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版指导性培养方案.doc

合集下载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性意见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性意见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性意见浙外院〔2011〕105号根据学校《关于加快推进学校特色发展的意见》和《关于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国际化应用人才,实现“外语特色鲜明、教育品质一流”的办学目标,形成“外语优势明显、跨文化交流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特色,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决定修订本科各专业培养方案,并从2011级普通本科生开始执行。

为保证修订工作的质量,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坚持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二)基本原则1.基础性原则(1)既要强化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教学,又要丰富和拓宽外语基础教学的内涵。

(2)优化专业必修课设置,保证专业必修课的“厚”、“宽”、“通”。

2.应用性原则(1)公共必修课应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2)各专业在专业教学平台课程中应单独开设一定数量的实验课或在理论课中设计一定比例课时的实验(实践)教学内容。

原则上,各专业单独开设的专业类实验课不得少于6学分,各门理论课中设计的实验(实践)教学内容不得低于该课程总学时的1/8。

总体上,人文社科类、理科类专业实验(实践)教学累计学时不低于专业平台课程总学时20%,艺术类不低于25%,工科类不低于30%。

(3)鼓励教师开设有助于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公共选修课。

(4)试行“嵌入式”学期制,集中开展实践教学和创新教育活动。

3.创新性原则(1)加强学科之间交叉、融合和渗透,构建充分体现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特色的课程体系。

(2)积极开设有助于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知识竞赛、科技活动和创造发明的课程。

(3)原则上,与2010版培养方案比较,各专业教学平台课程更新率不得低于30%。

4.个性化原则(1)各专业的培养方案应充分反映专业特色和优势,科学合理地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2)扩大选修模块种类与课程数量,给学生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西南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点培养方案(2011版)

西南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点培养方案(2011版)

西南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050103)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1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吸取国内相同专业培养方案之特色,并按照汉语言文字学学科点培养硕士生的要求,特制订本培养方案。

一、学科简介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点现有教授5名,副教授2名,讲师1名,助教1人。

其中博士5名,硕士3名,在读博士生1名,师资力量雄厚,业已形成年龄、学历、知识、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梯队。

本硕士点下设①汉语史、②文字学、③训诂学、④汉语词义学与辞书学、⑤中古汉语研究、⑥现代汉语研究、⑦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等7个研究方向,7个研究方向的导师都具有丰富的教学、科研经验;主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研究课题8项;校重点科研课题9项,已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8部、编著13部、专业教材5部,其中多部(篇)论著获四川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奖。

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点的导师,多数具有20年以上教学和研究汉语史的丰富经验,在较为深厚的语言学理论和汉语素养的基础上,业已形成各具特色的研究领域和研究风格。

导师组领衔导师钟如雄教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字学博士),从事教学研究汉语史30余年,教学经验丰富,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在说文学、方言学、历史词义学、古文字考证和文字学理论等方面造指较深,且颇多建树。

早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期间,就在王力、唐作藩、郭锡良、何九盈、蒋绍愚等语言学前辈的指导下开始从事科学研究,参编并在王力、蒋绍愚先生主持下审定《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

毕业至今,主持主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1984-1990年主研浙江大学姜亮夫教授主持的“经籍纂音’’;1987-1997年主研四川大学向熹教授主持的“汉语称谓词研究”;1989-1995年主研西南民族大学余惠邦教授主持的“双语研究”,2008年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教育学国家规划课题“对外汉语教学与边远藏区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比较研究”,批文号:BMA090087),主持(独研)西南民族大学重点科研项目1项(《汉字转注系统研究》)。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11版)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11版)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11版)1. 引言本文档是关于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2011版。

它旨在指导学校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2. 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以下能力和素养:- 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培养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 培养良好的行为惯和道德品质;- 培养积极的社会参与和公民责任感。

3. 课程内容本课程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道德与法治基本概念的教授;- 道德与法治的相关原理和价值观的介绍;- 围绕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和问题进行讨论和思考;- 引导学生进行道德判断和法律分析;- 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

4. 教学方法为了提高课程效果,教师应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研究;- 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研究;- 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 实地考察和社会实践活动;- 电子多媒体和信息技术的应用。

5. 评价方式为了客观评价学生的研究效果,可以采用以下评价方式:- 平时表现的综合评价,包括参与度、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等;- 个人或小组项目展示与报告;- 阶段性考试和期末测试;- 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

6. 实施和监督学校应根据本标准制定具体的课程安排和实施方案。

教育部门应加强对课程的监督和评估,确保教育质量和效果。

7. 结语本标准的实施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和法治素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希望各学校能按照标准的要求,认真组织和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

参考来源:《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11年版)》。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性培养方案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性培养方案
五、课程设置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总学分不低于 38
学分。 1、必修课(20 学分) 公共必修课 (1)政治理论 3 学分
(2)中国语言文化 3 学分 专业必修课
(1)翻译概论 2 学分 (2)笔译理论与技巧 2 学分 (3)口译理论与技巧 2 学分 专业方向必修课 笔译方向: (1)应用翻译 4 学分 (2)文学翻译 4 学分 口译方向: (1)交替口译 4 学分 (2 学分 中外翻译简史 2 学分 翻译批评与赏析 2 学分 跨文化交际 2 学分 中外语言对比 2 学分 计算机辅助翻译 2 学分 …… 口译类
3、重视实践环节。强调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翻译案例的分析,翻 译实践贯穿教学全过程,要求学生在学期间至少有 15 万字以上 的笔译实践或不少于 400 磁带时的口译实践。
4、成立导师组,发挥集体培养的作用。导师组应以具有硕士研究生 导师资格的正、副教授为主,并吸收企事业部门具有高级专业技 术职务的译员参加;可以实行学校教师与有实际工作经验和研究 水平的资深译员或专业人员共同指导研究生的双导师制。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家国 际竞争力的需要、适应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 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 二、招生对象及入学考试
招生对象一般为学士学位获得者,具有良好的双语基础;鼓励具 有不同学科和专业背景的生源报考。
考生参加每年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择优录取,秋季入学。 三、学习年限
七、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写作时间一般为一个学期。学位论文可以采用以下任何
一种形式: 1、翻译实习报告: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参加口笔译实习,并就实习
的过程写出不少于 15000 词的实习报告; 2、翻译实践报告: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中文或外文的文本进行

南京审计学院[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1版

南京审计学院[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1版

6春 4春 3秋 5秋
3 4 4
3
04110070 税法
3 48
6春
3
备注 报告会 课外1学分 课外3学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类 别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
专业选修课
小计
课堂教学合计
01110410 暑期社会实践一
★★★
2
2、6 春


2
6春

4
7-8 秋/春
4
7-8 秋/春
4
1 秋★
★★
★★ ﹡
24
174
审计学专业选修课
类 别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
01190030 高级绩效管理
总课时 开课学期
按学期周课时分配
学分 课堂 实验 学期 春秋 教学 教学 区间 学期
1
2
3
4
5
6
7
8
2 32
5秋
2
04190430 政府与非盈利组织会计
学年论文
一、培养目标
通过组织撰写学年论文,让学生充分地检验自己阶段性的专业学习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成 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年论文的写作,让学生学习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方法,初步掌握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和科学素养。
二、组织领导
分管教学的副院长负责学年论文的领导工作。审计系、国际审计系分别负责各系学生学 年论文的具体组织工作,包括论文的选题提供、学年论文的写作要求、指导6 54 2 春
5
21110000 体育

关于修订本科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的工作意见

关于修订本科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的工作意见

关于修订本科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的工作意见2011年8月教务处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是学校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的重要载体,是人才培养规格和教学质量保证的重要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

现就修订本科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着眼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对拔尖创新人才的现时和未来需要,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不断探索和建立符合高等教育客观规律、具有中国特色和清华风格的教育教学体系,努力把各种办学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势,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促进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本科教育是学校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新性”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础。

本科教育要保持和发展“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培养特色,继续实施并完善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成长为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德才兼备、勇于担当、具有国际视野与创新能力的治学、治业、治国英才。

二、基本原则1. 科学规范与继承发展相结合。

培养方案修订应符合人才培养规律和学科发展逻辑,做到科学、系统和规范。

同时,还要继承已有的历史经验和传统,更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能够主动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人才需求。

2. 以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统领修订工作。

各院系要在广泛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根据学校总体培养目标和本科教育定位,结合相关产业和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未来人才需求,研究确定本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

培养目标要反映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和特色,培养规格要界定本专业毕业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基本要求。

深入研究本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的实现途径,科学规划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和各项教学活动。

3. 坚持加强基础教育,保持基础坚实的优势。

建立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重的基础平台,保证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及各类学科基础课的基本学时,充分认识文化素质教育在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创新人才中的基础性地位,力求扎实的基础知识、多元的文化视野和敏锐的思维方式协调发展,培养学生在宽广的学科视野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法学院法学(国际)专业本科指导性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

法学院法学(国际)专业本科指导性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

清华大学法学院“国际型法律人才项目”培养方案(2012年9月)一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国际型法律人才项目(以下简称“国际班”)是给那些对国际法律事务有兴趣的本科学生提供的一个基础平台,并为他们将来从事国际法律事务做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准备。

开设国际班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能够参与国际对话与合作的高素质、创新型法律人才。

国际班学生在具备坚实的中国法律知识的同时,还应当熟悉国际上的法律(包括外国法和比较法);在具备法律知识的同时,还应具备宽广的人文社科知识和法律实践技能;在精通中文的同时,还应当能够娴熟使用英语等其他语言进行法律写作和法律辩论。

国际班学生应当按规定修完公共基础课、文化素质课和法学基础课,还应当修习国际法律课程和技能训练课程,提高外语水平,拓宽阅读范围,增强社会实践。

二班级组成和选拔方式(一)班级组成国际班学生从本科一年级学生中选拔,每级不超过20人。

(二)选拔方式国际班学生的选拔采取自愿申请与面试相结合的方式。

第一个学期结束时,所有学生可以提出申请。

申请者应当递交书面申请(申请书格式参考附件1),同时递交一篇读书报告。

法学院组成选拔小组,根据申请材料和面试情况决定录取。

面试主要考察申请人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外语水平、应对表达等综合素质。

三课程设置国际班学生在本科期间应当完成总学分162分(其中课程学分138学分,社会实践9学分,综合论文训练15学分),与其他学生相同。

本培养方案对课程设置没有特别规定的,适用《清华大学法学院法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选课指导见附件2。

(一)公共基础课应当修习的全校性的公共基础课,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英语三类(共31学分),与其他学生相同。

(二)文化素质课文化素质课要求从其他院系开设的课程和本院开设的文化素质课程中选择,不少于34学分,与其他学生相同。

(三)法学基础课(法学核心课程)必修的法学基础课11门(共34学分),与其他学生相同。

包括:法学绪论、宪法、中国法制史、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民法总论、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刑法总论、国际法、商法学、经济法总论。

英语专业培养方案终稿((2011-1)

英语专业培养方案终稿((2011-1)

英语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广泛的自然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双语方向的学生还应兼具备较强的法语或俄语或德语语言应用能力),能在教育、科研、文化和新闻出版等企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涉外部门从事英语翻译、教学、研究或管理工作,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主干学科与相关学科主干学科:英语语言文学相关学科:法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三、专业主干课程综合英语、英语口语、基础英语视听说、英语写作、英语笔译、英语口译、英国文学史及选读、美国文学史及选读、语言学概论、英语学术论文特点与写作英法方向:综合法语、法译汉、汉译法英俄方向:综合俄语、俄译汉、汉译俄英德方向:综合德语、德译汉、汉译德四、主要实践环节毕业论文,专业实习,语言技能实践,金工实习、电工实习,科研训练,军事训练五、学制与学位学制四年,文学学士学位六、毕业条件最低完成170学分(课内)及8学分(课外)。

并且军事训练考核合格,通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方可获得毕业证和学位证。

七、选课说明与要求1、课程设置表中各模块选修课要求(1)通识类课程由三部分组成:思想政治与国防教育,必修16学分;体育、二外和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分别限选2学分、10学分、3学分;基础通识类课程必须修满12学分,其中通识类核心课程限选6学分,根据英语专业的需要建议英语专业理科学生从自然科学与技术、文化传承、社会与艺术或世界文明四类核心课程中选三类,每一门类中各选一门课(2学分)。

建议双语学生从文化传承、社会与艺术课程、世界文明三类课程中每一门类中各选一门课(2学分),开课学期:1-6学期(2010级从第2学期开始选修)。

在此类核心课中增设有关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中国文学等双语课程供学生选择。

另外6学分限选课程为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中国哲学概论、社会学概论,各2学分。

(2)学科课程又分为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课程。

指导性培养方案(学位办[2009]23号

指导性培养方案(学位办[2009]23号

关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学位办〔2009 〕23 号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 号)文件精神,有关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专家制定了《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分类别)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现将该指导性培养方案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研究,并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本单位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实施细则,于2009 年6 月底前报有关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备案。

附件:《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分类别)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二〇〇九年五月十九日附件: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为做好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确保质量,特制订《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以下简称《指导方案》)。

各培养领域协作组应在《指导方案》的基础上,根据本领域的学科特点制定具体培养方案;各培养单位应根据领域培养方案制定实施细则。

一、培养目标农业推广(含农业、林业、牧业、渔业推广,下同)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

主要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具体要求为:(一)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农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服务。

(二)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农业推广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传授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的农业推广理念,能够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工作。

(三)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

合肥师范学院制(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2011年)为落实学院“师范性、应用型、教学类”办学定位,构建具有学院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现就制(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教育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若干意见》等为依据,适应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以及合肥经济圈等重大发展战略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立足安徽,面向基层,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以“培育新型师资,培养应用人才”为目标,以专业内涵建设为主线,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整体推进“一二三”人才培养模式,全面落实“三新三会”和“三强”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

二、基本原则(一)应用性原则。

紧贴区域产业升级、行业发展状况,以职业岗位的需要为出发点,注重职业岗位能力培养,遵循教育规律,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化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全面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建设。

(二)协调性原则。

进一步控制理论教学学时,增加实践教学学时,以“能用、适用、应用”为目标,整体优化知识体系、课程体系、实践体系,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融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互融通,课内育人和课外育人相互融通,突出体现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三)开放性原则。

加快校地、校企、校际和国际合作办学,把行业准入课程、合作培养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积极引进、利用优质办学资源,探索学院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合作育人的人才培养机制。

方案制定指导性意见(6.10)

方案制定指导性意见(6.10)

关于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性意见(讨论稿)为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2010—2020)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进一步深化我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切实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更加准确地体现我院办学定位和突出办学特色,经学院研究决定对我院2011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全面的修订,同时2014年新批三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制订。

现对此次修(制)定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性意见。

一、指导思想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对高等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自觉遵循高等教育规律,进一步树立以学生为本、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借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以来的教学改革理念、措施和经验,及时将其固化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过程中,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为检验标准的理念,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整合课程设置、优化课程体系和更新教学内容与方法为内容,构建出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一)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适应行业、企事业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较强的实践能力、优良的职业素质、积极的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模式:以建立贯通大学四年的学生基本素质和跨职业能力的培养,和以传统文化教育和准军校式管理教育为切入点,为构筑学生美满幸福一生打下基础。

按照“1+2+1”分段培养模式,即第一学年以建立扎实理论与专业认知实践结合的基础阶段、第二至三学年以学科支撑下专业教育为主的专业体验阶段、第四学年以对接就业(创业)、专业深造的分流培养阶段。

完成专业设置与政府、行业、企业相结合,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相结合,技术培养与职业素养相结合。

初步形成“2.3.2.3”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修订原则(一)科学定位、明确目标各专业应紧紧围绕学院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密切结合国家、区域、行业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按照“扎实基础、强化能力、提高素质、对接市场、服务地方”的思路,凝炼特色,正确处理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进一步明确本专业的培养方向、培养规格、培养路径,建立起适合本专业,并符合学院发展定位、培养目标、突出特色和贴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2011级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11级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11级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以汉英双语教学为特色,培养具有扎实的汉语语言文化知识和较高的写作水平,对中国文化、中国文学、西方文化以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的了解,具有较全面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具有从事汉英双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和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格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语言学和第二语言教育的基本理论,掌握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和知识,受到中国语言文学、比较文学、英语语言文学、中西比较文化等方面的基本训练,熟练地掌握英语,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教师职业素养,初步具备从事本专业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对有关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有一定的了解。

2.掌握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初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能力。

3.具有相应的社会调查研究能力、一定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初步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4.有较全面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

5.了解对外交往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一定的外事活动能力。

6.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与发展动态。

7.具有健全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审美素养。

三、专业方向1.对外汉语教学2.涉外文秘四、修业年限与授予学位修业年限:4年授予学位:文学学士五、主干学科与相近专业主干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对外汉语教学相近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英语专业七、教学时间安排总表八、课程结构体系及学分、学时分配九、课程的学时、学分及学期安排表(见附表)十、主要课程及简介1.《现代汉语》学时:102;学分:6;考核方式:现代汉语1,考查,现代汉语2,考试。

本课程着重讲述现代汉语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和修辞的基础理论知识,并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有关基本训练,以提高使用现代汉语的能力,并为继续学习有关语言课程打下基础。

本课程所用教材为:胡裕树《现代汉语》(重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2.《古代汉语》学时:108;学分:6;考核方式:古代汉语1,考查,古代汉语2,考试。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011-09-20 17:36:05| 分类:|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中央财经大学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试行)一、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一)培养目标具有扎实的经济、金融学理论基础,富有创新和进取精神,较强的从事金融实际工作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金融专门人才。

(二)基本要求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

2、具备扎实的金融学理论基础与技能,具有前瞻性和国际化视野,能够应用金融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熟练掌握和运用一门外语。

4、身心健康。

二、招生对象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方式与年限全日制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非全日制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其中累计在校学习时间不少于1年。

四、培养方式(一)教学方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采用课堂讲授与案例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企业家和监管部门的人员开设讲座或承担部分课程。

(二)考评方式要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包括考试、平时作业、案例分析、课堂讨论、撰写专题报告等。

(三)加强实践环节培养。

(四)注重职业道德培养。

五、课程设置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37学分。

(一)先修课(适用于本科非经济和管理类专业学生)1、会计学原理2、经济学原理(二)公共基础课(5学分)1、外语(3学分)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三)专业必修课(12学分,培养单位任选4门)1、金融理论与政策(3学分)2、金融机构与市场(3学分)3、财务报表分析(3学分)4、投资学(3学分)5、公司金融(3学分)6、金融衍生工具(3学分)(四)选修课(16学分,培养单位从以下课程中任选,或者根据自己的特点设置)1、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案例(2学分)2、财富管理(2学分)3、固定收益证券(2学分)4、企业并购与重组案例(2学分)5、私募股权投资(2学分)6、资产定价与风险管理(2学分)7、金融营销(2学分)8、金融危机管理案例(2学分)9、金融企业战略管理(2学分)10、金融法(2学分)11、行为金融学(2学分)12、金融史(2学分)(五)专业实习(4学分)在金融机构或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金融工作岗位实习不少于3个月,应届本科生实习实践时间不少于6个月。

安徽工业大学贸合专业培养计划

安徽工业大学贸合专业培养计划

国际经济与贸易(合作培养)专业本科指导性培养方案(2011版)一 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全球化发展需要,具有扎实的国际经贸理论知识和业务操作技能,能在涉外经济贸易单位(涉外中资公司和企业,外资企业及相关政府机关等)和境外企业、机构从事实际业务操作、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国际化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学生应较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对国际商务惯例有基本的认识,对中国对外经济与贸易有比较全面、正确的见解,外语能力突出,学贯中西,具有较好的理论素养和较强的工作能力以及一定的创新能力。

二 学制、学位及学分要求:计划学制四年,弹性学习年限3~6年。

学生在学期间必须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方能毕业。

其中:公共基础必修课程78.5学分(不包含形势与政策教育、军训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学分),专业基础必修课程55学分,专业必修课程12学分,集中实践环节23学分,专业选修课程18学分;人文素质选修课6学分,创新教育2学分。

达到学位要求者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三 主干学科:经济学四 主干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世界经济、商务统计、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国际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函电、国际结算、国际商法等。

五 课程设置:(一) 必修课程(168.5学分)(二) 专业选修课程(18学分)(三) 人文素质选修课(6学分)修读要求:人文素质选修课分为经管文法社政类、理工自然科学类、艺术类、体育类、三创教育系列课程类等五类。

学生在学期间应完成不少于6学分的人文素质选修课学分。

其中须选修2学分的理工自然科学类课程和2学分的艺术类课程;另外2学分任意选修。

(四) 创新教育学分(2学分)修读要求:学生在校期间须完成2学分的创新教育学分。

2011机制培养方案

2011机制培养方案

2011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指导性培养计划学科门类:工学代码:08类别:机械类代码:0803专业名称: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代码:080301学制:四年学位:工学学士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的是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机、电、液及自动化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思想政治和德育方面: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具有艰苦创业的精神和为祖国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思想,逐步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热爱科学,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开拓进取和善于合作的科学精神;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自觉维护社会公德和遵纪守法;了解基本国情,具有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法律意识、环保意识、国防意识和竞争意识。

业务培养要求方面: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基础理论、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基本知识,接受现代机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进行机械产品设计、制造及设备控制、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2、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力学、机械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工程材料、机械设计工程学、机械制造基础、自动化基础、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3、具有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领域内的通用或专用机械的设计、制造、试验、研究及技术管理等工作,也能从事机电产品开发及其自动化技术应用的工作;4、具有本专业必须的制图、计算、实验、测试、文献检索和基本工艺操作等专业基本技能;5、具有本专业领域内某个专业方面所必要的专业知识,了解其科学前沿及发展趋势;6、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7、具有初步的企业经营管理与市场组织开拓的基本能力;8、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北京联合大学

北京联合大学

北京联合大学2011版指导性培养方案(高职“专科”教育)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学院:应用科技专业负责人:钮文良教学院长:北京联合大学高职处年月日一、专业代码:ELE080659二、专业名称: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方向名称:集成电路设计技术(集成电路版图设计技术)、应用电子技术三、标准学制(修业年限):3年四、毕业学分:137学分;五、就业面向及工作岗位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电子信息产品的生产制造企业、电子信息产品的使用单位、电子信息产品的销售单位、集成电路制造企业、服务外包企业等部门。

从事产品的生产、检测、维修及生产管理;在集成电路制造企业可从事集成电路版图设计、集成电路检测;从事嵌入式系统应用开发;服务外包企业技术支持、工程管理、服务管理;。

主要就业岗位有:1)电子产品销售与技术支持技术人员,售后服务;(第一任职岗位)2)电子信息产品的生产、检测、设备的维护、维修和安装;(第一任职岗位)3)生产一线“操作人员”“技术管理员”、生产管理员;4)集成电路版图设计、集成电路检测;PCB设计5)嵌入式系统应用开发、硬件为平台的软件开发;6)服务外包技术支持、工程管理、服务管理;六、培养目标(5号宋体字)本专业面向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备一定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电子技术基本能力和技能,具有工程管理、服务管理、技术支持基本能力和技能。

了解电子信息工程技术领域基本规范。

能够从事硬件为平台的软件开发、集成电路版图设计、电子产品生产、设备安装、调试、运行与维护、技术服务等第一线工作需要的操作人员和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健康的身心素质和一定的就业创业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七、基本要求本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具备如下知识、能力、素质要求:1.知识要求1)专业知识(1)掌握电子技术的基础知识,电子电路识别,电子电路调测;(2)掌握电工电子、测试仪器操作、计算机操作等基础知识;(3)掌握电子系统设计一般技术、嵌入式系统应用技术(4) 掌握集成电路一般设计技术、集成电路版图设计技术、集成电路测试技术、了解集成电路绑定技术;2)职业/技术规范性知识(1) 掌握电子产品硬件电路识图、电路版制作(PCB设计)、测试的一般方法;(2) 掌握电子产品的基本原理、组成、标准、外部特性重要技术指标;(3) 熟悉电子系统集成标准、集成电路设计标准、施工规范、调试规程等基本知识;(4) 了解安全生产、知识产权保护的基本知识;3)通用知识(1) 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基础知识;(2) 掌握初步计算机、网络及编程的基础知识;(3) 掌握应用数学基础知识;(4) 掌握必备的外语及文化知识;(5) 掌握基本的法律和法规常识;2.能力要求1)基本技能(1) 具有最基本的数学分析方法与应用数学工具的能力,(2)具有一定的英文阅读能力,能够简单阅读英文专业资料、查阅英文技术手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联合大学2011版指导性培养方案(高职“专科”教育)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学院:应用科技专业负责人: xx教学院长:北京联合大学高职处年月日一、专业代码:ELE080659二、专业名称: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方向名称:集成电路设计技术(集成电路版图设计技术)、应用电子技术三、标准学制(修业年限):3年四、毕业学分:137学分;五、就业面向及工作岗位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电子信息产品的生产制造企业、电子信息产品的使用单位、电子信息产品的销售单位、集成电路制造企业、服务外包企业等部门。

从事产品的生产、检测、维修及生产管理;在集成电路制造企业可从事集成电路版图设计、集成电路检测;从事嵌入式系统应用开发;服务外包企业技术支持、工程管理、服务管理;。

主要就业岗位有:1)电子产品销售与技术支持技术人员,售后服务;(第一任职岗位)2)电子信息产品的生产、检测、设备的维护、维修和安装;(第一任职岗位)3)生产一线“操作人员”“技术管理员”、生产管理员;4)集成电路版图设计、集成电路检测;PCB设计5)嵌入式系统应用开发、硬件为平台的软件开发;6)服务外包技术支持、工程管理、服务管理;六、培养目标(5号宋体字)本专业面向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备一定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电子技术基本能力和技能,具有工程管理、服务管理、技术支持基本能力和技能。

了解电子信息工程技术领域基本规范。

能够从事硬件为平台的软件开发、集成电路版图设计、电子产品生产、设备安装、调试、运行与维护、技术服务等第一线工作需要的操作人员和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健康的身心素质和一定的就业创业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七、基本要求本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具备如下知识、能力、素质要求:1.知识要求1)专业知识(1)掌握电子技术的基础知识,电子电路识别,电子电路调测;(2)掌握电工电子、测试仪器操作、计算机操作等基础知识;(3)掌握电子系统设计一般技术、嵌入式系统应用技术(4) 掌握集成电路一般设计技术、集成电路版图设计技术、集成电路测试技术、了解集成电路绑定技术;2)职业/技术规范性知识(1) 掌握电子产品硬件电路识图、电路版制作(PCB设计)、测试的一般方法;(2) 掌握电子产品的基本原理、组成、标准、外部特性重要技术指标;(3) 熟悉电子系统集成标准、集成电路设计标准、施工规范、调试规程等基本知识;(4) 了解安全生产、知识产权保护的基本知识;3)通用知识(1) 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基础知识;(2) 掌握初步计算机、网络及编程的基础知识;(3) 掌握应用数学基础知识;(4) 掌握必备的外语及文化知识;(5) 掌握基本的法律和法规常识;2.能力要求1)基本技能(1) 具有最基本的数学分析方法与应用数学工具的能力,(2)具有一定的英文阅读能力,能够简单阅读英文专业资料、查阅英文技术手册。

(3)具有计算机应用能力,包括计算机的熟练操作,初步的计算机编程能力、数据库技术应用能力以及网络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能力。

(4)具有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基本应用能力,包括基本的电子电路的识图、电路板制作、测试仪表操作的能力。

(5)具有集成电路版图设计、从事工艺线生产,半导体产品封装、测试和营销能力。

(6)具有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交流,谈判基本能力。

2)核心职业能力(1)具有一定的电子产品生产装配、调测能力。

(2)具有一定的电子系统安装、使用、调试、运行与维护管理能力。

(3)具有一定的电子系统集成及初步设计能力。

(4) 具有一定的集成电路版图设计能力、集成电路测试能力、集成电路绑定能力;本专业学生完成学业后,在获得毕业证书同时,还将经过有企业认证的专业培训,获取职业技能资格认证证书。

3.素质要求1)基本素质要求(1)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具有政策、法律意识,遵纪守法;(2) 具备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素养;(3) 身心健康,具有良好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

2)职业素质(1)具有工作责任心、严谨的工作作风、踏实的工作态度;(2)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与人沟通能力;(3)能够严格遵守通信行业信息安全的法规及行业规范;(4)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八、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技术核心平台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模拟电子电路、数字电子电路、单片机与接口技术、电子测量与传感器技术、高频电子电路、SOPC应用技术、EDA系统仿真技术;集成电路设计技术(集成电路版图设计技术)专业方向核心课程:集成电路设计基础、集成电路版图设计。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方向核心课程:嵌入式技术应用、FPGA设计综合实战。

九、课程体系设计(一)课程体系设计总体思路(5号宋体字)根据目前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电子技术行业生产一线员工的技术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课程体系是以11门基础课程为平台,以1个专业方向为的培养机制,减少课程门数和课堂讲授时间,从第一学期开始,实验、实践的时间比例逐年增加。

实践教学环节=课内实验+集中实训+集中训练+导师制“专题制作”> 50% 。

(二)课程设置与能力培养的对应关系加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突出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的需求,基础课程安排了大量的实验及实践环节,强调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培养。

减少课程门数和课堂讲授时间,从第一学期开始,实验、实训的时间比例逐年增加。

通过电子工艺实训等环节,教授电子产品与工程规范的同时,引导学生对岗位的认知和学习兴趣。

每学期均开设了相应的工程素质训练课程。

并通过一年的导师制度“专题制作”。

培养学生能力、技能,完成学生的的工作实践。

明确本专业人才的基本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质量标准,并以其为主线整合优化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环节由课内实验、集中实训、集中训练和导师制“专题制作”实践组成。

课内实验随课堂教学同步进行,有助于掌握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知识、概念和方法。

集中实训在1~3周内完成小型综合性实践项目,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技术能力。

集中培训,分为综合技术/职业能力集中训练和认证培训。

导师制“专题制作”解决学生的工作能力和技术能力。

职业素质与通用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实验、实训和导师制“专题制作”各个环节。

注:教学活动总学时=课内教学环节学时+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的周数*24实践教学环节学时比例=(课内教学环节中的实践教学学时+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的周数*24)*100/教学活动总学时十、必要说明(5号宋体字)(一)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方案说明开展职业素质的教育研究活动,使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实验、实训活动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

邀请企业专家介绍从业状况,企业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

带领学生参观企业、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培养出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二)相关课程技术等级/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及其学分替代办法理论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与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培训相结合,将以获取职业技能资格证书作为课程的结业标准。

考核合格,将获取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同时获得相应课程的学分。

下列证书和竞赛证书可以替代相应学分,具体学分替代方案执行学校(院)相关规定。

1.证书和职业培训:包括通信类工程师认证,电子产品装配工程师,工程师CCNA认证。

2.技术技能竞赛奖项:包括英语竞赛,各类大赛, 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 志愿者活动、社会公益事业活动, “电子设计大赛”和”挑战杯学生学术科技作品大赛”, IT设计比赛, 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 英语等级考试, 相关技术技能培训、职业资格考试。

(三)开展教学和考核方法改革的课程说明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1.强化基本理论知识的应用,淡化理论分析,采用“实践、认识、应用”的三步教学方法。

2.加强工作岗位的基本技术技能的培养。

3.通过职业技术培训与认证,使学生在专业方向关键技术的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增强。

4.以专业技术课程为基础,组织技能竞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程改革的课程:模拟电子电路、数字电子电路,以及综合实践环节。

考核方法改革:专业核心技术课程一般采用考试方式考核,把重点放在考核基本技术技能方面,加大实践部分的考核力度。

(四)综合技术/职业能力集中训练环节说明综合技术和职业能力集中训练环节安排在第五、六学期,导师制度“专题制作”,考试课。

考核重点在实际工作能力上和技能上。

(第六学期的综合毕业实践都将安排部分内容在企业完成。

学生可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中了解信息产业企业的运行模式和研发生产过程,完成生产实习、毕业实践等。

)(五)导师制度“专题制作”学习环节说明导师制度“专题制作”解决的问题:1.解决学生工作实践经验。

用一年的的专题制作”时间积累工作实践经验。

2.在导师的培养下可以解决学生的能力和技能。

3.在导师的培养下可以解决“实用”、“应用”、“技能”、“能力”问题。

十一、培养方案进程表2011高考北京卷分析原子核:判定哪个是原子核内的变化 几何光学:比较三种给定光的几个性质 机械波与电磁波类比原子核:质能方程—太阳能的释放与质量减少 静电场:给场线比较电势、场强天体:因自转而对球面产生的压力为零 振动、波:给y-t 图象,判定四个 y-x 图象振动、波:给y-x 、y-t 图象,判定是哪个位置的振动图象直线运动:斜面上,有摩擦控制变量法:研究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大小的因素两场复合:判定末状态电磁感应:断电自感的I-t 图象 物理方法:均匀带电圆环中线上某点的场强 y-x 图象:考阅读2011年高考试题内容的摘要:14.如图所示的双缝干涉实验,用绿光照射单缝S 时,在光屏P 上观察到干涉条纹,要得到相邻条纹间距更大的干涉图样,可以( )A. 增大S 1与S 2的间距B. 减小双缝屏到光屏的距离C. 将绿光换为红光D. 将绿光换为紫光 答案:C解析:条纹间距与光的波长成正比,七种色光的波长(频率)的递进关系是应知应会的常识,所以C 正确。

双缝间距越小,干涉的效果越明显,所以A 错。

从直线传播的角度看,双缝到屏的距离 “放大”会得到更大的干涉图样,所以B 错。

从表达式x ld∆λ=中d 为双缝间距、L 为双缝到屏的距离,也可以作出正确的选择。

考点分析:此题是物理光学的知识,并且是学生实验。

而2010年考查的是几何光学。

对于这个实验,只要认真做过,就可以知道影响条纹间距的几个因素,所以我们在今后的备考中对于每个学生实验,从原理、器材、操作、误差、变量之间的关系等细节方面的要求都要从严。

15.由于通讯和广播等方面的需要,许多国家发射了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这些卫星的( ) A. 质量可以不同 B. 轨道半径可以不同 C. 轨道平面可以不同 D. 速率可以不同 答案:A解析:同步卫星的特点:只能在赤道上空,周期一定,从而半径、线速度、角速度相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