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痹症分类和鉴别
痹症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
![痹症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c51c1801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cd.png)
痹症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
痹症中医分为风寒湿痹、风湿热痹、痰瘀痹阻及肝肾亏虚证。
具体的分型及治疗如下:
(一)风寒湿痹
1.行痹: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有恶风、发热等表证,当祛风通络,散寒除湿;方选防风汤加减。
2、痛痹:表现为肢体关节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冷感。
当散寒通络,祛风除湿;方选乌头汤加减。
3、着痹:表现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
当除湿通络,祛风散寒;方选薏苡仁汤加减。
(二)风湿热痹:表现为游走性关节疼痛,可涉及一个或多个关节,活动不便,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可有皮下结节或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等。
当清热通络,祛风除湿;方选白虎加桂枝汤或宣痹汤加减
(三)痰瘀痹阻证:表现为痹证日久,肌肉关节刺痛,同定不移,或关节肌肤紫暗、肿胀,按之较硬,肢体顽麻或重着。
当化痰行瘀,宣痹通络;方选双合汤加减。
(四)肝肾亏虚证:表现为痹证日久不愈、关节屈伸不利、肌肉瘦削、腰膝酸软、或畏寒肢冷、阳痿、遗精、或骨蒸劳热。
当培补肝肾、舒筋止痛;方选独活寄生汤加减。
中医痹症的辨证论治.ppt
![中医痹症的辨证论治.ppt](https://img.taocdn.com/s3/m/ed8c9a5e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bf.png)
演讲人
一般来说,痹症是因为人体受到风、湿等侵袭从而出现关节肿大,身体部位疼痛的 症状。在中医临床上,痹症可根据病因分为风痹、寒痹、湿痹、热痹(常表现为关 节肌肉灼热、疼痛、红肿等)等,根据中医解剖概念可分为皮痹、肉痹、筋痹、骨 痹等。
如果疼痛部位出现不断变换的情况,则考虑为风痹;如果在天气冷的时候疼痛加剧, 在天气缓和的时候疼痛减退,则考虑为寒痹;如果出现疼痛部位固定,并在疼痛部 位有发麻的感觉,则考虑为湿痹;如果疼痛部位同时伴有肿胀以及灼烧感,则为热 痹。
皮痹、肉痹、筋痹、骨痹则是分别引起人体不同部位皮、肉、筋以及骨疼痛、麻木 等的痹症。
痹症的治疗原则是达到将风、寒、湿、热从体内清除的效果。在治疗 上,风痹用防风汤,寒痹用乌头汤,湿痹用薏苡仁汤,热痹用宣痹汤。
如需使用中药,请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切勿擅自用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谢谢
痹症--古书中23种分类
![痹症--古书中23种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727413ae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27.png)
痹症--古书中23种分类痹症,是泛指邪气闭阻躯体或内脏的经络而引起的病症。
“痹”即闭阻不通也。
通常多指风、寒、湿三种邪气,侵犯肌表经络和骨节,发生关节或肌肉疼痛,肿大和重着等一类疾患。
《素问·痹论》即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也。
」在临床上主要可分“风痹”,“寒痹”,“湿痹”和“热痹”四种。
在内经等古籍中,按病变部位又可分为“筋痹”,“骨痹”,“脉痹”,“皮痹”,“热痹“,“肌痹”,“心痹”,“肝痹”,“脾痹”,“肺痹”,“肾痹”,“挛痹”,“阴痹”,“远痹”,“血痹”,“胸痹”,“肠痹“,“胞痹”,“食痹”,“五脏痹”等。
详见各条。
1、风痹风痹,病名。
以疼痛游走不定为特征痹证。
称“行痹”或“周痹”俗称“走注”,痹证类型之一。
2、寒痹一名痛痹、骨痹。
指寒邪偏重的痹证。
3、湿痹①痹病中的一种。
《内经》名之曰着痹(《素问.痹论》:“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又名肌痹。
《证治准绳.杂病》:“湿痹者,留而不移,汗多,四肢缓弱,皮肤不仁,……”《症因脉治》卷三:“湿痹之证,或一处麻痹不仁,或四肢手足不举,或半身不能转侧,或湿变为热,热变为燥,收引拘挛作痛,蜷缩难伸,名曰着痹,此湿痹之证也。
②属脚气病之一。
龚廷贤《寿世保元》将脚气之疼痛不仁者,称之为湿痹。
4、热痹热痹,病名。
热毒流注关节,或内有蕴热,复感风寒湿邪,与热相搏而致的痹症。
又称脉痹。
出《素问.四时刺逆从论》。
5、筋痹①指筋膜受风寒湿邪所浸而致之痹证。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
”《素问.长刺节论》:“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
”《圣济总录》卷二十:“《内经》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又曰:以春遇此者为筋痹。
其状拘急,屈而不伸是也。
”治以疏筋养血结合祛邪法,方用羚羊角散、天麻汤等。
②指肝痹。
见秦景明《症因脉治》卷三。
参见肝痹条。
③指风痹。
《证治汇补》:“筋痹即风痹也。
游行不定,上下左右,随其虚邪,与血气相搏,聚于关节,或赤或肿,筋脉弛纵。
痹病的分类
![痹病的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20ffcc36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65.png)
痹病的分类痹病,古代称为“滞症”,是一种与阳气有关的特殊疾病。
据古书记载,痹病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属于腑脏病,又称滞气病,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
痹病由于发病机理复杂,所以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进行研究。
根据发病征状,可以将痹病分为内滞,外滞,局部滞和复杂滞症四种。
(1)内滞是指病人腑脏和四肢的病变,主要表现为内脏器质和机能障碍,典型的征状有腹痛,发冷,腹胀,腹泻等。
(2)外滞是指病人上肢和头面部的病变,征状有头痛,恶心,发热,呕吐,头面部发紫等。
(3)局部滞病指的是某些局部滞气引起的疾病,征状有某些局部疼痛,皮肤出现斑疹等。
(4)复杂滞病是指由内滞外滞局部滞配合引起的复杂病情,出现了多种症状。
总之,痹病有很多种不同的分类,理解不同痹病的分类,医生可以更好地治疗痹病,帮助病人更快地康复。
痹病由于发病机理极其复杂,治疗也有很多不同的方法。
一般来说,医生首选的治疗方法是中药治疗,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中药材,配制药方,以达到治疗痹病的目的。
其次是西药治疗,虽然西药可以迅速控制病情,但由于西药的毒副作用,医生在使用西药治疗痹病是要格外小心,避免出现毒副作用。
痹病治疗还可以通过外科手术,通过切除肿瘤组织,消除病变,达到治疗痹病的目的。
最后,还可以用卫生调养的方法来治疗痹病。
健康的饮食习惯,节制运动,改善睡眠习惯等,均可以有效地缓解病情,有助于治疗痹病。
总之,痹病的治疗方法很多,一般情况下,医生会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治愈痹病的目的。
痹病是一种特殊的疾病,治疗要慎重,应当综合考虑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
另外,在治疗痹病过程中,不能采用单一的治疗方法,应当结合多种治疗方法,以达到有效治疗的目的。
中医内科学痹症
![中医内科学痹症](https://img.taocdn.com/s3/m/231ccf3a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11.png)
三、诊疗关键 点
3.舌苔脉象:
舌质红,苔多白滑,脉象多见沉紧、沉弦、沉缓、
涩。
4.辅助检验:
试验室和X线等检验常有利于痹病诊疗。
中医内科学痹症
25/55
四、判别诊疗
当与痿病相判别,二者病位都在肢体,肢节痹
病不愈,因肢体疼痛,活动困难,渐见痿瘦,而与
痿病相同。 发病部位
痹病 四肢均可罹患
痿病 大多见于下肢
20/55
痹病病因病机总图
风寒湿邪 风湿热邪
乘虚侵入人体 留注经络关节
素体阳胜或阴虚有热
风邪偏胜——行痹 寒邪偏胜——痛痹 湿邪偏胜——着痹 风寒湿邪郁久化热 热邪偏胜——热痹
感受热邪,邪从热化
重复发作
津血不畅 伤耗气血
日久不愈
复感于邪,
邪气内合
痰瘀阻络 气血亏虚 脏腑痹
中医内科学痹症
21/55
二、病因病机
另外,除上述基本治则外,对行痹还可配合养血;痛痹, 配合温阳;着痹配合补脾之法(见文件介绍《医 宗必读 · 痹》)。
中医内科学痹症
29/55
治疗标准
祛风:防风、细辛、羌活、桂枝、桑枝。
祛 散寒:细辛、桂枝、秦艽、川乌、草乌。
邪 除湿:羌活、独活、苍术、苡仁、萆薢、黄柏。
基
清热:石膏、知母、黄柏、寒水石、羚羊角。
中医内科学痹症
32/55
(二)辩证分析: 风寒湿袭表,阻滞经络,不通则痛——酸痛、屈伸不利; 风邪偏胜,善行数变——疼痛游走不定; 外邪束表,营卫不和——恶风或恶寒,或有发烧 苔薄白,脉浮——风寒在表
中医内科学痹症
33/55
五、辨证论治
病机概要:风寒湿邪,留注经络关节 ,风邪偏胜。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宣痹通络为主,佐以疏风) 方药:防风汤加减《宣明论方》
痹症总结范文
![痹症总结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448e4cbb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15.png)
痹症总结简介痹症,又被称为痺症,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疾病类型,主要特征是肢体或经络的麻木、刺痛、疼痛等症状。
痹症可以分为风寒湿痹、湿痹、寒痹、热痹等不同类型。
本文将对痹症的常见类型、病因、症状以及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进行总结。
痹症的类型风寒湿痹风寒湿痹是痹症的常见类型之一。
其病因主要是寒湿邪气侵袭体内,导致经络阻滞,使相关部位发生麻木、刺痛和疼痛等症状。
风寒湿痹常见于四肢关节,尤其是双手双脚。
湿痹湿痹是由湿邪侵袭体内引起的一种痹症。
湿痹多发生在关节、筋脉,并常伴有酸痛、沉重感和浮肿等症状。
湿痹的发病与饮食不节、身体虚弱或受寒湿环境影响有关。
寒痹寒痹是由寒邪侵袭体内而引发的痹症,其主要特征是寒冷、麻木和疼痛。
寒痹多发生在背部、腰骶和四肢,尤其是双脚。
长期受寒环境刺激、体虚或情志不畅均可导致寒痹的发生。
热痹热痹是由热邪入侵体内引起的痹症,常伴有发热、口渴和关节肿痛等症状。
热痹多发生在胸腹和四肢关节,特别是脾胃经络。
痹症的病因痹症的发生与外邪入侵、饮食不节、体虚、情志不畅等因素有关。
当身体抵抗力下降,外邪侵袭体内,气血不畅,经络阻塞时,痹症就容易发生。
在不同类型的痹症中,风寒、湿、寒、热是主要的病因。
风邪使经络痹阻,湿邪则容易引起水湿阻滞经络,寒邪和热邪则直接影响体内的气血运行。
此外,饮食不节、环境寒湿、情志不畅等因素也可以导致痹症的发生。
痹症的症状痹症的主要症状是肢体或经络的麻木、刺痛、疼痛等。
根据不同类型的痹症,其症状也有所区别。
对于风寒湿痹,其主要症状包括肢体麻木、关节疼痛、手脚冰凉等。
湿痹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关节酸痛、重湿感、肿胀等。
寒痹则会出现肢体寒冷、麻木和疼痛。
热痹常伴有体温升高、口渴和关节红肿。
痹症的症状一般会随着天气的变化或活动的频繁度有所加重或缓解。
痹症的治疗方法中医对于痹症的治疗主要采取草药治疗、针灸和推拿等方法。
在草药治疗中,常用的方剂有桂枝附子汤、温经汤等,这些方剂具有温经通络、散寒祛湿或清热解毒的作用。
痹疾的中医辨证论治
![痹疾的中医辨证论治](https://img.taocdn.com/s3/m/7024204f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65.png)
痹疾的中医辨证论治
痹疾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四肢疼痛、关节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
下面将介绍痹疾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
辨证
痹疾的中医辨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寒湿痹:病情较重,疼痛剧烈,关节红肿,活动受限。
舌苔白腻,脉沉细。
2. 湿热痹:病情较轻,疼痛较为隐痛,关节红肿,活动受限。
舌苔黄腻,脉滑数。
3. 气滞痹:病情较重,疼痛胀痛,关节红肿,活动受限。
舌质紫暗,脉弦滑。
4. 痰湿痹:病情较轻,疼痛较轻,关节红肿,活动受限。
舌苔白腻,脉滑。
根据具体病情,可进一步细分辨证类型进行具体的治疗。
论治
根据辨证结果,采取相应的中医治疗方法对痹疾进行治疗。
1. 寒湿痹:宜温经散寒,祛湿通络。
可使用巴豆、乌九、紫苏等药物。
2. 湿热痹:宜清热祛湿,活血通络。
可使用黄芩、蒲黄、红花等药物。
3. 气滞痹:宜疏肝解郁,活血通络。
可使用柴胡、桂枝、当归等药物。
4. 痰湿痹:宜化痰祛湿,活血通络。
可使用枳壳、藿香、川芎等药物。
治疗期间,患者需注意保持适当的运动,保持关节的活动度。
同时,也要避免寒湿侵袭,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以上是对痹疾的中医辨证论治的简要介绍,具体的治疗方法还需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和选用适当的药物。
参考文献:
- 《中医辨证论治学》
- 《中医临床指南》。
痹症的分类与辨证治疗ppt课件
![痹症的分类与辨证治疗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d9afc336edb6f1aff001fcc.png)
比较,《内经》中心痹的范畴可能已包含了现代的胸痹与心 痹二者在内。
二. 痹症的辨证治疗 1. 治痹证当首辨虚实
虚和实是中医鉴别疾病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素问》称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又称“脉盛、皮热、腹胀、 前后不通、闷瞥,此谓五实。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 饮食不入,此谓五虚。”中医诊断学将虚证的表现概括为:身 体虚弱、饮食不佳、语声低、气短一身无力、精神萎靡、消 瘦、视力减退、舌净无苔、舌体胖嫩、脉细弱无力等。实证 表现则为:体质壮实、腹满拒按、小便不利、大便干结、精神 兴奋、语声高、气粗、恶寒无汗、舌苔厚,脉有力等。 《医宗金鉴》最早提出认虚实来归纳诸痹:“痹虚者,谓气血虚 之人病诸痹也;痹实者,谓气血实之人病诸痹也”。虚痹包括 气血虚、阴虚、阳虚,临床多为本虚标实,或虚实挟杂,实 痹包括风寒湿热顽痹。由于中医学在辨证分类上具有灵
痹症的分类与辨证治疗
一. 痹证的分类
(一).内经中的分类 《内经》中的痹证可按发病部位归为肢体痹和脏腑痹两大类 :前者系痹邪侵袭肢体,气血经气不利,导致肢体出现疼痛、 麻木等表现。后者为痹邪人脏,出现藏气不宣行的一类病证 。《内经》中肢体痹包括了按邪气偏盛和症状特点所分的行 痹、痛痹、著痹三痹,根据病变部位、发病时间所分的骨痹 、筋痹、脉痹、肌痹、皮痹五体痹;脏腑痹主要论述了五脏痹 证与胞痹、肠痹。其中对五脏痹除《素问· 痹论》有所论述外 ,还散见于《素问》的“五藏生成篇”、“玉机真藏论”、 “四时刺逆从论”及《灵枢》的“邪气藏府”、“官针”等 篇中。其具体所指又稍有不同,如《素问· 痹论》云:“肝痹者 ,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为肝气痹阻、水 液失于疏泄之证。而《素问· 五藏生成篇》中描述的肝痹则基 本为寒湿侵犯肝经所致,其症“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 有积气在心下支肤,名日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 足清头痛”。此为肝经气滞的表现。但从总体上言,《内经 》中的脏腑痹都是
中西医观点论痹症——痹症
![中西医观点论痹症——痹症](https://img.taocdn.com/s3/m/440eaee1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c6.png)
中西医观点论痹症——痹症中西医观点论痹症——痹症1、以病邪性质命名类:风痹、寒痹、湿痹、风湿痹、风寒湿痹、热痹、湿热痹、燥痹等。
2、以病状特征命名类:行痹、痛痹、着痹、痛风、白虎历节、鹤膝风、尪痹等。
3、以发病部位命名类:皮痹、肌痹、筋痹、脉痹、血痹、骨痹、肩痹、历节、周痹等。
4、以病程、病势命名类:暴痹、久痹、痼痹、顽痹等。
5、以相关脏腑命名类:心痹、肝痹、脾痹、肺痹、肾痹等。
痹,即痹阻不通。
《黄帝内经·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
”也就是说,人体机表、经络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闭阻经络、肢体、脏腑,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或关节肿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均属痹症范畴。
痹症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性的特点。
主要病机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风寒湿热等邪气乘虚侵入人体,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所致。
古代痹证的概念比较广泛,包括内脏痹和肢体痹等,今天的痹症包括西医学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痛风等。
【痹症的分类】根据感受邪气的相对轻重,常分为1、行痹(风痹);2、痛痹(寒痹);3、着痹(湿痹);若素体阳盛或阴虚火旺,复感风寒湿邪,邪从热化或感受热邪,留注关节,则为4、热痹;病程日久,反复不愈,关节疼痛,时轻时重,则为5、虚痹。
总之,风寒湿热之邪侵入机体,痹阻关节肌肉筋络,导致气血闭阻不通,产生痹症。
【痹症的病机病因】一、正虚:人体所谓“正气”是指人体的抗病、防御、调节、康复能力,这些能力又无不以人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及脏腑经络之功能为基础。
因此,正气不足,就是人体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不足及脏腑组织等功能低下、失调的概括,正气不足是痹症发生的内在因素。
引起正虚的原因:1、禀赋不足—禀赋是痹症发生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现在研究也证实,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2、劳役过度—劳力过度致正虚可致痹症;劳神过度及房劳过度同样有损正气而致痹症;同理,过逸同样有所遗害。
中医痹症分类和鉴别
![中医痹症分类和鉴别](https://img.taocdn.com/s3/m/1b4ad836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92.png)
中医痹症分类和鉴别
中医痹症是指因寒、湿、风、热、燥等因素引起的关节、肌肉、筋脉等部位的疼痛、麻木、拘挛、僵硬等症状。
根据中医理论,痹症可分为寒痹、湿痹、风痹、热痹、燥痹等五种类型。
寒痹主要表现为关节、肌肉、筋脉等部位的疼痛、拘挛、僵硬等症状。
常见于冬季,因气温寒冷导致体内阳气不足,寒邪侵袭。
治疗寒痹应以温通为主。
湿痹主要表现为关节、肌肉、筋脉等部位的麻木、重滞、水肿等症状。
常见于季节转换、潮湿环境等因素引起的体内湿邪内生外感。
治疗湿痹应以祛湿为主。
风痹主要表现为关节、肌肉、筋脉等部位的疼痛、肿胀、麻木等症状。
常见于季节转换、寒暑交替等因素引起的体内风邪外感。
治疗风痹应以祛风为主。
热痹主要表现为关节、肌肉、筋脉等部位的疼痛、肿胀、红肿等症状。
常见于高热等因素引起的体内热邪内生外感。
治疗热痹应以清热为主。
燥痹主要表现为关节、肌肉、筋脉等部位的疼痛、干燥、松软等症状。
常见于干燥环境、缺水等因素引起的体内燥邪内生外感。
治疗燥痹应以润燥为主。
判断痹症类型的关键是辨证分型,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象、脉象等进行综合分析。
针对不同类型的痹症,中医会采用不同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如温通、祛湿、祛风、清热、润燥等。
中医内科学痹症
![中医内科学痹症](https://img.taocdn.com/s3/m/4dc5cd4a168884868662d615.png)
一、概述
《金匮·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及《金匮·痉湿暍病脉证并
治》:为后世的辨证论治打下了基础。 如:“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清•张秉成:此治卫阳不足,风湿乘虚客于表也。风湿在表,本 当以风药胜之,从汗出而愈,此为表虚有汗,即有风去湿不去 之意,故不可更用麻黄、桂枝等药再发其汗,使表益虚。防风, 防己二物,皆走表行散之药,但一主风而一主湿,用各不同, 方中不用防风之散风,而以防已之行湿。然病因表虚而来,若 不振其卫阳,则虽用防己,亦不能使邪退去而病愈,故用黄芪 助卫气于外,白术、甘草补土德于中,佐以姜、枣通行营卫, 使防已大彰厥效。服后如虫行皮中,土部之湿欲解也。或腰以 下如冰,用被绕之,令微汗出瘥,下部之湿仍从下解,虽下部 而邪仍在表,仍当以汗而解耳(《成方便读》)。
五、辨证论治
⑵ 以肩臂肘腕等上肢关节为主者,可选加羌活、白芷、 威灵仙、姜黄、川芎、桑枝等以祛风通络,活血止 痛;若以膝踝等下肢关节为主者,可选加独活、牛 膝、防己、萆薢、松节等以通经活络,祛湿止痛; 以腰背关节为主者,酌加杜仲、续断、寄生、淫羊 藿、巴戟天、五加皮、金毛狗脊等以温补肾气。
(3) 若关节肿大,苔薄黄,为邪郁化热之象,宜桂枝芍药知母 汤寒热并用。
一、概述
明: 《医宗必读·痹》:“治外者,散邪为急,治藏者,养
正为先。治行痹者,散风为主,御寒利湿仍不可废, 大抵参以 补血之剂,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治痛痹者,散寒为 主,疏风燥湿仍不可缺,大抵参以补火之剂,非大辛大温, 不能释其凝寒之害也; 治着痹者,利湿为先,祛风解寒亦不 可缺,大抵参以补脾补气之剂,盖土强可以胜湿,而气足自 无顽麻也。”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乌头汤主以乌头大辛大热,祛湿散寒,
痹症中医诊疗方案
![痹症中医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40194e76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ac.png)
痹症中医诊疗方案痹症是中医学中的一类病症,主要表现为肢体或关节疼痛、麻木、活动受限等症状。
中医学认为,痹症多与气滞血瘀、寒湿痰浊、脾胃失调等有关,治疗痹症需要综合考虑人体的体质、病因、病机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
一、辨证分型1.气滞血瘀型:主要表现为疼痛固定、较重、不适于按摩、活动受限,舌质紫暗、苔薄白,脉弦细。
2.寒湿痰浊型: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酸胀、肿胀、活动不便,舌苔白腻,脉濡。
3.脾胃失调型:主要表现为肌肉酸软无力、四肢困重、食欲减退、腹胀、便溏,舌苔薄白,脉缓。
二、治疗原则根据不同的辨证分型,制定相应的治疗原则:1.气滞血瘀型: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可采用香附、川芎、丹参、当归等药物,促进气机畅通,活血化瘀,缓解疼痛。
2.寒湿痰浊型:祛寒湿,化痰滞。
可选用艾叶、独活、荆芥、半夏等药物,驱寒湿,化痰浊,舒缓疼痛。
3.脾胃失调型:健脾化湿,调理脾胃。
可以用党参、白术、茯苓、陈皮等药物,健脾化湿,调理脾胃,增强体质。
三、具体方案1.气滞血瘀型方案:[方名]活血化瘀汤[组成]川芎、丹参、赤芍、香附、桃仁、红花、郁金、生地等。
[用法]上述药物洗净,加水煮沸后改小火煎煮30分钟,分2次服用。
每日1剂,连服7天。
2.寒湿痰浊型方案:[方名]祛寒湿散[组成]艾叶、独活、荆芥、僵蚕、半夏等。
[用法]上述药物洗净,研磨成粉末状,每次取5克,加入200ml开水冲泡后饮用。
每日2次,早晚饭后服用,连服10天。
3.脾胃失调型方案:[方名]健脾养胃汤[组成]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山药、炙甘草等。
[用法]上述药物洗净,加水煮沸后改小火煎煮30分钟,分2次服用。
每日1剂,连服7天。
四、辅助疗法1.中医按摩:可以采用推拿、拔罐等手法,促进气血循环,缓解疼痛。
推拿按摩一般每次20-30分钟,每天进行2-3次,拔罐可每周1-2次,每次15-20分钟。
2.针灸疗法:适用于局部疼痛较重或病情较久的患者。
可以选择针刺、温针、电针等疗法,每次疗程一般为10-15次,每周1-2次。
孔祥成大夫解析痹症的症状特点及分型
![孔祥成大夫解析痹症的症状特点及分型](https://img.taocdn.com/s3/m/efad8d0beff9aef8941e06a2.png)
中医解析痹症的症状特点及分型
痹症是现在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一旦出现会给患者们带来很大的危害,很多人不清楚痹症的症状和分型,为此在治疗痹症的时候有一定的困扰,为帮助患者尽快治疗痹症。
下面我院专家为您中医解析痹症的症状特点及分型,希望可以给您带来帮助。
痹症是由风、寒、湿、热等引起的以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症,即西医学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痛风等。
痹症分型及症状:主要体现为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
1.若疼痛游走,痛无定处,时见恶风发热,舌淡苔薄白,脉浮,为行痹(风痹),是痹症的症状。
2.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痛减,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为痛痹 (寒痹,也是痹症的症状之一;
3.若肢体关节酸痛重着不移,或有肿胀,肌肤麻木不仁,阴雨天加重或发作,苔白腻,脉濡缓,为着痹(湿痹)也是痹症的症状表现;
4.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关节活动不利,可累及多个关节,伴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苔黄燥,脉滑数,为热痹。
关于中医解析痹症的症状特点及分型,以上的内容就是为您详细的介绍,相信现在大家根据以上的相关内容也是有所了解的吧,我院专家讲述痹症危害大,大家一旦了解到痹症的症状后,需及时到正规的医院对症治疗痹症。
痹证的病因病机、类证鉴别和辨证论治
![痹证的病因病机、类证鉴别和辨证论治](https://img.taocdn.com/s3/m/bfcb8a12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dc.png)
痹证的病因病机、类证鉴别和辨证论治痹证一、概述1.痹证的定义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楚、疼痛、麻木、重着,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病证。
轻者病在四肢关节肌肉,重者可内舍于脏。
2.痹证的源流论痹首见于《内经》,《素问·痹论)对本病的病因、发病、证候分类及演变均有记载。
如:“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以冬遇此者为骨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的“历节”,即指痹证一类的疾病,并创桂枝芍药知母汤和乌头汤两张治疗方剂。
《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书收载了较多治痹方剂,至今仍常用的独活寄生汤即首载于《备急千金要方·诸风)。
《症因脉治·痹症论)不仅对风、寒、湿痹,而且对热痹之病因、症状、治疗均予以论述,完善了痹证的诊治内容。
(医宗必读》对痹证的治疗原则作了很好的概括,主张分清主次,采用祛风、除湿、散寒治疗,行痹应参以补血,痛痹参以补火,着痹应参以补脾补气。
3.主要相关西医疾病的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1)晨僵持续至少1小时(每天);(2)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关节肿,病程至少六周,腕、掌指、近指关节肿,至少六周;(4)对称性关节肿至少六周;(5)有皮下结节;(6)手X线片改变;(7)类风湿因子阳性。
有上述7项中4项者即可诊断。
二、病因病机1.痹证的常见病因(1)外因①感受风寒湿邪:由于居处潮湿、涉水冒雨、气候剧变、冷热交错等原因,以致风寒湿邪乘虚侵袭人体,注于经络,留于关节,使气血痹阻而为痹证。
由于感邪偏盛的不同,临床表现也有差别。
以风性善行而数变,故痹痛游走不定而成行痹;寒气凝涩使气血凝滞不通,故疼痛剧烈而成痛痹;湿性黏滞重着,故肌肤关节麻木、重着,痛有定处而成看痹。
痹症中医诊疗规范标准
![痹症中医诊疗规范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a5893633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2a.png)
.痹症中医诊疗规范痹证是指肢体经络为风、寒、湿、热之邪所闭塞/导致气血不通/经络痹阻/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者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风、寒、湿、热、瘀、痰等邪气滞留筋脉、关节、肌肉/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是其基本病机/因人的禀赋素质不同而有寒热转化。
素体阳气偏盛者/易从阳化热/成为风、湿热痹;阳气虚衰者/多从阴化寒/成为风寒湿痹。
痰浊、瘀血闭阻经络、血脉/流注关节/导致关节肿胀、僵硬、变形。
痹证日久/耗伤气血/可损及脏腑。
本病证相当于西医的风湿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等疾病。
1 诊断与鉴别诊断1.1 诊断要点蓦地或者缓慢地自觉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为痹证的症状学特征。
行痹以痛处游走不定为特征;痛痹以肢体关节冷痛、或者疼痛剧烈、痛如刀割、痛处不移为特点;着痹则以肢体关节酸痛、沉重、肿胀或者顽麻为特征/遇阴雨天气症状加重/病程较长/缠绵难愈;肢节红肿热痛/得冷则舒/ 或者伴全身发热汗出、烦躁不安、口渴等症者为热痹;以小关节为主的对称性肿胀疼痛、变形/伴有晨僵、活动不利者为旌痹。
病变发展至晚期可有关节剧痛/肿大变形/肌肉萎缩/也有绵绵而痛/麻木尤甚/伴心悸、乏力者。
1.2 鉴别诊断痿病痹证久治不愈/因肢体疼痛/活动艰难/渐见痿瘦/而与痿病相似。
其鉴别的关键在于痿病表现为肢体痿弱/羸瘦无力/行动艰难/甚至瘫软于床榻/但肢体关节多无疼痛/而痹证却以疼痛突出。
临床上也有肢体肌肉萎缩无力/又伴有肌肉关节疼痛者,是为痿痹并病,可按病因病机特点,辨别孰轻孰重进行论治。
其他如膝眼风、痛风等病证,虽也可见关节肌肉疼痛,但疼痛部位、性质和伴发症状,有各自的证候特点。
2 辨证论治痹证是一种以正气亏虚、肝肾不足为本,风寒湿邪痹阻关节、经络,久则化痰成瘀、伤筋蚀骨为标的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
正虚邪实,相互作用,且影响病情的进退。
辨证的要点在于掌握体虚与邪实的孰轻孰重,脏腑气血阴阳的亏耗,风寒湿〔热痰瘀之偏胜,而随证施以补益气血、滋补肝肾、祛风散寒、化湿清热、化痰和瘀、通络止痛等法。
痹症(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指南-等级评审-中医疼痛科
![痹症(骨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指南-等级评审-中医疼痛科](https://img.taocdn.com/s3/m/de986b24f61fb7360a4c6535.png)
第四节痹症(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血气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理、僵硬、肿大、变行等症状的一种疾病,包括西医学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一、诊断1、诊断依据(1)病史:由于年老体衰,骨失滋养,气血失调,所致局部或全身骨关节退化改变。
(2)好发人群: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于基本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3)症状:反复膝关节、大关节疼痛,以关节活动不利,运作牵强,晨僵感30min。
(4)体征:肢体关节肌肉压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至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行,活动时有骨摩擦音(感)。
(5)辅助检查资料: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缘骨赘形成。
2、鉴别诊断骨关节患者出现手、髋和膝等关节受累时,易误认为类风湿。
然而,前者的手为骨性隆起,称为Heberden结节和Buchard结节,而类风湿是滑膜炎;骨关节炎的疼痛在使用过多时出现,休息后消失,而类风湿症状呈持续性;晨僵在骨关节炎不超过30分钟。
在类风湿多超过1小时;血沉、C-反应蛋白和类风湿因子在骨关节炎为正常,而在类风湿多为异常;及X线片在骨关节炎为增生性改变,在类风湿则为破坏性改变。
二者可相鉴别。
3、中医证候分型(1)风寒湿痹①行痹: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恶风、发热等表证。
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②痛痹:肢体关机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冷感。
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③着痹: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
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2)风湿热痹游走性关节疼痛,可涉及一个活多个关节,活动不便,局部烧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可有皮下结节或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等全身症状。
痹症的分类与辨证治疗ppt课件
![痹症的分类与辨证治疗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8f65447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63.png)
可编辑课件PPT
1
一. 痹证的分类
(一).内经中的分类 《内经》中的痹证可按发病部位归为肢体痹和脏腑痹两大类
:前者系痹邪侵袭肢体,气血经气不利,导致肢体出现疼痛、 麻木等表现。后者为痹邪人脏,出现藏气不宣行的一类病证 。《内经》中肢体痹包括了按邪气偏盛和症状特点所分的行 痹、痛痹、著痹三痹,根据病变部位、发病时间所分的骨痹 、筋痹、脉痹、肌痹、皮痹五体痹;脏腑痹主要论述了五脏痹 证与胞痹、肠痹。其中对五脏痹除《素问·痹论》有所论述外 ,还散见于《素问》的“五藏生成篇”、“玉机真藏论”、 “四时刺逆从论”及《灵枢》的“邪气藏府”、“官针”等 篇中。其具体所指又稍有不同,如《素问·痹论》云:“肝痹者 ,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为肝气痹阻、水 液失于疏泄之证。而《素问·五藏生成篇》中描述的肝痹则基 本为寒湿侵犯肝经所致,其症“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 有积气在心下支肤,名日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 足清头痛”。此为肝经气滞可的编辑表课件现PP。T 但从总体上言,《内经2 》中的脏腑痹都是
括气血虚、阴虚、阳虚,临床多为本虚标实,或虚实挟杂,
实痹包括风寒湿热顽痹。由于中医学在辨证分类上具有灵
可编辑课件PPT
5
活性,因此只能视作相对固定的形式,未可执拘。河南贾天
安对数百例观察分析,发现气虚之人多患着痹,治拟补气健
脾,佐以除湿散寒,活血通络,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阳虚之
人多患痛痹,治拟温阳散寒,佐以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方
比较,《内经》中心痹的范畴可能已包含了现代的胸痹与心
痹二者在内。
二. 痹症的辨证治疗
1. 治痹证当首辨虚实
虚和实是中医鉴别疾病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素问》称
痹证四型:行痹、痛痹、着痹、热痹
![痹证四型:行痹、痛痹、着痹、热痹](https://img.taocdn.com/s3/m/876173c3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9b.png)
痹证四型:行痹、痛痹、着痹、热痹
痹,就是痹阻不通的意思。
多是指人体机表、经络因感受风、寒、湿、热等引起的以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总感觉困重)、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有灼热感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可以分为四类,和大家简单分享一下。
1、行痹:也叫风痹,多表现为疼痛游走,痛无定处,有时有恶风发热,舌淡苔薄白等症状;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方剂:防风汤。
2、痛痹:也叫寒痹,多表现为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遇寒症状加重,得热症状减轻,局部皮色不红,摸上去不热,舌苔薄白等症状;
治法: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方剂:乌头汤。
3、着痹:也叫湿痹,多表现肢体关节酸痛重着,或有肿胀,肌肤麻木不仁,阴雨天更为加重或发作,舌苔白腻等症状;
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方剂:薏苡仁汤。
4、热痹:多表现为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关节活动不利,可累及多个关节,伴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舌苔黄燥等症状;
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方剂:白虎桂枝汤、宣痹汤。
〔补充:痹症对应西医的讲法,可以包括风湿、类风湿、骨关节炎以及强制性脊柱炎等,属于自身免疫系统性疾病。
根据症状轻重可以选择中医或西医治疗,或者两者相互配合治疗。
平时还应该注意身体保暖,避免受寒,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刺激性食物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痹症分类和鉴别
中医痹症是指因风、寒、湿、热、暑等病因导致的肌肉、关节、
筋骨等部位的疼痛、僵硬等症状。
中医将痹症分为寒痹、湿痹、风痹、热痹和淤痹等五种类型。
寒痹是因寒邪入侵体内,使经络受阻而引起的疼痛。
其特点为痛
经寒凝,舒展则痛减。
临床上常表现为寒性跌打伤、寒湿痹、风寒湿
痹等。
湿痹是由于湿邪困脾渍肌,阻滞经络而引起的疼痛。
其特点为痛
肿胀涨,末稍沉重,舒展不畅。
临床表现为湿性腰痛、湿疹病、风湿
骨病等。
风痹是因风邪入侵体内而引起的疼痛。
其特点为疼痛不定,游走
不停,患处易于变换。
临床表现为风湿性关节炎、风寒湿痹等。
热痹是由热邪侵袭致使气血壅滞而引起的疼痛。
其特点为疼痛剧烈,火热红肿,多伴有微热和口渴等症状。
临床表现为金刚病、热性
跌打等。
淤痹是因气血运行不畅,在经络中阻滞而引起的疼痛。
其特点为
疼痛紧缩,舒展不畅,患处常有硬块。
临床表现为淤血疼痛、肌肉挛缩、筋膜炎等。
鉴别痹症,应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及脉证、舌诊等进行综合分析
和辨识,以明确痹证的病因和病理机制,从而进行具体的针灸、推拿、穴位按摩、药膳调理等中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