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科学:第1章 科学入门复习教案(2)(浙教版七年级上)
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科学全册进行设计。
具体内容包括:1. 第一章《科学入门》:第1节科学及其探究方法,第2节科学观察与实验,第3节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2. 第二章《生物与非生物》:第1节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第2节生物的分类,第3节生物的进化。
3. 第三章《生物圈》:第1节生物圈的概念与结构,第2节生态系统的类型,第3节生态系统的功能。
4. 第四章《物质与元素》:第1节物质的概念与分类,第2节元素与原子,第3节化学变化与化学反应。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认识生物圈的概念与结构,了解物质与元素的基本知识。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生态系统的功能,化学变化与化学反应。
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的方法,生物的分类,生物圈的结构,物质与元素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实验器材、模型、挂图等。
2. 学具:学习资料、实验器材、作业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学习。
3. 例题讲解:分析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
4.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2. 知识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过程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并举例说明。
(2)简述生态系统的功能。
(3)解释物质与元素的关系。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科学入门复习
温度的测量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温度的单位:摄氏度(0C)
00C——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1000C——水沸腾时的温度 3、温度测量工具:温度计(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制成的) 4、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选、观、放、 读、记(结果带上单位)
体温计的特点
⑴测温范围小:35℃~42℃ ⑵精确度高:每小格为0.1℃ ⑶体温计离开人体后,细管中的液体 会自动断开
3、下列物体中,长度最接近40厘米的是 A、
钢笔的长度
B、热水瓶的高度
C、铅笔盒的长度
D、墨水瓶的高度
• 4、如图1所示,木块的长度是2.70厘米,
若改用最小刻度是厘米的刻度尺测量同 XXX块的长度,测量结果应是2.7 厘米
。
• 5、如图3所示,本来水的体积是
、
头后量筒的示数是
。
• 这块碎石的体积是 少
B 、 A 、 C、 E 、 D 、 F 。
12、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是①合作与交流②制
定计划③建立猜测和假设④提出问题⑤检验C 与评 价⑥获取事实与证据。
正确排列顺序是…………………………( )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④⑥⑤③②①
C ④③②⑥⑤①
D ③④⑥①②⑤
13、 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5.6吨= 5600 千克=5.6x106克;
正确答案:3789.6730℃
质量的测量
1、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与形状、位置、 状态、温度等因素无关
3、质量的单位: 4、实验室测物体质量常用的工具:天平
5、天平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视察“铭牌”——量程、横梁 标尺最小刻度值 (2)放平、归零: (3)调平:调节平衡螺母 (4)称量:左物右码
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全套优质教案
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全套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科学入门》和第二章《生物基础知识》中,深入探讨科学探究方法和生物基本特征。
具体内容包括:科学探究基本方法、观察与实验、生物与非生物特征、细胞结构与功能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基本方法,培养他们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 使学生解生物与非生物基本特征,认识细胞结构与功能,激发他们对生物学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生物特征理解、细胞结构与功能。
教学重点:观察与实验、生物与非生物区别、细胞基本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细胞模型、生物与非生物物品样本。
2. 学具:实验记录本、彩色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显微镜下细胞图片,激发学生对生物学兴趣,引导他们思考生物与非生物区别。
2. 教学内容讲解(15分钟)(1)科学探究基本方法:观察、提问、假设、实验、验证。
(2)生物与非生物特征:生命现象、生长、繁殖、应激性等。
(3)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等。
3. 例题讲解(10分钟)以生物特征为例,讲解如何运用观察和实验方法,识别生物与非生物。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实验,记录生物与非生物特征,并进行分析。
5. 小组讨论与分享(15分钟)各小组汇报观察和实验结果,讨论生物特征及其意义。
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究基本方法2. 生物与非生物特征3. 细胞结构与功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三种生物特征,并简要说明其意义。
(2)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切片,描述细胞结构特点。
2. 答案:(1)生物特征:生命现象、生长、繁殖。
意义:生物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重要区别,有助于我们认识和研究生物世界。
(2)细胞结构特点: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形式,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基本方法,提高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科学入门科学与科学方法科学探究2.第二单元:地球与宇宙地球概述地球上的水地球上的生物地球上的气候与季节3.第三单元:物质与能量物质的组成物质的变化能量的转换与守恒4.第四单元:生物多样性生物的分类生物与环境生物学现象5.第五单元: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与生活科学与环境保护第一单元:科学入门第1课:科学与科学方法教学过程:1.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的发展历程,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
2.介绍科学方法,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3.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掌握观察、实验、推理等科学方法。
4.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第2课:科学探究教学过程:1.回顾上节课的科学方法,让学生进一步巩固。
2.介绍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如提出问题、假设、设计实验、分析数据等。
3.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第二单元:地球与宇宙第1课:地球概述教学过程:1.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如大小、形状、结构等。
2.讲解地球的地理分布,如陆地、海洋、山脉等。
3.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如地壳、地幔、地核等。
4.进行课堂互动,让学生分享对地球的认识。
第2课:地球上的水教学过程:1.介绍地球上水的分布,如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等。
2.讲解水循环的基本过程,如蒸发、降水、径流等。
3.分析水的重要性,如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等。
4.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探讨如何保护水资源。
第三单元:物质与能量第1课:物质的组成教学过程:1.引导学生了解物质的组成,如分子、原子、离子等。
2.讲解物质的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等。
3.介绍物质的分类,如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等。
4.进行课堂实验,让学生观察物质的变化。
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详细内容:1. 科学入门:科学探究方法、科学观察与实验、科学思维方法。
2. 生物与生物圈:生物的特征、生物的分类、生物与环境、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3. 物质与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基本性质、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化学反应的类型。
4.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结构、地球的运动、太阳系与宇宙。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科学探究方法,了解生物、物质、地球与宇宙的基本知识,培养科学素养。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应用,生物的分类与生态系统的概念,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地球与宇宙的运动。
2. 教学重点: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生物、物质、地球与宇宙的基本知识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实验器材、模型、挂图、多媒体设备等。
2. 学具:实验报告册、练习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实例、新闻报道、科学实验等方式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2.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分析解题思路,指导解题方法。
3. 随堂练习:布置与例题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具体教学过程:(1)科学入门:1.1 科学探究方法:实践情景引入,讲解科学探究的步骤,举例说明。
1.2 科学观察与实验:学习显微镜的使用,进行生物实验观察。
1.3 科学思维方法:通过例题讲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生物与生物圈:2.1 生物的特征:学习生物的基本特征,举例说明。
2.2 生物的分类:了解生物分类的方法,进行生物分类练习。
2.3 生物与环境:学习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3)物质与物质的变化:3.1 物质的基本性质:学习物质的基本性质,举例说明。
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入门复习课》教案1 浙教版
时间、温度……
个别同学回答。
其他同学聆听补充。
讨论归纳
讨论、练习
笔记本上练习
建立假设
设计方案
板书设计:第一章科学入门复习
长度L 刻度尺 米m
体积V 量筒 立方米 立方分米 毫升
温度T 温度计 摄氏度
质量M 天平 千克
时间t 停表 秒
作业布置:作业本相关作业
教学反思
复习课本身相对枯燥,学生对这几个量的学习比较困难。本节可用一个情景引入,学生饶有兴趣,争相回答。
一、测量工具
长度L 刻度尺
体积V 量筒
温度T 温度计
质量M 天平
时间t 停表
组织学生6人一组讨论,一组准备一种工具的使用
归纳:课件展示这5种工具的使用规则、注意事项等等。
二、特殊测量
1. 长度几种特殊的测量方法:
⑴ 积累取平均值法:纸的厚度,金属丝直径
⑵ 滚轮法:跑道长度
⑶ 化曲为直法:地图上铁路的长度
课题:科学入门复习课(第1、2 课时,共 2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巩固长度、体积、质量、温度、时间这几个物理量的概念和单位。
熟知这几个量的测量方法。
熟知科学探究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学习各物理量之间的单位换算。
练习科学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科学实验仪器使用的规范性和科学实验的严谨求实态度。
学生活动
情景: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天,气温为20,小明的妈妈让青青去给彭埠镇的姑妈送一瓶体积为2.5质量为2.2的“金龙鱼”花生油,小明家住在严加弄,从严加弄到彭埠镇距离大约5,小明乘公交车经历9到达彭埠镇。(课件)
在横线部分填上单位。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科学入门科学探究方法科学与技术2. 生物基础知识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细胞的结构与功能3. 物理基础知识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力与运动4. 地理基础知识地球与地图天气与气候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2. 使学生了解生物、物理、地理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应用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力与运动的关系2. 教学重点: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地球与地图的知识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显微镜、试管、烧杯等教学模型:细胞模型、地球仪等多媒体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等2. 学具:学习资料:教材、练习册等实验器材:放大镜、尺子等画图工具:铅笔、橡皮、直尺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例题讲解,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新课学习:讲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探究方法。
结合实际案例,讲解生物、物理、地理基础知识。
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 课堂小结: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解答学生疑问。
六、板书设计1. 科学入门:科学探究方法科学与技术2. 生物基础知识: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细胞的结构与功能3. 物理基础知识: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力与运动4. 地理基础知识:地球与地图天气与气候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科学入门:设计一个简单的科学实验,记录实验过程及结果。
生物基础知识:描述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物理基础知识:分析生活中的一个力学现象。
地理基础知识:绘制一张家乡的地图,并介绍其主要地理特点。
2. 答案:科学实验报告:实验过程详细,结果清晰。
细胞结构与功能描述:准确描述细胞各部分结构及功能。
力学现象分析:分析合理,结合实际案例。
地图绘制与介绍:地图准确,地理特点介绍清楚。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全册优质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全册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1. 科学入门科学探究方法科学家的研究过程2. 生物的特征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生物的基本特征3.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影响4.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科学思维。
2. 使学生了解生物的特征,认识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3. 培养学生关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重点:科学探究方法,生物的特征,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模型、挂图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材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实践情景引入:观察身边的生物,了解它们的特点。
提问:什么是生物?生物与非生物有什么区别?2. 教学新课(1)科学入门讲解科学探究方法,举例说明。
分析科学家研究生物的过程。
(2)生物的特征教师点评,补充讲解。
(3)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讲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举例说明。
分析生物如何适应环境,以及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4)生命的起源与进化介绍生命的起源,讲解生物的进化过程。
学生通过观察模型,加深对进化过程的理解。
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例题:分析生物的特征,判断哪些是非生物。
练习:根据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解答疑问,进行反馈。
六、板书设计1. 科学入门科学探究方法科学家的研究过程2. 生物的特征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生物的基本特征3.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影响4.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物的五个基本特征。
(2)简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3)分析生物如何适应环境。
2. 答案:(1)生物的五个基本特征:营养、呼吸、排泄、对刺激的反应、生长和繁殖。
(2)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如温度、光照、湿度等,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分布等。
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全套教案
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全套教案一、教学内容1. 科学入门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探究过程2. 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3. 生命的构成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生物体的基本组织4. 植物的生长与繁殖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的繁殖方式5. 动物的运动与行为动物的运动系统动物的行为特点6.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构造宇宙的基本知识二、教学目标1. 理解科学探究方法,掌握科学探究过程。
2. 了解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认识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3. 掌握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了解生物体的基本组织。
4. 理解植物的生长与繁殖过程,认识植物的繁殖方式。
5. 了解动物的运动系统,认识动物的行为特点。
6. 掌握地球与宇宙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动物的行为特点地球与宇宙的基本知识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方法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植物的生长与繁殖过程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细胞结构、动植物标本等图片资料:生态系统、植物繁殖、动物运动等实验器材:显微镜、培养皿等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剪刀、胶水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实践情景引入:观察身边的生物与环境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提问:同学们知道科学探究的过程吗?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吗?2. 知识讲解科学探究方法:讲解科学探究的步骤,举例说明。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介绍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分析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3. 例题讲解解析植物的生长过程:以种子发芽为例,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分析动物的行为特点:以蝴蝶迁徙为例,分析动物的行为特点。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的细胞结构,描述细胞的特点。
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纠正错误,巩固知识点。
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究方法2.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3.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4. 植物的生长与繁殖5. 动物的运动与行为6. 地球与宇宙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述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入门复习课》教案2 浙教版
§1—1 科学在我们身边一、教学目标1、知道科学是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的学问,知道科学的发现可以从观察身边的事物入手2、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向往,培养和形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3、知道科学研究需要具备的科学知识和发展,需要合作和交流,需要意志、毅力和正确的科学态度。
4、知道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是观察、实验和思考,体验学习科学的过程5、知道科学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二、教材分析1、重点: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科学探究意识,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2、难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3、教具:三、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一节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一、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现象,寻找各种答案的学问。
二、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仔细观察,积极实验,认真思考三、科学技术改变了世界§1—2实验和观察(1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简单实验现象的观察方法和准确记录及描述。
难点:对实验现象的正确观察、准确的记录和描述。
[课前准备]实验器材:试管架、试管、试管夹、停表、天平和砝码、电流表、电压表、显微镜、药匙、酒精灯、烧杯、玻璃棒、玻璃皿、放大镜(可让学生自带)等。
药品:食盐、鸡蛋、白醋[教学手段]师生共同参与讨论、实验探究;[教学思路]1、通过对图1-12、图1-13的讨论,得出准确判断的方法;2、展示实验仪器,了解仪器的名称和用途3、通过演示实验,归纳出操作和观察的准确性。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1—2实验与观察一、实验室里的仪器二、实验的操作和观察实验时:1、明确目的2、仔细观察3、规X操作§1—3长度和体积的测量(3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量筒难点:刻度尺的正确使用、体积的特殊测量方法[课前准备]实验器材:1、最小刻度值不同的米尺各一把、皮卷尺等刻度尺,学生自带各种刻度尺;2、各种刻度值的量筒、量杯、细线、水(滴几滴红墨水)、形状不规则的小石块、长方体、学生自带饮料瓶[教学思路](一)长度的测量4、列举事例先让学生直觉的判断长短、大小和远近,引导学生说出各种测量的方法,归纳测量的实质,引出长度单位。
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科学(浙教版)配套教案 第1章 复习
第一章本章复习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物体长度、面积、体积、温度的单位。
2.掌握长度、体积、:温度的测量方法。
3.了解实验室安全守则,能正确处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意外状况。
4.掌握滴管、酒精灯、放大镜、烧杯、玻璃棒、药匙的使用。
5.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记录、整理,会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6.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过程与方法回顾、比较、归纳、拓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主动进行科学探究的情态。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长度、体积、温度的测量,仪器的正确使用,会进行科学探究,进行现象观察,记录、数据整理,得出结论。
难点实验室意外状况的正确处理,现象的观察、记录,数据的整理,得出结论课堂教与学互动设计【合作交流,探究新知】一、科学并不神秘1.我们生活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界中。
研究自然现象,就会发现自然规律。
2.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世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科学技术也可以产生破坏作用,给人类带来危害。
二、走进科学实验室1.科学研究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2.实验仪器和试剂的存放点必须符合环境要求,它们被存放于实验仪器柜子内,并按不同用途摆放,特殊的具有危险性的试剂或器材还必须按其规定要求存放于规定位置。
3.实验时,我们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安全守则,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如果万一发生意外,应立即报告老师,并镇定处理。
发生烧伤或烫伤时,可用大量冷水冲洗受伤处。
如果被化学试剂灼伤,可用缓缓流水冲洗1分钟以上。
酒精灯加热1.用火柴点燃酒精灯,用灯帽盖灭酒精灯。
2.酒精灯火焰分焰心、内焰、外焰。
并且焰心温度最低,外焰温度最高,所以加热时,物体应放在火焰的外焰部分。
点燃酒精灯时,不能用其他酒精灯;熄灭酒精灯时,不能用嘴吹灭。
放大镜观察较小物体起放大作用放大镜靠近被观察的物体,调节物体、放大镜、头部三者位置,使观察到的图像清晰。
5.(1)试管可用于少量物质的反应或溶解,可以在酒精灯上直接加热,试管应放在试管架上。
(2)烧杯可用于大量物质的反应、物质的溶解,可在酒精灯上间接加热(即垫石棉网加热)。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科学入门 单元复习 辅导教案
个性化教学辅导教案一、走进科学实验室1、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出题者原因:考察学生对实验仪器的熟悉和操作的规范性,中考考试要求为c级。
1、科学实验室包括实验准备室(仪器室)和实验操作室(实验室)2、实验室仪器和试剂的存放点必须符合环境要求(如温度、湿度、光线与通风情况等)。
实验室仪器和试剂被存放于实验仪器柜子内,并按不同的用途有序摆放,特殊的具有危险性的试剂或器材还必须按其规定要求存放于规定地点。
3、烧伤或烫伤:用大量冷水冲洗伤处;被化学试剂灼伤:用缓缓流水冲洗一分钟以上4、常见的仪器的用途和操作方法:一、试管主要用途:①、盛放少量固体或液体;②、收集少量气体或验纯;③、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物质的反应容器;④用作少量气体的发生容器。
使用方法:①、可直接在酒精灯上加热,先均匀加热,再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防止试管因受热不均而破裂)②给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1/3;(防止液体溢出)③使用时试管应干燥,加热液体时试管口不要朝着别人或自己,试管倾斜与桌面成45°角;(防止液体喷出伤人,倾斜可增大受热面积,使受热均匀)④加热固体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避免管口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⑤使用试管夹夹持,夹在试管中上部(约离试管口1/3处),加热后不能骤冷,也不能立即放回塑料试管架上。
(避免烫伤手,防止试管炸裂,塑料试管架熔化变形)二、试管夹七、胶头滴管主要用途:①取用或滴加少量液体;②滴瓶用于盛放液体药品。
使用方法:①取液时先将胶头中的空气挤出,再用滴管取液,不可反复挤压胶头;②滴加时应滴管悬空,位于容器口正上方,不可伸入容器内或接触容器壁;③不能吸液过多,用后不可平放或倒置;④取液之后立即清洗,不可一管多用;原因:①防止空气中的物质污染试剂;②防止玷污滴管,污染试剂;③防止腐蚀胶头;④防止试剂相互污染;⑤以免放错,污染试剂。
八、蒸发皿主要用途:①蒸发和浓缩结晶液体;②用作较大量固体的加热。
2024年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科学入门(第13节)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科学观察和实验科学数据记录和处理2. 第二章:生物(第47节)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生物的分类和多样性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记录数据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3. 让学生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应用、生物分类和生态系统的理解。
2. 教学重点: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实验器材、挂图、模型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案例引入,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章节内容,引导学生学习。
3. 实践情景引入: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4. 例题讲解:针对重难点知识,进行详细讲解。
5.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初中科学教学设计2. 知识点:科学探究方法、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科学探究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生物分类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参加科学竞赛,提高科学素养。
组织实地考察,深入了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保护。
本教学设计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保护的认识,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详尽性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1. 科学探究方法的应用:这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应着重讲解如何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等,并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体会探究过程。
浙教版七年级上第一章科学入门教案
第七节科学探究(二)一、教学目标1、加强提出问题的能力,巩固科学探究的步骤。
2、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和独立思考的必要性二、教学重难点1、加强提出问题的能力,巩固科学探究的步骤。
2、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和独立思考的必要性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典型例子设计四、教学过程预设(一、复习引入)请说出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分析例题答:提出问题,建立猜想和假设,制订计划(设计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学生分析例题(设计意图:回顾探究的步骤,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二、新课教学)情境一、夏天,小明在教室里上科学课,突然教室里的电风扇停了下来,后来,老师要求同学们根据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进行讨论.1、提出问题:(如:为什么电风扇会停下来)2、建立假设:(如:可能是停电了,可能是电风扇坏了)3、选择其中一个假设,怎样证明这个假设是否正确(如:停电了,去其他教室看看是否有电,收集足够的证据)(设计意图:加强提出问题的能力,巩固科学探究的步骤)情境二、夏天到了,蚊子和苍蝇也多起来了,它们在飞行的时候发出了嗡嗡声,对于这种现象,你有没有什么问题要提出的呢?(如:为什么它们在飞行的时候会发出声音?它们发声的部位在哪里?)情境三、秋天到了,落叶纷纷,看着飘落的树叶,你是否也有问题要问呢?能不能根据你的问题提出假设呢?(如:问题:为什么,树叶会落下来?为什么树叶在秋天的时候落下来假设:可能是风太大了,可能是树叶没有用处了。
)情境四、“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今天是中秋节,面对如此明月,你是否有什么话要说呢?(如:为什么中秋节月亮会那么圆呢?)情境五、小兰在观察提琴、吉他、二胡等弦乐器的弦振动时,猜测:即使在弦张紧程度相同的条件下,发声的音调高低还可能与弦的粗细、长短及弦的材料有关,于是她想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下表是她在实验时控制的琴弦条件。
(1)如果小兰想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粗细的关系,你认为她应选用表中编号为的琴弦(只填字母代号);(2)探究过程通常采用下列一些步骤:①实验研究;②分析归纳;③提出问题;④得出结论。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优质教案全册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优质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科学入门(第13节)科学探究方法、观察与实验、科学思维2. 第二章:生物与生命(第47节)生物与非生物、生命的基本特征、生物的分类与进化3. 第三章:物质世界(第811节)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理与化学变化、物质的微观结构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科学探究方法,掌握观察与实验技巧。
理解生物与生命的基本特征,了解生物的分类与进化。
掌握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了解物理与化学变化的区别。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理解与应用。
生物分类与进化的掌握。
物理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2. 教学重点:科学思维的培养与实践。
生物与生命的认识。
物质世界的探索。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显微镜、试管、酒精灯等)。
多媒体设备(展示图片、视频等)。
模型、标本等。
2. 学具:实验报告册。
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讨论,引导学生思考。
2. 新课导入:例题讲解,分析解题方法。
知识讲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代表性的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及时反馈,指导学生纠正错误。
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进行梳理。
强调科学思维与方法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2. 内容:章节名称、节。
重点、难点知识。
实践情景、例题、随堂练习。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涵盖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结合实践情景,设计具有思考性的问题。
2. 答案:详细解答,注重解题过程。
提供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思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亮点与不足。
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
对教学方法的调整与改进。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具体章节及内容如下:1. 第一章:科学入门(第13节)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探究过程科学探究的注意事项2. 第二章:生物与非生物(第46节)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生物的分类生态系统及其组成3. 第三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79节)植物的结构与功能植物的生长与繁殖植物的适应性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科学探究方法,了解科学探究过程和注意事项。
能够区分生物与非生物,了解生物的分类和生态系统的组成。
理解绿色植物的结构与功能,认识植物的生长与繁殖,了解植物的适应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方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求知欲,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关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
植物的结构与功能。
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过程的了解。
生物分类和生态系统的认识。
绿色植物适应性及生长繁殖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标本、显微镜、模型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实验器材、学习资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如观察身边的生物和非生物,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科学探究方法,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探究过程和注意事项。
3. 例题讲解:分析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通过实例讲解生物分类和生态系统的组成。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等活动,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包括详细的作业题目和答案。
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究方法2. 生物与非生物特征分类生态系统3. 绿色植物结构与功能生长与繁殖适应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列举三种生物和非生物,并说明它们的特征。
描述一个你熟悉的生态系统,包括其组成和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科学入门复习课(第1、2课时,共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巩固长度、体积、质量、温度、时间这几个物理量的概念和单位。
熟知这几个量的测量方法。
熟知科学探究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学习各物理量之间的单位换算。
练习科学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科学实验仪器使用的规范性和科学实验的严谨求实态度。
一、测量工具
长度L刻度尺
体积V量筒
温度T温度计
质量M天平
时间t停表
组织学生6人一组讨论,一组准备一种工具的使用
归纳:课件展示这5种工具的使用规则、注意事项等等。
二、特殊测量
1.长度几种特殊的测量方法:
⑴积累取平均值法:纸的厚度,金属丝直径
⑵滚轮法:跑道长度
⑶化曲为直法:地图上铁路的长度
⑷组合法:金属圆柱体的直径
建立假设
设计方案
板书设计:第一章科学入门复习
长度L刻度尺米m
体积V量筒立方米立方分米毫升
温度T温度计摄氏度
质量M天平千克
时间t停表秒
作业布置:作业本相关作业
教学反思
复习课本身相对枯燥,学生对这几个量的学习比较困难。本节可用一个情景引入,学生饶有兴趣,争相回答。
从课堂反馈练习来看,他们对于单位换算还不熟练,有待加强。
2.不规则面积的测量:方格法
3.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4.特殊质量的测量:
如何测一大头钉、化学药品、液体的质量?
三、单位换算
物理量
国际主单位
其他常用单位
长度
米(m)
千米(km),厘米(cm),分米(dm),
毫米(mm),微米(μm),
纳米(nm),
面积
米2(m2)
体积
米3(m3)
厘米3(cm3)分米3(dm3)
0.5米3=厘米3=升
4、580微米=米
156米3=分米3=厘米3
850克=千克=毫克
880秒=分0.65小时=分
2小时15分=小时
四、探究实验
科学探究:酒精比水凉吗?
假设:
器材:
实验方案:
实验事实:
结论:
五、小结课内练习思考Fra bibliotek练习时间、温度……
个别同学回答。
其他同学聆听补充。
讨论归纳
讨论、练习
笔记本上练习
教学重点:长度、体积、质量、温度、时间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估读,长度和体积的特殊测量,天平的使用
学情分析:学生已完整学习第一章所有的新课,并且经历2节习题课,基本上对第一章的内容已熟悉,但还没有在脑中串成一条线。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对重点问题再次分析巩固。
教具准备:PPT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升“L”毫升“mL”
温度
摄氏度(℃)
质量
千克(kg)
克(g)毫克(mg)吨(t)
巩固练习
1、下列单位换算过程中正确的()
A.1.8米=1.8×1000=1800毫米
B.1.8米=1.8米×1000=1800毫米
C.1.8米=1.8米×1000毫米=1800毫米
D.1.8米=1.8×1000毫米=1800毫米
2、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1米=1000000微米=1000000000纳米
3.5千米=______厘米= _____毫米=纳米
10厘米= ______米=_________千米
3、1升=1000毫升1升=1立方分米
1毫升=1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米=1000升
情景: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天,气温为20,小明的妈妈让青青去给彭埠镇的姑妈送一瓶体积为2.5质量为2.2的“金龙鱼”花生油,小明家住在严加弄,从严加弄到彭埠镇距离大约5,小明乘公交车经历9到达彭埠镇。(课件)
在横线部分填上单位。
给出正确答案。
提问:整段话中有哪些我们刚学过的量?
很好,这节课我们就把这些知识再来完整地回顾一下。
如果时间充裕,应补充几道难题,加深理解。
08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