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逻辑基本规律
逻辑学 第八章 逻辑基本规律
7
二、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所 作的互相反对或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都断定 为真,即不能“两可”,必须断定其中必有一 假。
错误: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错误叫自相矛盾。 (韩非子“以子之矛,功子之盾,何如”)
8
三、正确区分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
两者是两种不同的矛盾: ⒈性质不同。 ⒉内在关系不同。 ⒊逻辑值不同。 ⒋客观基础不同。 ⒌解决方法不同。
17
二、充足理由律对正确思维的要求
⒈理由要真实。 ⒉理由与推断之间要有逻辑联系。
三、违反充足理有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⒈理由虚假:以主观臆造的理由为根据。 ⒉推不出来:有时,孤立地看,理由是真实的, 但它同推断没有必然逻辑联系, 从与意义
关系: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在本质上是一 致的。它们都反映思维的确定性,但它们反映的 角度和形式是不同的。 同一律:肯定形式,同一性。 矛盾律:否定形式,一贯性。 排中律:“非此即彼”,明确性。 充足理由律:论证性的反映。 意义: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是科学理论的有 利工具
第八章
逻辑基本规律
1
第 一 节 逻 辑 基 本 规 律 概 述
逻辑规律 有 同一律、矛盾律、
逻辑学第三版答案第七章 逻辑基本规律
第七章逻辑基本规律一、下述议论是否违反逻辑的基本规律?如违反,说明违反了什么规律。
1.金人王若虚云:“或问文章有体乎?曰:无。
又问无体乎?曰:有。
然则果如何?曰:定体则无,大体则有。
”答:不违反。
王若虚对同一对象“文章”从不同方面作出不同的断定,并不违反逻辑规律。
2.任何人的话都不能信。
答:这句话包含如下逻辑矛盾:任何人的话都不能信,包含了“任何人的话都不能信”这句话本身也不能信,即包含了对自身的否定,这就违反了不矛盾律。
3.有的人拼命追求轻松。
答:这句话包含逻辑矛盾:“拼命”即“不轻松”,要“轻松”就不能“拼命”,“拼命”与“追求轻松”不能共存。
这句话是自相矛盾的,违反了不矛盾律。
4.说“如果一个人是年满十八岁的公民,那么他有选举权”,这显然是不对的;说“有人是年满十八岁的公民,但他没有选举权”,这同样是不对的。
答:前者是“如果p,那么q”的形式,后者是“p 并且非q”的形式,二者是不同真、不同假的矛盾关系,对二者都加否定,自相矛盾,违反不矛盾律。
5.甲问:“该犯是否可判缓刑?”乙答:“对该犯判决过重了些。
”答:乙对甲的回答违反了同一律,犯“答非所问的”错误。
6.一个美国人问一个华侨:“你是日本人,还是韩国人?”这个华侨拍着胸膛说:“我是中国人!”答:美国人的问话是个虚假二支选言命题,遗漏了真支“你是中国人”,而且语气中还有对中国人的轻视。
正确的回答应是:“我既不是日本人,也不是韩国人”,这是对虚假问题的拒绝。
而华侨避免正面拒绝,直说:“我是中国人”,表面上“答非所问”,实则隐含了“我既不是日本人,也不是中国人”的回答,并不违反同一律和排中律。
二、应用同一律的逻辑知识,分析说明下列各段话有无逻辑错误。
1.目前,有些报刊热烈讨论什么是男子汉的问题。
对此,有议论说:“男子汉绝非‘奶油书生’,而是有理想,有抱负,有铮铮铁骨的男人。
它是勇敢、坚毅、力量的代名词。
可惜目前中国的男子汉太少了。
据说光北京市,就有上万名找不到男子汉的大龄姑娘。
《逻辑学》第11章 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逻辑规律与思维规范
基本思维规律之所以能够规 范,是因为它们所反映的客观规 律有它的特点,以这个特点去要 求思维认识而又得到满足的话, 思维认识就成为确定的。
这些规范“虽不是所有的思 维认识都实际上遵守的,然而它 们是所有的正确思维认识所必须 遵守的。它们所规范的是思维认 识的确定性或一贯性。”
第一节 逻辑规律与思维规范
我们的主观思维和客观世界 服从于同样的规律,因而两者在 自己的结果中不能互相矛盾,而 必须彼此一致,这个事实绝对地 统治着我们的整个理论思维。它 是我们的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和 无条件的前提。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第一节 逻辑规律与思维规范
• 与应当依据各种具体科学规律来制定 实践规范一样,也应当依据逻辑规律 来制定思维或认知规范。
• 逻辑规律与其他科学的规律又具有不 同的性质。逻辑学对于逻辑规律的把 握与思维规范的制定,均具有不同于 其他科学的独特性。
第一节 逻辑规律与思维规范
• 有些传统逻辑教科书把矛盾律、排中 律和同一律作为“逻辑思维的基本规 律”,通常归因于其普适性,着力论 证遵守它们的“逻辑要求”(即遵守 由它们决定的思维规范)是正确思维 的必要条件,其实在这一点上,它们 和其他演绎逻辑规律并无二致。它们 在许多现代逻辑系统中都表现为普通 的内定理。
(p→q) ∧ q → p xFx → x Fx • 这些普遍有效式所表达的都是经典演绎逻辑的 “逻辑规律”,都决定一定规范。
第一节 逻辑规律与思维规范
• 逻辑规律所刻画的是命题之间的真值 关联,因而逻辑学被称为求真思维的 “工具”。
• 但逻辑规律与其他学科所刻画的客观 规律一Βιβλιοθήκη ,也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 转移的。
矛盾律最直接地体 现“逻辑之所舍”,排 中律最直接地体现“逻 辑之所取”,而同一律 是“可能的可能,意义 的条件”。
逻辑学的基本规律·
• 规则1:有且仅有三个项。 • 规则2:中项在前提中至少要周延一次。 • 规则3:在结论中周延的项在前提中也必须
周延。 • 规则4:前提与结论中否定命题的个数相等。 • 规则6:两个全称前提推不出特称结论。
第四节 日常语言中的三段论
一 省略三段论
• “马厩中有一条狗。然而,尽管有人进来, 并且把马牵走,狗却没有出声……显然,来 者是这只狗非常熟悉的人物。”
• 狗见到陌生人就会发出叫声, • 狗没有出声, • 所以,来者是这只狗非常熟悉的人。
(一)省略大前提的形式。
• 我们是不相信鬼神的,因为我们是唯物主义者。 • (凡唯物主义者都是不相信鬼神的);我们是
• 甲:你这个月奖金拿得很多吧? • 乙:不是很多。 • 甲:那是否拿得很少呢? • 乙:也不是很少。 • 甲:怕别人借你钱花啊?你的回答违反了排中
律,知道不?
• 张三:你后来拿到回扣了吗? • 李四:对不起,张先生,这个问题我无可奉告。
(三)排中律的适用范围
• 当客观事物尚未认清时,持“两不可”或 “不置可否”的态度,不算违反排中律。
• 规则六:两个全称前提得不出特称结论。
• 没有数学家是拥有方的圆的人。 • 没有拥有方的圆的人是数学家。 • 所有拥有方的圆的人是非数学家。 • 有非数学家是拥有方的圆的人。 • “存在谬误”
1. 所有宠物都是家养动物,没有独角兽是家养 动物,所以,有独角兽不是宠物。
2. 以“有美人鱼是大学女生联谊会的会员”为 假推出“有美人鱼不是大学女生联谊会的成 员”为真。
第四组: • 正当防卫行为不负法律责任,但是正当防卫超
逻辑学的四大基本规律
逻辑学的四大基本规律
一、同一律
同一律是指对于一个事物而言,它必须具有一个确定的本质,即一个对象只能同时具有一个确定的属性。
这个规律表明,一个概念只能有一个明确的含义,不能出现混淆和歧义。
例如,如果我们说:“小明是个好学生,但他不是个好学生”,这个语句就违反了同一律。
同一律的重要性在于保证了语言交流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如果不遵守同一律,就会导致语言的混乱和不清晰,进而引发不必要的误解和争议。
二、排中律
排中律是指一个陈述命题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不存在第三种情况。
例如,对于一个命题:“这个苹果是红色的”,它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不存在这个苹果既是红色的,又不是红色的的情况。
排中律是逻辑学中最基本的规律,其重要性在于保证了思维的严密性和正确性。
如果不遵守排中律,就会导致思维的模糊和不清晰,进而无法得出正确结论。
三、矛盾律
四、唯一律
唯一律是指一个陈述命题只有一个确定的真值,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
例如,对于命题:“小明是男孩”,这个命题只能有一个确定的真值。
唯一律是逻辑学中保证思维顺畅的重要规律。
由于唯一律的存在,我们在思考和推理时,可以清晰地了解事物的真实状态,使思维得到有效的引导。
总之,同一律、排中律、矛盾律和唯一律是逻辑学中最为基础的四大规律,这些规律组成了逻辑学体系的核心。
只有理解和遵守这些规律,才能够正确地运用逻辑学知识,从而做出准确的判断和推理。
5逻辑基本规律
5/22/2020
30
案例3 老虎在哪个房间内?
在3000年前的印度,有一位闻名全国的逻辑学家, 他触犯了神圣的法律,被判处死刑。当时的国王 因为钦佩他的学问,打算留给他一线生机。
于是,国王召来了逻辑学家,对他说: “亲爱的朋友,为了得到我的恩典而获得赦免,
你必须赤手空拳与一只猛虎搏斗,并且打死它。 请看,这里是三个相互隔开的房间,按顺序标着1 号、2号和3号,其中有一个房间里藏着一只老虎。 但是三个房间的门都紧闭着,你不知道老虎藏在 几号房内。现在,你必须按门上标号的顺序,逐 个打开每个房间,发现那只老虎并且打死它。
上例中,旅行者把“没有付钱的夹肉面包”偷换为“已付 钱的夹肉面包”,从而用面包兑换了啤酒。又把“用面包 兑换到的啤酒”和“用来兑换啤酒的面包”这两个相同的 概念(由于它们是等价兑换,在此应视为相同的概念)混为 不同。
这样一来,当酒店的老板要求付款时,他就能够“顺理成 章”把话题从“没付钱”转移为“没吃”,从而达到赖帐 不付的目的。
2、作用是保证思维的确定性,但不否认事物的发展 变化。
5/22/2020
11
第三节 矛盾律239
一、矛盾律概念及要求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为矛盾或者相互反
对的思想不能同真,即不能肯定它是什么的同时, 又否定它不是什么;或者在否定它是什么的同时, 而肯定它是什么。
第五章 逻辑学的基本规律
遵守基本规律是正确思维的前提
第二节 同一律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每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 公式是: 是 公式是:A是A
同一对象
同一思维过程
同一时间 同一关系
第三节 矛盾律
一、矛盾律的基本内容 二、矛盾律对正确思维的逻辑要求 三、矛盾律的作用 四、关于悖论
二、运用逻辑学基本规律,解答下列问题。 运用逻辑学基本规律,解答下列问题。 1.分析下面短文是否违反逻辑规律,为什么? 分析下面短文是否违反逻辑规律, 分析下面短文是否违反逻辑规律 为什么? 李庄的北山要劈山动土挖一条大渠,引水灌田, 李庄的北山要劈山动土挖一条大渠,引水灌田,县 委领导审批报告说不行!要保护文物,开渠损害大。 委领导审批报告说不行!要保护文物,开渠损害大。农 业局的人说,既然如此,就不在这里挖渠了。 业局的人说,既然如此,就不在这里挖渠了。县委领导 又说:这里不挖渠农业生产上不去怎么行呢! 又说:这里不挖渠农业生产上不去怎么行呢! 2.甲说:“我明年一定能考上研究生。”乙说:“你这 甲说: 我明年一定能考上研究生。 乙说: 甲说 话 不对。 甲说: 你认为我明年不可能考上研究生。 不对。”甲说:“你认为我明年不可能考上研究生。” 乙 你这话也不对。 甲说: 你的话不合逻辑。 说:“你这话也不对。”甲说:“你的话不合逻辑。” 乙 你的话才不合逻辑呢! 说:“你的话才不合逻辑呢!”甲乙二人的话到底谁的
第五节 充足理由律
基本内容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一个思想被断定为真 必须有其充足理由
公式:因为 真 并且B推出 推出A,所以A真 公式:因为B真,并且 推出 ,所以 真 或为: 或为:〔B∧﹙B→A﹚〕→A ∧ ﹚
练习题
逻辑学课件 第五讲 逻辑的基本规律
第五讲 逻辑学的基本规律
第二节 矛盾律
被害人:“没有,他身高马大,我怎么敢打他呢?” 律师:“这就怪了!那为什么被告人身上有一块紫色的斑痕和 一块红色的斑痕……” 被害人连忙说:“那是他身上原来就长的胎记,不是我打的。 ” 律师:“你连他身上长胎记都知道,你还说你对他不熟悉?” 被害人吞吞吐吐,不能自圆其说。 请问:律师是怎么揭露被害人的谎言?
第五讲 逻辑学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同一律
1、混淆概念 “这小伙很帅,人品好,收入也高,你偏不同意,你 到底要找一个什么样的对象?” 女儿:“我要找一个有共同语言的。” 妈妈:“他又不是外国人,怎么会没有共同语言?” 在某饭店,一位顾客对送鸡蛋汤的服务员说:“小姐 ,你的拇指泡到汤里去了!”服务员说:“不要紧, 这汤不太烫。”
第五讲 逻辑学的基本规律
第二节 矛盾律
2、在思维领域矛盾律同样是在“同一思维过程”的 条件下才有效的 臧克家《有的人》一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 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伊索曾为奴,主人请哲学家们做客,吩咐准备最 好的菜,伊收集了各种动物的舌头,做了顿舌头宴。 并解释道:“舌头是引领各种学问的关键,对于哲学 家来说是最好的菜。”主人又吩咐明天做最坏的菜, 结果依然是舌头宴,解释道:“难道一切坏东西不是 从嘴里出来的吗?舌头既是最好的,又是最坏的东西 。”
第五讲 逻辑学的基本规律
第二节 矛盾律
1.概念方面的要求 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用一对相互 矛盾或相互反对的概念去表示同一客观对象。 如“圆形的方桌”、“木制的铁器”、“变速的 匀速运动” 2.判断方面的要求 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事物不 能做出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论断。 “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 “这是一个价值连城的无价之宝”
逻辑学:基本规律与归纳推理
…bad reasoning well as good reasoning is possible; and this fact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practical side of logic. —Charles Sanders Peirce
• 从这段话里不难看出,作者最初提出的论题是: “文艺作品是有阶级性的”,而随后论述的却 是“文艺作品都是有思想性的”这样一个论题。 显然,作者是把后一个论题与前一个论题混为 一谈了,这就是混淆论题的逻辑错误,是违反 同一律要求的。 • 偷换论题是指在论证过程中,故意把两个不同 的论题混淆或等同起来,同一个论题去替换原 来所论证的论题所犯的逻辑错误,这是有意识 地违反同一律要求的一种诡辩手法。
• • • •
•
第二节 同一律 一、同一律的基本内容 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何 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同一律可用公式表示为: A是A或如果p,那么p 公式中的“A”可以表示任何一个概念,公式中的 “p”表示任何一个命题。 “A是A”这一公式,用自然语言表达,就是在同 一思维过程中,概念A就是概念A,即它是这个概念 就是这个概念,而不是别的概念。“如果p,那么p”, 这—公式用自然语言表述,就是在同一过程中, 每—个命题都有其确定的内容,是这个命题就是这 个命题,而不是别的命题。
• 又如,古希腊的诡辩者欧布里德对他的朋友说:“你 没有失去的东西,那么你就有这件东西,是不是这 样?”对方问答说:“是这样。”欧布里德接着说: “你没有失去头上的角吧?那么你的头上就有角了。” 这就是利用词所处的语言环境而产生的歧义来偷换概 念。在这里,两句问话中的“没有失去”这个词有歧 义,前一个是指“原来有的而没有失去’,后一个则 是指“从来没有的也就无所谓失去”。显然它所表达 的是两个含义不同的概念。 • 再如,有位翻译陪外宾到医院里参观。医院里挂着一 块匾,上面写着“华佗再见” 四个大字,外宾问是 什么意思,翻译道“再见吧华佗!”在这里,翻译之 所以闹笑话,就在于他缺乏古汉语和逻辑知识。在古 汉语中“见”是有歧义的,因为在古代“现”字很少 见,诗文中大多以“见”, “华佗再见”用的是古 汉语,意思是“华佗再现”,这是被治好了病的人民 群众对医务工作者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技的热情称赞。
逻辑基本规律1.
松鼠问题
一位猎人:我 们绕松鼠转了 一圈,因为树 下留下了一圈 脚印。
另一位猎人: 我们没有绕松 鼠转一圈,因 为没有看到松 鼠的尾部。
违反同一律
马克。吐温 马太福音第六章二十节“谁也不许侍奉二主”
李白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三)正确理解同一律
同一律并不认为事物和思维总是一成不 变的,所要求的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确 定性,并不否认思维对象的发展变化。
把不同的概念当成同一个概念来使用所 犯的逻辑错误。
偷换概念则是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 将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概念来加以运用。
混淆概念
例析:
邮局里的营业员把信称了称说:“小姑 娘,你的信超重了,请再贴一张贰角 的邮票。”小姑娘惊奇地说:“再贴一 张贰角的邮票,信不是更重了吗?”
偷换概念
例析:
甲:我们应该为中国的四大发明而骄傲 乙:不能那样说,骄傲会使人落后。
少校痛苦地说。
叔本华说,只有哲学家的婚姻才可能幸福, 而真正的哲学家是不需要结婚的。
英国数学家拉姆齐
悖论有两种:语义悖论和逻辑悖论。
语义悖论:认识论悖论,涉及语义、 意义、命名、定义等。
逻辑悖论:语法悖论,不涉及内容, 只涉及类、关系。
对悖论的认识存在分歧,有人认为是 由于违反逻辑规律,有人认为是由于 概念或命题的自我涉及,有人认为是 忽视了不同的语言层次,有人认为人 们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主观与客观之 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
矛盾律要保持思维的前后一贯性。
(二)违反矛盾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
错误
自相矛盾:对关于同一思维对象的两个 具有相互矛盾或反对关系的概念、判断 同时予以肯定,造成概念自毁或命题逻 辑矛盾。
逻辑学中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赞成和反对是反对关系,根据矛盾律,两者不能同真, 至少有一假。(也即不可同真,但可同假)
7、围绕A班有无党员一事,甲乙丙三人展开如下对话:
甲:“A班有人是党员”。 乙:“A班有人不是党员”。
丙:“据我所知,你们俩说得都不对”。
从上述对话中,可得出三人中哪一位有逻辑问题?为什么?
8、下述三人谁的说话有问题,为什么?
第八章
同一律 矛盾律 排中律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一、什么是同一律
同一律
任一思想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自身同一。
二、同一律的要求
(一)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保持概念自身的同一。否则就 会犯“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二)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保持论题自身的同一。否则就
会犯“转移或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
“对这个问题,一些人这样看,一些人那样看。他们之间
是没有共同语言的。可见,语言是有阶级性的,没有什么全社 会共同的语言。” 在这段话中,“语言”一词在第二句话“他们之间是没有 共同语言的”中表达“观点”、“意见”、“看法”这样的概
念,而在后一句话中却都是表达“语言”这一概念的。这是以
同一语词表达不同的概念。也可以说是将不同的概念当作了内 涵、外延相同的概念。总起来说,也就是没有确定“语言”这 一概念的内涵、外延,从而犯有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逻辑 错误。
会解体,这样,我国就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了。
答案
论题:从鸦片战争前后政治经济状况的变化,分析我国开始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论述: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侵入我国,破坏了我国领土
主权的完整,帝国主义的商品和资本输入我国,使我国的封建 社会解体,这样,我国就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了。
逻辑三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逻辑三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逻辑三大基本规律一、内容: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二、作为逻辑三大基本规律的原因:1、最普遍地适用于各种概念、命题、推理和论证;2、正确的思维应当具备确定性、无矛盾性和明确性,而三大基本规律集中反映之;3、逻辑规律是思维规律,逻辑三大规律是总结的结果;同一律:一、同一律的内容和要求:1、内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既“A就是A”;2、要求: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概念都要确定,并保持自身的同一,不得随意变更;二、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把两个不同的概念混淆起来,并用一个概念代替已经使用的另一个概念;表现为:1随表达需要而随意变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2将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表达的不同概念混为一谈;2、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改变原来的断定内同,或者用另一断定代替之;表现为:1在思维中,用一个与原来相似但不同的命题代替原来的待断定命题;2思考或谈论问题时,没有中心论题或者远离中心论题;三、同一律的作用及其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1只要求在一个思维过程中保持确定;2并不否认思维的发展变化;3仅仅在思维领域里起作用;矛盾律:一、矛盾律的内容和要求:1、内容: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真,必有一假;既“非既A又非A”;2、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真的命题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同时加以肯定;二、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自相矛盾:同时肯定了互相矛盾的命题;2、悖论: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即通过一个命题的真,可以推假,而通过它的假,又可推真;三、矛盾律的作用及其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1仅对于一个思维过程,即同一个时间、地点的同一对关系;2并不否认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矛盾;3矛盾律对于下反对关系没有制约作用;排中律一、排中律的内容和要求:1、内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即“要么A要么非A”;2、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假的命题矛盾关系、下反对关系同时加以否定;二、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两不可:对于相互矛盾的命题同时不予肯定,或者含糊其辞;2、复杂问语的回答与排中律:回答复杂问语时可以通过否定前提同时加以否定;三、排中律的作用及其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应对于一个思维过程,即同一个时间、地点的同一对关系;2排中律陈述不可同假,矛盾律陈述不可同真;3排中律并不否认事物相互转化的中间形态;之所以说因为矛盾律,就因为两个辩题是相互否定的,所以不可能同真;而作为辩题又不能有任意一个为必然真,所以只可能在某种层面上两个命题都假,只有在各自的不同角度和维度上才可能各自为“真”即如果辩题抽象为“P而非Q”vs“Q而非P”则,当A时、用A的眼光去看,P而非Q成立而当B时、用B的眼光去看,Q而非P成立一同一律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的自身必须是同一的.同一律的公式是:"A是A".公式中的A可以表示任何思想,即可以表示任何一个概念或任何一个命题.就是说,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所使用的每一概念或判断都有其确定的内容,而不能任意变换.同一律在思维或论证过程中的主要在于保证思维的确定性.而只有具有确定性的思维才可能是正确的思维,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人们也才能进行思想交流.否则,如果自觉或不自觉地违反同一律的逻辑要求,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混淆论题或偷换论题,那就必然会使思维含混不清,不合逻辑,既不能正确地组织思想,也不能正确地表达思想.因此,遵守同一律的逻辑要求乃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同一思考、同一表述、同一交谈、同一论辩中,在什么意义上使用某相概念,就自始至终在这个唯一确定的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讨论什么论题,就讨论什么论题,不能偏题、跑题,不能在讨论某个论题的名义下实际讨论别的论题.违反同一律要求常见的逻辑错误有:①在同一思维中必须保持概念自身的同一,否则就会犯"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错误.-某报载小品文一则,讽刺一些恋人的"向钱看":小伙子:"您老是要这要那,不怕人家说你是高价姑娘吗"姑娘:"怕什么斐多菲都说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嘛,价钱低了行吗"显然,这位答话的姑娘故意偷换概念.我们知道,所谓"高价姑娘"的"价",是"价格"的"价",是贬义.人们是用"高价姑娘"来贬斥那些把爱情当商品加以买卖的姑娘.而裴多菲诗中"爱情价更高"的"价"是"价值"的"价",是褒义,它赞美真正的爱情比生命还要宝贵.因此,同一个语词"价"表达的是不同的概念,但上述答话的姑娘却故意将它们混同起来,用前者偷换后者,这是一种明显的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②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论题自身的同一,否则就会犯"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的错误.混淆或偷换论题是在论证中常见的一种逻辑错误.这种错误是在论证过程中把两个不同的论题判断或命题这样或那样地混淆或等同起来,从而用一个论题去代换原来所论证的论题.比如,有人在讨论中学生需不需要学习地理时讲过下述这样一段话:-"我认为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某个国家的地形和位置完全可以和这个国家的历史同时学习.我主张可以把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这样对学生是方便的.因为,这样做所占的时间较少,而获得的效果却很好.否则就会这样:这个国家的地理归地理,而它的历史归历史,各管各,不能互相联系起来."从这段话里不难看出:谈话者最初提出的话题是"中学生没有必要学习地理",而随后所论述的却是另一个论题:"可以把历史课和地理课合并".显然,谈话者是把后一个论题与前一个论题混淆起来了,因而他就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后一个论题去偷换了前一个论题.这就是一种混淆或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下面再举两例说明.-苏格拉底领了一个青年到智者欧底姆斯那里去请教.这个智者为了显示自己的本领,给了这个青年一个下马威.他劈头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学习的是已经知道的东西还是不知道的东西这个青年当然回答说,学习的是不知道的东西.于是这个智者就向这个青年发出了一连串的问题:"你认识字母么""我认识.""所有的字母都认识吗""是的.""而教师教你的时候,不正是教你认识字母吗""是的.""如果你认识字母,那么他教你的不就是你已经知道的东西吗""是的.""那么,或者你并不在学,只是那些不识字母的人在学吧 ""不,我也在学.""那么,如果你认识字母,就是学你已经知道的东西了.""是的.""那么,你最初的回答就不对了."这个青年就这样被智者欧底姆斯搞晕了,于是承认自己的失败,而甘心拜欧底姆斯为师.分析:其实,在这个典故里,智者欧底姆斯使用了偷换概念的方法,把这个青年弄得昏头昏脑的.-物理老师出一道题当堂考学生,题目是:"一炉铁水凝结成铁块,它的体积缩小了三十四分之一.后来,铁块又熔化成铁水,体积增加多少"学生甲经过计算,回答道:"熔化后的铁水的体积比铁块增加了三十三分之一."乙马上反对说:"不对.同是一块铁.缩小的是三十四分之一,增加的是三十三分之一,不是自相矛盾吗"甲又说:"不是我自相矛盾,而是你混淆了概念".请分析甲、乙两人谁是谁非.分析:甲的说法是对的,乙的说法是错的.因为"增加"和"缩小"都是相对的概念.缩小三十四分之一,是相对于铁水凝结成铁块来说的;增加三十三分之一,是相对于铁块熔化为铁水说的.这样甲的说法并不自相矛盾;乙确实是混淆概念,因为他把"增加"和"缩小"这两个概念混同起来了.-张先生买了块新手表.他把新手表和家中的挂钟对照,发现手表比挂钟一天慢了三分钟;后他又把家中的挂钟和电台的标准时对照,发现家中的挂钟比电台标准快了三分钟.张先生因此推断:他的表是准确的.以下哪项是对张先生推断的正确评价A.张先生的推断是正确的,因为手表比挂钟慢三分钟,挂钟比标准时快三分钟,这说明手表准时.B.张先生的推断是正确的,因为他的手表是新的.C.张先生的推错误的,因为他不应该把手表和挂钟比,应该直接和标准时比.D.张先生的推断是错误的,因为挂钟比标准时快三分钟,是标准的三分钟;手表比挂钟慢三分钟,是不标准的三分钟.E.张先生的推断既无法断定为正确,也无法断定为错误.解题分析正确答案是:D.因为确定两个三分钟不是同一概念.张先生的推断违反同一律,犯了"混淆概念"的错误.但有时故意违反同一律规则,却可以创造出特殊的说话效果.-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时,校长林文庆经常克扣办学经费.在一次校务会议上,林又提出要克扣一笔经费,教授们纷纷反对.林说:"关于这件事,不能听你们的.学校的经费是有钱人拿出来的;只有有钱人,才有发言权 "鲁迅一下站起来,从口袋里摸出两个银币拍在桌上:"我有钱,我也有发言权"二矛盾律矛盾律实际上是禁止矛盾律,或不矛盾律.矛盾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或反对的思想不能同时是真的.或者说,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时是真的.矛盾律的公式是:并非A而且非A.公式中的"A"表示任一命题,"非A"表示与A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命题.因此,"并非A而且非A"是说:A和非A这两个命题不能同真,亦即其中必有一个命题是假的.矛盾律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证思维的无矛盾性即首尾一贯性.而保持思想的前后一贯性,乃是正确思维的一个必要条件.矛盾律要求对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判断不能都肯定,必须否定其中的一个.否则,会犯"自相矛盾"的错误.比如,我国战国时代的思想家韩非子曾经谈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卖矛长矛和盾盾牌的人,先吹嘘他的盾如何的坚固,说:"吾盾之坚,物莫能陷".过了一会,他又吹嘘他的矛是如何的锐利,说:"吾矛之利,物无不陷".这时旁人讥讽地问:"以子之矛,陷于之盾,何如"卖矛与盾的人无言以答了.因为,当他说"我的盾任何东西都不能刺穿"时,实际上是断定了"所有的东西都是不能够刺穿我的盾"这个全称否定命题;而当他说"我的矛可以刺穿任何东西"时,实际上又断定了"有的东西是能够刺穿我的盾的"这一特称肯定命题.这样,由于他同时肯定了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命题,因而就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从语言方面看,在遣词造句时,如果把反义词同时赋于同一主语,那就会发生文字上的矛盾.这种文字上的矛盾也必然会导致思想上的逻辑矛盾.我们看下面两个例句:"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船桨忽上忽下拍打着水面,发出紊乱的节奏声."下面再举例说明.-一个年轻人对大发明家爱迪生说:"我有一个伟大的理想,那就是我想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爱迪生听罢,惊奇地问:"什么那你想用什么器皿来放置这种万能溶液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吗"分析:为什么这个年轻人被爱迪生问得哑口无言呢因为他的想法包含了逻辑矛盾.因为他一方面承认"万能溶液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另一方面又承认"作为存放这种溶液的器皿是万能溶液所不能溶解的",这两个判断是互相矛盾的.-1919年,英国着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罗素曾经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某村子里有个理发师,他规定:在本村我只给而且一定要给那些自己不刮胡子的人刮胡子.请问:这个理发师给不给自己刮胡子"这是数学史上着名的"理发师悖论",请分析这里面包含的逻辑矛盾.分析:理发师给不给自己刮胡子呢只有两种情况:不给自己刮,或者给自己刮.如果理发师不给自己刮胡子,那么按照他的规定我一定要给那些自己不刮胡子的人刮胡子,他就应该给自己刮胡子.这就是说,从理发师不给自己刮胡子出发,必然推出理发师应该给自己刮胡子的结论,这本身就构成逻辑矛盾.如果理发师给自己刮胡子,那么按照他的规定我只给那些自己不刮胡子的人刮胡子,他就应该不给自己刮胡子.这就是说,从理发师给自己刮胡子出发,必然推出理发师应该不给自己刮胡子的结论,这本身也是一个逻辑矛盾.-某珠宝店失窃,甲、乙、丙、丁四人涉嫌被拘审.四人的口供如下:甲:案犯是丙.乙:丁是罪犯.丙:如果我作案,那么丁是主犯.丁:作案的不是我.四人口供中只有一人是假的.如果以上断定为真,则以下哪项是真的A、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乙.B、说假话的是丁,作案的是丙和丁.C、说假话的是乙,作案的是丙.D、说假话的是丙,作案的是丙.E、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甲.解题分析正确答案:B.乙和丁的口供矛盾,根据矛盾律,其中必有一假.四人口供中只有一假,所以,甲和丙口供是真的.甲口供真,作案者为丙,加上丙的口供,根据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前件式,丁也是作案者,由此也断定乙和丁中,丁讲假话.三排中律排中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排中律的公式是:"A或者非A".排中律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证思想的明确性.而思维的明确性也是正确思维的一个必要条件.排中律的逻辑要求是:对于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必须明确地肯定其中之一是真的,不能对两者同时都加以否定.对于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如果有人既不承认前者是真的,又不承认后者是真的,或者说,如果有人既认为前者是假的,又认为后者也是假的,那么此人的思想就陷入了我们习惯所说的"模棱两可"之中实际上应该叫做"模棱两不可".模棱两可是一种常见的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所谓模棱两可,就是在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之间,回避作出明确的选择,不作明确肯定的回答,既不肯定,也不否定.下面举例说明.-有一块空地可以种庄稼,甲、乙两人讨论这块地重什么庄稼好.甲一会儿说应该种小麦,一会儿又说不应该种小麦.针对甲的说法,乙说:"你的两种意见,我都不同意".试分析甲、乙两人犯了什么逻辑错误.分析:甲的说法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因为他同时断定了这块空地"应该种小麦"和"不应该种小麦"这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针对甲的说法,乙的说法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因为排中律认为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而乙恰好断定上述两个判断都是假的.但在日常交流中或说话的正式场合,需要借助于一定的说话技巧.-1996年,李登辉散布了一系列不利于国家统一的言论,当时外交部发言人沈国放在阐述中国政府的立场后,有记者问:"你们是否把李登辉看作中国人",这是一个巧设陷阱的难题,说"是"或"不是"都会贻人口实.于是,沈国放这样回答:"真正的中国人都是反对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可谓得体之极.-红星中学的四位老师在高考前对某理科毕业班学生的前景进行推测,他们特别关注班里的两个尖子生.张老师说:"如果余涌能考上清华,那么方宁也能考上清华."李老师说:"依我看这个班没有能考上清华."王老师说:"不管方宁能否考上清华,余涌考不上清华."赵老师说:"我看方宁考不上清华,但余涌能考上清华."高考的结果证明,四位老师中只有一人的推测成立.如果上述断定是真的,则以下哪项也一定是真的A.李老师的推测成立.B.王老师的推测成立.C.赵老师的推测成立.D.如果方宁考不上清华大学,则张老师的推测成立.E.如果方宁考上了清华大学,则张老师的推测成立.解题分析正确答案:E.题干中张老师和赵老师的推测形式分别是"如果P 则Q"和"P并且非Q",互相矛盾,根据矛盾律和排中律,其中必有一个推测成立且只有一个成立,另一个不成立.又由条件,四人中只有一人的推测成立,因此,李老师和王老师的推测均不成立,即事实上余涌考上了清华.因此,如果方宁考上了清华,则张老师的推测成立,即E项为真.。
逻辑基本规律
逻辑基本规律是正确思维的根本假定,也是理性的交流的必要条件。
主要的逻辑基本规律有四条: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一)同一律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的自身必须是同一的。
同一律的公式是:“A是A”。
公式中的A可以表示任何思想,即可以表示任何一个概念或任何一个命题。
就是说,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所使用的每一概念或判断都有其确定的内容,而不能任意变换。
同一律在思维或论证过程中的主要在于保证思维的确定性。
而只有具有确定性的思维才可能是正确的思维,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人们也才能进行思想交流。
否则,如果自觉或不自觉地违反同一律的逻辑要求,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混淆论题或偷换论题,那就必然会使思维含混不清,不合逻辑,既不能正确地组织思想,也不能正确地表达思想。
因此,遵守同一律的逻辑要求乃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
违反同一律要求常见的逻辑错误有:①在同一思维中必须保持概念自身的同一,否则就会犯“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错误。
比如,某报载小品文一则,讽刺一些恋人的“向钱看”:小伙子:“您老是要这要那,不怕人家说你是高价姑娘吗?”姑娘:“怕什么?!裴多菲都说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嘛,价钱低了行吗?”显然,这位答话的姑娘故意偷换概念。
我们知道,所谓“高价姑娘”的“价”,是“价格”的“价”——人们是用“高价姑娘”来贬斥那些把爱情当商品加以买卖的姑娘。
而裴多菲诗中“爱情价更高”的“价”是“价值”的“价”——它赞美真正的爱情比生命还要宝贵。
因此,同一个语词(“价”)表达的是不同的概念,但姑娘的上述答话却故意将它们混同起来,用前者偷换后者,这是一种明显的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②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论题自身的同一,否则就会犯“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的错误。
混淆或偷换论题是在论证中常见的一种逻辑错误。
这种错误是在论证过程中把两个不同的论题(判断或命题)这样或那样地混淆或等同起来,从而用一个论题去代换原来所论证的论题。
第五章 逻辑学基本规律
B:这件好事是D做的
C:这件好事是B做的
D:这件好事不是我做的。
2、一天,小方小林做完数学题后发现答案不一样。小 方说:“如果我的不对,那你的就对了”。小林说: “我看你的不对,我的也不对。”旁边的小刚看了看 他俩的答案说:“小林的答案错了。”这是数学老师 刚好走过来,听了他们的谈话,并看了他们的运算结 果后说:“刚才你们三个人所说的话中只有一句是真 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二、违反基本要求的逻辑错误
(一)偷换概念或混淆概念
偷换概念或混淆概念,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没有保持一致。一是前后不 是在同一意义上使用某个词语,无意或有意地 混淆了同一词语表达的不同概念;二是无意或 有意把前后两个内涵和外延不同的概念混为同 一概念。
例如: 1、金属是化学元素,钢是金属,所以,钢是 化学元素。 2、在某商店里,一顾客问“同志,这里有好 茶吗?”售货员说:“我们卖的都是好茶,从 来不卖坏茶。”
A 代表任一思想,可以是概念,也可以是判断。
同一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个 思想要有确定的内容,不能亦此亦彼,必须保 持自身的同一性和确定性。
1、对所使用的概念和命题有清晰的理解或解释,必要 时加以定义; 2、交流双方对同一概念和命题有共同的理解或解释; 3、概念或命题的含义不能飘忽不定或不加说明而改变; 4、对话的主题或话题不能随意变换。
“转移论题” 或“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通常 表现为:与人交谈时,答非所问;写文章时, 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说话或做报告时没有中 心,口如悬河、漫无边际等。
无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致的逻辑错误属于 “混淆”;出于某种目的破坏概念或判断的同 一造成的逻辑错误,则是“偷换”,属于诡辩。
逻辑学第三版答案第七章 逻辑基本规律
第七章逻辑基本规律一、下述议论是否违反逻辑的基本规律?如违反,说明违反了什么规律。
1.金人王若虚云:“或问文章有体乎?曰:无。
又问无体乎?曰:有。
然则果如何?曰:定体则无,大体则有。
”答:不违反。
王若虚对同一对象“文章”从不同方面作出不同的断定,并不违反逻辑规律。
2.任何人的话都不能信。
答:这句话包含如下逻辑矛盾:任何人的话都不能信,包含了“任何人的话都不能信”这句话本身也不能信,即包含了对自身的否定,这就违反了不矛盾律。
3.有的人拼命追求轻松。
答:这句话包含逻辑矛盾:“拼命”即“不轻松”,要“轻松”就不能“拼命”,“拼命”与“追求轻松”不能共存。
这句话是自相矛盾的,违反了不矛盾律。
4.说“如果一个人是年满十八岁的公民,那么他有选举权”,这显然是不对的;说“有人是年满十八岁的公民,但他没有选举权”,这同样是不对的。
答:前者是“如果p,那么q”的形式,后者是“p 并且非q”的形式,二者是不同真、不同假的矛盾关系,对二者都加否定,自相矛盾,违反不矛盾律。
5.甲问:“该犯是否可判缓刑?”乙答:“对该犯判决过重了些。
”答:乙对甲的回答违反了同一律,犯“答非所问的”错误。
6.一个美国人问一个华侨:“你是日本人,还是韩国人?”这个华侨拍着胸膛说:“我是中国人!”答:美国人的问话是个虚假二支选言命题,遗漏了真支“你是中国人”,而且语气中还有对中国人的轻视。
正确的回答应是:“我既不是日本人,也不是韩国人”,这是对虚假问题的拒绝。
而华侨避免正面拒绝,直说:“我是中国人”,表面上“答非所问”,实则隐含了“我既不是日本人,也不是中国人”的回答,并不违反同一律和排中律。
二、应用同一律的逻辑知识,分析说明下列各段话有无逻辑错误。
1.目前,有些报刊热烈讨论什么是男子汉的问题。
对此,有议论说:“男子汉绝非‘奶油书生’,而是有理想,有抱负,有铮铮铁骨的男人。
它是勇敢、坚毅、力量的代名词。
可惜目前中国的男子汉太少了。
据说光北京市,就有上万名找不到男子汉的大龄姑娘。
第七章逻辑的基本规律
• 以上自相矛盾的现象,都是我们在说话、写文 章、作报告等日常工作中经常会出现的,这种 逻辑矛盾会使我们的思想失去正确性,使我们 的议论或论证失去科学性和说服力。因此,我 们不仅要在运用多种思维形式论证思想时注意 克服逻辑矛盾,而且要在论辩过程中,去驳斥 论敌、揭露谬误。 •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指出某些人“不能自 圆其说“、“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前言不 搭后语”、“出尔反尔”、“言不由衷”等, 实际上就是指出对方犯有“两可”的逻辑错误。
• 从这段话里不难看出,作者最初提出的论题是: “文艺作品是有阶级性的”,而随后论述的却 是“文艺作品都是有思想性的”这样一个论题。 显然,作者是把后一个论题与前一个论题混为 一谈了,这就是混淆论题的逻辑错误,是违反 同一律要求的。
• 2. 偷换论题是指在论证过程中,故意把两 个不同的论题混淆或等同起来,同一个论 题去替换原来所论证的论题所犯的逻辑错 误,这是有意识地违反同一律要求的一种 诡辩手法。
•
• • • • • • •
第四节 排中律 (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必须排 除居中的第三者)即非此即彼
• (三) 两个命题之间存在自相矛盾的错误 • 例如:阿凡提的传说中有—个叫《女人的话》的小故 事:毛拉经常向人劝戒说:“女人的话可千万不能听 啊!”阿凡提听了毛拉的这个话,有一天就跑去问毛 拉:“毛拉先生,女人的话能听不能听?”“咳,女人 的话可千万听不得!”毛拉说。阿凡提又说:“那就照 你的话办吧。我家里有两只羊,我女人说要送给你, 我说不送。多谢你给我把这件事断决了。”说着他转 身就走。 • 毛拉一听此话,马上跑去拉着阿凡提说:“不过,女 人的话,有时候也可以听哩!” • 这个小故事将毛拉贪婪、虚伪、欺诈与馋嘴表现得淋 漓尽致。毛拉一会儿说: “女人的话都不能听”。— 会儿又改口说:“有时女人的话可以听”。而这两个 命题是具有矛盾关系的命题,不能同时加以肯定,其 中必有一假。但毛拉为了馋嘴,却不惜自相矛盾,自 打嘴巴。
第十一章 逻辑的基本规律.
2、公式
A不是非A “ ¬(A ∧ ¬A)”
* 公式中的“A”表示任一概念或命题, “¬A”
表示与A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概念或命题。 这个公式的意思是:“A真并且非A也真”这是 不可能的。
例如:我班所有学生都是学哲学的。 (A)
“A”表示任一概念或命题。“A是A”表 示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概念、命题的自 身都具有同一性。就是说,在同一思维 过程中,每一个概念、命题的内容都是 确定的,是什么内容就是什么内容。
例如: 黑板上的白字都是用粉笔写的
黑板上没有白字 所以,黑板上的字都不是用白粉笔写的。 这里的“白字”在第一个命题中是指
2、命题必须保持同一,不能随便转移。
所谓命题必须保持同一,就是说,在 运用命题进行推理时,或在论证某一问 题时,必须保持命题自身的同一,不能 用另外的命题代替它。
例如:我们要大家讨论演绎推理和归纳 推理之间的关系。如果你只谈了它们之 间的区别,这就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
违反这条要求,就会犯两种逻辑错误: (1)转移论题 (无意) (2)偷换论题 (有意)
例:
鲁迅的《立论》中,“我”和“老师”就 分别犯了这两种错误。首先,“我”提出: “我愿意既不谎人,也不遭打”,就犯了“模 棱两可”的逻辑错误。“不遭打”,实际上就 意味着“我不愿意不说谎”这样就陷入了“既 不愿意谎人,也不愿意不谎人”的“模棱两可” 的境地。
其次,文中的“老师”是对“我”提出的 “我得怎么说呢?”这一问题时,采取了含糊 其词,不置可否的做法。用“阿育!哈哈! hehe!he,hehehehe!”之类来搪塞。
白色的字,在第二个命题中是指错别字。 其内容完全不同,因此结论是荒谬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果理发师给自己理发,那么,他就属 于给自己理发的那类人。但按照他的规定, 他是不给这类人理发的。因此,他不能给自 己理发。
如果理发师不给自己理发,那么,他就 属于不给自己理发的那类人。按照他的规定, 他是要给这类人理发的。因此,他能给自己 理发。
这样,理发师就陷入了无法解脱的矛盾 之中。
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何一个思想与 这一思想的否定不能同时为假,必有一真。 也可以表述为: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何一 个思想,或者反映某个对象,或者不反映这 个对象,二者必居其一。 排中律的逻辑表达式:
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每个思想自身必须保 持同一。
A←→A 违反同一律的逻辑错误主要表现为两种:偷 换概念或混淆概念,偷换论题或混淆论题。
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把具有某些联系或表面有某 些相似之处的不同概念当作相同概念来使用,或者 把同一概念在不同意义上使用。从而构造了不恰当 的命题。如果使用者故意为之,我们称之为“偷换概 念”,如果使用者无意而为则属于“混淆概念”。
就概念而言,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不能用一对相互矛盾或相互反对的概念去表 示同一客观对象。 就命题而言,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 中,对同一事物不能做出具有矛盾关系或反 对关系的论断。
“自相矛盾”一词出自《韩非子·难一》: “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 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 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 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 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B→B; B←→﹁B。
悖论的推导过程是不违反普通逻辑的矛盾律
的,但是它的前提和结论却相互矛盾。
最古老的悖论出自古希腊克利特岛人爱匹门 尼德的断言:“所有的克里特岛人都是说谎 者。” 如果爱氏的这句话是真话,可见,作为克利 特岛人的爱氏就在说慌,那么,他的断言就 是假的。反之,如果爱氏的话是假的,可见 作为克利特岛人的爱氏就可能没有说谎,那 么他的话就是可能真的。
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把有某些联系或表面有某些 相似之处的不同命题当作相同的命题,从而使本该 得到论证的论题得不到证明。如果使用者故意而为, 我们称之为“偷换论题”,如果使用者无意而为,我 们称之为“混淆论题”。
也称“不矛盾律” ,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 何一个思想与这个思想的否定不能同时为真, 必有一假。也可表述为: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任何一个思想不能既反映某个客观对象,又 不反映这个客观对象。 矛盾律的逻辑表达式: A不是非A,或者:﹁(A∧﹁ A)。
诡辩是偷换概念的典型。古希腊的一个诡辩论 者问他的朋友:“你没有失掉东西,你就拥有 这个东西,对吧?”对方回答:“对啊。”于 是,他接着说,“你没有失掉头上的角吧,那 你头上就有角了!”对方无言以对。 诡辩中“没有失掉的东西”这个概念应指“原 来具有现在还没有失掉的东西”,而不能指 “从来没有而没有失掉的东西”,诡辩论者通 过偷换概念到达了自己的目的。
普通逻辑基本规律是人类正确进行逻辑思维的根 本准则和基本依据。正确的逻辑思维必须具备同 一性、无矛盾性、明确性。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同一律要求概念、判断必须 是确定的,自身同一的;矛盾律要求概念、判断 必须前后一致,不能自相矛盾;排中律规定了不 能对相互矛盾的概念以及具有矛盾关系或下反对 关系的判断同时加以否定。
“自相矛盾”在概念上的表现是,同一思维过程 中的同一概念包含着相互矛盾或相互反对的思 想,从而使这一概念不能指称任何对象。 例如: 1.这次战争对他们而言既是正义的又是非正义 的。 2.他已经发表了将近20多篇文章。 3.巍巍长城,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她是我国 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伟大祖国的天然屏
“模棱两可”在概念上表现为,在某一特定论 域中,对同一思维中的同一事物,既不承认 它属于词项“A”的外延,也不承认它属于 “非A”的外延。 例如: 在动物界,这个家伙既不是哺乳动物,又不 是非哺乳动物。
“模棱两可”在命题上表现为同时否定两个具 有矛盾关系或者下反对关系的命题。 例如: 不实行按劳分配不好,不利于调动群众的生 产积极性。但是,实行按劳分配也不好,容 易滋长只追求个人物质利益的倾向。
A或者非A,或者A∨﹁A。 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表现为“模棱两 可”或“模棱两不可”。
就概念而言,排中律要求,用同一论域下的概念反映 同一事物,不是“A”,就是“非A”。
例如,“化学元素”这一论域中的事物,不是金属,就 是非金属。不能有既不是金属又不是非金属的第三种 情况。 就命题而言,排中律要求,针对同一对象,具有矛盾 关系或下反对关系的一对命题,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例如: 这个人是大学生;这个人不是大学生。矛盾关系 有的鸟是卵生的;有的鸟不是卵生的。下反对关系。 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公元前四世纪,欧布里德斯把它改述为:一 个人说:“我正在说的这句话是假话。”于 是这个人说真话当且仅当这个人说假话。
最著名的悖论是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家罗素 于1920年提出的“罗素悖论”(“集合悖论”)。 后来,罗素本人用通俗的语言将其改为“理 发师悖论”:
萨维尔村有个理发师规定:“我给而且只给 村里所有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现在要 问,这个理发师要不要给自己理发?
障。
“自相矛盾”在命题上表现为,在同一思维过 程中,用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命题描 述同一对象,从而导致这两个命题均失去了 效用。这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出尔反尔”、 “前言不搭后语”、“自打嘴巴”。 例如:
我相信一位哲人的名言:“世界上没有任何 一个命题B,如果承认B,则可以推出非B; 如果承认非B,又可以推出B,那么,我们 称B为悖论。 逻辑表达式为: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