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处理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生化需氧量(BOD):好氧微生物在一定的温度、时间条件下,氧化分解水中有机物的过程中所消耗的游离氧的数量。
在一定条件下(20°C),单位体积废水中所含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完全分解所消耗的氧气的数量,单位为mg(O2)/L(废水)。
2.化学需氧量(BOD):化学氧化剂氧化有机物时所需的氧量。
用化学强氧化剂,在酸性条件下,将废水中的有机物氧化成CO2和H2O所消耗氧化剂中的氧量,为化学需氧量,单位为mg/L。
3.总磷(TP):污水中含磷化合物的总和。包括有机磷与无机磷两类。
4.总氮(TN):污水中含氮化合物的总和。它包括有机氮、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
5.凯式氮(KN):有机氮与氨氮的总和。
6.氨氮(NH3-N):污水中以游离氨(NH3-N)与铵盐(NH4+-N)的总和。
7.总需氧量 TOD:有机物被氧化成稳定氧化物时所需氧量,单位为O2mg/l。
8.总有机碳 TOC:水体中溶解性和悬浮性有机物含碳的总量。
9.活性污泥法:活性污泥法是以活性污泥为主体的污水好氧处理方法。在人工充氧条件下,对污水和各种微生物群体进行好氧连续培养,形成活性污泥,利用活性污泥的生物凝聚、吸附和氧化作用,分解去除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再将污泥与水分离,大部分污泥回流到曝气池,多余部分则排出活性污泥系统。
以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为基质,在溶解氧存在的条件下,通过微生物群的连续培养,经凝聚、吸附、氧化分解,沉淀等过程去除有机物的一种方法。
10.生物膜法:使细菌类微生物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类的微型动物附着在滤料或某些载体上生长繁殖,并在其上形成膜状生物泥-生物膜,主要用于去除水中溶解性的和胶体状的有机污染物。
11. 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混合液污泥浓度(MLSS):表示在曝气池单位容积混合液内所含有的活性污泥固体物的总质量,MLSS=M a+M e+M i+M ii。
12.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MLVSS):表示混合液中活性污泥有机性固体物质部分的浓度,MLVSS= M a+M e+M i。
13.污泥沉降比/30min沉淀率(SV):混合液在量筒内静置30min后所形成的沉淀污泥容积占原混合液容积的百分比,以%表示。
14.污泥容积指数/污泥指数(SVI):曝气池出口处混合液经30min静沉,每克干污泥所形成的污泥体积,以mL/g计,SVI=SV/MLSS。
15.污泥的比耗氧速率(SOUR):单位重量的活性污泥在单位时间内所能消耗的溶解氧量,单位为mgO2/(gMLVSS·h)。
16.BOD污泥负荷(NS):单位重量活性污泥在单位时间内承受的有机物总量,kgBOD5/(kgMLSS·d)。
17.BOD容积负荷(NV):单位曝气池容积在单位时间内承受的有机物总量,kgBOD5/(m3·d)。
18.泥龄/生物固体平均停(留时间(θC):曝气池内活性污泥总量与每日排放污泥量之比。
19.污泥回流比(R):从二沉池返回到曝气池的回流污泥量Q R与污水流量Q的比值。
20.曝气时间/反应时间(t/HRT):指污水进入曝气池后,在曝气池中的平均停留时间,h。
21.丝状菌性污泥膨胀:由于活性污泥絮体中丝状菌过度繁殖而导致的污泥膨胀。
22.动力效率(E P):每消耗1kw电能转移到混合液中的氧量,KgO2/(Kw·h)。
23.氧的利用效率(EA):通过鼓风曝气转移到混合液中的氧量占总供氧量的百分比,%。
24.氧的转移效率/充氧能力(EL):通过机械曝气装置的转动,在单位时间内转移到混合液中的氧量,kgO2/h。
25.厌氧生物处理:在无分子氧条件下,厌氧菌、兼性菌将有机物质降解至低化合态氧的过程。
26.投配率:每日投加的新鲜污泥体积占消化池有效容积的百分数。
27.稳定塘:经过人工适当修整的土地,设围堤和防渗层的污水池塘,主要依靠自然生物净化功能使污水得到净化的一种污水生物处理技术。
28.湿地处理系统:将污水投放到土壤经常处于水饱和状态而且生长有芦苇、香蒲等耐水植物的沼泽地上,污水沿一定方向流动,在流动的过程中,在耐水植物和土壤联合作用下,污水得到净化的一种土地处理工艺。
29.鼓风曝气:将由空压机送出的压缩空气通过一系列的管道系统送到安装在曝气池池底的空气扩散装置(曝气装置),空气从那里以微小气泡的形式逸出,并在混合液中扩散,使气泡中的氧转移到混合液中去;而气泡在混合液中的强烈扩散、搅动,使混合液处于剧烈混合、搅拌状态的曝气方式。
30.机械曝气:利用安装在水面上、下的叶轮高速转动,剧烈地搅动水面,产生水跃,使液面与空气接触的表面不断更新,将空气中的氧转移到混合液中的曝气方式。
31.水环境容量/水体纳污能力:在满足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条件下,水体所能接纳的最大允许污染物的负荷量。
32.生物滤池:以土壤自净原理为依据,在污水灌溉的实践基础上,经较原始的间歇砂滤池和接触滤池而发展起来的人工生物处理技术。
33.污泥含水率:污泥中所含水分的重量与污泥总重量之比的百分数。
34.湿污泥相对密度:湿污泥重量与同体积的水重量之比。
35.干污泥相对密度:干污泥重量与同体积的水重量之比。
36.污泥比阻:在一定压力下,单位过滤面积上,过滤单位质量的干固体所受的阻力。
37.固体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固体重量, kg/ (m 3/h )。
38.水体自净作用:水体在其环境容量范围内,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使排入的污染物质的浓度,随时间的推移在向下游流动的过程中自然降低。
39.污水的物理处理法:利用物理作用,分离污水中主要呈悬浮状态的污染物质,在处理过程中不改变其化学性质。
40.污水的化学处理法:利用化学反应作用来分离、回收污水中的污染物,或使其转化为无害的物质。
41.污水的生物处理法:利用微生物新陈代谢作用,使污水中呈溶解或胶体状态的有机污染物被降解并转化为无害的物质,使污水得以净化的方法。
42.污泥膨胀现象:当污泥变质时,污泥不易沉淀, SVI值增高,污泥的结构松散和体积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