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内容是高中物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为了充分体现新课程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引用“雅典奥运会上刘翔110m跨栏比赛”等案例,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适时渗透物理思想,注意与信息技术整合,培养学生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以及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的意识与能力。
二、教材分析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是高中物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它与上面两节内容一样,属于运动描述的基础知识。教材在速度平均速度的概念表述中,用位移代替了初中的路程,因而使速度概念变成矢量,并且首次用比值法来进行定义。同时平均速度是从整体角度反映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有助于学生形成整体综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瞬时速度是反映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移)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在引出瞬时速度概念时,利用极限的思想进行思维,是学生学习极限思想方法的很好途径,为学生对瞬时速度的理解,做了很好的衔接。
速度、平均速度以及上节位移的概念都是矢量,都是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基础知识,对这些矢量的准确理解是解决后续问题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
1、高一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已经开始习惯抽象逻辑思维,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形象的来支持,所以采用刘翔110m跨栏这个案例,开始本堂课的探究,密切联系实际,得出运动快慢的规律。
2、由于学生在初中已学习过有关速度的知识,在生活中对于速度也有较多的感性知识,在高中重新学习应该困难不大。但学生在初中学习中,速度是一个标量,是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来表示速度,而高中确实将速度变为矢量,而且采用比值法给速度下了一个规范的定义,达到了由原有的通俗的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过渡到了一个统一的标准,改变学生了已有的认识,拓展饿概念的内涵,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难点。
3、在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中,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体现了新课程中“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的以“刘翔2004雅典夺冠”拉开学习的序幕,然后层层深入,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主要的课堂形式,在实现知识构建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合作学习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速度的定义,能写出速度的公式、符号和单位。
(2)、知道速度的特点,能区分速度和速率。
(3)、能用具体实例,区别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4)、理解速度、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探究,采用比值法定义速度这一物理量。
(2)、通过理解平均速度的定义,把变速直线运动等效成匀速直线运动处理,渗透等效的方法。
(3)、由平均速度的极限思想,引出瞬时速度,培养学生的迁移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
(2)、在教学中,使学生体验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同时提升学生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五、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物理意义及其区别。
2、教学难点:利用极限的思想,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1、根据本节课特点,采用“启发探究欲望、展开探究活动、总结探究成果为基本的课堂教学结构。在观察现象初步分析、猜测、推导规律阶段都交给学生自主完成,因此在充分落实“双基”教学和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培养探索能力的思想指导下,使学生能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学会学习和科研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2、本节课的教学方法采用:讨论法、假设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来体会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区别,探究怎样由平均速度得出瞬时速度。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综合能力,有效地突出重点。这样做能很好地体现“三动”教学模式的特征,即“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符合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七、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
复习描述运动的几个概念;提前预习本课内容;搜集有关速度的资料。
2、教师的教学准备;
教师自制PowerPoint课件进行辅助教学。
3、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
“雅典奥运会上刘翔110m跨栏比赛夺冠”等精彩教学录像等。
八、教学过程
(一)启发探究欲望
1、复习引入
〈问题1〉:为了描述物体的运动,我们已经进行了两节课的探究,学习了描述运动的几个基本概念,大家一起来回答一下是哪几个基本概念?
〈学生〉: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时间、时刻以及位移和路程。
〈问题2〉:当物体做直线运动时,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描述物体的位移呢?
〈学生〉:可以用坐标系。因为在坐标系中,用某一时刻t
1对应的点x
1
表示该时刻物体的位
置,另一时刻t
2所对应的点x
2
,表示t
2
时刻物体的位置,用△x=x
2
一x
l
,就能表示这段时间
内的位移变化量。
〈问题3〉:同学们已经知道位移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那么物体的位移越大,是否物体就运动得就越快呢?
{学生讨论答案}:不一定。因为物体的运动快慢还与运动的时间有关。
〈设疑引入〉:那么,如何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2、探究知识准备
指导学生阅读“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
〈问题4〉:以初中的50米赛跑为例,如果跑道是直线,你是否能说明“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的区别和联系?
{学生讨论答案}:坐标代表位置,坐标的变化量代表位移。例如,在起跑点的位置、在50米终点的位置或在中点的位置(25 m处)等,都可以用坐标轴上的点来表示,而从起跑点至终点的线段,就是位移可以用起跑点和终点的坐标变化量来表示。
课件展示右图,让学生观察,体会应用数轴来表示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
[思考与讨论]
(1)、图中汽车运动方向向哪边?
[多媒体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