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融合基础架构解决方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融合架构解决方案技术建议书超融合一体机&超融合操作系统

目录

1 传统IT 架构面临的问题.............................

业务与架构紧耦合...........................

传统架构制约东西向流量.......................

网络设备的硬件规格限制业务系统规模.................

不能适应大规模租户部署.......................

传统安全部署模式的限制.......................

2 项目概述 ...................................

建设原则..............................

建设关键需求............................

建设组件及建设模式.........................

3 深信服超融合架构解决方案概述 ..........................

超融合架构层............................

服务器虚拟化(aSV).......................

网络虚拟化(aNET)........................

存储虚拟化(aSAN)........................

网络功能虚拟化(NFV).......................

多业务模板层............................

虚拟化管理平台..........................

服务器虚拟化管理模块.......................

网络虚拟化管理模块.........................

存储虚拟化管理模块.........................

深信服超融合架构方案价值和优势总结.................

深信服超融合架构价值.......................

深信服超融合架构的优势.......................

随着业务系统的高速发展,IT架构做为承载业务系统的基础设施,快速部署、减少投入和灵活扩展显得越来越重要。云计算可以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资源提供,成为当前IT架构建设的主流形态,很多

新建系统都是使用云模式进行构建,同时还有大量的现有业务系统,再向云计算环境进行迁移。而在云计算环境中,大量采用和部署的虚拟化几乎成为一个基本的技术模式。服务器虚拟化就是首当其冲的,部署虚拟机需要在网络中无限制地迁移到目的物理位置,虚机增长的快速性以及虚机迁移也成为一个常态性的业务。

服务器虚拟化在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后已经越来越成熟,被接受和应用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它有效降低了硬件采购成本,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和可用性,同时大幅提升了运维效率,缓解了IT建设面临的诸多压力。虽然服务器虚拟化的普及彻底改变了应用的调配和管理,但是,所有动态负载的虚拟机所连接的网络和存储却远远滞后:

网络调配仍然极其缓慢,甚至一个简单的拓扑变更也需要数天或数周时间;

存储搭建依旧极其复杂,卷管理麻烦到管理员需要重新学习更多相关技术。

这样的IT架构,包括实现了服务器虚拟化的架构,都已不能很好满足迈向云时代的各种需求,面临着如下挑战:

1.1 业务与架构紧耦合

传统数据中心业务是通过分区分域的方式进行建设的,一般会以POD (数据中心标准化接入单元)为单位来实现IP地址网段的划分:一个

POD内为一个网段,规划和部署同一种业务。分区分域的方式规划清晰,维护简单,但是不足之处就是业务扩容受限,例如:业务A部署在POD A 内,如果POD A内以没有剩余空间,无法实现扩容的时候,则需要把业务A部署在其他的机架上。此时则要求POD A需要与其他机架的TOR交

换机实现二层Trunk互通,带来的问题就是需要对网络做出大量的配置

更改。所以业务和架构紧耦合,一旦业务发生变化,物理架构就要随之需要作出调整。

1.2 传统架构制约东西向流量

传统架构以核心交换机为临界点,成为二、三层网络的边界:核心交换机以上为三层环境,主要是以控制南北数据流量为主。而核心交换机以下,由于虚拟机的大规模使用,虚拟机迁移的特点主要以东西流量为主。同时在虚拟机迁移之后,还需要其IP地址、MAC地址等参数保持不

变,则必须通过二层环境实现。

罗列一下现有的二层技术,或多或少均存在一些问题:

生成树类的相关技术(STP/RSTP/PVST/PVST+/MS■等):部署和维护繁琐,网络规模不

宜过大,网络收敛时间较长,限制网络的扩展。

网络虚拟化技术(各厂家私有的VPC/IRF/CSS/VSU等):虽然可以简化部署、同

时具备高可靠和高可用,但是该类技术对拓扑架构有严格要求,由于私有特性,各厂家之间

无法互通,一般只适合数据中心内部网络使用。

大规模二层网络技术(TRILL/SPB/FabricPath/OTV/EVB 等):虽然能够支持二层网络的良好

扩展,解决了生成树网络规模不大的问题,但该类大二层技术对网络设备均有特殊要求,需

要通过升级软、硬件的方式才能支持此类新技术,部署成本提升。

1.3 网络设备的硬件规格限制业务系统规模

在虚拟化环境下,虚拟机的大规模部署,使得物理交换机上MAC地址

表项的大小(传统的接入交换机MAC地址表一般为:8K/16K,核心交换

机单槽位一般为:128K/250K)限制了虚拟机的规模,特别是对于接入交换机而言,较小的MAC地址表项规格,严重的限制了整个大二层环境下数据中心的业务规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