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b6474a3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c9.png)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地方特色,培养学生的地域文化意识。
2. 通过学习地方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引导学生热爱家乡,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家乡的自然环境1. 家乡的地理位置2. 家乡的气候特点3. 家乡的自然景观第二单元:家乡的人文环境1. 家乡的历史沿革2. 家乡的文化传统3. 家乡的名人故事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深入了解家乡的特色。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五、教学安排第一单元:家乡的自然环境(2课时)第1课时: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讲解、讨论)第2课时:家乡的自然景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第二单元:家乡的人文环境(3课时)第3课时:家乡的历史沿革、文化传统(讲解、讨论)第4课时:家乡的名人故事(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第5课时:总结与反思(小组分享、总结发言)六、教学资源1. 网络资源:关于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 图书资源:介绍家乡的图书、故事集、名人传记等。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自然景观、历史遗迹等。
七、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家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2. 讲解家乡的自然环境:详细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景观等。
3. 讲解家乡的人文环境:详细介绍家乡的历史沿革、文化传统、名人故事等。
4.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家乡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特色。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看法和感受。
6.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谈谈对家乡的认识和感受,引导他们热爱家乡,传承家乡文化。
地方课程五年级上册教案
![地方课程五年级上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787cb22a58da0116d1749a5.png)
1、云南的矿产资源【教学目标】1、了解云南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它们的分布情况。
2、知道人们为什么把云南誉为“有色金属王国”。
3、知道云南矿产资源的特点。
4、感受云南丰富的矿产资源。
【教学重点】了解云南丰富的矿产资源分布情况和矿产资源的特点。
【教学难点】知道云南矿产资源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说一说:你对云南的矿产资源有哪些了解。
2、揭示课题:云南不仅有动物王国、植物王国的美称,还被誉为有色金属王国。
二、探究学习1、自读教材第1至5页。
思考:(1)观察第1页图,说说云南的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其中楚雄州主要分布了哪些矿产资源昆明呢(2)云南为什么被誉为“有色金属王国”(3)云南的矿产资源分布有哪些特点?2、小组交流上述问题。
3、集体交流。
三、实践操作在家长指导下收集矿石标本。
2、焊接大王——锡【教学目标】1、了解金属锡。
2、知道锡在生活中的应用。
3、了解锡在云南的储量和分布情况。
【教学重点】知道锡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了解锡在云南的储量和分布情况。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你看见过修理电器的工人师傅在焊接导线时使用的焊锡丝吗?2、揭示课题:焊接大王——锡二、探究学习1、自读教材第6至11页。
思考:(1)锡是一种什么样的金属?(2)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3)谈谈锡在云南的储量和分布情况。
2、小组合作交流上述问题。
3、集体交流。
三、实践操作找一段焊锡丝来观察它的颜色,用小刀切割试试硬度。
3、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铜【教学目标】1、了解铜的特点。
2、感知铜在生活中的应用。
3、了解铜在云南的分布情况。
【教学重点】了解铜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在云南的分布情况。
【教学难点】了解铜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说一说: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铜制品?2、根据铜制品说说铜的特点。
二、探究学习1、自读教材第12至16页。
讨论:(1)铜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哪些矿石可以用来炼铜?2、小组合作学习。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及教案含教学反思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及教案含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9a8fbd27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da.png)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及教案含教学反思教学内容:一、课程名称:五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及教案含教学反思二、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方特色文化,培养学生的地域认同感。
2. 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1. 家乡的自然环境2. 家乡的历史文化3. 家乡的特色产业4. 家乡的风土人情5. 家乡的保护与发展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地考察法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 利用图片、视频、实物等教学资源,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3.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家乡的特色文化。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3. 学生实地考察报告4. 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家乡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比较感兴趣,但在讲解家乡的特色产业和风土人情时,学生的积极性相对较低。
针对这一情况,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多地运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我还计划组织学生进行更多的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家乡的特色文化,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教学计划详述1. 课程名称:五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及教案含教学反思2. 课时安排:本课程共计30课时,每课时40分钟。
3. 教学进度安排:第1-4课时:家乡的自然环境第5-8课时:家乡的历史文化第9-12课时:家乡的特色产业第13-16课时:家乡的风土人情第17-20课时:家乡的保护与发展4. 教学资源准备:图片、视频、实物、实地考察地点等。
七、教学活动设计1. 家乡的自然环境:观看家乡自然风光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家乡的自然之美。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家乡的公园、湖泊等自然景观。
2. 家乡的历史文化: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
开展历史文化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对家乡历史的兴趣。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及教案含教学反思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及教案含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88527455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f5.png)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及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方特色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地域认同感。
2.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地方活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地方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家乡的自然风光1. 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自然景观,如山水、湖泊、植被等。
2. 引导学生分析家乡自然风光的形成原因,了解地理、气候等知识。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自然风光的情感。
第二课时:家乡的历史文化1. 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如古建筑、历史人物、民间传说等。
2. 引导学生了解家乡历史文化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3. 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家乡优秀文化的责任感。
第三课时:家乡的民俗风情1. 让学生展示自己家乡的民俗风情,如传统节日、民间艺术、饮食习惯等。
2. 引导学生了解民俗风情的来源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民俗素养。
3. 培养学生传承和发扬家乡民俗风情的意识。
第四课时:家乡的经济发展1. 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经济发展状况,如产业特点、资源优势等。
2. 引导学生分析家乡经济发展的优势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3. 培养学生的经济发展观念,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第五课时:家乡的环境保护1. 让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环境问题,如污染、生态破坏等。
2. 引导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学习环保知识。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乡环境保护活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家乡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
2.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 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分析家乡的实际情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表现及成果。
五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
![五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a87d60349649b6648d747d0.png)
第一周8.28——9.3教学内容:黑暗岁月苦难多教学目标:1、以学习任务为驱动,以学生为中心,立足历史事实,渗透基础知识和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豪感的教育。
2、巧用多媒体手段来进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引导学生养成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的强烈意识。
明史。
教学重点:以学习任务为驱动,以学生为中心,立足历史事实,渗透基础知识和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豪感的教育。
教学难点:巧用多媒体手段来进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引导学生养成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的强烈意识。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学习新课阅读角:“血泪树”下的控诉A、1951 年 12 月 15 日,伊宁县吐鲁番的农民参加了人民政府召开的公审大会。
在那颗被叫作“血泪树”的老榆树下,他们控诉了大恶霸地主买苏木压迫、剥削人民的罪行,目睹了人民政府对他的依法惩罚......B、让学生通过阅读角的内容进一步了解当时的农民在地主恶霸的奴役和剥削下,吃不饱、穿不暖,没有欢笑,没有歌声,过着暗无天日的苦难生活。
(自己家人的情况是学生最熟悉的,从介绍自己家人的情况入手引入新课。
)C、让学生通过阅读角的内容进一步了解当时生活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了解家人的童年生活。
思考题1、查找资料,了解一下新中国成立前,广大农民经历了怎样的苦难岁月?2、小组汇报交流查阅资料的内容。
探究窗:达翰尔老人抚今追昔让学生通过达翰尔老人抚今追昔及新疆农村新旧面貌图对比出改革开放后新疆的变化。
活动园:A、你看过电视剧《阿娜尔罕》吗?B、你知道在那个年代他们都经历了怎样的苦难吗?小结:搜索一下相关故事,给大家讲讲吧。
A、看看现在自己都拥有些什么?B、比比现在的生活和以前有什么不同?C、自己的用品与以前有什么不同?D、同桌互相展示自己的照片,看看现在的自己和以前有什么变化?E、小组间互相交流通过交流使学生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前,广大农民经历了怎样的苦难岁月? 板书设计:黑暗岁月苦难多教学反思::::::::第二周9.4——9.10教学内容: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教学目标:1、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感受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及教案含教学反思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及教案含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13266611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f4.png)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及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计划【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方特色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地域认同感。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激发他们对地方课程的兴趣。
【教学内容】地方特色文化介绍地方历史名人地方传统艺术地方特色美食地方旅游资源【教学时间】课时安排:每学期共计15课时教学时间分配:地方特色文化介绍(3课时)、地方历史名人(2课时)、地方传统艺术(3课时)、地方特色美食(3课时)、地方旅游资源(4课时)【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组织实地考察、采访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地方特色文化。
二、第一章:地方特色文化介绍【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方特色文化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培养学生对地方特色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教学内容】地方特色文化的定义、分类和特点我国各地特色文化的代表例子地方特色文化与民俗、历史、地理的关系【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展示各地特色文化。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地方特色文化的了解和体验。
【教学反思】检查学生对地方特色文化概念的理解程度,如有需要,可进行补充讲解。
鼓励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言,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关注学生对地方特色文化的兴趣,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第二章:地方历史名人【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方历史名人的生平事迹、成就和对地方文化的贡献。
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崇敬英雄的品质。
【教学内容】地方历史名人的生平事迹地方历史名人的成就地方历史名人对地方文化的贡献【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展示地方历史名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地方历史名人的了解和感悟。
【教学反思】检查学生对地方历史名人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如有需要,可进行补充讲解。
五年级上册地方课教案
![五年级上册地方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31abaff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1f.png)
五年级上册地方课教案【篇一:五年级地方课教案】五年级地方课教学进度表1、节约一滴水珍惜一粒粮教学目标:1、通过互动学习,使学生懂得浪费粮食、浪费水资源的严重性和节约粮食、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节俭意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2、通过学习使学生养成积极主动了解国家大事,关注社会动态,并能结合实际进行经常性的反思,从而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反思意识。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堂前奏1、同学们,你们平时关注新闻报道吗?你能和老师说说你最近听到或看到哪些新闻吗?2、学生自由说自己最近听到的新闻。
新闻前沿1、下面老师带领大家走进新闻前沿,关注我国民生,了解时事动态2、出示西南五省旱灾图片,教师进行新闻报道。
校园视角1、现在我们再把视角转向我们校园,看看我们的校园发生了什么。
2、出示校园中学生在洗涮时费用水的视频资料。
3、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事件?4、学生自由谈一谈。
畅谈感想1、刚才老师发现有些同学可能有话要说(学生在观察上面的图片时可能会发出一些惊叫或是一些笑声,教师可以仔细观察然后引导学生把看图片时的情形表达出来),那就请你把刚才的情感表达出来吧!行动在线1、精打细算从刚才的图片中,可能有的同学还没有意识到我们节约的重要性,那们现在老师想请大家算一笔帐。
(1)一毫升的水大约是20滴。
一个水龙头滴水,1小时就滴水800毫升,像这样计算,你知道一个水龙头一年滴水多少毫升吗?(7008000毫升)(2)一个人每天喝水量约为2500毫升,照此计算,这一年的滴水可以使多少人得以生存一天吗?(约2803人)(3)如果我国13亿人每人每天节约一滴水,可以让多少人生活一天吗?(约520000人)可以让多少人生活一年?(约1424人)(4)750克的大米可以使一个人生活一天。
750大米大约30000粒,照此计算,一人一天节约一粒米,13亿人一天可以节约多少粒大米?可以使多少人生活一天?可以使多少人生活一年?2、通过刚才的计算,大家觉得我们应该怎么做?3、学生畅谈节俭做法。
五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
![五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4aa4909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9a.png)
五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不同地方的特色文化、历史和地理知识。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3. 提高学生对地方课程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家乡的概况1. 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等基本信息。
2. 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行政区划和历史文化背景。
第二课时:家乡的自然环境1. 讲解家乡的气候特点、地形地貌。
2. 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第三课时:家乡的人文景观1. 介绍家乡的名胜古迹、传统建筑。
2. 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第四课时:家乡的名人故事1. 讲述家乡的历史名人及其事迹。
2. 引导学生学习名人的品质和精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第五课时:家乡的特色产业1. 介绍家乡的主要农作物、特色手工艺品。
2. 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特点。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各个方面。
2. 利用图片、视频等Multimedia resources,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探究能力。
四、教学评价: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五年级上册地方课程》。
2. 参考资料:家乡的历史文化资料、名人故事、特色产业等相关资料。
3.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打印机等。
六、第六课时:家乡的民间艺术1. 介绍家乡的民间艺术形式,如剪纸、土陶、民间舞蹈等。
2. 引导学生了解民间艺术的历史传承和现状。
七、第七课时:家乡的节日习俗1. 讲解家乡的主要节日习俗和活动。
2. 引导学生了解家乡节日的文化内涵,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八、第八课时:家乡的经济建设1. 介绍家乡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主要产业。
新疆版新课程标准五年级上册地方课教案
![新疆版新课程标准五年级上册地方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696430014791711cc79179e.png)
一、教材内容分析本学期使用的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地方教材(试用)《新疆——凝固的历史》(五年级上册) ,一共六个学习单元。
第一单元介绍新疆的古墓群;第二单元介绍新疆的故城;第三单元介绍了新疆丰富的文物;第四单元介绍新疆的艺术宝藏;第五单元介绍新疆的军事遗址;第六单元介绍新疆的革命遗址。
周次日期教学内容课时2 9.6-10 古墓丽影——“楼兰美女”来自何方 13 13-17 “地下博物馆”——阿斯塔那古墓群 14 20-24 楼兰故城 15 27-10.1 交河故城 16 4-8 龟兹故城 17 11-15 精美的丝织品 18 18-22 实用的毛织品 19 25-29 有趣的钱币 110 11.1-5 古老的文书 111 8-12 神秘的岩画 112 15-19 沉默的石人 113 22-26 绚烂的石窟艺术 114 29-12.3 烽火台 115 6-10 格登山纪功碑 116 13-17 “一炮成功” 117 20-24 西路军进疆纪念园 118 27-31 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 11 遥远的见证1.1古墓丽影——“楼兰美女”来自何方教学目标:1.了解“楼兰美女”的来历。
2.了解古楼兰地区的历史事实。
3.通过古“丝绸之路”历史的了解,探寻祖国西部边陲灿烂的文明史。
教学重点:“楼兰美女”的来历教学难点:“楼兰美女”的重大历史意义。
教学准备:“楼兰美女”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楼兰美女”的来历:1.导课出示图片:首先让学生观察第一、二张图片,让他们形容她的容貌,再出示第三张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看能否找出这三张图片上的“美女”有什么联系。
(学生自由回答)2.文字介绍在孔雀河下游的铁板河三角洲,曾发现了一片墓地,1980年穆舜英发掘出一具女性干尸,史称“楼兰美女”。
出土时她仰卧在一座典型风蚀沙质土台中,墓穴顶部覆盖树枝、芦苇、侧置羊角、草篓等。
古尸体肤指甲保存完好,肤色红褐色富有弹性,眼大窝深,鼻梁高而窄,下巴尖翘,具有鲜明的欧罗巴人种特征。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1e14e77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55.png)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地方文化的独特性,培养学生的地域认同感。
2. 通过学习地方历史、地理、民俗等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和行动。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地方历史篇1. 介绍家乡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
2. 分析家乡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第二课时:地理篇1. 讲解家乡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2. 探讨家乡的地理特色和资源。
第三课时:民俗篇1. 介绍家乡的民俗风情和传统习俗。
2. 体验家乡的民俗活动和传统手工艺。
第四课时:文化遗产篇1. 了解家乡的文化遗产和保護情况。
2. 学习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法和意义。
第五课时:家乡名人篇1. 介绍家乡的名人和杰出人物。
2. 学习名人的事迹和精神品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地方历史、地理、民俗等知识。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地方文化案例,引导学生思考。
3. 采用实践体验法,组织学生参加民俗活动,感受家乡文化。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地方历史的了解和认识程度。
2. 学生对地方地理和民俗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和表现。
五、教学资源1. 地方历史、地理、民俗等资料书籍。
2. 课件、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
3. 实践体验活动的场地和设备。
六、教学活动第一课时:地方历史篇1. 导入:通过展示家乡历史图片,引发学生对家乡历史的兴趣。
2. 讲解:详细介绍家乡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重点突出重要事件和人物。
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共同探讨家乡历史的奥秘。
第二课时:地理篇1. 导入:通过展示家乡地理图片,引发学生对家乡地理的兴趣。
2. 讲解:讲解家乡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重点突出地理特色和资源。
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共同探讨家乡地理的奥秘。
第三课时:民俗篇1. 导入:通过展示家乡民俗图片,引发学生对家乡民俗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家乡的民俗风情和传统习俗,重点突出民俗活动和传统手工艺。
五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
![五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0626181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89.png)
五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不同地方的文化、历史、地理特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 通过学习地方特色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3. 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提高学生的地域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家乡的地理位置与特点教学内容: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等自然特点,掌握家乡的历史文化底蕴。
2. 第二课时:家乡的民俗风情教学内容:了解家乡的民间习俗、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等,感受家乡的独特魅力。
3. 第三课时:家乡的物产资源教学内容:掌握家乡的主要农作物、特色产业、旅游资源等,了解家乡的经济发展状况。
4. 第四课时:家乡的历史名人教学内容:了解家乡的历史名人,传承他们的优秀品质和精神风貌。
5. 第五课时:家乡的现代发展教学内容:了解家乡在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现代发展成果,激发学生为家乡发展做贡献的热情。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家乡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家乡的典型事例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特点和优势。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家乡物产资源、历史名人、现代发展等方面的认识水平。
3.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包括交流、合作、创新等方面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五年级上册地方课程》2. 辅助材料:家乡地图、图片、视频、案例等3. 网络资源:关于家乡的官方网站、新闻报道、学术论文等六、第六课时:家乡的自然景观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景观,如山川、河流、湖泊等,欣赏家乡的自然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七、第七课时:家乡的民间传说与故事教学内容:讲解家乡的民间传说和故事,让学生感受家乡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八、第八课时:家乡的建筑特色教学内容:介绍家乡的建筑风格和特色,如古民居、古建筑等,培养学生对家乡建筑文化的认识。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222d13f915f804d2b16c1fd.png)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案第一课时小学生礼仪教育(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教学的参与过程,更多的了解语言文明知识及讲文明的重要性。
2、通过本节课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礼仪素养,加深对语言文明礼仪的认识。
通过发现身边一些不文明的现象来规范学生的行为。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语言文明是心灵美和讲文明、有教养的具体表现也是小学生所必须遵守的日常行为规范。
但是,我们有许多同学平时不注意自己的语言,说话粗俗、傲慢等,严重的伤害了他人的自尊心,给他人留下了恶劣的印象。
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怎样使自己的语言文明,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
活动一:常用的文明礼貌用语和校园礼貌用语学生对照教材自己学习,深刻领会这些礼貌用语,活学活用。
活动二:知识问答要做到语言文明,首先要会用“请、您好、谢谢、对不起、再见”等礼貌用语。
你会使用这些礼貌用语吗?现在我们来做个问答竞赛,看谁说得又快又准。
你想别人帮的忙,应该说什么?(请帮个忙)早上起床后见到别人说什么?(早上好)平时见到别人要说什么?(您好)晚上睡觉前对人要说什么?(晚安)分别应该说什么?(再见)别人送你时,你应说什么?(请留步)别人帮了你的忙时要说什么?(谢谢)不小心碰了别人或打扰了别人,应说什么?(对不起,请原谅,很抱歉)对方向你道歉时你应说什么? (别客气,没关系)对老年人应该怎样称呼?(老大爷、老奶奶)活动三:语言文明的注意事项要待人有礼,就要说话文雅,不用粗野庸俗甚到下流的词语。
平时多用请求商量的口气说话,少用命令的语气说话。
如“您请坐”、“请打开窗户”、“好吗”、“请你让开点”等。
同学之间不要称“小姐、先生、哥们、姐们”。
平时,我们对老师,家长以及对他人说话一定要和气,要做到热情而且有礼貌。
以前,可能有些同学没有注意到说话要文雅,往往会出言不逊而得罪人,或者说话过程中时不时带些粗话、脏话。
这些都是不文明的表现,要注意克服和纠正。
课堂小结:说话文明有礼是我们心灵美的表现,是一种良好的社会公德,它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融洽。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及教案含教学反思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及教案含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53266944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9b.png)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及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方特色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地域认同感。
2.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3. 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地方历史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家乡的地理位置与概况1. 让学生通过地图等资料,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等。
2. 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第二课时:家乡的历史与文化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沿革,认识家乡的历史名人。
2. 引导学生探索家乡的文化特色,如民间艺术、传统习俗等。
第三课时:家乡的自然景观与名胜古迹1. 让学生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欣赏家乡的自然景观与名胜古迹。
2. 引导学生了解这些景观与古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第四课时:家乡的经济与社会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经济发展状况,认识家乡的主要产业。
2. 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社会事业,如教育、医疗、交通等。
第五课时:家乡的人民与生活1. 让学生了解家乡人民的生活习惯、民俗风情。
2. 引导学生关注家乡人民的幸福生活,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2.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深入理解家乡的特色。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包括提问、回答、讨论等。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包括调研报告、心得体会等。
3. 学生对家乡的认识程度,包括知识掌握、情感态度等。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具有趣味性和实用性。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反思教学评价是否全面,是否能够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4. 针对反思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地方课程教材或资料。
2. 收集家乡的图片、视频等资料,用于教学展示。
五年级地方课程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五年级地方课程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ca7c320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a0.png)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当地的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掌握当地特色景点、名人、传统节日等的相关信息;- 了解当地独特的地理特征、气候、资源等情况。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地考察能力;- 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对本地地理、历史和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保护环境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地理篇- 学习当地的地理特征,如地形、水系等;- 了解当地的气候和环境状况;- 掌握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
2. 历史篇- 学习当地的历史沿革,了解当地的发展过程;- 研究当地的历史名人和历史事件;- 了解当地的文化遗产和传统习俗。
3. 文化篇- 学习当地的民族文化和民间艺术;- 了解当地的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 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和习俗。
三、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展示地图、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来介绍当地地理、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2. 实地考察法:带领学生到当地著名景点、博物馆、纪念馆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
3. 探究式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通过提出问题、查找资料、分析和总结等方式深入了解当地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知识。
4.交流讨论法:在课堂上开展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步骤1. 激发兴趣:-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当地风景、名胜等,让学生对当地产生兴趣。
2. 探究学习:- 学生分组,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当地的地理特征、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3. 多媒体教学:- 利用多媒体资料介绍当地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等知识,并引导学生做笔记。
4. 实地考察:- 安排学生到当地的著名景点或博物馆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
5. 交流讨论:- 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学习心得。
6. 总结归纳:-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当地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6cc9520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67.png)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地方文化的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2.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地方文化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引导学生了解地方历史、地理、民俗等方面的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历史:介绍家乡的历史发展脉络,重点突出地方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2. 家乡的地理: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
3. 家乡的民俗:介绍家乡的传统节日、民间艺术、风俗习惯等,感受家乡的独特魅力。
4. 家乡的经济:介绍家乡的主要产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地方特色产品。
5. 家乡的文化:介绍家乡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著名景点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历史、地理、民俗、经济和文化特点。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地方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家乡的实际情况为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地方特色。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利用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走进家乡,亲身感受家乡的魅力。
五、教学安排:1. 课时:本教案共需10课时,每课时40分钟。
2. 教学过程:第1-2课时:家乡的历史与地理第3-4课时:家乡的民俗与经济第5-6课时:家乡的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第7-8课时:地方特色产品的宣传与推广第9-10课时:地方文化活动实践与总结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家乡的历史、地理、民俗、经济和文化特点。
2.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地方文化活动,表现出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
3. 学生能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地方特色产品的宣传与推广活动。
4. 学生能够通过实地考察,深入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
七、教学资源:1. 历史、地理、民俗、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资料书籍。
五年级上地方课教学工作计划
![五年级上地方课教学工作计划](https://img.taocdn.com/s3/m/ebd24c7e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15.png)
五年级上地方课教学工作计划1. 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方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感。
2)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念和地理知识。
3) 培养学生的地方文化保护意识和自我价值观。
2. 教学内容:1) 地方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2) 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地方特色。
3) 湖南的地理位置、特点和地方文化。
4) 传统节日和习俗。
3. 教学方法:1) 探究式学习: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地方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2) 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地方文化的内容。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周边地方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地方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
4. 教学过程:第一节课:介绍地方文化的定义和特点(45分钟)1) 向学生介绍地方文化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地方文化与地理、历史的关系。
2) 利用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不同地方的文化特色,引导学生从视觉、听觉等方面感受地方文化。
3) 分组活动:学生分成小组,展示自己所了解的地方文化,并进行简单的讲解。
第二节课: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地方特色(45分钟)1)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分布情况,认识到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地理特点和文化特色。
2) 利用地图等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中国各地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3) 班级竞赛:以小组为单位,利用问题答题的方式加深对中国地方特色的了解。
第三节课:湖南的地理位置、特点和地方文化(45分钟)1) 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湖南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地方特色,引发学生对湖南的兴趣。
2) 利用图书和网络资源,让学生了解湖南的历史文化和地方习俗,增加对湖南的了解和认同感。
3) 分组研究:学生分组进行湖南地方文化的研究,撰写小组报告并进行展示。
第四节课:传统节日和习俗(45分钟)1) 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的重要性,以及地方节日和习俗的差异。
2) 以中秋节和春节为例,向学生介绍节日的由来、庆祝方式和习俗文化。
3) 分组演绎:学生分组进行传统节日习俗的演绎,展示各地的特色风情。
地方课程人文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教案
![地方课程人文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0cee6bc84868762caaed5e9.png)
洪筑堤英雄们的主体塑像。
松花江水映衬着这座雄伟的防洪纪念塔,与美丽的太阳岛构成了一道驰名于世的壮丽景观。
地理位置哈尔滨防洪纪念塔位于哈尔滨市道里江岸中央大街终点广场,是为纪念战胜1957年特大洪水而建的。
1957年洪水威胁哈尔滨市,水位超过1932年洪峰0.58米,全市人民战胜洪水袭击,哈尔滨市政府于1958年建立此塔,以志纪念,从此便成为东北第二大城市哈尔滨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1997年11月11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访问哈尔滨,当得知当时也有上万侨居哈尔滨的俄罗斯人参加了抗洪,特意前来参观了巍然屹立在松花江畔的哈尔滨军民防洪纪念塔,并深深地致了三鞠躬。
塔由圆柱体的塔身和附属的半圆形回廊组成。
塔高22.5米,塔基用块石砌成,意味着堤防牢固、坚不可摧,塔基前的喷泉,象征勇敢智慧的哈尔滨市人民把惊涛骇浪的江水驯服成细水长流、兴利除患、造福人民的幸福之水。
塔座下部的两级水池,下阶表示海拔标高119.72米,标志1932年洪水淹没哈尔滨时的最高水位;上阶表示海拔标高120.30米,标志1957年全市人民战胜大洪水时的最高水位。
古罗马式回廊高7米,谐调壮观,环立着20根圆柱,上端有环带连接,组成了长达35米的半圆回廊,象征着20世纪的哈尔滨人民力量坚不可摧,牢固的堤防坚如磐石。
塔身以浮雕方式描绘了当年战胜洪水的生动情节。
塔顶为由工农兵和知识分子形象组成的圆雕,表现了战胜洪水的英雄形象。
三、总结1998年夏,哈尔滨发生超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最高水位达120.89米,哈尔滨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大力支援下,军民团结奋战,又一次战胜了特大洪水,保卫了家园。
现在塔身上的金色曲型圆管,就是120.89米的水位标志。
为了进一步增强防洪纪念塔广场的文化氛围,1990年,在塔前的水池里安装了一组大型音乐声控彩色喷泉,给哈尔滨市增添了一大景观。
课后记热带雨林热带雨林,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不但能转化太阳能而形成各种各样的有机物(森林每年提供28.3亿吨有机物,占陆地植物生产有机物总产量53亿吨的53. 4%),而且靠光合作用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放出氧气,维系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净化了环境,使人类不断地获得新鲜空气。
五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
![五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61dac99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79.png)
五年级上册地方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不同地方的特色和文化,培养学生的地域观念。
2. 通过学习地方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家乡的特色与文化1. 家乡的自然环境2. 家乡的历史与文化3. 家乡的特色产业4. 家乡的风俗习惯5. 家乡的名人故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特色产业、风俗习惯和名人故事。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家乡的文化内涵,培养他们的地域观念。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家乡的特色与文化。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深入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和名人故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交流与表达能力。
4.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家乡的美丽风光和特色文化。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特色产业、风俗习惯和名人故事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3. 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地域观念的提升。
六、教学计划第一周:家乡的自然环境第二周:家乡的历史与文化第三周:家乡的特色产业第四周:家乡的风俗习惯第五周:家乡的名人故事七、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收集家乡的自然环境资料,进行分享和交流。
2. 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历史文化遗址,深入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
3. 带领学生实地考察家乡的特色产业,了解其发展现状和优势。
4. 举办家乡风俗习惯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
5. 搜集家乡的名人故事,进行讲述和讨论,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八、教学资源1. 家乡的自然环境资料:图片、视频、文献等。
2. 家乡的历史文化遗址:实地考察、图片、视频等。
3. 家乡的特色产业资料:图片、视频、文献等。
4. 家乡的风俗习惯资料:图片、视频、文献等。
5. 家乡的名人故事资料:图片、视频、文献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动
总结
了解空袭作战的意义、任务,历史变迁及反空袭策略
地方课程教案
活动内容
预防核武器
第(12)周
活动
目标
核武器是一种具有大规模杀伤破坏性的武器,诞生于1945年。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有光辐射和冲击波,能够给人造成致命的伤害及留下严重的后遗症。
此外,国家还有一些其他法规,如《征兵工作条例》、《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官服役条例》、《中国人民解放军纪律条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惩治军人违反职责罪暂行条例》、《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等。总而言之,各种国防法规的建立,是兵强国安的保证。
活动
总结
通过国防常识、国防地理、国防科技等各方面教学使学生掌握部分浅易的国防常识、国防科技等知识,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学会从小热爱祖国,立志献身国防。
二.为了确保祖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我国制定和颁布了许多国防法规,他们是我国国防事业不断发展,兵强国安的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保卫祖国,抵制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光荣义务。”“国家加强武装力量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增强国防力量。”
二、学文、明理、导行
1、生跟着录音熟悉课文内容(放录音)
思考:我们为什么要遵守公共秩序?
2、师讲解告诉学生:
公共场所是我们大家共同生活、学习、工作的地方。公共秩序是人们长期生活中为适应共同生活的需要逐步形成和建立起来的一系列的规则。人们按照这些规则办事社会就井然有序。
3、出示(双江小学排着整齐的队伍到剧场看杂技表演)教师提问、学生讨论:
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遵守公共秩序?
(排队入场、按票入座、演出中役有走动、看演出时不乱吼叫、结束时场地上没有瓜皮果壳)
②剧场的叔叔阿姨是怎样称赞他们的?说明他们怎么样?
③他们遵守了公共秩序对社会生活有什么好处?
(启发学生从心情、演员完成任务的情况、剧场工作人员的态度等方面来谈)
师小结:遵守公共秩序可以使公共场所里被服务者心情舒畅,服务者满意,公共场所井然有序,展示我们自己的文明程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法则规定:“每年12月31日以前年满18岁的男性公民,应当被征集服现役。当年未被征集的,在22岁以前,仍可以被征集服现役。根据军队需要,可以按照前款规定征集女性公民服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和教育程度,都有义务依照本法的规定服兵役。”
(4)消灭或削弱敌集结或开进的重兵集团和海上登陆集团。(5)突击敌敏感要害目标或对我方构成威胁的军事目标,达到特定的作战目的。(课件展示)(3.)空袭作战中的主要空袭目标。a.政治经济中心b.军事基地c.重要工业区d.交通枢纽。(课件演示)
4.空袭作战的历史变迁及案例:(课件展示)时间战争条件战争结果战争案例第一次世界大战飞机数量有限,威力不够。有所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空军发展,各种航空炸弹出现。成为重要战争手段1940年德国空袭英国;1942年英国空袭
军用通信卫星是负担各种军事通信任务的卫星,包括战略通信卫星和战术通信卫星。前者提供全球性的战略通信,后者提供地区性战略通信。卫星通信就是利用卫星作为中间接力站,进行远距离无线电通信的一种手段。要实现卫星通信,不仅地面上要设地面站,而且必须利用天上的地球同步卫星。所谓地球同步卫星,就是运行周期与地球运行周期相同,方向也一致。一颗同步卫星可覆盖地球表面的三分之一。如果在赤道上空等距离布放三颗同步卫星,基本可以实现全球通信。现在世界各国和军事组织都建立起自己的空间通信卫星网络。
地方课程教案
活动内容
部队里的千里眼——军事卫星
第(14)周
活动
目标
(一)、光学观察镜(二)、红外线夜视仪和微光夜视仪
(三)、雷达和声纳(四)、侦察机和军事卫星
活
动
过
程
据有关资料统计,从1958年到现在,世界各国共发射军用卫星2千多颗,约占世界各国航天器发射数量的三分之二以上。在五十年代末期,一些发达国家就开始研究试验人造地球卫星用于军事的问题。到六十年代中期,各种军用卫星已经相继投入使用。七十年代之后,军用卫星得到很大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些国家现代作战指挥系统的战略武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国约有70%的长途军事通信是经卫星传送的。
地方课程教案
活动内容
平时学“三防”,战时少伤亡
第(4)周
活动
目标
“三防”是对核武器、化学武器、生物武器防护的简称。这三种武器是怎样的?我们如何预防呢?
活
动
过
程
一.我们伟大的祖国,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母亲。母亲的安危,同每一个公民的利益息息相关。每个公民都应该热爱祖国,热爱母亲,为保卫祖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做出贡献。
三、预防生物武器
生物武器主要是通过昆虫、老鼠、玩具、树叶、糖果等的携带,使各种各样的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原虫、真菌等)传播开来,达到杀伤人畜、植物的目的。它具有传播性,致病力强,还能流行疫病等。
活动
总结
了解了核武器是一种具有大规模杀伤破坏性的武器,诞生于1945年。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有光辐射和冲击波,能够给人造成致命的伤害及留下严重的后遗症。
杨老汉收养了玲玲,并对她尽了抚养和教育义务,已经形成了养父母与养子女的关系,这种关系不能随随便便就被解除。因此,玲玲的生母阻挠杨老汉领回养女是违法的。如果她继续坚持自己的错误,杨老汉可以到人民法院起诉,请人民法院依法保护这一收养关系。
法律规定,收养关系建立后,任何一方都不得自行解除。如果收养关系的一方或双方希望解除收养关系,应该协商解决或诉请人民法院解决。
军用卫星种类教多,主要包括:侦察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测地卫星、反卫星卫星等。一些民用卫星也兼有军事用途。
在军用卫星当中,数量最多、应用最广的是侦察卫星,主要包括:照相侦察卫星、电子侦察卫星、导弹预警卫星、海洋监视卫星四种。1973年10月中东战争期间,美国和原苏联竞相发射卫星侦察情况。美国通过卫星侦察,发现了埃及二、三军团的接合部是个薄弱环节,将情报提供给以色列。以色列军队化装偷渡苏伊士运河,切断了埃及军队的后勤补给线,造成埃及的被动。在此同时,原苏联总理柯金西带着卫星照片飞往开罗劝说埃及停火。在侦察卫星日益发展的今天,任何重大的地面目标和军事行动,要想完全满过卫星的眼睛,是越来越困难了。
活
动
过
程
一、预防核武器
核武器是一种具有大规模杀伤破坏性的武器,诞生于1945年。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有光辐射和冲击波,能够给人造成致命的伤害及留下严重的后遗症。1945年8月,日本广岛遭核武器袭击,整座城市顷刻成为废墟。二十多万居民顷刻死亡或重伤。少数侥幸逃过大难的,不久也患上后遗症——毛发脱落、皮肤渗血、全身发热,甚至死亡。
活
动
过
程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母亲。母亲的安危,同每一个公民的利益息息相关。每个公民都应该热爱祖国,热爱母亲,为保卫祖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做出贡献。
为了确保祖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我国制定和颁布了许多国防法规,他们是我国国防事业不断发展,兵强国安的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保卫祖国,抵制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光荣义务。”“国家加强武装力量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增强国防力量。”
活动
总结
学生了解了其中的道理
地方课程教案
活动内容
遵守公共秩序
第(6)周
活动
目标
认知:1、知道有关公共场所所应遵守的公共秩序。2、列举说明公共场所所需要的良好秩序。
活
动
过
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1、你在哪些公共场所见过这样的标语?(出示:请安静、请依次排队、请勿吸烟)
2、当你看到这些标语时你是怎样做的?
师:我们是小学生,必须遵纪守法,我们该怎样从遵守公共秩序做起呢?请大家一起来学习《遵守公共秩序》一课。(板书课题)
(空袭、战斗机)3.导入课题——空袭作战。(板书)
二、空袭作战的概念、任务、历史变迁。1.空袭作战的概念。(学生读书找出内容)课件展示:空袭作战:是指为夺取并保持空中优势,毁伤敌人重要目标,配合陆、海军作战,主要使用航空兵,在地面、海上目标实施空中打击的作战行动。2.空袭作战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学生读书在书中找出来。)师生共同归纳总结:(1)消灭、压制敌航空兵和对空作战力量,夺取制空权。(2)破坏敌方重要军事设施,削弱敌战争潜力。(3)破坏敌纵深或后方交通运输系统,破坏敌后勤补给,阻滞敌预备队机动,孤立其战场。
化学武器,在战争中是以各种有毒物质的毒害作用来杀伤人、畜和植物的。它的杀伤范围大,持续时间长,伤害形式、中毒途径和毒害作用不可估量。
当我们接到化学武器袭击警报时,应立即进入有密闭、滤毒通风装置等防护设施的工事内进行防护。无这种工事的,应立即关好门窗,放下窗帘,关闭水、电、火掣,穿好雨衣、戴上防毒面具(或捂湿毛巾,用透明塑料袋罩住头部),用塑料袋包裹双手并连鞋包裹双脚,迅速离开染毒区。
但是有些学校个别同学就不是这样。
4、出示图:
(图画内容:小明等几位同学在一个车站停车场里打闹,小刚劝他别这样做,他不听,正在这时,一辆客车从车站开出,另一辆正要进站,小明他们不让道,在两辆客车间追打,司机来了个急刹车,才避免了重大事故的发生。)
问:①几个小学生干了一件什么事?他们扰乱了哪里的秩序,结果怎样?②哪位同学的行为是好的?他做了什么事?
二、总结全文,分组讨论
活动
总结
懂得用法律手来保护自己。
地方课程教案
活动内容
《空袭作战》
第(10)周
活动
目标
1.了解空袭作战的意义、任务,历史变迁及反空袭策略。
2.了解我国空军现状,帮助学生树立热爱祖国,保卫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保卫和平,捍卫和平的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