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 轴心时代:百家争鸣社会思想的概述
高二历史百家争鸣知识点
![高二历史百家争鸣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33c9abbf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6f.png)
高二历史百家争鸣知识点高二历史课程中,百家争鸣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它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次思想较量,各种不同的学说和思潮在这个时期同时出现并争相竞争。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高二历史百家争鸣的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和解析。
一、百家争鸣概述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次盛大辩论,发生在战国时期,主要流派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
这些流派代表了古代中国思想发展的不同方向和倾向,以及对社会制度和道德规范的不同看法。
二、儒家学说儒家学说是百家争鸣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它的主要代表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儒家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道德伦理和仁义道德的重要性。
儒家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道家学说道家学说是另一个重要的流派,其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道家注重追求自然、宇宙和道的真理,强调“无为而治”的理念。
道家学说对后世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态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墨家学说墨家学说是百家争鸣中的一种理性主义学说,主要代表是墨子。
墨子提倡兼爱、非攻、尚同等理念,强调和平、公平和公正。
墨家学说在古代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并对中国古代科技和社会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五、法家学说法家学说是百家争鸣中的一种实用主义学说,主要代表是韩非子。
法家注重法治、权威和严明的统治措施,提出以法治国、重刑峻法的理念。
法家学说在后世的法律制度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其他流派除了上述流派外,百家争鸣还涌现了一些其他特色鲜明的学派,如名家、纵横家、农家等。
这些学派在百家争鸣中各有侧重,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和观点,为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发展增添了丰富多样的内涵。
七、百家争鸣的影响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次盛会,它不仅展示了古代学派的多样性和思想的多元化,也为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开辟了思路。
百家争鸣的思想交流和争鸣为后世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参考。
总结:通过对高二历史百家争鸣知识点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场重要的思想盛宴。
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https://img.taocdn.com/s3/m/3a2962b60242a8956bece451.png)
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东西方的百家争鸣时代及原因◆人类古代文明的三大中心公元前8至3世纪,世界文明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个学术思想异常活跃、文化成就异彩纷呈的时代。
为什么人类在不同地域,几乎同时取得重大文化成就?如何来认识这一历史现象?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不断就此展开热烈的讨论。
其中尤以德国学者K.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提出的“轴心时代”理论影响最大。
他认为:世界各个区域的文明经过早期发展之后,形成了三大古典文化中心,即中国、印度、希腊。
这三个地区分别发生了非同寻常的文化事件,出现了非凡的文化人物。
在中国,孔子、孟子、老子、墨子以及其他诸位思想家、哲学家相继出现;在印度,婆罗门教的经典《奥义书》等问世,佛教、耆那教等开始创立;在波斯,相传琐罗亚斯德创立祆教(拜火教);在今天的巴勒斯坦等地,犹太教先知四处游走,传经布道;在小亚细亚和希腊,更是贤哲辈出,先有荷马、赫西俄德,后有所谓以泰勒斯为首的“希腊七贤”,继而出现了巴门尼德、希罗多德、赫拉克利特、修昔底德、苏格拉底、德谟克里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阿基米德等等。
这是当时世界上文化最发达的三个中心,人类都非常相似地开始意识到自身作为整体的存在,也意识到自身的局限。
人类至今依然存在的世界几大文化模式几乎同时得以确立。
◆以希腊文明为例从此,“人类一直靠轴心时期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燃火焰”。
古希腊人的自由、平等、民主、法治、政教分离的思想是现代政治思想的核心,希腊人创造的民主共和制是近代世界普遍认同的政治体制的原型。
希腊人的文学艺术作品至今仍是现代西方文艺界学习的范本和创作的源泉之一。
西方的哲学、历史学、经济学、修辞学、文献学、伦理学、政治学、法学、数学、物理学、医学、地理学、生物学等知识学科,无一不是希腊人奠定的基础。
他们确立的一些原则,如史学摈弃情感、求真求实的原则,希波克拉底的医德誓言等,仍然是当代从业者遵守的学科纪律。
百家争鸣总结和核心思想
![百家争鸣总结和核心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d60e4d6a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c2.png)
百家争鸣总结和核心思想《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上一部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化名著,也是一部开阔眼界的著作。
自古以来,中国哲学的发展是一个百家争鸣的历史过程,各种学派的思想交织在一起,相互较量,丰富了中国思想文化的脉络。
《百家争鸣》正是以此为背景,系统总结了两千多年来百家思想,形成了灿烂辉煌的思想文化遗产。
《百家争鸣》的核心思想可以总结为两个词:开放和对话。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特点之一就是包容性强,注重思想的广泛交流和相互融合。
《百家争鸣》强调信仰和思想的多样性,主张不同学术观点的对话交流,希望通过辩证的方式推进真理的进展。
它倡导人们积极思考,碰撞思想火花,从而推动社会和人类的进步。
在《百家争鸣》中,不同学派的思想观点如此丰富多样。
例如,儒家强调孝道、仁爱、中庸之道,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达到社会和谐。
道家强调个体的自然而为、无为而治,追求心灵的放松与自由。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以和平合作为根本原则。
法家注重制度和法律的建设,认为治国要以法为准则,约束人的行为。
阴阳家、名家、纵横家等等学派的思想观点也都在《百家争鸣》中有所涉及。
这些不同学派的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独特面貌,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思想文化的丰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百家争鸣》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批判精神。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往往伴随着对传统观念和权威的质疑。
《百家争鸣》通过不同学派思想的对比和辩论,推动思想观念的发展和进步。
例如,儒家和道家在《百家争鸣》中有较为激烈的对话,道家对儒家的强权主义提出了批判,主张个体的自由和天人合一。
这种批判精神推动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多样性和承继性,使得中国的哲学思想永远都保持在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的状态。
总而言之,《百家争鸣》是一部重要的文化著作,它从历史的角度总结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并探讨了不同学派的思想观点。
它展示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多样性和开放性,也表现了批判精神和思想对话的重要性。
百家争鸣先秦诸子百家的核心思想
![百家争鸣先秦诸子百家的核心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28cc8274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31.png)
百家争鸣先秦诸子百家的核心思想古代先秦时期,诞生了诸多思想家,代表了各自独特的学派和思想体系。
这些思想家们在百家争鸣的时代,各抒己见,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核心思想,为后世的哲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强调个体修身养性,注重礼仪、道德和人伦关系,并主张仁爱、孝道等美德。
在治国方面,儒家提倡以德治国,主张仁政和民主,强调君臣之间的责任和义务。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追求道的境界。
道家强调顺势而为,反对强制和过度干预。
他们认为追求无为而治,顺应自然规律,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和平静。
墨家思想墨家思想提倡兼爱和非攻的理念。
墨家反对战争和暴力,主张以爱和公平来维护社会秩序。
他们强调以实利为重,反对奢华和虚荣,主张俭朴和简朴的生活方式。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注重法制和威严统治。
法家认为人性本恶,必须依靠法律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他们主张重罚严刑,以法治国,强调法律的权威和执行力。
名家思想名家思想注重言辞和辩论。
名家强调辩证和辩论的艺术,善于辩证和论证,提倡辩证思维和逻辑推理。
他们认为言辞有力,可以改变世界。
形而上学思想形而上学思想关注宇宙和人生的根本问题。
形而上学思想家探讨存在、本体、意义等哲学问题,试图揭示万物的本质和规律。
他们关注宇宙的结构和运行规律,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先秦诸子百家各具特色,代表着不同的思想流派和观念。
这些核心思想在当时的社会思潮中交相辉映,共同推动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繁荣与发展。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涵盖了道德、政治、人生等多个领域,为中国古代哲学的多元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对后世影响深远。
百家争鸣主要思想梳理课件
![百家争鸣主要思想梳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53cd8db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63.png)
当代哲学家冯友兰认为: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 义代表
4、荀子的思想
(1)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是儒家思想的集大 成者。荀子有两个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 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
(2)主要思想: A、主张“仁义”和“王道”; B、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 C、主张“性恶论”; D、提出“天行有常”(自然界的运行变化有其固定的
基础。
(4)整理文献:《诗》《书》 《礼》《乐》 《易》
《春秋》,是为“六经”,即儒家的经典。
3、孟子的思想:
(1)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尊为“亚圣” (2)主要思想: A、继承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出“政在得
民”,反对苛政; B、将孔子“仁”的学说发展为“仁政”学说; C、发挥“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民为贵,
3、“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 是: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非攻”的思想基础
4、“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 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段材料反 映出孔子
①主张以残酷的刑法统治人民 (D)
②政治思想具有保守性
③主张用“德”教化百姓
④主张用“礼”约束人民的行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二、老庄之学
(一)道学奠基: 1、老子又名老聃,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老子》。 2、主要思想: A、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 B、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老子思想的精华; C、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消极悲观;政治
规律)和“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 而利用它,造福人类)等唯物论思想。 E、提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高二历史必修三课件专题一百家争鸣
![高二历史必修三课件专题一百家争鸣](https://img.taocdn.com/s3/m/77fc8c94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64.png)
06 兵家思想及其代 表人物
孙武《孙子兵法》内容解读
战争观
强调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战争胜负取决于政治、 经济、天时、地利、人和等多种因素。
战略思想
提出“兵者,诡道也”,强调用兵之道在于千变 万化、出其不意。
战术原则
阐述了一系列具体的战术原则,如“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等。
孙膑兵法特色分析
思想解放潮流
士人们开始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积 极探讨治国安邦之道,形成了思想解 放的潮流。这种思想解放为百家争鸣 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及影响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背景下,儒家、道家 、墨家、法家等学派纷纷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家争鸣的影响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后世产生了 深远影响。它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繁荣和发展,为中国的传统 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百家争鸣也为后世的政治、经 济、文化等领域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创新传承方式
当代青少年可以通过创新传承方式来发扬传统文化,如利 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传播和推广,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 相结合创作出新的文化产品等。
参与文化活动
当代青少年可以积极参与各种传统文化活动,如祭祀、戏 曲表演、民间艺术等,通过亲身参与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 力和价值。
THANKS
感谢观看
道家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也有重要启示,如 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顺应自然规律、 避免过度追求物质利益等。
04 墨家思想及其代 表人物
墨子及其兼爱非攻主张
墨子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 “兼相爱,交相利”,提 倡无差别的爱,反对战争 和攻伐。
兼爱
墨子认为天下之乱皆起于 不相爱,因此他主张人们 应该无差别地爱所有人, 即“兼相爱”。
思想文化史(三)百家争鸣
![思想文化史(三)百家争鸣](https://img.taocdn.com/s3/m/0c9029b3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28.png)
第1课百家争鸣一、背景春秋战国是一个社会大变革、大动荡的时期1、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分封制与宗法制崩溃,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士阶层活跃;2、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产生,封建小农经济逐渐兴起;3、思想文化上: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盛。
二、主要流派1、孔子与早期儒学(1)孔子——春秋晚期·儒学开创者①主要思想主张·政治主张:德治(礼治)·伦理观:仁(核心思想)与礼·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而殆”②评价·积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人的重视,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实现社会的稳定·消极:“仁”的主张充满着理想化色彩,它在阶级社会中实际上是无法做到的,“礼”的主张则体现了孔子保守的一面,代表着奴隶主贵族.(2)孟子—-战国时期·继承与发展①主要思想主张·人性观:性善论·政治主张:“仁政”学说·民本思想:君轻民贵②评价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代表着新兴封建地主阶级。
(3)荀子-—战国末期·集大成者①主要思想主张·人性观:性恶论·政治主张:王霸兼用(隆礼重法)·民本思想:君舟民水·哲学观: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评价:儒家学派经孔子开创,到战国时期经由孟子与荀子的继承与发展,成为了蔚然大宗、社会主要流派。
虽然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而依然遭冷遇。
儒家思想较为完整,但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思想方面的治国原则。
2、老庄之学3、法家思想4、墨家的主张——墨翟(1)思想主张①核心思想:“兼相爱,交相利”。
②基本主张: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和节用等一系列主张。
百家争鸣总结表格主要思想
![百家争鸣总结表格主要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47768bc3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ff.png)
百家争鸣总结表格主要思想《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国家统一之前的中华思想的繁荣时期,由于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逐渐形成了涵盖了诸多学派的丰富思想体系,这些思想体系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历史发展。
本文将从主要思想出发,对《百家争鸣》进行总结,以期深入理解这一时期的思想变迁和文化传承。
《百家争鸣》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 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自然辩证法是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研究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基础,韩非子提出了以利益为核心的功利主义思想,认为政治制度和社会规范应该以功利为导向,以达到最大限度的社会秩序和稳定。
而墨子则强调了以爱为核心的大公无私思想,提出了“兼爱”“非攻”的主张。
这些思想都回归到对人和社会的关怀,为后世带来了一种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2. 法家思想法家代表着严密而务实的思维方式,提出了法治的理念。
韩非子强调了法律的严谨性和执行力,提出了“法者,所以定分也;刑者,所以定罪也”。
对于国家和社会的治理,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注重实际效果和严格执行。
法家思想强调以法律和制度来约束个人和集体的行为,为后来的行政管理和法治国家的兴起提供了理论基础。
3.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和社会秩序,提出了“仁”(人道)与“礼”(人与人之间的规范)的重要性。
孔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认为通过修养和教育可以达到德行的完善。
儒家思想注重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的维护,对后来中国社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产生了深远影响。
4.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自然规律的尊重。
庄子主张“无为而治”,提出了“大道至简”的思想,倡导人们顺应自然而生活,避免人为的矛盾和冲突。
道家思想对后来中国文化中对自然和生命的看法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对中国哲学和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影响。
综上所述,《百家争鸣》所涵盖的各种思想体系丰富多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学术的多元性。
这种多元性为后来中国历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使得中国文化得以丰富而多样地传承下来。
轴心时代春秋战国时代社会思想概述PPT课件
![轴心时代春秋战国时代社会思想概述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b35311fa8956bec0875e32f.png)
2020年9月28日
《中国社会思想史》
1
本讲作为第一编的理解背景
▪ 春秋战国时代一般的社会背景 ▪ “ 礼崩乐坏”:秩序对思想的需求
▪ 百家争鸣的兴起及产生的源头
▪
“士”的崛起;思想的分化
▪ 中国社会思想的总体特征及问题
2020年9月28日
《中国社会思想史》
2020年9月28日
《中国社会思想史》
6
基本价值观念的确定
▪ 一个民族的中心文化价值大致上是在此定型的。 ▪ 西方今天以“公平”“理性”“爱”“自由”为普遍价值;
▪ 中国未受西方挑战之前,“仁”“义”“礼”“智”“信”
▪ 即使与其他文明接触后,也在相当的一个时期依然用这些 语言及观念来进行解释:如谭嗣同《仁学》
《中国社会思想史》
5
作为普遍性的一些基本命题
▪ 关于存在的基本问题: ▪ 宇宙是怎样创生和运行的? ▪ 人在宇宙中占据何种地位? ▪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 人间世界(文化社会秩序)怎样成立的? ▪ 这个秩序合理吗? ▪ 更为合理的秩序是什么? ▪ 如何实现这个理想的社会图景? ▪ …… ▪ ……
▪ 问题:周室衰微的后果是什么? ▪ 从思想史的角度,“礼崩乐坏”成为思想家面临的问题。
2020年9月28日
《中国社会思想史》
8
一个例子:“问鼎”
▪ 典故出自《左传 宣公三 年》:
▪ 楚庄王洛阳阅军; ▪ 周定王派王孙满慰劳;
▪ “政德清明,鼎小也重; 国君无道,鼎大也轻;”
▪ “周王朝鼎定中原,权力 天赐。鼎的轻重不当询 问。”
2020年9月28日
《中国社会思想史》
9
初中历史百家争鸣知识内容总结
![初中历史百家争鸣知识内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2ebbc69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b2.png)
初中历史百家争鸣知识内容总结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初中历史百家争鸣知识内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基本内容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
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据《汉书· 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
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
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较为著名的不过十二家而已。
归纳而言只有12家被发展成学派。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交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
至战国时期,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但至汉武帝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统治阶级思想正统,统治中国思想、文化到汉朝末年。
二.历史环境春秋战国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
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在科技上,天文学,医学等科技取得较大进步。
在文化上,私学兴起,形成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
这是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
诸子百家的学说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这个时期,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针对社会的急剧变化,各学派热烈争辩,著书立说,阐述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
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
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诘难,于是出现了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家争鸣"的出现,正是上述社会与阶级关系在我国古代思想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简述中国文化轴心时代范文
![简述中国文化轴心时代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fb7d23450242a8956aece409.png)
中国文化,是华夏文明为基础,充分整合全国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简述中国文化轴心时代,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简述中国文化轴心时代百家争鸣——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时间:公元前770年至前221年;人物:孔子墨子老子韩非子孙武等。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封建领主制正在向封建地主制过渡,新旧阶级之间以及各个阶级阶层之间,斗争激烈且复杂。
在这个的期,诞生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思想和学术派别,这些派别的代表人物提出了自已对历史社会、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不同看法和主张,出现了思想文化领域内“百家争鸣”的局面。
东汉著名历史学家班固写的《汉书,艺文志》提到了战国主要的思想学派,称为“十家”,即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
西汉著名学者刘歆汇集的《七略·诸子略》,将《汉志》中提到的“十家”改为了“九流”,去除了小说家这一学派。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学派之一,创始人是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
儒家以孔子为师,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法,崇尚“仁义”和“礼乐”,主张“德治”和“仁政”,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
孔子的理论核心是“仁”,即“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仁”的制度或行为准则是“礼”。
在教学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特别重视个人修养,强调关爱他人,并用社会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
孔子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著《春秋》。
关于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记载于语录体文集《论语》和《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之后,儒家的继承人是孟子和荀子。
孟子(前372年一前289年),名轲,字子舆,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孟子主张“仁政”,恢复井田制,反对战争和暴君污吏,进一步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第四章 第三节 春秋战国:“轴心时代”
![第四章 第三节 春秋战国:“轴心时代”](https://img.taocdn.com/s3/m/598f7d094a7302768e993979.png)
墨家也被认为是阴阳家学派,运 用阴阳消长模式来论证社会人世 的发展变化,主张从时间、空间 的发展中去把握人生、人世和社 会发展变化的规律。
⑤兵家学派,系统地论述在战争中如何对地形、地物的运用,如何调配兵 力、运用谋略,如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等一系列战略战术问题。 那时的诸子学派,既有各自的特征,还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具有鲜明 的文化目的性,这就是“救时之弊”。对此,胡适先生已有明论:“吾以 为诸子至老聃、孔丘并于韩非,结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救之,故其学皆应 时而生。”(《诸子不出于王官论》 使大批新兴的地主、商人乃至平民 的子弟,也都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在教学内容方面,各家私学自有 侧重,但总起来看,包含了思想 修养、政治学说、文化知识、劳 动技能等多方面的内容,较之殷 商、西周时期的官学,要丰富实 用得多。
(二)百家争鸣
1、百家的兴起及其学派特征
所谓“百家”,只是对诸子蜂起、学派林立的文化现象的一种概括。在众多学派 中,比较重要的有儒、墨、道、法、阴阳等数家。西汉司马谈在把它们概括为六 家: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并对各家作了简要的介绍和评论。文载 《史记· 太史公自序》,后人将其称为《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那时的诸子学派,由于社会地位、思考方 式和学术承传上的差异,各自的学说亦各 具特色: ① 儒家学派:在儒学创始人孔子的思想 中,“仁”与“礼”是两个最基本的范畴。 儒家学派,以“仁”为核心,以“中庸” 为思辨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实事功, 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在政治主张上, 主张行“仁政”;既主张捍卫“三代”礼 制(尤其是周礼),又主张对这些“礼” 加以适当变通,可谓守旧而又维新,复古 而又开明。儒家学派这样“一手伸向过去, 一手指向未来”的学术立场,在正在消逝
儒家学派这样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的学术立场在正在消逝的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宗法社会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儒学能在历朝新的统治秩序稳固后屡屡被捧上独尊地位的重要原道家学派在本体论上主张道是万物之宗尊重天道崇尚自然道家的自然尽管也是客观的自然发展变化的规律但也不完全是儒家强调的天命或天理而是一种超功利的境界带有玄思的品格和自适的情趣
第三讲中国传统文化的轴心时代
![第三讲中国传统文化的轴心时代](https://img.taocdn.com/s3/m/ccddc20390c69ec3d5bb7563.png)
• 敬天保民思想的意义:
• 第一,周初的统治者对统治权威的来源和 依据问题已有充分的认识。(民意、民心) • 第二,从敬天保民的核心理念出发,周人 合乎逻辑地引发出一系列政治统治的思想 和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无逸”和 “民彝”。 • 第三,敬天保民的落脚点是保民和德政。
• 周礼的形式为“仪”,即各种礼节和仪式。 依照周礼各级贵族祭祀、用兵、朝聘、婚 丧都要遵循合乎其等级身份的礼节仪式, (分吉、凶、军、宾、嘉五礼)。
• 周初统治者的新认识:认为“上天”只把 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 一旦统治者“失德”,也就会失去上天的 庇护,新的有德者即可以应运而生,取而 代之。因此,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 “以德配天”。
• “敬天保民”的思想内容:
• 首先,敬天。天子是皇天选派来人间代天 行职的,因此他必须恭敬地对待上天,并 对上天负责。 • 其次,保民。即以关爱之情怀治理百姓。 这方面有功绩,即是有德,就会得到上天 的庇佑。 • 第三,天命是可以改变的,而改变的依据 便是“德”。“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 民视”,“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 后母戊鼎(原名“司 母戊鼎”)是商后期 (约公元前十四世纪 至公元前十一世纪) 铸品,原器1939年 3 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 家庄武官村。此鼎形 制雄伟,832.84千克。 高133厘米、口长110 厘米、口宽79厘米, 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 大最重的青铜器。
2、周人敬天保民
• 西周以百里小邦打败了赫赫大国,这在西 周贵族的思想中激起了强烈的反响,使他 们震惊与反思。《尚书· 召诰》云:“我不 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西 周统治者在吸取夏、商两朝特别是商纣的 兴亡教训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明德慎 刑”、“敬天保民”的理论。周人认为夏 商的灭亡是由于“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 命”,强调“天命”的归属转移是以帝王 能否“保民”为依据的。
第3讲 轴心时代:百家争鸣社会思想的概述
![第3讲 轴心时代:百家争鸣社会思想的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83d5913933d4b14e8424684d.png)
▪ 士的两种类型: ▪ 本属王官者;“社稷无常俸,君臣无常位” ▪ 本属贵族者;“三后之姓,于今为庶”
▪ “游士”的出现:内藤湖南《中国上古史》中的说法; ▪ “游”的范围:列国;一国之内; ▪ “游”的途径: ▪ 或进入诸侯大夫的机构;或独立于社会;
2012年秋
精选可编辑ppt
16
与“士”相伴的制度
和自罪潜意识。 ▪ “臣罪当诛,天王圣明”。独立判断能力、批判精神。
2012年秋
精选可编辑ppt
23
下一讲的任务
▪ 请认真阅读教材第二章《孔子“仁”与“礼”并重的儒家社会 思想》。
▪ 问题: ▪ 什么是孔子的“仁”?你如何从社会学视角来看待“仁”?
▪ 在日常使用的语汇中,带有“仁”字的成语有哪些?你喜 欢哪一个,为什么?
▪ 其三,稷下学宫 ▪ 齐国都城临淄西边的稷门外的稷下,设立学宫,招徕各派
学者前来著书立说,被称为“稷下先生”。
2012年秋
精选可编辑ppt
17
稷下学宫:一个公共论坛?
2012年秋
精选可编辑ppt
18
各家之起源
▪ 儒家与道家是中国思想的主流;政治现实中是表儒里法。
▪ 司马谈:“论六家要指”: ▪ 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政治家;道德家:
2012年秋
精选可编辑ppt
10
变乱的社会对思想的需要
▪ 1、秩序的变化使得过去天经地义、不言而喻的观念不再 拥有不证自明的权威性;
▪ 2、王室的衰微使得过去独占的文化、思想和知识流入诸 侯的领地,诸侯国的长期稳定和富庶则逐渐生养了一批新 的文化人;
▪ 3、“知识—思想”体系在不同职业的文化人中,有不同的 侧重面;王官失守后,思想也在分化。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概述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e14ea869f242336c1eb95e84.png)
儒家
“复礼”与“归仁” 代表人物:孔子 孟子 荀子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儒家
孔子
“仁”
“仁者爱人”
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手段的伦理哲学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颜渊》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儒家
孔子
“礼”
“不知礼,无以立。”
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手段的伦理哲学
《老子》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道家
庄子
庄子哲学的核心:生命与自由
物我齐一——”超世、順世”、 回归自然、本真 相对主义(不可知论) 庄生梦蝶
“儒道互补”:老庄“出世”哲 学与儒家“入世”哲学共同构建了 中国式的人生态度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其他诸子学说
其他诸子
阴阳家 兵 家 纵横 家
阴阳五行说、五德始终说——历史循环论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历史意义
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
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得到充分展开和升华
为秦汉之际文化一统整合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华民族的文化走向大致确定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结语
结语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激化,兼并战争连年不断,整个 社会礼崩乐坏。就在这个时期,一批新的社会力量为“救时 之弊”应运而生,他们来自于社会的各个方面。由于出身不 同、立场不同,他们著书立说,各成一家之言,形成了儒家 、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有名的百家 争鸣的局面,后世称为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这些思想家的思 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和中华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这一时期是我们民族思想发展的黄金时代。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历史条件
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
1、社会条件:救时之弊 “吾意以为诸子自老聃、孔丘并于韩非,皆忧世之乱而思 有以拯救之,故其学皆应时而生。” ——胡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其三,稷下学宫 ▪ 齐国都城临淄西边的稷门外的稷下,设立学宫,招徕各派
学者前来著书立说,被称为“稷下先生”。
2012年秋
《中国社会思想史》
17
稷下学宫:一个公共论坛?
2012年秋
《中国社会思想史》
18
各家之起源
▪ 儒家与道家是中国思想的主流;政治现实中是表儒里法。
▪ 司马谈:“论六家要指”: ▪ 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政治家;道德家:
6
基本价值观念的确定
▪ 一个民族的中心文化价值大致上是在此定型的。 ▪ 西方今天以“公平”“理性”“爱”“自由”为普遍价值;
▪ 中国未受西方挑战之前,“仁”“义”“礼”“智”“信”
▪ 即使与其他文明接触后,也在相当的一个时期依然用这些 语言及观念来进行解释:如谭嗣同《仁学》
▪ 中国(社会)思想史的重要问题:中国社会思想的特征是 什么?为何形成了这样的特征?如何造成影响?
第3讲 “轴心时代”:春秋战国百家 争鸣之思想背景
孙藜
2012年秋
《中国社会思想史》
1
本讲作为第一编的理解背景
▪ 春秋战国时代一般的社会背景 ▪ “ 礼崩乐坏”:秩序对思想的需求
▪ 百家争鸣的兴起及产生的源头
▪
“士”的崛起;思想的分化
▪ 中国社会思想的总体特征及问题
2012年秋
《中国社会思想史》
2
2012年秋
《中国社会思想史》
7
2。中国古典思想的背景:周室衰微
▪ 春秋: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东周立国起,到周敬王 四十三年(前477年)为止。共242年。
▪ 平王东迁:从镐京到洛邑
▪ 周室衰微:“天下共主”的虚名 ▪ 平王轼父;周桓王Vs.郑庄公
▪ 问题:周室衰微的后果是什么? ▪ 从思想史的角度,“礼崩乐坏”成为思想家面临的问题。
2012年秋
《中国社会思想史》
22
问题:有组织力量的缺乏
▪ 独立精神的欠缺:以道抗势;但传统政治权威特别是明清 以来的专制政治:势强大;
▪ “道”:无组织、无形式;缺乏西方及伊斯兰教那样可以 通过有组织的教会和政治权威公然抗衡。
▪ 政治权威对“道”有种种利用:“作之君、作之师”:
▪ 多数知识分子逐渐丧失了自信和自尊;还形成了一种自疑 和自罪潜意识。
▪ “臣罪当诛,天王圣明”。独立判断能力、批判精神。
2012年秋
《中国社会思想史》
23
下一讲的任务
▪ 请认真阅读教材第二章《孔子“仁”与“礼”并重的儒家 社会思想》。
▪ 问题: ▪ 什么是孔子的“仁”?你如何从社会学视角来看待“仁”?
▪ 在日常使用的语汇中,带有“仁”字的成语有哪些?你喜 欢哪一个,为什么?
▪ “士”的崛起;“士”的知识和技能;知识的环境(或制 度)
2012年秋
《中国社会思想史》
13
“士”之地位
2012年秋
《中国社会思想史》
14
“士”、儒与六艺
▪ “士”与“儒”的概念区分:
▪ “需”:求雨的巫(章太炎);殷的教士:“以治丧相礼”
▪ 许慎《说文解字》:“儒”的本义是柔,是“术士之称”; “儒”原本指一种拥有某些技能的术士(红白喜事)
(不同于道教)
▪ 思想的社会基础:思想者的阶层、关怀及其知识基础 ▪ 儒:文士;墨:武士;道家:隐者; ▪ 名家:辩士;阴阳家:方士;法家:法术之士
2012年秋
《中国社会思想史》
19
“士”自身的定位:三不朽
▪ 鲁国大夫叔孙豹:与晋国大夫范宣子
▪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 之谓不朽。”
▪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2012年秋
《中国社会思想史》
11
“道术将为天下裂”
▪ “百家往而不返,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
之纯,道术将为天下裂。”
▪
——《庄子 天下》
▪ 问题:
▪ 在宗法制宗法文化基本确立了中国社会的性质之后,重建 社会、思想秩序的方向是否发生变化?
▪ 首先的一个问题便是:重建思想社会秩序的任务,落在谁 的手上。
▪ “游士”如何生存,这是一个现实问题,值得注意的是, 春秋战国时期三种与“士”(早期知识分子)相关的制度
▪ 其一,私学的兴起; ▪ 聚徒讲学一时风尚;早期平民教育;著书立说成为可能
▪ 其二,私家养士:“陵君(魏无忌)、楚国的春申君(黄歇)、秦国的文信 侯(吕不韦)
▪ 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 (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 战祸频仍的实质:社会秩序的混乱(所谓“礼崩乐坏”) ▪ 史书记载: ▪ 四十三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 ▪ 五十二个诸侯国被灭, ▪ 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起, ▪ 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余次。
▪ 中国人将哲学突破后建立起来的理想世界称为“道”; ▪ 非宗教;也不寄身于形而上学; ▪ 超越现实世界,但并非完全脱离人间。
孔子:“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 庄子:“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
2012年秋
《中国社会思想史》
21
“士”与“道”的关系
▪ 春秋战国时代思想家开始确立“安身立命”之本:“道”
2012年秋
《中国社会思想史》
10
变乱的社会对思想的需要
▪ 1、秩序的变化使得过去天经地义、不言而喻的观念不再 拥有不证自明的权威性;
▪ 2、王室的衰微使得过去独占的文化、思想和知识流入诸 侯的领地,诸侯国的长期稳定和富庶则逐渐生养了一批新
的文化人;
▪ 3、“知识—思想”体系在不同职业的文化人中,有不同 的侧重面;王官失守后,思想也在分化。
▪ 《论语》《孟子》: ▪ “士志于道”;“士尚志”,“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
道远”
▪ 以知识为手段,注重对君、民两个方面的道德教化;但是 没有对权力来源的合法性本身进行深入的探究。
▪ 儒家较注重群体秩序;道家偏重个体的自由; ▪ 儒家入世、积极;道家出世消极;
▪ 法家并没有超越性精神世界:服务于“人主”
1。世界文明史的“轴心时代”
▪ “发生在公元前八百至二百年间的这种精神的历程似 乎构成了这样一个轴心,正是那个年代,才形成今天我们 与之共同生活的这个‘人’。我们就把这个时期称作‘轴 心时代’吧。非凡的事件都集中发生在这个时期。中国出 现了孔子和老子,中国哲学中的全部流派都产生于此,接 着是墨子、庄子以及诸子百家。”
5
作为普遍性的一些基本命题
▪ 关于存在的基本问题: ▪ 宇宙是怎样创生和运行的? ▪ 人在宇宙中占据何种地位? ▪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 人间世界(文化社会秩序)怎样成立的? ▪ 这个秩序合理吗? ▪ 更为合理的秩序是什么? ▪ 如何实现这个理想的社会图景? ▪ …… ▪ ……
2012年秋
《中国社会思想史》
▪ 士的两种类型: ▪ 本属王官者;“社稷无常俸,君臣无常位” ▪ 本属贵族者;“三后之姓,于今为庶”
▪ “游士”的出现:内藤湖南《中国上古史》中的说法; ▪ “游”的范围:列国;一国之内; ▪ “游”的途径: ▪ 或进入诸侯大夫的机构;或独立于社会;
2012年秋
《中国社会思想史》
16
与“士”相伴的制度
▪ 你认为我们今天哪些方面还需要孔子的思想?
2012年秋
《中国社会思想史》
24
▪ 寻求宇宙构成得终极原理及其运行为主;西方自然科学的 渊源;
▪ 以色列:先知运动: ▪ 突出了“创造主”的观念;人间秩序来自上帝旨意;
▪ 印度:以现实世界为虚幻,基本方向是离世或出世;
▪ 提示:更深入地比较中西、中印文明,是一个极大的课题这里只是泛 泛提及。要有这样的比较意识。
2012年秋
《中国社会思想史》
▪ 诗书礼乐射数御:知识基础的变化是什么? ▪ 从天道转向人道:思考面对现实生存问题。 ▪ 郑国子产:“天道远,人道弥,非能及也”
▪ 能文能武,战时充当下级军官,平时做卿大夫的家臣。
2012年秋
《中国社会思想史》
15
“士”作为一个阶层的崛起
▪ “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礼失而求诸野”(孔子) ▪ 司马氏:周室掌管史记;流落分散到各诸侯国;
2012年秋
《中国社会思想史》
12
3。何谓“百家争鸣”
▪ 所谓“百家争鸣”,包含两种社会现象:
▪ 一种带有较强的学术性:某个学派独立地阐述自己的学说 思想,与别的学派进行辩论;——士之间;
▪ 另一种带有较强的政治性:士们向各国诸侯游说,兜售自 己的政治主张;——士与国君之间;
▪ 那么,就有一个问题:百家争鸣何以可能?除了我们讲到 的政治对思想的需要之外。这就涉及到如下问题:
▪ 德/功/言:人文历史观
▪ 注重在现世以及整个社会的运行及回报
▪ 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 开太平 ;
▪ 顾炎武《日知录》自序: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 也。
2012年秋
《中国社会思想史》
20
“道”:中国士人的理想人格
▪ 中国士人,特别是那些杰出代表,有着强烈的世俗关怀; 有着对政治伦理浓厚的兴趣。
▪ “中国的思想家对自然科学和玄学都没有多少兴趣,他们 提供讨论的哲学是社会的、政治的和伦理的。从规劝和改 良的语气来看,这种哲学无疑反映了一个屡起冲突、政治
混乱的时期……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 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2012年秋
《中国社会思想史》
4
世界文明的原初走向
▪ 希腊哲学:
2012年秋
《中国社会思想史》
8
一个例子:“问鼎”
▪ 典故出自《左传 宣公三 年》:
▪ 楚庄王洛阳阅军; ▪ 周定王派王孙满慰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