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叶片泵
叶片泵的工作原理
叶片泵的工作原理
叶片泵是一种常见的动力泵,它通过叶片的旋转来产生并输送流体。
叶片泵通常由泵体、叶片、轴和驱动装置等组成。
叶片泵的工作过程如下:
1. 启动叶片泵的驱动装置,使其旋转。
通常,叶片泵的驱动装置可以是电动机、发动机或其他能提供旋转动力的装置。
2. 当驱动装置带动轴旋转时,叶片也随之旋转。
叶片通常是固定在轴上的,可以是直角或斜角形状。
3. 当叶片旋转时,它们与泵体内的液体相互作用。
液体会受到叶片的作用力,从而被推动和压缩。
4. 在叶片泵的吸入端,液体会进入泵体,并填充在叶片与泵体之间的空间中。
随着叶片的旋转,液体被推到泵体的排出端。
5. 在叶片泵的排出端,液体被压缩并迫使通过排出口离开泵体。
此时,液体的压力比在吸入端时更高。
6. 叶片的旋转速度和叶片的形状决定了叶片泵的流量和扬程。
流量指的是单位时间内通过泵的液体量,扬程指的是液体被泵抬升的高度。
需要注意的是,叶片泵的旋转方向是有要求的。
通常,叶片泵的旋转方向应与泵体上标明的箭头方向一致,以确保泵的正常
工作。
叶片泵在工程和工业领域中广泛应用,常见的应用场景包括供水、给排水系统、冷却系统和化工过程中的液体输送等。
课程设计叶片泵
课程设计叶片泵一、教学目标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叶片泵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2.掌握叶片泵的性能参数和应用范围。
3.理解叶片泵的工作特点和优缺点。
4.能够绘制叶片泵的简单示意图。
5.能够计算叶片泵的主要性能参数。
6.能够分析叶片泵在不同工况下的工作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机械设备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对科学原理和实践操作的重视。
3.培养学生对工程技术和创新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叶片泵的基本结构:介绍叶片泵的组成部分,包括叶轮、泵体、密封装置等。
2.叶片泵的工作原理:讲解叶片泵的工作原理,包括吸入、压缩和排出过程。
3.叶片泵的性能参数:介绍叶片泵的主要性能参数,如流量、扬程、功率等。
4.叶片泵的应用范围:分析叶片泵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情况。
5.叶片泵的工作特点和优缺点:讨论叶片泵的优点和缺点,以及其在不同工况下的表现。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章节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叶片泵的基本原理和性能参数,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讨论法:学生讨论叶片泵的应用范围和工作特点,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叶片泵应用案例,让学生了解叶片泵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4.实验法:安排叶片泵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叶片泵的工作原理和性能。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将采用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的叶片泵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
3.多媒体资料:制作叶片泵的工作原理和实验操作的多媒体课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准备叶片泵实验设备,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叶片泵的工作过程。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在叶片泵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果,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叶片泵的工作原理
叶片泵的工作原理
叶片泵是一种常用的离心泵,它通过叶片的旋转来实现液体的吸入和排出。
其
工作原理主要包括叶片泵的结构和工作过程两个方面。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叶片泵的结构。
叶片泵由泵壳、叶轮、泵轴、轴承和密封
件等部件组成。
泵壳是叶片泵的主体,内部空间用来容纳叶轮和液体。
叶轮是叶片泵的核心部件,它由叶片、叶轮盘和轴套组成。
泵轴是叶片泵的传动部件,通过电机带动泵轴旋转,进而带动叶轮旋转。
轴承起到支撑和定位泵轴的作用,保证泵轴的正常运转。
密封件用来防止泵内液体外泄,保证泵的密封性能。
叶片泵的工作过程如下,当电机启动时,泵轴开始旋转,叶轮也随之旋转。
液
体在泵壳内形成旋涡,被叶轮的叶片吸入。
随着叶轮的旋转,液体被甩到泵壳的出口处,再经过泵壳的出口排出。
整个工作过程中,叶片泵通过离心力将液体从吸入口输送到排出口,实现了液体的输送。
叶片泵的工作原理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形象地描述,就好比一个旋转的扇叶,当扇叶旋转时,空气被吸入并排出,形成了气流。
叶片泵也是通过叶轮的旋转来实现液体的吸入和排出,实现了液体的输送。
叶片泵的工作原理十分简单,但其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却十分广泛。
叶片泵适
用于输送清水、污水、油类和化工液体等,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城市供水、排水排污等领域。
其结构简单、运行可靠、维护方便,是一种性能优越的泵类产品。
总的来说,叶片泵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叶轮的旋转来实现液体的吸入和排出,利
用离心力将液体输送到指定位置。
其结构简单、运行可靠,适用于多种液体的输送,是一种性能优越的泵类产品。
叶片泵工作原理及应用
降低噪音和振动
优化流体动力学设计
通过改进泵的流体动力学设计,降低 泵运行时的噪音和振动。例如,优化 进出口管道设计、减少流体阻力等措 施,以减小泵的振动和噪音。
减震和隔振措施
在泵的底座或支撑结构中采取减震和 隔振措施,以减小泵运行时的振动和 噪音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例如,安装 减震器和隔振器等装置。
优点
效率高
叶片泵由于其独特的工作原理, 能够在输送介质时减少摩擦和能 量损失,因此具有较高的效率。
流量稳定
叶片泵的流量输出相对稳定,不 受压力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适 用于需要稳定流量的场合。
寿命长
由于叶片泵内部结构简单,磨 损较小,因此具有较长的使用 寿命。
适用范围广
叶片泵可以适用于各种不同的介质 和工况条件,如油、水、气体等, 因此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降低噪音和振动
优化流体动力学设计
通过改进泵的流体动力学设计,降低 泵运行时的噪音和振动。例如,优化 进出口管道设计、减少流体阻力等措 施,以减小泵的振动和噪音。
减震和隔振措施
在泵的底座或支撑结构中采取减震和 隔振措施,以减小泵运行时的振动和 噪音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例如,安装 减震器和隔振器等装置。
离心式叶片泵的优点是流量大、扬程低、结构简单、使用维 护方便,适用于输送不含固体颗粒和纤维的液体,尤其适用 于输送粘度较大的液体。
轴流式叶片泵工作原理
轴流式叶片泵是利用叶轮的高速旋转来输送液体的叶片泵 ,其工作原理是:当泵轴旋转时,叶片在离心力的作用下 向外甩出,将液体沿叶片泵的压出室甩出,进入压出室, 然后进入排出管路或下一级叶轮。
混流式叶片泵的优点是流量大、扬程低、结构简单、使用维护方便,适用于输送 不含固体颗粒和纤维的液体,尤其适用于输送粘度较大的液体。
叶片泵的工作原理
叶片泵的工作原理
叶片泵是一种常见的离心泵,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叶轮上的叶片产生离心力,将液体从泵的进口吸入,然后通过旋转的叶轮将液体推到泵的出口。
下面将详细介绍叶片泵的工作原理。
1. 泵的进口:
当叶片泵开始工作时,液体首先通过泵的进口进入泵体。
进口通常设计为较大的管道,以便能够容纳大量的液体。
液体进入泵体后,首先进入泵体的箭筒部分。
2. 叶轮的旋转:
泵体内部有一个旋转的叶轮,叶轮通常由多个叶片组成,叶轮通过电动机或其他动力源直接驱动旋转。
当叶轮旋转时,叶片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推动液体向外推进。
3. 离心力的作用:
由于叶轮的旋转,液体被迅速推出叶轮,叶轮上的叶片产生离心力,将液体向外推送。
液体在叶轮和泵体之间形成高速旋转的涡流,涡流的速度随着离心力的增加而增大。
4. 出口的压力:
离心力将液体推到泵的出口处,液体在叶轮和出口之间经历了压力增加的过程。
液体在叶轮和出口之间形成高压区域,压力使得液体能够克服阻力,将液体顺利输送到泵的出口。
总结:
叶片泵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叶轮的旋转产生离心力,将液体从泵
的进口吸入,然后通过压力推送到泵的出口。
这一过程中,离心力起到关键作用,液体的流动受到离心力的控制。
在叶轮旋转的过程中,液体的压力逐渐增加,使得液体能够顺利流动并克服阻力。
这种工作原理使叶片泵成为一种高效、可靠的液体输送设备。
叶片泵的工作原理
叶片泵的工作原理叶片泵是一种动态离心泵,它利用旋转的叶片和离心力来输送液体。
以下将详细解释叶片泵的工作原理。
叶片泵主要由叶轮、泵体、进出口管道、轴和密封装置等组成。
液体通过进口管道进入泵体内,然后被叶轮转动生成的离心力推动,经过泵体排出口排出。
叶轮是叶片泵中的关键部件之一、它通常由一个中心轴和一组叶片组成。
叶片的形状和数量不同,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进行设计。
当叶轮旋转时,叶片可以捕捉并推动液体。
叶轮通常由金属制成,以确保其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在叶片泵工作时,液体从进口管道进入泵体的进口。
当液体进入泵体后,它进入叶轮。
叶轮的旋转使液体被推动到离心力作用下,液体的压力增加,从而使液体被顺利输送。
离心力是叶片泵工作的核心原理之一、当叶轮旋转时,液体受到离心力的作用,被迫沿着叶片的弧形路径移动。
由于离心力的作用,液体受到的压力增加,从而增加了液体的速度和流量。
液体经过叶轮后,被推动到泵体的出口。
出口管道连接到泵体,液体通过出口管道排出。
出口管道通常连接到输送液体的目标位置或其他管道系统。
为了确保液体不会泄漏或外界物质进入泵体,叶片泵还配备有密封装置。
密封装置包括轴封和密封圈等,可以有效地封闭泵体和轴。
这样,液体可以在正常的压力下被输送,而不会有任何泄漏或外界杂质进入。
叶片泵可以在水泵系统、石油、化工、制药、食品加工和造纸等领域中广泛应用。
它们具有结构简单、运行可靠、体积小、重量轻等优点。
叶片泵的工作原理基于旋转叶片和离心力的作用,通过这一原理可以高效地输送液体。
总而言之,叶片泵通过旋转的叶片和离心力来推动液体。
液体通过进口管道进入泵体并经过叶轮,然后在离心力作用下被推动,最终通过出口管道排出。
密封装置确保液体输送安全可靠。
叶片泵因其结构简单、运行可靠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的工业领域。
叶片泵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叶片泵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叶片泵这玩意儿,说起来挺复杂的,但其实也没那么玄乎。
我给你掰扯掰扯,你就明白了。
首先,叶片泵的组成,就像咱村里的老李头,别看他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的,其实肚子里装的都是干货。
叶片泵呢,主要由转子、定子、叶片和泵体这几部分组成。
转子就像老李头的腿脚,得不停地转悠,才能把事儿办了。
定子呢,就是老李头的脑子,得稳稳当当的,不能乱了方寸。
叶片就是老李头的手,得灵活,得有力气,才能把东西抓起来。
泵体就是老李头的身子骨,得结实,得能扛事儿。
再说说这叶片泵的工作原理,就跟咱村里的老李头干活儿一样,得有条不紊的。
转子一转,叶片就跟着动,叶片一动,就把液体从低压区吸到高压区。
这就像老李头挑水,一桶一桶地挑,从井里挑到家里。
定子呢,就是那个井口,得稳稳当当的,不能让水洒了。
泵体就是那个水缸,得结结实实的,不能漏水。
你说这叶片泵,是不是跟咱村里的老李头挺像的?都是勤勤恳恳的,都是实实在在的。
老李头干活儿,从来不说累,叶片泵工作,也从来不停歇。
老李头干活儿,是为了家里人,叶片泵工作,是为了机器运转。
不过,这叶片泵也有它的难处。
有时候,叶片会卡住,就像老李头挑水的时候,扁担会卡在肩膀上一样。
这时候,就得停下来,检查检查,看看是哪儿出了问题。
有时候,泵体会漏水,就像老李头的水缸会漏水一样。
这时候,就得修修补补,不能让它影响了正常工作。
所以啊,这叶片泵,虽然看起来简单,但其实挺复杂的。
就像咱村里的老李头,虽然看起来普通,但其实挺不简单的。
老李头干活儿,是为了家里人,叶片泵工作,是为了机器运转。
老李头干活儿,从来不说累,叶片泵工作,也从来不停歇。
叶片泵工作原理
叶片泵工作原理
叶片泵是一种通过叶轮叶片旋转来输送液体的泵。
它的工作原理基于离心力和压力的变化。
当叶片泵开始工作时,电动或机械驱动器将叶轮带动转动。
叶轮内部的叶片与泵壳之间形成一系列密封的腔室。
当叶轮转动时,液体进入泵的吸入管道并进入腔室。
随着叶轮的旋转,腔室逐渐变小。
由于液体的连续流入,液体在腔室中被困并受到离心力的作用。
这导致液体的压力升高。
当腔室的体积最小且压力最大时,位于腔室边缘的出口阀门打开,使压力高的液体被推出泵。
液体流经出口管道并输送到需要的位置。
随后,叶轮继续旋转,腔室体积逐渐增大,液体再次从吸入管道进入腔室。
如此循环,实现了连续的液体输送。
叶片泵的工作原理核心是利用叶轮叶片的旋转运动产生的离心力将液体推出泵。
由于叶片泵具有较高的工作效率和良好的流量控制性能,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领域,如化工、石油、能源等。
叶片泵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叶片泵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叶片泵由定子、转子、叶片、壳体及泵盖等组成,如图1-23所示。
转子由变矩器壳体后端的轴套带动,绕其中心旋转;定子是固定不动的,转子与定子不同心,二者之间有一定的偏心距。
1-转子2-定位环3-定子4-叶片A-进油口B-出油口。
当转子旋转时,叶片在离心力或叶片底部的液压油压力的作用下向外张开,紧靠在定子内表面上,并随着转子的转动,在转子叶片槽内作往复运动。
这样在每两个相邻叶片之间便形成密封的工作腔。
如果转子朝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转子与定子中心连线的右半部的工作腔容积逐渐减小,将液压油从出油口压出。
这就是叶片泵的工作过程。
叶片泵的排量取决于转子直径、转子宽度及转子与定子的偏心距。
转子直径、转子宽度及转子与定子的偏心距越大,叶片泵的排量就越大。
叶片泵具有运转平稳、噪音小、油泵油量均匀、容积效率高等优点,但它结构复杂,对液压油的污染比较敏感。
液压系统主要故障分析与消除方法1 前言液压系统发生的故障一般分为两类: 一类是整个液压系统发生故障, 整个液压系统的执行机构动作失灵或速度缓慢无力, 此时可考虑是否因泵和溢流阀的突然损坏或零件的磨损以及滤油器被堵塞所引起的流量、压力不足; 另一类是个别机构动作失灵或发生故障, 一般可从发生故障的执行机构或控制机构入手分析。
对液压系统故障来说, 诊断、寻找故障的原因和所在部位较难, 而找到后排除较为容易。
2 振动与噪声的来源和消除办法液压冲击、转动时的不平衡力、摩擦阻力以及惯性力的变化等都是产生不同振动形式的根源。
在液压传动的设备中, 往往在产生振动后随之而产生噪声。
液压系统中的振动与噪声常出现在液压泵、液压马达、液压缸及各种控制阀上, 有时也表现在泵、阀与管路的共振上。
2.1 振动与噪声产生的原因2.1.1 由泵和马达引起( 1) 泵与马达或系统密封不严而进入空气或泵的吸没管路浸入油面太浅而进入空气。
( 2) 泵吸油位置太高( 超过 500 mm) , 油的粘度太大或吸油管过细, 以及滤油器被油污阻塞造成泵的吸油口真空度过大而使原来溶解在液压油中的空气分离出来。
叶片泵的工作原理
叶片泵的工作原理
叶片泵是一种常见的离心泵,它通过旋转叶片来将液体从入口抽入并通过泵体
排出。
其工作原理主要包括离心力、动能转换和压力能转换三个方面。
首先,离心力是叶片泵工作的基础。
当泵转子旋转时,叶片受到离心力的作用,使液体产生离心运动,从而形成一个液体环。
这个液体环随着叶片的旋转而不断扩大,将液体从入口处抽入并通过泵体排出。
其次,动能转换也是叶片泵工作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液体在叶片泵内部经过
离心力的作用后,产生了一定的动能。
这时,叶片泵的设计使得动能转换成为压力能,使液体在排出口处产生一定的压力,从而实现了液体的输送。
最后,压力能转换是叶片泵工作原理的关键环节。
在叶片泵内部,液体经过动
能转换后,产生了一定的压力能。
这种压力能使得液体能够克服管道阻力和重力,顺利地从泵的排出口输送至需要的地方。
总的来说,叶片泵的工作原理是通过离心力、动能转换和压力能转换三个方面
相互作用,最终实现液体的抽入和输送。
这种工作原理使得叶片泵在工业生产和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液体输送提供了便利和高效率的解决方案。
叶片泵
船舶辅机第8-2章叶片泵 [Vane Pump]
一、双作用叶片泵
1、双作用叶片泵组成
双作用叶片泵
爆炸图
右盖和转子
盖和配油盘
定子
叶片
配油盘
盖
泵体
5
船舶辅机第8-2章叶片泵 [Vane Pump]
2、双作用叶片泵工作原理
双作用叶片泵的工作原理如图8-24所示
•由叶片、定子的内壁表面、 转子的外表面和两侧配油 盘间形成若干个密封空间;
图8-24
9
船舶辅机第8-2章叶片泵 [Vane Pump]
小结:
①密封容腔的形成:定子、转子和相邻两叶片、配流 盘围成;
②密封容腔的变化:
◆转子顺时针转动:Ⅰ、右上、左下,叶片伸出,密封容腔增加,吸油; Ⅱ、左上、右下,叶片缩回,密封容腔减小,压油 ;
◆转子逆时针转动:与上相反
③吸压油口隔开: 配 油盘上封油区及叶片 ④转子转一转,吸、压 油各两次。 ⑤吸、压油口对称,径 向力平衡。
2、双作用叶片泵工作原理
•当转子按图示方向旋转 时,处在小圆弧r上的密 封空间经过渡曲线而运 动到大圆弧R的过程中, 叶片外伸,密封空间的容 积增大,要吸入油液;
•再从大圆弧R经过渡曲 线运动到小圆弧r的过程 中,叶片被定子内壁逐 渐压进槽内,密封空间 容积变小,将油液从压 油口压出。
R r
图8-24 双作用叶片泵的工作原理图 1-转子;2-定子;3-叶片;4-泵体 7
3)双作用叶片泵仍存在流量脉动,当叶片数为4的整数倍、 且大于8时的流量脉动较小故通常取叶片数为12或16。
4)转子每转一周完成吸、排油各二次。双作用叶片泵与单作 用叶片泵相比,其流量均匀性好,转子体所受径向液压力基 本平衡。
第八章 叶片泵
第八章 叶片泵叶片泵具有流量均匀,运转平稳,噪音低,体积小,重量轻等优点。
在机床、工程机械、船舶、压铸及冶金设备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中低压叶片泵的工作压力一般为8MPa ,中高压叶片泵的工作压力可达25MPa 至32MPa 。
泵的转速范围为600~2500r/min 。
叶片泵对油液的清洁度要求较高。
此外,与齿轮泵相比,叶片泵的制造工艺要求也较高。
叶片泵主要分为单作用(转子每转完成吸、排油各一次)和双作用(转子每转完成吸、排油各二次)两种形式。
双作用叶片泵与单作用式相比,其流量均匀性好,转子体所受的径向液压力基本平衡。
双作用叶片泵都做成定量泵形式,单作用叶片泵一般设计成可以无级调节排量的变量泵。
§8-1 双作用叶片泵的工作原理和流量一、双作用叶片泵工作原理图8-1是双作用叶片泵的工作原理图。
定子的腰圆形表面由二段半径为R 的大圆弧,二段半径为r 的小圆弧以及四段连接大小圆弧的平滑曲线组成。
叶片在转子的叶片槽内可以滑动。
转子、叶片、定子都夹在前后两个配流盘中间。
当转子旋转时,叶片受离心力而紧贴定子内表面,起密封作用,将吸油腔与排油腔隔开。
当转子与叶片从定子内表面的小圆弧区向其大圆弧区移动时,两个油封叶片之间的容积增大,通过配流盘上的配油窗口(吸油槽)吸油;由大圆弧区移向小圆弧区时,通过配流盘上的配油窗口(排油槽)排油。
转子转一周,叶片在槽内往复两次,完成两个吸、排油过程,故称双作用式。
泵转子体中的叶片槽底部通排油腔。
因此在建立排油压力后,处在吸油区的叶片贴紧定子内表面的压紧力为其离心力和叶片底部液压力之和。
在压力还未建立起来的启动时刻,此压紧力仅由离心力产生。
如果离心力不够大,叶片就不能与定子内表面贴紧以形成高,低压腔之间的可靠密封,泵由于吸、排油腔沟通而不能进行正常工作。
这就是叶片泵最低转速不能太低的原因。
双作用叶片泵的两个排油腔及两个吸油腔均为对称布置,故作用在转子上的液压力互相平衡,轴和轴承的寿命较长。
叶片泵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123456789101112131415叶片泵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叶片泵由定子、转子、叶片、壳体及泵盖等组成,如图1-23所示。
转子由变矩器壳体后端的轴套带动,绕其中心旋转;定子是固定不动的,转子与定子不同心,二者之间有一定的偏心距。
1-转子2-定位环3-定子4-叶片A-进油口B-出油口。
当转子旋转时,叶片在离心力或叶片底部的液压油压力的作用下向外张开,紧靠在定子内表面上,并随着转子的转动,在转子叶片槽内作往复运动。
这样在每两个相邻叶片之间便形成密封的工作腔。
如果转子朝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转子与定子中心连线的右半部的工作腔容积逐渐减小,将液压油从出油口压出。
这就是叶片泵的工作过程。
叶片泵的排量取决于转子直径、转子宽度及转子与定子的偏心距。
转子直径、转子宽度及转子与定子的偏心距越大,叶片泵的排量就越大。
叶片泵具有运转平稳、噪音小、油泵油量均匀、容积效率高等优点,但它结构复杂,对液压油的污染比较敏感。
液压系统主要故障分析与消除方法1 前言16液压系统发生的故障一般分为两类: 一类是整个液压系统发生故障, 整个液压系统的执行机构动作失灵或速度缓慢无力, 此时可考虑是否因泵和溢流阀的突然损坏或零件的磨损以及滤油器被堵塞所引起的流量、压力不足; 另一类是个别机构动作失灵或发生故障, 一般可从发生故障的执行机构或控制机构入手分析。
对液压系统故障来说, 诊断、寻找故障的原因和所在部位较难, 而找到后排除较为容易。
2 振动与噪声的来源和消除办法液压冲击、转动时的不平衡力、摩擦阻力以及惯性力的变化等都是产生不同振动形式的根源。
在液压传动的设备中, 往往在产生振动后随之而产生噪声。
液压系统中的振动与噪声常出现在液压泵、液压马达、液压缸及各种控制阀上, 有时也表现在泵、阀与管路的共振上。
振动与噪声产生的原因2.1.1 由泵和马达引起( 1) 泵与马达或系统密封不严而进入空气或泵的吸没管路浸入油面太浅而进入空气。
( 2) 泵吸油位置太高( 超过 500 mm) , 油的粘度太大或吸油管过细, 以及滤油器被油污阻塞造成泵的吸油口真空度过大而使原来溶解在液压油中的空气分离出来。
叶片泵工作原理及应用
叶片泵工作原理及应用叶片泵是一种常用的离心泵,工作原理是利用叶片的转动产生离心力,加速液体的流动。
它由泵体、叶片及传动机构组成。
传动机构将电机的旋转运动传递给叶片,使之转动,从而将泵体内的液体通过出口排出。
在叶片泵中,叶片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当叶片转动时,液体从入口流入泵体,在叶片的作用下,液体被加速并排出泵体。
叶片泵工作时需要保持一定的泵头,即泵体出口的压力高于入口的压力,这样才能产生足够的离心力,驱动液体流动。
为了维持泵头,需要调整泵体的出口阀门或者改变泵的转速。
叶片泵的应用非常广泛。
它可以用于输送清洁液体、腐蚀性液体、高温液体、低凝结点的液体等。
在工业中,叶片泵常用于化工、石油、冶金、电力等领域。
例如,在石油工业中,叶片泵用于输送原油、石油产品等;在化工工业中,叶片泵用于输送酸、碱、溶液等;在冶金工业中,叶片泵用于输送液态金属;在电力工业中,叶片泵用于输送循环水、给水等。
叶片泵的优点包括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维护方便等。
它具有较高的工作效率和流量,可以达到较大的扬程,喷头高。
叶片泵的缺点是在输送高粘度液体或含有颗粒的液体时容易堵塞。
此外,叶片泵的振动和噪声相对较大,运行稳定性相对较差。
为了提高叶片泵的性能,减少振动和噪声,有时会在叶片上安装避振器。
同时,叶片泵的材料也需要根据输送液体的特性选择,例如,输送腐蚀性液体时需要选用耐酸碱材料。
总的来说,叶片泵是一种常用的离心泵,通过叶片的转动产生离心力,加速液体的流动。
它适用于多种液体输送,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化工、石油、冶金、电力等工业领域。
叶片泵原理
叶片泵基本原理叶片泵转子旋转,叶片在离心力和压力油作用下,尖端靠近定子内表面。
这样,两个叶片的工作能力以及转子和定子的内表面,首先从小到大地吸油,然后从大到小地排油。
当叶片旋转一周时,一个吸油和排油循环成功完成。
首先,介绍了单功能叶片泵的基本原理:配油盘、轴承端盖等部件。
定子的内表面是一个圆柱孔。
转子和定子之间存在偏心。
叶片在转子的槽中容易滚动。
在转子根部的离心力和压力油的作用下,叶片顶部靠近定子内表面,因此两相相邻,配油盘、定子和转子形成一系列密封的工作腔。
当转子逆时针旋转时,右侧的叶片向外伸出,密封工作腔的容量逐渐增大,形成真空。
因此,机油根据吸油口上的窗口和机油分配板吸入。
在左边向里缩进,密封腔的容量逐渐减小,密封腔中的油通过配油盘的另一个窗口和油压口挤出,然后输出到系统。
这种泵在转子转动的全过程中,每吸一回压力油,所以称之为单功能泵。
转子受径向力和水力的不平衡作用,又称不平衡泵,其轴承负荷较大。
泵的排量可以通过改变定子和转子之间的偏心率来改变,所以这类泵都是变量泵。
第二,双功能的叶片泵基本原理,其功能原理与单功能叶片泵相似。
不同的是,亚表层由两条长半径弧、两条短半径弧和四条过渡曲线组成,定子和转子是同心的。
在转子顺时针旋转的情况下,密封工作腔的容量在油的左上角和右下角即吸油区逐渐增大,在左下角和右上角即油压区逐渐减小。
吸入区和压力油的每个区域之间有油封的区域以将它们分开。
每转的转子中,每个所述密封吸入工作腔和每个所述辅油压的操作的成功完成的这种泵,即所谓的双功能叶片泵。
泵的吸入区和两个压力油区域和径向对称性,功能和在转子上的径向平衡液压,所谓的平衡叶片泵。
叶片泵瞬时流量是脉动的叶片的数量为4倍数时脉动率小。
在这里,双功能叶片泵的数量通常都是十二个或十六。
叶 片 泵
4.提高压力的措施
如图3.11(b)所示为子母叶片 结构,母叶片1的根部L腔经转子2 上虚线所示的油孔始终与顶部油腔 相通,而子叶片4和母叶片1之间的 小腔C通过配流盘经K槽始终和压 力油相通。这样,在吸油区,叶片 压向定子内表面的力只是小腔C的 液压力,从而避免产生过大的压紧 力。采取以上措施后,工作压力可 达16~20MPa。
3.双作用叶片泵结构特点
(1)定子过渡曲线。 (2)径向液压力平衡。。
4.提高压力的措施
如图(a)所示为双叶片结构, 在转子的每一叶片槽内装有两个可 相互滑动的叶片,每个叶片的内侧 均倒角,两个叶片之间便构成了侧 面的V形通道,使叶片顶部和根部的 油压相等。合理设计叶片顶部的形 状,使叶片顶部的有效承压面积略 小于叶片根部的承压面积,既可以 保证叶片与定子的紧密接触,又不 致于产生过大的接触应力。
液压与气动控制
叶片泵
叶片泵和其他液压泵相比,具有体积小、重量轻、运转平稳、 输出流量均匀、噪声小等优点,在中高压系统中得到了广泛使用。 但它也存在结构较复杂、对油液污染较敏感、吸入特性不太好等 缺点。
1.1 双作用叶片泵
1.工作原理 右图双作用叶片泵的定子内表面, 由4段同心圆弧组成和4段过渡曲线组 成。配流盘上开两个吸油窗口和两个 压油窗口。当转子按如图所示方向转 动,叶片由小半径r处向大半径R处移 动时,两叶片间容积增大,通过吸油 窗口a吸油;叶片由大半径R处向小半 径r处移动时,两叶片间容积减小, 通过压油窗口b压油。转子每转一周, 每一叶片往复运动两次,吸油、压油 各两次。故这种泵称为双作用叶片泵。
液压与气动控制
2.单作用叶片泵的排量和流量 经过计算和整理,可得泵的排量: 实际流量为:
由于定子和转子偏心安置,单作用叶片泵的容积变化是不均匀 的,因此有流量脉动。理论计算可以证明,叶片数为奇数时流量脉 动较小,故单作用叶片泵的叶片数总取奇数,一般为13片或15片。
叶片泵课件
叶片泵
授课人:秦晓丰
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内啮合齿轮泵
外啮合齿轮泵
变量叶片泵
定量叶片泵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叶片泵的结构、分类、工作原理。 2.掌握变量叶片泵的调节原理、特点。 3.能够拆装叶片泵。
二、过程与方法
1.任务驱动,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四、巩固提高、布置作业
01、变量叶片泵依靠( )的变化来改变泵的 关流键词量;
02、叶片泵分为( )和(
单击此处添加心为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04、变量叶片泵如何调节流量?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四、情感升华
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 请输入替换文本
二、设疑激探,自主学习
1、叶片泵的特点?
结构紧凑、运动平稳、噪声小、流量 均匀、寿命长。
二、设疑激探,自主学习
2、叶片泵的分类?
按其流量是否能调分为:定量叶 片泵、请变输入量替换叶文本片泵
三、合作探究、师生展评
1、定量叶片泵的结构 转子、定子、叶片、泵 体、配油盘等组成。
请输入替换文本
请输入替换文本
请输入替换文本
请输入替换文本
请输入替换文本
三、合作探究、师生展评
2、定量叶片泵的工作原理
当转子转动时,叶片在离心力和根部压 力油的作用下,而紧贴在定子内表面, 由叶片、定子的内表面、转子的外表面 和两侧配油盘形成若干个密封工作容积, 在左上角和右下角处密封工作容积增大, 吸入油液;在右上角和左下角密封工作 工作容积变小,将油液从压油口压出, 转子每转一周,每个密封容积进行两次 吸油和压油,所以定量叶片泵又称双作 用叶片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 叶片泵叶片泵具有流量均匀,运转平稳,噪音低,体积小,重量轻等优点。
在机床、工程机械、船舶、压铸及冶金设备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中低压叶片泵的工作压力一般为8MPa ,中高压叶片泵的工作压力可达25MPa 至32MPa 。
泵的转速范围为600~2500r/min 。
叶片泵对油液的清洁度要求较高。
此外,与齿轮泵相比,叶片泵的制造工艺要求也较高。
叶片泵主要分为单作用(转子每转完成吸、排油各一次)和双作用(转子每转完成吸、排油各二次)两种形式。
双作用叶片泵与单作用式相比,其流量均匀性好,转子体所受的径向液压力基本平衡。
双作用叶片泵都做成定量泵形式,单作用叶片泵一般设计成可以无级调节排量的变量泵。
§8-1 双作用叶片泵的工作原理和流量一、双作用叶片泵工作原理图8-1是双作用叶片泵的工作原理图。
定子的腰圆形表面由二段半径为R 的大圆弧,二段半径为r 的小圆弧以及四段连接大小圆弧的平滑曲线组成。
叶片在转子的叶片槽内可以滑动。
转子、叶片、定子都夹在前后两个配流盘中间。
当转子旋转时,叶片受离心力而紧贴定子内表面,起密封作用,将吸油腔与排油腔隔开。
当转子与叶片从定子内表面的小圆弧区向其大圆弧区移动时,两个油封叶片之间的容积增大,通过配流盘上的配油窗口(吸油槽)吸油;由大圆弧区移向小圆弧区时,通过配流盘上的配油窗口(排油槽)排油。
转子转一周,叶片在槽内往复两次,完成两个吸、排油过程,故称双作用式。
泵转子体中的叶片槽底部通排油腔。
因此在建立排油压力后,处在吸油区的叶片贴紧定子内表面的压紧力为其离心力和叶片底部液压力之和。
在压力还未建立起来的启动时刻,此压紧力仅由离心力产生。
如果离心力不够大,叶片就不能与定子内表面贴紧以形成高,低压腔之间的可靠密封,泵由于吸、排油腔沟通而不能进行正常工作。
这就是叶片泵最低转速不能太低的原因。
双作用叶片泵的两个排油腔及两个吸油腔均为对称布置,故作用在转子上的液压力互相平衡,轴和轴承的寿命较长。
图8-2是配流盘和定子曲线相对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中的点划线为定子内表面曲线(简称定子曲线),1β和2β分别为大圆弧段及小圆弧段所对应的中心角,1α及2α为在大圆弧区及小圆弧区的吸、排油槽之间的封油角。
吸、排油槽开在转子两侧的配流盘上。
假定泵的叶片数为Z ,为保证吸、排油腔间的密封,应使Z /21πα≥,Z /22πα≥。
为了避免发生困油现象,应使两封油叶片之间的容腔在1α及2α角度范围内移动时(这时,容腔与高、低压腔均不通)。
其容积大小保持不变。
即保证圆弧段的包角11αβ≥;22αβ≥。
图8-2中陪流盘上排油槽端部的三角槽用来减少液压冲击,起消振作用。
若转子顺时针转动,当两相邻叶片间的油腔从吸油区进入大圆弧区时,油腔中的压力保持为低压。
当此油腔转到开始与排油区接通时,高压油流入此密闭容腔并压缩其中的油液,因此压力骤升。
这个过程会发生压力冲击,并因而产生噪声。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般采用设置上述减振槽的方法,使高、低压油进入密闭容腔时受到节流阻尼,从而减缓了压力冲击现象。
图8-2中的环形槽 通过配流盘背面的沟槽(虚线所示)和排油区接通。
此环形槽的位置与转子的叶片槽底部相对应,以便将高压油引到叶片底部,产生使叶片向外紧贴定子内表面的压紧力。
二、双作用叶片泵的瞬时流量和理论排量由图8-1的双作用叶片泵工作原理图可知:假如叶片为无限薄,当转子在dt 时间内转过ϕd 角度后,叶片泵排出的液体体积为叶片在大圆弧段扫过的体积和叶片在小圆弧段扫过的体积之差。
实际上,叶片是有厚度的。
在排油区,叶片两端均为高压,它的运动不产生吸排油作用;在吸油区,叶片头部为吸油压力,叶片底部的高压油要用来推动叶片向外伸,所以泵的排出油量应减去这一部分体积Θ。
因此,叶片泵在dt 时间内排出的油液体积为 ⎥⎦⎤⎢⎣⎡--=∑=n i i i dt SB v dt r R B dV 122cos )(22θω (8-1)式中 R ——定子曲线大圆弧半径;r ——定子曲线小圆弧半径;B ——叶片宽度;ω——叶片泵转子的转动角速度;S ——叶片厚度;n ——位于一个吸油区内的叶片数;i v ——在吸油区内,叶片伸出叶片槽的径向速度;i θ——在叶片和定子曲线接触处,叶片安置方向和吸油区定子过渡曲线矢径方向的夹角(见图8-3)。
式(8-1)中括号外边的系数Z 是考虑到双作用叶片泵同时有两对叶片起排有作用,它们的运动规律完全一样。
式(8-1)可用瞬时流量形式表示为∑=⎪⎪⎭⎫ ⎝⎛--=n i i i sh v BS r R B Q 122cos 2)(θω (8-2) 若用i ρ表示定子曲线上的各点到转子中心的距离,ϕ表示泵轴的转角。
则ii i i i d d dt d d d dt d v ⎪⎪⎭⎫ ⎝⎛=⎪⎭⎫ ⎝⎛⨯⎪⎪⎭⎫ ⎝⎛=⎪⎭⎫ ⎝⎛=ϕρωϕϕρρ 将此式代入式(8-2),可得⎥⎥⎥⎥⎥⎦⎤⎢⎢⎢⎢⎢⎣⎡⎪⎪⎭⎫ ⎝⎛--=∑=n i i i sh d d S r R B Q 122cos 2)(θϕρω (8-3) 如近似认为i θ为常数,θθ=i 。
则泵的瞬时流量均匀性仅和吸油区的()∑i d d ϕρ/值有关。
即仅与泵在吸油区的叶片数和此区域定子曲线的形状有关。
双作用叶片泵的理论排量可由图8-1得出: ()()⎥⎦⎤⎢⎣⎡-+-=---=s s SZ r R r R B r R ZBS r R B q θπθπcos 2cos 2)(222 (8-4) 式中 s θ为在转子外圆上叶片安置方向与径向间的偏角(见图8-3)。
§ 8-2 双作用叶片泵的定子曲线及叶片数双作用叶片泵的定子曲线(即定子内表面曲线)对叶片泵的流量均匀性、吸入性能和寿命有很大影响。
定子曲线由两段半径为R 的大圆弧、两段半件为r 的小圆弧以及四段过渡曲线组成。
一、定子曲线的要求(一)过渡曲线四条过渡曲线是对称的。
为了保证工作平稳和输出流量均匀,过渡曲线应满足下列要求:1. 使叶片不发生脱空转子旋转时,叶片在转子槽中作径向滑动,叶片头部应紧贴在过渡曲线上。
叶片作径向滑动的加速度大小与过渡曲线的形状有关。
在叶片泵刚启动,尚未建立起油压的时候,叶片根部没有液压压紧力。
此时若叶片径向运动的向心惯性力大于随转子旋转时的离心力,叶片就会与定子内表面脱离,称为脱空。
以后,当叶片重新和定子内表面接触时,就会发生撞击、产生噪声、降低寿命。
故即使叶片短时间脱空也不允许。
图8-4表示了四分之一的定子曲线。
过渡曲线的范围对应于中心角a 。
从小圆弧的终点为起点计算转角ϕ。
在ϕ角从0变到a 的范围内,过渡曲线的矢径从r =ρ变到R =ρ。
当叶片头部在过渡曲线上向外滑动时。
如前所述,其径向速度ϕρωd d v /=。
径向加速度为222ϕρωd d dt dv a == (8-5) 保证叶片不脱空的条件是叶片做圆周运动的离心力大于其沿叶片槽滑动的向心惯性力。
即式中 m ——叶片的质量;ρ——叶片与过渡曲线接触点的矢径;L ——叶片的长度。
或者L d d 2122-<ρϕρ (8-6) 式(8-6)为在吸油过渡曲线区叶片不脱空的条件。
在排油过渡曲线区,叶片相对于转子叶片槽作向心运动。
其速度变化的规律是从零值增至最大值,然后再减小到零值。
此时,向心运动减速度的惯性力必须小于离心力。
否则也要出现脱空现象。
在排油区不脱空的条件同样可用式(8-6)来表示。
由于双作用叶片泵的四条过渡曲线是对称的,因此若满足吸油过渡曲线区叶片不脱空的条件,则排油区的不脱空条件同样得到满足。
2. 减小冲击、噪声和磨损叶片经过定子曲线的圆弧部分与过渡曲线的连接处,以及沿过渡曲线滑行时,希望径向速度和加速度的变化尽可能小,不应发生突变,以免产生冲击和噪声。
径向速度的突变将使径向加速度为无穷大,这种现象称为“硬冲”。
在排油过渡曲线区的“硬冲”会使定子内表面对叶片的推力为无穷大(实际上,由于叶片与定子表面的弹性变形,此值为一个相当大的数)。
因而产生撞击。
径向加速度在数值上有限的突变,称为“软冲”。
“软冲”使叶片和定子内表面的压紧力产生突变。
过大的“软冲”也是不希望的。
3.使泵排出流量均匀由式(8-3)可见,为了使泵的瞬时流量均匀,叶片数和定子曲线形状的选择应使吸油区过渡曲线上所有叶片径向速度之和()∑i d d ϕρ/在整个运行过程(即不同转角ϕ时)等于或接近常数。
(二)圆弧区段从式(8-4)可以看到,增大定子曲线的大、小圆弧半径之差()r R -可以增加泵的排量。
但是增大()r R -值受到以下条件的制约:1. 叶片和转子体强度的制约()r R -值越大,则叶片伸出转子体的部分越长,液压力产生的弯曲力矩越大,因而叶片受力恶化、转子体强度下降。
2. 叶片对定子不脱空的条件的制约为保证叶片不脱空,必须满足式(8-6)。
在确定过渡曲线区叶片速度变化规律时,值22/ϕρd d 与过渡曲线始点和终点的矢径差值()r R -及其对应的中心角a 大小有关。
()r R -值越大,则22/ϕρd d 值也越大,不利于保证条件式(8-6)。
当然,22/ϕρd d 值还与过渡曲线上的叶片径向运动速度变化规律有关。
计算分析表明,当叶片径向移动按等加速、等减速规律变化时,为了满足式(8-6),可以允许选用较大的()r R /值,因而可得到较大的()r R -值,产生较大排量。
这就是过渡曲线广泛采用等加速、等减速曲线的主要原因。
二、定子过渡曲线及其特点过渡曲线有以下几种:1) 修正的阿基米德螺线2) 正弦加速曲线3) 等加速等减速曲线4) 高次曲线(一)阿基米德螺线按照数学定义,阿基米德螺线的矢径和转角微分ϕρd d /为常数。
因此,当转子以等角速度ω旋转时,如果过渡曲线为阿基米德螺线,叶片相对转子的径向运动速度i v 就等于常数。
只要保持过渡曲线中叶片数不变,便可使式(8-3)中的()∑i d d ϕρ/为恒值,瞬时流量可近似地为常值。
图8-5表示了阿基米德螺线为过渡曲线时,(ϕρd d /)及(22/ϕρd d )值随ϕ角的变化规律。
叶片在定子圆弧段滑动时的ϕρd d /=0。
因此,圆弧曲线与阿基米德螺线的交接点处的()ϕρd d 值产生突变。
在这一瞬间, (22/ϕρd d )值为无穷大(如图8-5a 所示)。
这便发生“硬冲”或脱空。
为了防止发生“硬冲”和脱空,可在曲线的圆弧段和阿基米德螺线的交接处进行某种修正(如图8-5b所示)。
经修正后,避免了“硬冲”。
但是,叶片在过渡曲线的大部分区段做径向匀速运动,而在一个范围内,其径向速度从零升到某一值,故加速度的变化量及最大加速度都较大。
为了使叶片不脱空,只能将r R /值限止得较小。
故目前这种过渡曲线已很少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