol/LHb溶液中所含Hb
251:为稀释倍数
下一页
2、其他方法
1、十二烷基月桂酰硫酸钠血红蛋白测定法(SLS—Hb) 2、碱羟血红蛋白(AHD575) 3、叠氮高铁血红蛋白(Hi)
返回
【方法学评价】
1、手工显微镜法:
是传统的红细胞计数法,不需要特殊的设备,但操作复杂、 费时,现虽不常用,但仍作为: ①血液分析仪的校正。
②与白细胞减少或血小板严重减少时的对照核实。
③血小板受小红细胞干扰时的校正
2、血细胞分析仪法:
仪器法已成为目前细胞计数的主要方法,仪器法比手工法 更精确,且操作简便、快速,已广泛应用。
微量法(microhematocrit)
返回
【检测原理】
1、wintrobe法和微量法:
均属于离心法。将抗凝的血液(全血)置于孔径统一的温氏 管或标准毛细管中,以一定转速离心一定时间后,计算红细 胞层占全血的体积比。
2、血液分析仪法:
由红细胞平均体积和红细胞计数两项指标导出。HCT=红细
胞计数×红细胞平均体积
(1)病理性增多
①相对性增多:暂时性血液浓缩如呕吐、高热、腹 泻、多尿、多汗、大面积烧伤等。 ②绝对性增多:包括继发性增多的组织缺氧EPO代 偿性增高,如严重慢性心肺疾病、发绀性先天性 心脏病、异常血红蛋白病等;EPO非代偿性增高 如与某些肿瘤和肾脏有关的疾病如肾癌、肝细胞 癌、子宫肌瘤、卵巢癌、肾胚胎瘤、肾积水、多 囊肾和肾移植后等。原发性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良性家族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MCHC =Hb/(g/L)/Hct
返回
Hale Waihona Puke 三. 血细胞比容测定【概述】 【检测原理】 【测定方法及方法学评价】 【质量控制】 【参考值】 【临床意义】
返回
【概述】
红细胞比积:(hematocrit ,Hct,Ht ,HCT或packed cell
volume , PCV )以前称为红细胞压积指在一定条件下经离心
沉淀压紧的红细胞在全血标本中所占体积的比值。其高低与 红细胞数量及大小有关。ISCH建议的缩写符号是PCV表示。 HCT常用于血细胞分析仪上的测定结果。PCV测定的常规方 法分为:常量法(wintrobe法)
返回
【概述】
1. 化学成分:珠蛋白(含两条α 链和两条非α 链)+亚铁血 红素(Fe+2+原卟啉 ) HbFe2+ + O2 称氧合血红蛋白(Hb O2)。 HbFe2 + CO 碳氧血红蛋白(HBCO) HbFe2+ (99%)称还原Hb (Hbred) . HbFe3+ (1%)高铁血红蛋白(Hi)或正铁血红蛋白(MHB) 2.空间结构:四聚体 3.血红蛋白种类: 正常成人: HbA ( α 2β2) 占96~98% HbA2( α 2δ2 ) 占2%-3% HbF ( α 2γ2 ) 占2%以下 胎儿主要血红蛋白
返回
【参考值】
成年男性:(4.0~5.5)×1012/L 成年女性:(3.5~5.0)×1012/L 初生儿: (6.0~7.0)×1012/L
返回
【 质量控制】
1.计数误差:同白细胞计数 2.白细胞的影响:当WBC>100 ×109/L,RBC计数应校 正。方法以有两种: (1)可直接将病人红细胞数减去白细胞数。 (2)直接在高倍镜下区别红白细胞。
返回
【质量控制】
1.技术误差:稀释倍数、分光光度计、比色杯 2.HICN转化液:置于棕色玻璃瓶 3.HICN参考液:部级质量参考标准 4.质控物: (1)ACD抗凝的全血 (2)进口的全血质控物 (3)醛化半固定的红细胞 (4)溶血液 (5)冻干全血
返回
【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1.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高 标准: 成年男性RBC>6.0 ×1012/L, 5.0 Hb >170g/L 成年女性RBC>5.5 ×1012/L, 4.8 Hb >160g/L (1)生理性变化:①年龄与性别差异: 4.6 ②精神因素: ④气压降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