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中医学名词解释
1.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2.证: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3.辨证:将四诊所收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分析和综合,辨识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等,然后概括为某种性质证的过程。
4.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实施治疗的过程。
2.1.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
2.阳胜:多指阳邪偏胜,故表现为一派阳热亢盛的临床症状。
3.阴胜:多指阴邪偏胜,故表现为一派阴寒至盛的临床症状。
4.阳虚则外寒:因为阳虚,温煦功能低下,不能制约阴寒即出现的虚寒征象。
5.阴虚则内热:由于阴虚,无力制约阳热而出现的虚热征象。
6.阴阳互损:一是阴阳偏胜伤及对方;二是指人体内正气(阴阳二气)的任何一方出现了虚损不足,招致对方受损伤的病理现象。
7.实则泻之:阴或阳的一方偏胜、亢奋,尚未损及对方时,此为实证,当损其有余。
8.虚则补之:阴或阳的一方偏衰或阴阳俱损时,此即虚证,应补其不足。
9.阳虚外寒:若阳虚不能制阴而导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即“阳虚外寒”。
10.阴病治阳:治宜补阳以制阴,若阳虚不能制阴而导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此即“阴病治阳”。
11.阴虚内热:若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偏盛的虚热证,即“阴虚内热”。
12.阳病治阴:若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偏盛的虚热证,治宜补阴以制阳,此即“阳病治阴”。
13.五行制化:制,是制约、克制的意思;化,是生化、变化的意思。
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具有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的生克协调配合关系。
五行制化实质上就是五行相生与相克关系的正常联系。
14.相乘: 乘,即乘虚侵袭。
相乘是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异常变化。
其次序与相克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金乘木。
15.平肝和胃法: 又称调理肝脾法。
指通过抑肝、平肝,佐以和胃健脾等法以治疗肝气犯胃、肝旺脾虚等证。
16.母病及子:指病变由母脏累及到子脏。
医学统计学名词解释名解复习资料
1. 总体(population):根据研究目的所确定的同质观察单位的全体。
只包括(确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有限个观察单位的总体,称为有限总体(finite population)。
假想的,无时间和空间概念的,称为无限总体(infinite population)。
2. (总体)参数(parameter):总体的统计指标或特征值。
总体参数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变的。
3. 样本(sample):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部分个体。
4. 样本含量(sample size):样本中所包含的个体数。
5. 变量(variable):观察对象个体的特征或测量的结果。
由于个体的特征或指标存在个体差异,观察结果在测量前不能准确预测,故称为随机变量(random variable),简称变量(variable)。
变量的取值称为变量值或观察值(observation)。
根据变量的取值特性,分为数值变量和分类变量。
6. 数值变量(Numerical variable):又称为计量资料、定量资料,指构成其的变量值是定量的,其表现为数值大小,有单位。
对每个观察单位用定量的方法测定某项指标的数值,组成的资料。
7. 计数资料:将全体观测单位按照某种性质或特征分组,然后再分别清点各组观察单位的个数。
分类变量(categorical variable):或称定性变量,其取值是定性的,表现为互不相容的类别或或属性,有两种情况:1)无序分类(unordered categories):包括①二项分类,如上述“性别”变量,表现为互相对立的结果;②多项分类,如上述“血型”变量,表现为互不相容的多类结果。
2)有序分类(ordered categories):各类之间有程度上的差别,或等级顺序关系,有“半定量”的意义,亦称等级变量。
等级资料:介于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之间的一种资料,通过半定量方法测量得到。
8. 抽样(sampling):从总体中抽取部分观察单位的过程称为抽样。
医学基础知识名词解释
医学基础知识名词解释一、细胞膜:细胞膜是包围细胞的一层薄膜,由脂质、蛋白质和糖脂组成。
它起到细胞与外部环境之间的隔离作用,并控制物质的进出。
此外,细胞膜还参与细胞间的相互识别和信号传导。
二、细胞核: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位于细胞的中央。
它包含了遗传物质DNA,负责细胞内的遗传信息的传递和维护。
细胞核还参与核酸合成和调控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三、细胞器:细胞器是细胞内特定功能的结构体,常见的有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
不同的细胞器承担着细胞内不同的生物合成和代谢功能,协同工作以维持细胞的正常运作。
四、酶: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可以加速化学反应的发生而不改变反应本身。
酶在细胞内起到调控代谢和能量转化的重要作用,促使生物体内的各种化学反应能够高效进行。
五、基因:基因是生物体内携带遗传信息的单位,是DNA的一部分。
基因决定了生物个体的遗传特征和生理功能,它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转化为蛋白质的形式,从而实现遗传信息的表达。
六、免疫系统:免疫系统是人体内的一套防御机制,能够识别和排除入侵的病原体。
它包括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部分,通过淋巴细胞、抗体和其他免疫因子来保护身体免受感染和疾病的侵害。
七、代谢:代谢是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转化的过程。
它包括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两种形式,通过这种转化,生物体能够维持正常的生长和运作。
八、遗传:遗传是生物体通过基因传递给后代的遗传信息。
遗传规律包括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和托马斯·亨特·摩尔根的基因连锁定律等,它们帮助我们理解物种的进化和基因的传播。
九、内分泌系统:内分泌系统由内分泌腺组成,主要指位于人体内部并分泌激素的一些腺体。
这些激素通过血液循环传递到靶器官,调节机体的生长、发育、代谢和生殖等各个方面的功能。
十、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是控制和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系统。
它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通过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信息来调节机体的感知、思维、运动和情绪等功能。
医学的名词解释
医学的名词解释医学是研究人类身体结构、生理功能、病因发生机制及预防、诊断、治疗各种疾病的科学。
1. 医学伦理学:医学伦理学是研究医学实践中涉及的伦理道德问题的学科。
主要包括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患者权益保护以及医学研究和临床试验中的伦理原则。
2. 病理学: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原因、机制、发展过程及其对身体组织器官的影响的学科。
通过病理学研究可以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并为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理论支持。
3. 药理学: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作用机制、药物对生物体的影响及其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等方面的学科。
药理学通过研究药物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寻找安全有效的药物及其用法,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4. 免疫学:免疫学研究人体对抗疾病和保持生理稳态的各种免疫反应及其分子和细胞机制的学科。
免疫学研究有助于理解免疫系统的功能和异常,为免疫诊断、免疫治疗和疫苗研发提供理论基础。
5. 人体解剖学:人体解剖学是研究人体内外部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
通过人体解剖学的研究可以了解人体各个器官的位置、形态和结构,为临床诊断、手术操作等提供解剖学依据。
6. 临床医学:临床医学是指应用医学知识和技术进行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实践领域。
临床医学以患者为中心,通过对患者病情的全面评估,制定适当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并进行持续监测和管理。
7. 分子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是研究生物分子结构、功能和相互关系的学科。
通过研究细胞的遗传物质和蛋白质等分子基础,揭示生物体内各种生物过程和疾病的机理,为研发新药和治疗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8. 病毒学:病毒学是研究病毒结构、生命周期和致病机制的学科。
病毒学研究有助于了解各种病毒感染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传播途径,并为病毒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的研发提供理论基础。
9. 麻醉学:麻醉学是研究麻醉药物的应用和技术,以及麻醉对生命体征和器官系统功能的影响及监测与控制的学科。
麻醉学的研究有助于保证手术过程中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10. 康复医学:康复医学是研究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来恢复、改善和维持疾病、损伤或残疾患者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的学科。
医学基础知识常见名词解释
医学基础知识常见名词解释1、肝肠循环:指经胆汁或经部分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在肠道中又重新被吸收,经门静脉又返回肝脏的现象。
2、二尖瓣复合体:在左心室,因二尖瓣环、二尖瓣、腱索和乳头肌在功能和结构上密切关联称二尖瓣复合体,使左心室收缩时血不会逆流入左心房。
3、反跳痛:在痛处按压并停留一段时间,然后迅速抬手,在抬手的一瞬间,有明显的痛感称反跳痛,往往是代表按压处壁层腹膜有炎症。
4、三凹征:指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出现明显凹陷,是由于上部气道部门梗阻所致吸气性呼吸困难。
常见于气管异物、喉水肿、白喉等。
5、翼点:是额骨、顶骨、颞骨和蝶骨大翼4骨相交处所形成的“H”型骨缝,位于颞窝内,颧弓中点上方两横指处。
6、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上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开始到下一次有丝分裂终了所经历的过程。
7、多尿:在普通饮食、运动的情况下,24h尿量大于2500ml。
8、基因治疗:是指把目的基因导入人体细胞,使其发挥生物效应,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包括:包括体细胞的基因治疗和性细胞的基因治疗。
9、毒血症:病原菌侵入宿主体内后,只在局部生长繁殖,病原菌不进入血循环,但其产生的毒素入血,外毒素经血液到达易感的组织和细胞,引起特定的中毒症状。
10、菌血症:病原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流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的一过性通过血循环到达体内适宜部位后再进行繁殖而致病。
11、败血症:细菌由局部病灶入血,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和病理变化。
12、不良反应:指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甚至严重危害的反应。
13、氧离曲线:反应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与血氧分压的曲线。
曲线呈特殊的“S”型。
14、骨连接:骨与骨之间的连接称为骨连接,根据连接的方式和运动情况,分为直接连接和关节。
15、蛋白质变性:在一定理化因素作用下,蛋白质结构空间被破坏,导致理化性质改变及生物学功能丧失的现象。
16、化生:一种已分化组织转变为另一种分化组织的过程。
临床医学名词解释
临床医学名词解释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1、腹泻:指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带有黏液、脓血或未消化的食物。
2、呕血:指由上消化道疾病(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器官)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胃从口腔呕出3、谵妄:以兴奋性增高为主。
意识模糊,定向力丧失,感觉错乱,躁动不安,言语杂乱。
4、肺炎: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等在内的肺实质炎症。
5、咳嗽:由延髓的咳嗽中枢受到刺激引起,各种传入的刺激导致咳嗽中枢将冲动传向运动神经,从而导致咽肌、膈肌等运动完成咳嗽动作,剧烈的呼气冲出狭窄的声门裂隙发出声音。
6、支气管哮喘: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7、心源性呼吸困难:心衰(尤其是左心衰竭)引起,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卧位加重,坐位减轻,肺底有湿罗音,咳粉红色泡沫痰。
8、心力衰竭: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及射血能力受损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
9、高血压: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特点的临床综合症。
原发性高血压: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有或不伴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症。
10、水肿:细胞外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11、镜下血尿:红细胞大于3个/hp,尿液外观无血色者。
12、肿瘤:机体在各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自身生长的调控,导致机体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13、血尿:尿内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时称为血尿,见于肾结石、肾结核14、发绀: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和粘膜呈青紫色改变的一种状态15、湿罗音:由于吸气时气流通过呼吸道内稀薄分泌物,形成水泡破裂所产生的声音,呼吸音以外的附加音短暂而急促16、黄疸: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皮肤、粘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
17、被动体位:患者不能自己调整或改变身体的位置,见于极度衰竭或意识丧失者。
200个中医名词解释大全
200个中医名词解释大全中医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医学,本文将为大家介绍200个中医名词的解释,以便读者能够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术语。
一、基本概念类1. 中医:指的是中国传统医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医药治疗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继承。
2. 气: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体内部和外部形成的各种运动的能量。
3. 血:是人体内重要的物质之一,主要由心脏运行的血液维持。
4. 脉搏:是血液通过动脉流动和心脏收缩的结果,在中医诊断中有重要作用。
5. 经络: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指的是人体内部通过的一系列络脉,与穴位相连。
二、诊断治疗类1.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本方法,通过辨别病情和病因,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2. 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推测患者的病情。
3. 针灸: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
4. 草药: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通过使用植物的不同部位制成的药材来治疗疾病。
5. 推拿: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通过按摩和揉捏来调理人体的气血运行。
三、病症类1. 感冒:是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症状有鼻塞、流涕、咳嗽等。
2. 发热:是机体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一种非特异性防御反应,通常伴随着体温升高。
3. 咳嗽:是机体对呼吸道刺激的一种反应,分为干咳和有痰咳两种。
4. 头痛:是指头部疼痛的感觉,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血压升高、紧张等。
5. 腹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便质稀薄或水样,常伴有腹痛、腹胀等症状。
四、疗法类1. 草药疗法:是指通过使用中草药来治疗疾病的一种传统疗法。
2. 针灸疗法:是指通过使用针刺和刺激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的一种疗法。
3. 推拿疗法:是指通过按摩和揉捏来调理人体的气血运行的一种疗法。
4. 食疗:是指通过改变饮食结构和食材的组合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医学名词解释大全
医学名词解释大全《医学名词解释大全》医学是一门专门研究人类身体健康和疾病的科学,其中包含了大量的专业术语和名词。
对于非医学专业的人来说,这些术语可能很难理解和记忆。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医学名词,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医学名词的解释。
1. 癌症(Cancer):癌症是一类疾病,由异常细胞的无限增殖和扩散导致。
它可以发生在人体的任何部位,并且可能对身体造成严重的损害。
2. 糖尿病(Diabetes):一种慢性病,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不能正常使用而导致血糖水平升高。
常见的糖尿病类型包括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3. 心脏病(Heart disease):心脏病是指一系列影响心脏的疾病,如冠心病、心力衰竭和心脏瓣膜病等。
心脏病是全球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
4. 中风(Stroke):中风是由于脑血管破裂或阻塞而导致的血液供应中断,这可能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受损,甚至死亡。
5. 肺炎(Pneumonia):肺炎是一种感染性疾病,通常由细菌、病毒或真菌引起。
它会导致肺部组织的炎症,并且可能引起呼吸困难和咳嗽等症状。
6. 高血压(Hypertension):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指血压长期高于正常水平。
高血压可以增加心脏病、中风和肾脏疾病的风险。
7. 骨折(Fracture):骨折是指骨骼断裂或破裂。
它通常由于外伤、骨质疏松或疾病引起,需要适当的治疗和康复。
8. 妊娠(Pregnancy):妊娠是指女性子宫内受精卵发育成为胚胎和胎儿的过程。
一般持续约40周,产生一个新生儿。
9. 病毒(Virus):病毒是一种微生物,其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
它可以感染宿主细胞,导致各种疾病,如感冒、艾滋病和流感。
10. 细菌(Bacteria):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微生物,可以存在于土壤、水和生物体中。
有些细菌是有益的,而另一些可能会引起感染和疾病。
以上只是医学名词解释的一小部分示例,医学领域涵盖了广泛而复杂的主题。
理解医学名词和术语对于患者和医生来说都非常重要,因为它们有助于有效的交流和诊断治疗。
175个常用医学名词解释
175个常用医学名词解释1.胃肠激素是由胃肠粘膜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
2.基础代谢率是指在基础状态下,清醒、安静、空腹时,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
3.呆小症是幼儿时期甲状腺功能低下,导致生长缓慢、身体矮小,智力也较低的疾病。
4.兴奋性是指细胞在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5.肺通气量是指每分钟进出肺的气体总量。
6.球-管平衡是指近球小管的重吸收率始终占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
7.激素是指由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用于在细胞之间传递信息。
8.胃容受性舒张是指在咀嚼吞咽时,食物刺激咽、食管感受器,通过迷走神经反射性地引起胃头区(胃底和胃体)肌肉舒张。
9.静息电位是指兴奋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在细胞内外所记录的电位差。
10.牵涉痛是指由于内脏疾病引起的体表部位疼痛或痛觉过敏。
11.内环境是指细胞生存的环境,指细胞外液。
12.射血分数是指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安静状态健康成人的射血分数约为55%~65%。
13.血细胞比容是指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
14.Hb氧饱和度是指Hb氧含量占Hb氧容量的百分比。
15.牵涉痛是指内脏疾病常引起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者痛觉过敏。
16.容受性舒张是指食物刺激口、舌、咽和食道等处的感受器反射性经迷走神经引起胃底和胃体舒张。
17.近点是指眼尽最大能力调节后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
18.肾小球滤过率是指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总量。
19.阈电位是指在刺激作用下,静息电位从最大值降低到将能引起扩布性动作电位时的膜电位,或可兴奋组织受到刺激去极化过程中,能引起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水平。
20.肺泡通气/血流量比值是指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
21.平均动脉压是指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压的平均值。
22.呼吸是指机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3.消化是指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物质的过程。
24.牵张反射是指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能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拉的同一块肌肉发生收缩。
医学生 病理学复习 名词解释
适应、损伤、修复1、肥大:由于功能增强、合成代谢旺盛,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的增大。
可分为代偿性肥大和内分泌性肥大两类。
细胞肥大通常具有功能代偿意义。
2、化生:一种已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转化成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
常见的化生有鳞状上皮化生、肠上皮化生、结缔组织或支持组织化生。
3、肠上皮化生:由于炎症、溃疡病、肿瘤或其他原因,使胃黏膜上皮或腺体被肠上皮或腺体取代;其主要特征是胃黏膜内出现了杯状细胞、潘氏细胞和吸收绒毛上皮,这种现象称为“肠上皮化生”。
4、变性:由于细胞非致死性损伤导致的细胞形态学改变,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蓄积的状态,常伴有细胞、组织、器官的功能低下。
一般是可恢复的,但严重的变性往往是不能恢复而发展成坏死。
(可逆性损伤)5、脂肪变性:非脂肪细胞的实质细胞中脂肪的过度蓄积,出现了异常的脂滴和正常脂滴数目显著增多,这种形态学改变称为脂肪变性。
常出现在肝肾心等组织。
6、虎斑心:心肌严重贫血、脂肪变性时,可见心内膜下,尤其是乳头肌处出现成排的黄色条纹(脂变的心肌纤维),与正常心肌纤维(暗红色)相间排列,状似虎皮斑纹,称为虎斑心。
7、病理性钙化:在骨和牙之外的组织中有固态的钙盐沉积,其可位于细胞内和细胞间质。
8、坏死:以酶溶性变化为主的活体局部组织和细胞的死亡称为坏死。
其主要表现是死亡细胞的质膜崩解、结构自溶,细胞的核浓缩、碎裂、溶解等细胞和组织的自溶性变化,坏死组织周围常有炎症反应。
9、纤维素样坏死:发生于结缔组织和小血管壁,是风湿病和急进性高血压的特征性病变。
镜下,坏死组织呈细丝状、颗粒状的红染的纤维素样。
10、坏疽:伴有腐败菌感染的较大块组织坏死,分为干性坏疽、湿性坏疽和气性坏疽。
11、干性坏疽:常继发于肢体、水分容易蒸发的体表组织坏死。
动脉阻塞、经脉通畅,坏死组织干燥,腐败菌感染较轻,故坏死部分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界清楚。
12、凋亡:主要指活体内单个或小团细胞的死亡,死亡细胞质膜不破裂,不自溶,无炎症反应。
医学基础名词解释
医学事业编制考试根底知识考试——名词解释1.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和道德上处于完好状态。
2.疾病:疾病相对健康而言,是指机体在肯定条件下,受到病因的损害作用后,因其自稳〔homeostasis〕调节紊乱而发生的一系列异常的生命活动过程。
3.脑死亡:脑死亡指包含端脑、间脑、脑干在内的全脑功能发生不可逆的X性的停止。
1.主诉:主诉为患者感受最痛苦的病症或体征,也就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
2.稽留热:体温连续在39度至40度左右,一天内波动范围不超过1度,可连续数天或数周。
见于伤寒和肺炎球菌肺炎等。
3.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顶峰后连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发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
常见于疟疾、肾盂肾炎等。
4.消化不良:是一种由胃动力障碍所引起的疾病,也包含胃蠕动不良的胃轻瘫和食道反流病。
5.腹泻:凡因肠粘膜的分泌旺盛、汲取障碍、肠管的蠕动增强,使肠内容物通过的速度加快,造成排便次数增多,大便稀薄或水样,称为腹泻。
6.黄疸: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致血中胆红素增多,皮肤、粘膜和巩膜呈黄染的现象。
7.水肿:组织间隙液体增多的现象,分为全身性和局限性两类。
8.痛经:凡在经前或月经期出现明显下腹疼痛、坠胀、腰酸等病症。
1.大三阳:HBsAg(+)、HBeAg(+)和抗HBc(+)俗称大三阳,具有高度的传染性,难以转阴。
2.蛋白尿:一般正常尿液中仅含微量蛋白质,尿液中蛋白质含量超过150mg/24h,称为蛋白尿。
3.管型尿:管形尿是蛋白质在肾小管腔中凝聚而形成的一种圆柱状物。
1.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的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了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
这种新生物常形成局部肿块,因而得名。
2.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其发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异型性〔atypia〕。
3.恶病质:是指机体严峻消瘦、乏力、贫血和全身衰竭的状态。
医学基础知识常见名词解释
医学基础知识常见名词解释1、肝肠循环:指经胆汁或经部分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在肠道中又重新被吸收,经门静脉又返回肝脏的现象。
2、二尖瓣复合体:在左心室,因二尖瓣环、二尖瓣、腱索和乳头肌在功能和结构上密切关联称二尖瓣复合体,使左心室收缩时血不会逆流入左心房。
3、反跳痛:在痛处按压并停留一段时间,然后迅速抬手,在抬手的一瞬间,有明显的痛感称反跳痛,往往是代表按压处壁层腹膜有炎症。
4、三凹征:指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出现明显凹陷,是由于上部气道部门梗阻所致吸气性呼吸困难。
常见于气管异物、喉水肿、白喉等。
5、翼点:是额骨、顶骨、颞骨和蝶骨大翼4骨相交处所形成的“H”型骨缝,位于颞窝内,颧弓中点上方两横指处。
6、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上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开始到下一次有丝分裂终了所经历的过程。
7、多尿:在普通饮食、运动的情况下,24h尿量大于2500ml。
8、基因治疗:是指把目的基因导入人体细胞,使其发挥生物效应,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包括:包括体细胞的基因治疗和性细胞的基因治疗。
9、毒血症:病原菌侵入宿主体内后,只在局部生长繁殖,病原菌不进入血循环,但其产生的毒素入血,外毒素经血液到达易感的组织和细胞,引起特定的中毒症状。
10、菌血症:病原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流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的一过性通过血循环到达体内适宜部位后再进行繁殖而致病。
11、败血症:细菌由局部病灶入血,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和病理变化。
12、不良反应:指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甚至严重危害的反应。
13、氧离曲线:反应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与血氧分压的曲线。
曲线呈特殊的“S”型。
14、骨连接:骨与骨之间的连接称为骨连接,根据连接的方式和运动情况,分为直接连接和关节。
15、蛋白质变性:在一定理化因素作用下,蛋白质结构空间被破坏,导致理化性质改变及生物学功能丧失的现象。
16、化生:一种已分化组织转变为另一种分化组织的过程。
医学基础知识名词解释
医学基础知识名词解释1、点彩红细胞:尚未彻低成熟的红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受到伤害,其胞质中残存变性的嗜碱性RNA,碱性亚甲蓝染色后,呈大小、外形不一的蓝色颗粒,瑞氏染色后,颗粒呈蓝黑色。
2、核左移: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和)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时称为核左移3、核右移:中性粒细胞核分叶5叶以上者或超过3%则称为核右移4、异型淋巴细胞:在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病毒感染、百日咳、梅毒、布鲁氏菌、弓形虫感染、药物反应等状况下,淋巴细胞增多,并浮现某些形态学变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共分三型。
I型(空泡型,浆细胞型),II型(不规章型,单核细胞型),III(稚嫩型)。
5、ABO血型抗体:分自然抗体和免疫性抗体。
自然抗体是在没有可觉察的抗原刺激下铲射过的抗体,以IgM为主,免疫性抗体是在无觉察的免疫刺激下产生的抗体,有IgM,IgG,IgA,主要是IgG。
6、尿渗量:是反映溶解在尿中的溶质颗粒(分子或离子)数量的一种指标,是表示肾脏排泄道尿中的全部溶质颗粒的的总数量。
7、血尿:按照尿中红细胞的形态分为三种。
1、均一性红细胞血尿(非肾小球源性血尿),红细胞形状和大小多见正常,形态较全都,囫囵尿标本中红细胞形态不超过2种。
2、非均一性红细胞血尿(肾小球源性血尿),红细胞大小不一,体积可相差3~4倍,尿中可见2种形态以上红细胞。
3、混合性血尿。
含有均一性和非均一性两类红细胞。
镜下血尿是指尿液经离心沉淀镜检时发觉红细胞数>3个/HP。
8、夏科—莱登结晶:为菱形无色透亮结晶,其两端尖长,大小不等,折光性强,是嗜酸粒细胞破碎后嗜酸性颗粒互相融合而成。
多见于阿米巴痢疾,钩虫病,过敏性肠炎患者的粪便中。
可见于支气管哮喘患者气管腔内的粘液栓中(粘液栓主要是由粘液、坏死脱落的细胞和一些白细胞构成的)。
9、病理性尿蛋白:指人体某个系统或脏器发生病变所致的尿液持续浮现蛋白。
普通24小时尿蛋白量超过150毫克,是肾脏疾病的牢靠指标。
医学名词解释大全
医学名词解释大全在医学领域中,有许多专业术语和名词,对于非医学背景的人来说可能会感到困惑。
因此,在这里我将为大家解释一些常见的医学名词,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医学术语。
1. 高血压(hypertension):指的是血液在动脉内流动时对动脉壁施加的压力过高,常导致心脏负担加重、心脏病、脑卒中等疾病的发生。
2. 低血压(hypotension):指的是血液在动脉内流动时对动脉壁施加的压力过低,常导致头晕、乏力、虚弱等症状。
3. 癌症(cancer):指的是由恶性肿瘤引起的疾病,恶性肿瘤细胞具有恶性增殖和浸润的特点,会不断蔓延破坏正常组织器官。
4. 糖尿病(diabetes):指的是一种由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细胞对胰岛素反应不足导致的慢性疾病,症状包括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等。
5. 中风(stroke):指的是脑血管疾病的一种,因脑血管破裂或血栓阻塞导致脑部供血不足而引起的急性脑功能障碍。
6. 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指的是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坏死的病变,常见症状为胸痛、恶心、呕吐等。
7. 贫血(anemia):指的是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或质量不足,常导致疲劳、头晕、心悸、疲乏等症状。
8. 骨折(fracture):指的是骨骼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破裂的病症,通常需要通过接骨、石膏固定等方式治疗。
9. 肺炎(pneumonia):指的是肺部炎症的疾病,常见症状为发热、咳嗽、胸痛、痰中带血等。
10. 结石(calculi):指的是在人体脏器内形成的固体结晶,常见的有肾结石、胆结石等,症状为剧痛、腹痛、腹胀等。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医学名词的解释,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医学术语,若还有疑问或需要更多的解释,欢迎继续咨询。
祝您健康!。
医学基础知识名词解释
医学基础知识名词解释1 稳态:在外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机体内环境各种理化因素的成分、数量和性质所达到的动态平衡状态。
2 组织性缺氧:因组织中毒、细胞损伤等因素引起组织细胞利用氧障碍引起的缺氧。
3 隐性黄疸:指病人血清胆红素虽已超过正常范围但仍在344/~mo]/L以下,巩膜和皮肤尚无可见的黄染。
4 细胞凋亡:是由体内外因素触发细胞内预存的.死亡程序而导致的细胞死亡过程,是与坏死不同的另一种细胞死亡形式。
5 炎症介质:是指一组在致炎因子作用下,由局部组织或血浆产生和释放的、参与炎症反应并具有致炎作用的化学活性物质。
6 .渗透压差7 是体内水重吸收的动力,浓度差和电位差是一些溶质重吸收的动力。
8 .真性糖尿9 因胰岛素分泌量相对或绝对不足使体内各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率降低所致。
10 .肾性糖尿11 指血糖处于正常水平,由于肾小管对糖的再吸收能力减低所致。
12 .血红蛋白尿13 指当发生血管内溶血时,产生的血红蛋白超过结合珠蛋白的结合能力而由尿中出现的现象。
14 .乳糜尿15 指尿中含有淋巴液,外观是牛奶状称为乳糜尿。
16 .蛋白质误差17 样品溶液中含有蛋白质或多肽时,常使pH值的比色测定出现严重的误差。
18 .溶组织内阿米巴19 为公认致病的阿米巴,根据其生活史各期的变化而分滋养体和包囊期,可引起肠阿米巴痢疾或其他阿米巴病。
20 .渗出液21 由局部组织发炎引起的炎性积液,渗出是炎症病灶内血管中的液体成份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或体腔过程。
22 .滤出液23 血管内的水分伴同营养物通过毛细血管滤出,这种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的非炎症性组织液称滤出液。
24 .血液流变学25 是一门新兴的生物力学分支,是研究血液宏观流动性质,血细胞流动性质及生物化学成分的一门科学。
常用医学名词解释
常用医学名词解释175个常用医学名词解释1.胃肠激素:由胃肠粘膜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
2.基础代谢率:在基础状态下,清醒、安静、空腹时,单位时间的能量代谢。
3.呆小症:幼儿时期甲状腺功能低下,生长缓慢、身体矮小,而且智力低下,称呆小症。
4.兴奋性:细胞在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即兴奋)的能力。
5.肺通气量:每分钟进或出肺的气体总量。
6.球-管平衡:近球小管的重吸收率始终占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
7.激素:由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在细胞之间传递息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
8.胃容受性舒张:咀嚼吞咽时,食物刺激咽、食管感受器,通过迷走N反射性地引起胃头区(胃底和胃体)肌肉舒张。
9.静息电位:兴奋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在细胞内外所记录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10.牵涉痛:由于内脏疾病引起的体表部位疼痛或痛觉过敏。
11.内环境:是细胞生存的环境,指细胞外液。
12.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安静状态健康成人的射血分数约为55%~65%。
13.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
14.Hb氧饱和度:Hb氧含量占Hb氧容量的百分比。
15.牵涉痛:内脏疾病常引起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者痛觉过敏。
16.容受性舒张:食物刺激口、舌、咽和食道等处的感受器反射性经迷走神经引起胃底和胃体舒张。
17.近点:眼尽最大能力调节后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
18.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总量。
19.阈电位:在刺激作用下,静息电位从最大值降低到将能引起扩布性动作电位时的膜电位或可兴奋组织受到刺激去极化过程中,能引起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水平。
20.肺泡通气/血流量比值: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
21.均匀动脉压: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压的均匀值。
22.呼吸:机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3.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物质的过程。
24.牵张反射: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能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拉的同一块肌肉发生收缩。
医学有关的名词解释
医学有关的名词解释医学名词解释医学作为一门科学领域,涉及众多专业术语和名词。
在本文中,我将为您解释一些与医学相关的常见名词,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个领域。
我们将探讨疾病、治疗和医疗器械等方面的术语。
使用案例和实际例子来解释这些名词,使它们更加生动和易于理解。
一、疾病及诊断相关名词1. 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冠心病是一种心脏疾病,通常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
冠状动脉是供应心脏肌肉血液和氧气的主要血管。
这种疾病常常表现为胸痛、疲劳和气急等症状。
基于病史、体格检查和心电图等检查结果,医生可以确认诊断并制定相应治疗计划。
2. 糖尿病(Diabetes)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主要特征是血糖水平不稳定。
根据胰岛素的分泌情况,糖尿病可分为1型和2型两种。
1型糖尿病是由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通常在年轻人中发病。
2型糖尿病则是由胰岛素抵抗导致的,通常在中老年人中更为常见。
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血糖监测,并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以控制血糖水平。
3. 白血病(Leukemia)白血病是一种骨髓恶性肿瘤,指骨髓生成的白细胞异常增多。
白血病可根据病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
急性白血病进展迅速,患者往往需要进行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治疗。
慢性白血病进展较慢,而且症状可能较轻,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根据具体病情,医生会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二、治疗方法及技术名词1. 放射治疗(Radiation therapy)放射治疗是使用高能射线或粒子来杀死和控制肿瘤细胞的一种治疗方法。
这些射线能够破坏癌细胞的DNA,使其无法继续生长和分裂。
放射治疗副作用较小,通常会导致疲劳、皮肤炎症等症状,但往往在治疗结束后逐渐消失。
2. 内镜检查(Endoscopy)内镜检查是通过将柔软的镜头(内镜)插入患者的体内,以观察和诊断潜在的内部病变。
此技术常用于检查消化道、鼻窦和关节等部位。
内镜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发现病变并进行早期治疗,避免疾病进一步恶化。
医学专业名词解释
核医学:Gamma Camera: g相机;g相机是指仅仅能够探测平面图象的发射型计算机成象仪,它能够探测静态,动态以及全身放射型核素分布。
ECT: Emission Computer Tomgraphy 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仪。
SPECT: 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r Tomgraphy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仪。
PET: Positron Emission Topography 正电子发射型断层仪。
NEMA:National Electronic Manufactory Association 国家电器制造厂协会。
Detector: 核医学成象设备探头。
探头是由准直器(Collimator),晶体(Crystal),光电倍增管(PMT)以及后续电路四部分构成。
Collimator: 准直器。
准直器按临床应用分为:LEGP: Low Energy General Purpose 低能通用准直器LEHR: Low Energy High Resolution 低能高分辨准直器MEGP: Medium Energy General Purpose 中能通用准直器HEGP: High Energy General Purpose 高能通用准直器准直器按制造工艺分为:Fusion Collimator: 溶合型准直器Micro-Cast Collimator:微铸造型准直器Master-Piece Collimator:精制型准直器Crystal: 晶体。
目前常用的晶体是NaI(Tl),即含铊的碘化钠晶体。
PMT: Photomultiplier Tube 光电倍增管。
A/D: Analog Digital Converter 模数转换器。
D/A: Digital analog converter 数模转换器。
All Digital Detector: 全数字化探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unt综合征:表现为耳后、乳突剧烈疼痛,外耳道疱疹及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伴有泪腺、唾液腺分泌障碍,见于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膝状神经节炎。
Brown-sequard综合征:脊髓半切征,病变侧损伤平面以下深感觉障碍和上级运动神经元瘫痪,对侧损伤平面以下痛、温度觉缺失。
见于脊髓占位性病变、脊髓外伤。
Gerstman综合征:四主症,即计算不能(失算)、手指失认,左右侧认识不能,书写不能(失写),见于优势半球顶叶角回皮质损伤。
三偏综合征:内囊完全损伤导致病变对侧偏瘫、偏盲和偏身感觉障碍,常见于脑出血和脑梗塞。
wallenberg综合征:①眩晕、恶心、呕吐、眼震(前庭神经核损害),②真性球麻痹: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同侧软腭麻痹及咽反射消失(舌咽、迷走神经及疑核损伤),③病灶侧肢体共济失调(绳状体、部分小脑损害)④Horner综合征(颈部交感神经受损)⑤同侧面部痛、温度觉丧失,触觉存在,呈核性分布(三叉神经脊束核受损)⑥对侧痛温度觉消失(脊髓丘脑侧束损伤)⑦呃逆(网状结构中呼吸中枢损伤)
Millard-Gubler综合征:脑桥腹下部综合征,表现为①病变侧展神经麻痹及周围性面神经麻痹,②对侧中枢性偏瘫,③对侧偏身感觉障碍。
见于脑桥基底部的展神经、面神经、锥体束、脊髓丘脑侧束及内侧丘系损伤。
Weber综合征:①病变侧动眼神经麻痹,②对侧肢体中枢性偏瘫,主要见于损害大脑脚底,影响了动眼神经和锥体束。
Benedict综合征:红核综合征,表现为①病变侧动眼神经麻痹,②对侧肢体不自主运动或共济失调。
动眼神经、黒质、红核受损而锥体束未受损。
吉兰-巴雷综合征:又称为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是一组急性或亚急性发病,病理改变为周围性神经炎性脱髓鞘,临床表现为四肢对称性弛缓性瘫痪,伴有手套或袜套样感觉障碍及脑神经损害的自身免疫病,实验室检查有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及神经电生理异常。
foster-kennedy综合征:表现为病变侧因肿瘤压迫而出现视神经萎缩,对侧颅内压增高导致视神经乳头水肿。
见于额叶底面肿瘤。
Fisher综合征:以眼外肌麻痹、共济失调和腱反射消失三联征为主要临床表现,可有轻度四肢肌力减弱。
frohlich综合征:肥胖性生殖无能综合征:表现向心性肥胖、性器官发育迟缓、男性睾丸较小、女性原发性闭经。
下丘脑腹内侧核及结节部附近,因性激素分泌和释放不足。
west综合征:婴儿痉挛综合征,出生后一年内发病,男孩多见,表现为波及头、颈、躯干或全身的频繁肌痉挛,精神发育迟滞和高幅失律三联征。
lennox-Gastaut综合征:好发于1-8岁,表现为多种癫痫发作类型并存,精神发育迟滞和棘慢复合波及睡眠中10Hz快节律三联征,对常用抗癫痫药耐药,易出现癫痫持续状态。
Horner 综合征:患侧眼裂变小,眼睑低垂,瞳孔缩小,眼球内陷,同侧额面部少汗或无汗,常见于颈部交感神经受压受损。
lasegue征:为神经根受刺激的表现,患者仰卧,双下肢伸直,一手将下肢抬起,正常人能抬高至70°角,如抬不到30°即出现自上而下的放射性疼痛,是lasegue征阳性,见于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或腰骶神经根炎。
自动症: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和发作性行为异常,看似有目的实际无目的,发作前有感觉和运动先兆,发作时对外界刺激无反应,发作后常不能或部分不能复述发作细节,常见于癫痫复杂部分性发作。
剂末现象:又称疗效减退或剂末恶化,每次用药的有效时间缩短,症状随血液药物浓度发生规律性波动,需要每日增加服药次数或服药剂量,常见于帕金森症长期应用多巴胺能药物。
Lhermitte's sign:典型的低头曲颈触电样征(Lhermitte’s征):多发性硬化患者被动屈颈时会诱导刺痛感或触电样感觉,从颈部放射至背部甚至到下肢的放射性触电感。
头复位时,症状消失;屈颈动作愈迅速有力,触电感亦愈强烈,如屈颈动作缓慢,触电感则较轻微。
是多发性硬化的特征性表现之一。
Bell征:常见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Bell麻痹,由于茎乳孔(面神经管)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导致周围性面神经瘫痪,表现为患者闭目时眼球向外上方转动而露出巩膜,称Bell征。
皮质盲:皮质盲是大脑枕叶皮质受到毒素影响或血管痉挛缺血而引起的一种中枢性视功能障碍,以血管痉挛性损害最为常见。
临床表现为双眼视觉完全丧失,瞳孔光反射正常,眼底正常,可有偏瘫等。
本病常见于2~6岁小儿。
面具脸:是帕金森的典型症,面部肌肉强直,面部表情肌肉运动减少,眨眼及双眼转动减少,表情呆滞,像戴了面具一样,俗称“面具脸。
癫痫持续状态:癫痫全身或部分性发作短时间内频繁发生,全身发作的两次发作之间意识不清楚,全身或部分性发作持续时间达30min或以上。
假性球麻痹:双侧皮质脑干束受损时,出现了吞咽和构音障碍,但咽反射存在,可有强苦强笑,但无舌肌萎缩,称为假性球麻痹。
真性球麻痹:一侧或双侧舌咽、迷走神经及疑核损伤,出现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咽反射消失,舌肌萎缩,可见于吉兰巴雷综合征、wallenberg综合征。
brudzinski征:患者平卧,医生一手托住患者枕部,一手置于患者胸部,使头部前屈,阳性表现为患者双侧屈髋屈膝。
Babinski征:用竹签在患者足底沿外侧缘向前划至小趾根部再转向内侧,阳性味拇趾背屈,也称为跖反射伸性反应。
无动性缄默:又称睁眼昏迷,醒状昏迷,是一种特殊的意识障碍,表现为尽管对刺激可有反射性的四肢运动,但无随意运动、自发言语以及任何的情绪反应,可有如觉醒状态的自发性睁眼、注视、追视动作,临床较少见,在脑血管病、脑炎、肿瘤、肝脏病变、安眠药中毒等情况时均可能发生。
Romberg征:闭目难立征,睁眼时站立稳,闭眼时不稳,常见于感觉性共济失调。
Todd麻痹:常见于癫痫局灶性运动性发作,表现为身体某一局部不自主的抽动,大多见于一侧眼睑、口角、手或足趾,也可涉及一侧面部或肢体,严重者发作后可留下短暂性肢体瘫痪,称为Todd麻痹
Jackson癫痫:癫痫局灶性运动性发作表现之一,表现为异常运动从局部开始,沿皮层功能区移动,如从手指—腕—前臂—肘—肩—口角—面部逐渐发展。
称为贾克森癫痫
搓丸样动作:帕金森氏症出现的手指节律性震颤:通常从一只手开始,以肢体远端部分显著,肢体静止时发生,随意运动时减轻,情绪激动时加重为特征,俗称“搓丸样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