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山大师对《大学》的注释

合集下载

《大学》导读

《大学》导读

一、《大学》解读当代儒学大家熊十力(1885-1968)在《读经示要》卷一讲《大学》中说:“吾少时不解《大学》明德,阅康成(郑玄)注,只训释文句而已,觉其空泛无着落。

阅朱注,以虚灵不昧言,始知反诸自心。

及读阳明咏良知诗,则有大诧异,怀疑万端,苦思累年不得解。

偶阅《列子》忽尔触悟天地万物本吾一体,须向天地万物同体处即万化大源处认识本心。

现前虚灵不昧者只是本心之发用,而未即是本心。

虚灵者动相也。

动则可以违本也。

唯动恒寂,乃是本心通体呈现。

阳明诗指出无声无臭之独体是乾坤万有基,此乃于虚灵而识寂然无扰之真,方是证见本心。

”5此与朱子虚灵不同。

熊氏此说可以作为解读《大学》的一个入口。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以上文字是被朱子称为“经”的内容,该内容主要包括“三纲领”和“八条目”。

所谓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这是全书的总纲维,即整个儒家修养的根本宗旨。

所谓“明明德”,明,彰显;明德,光明的德性。

“明明德”即指彰显光明的德性。

“亲民”,二程释“亲”为“新”,这样,“亲民”就是“新民”,与后文“苟日新,日日新”相衔接。

但事实上,“亲民”,可以看成是孟子“亲亲而仁民”的缩写。

这样看的话,所谓“亲民”即在生活实践中做到像“爱亲”一样去“爱民”。

这样理解也并不违背儒家伦理的基本思想。

“知止”即知止于至善之义。

所谓“至善”,是指绝对的善,纯粹的善。

《大学》全文、注释及译文

《大学》全文、注释及译文

《大学》全文及译文书名:《大学》作者:不详(相传为孔子的弟子,曾参所作)第一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第二章《康诰》曰:“克明德。

”《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第三章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第四章《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僴兮”者,恂栗也。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第五章子曰:“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

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第六章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其物而穷其理也。

盖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于理有未穷,故其知又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于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己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憨山德清《大学纲目决疑》中儒佛会通的三个面向

憨山德清《大学纲目决疑》中儒佛会通的三个面向

作者: 徐衍[1]
作者机构: [1]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出版物刊名: 佛学研究
页码: 148-164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1期
主题词: 憨山德清;儒佛会通;《大学纲目决疑》
摘要:《大学纲目决疑》体现了释德清"儒佛会通"的三个面向:(1)完成以"明德"为中心的本体建构,在形而上层面确立以佛诠儒的哲学依据;(2)以禅宗体认自性的工夫学说对《大学》"格物致知"工夫进行佛学化解释;(3)从"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向"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理想境界转化,实现"圣人"境界的佛学化解释.憨山德清以佛教宗旨、价值导向和思想体系吸收儒家经学思想资源对经学经典《大学》的诠释,虽仍有矛盾与未展开之处,但已彰显了他在佛教的圆融智慧与中国哲学会通精神影响下对众生的生命关怀、对现实的反思.。

《大学》解义(六)

《大学》解义(六)

《⼤学》解义(六)。

故⼼物⾃蔽,⾝物⾃染。

格⼼物者,复性初也;驱⾝物者,觉⼼源也;性⼼⾝者,⼀贯也,三者之不可离,犹植根本之不可分矣!性⼼居内⽈⾃觉焉。

⾝⼼著外⽈觉⼈焉。

故内圣外王之功,岂可缺⼀哉。

注释:“觉⼼源”:明悉本来⼼之根源。

"内圣外王”:是⾃古以来哲⼈追求的⽬标。

“内圣”是指德性智慧圆通贯满,暖暖内含光明的修持境界。

“外王”是指⽤⾃⼰本性的光辉去影响他⼈,⽤⾃⼰的⾃性⼼光去点亮他⼈的⾃性⼼光,同觉和尘,将⼈间化为天堂。

(社会和谐、邻⾥和⽓、家庭和睦、太平之⽓长存)“内圣”的功夫是“明明德”、“⽌于⾄善”的最⾼境界。

⽽“外王”正是“亲民”的应⽤⽆余。

译⽂:如果四种⼼物兴风作浪,我们的⾃性便如乌云遮⽉,由内⼼⽽发显现于⾝体,付之于⾏动。

因此我们应积极的将多⽣累劫的贪、嗔、痴、爱格除尽净,⼒求恢复⾃性本来清净的⾯⽬,并将已付诸于⾏动的酒⾊财⽓,⽑病,脾⽓等不良嗜好驱除⽆形,这正是了悟先天⾃性的⽅法。

⼈的⾃性、⼼念及⾝体,本来是相连贯⽽成⼀体的,其密切的程度,就像⼀颗植物的根、茎、叶之间的关系不可分⼀样。

因为⾃性良知若能⽌于所⽌之处,此灵明觉性的功夫便是“⾃觉”,便达于“内圣”的境界。

进⽽能⾝体⼒⾏,⾃度度⼈,⾃达达⼈,影响众⼈都能够原性复初的功夫便是“觉⼈”,便达于“外王”的境界。

由此可见,内圣与外王的功夫是表⾥合⼀,相辅相成的,岂可忽略⽽缺其⼀呢?⼼得记要:吕祖纯阳在本段道出:“内圣外王的功夫,是要格除掉⼼物的蒙蔽与⾝物的染著。

”前者是“圣⼈”的境界,后者是“贤⼈”实践的历程。

能制事于未发之动机,没有达到圣⼈的修持功夫是不可能的。

⽽贤者能时时刻刻反省、观照⾃⼰遏过⽌孽,勇于改过⾃新。

因此,由凡夫到达圣⼈之境,⽆⾮是先遏制⼼物的蒙蔽,继⽽格除⾝物的染著,恢复⾃性之本来⾯⽬,使性、⼼、⾝达于⼀贯。

植物最重要的是根,⼈最重要的是性。

植物若固了根,必枝繁叶茂。

⼈若复了性,⾝⼼必畅,必达于⾄善之境。

从憨山和王阳明的《大学》解看晚明儒佛交融的内在深度

从憨山和王阳明的《大学》解看晚明儒佛交融的内在深度

从憨山和王阳明的《大学》解看晚明儒佛交融的内在深度夏清瑕
【期刊名称】《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1(28)6
【摘要】王阳明借用佛教心性理论阐释《大学》,憨山也从佛教角度分疏《大学》,两人解读《大学》的思维理路大致相同 :畅明本体的内在精神超越。

王阳明是儒家向禅的靠近 ,虽充满禅意却不失儒家情怀。

憨山是佛家向儒家的靠近 ,虽隐含救世情怀但终归于佛家。

儒佛两家相互交融却不失各自的主体性 ,这成为晚明儒佛合流的重要特征之一。

【总页数】5页(P10-14)
【关键词】《大学》解;王阳明;憨山;明朝晚期;儒家;佛家
【作者】夏清瑕
【作者单位】南京经济学院法律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48.2;B948
【相关文献】
1.从憨山德清的交往看晚明丛林与士林的思想互动 [J], 王红蕾
2.从冯从吾"儒佛之辨"看晚明关学之佛学观 [J], 王美凤
3.莊佛之緣:論晚明學人的“以佛解莊” [J], 周黄琴
4.晚明佛学与儒典解经---以智旭的《四书蕅益解》为中心 [J], 龚隽
5.憨山德清《大学纲目决疑》中“儒佛会通”的三个面向 [J], 徐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学》注释-第一篇

《大学》注释-第一篇

《大学》注释-第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这里的大学不是我们经常说的985或者211,更不是本科或者专科,而是指成人之间的学问,我们口头上经常说的大学只是人在从纯学校环境迈向社会的一个过渡时间段,目前为止的本科率是4%。

道:这里不是道理的意思,而是说一种本质或者规律。

明明德:发扬弘扬正大光明的德性,至于这个德是老子说的的大德还是小德,可以因人而异。

在亲民:意思不是和周围的人亲近打好关系,而是说使人弃旧图新,弃恶从善。

在止于至善:在最完善的境界停止,如果不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就永远不要停止。

《道德经》所说的至善,就是像水一样。

柔和而坚强,无形而有形。

这一点李小龙也有一句名言,原文是英文:If you put it into the cup, it becomes the cup; If you put it into the bottle, it becomes the bottle; If you put it into the teapot, it becomes the teapot; Now, water can flow or it can crash and it could be any shape, so be water my friednd. 虽然和老子所处的时代差了几千年,但却是一样的道理,用现代话来说就是英雄所见略同。

知止而后有定:知道最终的目标了之后心中就会安定,坚定不移;定而后能静:坚定不移之后就能够静下心来;静而后能安:静下心来之后就能够感受到安全;安而后能虑:感到安全之后就能考虑得失;虑而后能得:考虑了各项得失之后就能够真正的有所收获;物有本末,事有始终:事情有它自身的初始状态和结束状态;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知道整个过程的先后顺序,那么按照这个顺序去做,这就是所谓的捷径,其他一切都是在多多少少的浪费时间。

《大学》原文、注释、译文(十)

《大学》原文、注释、译文(十)

《大学》原文、注释、译文(十)【原文】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悌(1)者,所以事长也;慈(2)者,所以使众也。

《康诰》曰:“如保赤子。

”(3)心诚求之,虽不中(4),不远矣。

未有学养于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

其机(5)如此。

此谓一言偾(6)事,一人定国。

尧舜(7)帅(8)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9)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

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

是故君子有诸(10)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所藏乎身不恕(11),而能喻(12)诸人者,未之有也。

故治国在齐其家。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13)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宜兄宜弟”(14)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15)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

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注释】(1)悌(ti):指弟弟应该绝对服从哥哥。

(2)慈:指父母爱子女。

(3)如保赤子:《尚书·周书·康诰》原文作“若保赤子。

”这是周成王告诫康叔的话,意思是保护平民百姓如母亲养护婴孩一样。

赤子,婴孩。

(4)中(zhong),达到目标。

(5)机:本指弩箭上的发动机关,引申指关键。

(6)偾(fen):败,坏。

(7)尧舜: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两位领袖,即尧帝和舜帝,历来被认为是圣君的代表。

(8)帅:同“率”,率领,统帅。

(9)桀(jie):夏代最后一位君主。

纣:即殷纣王,商代最后一位君主。

二人历来被认为是暴君的代表。

(10)诸:”之于”的合音。

(11)恕:即恕道。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意思是说,自己不想做的,也不要让别人去做,这种推己及人,将心比己的品德就是儒学所倡导的恕道。

(12)喻:使别人明白。

(13)”桃之夭夭……”:引自《诗经·周南;桃夭》。

《大学》原文及注解

《大学》原文及注解

从孔子的时代到今天,两千多年来,关于儒学的文献真是汗牛充栋,关于儒学的见解更是说不尽,道不完。

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人生体验后,关于儒学的认识也会大不相同。

久而久之,它成为了人们约束思想和行为的准则,对于中国人人格心理的铸造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刻的影响.儒家传统文化延续至今至少已有两千五百年历史,其间虽也屡遭批判,但儒学的主导地位并未从根本上动摇过。

时至今日,当我们以一种全新的感觉来重新读儒说儒时,依然可以发现不少适应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东西。

下面,就本栏目的有关情况略作说明。

应该说,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稍有了解的人,都不会不知道《四书》。

它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著作的总称。

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

不过,在朱熹之前的程颢、程颐兄弟已大力提倡这几部书了。

他们认为,《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经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于书,以授孟子"的。

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最重要的文献.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

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

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

值得注意的是,朱熹所编定的《四书》次序本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后人因为《大学》、《中庸》的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现在通行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顺序。

大学(证释全文)

大学(证释全文)

大學一、全書綱領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親,在新民,在止於至善。

1、述明明德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帄。

康誥曰:「克明德。

」太甲曰:「顧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2、述親親新民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自天子以至於庹人,壹是皆以親親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誥曰:「作新民。

」詵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是故,君子畏天愛民。

3、述止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而慮,慮而後能得。

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詵雲:「邦畿千里,維民所止。

」詵雲:「緡蠻黃鳥,止於丘隅。

」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詵雲:「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

」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4、總結綱領詵雲:「瞻彼淇澳,緑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

」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

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詵雲:「嗚呼!前王不忘。

」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二、述格物致知所謂致知在格物者:人之其所親愛而僻焉,之其所賤惡而僻焉,之其所畏敬而僻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傲惰而僻焉。

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

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物不得盡其情也。

此謂物格,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三、述誠意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

《大学》原文、注释、译文(六)

《大学》原文、注释、译文(六)

《大学》原文、注释、译文(六)【原文】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5),故其知有不尽也。

是以《大学》始教,必始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4),以求至乎其极。

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注释】(1)这一章的原文只有“此谓知本。

此谓知之至也”两句。

朱熹认为,”此谓知本”一句是上一章的衍文,”此谓知之至也”一句前面又缺了一段文字。

所以,朱熹根据上下文关系补充了一段文字,这里所选的,就是朱熹补充的文字。

(2)即,接近,接触。

穷:穷究,彻底研究。

(3)未穷,未穷尽,未彻底。

(4)益,更加。

【译文】说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是指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

人的心灵都具有认识能力,而天下万事万物都总有一定的原理,只不过因为这些原理还没有被彻底认识,所以使知识显得很有局限。

因此,《大学》一开始就教学习者接触天下万事万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进一步探究,以彻底认识万事万物的原理。

经过长期用功,总有一天会豁然贯通,到那时,万事万物的里外巨细都被认识得清清楚楚,而自己内心的一切认识能力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再也没有蔽塞。

这就叫万事万物被认识、研究了,这就叫知识达到顶点了。

【读解】格物致知——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而获得知识,而不是从书本到书本地获得知识。

这种认识论很具有实践的色彩,打破了一般对儒学死啃书本的误解。

“格物致知”在宋以后成了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到清朝未年,“格致”(即“格物致知”的省称)又成了对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部门的统称。

这说明“格物致知”的深刻影响。

事实上,时至今日,当我们说到知识的获取时,仍离不开“格物致知”这一条途径。

因为,它不是说的“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而是说的“‘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毛泽东《实践论》语)简言之,“格物致知”把我们引向万事万物,引向实践,引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

【精品】经典诵读六年级读本内容《大学》原文及译注10

【精品】经典诵读六年级读本内容《大学》原文及译注10

经典诵读六年级读本内容《大学》原文及译注【原文】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

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12)。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注释】(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古人八岁人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人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所以,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

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

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5)得:收获。

(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9)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10)庶人:指平民百姓。

(11)壹是:都是。

本:根本。

《大学》原文注解

《大学》原文注解

从孔子的时代到今天,两千多年来,关于儒学的文献真是汗牛充栋,关于儒学的见解更是说不尽,道不完。

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人生体验后,关于儒学的认识也会大不相同。

久而久之,它成为了人们约束思想和行为的准则,对于中国人人格心理的铸造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刻的影响。

儒家传统文化延续至今至少已有两千五百年历史,其间虽也屡遭批判,但儒学的主导地位并未从根本上动摇过。

时至今日,当我们以一种全新的感觉来重新读儒说儒时,依然可以发现不少适应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东西。

下面,就本栏目的有关情况略作说明。

应该说,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稍有了解的人,都不会不知道《四书》。

它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著作的总称。

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

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

不过,在朱熹之前的程颢、程颐兄弟已大力提倡这几部书了。

他们认为,《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经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于书,以授孟子”的。

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最重要的文献。

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

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

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

值得注意的是,朱熹所编定的《四书》次序本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

后人因为《大学》、《中庸》的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现在通行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顺序。

憨山大师对《大学》的注释

憨山大师对《大学》的注释

憨山大师对《大学》地注释大学纲目决疑题辞余十九弃笔研.三十入山绝文字.五十被谴.蒙恩放岭外.于今十四年矣.往来持钵五羊.诸子谬推为知言.时时过从问道.余卒无以应.若虚来实往.愧矣愧矣.间有以禅视者.余则若哑人吃黄檗耳.己酉秋日.偶乞食来.诸子具香斋于法社.余得捧腹.是诸子果我也.食讫.请益.余但吐粥饭气耳.含羞而别.舟还曹溪.思诸子饱我.非一日矣.竟莫酬尝.有以颜子问仁章请者.余咿呜而已.即有言不能遍.遍亦不能尽.而求悦可众心者.谈不易也.以诸子之食难消.腹犹果然.舟中睡足.闻侍者读大学.聒我疑焉.因取经一章.按纲目.设问答以自决.且引颜子问仁章.以参会之.如鼓刀然.两半饷而卒业.读之不成句.非文也.谛思自幼读孔子书.求直指心法.独授颜子以真传地诀.余则引而不发.向不知圣人心印.尽揭露于二百五言之间.微矣微矣.岂无目耶.嗟嗟.余年六十四矣.而今乃知.可谓晚矣.恐其死也.终于泯泯.故急以告诸子.诸子年或过余半.未半者.幸而闻此.可谓蚤矣.如良马见鞭影.一息千里.有若鹅王择乳.岂不以此为粥饭气耶.是特有感于一饭而发.愿诸子持此以饷天下之饿者.非敢言博施也.己酉中秋前二日.方外德清书于须阳峡之舟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者.谓此乃没量大人之学也.道字.犹方法也.以天下人见地小.都是小人.不得称为大人者.以所学地都是小方法.即如诸子百家.奇谋异数.不过一曲之见.纵学得成.只成得个小人.若肯反求自己本有心性.一旦悟了.当下便是大人.以所学者大.故曰大学.大学方法不多些子.不用多知多见.只是三件事便了.第一要悟得自己心体.故曰在明明德.其次要使天下人.个个都悟得与我一般.大家都不是旧时知见.斩新作一番事业.无人无我.共享太平.故曰在亲民.其次为己为民.不可草草半途而止.大家都要做到彻底处.方才罢手.故曰在止于至善.果能学得者三件事.便是大人.两个明字.要理会得有分晓.且第二个明字.乃光明之明.是指自己心体.第一个明字.有两意.若就明德上说自己工夫.便是悟明之明.谓明德是我本有之性.但一向述而不知.恰是一个迷人.只说自家没了头.驰求不得.一日忽然省了.当下知得本头自在.原不曾失.人人自性本来光明广大自在.不少丝毫.但自己迷了.都向外面他家屋里讨分晓.件件去学他说话.将谓学得地有用.若一旦悟了自己本性光光明明.一些不欠缺.此便是悟明了自己本有之明德.故曰明明德.悟得明德.立地便是圣人.此就工夫为己分上说.若就亲民分上说.第一个明字.乃是昭明之明.乃晓谕之意.又是揭示之义.如揭日月于中天.即是大明之明.二意都要透彻问.如何是至善.答.自古以来.人人知见.只晓得在善恶两条路上走.只管教人改恶迁善.此是旧来知见.有何奇特.殊不知善恶两头.乃是外来地对待之法.与我自性本体.了不干涉.所以世人作恶地可改为善.则善人可变而为恶.足见善不足恃也.以善不到至处.虽善不善.故学人站立不住.以不是到家去处.非可止之地.以此看来.皆是旧日知见习气耳.今言至善.乃是悟明自性本来无善无恶之真体.只是一段光明.无内无外.无古无今.无人无我.无是无非.所谓独立而不改.此中一点著不得.荡无纤尘.若以善破恶.恶去善存.此犹隔一层.即此一善字.原是客尘.不是本主.故不是至极可止之地.只须善恶两忘.物我迹绝.无依倚.无明昧.无去来.不动不摇.方为到家时节.到此.在己不见有可明之德在民不见有可新之民.浑然一体.乃是大人境界.无善可名.乃名至善.知此始谓知止.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一节定字.乃指自性本体.寂然不动.湛然常定.不待习而后定者.但学人不达本体本来常定.乃去修习强要去定.只管将生平所习知见.在善恶两头.生灭心上求定.如猢孙入布袋.水上按葫芦.似此求定.穷年也不得定.何以故.病在用生灭心.存善恶见.不达本体.专与妄想打交滚.所谓认贼为子.大不知止耳.苟能了达本体.当下寂然.此是自性定.不是强求得地定.只如六祖大师.开示学人用心云.不思善.不思恶.如何是上座本来面目.学人当下一刀两段.立地便见自性.狂心顿歇.此后再不别求.始悟自家一向原不曾动.此便是知止而后有定地样子.又云.汝但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见心体.此便是知止地样子.所以学人贵要知止.知止自然定静字与定字不同.定是自性定体.此静乃是对外面扰扰不静说.与定体远甚.何也.以学人一向妄想纷飞.心中不得暂息.只管在知见上强勉遏捺.将心主静.不知求静愈切.而乱想益炽.必不能静.何以故.盖为将心觅心.转觅转远.如何得一念休息耶.以从外求入.如人叫门不开.翻与守门人作闹.闹到卒底.若真主人不见面.毕竟打闹不得休息.若得主人从中洞开重门.则守门者亦疾走无影.而求入者真见主人.则求见之心.亦歇灭无有矣.此谓狂心歇处为静耳.若不真见本体.到底决不能静.故曰定而后能静安字.乃是安稳平贴之义.又如安命之安.谓自足而不求余也.因一向求静不得.杂念纷纷.驰求不息.此心再无一念之安.而今既悟本体.驰求心歇.自性具足.无欠无余.安安贴贴.快活自在.此等安闲快活.乃是狂心歇处而得.故曰静而后能安虑字不是妄想思虑之虑.亦不是忧虑之虑.乃是不虑之虑.故曰.易无思也.无虑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又曰百虑而一致.又曰.不虑而遍.正是者个虑字.谓未悟时.专在妄想思虑上求.即一件事.千思万虑.到底没用.也虑不到.多思多虑.于心转见不安.今既悟明此心安然自在.举心动念.圆满洞达.天下事物了然目前.此等境界不是聪明知见算计得地.乃是自心本体光明照耀.自然具足地.故曰安而后能虑得字.不是得失之得.乃是不渗漏之义.圣人泛应曲当.群情毕照.一毫不谬.彻见底原.一一中节.故谓之得.非是有所得也.初未明明德时.专用妄想思虑.计较筹度.纵是也不得.何以故.非真实故.今以自性光明.齐观并照.群情异态.通归一理.故能曲成而不遗.此非有所得.盖以不虑之虑.无得之得.故曰虑而后能得.言非偶尔合节.特由虑而合故.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一节此释上本末先后之序.以验明明德亲民之实效也.就成己工夫上说.则以明明德为本.新民为末.盖从根本说到枝末上去.今就成物上说.故从枝末倒说到根本处来.以前从一心知止上.做到虑而能得.到此则天下事物.皆归我方寸矣.今欲要以我既悟之明德.以揭示天下之人.愿使人人共悟.盖欲字即是愿力.谓我今既悟此明德之性.此性乃天下人均赋共禀者.岂忍自知而弃人哉.故我愿揭示与天下之人.使其同悟同证.但恐负此愿者.近于迂阔.难取速效.且天下至广.岂可一蹴而遍.故姑且先从一国做将去.所谓知远之近.若一国见效.则天下易化矣.昔尧都平阳.舜宅百揆.汤七十里.文王百里.皆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之君也.孰不从愿力来.余故曰.欲愿力也身为天下国家之本.经文向后.总归结在修身上.可见修身是要紧地事.而此一件事.最难理会.岂是将者血肉之躯.束敛得谨慎端庄.如童子见先生时.即此就可治国乎.岂是身上件件做得模样好看.如戏场上子弟相似.即此可以平天下乎.故修身全在心上工夫说.只如颜子问仁.孔子告以克己复礼为仁.此正是真正修身地样子.随告之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此便是真正治国平天下地实事.若不信此段克己是修身实事.如何颜子请问其目.孔子便告之以四勿乎.且四勿.皆修身之事也.克己乃心地为仁之工夫也.克己为仁.即明明德也.天下归仁.即新民也.为仁由己.此己乃真己.即至善之地.故颜子隳聪明.黜肢体.心斋坐忘.皆由己之实效.至善之地也.夫人之一身作障碍者.见闻知觉而已.所谓视听言动.皆古今天下.人人旧有之知见.为仁须是把旧日地知见一切尽要刬去.重新别做一番生涯始得.不是夹带著旧日宿习之见.可得而入.以旧日地见闻知觉.都是非礼.杂乱颠倒.一毫用不著.故剜心摘胆.拈出个勿字.勿是禁令驱逐之词.谓只将旧日地视听言动.尽行屏绝.全不许再犯.再犯即为贼矣.此最严禁之令也.颜子一闻.当下便领会.遂将聪明隳了.将肢体黜了.一切屏去.单单坐.坐而忘.忘到无可忘处.翻身跳将起来.一切见闻知觉.全不似旧时地人.乃是从新自己别修造出一个人身来一般.如此岂不是新人耶.自己既新.就推此新以化民.而民无不感化而新之者.此所谓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正修身之效也.不如此.何以修身为治国平天下之本耶心乃本体.为主.意乃妄想思虑.属客.此心意之辨也.今要心正.须先将意根下一切思虑妄想.一齐斩断.如斩乱丝.一念不生.则心体纯一无妄.故谓之贼.盖心邪由意不诚.今意地无妄.则心自正矣.故曰.欲正其心.先诚其意知与意.又真妄之辨也.意乃妄想.知属真知.真知即本体之明德.一向被妄想障蔽.不得透露.故真知暗昧受屈.而妄想专权.譬如权奸挟天子以令诸侯.如今要斩奸邪.必请上方之剑.非真命不足以破僭窃.故曰.欲诚其意.先致其知.知乃真主.一向昏迷不觉.今言致者.犹达也.譬如忠臣志欲除奸.不敢自用.必先致奸邪之状.达于其主.使其醒悟.故谓之致.若真主一悟.则奸邪自不容其作祟矣.故曰.欲诚其意.先致其知物即外物.一向与我作对者.乃见闻知觉视听言动所取之境.知即真知.乃自体本明之智光.此一知字.是迷悟之原.以迷则内变真知为妄想.故意不诚.不诚故不明.外取真境为可欲.故物不化.不化故为碍.是则此一知字.为内外心境.真妄迷悟之根宗.古人云.知之一字.众妙之门.众祸之门是也.今拨乱反正.必内仗真知之力.以破妄想.外用真知之照.以融妄境.格即禹格三苗之格.谓我以至诚感通.彼即化而归我.所谓至诚贯金石.感豚鱼.格也.且知有真妄不同.故用亦异.而格亦有二.以妄知用妄想.故物与我相捍格.此格为斗格之格.如云与接为构.日与心斗是也.以真知用至诚.故物与我相感通.此格乃感格之格.如云格其非心是也.且如驴鸣蛙噪窗前草.皆声色之境.与我作对为捍格.而宋儒有闻驴鸣蛙噪.见窗前草而悟者.声色一也.向之与我捍格者.今则化为我心之妙境矣.物化为知.与我为一.其为感格之格.复何疑问.真知无物可对.如何感格于物.答.真知其实内外洞然.无物可对.而感物之理.最难措口.易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寂然不动.知体也.天下之故.外物也.感而遂通.格物也.感通云者.不是真知钻到物里去.以真知荡然.无物当前故也.真妄心境.不容两立.外物如黑暗.真知如白日.若白日一升.群暗顿灭.殆约消化处说感通耳.以暗感明.则明成暗.今以明感暗.则暗自谢而明独立.故虽感而本不相到.而重在明也.物体本虚.以妄取著.故作障碍.今以真知独照.则解处洞然.无物可当情矣.以寂然不动之真知.达本来无物之幻物.斯则知不待感而自照.物不待通而自融.两不相解.微矣微矣.故学人独贵在真知.真知一立.则明德自明.元无一毫造作.大学工夫.所以言明.言知.而修齐治平.皆是物也.问.始纲领.说明德.亲民.止至善.分明是三件事.今条目上.只说明明德于天下.终归到致知格物上.若一件事.是何意.答.圣人此意最妙.千古无人会得.此中八件事.单单只重在一个知字.此知字即明德.乃本体也.前云.第一个明字.有二意.吾向所解致知格物.乃用前悟明一意.工夫已在知止中.止字即寂然不动之知体.知止知字.即第一个明字乃工夫.此一段已知致至极处.知体既极.则诚意正心修身之能事毕矣.如此则明德与新民.分明两事.今欲明明德于天下.乃用第二揭示昭明之意.则致知格物.亦可就新民上说.且知止而后有定.是已立.谓知所止.则自己脚跟已立定矣.虑而后能得.是已达.谓已于一切事物.通达而不遗.目前无一毫障碍.则法法皆真.岂非已达耶.其所以立.所以达.皆仗真知之力也.故今做新民地工夫.就将我已悟之真知.致达于万物之中.万物既蒙我真知一照.则如红炉点雪.烈日消霜.不期化而自化矣.故云.致知在格物.物自化.故谓之格.彼物既格.则我之明德.自然照明于天下.民不期新而自新矣.所谓立人达人也.如此则明德新民.只是一事.三纲领者.一而三.三而一也.故此八事.只了明明德于天下一句.且从家国而后及天下者.知远之近也.明甚问.如何格物.就能平得天下.答.且道所格之物是何物.即天地万物.尽在里许.岂除了天地万物外.别寻个物来格耶.若格物平不得天下.如何孔子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且道天下又是何物.归仁毕竟归向何处去.参参问.致知格物.与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如何消会.答.克己即致知.复礼即格物.天下归仁即物格问.学人不会.答.己是物.克是致知.复礼则己化.化己岂非格物耶.天下归仁.何等太平气象.是谓物格问.正心致知.何辨.答.正心乃四勿.先将视听言动.绝其非礼.但可修身正己.不能化物.若致知专在格物.则达人.其功最大.所以大学.重在致知问.格物物格先后之旨.答.前八事著先字.总归重在末后致知上此是说工夫.今从物格说至平天下.著后字.亦是提起知字.要显向后七事.都是知字地效验耳.学人要在此知字上著眼.前云.致知格物者.是感物以达其知.此格字.乃感格之格.今言物格而后知至者.是藉物以验知体.意谓彼物.但有一毫不消化处.便是知不到至极处.必欲物消化尽了.才极得此真知.如此则物格之格.乃来格之格.所谓神之格思地格字.正是天下归仁之意.物都来格.方是知之效验.所以格物.物格.学人须要讨分晓.若物都来格了.则一路格去.直到天下平方才罢手.圣人意旨了然明白.只是要真实工夫做出.乃见下落问.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既云只一知字.如何归到修身上.答.不从修身上做起.不道向虚空里做.所以圣人分明示汝.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以己即己身.乃是我最亲之一物.比外物不同.克己乃是我致知先致在己身一物上.若将自己此物格了.然后格天地万物.何难之有.故通以修身为本问.格有三义.谓捍格.感格.来格.答.三义通由一人而发也.请以喻明.昔杞梁之妻善哭.夫死哭之.初哭则里人恶其声.厌其人.故闻其哭则掩耳.见其人则闭目.以其哭.异乎人之哭也.其妻亦不以里人厌恶而不哭.哭之既久.里人不觉而哀痛之.亦哭.哭则忘其厌恶也.厌恶忘.则心转而怜之矣.其妻亦不以其人怜己而不哭.终哭之不休.久则通里人人皆善哭矣.人人皆善哭.则忘其哀痛.而不见若人之为哭者.人人善哭.哭久则通里以成俗.俗成则人人皆谓自能哭矣.人人自能哭.则视杞梁之妻.犹夫人也.不异己而与之周旋密迩.则无不忘也.且杞梁之妻之哭.非哭其夫也.哭其天也.天乃终身所依赖者.失则不容不哭也.恸则终天之恨也.以知天不容己.故哭亦不已.奚以人厌恶而可已耶.藉使通里之人.日日而询之.哭更哀也.殆非有意欲人怜己也.岂询而能止之.即自刃在前.鼎镬在后.威而止之不能也.何耶.以此天外无可哭者矣.初哭而人恶之者.以哭之痛.特异于人也.捍格也.哭久而人人皆痛者.以哭之痛.切于人心.故人人皆自痛.非痛杞也.感格也.盖久而通里善哭以成俗.则不知哭痛自杞出.抑视梁妻直类己焉耳.斯则来格也.此言虽小.可以喻大.此憨山大师所著大学纲领决疑也.大师居曹溪.章逢之士.多负笔问道.大师现举子身而为说法.今年过吴门举似谦益曰.老人游戏笔墨.犹有童心.要非衲衣下事也.子其谓何.益闻张子韶少学于龟山.窥见未发之中.及造径山.以格物物格宗旨.言下扣击.顿领微旨.晚宋称气节者.皆首子韶.繇今观之.子韶抗辨经筵.晚谪横浦.执书倚立双趺隐然.视少年气节.殆如雪泥鸿爪.非有得于径山之深.而能然乎.今之为子韶者.愿力不同.其以世谛而宣正法.则一也.扁鹊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今世尚举子.故大师现举子身而为说法.何谓非衲衣下事乎.子韶尝云.每闻径山老人所举因缘.如千门万户.一踏而开.今之举子.能作如是观.大师金刚眼睛.一一从笔头点出矣.。

国学经典《大学》【原文、注释、译文、读解】史上最全

国学经典《大学》【原文、注释、译文、读解】史上最全

国学经典《大学》【原文、注释、译文、读解】史上最全《大学》原文、【注释】、译文、读解从孔子的时代到今天,两千多年来,关于儒学的文献真是汗牛充栋,关于儒学的见解更是说不尽,道不完。

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人生体验后,关于儒学的认识也会大不相同。

久而久之,它成为了人们约束思想和行为的准则,对于中国人人格心理的铸造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刻的影响。

儒家传统文化延续至今至少已有两千五百年历史,其间虽也屡遭批判,但儒学的主导地位并未从根本上动摇过。

时至今日,当我们以一种全新的感觉来重新读儒说儒时,依然可以发现不少适应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东西。

下面,就本栏目的有关情况略作说明。

应该说,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稍有了解的人,都不会不知道《四书》。

它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著作的总称。

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

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

不过,在朱熹之前的程颢、程颐兄弟已大力提倡这几部书了。

他们认为,《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经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于书,以授孟子”的。

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最重要的文献。

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

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

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

值得注意的是,朱熹所编定的《四书》次序本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

后人因为《大学》、《中庸》的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现在通行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顺序。

憨山大师对《大学》的注释

憨山大师对《大学》的注释

憨山大师对《大学》的注释大学纲目决疑题辞余十九弃笔研。

三十入山绝文字。

五十被谴。

蒙恩放岭外。

于今十四年矣。

往来持钵五羊。

诸子谬推为知言。

时时过从问道。

余卒无以应。

若虚来实往。

愧矣愧矣。

间有以禅视者。

余则若哑人吃黄檗耳。

己酉秋日。

偶乞食来。

诸子具香斋于法社。

余得捧腹。

是诸子果我也。

食讫。

请益。

余但吐粥饭气耳。

含羞而别。

舟还曹溪。

思诸子饱我。

非一日矣。

竟莫酬尝。

有以颜子问仁章请者。

余咿呜而已。

即有言不能遍。

遍亦不能尽。

而求悦可众心者。

谈不易也。

以诸子之食难消。

腹犹果然。

舟中睡足。

闻侍者读大学。

聒我疑焉。

因取经一章。

按纲目。

设问答以自决。

且引颜子问仁章。

以参会之。

如鼓刀然。

两半饷而卒业。

读之不成句。

非文也。

谛思自幼读孔子书。

求直指心法。

独授颜子以真传的诀。

余则引而不发。

向不知圣人心印。

尽揭露于二百五言之间。

微矣微矣。

岂无目耶。

嗟嗟。

余年六十四矣。

而今乃知。

可谓晚矣。

恐其死也。

终于泯泯。

故急以告诸子。

诸子年或过余半。

未半者。

幸而闻此。

可谓蚤矣。

如良马见鞭影。

一息千里。

有若鹅王择乳。

岂不以此为粥饭气耶。

是特有感于一饭而发。

愿诸子持此以饷天下之饿者。

非敢言博施也。

己酉中秋前二日。

方外德清书于须阳峡之舟中。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者。

谓此乃没量大人之学也。

道字。

犹方法也。

以天下人见的小。

都是小人。

不得称为大人者。

以所学的都是小方法。

即如诸子百家。

奇谋异数。

不过一曲之见。

纵学得成。

只成得个小人。

若肯反求自己本有心性。

一旦悟了。

当下便是大人。

以所学者大。

故曰大学。

大学方法不多些子。

不用多知多见。

只是三件事便了。

第一要悟得自己心体。

故曰在明明德。

其次要使天下人。

个个都悟得与我一般。

大家都不是旧时知见。

斩新作一番事业。

无人无我。

共享太平。

故曰在亲民。

其次为己为民。

不可草草半途而止。

大家都要做到彻底处。

方才罢手。

故曰在止于至善。

果能学得者三件事。

便是大人。

两个明字。

要理会得有分晓。

且第二个明字。

乃光明之明。

《大学》原文及注解

《大学》原文及注解

从孔子的时代到今天,两千多年来,关于儒学的文献真是汗牛充栋,关于儒学的见解更是说不尽,道不完。

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人生体验后,关于儒学的认识也会大不相同.久而久之,它成为了人们约束思想和行为的准则,对于中国人人格心理的铸造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刻的影响。

儒家传统文化延续至今至少已有两千五百年历史,其间虽也屡遭批判,但儒学的主导地位并未从根本上动摇过。

时至今日,当我们以一种全新的感觉来重新读儒说儒时,依然可以发现不少适应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东西。

下面,就本栏目的有关情况略作说明.应该说,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稍有了解的人,都不会不知道《四书》。

它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著作的总称。

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

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不过,在朱熹之前的程颢、程颐兄弟已大力提倡这几部书了。

他们认为,《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经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于书,以授孟子”的.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最重要的文献.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

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

值得注意的是,朱熹所编定的《四书》次序本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

后人因为《大学》、《中庸》的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现在通行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顺序。

《大学》注释(二)

《大学》注释(二)

则动莫甚焉,何以反谓之静乎?⽈:凡⼈之争端,必起于不安其分。

不安其分者,由审察之不明也。

既有⾊相,则易于审察,各安其分⽽争端息矣。

《礼》⽈:‘定⽽后能静,静⽽后能安。

’⾔⼈能定其⼼⽽不移,始能详审⽽不乱,能详审⽽后能安其⾝⼼也。

‘定’、‘静’、‘安’三字,等级不同如此。

”《庄⼦·天道》:“圣⼈之静也,⾮⽈静也,善故静也。

万物⽆⾜以挠⼼者,故静也。

⽔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匠取法焉。

⽔静犹明,⽽况精神。

圣⼈之⼼,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夫虚静恬淡,寂寞⽆为者,天地之平⽽道德之⾄,帝王圣⼈休焉。

”明·贝琼《清江⽂集·处静轩记》(卷⼗):“镜之空也,物⾄⽽鉴,不能使之不鉴也,鉴万物⽽不为物昏也。

⼼之灵也,事⾄⽽应,不能使之不应也,应万事⽽不为事挠也。

君⼦之学如此⽽已。

”[4] 静⽽后能安宋·禇伯秀《南华真经义海纂微·天道》(卷四⼗):“欲尽其性,必先静⼼。

⽔静明平,⼤匠取法。

⽔则静犹能若此,况⼈⼼乎?⼼者精神之宅,静之则精⼀⽽神全,挠之则精竭⽽神疲。

精⼀神全,则其⼼圆明,何所不照。

此天地之鉴,万物之镜也。

⼼虚⽽后能静,静⽽后能安,安⽽后能⾄于⽆为。

”元·吴澄《吴⽂正集·跋静安堂铭》(卷六⼗三):“古今⼈⾔‘静’字,所指不同,有浅深难易。

程⼦(颢)⾔‘性静者可以为学’,与诸葛公⾔‘⾮静⽆以成学’,此‘静’字稍易,夫⼈皆可勉⽽为。

周⼦⾔‘圣⼈定之以中正仁义⽽主静’,与庄⼦⾔‘万物⽆⾜以铙⼼故静’,此‘静’字则难,⾮⽤功圣学者未之能也。

《⼤学》‘静⽽后能安’之‘静’,正与周⼦、庄⼦所指⽆异。

朱⼦以‘⼼不妄动’释之,即《孟⼦》所谓‘不动⼼’也。

孟⼦之学,先穷理知⾔,先集义养⽓,所以能不动⼼。

⼤学之教,穷理知⾔则知⽌,集义养⽓则有定,所以能静也。

‘能静’者,虽应接万变⽽此⼼常如⽌⽔,周⼦所谓‘动⽽⽆动’是也。

安则素其位⽽⾏,⽆⼊不⾃得之意。

《大学》注释(九)

《大学》注释(九)

《大学》注释(九)【原文】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此为修身在正其心。

【译文】所谓修治自身在内心保持虚静无为,是说自身有愤怒的情绪,则不能虚静无为;有恐惧的情绪,则不能虚静无为;有所偏爱,则不能虚静无为;有忧虑的情绪,则不能虚静无为。

内心虚明,无所安住,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和其味。

这就是修治自身在于内心保持虚静无为。

【注释】[1] 总说孔颖达《礼记注疏》:“此覆说前‘修身’、‘正心’之事。

”[2] 忿懥(zhì)、恐惧、好乐、忧患《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宋·卫湜《礼记集说》:蓝田吕氏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赤子之心,良心也。

天之所以降衷,民之所以受天地之中也。

寂然不动,虚明纯一,与天地相似,与神明为一。

《传》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其谓此欤?此心自正,不待人正而后正,而贤者能勿丧,不为物欲之所迁,动如衡之平,不加以物,如鉴之明,不蔽以垢,乃所谓正也。

唯先立乎大者,则小者不能夺,如使‘忿懥’、‘恐惧’、‘好恶’、‘忧患’,一夺其良心,则视听食息,从而失守。

欲区区修身,以正其外,难矣。

”庐陵胡氏(铨)曰:“古之圣人以蒙养正,盖未发之谓蒙,谓喜怒哀乐未发时也。

能于此时养之以正,则发而皆中节矣。

若发而后禁,则扞格而难胜,故正心必曰先,谓正于未发之前。

”永嘉薛氏(季宣)曰:“中庸之学,以率性为道。

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

有所‘忿懥’、‘恐惧’,则非所谓中,而本性昏矣。

心者,神明之舍,居中虚以治五官者也。

心为事夺,五官皆失其正,非所以安神明也。

一正心,而本性正矣。

”范阳张氏(九成)曰:“其所以为‘忿懥’、‘恐惧’、‘好乐’、‘忧患’者,皆血气也。

1《大学》全文及注释

1《大学》全文及注释

《大学》全文及翻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

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方能确定目标,确定目标后方能心地宁静,心地宁静方能安稳不乱,安稳不乱方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方能达到“至善”。

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端、有始端,知道了它们的先后次序,就与《大学》的宗旨相差不远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在古代,意欲将高尚的德行弘扬于天下的人,则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则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调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则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养好自身品德的人,则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则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意欲使自己意念真城的人,则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城,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好家族,家族调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大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把修养品德作为根本。

人的根本败坏了,末节反倒能调理好,这是不可能的.正像我厚待他人,他人反而慢待我;我慢待他人,他人反而厚待我这样的事情,还未曾有过。

这就叫知道了根本,这就是认知的最高境界。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憨山大师对《大学》的注释大学纲目决疑题辞余十九弃笔研。

三十入山绝文字。

五十被谴。

蒙恩放岭外。

于今十四年矣。

往来持钵五羊。

诸子谬推为知言。

时时过从问道。

余卒无以应。

若虚来实往。

愧矣愧矣。

间有以禅视者。

余则若哑人吃黄檗耳。

己酉秋日。

偶乞食来。

诸子具香斋于法社。

余得捧腹。

是诸子果我也。

食讫。

请益。

余但吐粥饭气耳。

含羞而别。

舟还曹溪。

思诸子饱我。

非一日矣。

竟莫酬尝。

有以颜子问仁章请者。

余咿呜而已。

即有言不能遍。

遍亦不能尽。

而求悦可众心者。

谈不易也。

以诸子之食难消。

腹犹果然。

舟中睡足。

闻侍者读大学。

聒我疑焉。

因取经一章。

按纲目。

设问答以自决。

且引颜子问仁章。

以参会之。

如鼓刀然。

两半饷而卒业。

读之不成句。

非文也。

谛思自幼读孔子书。

求直指心法。

独授颜子以真传的诀。

余则引而不发。

向不知圣人心印。

尽揭露于二百五言之间。

微矣微矣。

岂无目耶。

嗟嗟。

余年六十四矣。

而今乃知。

可谓晚矣。

恐其死也。

终于泯泯。

故急以告诸子。

诸子年或过余半。

未半者。

幸而闻此。

可谓蚤矣。

如良马见鞭影。

一息千里。

有若鹅王择乳。

岂不以此为粥饭气耶。

是特有感于一饭而发。

愿诸子持此以饷天下之饿者。

非敢言博施也。

己酉中秋前二日。

方外德清书于须阳峡之舟中。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者。

谓此乃没量大人之学也。

道字。

犹方法也。

以天下人见的小。

都是小人。

不得称为大人者。

以所学的都是小方法。

即如诸子百家。

奇谋异数。

不过一曲之见。

纵学得成。

只成得个小人。

若肯反求自己本有心性。

一旦悟了。

当下便是大人。

以所学者大。

故曰大学。

大学方法不多些子。

不用多知多见。

只是三件事便了。

第一要悟得自己心体。

故曰在明明德。

其次要使天下人。

个个都悟得与我一般。

大家都不是旧时知见。

斩新作一番事业。

无人无我。

共享太平。

故曰在亲民。

其次为己为民。

不可草草半途而止。

大家都要做到彻底处。

方才罢手。

故曰在止于至善。

果能学得者三件事。

便是大人。

两个明字。

要理会得有分晓。

且第二个明字。

乃光明之明。

是指自己心体。

第一个明字。

有两意。

若就明德上说自己工夫。

便是悟明之明。

谓明德是我本有之性。

但一向述而不知。

恰是一个迷人。

只说自家没了头。

驰求不得。

一日忽然省了。

当下知得本头自在。

原不曾失。

人人自性本来光明广大自在。

不少丝毫。

但自己迷了。

都向外面他家屋里讨分晓。

件件去学他说话。

将谓学得的有用。

若一旦悟了自己本性光光明明。

一些不欠缺。

此便是悟明了自己本有之明德。

故曰明明德。

悟得明德。

立地便是圣人。

此就工夫为己分上说。

若就亲民分上说。

第一个明字。

乃是昭明之明。

乃晓谕之意。

又是揭示之义。

如揭日月于中天。

即是大明之明。

二意都要透彻问。

如何是至善。

答。

自古以来。

人人知见。

只晓得在善恶两条路上走。

只管教人改恶迁善。

此是旧来知见。

有何奇特。

殊不知善恶两头。

乃是外来的对待之法。

与我自性本体。

了不干涉。

所以世人作恶的可改为善。

则善人可变而为恶。

足见善不足恃也。

以善不到至处。

虽善不善。

故学人站立不住。

以不是到家去处。

非可止之地。

以此看来。

皆是旧日知见习气耳。

今言至善。

乃是悟明自性本来无善无恶之真体。

只是一段光明。

无内无外。

无古无今。

无人无我。

无是无非。

所谓独立而不改。

此中一点著不得。

荡无纤尘。

若以善破恶。

恶去善存。

此犹隔一层。

即此一善字。

原是客尘。

不是本主。

故不是至极可止之地。

只须善恶两忘。

物我迹绝。

无依倚。

无明昧。

无去来。

不动不摇。

方为到家时节。

到此。

在己不见有可明之德在民不见有可新之民。

浑然一体。

乃是大人境界。

无善可名。

乃名至善。

知此始谓知止。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一节定字。

乃指自性本体。

寂然不动。

湛然常定。

不待习而后定者。

但学人不达本体本来常定。

乃去修习强要去定。

只管将生平所习知见。

在善恶两头。

生灭心上求定。

如猢孙入布袋。

水上按葫芦。

似此求定。

穷年也不得定。

何以故。

病在用生灭心。

存善恶见。

不达本体。

专与妄想打交滚。

所谓认贼为子。

大不知止耳。

苟能了达本体。

当下寂然。

此是自性定。

不是强求得的定。

只如六祖大师。

开示学人用心云。

不思善。

不思恶。

如何是上座本来面目。

学人当下一刀两段。

立地便见自性。

狂心顿歇。

此后再不别求。

始悟自家一向原不曾动。

此便是知止而后有定的样子。

又云。

汝但善恶都莫思量。

自然得见心体。

此便是知止的样子。

所以学人贵要知止。

知止自然定静字与定字不同。

定是自性定体。

此静乃是对外面扰扰不静说。

与定体远甚。

何也。

以学人一向妄想纷飞。

心中不得暂息。

只管在知见上强勉遏捺。

将心主静。

不知求静愈切。

而乱想益炽。

必不能静。

何以故。

盖为将心觅心。

转觅转远。

如何得一念休息耶。

以从外求入。

如人叫门不开。

翻与守门人作闹。

闹到卒底。

若真主人不见面。

毕竟打闹不得休息。

若得主人从中洞开重门。

则守门者亦疾走无影。

而求入者真见主人。

则求见之心。

亦歇灭无有矣。

此谓狂心歇处为静耳。

若不真见本体。

到底决不能静。

故曰定而后能静安字。

乃是安稳平贴之义。

又如安命之安。

谓自足而不求余也。

因一向求静不得。

杂念纷纷。

驰求不息。

此心再无一念之安。

而今既悟本体。

驰求心歇。

自性具足。

无欠无余。

安安贴贴。

快活自在。

此等安闲快活。

乃是狂心歇处而得。

故曰静而后能安虑字不是妄想思虑之虑。

亦不是忧虑之虑。

乃是不虑之虑。

故曰。

易无思也。

无虑也。

寂然不动。

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又曰百虑而一致。

又曰。

不虑而遍。

正是者个虑字。

谓未悟时。

专在妄想思虑上求。

即一件事。

千思万虑。

到底没用。

也虑不到。

多思多虑。

于心转见不安。

今既悟明此心安然自在。

举心动念。

圆满洞达。

天下事物了然目前。

此等境界不是聪明知见算计得的。

乃是自心本体光明照耀。

自然具足的。

故曰安而后能虑得字。

不是得失之得。

乃是不渗漏之义。

圣人泛应曲当。

群情毕照。

一毫不谬。

彻见底原。

一一中节。

故谓之得。

非是有所得也。

初未明明德时。

专用妄想思虑。

计较筹度。

纵是也不得。

何以故。

非真实故。

今以自性光明。

齐观并照。

群情异态。

通归一理。

故能曲成而不遗。

此非有所得。

盖以不虑之虑。

无得之得。

故曰虑而后能得。

言非偶尔合节。

特由虑而合故。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一节此释上本末先后之序。

以验明明德亲民之实效也。

就成己工夫上说。

则以明明德为本。

新民为末。

盖从根本说到枝末上去。

今就成物上说。

故从枝末倒说到根本处来。

以前从一心知止上。

做到虑而能得。

到此则天下事物。

皆归我方寸矣。

今欲要以我既悟之明德。

以揭示天下之人。

愿使人人共悟。

盖欲字即是愿力。

谓我今既悟此明德之性。

此性乃天下人均赋共禀者。

岂忍自知而弃人哉。

故我愿揭示与天下之人。

使其同悟同证。

但恐负此愿者。

近于迂阔。

难取速效。

且天下至广。

岂可一蹴而遍。

故姑且先从一国做将去。

所谓知远之近。

若一国见效。

则天下易化矣。

昔尧都平阳。

舜宅百揆。

汤七十里。

文王百里。

皆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之君也。

孰不从愿力来。

余故曰。

欲愿力也身为天下国家之本。

经文向后。

总归结在修身上。

可见修身是要紧的事。

而此一件事。

最难理会。

岂是将者血肉之躯。

束敛得谨慎端庄。

如童子见先生时。

即此就可治国乎。

岂是身上件件做得模样好看。

如戏场上子弟相似。

即此可以平天下乎。

故修身全在心上工夫说。

只如颜子问仁。

孔子告以克己复礼为仁。

此正是真正修身的样子。

随告之曰。

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

此便是真正治国平天下的实事。

若不信此段克己是修身实事。

如何颜子请问其目。

孔子便告之以四勿乎。

且四勿。

皆修身之事也。

克己乃心地为仁之工夫也。

克己为仁。

即明明德也。

天下归仁。

即新民也。

为仁由己。

此己乃真己。

即至善之地。

故颜子隳聪明。

黜肢体。

心斋坐忘。

皆由己之实效。

至善之地也。

夫人之一身作障碍者。

见闻知觉而已。

所谓视听言动。

皆古今天下。

人人旧有之知见。

为仁须是把旧日的知见一切尽要刬去。

重新别做一番生涯始得。

不是夹带著旧日宿习之见。

可得而入。

以旧日的见闻知觉。

都是非礼。

杂乱颠倒。

一毫用不著。

故剜心摘胆。

拈出个勿字。

勿是禁令驱逐之词。

谓只将旧日的视听言动。

尽行屏绝。

全不许再犯。

再犯即为贼矣。

此最严禁之令也。

颜子一闻。

当下便领会。

遂将聪明隳了。

将肢体黜了。

一切屏去。

单单坐。

坐而忘。

忘到无可忘处。

翻身跳将起来。

一切见闻知觉。

全不似旧时的人。

乃是从新自己别修造出一个人身来一般。

如此岂不是新人耶。

自己既新。

就推此新以化民。

而民无不感化而新之者。

此所谓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

正修身之效也。

不如此。

何以修身为治国平天下之本耶心乃本体。

为主。

意乃妄想思虑。

属客。

此心意之辨也。

今要心正。

须先将意根下一切思虑妄想。

一齐斩断。

如斩乱丝。

一念不生。

则心体纯一无妄。

故谓之贼。

盖心邪由意不诚。

今意地无妄。

则心自正矣。

故曰。

欲正其心。

先诚其意知与意。

又真妄之辨也。

意乃妄想。

知属真知。

真知即本体之明德。

一向被妄想障蔽。

不得透露。

故真知暗昧受屈。

而妄想专权。

譬如权奸挟天子以令诸侯。

如今要斩奸邪。

必请上方之剑。

非真命不足以破僭窃。

故曰。

欲诚其意。

先致其知。

知乃真主。

一向昏迷不觉。

今言致者。

犹达也。

譬如忠臣志欲除奸。

不敢自用。

必先致奸邪之状。

达于其主。

使其醒悟。

故谓之致。

若真主一悟。

则奸邪自不容其作祟矣。

故曰。

欲诚其意。

先致其知物即外物。

一向与我作对者。

乃见闻知觉视听言动所取之境。

知即真知。

乃自体本明之智光。

此一知字。

是迷悟之原。

以迷则内变真知为妄想。

故意不诚。

不诚故不明。

外取真境为可欲。

故物不化。

不化故为碍。

是则此一知字。

为内外心境。

真妄迷悟之根宗。

古人云。

知之一字。

众妙之门。

众祸之门是也。

今拨乱反正。

必内仗真知之力。

以破妄想。

外用真知之照。

以融妄境。

格即禹格三苗之格。

谓我以至诚感通。

彼即化而归我。

所谓至诚贯金石。

感豚鱼。

格也。

且知有真妄不同。

故用亦异。

而格亦有二。

以妄知用妄想。

故物与我相捍格。

此格为斗格之格。

如云与接为构。

日与心斗是也。

以真知用至诚。

故物与我相感通。

此格乃感格之格。

如云格其非心是也。

且如驴鸣蛙噪窗前草。

皆声色之境。

与我作对为捍格。

而宋儒有闻驴鸣蛙噪。

见窗前草而悟者。

声色一也。

向之与我捍格者。

今则化为我心之妙境矣。

物化为知。

与我为一。

其为感格之格。

复何疑问。

真知无物可对。

如何感格于物。

答。

真知其实内外洞然。

无物可对。

而感物之理。

最难措口。

易曰。

寂然不动。

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寂然不动。

知体也。

天下之故。

外物也。

感而遂通。

格物也。

感通云者。

不是真知钻到物里去。

以真知荡然。

无物当前故也。

真妄心境。

不容两立。

外物如黑暗。

真知如白日。

若白日一升。

群暗顿灭。

殆约消化处说感通耳。

以暗感明。

则明成暗。

今以明感暗。

则暗自谢而明独立。

故虽感而本不相到。

而重在明也。

物体本虚。

以妄取著。

故作障碍。

今以真知独照。

则解处洞然。

无物可当情矣。

以寂然不动之真知。

达本来无物之幻物。

斯则知不待感而自照。

物不待通而自融。

两不相解。

微矣微矣。

故学人独贵在真知。

真知一立。

则明德自明。

元无一毫造作。

大学工夫。

所以言明。

言知。

而修齐治平。

皆是物也。

问。

始纲领。

说明德。

亲民。

止至善。

分明是三件事。

今条目上。

只说明明德于天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