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课件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课件

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课件

解释西瓜皮拱为什么不挎呢?
因为西瓜皮拱把受到的力向下 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拱形各部 分相互挤压,结合得更紧密。所以 西瓜皮拱不会挎。


这些建筑有什么共同特点?
它们都有拱形结构
它的拱形在哪里?
赵州桥
它的拱形在哪里?
找拱形在哪里吗?
无数的拱形组成圆顶形
.
.
纸桥的宽度增加, 抗弯曲的能力也
会增加!
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
抵抗弯曲
.
实验.题
抵抗弯曲
研究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1、实验中应该控制哪些量不变?
①垫起纸梁高度不变; ②弯曲的标准不变; ③纸梁架空的距离不变; ④放垫圈的位置不变; ⑤纸梁宽度不变。
. 纸梁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测试记录
小测试
这两幅图哪个更省力
G
G
实验计划
实验名称: 研究斜面作用
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
斜面、重物、测力计、铁架台
1.搭好实验装置。
2.先测出直接提升物体的力,再测出沿斜面 提升物体的力。
3.改变物体的重量,按步骤1重复做。
4.讨论、整理实验发现。
温馨提示:1.只能改变物体的重量,不能改变斜面的高度。
在生活中,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工具有(螺丝改刀)、 (镊子)、(钳子)等。
剪刀可以用来(剪东西)。
镊子可以帮助我们夹起较(轻)的物体,但(费)力。
构造很简单的机械叫简单机械
如螺丝刀 钉锤 剪子
二、杠杆类工具
构造很简单的机械,叫(简单机械) 如螺丝刀 钉锤 剪子
简单机械包括 杠杆 斜面 轮轴 滑轮
2.拉测力计的要求是匀速直线,边拉边读。 3.注重小组合作、边实验边记录。

2024年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全册课件

2024年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全册课件

2024年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全册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2024年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材的第三章“电与磁”,具体内容包括:电流的产生与作用、磁场的特点与应用、电与磁的联系及电磁感应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电流的产生过程,掌握电路的基本组成部分,了解电路的闭合与断开。

2. 了解磁场的特点,掌握磁铁的极性、磁场的方向规律,理解磁场的应用。

3. 掌握电与磁的联系,了解电磁感应现象,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相关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电与磁的联系,电磁感应现象。

重点:电流的产生与作用,磁场的特点与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流演示装置、磁铁、指南针、电路图、电磁感应实验器材。

学具:导线、电池、小灯泡、磁铁、指南针、电路图。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电流演示装置,让学生观察电流产生时的现象,引发兴趣。

2. 例题讲解:(1)讲解电流的产生过程,引导学生了解电路的闭合与断开。

(2)介绍磁场的特点,讲解磁铁的极性、磁场的方向规律。

(3)讲解电与磁的联系,引导学生理解电磁感应现象。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连接电路,观察电流产生现象。

(2)让学生用指南针测试磁铁的极性,画出磁场的方向。

(3)让学生操作电磁感应实验,观察电流表的变化。

4. 小组讨论:讨论电流、磁场、电磁感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电流的产生与作用电路的闭合与断开电流的基本组成部分2. 磁场的特点与应用磁铁的极性磁场的方向规律磁场的应用3. 电与磁的联系电磁感应现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电流的产生过程。

(2)解释磁场的特点及其应用。

(3)举例说明电磁感应现象。

2. 答案:(1)电流的产生过程:当导体两端存在电压时,导体内部自由电子发生移动,形成电流。

(2)磁场的特点及其应用:磁场是由磁铁产生的,具有方向性。

应用方面,如磁铁吸附铁质物体、指南针指示方向等。

(3)电磁感应现象:当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或磁场发生变化时,导体内部会产生电流。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全册完整课件(最新版)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全册完整课件(最新版)
目录:
一 工具和机械 二 形状与结构 三 能量 四 生物的多样性 第一单元复习 第二单元复习 第三单元复习 第四单元复习
什么叫机械
当第一次听到“机械”这个词时,你首先想到了什么?
看看下面这些物品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这些物品都有什么共同的作用,你知道吗?
能够帮助人们降低工作难度或省力的工具装置,都可以称做机械。
像钳子、筷子、针、水果刀这样的机械,结构比较简单,它们属于简单机械;
像电钻这样的机械,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简单机械构成的,比较复杂,它们属于复杂机械,也可以叫做机器。
简单机械
复杂机械
想一想
生活中还有哪些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支点
用力点
阻力点
2.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 。
杠杆
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 ;
用力点
阻力点
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 ;
用力点
阻力点
省力
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 ;
用力点
阻力点
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 ;
用力点
阻力点
费力
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 。
用力点
阻力点
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 。
第一单元 工 具 和 机 械
斜面的作用
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斜面能省力吗?
实验计划
实验名称:实验器材:实验步骤:
研究斜面作用
斜面、重物、测力计
1.搭好实验装置。2.先测出直接提升物体的力,再测出沿斜面提升物体的力。3.改变物体的重量,按步骤1重复做。4.讨论、整理实验发现。

最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我们的地球模型》优质教学课件

最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我们的地球模型》优质教学课件

谢谢观看,再见! !
用橙子来模拟地球自转, 将橙子的果肉去除,用吸 管穿过橙子模拟地球自转
地球模型展览会
展示
介绍自己制作地球模型的过程 以及想要表达的知识。
观察 观察总结各种模型的异同点。
反思 提出改进的建议。
观察地球仪:
1、我们能从地球仪上获取哪些知识?
2、地球仪与我们所做的模型相比,有什 么不同?
3、提出新的问题,记录在课堂记录表上。
3.整理、修改并填写活动手册气泡图。
4.全班分享我们已知的地球知识。
5.提出想探究的问题。
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模型
地球结构模型
地球海陆分布模型
地球自转模型
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模型
地球内部结构模型
地球海陆分布模型
地球自转模型
用橡皮泥模拟制作地球内 部结构,制作时参考教材 数据分陆地和海洋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 会了什么?
◆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你 有什么收获?大胆地说说自己的体会、 感受或想法。
总结点评 反思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表现得都非常棒。 在以后的学习中,请相信你们是存在着巨 大的潜力的,发挥想象力让我们的生活更 精彩吧。
1. 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 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第二单元 地球的运动
第1课时 我们的地球模型
对于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 你知道多少呢?
我们能做一个地球模型来表达所知道的地 球知识吗?
我所知道和感兴趣的地球知识
1.写出几条你知道的地球知识。
我的地球知识
我知道的地球知识 我感兴趣的地球知识
2.小组分享,看一看大家知道的地球 知识有什么异同。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PPT课件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PPT课件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PPT课件•《电磁铁》能量PPT 第一部分内容:制作铁钉电磁铁在铁钉上绕线圈。

用有绝缘皮的导线在大铁钉上沿一个方向缠绕50圈~100圈,导线两头留出10厘米~15厘米做引出线。

固定导线两头,以免松开。

用砂纸把导线头磨光亮。

像这样由线圈和铁芯组成的装置叫电磁铁。

...•《电和磁》能量PPT教学课件第一部分内容:导入新课100多年前,人们对电和磁的了解十分的有限。

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了一个有关电和磁的秘密。

你们想知道这个秘密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重现历史上那个伟大的时刻。

... ... ... 电...•《电和磁》能量PPT下载第一部分内容:导入新课奥斯特,全名汉斯克里斯蒂安奥斯特(1777.8.141851.3.9),丹麦物理学家、化学家。

他发现了什么呢? 1820年,奥斯特在一次实验中,偶然让通电的导线靠近指南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就是这个发现,为人类...•《电和磁》能量PPT 第一部分内容:通电导线和指南针组装一个点亮小灯泡的电路,试试小灯泡亮吗?回忆电在电路中流过的路线。

在桌上放一个指南针,指针停止摆动后,指南针指向什么方向?把电路中的导线拉直靠在指南针的上方,与磁针指的方向一致。

接通电流...•《用纸造一座桥》形状与结构PPT教学课件第一部分内容:导入新课我们见过很多桥,也走过不少的桥,上节课我们还了解了几种主要类型桥梁的特点。

今天,让我们一起动手,建筑我们自己的桥梁。

... ... ... 用纸造一座桥PPT,第二部分内容:新课学习纸桥设计...•《用纸造一座桥》形状与结构PPT下载第一部分内容:动手实践明确纸桥的制作要求:在规定的时间里,用一张报纸,少量的胶带建造一座桥,要求桥能跨越35厘米宽的峡谷,宽度大于10厘米,能承载200克重的车辆。

需考虑的问题:第一,要考虑纸的特性;第二,...•《用纸造一座桥》形状与结构PPT 第一部分内容:造桥标准在规定的时间里,用一张报纸,少量的胶带建造一座桥。

六年级上册科学--3.2 斜面

六年级上册科学--3.2 斜面

知识脉络
2.下列工具或设施中,应用了斜面的是( C )。
A.跷跷板
B.扳手
C.楼梯式电梯ຫໍສະໝຸດ 播放视频通过上面的测试,你发现了什么?
两种方法都能完成任务。
不同的方法用力情况不同, 斜面可以省力!
拓展
斜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如刀、斧、盘山公 路、桥梁等。斜面的应用对人类影响是巨大的。
斜面
观 看 视 频
课堂小结
斜面是一种能帮助人们 省力的常见工具,它在生活 中的应用广泛,对人类的生 产生活具有深远影响。
任务2
你发现了 什么?
模拟水渠引水,将一杯水从高处引到低处。
通过斜面将物体从高处搬运到低处时, 物体可以借助自身的重力从高处沿斜面滑 到低处,这个过程人不需要额外施加力。
任务3
将两个物体由低处B沿斜面缓缓地拖到高处A, 用弹簧测力测量力的大小。
任务4
将两个物体由低处B缓缓地直接提升到高处A,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3.2 斜面
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
聚焦
你知道右边的图片是什么吗?
“连筒”引水
利用斜面
把无数竹筒串接在一起,连接成封闭性的水渠, 形成规模或大或小的引水系统。
从古至今有许多工具和技术沿用至今, 斜面就是其中一种,你见过哪些斜面?
说一说斜面有什么作用?
探索
任务1
A
B 将一个物体由高处A沿斜面滑到低处B。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全册单元复习课件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全册单元复习课件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全册单元复习课件一、教学内容1. 生命世界植物的生长与繁殖动物的生长与繁殖人类的生长发育与遗传2. 物质科学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质的状态与转换能量及其转化3.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结构与运动天气与气候宇宙的探索二、教学目标1. 加深对生命世界、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三个领域知识的理解,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 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1. 理解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质的状态与转换等概念。

2. 掌握地球的结构与运动、天气与气候等知识点。

3. 深入理解生命世界的生长、繁殖等过程。

教学重点:1. 三个领域的知识框架构建。

2. 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3. 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模型等。

2. 学具:笔记本、文具、实验报告单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创设实践情景,引导学生回顾三个领域的学习内容。

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内容回顾:生命世界:以植物、动物、人类为例,回顾生长、繁殖等过程。

物质科学:通过实验现象,回顾物质的性质、状态与变化等概念。

地球与宇宙:展示地球模型,回顾地球结构、天气与气候等知识。

3.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习题,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4. 随堂练习: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自主完成,检查学习效果。

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解答疑惑。

对三个领域的知识进行梳理,形成知识框架。

强调重点、难点,提醒学生注意。

六、板书设计1. 生命世界:植物生长、繁殖动物生长、繁殖人类生长发育、遗传2. 物质科学:物质性质、变化物质状态、转换能量、转化3. 地球与宇宙:地球结构、运动天气、气候宇宙探索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生命世界:描述一个生物的生长、繁殖过程。

物质科学:举例说明物质的性质、状态与变化。

2020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完整课件

2020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完整课件

2020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完整课件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物质与变化》:本章主要介绍物质的性质、分类及变化规律,包括物质的组成、溶解、沉淀、过滤等基本操作。

2. 第二章《能量与生活》:本章主要探讨能量的转化、传递和利用,包括热能、动能、势能等基本概念,以及生活中的节能与环保。

3. 第三章《生物与环境》:本章主要阐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包括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生物适应环境的现象以及环境保护等。

4. 第四章《地球与宇宙》:本章主要介绍地球的结构、地球运动、宇宙的组成等知识,包括地球仪的使用、星座的认识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物质的性质、分类及变化规律,能运用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掌握能量的转化、传递和利用,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生活节能与环保意识。

3. 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4. 掌握地球的结构、地球运动、宇宙的组成等知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质的变化规律、能量的转化、生物适应环境的现象、地球运动等。

2. 教学重点:物质的性质、分类、变化规律;能量的转化、传递和利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地球的结构、地球运动、宇宙的组成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模型、图片等。

2. 学具:笔记本、课本、实验器材、查阅资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关注物质、能量、生物与环境等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知识点讲解:分别讲解物质的性质、分类、变化规律;能量的转化、传递和利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地球的结构、地球运动、宇宙的组成等。

3.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针对所学内容,设计随堂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人类饮食与健康的关系。

2. 探索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及其作用。

3. 认识常见的营养不良并学会预防。

4. 了解食物链的概念和组成。

5. 掌握地壳变化和岩石形成的基本知识。

6. 了解火山爆发的原因和过程。

7. 认识太阳系和地球的运动规律。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人与健康1. 人类饮食与健康的关系- 饮食与健康的重要性- 不同营养物质的作用- 饮食均衡的重要性2. 营养物质和常见的营养不良- 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作用- 缺铁性贫血、维生素缺乏症的原因和预防方法第二单元食物链和能量流动1. 食物链的组成和特点-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食物链的层次结构2. 能量在食物链中的流动- 能量的转化和损耗- 脚链中的食物连锁和生态平衡第三单元地壳和岩石1. 地壳是什么- 地壳概念和组成2. 岩石的形成- 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岩石的分类和特点第四单元火山爆发和太阳系1. 火山爆发的原因和过程- 火山的形成和结构- 火山爆发的影响和形式2. 太阳系和地球的运动规律- 太阳系的组成和特点-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学策略1. 利用图片、实物和视频展示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兴趣。

2. 进行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互相分享观察和发现。

3. 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自观察和体验相关现象。

4. 设计实验,让学生动手进行观察和数据记录。

教学评估1. 进行课堂小测或问答,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实验和观察活动中的参与和表现。

3. 根据学生的作业和报告,评估他们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资源1.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2. 图片、实物和视频资源3. 实验器材和材料教学时长本教案设计共计10个课时。

备注本教案仅供参考,请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新教科版2021-2022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工具与技术》全部课件(共7课时)

新教科版2021-2022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工具与技术》全部课件(共7课时)

扩展了力的作用范围
省力 工具
增大了力的作用效果 改变了力的作用方向
随堂训练
2021~2022新教科版小学科学 六年级 上册课件
第三单元 工具与技术
4.改变运输的车轮
一、聚焦
在车轮发明之前,人们大多通过双脚 行走去探索自然,也依靠人力或畜力运输 物品。虽然无法准确考证车轮的发明年代, 但随着车轮的运用,人们不仅发明了马车、 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还发展了交通图、 桥梁、铁轨等技术,人类的交通运输变得 快捷和高效。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说一说, 你见过什么样的车轮?它们有什么作用?
裁衣 剪刀
解剖剪
三、研讨
1. 通过测评,你如何评价剪刀这种工具?有哪些指标可以评 价这种工具的优劣?
指标:完成任务的时间、难度、是否省力、是否灵 活、是否安全……
2. 在模拟医生解剖的任务中,你认为剪刀有什么作用?它的 什么结构特点使它具备这样的作用?
刀尖细,易于分离。
四、拓展
剪刀是一种组合工具,它具有斜面和杠杆的结构特点。锋利 的刀刃和锥形的刀尖是斜面,刀刃和把手绕着中间的转轴转动, 可以看作杠杆。组合多项技术是工具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剪 刀是一种可以灵活、精细加工的工具。人们通过把手控制刀刃 移动的方向和开合的角度,刀刃的方向和角度的变化可以灵活 地对材料进行加工和剪切。人们根据需要,还巧妙地设计了剪 刀的各个部分,使得剪刀能更好地应用于生活的多个领域,比 如服装加工、医疗手术等。
印刷革命
可以快速地获取信息 比较抽象
直观生动 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
书籍、广播、电视、电脑、手机 印刷术和印刷工具
记录文字的纸张
随堂训练
不用工具
费劲、费时
用不合适的工具
省力,但核桃不完整

六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第一单元 物质的化学变化 复习课件-北京课改版(共41张PPT)

六年级上册科学课件-第一单元 物质的化学变化 复习课件-北京课改版(共41张PPT)

3、 夜间发现液化石油气泄漏时,应采取
的紧急措施是
()
A、打电话报警,并请维修B人员前来维修
B、关闭气源阀门,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C、开灯,仔细检查泄漏源
D、向室内喷水,溶解液化石油气,防止
燃烧
Hale Waihona Puke 4、下列情况所采用的灭火方法,不恰
当的是
()
A、酒精灯不慎打翻起火,立即用湿B 抹
布水或泡沫灭火器扑灭
B、电器因短路起火,立即用水或泡沫
• 化学变化能丰富我们的生活,使世 界变得更美丽。
• 有些化学变化会带来不利影响。
• 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方法防止或延缓
一、判断题
当堂检测题
1、物√质变化无处不在,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
2、食物要经过许多化√学变化,才能转化为我们身体所
需要的营养物质。( ) √
3、生产水泥的过程,包含着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变化和
2、调查统计表明,火灾伤亡事故很多是
由于缺乏自救常识造成的,缺氧窒息是
致人死亡的首要原因,下列自救措施中,
不合理的是
()
A、遇到意外情况,可用掌握的知D 识进行
有效处置,并同时拨打电话求救
B、室内起火,不要急于开窗
C、所在处烟雾较浓时,应用湿毛巾捂住
口鼻,并尽量巾近地面逃离
D、在山林中遇火灾时,向顺风方向奔跑,
扩展认识:化学变化需要的条件
把玻璃棒放在火焰上加热,玻璃棒不会燃烧。
在通常情况下,蜡烛、木条不会自行燃烧, 只有把他们点火后才能燃烧。
总 结:化学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
燃烧的条件
可燃物 氧气(或空气) 达到燃烧所需的 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版六年级上册 科学
全册优质课件
物质的化学变化
知道物质可以变化吗?有几种形式?
黄豆
混合

物质之间 相互混合, 会发生变
化吗?
留样 混合 分离
混合沙和豆子
沙和豆子各自的特点 (忽略颜色): 沙的特点:细小颗粒 豆子的特点:大颗粒
混合中,黄豆发生变化了吗?沙发生变化了吗?
可以证明吗? 分离后,黄豆与沙的原有属性变了没有?
这一过程中黄豆与沙的原有属性没有改变,我们可 以说它们本质没变。
观察白糖的变化
用长柄金属汤匙取一小勺白糖,小心地移到蜡烛 火焰上,慢慢加热。预测白糖会发生什么变化。当加 热结束后,熄灭蜡烛,把汤匙放到桌子中间的盘子里 冷却,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白糖加热后的变化
状态变化: 颗粒状—— 液体状——— 糊状——— 固体状 颜色变化: 无色——— 黄色——— 褐色———— 黑色
气味变化: 白糖香味
焦味
❖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 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 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易拉罐变形 (形状)
冰融化成水 (状态)
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 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铁钉生锈
火柴燃烧
动动脑: 蜡烛燃烧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固 态
1、改变颜色
2、发光发热
3、产生气体
4、产生沉淀物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物质的化学变化 伴随的现象
本质特征
蜡烛燃烧 淀粉与碘酒 铁钉生锈 小苏打和白醋 硫酸铜溶液和铁钉
发光发热
颜色变化
颜色变化
产生气体
产生沉淀 颜色变化
产生 新的 物质
1.化学反应的实 质是什么?
2.怎样判断化学反应已经 发生?

发光发热
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属于化学变 化吗?我们用什么证据来说明这个问题?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米饭与碘酒
颜色改变
铁钉生锈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发 光 发 热
蜡烛燃烧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产 生 气 体
小苏打与白醋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产 生 沉 淀
氢氧化钠与硫酸铜
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的化学变化在进行着。物质的 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尽管现象各不相同, 但是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两个实 验现象 有什么 区别?一、演示实验由刚才的两演示实验,你得出 了什么结论?
化学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
我们的结论: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时发生的变化以属
于_化__学___变化。因为__有_新__物__质__生__成______。
谢谢
化学变化需要条件
教学目标
1.掌握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2.催化剂概念的形成和理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难点:催化剂概念的形成和理解。
一、演示实验
我看到了: 茄子肉与空 气接触,颜 色才会变化。


实质
产生气体


产生沉淀
随 的
产生了新的物质
变化颜色

……

下列现象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 变化?
(1)潮湿的衣服经太阳晒,变干了。
(2)铜在潮湿的空气里生成铜绿。
(3)纸张燃烧。 化学变化
(4)瓷碗破碎。 物理变化
(5)铁生锈。
化学变化
(6)石蜡熔化。 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选择
1、硫酸铜溶液的颜色是( C )的。 A、白色 B、无色 C、蓝色
2、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能看到的现象是(BC) A、产生大量气泡 B、溶液变颜色 C、铁钉上有物质附着
3、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发生的变化属于( BC)。 A、物理变化 B、化学变化 C、颜色变化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在米饭上滴碘酒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 蜡烛燃烧 水变成水蒸气
7、玻璃打碎。 8、食物腐败。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谢谢
伴随着化学变化发生的现象
物质变化的形式
物理变化
只改变物质状态、 形状、大小等,没有 产生新的物质
化学变化 产生了新物质
观察:硫酸铜溶液与铁丝的反应
+
硫酸铜溶液
铁丝
观察记录:
硫酸铜溶液
铁丝
实验前
观察记录:
硫酸铜溶液
铁丝
实验前
实验后
硫酸铜溶液与 铁丝的反应
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伴随的现象有发__光__发__热_、产__生_气__体__、
_产_生__沉__淀__、_改__变_颜__色___这几种
3、硫酸铜溶液是一种_蓝__色_____、_透_明____的溶液,能
与铁钉发生反应。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一、填空。 4、在硫酸铜与铁钉反应中:
铁钉的变化:_附__着__红__色_物__质__________________ 溶液的变化:__颜_色__慢__慢__变__浅_________________。
硫硫酸酸铜铜溶溶液液
硫酸铜溶液与 铁丝的反应
硫 硫酸 酸铜铜溶溶液液
化学变化?
证据?
改变颜色 产生沉淀
硫酸铜溶液
硫酸铜溶液
硫酸铜溶液
硫酸铜溶液
硫酸铜溶液
硫酸铜溶液
硫酸铜溶液
硫酸铜溶液
硫酸铜溶液
硫酸铜溶液
硫酸铜溶液
硫酸铜溶液
硫酸铜溶液
硫酸铜溶液
硫酸铜溶液
硫酸铜溶液
硫酸铜溶液
熔化

液 态
汽化


蜡 蒸
燃烧

水 二氧化碳
先物理变化再化学变化,在发生化学变 化的同时,常常伴随着物理变化。
玻璃打破
铁器生锈
水的流动
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1、弯折铁丝。
2、把易拉罐压扁。
物理变化
3、火柴燃烧。
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4、折纸。
物理变化
5、铁器生锈。
6、湿衣服晾干。
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发生颜色变化 产生气体 发光、发热
判 断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1、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发光、发
热的现象。
(× )
2、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一定生成了新物质。
(√ )
3、产生气体的变化肯定是化学变化。(×)
4、铁生锈是一种物理变化。 (× )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一、填空。
是否有新
2、化学变化不同 与物理变化的本质特征是物__质__生__成_。
硫酸铜溶液
硫酸铜溶液
硫酸铜溶液
硫酸铜溶液
硫酸铜溶液
硫酸铜溶液
硫酸铜溶液
硫酸铜溶液
新的物质
硫酸铜溶液与铁丝的反应
产 生 了 新 物 质
观察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
不要用手接 触硫酸铜溶液
铁钉
+ 硫酸铜
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的观察记录
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后,先发现少量气泡,过一段时间 后,发现硫酸铜溶液由蓝色逐渐变成淡蓝色,最后变成浅绿 色。取出铁钉后,发现铁钉表面上有红褐色的物质附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