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输送管道高后果区识别与评价释义
简述油气集输过程风险的识别与评价
简述油气集输过程风险的识别与评价油气集输过程是指从不同原油、天然气平台(或矿山)开采油气后,利用海管、海缆管道、油管等等传输方式,将油气输送到陆地终端点或排放装置,从而实现油气的交接和销售的过程。
它涉及到工艺设计、采油与储运管理、安全技术和维护管理等多个环节,伴随着巨大的投资和财务压力,全程风险和风险动态变化也是必然的。
油气集输过程风险的识别与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以风险控制的思想,结合企业的实际经营过程,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基础上,精确地发掘出项目识别、分析、评估和管控涉及油气集输过程所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建立一套合理、可行的风险控制预防机制。
首先,需要进行风险识别。
事前风险识别是指在项目开行之前实施,采用解剖方法分析系统边界,分析各种潜在的危险因素,建立完善的风险库,及时发现和识别各类风险,完成系统的风险识别工作。
紧接着是进行风险的分析,有时事前风险识别不能准确识别到真实存在的风险,此时就需要对风险进行分析,以便于辨识出危害项目安全,影响项目正常运作的隐患点和危害点,提出有效的缓解措施,降低项目运行中遇到的风险。
之后是油气集输过程风险的评价,采用定量的方法客观评估不同风险对投资和经营成果的影响,以确定管控风险的优先顺序。
有时候项目都会由于财务、技术、信息以及宏观的经济等方面的预期而产生一定的投资风险,评价这些市场风险是重要的,必要时可采用回收期及投资效益率等经济指标,低于投资返款时间和投资效益要求时,可以暂停、缩小或者取消相关项目实施。
最后,就是进行风险管控。
在油气集输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措施来管控风险,例如,采用设备的防护措施,定期对设备及技术进行检验和维护,采用技术装备先进的智能控制系统等等,达到良好的运行状态。
此外,在集输穿越海底的管道确立较高的安全标准,执行严格的定期维护管理制度,就可以做到油气集输安全运行。
简述油气集输过程风险的识别与评价
简述油气集输过程风险的识别与评价油气集输过程是指将油气从采油场或天然气井输送到加工厂或市场的过程,其过程涉及各类设备、管道、人员、环境等多个方面的风险。
在油气集输过程中,风险的识别与评价是保证集输安全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简述油气集输过程风险的识别与评价内容。
1. 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指对油气集输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分析、识别和分类。
风险识别应该全面、细致和客观,包括以下步骤:(1)确定系统边界:应明确油气集输系统的范围和管道走向,确定系统边界。
(2)收集信息:应搜集系统内各个环节的操作手册、设备技术资料、生产工艺流程、危险源清单等文件,以及现场调查、访谈等途径获得的信息。
(3)风险分类:应将已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并按照可能造成的危害类型对风险进行分类。
(4)风险评估:对分类后的风险进行评估,先简要评估发现的风险,再对关键风险进行深入评估,确定其可能发生概率和事件发生后的影响程度。
2. 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指根据风险识别所确定的危险源和可能产生的事件,对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风险进行评价。
其目的是确定隐患及风险的级别,为后续工作提供决策支持。
在风险评价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以下方面:(1)风险等级划分:评估风险后,按照评估结果,对风险进行分类、划分风险等级,以便实施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措施。
(2)关键风险分析:选择可能产生重大危害的关键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对关键风险进行具体分析,确定其可能发生的原因和可能造成的影响。
(3)压力管道的评价和控制:在风险评价中,需要对压力管道进行评价和控制,包括压力等级、管道管径、管道材质、管道安装、有关设施的维护等方面。
(4)环境风险评价:在风险评价中,需要对环境风险进行评估,包括废水、废气、噪声等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危害评估。
(5)风险控制措施:按照风险评估的结果,确定风险控制措施,包括改善设备、加强管理、优化工艺、加强培训等多种形式的控制措施。
总之,风险识别和评价是油气集输过程中确保安全的重要方法和步骤。
简述油气集输过程风险的识别与评价
简述油气集输过程风险的识别与评价
油气集输过程中存在着多种风险,包括技术风险、运营风险、环境风险等。
为了确保
油气集输过程的安全可靠,需要对这些风险进行识别与评价。
对于技术风险的识别与评价,需要对集输过程中的设备和技术方案进行全面分析。
这
包括对集输管道、阀门、泵站等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估,确定其是否具备足够的安全保
障措施。
还需要对集输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故和故障进行风险评估,如泄漏、爆炸等。
对于运营风险的识别与评价,需要对油气集输过程中的操作规程、监控系统等进行评估。
这包括对操作人员的培训情况进行考察,确保其具备足够的专业素养和应急处理能力。
还需对监控系统的完整性和灵敏度进行评估,确保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风险。
油气集输过程还存在环境风险,包括对地下水、土壤等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为了评估
这些风险,需要对潜在的污染源和排放途径进行识别和分析,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还需
对环境监测体系的完善性和准确性进行评估,确保能够及时发现和控制潜在风险。
在识别和评价油气集输过程中的风险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需要考虑集输过程
中的各个环节和设备,对其可能存在的风险逐一进行评估。
还需要考虑不同风险之间的相
互影响和累积效应,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还需要考虑风险评估的时间和经济
成本,选择合适的方法和工具进行评估。
油气输送管道高后果区识别与评价释义
油气输送管道高后果区识别与评价释义油气输送管道高后果区识别与评价是指对油气输送管道所处的环境、地质、植被及地下水资源进行调查与研究,以识别出油气输送管道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高后果区;并根据该高后果区的特征,进行评价,以便提出有效的防护措施,以减少或避免油气输送管道的不良影响。
一、地质因素:地表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层孔隙结构、地下水流动方向、地下水质及其影响等;
二、环境因素:森林、林下植被、野生动物、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影响也需予考虑。
油气输送管道高后果区识别与评价,首先需进行现场环境调查采集,对存在的现状进行分析,确定地质、环境条件和险情特征;其次利用各种海拔数据和街景图像等可视化技术,分析地貌特征,绘制景观图,进行区域空间识别;再次利用遥感技术以及GIS等系统,分析环境变化,识别油气输送管道的高后果区;最后根据高后果区的特征,进行评价,以便设计有效的防护措施,以减少或避免油气输送管道的不良影响。
油气输送管道高后果区识别与评价释义
油气输送管道高后果区识别与评价释义油气输送管道高后果区识别与评价是指对油气输送管道周边区域进行风险评估和分析,确定是否存在高后果区,并对其进行相应的评价与控制。
其中,高后果区被定义为可能引发严重事故,导致人员伤亡、环境破坏或财产损失的区域。
为了保障油气管道运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必须识别和评价管道周边的高后果区。
该工作的目的是定量评估可能发生的事故后果,从而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减少事故风险,确保公众安全和环境保护。
1.数据收集:收集相关的地理、地质、气象、人口和土地利用等信息,获取管道运行条件和潜在的事故发生可能性。
2.风险评估:基于收集到的数据,运用适当的风险评估方法进行分析,评估管道周边区域的风险水平。
常用的方法包括层次分析法、风险矩阵法和事件树/剖面法等。
3.后果分析: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频率和严重程度,评估事故对人员、环境和财产的潜在影响。
该分析需要考虑各种可能的事故情景,并确定可能引发高后果区的关键因素。
4.高后果区界定:根据风险评估和后果分析的结果,确定高后果区的范围和边界。
一般来说,高后果区是指可能受到事故影响的一定范围,该范围通常是一个半径或者一个区域。
5.评价与控制措施:根据高后果区的识别结果,评估现有的应急响应和安全措施的有效性,并提出改进建议。
这些措施可能包括警示标志、安全隔离区划、事故应急预案和社区公众教育等。
在油气输送管道高后果区识别与评价工作中,需要充分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和标准,并与相关管道运营单位、监管部门和社会各界进行有效沟通和合作。
同时,在识别与评价的过程中,还需要充分考虑本地区的特殊情况和条件,通过科学分析和综合评估,制定合理的风险防范和控制策略,确保油气管道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油气管道完整性管理全套PPT-4-高后果区识别-含实际案例
➢ 一级二类地区:户数在15户或以下的区段。
➢ 二级地区:户数在15户以上、100户以下的区段。
➢ 三级地区:户数在100户或以上的区段,包括市郊居住区、商 业区、工业区、规划发展区,以及不够四级地区条件的人口稠 密区。
31
1. 人口密集区
➢ (1)原油的毒性 ➢ 原油中含有大量的轻烃成分。在管输过程中,如果发生泄
漏,原油中的轻烃就会迅速挥发扩散,这些轻组分属于麻 醉性毒物,现场工作人员大量吸入石油气就会失去知觉。 ➢ 石油气体的中毒临界值规定为350mg/m3。
11
3. 毒性
➢ 当空气中的石油气体含量非常少(0.1%)时,即可感觉到 油气味;
➢ 天然气的燃烧速度很快,通常以火焰的传播速度来衡量。
➢ 甲烷在空气中的浓度为10%时,在直径为10mm的管道中,火焰 传播速度为110cm/s。
➢ 一般来说,管道尺寸越大,火焰传播速度越快,但到某一管径时 ,便不再增加;反之,当管道直径小到一定值时,火焰即不能通 过而熄灭。石油罐上的阻火器即是依照这个原理制成。
8
2. 易爆性
➢ 石油、天然气都属于易爆物质。当油气在空气中的浓度在 爆炸上限与下限之间,遇到引爆源时有爆炸危险。
9
2. 易爆性
➢ 绝大多数可燃气体的爆炸下限均小于10%,一旦设备泄漏,在空 气中很容易达到爆炸浓度而造成危险,所以将爆炸下限小于10% 的气体划为甲类;
➢ 少数气体的爆炸下限大于10%,在空气中较难达到爆炸浓度,所 以将爆炸下限大于等于10%的气体划为乙类。
➢ (3)信息填报:由指定人员根据现场情况,填报危害受体的 类型、数量及描述信息,进行高后果区登记。
简述油气集输过程风险的识别与评价
简述油气集输过程风险的识别与评价油气集输是指将油气从采油区输送到加工厂或终端用户的过程。
在油气集输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风险,例如泄漏、火灾、压力突变等。
这些风险可能会导致人员伤亡、设备损坏、环境污染等重大后果,因此需要对油气集输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价。
油气集输过程中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管道泄漏风险:管道泄漏可能会导致油气泄漏,造成环境污染、爆炸等灾害。
为了降低这种风险,需要检查管道的材料、工艺、接头等方面,确定管道的安全运行条件。
另外,还需要规定管道巡检、维护周期和方式,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2.火灾爆炸风险:油气在集输过程中可能会因为管道泄漏、静电放电等原因发生火灾、爆炸。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建立防火、爆炸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应急预案,并开展应急演练。
在采取这些措施的同时,还应保证人员的安全,防止意外发生。
3.压力突变风险:在油气集输过程中,压力突变可能会导致管道和设备的破坏。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需要对集输系统进行压力测试和应力分析,确保管道和设备的结构强度、密封性、稳定性。
另外,还需要通过安装安全阀、泄压装置等设备来预防压力突变。
4.气体中毒风险:在油气集输过程中,可能会发生气体泄漏,导致气体中毒。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需要对气体泄漏的可能性进行评估,同时规定室内燃气设备和通风系统的设计和建设标准,加强气体检测和监控,确保室内和采油区的人员安全。
综上所述,对于油气集输过程中的风险评价,应该采取系统工程的方法,全面考虑各种可能的风险因素,并制定相应的风险防控措施。
同时,还应制定应急预案和培训人员,提高应对突发事故的能力,确保油气集输的安全和顺畅进行。
高后果区识别
第十五条高后果区(HCA)识别
针对气源管道线路的完整性管理应首先从高后果区的识别和管理开始,重点针对高后果区管段开展工作,要通过分析管道的基础数据,找出管道的高后果区,识别高后果区存在的威胁,明确完整性管理重点
第十六条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是为了识别管道存在的危害,可能诱发管道事故的具体事件的位置及状况,找出管道的高风险段,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并按风险评估的结果进行排序,优化管道的完整性评价工作。
风险评价可采用专家评价法、相对评价法、场景评价法、概率评价法等,可进行系统的风险评价,也可以进行专项风险评价,如外腐蚀风险评价、第三方破坏风险评价等。
当管道发生显著变化时、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以及操作条件发生变化时,都应再次进行风险评价,还应将完整性评价的结果作为风险再评估的因素予以考虑,以便反映管道的最新状况。
成品油管道高后果区识别与管理实践
成品油管道高后果区识别与管理实践【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成品油管道高后果区的识别与管理实践。
在将介绍该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目的。
在将详细解释成品油管道高后果区的概念、识别方法、管理措施,并通过实践案例分析提供具体案例。
结论部分将强调成品油管道高后果区识别与管理的重要性、未来发展方向,并进行总结。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实践,可为相关领域的决策者和实践者提供参考,有效提升成品油管道高后果区的管理水平,保障管道运行和环境安全。
【关键词】成品油管道、高后果区、识别、管理、实践、案例分析、建议、重要性、未来发展、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成品油管道是国家能源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品油管道高后果区识别与管理是保障管道运行安全的关键环节。
由于成品油管道在运输过程中可能遭遇意外事故,一旦发生泄漏或爆炸等事故,可能给周围的环境和人民带来严重的危害。
加强对成品油管道高后果区的识别与管理非常必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成品油管道的建设和使用也在不断增加。
成品油管道高后果区的识别与管理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识别方法不够科学、管理措施不够完善等。
开展关于成品油管道高后果区识别与管理实践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介绍成品油管道高后果区的概念、识别方法、管理措施,并通过实践案例分析和应对措施建议,提出加强成品油管道高后果区识别与管理的必要性,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为进一步提升成品油管道运行安全水平提供参考。
1.2 研究意义成品油管道高后果区识别与管理是当前油气管道安全管理中一个重要且紧迫的问题。
通过对高后果区进行科学、系统的识别与管理,可以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提高油气管道安全性,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研究成品油管道高后果区的识别与管理具有以下几点重要意义:研究成品油管道高后果区的识别与管理能够从源头上预防事故的发生,减少事故对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
成品油管道高后果区的识别与管理可以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管控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提高管理措施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简述油气集输过程风险的识别与评价
简述油气集输过程风险的识别与评价1. 引言1.1 背景介绍现在的能源需求越来越高,油气作为主要的能源来源之一,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面临着各种风险。
油气集输过程是指从油气田到终端用户的整个输送过程,包括采集、加工、运输等环节。
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诸如泄漏、爆炸、火灾等风险,一旦发生可能会对人员安全、环境保护和设备设施造成严重影响。
对油气集输过程中的风险进行及时的识别和评价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对风险进行评估,才能有效地减少事故的发生,提高整个生产过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介绍油气集输过程中常见的风险以及风险识别和评价的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应对措施的讨论,希望能够为油气行业的安全生产提供一些帮助和参考。
在全球能源日益紧张的情况下,油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但同时也需要我们更加重视风险管理工作,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和稳定。
2. 正文2.1 油气集输过程的风险油气集输过程中存在着多种潜在风险,这些风险可能会对生产运营造成严重影响。
油气集输管道的泄漏是一种常见的风险,可能导致环境污染和安全事故。
管道堵塞也是一个常见问题,可能会导致生产中断和设备损坏。
油气集输设备的老化和失效也会带来一定风险,需要及时进行检修和更换。
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也是潜在的风险因素,可能对集输过程造成影响。
为了有效应对这些风险,需要对风险进行全面的识别和评价。
可以通过对油气集输系统进行全面的风险分析,包括系统的构成、运行情况和环境影响等方面,识别潜在风险点。
可以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如风险评估软件和模拟工具,对风险进行定量评估,为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油气集输过程中存在着多种风险,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识别和评价,以保障生产安全和环境保护。
通过科学的风险管理,可以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提高生产效率和安全性。
2.2 风险识别方法风险识别方法是油气集输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系统地识别,能够有效地降低事故和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油气输送管道高后果区识别划分标准探讨
油气输送管道高后果区识别划分标准探讨发布时间:2021-12-29T07:54:16.793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24期作者:鲁晓明[导读] 地质、洪水、台风等恶劣天气极易对管道造成伤害,因此建议我们管道保护工养成良好的每天查看天气预报、关注阶段性气候的习惯,尤其是在暴雨、台风等天气后要第一时间到灾害易发管段现场查看,确保能及时发现恶劣天气造成的影响并及时进行汇报、采取初期应对措施。
鲁晓明东部原油储运有限公司宁波输油处岚山站浙江宁波 315200摘要:地质、洪水、台风等恶劣天气极易对管道造成伤害,因此建议我们管道保护工养成良好的每天查看天气预报、关注阶段性气候的习惯,尤其是在暴雨、台风等天气后要第一时间到灾害易发管段现场查看,确保能及时发现恶劣天气造成的影响并及时进行汇报、采取初期应对措施。
关键词:油气管道;高后果区;完整性管理;地区等级;高后果区级别引言近年来,随着城乡建设的迅速发展,以前远离城市的管道逐渐被居民区、学校、公共场所等包围。
城市空间的扩大和油气管道的交叉分配已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导致城市规划与管道之间的冲突,以及日益复杂的公共安全和环境问题。
一旦高风险地区的管道受到威胁,就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社会后果。
为此,有必要建立一个以人的防卫、扎实的实物防卫、强化的宣传和技术监测为基础的高影响地区管理系统,积极引进新的技术监测手段,以预先防范,并利用快速发展的4G/5G网络环境,并解决第三方破坏和非法压力对高后果地区管道造成的损害。
它能够预先警告第三方的非法破坏和压力行为,提高警报的准确性,从而降低管道系统的潜在安全风险,提高相应的安全水平,并为实现上游地区的科学和监管管理提供保护.1高后果区的由来1994年10月中旬,美利坚合众国得克萨斯州休斯顿附近Sanjacinto河的洪泛平原发生严重水灾,导致8条输油管道破裂,其中几条输油管道被毁。
泄漏后,流入河流的石油和石油产品被烧毁,547人被焚烧或吸入损坏,对附近的管道和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油气输送管道高后果区识别与评价释义
油气输送管道高后果区识别与评价释义高后果区是政府监管、社会关注的对象,也是企业管理的重点。
XXX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油气输送管道途经人员密集场所高后果区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安监总管三〔2017〕138号)要求,各管道企业按照管道完整性管理规范,全面开展人员密集型高后果区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建立人员密集型高后果区更新机制。
1、高后果区定义油气输送管道完整性管理规范》(GB ―2015)将“高后果区”明确定义为“管道泄漏后可能对公众和环境造成较大不良影响的区域”,是指油气管道发生泄漏失效后,可能造成严重人员伤亡或者严重环境破坏的区域。
2、高后果区识别按照GB 的规定,高后果区分为三级,严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III级、II级、I级。
2.1输油管道高后果区1)管道中心线两侧各200m范围内,任意划分成长度2km并能包括最大聚居户数的若干段,四层及四层以上楼房(不计公开室层数)广泛集中、交通频繁、公开办法多的区段(III级高后果区)该条款定义的III级高后果区为人口密集型高后果区。
规定了管道中心线两侧的距离为200m,长度为包括最大聚居户数的2km,当满足“四层及四层以上楼房(不计地下室层数)普遍集中”的条件时,就可以识别为III级高后果区。
其中,“普遍集中”应理解为不少于2栋。
同时,因为定义该类型III 级高后果区是按照居民(建筑物)密度指数来划分的,对于管道穿越交通频繁和地下设施多的区域,可以不作为该类型III 级高后果区进行识别。
2)管道两侧各200m内有水源、河流、大中型水库(III 级高后果区)该条款定义的III级高后果区属于环境敏感型高后果区。
规定了在管道两侧各200m范围内存在水源、河流和大中型水库时,就可以识别为III级高后果区。
同时需要注意,如果通过环境敏感性分析,虽然在管道某一侧200m范围内存在敏感的受体(包括水源、河流和大中型水库),但是确定了管道发生泄漏后不可能进入附近的受体,可不作为高后果区进行管理,但需在高后果区识别过程中做好分析和说明。
输油管道高后果区识别与分级管理
2020年02月经过酸化的油水井还能够提升地层的渗透能力,提高岩层的渗透率,为油田产量提供可靠的保障。
酸化用化学剂包括缓蚀剂、助排剂、铁稳定剂、乳化剂、防乳化剂、起泡剂、降滤失剂、缓速剂、暂堵剂、稠化剂、防淤渣剂十一种类型。
每种类型的化学剂用途是不一样的,所以要认真去分析,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确保发挥出有效作用。
酸化用化学剂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效果也在慢慢改善。
为了确保酸化用化学剂可以发挥出有效作用,在使用时必须要按照相关要求,不能出现违规操作的情况,否则会对实际效果产生不利影响。
在石油开采中,为了保证原油质量,需要用到大量酸化用化学剂,因此要妥善保管,放置在良好环境中,避免对试剂性能产生影响。
2.5压裂用化学剂支撑剂是一种针对压裂使用的支撑裂缝,可以降低液体流动的阻力,是增加石油产量的有效措施之一。
压裂过程中用的溶剂被称之为压裂剂,压裂工程施工能否成功,除了和支撑剂的性质、用量等因素有关系外,还和压裂液有关系,为了保证压裂液可以达到一定工艺效果,会在里面加入化学试剂。
经常用的压裂液有前置液、携砂液、顶替液等几种类型,各自用途是不一样的。
前置液的作用是压开地层形成一定几何尺寸的裂缝,为携砂液的使用做好准备,操作起来会更加方便。
携砂液的作用是将支撑剂送到裂缝中去,顶替液的作用则是将井筒中的携砂液全部顶替入地层,并清除井底的积砂。
原油中胶质和沥青的含量比较高,粘度在高温下水平是比较高的,如果不进行降低粘性处理,就无法保障原油的正常输送。
原油降粘剂的主要成分是缩合物型、不饱和单体的均聚物或者共聚物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型。
有效使用降粘剂,可以降低原油的粘性,从而提高输送效率。
降粘剂对原油中的有机氯含量会产生影响,但是降粘剂的有机氯含量不高,特别是水溶性的降粘剂,因此对原油有机氯含量的影响不是很大[4]。
3结语综上所述,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能源,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在开采的时候必须保证质量。
成品油管道高后果区识别与管理实践
成品油管道高后果区识别与管理实践一、成品油管道高后果区的概念成品油管道高后果区是指沿着管线两侧,在管线的投资和运行管理上具有较高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价值的区域。
高后果区的确定,是在对管道周边环境的综合需求、风险因素、重要设施和敏感区域的综合考虑基础上形成的。
1.地图法地图法是通过使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获取地表的卫星图像,借助GIS技术进行空间数据处理,从而实现对管道沿线的高后果区位置的精确划分。
2.规划法规划法是在制定管道投资规划、用地规划和城市规划时,考虑高后果区的位置和作用,以便设计出一种避开高后果区的管道布局方案。
3.综合法综合法是通过对管道周边区域的环境特点、人口密度、基础设施、敏感区域等因素综合考虑分析,从而确定高后果区的区域。
1.安全管理成品油管道高后果区的安全管理是管道沿线安全的基础,主要包括防范管道发生泄漏、燃烧和爆炸等事故的发生,建立管道应急预案,加强风险评估和监测等方面。
2.设施管理高后果区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保护高价值设施,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下,加强对设施的管理和维护,确保管道沿线设施的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3.环境管理管道沿线高后果区的保护重点之一就是环境保护。
应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保护水源地、村庄、森林等敏感区域。
4.社会管理社会管理是成品油管道高后果区管理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其主要任务是加强与当地政府、居民、企业等各方面的沟通协调,统筹处理涉及到当地居民的相关事宜,避免因高后果区管理不当而引发的社会矛盾和不良后果。
总之,成品油管道高后果区识别与管理是管道建设和管理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在对管道沿线环境、高价值设施、敏感区域和社会经济等多个因素的考虑下,制定高效管用的管理措施,预防管道事故的发生,维护管道周边的社会安全和利益,将有助于管道的安全运行,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中石化输油管道高后果区识别
5~15m
15~200m 此处属于A1 住宅类 低层住宅数量
200 m
16
高后果区识别填报
如任沧线编号可从HRC-001开始
如K33+100m
起止点对应管道长度,如628m
HCAs编号:XXXX
管道名称 填报信息 类别 属性
起始位置:桩号+距离
填报单位
终止位置:桩号+距离
填报人 填报日期
长度:xxxm
高后果区评价关键环节:确定区域边界,划定评分单元,按分类填报沿线信息,按评分表进行评分,
将结果填入统计表。
高后果区边界确定
起始位置
终止位置
区段合并、拆分
区域超过2km
间隔小于200m
识别填报
按类别收集填报区域环境信息
高后果区评分、整理
参照高后果区评分表评分
高后果区边界确定
起 始 边 界
管道
高后果区
区域归属:
可以是上述三类中的一种,也可 是任意两种或三种的组合。
环境敏感区
B5管道两侧50m内平行的地下管网如油气管道、污水管、暗河、暗 渠等;与其它管道交叉。 C1水下穿越管道。 C2跨越。 C3管道两侧各200m内有水源地、河流、湖泊、水库。
判定规则:
管道经过区域符合三类中的任何 一条,即判定为高后果区。
相关法规的影响
明确规定管道运营商必须要在HCAs实施管道完整性管理计划 美国法律对开展管道完整性管理的强制性要求 形成以IT技术和相关管道评价技术为支撑的管道完整性管理体系 实现了管道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
3
二.高后果区(HCAs)介绍
指如果管道发生泄漏会危及公众安全,对财产、环境造成 很大破坏的区域。
中石化输油管道高后果区识别规范条文说明
输油管道高后果区识别规范条文说明1范围本规范适用范围是从气源外输总站到用户站间的长输管道高后果区识别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针对引用条款的用词说明:“参照”指基本引用原文;“综合”指原文之间表述差距不大,经简单地对比汇总;“依据”指原文表述差距较大,按照重复规定优先国家标准优先强制标准优先的原则,经过分析和整理。
3术语和定义所列术语,其定义及范围,仅适用于本规范。
4输油管道高后果区识别准则输油管道高后果区的分类主要考虑了人口密度,人口聚集程度,建筑、场所用途,周边设施、环境保护、发生灾害的严重程度等因素划分为三类,人口密集区、基础设施区、环境敏感区。
4.1人口密集区A1管道两侧各200m经过城市、城镇、乡村、居民区(超过10户)。
建筑物分类参照GB50352-2005《民用建筑设计通则》将住宅类分为低层、多层、高层三类。
建筑与管道中心线距离5m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第三十条管道中心线两侧各5m地域范围内禁止危害管道安全的行为;15m参照GB50253-2003《输油管道工程设计规范》4.1.5埋地输油管道同地面建(构)筑物的最小间距应符合规定第1条(原油、C5及C5以上成品油管道与城镇居民点或独立的人群密集的房屋的距离不小于15m);200m参照GB50251-2003《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4.2地区等级划分范围。
A2管道两侧各200m有人口聚集的特定场所。
15m参照GB50253-2003《输油管道工程设计规范》4.1.5埋地输油管道同地面建(构)筑物的最小间距应符合规定第3条(原油、C5及C5以上成品油管道与城镇居民点或独立的人群密集的房屋的距离不小于15m)。
4.2 基础设施区B1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第三十条管道中心线两侧各5米地域范围内禁止危害管道安全的行为,将占压分为永久占压和临时占压。
永久占压指不可移动的建筑、构筑物、固定设施。
临时占压指临时性的工棚,随季节拆建的大棚,停放卡车及其它重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油气输送管道高后果区识别与评价释义河南邦信防腐材料有限公司2017年3月整理高后果区是政府监管、社会关注的对象,也是企业管理的重点。
国家安监总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油气输送管道途经人员密集场所高后果区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安监总管三〔2017〕138号)要求,各管道企业按照管道完整性管理规范,全面开展人员密集型高后果区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建立人员密集型高后果区更新机制。
1 高后果区定义《油气输送管道完整性管理规范》(GB 32167―2015)将“高后果区”明确定义为“管道泄漏后可能对公众和环境造成较大不良影响的区域”,是指油气管道发生泄漏失效后,可能造成严重人员伤亡或者严重环境破坏的区域。
2 高后果区识别按照GB 32167的规定,高后果区分为三级,严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III级、II级、I级。
2.1 输油管道高后果区(1)管道中心线两侧各200 m范围内,任意划分成长度2 km并能包括最大聚居户数的若干段,四层及四层以上楼房(不计地下室层数)普遍集中、交通频繁、地下设施多的区段(III级高后果区)该条款定义的III级高后果区为人口密集型高后果区。
规定了管道中心线两侧的距离为200 m,长度为包括最大聚居户数的2 km,当满足“四层及四层以上楼房(不计地下室层数)普遍集中”的条件时,就可以识别为III级高后果区。
其中,“普遍集中”应理解为不少于2栋。
同时,因为定义该类型III级高后果区是按照居民(建筑物)密度指数来划分的,对于管道穿越交通频繁和地下设施多的区域,可以不作为该类型III级高后果区进行识别。
(2)管道两侧各200 m内有水源、河流、大中型水库(III级高后果区)该条款定义的III级高后果区属于环境敏感型高后果区。
规定了在管道两侧各200 m范围内存在水源、河流和大中型水库时,就可以识别为III 级高后果区。
同时需要注意,如果通过环境敏感性分析,虽然在管道某一侧200 m范围内存在敏感的受体(包括水源、河流和大中型水库),但是确定了管道发生泄漏后不可能进入附近的受体,可不作为高后果区进行管理,但需在高后果区识别过程中做好分析和说明。
在识别该类型高后果区时,不仅考虑管道两侧200 m,还需要综合考虑GB 32167中6.2.4“当输油管道附近地形起伏较大时,可依据地形地貌条件、地下管涵等判断泄漏油品可能的流动方向,对表1中c)、d)、e)、f)中的距离进行调整。
”(3)管道中心线两侧各200 m范围内任意划分2 km长度并能包括最大聚居户数的若干地段,户数在100户以上的区段,包括市郊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发展区以及不够四级地区条件的人口稠密区(II级高后果区)该条款定义的II级高后果区属于人口密集型高后果区。
规定了管道中心线两侧的距离为200 m,长度为包括最大聚居户数的2 km,除III级高后果区外,当满足居民(建筑物)密度指数超过125户/km2的条件时,就可以识别为II级高后果区。
(4)管道两侧各200 m内有聚居户数在50户或以上的村庄、乡镇等(II级高后果区)该条款定义的II级高后果区属于其他人口型高后果区。
规定了居民(建筑物)密度指数超过62.5户/km2,而小于125户/km2的条件时,就可以识别为II级高后果区。
该类型高后果区不仅仅是管道两侧200 m,还需要综合考虑GB 32167中6.2.4“当输油管道附近地形起伏较大时,可依据地形地貌条件、地下管涵等判断泄漏油品可能的流动方向,对表1中c)、d)、e)、f)中的距离进行调整”。
对于居民(建筑物)密度指数低于62.5户/km2的住宅区可不作为该条款的II级高后果区进行识别。
(5)管道两侧各200 m内有湿地、森林、河口等国家自然保护区(II级高后果区)该条款定义的II级高后果区属于环境敏感型高后果区。
列入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湿地、森林和河口作为高后果区,但是其他湿地、森林和河口则可不列入该条款识别的高后果区。
识别该类型高后果区不局限于管道两侧各200 m,还需要综合考虑GB 32167中6.2.4“当输油管道附近地形起伏较大时,可依据地形地貌条件、地下管涵等判断泄漏油品可能的流动方向,对表1中c)、d)、e)、f)中的距离进行调整。
”(6)管道两侧各50 m内有高速公路、国道、省道、铁路及易燃易爆场所等(I级高后果区)该条款定义的I级高后果区属于交通设施型高后果区。
输油管道将高速公路、国道、省道、铁路及易燃易爆场所作为I级高后果区进行识别主要考虑到成品油、原油的挥发性和持久性,距离较近的时候容易通过流淌蔓延到周边的区域,从而造成严重的后果。
在管道两侧各50 m内的交通频繁区域可以按照该条款识别为I级高后果区。
识别该类型高后果区不局限于管道两侧50 m,还需要综合考虑GB 32167中6.2.4“当输油管道附近地形起伏较大时,可依据地形地貌条件、地下管涵等判断泄漏油品可能的流动方向,对表1中c)、d)、e)、f)中的距离进行调整”。
2.2 输气管道高后果区(1)管道经过四级地区,地区等级按照GB 50251中相关规定执行(III级高后果区)该条款定义的III级高后果区属于人口密集型高后果区。
规定了满足“管道中心线两侧各200 m范围内,任意划分成长度2 km并能包括最大聚居户数的若干段,四层及四层以上楼房(不计地下室层数)普遍集中、交通频繁、地下设施多的区段”的条件时,就可以识别为III级高后果区。
(2)管道经过的三级地区(II级高后果区)该条款定义的II级高后果区属于人口密集型高后果区。
满足“管道中心线两侧各200 m范围内任意划分2 km长度并能包括最大聚居户数的若干地段,户数在100户以上的区段,包括市郊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发展区以及不够四级地区条件的人口稠密区”的条件时,就可以识别为II级高后果区。
(3)除三、四级地区外,管道两侧各200 m内有加油站、油库等易燃易爆场所(II级高后果区)该条款定义的II级高后果区属于易燃易爆型高后果区。
需要注意的是易燃易爆场所不仅包括加油站、油库,还包括储存其他易燃易爆物品的仓库。
定义200 m范围主要考虑管径为762 mm以下输气管道发生着火爆炸后,爆炸的冲击波和着火的辐射热能引起次生灾害的范围一般不超过200 m,对于大口径高压力的输气管道建议按照潜在影响半径来识别。
(4)如管径大于762 mm,并且最大允许操作压力大于6.9 MPa,其天然气管道潜在影响区域内有特定场所的区域,潜在影响半径按照式(1)计算(II级高后果区)该条款定义的II级高后果区属于其他人口型高后果区。
按照GB 32167中式(1)计算,当管径为762 mm、最大允许操作压力为6.9 MPa时,潜在影响半径约为200 m。
在该类型高后果区识别过程中计算潜在影响半径时需要注意,按照GB 32167中6.2.5“当输气管道长期低于最大允许操作压力运行时,潜在影响半径宜按照最大操作压力计算”。
(5)如管径小于273 mm,并且最大允许操作压力小于1.6 MPa,其天然气管道潜在影响区域内有特定场所的区域,潜在影响半径按照式(1)计算(I级高后果区)该条款定义的I级高后果区属于其他人口型高后果区。
按照GB 32167中式(1)计算,当管径为273 mm、最大允许操作压力为1.6 MPa时,潜在影响半径约为35 m。
在该类型高后果区识别的过程中计算潜在影响半径时需要注意,按照国标GB 32167中6.2.5“当输气管道长期低于最大允许操作压力运行时,潜在影响半径宜按照最大操作压力计算”。
(6)其他管道两侧各200 m内有特定场所的区域(I级高后果区)该条款定义的I级高后果区属于其他人口型高后果区。
这里提到的其他输气管道,按照GB 32167中式(1)计算的潜在影响半径大多小于200 m,但是为了提高标准的可操作性,且将差异性影响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故都按照管道两侧200 m内识别是否存在特定场所来判定。
2.3 其他问题解析(1)如何区分高后果区和高后果区管段?高后果区是指管道泄漏后可能对公众和环境造成较大不良影响的区域;高后果区管段是高后果区范围内这段管道的长度。
高后果区具有“面积”的概念,而高后果区管段是“长度”的概念(图1)。
图1高后果区和高后果区管段示意图(2)高后果区管段的长度如何确定?按照GB 32167中6.1.2.2“识别高后果区时,高后果区边界设定为距离最近一栋建筑物外边缘200 m”规定,简单来说对于人口密集型和其他人口型高后果区其高后果区管段的长度不应小于400 m;但是环境敏感性和其他类型的高后果区管段的长度没有限制。
这里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当两个高后果区管段相邻间距小于50 m时,两个高后果区管段可合并为一个高后果区管段进行管理(图2)。
图2高后果区管段长度划分和合并示意图(3)采用GB 32167中的矩阵法进行高后果区风险评价时,如何确定伤亡人数?矩阵中失效后果人员伤亡的确定,应该按照高后果区管段上某一点潜在影响范围内的最大总人数的1%,作为可能导致的死亡人数代入矩阵中衡量后果指标。
根据理论计算,管径1 000 mm、运行压力8 MPa的天然气管道破裂爆炸影响分成3类区域:1类区域:辐射热10 kW/m2持续30 s,致死半径210 m;2类区域:辐射热3 kW/m2持续30 s,灼伤半径710 m;3类区域:轻伤或受影响半径1 000 m。
2004年7月30日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南部某工业区的高压输气管道发生大爆炸。
影响范围和致死情况基本与上述理论推算结果一致(图3)。
(4)为什么在输气管道高后果区识别中不考虑管道两侧各50 m 内有高速公路、国道、省道、铁路等对象?这个条款在制定标准的时候存在一定争议,综合考虑到气体泄漏一般发生在空旷的区域,且道路上的车辆流动速度快,车辆本身对车内的人员安全具有一定的防护能力,致死的可能性相对较小。
同时,输气管道与道路网交叉、并行比较多,全部识别出来作为高后果区管理,反而会淡化管理的重点,所以没有将高速公路、国道等作为输气管道的高后果区。
3 高后果区风险评价对高后果区进行风险评价是GB 32167强制条款,但并不是要求所有的高后果区都要单独编制风险评价报告,有些开展综合管道风险评价的,覆盖了所有高后果区的,也是符合要求的。
综合风险评价工作有时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综合风险评价不能覆盖所有的高后果区,往往存在漏项,同时划分的管段比较零碎,不能区分单个高后果区的风险状况;二是综合风险评价采取的措施对于高后果区缺乏针对性,大都未提及具体的高后果区管理措施。
基于此,对于人口密集型、环境敏感型和特定场所的高后果区应编制单独的风险评价报告,而其他一些高后果区如果风险评价和采取的针对性措施涵盖在综合风险评价报告中,那么可以用综合风险评价报告来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