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语文学习情况调查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语文学习情况调查报告
(一)调查原因
当今学生对语文学习已少有兴趣,语文作业少做或不做,语文课不听。而教师提出的要求学生多看课外书以增强文化底蕴,又被一部分人视为“不务正业”、“浪费大好光阴”,是“换不来分数”、“影响前途”之举。我们为学生悲哀的同时,也为自己悲哀,更为中华民族和地球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悲哀。
我们也常在思考:作为已成众矢之的的语文教学的执行者,我们应该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由此,我们对当前中学生在语文学习、阅读和写作方面的情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籍以了解他们对语文学习的看法,探索语文教学的新途径,增强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兴趣与能力,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富有个性的学习。我们希望能确定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师生共同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的观念中解放出来,我们希望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以探究学科教学中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二)调查范围
主体为********中学高一、高二、高三实验班全
体学生300人和高一、高二、高三普通班部分学生300人,发放调查卷600份,有效问卷586份。
(三)调查内容
这只是一次初步的调查。我们设计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学习习惯的培养,如查询资料、积累资料等;课外阅读的时间、内容、兴趣、动机和阅读种类、方式等;写作数量、态度、对写作的看法;学习过程中寻找问题探索钻研的意识;在探索过程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我们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对当前语文教学某些层面上已进行和要进行的探索。
(四)调查结果分析
1.对语文的喜好程度和学语文的主要目的
从调查显示的数据来看,有近三分之二的学生喜欢语文,喜欢的原因主要是个人爱好和老师课上得好——有65.14%的学生认为老师的课堂讲解基本适当,而不喜欢语文的学生主要因为是成绩不好。可见,所谓的学生讨厌语文,不是语文这门功课所包涵的内容使他们讨厌,而主要是因为相应的考试制度和考试结果削弱了他们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确实,每从考场中出来,学生最难以估测自己考好没有的学科就是语
文。对于平时在这上面花费时间很少的学生来说,考前卖力地复习很难换来相应的考分,而必须靠长期的连贯的积累,这是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之一,而这也导致某些急功近利的人对它失去好感。当然,这与他们本身对待语文学习的态度、学习语文的方式有很大的关系。这在后面的调查中也有所涉及。
对于学语文的主要目的的陈述,有37.3%的学生认为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认为为了应付考试(包括高考)的为27.24%,人数仅次与前者。作为语文老师,我不知道该为前一个数字高兴呢,还是该为后一个数字悲哀。
2.对上课形式的喜好和思考程度的自测
长期以来的语文课主要是老师讲、学生听。这样的教学形式易造成学生不善于思考的后果,而如此单调的形式又使他们向往开放性的课堂。喜爱单纯的被“灌输”的学生仅为12.3%。学生喜欢的语文课,是多样化的,有趣味性的。78.22%的学生对语文课堂最不满意的一点就是缺乏趣味性。他们最喜欢在视、听等多种感觉上给他们深刻印象的形式,随着社会革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他们期待能利用新科技比如多媒体等的课堂形式。其次,他们还喜欢排课本剧、在课堂上进行讨论。63.3%的学生认为语文课堂教学比较好
的方式是多种形式交替。相对而言,对自己读书琢磨以解决问题,感兴趣者最少,只有8.2%。
其实,对文化、文学的思考,答案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单纯的灌输,不仅违反学生好动的天性,更束缚了他们在多层面上的思考,使他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也片面追求像数理化那样的“唯一答案”、“标准答案”。这也是违反语文教学的规律的。幸运的是,现在高考试卷上的题目正倾向于答案的多样性与自圆其说,而不是“唯一”。“指挥棒”的方向自然对平时的教学产生很大的作用。
学生的不善于思考,也表现在阅读时思考程度的肤浅。超过半数的学生对自己思考的评价是:尽管有所发散,但总体较肤浅,近四分之一的学生小心翼翼地选择了思考“较深刻、全面”,而对思考的正确率,近七成学生只选了“尚可”,所以,63.4%的学生对老师的课堂提问,觉得没把握,不愿回答;23.3%的人想回答,但不好意思主动回答。他们的想法与做法偏向于中庸,显然是自信心不足,但也是长期以来的“灌输”使他们追求答案的“标准化”、“唯一性”造成的后果。
由此看来,学生较缺乏主动的独立思考意识和思考习惯。他们可以接受或反驳他人的一些意见和观点
(课堂讨论时他们为反驳他人并不屑于做谦谦君子可以为证),但他们不善于在事件中发现问题。课堂上的所谓讨论问题,主要是为了回答老师或书本上的问题,而不是自己寻找出来的问题——喜欢“老师出阅读思考题,组织学生讨论”,与喜欢“学生阅读为主,老师答疑”的人数分别占15.5%和8.98%——两者比例前多后少可以为证。这对正提倡进行的研究性学习的有一定的难度,因为研究性学习更需要学生主动找问题加以解决,如果对问题只会回答不会寻求,谈何自主研究?
3.课内外阅读情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常常是由于喜欢阅读,一个人才会产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课本拿到手,学生最先翻看的是什么样的文章呢?67.9%的学生选择文学作品如诗歌和小说,仅有5.1%和3.4%的人分别选择了议论文和说明文。因为这是两类较为枯燥的文体。学生认为的好文章,要结构安排巧妙,情节生动,语言有特色(47.5%);要内容丰富,学后使自己长知识、增见闻(26.97%)——对这一点,我是存在疑问的,因为议论文和说明文在长知识、增见闻方面是胜于文学作品的,为何喜爱议论文和说明文的人数比例如此之少呢?
课外阅读向来也是语文学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仅靠课内,远远无法满足学习“文化”的要求。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做得怎样。
首先是阅读时间。47.9%的学生上新课前,基本不预习。35.2%的人会预习小部分新课。对课外阅读,只不到一半的学生每天有0.5h左右的时间进行,阅读时间超过0.5h的人数少于不到0.5h的人数。阅读的范围主要是小说(科幻、侦探之类)、散文。阅读的动机,首选是为了消遣娱乐(超过半数),其次是体会人生和写好作文。可见,阅读的主流并不是学生有意识的行为,而是和一般人借以消磨时间、寻找些快乐一样。学生并未将阅读纳入学习的轨道、将之作为学习的一部分。或者可以这样说,他们并不懂得如何学好语文。
其次是阅读时的习惯。对课外的感兴趣的文章,将近一半的学生都有从头至尾逐字阅读的习惯,且认为有必要的话会多读几遍,将近三分之一学生读后会沉吟深思。这种习惯还不错,因为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才有基础去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但对课文,58.8%的人把仅仅通读一遍新课就作为预习时的基本做法。从平时的随笔点评上看,他们的深思沉吟也只侧重在对一篇文章的整体感想上,而不是某处某点的质疑深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