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a67b7d68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6c.png)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指标要求1 铅表1铅限量指标食品类别/名称限量(MLs)/(mg/kg)检验方法谷类及其制品(麦片、淀粉类制品、面筋除外) 0.2 GB5009.12 麦片、淀粉类制品、面筋0.5蔬菜及其制品GB5009.12蔬菜(球茎蔬菜、叶菜蔬菜、豆类蔬菜除外)0.1球茎蔬菜、叶菜蔬菜0。
3豆类蔬菜0.2蔬菜制品1。
0水果及其制品水果(浆果、葡萄除外)0.1浆果、葡萄0.2水果制品1.0食用菌类食用菌1。
0食用菌制品(干制食用菌除外) 1.0干制食用菌2.0豆类及其制品干豆、豆粉0.2豆类制品(豆浆除外)0.5豆浆0.05薯类及其制品薯类0。
2薯类制品0。
5藻类1.0(干重计)坚果及籽类0。
2肉及肉制品肉类0.2肉制品0。
5内脏及其制品0。
5水产品及其制品鱼类、甲壳类0。
5贝类、头足类及其他水产品1.0 GB5009.12水产品制品(干制海蜇、干制贝类除外) 1.0干制海蜇、干制贝类2。
0乳及乳制品液态乳(生乳、巴氏杀菌乳、灭菌乳、发酵乳、调制乳等)、奶油0。
05乳粉、非脱盐乳清粉0。
5其他乳制品0。
3蛋及蛋制品(皮蛋除外) 0.2皮蛋2.0脂肪、油和乳化脂肪制品0。
1调味品(食用盐除外)1。
0食用盐2.0甜味料食糖、淀粉糖0.5花粉0。
5蜂蜜1.0焙烤食品0。
5饮料类包装饮用水0.01mg/L果蔬汁(浓缩果蔬汁(浆)除外)0。
05mg/L浓缩果蔬汁(浆)0。
5mg/L碳酸饮料、茶饮料0。
3mg/L含乳饮料、乳酸菌饮料0.05mg/L固体饮料1.0其他饮料0。
3mg/L酒类0。
2可可制品、巧克力和巧克力制品以及糖果1。
0冷冻饮品0.3 GB5009。
12特殊营养用食品婴儿配方食品0.15(以粉状产品计)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添加藻类的产品除外)0。
2添加藻类的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0。
3婴幼儿罐装辅助食品(以水产及动物肝脏为原料的产品除外)0.25 以水产及动物肝脏为原料的婴幼儿罐装辅助食品0。
gb2760-2011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2)
![gb2760-2011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2)](https://img.taocdn.com/s3/m/a902d56e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33.png)
gb2760-2011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GB2760-2011是中国国家标准中规定食品添加剂使用的标准,该标准规定了食品中可以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的种类、
用量和使用范围。
根据该标准,食品添加剂分为以下13个类别:
1. 防腐剂类:如山梨酸、丙酸钠等,用于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2. 抗氧化剂类:如抗坏血酸、谷氨酸等,用于抑制食品氧
化反应。
3. 色素类:如胭脂红、黄原胶等,用于增加食品的色泽。
4. 甜味剂类:如阿斯巴甜、糖精等,用于增加食品的甜味。
5. 酸味剂类:如柠檬酸、醋酸钠等,用于增加食品的酸味。
6. 增稠剂类:如明胶、卡拉胶等,用于增加食品的粘稠度。
7. 稳定剂类:如聚乙烯醇、CMC等,用于稳定食品的品质和口感。
8. 发酵剂类:如酵母、泡打粉等,用于促进食品的发酵作用。
9. 膨松剂类:如明胶、酵母等,用于增加食品的膨松性。
10. 硫化剂类:如亚硝酸盐、亚硫酸氢钠等,用于防止食品腐败。
11. 漂白剂类:如过氧化氢、二氧化硅等,用于漂白食品。
12. 螯合剂类:如脱氧醋酸钠、草酰肼等,用于去除食品中的金属离子。
13. 其他类:如香料、香精等。
GB2760-2011标准还规定了不同食品中各类食品添加剂的最大使用量和适用范围,以确保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GB2760-2011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GB2760-2011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49c2208c680203d8ce2f242f.png)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前言本标准代替GB2760—2007《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本标准与GB2760—2007相比,主要变化如下:——修改了标准名称;——增加了2007年至2010年第4号卫生部公告的食品添加剂规定;——调整了部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规定;——删除了表A.2食品中允许使用的添加剂及使用量;——调整了部分食品分类系统,并按照调整后的食品类别对食品添加剂使用规定进行了调整;——增加了食品用香料、香精的使用原则,调整了食品用香料的分类;——增加了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的使用原则,调整了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名单。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使用范围及最大使用量或残留量。
2术语和定义2.1食品添加剂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营养强化剂、食品用香料、胶基糖果中基础剂物质、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也包括在内。
2.2最大使用量食品添加剂使用时所允许的最大添加量。
2.3最大残留量食品添加剂或其分解产物在最终食品中的允许残留水平。
2.4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保证食品加工能顺利进行的各种物质,与食品本身无关。
如助滤、澄清、吸附、脱模、脱色、脱皮、提取溶剂、发酵用营养物质等。
2.5国际编码系统(INS)食品添加剂的国际编码,用于代替复杂的化学结构名称表述。
2.6中国编码系统(CNS)食品添加剂的中国编码,由食品添加剂的主要功能类别(见附录E)代码和在本功能类别中的顺序号组成。
3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3.1食品添加剂使用时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a)不应对人体产生任何健康危害;b)不应掩盖食品腐败变质;c)不应掩盖食品本身或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缺陷或以掺杂、掺假、伪造为目的而使用食品添加剂;d)不应降低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e)在达到预期目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在食品中的使用量。
3.2在下列情况下可使用食品添加剂:a)保持或提高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b)作为某些特殊膳食用食品的必要配料或成分;c)提高食品的质量和稳定性,改进其感官特性;d)便于食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或者贮藏。
食品添加剂限量标准
![食品添加剂限量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befa0f6d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ac.png)
食品添加剂限量标准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了改善食品质量、增加色香味和保鲜等目的而向食品中添加
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物质。
食品添加剂在食品生产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过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因此各国都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进行了严格的限量标准。
在中国,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受到《食品安全法》的严格监管,国家标准对食品
添加剂的使用量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首先,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应符合国家卫生部门颁布的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不得超过规定的最大使用量。
其次,不同种类的食品添加剂在不同食品中的使用量也有具体的规定,食品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这些限量标准进行使用,不得擅自增加使用量。
此外,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婴幼儿食品和保健食品等,国家对其中的食品添加剂使用量也有特别的规定,以保障这些人群的健康安全。
食品添加剂限量标准的制定是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健康权益,确保食品安全。
过
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可能导致食品中有害物质的积累,对人体造成慢性毒性危害,甚至引发慢性病。
因此,严格执行食品添加剂限量标准,对于食品生产企业来说责无旁贷。
企业应加强对食品添加剂使用的监控,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使用,确保食品的质量安全。
同时,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也应注意查看食品标签,了解食品中是否含有添加
剂以及添加剂的种类和使用量是否符合国家标准。
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食品,对保护自身健康至关重要。
总之,食品添加剂限量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障食品安全和消费者健康至关
重要。
各方应共同努力,加强对食品添加剂的监管和使用,确保食品安全,为人民群众提供健康、安全的食品。
2760-2014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2760-2014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78405fd1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a4.png)
2760-2014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摘要:1.食品添加剂的定义和作用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 的范围和主要变化3.食品添加剂使用的基本要求4.如何实施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5.常见问题解答正文:一、食品添加剂的定义和作用食品添加剂是指为了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食品添加剂在食品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提高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增加食品的营养价值等。
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 的范围和主要变化《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 是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的一部分,主要规定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使用范围及最大使用量或残留量。
该标准在2014 年进行了一次修订,主要变化如下:1.增加了原卫生部2010 年16 号公告、2010 年23 号公告、2012 年1 号公告、2012 年6 号公告、2012 年15 号公告、2013 年2 号公告,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3 年2 号公告、2013 年5 号公告、2013 年9 号公告、2014 年3 号公告、2014 年5 号公告、2014 年9 号公告、2014 年11 号公告、2014 年17 号公告等。
2.调整了部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和限量。
三、食品添加剂使用的基本要求食品添加剂使用时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1.不应对人体产生任何健康危害。
2.不应掩盖食品腐败变质。
3.不应影响食品的色、香、味。
4.应按照国家标准和使用说明使用。
四、如何实施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实施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需要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食品分类:根据食品产品原料、生产工艺等信息,参考食品类别的解释说明,将食品归入相应的食品类别。
2.查表确定添加剂使用范围:查看表a.2,确定该食品添加剂是否可以在各类食品中按需要量使用。
2023最新GB2760食品添加剂控制标准
![2023最新GB2760食品添加剂控制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efa8694a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52.png)
2023最新GB2760食品添加剂控制标准一. 引言本文档旨在介绍2023年最新的中国食品添加剂控制标准(GB2760),该标准规定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使用限量和安全要求,以确保人们食用食品时的健康与安全。
本标准适用于在食品加工中使用的各种食品添加剂。
二. 使用范围GB2760标准适用于食品中使用的以下类型的食品添加剂:1. 防腐剂2. 抗氧化剂3. 甜味剂4. 漂白剂5. 硫化剂6. 酸碱调节剂7. 稳定剂8. 发酵剂9. 酵素10. 其他相关食品添加剂三. 使用限量根据GB2760标准,不同类型的食品添加剂有不同的使用限量。
使用者应遵循以下限量要求,以确保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1. 防腐剂和抗氧化剂应仅在必要时使用,并在使用量上限范围内使用。
2. 甜味剂的使用量应符合国家相关法规的要求。
3. 漂白剂的使用量应符合国家相关法规的要求。
4. 硫化剂的使用量应符合国家相关法规的要求。
5. 酸碱调节剂的使用量应符合国家相关法规的要求。
6. 稳定剂和发酵剂的使用量应符合国家相关法规的要求。
7. 酵素的使用量应符合国家相关法规的要求。
8. 其他相关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量应符合国家相关法规的要求。
四. 安全要求GB2760标准要求食品添加剂必须符合以下安全要求,以保障人们的健康与安全:1.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
2. 食品添加剂应符合国家相关的食品添加剂标准。
3.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应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和风险评估。
4.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应符合食品加工工艺的要求,不得超过必要范围。
五. 结论2023年最新的GB2760食品添加剂控制标准规范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使用限量和安全要求,旨在确保食品的健康与安全。
使用者应严格遵守本标准的要求,以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和利益。
gb2760-2024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gb2760-2024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76007c17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53.png)
gb2760-2024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24《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是中国的一项标准,用于规定食品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的类型、用途、最大使用量等内容。
该标准的出台旨在保障食品安全,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维护消费者的利益。
该标准主要包括四个部分:通则、食品添加剂列表、食品类别和用途以及使用范围。
其中,通则部分规定了食品添加剂的定义、分类、命名和命名规则等基本内容。
食品添加剂列表列举了所有的食品添加剂及其编号、化学名称、英文名称、用途等详细信息。
食品类别和用途部分则规定了各类食品中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种类和最大使用量。
使用范围部分规定了特殊食品、特殊场合以及禁止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情况。
根据该标准的要求,食品添加剂分为色素、清香剂、甜味剂、增稠剂、保鲜剂、抗氧化剂、营养强化剂等多个类别。
每个类别又按照具体的化学原理和用途进行了细分,确保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具有明确的用途和使用范围。
该标准的优点在于对食品添加剂进行了科学的分类和规范,令食品企业和消费者更容易理解和遵守。
通过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可以增加食品的口感、色泽、保鲜期等特性,提高食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而且,该标准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进行了限制,避免使用过量或不当的添加剂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风险。
然而,该标准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食品添加剂的种类繁多,标准中只列举了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对于一些新型或较少使用的添加剂,标准的适用性存在一定局限性。
其次,标准只规定了食品添加剂的最大使用量,但没有明确规定添加剂的最小使用量,这可能导致企业为了节约成本而减少添加剂的使用量,影响食品的品质和特性。
另外,由于标准的修订周期较长,无法及时适应食品行业的发展和新发现的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价结果。
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修订标准时予以关注。
总体而言,GB2760-2024《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在保障食品安全、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它为食品企业提供了科学、合理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指南,也为消费者提供了食品安全保障。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24)发布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24)发布](https://img.taocdn.com/s3/m/db14e243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88f4118.png)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24)发布佚名【期刊名称】《食品安全导刊》【年(卷),期】2024()9【摘要】(简讯张聪)近期,国家卫健委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 B 2760-2024)等47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6项修改单,并对其进行了重点解读,部分内容如下。
一是关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 B 2760-2024)与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食品添加剂公告的关系。
我国对于食品添加剂新品种实行行政许可,对于许可的食品添加剂品种及使用规定,国家卫生健康委以公告形式予以增补,自公告发布之日起,食品添加剂生产使用者便可以按照公告的规定生产使用批准的食品添加剂。
为了方便标准使用者查询,新标准纳入了原标准实施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以公告形式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和使用规定,截至国家卫生健康委2023年第5号公告。
【总页数】1页(PI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0【相关文献】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GB 19298-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等37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发布2.关于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六偏磷酸钠》(GB 1886.4-2015)等47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公告3.关于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硬脂酸钾》(GB 31623-2014)等13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天门冬氨酸钙》(GB 29226-2012)第1号修改单的公告4.关于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等37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公告5.关于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丁香酚》(GB 1886.129—2022)等36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3项修改单的公告(2022年第3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标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国标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93ac540e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cb.png)
国标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国标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是指中国食品工业标准中关于食品添加剂使用的规定。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保存食品、调整食品特性而在食品生产过程中添加的物质。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必须符合一定的标准,以确保食品安全和健康。
一、通用要求: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必须进行食品安全性评价,并取得食品添加剂使用许可证。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必须符合正确的原则和方法,且使用时要保证质量稳定。
二、食品添加剂分类:根据国际通行的食品添加剂分类原则,国标2760将食品添加剂分为20个类别,包括酸度调节剂、氧化剂、抗结剂、漂白剂、膨松剂、安定剂、增稠剂、乳化剂、加工助剂、色素、甜味剂、香精、酶制剂、增甜剂、甜蜜素、香辛料、食用植物提取物、食用纤维素、食用胶体和其他。
三、使用限量:不同的食品添加剂在不同食品中的使用量是有上限的,国标2760中规定了各类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限量。
食品生产企业在使用食品添加剂时必须遵守这些限量,不得超过规定的最大限量。
四、特殊规定:一些食品添加剂有一些特殊的使用规定,国标2760对这些特殊情况进行了规定。
例如,对于亚硝酸盐类的防腐剂,在使用中必须控制使用量和剂型;对于合成着色剂,必须进行食品安全性评价并取得批准;对于部分食品添加剂,国标2760规定了各自的使用方法和标记要求等。
总的来说,国标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通过对食品添加剂使用的合法性、安全性、限量以及特殊规定等进行明确规定,以保证食品添加剂的合理使用,在食品安全和健康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食品生产企业应当严格按照该标准进行操作,并定期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进行检测和监控,确保食品质量安全。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表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表](https://img.taocdn.com/s3/m/c88efa7f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8b.png)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表食品添加剂是指为了改善食品色、香、味和保持或增强食品质量,延长食品保质期或增加营养价值而在食品加工中所使用的具有一定技术效果的物质。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对食品安全和质量至关重要,因此各国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都有严格的标准和规定。
一般来说,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包括了食品添加剂的种类、用量、使用范围等内容。
在中国,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共同制定和发布。
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食品添加剂分为色素、甜味剂、增稠剂、防腐剂、酸度调节剂、抗氧化剂、发酵剂、酶制剂、增味剂、增香剂等多个类别,每个类别下又包含多种具体的食品添加剂,对于每种食品添加剂都有详细的使用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制定是为了保障食品安全和质量,确保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在使用食品添加剂时,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使用标准进行,不得超出规定的用量和使用范围。
此外,对于一些特定人群,如婴幼儿食品、孕妇食品等,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也有特殊的规定,以保护这些特定人群的健康。
除了国家标准外,各个行业也会根据自身的需求和特点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进行进一步的规定。
比如,对于某些特定的食品加工行业,可能会有特殊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以适应该行业的特殊需求。
总的来说,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障食品安全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严格遵守使用标准,才能确保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保护消费者的健康。
因此,食品生产企业和从业人员都应该加强对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学习和执行,做好食品安全工作,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健康的食品产品。
同时,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监督和检查,确保食品添加剂的合理使用,维护食品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权益。
在实际生产和加工中,食品企业要严格按照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要求,选择合适的食品添加剂,精确控制使用量,确保食品质量和安全。
国标食品添加剂用量
![国标食品添加剂用量](https://img.taocdn.com/s3/m/7cf2e595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31.png)
国标食品添加剂用量中国标准食品添加剂用量一、抗氧化剂1、阿斯巴甜:最大使用量不超过200毫克/千克食品2、硫酸亚铁:最大使用量不超过150毫克/千克食品3、硫酸纳:最大使用量不超过100毫克/千克食品4、丁太醚:最大使用量不超过250毫克/千克食品二、香精1、全萜烯:最大使用量不超过0.05毫克/千克食品2、甘草醇:最大使用量不超过0.25毫克/千克食品3、醋甘油酯:最大使用量不超过0.1毫克/千克食品4、苦山楂醛:最大使用量不超过0.1毫克/千克食品三、色素1、红参(E124):最大使用量不超过18毫克/千克食品2、绿参(E132):最大使用量不超过15毫克/千克食品3、黄参(E110):最大使用量不超过25毫克/千克食品四、酸碱调节剂1、磷酸二氢钾:最大使用量不超过2000毫克/千克食品2、碳酸钠:最大使用量不超过2500毫克/千克食品3、铵盐:最大使用量不超过4000毫克/千克食品五、品质调节剂1、亚硫酸钠:最大使用量不超过200毫克/千克食品2、二氧化硅:最大使用量不超过500毫克/千克食品3、钠亚硫酸钾:最大使用量不超过100毫克/千克食品六、增稠剂1、卡拉胶:最大使用量不超过400毫克/千克食品2、阿维A发酵产物:最大使用量不超过200毫克/千克食品3、淀粉:最大使用量不超过3000毫克/千克食品七、保藏剂1、醋酸纳:最大使用量不超过200毫克/千克食品2、醋酸钠:最大使用量不超过400毫克/千克食品3、靛蓝钠:最大使用量不超过50毫克/千克食品八、其他1、植物油:最大使用量不超过400毫克/千克食品2、糊精:最大使用量不超过250毫克/千克食品3、酶活性植物提取物:最大使用量不超过150毫克/千克食品中国标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量比较严格,在使用中需要谨记以上标准。
它们有抗氧化剂、香精、色素、酸碱调节剂、品质调节剂、增稠剂、保藏剂和其他,其最大使用量分别不超过200毫克/千克食品,0.05毫克/千克食品,18毫克/千克食品,2000毫克/千克食品,0.25毫克/千克食品,400毫克/千克食品,200毫克/千克食品和400毫克/千克食品。
2760-2014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2760-2014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8914b94d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2a.png)
2760-2014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食品添加剂是指在食品生产、加工、储存和运输过程中,为了改善食品的色、香、味、形态和保质期等特点,按照一定的比例向食品中加入的具有特定功能的化学物质。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必须符合一定的标准,以保证食品的安全和质量。
我国针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制定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下面将对该标准的要点进行介绍。
一、食品添加剂的分类根据GB2760-2014,食品添加剂主要分为色素、香料、甜味剂、增稠剂、稳定剂、酸味剂、乳化剂、抗氧化剂、防腐剂、发酵剂、漂白剂、酶制剂、酸碱调节剂等13个类别。
每个类别下又细分出多种具体的食品添加剂。
二、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限量GB2760-2014对每种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限量做了明确规定,以保证食品的安全性。
例如,对大多数人工合成色素的使用量都有明确的规定,如胭脂红的使用量不得超过0.1g/kg,孔雀绿不得超过0.03g/kg。
对于香料和调味剂,也有相应的使用限量,如柠檬酸的使用量不得超过10g/kg,大蒜素不得超过0.1g/kg。
此外,对于一些特殊的食品添加剂,如防腐剂和抗氧化剂,也有详细的规定。
三、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估GB2760-2014要求食品添加剂在使用前必须进行安全性评估。
安全性评估包括对食品添加剂的毒理学、生物学、代谢学等方面的研究,以确定其对人体的安全性。
只有通过了安全性评估,并被确定为安全的食品添加剂,才可以用于食品生产中。
四、食品添加剂的标签声明根据GB2760-2014,食品添加剂在包装上必须进行标签声明,以便消费者了解食品中所含的添加剂。
标签上应明确标注食品添加剂的名称、类别、使用量等信息。
这样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健康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食品。
五、食品添加剂的追溯管理根据GB2760-2014,食品生产企业必须建立食品添加剂的追溯管理制度,确保食品添加剂的来源可查、流向可追。
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可以迅速找到问题的食品添加剂,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护消费者的健康。
gb2760-2011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gb2760-2011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43a69960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41.png)
gb2760-2011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GB 276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是中国国家标准,规定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用途、
用量等要求。
根据该标准,食品添加剂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 食品色素:用于增加或改善食品的色彩,如胭脂红、柠
檬黄、食用红、食用蓝等。
2. 食品甜味剂:用于增加食品的甜味,如糖精、安赛蜜、
赤藓糖醇等。
3. 食品保鲜剂:用于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如山梨酸、丙二醇、丁二醇等。
4. 食品酸味剂:用于增加食品的酸味,如酒石酸、柠檬酸、醋酸等。
5. 食品增稠剂:用于增加食品的黏稠度,如明胶、黄原胶、羧甲基纤维素钠等。
6. 食品抗氧化剂:用于抑制食品氧化变质,如维生素C、
维生素E、柠檬酸钠等。
7. 食品膨松剂:用于增加食品的体积和松软度,如泡打粉、重曹等。
8. 食品增酶剂:用于改变食品的酶活性,如淀粉酶、果胶酶、牛磺酸。
此外,标准还规定了各种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用途、
最大使用量等详细要求,以及禁止使用的食品添加剂。
食
品生产企业在使用食品添加剂时需要遵守该标准的规定,
确保食品安全,保护消费者的健康。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2014年版)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2014年版)](https://img.taocdn.com/s3/m/895a03701eb91a37f1115c31.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 B2760 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2014-12-24发布2015-05-24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目 次前言Ⅰ1 范围12 术语和定义13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14 食品分类系统25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规定26 食品用香料27 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2 附录A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规定3附录B 食品用香料使用规定119 附录C 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使用规定184 附录D 食品添加剂功能类别196 附录E 食品分类系统197 附录F 附录A 中食品添加剂使用规定索引208表A.1 食品添加剂的允许使用品种㊁使用范围以及最大使用量或残留量4 表A.2 可在各类食品中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114 表A.3 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所例外的食品类别名单117 表B .1 不得添加食品用香料㊁香精的食品名单119 表B .2 允许使用的食品用天然香料名单121 表B .3 允许使用的食品用合成香料名单135 表C .1 可在各类食品加工过程中使用,残留量不需限定的加工助剂名单(不含酶制剂)184 表C .2 需要规定功能和使用范围的加工助剂名单(不含酶制剂)185 表C .3 食品用酶制剂及其来源名单190 表E .1 食品分类系统197前言本标准代替G B2760 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㊂本标准与G B2760 2011相比,主要变化如下:增加了原卫生部2010年16号公告㊁2010年23号公告㊁2012年1号公告㊁2012年6号公告㊁2012年15号公告㊁2013年2号公告,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3年2号公告㊁2013年5号公告㊁2013年9号公告㊁2014年3号公告㊁2014年5号公告㊁2014年9号公告㊁2014年11号公告㊁2014年17号公告的食品添加剂规定㊂将食品营养强化剂和胶基糖果中基础剂物质及其配料名单调整由其他相关标准进行规定㊂ 修改了3.4带入原则,增加了3.4.2㊂修改了附录A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规定 :a)删除了表A.1中4-苯基苯酚㊁2-苯基苯酚钠盐㊁不饱和脂肪酸单甘酯㊁茶黄色素㊁茶绿色素㊁多穗柯棕㊁甘草㊁硅铝酸钠㊁葫芦巴胶㊁黄蜀葵胶㊁酸性磷酸铝钠㊁辛基苯氧聚乙烯氧基㊁辛烯基琥珀酸铝淀粉㊁薪草提取物㊁乙萘酚㊁仲丁胺等食品添加剂品种及其使用规定;b)修改了表A.1中硫酸铝钾㊁硫酸铝铵㊁赤藓红及其铝色淀㊁靛蓝及其铝色淀㊁亮蓝及其铝色淀㊁柠檬黄及其铝色淀㊁日落黄及其铝色淀㊁胭脂红及其铝色淀㊁诱惑红及其铝色淀㊁焦糖色(加氨生产)㊁焦糖色(亚硫酸铵法)㊁山梨醇酐单月桂酸酯㊁山梨醇酐单棕榈酸酯㊁山梨醇酐单硬脂酸酯㊁山梨醇酐三硬脂酸酯㊁山梨醇酐单油酸酯㊁甜菊糖苷㊁胭脂虫红的使用规定;c)在表A.1中增加了L(+)-酒石酸㊁d l-酒石酸㊁纽甜㊁β-胡萝卜素㊁β-环状糊精㊁双乙酰酒石酸单双甘油酯㊁阿斯巴甜等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和最大使用量,删除了上述食品添加剂在表A.2中的使用规定;d)删除了表A.1中部分食品类别中没有工艺必要性的食品添加剂规定;e)表A.3中增加了 06.04.01杂粮粉 ,删除了 13.03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 ㊂修改了附录B食品用香料㊁香精的使用规定:a)删除了八角茴香㊁牛至㊁甘草根㊁中国肉桂㊁丁香㊁众香子㊁莳萝籽等香料品种;b)表B.1中增加 16.02.01茶叶㊁咖啡 ㊂修改了附录C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以下简称 加工助剂 )使用规定:a)表C.1中增加了过氧化氢;b)表C.2中删除了甲醇㊁钯㊁聚甘油聚亚油酸酯品种及其使用规定㊂删除了附录D胶基糖果中基础剂物质及其配料名单㊂修改了附录F食品分类系统:a)修改为附录E食品分类系统;b)修改了01.0㊁02.0㊁04.0㊁08.0㊁09.0㊁11.0㊁12.0㊁13.0㊁14.0㊁16.0等类别中的部分食品分类号及食品名称,并按照调整后的食品类别对食品添加剂使用规定进行了调整㊂增加了附录F 附录A中食品添加剂使用规定索引 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㊁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㊁使用范围及最大使用量或残留量㊂2术语和定义2.1食品添加剂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㊁香㊁味,以及为防腐㊁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㊂食品用香料㊁胶基糖果中基础剂物质㊁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也包括在内㊂2.2最大使用量食品添加剂使用时所允许的最大添加量㊂2.3最大残留量食品添加剂或其分解产物在最终食品中的允许残留水平㊂2.4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保证食品加工能顺利进行的各种物质,与食品本身无关㊂如助滤㊁澄清㊁吸附㊁脱模㊁脱色㊁脱皮㊁提取溶剂㊁发酵用营养物质等㊂2.5国际编码系统(I N S)食品添加剂的国际编码,用于代替复杂的化学结构名称表述㊂2.6中国编码系统(C N S)食品添加剂的中国编码,由食品添加剂的主要功能类别(见附录D)代码和在本功能类别中的顺序号组成㊂3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3.1食品添加剂使用时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a)不应对人体产生任何健康危害;b)不应掩盖食品腐败变质;c)不应掩盖食品本身或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缺陷或以掺杂㊁掺假㊁伪造为目的而使用食品添加剂;d)不应降低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e)在达到预期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在食品中的使用量㊂3.2在下列情况下可使用食品添加剂:a)保持或提高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b)作为某些特殊膳食用食品的必要配料或成分;c)提高食品的质量和稳定性,改进其感官特性;d)便于食品的生产㊁加工㊁包装㊁运输或者贮藏㊂3.3食品添加剂质量标准按照本标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应当符合相应的质量规格要求㊂3.4带入原则3.4.1在下列情况下食品添加剂可以通过食品配料(含食品添加剂)带入食品中:a)根据本标准,食品配料中允许使用该食品添加剂;b)食品配料中该添加剂的用量不应超过允许的最大使用量;c)应在正常生产工艺条件下使用这些配料,并且食品中该添加剂的含量不应超过由配料带入的水平;d)由配料带入食品中的该添加剂的含量应明显低于直接将其添加到该食品中通常所需要的水平㊂3.4.2当某食品配料作为特定终产品的原料时,批准用于上述特定终产品的添加剂允许添加到这些食品配料中,同时该添加剂在终产品中的量应符合本标准的要求㊂在所述特定食品配料的标签上应明确标示该食品配料用于上述特定食品的生产㊂4食品分类系统食品分类系统用于界定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只适用于本标准,见附录E㊂如允许某一食品添加剂应用于某一食品类别时,则允许其应用于该类别下的所有类别食品,另有规定的除外㊂5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规定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㊂6食品用香料用于生产食品用香精的食品用香料的使用应符合附录B的规定㊂7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的使用应符合附录C的规定㊂附录A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规定A.1表A.1规定了食品添加剂的允许使用品种㊁使用范围以及最大使用量或残留量㊂A.2表A.1列出的同一功能的食品添加剂(相同色泽着色剂㊁防腐剂㊁抗氧化剂)在混合使用时,各自用量占其最大使用量的比例之和不应超过1㊂A.3表A.2规定了可在各类食品(表A.3所列食品类别除外)中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的食品添加剂㊂A.4表A.3规定了表A.2所例外的食品类别,这些食品类别使用添加剂时应符合表A.1的规定㊂同时,这些食品类别不得使用表A.1规定的其上级食品类别中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㊂A.5表A.1和表A.2未包括对食品用香料和用作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的食品添加剂的有关规定㊂A.6上述各表中的 功能 栏为该添加剂的主要功能,供使用时参考㊂表A.1食品添加剂的允许使用品种㊁使用范围1)以及最大使用量或残留量β-阿朴-8'-胡萝卜素醛β-a p o-8'-c a r o t e n a lC N S号08.018I N S号160e功能着色剂食品分类号食品名称最大使用量/(g/k g)备注01.02.02风味发酵乳0.015以β-阿朴-8'-胡萝卜素醛计01.06.04再制干酪0.018以β-阿朴-8'-胡萝卜素醛计03.0冷冻饮品(03.04食用冰除外)0.020以β-阿朴-8'-胡萝卜素醛计05.02糖果0.015以β-阿朴-8'-胡萝卜素醛计07.0焙烤食品0.015以β-阿朴-8'-胡萝卜素醛计12.10.02半固体复合调味料0.005以β-阿朴-8'-胡萝卜素醛计14.0饮料类(除外14.01包装饮用水)0.010以β-阿朴-8'-胡萝卜素醛计,固体饮料按冲调倍数增加使用量氨基乙酸(又名甘氨酸)g l y c i n eC N S号12.007I N S号640功能增味剂食品分类号食品名称最大使用量/(g/k g)备注08.02预制肉制品3.008.03熟肉制品3.012.0调味品1.014.02.03果蔬汁(浆)类饮料1.0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4.03.02植物蛋白饮料1.0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铵磷脂a m m o n i u m p h o s p h a t i d eC N S号10.033I N S号442功能乳化剂食品分类号食品名称最大使用量/(g/k g)备注05.01.02巧克力和巧克力制品㊁除05.01.01以外的可可制品10.0巴西棕榈蜡c a r n a u b aw a xC N S号14.008I N S号903功能被膜剂㊁抗结剂食品分类号食品名称最大使用量/(g/k g)备注04.01.01新鲜水果0.0004以残留量计05.0可可制品㊁巧克力和巧克力制品(包.6括代可可脂巧克力及制品)以及糖果01)在表A.1中使用范围以食品分类号和食品名称表示㊂白油(又名液体石蜡)m i n e r a l o i l ,w h i t e (l i qu i d p a r a f f i n )C N S 号 14.003I N S 号 905a功能 被膜剂食品分类号食品名称最大使用量/(g /k g)备注05.02.02除胶基糖果以外的其他糖果5.010.01鲜蛋5.0L -半胱氨酸盐酸盐L -c y s t e i n e a n d i t s h y d r o c h l o r i d e s s o d i u ma n d p o t a s s i u ms a l t s C N S 号 13.003I N S 号 920功能 面粉处理剂食品分类号食品名称最大使用量/(g /k g)备注06.03.02.01生湿面制品(如面条㊁饺子皮㊁馄饨皮㊁烧麦皮)(仅限拉面)0.306.03.02.03发酵面制品0.0606.08冷冻米面制品0.6苯甲酸及其钠盐b e n z o ic a c id ,s o d i u mbe n z o a t eC N S 号 17.001,17.002I N S 号 210,211功能 防腐剂食品分类号食品名称最大使用量/(g /k g)备注03.03风味冰㊁冰棍类1.0以苯甲酸计04.01.02.05果酱(罐头除外)1.0以苯甲酸计04.01.02.08蜜饯凉果0.5以苯甲酸计04.02.02.03腌渍的蔬菜1.0以苯甲酸计05.02.01胶基糖果1.5以苯甲酸计05.02.02除胶基糖果以外的其他糖果0.8以苯甲酸计11.05调味糖浆1.0以苯甲酸计12.03醋1.0以苯甲酸计12.04酱油1.0以苯甲酸计12.05酱及酱制品1.0以苯甲酸计12.10复合调味料0.6以苯甲酸计12.10.02半固体复合调味料1.0以苯甲酸计12.10.03液体复合调味料(不包括12.03,12.04)1.0以苯甲酸计14.02.02浓缩果蔬汁(浆)(仅限食品工业用)2.0以苯甲酸计,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4.02.03果蔬汁(浆)类饮料1.0以苯甲酸计,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4.03蛋白饮料1.0以苯甲酸计,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食品分类号食品名称最大使用量/(g/k g)备注14.04碳酸饮料0.2以苯甲酸计,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4.05茶㊁咖啡㊁植物(类)饮料1.0以苯甲酸计,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4.07特殊用途饮料0.2以苯甲酸计,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4.08风味饮料1.0以苯甲酸计,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5.02配制酒0.4以苯甲酸计15.03.03果酒0.8以苯甲酸计冰结构蛋白i c e s t r u c t u r i n gp r o t e i nC N S号00.020I N S号功能其他食品分类号食品名称最大使用量备注03.0冷冻饮品(03.04食用冰除外)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L-丙氨酸L-a l a n i n eC N S号12.006I N S号功能增味剂食品分类号食品名称最大使用量备注12.0调味品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丙二醇p r o p y l e n e g l y c o lC N S号18.004I N S号1520功能稳定剂和凝固剂㊁抗结剂㊁消泡剂㊁乳化剂㊁水分保持剂㊁增稠剂食品分类号食品名称最大使用量/(g/k g)备注06.03.02.01生湿面制品(如面条㊁饺子皮㊁馄饨皮㊁烧麦皮)1.507.02糕点3.0丙二醇脂肪酸酯p r o p y l e n e g l y c o l e s t e r s o f f a t t y a c i dC N S号10.020I N S号477功能乳化剂㊁稳定剂食品分类号食品名称最大使用量/(g/k g)备注01.0乳及乳制品(01.01.01㊁01.01.02㊁13.0涉及品种除外)5.002.0脂肪,油和乳化脂肪制品10.003.0冷冻饮品(03.04食用冰除外)5.0食品分类号食品名称最大使用量/(g /k g)备注04.05.02.01熟制坚果与籽类(仅限油炸坚果与籽类)2.006.03.02.05油炸面制品2.007.02糕点3.012.10复合调味料20.016.06膨化食品2.0丙酸及其钠盐㊁钙盐p r o p i o n i c a c i d ,s o d i u m p r o p i o n a t e ,c a l c i u m p r o pi o n a t e C N S 号 17.029,17.006,17.005I N S 号 280,281,282功能 防腐剂食品分类号食品名称最大使用量/(g /k g)备注04.04豆类制品2.5以丙酸计06.01原粮1.8以丙酸计06.03.02.01生湿面制品(如面条㊁饺子皮㊁馄饨皮㊁烧麦皮)0.25以丙酸计07.01面包2.5以丙酸计07.02糕点2.5以丙酸计12.03醋2.5以丙酸计12.04酱油2.5以丙酸计16.07其他(杨梅罐头加工工艺)50.0以丙酸计茶多酚(又名维多酚)t e a p o l y ph e n o l (T P )C N S 号 04.005I N S 号功能 抗氧化剂食品分类号食品名称最大使用量/(g /k g)备注02.01基本不含水的脂肪和油0.4以油脂中儿茶素计04.05.02.01熟制坚果与籽类(仅限油炸坚果与籽类)0.2以油脂中儿茶素计06.03.02.05油炸面制品0.2以油脂中儿茶素计06.06即食谷物,包括碾轧燕麦(片)0.2以油脂中儿茶素计06.07方便米面制品0.2以油脂中儿茶素计07.02糕点0.4以油脂中儿茶素计07.04焙烤食品馅料及表面用挂浆(仅限含油脂馅料)0.4以油脂中儿茶素计08.02.02腌腊肉制品类(如咸肉㊁腊肉㊁板鸭㊁中式火腿㊁腊肠)0.4以油脂中儿茶素计08.03.01酱卤肉制品类0.3以油脂中儿茶素计08.03.02熏㊁烧㊁烤肉类0.3以油脂中儿茶素计食品分类号食品名称最大使用量/(g /k g)备注08.03.03油炸肉类0.3以油脂中儿茶素计08.03.04西式火腿(熏烤㊁烟熏㊁蒸煮火腿)类 0.3以油脂中儿茶素计08.03.05肉灌肠类0.3以油脂中儿茶素计08.03.06发酵肉制品类0.3以油脂中儿茶素计09.03预制水产品(半成品)0.3以油脂中儿茶素计09.04熟制水产品(可直接食用)0.3以油脂中儿茶素计09.05水产品罐头0.3以油脂中儿茶素计12.10复合调味料0.1以儿茶素计14.03.02植物蛋白饮料0.1以儿茶素计,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4.06.02蛋白固体饮料0.8以儿茶素计16.06膨化食品0.2以油脂中儿茶素计茶多酚棕榈酸酯t e a p o l y p h e n o l pa l m i t a t e C N S 号 04.021I N S 号功能 抗氧化剂食品分类号食品名称最大使用量/(g /k g)备注02.01基本不含水的脂肪和油0.6赤藓红及其铝色淀e r y t h r o s i n e ,e r yt h r o s i n e a l u m i n u ml a k e C N S 号 08.003I N S 号 127功能 着色剂食品分类号食品名称最大使用量/(g /k g)备注04.01.02.08.02凉果类0.05以赤藓红计04.01.02.09装饰性果蔬0.1以赤藓红计04.05.02.01熟制坚果与籽类(仅限油炸坚果与籽类)0.025以赤藓红计05.0可可制品㊁巧克力和巧克力制品(包括代可可脂巧克力及制品)以及糖果(05.01.01可可制品除外)0.05以赤藓红计07.02.04糕点上彩装0.05以赤藓红计08.03.05肉灌肠类0.015以赤藓红计08.03.08肉罐头类0.015以赤藓红计12.05酱及酱制品0.05以赤藓红计12.10复合调味料0.05以赤藓红计14.02.03果蔬汁(浆)类饮料0.05以赤藓红计,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食品分类号食品名称最大使用量/(g/k g)备注14.04碳酸饮料0.05以赤藓红计,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4.08风味饮料(仅限果味饮料)0.05以赤藓红计,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5.02配制酒0.05以赤藓红计16.06膨化食品0.025仅限使用赤藓红刺梧桐胶k a r a y a g u mC N S号18.010I N S号416功能稳定剂食品分类号食品名称最大使用量备注02.02水油状脂肪乳化制品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刺云实胶t a r a g u mC N S号20.041I N S号417功能增稠剂食品分类号食品名称最大使用量/(g/k g)备注01.06干酪和再制干酪及其类似品8.003.0冷冻饮品(03.04食用冰除外)5.004.01.02.05果酱5.007.0焙烤食品1.508.02预制肉制品10.008.03熟肉制品10.014.0饮料类(14.01包装饮用水除外)2.5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6.01果冻5.0如用于果冻粉,按冲调倍数增加使用量醋酸酯淀粉s t a r c ha c e t a t eC N S号20.039I N S号1420功能增稠剂食品分类号食品名称最大使用量备注06.03.02.01生湿面制品(如面条㊁饺子皮㊁馄饨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皮㊁烧麦皮)(仅限生湿面条)单,双甘油脂肪酸酯(油酸㊁亚油酸㊁棕榈酸㊁山嵛酸㊁硬脂酸㊁月桂酸㊁亚麻酸)m o n o -a n dd i g l y c e r i d e s o f f a t t y ac id s C N S 号 10.006I N S 号 471功能 乳化剂食品分类号食品名称最大使用量/(g /k g )备注01.05.01稀奶油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02.02.01.01黄油和浓缩黄油20.006.03.02.01生湿面制品(如面条㊁饺子皮㊁馄饨皮㊁烧麦皮)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06.03.02.02生干面制品30.011.01.02其他糖和糖浆[如红糖㊁赤砂糖㊁冰片糖㊁原糖㊁果糖(蔗糖来源)㊁糖蜜㊁部分转化糖㊁槭树糖浆等]6.012.09香辛料类5.013.01婴幼儿配方食品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13.02婴幼儿辅助食品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单辛酸甘油酯c a p r y lm o n o g l yc e r ide C N S 号 17.031I N S 号功能 防腐剂食品分类号食品名称最大使用量/(g /k g)备注06.03.02.01生湿面制品(如面条㊁饺子皮㊁馄饨皮㊁烧麦皮)1.007.02糕点1.007.04焙烤食品馅料及表面用挂浆(仅限豆馅)1.008.03.05肉灌肠类0.5淀粉磷酸酯钠s o d i u ms t a r c h p h o s ph a t e C N S 号 20.013I N S 号功能 增稠剂食品分类号食品名称最大使用量备注02.02.01脂肪含量80%以上的乳化制品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03.0冷冻饮品(03.04食用冰除外)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04.01.02.05果酱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12.0调味品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14.0饮料类(14.01包装饮用水除外)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靛蓝及其铝色淀i n d i g o t i n e ,i n d i go t i n e a l u m i n u ml a k e C N S 号 08.008I N S 号 132功能 着色剂食品分类号食品名称最大使用量/(g /k g)备注04.01.02.08.01蜜饯类0.1以靛蓝计04.01.02.08.02凉果类0.1以靛蓝计04.01.02.09装饰性果蔬0.2以靛蓝计04.02.02.03腌渍的蔬菜0.01以靛蓝计04.05.02.01熟制坚果与籽类(仅限油炸坚果与籽类)0.05以靛蓝计05.0可可制品㊁巧克力和巧克力制品(包括代可可脂巧克力及制品)以及糖果(05.01.01可可制品除外)0.1以靛蓝计05.02.02除胶基糖果以外的其他糖果0.3以靛蓝计07.02.04糕点上彩装0.1以靛蓝计07.04焙烤食品馅料及表面用挂浆(仅限饼干夹心)0.1以靛蓝计14.02.03果蔬汁(浆)类饮料0.1以靛蓝计,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4.04碳酸饮料0.1以靛蓝计,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4.08风味饮料(仅限果味饮料)0.1以靛蓝计,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5.02配制酒0.1以靛蓝计16.06膨化食品0.05仅限使用靛蓝丁基羟基茴香醚(B H A )b u t y l a t e dh y d r o x ya n i s o l e (B H A )C N S 号 04.001I N S 号 320功能 抗氧化剂食品分类号食品名称最大使用量/(g /k g)备注02.0脂肪,油和乳化脂肪制品0.2以油脂中的含量计02.01基本不含水的脂肪和油0.204.05.02.01熟制坚果与籽类(仅限油炸坚果与籽类)0.2以油脂中的含量计04.05.02.03坚果与籽类罐头0.2以油脂中的含量计05.02.01胶基糖果0.406.03.02.05油炸面制品0.2以油脂中的含量计06.04.01杂粮粉0.2以油脂中的含量计食品分类号食品名称最大使用量/(g/k g)备注06.06即食谷物,包括碾轧燕麦(片)0.2以油脂中的含量计06.07方便米面制品0.2以油脂中的含量计07.03饼干0.2以油脂中的含量计08.02.02腌腊肉制品类(如咸肉㊁腊肉㊁板鸭㊁中式火腿㊁腊肠)0.2以油脂中的含量计09.03.04风干㊁烘干㊁压干等水产品0.2以油脂中的含量计12.10.01固体复合调味料(仅限鸡肉粉)0.2以油脂中的含量计16.06膨化食品0.2以油脂中的含量计对羟基苯甲酸酯类及其钠盐(对羟基苯甲酸甲酯钠,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及其钠盐)p-h y d r o x y b e n z o a t e s a n d i t s s a l t s(s o d i u m m e t h y l p-h y d r o x y b e n z o a t e,e t h y l p-h y d r o x y b e n z o a t e,s o d i u me t h y l p-h y d r o x y b e n z o a t e)C N S号17.032,17.007,17.036I N S号219,214,215功能防腐剂食品分类号食品名称最大使用量/(g/k g)备注04.01.01.02经表面处理的鲜水果0.012以对羟基苯甲酸计04.01.02.05果酱(罐头除外)0.25以对羟基苯甲酸计04.02.01.02经表面处理的新鲜蔬菜0.012以对羟基苯甲酸计07.04焙烤食品馅料及表面用挂浆(仅限糕点馅)0.5以对羟基苯甲酸计10.03.02热凝固蛋制品(如蛋黄酪㊁松花蛋肠)0.2以对羟基苯甲酸计12.03醋0.25以对羟基苯甲酸计12.04酱油0.25以对羟基苯甲酸计12.05酱及酱制品0.25以对羟基苯甲酸计12.10.03.04蚝油㊁虾油㊁鱼露等0.25以对羟基苯甲酸计14.02.03果蔬汁(浆)类饮料0.25以对羟基苯甲酸计,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4.04碳酸饮料0.2以对羟基苯甲酸计,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4.08风味饮料(仅限果味饮料)0.25以对羟基苯甲酸计,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二丁基羟基甲苯(B H T)b u t y l a t e dh y d r o x y t o l u e n e(B H T)C N S号04.002I N S号321功能抗氧化剂食品分类号食品名称最大使用量/(g/k g)备注02.0脂肪,油和乳化脂肪制品0.2以油脂中的含量计02.01基本不含水的脂肪和油0.204.02.02.02干制蔬菜(仅限脱水马铃薯粉)0.2以油脂中的含量计食品分类号食品名称最大使用量/(g /k g)备注04.05.02.01熟制坚果与籽类(仅限油炸坚果与籽类)0.2以油脂中的含量计04.05.02.03坚果与籽类罐头0.2以油脂中的含量计05.02.01胶基糖果0.406.03.02.05油炸面制品0.2以油脂中的含量计06.06即食谷物,包括碾轧燕麦(片)0.2以油脂中的含量计06.07方便米面制品0.2以油脂中的含量计07.03饼干0.2以油脂中的含量计08.02.02腌腊肉制品类(如咸肉㊁腊肉㊁板鸭㊁中式火腿㊁腊肠)0.2以油脂中的含量计09.03.04风干㊁烘干㊁压干等水产品0.2以油脂中的含量计16.06膨化食品0.2以油脂中的含量计N -[N -(3,3-二甲基丁基)]-L -α-天门冬氨-L -苯丙氨酸1-甲酯(又名纽甜)n e o t a m eC N S 号 19.019I N S 号 961功能 甜味剂食品分类号食品名称最大使用量/(g /k g)备注01.01.03调制乳0.0201.02.02风味发酵乳0.101.03.02调制乳粉和调制奶油粉0.06501.05稀奶油(淡奶油)及其类似品(01.05.01稀奶油除外)0.03301.06.05干酪类似品0.03301.07以乳为主要配料的即食风味食品或其预制产品(不包括冰淇淋和风味发酵乳)0.102.0302.02类以外的脂肪乳化制品,包括混合的和(或)调味的脂肪乳化制品0.0102.04脂肪类甜品0.103.0冷冻饮品(03.04食用冰除外)0.104.01.02.01冷冻水果0.104.01.02.02水果干类0.104.01.02.03醋㊁油或盐渍水果0.104.01.02.04水果罐头0.033食品分类号食品名称最大使用量/(g /k g)备注04.01.02.05果酱0.0704.01.02.06果泥0.0704.01.02.07除04.01.02.05外的果酱(如印度酸辣酱)0.0704.01.02.08蜜饯凉果0.06504.01.02.09装饰性果蔬0.104.01.02.10水果甜品,包括果味液体甜品0.104.01.02.11发酵的水果制品0.06504.01.02.12煮熟的或油炸的水果0.06504.02.02加工蔬菜0.03304.02.02.03腌渍的蔬菜0.0104.03.02.03腌渍的食用菌和藻类0.0104.03.02.04食用菌和藻类罐头0.03304.03.02.05经水煮或油炸的藻类0.03304.03.02.06其他加工食用菌和藻类0.03304.05.02加工坚果与籽类0.03204.05.02.04坚果与籽类的泥(酱),包括花生酱等0.03305.0可可制品㊁巧克力和巧克力制品(包括代可可脂巧克力及制品)以及糖果(05.02糖果除外)0.105.02.01胶基糖果1.005.02.02除胶基糖果以外的其他糖果0.3306.06即食谷物,包括碾轧燕麦(片)0.1606.09谷类和淀粉类甜品(如米布丁㊁木薯布丁)0.03307.0焙烤食品0.0807.04焙烤食品馅料及其表面用挂浆0.109.03预制水产品(半成品)0.0109.05水产品罐头0.0110.04其他蛋制品0.111.04餐桌甜味料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11.05调味糖浆0.0712.03醋0.01212.09.03香辛料酱(如芥末酱㊁青芥酱)0.012食品分类号食品名称最大使用量/(g /k g)备注12.10复合调味料0.0714.02.03果蔬汁(浆)类饮料0.033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4.03.01含乳饮料0.02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4.03.02植物蛋白饮料0.033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4.03.03复合蛋白饮料0.033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4.04碳酸饮料0.033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4.05茶㊁咖啡㊁植物(类)饮料0.05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4.05.03植物饮料0.02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4.07特殊用途饮料0.033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4.08风味饮料0.033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5.03发酵酒(15.03.01葡萄酒除外)0.03316.01果冻0.1如用于果冻粉,按冲调倍数增加使用量16.06膨化食品0.032二甲基二碳酸盐(又名维果灵)d i me t h y l d i c a r b o n a t e C N S 号 17.033I N S 号 242功能 防腐剂食品分类号食品名称最大使用量/(g /k g)备注14.02.03果蔬汁(浆)类饮料0.25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4.04碳酸饮料0.25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4.05.01茶(类)饮料0.25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4.08风味饮料(仅限果味饮料)0.25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4.09其他饮料类(仅限麦芽汁发酵的非酒精饮料)0.25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2,4-二氯苯氧乙酸2,4-d i c h l o r o p h e n o x y a c e t i c a c i dC N S号17.027I N S号功能防腐剂食品分类号食品名称最大使用量/(g/k g)备注04.01.01.02经表面处理的鲜水果0.01残留量ɤ2.0m g/k g 04.02.01.02经表面处理的新鲜蔬菜0.01残留量ɤ2.0m g/k g二氧化硅s i l i c o nd i o x i d eC N S号02.004I N S号551功能抗结剂食品分类号食品名称最大使用量/(g/k g)备注01.03乳粉(包括加糖乳粉)和奶油粉及其调制产品15.001.08其他乳制品(如乳清粉㊁酷蛋白粉)(仅限奶片)1502.05其他油脂或油脂制品(仅限植脂末)15.003.0冷冻饮品(03.04食用冰除外)0.505.01.01可可制品(包括以可可为主要原料的脂㊁粉㊁浆㊁酱㊁馅等)15.006.01原粮1.206.03.02.04面糊(如用于鱼和禽肉的拖面糊)㊁裹粉㊁煎炸粉20.010.03.01脱水蛋制品(如蛋白粉㊁蛋黄粉㊁蛋白片)15.011.06其他甜味料(仅限糖粉)15.012.01盐及代盐制品20.012.09香辛料类20.012.10.01固体复合调味料20.014.06固体饮料15.016.07其他(豆制品工艺)0.025复配消泡剂用,以每千克黄豆的使用量计。
最新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2760-2024与2760-2014比对说明
![最新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2760-2024与2760-2014比对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af836c5e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8e.png)
最新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2760-2024与2760-2014比对说明2024年3月120,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24),并将于2025年2月8日实施。
现将2024版GB2760与2014版及其纳入新版标准中的增补公告进行了比对分析,以下概述了2024版GB2760较2014版的整体变化及各个附表的主要变化,供参考。
一、纳入了增补公告批准使用的添加剂。
为了方便标准使用者查询,GB2760-2024纳入了GB2760-2014实施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以公告形式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和使用规定,截至国家卫生健康委2023年第5号公告。
二、正文的修订情况(1)修订食品添加剂定义,在定义中增加了营养强化剂的内容,并明确营养强化剂的使用应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GB14880)和相关规定。
(2)修订INS和CNS定义,并明确说明当CAC的INS号发生变化时以CAC的INS号为准。
(3)“4食品分类系统”的修改:删除“如允许某一食品添加剂应用于某一食品类别时,则允许其应用于该类别下的所有类别食品,另有规定的除外”内容,将其体现在附录A的A.3中。
(4)增加了“8食品添加剂的功能类别〃“9附录A中食品添加剂使用规定索引"“10营养强化剂"“11胶基糖果中基础剂物质"内容。
三、附录A的修订情况(1)修改附录A中食品添加剂使用规定的查询方式。
将2014版标准中表A.3的内容体现到表A.1和表A.2中,原表A.2合并入表A.1。
2024版标准中表A.2规定了表A.1中例外食品编号对应的食品类别。
(2)修订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规定。
进一步明确继承原则和完善相同色泽着色剂、防腐剂、抗氧化剂总和不超过1原则的描述,实质性要求未变化。
2024版标准规定“表A.1列出的食品添加剂按照规定的使用范围和最大使用量使用。
如允许某一食品添加剂应用于某一食品类别时,则允许其应用于该类别下的所有类别食品,另有规定的除外。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d4854c3e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d2.png)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食品添加剂是指在食品生产、加工、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用于改进食品质量、特性、保存期限和卫生安全等方面的各种化学物质。
当前,食品添加剂已经成为食品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它的安全性问题已经成为消费者、政府和企业的关注点之一。
为保障食品安全,中国政府颁布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一、食品添加剂的分类食品添加剂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防腐剂:用于保护食品免受细菌和真菌的破坏。
- 色素:用于改变食品的颜色和外观。
- 香料:用于增加食品的香气。
- 调味剂:用于增加食品的味道。
- 抗氧化剂:用于防止脂肪氧化,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 发酵剂:用于促进面包、蛋糕等食品的发酵过程。
- 稳定剂:用于保持食品中乳化性质和稳定性。
- 乳化剂:用于使油和水混合均匀。
- 膨松剂:用于增加食品的体积和口感。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需要符合一定的标准,在使用前应该对其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应该符合以下要求:- 使用添加剂不会影响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 使用添加剂不会降低食品的营养价值。
- 使用添加剂不会误导消费者。
在使用食品添加剂时,应该遵守以下原则:- 不得添加已禁用的食品添加剂。
- 不得超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规定的最大使用量。
- 不得添加未经批准的食品添加剂。
- 添加剂不得代替原料,用于掩盖食品本身的质量问题。
- 添加剂的使用应该经过充分的测试和评估。
在具体的使用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应该严格控制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量,并在食品标签上注明添加剂的种类和使用量。
- 对于可能会引起特殊群体不良反应的食品添加剂,应该在标签上标明警示语。
- 企业应该建立使用添加剂的质量控制体系,并对添加剂的质量、来源和使用情况等进行全面的管理记录。
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估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对食品安全的影响:添加剂是否会降低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添加剂是否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特别是对儿童和孕期女性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物质或天然物质,是烹饪过程中经常用到的重要材料,一般说来,使用食品添加剂除应遵守《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食品卫生法》、《食品营养强化剂卫生管理办法》之外,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经过食品毒理学安全性评价,证明在使用限量内长期使用对人体安全无害。
添加剂的采用应当是维持和改良食品营养质量,而严禁毁坏和减少营养质量。
理应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施行并核准继续执行的采用卫生标准和质量标准。
不得用于掩盖缺点(变质、腐败)或粗制滥造,欺骗消费者。
不得经营和使用无卫生许可证、无产品检验合格证及污染变质的食品添加剂。
采用添加剂是增加消耗,改良储藏条件,精简工艺,但无法由于采用添加剂而减少了较好的加工措施和卫生建议,对营养成分不理应毁坏促进作用。
未经卫生部允许婴儿食品、儿童食品不得使用糖精、色素、香精等食品添加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