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质量管理体系

合集下载

输血质量管理标准体系

输血质量管理标准体系

对建立健全输血科全方面质量管理体系思索输血学是一门年轻学科, 输血科也是一个新兴科室。

实践证实, 输血是临床抢救和诊疗疾病无法替换一个关键诊疗手段, 是医院医疗工作一个关键组成部分。

伴随临床输血技术发展, 医院输血科越来越关键, 不过因为其成立时间短、底子薄, 或由过去血库改建而成, 其远远不能适应该代临床医疗需要, 尤其是三级医院, 医院规模全部较大, 临床用血量也大, 对输血科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在输血科建设中, 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尤为关键。

现有输血质量管理体系关键是针对血站, 包含到医院输血科极少, 即使有也只是片面不成系统, 或各自为政〔1〕。

依据输血科及临床输血发展情况, 必需建立健全输血科全方面质量管理体系。

全方面管理体系建立不仅是血液质量确保, 也是临床输血安全确保;不仅是提升临床输血水平关键, 也是输血科管理需要, 更是实际工作和输血科发展壮大需要。

输血科全方面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必将对患者救治效果、医院医疗质量、提升输血工作者本身医疗水平、避免医疗事故及降低医疗纠纷等全部相关键作用。

所以, 建立健全输血科全方面质量管理体系乃当务之急。

1输血科全方面质量管理体系概念对于输血科而言, 其关键任务是为临床提供合格、安全血液及血液制品, 和为临床诊疗、诊疗提供正确试验数据(血型、交叉配血等), 以满足临床需要, 其最终结果关键表现在发出检测汇报和血液制品上。

能否向临床提供高质量(正确、可靠、立即)化验汇报, 和安全可靠血液制品, 得到患者和临床信赖和认可, 是输血科建设关键问题。

为确保血液安全, 医院输血科应建立全方面质量管理体系, 对输血科内部及临床输血各个步骤进行质量控制。

为了确保整个步骤质量要求, 仅仅靠对标本、试验试剂和血液及制品本身质量控制是不够。

因为影响最终安全输血原因很多, 诸如医护人员对项目标了解、标本采取过程各步骤控制、仪器设备和仪器设施是否符合试验要求、量质溯源、样品管理、检验方法、人员素质、科室环境、试剂和血液质量等等多个原因, 为了确保血液及其制品和试验汇报质量, 必需对影响原因进行全方面控制[2].控制范围应包含标本、标本检验和血液及其制品全过程, 也就是以体系概念去分析、研究上述质量形成中各项要素(包含直接和间接原因)相互联络和相互制约关系, 以整体优化要求处理好各项质量活动协调和配合。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加强输血科的管理,确保临床输血工作的质量和安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机构1. 成立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临床用血的监督管理工作。

2. 输血科(血库)负责血液的入库、储存、发放和管理工作。

三、血液管理1. 血液来源必须合法,不得非法自采自用血液。

2. 输血科(血库)应有专人负责血液的入库、储存、发放工作,并作好相应记录。

3. 血液的储存和运输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确保血液质量。

4. 血液的发放应严格按照临床用血申请单进行,确保用血安全。

四、临床用血管理1. 执业医师严格掌握输血指征,科学合理使用血液,提倡成分输血。

2. 受血者或家属必须知情同意,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后,方可输血。

3. 执业医师认真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并由主治执业医师审核签字后,向输血科(血库)申请备血。

4. 输血科(血库)应有专人负责标本收集、处理、检测及输血前检查工作。

5. 输血科(血库)认真做好血型鉴定(包括ABO正反定型、Rh血型)和交叉配血工作,保证结果准确可靠。

6. 输血前由两名具有执业资格的医护人员做好七查、八对、九不用”工作。

七查”指:查血站名称及许可证号;献血者条形码号;献血者血型;血液品种;采血日期及效期;储存条件;输血器材质量。

八对”指: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住院号;床号;药物过敏史;输血史;输血前检查结果;输血治疗同意书。

九不用”指:未进行输血前检查的血液;未进行交叉配血的血液;未进行血型鉴定的血液;未进行储存、运输条件检查的血液;未进行有效期检查的血液;未进行输血器材质量检查的血液;未进行输血前知情同意的血液;未进行输血后监测的血液;其他不符合输血安全要求的血液。

五、输血科(血库)质量管理1. 输血科(血库)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血液质量。

2. 输血科(血库)应定期进行质量检查和内部审核,及时发现问题并整改。

输血质量管理体系

输血质量管理体系

引言概述:输血质量管理体系是指在输血过程中,通过建立一套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输血产品的质量安全和有效性,从而保障受血者的健康。

在前文中,我们已经介绍了输血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概念和框架,本文将继续深入探讨该体系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方法。

正文内容:一、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1. 确定适当的机构设置:建议在医疗机构内设立专门的输血质量管理部门或委员会,由专业人员组成,负责制定和执行输血质量管理相关的政策和程序。

2. 合理的人员配备:确保相关人员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输血专业人员、实验室技术人员、质量管理人员等,他们应接受系统的培训和考核,以保证其胜任相应的工作职责。

二、质量控制流程1. 采血和筛查环节:建立合理的采血程序和筛查标准,确保采血过程的安全和血液质量的合格。

包括采集血样的方法、采样时的标本标签和记录、输血前的血型鉴定和抗体筛查等。

2. 血液储存和保存:确保输血产物的质量在储存过程中不受损害,包括适当的温度控制、保存容器的选择和标识等。

3. 交接和输血操作:建立明确的交接程序,确保输血前后的操作过程准确无误,包括记录患者信息、核对血液类型和数量、验证身份等。

4. 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建立完善的不良事件报告机制,对输血中可能出现的不良事件进行追踪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和预防。

5. 质量评估和持续改进:定期进行输血质量的自我评估,包括内部审计和外部审核,以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并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

三、质量管理的监督和评估1. 监督:建立监督机构对输血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进行监督,包括定期的检查和审查,确保各项管理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2. 评估:建立定期的评估机制,对输血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绩效评估和持续改进。

评估内容包括质量指标的达标情况、不良事件的处理和预防措施、人员培训和技能提升等。

四、风险管理和质量控制1. 风险评估和预警:建立与输血相关的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包括患者与受血者的匹配风险、供血者的健康状况、输血过程中潜在的感染风险等。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三篇)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三篇)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是为了确保输血工作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合规性而制定的一套管理规定。

以下是可能包含在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中的内容:1. 质量管理体系: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以确保输血工作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

2. 人员管理:包括员工招聘、培训、考核和督导,确保员工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

3. 设备管理:建立设备采购、验收、维护和报废等管理程序,确保输血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有效性。

4. 质量控制:建立质量控制措施,包括血液采集、储存、检测和输血等环节的质量控制,确保输血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5. 风险管理:制定风险评估和管理程序,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

6. 不良事件管理:建立不良事件管理制度,包括事件报告、调查、分析和改进等环节,确保发现和纠正不良事件。

7. 文件记录管理:建立文件记录管理制度,包括文件编制、归档和保留等,确保文件记录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8. 外部评审:定期进行内外部评审,以评估和改进输血科管理水平和质量。

以上只是一些可能的内容,具体的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设计和制定。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二)是指为确保输血过程中质量和安全的管理体系。

以下是一些可能包含在此管理制度中的要点:1. 输血科负责制定和实施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制订相关政策和程序,确保工作的规范和标准。

2. 确保所有输血过程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包括血液采集、血型鉴定、病原体筛查、血库管理、输血反应监测等环节。

3. 设立管理部门或委员会,负责质量和安全管理工作,并设立相应工作程序和规范,明确责任和权限。

4. 对相关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确保他们具备必要的技能和知识,能对各项操作进行正确的执行。

5. 建立一套完整的文档体系,包括标准操作规程、流程图、数据记录等,以便于监督和审查。

6. 进行规范的血液质量控制,包括定期的血液质量评价、标准品的使用和监测、设备的检修和维护等。

中心医院输血科输血质量管理体系SOP

中心医院输血科输血质量管理体系SOP

南阳市中心医院输血科质量管理体系作业指导书(第二版)编辑:徐学新责任编辑:胡松2016年 3月南阳市中心医院输血科目录第一部分样本管理类作业指导书1.患者准备及原始标本识别 (1)2.临床医生的指导 (1)3.申请单的填写、处理及保存 (2)4.输血相容性检测标本采集容器及必须添加剂、采集类型和量 (2)5.标本采集方法 (3)6.标本采集注意事项 (3)7.安全处置 (4)8.血液标本的运送 (6)9.输血相容性检测标本的接收与拒收的标准 (6)10.血液标本的保存 (7)11.附加检验项目及时间限制 (7)12.因分析失败而需要再检验标本的处理 (7)13.医疗废物的处理 (8)14.已检标本的处理存放 (8)15.输血科离心机标准操作程序 (8)第二部分试验方法类作业指导书1.试管法鉴定ABO血型标准操作规程 (10)2.试管法鉴定RhD血型标准操作规程 (17)3.微柱凝胶卡式法鉴定ABO正反血型及RhD血型标准操作规程 (20)4.盐水法交叉配血试验标准操作规程 (26)5.凝聚胺交叉配血试验标准操作规程 (29)6.微柱凝胶卡式法交叉配血试验标准操作规程 (32)7.新生儿溶血病(HDN)血型血清学检查标准操作规程 (37)8.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筛选标准操作规程 (48)9.孕妇血清中红细胞血型抗体效价测定标准操作规程 (52)10.冷自身抗体的鉴定 (55)11.温自身抗体的鉴定 (57)12.毛细管离心分离新老红细胞技术 (60)13.酶处理细胞的制备 (61)14.输血相容性检测室内质控标准操作规程 (63)15.输血科室间质评标准操作规程 (67)16.室内质控操作流程(简易版) (70)17.输血科试剂质量管理操作规程(试剂质控) (78)附质控品使用说明书 (85)18.手工抗人球蛋白试验操作规程 (104)19.Rh血型分型 (试管法)试验标准操作规程 (111)20.ABO及Rh血型抗体效价测定试验标准操作规程 (117)21.吸收-放散试验标准操作规程 (124)22.RhD血型确证试验(卡式抗人球法)标准操作规程 (129)23.可溶性血型物质的测定 (134)24.A1和A2亚型鉴定 (137)25.B亚型鉴定 (139)26.全自动血型配血分析仪作业指导书 (140)27.手工卡式操作规程(简易版) (149)28.储存式自身输血操作规程 (156)29.输血相容性实验操作规程 (164)30.输血科全自动血型分析仪使用要点(优化版) (175)附:异常实验结果的处理方法 (176)第三部分仪器类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1.4℃贮血冷藏冰箱(SANYO)操作规程 (194)2.-30℃储血冰箱(SANYO)操作规程 (195)3.试剂(标本)冰箱操作规程 (196)4.血型血清学专用(台式KUBOTA KA-2200)离心机操作规程 (196)5.高速式离心机操作规1976.毛细管离心机标准操作规1987.显微镜(OLYMPUS CH30)操作规程 (201)8.电热恒温箱(HH.W21.600型)操作规程 (201)9.冰冻血浆解冻仪(PH-1型)操作规程操作规程 (202)10.血小板恒温振荡保存箱(XHZ-ⅢA型)操作规程 (204)11.生物安全柜操作规20512.自动高频热合机操作规20613.血液加温器使用原则及操作规20714.PX-T型低温血液操作台操作规20815.血栓弹力图操作规20916.TD2-24血型卡离心机操作规22317.德国Germany WAECO 半导体血液运输箱使用流程 (225)18.冷链系统概22719.老肯牌空气消毒机使用说22820.免疫微柱孵育器操作规231作业指导书作业指导书是临床实验室开展日常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所有参与检验前、检验中、检验后过程的工作人员必须遵守的操作行为指南。

临床用血质量管理体系

临床用血质量管理体系
并有工作人员的全名签字。
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编写方法
• 自上而下: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手 册→程序文件→规程类文件→相关表单
• 自下而上:规程类文件→程序文件→质量 手册
• 从中间向上下:程序文件→质量手册和规 程类文件→相关表单
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编写步骤
• 成立编写小组:院领导参与,能代表各相关部门, 有管理经验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所要求的硬件 • 深入理解GB/T 19001-2008 Idt ISO
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体系参考文件
• (一)参照标准
• GB/T 19001-2008 Idt ISO 9001:2008《质量 管理体系 要求》
• GB/T 19000-2008 idt ISO 9000:2005《质量 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
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培训
• 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编写完成并经过拟任质量 负责人审核后,应对所有相关人员进行分组(根据人 员类别或岗位)培训,使所有相关人员熟知以下内容:
• 临床输血适应性法规 • 本医疗机构临床输血质量管理的质量方针及质量目标 • 各职能部门及科室在临床输血质条件
• 人才:专职的专业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医生素质 • 环境:适宜于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环境——包括临
床输血过程所涉及的场所、设施、人员及其质量意 识
• 设备:保证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必要的设备——如血 液的贮存设备、运输设备、输血相容性检测试验设 备等。
• 技术:能开展必要的技术项目以保证临床输血质 量——如抗球蛋白技术(输血相容性检测经常使用 的试验方法,证实免疫溶血性输血反应必须的试 验)、血型抗体检测技术等
输血科(血库)基本规章制度

医院临床输血质量管理

医院临床输血质量管理

谈话记录 告知谈话
医生 决定输血 输什么血
标本采样 从正确的患者采到 表示正确的标本
申请输血 临时医嘱
护士 采样 送样 送单 取血 输血
交接登记 合格的取血人员
冷链
发/取血
血样验收 交接登记
血库 计划约血 保存血液
定血型 交叉配血
血样交接
冷链 验收 交接 血站供血
科学计划 计划定血
输血不良反应反馈报告单 的填写和反馈血库
AQMP
程序文件(4)
各类人员岗位职责
1.输血科主任职责 2.配血人员岗位职责 3.贮血人员岗位职责 4.发血人员岗位职责 5.抽血样人员岗位职责 6.输血人员岗位职责 7.值班人员岗位职责 8.实验人员岗位职责.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QMP
作业性文件 (1)
配、贮、发血管理制度 1.血液入库、贮存制度 2.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管理制度 3.血液发放管理制度 4.供血者及患者标本采集、接收、保存管理制度 5.血液报废登记制度 6.不合格血液报废、退回制度 7.差错事故防范措施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QMP
过程控制
过程控制是临床输血的关键 魔鬼存于细节
*通过过程管理,人的作用可以得到充分 的发挥,产品和服务质量也能得到不断改进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QMP
患者 病情 需要
冷链、核对、 监护、输血纪录
输血
输血申请单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QMP
质量手册
质量管理体系要素描述(2)
环境方面 申请单,原始样品,实验室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结构确认 质量控制(包括实验室间比对) 计算机管理系统 结果报告 补救措施与投诉处理 与患者、卫生专业人员、供应商的交流及互动 内部审核

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制度

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制度

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制度标题: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制度引言概述:临床输血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技术,对患者的生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保证输血过程的安全和有效性,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临床输血的质量控制制度。

一、输血前的质控1.1 病史与体格检查:在进行输血前,医护人员应子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过敏史、输血史等,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确保患者适合接受输血。

1.2 实验室检测:进行输血前,需要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测,包括血型、交叉配血、病原体筛查等,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1.3 输血适应症评估: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评估输血的适应症,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减少输血相关的风险。

二、输血中的质控2.1 输血前核对:在进行输血前,医护人员需要进行多次核对,确保输血的血袋标签、患者信息等无误。

2.2 输血过程监测:在输血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2.3 输血速度控制:控制输血的速度,避免输血过快导致患者发生输血反应,同时确保输血的有效性。

三、输血后的质控3.1 输血后观察:输血结束后,需要对患者进行一段时间的观察,观察患者有无输血反应等情况。

3.2 输血后实验室检测:输血后需要进行相应的实验室检测,包括血液学指标、凝血功能等,评估输血的效果。

3.3 输血后随访:对于接受输血的患者,需要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输血质控记录4.1 输血记录完整性:对于每一次输血,需要建立完整的记录,包括输血前的准备、输血过程中的监测、输血后的观察等,确保记录的完整性。

4.2 输血记录保存:输血记录需要保存一定的时间,以备后续查阅和追溯。

4.3 输血记录审核:输血记录需要经过专业人员的审核,确保记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五、输血质控改进5.1 定期评估:对于输血质控制度,需要定期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

5.2 临床研究:开展相关的临床研究,提升输血的质量控制水平。

输血品质管理制度

输血品质管理制度

输血品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加强我院输血品质管理工作,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与质量,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的管理要求,订立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规章制度适用于我院全部涉及输血工作的部门、人员,包含临床科室、输血科、护理部、试验室等各相关部门和人员。

第二章质量管理体系第三条质量管理原则1.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医院制度,确保输血过程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2.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保障患者的权益和安全。

3.强化团队协作,明确各部门、各人员的责任和职责。

4.不绝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5.不绝改善和创新,实现输血管理的连续改进。

第四条质量管理体系要求1.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包含质量目标、质量指标和质量管理流程等。

2.定期开展质量管理评估和内部审核,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矫正和改进措施。

3.建立健全的文档掌控制度,确保相关文件和记录的正常使用和保管。

4.加强培训和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质量意识。

5.加强与相关单位的沟通和协作,形成合力。

第三章输血操作管理第五条输血前的准备工作1.输血前,医务人员应核查患者信息,包含患者身份、血型、抗体筛查等。

2.输血前,医务人员应核查输血所需的血制品,包含血袋、血液类型和血品质量等。

3.输血前,医务人员应对输血设备进行检验和清洁,确保其正常运作。

4.输血前,医务人员应进行清洁消毒,确保输血环境无菌。

第六条输血操作流程1.输血前,医务人员应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解释输血过程和可能的风险。

2.输血时,医务人员应佩戴符合要求的防护用品,包含手套、口罩等。

3.输血时,医务人员应依照规定的操作程序进行输血操作,确保血液的正确输入。

4.输血时,医务人员应紧密察看患者的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输血不良反应。

第七条输血品质掌控1.输血品质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确保输血安全和有效性。

2.医务人员应认真核对输血血型和配对信息,确保输血的血型全都性。

输血质量管理体系

输血质量管理体系

输血质量管理体系xx年xx月xx日•输血质量管理体系概述•输血质量管理体系的构成要素•输血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模式•输血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目•输血质量管理体系的优化策略•输血质量管理体系的实践案例录01输血质量管理体系概述输血质量管理体系是指为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而建立的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包括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方面。

定义输血质量管理体系具有全面性、系统性、严格性和持续性的特点,涵盖了从献血者筛选到血液制品使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特点定义与特点1输血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23输血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能够有效降低输血过程中的风险,保障受血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保障输血安全通过实施输血质量管理体系,能够确保血液制品的质量和有效性,提高输血效果。

提高输血效果输血质量管理体系能够实现血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避免浪费。

促进血液资源合理利用起源与发展输血质量管理体系起源于20世纪初,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输血安全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输血质量管理体系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完善。

输血质量管理体系的历史与发展国际标准与法规目前,国际上已经制定了一系列输血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和法规,如《国际献血法》等,各国也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和法规。

发展趋势未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输血质量管理体系将朝着更加智能化、精细化和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02输血质量管理体系的构成要素血液采集严格筛选献血者01确保献血者符合国家规定的健康标准和年龄要求,并对其进行全面的健康检查,以降低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

献血者的招募和保留02通过多种渠道积极招募献血者,提高献血者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同时加强与献血者的沟通与联系,提高献血者的保留率。

血液采集过程的管理03确保血液采集过程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对采集的血液进行严格的检验和筛查,以保障输血安全。

建立符合国家标准的血液储存设施,确保血液在储存期间不受到污染和变质。

输血科质量管理体系

输血科质量管理体系

输血科质量管理体系一、概述根据《临床用血操作技术规范》、《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专用要求》的标准与要求,结合本输血科人力资源和工作范围,建立、实施与保持适用于本科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本科全体人员知悉、理解、贯彻执行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以保证本室的输血检验工作符合规定要求。

二、职责1、主任负责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批准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发布质量方针和目标。

2、质量负责人负责组织建立、实施和保持质量管理体系,促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三、要求1、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①由主任主持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根据本室检验工作范围、性质及发展方向,制定本室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②质量负责人按照《临床用血操作技术规范》、《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专用要求》和本室的质量方针,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建立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

2、质量管理体系要素本室确定以下影响实验室质量的要素:①管理要求:组织和管理;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控制;咨询服务;投诉的处理;不符合项的识别和控制;纠正措施;预防措施;持续改进;质量和技术记录;内部审核;管理评审。

②技术要求:人员;设施和环境条件;实验室设备;检验前程序;检验程序;检验程序的质量保证;检验后程序;结果报告。

③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结构本室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分为四个层次,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记录等文件。

3、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①输血科主任负责组织全体人员理解、熟知并执行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②本室设置质量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并规定其职责,以确保本室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③本室为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和不断改进、完善,主要采取以下措施:a .结合实际,按要求制定和实施本室质量活动的目标、程序和有关细则。

b.设立监督机制,由质量负责人依照有关程序对各项活动进行监督,使临床输血活动各个环节的质量都得到有效地控制和保证。

c.配置相应的设备与设施,并保持良好的检验环境。

输血科血液质量管理制度

输血科血液质量管理制度

输血科血液质量管理制度血液输血是临床常见的治疗手段之一,但其中存在输血相关并发症的风险,如输血反应、感染、输错血等。

为了确保输血安全有效,提高血液质量管理水平,需要建立科学完善的血液质量管理制度。

本文将从制度建设、质量监控和技术应用等方面,详细介绍血液质量管理制度的相关内容。

一、制度建设1.建立血液质量管理的法律法规框架。

制定相应的法规,明确血液质量管理的责任主体和责任要求,规范血液质量管理的各个环节。

2.建立质量管理部门。

设立一个专门的质量管理部门,负责血液质量管理制度的实施和监督,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3.建立血液质量管理的流程和制度文件。

包括血液采集、血型鉴定、血液保存、血品分配和输血反应处理等各个环节的具体操作流程和工作规范。

4.建立质量监督和质量评价机制。

对血液质量管理进行定期监督和检查,对质量问题进行评价和改进。

二、质量监控1.建立血液质量监控系统。

包括对采血过程、血型鉴定、血液保存、血品配送等环节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2.建立质量控制指标和标准。

根据相关法规和标准,制定血液质量控制的指标和标准,对每个环节进行监测和评估。

3.开展质量教育和培训。

对血液质量管理相关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和考核,提高其血液质量监控和控制的能力。

4.建立质量反馈和改进机制。

对发现的质量问题进行及时反馈和处理,制定改进措施,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三、技术应用1.应用先进的检测技术。

如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血型鉴定,通过PCR技术可以准确鉴定输血患者的血型,避免输错血的风险。

2.应用先进的血液保存技术。

如采用冷冻保存技术,将血液在-80℃冷冻保存,可以确保血液质量的稳定和长期保存。

3.应用自动化设备和信息系统。

如使用自动化血型鉴定仪、血浆分离器等设备,可以提高血液质量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4.开展科研与创新。

积极开展与血液质量管理相关的科研工作,不断推动血液质量管理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综上所述,输血科血液质量管理制度是确保输血安全和有效的重要措施。

输血科质量体系

输血科质量体系
程序 DBT301-OP-BB-01-2009ABO及RhD血型鉴定试验标准操作规程 DBT301-OP-BB-04-2009交叉配血标准操作规程
设施和环境
总则:各实验室的设施和环境条件是 实验室必须的资源配置,是进行检测工作 的基本条件,它会对检测结果的可靠性产 生重要影响。因此,对实验室的设施和环 境条件进行有效管理和监控是确保顺利开 展检测工作先决条件。
作业指导书是程序文件的支持性文件和细化,是 实验室技术人员从事具体监测工作的指导、应包 含所有检测项目操作规程、关键仪器操作规程、 设备的内部校准规程等。
质量记录和技术记录统称为记录,包括各种表格 和报告等。这些记录可为溯源提供文件和提供验 证、预防措施、纠正措施的证据。是证实质量体 系有效运行的原始证据及载体。

DBT301-RF-BB-21-2009实验室消毒与清洁程序 DBT301-RF-BB-22-2009医疗废物(液)管理程序 DBT301-RF-BB-23-2009实验室职业暴露预防与处
理程序 DBT301-RF-BB-24-2009实验室安全与卫生管理程

检验前程序
检验前程序是指服务对象提出检验申请到 分析测定前的全部过程,包括检验申请表 的 填写,献血者或患者的准备,标本的 采集、运送、贮存和处理等多个环节。 检验前的血样直接影响到检测结果的质 量。因此必须对检验前程序进行规范和控 制,以便为下一步的检测工作提供符合检 测要求的有效的血样。

DBT301-RF-BB-20-2009血液标本管理 程序 DBT301-RF-BB-25-2009试剂及耗材管 理程序 DBT301-OP-GF-03-2009临床输血标本 采集手册

DBT301-RF-BB-02-2009交叉配血管理程序 DBT301-RF-BB-03-2009疑难配血处置流程 DBT301-RF-BB-27-2009输血相容性检测室内质量控制管理程序 DBT301-RF-BB-28-2009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量评价管理程序 DBT301-RF-BB-29-2009输血相容性检测室间质量评价不合格处理

输血科质量管理管理方案、控制程序

输血科质量管理管理方案、控制程序

输血科质量管理管理方案、控制程序一、质量管理目标1.确保输血安全,降低输血相关风险。

2.提高输血服务质量,满足临床需求。

3.持续改进输血科管理水平,提升科室综合素质。

二、质量管理组织架构1.成立输血质量管理领导小组,负责输血质量管理工作的组织和实施。

2.设立输血质量管理人员,负责日常输血质量管理工作。

3.建立输血质量控制小组,负责输血质量控制的具体实施。

三、质量管理体系文件1.制定输血质量管理手册,明确输血质量管理的目标、原则、组织架构、工作程序等内容。

2.制定输血质量管理制度,包括输血操作规程、输血前核对流程、输血后跟踪管理等。

3.制定输血质量控制计划,包括输血科内部质量控制、外部质量评估等。

四、质量控制程序1.输血前核对程序:(1)医技人员需对患者血型进行鉴定,并确保患者血型与所需输血血型相符。

(2)在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共同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

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3)医护人员应携带病历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病室/门急诊、床号、血型等,确认与配血报告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2.输血过程中监控程序:(1)取回的血应尽快输用,不得自行储血。

输血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2)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

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输尽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

(3)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a)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b)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血库)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3.输血后跟踪程序:(1)对输血患者进行跟踪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输血后不良反应。

临床输血质量管理指南

临床输血质量管理指南

临床输血质量管理指南引言临床输血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技术,可以挽救许多患者的生命。

然而,输血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如输血反应、感染等。

为了确保输血的安全和有效性,需要进行临床输血质量管理。

本指南旨在提供相关指导,帮助医务人员规范临床输血操作,提高输血质量。

临床输血质量管理原则1. 安全第一在进行任何与输血相关的操作之前,安全必须放在首位。

医务人员应遵循正确的操作流程,并使用符合标准的设备和试剂。

2. 风险评估与管理在进行输血前,应对患者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并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有效管理。

医务人员需要了解患者的病情、用药史、过敏史等信息,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输血方案。

3. 血液品质保障为了确保输注给患者的血液品质符合要求,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血液贮存和处理的规定。

血液样本采集、输血前筛查、血型鉴定等环节都需要进行严谨的操作,并确保使用符合质量标准的血液制品。

4. 输血反应监测与处理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输血相关肺损伤等。

医务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症状,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不良反应。

5. 质量评价与持续改进医疗机构需要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对临床输血过程进行评价和监督,并不断改进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提高输血质量。

临床输血质量管理指南步骤一:风险评估与管理1.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病史等。

2.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并记录患者生命体征。

3.了解患者是否有药物过敏史或输血相关的家族史。

4.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输血方案。

步骤二:血液品质保障1.严格执行血液样本采集的操作规范,避免污染和误差。

2.对采集的血液样本进行标本处理和储存,确保样本品质。

3.进行血型鉴定和配型,确保输注的血液与患者相容。

4.对输血前的血液制品进行合格检验,包括红细胞悬液、新鲜冰冻血浆等。

步骤三:输血反应监测与处理1.在输注开始前,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症状变化。

2.监测患者的体温、心率、呼吸等指标,并记录相关数据。

输血科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输血科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输血科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一、引言输血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治疗中。

为了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输血科需要建立和实施一套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

本文将围绕输血科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展开阐述。

二、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定义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是指为了规范和管理输血科质量工作而编制的文件集合,包括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

它们共同构成了输血科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和框架。

三、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质量方针是指输血科在质量管理方面所追求的总体目标和方向。

质量方针应确立在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首部,并应与输血科的使命和愿景相一致。

质量目标是指为实现质量方针所设定的具体目标,如提高输血效果、降低输血风险等。

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应该明确、可测量,并与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相结合。

四、质量手册质量手册是输血科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核心文件,它是对整个质量管理体系的总体描述和组织架构。

质量手册中应包含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各个职能部门的职责和权限等内容。

质量手册是输血科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文件,需要经过科室主任和相关负责人的审批和发布。

五、程序文件程序文件是指确定输血科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的文件,它们是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程序文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 输血前的病人评估和血液检测程序:规定了病人在接受输血前的评估要求,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

同时还规定了对供血者血液的检测要求,如传染性疾病筛查等。

2. 血液采集和储存程序:规定了血液采集过程中的操作要求,如采血部位、采血方式、采血量等。

同时还规定了血液的储存条件和有效期限等。

3. 输血程序:规定了输血前的准备工作、输血过程中的安全措施、输血速度和输血反应的处理等。

4. 输血后的监测和护理程序:规定了输血后的观察要点、监测频率和护理措施等。

六、作业指导书作业指导书是对具体操作步骤和技术要求的详细说明,它是程序文件的补充和细化。

2024年度输血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培训课件

2024年度输血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培训课件

2024/3/24
8
输血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制定输血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
加强人员培训
提高员工对输血质量管理的认识和操作技能 水平。
强化过程监控
对血液采集、储存、运输、使用等各环节进 行实时监控,确保操作规范。
2024/3/24
建立信息追溯系统
实现血液来源、去向和使用情况的全程可追 溯。
2024/3/24
11
输血前质量控制
严格筛选献血者
确保献血者符合献血标准 ,进行详细的健康征询和 体检,排除潜在风险。
2024/3/24
血液检测
对采集的血液进行严格的 实验室检测,包括血型、 血红蛋白、转氨酶等指标 ,确保血液安全。
血液成分制备
根据临床需求,对血液进 行成分分离和制备,确保 血液制品的质量和有效性 。
个性化输血方案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输血方案,提高输血 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拓展血液来源
研究和发展新的血液来源和技术,如人造血液、基因编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缓 解血液供应压力。
2024/3/24
26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2024/3/24
27
12
输血中质量控制
输血申请审核
对医生的输血申请进行审核,确 保输血治疗符合临床指南和规定

2024/3/24
输血前核对
在输血前,对受血者和血液制品进 行核对,确保血型匹配、剂量准确 、无不良反应等。
输血过程监控
在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受血者的 反应和生命体征,及时处理可能出 现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

输血科质量管理体系

输血科质量管理体系

输血科质量管理体系篇一:全面质量服务体系在输血科中重要性的重要性分析修改意见(拜托在编辑加工后的文章中进行修改,不要删除编辑修改好的文章格式、修改意见和修改痕迹,包括必要的空格,也请勿添加多余的空格,直接在小册子中修改即可):1. 摘要中“摘要说的是“河南省新县人民医院的血制品”,正文中是“新县医院的血制品”,请统一。

2. 1.2中2处核实说法是否准确。

3.1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在输血科中的重要性分析李福照[摘要] 目的探讨在输血科输血事故发生的理由以及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在输血科中起怎样的作用。

方法选择2021~2021年由信阳市中心血站发送河南省新县人民医院中心站的血制品以及2021~2021年在新县儿童医院申请备血、输血的患者。

再通过选择的每份标本实施三查七对制度,所有血制品的保存市场条件,物理外观观察,标签以及血袋包装都记录下来,可以选择玻片法对血液科发出的每袋ABO血型的血制品或进行复核,选择充分调动胺法实施交叉配血,建立必要的临床沟通制度,每袋血制品一经发出以后,就对其需要进行跟踪调查,并仔细记录患者在造血前后输血的一些反应等处理,最后统计各年度输血科血制品使用情况以及输血出现的事件,并对2021~2021年遭遇出现输血事件原因进行分析。

结果在输血事件中2021~2021年中分别有35、25、18、25、18、12、10例是由于血液风险问题,总共133例;33、22、12、15、14、10、8例是由于患者环境问题,总共118例;32、39、27、38、28、18、15例是由于不良反应,总共197例。

结论全面质量管理体系(QMS)在输血科是十分必要的,对减少输血事件起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 质量管理体系;输血科;玻片法;凝聚胺法在临床临床救治生命垂危的患者前会,鳙的是作为重要手段之一的,可以通过科学以及合理的输血使患者的生命通过及时的拯救,但是输血中也可以引发一些不良反应,严重的会引起血源性相关机构疾病的传播,这就直接影响着患者的健康以1 作者单位:河南 465550 河南省新县人民医院输血和科(李福照)及生命。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范文(三篇)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范文(三篇)

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范文血液是生命维持的重要组成部分,输血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技术,在临床治疗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为了确保输血的质量和安全,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

下面是一份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的范本,供参考:一、概述输血科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是为了确保输血过程的质量和安全,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制定并有效实施的管理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输血科的所有工作人员和输血工作过程。

二、质量管理体系1. 质量管理目标:确保输血质量和安全,提高患者满意度。

2. 质量管理原则:安全第一、质量至上、科学决策、全员参与。

3. 质量管理职责:(1)科室负责人:负责组织实施流程管理,提供必要的资源。

(2)质量管理人员:负责制定和完善质量管理制度,监督评估质量管理工作。

(3)医护人员:负责具体工作的执行和落实,做好各项质量控制工作。

三、质量管理制度1. 质量控制文件:制定和完善药品管理制度、操作规范、记录管理制度等相应文件,确保各项工作规范有章可循。

2. 质量考核与改进:建立科室质量考核机制,对各项质量指标进行考核评估,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工作流程。

3. 安全风险识别和评估:定期进行安全风险评估,确定输血过程中潜在的风险因素,并采取相应措施防范和控制。

4. 培训与培养:制定培训计划,定期对科室人员进行专业知识、操作技能以及安全意识培训,确保技术和操作的规范和安全。

5. 不良事件管理:建立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制度,及时汇报和处理不良事件,分析原因,采取措施防止再次发生。

6. 档案管理: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确保相关资料的保存和使用。

四、安全管理制度1. 安全操作规范:(1)员工要佩戴工作服、帽子、口罩等个人防护用品,并要保持个人和操作环境的清洁卫生。

(2)血液制品的采集、输注、贮存等工作必须按照相关要求进行,确保操作规范,防止污染。

(3)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血型鉴定、配血和交叉配血,确保输血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2. 物资管理:(1)建立血液制品和相关试剂的管理制度,确保质量和安全。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建立健全输血科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思考输血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输血科也是一个新兴的科室。

实践证明,输血是临床抢救和治疗疾病无法替代的一个重要治疗手段,是医院医疗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临床输血技术的发展,医院输血科越来越重要,但是由于其成立时间短、底子薄,或者由过去的血库改建而成,其远远不能适应现代临床的医疗需要,尤其是三级医院,医院的规模都较大,临床用血量也大,对输血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在输血科的建设中,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尤为重要。

现有的输血质量管理体系主要是针对血站的,涉及到医院输血科的很少,即使有也只是片面的不成系统的,或者各自为政的〔1〕。

根据输血科及临床输血的发展情况,必须建立健全输血科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全面管理体系的建立不仅是血液质量的保证,也是临床输血安全的保证;不仅是提高临床输血水平的关键,也是输血科管理的需要,更是实际工作和输血科发展壮大的需要。

输血科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必将对患者的救治效果、医院的医疗质量、提高输血工作者自身医疗水平、避免医疗事故及减少医疗纠纷等都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建立健全输血科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乃当务之急。

1输血科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概念对于输血科而言,其主要任务是为临床提供合格、安全的血液及血液制品,以及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准确的实验数据(血型、交叉配血等),以满足临床需要,其最终成果主要体现在发出的检测报告和血液制品上。

能否向临床提供高质量(准确、可靠、及时)的化验报告,以及安全可靠的血液制品,得到患者和临床的信赖与认可,是输血科建设的核心问题。

为保证血液安全,医院输血科应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对输血科内部及临床输血的各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

为了保证整个流程的质量要求,仅仅靠对标本、试验试剂和血液及制品本身的质量控制是不够的。

因为影响最终安全输血的因素很多,诸如医护人员对项目的了解、标本采取过程各环节控制、仪器设备和仪器设施是否符合实验要求、量质溯源、样品管理、检验方法、人员素质、科室环境、试剂和血液质量等等多种因素,为了保证血液及其制品和实验报告的质量,必须对影响因素进行全面控制[2].控制X围应涉及标本、标本检验和血液及其制品的全过程,也就是以体系的概念去分析、研究上述质量形成中各项要素(包括直接的与间接的因素)的互相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以整体优化的要求处理好各项质量活动的协调和配合。

输血科必须掌握质量体系的运行规律,及时分析解决体系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并注意解决在内外环境变化时体系的适应性问题,使质量体系有效的运行。

换言之,按系统学的原理建立起一个质量控制体系,使对可能影响输血安全的各种因素和环节进行全面控制、管理,使血液及其制品始终保持可靠,并最终保证临床用血的安全。

2输血科全面质量体系的构成按照质量体系的概念,由组织结构、程序、过程、资源和培训五部分组成。

2.1组织结构即输血科质量控制小组,科主任担任组长,业务骨干及重要室组负责人任组员。

输血科组织结构的本质是本科职工的分工协作关系,目的是为了实现质量方针、目标、内涵在职、责、权方面的结构系统。

组织结构对输血科所有从事对质量有影响人员明确规定其责任、权限的关系,从整体的角度正确处理输血科上下级和同级之间职权关系,把质量职权合理分配到各个层次及部分,明确规定不同部分、不同人员的个体职权,建立起集中统一、步调一致、协调配合的质量职权结构(制定每个岗位职责X围)。

2.2、程序输血科为了保证组织结构按预定要求正常进行,除了要进行纵横向的协调设计外,程序或管理标准的设计也非常必要。

程序性文件是输血科人员工作的行为规X和准则。

它明确规定与某一程序文件对应的工作由哪个部门去做,是谁去做,怎样做,使用何种设备,需要何种环境条件下去做等等。

程序有管理性的和技术的两种,一般所说的程序性文件都是指管理性的,即质量体系文件(输血科多为各项规章制度、各级人员职责、岗位责任制等)。

技术性程序一般指作业指导书(或称操作规程或规定)。

质量体系程序通常都要形成文件,其内容通常包括目的、职责、工作流程、引用文件和所使用的记录、表格等。

建立程序文件时,应实事求是,必须能客观反映本输血科的现实和整体素质。

程序性文件应使输血科全体人员都能明白和了解。

程序性文件输血科的全体人员都有约束力,任何涉及某一工作领域的人员均不能违反相应的程序[4].2.3、过程过程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例如在输血科进行的每一项标本的检查或分析的过程就是一组相互关联的与实施检测有关的资源、活动和影响。

资源包括检测人员、仪器(包括试剂)、程序(包括各项规章制度、操作手册)、检测方法等[5].影响量是指由环境引起的,对检测结果有影响的各种因素。

检测过程的输入是被测样品,在一个测量过程中,通常由检测人员根据选定的方法、标准合格的试剂、校准的仪器和经过溯源的标准进行分析,检测过程的输出为向临床发出的检验报告。

我们用测量结果和其不确定度是否符合预先的要求来衡量测量过程的质量。

根据过程的大小不同,一个过程可能包含多个纵向(直接)过程,逐步或同时完成这些过程后才能完成一个过程。

在输血科日常工作中,每一项检验报告和血液安全用于临床都要经过这几个程序:血液的入库;血液的库存;医生申请检验或者输血项目;标本采集与运送;标本编号;标本接收与登记;检测;记录;发出报告;实验数据和血液及其制品准确安全地运用于临床。

这些过程集合形成质控的全部过程。

上一过程的质量控制完成即作为下一过程的输入,下一过程得到上一过程的输入结果,经过质量控制再将结果输入给它的下一过程。

如此传递,并涉及到过程相关的横向过程,从而形成完整的检验报告和血液出库全过程。

在临床输血中,这一过程分为3个阶段,即分析前质量控制、分析中质量控制和分析后质量控制。

分析前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三个过程,第一是医生能否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体征,为了明确诊断和治疗,从安全有效的角度选择最直接、最合理、最有效、最经济的临床项目或项目组织进行申请;第二是标本在采集过程、保存与运送方向的质量控制措施。

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只有确保进行血液学试验标本的唯一性,才能保证临床输血的安全,如果医护人员把标本弄错或者标本出现诸如溶血等因素,那么在标本还没有检测前,已经就有了使实验结果不准确的因素;第三,血液质量的控制,血液及制品从血站到输血科入库前这个过程要严格监控,若血液及制品已经污染、溶血,或者血型弄错等数据性错误,就会直接导致最恶劣的后果。

分析中的质量控制要涉及到人员素质、仪器校准、量值溯源、方法选择、试剂匹配和血液的库存等多方面因素。

这些都需要输血科有完整的质量体系和标准化、规X化管理为基础。

分析后质量控制涉及到实验结果的再分析,再确认,保证合格报告和安全合格的血液发出,同时要保证实验结果及血液发给临床后,医生和护士能正确用于诊断和治疗。

这就需要输血科经常地与临床科室进行信息交流和学术往来,并且及时的根据反馈意见进行调整。

可以看出,在这个全过程中,只有保证每个过程输出的质量要求,就会保证整个结果的质量。

因此,在检验报告形成和血液及制品发往临床的全过程中,任何一个小过程或相关过程输出质量都会影响过程的最终输出结果。

所以要对所有质量活动过程进行全面控制,即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2.4、资源资源包括人员、设备、设施、资金、技术、试剂、环境和方法等。

衡量一个输血科的资源保障,主要反映在是否有满足输血科检验工作所需的各种仪器、设备、设施、试剂、环境和一批具有丰富经验、有资历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这是保证具有高质量报告和安全血液的必要条件。

输血科为维持、发展和提高学术素质与技术水平,以及保障临床安全用血,必须做好十个方面工作:(1)全面管理;(2)人才培养;(3)仪器装备;(4)试剂匹配及安全有效;(5)血液及其制品;(6)全面质量保证;(7)创新及特色建设;(8)工作环境;(9)临床意识(即将输血科工作与临床医疗相结合);(10)反馈整改。

2.5培训在任何过程中人员是最大的变数,消除这种变数的方法是培训。

培训能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增强员工的责任意识、开发员工的工作能力,只有培训到位了,才能确保血液质量的不断提高。

2.5.1 质量意识培训质量是输血科的核心与生命,应高度强化质量意识,要求每个员工清楚输血科的质量目标,明白自己所承担的工作在整个临床用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牢固树立“质量就是生命”的思想。

2.5.2 质量管理知识培训为体现人人参与和群策群力的质量管理思想,要对每一名员工实施质量知识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1)质量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中华人民XX国献血法》;《临床输血技术规X》;《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临床输血质量管理手册》等。

(2)质量管理基础知识:质量的概念、质量体系、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计划、质量改进、质量管理统计和分析等。

2.5.3 专业技能培训随着现代医学发展的突飞猛进,先进的仪器、设备、技术的大量引进以及临床治疗方面的特殊需求,员工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已无法满足新技术、新方法的需求,例如抗体筛选、卡式配血、卡式血型、白细胞过滤、血液各种成分的输注及适应症等,这就要求员工的知识不断更新,因此,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

培训的方式多种多样,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

新引进的技术、设备应派工作人员进修培训;员工应多参加与输血技术有关的各种学习班、学术会议等。

按系列继续教育要求,不同等级的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必须接受一定学时、一定学分的继续教育,应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员工培训,让每个员工参与培训和被培训,通过自己查阅整理资料,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并与科室人员交流,营造出人人爱学习、人人为科室新技术出谋划策的良好氛围,激发员工团结奋发的精神,使整个科室成为学习型的组织,为临床安全合理使用优质、高效的血液制品提供保障3输血科质量体系诸要素间的内在联系输血科全面质量体系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资源和培训诸要素间是相对独立的,但又相互依存。

程序是组织结构的继续和细化,也是职权的进一步补充,比如输血科中各级人员职责的规定,可使组织结构更加规X化,起到巩固和稳定组织结构的作用。

程序和过程是密切相关的。

有了质量保证的各种程序性的文件,有了规X的实验操作手册,才能保证检验过程高质量完成。

质量管理是通过对过程的管理来实现的,过程的质量又取决于所投入的资源与活动,而活动的质量则是通过实施该项活动所采用的方法(或途径)予以保证,控制活动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制定在书面或文件的程序之中。

只有合理的理解质量体系中的诸要素关系,才能做好输血科的全面质量控制工作,保证临床的用血安全。

4输血科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输血科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首先是一种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过程,然后才是引进国际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不断发展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