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之结构作用类题型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整理版)
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题型一:“词语或句子的含意是什么?或有什么意蕴?解题方法:考查词句含意的往往是:1、生动、形象、含蓄的句子;2、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3、在文中起关键作用的句子。
解题时要先从词句的表层含意理解,再联系前后文,看看段意,就可以得出答案。
「规范答题」1.标明句子出处。
2.找出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
3.去掉喻体成分,概括为平实准确的语言即可。
抓关键词+分解句子+整合答案(结合主旨)题型二:人称类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这篇散文中,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A.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小说除外——小说中“我”未必就是作者本人,一些散文也是如此),加强见闻和感受的真实性。
B.第二人称:以对面交流的形式,加强了互动效果,亲切(有亲和力),强化了抒情作用,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C.第三人称:作者从旁叙述,增强了客观性,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题型三:分析作品结构语段在文中的结构作用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从全文看,××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分析作品结构,考查某句(段)话或某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方法:结构作用(专用术语):(1)文首:①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②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烘托情感;③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照应后文。
(3)文末:①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②收缩全文(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题型四:鉴赏艺术手法类。
题型表述方式通常为:1.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达技巧等)?2.作者是如何写“……”?3.“……”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妙处)?4.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的艺术手法和作用或表达效果。
5.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
答题模式:手法+分析+艺术效果(注意叠词:)+表达感情方法:1、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描写、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散文阅读常考九大题型解析
散文阅读常考九大题型解析1、散文基本特征:(1)情感浓烈,选材广泛(富有抒情性,形散神聚);(2)真实自然,富于美感(写真人真事,可以艺术加工,表达方式多样);(3)以小见大,纸短韵长(哲理性)。
2、散文的分类(传统的分类:据内容和性质分)⑴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⑵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文章)⑶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抒情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强烈的抒情性为其突出特点。
它或者直抒胸臆,或者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
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散文的特点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神聚”。
散文不像小说,散文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可循,它的内容广泛,跳跃性很大,可涉及古今中外,天南海北,国计民生,花鸟虫鱼等诸多方面。
“形散”主要表现在:1、时间跨度大。
如秦牧的散文《土地》。
从今日的土地一片生机,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晋公子重耳狼狈出逃时手捧泥土感谢土地是上苍的恩赐。
2、空间转换广。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写雨,一下子写台北的雨,一下子写大陆的雨,一下子写美国的雨,一下子写古人如何听雨,自己童年如何听雨,一下子写现代人如何听雨……3、事件牵涉多。
如袁鹰的散文《井冈翠竹》,写井冈山的竹子做过武器杀伤敌人,做过竹筒盛粥,做过红军的扁担挑着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到延安,走到北京。
新中国成立后,竹子又被派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用场……事件多得让人应接不暇。
4、表达方式活。
茅盾名篇《白杨礼赞》,就综合地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如文章开头就记叙和描写了汽车在黄土高原上奔驰看到的黄土高原的外貌,用抒情和议论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神聚”指的是文章始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贯穿一条红线,做到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形散神聚”的特征增加了散文的阅读难度,考场上有的同学读了一篇散文后,往往不知所云,不得要领。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的题型及解题思路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的题型及解题思路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的题型及解题思路•一、思路结构类试题1.要求分析全文的行文思路〔或结构〕答题思路:这类题的答案绝不是各段落大意的简单累加,而是把文章各层次的层意概括进行组合。
答题程序应该是把握段落大意,然后准确切分文章层次并概括层意,最后把层意按照先后顺序组合起来。
格式一般为:第一部分〔先〕写了什么,第二部分〔然后〕写了什么,第三部分〔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2.局部某句话、某处叙述、描写文字在全文中有何作用答题要点:因这类题涉及的内容皆在文中,所以考虑它的作用,要注意两点:一是它身处文章中间.第一就要考虑它与前后文之间的结构关系,甚至是全文的各个部分的关联。
一般为承上启下〔或前后呼应,或自然过渡到下一部分内容〕作用。
答题思路:“作用〔如:承上启下〕+分析〔它是怎样承上启下的〕〞结构形式,绝不能仅只回答“承上启下〞“首尾呼应〞“前后照应〞,一定要有作用分析。
3.开头有什么作用〔“开头为什么要从…写起〞〕答题要点:因这类题型的特点是先言其他,再引起文章主要内容〔主要事件、主要人物〕,它在文章中的位置决定了这类题答题有四个要素:一是与文题是否照应;二是是否能够自然引出下文主体内容,为下文作铺垫;三是与结尾是否照应;四是与主体内容是否形成反衬。
4.文中某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或在开头,或在中间〕答题要点:有四个要素,一是景物本身的自然环境特征;二是对人物的烘托作用;三是对社会环境的暗示〔这一点要视情况而定,不要生拉硬扯〕;四是在结构上为下文铺垫。
二、内容要点概括类试题1.全文内容要点概括第一种:概括某些原因答题要点:很多散文,作家都是阐发某种生活感悟,明晰某些道理,而这些感悟、道理〔结尾的“果〞〕从何〔“因〞〕而来?那就是前面的叙事、描写、回忆等等。
说到底,散文全文一般就是一个大因果复句,所以这类题设题要求的跨度一般较大,涉及全文。
答题时思维视界要笼罩全篇,尽量把“因〞的数量找全.答案各点组织要尽量按照原文顺序。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四大题型详解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四大题型详解一、作用题(一)标题的作用1.常考提问方式①标题的含义是什么?标题含义理解题能快捷、准确地考查出学生领悟作品内涵、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这类题要求学生首先明确标题的表面义即字典义,然后弄清标题的语境义及延伸义,而语境义和延伸义一般与文章的主题有着直接的关系。
②标题的作用是什么?③为什么以此为标题?换成另一个标题好不好?④给文章取个合适的标题。
2.标题常见的作用①点名写作对象的特点和多层含义②表达作者主观感情和态度③揭示文章的主旨和哲理④成为文章的线索和构思思路⑤标题运用的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的作用,如象征、比喻、一语双关等,有的标题对文中的人物和主题有象征作用。
⑥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解题思路:①题目含义:表面义、深层义。
②题目与表现手法的关系:运用何种修辞③题目与与文章结构关系:是否起到贯穿全文线索作用。
④题目与内容的关系:是否明确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内容⑤题目与主旨情感的关系:是否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⑥题目与人物命运的关系:是否暗示或揭示了人物的命运。
①明确标题含义:表层义、深层义。
②分析文章结构:与开头结尾的照应、文章的线索③标题与文章中心关系:本身的点题作用、揭示文章的中心内容④分析效果:注意题目本身特点(比喻等修辞、特定句式等);效果,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义丰、发人深思、引起读者思考及兴趣。
3.标题的含义一般标题有两层含义。
①联系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义、常用义。
内容(词语的含义,点明写作对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②体会深层含义即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等,往往是抽象的精神品质之类,常常是文章要揭示的中心。
答题步骤:第一步,理解标题的表层含义。
一般指的是其字典义或常用义。
第二步,体会标题的语境义(即比喻义、象征义、双关义和象征义等)。
第三步,联系全文内容,结合文章主旨,探究标题与文章中心的关系。
第四步,提炼整合答案。
答题模式:表层含义+深层含义+中心。
散文阅读--布局谋篇解题方法
③末段也有深化或升华主旨,或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举例: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17年全国卷一)
命题点:分析小说结尾的好处。
解析:先明确小说结尾的形式,再从结尾的技巧对情节、人物、主题的表达作用和产生的艺术效果等角度回答。
2 、认真审题 文题对应
3、 瞻前顾后 考虑全面
4、 对照要求 规范答题
教学后记:
答案:①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很真实;
②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
③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五、阅读与解题的一般要求:
1、原则:主题在心中,答案在文中,方法在胸中。
2、观念:整体的观念、联系的观念。
3、步骤:
第一步——速读原文
第二步——审读试题
第三步——重点回读
教学日期
教学年级高中年期
科目
语文
课题
散文阅读—布局谋篇作用类解题方法
教学班级高中级班
三
维
目
标
知识
与
技能
了解并掌握布局谋篇题型及答题方法。
过程
与
方法
以这次考试的散文阅读相关题作为突破点,让学生了解相关题型,以讲授和分析为主。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感受语文阅读的魅力,平时注重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
教学用具
多媒体黑板
三、答题思路
1、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上来考虑,内容上的作用主要考虑对写作内容和写作主旨的作用;
结构上主要指与上下文的联系。(要注意段落在文中的位置)
2、段落位置:一般有开头、中间、结尾
散文阅读答题模板
散文阅读答题模板【一】行文思路(或结构)1、常见题型①文章以什么为线索?请你进一步地理解文章思路。
或除了以XXX 为思路安排的文章结构外,本文还有另一个隐喻性的表达结构,请写出体现这一线索的思路来。
②本文主要分几个画面来写,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③请概括文章写了哪些方面?或概括特点?④为什么从这里写起;先写这个岩写那个,为什么?为什么作者在文章开头写某某内容?2、解题思路:答题程序应该是分析层次结构,把握段落大意,然后准确切分文章层次并概括层意,最后把层意按照先后顺序组合起来。
一般从结构、内容(表现形象,思想情感、主题思想)与艺术手法三个方面回答。
3、答题格式: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附:记叙文(散文)的文章结构特点:1时间上组织材料;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等;2以什么(物件、观察点)为中心;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由实到虚,层层层深入。
同时要适时的结合中心回答。
【二】行文表达作用1、常见题型:①局部某句话、某处叙述句(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或者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文中某段文字不要行不行?为什么?②某一引文(诗句或典故等)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③某一处环境描写的作用或文中描述了某某景色,请加以简要概括,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解题思路: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上解答分析。
3、答题格式:某段或语句:写了什么内容(概括这句话或者段落的大致意思),运用什么手法,起到什么作用或表达效果(联系中心)。
引文的作用:表达了作者什么的思想情感;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结构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景物描写:这一景物描写了自然什么环境,渲染了什么气氛;烘托人物的什么心境或性格;暗示怎样的社会环境;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024届高考散文阅读题型——句段作用类
三:为何写
归纳“主旨”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类题解题策略
高考设题角度: 分析作品的整体结构思路及行文脉 络——整体思路的分析概括; 分析句段在文中的作用——局部思路 的分析概括。
题型一:整体思路的分析概括 ——行文思路分析
行文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 路径、脉络。思路有总体思路和局部思路。
分析思路,其实就是沿着作者的思想轨迹去 “提各段之纲,挈各段之领”。
2.审不好题干。或审题不仔细,丢掉了主要信息,或找不到问题的 关键指向。
【对策:审题时圈点勾画试题的题干重点,了解设题指向、答题 角度、答题范围(区间)】
3.写不好答案。要么因知识储备少,踩不到得分点。 要么整合能力差,答不到关键点。有的照抄原文, 答案过于繁琐。有的简单拼凑,缺乏概括。答题思 路混乱。
本考点是文章考查的重点和热点。
“作用题”的命题表达式(提问方 式)一般为:
“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好处、效果、目的、用意、妙处 等)?”
提问变式:
(1)为什么要写XX段内容?
(2)某段或句删去可以吗?为什么?
(3)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
(4)说说XX句(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和好处。
(5)分析xx在文章谋篇布局中的作用。
2024届高考散文阅读 题型——句段作用类
回顾旧知——温故知新
现代文阅读失分原因(存在的问题):
1.读不懂文章。考生本身缺乏阅读技巧和文化底蕴,再加之考场心 浮气躁,阅读效果差。
【对策:整体阅读,把握文章基调,知道在写什么;分层阅读, 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明晰要点之间的关系;带题阅读,揣摩命题 意图和题干指向,准确查找答案大致区间,明确答案大致来源。)
八、引用的作用
九、以某一物象作标题 或某一物象在文中的作 用
散文高考知识点及题型
散文高考知识点及题型一、概括分析题二、理解标题、句段含义及作用:标题、句段的含义标题、句段的作用三、赏析表达技巧:赏析句子题(综合)赏析语言艺术四、综合考察局部或整体思路简析空间和时间线索形散神聚五、特殊题型(高频考题)不同题型答题思路及注意事项梳理一、概括分析题例一:《九一八致弟弟书》8.这封信情真意切,“恍恍惚惚”的情感状态更是一再呈现。
请分析这种恍惚感的由来。
(6分)①离别十年,相见的时光短促,时光流逝带来了恍惚感;②十年间,局势动荡,世事无定,生活漂泊带来了恍惚感;③弟弟要去西北参军抗日,“我”既牵挂又欣慰,既不舍又无法阻拦,多种感情交织,也产生了恍惚感。
例二:《画晴》9.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①崇尚在白然与简单中享受幸福。
置身郊野广场上,作者陶醉于阳光中的沐浴;回想往古年代村野之人公布幸福秘密的故事,让作者领悟到幸福来自于简单的生活。
②向往含蕴、温柔敦厚而又深沉的人生境界。
将“含蕴、温柔敦厚而又深沉”的境界喻为“冬日之日”,表达对这种境界的向往之情。
③喜爱并崇尚宁静、恬淡和收敛的生命状态。
“日影稍稍西斜,光辉却仍旧不减”,在一天之中,作者偏爱这一刻。
答题注意事项:回归文本,找全;扣紧文本组织答案;多答不同的点,力求全面二、理解标题、句段含义及作用:1、标题、句段的含义例一:《三星堆的脚印》8.请简要分析最后一段中“还有数不清的脚在走”的含义。
①随着对三星堆遗址的发掘,出土文物会更多,获取的历史信息会越来越多。
(浅层)②古蜀国虽然已经消失,但古蜀文化绵延不断,生生不息。
(深层)例二:《萧红的时间秤》8.如何理解“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这句话的含义?(4分)①“半部《红楼》”代指优秀的文学作品。
萧红在绝笔时说这句话,指自己不能继续创作了。
(解释句子中的词语的含义)②这句话体现出萧红的文学野心、自我期许以及深深的遗憾。
(这句话蕴含的情感)含义题答题思路:回归文本,准确提炼相关信息,由浅入深、由实入虚解释含义。
散文常考题型及解题方法技巧
散文常考题型及解题方法技巧
题型一:赏析精彩句子
1.从修辞角度(如果修辞手法不止一种,必须写全)
①具体分析修辞(如:把...比作...,把...拟人化等)
②分析表达效果(答题格式为:生动形象的描绘出对象+特征)
③与作者的情感(对...的喜爱之情)(一定有)和志趣(对高尚品格的向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联系起来分析
2.从炼字的角度(选择生动形象的动词或贴切的形容词)
①“……”“……”等词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对象+特征
②同“修辞角度”③
题型二:最后一段文字在文章当中的作用(我们应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去分析)
结构:1.有力的收束全文2.照应前文内容(1、2肯定有)3.首尾呼应4.点明文章题目(3、4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内容上:点明中心,深化主题(要与文章的中心和作者的情感联系起来分析)
题型三:文章题目有何作用(有何好处)(为什么以此为题)
1.分析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①表层含义:根据故事情节分析题目的字面含义、在文中的含义
②深层含义:根据文章中心分析比喻意、象征意等,往往不是围绕字面含义来叙述,而是要联系文章中心,领悟出标题的深层含义。
2.看是否使用修辞,如果有,找出来,并写上生动形象,新颖含蓄,
言简义丰
3.看题目是否有象征意义,看是否作为线索贯穿全文,看是否设置悬念,如果有要写上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看是否概括了主要内容,看是否点明了写作对象
★★★无论怎么去分析,一定要分析题目对表达作者的情感,文章的主旨的作用,最后一定要加上新颖别致,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12 文学类文本之散文阅读各类题型精准突破-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现代文阅读
【2024高考二轮复习考点精准突破】2024高考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II文学类文本之散文阅读精准突破一熟记典例充满生命力的形象,人类与机器的和谐共存,创造了奇迹。
第三步:看结构——把握散文的行文思路与作者情感◆题目呈现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在写南国的风物时,用了“那一块一块的稻田”“那一堆一堆的房屋”等,语言的节奏感符合火车行进时的动态感。
B.作者认为车过潭江的部分是“新宁铁路中的一段最美丽的工程”,既在于这里风景的优美,更在于工程体现了机械的诗意。
C.作者认为如果只把“月夜”“花朝”“青山”一类的东西当作写诗的材料,其实是不懂诗,依据是这些材料本身缺乏生命力。
D.“诗应该给人以创造的喜悦,诗应该散布生命”是作者对诗的认识,也是他认为机械具有诗意的一个重要前提。
【答案】C。
“依据是这些材料本身缺乏生命力”曲解文意。
由第10段“一般人以为只有‘月夜’‘花朝’‘青山’‘绿水’爱情’一类的东西才是诗的材料,把诗人当作很sentimental(感伤的,多愁善感的)的人。
其实他们完全不懂得诗”可知,原文只是说这些人“完全不懂得诗”,并没有说其依据是“这些材料本身缺乏生命力”。
2.本文在写“机械的诗”时一再写到工人,请简要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6分)【答案】①工人的雄姿、自如的神情、内心的诗意与“机械的诗”相互映衬。
②“机械的诗”需要工人的激发,工人的管理和操作是“机械的诗”生成的条件。
【解析】文章由新宁铁路上车过潭江的见闻出发,从不同角度写“机械的诗”。
文章不仅写了轮船过江时的机械美,还分析了机械为何是有诗意的。
文章写“机械的诗”时,不是只写机械,还写工人的神态、精神等。
二者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工人劳作时的神情、精神状态与“机械的诗”是相互映衬的,这是根据文章的三处内容归纳而来的,第一处是“看着这些站在机械旁边的工人的昂头自如的神情,我不禁从心底生出了感动”。
2025届高考一轮总复习语文 专题二 散文阅读 分析结构思路
专题二散文阅读分析结构思路题型一分析行文思路1.《故都的秋》结构类型属感悟式,整体结构关系属相属(总分)式,中间主体段落——五幅图画在结构关系上属相并式。
2.《我与地坛》结构类型属感悟式,结构关系属前后相承式。
一、常见结构类型1.静赏式先交代赏景的缘由,暗示主题;多角度写景;使用联想,用抒情的方式来深化主题。
思路:景点概述―→景点静赏―→景点联想。
2.参游式移步换景,因空间转换而景色不同,情感因之而变化;有时虚实相间,适当联想,篇末暗示主旨。
思路:进入景点→依次欣赏→赏景联想→离开景点。
3.象征式详细描写物,目的是用物来象征人,形在写物,旨在象征人;卒章显志;篇末深化(升华)主题。
思路:物的描述―→物的品性―→由物及人―→表达志向。
4.怀念式借联想和想象写怀念之物,表达寄托的情思;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从一景联想到相关的另一景,且另一景中寄托着作者的主要情感。
思路:睹眼前景―→思从前景(人、事)―→抒怀念情。
5.叙史式追叙史实,侧重与现实有某种程度上的契合;联系现实,追昔是为了抚今,表达对现实社会的思考、感慨。
这类散文大多被称为文化散文。
思路:一语统篇―→追述史实―→抚今而感慨、抒情。
6.感悟式撷取日常生活片段,以情感或见闻为线索。
思路:抒情触媒―→相关场景―→相关人物―→生活感悟。
二、常见结构关系文章内部结构关系有三种:梳理行文思路“两方法”(2020·全国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记忆里的光蒋子龙我八岁才第一次见到火车。
1949年初冬,我正式走进学校,在班上算年龄小的。
一位见多识广的大同学,炫耀他见过火车的经历,说火车是世界上最神奇、最巨大的怪物,特别是在夜晚,头顶放射着万丈光芒,喘气像打雷,如天神下界,轰轰隆隆,地动山摇,令人胆战心惊。
许多同学都萌生了夜晚去看火车的念头。
一天晚上,真要付诸行动了,却只集合起我和三个大一点的同学。
离我们村最近的火车站叫姚官屯,十来里地,当时对我来说,就像天边儿一样远。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阅读2——结构思路
高考文学类(散文)文本阅读 2 ——结构思路+例题分析【知识梳理】散文的结构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是作品的内容的外在体现。
通常包括文章整体结构、段落结构、段与篇的逻辑关系、段与段之间的关系等。
主要题型分四大类:整体——把握文章组织材料的线索,分析散文线索的类型和作用;梳理文章的思路脉络;文章谋篇布局思路。
局部——分析句段在文中的作用(需了解散文结构组织的技巧)。
一、题型1——行文线索分析(一)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脉络。
是文章前后内容中都有的某个共同的东西,回答的是“围绕什么展开”的问题。
它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
文章中所用的各种材料,犹如一粒粒散珠,只有用线索把它们串起来,才能成为光彩照人的珠链。
(二)散文常见的线索类型及作用:(三)分析线索作用的思路第一步——“定线索”第二步——“两个角度”分析线索作用二、题型2——行文思路的分析(一)分析散文结构思路主要涉及分析综合能力,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只有首先梳理清楚作品结构思路,才能理解散文内容。
行文思路分析就是梳理分析作者的这一构思布局。
高考考查行文思路分析题的侧重点在“梳理”上,又有两种考法:一是直接考查(即明考型),梳理行文思路;二是间接考查(即暗考型),梳理人物心理(感情)变化。
(二)行文思路行文思路是作者写作时为了深化和表达其思想感情而遵循的思维活动的线路,回答的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的问题。
(三)行文思路分析的思路1.划分层次法——给全文划分层次,归纳层意,根据事件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梳理出明确的结构思路。
(先写……再写……接着写……最后写……)。
2.寻找线索法——先找出文章线索,再按照线索归纳梳理。
(文章紧扣……展开叙事,先写……再写……最后写……)3.心理词(感情词)组合法——结合文本的层次或线索,以心理(感情)变化为突破口,用心理词(感情词)串起合理的先后顺序。
有的心理词(感情词)可从原文中检索,有的则需要自己概括加工。
高考散文阅读“谋篇布局”类题型
高考散文阅读“谋篇布局”类题型典题阐释高考散文阅读中的谋篇布局类试题,重在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即要求考生学会分析文章每一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并能加以归纳整理。
这类题型往往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设题:一、文中某一句段在文章结构方面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某一句段在文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就不同。
在文首,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或渲染气氛,埋下伏笔;或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
在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或总结上文;与前文相呼应。
在文末,升华感情,点明或深化主旨;首尾呼应,使结构严谨;画龙点睛。
二、文章线索的作用。
在一篇文章中,线索就像一根红线,将一些零散的材料有机地贯穿起来。
可以作为文章线索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以情感为线索,以时间、地点为线索,以人、物为线索,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其作用一般有以下几点:1.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2.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3.有利于作者情感的抒发,深化文章的中心。
三、归纳文章的写作思路,包括散文的情节安排、结构方法等。
该类试题的题型模式有:1.本文开头(文中或结尾)一段,对文章结构的安排有什么作用或好处?2.本文是如何谋篇布局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3.文章所写的对象是×××,而在开头却写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文中画线的句子×××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贯穿始终的?以此为线索,有什么作用?6.联系全文,简要分析作者用×××这一句话来收束全文有什么好处。
7.如果将文章的某一段删去,好不好?为什么?文本选读默默的父亲一路开花我记得他第一次将我送到学堂里的情景。
他默默地拉着我尚且稚嫩的小手,慢慢地朝着那扇红色的木门逼近。
我以为,他会对我说些什么,可他始终一言不发。
我坐在窗边的木椅上,注视他渐行渐远的背影。
散文阅读六种题型
水银花开的夜晚①猫冬让北方人筋骨疲弱,所以当积雪消融,埋藏在雪下的枯草出狱似的,瑟瑟缩缩地出现在阳光下时,人们以为摸到春天的触角了,奔向户外的漫步者不在少数。
寒风虽是强弩之末,但威力尚存,我不幸被击中,有一日傍晚从江畔回来,咳嗽流涕,身上阵阵发冷。
我便取放在玄关托盘上的体温计,想看看自己是否发烧。
②我取体温计的时候,不慎将外壳的护帽朝下,这一竖不要紧,由于对接处咬合不严,护帽叛徒似的落地而逃,将体温计彻底出卖了,它随之坠落,摔成两截。
③它这一跌,我家的黑夜亮了。
④从玻璃管内径流溢而出的水银,魔术般地分裂成大大小小的珍珠状颗粒,像一带雪山巍峨地屹立在我面前。
我先是拿来一块抹布擦拭,以为它们会像水滴一样,迅速被吸附,①岂料它们欢欣鼓舞地一分二、二分三、三分四地遍撒银珠,泻地水银非但未少,反而如满天繁星,在白桦木地板上,朝我眨眼。
它们近在咫尺,却仿佛远在天边,不可征服。
⑤我少时数理化不灵光,对水银的了解,竟来自当时广为流传的一本小人书《一块银元》,主要情节围绕一块银元展开,写了穷人的苦,地主的恶,其中最让人惊悚的情节,是一个地主婆死了,她的儿子竟让一对童男童女为他老娘殉葬。
他们给童男童女灌注了水银。
故事浓墨重彩的是那个身世凄惨的童女,在出殡的行列中,她端坐在莲花上,手持一盏纱灯,双目圆睁,虽死犹生。
她的亲人在路旁声声唤她,可她无法应答了。
那个画面给我幼小的心灵,带来了浓重的阴影,恨地主,也恨水银。
水银是毒蛇,它要了如花似玉的姑娘的命!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水银制品,除非是在镇卫生所。
我那时感冒了,发烧了,抗拒去卫生所,骨子里是恐惧水银体温计。
总觉得我的腋窝藏着火苗,会将爆竹似的它引爆。
它灿烂了,我就黑暗了。
体温计是恶魔,这在看过《一块银元》小人书的同学心中,根深蒂固。
以至于我们憎恨一位班主任老师时,私下议论要是小人书中被灌注了水银的是她,而不是那个女孩,该有多好。
好像我们真的掌握了水银,都会沦为施恶的地主婆的儿子。
小说、散文作用类题型答题模板
一、作用类考点:试用文体:小说、散文1.某句话、段落的作用:(情节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其他类型段落的作用)。
2.标题的作用:(小说标题/散文标题)除一下涉及到的点之外,还可点明修辞手法结构上的作用:(1)文首:①照应题目/开篇点题②总领下文/为下文作铺垫③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激发读者思考(2)文中:①照应题目②总结上文/呼应③照应上文/开头④承上启下⑤领起/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⑥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激发读者思考(3)文末:①照应题目/前文/开头②总结全文③点明/揭示/深化主旨④画龙点睛⑤言有尽而意无穷⑥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4)①作为线索,贯穿全文【(1)-(3)】适用于某句话、段落的作用【(4)】适用于某句话、段落的作用/标题的作用内容上的作用:(1)对人物的作用:①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社会环境,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②揭示人物心境③表现人物性格④为刻画人物做铺垫⑤点明人物的身份/地位/心理特征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情感和思想⑦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鲜明【①】适用于标题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①-⑥】适用于环境描写的作用 /其他类型段落的作用【⑦】适用于情节的作用(2)对情节的作用:①推动情节进一步发展②使情节波澜起伏③丰富故事情节④暗示故事情节⑤交待了/概括小说情节。
【①-③】适用于情节的作用【④】适用于环境描写的作用 /其他类型段落作用【⑤】适用于小说文体中的具有概括性的段落的作用/小说标题的作用(3)对环境的作用:①暗示社会环境②揭示社会本质特征和展示社会的世态风情③奠定小说/文章的情感基调。
④渲染气氛【①-③】适用于环境描写的作用/标题的作用【④】适用于环境描写的作用(4)对主旨的作用:①暗示主旨 /紧扣主旨②揭示/深化/主旨③画龙点睛④言有尽而意无穷/增添小说意味⑤点明主旨⑥更能突出主旨【①】适用于文首、文中段落作用 /适用于环境描写的作用 /适用于情节的作用/标题的作用【②-④】适用于文末段落作用【⑤】适用于任何位置段落/标题的作用【⑥】适用于情节的作用【(1)-(4)】适用于某句话、段落的作用/标题的作用(5)对读者的作用:①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激发读者思考②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意【①】适用于文首、文中段落作用【②】适用于任何位置段落(6)对作者的作用:①表明作者的观点/情感/态度②深化作者情感【①】适用于文首、文中段落作用/适用于任何位置段落【②】适用于任何位置段落【(5)-(6)】适用于某句话、段落的作用。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理解题型梳理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理解题型梳理本文梳理的散文阅读理解题型如下:1. 散文的文体特征“形散神聚”2.行文思路与构思3.作用类4.含义类5.表达技巧6.语言特色7.概括类8.新问法一、散文的文体特征“形散神聚”【例题】汪曾祺的《泡茶馆》一文具有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色,请加以简析。
形散:①取材自由/内容丰富,既写到联大学子、花生西施、绍兴老板等各色人群,又有对当地民间日常生活、风土习俗的描绘;②打破空间限制,描写的空间地点自由多样,既写到凤翥街的多家茶馆,还写到文林街的茶馆;③运用的表达方式较丰富,有变化,既有记叙,描写,也有议论。
神聚:①主题明确集中。
丰富的内容都是为体现“泡茶馆对联大学子的影响”的主题而服务;②线索清晰,贯穿全文。
以空间的推移为线索,移步换景。
二、行文思路与构思1、概括/梳理行文思路题:“思路”“层次”“过程”【例题】2016年北京卷《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作者对老腔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①开始不知道,不了解,后产生神秘感。
②第一次看过老腔表演之后,感到震撼。
③再看老腔表演时,怀疑其中是否掺杂了乡情带来的偏爱。
④最后认识到自己被老腔征服完全是因为老腔自身强大的艺术魅力。
【例题】2020全国三《记忆里的光》作者对儿时看火车的经历叙述很有层次感,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①看火车前,萌生念头:大同学对火车形象的描述,让“我”萌生看火车的念头;②付诸行动,看火车,夜间穿过坟场,耳朵贴在铁轨上,写出“我”看火车时的兴奋与好奇;③看火车后,抒发感受:火车头上挂着光芒闪烁的镰刀锤头图案,让“我”感到特别,也感到亲切。
2、线索:(1)概括线索:【例题】2020年新高考1卷《建水记》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简要分析。
①文章以空间的转换为行文结构,展开对建水的描写,从城外的临安车站开始,依次写穿过城门,经过街道,商场,胡同小巷,最后进入家庭院落;②文章以时间的延续为思想线索,将建水同时置于历史文化传承与当下日常生活中来描写,表现这座古城经久不衰的生命活力。
散文阅读四大题型详解
散文阅读四大题型详解一、题型概述在语文考试中,散文阅读是常见的一种题型,主要考察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常见的题型包括主旨大意题、信息筛选题、细节理解题和推理判断题。
要想在散文阅读中获得高分,首先需要了解每种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二、主旨大意题主旨大意题是考察学生对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这类题目通常要求学生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题。
解题方法包括:1)关注文章标题和副标题;2)梳理文章结构和段落大意;3)分析作者使用的关键词和修辞手法。
三、信息筛选题信息筛选题要求学生根据题目要求,从文章中找出相关的信息并进行概括。
这类题目需要学生具备敏锐的阅读能力和信息筛选能力。
解题方法包括:1)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题目要求;2)快速浏览文章,找到相关段落;3)筛选关键词句,概括答案。
四、细节理解题细节理解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文章中具体细节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这类题目需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关注细节,并且能够进行正确的推断。
解题方法包括:1)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题目要求;2)回到原文中寻找相关细节;3)结合上下文进行推断,得出答案。
五、推理判断题推理判断题要求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理和判断,进而得出结论。
这类题目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阅读理解和逻辑思维能力。
解题方法包括:1)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题目要求;2)回到原文中寻找相关信息;3)结合上下文进行推理判断,得出结论。
六、高分必备技巧1.预读问题:在开始阅读散文之前,先预读问题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重点。
这样,你可以在阅读过程中更加关注与问题相关的细节。
2.注重文章结构和线索:理解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是解题的关键。
注意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作者使用的关键词和修辞手法。
3.标注重点:在阅读过程中,标注重点和关键词可以帮助你回顾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帮助你快速找到答案。
4.提高阅读速度:练习提高阅读速度是提高散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通过阅读更多的散文,你可以逐渐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第一节 散文阅读 专题三 题型一 结构作用分析题
题型一结构作用分析题——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构建解答结构作用分析题的知识体系一、整体分析结构思路作品的结构是指作者行文思路的外在表现,指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谋篇)、行文线索以及段落间(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与安排。
1.整体构思(布局谋篇),包括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文章在结构上有三种层次关系。
第一种是相承,它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
第二种是相并,它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对比式等。
第三种是相属,它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
材料组织的方式有以下几种: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③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
需要指出的是,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线索本身;有时材料组织的呈现形式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构思篇章的技巧有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2.行文线索散文的常用线索有感情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思绪线索、景物线索、行程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
复杂的文章,线索不止一条。
抓线索,一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
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记人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抒情散文往往以感情为线索。
阅读时抓住线索有助于我们了解文章的立意,把握文章的主旨。
二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
三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四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部分,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线索不明的文本,往往直接考查思路。
理清思路,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文章各段写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
讲解:高考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模式
③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这样写在表 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分析修辞+ (面上的作用)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 1(. 比点喻、上拟的人具: 生体动作形用象地)写结出合了+句对子象语+境特性。
高考散文阅读 常见题型及规范答题模式
• 一、散文类型
• ①记叙散文: 以记写人物、 事件、景物为主的散文。 (含状物散文)
• ②抒情性散文: 抒发作者主 观情感的散文。
• ③议论性散文: 以发表议论 为主的散文。(哲理性散文)
二、阅读方法
• 1.梳理文脉(整体把握) • 找到线索,线索正是把文中各个部分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答案: ①这个词表面义是指鲁迅的故 乡;②它的深层义是指作者向往的精 神家园。
• 答题规范用语: • 1、这个词表面义是(指)什么。 • 2.它的深层义是(指)什么。
(二)、句子理解型
常见的命题形式:
1.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句 的深刻含义。2. 从文中看,某句 指的是什么?
3. 依据某段文字,如何理解某句 话的意思。
材料串起来的那根“红线”。它可以是事 件、景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以写景 散文为例,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 物为线索。例如:《荷塘月色》以游踪为 线索,《故乡的榕树》以“故乡的榕树” 为线索。所以阅读时,理清文中的事件、 景物、人物及线索,才能整体把握文章的 内容。
• 2.寻找“文眼”
• 优秀的散文大多有“文眼”。“文眼”往往是 文中最精彩、最耐人寻味的地方,是反映主题思想、 创作意图的关键词句。抓住了“文眼”,就抓住了 全文的关键,找准了理解、把握全文的突破口。朱 自清的《荷塘月色》文首的“心里颇不宁静”,是 揭示全文主旨的“文眼”。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 出 “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 寻找“文眼”,即把文中叙述、描写基础上的议论 抒情句、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首尾照应的句子等 找出来加以体悟,因为这些句子往往直接透露出作 者的思想感情、观点倾向、写作目的。
散文阅读常见题型和答题技巧
散文阅读常见题型和答题技巧一、分类记叙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二、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先抑后扬、以小见大三、概括文章主题1、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2、方法:(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3、答题要点:(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四、找文章线索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1、考题形式: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2、方法(1)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2)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3)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3、答题要点:找到线索,根据提问灵活回答。
关键是能判断准线索。
五、重要句子深刻含义1、重要句子指:(1)题目;(2)开头;(3)结尾;(4)过渡句。
2、重要句子的特征:(1)含蓄深刻;(2)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重要句子的作用:(1)题目的作用——揭示中心(对象);形象含蓄,激发兴趣。
(2)开头的作用——揭示中心(点题);引出话题(下文);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3)结尾的作用——总结上文;揭示(突出)主旨;语言含蓄深刻,留有余味。
(4)过渡句的作用——承上启下。
解答技巧:(1)分析句子的表层含义。
(若是比喻句,找出本体代入句中;)(2)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即感受词句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回答时注意紧扣文章或段落中心。
)(3)如果句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先弄清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然后根据这种修辞的特征、功能,结合具体语境,琢磨句子的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之结构作用类题型【知识清单】【散文中的修辞方法】1、比喻:作用在于把要说地事物反映得生动形象。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拟人:给物赋予人的形态和情感,使之人格化,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排比:使内容表达更集中、更突出、更鲜明;情感抒发更强烈、更有气势。
4、对比:能使所表达的事物特征或所阐发的道理更鲜明、更突出;能彻底揭示矛盾,使文章内容表达更显爱憎分明。
5、衬托: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使所议论或描写的事物更加突出,更加鲜明。
6、渲染:通过某一方面的铺陈叙写,集中描绘,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
7、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8、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印象。
【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联想与想象。
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10、引用 A、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的内容;B、引用诗歌:丰富文章内容,结合描写的景物,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C、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11、渲染与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
烘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
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
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散文的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描写、抒情和说明。
1、议论:往往有揭示意义(主旨)、画龙点睛、深化主题地作用。
2、描写:往往为了展示人物特征、暗示时代背景、渲染情感氛围。
3、抒情:往往有抒发作者情感、揭示文章意蕴、表现形象意图的作用。
4、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5、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
6、平叙:“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使思路更清晰,相互照应更得体。
7、景物描写:描写自然风光,营造某种氛围,烘托人物情感或思想。
8、环境描写:交代背景,表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心理或形象。
9、人物描写:包括肖像、行为、心理、语言、细节描写,往往是为了展现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同时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散文的行文布局】常见有包括文眼句、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中心句、点睛句等的“重要句子”的安排,以及详略得当、叙议结合、引经据典、巧譬善喻、过渡衔接、铺垫伏笔、首尾照应等。
1、文眼句:显示作者的写作意图,体现行文脉络,表明主题思想。
2、总起句:统领全文,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伏笔。
3、总结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发人深思。
4、点睛句:揭示主旨,点明中心;耐人寻味,给人启迪。
【散文中的叙述人称】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有亲切感;可以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增强文章的真实感;便于直接表达“我”内心的喜怒哀乐,亲切自然。
第二人称:①拉近与读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接对话和沟通交流;②便于作者的感情抒发;③在所写对象为物时,起到拟人化的修辞效果。
一般书信、诗歌和赞颂、悼念的文章的使用。
第三人称:直接表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
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向读者作客观的叙述,便于反映更广阔的画面和更丰富的内容。
【例文解析】白兰瓜毕淑敏①听说我要西行,所有朋友第一个反应都是:“你可以吃到白兰瓜了!”②北京的街头也常见到白兰瓜,并不白,像个磕碰过的篮球,也不甜,带有青草的气息。
不过,这并不影响我对白兰瓜的仰慕希冀之情。
③兰州果真是白兰瓜的大本营,十步之内,必有瓜阵。
刀锋倾斜着刺入,浓郁的香气沿着刀柄湍湍流出,光闻着,就知道同北京街头的不同。
每人抢一块,吞进嘴里,像喝粥似的往下咽。
④向导笑眯眯地看着大家的贪婪,很为家乡的特产自豪。
有人言传了:“闹了半天,白兰瓜也不过如此嘛!真是空有其名!”向导的脸色难看了,忙解释:“今年雨水多……”平心而论,白兰瓜真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闻着还可以,尝尝却不甜。
⑤一路西行,哪里都要款待白兰瓜。
刚开始还心想兰州的瓜不甜,别处的可能甜,然而总是失望,哪儿的白兰瓜都不甜。
后来就连尝的兴趣也没有了,除非渴极了,拿它顶水喝。
辜负了我的信任与渴望的白兰瓜啊!⑥“到嘉峪关就有好瓜吃了,那儿正在举办瓜节。
”向导为大家打气。
⑦只知道嘉峪关是长城的一端,不知道它还是瓜的盛市。
西北各省市的瓜,像陨石雨似的降落在小城,满载的瓜车还在源源不断地涌入。
前面一个急转弯,几个硕大的甜瓜被车甩了下来,摔碎的瓜的香气像烟雾塞满街道。
⑧瓜节隆重开幕了。
白兰瓜形状的氢气球飘浮在碧蓝的天空,远处是银箔似的祁连雪峰。
孩子们头上戴着白兰瓜形的帽子,街上的社火队打扮成瓜的模样……真是一个瓜的世界。
向导拈起一块尝尝,说:“怎么瓜节上的瓜也不甜?不要紧,到了安西,就能吃到好瓜了。
”⑨过安西时,正是午后沙漠上最热最寂寞的时光。
黑蓝色的柏油路蛇蜕似的蜿蜒着,天空中弥漫着看不见却无处不在的尘埃,仿佛一杯混浊的溶液。
太阳在空中发出幽蓝色的光,却丝毫不减其炙烤大地的威力。
铁壳面包车成了真正的面包炉。
我们关上车窗,是令人窒息的闷热,打开车窗,火焰般的漠风旋涡般地卷来。
口唇皲裂,眼球粗糙地在眼眶里转动,全身像烤鱼片似的干燥无力。
⑩突然,在大漠与公路相切的边缘,出现了一个木乃伊似的老人。
地上铺一块羊皮,上面孤零零地垛着一小堆瓜。
他出现得那样突兀,完全没有从小黑点到人形轮廓这样一个显示过程,仿佛被一只巨手眨眼间贴到苍黄的背景上。
⑪“瓜甜吗?”我们停下车,习惯地问。
老人慢吞吞地回答:“这里是安西呀!”因为别无选择,我们买了老汉的瓜。
老人树根一样的脸上没有表情。
极便宜的价钱。
⑫安西的白兰瓜外观上毫无特色,第一口抿到嘴里,竟然是咸的!过了片刻,才分辨出那其实不是咸,而是一种浓烈的甜。
甜到极处便是蜇人的痛,嘴角、舌尖都甜得麻酥酥的,仿佛被胶粘住了。
抓过瓜缘的手指间的汁水仿佛青蛙的蹼一样,撕扯不开。
手背上淌过的瓜汁,留下一道透明的痕迹,舔一舔,又是那种蜂蜜般的甜。
⑬真不知如此苦旱贫瘠的安西怎么孕育出如此甘甜多汁的白兰瓜。
⑭安西地处荒沙,日照极强,自古以来以瓜闻名天下,故称瓜州。
白兰瓜原籍美洲,移居中国后,由“蜜露”改名“白兰”,现在已成为甘肃特产。
它在安西扎下根来,比在老家长得还要好。
也许,白兰瓜要正名为“安西瓜”才更符合历史的真实。
⑮我也想过,是否因为那天的极度干渴才使这沙漠之中的瓜显得格外甘甜。
后来遇到过几次同样的情形,才知道唯有安西的瓜无与伦比。
⑯想想这瓜,很有感触。
它原本来自大洋彼岸,却在这块古老贫瘠的土地上繁衍得如此昌盛。
它入乡随俗,褪去了娇滴滴的洋名字,也不计较人们以讹传讹地称它白兰瓜,寂寞然而顽强地在沙漠之中生长着,以自己甘饴如蜜的汁液濡润着焦渴的旅人。
⑰啊!瓜州的瓜啊!什么叫特产,什么叫真谛,它只限于窄小的区域。
好比一个石子丢入湖中,涟漪可以扩散得很远,但要找到石子,必须潜入那最初的所在。
蓝色太阳下的沙漠老人,教给我这个道理。
(有删改)1.第④到第⑧段写到向导,有哪些作用?(3分)2.第⑨段描绘安西午后沙漠的环境,请分析其用意。
(4分)3.第12段对白兰瓜“浓烈的甜”的描写,给人印象深刻,请加以赏析。
(4分)4.第17段说“蓝色太阳下的沙漠老人,教给我这个道理”,请对这个道理进行评析。
(4分)【结构作用类题型答题模式】这种题,一般是从内容、结构、表达效果和读者角度来回答:1.内容上:写了……,抒发了作者……感情,营造了……氛围,奠定了……的感情基调。
2.结构上(根据文段在文中的位置说法也不一样):(1)开门见山,总领下文。
(2)引起下文:为下文写……埋下伏笔;呼应下文……;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为……做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使文章有波澜。
(3)承上启下:既承接了上文……,又引起了下文……;由……过渡到……(4)总结上文:呼应上文……;点名了全文……的主旨,并进一步……;卒章显志,表达了……(5)线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文中……次出现,层层递进,把……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3.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上:一般效果是引入自然,吸引读者,增强感染力;特殊效果须结合语段所用的表达技巧来谈。
4.读者角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产生共鸣,强化了读者印象;给读者留下思考、回味的空间。
【强化训练】荔江之浦一①拉开窗帘的时候,竟然看到了一幅画。
一江碧水蜿蜒过眼,水之上是跌宕起伏的山,那山一直到目力不及才稍显收敛。
那些硬朗的、柔美的起伏充满了神奇的魅力,由其体现出来的情致与动感又让人不无美妙的遐想。
②偶尔,云层里射出的光打在水上,水就特别明润,山则隐晦迷蒙。
天光温和的时候,山与水的颜色惊人地相似,似是一江颜料刷在山上,新鲜得还在淌水,这样的山水连在一起,就是非同于他处的桂林荔浦了。
③想来住在江边的人,一定家家有个大飘窗,时时刻刻让这无限江山飘进来。
每天早晨都像是仪式,缓慢而隆重地拉开一天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