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市场界定中的次优替代品选择研究

合集下载

寻找可替代方案

寻找可替代方案

寻找可替代方案引言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企业需要不断寻找可替代方案以提升竞争力。

寻找可替代方案是一项重要的战略决策,它可以帮助企业应对市场变化和技术进步,并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寻找可替代方案的方法,并探讨其优缺点。

方法一:市场调研市场调研是一种常见的寻找可替代方案的方法。

通过对现有市场的调查和分析,企业可以了解目前市场上的产品和服务,以及消费者对这些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和偏好。

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企业可以寻找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替代方案,并据此制定相应的产品开发和营销策略。

市场调研的优点在于可以提供客观的市场信息和数据,为企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然而,市场调研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市场调研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并且需要一定时间来收集和分析数据。

其次,市场调研结果可能受到调查对象的主观因素影响,存在一定的误差和不确定性。

方法二:技术研究技术研究是另一种寻找可替代方案的方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的技术和产品不断涌现,可以为企业提供新的替代方案。

通过跟踪和研究最新的技术发展,企业可以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新技术,并将其应用到产品研发和生产中。

技术研究可以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并在市场上占据领先地位。

技术研究的优点在于能够提供最新的科技信息和解决方案,为企业创新和发展提供支持。

然而,技术研究也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技术研究需要具备专业的科研人员和实验设备,对企业而言是一项较大的投入。

其次,技术研究的结果可能存在不确定性,技术的应用和商业化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经验。

方法三:竞争对手分析竞争对手分析是一种常用的寻找可替代方案的方法。

通过对竞争对手的研究和分析,企业可以了解其产品和服务的优势和不足,并据此寻找自己的替代方案。

竞争对手分析可以帮助企业了解市场竞争态势,发现竞争优势,并制定相应的竞争策略。

竞争对手分析的优点在于能够借鉴竞争对手的经验和教训,避免重复造轮子,并找到适合自己的替代方案。

如何做好平台反垄断相关市场界定

如何做好平台反垄断相关市场界定
《中国价格监管与反垄断》2021 年第3期
待遇行为、涉及协议控制架构的经营者集中,以 及平台经济领域发生的新兴创新型企业收购审查 等热点问题作出了较全面且具体的回应。
当前,平台经济的复杂性给反垄断执法工作 中的相关市场界定带来了重大挑战,鉴于此,《指 南》在总则部分除对平台经济领域反垄断的目的 与原则进行明确规定外,还对平台经济领域相关 商品市场、相关地域市场的界定方法予以释明, 强调相关市场界定在各类案件中的作用以及坚持 个案分析原则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值得注意的是, 与此前发布的《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 (征求意见稿)》(简称《征求意见稿》)相比, 《指南》在相关市场界定部分删除了“直接证据法” 的相关表述,在相关商品市场界定部分重申并细 化了界定的具体方法和指标。
作为域外经验借鉴,在美国司法部与联邦贸 易委员会发布的《横向合并指南》(2010)中引
15
反垄断
入了以“直接证据”证明经营者非法垄断行为的 方法,即“执法机构的分析不必从界定市场开始, 尽管在某些分析上,对消费者可获得的竞争性替 代产品进行评估是必要的,但执法机构评估竞争 影响的分析工具并不依赖于相关市场界定”,表 明相关市场界定并非是进行竞争分析的必要阶段, 淡化了相关市场界定的重要性。美国的部分司法 案例亦采用了直接证据法,跳过相关市场界定, 通过市场壁垒、超高定价、限制数量等直接证据 来判断企业是否具有市场力量。
需求替代性是界定相关市场基本标准,该标 准在平台经济领域同样适用。平台经济的“零定价” 模式、交叉网络外部性、平台多功能高度聚合性 等特征使得在平台经济场域下,商品的价格、特
16
征、获取难易等因素对市场竞争的影响逐渐减弱, 而消费者的注意力程度、数据要素及服务(商品) 质量已成为平台经营者竞争的重要考量,对于消 费者需求的精准把握与持续争夺已成为平台经济 领域经营者所竞争的核心。因此,消费者的需求 替代仍然是有效识别平台竞争中对经营者构成直 接和有效竞争约束的关键点。故《指南》第四条 第(一)项中规定“在个案中界定相关商品市场时, 可以基于平台功能、商业模式、应用场景、用户 群体、多边市场、线下交易等因素进行需求替代 分析”。

相关市场的界定

相关市场的界定

相关市场的界定是反垄断法中一个基础的内容,界定相关市场对认定企业市场行为的性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所谓相关市场通常是指同类产品或者替代产品竞争所存在的、一定的时间范围和空间场所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第12条第2款规定:本法所称相关市场,是指经营者在一定时期内就特定商品或者服务进行竞争的商品范围和地域范围。

从竞争的角度讲,相关市场是三维的,包括相关产品市场、相关地域市场和相关时间市场。

一、相关产品市场相关产品市场一般是指具有替代关系的产品的范围。

对于相关产品市场的界定一般从需求替代性和供给替代性两个方面进行考察。

(一)需求替代性的视角需求替代性是指从消费者的视角看,不同的产品具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功能、特性,在满足需要时可以替换。

分析产品的需求替代性主要有近似功能分析方法和交叉价格弹性分析方法。

近似功能分析方法从产品的功能、用途等物理特性出发,考察两种产品在功能和用途上有无重合,如有重合则具有可替代性。

近似功能分析法又包括两个具体的评价标准:一是从商业习惯或者生产商的角度考察其制造产品预期达到的功能是否相同,产品之间是否可以相互替代或者说是否能够同样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二是从消费者的角度看不同的产品是否可以满足同样的消费需求。

但从两个角度对同一种产品进行分析可能出现不一致的结果,从生产商角度来看是不同用途的商品对消费者可能具有相同的用途。

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反垄断执法和司法机关对上述标准也并不同时使用,而是根据案情的不同而选择判断的标准。

交叉价格弹性分析方法认为市场经济是靠市场机制这一看不见的手来安排经济运行的经济,市场机制就是通过竞争发挥价格工具之作用、使市场的需求与供给达到均衡,从而实现效率的机制;竞争的主要方面就是价格,两种产品之间有无竞争性,就看它们之间的价格变化互相影响程度,如果一种产品的价格变化后,另一种产品价格没有任何反应,则它们之间无竞争关系;如果一种产品的价格发生了变化后,另一种产品价格也相应地发生相反方向的变化,则这两种产品之间存在竞争关系,这两种产品就成为替代产品。

五力模型、SWOT、IFE、PEST分析案例

五力模型、SWOT、IFE、PEST分析案例

五力模型、SWOT、IFE、PEST分析案例目录一、内容概览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4)1.3 论文结构安排 (5)二、五力模型分析 (6)2.1 行业竞争环境概述 (8)2.2 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 (10)2.3 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 (11)2.4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 (12)2.5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13)2.6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13)三、SWOT分析 (15)3.1 企业优势 (17)3.2 企业劣势 (18)3.3 企业面临的机会 (19)3.4 企业面临的威胁 (20)四、IFE分析 (21)4.1 企业内部优势因素 (22)4.2 企业内部劣势因素 (23)4.3 企业外部机会因素 (24)4.4 企业外部威胁因素 (25)五、PEST分析 (27)5.1 政治法律环境 (28)5.2 经济环境 (29)5.3 社会文化环境 (31)5.4 技术环境 (32)六、案例研究 (33)6.1 案例选择与背景介绍 (35)6.2 五力模型分析结果 (36)6.3 SWOT分析结果 (37)6.4 IFE分析结果 (39)6.5 PEST分析结果 (40)6.6 综合分析与策略建议 (42)七、结论与展望 (43)7.1 研究结论总结 (44)7.2 对企业战略的启示 (46)7.3 研究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47)一、内容概览本文档旨在深入探讨企业战略分析与规划的核心方法——五力模型、SWOT分析、IFE(Internal Factor Evaluation,内部因子评价)、PEST(Political, Economic, Social, Technological,即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分析。

这些工具是商业策略制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决策支持系统,帮助管理层全面审视企业内外部环境,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竞争力。

由迈克尔波特提出,通过评估行业内的竞争力量,揭示市场结构与盈利潜力。

论反垄断法实施中相关市场界定

论反垄断法实施中相关市场界定

论反垄断法实施中相关市场界定【摘要】相关市场是反垄断法中的基本概念。

相关市场的界定是特定市场行为竞争分析的基础。

相关市场包括相关产品市场、相关地域市场、相关时间市场。

相关市场界定的一般方法包括需求价格交叉弹性方法、合理可替代性以及SSNIP (假定的垄断者测试)检验方法。

相关市场界定中缺乏界定相关市场的证据制度、缺乏界定相关市场的案例指导制度、缺少界定相关市场的专业执法机构。

故提出在我国反垄断法中确立相关市场界定的具体依据、设立独立和专业的执法机构和实行相关市场界定的案例指导制度。

【关键词】反垄断;相关市场界定;竞争2008年闹的沸沸扬扬的“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案引起了我们对于外资并购的关注。

外资并购中相关市场的界定对企业是否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是否涉及控制市场具有重要作用。

但界定我国反垄断法相关市场机制尚有不足,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相关市场及其界定(一)相关市场的内涵及影响因素相关市场是指经营者在一定时期内就特定商品或者服务进行竞争的商品范围和地域范围。

①当生产周期、使用期限、季节性、流行时尚性或知识产品保护期限等已构成商品不可忽视的特征时,界定相关市场还应考虑时间性。

②这揭示了相关市场涵盖了相关产品市场、相关区域市场和相关时间市场。

相关区域市场,是针对被考察产品发生竞争关系的同类产品或其密切替代性产品进行竞争的地理区域。

界定相关区域市场需要考察的因素有:运输成本及服务成本、法律,关税等其他贸易障碍、产品特性、消费者选择、消费者的便利程度、消费者的偏好以及消费者人口密集度都是界定区域市场的重要因素。

相关时间市场指的是相同产品或其密切替代品在同一区域内相互竞争的时间范围。

在确定相关时间市场时也要求竞争条件的一致性,在相关产品市场和相关区域市场给定的情况下,只要时间因素使得产品竞争条件一致,那么我们就认为这些产品属于同一个相关时间市场。

界定相关时间市场的因素:产品使用的期限、产品的季节性、法律因素以及产品的生产周期。

现代经济理论思考题

现代经济理论思考题

现代经济理论思考题(2010.12)1.如何理解经济学?经济学思维有哪些要点?应避免哪些错误?对于经济学的定义,并不存在一个被所有经济学家都一致接受的说法,但不同的定义都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内容:无限的欲望、稀缺性以及由此产生的选择。

我们所说的经济学一般是指西方经济学,一种比较流行的定义是:经济学是研究各种稀缺资源在可供选择的用途中进行配置的科学。

思维八个要点:(1)用稀缺资源生产物品是有代价的(2)个人的选择是有目的的(3)激励至关重要(4)经济学思维是边际思维(5)获取信息是有代价的(6)经济行为除了直接效应,通常还产生次要效应(7)物品和劳务的价值是主观的(效用价值论)(8)检验的理论标准是理论的预测能力。

应避免的错误:(1)违背其他条件不变的原则(2)相关性不是因果关系——但经济学中的因果关系无法自己证明(3)合成的谬误——认为对局部正确的对整体也正确的错误观点。

2.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定和思维要点是什么?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有:(一)经济人假设,在经济活动中,经济主体所追求的唯一目标是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

(二)产权明确,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在理想化的市场经济中,一切市场行为必须以明确的产权为前提,不同的产权界定会带来资源配置的不同效率。

(三)完全信息,经济活动的所有当事人可以免费获得充分和完全相同的信息,了解经济活动的条件和后果,经济活动中不存在任何不确定性。

(四)厂商式以利润最大化作为唯一目标的整体。

思维要点:(一)给定假设,简化关系。

在经济学研究中,一个结果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为了把这些因素对结果的影响说清楚,经济学只能从最简单的情况研究其,即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分析某一或某几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二)放松假设,逼近现实。

简化关系后得到的结论,与现实生活有很大的差距,为了缩小差距,经济学家就必须不断放松假设,用与现实状况更加接近的非理性状态取代理想状态,并分析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

《社会成本问题》读书笔记

《社会成本问题》读书笔记

《社会成本问题》读书笔记《社会成本问题》读书笔记一本文作者罗纳德·哈里·科斯(Ronald H. Coase)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奠基人,他因“发现和澄清了交易费用和财产权对经济的制度结构和运行的意义”而荣获了1991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科斯获奖的成果在于两篇论文,其中之一就是这篇《社会成本问题》。

《社会成本问题》是一篇讨论产权的法律界定的论文,是他的成名作、代表作,是现代产权理论的经典之作,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经济思想,如外部侵害具有相互性,交易成本为证,出事权利界定的重要性等。

这篇文章构筑了以“科斯定理”为核心的产权理论分析框架。

《社会成本问题》共分为十个部分,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一个有待分析的问题:对他人产生有害影响的那些工商业企业的行为,并指出解决此类问题大都采用庇古在《福利经济学》中提出的观点,即限制甚至是惩罚施害者。

而科斯对此提出质疑。

紧接着在第二部分科斯进一步列举了医生和糖果制造商使用机器的例子来说明由于受定势思维的影响,面对这类问题时人们很自然地就会想到如何制止和惩罚造成损害的一方,而不是相互影响或者说相互损害。

在文章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科斯用牛群与谷物的例子分别讨论了“对损害负有责任的定价制度”和“对损害不负责任的定价制度”,他说:“在这种(对损害不负责任的)情况下资源配置同在引起损害的企业承担损害责任时的情况一样”,都是最优化的。

这就是后人总结的科斯定理的起源。

第五部分科斯列举了四个案例分别是“斯特奇斯诉布里奇曼”案(关于医生和糖果制造商使用机器间的冲突)“库克诉福布斯”案(关于工厂排放硫酸氨气体影响漂白剂的问题)“布赖恩特诉勒菲弗”案(关于邻居间烟尘妨害问题)和“巴斯诉格雷戈里”案(关于地下室通风的问题),用此来说明继续阐述他的观点。

可以看出科斯是在掌握了大量事实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严密论证的。

用事实说话,而不是空洞的说理。

在第六部分中科斯指出之前所有观点都存在一个前提:在市场交易中是不存在交易成本的。

反垄断法中相关市场的界定-2019年文档

反垄断法中相关市场的界定-2019年文档

反垄断法中相关市场的界定根据我国《反垄断法》第 3 条的规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垄断行为包括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和经营者集中三种形式,并且“一切竞争行为,均发生在一定的市场之内。

而所有的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亦需在一定的市场范围内展开”①,因此认定垄断首先需要对相关市场进行界定。

只有界定了相关市场的范围,才能进一步判断是否存在有害竞争的行为,“才能判断某一具体行为有益于还是有害于竞争,从而才能评价该行为是否应当受到反垄断法的规制”②因此,对相关市场的界定进行法理上的分析,是反垄断法适用与发展的基础与前提。

一、相关市场的概念和意义我国《反垄断法》第 12 条第 2 款规定:“本法所称相关市场,是指经营者在一定时期内就特定商品或者服务(以下统称商品)进行竞争的商品范围和地域范围。

”我国《反垄断法》对相关市场只进行了最基本的界定,与欧美不同的是,其中并未涉及相关市场界定时需考虑的因素或方法。

但从中仍然可以看出,相关市场界定最为核心的要素是产品经营者的有效竞争或称之为产品的可替代性,并且构成相关市场的基本要素是产品和地域范围。

从欧盟与美国上述的两种并购控制实体标准的确立过程及内容中可以看出:市场份额、市场支配地位及市场集中行为都是判断是否限制或损害竞争的重要因素,而计算市场份额及判断市场支配地位和市场集中行为的起点和关键指标正是界定相关市场的范围。

因此,相关市场的界定也是判断是否存在限制或损害竞争行为的前提和起点,相关市场界定的前提性和基础性在反垄断法上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

在相关市场的界定中,如果将相关市场的范围界定的过于宽泛,就会将该市场范围内有意义的竞争程度放大,而真正在市场上占有支配地位,从事着限制或损害竞争行为的企业就很可能逃脱掉在相关市场的界定中,如果将相关市场的范围界定的过于宽泛,就会将该市场范围内有意义的竞争程度放大,而真正在市场上占有支配地位,从事着限制或损害竞争行为的企业就很可能逃脱掉。

企业市场调查与分析作业指导书

企业市场调查与分析作业指导书

企业市场调查与分析作业指导书第1章前言 (3)1.1 企业市场调查的重要性 (3)1.2 市场调查与分析的基本流程 (4)第2章市场调查准备 (4)2.1 明确调查目标 (4)2.1.1 分析企业需求 (4)2.1.2 确定调查范围 (5)2.1.3 设定调查指标 (5)2.2 设计调查方案 (5)2.2.1 确定调查内容 (5)2.2.2 制定调查时间表 (5)2.2.3 分配调查资源 (5)2.3 确定调查方法及工具 (5)2.3.1 选择调查方法 (5)2.3.2 选择调查工具 (6)2.3.3 保证调查质量 (6)第3章市场调查实施 (6)3.1 采样设计 (6)3.1.1 确定采样框架 (6)3.1.2 选择抽样方法 (6)3.1.3 确定样本量 (6)3.1.4 设定抽样间隔 (6)3.2 数据收集 (6)3.2.1 设计调查问卷 (7)3.2.2 选择调查渠道 (7)3.2.3 培训调查员 (7)3.2.4 数据收集过程管理 (7)3.3 数据整理与清洗 (7)3.3.1 数据录入 (7)3.3.2 数据检查 (7)3.3.3 数据清洗 (7)3.3.4 数据编码与分类 (7)第4章市场规模与趋势分析 (7)4.1 市场规模测算 (7)4.1.1 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7)4.1.2 市场规模测算结果 (7)4.2 市场趋势分析 (8)4.2.1 政策环境分析 (8)4.2.2 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8)4.2.3 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8)4.2.4 消费者需求变化分析 (8)4.3.1 预测方法与依据 (8)4.3.2 市场前景预测结果 (8)第5章竞品分析 (8)5.1 竞品识别 (8)5.1.1 竞品范围界定 (9)5.1.2 竞品筛选 (9)5.2 竞品市场份额分析 (9)5.2.1 数据收集 (9)5.2.2 市场份额计算 (9)5.3 竞品优劣势分析 (9)5.3.1 产品特点分析 (9)5.3.2 价格策略分析 (9)5.3.3 品牌影响力分析 (9)5.3.4 销售渠道分析 (9)5.3.5 服务体系分析 (9)5.3.6 创新能力分析 (10)第6章消费者需求分析 (10)6.1 消费者行为研究 (10)6.1.1 购买行为 (10)6.1.2 使用与评价行为 (10)6.2 需求层次分析 (10)6.2.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10)6.2.2 需求层次分析在消费者需求分析中的应用 (10)6.3 消费者满意度调查 (11)6.3.1 调查方法 (11)6.3.2 调查内容 (11)6.3.3 调查结果分析 (11)第7章市场细分 (11)7.1 市场细分方法 (11)7.1.1 地理细分 (11)7.1.2 人口细分 (11)7.1.3 心理细分 (12)7.1.4 行为细分 (12)7.2 细分市场的选择 (12)7.2.1 市场规模和增长潜力 (12)7.2.2 竞争态势 (12)7.2.3 企业资源与能力 (12)7.2.4 风险与收益 (12)7.3 目标市场定位 (12)7.3.1 产品差异化 (12)7.3.2 价格策略 (13)7.3.3 渠道策略 (13)7.3.4 品牌形象 (13)第8章市场风险分析 (13)8.1 政策法规风险 (13)8.1.1 政策变动风险 (13)8.1.2 法规风险 (13)8.1.3 执法风险 (13)8.2 市场竞争风险 (13)8.2.1 竞争对手分析 (13)8.2.2 市场份额波动风险 (13)8.2.3 价格战风险 (14)8.3 技术风险与替代品风险 (14)8.3.1 技术风险 (14)8.3.2 替代品风险 (14)第9章营销策略分析 (14)9.1 产品策略 (14)9.1.1 产品定位 (14)9.1.2 产品设计 (14)9.1.3 产品组合 (15)9.1.4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 (15)9.2 价格策略 (15)9.2.1 定价目标 (15)9.2.2 定价方法 (15)9.2.3 价格策略类型 (15)9.2.4 价格调整 (15)9.3 渠道策略 (15)9.3.1 渠道选择 (15)9.3.2 渠道设计 (15)9.3.3 渠道管理 (15)9.3.4 渠道创新 (15)9.4 推广策略 (15)9.4.1 推广目标 (16)9.4.2 推广工具 (16)9.4.3 推广策略类型 (16)9.4.4 推广效果评估 (16)第10章结论与建议 (16)10.1 市场调查成果总结 (16)10.2 企业发展战略建议 (16)10.3 市场调查局限性与启示 (17)第1章前言1.1 企业市场调查的重要性企业市场调查作为企业战略决策的重要依据,对于企业把握市场动态、洞察消费者需求、评估竞争对手及优化产品结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毕业论文供应商的评价与选择研究论文

毕业论文供应商的评价与选择研究论文

毕业论文供应商的评价与选择研究论文编号:审定成绩:__________ ××××大学毕业设计(论文)设计(论文)题目: 供应商的评价与选择研究单位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学生姓名:专业:电子商务班级:学号:指导教师:答辩组负责人:××××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供应商的评价与选择研究摘要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顾客期望值的不断提高,使得企业的竞争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

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也由原来的“竞争关系”变成了“合作伙伴”。

在这种情况下,供应商在企业中的地位就变的非常重要。

企业要想保持其竞争优势就不能以原来的方式来管理供应商。

所以,如何选择和管理供应商就成为供应链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论文首先阐述了供应商对现代企业的重要性以及供应商选择与评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供应商的评价与选择的理论基础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其次,论文在全面分析和借鉴国内外供应商评价与选择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起一个供应商评价与选择的指标体系,从供应商的产品竞争力、企业内部竞争力、外部竞争力、协调兼容能力以及企业信誉五个方面进行评价。

最后,通过一个案例应用上文构建的供应商评价与选择的指标体系,对供应商的评价与选择进行了实证分析。

关键词:供应链,供应商评价选择,伙伴供应商,指标体系 I ××××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Research of supplier evaluation and selection ABSTRACT Along with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therapid development and customer expectations continues to improve make thecompetitive environment has undergone tremendous changes from quotsellers marketquotto a quotbuyers market.quot Business and vendor relations from the quotcompetitionquot hasbecome a quotpartner.quot Under these circumstances vendors in the enterprise status willbecome very important. Enterprises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ir competitive edge willnot be able to original approach to the management of suppliers. So how to chooseand manage suppliers o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has become a major problem. Paper first describes the suppliers for the modern enterprise and the importance ofpartnership supplier selec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situation also partner supplier evaluation and selection of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for a detailed exposition. Second the thesis of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usingforeign and domestic supplier evaluation andselec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resultsConstruction of a partnership with the supplier selection and evaluation index systemfrom vendor partners products more competitive internal competitiveness externalcompetitiveness capacity and compatibility five corporate credibility evaluation.Finally a case stud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upplier evaluation and selection of theindex system right partners supplier evaluation and selection of empirical analysis.Key words: Supply Chain Supplier selection evaluation partnership suppliers index system II ××××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目录1 绪论 ................................................ ................................................... .......................................1 1.1 引言 ................................................ ...................................................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 1.2.1 供应商综合评价指标的研究现状..........................................................................1 1.2.2 供应商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 .................................2 1.3 研究意义 ................................................ ................................................... ........................22 供应链中供应商选择的理论基础 ................................................ ............................4 2.1 供应商合作伙伴关系的定义................................................. ...........................................4 2.2 供应链中供应商合作伙伴关系与传统供应商合作关系的区别....................................4 2.2.1 传统的供应商关系................................................. . (4)2.2.2 供应链管理下的新型供应商关系................................................. .........................4 2.2.3 传统供应商关系与伙伴供应商关系比.............5 2.3 交易费用理论................................................. ................................................... ................5 2.4 委托代理理论................................................. ................................................... ................63 供应商评价与选择研究 ................................................ (7)3.1 供应商选择的原则................................................. ................................................... ........7 3.2 供应商评价与选择步骤................................................. ...................................................7 3.3 供应商评价与选择的指标体系................................................. .......................................94 SFI公司供应商评价和选择的应用 ................................................ ......................12 4.1 SFI公司背景及存在的问..........................................12 4.2 问题分析和改进建议................................................. ................................................... ..12 4.2.1 问题分析................................................. ................................................... ............12 4.2.2 改进建议................................................. ................................................... ............12 4.3 具体实施方案................................................. ................................................... ..............13 4.4 总结 ................................................ ................................................... ..............................155 结论 ................................................ ................................................... .....................................16参考文献 ................................................................................17致谢 ................................................ ................................................... ...........................................18英文翻译原文英文 ................................................ ................................................... .....19 III ××××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1 绪论1.1 引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顾客期望度的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环境逐渐的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

经营者集中典型案例与点评

经营者集中典型案例与点评

经营者集中典型案例与点评文具连锁超市案(1)案例概况1996年9月4日,美国两家最大的办公用品连锁超市Depot和Staples公布了他们的合并协议。

Office Depot 和Staples分别是美国第一、第二大办公用品连锁超市(office superstore OSS)。

Staples率先在1986年提出办公用品超市这一概念。

在1996年,Staples大约在28个州经营了550家连锁店。

1996年的收入近40亿美元。

Office Depot在Staples提出办公用品超市概念的几个月之后也采纳了这一理念,在38个州经营超过500家的连锁店,1996年的销售额大约有60亿美元。

七个月之后,联邦贸易委员会以4比1 的票数否决了该项合并,理由是考虑到该合并可能会对竞争造成损害,并且可能导致“由办公用品超市所销售的办公消费用品市场”上更高的价格。

合并双方在法院上对FTC的裁决提出了异议。

1997年6月30日,美国哥伦比亚地区法院同意FTC的裁决,合并被否决。

(2)要点评析Staples案突出了合并可能产生的“单边效果”,通过对单个供给商特征的考察,FTC认为,Staples、Office Depot和OfficeMax和其他的办公用品供给商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而他们彼此之间却是非常相近的竞争对手,因此,“由办公用品超市所销售的办公用品供给”可被定义为一个单独的市场,区别于其他形式的办公用品供给商。

为考察合并的反竞争效果,FTC对合并对价格造成的直接影响进行了评估,通过一个大型的经济计量模型对合并对价格的影响进行了预测。

在Staples案中,联邦贸易委员会与合并双方争议的焦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关于相关市场的界定FTC认为相关产品市场是“由办公用品超市所销售的办公消费用品”(Consumable Office Supplies Sold Through Office Superstore,以下简称OSS)。

市场调查与预测第二册庄贵军版复习重点

市场调查与预测第二册庄贵军版复习重点

市场调查与预测第二章、市场调查与预测的类型和方案策划★调研分类:一、按目的分类1、探索性调研(问题完全模糊,对问题的定义还不清楚)定义:花费尽量少的时间和成本,对市场环境或其他相关因素进行初始调查与分析。

特点:灵活性、省时、省费用调研方法:(1)利用二手资料:数据、文献、案例研究(2)定性研究:焦点小组、深入访谈(可在描述性调研的结尾对调研结论确认、核实)、观察法、投射技术小规模试点为了解进行调研非正式灵活性探索这个行业状况如何适不适合进入适用情况:(1)探寻潜在的问题或机会(2)寻找有关的新观念或新假设(3)确定企业所面临问题的表现和可能的影响因素(4)帮助确定可行性方案2、描述性调研(问题部分清晰)已有初步了解初始假设为了进一步知道特征功能进行大围的利用问卷调查进行调研消费者轮廓/比例问题/联系程度/重要性程度目的:准确的描述企业营销问题中的各个变量及相互关系。

调研方法:询问法、二手资料(质量要求更高)3、因果关系调研(问题完全清晰)控制变量调查因果的量化的关系目的:深入了解两个或多个营销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调研方法:实验法、二手资料(质量要求更高)推断依据:(1)伴随变化 (2)相继发生 (3)排除其他因素干扰4、预测性调研目的:为预测未来一定时期某一环境因素的变动趋势及其对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影响。

正式且定量以因果关系调研结果为依据调研方法:模型预测、统计推断、大数据-机器学习二、按研究手段的性质分类定性研究:(是什么为什么)了解性质对消费者的态度、观念、动机和行为提供主观性认识(口头、文本、视觉)定量研究:(有多少特征将来)收集数据,将信息量化后进行分析(以调查问卷为主)★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区别:(1)定量研究适合于探索社会现象的一般状况(宏观),结论更具普遍意义;定性研究比较适合于描述和分析个别事物的细节和动态状况,得出的结论只是个例(微观),不具普遍性,但是细节更丰富,反映问题更深入。

服务营销考试题目

服务营销考试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1.服务管理脱胎于二十世纪中叶以()为主的管理科学。

A. 服务业B. 制造业C. 农业D. 手工业2.()首先为服务管理理论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A. 服务业的客观蓬勃兴起B.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C. 信息技术和新技术层出不穷D. 企业间竞争的内涵的深刻转变3. 下列关于关系营销的说法错误的是()A.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关系营销悄然兴起B. 该理论建立在买者与卖者互动关系的基础之上C. 买卖双方的互动关系成为营销中最重要的因素D. 该理论对关系的管理将间接影响到顾客的购买行为。

4. 1960年,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A )最先给服务下定义为()A. 用于出售或者是与产品连带出售的活动、利益或满足感B. 直接提供满足(交通、租房)或者与有形商品或其他服务一起提供满足的不可感知活动C. 可被独立识别的不可感知活动,为消费者或工业用户提供满足感,但并非一定要与某个产品或服务连在一起出售D. 服务是指或多或少具有无形特征的一种或一系列活动,通常(但并非一定)发生在顾客与服务的提供者及其有形的资源、商品或系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便解决消费者的有关问题。

5. 尽管不同研究者、不同机构对服务的定义可能有所区别,但从其本质上看,都认为()A. 服务是用于出售或者是与产品连带出售的活动、利益或满足感B. 服务是直接提供满足(交通、租房)或者与有形商品或其他服务一起提供满足的不可感知活动C. 服务可被独立识别的不可感知活动,为消费者或工业用户提供满足感,但并非一定要与某个产品或服务连在一起出售D. 服务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为目的,是以人的活动为基础的为消费者提供满足的过程。

6. 格罗鲁斯将服务分为()A. 高接触度服务、中接触度服务和低接触度服务B. 纯粹的实体产品、纯粹的服务、伴有产品的服务和附带服务的实体物品C. 显性服务和隐性服务D. 有形服务和无形服务7. 理查德?蔡斯(Richard B. Chase)在1978 年根据顾客对服务推广的参与程度的分类,其中银行、律师、房地产经纪人等所提供的服务属于()A. 高接触度服务B. 中接触度服务C. 低接触度服务D. 显性服务8. 按照G?利恩?肖斯塔克对服务的分类,汽车、电视机属于()A. 纯粹的实体产品B. 附带服务的实体物品C. 伴有产品的服务D. 纯粹的服务9.按照格罗鲁斯对服务的划分,票据处理、质量问题处理、服务补救、抱怨处理等服务属于()A. 隐性服务B. 显性服务C. 有形服务D. 无形服务10.从服务营销双方性质的角度,对服务业分类,其中最为普遍的一种方式是()A. 以卖方相关为基础的分类方式B. 以买方相关为基础的分类方式C. 以服务相关为基础的分类方式D. 以顾客相关为基础的分类方式(二)多项选择题1.理查德·蔡斯(Richard B. Chase)在1978 年根据顾客对服务推广的参与程度将服务分为()A. 高接触度服务B. 较高接触度服务C. 中接触度服务D. 低接触度服务2. G?利恩?肖斯塔克(G. Lynn Shostack)将服务分为()A. 纯粹的实体产品B. 附带服务的实体物品C. 伴有产品的服务D. 纯粹的服务3. 科特勒提出服务具有的特征是()A. 无形性B. 不可分性C. 易变性D. 时间性4.服务的基本特征有()A. 无形性B. 差异性C. 生产与消费不可分离D. 不可储存性5. 服务经济的迅速发展是社会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体而言可以归纳包括()。

“物美质优”判断偏差对次优食物浪费的影响心理机制及应对策略

“物美质优”判断偏差对次优食物浪费的影响心理机制及应对策略

“物美质优”判断偏差对次优食物浪费的影响心理机制及应对策略一、本文概述在当前社会中,食物浪费问题日益严重,其中“物美质优”判断偏差对次优食物的浪费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这种判断偏差通常表现为消费者在购买和食用食物时,过分追求所谓的“高品质”和“高档次”,而忽视了食物本身的营养价值和实际需求,从而导致大量次优食物被浪费。

为了深入探讨这一问题的心理机制,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本文将对“物美质优”判断偏差的心理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分析,探讨消费者在购买和食用食物时的心理过程,以及影响判断偏差的因素,如社会文化背景、个人价值观念、消费习惯等。

同时,还将分析消费者对于次优食物的认知偏差和态度转变过程,以揭示其背后的心理动因。

本文将关注次优食物浪费对资源、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通过数据分析和案例研究,揭示次优食物浪费的严重性及其对资源利用效率、环境压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这将有助于增强公众对食物浪费问题的认识和重视。

本文将提出一系列应对“物美质优”判断偏差和次优食物浪费的策略和建议。

这些策略包括提高消费者的食物营养知识、培养合理的消费观念、优化食品生产和流通环节、加强政策引导等。

通过实施这些策略,旨在减少次优食物的浪费,提高食物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旨在深入剖析“物美质优”判断偏差对次优食物浪费的影响心理机制,并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期望为减少食物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物美质优”判断偏差的概念界定“物美质优”是一个普遍被人们接受的消费理念,它指的是商品或服务在品质和价值上的优越性。

然而,在实际的消费过程中,消费者对于“物美质优”的判断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判断偏差。

这种判断偏差,我们称之为“物美质优”判断偏差。

判断偏差指的是个体在决策过程中,由于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判断结果与实际情况产生偏差的现象。

次优原理

次优原理

次优理论2009年07月17日星期五14:56一,次优理论的建立及其发展次优与扭曲像是一对孪生姐妹那样,经常同时被经济学家们提及.由于扭曲的存在,边际社会收益与边际社会成本之间存在差异,经济的效果不仅仅由资源来决定,相反,市场存在着如生产和消费具有外部效应,一些商品具有公共物品特征,垄断现象以及信息的不完全等.这时,一国实现的均衡显然劣于最优均衡,这样的均衡被称为次优均衡.这表明政府有了采取干预政策的空间,但是根据次优理论的说法,先验地采取自由贸易或保护贸易都不一定能达到真正的次优状态,即不能真正地改善经济和福利状况.萨缪尔森(P. A. Samuelson, 1947)提供了次优理论的基础.他假设了一项福利政策,其目标可以用一个社会福利公式来表示:(12-6)同时,个人的效用由其消费束决定.如果仅受最初的资源和技术水平限制,也即市场为完全竞争状态时,MRS=MRT,最大化目标函数即可得到最优解.但是萨缪尔森意识到现实情况与最优条件间的差距,他指出"最优条件的子集中的一个给定分歧,会使得其余的条件发生改变."[22]李普西和兰卡斯特(R. G. Lipsey and K. Lancaster, 1956)总结前人的理论分析,正式创立了次优理论.他们定义次优理论包含的内容是:"如果在一般均衡体系中存在着某些情况,使得帕累托最优的某个条件遭到破坏,那么即使其他所有帕累托最优条件得到满足,结果也未见得是令人满意的.换句话说,假设帕累托最优所要求的一系列条件中有某些条件没有得到满足,那么,帕累托最优状态只有在清除了所有这些得不到满足的条件之后才能达到." 即,如果帕累托最优的某一条件不能满足,只能在背离帕累托最优其他条件的情况下寻求较佳状态,该状态可被叫作"次优".李普西和兰卡斯特用MRS=kMRT这一简化形式来表示帕累托最优无法成立时的次优均衡状态(为简单起见,k被认为是常数).通俗而言,次优理论的含义是:"假设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需要满足十个假设条件,如果这些条件至少有一个不能满足(即被破坏掉了),那么满足全部剩下来的九个条件而得到的次优状态,未必比满足剩下来的九个条件中一部分(如满足四个或五个)而得到的次优状态更加接近于十个条件都得到满足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23]即如果不能满足所有的条件,对其他条件的改善,效果是不确定的.李普西和兰卡斯认为,从次优理论可以引申两个推论:(1)没有一个先验的判定各种状态中何者更有效率的办法,只要这些状态满足帕累托效率的某些条件,而并没有满足另一些条件;(2)也没有先验的办法判定,不满足帕累托效率中的任何条件的各种状态的优劣,特别是不能肯定对所有帕累托条件作相同方向上和数量上的背离,其状况一定优于在数量上和方向上有不同背离的状况.[24]米德(J. E. Meade,1956)则认为有些效果部分仍是可以确定的,即改变了某一条件所带来的整体福利影响可以被确定,但前提是对其他条件的影响可以计算出来.[25]格林威尔德和斯蒂格里兹(B. Greenwald and J. E. Stiglitz, 1986)则指出分析由不完全信息所造成的扭曲通常和分析技术造成的外部性十分相似,这样类比的分析通常可以帮助了解政府干预的福利变化结果.[26]霍夫和利昂(K. Hoff and A. B. Lyon, 1994)对李普西和兰卡斯特的次优理论作了补充,他们指出如果扭曲的产生源自于逆向选择或道德奉献等,则扭曲的程度与财富的分配相关.于是从李普西和兰卡斯特的次优理论发展出第二个次优理论:如果达到帕累托最优的交易受到限制,那么体现最优财富分配的边际等式也会发生变化.比如如果一个经济中扭曲是由于个人所持财富太缺乏,则一项税收转移政策可能使得每个人的境况都有所改善,即使该项税收会导致该经济中一个新的扭曲.[27]二,作为次优政策的贸易政策巴格瓦蒂是将次优理论运用到贸易政策当中来的先驱.他在阐述贸易政策对于提高一国福利的作用之时,也指出绝大多数的情况下,贸易政策都是次优而不是最优的选择.只有当一国大到可以用其国内政策来影响国际价格时,其贸易政策才可能是最优政策.巴格瓦蒂还认为对于纠正每一种扭曲的政策,是可以对其福利效果进行排序的.比如对于贸易扭曲,往往来源于贸易中的垄断,所以最优的政策是关税,而次优的政策为征收生产的国内税与补贴,或者是要素国内税加补贴;生产扭曲来源于生产外部性,因此生产的国内税加补贴则成为最优政策,而其他两种政策成为次优,消费税与补贴的政策则不会有效果.图12-1 贸易政策选择假定存在生产的外在性,如图12-1,Pw是世界市场价格,该国供给曲线S在此价格水平上产出为q0,消费量为c0.这是一种次优状态,因为在这一产量的社会边际成本低于进口成本和消费的边际效益,按照巴格瓦蒂的说法,此时是DRTDRT=FRT,即消费扭曲.在缺乏关于成本和需求的必要信息时,人们不能准确判断征收关税的效果是比自由贸易时的扭曲要好一些还是坏一些.显然,从效果上看,关税措施是次于补贴的,因为关税不像补贴那样紧紧盯住扭曲之源进行纠正,并且还产生伴随性扭曲.不过,小额的关税有可能会好一些,尽管小额关税并非"最佳".仍如图12-1所示,假定是征收一种较低的"次优"关税t*(即t*FRT >DRS,但是,这两种扭曲都比由未经纠正的生产外部性或由实施完全抵消性关税引起的消费扭曲要小.在《扭曲和福利的一般理论》一文中,巴格瓦蒂这样总结各种贸易政策的福利排序:(1)当限制条件是贸易水平时,关税最优,其他对生产,消费或者要素的国内税与补贴为次优政策.(2)当限制条件是生产水平时,生产的国内税收与补贴为最优政策,关税或者要素国内税与补贴为次优政策,消费的国内税与补贴将不产生作用.(3)当限制条件是消费水平时,最优政策是消费国内税与补贴,关税降为次优,而生产或要素的国内税与补贴都不会发生效用.(4)当限制条件为生产要素时,对要素征收国内税与补贴则是最优政策,生产国内税与补贴为次优,而关税作为一种贸易的补贴则成为再次,消费税与补贴则根本没有作用了.[28]同时,巴格瓦蒂还指出,不同的扭曲之间是无法直接相比较的,这也符合次优理论的思想.菲斯和汤普森(R. L. Faith and E. A. Thompson, 1981)曾对次优的限制条件问题提出过异议.他们用一个一般模型来说明,传统次优论者们所主张的对每一种经济中的不完全性(即扭曲)都对应给出一个独立政策来予以纠正的观点并不正确.[29]克里什纳和帕纳加里亚(P. Krishna and A. Panagariya, 2000)将关于次优政策的各家理论进行了整合,得出了一些相关的结论,他们认为,在最优化的过程中,数量扭曲和价格扭曲对经济的影响渠道是不相同的,所以对实施的次优政策也要进行不同的分析.而且,在有些条件下,一些部门所存在的扭曲对其他部门并不会造成影响,无需进行政策干预.[30]次优理论不支持矫正性政策,是因为按照次优理论,正确的政策应该在多大程度上以及按什么方向偏离最优条件是无法确定的,要消除所有扭曲是不可能的,仅仅消除一项或几项扭曲则未必能改善资源配置状况.任何有效的政策措施必须放在整个经济的范围内加以分析,有时什么都不做反而比单一方向(即只满足某一项或某几项约束条件)的政策干预更有效.用一项扭曲(如利息所得税减免)来矫正另一项扭曲(如利率压低)未必能改善资源配置状况,有时可能更糟.三,扭曲理论和次优理论的启示扭曲理论和次优理论确立了关于贸易政策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和基本观点,给市场完美假设和完全竞争带来了冲击.扭曲理论确证了市场的不完全性,为政府干预提供了空间;而次优理论进一步明确了干预的方向,手段,程度和有效性的界限.但是,扭曲理论和次优理论始终是以帕累托最优为准则,以完美市场为参照系,忽略了现实经济贸易中的非经济因素,对实际贸易政策的阐释力仍是有限的.过度的贸易干预将产生新的扭曲.无论如何,扭曲理论和次优理论为贸易政策的制定和运用提供了一些启示: (1)消除一种或数种贸易限制并不一定获得比原来更好的效果,重要的是贸易政策之间的协调,全面的改革优于局部的改革.(2)自由放任不能对内生性扭曲有所作为,而过度的贸易干预将产生新的政策性扭曲.(3)贸易政策工具的选择须以实际的综合效果为首要原则,因为针对具体的一种扭曲存在着政策排序的问题.[22] Samuelson, Paul A.(1947), Foundations of Economic Analysi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enlarged edition 1983. Chapter 8.[23] Lipsey, R.G. and K. Lancaster (1956), "The general theory of the second-best",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Vol. 24, pp.11-32.[24] Lipsey, R.G. and K. Lancaster (1956), "The general theory of the second-best",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Vol. 24, pp.11-12)[25] Meade, J. E. (1955), Trade and Welfare (with Mathematical Supplemen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 107.[26] Greenwald, Bruce C and Joseph E Stiglitz (1986), "Externalities in economie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and incomplete market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 101, No. 2, pp. 229-64.[27] Hoff, Karla and Andrew B. Lyon (1994), "Non-leaky buckets: optimal redistributive taxation and agency costs." NBER Working Paper, No. 4652.[28] Bhagwati, Jagdish N. (1971), "The generalized theory of distortions and welfare", in Jagdish Bhagwati et al. (1971, eds), Trade, Balance of Payments and Growth, Amsterdam: North-Holland, pp. 69-90.[29] Faith, Roger L. and Earl A. Thompson (1981), "A paradox in the theory of second best", Economic Inquiry, Vol. XIX (April 1981), pp. 235-244.[30] Krishna, Pravin and A. Panagariya (2000), "A unification of the second best result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Vol. 52, No.2, pp. 235-257.。

相关市场的界定方法

相关市场的界定方法

相关市场的界定方法三、相关市场界定的方法如何正确有效地界定相关市场,各国反垄断执法机构都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作为反垄断法律制度发源地的美国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在反垄断案件的审判中先后提出了多种界定相关市场的方法或者理论。

这些方法和理论又不断地在各国的反垄断实践中得到应用和完善。

我们从历史演进的视角,介绍各种相关市场界定的方法。

1.需求交叉弹性法需求交叉弹性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

需求交叉弹性是需求交叉价格弹性的简称,它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若以X、Y代表两种商品,Exy表示需求交叉弹性系数,Py表示Y商品的价格,ΔPy表示Y商品价格的变动量,Qx表示X商品原来的需求量,ΔQx表示因Y商品价格的变动所引起的X商品需求量的变动量,则需求交叉弹性系数的一般表达式为:Exy=(ΔQx/Qx)/(ΔPy/Py)=x商品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y商品价格变化的百分比。

它反映了相应于其他商品价格的变动,消费者对某种商品需求量变动的敏感程度,其弹性系数定义为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另外商品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交叉弹性系数可以大于0、等于0或小于0,它表明两种商品之间分别呈替代、不相关或互补关系。

根据这个理论,如果一种商品的价格稍稍发生变化,这个变化就会引起消费者对其他商品的需求。

这种情况就可说明,这些商品之间存在很重要的竞争关系,从而可以被视为属于同一个商品市场。

需求交叉弹性反映了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或者服务时一种变化的可能性。

因此,需求交叉弹性是合理可替代性的表现。

美国法院的判决指出,“在评价合理的可替代性时,除了考虑商品的价格、用途以及商品的质量等因素外,一种商品和另一种商品之间的需求交叉弹性也可以说明合理的可替代性。

”2.价格关连性检验法如果商品X与商品Y同属于一个市场,那么它们的价格变化应该有着密切的联系。

替代性商品在价格之间的关连性特征可以用来界定商品和地域市场。

当然两种商品的价格变化即使存在某种数理关系,并不能当然得出两者间的竞争性结论。

次优理论

次优理论
次优理论表明,在不可改变的扭曲因素的影响下,如果有充分的信息且执行成本很小,那么将这些扭曲因素 加以考虑,就会得到在扭曲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值解(即次优解)。但是,由于信息的不充分性以及经济产品之间 替代和互补的复杂性,我们不可能动态定向找到次优条件对应的次优解,从而福利经济学寻找社会福利最大化的 目标只是一个空想。
次优理论针对如何设计转轨方式,主流经济学家认为,市场经济机制能使资源配置最优,而且市场机制的建 立也是越快越好。快速转轨的代价是最小的,也是最优的选择。所以一旦确立了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最优的选择 是一夜之间完成转轨。任何能快速达到市场化改革目标的手段都是最优的选择。由此导致了苏联经济转轨中的休 克式疗法的出现。休克式疗法是最优理论的体现:竞争性市场机制是最优的目标模式,而且选择达到这一目标的 最优方式是尽快抛弃原有体制中的各种约束因素,迅速实现竞争性市场机制。这样的选择相对于其他方式是一个 最优选择。几个月内苏联就打破了原有体制,全面地建立市场机制。这样的经济转轨在短期内的损失是很大的, 但是长期看却是最优的。
历史来源
◆次优理论(Theory of Second Best)
西方学者承认,存在着诸如垄断、外在性、公共物品等若干导致市场经济失灵的因素。但他们又声称,在这 种情况下,通过适当的微观经济政策可以修正市场失灵的不足之处。例如,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写道:“现实 中存在着许多情况,使市场达不到完全竞争的状态。其中三种最重要的是不完全竞争,如垄断,外部效应,如污 染,以及公共物品,如国防和公路。在每一种情况下,市场失灵都会导致生产或消费缺乏效率,而政府则可以起 到医治疾病的有用作用。”言下之意不外乎是,国家对微观经济政策的执行可以弥补现实经济和完全竞争模型的 假设条件之间的差距,因而能使经济达到或接近于帕累托最优状态。

工商管理相关理论

工商管理相关理论

1、SWOT分析的基本理论SWOT是一种分析方法,用来确定企业本身的竞争优势(strength),竞争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从而将公司的战略与公司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结合。

因此,清楚的确定公司的资源优势和缺陷,了解公司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对于制定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竞争优势(S)是指一个企业超越其竞争对手的能力,或者指公司所特有的能提高公司竞争力的东西。

例如,当两个企业处在同一市场或者说它们都有能力向同一顾客群体提供产品和服务时,如果其中一个企业有更高的赢利率或赢利潜力,那么,我们就认为这个企业比另外一个企业更具有竞争优势。

竞争劣势(W)是指某公司缺少或做的不好的东西,或指某种会使公司处于劣势的条件。

公司面临的潜在机会(O):市场机会是影响公司战略的重大因素。

公司管理者应当确认每一个机会,评价每一个机会的成长和利润前景,选取那些可与公司财务和组织资源匹配、使公司获得的竞争优势的潜力最大的最佳机会。

危及公司的外部威胁(T):在公司的外部环境中,总是存在某些对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市场地位构成威胁的因素。

公司管理者应当及时确认危及公司未来利益的威胁,做出评价并采取相应的战略行动来抵消或减轻它们所产生的影响。

2、4R营销艾略特·艾登伯格提出4R营销理论。

4R理论以关系营销为核心,重在建立顾客忠诚。

它阐述了四个全新的营销组合要素:即关联(Relativity)、反应(Reaction)、关系(Relation)和回报(Retribution)。

4R理论强调企业与顾客在市场变化的动态中应建立长久互动的关系,以防止顾客流失,赢得长期而稳定的市场;其次,面对迅速变化的顾客需求,企业应学会倾听顾客的意见,及时寻找、发现和挖掘顾客的渴望与不满及其可能发生的演变,同时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以对市场变化快速作出反应;企业与顾客之间应建立长期而稳定的朋友关系,从实现销售转变为实现对顾客的责任与承诺,以维持顾客再次购买和顾客忠诚;企业应追求市场回报,并将市场回报当作企业进一步发展和保持与市场建立关系的动力与源泉。

次优食品营销干预策略的有效性探究:来自元分析的证据

次优食品营销干预策略的有效性探究:来自元分析的证据

次优食品营销干预策略的有效性探究:来自元分析的证据目录一、内容描述 (2)1. 研究背景 (3)2. 研究目的与意义 (4)二、文献综述 (4)1. 食品营销现状 (5)2. 次优食品定义及特点 (7)3. 营销干预策略概述 (7)4. 元分析方法在策略有效性研究中的应用 (9)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0)1. 研究设计 (11)2. 元分析方法的运用 (12)3. 数据来源与筛选标准 (13)四、次优食品营销干预策略的有效性分析 (14)1. 策略分类及特点 (15)2. 各策略的有效性评估 (17)3. 策略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 (18)五、元分析结果与讨论 (19)1. 元分析结果 (21)2. 结果解读与讨论 (22)3. 与其他研究的对比 (23)六、次优食品营销干预策略的优化建议 (24)1. 营销策略的改进方向 (25)2. 实施过程中的关键要素 (27)3. 政策支持与监管措施 (28)七、结论与展望 (29)1. 研究结论 (30)2. 研究不足与展望 (31)一、内容描述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次优食品营销干预策略的有效性,通过综合分析现有文献和数据,为食品营销领域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在内容安排上,本文首先对次优食品的定义进行明确界定,指出其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份额,但由于各种原因(如品牌知名度、产品质量等)而未能成为主导地位。

文章详细回顾了次优食品营销干预策略的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包括目标市场选择、定价策略、促销手段等方面。

在理论分析部分,本文梳理了市场营销的基本原理和策略,以及次优食品在市场中的特殊地位和挑战。

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了成功实施次优食品营销干预策略的企业经验,为其他企业提供借鉴和参考。

在实证研究部分,本文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次优食品营销干预策略的有效性进行了系统评估。

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文章揭示了不同策略类型对次优食品销售量、市场份额和消费者认知等方面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这些影响背后的原因和机制。

次优替代方案

次优替代方案

次优替代方案引言在项目开发或决策过程中,我们经常遇到需要选择最佳解决方案的情况。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最佳解决方案可能无法实现,或是受到限制。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考虑使用次优替代方案来解决问题。

本文将介绍次优替代方案的概念、选择原则以及如何实施。

什么是次优替代方案?次优替代方案是在面临无法实现最佳解决方案时选择的次佳方案。

这通常是由于成本、时间、技术或资源等方面的限制所导致。

次优替代方案可能会牺牲一些标准、性能或理想的特征,但是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满足了需求。

选择次优替代方案的原则在选择次优替代方案时,我们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 确定需求首先,我们需要确保对需求有清晰的理解。

这包括功能需求、性能需求、时间限制、资源限制等。

只有明确了需求,我们才能更好地评估可行的替代方案,并选择最适合的。

2. 评估可行性在面临次优替代方案时,我们应该评估其可行性。

这包括技术可行性、资源可行性、成本可行性等。

我们需要考虑当前的技术栈、可用资源和可接受的成本范围。

3. 优缺点权衡在选择次优方案时,我们需要权衡其优缺点。

我们应该考虑替代方案的优势和劣势,并与最佳方案进行对比。

有时候,通过牺牲一些功能或性能可以获得更低的成本或更快的实施时间。

4. 风险评估同时,我们还需要评估次优方案的风险。

可能存在一些风险,例如技术限制、兼容性问题或是对后续发展的影响。

我们需要全面评估这些风险,并确定是否能够接受。

如何实施次优替代方案?一旦我们选择了次优替代方案,我们需要制定实施计划并进行具体的操作。

下面是一些步骤和注意事项:1. 收集和整理必要的资源和工具首先,我们需要收集和整理实施次优替代方案所需的资源和工具。

这可能包括软件、硬件、人员等。

确保所有必要的资源都齐备,以便顺利执行。

2. 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在实施次优替代方案之前,我们需要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

这包括任务分配、时间表、风险评估和应对措施等。

确保所有实施细节都得到仔细考虑和规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市场界定中的次优替代品选择研究摘要、界定相关市场是对垄断行为进行评估审查的关键环节和基础性工作,相关市场范围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反垄断判定结果。

在相关市场界定中,如何合理选择次优替代品并对其进行排序一直是困扰学术界和司法界的难题。

本文系统研究了相关市场界定中次优替代品选择和排序的主要方法,比较了各种方法的适用性,并提出了对次优替代品进行选择和排序的一般步骤。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可口可乐汇源案为例,采用SEDS模型估计了相关产品的需求弹性,并对次优替代品选择的主要方法和步骤进行了验证。

关键词、相关市场界定;次优替代品选择;需求弹性;SEDS模型中图分类号、F2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169(2014)04001208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横向并购反垄断控制中的效率抗辩研究”(11FJL013);山东大学青年学术团队项目“转型期中国反垄断问题研究”(IFYT12072)作者简介、余东华,经济学博士,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济南250100);张海东,山东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一、引言反垄断意义上的相关市场(RelevantMarket)是指同类或密切替代的产品(或服务)彼此施加竞争约束的范围。

相关市场范围的大小,往往直接影响到反垄断执法的判决结果。

现阶段主流的相关市场界定方法是SSNIP方法,即“小而显著的非暂时性价格上涨”(SmallbutSignificantandNontransitoryIncreaseinPrice ),也称为“假定垄断者测试”。

SSNIP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假定存在一个垄断企业,从一个较窄的初始市场开始,对其产品施加一个小而显著的非暂时性的价格提升,如果其利润下降,则依次加入次优替代品,重复提价过程,直到垄断企业有能力实施一个小而显著的非暂时性的价格提升而不会导致利润下降为止,此时市场中的产品构成一个相关市场。

在相关市场界定中,次优替代品的选择和排序是关键环节,也是困扰学术界和司法界的难题。

所谓次优替代品(NextbestSubstitute),是指在初始产品不构成相关市场时,按照对初始产品替代性由大到小顺序所排列出的一系列备选产品。

解决次优替代品排序问题,即是解决逐个加入备选产品的路径选择问题,按此路径,依次向初始产品市场加入备选产品,市场的需求弹性会越来越小,直到需求弹性小于某一临界值时,假定垄断者就能够提价而不会导致利润下降,此时市场中的产品即构成相关市场。

次优替代品选择不当,可能导致相关市场界定产生两类错误、一类错误是忽视了对初始产品替代性大的备选产品,持续地向初始产品市场加入替代性较小的备选产品,当备选产品的数量足够多时,其整体可能占所消费同类产品的较大比例,此时仍可能得到假定垄断者可以实施提价的市场范围,但以此作为相关市场是错误的,人为缩小了相关市场范围;二类错误是延迟加入了对初始产品替代性大的备选产品,在加入几种不必要的替代性较小的备选产品之后,加入替代性大的备选产品,得到相关市场范围,而实际情况可能是,直接加入替代性大的备选产品就可得出相关市场范围。

延迟加入替代性大的备选产品,人为扩大了相关市场范围,违背反垄断法执法中的最小相关市场原则。

由此可见,次优替代品的选择和排序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准确地界定出相关市场范围。

学术界关于次优替代品选择和排序问题的讨论,还停留在考察各种备选产品对于初始产品替代性的大小上,缺乏系统深入的专门研究。

Stigler认为,两种产品之间的替代性大,其价格变化趋势也应该相似,故可将价格相关性分析用于相关市场界定。

价格相关性分析用于相关市场界定时,缺少精确的阈值,难以明确地说明价格在何种程度上相关时产品构成相关市场。

需求交叉价格弹性是直观地表示备选产品对初始产品提价反应程度的变量,该弹性值越大,产品之间的替代性往往越强。

但Werden认为,如果某备选产品需求量很小,初始产品提价后,它获得相对于自身需求量很大比例的需求量提升,但需求量提升的绝对数量可能很小,这种情形限制了需求交叉价格弹性的适用性。

Willig指出,需求交叉价格弹性与自需求价格弹性之比,度量了一种产品提价后需求量在两种产品之间转移的份额,该比例的绝对值越大,说明两种产品之间的竞争程度越大,其替代性也就越大。

因而这一比值也可以作为判断次优替代品顺序的标准之一。

Shapiro把初始产品提价后备选产品新增需求量与初始产品损失需求量之比称为分流率,认为分流率能够表示两种产品之间的替代性大小,从而可以作为次优替代品排序的依据。

但是该方法只注重产品的需求量变化,没有综合考虑价格对于替代性的影响。

Ivaldi认为,如果备选产品的种类较少,可以尝试按照不同的顺序依次把次优替代品纳入到相关市场界定中,检查可能出现的多种结果,得出合理的相关市场范围。

但是,如果备选产品种类较多,这种方法的计算量将大幅度增加,有时甚至难以操作,这时候相关市场界定结果的可信度就降低了。

在相关市场界定中,如何合理选择次优替代品并对其进行排序仍然是困扰学术界和司法界的难题。

本文将对次优替代品排序的方法进行系统研究,讨论次优替代品排序中的一般步骤与主要方法,探讨不同情形下合理的排序方法,并以可口可乐汇源案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为我国反垄断法执行中的相关市场界定环节提供借鉴和参考。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余东华,等、相关市场界定中的次优替代品选择研究――以可口可乐汇源案为例二、次优替代品选择和排序方法研究我们根据相关市场界定中“假定垄断者测试”的经济学原理、次优替代品的经济学含义以及次优替代品选择在相关市场界定中所起的作用,从产品功能性、价格相关性和需求弹性等三个视角,提出3大类共6种次优替代品选择和排序方法。

(一)产品功能替代性分析不同产品对消费者而言具有替代性,是因为其功能可以满足消费者相同或类似的需求。

从产品功能上区分,替代品可以分为完全替代品和不完全替代品。

完全替代品是指两种产品的功能完全相同,对于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言没有任何差异。

不完全替代品是指两种产品只能满足消费者相类似的需求,或者当某产品具有多种功能时,另一种产品只具有部分与该产品相同或类似的功能。

在相关市场界定的次优替代品排序中,完全替代品因其可以满足消费者完全相同的需求,相比于不完全替代品,在次优替代品中应排在前列。

采用产品功能替代性分析方法对次优替代品进行排序的优点是,结果直观透明,操作简单,易于理解;缺点是不够精确,缺乏可信证据,可能导致相关市场界定的偏误。

(二)价格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是反映两变量之间相关程度的统计指标,相关系数较大的两变量之间相关性较强。

初始产品和备选产品之间的价格相关系数反映了两者间的替代性大小,如果备选产品对初始产品的替代性较大,它们的价格变化趋势应该相似,反映在相关性上即两种产品间的价格相关系数较大。

这样,可以通过比较初始产品和备选产品之间的价格相关系数,进行次优替代品的选择和排序。

价格相关性分析的优点在于操作简单,对数据要求较低,只需要价格的时间序列数据即可。

但是价格相关系数不具有明确的经济学含义,两种产品之间的价格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共同影响,出现“伪相关”的情况。

同时,两种产品相互之间的需求交叉价格弹性往往是不对称的,但是两种产品之间的价格相关系数只有一个,这些都降低了价格相关系数的可信度。

因此,价格相关性分析可以在数据缺乏的情况下,作为辅助的标准用于次优替代品选择。

(三)需求弹性分析1需求交叉价格弹性分析。

需求交叉价格弹性是衡量产品之间替代性的一个基础变量。

在相关市场界定中,需求交叉价格弹性表示一定时期内,备选产品(j)的需求量的变动相对于初始产品(i)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需求交叉价格弹性越大,表明初始产品提价时,该备选产品需求量的增加相对于自身的比例越大,该备选产品对于初始产品的替代性越大,在次优替代品中越应该排在前面。

因此,需求交叉价格弹性可以作为次优替代品选择和排序的一个指标。

2计算价格权重的需求交叉价格弹性。

产品的价格是影响产品之间替代性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初始产品和备选产品价格相差较大时,价格往往蕴含着关于产品间替代性的丰富信息。

例如,某消费者一直使用某一高档牙膏,如果该高档牙膏价格上涨,导致该消费者转向购买其他牙膏,那么他更可能选择另一款价格相近的高档牙膏,而不是转向购买低档牙膏。

这里,价格相近暗含的信息是两种牙膏功能相似。

为衡量价格因素对产品之间替代性的影响,我们考虑将需求交叉价格弹性乘以相应的备选产品价格(ηjipj),即以备选产品的价格为权重,对次优替代品进行排序。

3需求量分流率分析。

需求交叉价格弹性是反映初始产品价格变化时,备选产品需求量的变动相对于其初始需求的比例。

如果某种备选产品需求量较小,当初始产品提价时,该备选产品得到一个较小的需求量提升,也可能使其具有较大的需求交叉价格弹性,此时以需求交叉价格弹性为标准就显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

这时,我们更希望知道某种备选产品新增的需求量相对于初始产品损失的需求量的比例(Δqj/Δqi),即分流率。

由于分流率是初始产品提价后才发生的,而相关市场界定往往是事前的判断,所以在实际中难以直接观察到分流率。

在假定垄断者提价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变量转换得到提价后的分流率、ΔqjΔqi=ΔqjqjqjΔqiqiqi=ΔqjqjpiΔpiqjΔqiqipi Δpiqi=ηjiqjηiiqi通过初始产品的需求量和自需求价格弹性以及备选产品的需求量和其相对于初始产品的需求交叉价格弹性,可以推算出假定垄断者提价时各备选产品相对于初始产品的分流率。

显然,某备选产品的分流率越高,其对初始产品的替代性就越强,在次优替代品的排序中,就越应该排在前面。

4销售额分流率分析。

在以分流率对次优替代品进行排序时,同样可以考虑价格对产品之间替代性的影响。

这里考虑以销售额形式表示的分流率(ηjiqjpjηiiqipi)来判断初始产品与备选产品之间的替代性,即比较当初始产品提价后,各备选产品增加的销售额占初始产品减少的销售额的比例来进行次优替代品排序。

可以从两个角度对上述四种基于需求弹性的次优替代品排序方法进行分类。

首先,方法1和方法2都是依据初始产品提价后,备选产品的需求增量相对于该备选产品自身需求的比例来确定次优替代品的排序,可称之为基于需求交叉价格弹性的方法;方法3和方法4都是依据初始产品提价后,备选产品的需求增量相对于初始产品流失量的比例来确定次优替代品的排序,称之为基于分流率的方法。

其次,方法1和方法3都是依据初始产品提价后备选产品的需求量的变化,来确定次优替代品的排序,称之为基于需求量的方法;方法2和方法4都是在初始产品提价后,在备选产品需求量变化的基础上加入价格作为权重,对次优替代品进行排序,称之为基于价格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