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列夫·托尔斯泰
八年级下册语文4.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课件
性格特点
托尔斯泰被认为是一个具有深刻思想的人, 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
托尔斯泰的性格特点包括独立、坚定、善良 等,这些特点在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
01
语言风格
02
本文的语言风格朴实自然,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和修辞手 法。
文章结构和段落大意
• 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调托尔斯泰的文学地位和 影响。
文章结构和段落大意
01
02
03
第一段
简要介绍托尔斯泰的生平 和成就,强调其文学地位。
第二段至第五段
描述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包括面容、须发、身形等 方面。
第六段
总结全文,强调托尔斯泰 的文学成就和影响。
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人物形象 托尔斯泰被描绘为一个具有独特外貌特 征的人,其形象与众不同,引人注目。
05 列夫·托尔斯泰的遗产和 影响
托尔斯泰对后世的影响
文学影响
01
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对后世作家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启发了无数文学创作者。
思想影响
02
托尔斯泰的作品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他关注社会问题,倡
导道德伦理,对后世的哲学、社会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人文精神
03
托尔斯泰的作品弘扬人文精神,关注人性、道德和社会公正,
对提升人类文明素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托尔斯泰的作品在当代的价值
艺术价值
托尔斯泰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的叙事技巧、人 物塑造和心理描写等对当代文学创作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 义。
思想价值
托尔斯泰的作品蕴含着深刻的思想价值,他对社会、人性 和道德的独到见解对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列夫·托尔斯泰
也能让你感到他对人的深深的爱,一切都基于深
深的爱。”----爱得深沉,恨得深刻。
斯蒂芬· 茨威格
(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
家、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 家庭。 代表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
斯蒂芬· 茨威格
擅长心理刻画的中篇小说家
读准字音
yǒu
liǔ zhì
黝黑 轩昂
一绺 犀利
xī chì à ng
3.读了这一部分,再次观看肖像图片(或彩色插图),你觉 得托尔斯泰长得帅吗?你如何评价托尔斯泰的相貌? 交流讨论,总结如下:
我觉得托尔斯泰长相粗鄙:多毛、浓胡须、 矮身材,普通、平凡
1、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高尔基的这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恰当的道出了托 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 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2、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 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既来自于对社会生活,人间 世态的观察、研究,同时又用他的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 地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3、 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 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黯然:心神沮丧的样子;失色:因惊慌或其他原因变了脸色
请概括文章大意。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 貌特征的?(可用课文原句,也可用自己 的话概括)
2、请赏析语言(旁批) • 我觉得第__段中___________描写最精彩, 采用____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托尔斯泰的 (外貌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 《战争与和平》 《安娜·卡列尼娜》 《复活》
4 列夫·托尔斯泰
问题·探究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 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 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已的那一份幸福”, 这是否矛盾?联系他的生平进行理解。
幸与不幸
“具有这种犀利目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 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是说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 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 而“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常是痛苦的,托尔斯泰看透了暴政、 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 其自己毕生的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所以他痛苦。 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决然放弃财产,以致和家人产 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而客死于途中。
写作·背景
茨威格,奥地利作家,生于维也纳一个 犹太资产阶级家庭,自幼徜徉沉浸在音乐、 诗歌、戏剧的艺术之宫里。1928年访问俄国, 适值托尔斯泰诞辰一百周年,于是拜谒了托 尔斯泰墓,表达自己真挚怀念、赞美之情。列 夫·托尔斯泰出身贵族,却不满贵族对农奴 的残酷剥削,不满贵族奢侈享乐的生活,晚 年致力于"平民化",放弃私有财产和贵族特 权,从事体力劳动。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 的镜子”。
写作·特色
艺术手法上的独特性: 一、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 法。
二、是作者写出自己心中伟人的平庸粗 陋的一面。(先抑后扬的手法:用伟人 平庸丑陋的外表来反衬其眼睛的神奇)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对托尔斯泰的外貌和眼睛的刻 画,不仅展示了他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为 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
法上有什么特色? 面部轮廓的总体特征:多毛,浓密的胡须。
(反复描写) 大量的排比:整个面部像粗制滥造的小屋;额
头像树柴;皮肤像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给人的印象: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4.第3段重点写了什么?作者细致刻画乐面部特征, 那么托翁美吗?
4.列夫·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他在 俄国文坛驰骋了近六十年,创作了大 量文学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 编成的全集多达90卷。你知道他最著 名的作品是什么吗?
1. 《战争与和平》 2. 《安娜· 卡列尼娜》 3. 《复活》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 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 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 “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 盾? 1.“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是痛苦 的——智者的痛苦。如果既是智者又是 仁者,痛苦将是双倍。 2.托尔斯泰看透了暴政、丑恶、虚 伪、苦难及其原因,并尽其毕生去改 变,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是他最大的痛 苦。
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 朗读,正音: zī
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长 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 yǒu 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 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 朝上倒竖。一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 rá n 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 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 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 qu á n 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 liǔ 胡子。
鼻子: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 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 了的样子。 目光: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 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作用: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
学生——军官——乡绅
要是你看到一张他赶着马车外出的照片, 还有个白胡子随从与他并排坐着,你也许要 动脑筋想上好一阵,才能判断手握缰绳的是 马车夫,坐在一旁的是伯爵。 “伯爵”是谁?究竟哪个是伯爵?
“伯爵”是托尔斯泰。 可能手握缰绳的才是托尔斯泰 伯 爵。因为是“他赶着马车外出”。 作者故意说错,是突出他相貌 的
八年级语文列夫·托尔斯泰4
他有一张消瘦的面孔、膝
盖骨突出的膝盖、乌黑的头发 和一双翠绿的眼睛,戴着一副 用许多透明胶带粘在一起的圆 框眼镜。他对自己的外表最喜 欢的就是额头上那道闪电似的 淡淡的疤痕。
“两耳垂肩,又手过膝,目能 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 脂”;另一个是“面如重枣, 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 相貌堂皇,威风凛凛”;还有 一个是“豹头环眼,燕颔虎须, 声若巨雷,势如奔马”。
•
;/ 嗨热线网
(课件)4列夫托尔斯泰讲解
斯蒂芬·茨威格
(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 说家、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 犹太家庭。
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 学和文学,后去世界各地游历, 结识罗曼·曼兰和高尔基等人。第 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 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
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 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理想 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有差距,远远不如。 广袤无垠(mào yín):广阔无边.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掌
舵为“袤”.
积累词语
停留不动。 束缚、限制。 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比喻包容坏人坏事。 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 里头显得很突出。 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 重的样子。
写作特色:善于驾驭多线索的结构,一方面展现 气势磅礴的史诗场面,另一方面在巨幅的群像中 显现出个人的面貌,如实地描写人物内心的多面 性、丰富性和复杂性。
沙皇政府早就因他的《论饥荒》一文而企图将 他监禁或流放,但慑于他的声望和社会舆论而 中止。1904年写信给日皇和沙皇反对日俄战争。
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 小站,享年82岁,一代文学巨匠走完其人生旅 程。他逝世以后,遵照他的遗嘱,遗体安葬在 一个小森林中,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茨威
如:他酒没进口,人早就醉了。
1、要以一定的客观事实为基础。
如:他跑起来速度像宇宙飞船,肯定能拿冠军。这句夸张因脱离实际,难免给人以矫
揉
造
作
之
感
。
他的脸上呈现出悲剧,一 张含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 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盖在他的 头上,好像有生以来从未梳过; 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 凝重不逼视的光;长而笨重的 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衬着略 琏方形的下颏,整个描绘出坚 忍无比的生的意志。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4课列夫托尔斯泰
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 出生于贵族家族。批判现实主 义作家、文学家、思想家,哲 学家。 代表作:《安娜.卡列 宁娜》、《复活》、《战争与 和平》等。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擅 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代 表作:《月光小巷》、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和《三作家》、《看不见 的珍藏》等。
1、完成《金牌作业 本》第4课。
2、预习第5课。
)
托尔斯泰究竟 幸福还是不幸?
学习了这篇课文, 你有什么话想说?你有 什么体会?
总述:列夫.托尔斯泰是一个伟人, 不仅为俄国,更为整个人类留下了 大量的无比珍贵的文化遗产。他创 办学校,反对战争,一生都在为全 人类的幸福而奋斗不息。列夫.托 尔斯泰的一生是探索的一生,是冒 险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是非凡 的一生。他值得我们永远敬仰!
在茨威格笔下, 除了写了列夫.托尔 斯泰有一张平凡得不 能再平凡,甚至很丑 陋的脸以外,还重点 写了什么?
1、自由默读课文。
2、思考并回答:列夫.托尔斯 泰的眼睛有什么特点?文中 是怎样描述的?
先写外貌的丑陋不堪,再 写眼睛的独一无二,这种写法叫 ( 先抑后扬 )。
它的作用: 形成强烈的艺术效果,给读者 留下无比深刻的印象。
黝黑 滞留 愚钝 器宇 禁锢 酒肆 轩昂 侏儒 尴尬 犀利 粗制滥造 藏污纳垢 郁郁寡欢 鹤立鸡群 正襟危坐 颔首低眉 诚惶诚恐 无可置疑 黯然失色 广袤无垠
第一部分:1—5.
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第二部分:6---9.
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请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列夫.托尔斯泰。
1、齐读。
2、思考并回答:这一段 主要写了列夫.托尔斯泰的 哪些部位?分别有什么特 点?
4.列夫托尔斯泰
4.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C )
A.他的门第和身份大大不同于格里高、伊凡、伊利亚、彼得等在
场的所有人。 B.这么个小巧玲珑的家伙,难道真的是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
斯泰吗?
C.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刀胡乱 劈成的树柴。
D.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
示出伟大这一朴素的真理。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吴承恩《西游记》 【译文】不能只根据相貌、外表判断一个人的品德操行及其未来,如同 海水是不可以用斗去度量一样。 【感悟】在这个崇尚颜值的社会,看人,我们要擦亮眼睛,高富帅、白 富美固然好,但更应根据一个人的知识文化、思想品德、文明素养、创 新意识、职业操守、家国情怀等,智慧地去判断一个人的好坏优劣。
睛深陷在阴暗的眼眶里,严峻地盯着别人,鼻子扁阔,嘴唇厚而前伸,
列夫· 托尔斯泰 耳朵大大的。”这是《名人传》对_________________ 的外貌描写。
请阅读课文7至9自然段,然后答题。 7.这三段文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着力描绘了托尔斯泰的眼睛。 8.从这三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托尔斯泰有一双怎样的眼睛?请你用 一句话概括出来。(20字以内) 有一双异常锐利、情感丰富、能洞察世事的眼睛。
的情感,突出了他眼睛的洞察力和敏锐性,给读者鲜明深刻的印象。
6.(2015,潍坊)学校积极参加“书香校园”系列活动。下面是“经典阅 读”活动倡议书,请阅读后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人生的高度取决于阅读积淀的厚度。②与书籍相伴的人生,一定有生机 ,有价值;书香飘溢的校园,一定有活力,有内涵。③今年,我校的“书 香校园”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被评为全市“书香校园”示范学校。④为 了进一步引导全校师生吸收经典著作的营养,提升人生境界为宗旨,学校 决定开展“经典阅读”活动。 本期“经典阅读”活动推荐的名著是:《童年》(高尔基)、《钢铁是怎样 炼成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名人传》(罗曼·罗兰)。 阅读经典吧,经典著作会像雨露一样,滋润你干渴的心田,绽放你理想的
俄国文豪列夫 托尔斯泰
俄国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Leo Tolstoy,1828—1910),是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
1828年9月9日,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
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
1847年托尔斯泰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
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
1855年11月,托尔斯泰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少年》,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
从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之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自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
这些观点反映在其短篇小说《琉森》之中,后又创作了探讨生与死、痛苦与幸福等问题的《三死》《家庭幸福》。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
他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
这些思想鲜明地体现在其中篇小说《哥萨克》之中。
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
小说以四大家族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1812年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拿破仑的卫国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主要探讨俄国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4课《列夫 托尔斯泰》教案 新人教版
4. 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德育目标:感知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教学重点诵读,感知课文对列夫·托尔斯泰外貌的刻画,理解本文独特的艺术手法教学难点联系背景材料,渗透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
教学方法诵读法联想法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今天,让我们跟随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走进这位磨难中造就的伟人—列夫·托尔斯泰,探访他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资料助读作者简介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1、范读后学生自读,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理解词语含义。
(1)注音髭(zī)髯(rán)鬈(quán)黝(yǒu)黑滞(zhì)留禁锢(gù)颔(hàn)首低眉锃(zâng)亮犀(xī)利广袤(mào)无垠尴尬(gān gà)炙(zhì)热(2)释义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器宇:气概、风度。
禁锢:束缚、限制。
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滞留:停留不动。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广袤无垠:广阔无边。
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
2、学生自由诵读,揣摩作品中描绘的托尔斯泰的独特的形貌特征。
思考:(1)找出文中概括托尔斯泰的形貌给人的总体印象的语句。
(2)从文中找出运用夸张、比喻手法描写托尔斯泰的眉毛、须发、发肤、鼻子、眼睛的语句,并品评其表达效果。
(3)文中第8语段“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粗鄙的外表反衬出他眼睛的无比精美,文意的重心落在通过写眼睛揭示他敏锐、深刻的内心世界,那么文中对托尔斯泰的眼睛作了怎样的评价?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明确。
4.列夫·托尔斯泰
尴尬(gān gà):(神色、态度)不自然; 处境苦难,不好处理. 鹤立鸡群(hè):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 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jīn):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 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颔首低尾(hàn):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 顺的样子. 诚惶诚恐(huáng kǒng):惶恐不安.
茨 威 格
列 夫 托 尔 斯 泰
·
斯蒂芬· 茨威格(1881— 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 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 太家庭。他的写作成就以小 说和人物传记见著。
他为著名文学和历史人物所作的评论 和传记,使他享有很高的声誉。 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一 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传记《三位大 师》、《罗曼· 罗兰》等。
“幸福”与“不幸”
“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 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是说托 尔斯泰这样的人可以掌握世界的运作和知识财富。 而“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常是痛苦的,这是智 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 将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 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 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总 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晚年的托尔斯 泰厌弃贵族生活,决然放弃财产,以致和家人产 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而客死于途中。
多毛、须发浓密 外貌特征 面部 田野村夫的脸孔 欲 (平庸甚至丑陋) 忧郁、消沉 扬 普通大众的脸
先 抑 非同寻常的眼睛 犀利的目光
(敏察、深刻)
蕴藏丰富的感情
崇 敬 赞 美 ( 思 想 精 神 )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 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 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 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 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 认为托尔斯泰究竟是幸福还是不 幸?
人教版初二下册课文《4列夫托尔斯泰》
人教版初二下册课文《4.列夫・托尔斯泰》4.列夫・托尔斯泰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
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存额头上。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四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人们无不试图用自己的想像除去他那盖着面孔的头发,修剪疯长的胡须,以他年轻时刮去胡须的肖像作为参照,希望用魔法变出一张光洁的脸。
这是引向内心世界的路标。
这样一来,我们不免开始畏缩起来。
因为,无可否认的是,这个出身于名门望族的男子长相粗劣,生就一张田野村夫的脸孔。
灭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灵魂的工作问,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篷来好不了多少。
小犀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而小是由古希腊的能L巧匠建造起来的。
架在小窗卜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用胡乱劈成的树柴。
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在四力脸中间,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拳头扣塌了的样子。
在乱蓬蓬的头发后面,怎么也遮不住那对难看的招风耳。
凹陷的脸颊中间生着两片厚厚的嘴唇。
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这副劳动者的忧郇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和压抑:住他脸上找不到一点奋发向上的灵气,找不到精神光彩,找小到陀斯妥耶夫斯摹眉宇之间那种像大理石穹顶一样缓缓隆起的非凡器宇。
他的面容没有一点光彩可言。
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没有讲真话。
无疑,这张脸平淡无奇,障碍重重,没法弥补,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这张脸蒙昧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憎。
从青年时代起,托尔斯泰就深深意识到自己这副嘴脸是不讨人喜欢的。
他说,他讨厌任何对他长相所抱有的幻想。
4 列夫·托尔斯泰
3.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 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表达了作 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 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
1.第一部分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摹托尔斯泰的相貌特征? 第一部分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摹托尔斯泰的相貌特征? 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试说说其作用。 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试说说其作用。 作者从须发、面部轮廓、面容表情、 作者从须发、面部轮廓、面容表情、穿戴和身材等 方面浓墨重彩、细致入微地描摹了托尔斯泰的相貌特征。 方面浓墨重彩、细致入微地描摹了托尔斯泰的相貌特征。 比喻和夸张联袂运用。不仅使语言形象生动, 比喻和夸张联袂运用。不仅使语言形象生动,而且容易 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4 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 列夫
列夫· 列夫·托尔斯泰墓
列夫 · 托尔斯泰
列夫· 托尔斯泰(1828~1910), ),俄国 列夫· 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 作家。早年父母双亡, 作家。早年父母双亡,自幼接受严格的贵族家 庭教育。早期作品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 庭教育。早期作品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少 年·青年》等。60年代创作进入颠峰,创作了 青年》 60年代创作进入颠峰, 年代创作进入颠峰 史诗性的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 70年代创 史诗性的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70年代创 作了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 1899年完 作了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1899年完 成的长篇小说《复活》 成的长篇小说《复活》,可以说是作家一生思 想和艺术探索的总结。1910年12月病逝, 想和艺术探索的总结。1910年12月病逝,终年 月病逝 82岁 82岁。
2.第二部分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摹托尔斯泰的眼睛?与 第二部分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摹托尔斯泰的眼睛? 第一部分写法是否相同?试分析。 第一部分写法是否相同?试分析。 从犀利的目光、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 从犀利的目光、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巨大的威力 以及赞美其目光揭示其不幸的角度重点描写了托尔斯泰犀 利深邃的眼睛。 利深邃的眼睛。 相同点:比喻和夸张联袂运用; 相同点:比喻和夸张联袂运用; 不同点:前部分多用抑笔,后部分高度赞美, 不同点:前部分多用抑笔,后部分高度赞美,写他平庸 甚至丑陋的外表, 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灵魂的高 反衬他的眼睛精美绝伦。 贵,反衬他的眼睛精美绝伦。
八下语文:4列夫·托尔斯泰
俄 国
列 夫 托 尔 斯 泰
·
[ ]
列夫 · 托尔斯泰(1828)简介
他出身于一个贵族家庭, 自幼接受严格的贵族 教育。
从50年代开始创作。60年代创作进入颠峰,创 作了史诗性的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70年 代创作了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1899年 完成的长篇小说《复活》,可以说是作家一生 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总结。 他不仅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也是世界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
3、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 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 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 的含义?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变化),与同学 讨论:托尔斯泰究竟幸福还是不幸?学生讨论、交流,鼓励发表 独特的看法。
自由朗读课文 注意文中对列夫· 托尔斯泰肖像 描写的语句 用笔标出阅读时不能理解的词 语或句子 标出每段序号,给文章分层并 且概括层意
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5)
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须发特点
面部轮廓、结构 面部特征 (面容表情) 长相平平(普通大众一员) 外貌会令拜访者感到失望
文章的结构层次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
眼睛的威力
赞美其犀利的眼光,揭示其人生的不幸
1、文中写道:“托尔斯泰面部其他部件—胡子、眉毛、 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 已”。粗鄙的外表反衬他眼睛的精美,文意重点在眼睛 上,文中对他的眼睛作了怎样的评价呢? 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揭示他观察社会、人生、时 代的广阔和深细,以及批判的深度和广度,文章的结 尾语段则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眼光,揭示他人生的不 幸。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 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长髯覆 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 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 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 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 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 发。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 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 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4列夫托尔斯泰
1
——多毛,胡须浓密 须发的特点 粗制滥造的小屋——面部 面部轮廓、结构 胡乱劈成的树柴——额头 粗糙的村舍外墙——皮肤 面容、表情 狮子鼻、招风耳、厚嘴唇
2 3 4 5
失调崎岖 平庸粗鄙
先抑
他长相平平,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 他的外貌会令拜访者感到失望
6 7 8 9
犀利的目光——锃亮的钢刀 眼睛里蕴藏的丰富的感情 ——一百只眼珠 眼睛的威力 赞美他犀利的眼光,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后扬
1 通过展现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揭示托尔斯
泰深邃的精神世界,表达作者对他的崇敬赞美 之情。
2 比喻、夸张联袂使用使画面气韵生动,使人产生
美的遐想。
请用文字为自己“画”一幅肖像,对 自己外貌中最突出的一点作重点刻画,可 以是“眼睛”、“鼻子”、“嘴巴”或者 是“脸上的一颗痣”等,并要在外貌描写 中突出自己的性格特点,精神品质,要求 100字左右,而且不能写出自己的姓名。
第6-9自然段
第一部分5个自然段各写什么?
l.写托尔斯泰的须发的特点。 2.他的面部轮廓、结构。 3.他的面容、表情。 4.他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 5.他的外貌会令拜访者感到失望。
第二部分4个自然段各写什么? 6.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 7.他眼睛里蕴藏的丰富的感情。 8.他眼睛的威力。 9.赞美他犀利的眼光,揭示他人生 的“不幸”。
茨威格
斯帝芬· 茨威格:
奥地利著名作家, 小说家,传记作家。出 生于维也纳一个富裕的 犹太人家庭,是20世 纪二、三十年代最著名 的作家之一,著作被译 成多种语言广为流传。 他为著名文学和历 史人物所作的评论和传 记,使他享有很高的声 誉。他的传世名篇之一 是《成功的秘诀》。
列夫· 托尔斯泰 (1828—1910) 19世纪俄国最 伟大的作家
梅《4列夫托尔斯泰》
改正错别字。
滥 粗制烂造 鹤立鸡群 正经危坐 诚皇诚恐 襟 惶 疑 无可置凝 郁郁寡欢
引人注目 藏污纳沟
垢
默读课文 整体感知
全文在结构上可以分几部分?
每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由“表”及“里”,课文明显地分为 前后两部分,怎样分呢? 一、(1-5自然段)刻画托尔斯泰外貌特征: 平庸丑陋——外表 总写
墓志铭
------人生最后的休止符
卢梭: “睡在这里的是一个热爱自然和真理的人。” 马克-吐温: “他观察着世态的变化,但讲述的却是人间 的真理。” 贝多芬: “他总是以他自己的一颗人类的善心对待所 有的人
16世纪德国数学家鲁道夫花了毕生的精力,把圆 周率计算到小数后35位,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 圆周率数值。在他的墓碑上就刻着: “π= 3.14159265358979323846264338327950288”。
文章第二部分作者着力描写的是托尔斯 泰的眼睛。 为什么重点写他的眼睛?
•由眼知人: 法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马丁•杜 伽尔:“托尔斯泰是最具洞察力的作 家,他的目光十分锐利,能够穿透生 活的壁垒而发现隐含其中的真实。”
请在文章第二部分找出描写 托尔斯泰眼睛的句子。
研讨与练习二
1、夸张,赞美了托尔斯泰能将世间万物尽收眼底的 全方位观察力,并在作品中展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 2、比喻,“珠宝”指托尔斯泰的眼睛。托尔斯泰的 文学创作,既来自于对社会、人生的观察、研究,又 经过自己的思想加工,并用他的艺术之笔准确地表现 出来,展示社会和人生的真谛。 3、比喻,写出来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 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及其深刻而准确的,特别是对 沙皇的专制、贵族的腐朽,无不给予深刻的揭示。
外 貌 特 征
深 邃 的 精 眼 神 光 世 犀 界
4列夫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 《安娜· 卡列尼娜》《复活》
俄 国 ]列 夫 托Fra bibliotek尔 斯 泰·
(1828~1910)
[
列 夫 ·
茨 威 格
托 尔 斯 泰
——
茨威格
斯蒂芬· 茨威格 (1881~1942), 奥地利著名小说 家、传记作家, 出身于富裕的犹 太家庭。青年时 代在维也纳和柏 林攻读哲学和文 学。
写法借鉴: 二、先抑后扬的手法:
用伟人平庸丑陋的外表来反 衬其眼睛的神奇,灵魂的高 贵。
具有这种犀利目光,能够看清真相 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 财富,作为一个始终具有善于观察并能 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 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 福。 他究竟 幸福的还是不幸的?
喻意深刻,韵味无穷。
夸张——在描写人或事物时,故意言过其实,尽量 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眉毛: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须发: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 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额头:像是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皮肤: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 那样粗糙。 鼻子: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打塌了 的样子。
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 曼兰和罗丹 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 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
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 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 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 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他的写作成就以小说和人 物传记见著。他为著名文学 和历史人物所作的评论和传 记,使他享有很高的声誉。 代表作有传记 《三位大师》、 《罗曼· 罗兰》等; 小说《最初的经历》 《一个陌生女人的 来信》《一个女人 一生中的二十四小 时》等。
4列夫 · 托尔斯泰
描写内容 须发: 多毛的脸庞、浓密的胡髭 面部: 失调、崎岖、平庸、粗鄙 表情: 长相: 身材: 眼 睛 忧郁、消沉 普通大众的脸 矮小敦实、侏儒 丰富的感情
犀利的目光
威力(揭示他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 广阔和深细,以及批判的深度和广)。
作者在课文前半部分描写托尔 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貌,是 为什么?
《重读大师》一书中王祥夫著文 说:“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总似乎让 人能听到一种深深的叹息,感受到 作家在无情地鞭挞着人类的灵魂, 而同时,也能让你感到他对人的深 深的爱,一切都基于深深的爱。”
请仔细观察 下面几张人物肖 像的摄影图片, 试用文笔对其中 的一幅图象加以 细腻生动的刻画。
拓展延伸 看鲁迅的照片, 请描写他的外 貌特征。
斯蒂芬· 茨威格 Stefan Zweig
读准字音
黝黑 滞留
chì liǔ yǒu zhì
理解词义
轩昂 犀利 侏儒
zè ng xī zhūrú sì gān gà
禁锢
gù xuān
酒肆
à ng
尴尬
à n
炽热 一绺
jīn
粗糙 失调
hà n
cāo
tiá o qió ng
穹顶 锃亮
mà o yí n
盎然
作者引用高尔基这句话,运用夸张恰当地, 很好地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 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事实上,托尔斯 泰是和巴尔扎克、莎士比亚比肩的伟大文学 家,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课文中有一句话可以为此做出注释:“再小 的事物借助这副透镜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这对眼睛连最最微不足道的细节都不放过, 同样还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
2、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 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 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熟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熟读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2.完成课后练习:读一读, 完成课后练习Biblioteka 制作:邵太宏广袤无垠
理解词义
滞留: 器宇: 滞留: 器宇: 停留不动。 气概、风度。 停留不动。 气概、风度。 禁锢:束缚、限制。 禁锢:束缚、限制。 轩昂: 轩昂: 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 犀利: 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犀利: 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藏污纳垢 藏污纳垢(gòu):比喻包容坏人坏事。 ):比喻包容坏人坏事。 鹤立鸡群: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 里头显得很突出。 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 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 正襟危坐: 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 重的样子。 重的样子。
小 结
一(1—5)托翁的外貌特征(比喻和夸张联 )托翁的外貌特征(比喻和夸张联 使得画面气韵生动, 用,使得画面气韵生动,使人产生无穷的 遐想。多用抑笔) 遐想。多用抑笔) 二(6—9)托翁非同寻常的眼睛(高度赞美) )托翁非同寻常的眼睛(高度赞美) 比喻:眼睛(本体) 喻体:珠宝、探照灯、 比喻:眼睛(本体) 喻体:珠宝、探照灯、猎 晶体、匕首、 鹰、晶体、匕首、猎人 目光(本体) 喻体:刚刀、手术刀、 射 目光(本体) 喻体:刚刀、手术刀、X射 枪弹、金刚刀、黑豹、 线、枪弹、金刚刀、黑豹、磁铁
外 貌 特 征
深 邃 的 精 神 世 界
第 二 部 分
精 神 世 界
为什么 重点写他的 眼睛? 眼睛?
1.为什么重点写他的眼睛? 1.为什么重点写他的眼睛? 为什么重点写他的眼睛
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通过对眼睛的描写, 通过对眼睛的描写,展现了托尔斯 泰的精神风貌。 泰的精神风貌。 鲁迅说: 鲁迅说:“要极省俭地刻画一个 人物, 人物,最好的方法是刻画他的眼 睛。”
3. ……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 ……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 这对珠宝有魔力 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 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 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既来自于对 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 社会生活、人间事态的观察和研究, 社会生活、人间事态的观察和研究,同 时又用他的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地表现 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5.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 5.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 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 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 可见他是幸福的; 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 面又说他得不到“ 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认为托 份幸福” 这是否矛盾? 尔斯泰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 尔斯泰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
肖像画: 分析肖像画:
课文前半部分对于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 课文前半部分对于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 突出了哪两个方面的特点? 突出了哪两个方面的特点?它们分别对塑造 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反衬
平庸丑陋
说明
灵魂的高贵, 灵魂的高贵, 眼睛的精美 是人民大众的普通 一员, 一员,与俄国人民 同呼吸共命运
托尔斯泰
长篇小说《安娜 卡列尼娜》《战争与和 卡列尼娜》《 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 》《复活 代表了托尔斯泰的艺术高峰, 复活》 平》《复活》代表了托尔斯泰的艺术高峰, 也是他实践“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标志。 也是他实践“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标志。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 小说家 斯蒂芬· 斯蒂芬·茨威格 记作家, 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 1881~1942) (1881~1942) 家庭。 家庭。他的写作成就以小说 和人物传记见著。 和人物传记见著。他为著名 文学和历史人物所作的评论 和传记, 和传记,使他享有很高的声 代表作有小说 小说《 誉。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 经历》《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 经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 传记《三位大师》 信》等;传记《三位大师》 罗曼·罗兰》 《罗曼·罗兰》等。 我们学过: 伟大的悲剧》 我们学过:《伟大的悲剧》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 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2.描写眼睛的段落和文章前半部分相比, 2.描写眼睛的段落和文章前半部分相比,在 描写眼睛的段落和文章前半部分相比 感情色彩上有何不同? 感情色彩上有何不同? 前“贬”后褒。 后褒。 3.这种欲扬先抑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这种欲扬先抑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这种欲扬先抑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联系全文看,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 联系全文看,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 正是用来反衬他的眼睛精美绝伦, 正是用来反衬他的眼睛精美绝伦,反衬他灵 魂的高贵。 魂的高贵。 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 胡子、 “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 胡子、 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 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 闪耀的珠宝的甲壳而已。 闪耀的珠宝的甲壳而已。”
4.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 4.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 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 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 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他的心窝。 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他的心窝。 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 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 主义”作家, 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极其深刻 而准确的。 而准确的。
第
列 夫 托 尔 斯 泰 ·
一 部 分
第一段: 第一段:须发的特点 第二段:面部轮廓、 第二段:面部轮廓、结构 第三段: 第三段:面容表情 第四段: 第四段:长相平平 第五段:外貌令人失望 第五段: 第六段: 第六段:目光犀利 第七段: 第七段:蕴含丰富 第八段: 第八段:眼睛具有威力 第九段: 第九段:眼睛的犀利 与人生不幸
颔首低尾: 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颔首低尾: 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诚惶诚恐: 惶恐不安。 诚惶诚恐: 惶恐不安。 广袤无垠: 广阔无边。 广袤无垠: 广阔无边。古代以东西长度为 南北掌舵为“ “广”,南北掌舵为“袤”。
本文是一幅列夫· 本文是一幅列夫·托 尔斯泰的“肖像画” 尔斯泰的“肖像画”,它 不仅为我们展现 展现了 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 独特的外貌特征, 外貌特征 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 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 我们揭示了 揭示 的精神世界。 的精神世界。
读准字音
yǒu liǔ zhì zhū rú tiáo tiá àn gù ù
黝黑
xuān xu n gān gà n à zèng zèn
一绺
chì
滞留
轩昂
犀利 炽热
xī
sì
禁锢 酒肆 穹顶 粲然
侏儒
qióng qión
尴尬 锃亮
jīn
à ng
失调 黯然
盎然
càn
正襟危坐
hà n
mào yín
颔首低眉
不矛盾。 能够看清真相的人, 不矛盾。“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 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 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是说这样 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 和主人, 能够看清真相的人” 和主人,而“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常是痛 苦的,这是智者的痛苦, 苦的,这是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 是仁者,那么痛苦是双倍的。 是仁者,那么痛苦是双倍的。 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 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 丑恶、虚伪和苦难, 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 罪恶的原因, 罪恶的原因,并尽其自己毕生的努力去改变 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 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
揣摩品味
1.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1.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高尔基的这句话用夸张恰当地道出了 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 方位的观察力。 方位的观察力。 2.眼皮一睁开,这对眼睛就必然毫不含糊, 2.眼皮一睁开,这对眼睛就必然毫不含糊, 眼皮一睁开 清醒而又无情的追寻其猎物来 。 表现托尔斯泰用眼睛观察社会、人生、 表现托尔斯泰用眼睛观察社会、人生、 时代,并揭示其本质。 时代,并揭示其本质。
声 明
本教学光盘由语文周报社策划、制作、 本教学光盘由语文周报社策划、制作、 统一发售,严禁复制、 统一发售,严禁复制、刻录及其他侵权行 违者必究。 为,违者必究。
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 托尔斯泰
茨威格
体裁: 体裁:散文
托尔斯泰(1828— 背景资料: 托尔斯泰(1828—1910)背景资料:
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 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 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 出身名门贵族。 出身名门贵族。自小酷爱文学 和哲学。在大学时代,他接触到 和哲学。在大学时代 他接触到 平民出身的同学。退学后,回到 平民出身的同学。退学后 回到 庄园,他企图改善农民的生活 他企图改善农民的生活, 庄园 他企图改善农民的生活, 为农民子弟兴办学。 为农民子弟兴办学。1851年,赴 年赴 高加索服军役。在各次战役中, 高加索服军役。在各次战役中 看到平民出身的军官和士兵的 优秀品质。 优秀品质。加强了他对普通人 民的同情和对农奴制的批判态 度。
欲 扬 先 抑
大众化
4.为什么说托尔斯泰有一双非同寻常的眼 睛? 为什么说托尔斯泰有一双非同寻常的眼
目光犀利深刻,具有准确的洞察力。 目光犀利深刻,具有准确的洞察力。 眼睛里蕴藏着丰富的感情。 眼睛里蕴藏着丰富的感情。 敏锐的眼睛观察社会、人生, 敏锐的眼睛观察社会、人生,对时代作 出准确、深入、全面的描绘, 出准确、深入、全面的描绘,使之成为 时代的代言人。 时代的代言人。
例:《红楼梦》第 三 回 红楼梦》 对林黛玉的眼睛的描写。 对林黛玉的眼睛的描写。 贾母因笑道: 外客未见 就脱了衣裳, 外客未见, 贾母因笑道:“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还 不去见你妹妹! 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 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 不去见你妹妹!”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 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 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 细看形容,与众各别: 细看形容,与众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