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流失形成的面源污染及防控措施研究
面源污染的研究进展及其防治对策分析
面源污染的研究进展及其防治对策分析庞宗强,王晓,李苗,李兆辉,韩宝平(江苏省资源环境信息工程重点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徐州 221008)E-mail: pangzongqiang1985@摘要:为了深刻揭示面源污染的危害以及为有效控制面源污染提供理论支持,本文从面源污染的分类、面源污染产生机制、面源污染负荷估算模型和面源污染控制方法和技术等方面综合阐述了有关面源污染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面源污染;模型;富营养化;防治对策1 引言随着工业点源污染控制力度不断加大,以及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点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而面源污染对河流水质的影响显得更为突出。
面源污染是指溶解的或是固体污染物(地面的各种污染物质如城市生活垃圾、农村家畜粪便、农药化肥、重金属和其它有害有机物等),从非特定的点随降水生成的径流进入受纳水体所造成的污染[1]。
从世界范围来看,面源污染已成为水环境污染的重要方式[2-4]。
现有研究表明,面源污染是引发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5-10]。
面源污染发生的机理复杂、过程漫长,具有分散性、隐蔽性、随机性、不易监测、难以量化等特征,在不同地区,面源的发生过程又有所不同,因此,弄清特定地区面源污染发生机制,并采用有效措施控制该地区面源氮素磷素进入湖库河流等水体,是减缓或预防水体富营养化进程的关键所在。
2面源污染发生机制研究概述2.1 面源污染的分类目前面源污染的主要类型有: 农村分散生活污水、农业化肥农药污染、畜禽养殖污染、林区非点源污染。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非点源污染,其负荷量也明显不同。
面源污染物主要有: 营养物、泥沙、有毒物质。
营养物包括COD、氮、磷等 , 其形态有颗粒态和溶解态两种。
泥沙的增加会降低水体的透明度 , 影响水生动植物的生长 , 降低浮游生物的过滤作用, 而且随泥沙而来的营养盐也是水体富营养化的长期贡献者。
有毒物质包括化学有机物、重金属、农药等。
2.2面源污染产生机制及研究现状概述面源分布广泛,如农田流出化肥和农药;含有空气污染物的降水;废气;聚集在城区屋顶、道路及地表的颗粒物和工业灰尘;动物粪便尸体和落叶的流出物;采矿地区流出的重金属;森林流出污染物等。
氮流失形成的面源污染及防控措施研究
1 氮 循 环 概 述
2 农 业 生 态 系 统 氮 循 环
现 代农 业 科技
2 1 第 9期 0 2年
资源 与环 境科 学
氮流 失形成 的面源污染及 防控措施研究
罗雅 莹 杨志 新
( 南农 业 大 学 资 源 与环 境 学 院 , 南 昆 明 6 0 0 ) 云 云 5 2 1
摘要 氮素 是化 肥 中使 用量 最 大的 营养 元 素 , 循 环过 程 产 生 的氮 损 失是 形成 面 源 污染 的主要 原 因。 其 论述 了农 业 生 态 系统氮循 环过 程 中氮 的 输入 与 输 出, 流 失造 成 面 源 污 染的 原 因及 途 径 , 出具体 的 防控 措 施 , 氮 提 以期 减 少农 业 生 态 系统 中的 氮 流 失。 关 键 词 氮 流 失 ; 循 环 ; 源 污 染 ; 制 措 施 氮 面 控 中 图 分 类 号 X5 2 9 文献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0 — 792 1)90 9— 4 07 5 3 (020 — 23 0
吸收 的情况 不 同 , 有机 态 、 若 无机 态及 分子 态 氮素物 质相 互
转化 不 能达 到平 衡 , 物 就会 因缺 氮 抑 制其 生长 。 作 因此 在 农
业 生产 过 程 中 , 素这 一 养 分 的循 环 与 量 、 如 土壤 性 质 ) 的改 变 以及 人 类活 动 破
生态 系统 氮 循 环 过程 中 形成 面 源 污 染 的 主 要 因 素 有 2个 :
南四湖区农田氮磷流失特征及面源污染评价
南四湖区农田氮磷流失特征及面源污染评价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对南四湖区农田氮磷流失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并对该地区的面源污染进行评价。
南四湖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其农田氮磷流失问题日益严重,对湖泊水质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因此,了解南四湖区农田氮磷流失的特征和规律,对于制定有效的面源污染控制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了南四湖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农业种植结构等基本情况,为后续研究提供了背景信息。
接着,通过收集南四湖区农田氮磷流失的相关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深入分析了农田氮磷流失的主要特征和影响因素。
结合湖泊水质监测数据和生态风险评估方法,对南四湖区农田氮磷流失引起的面源污染进行了综合评价。
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够全面了解南四湖区农田氮磷流失的现状和问题,为制定针对性的面源污染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也为其他地区农田氮磷流失和面源污染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南四湖区农田氮磷流失特征分析南四湖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其农田氮磷流失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氮磷流失不仅影响湖泊水质,还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构成威胁。
因此,深入分析南四湖区农田氮磷流失特征,对制定有效的面源污染控制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季节性变化明显。
受降雨、灌溉等自然因素影响,农田氮磷流失量在不同季节存在较大差异。
一般来说,降雨丰沛的夏季和灌溉频繁的春季是氮磷流失的高峰期。
空间分布不均。
受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类型、地形地貌等多种因素影响,南四湖区农田氮磷流失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较大的差异。
一般来说,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的农田区域氮磷流失较为严重。
氮磷比例失衡。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追求产量,农民往往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农田氮磷比例失衡。
这种失衡状态不仅降低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还加剧了农田氮磷流失的风险。
流失形式多样。
南四湖区农田氮磷流失包括地表径流、土壤侵蚀、地下渗漏等多种形式。
这些形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共同构成了复杂的农田氮磷流失体系。
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措施探究
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措施探究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农业生产活动中由于施肥、农药使用、养殖废水等产生的污染物直接进入环境水体、土壤和大气中,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一种污染形式。
农业面源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必须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措施。
一、合理施肥技术的应用农业生产中施肥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关键环节,但过量施肥会导致肥料中的氮、磷、钾等养分被冲刷到水体中,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施肥技术,减少肥料的浪费和土壤中氮、磷、钾的流失。
1.土壤测试和养分平衡施肥。
通过对土壤进行测试,确定土壤的养分含量和pH值,有针对性地进行施肥,合理配比肥料,保持土壤中养分的平衡,减少浪费和流失。
2.有机肥的应用。
有机肥是一种对环境相对友好的肥料,不仅能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还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减少肥料流失。
3.精准施肥技术的应用。
精准施肥是利用先进的传感技术和决策支持系统,根据农田的实际需求,精确测量农田中的养分含量,有针对性地进行施肥,避免过量施肥和浪费。
二、科学使用农药的措施农业生产中农药的使用会导致农田和水体中农药残留的问题,影响环境和人类健康。
采取科学使用农药的措施,减少农药使用量和农药残留,是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手段。
1.选择低毒、高效、低残留的农药。
在农药使用中,选择低毒性的农药,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选择高效的农药,减少用量;选择低残留的农药,减少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
2.严格控制农药使用量和施药时间。
根据病虫害的发生情况,科学确定农药的使用量和施药时间,避免过量使用和频繁施药。
3.推广生物防治技术。
利用天敌、微生物和环境因子等进行生物防治,以替代农药的使用,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三、养殖废水的处理措施养殖业是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养殖废水中的污染物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
采取合理的养殖废水处理措施,是预防农业面源污染的关键措施。
1.养殖场合理规划和管理。
通过合理规划养殖场的大小和数量,分区设置,合理安排养殖数量,减少养殖废水的排放。
农田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治措施
农田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治措施摘要通过探讨农田面源污染的特点、污染途径,提出农田面源污染防治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农田;面源污染;防治措施农田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氮素和磷素等营养物质、农药以及其他有机或无机污染物质,通过农田的地表径流和农田渗漏,形成的水环境的污染。
主要包括化肥污染、农药污染、集约化养殖场污染。
污染物主要是:重金属、硝酸盐、NH4+、有机磷农药等。
目前它已经成为了我国水体氮、磷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
1农田面源污染途径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影响土壤、水体和大气的环境质量。
农田面源污染的成因中,化肥、农药、没有综合利用的农作物秸秆等都是造成污染的重要因子。
1.1化肥用量过高,肥料配比不合理和流失严重我国化肥的施用量从1990年的2590万t增加到2002年的4124万t,达400kg/hm2,远远超过国际上为防止水体污染而设置的225kg/hm2化肥使用安全上限。
在肥料配比上,全国N∶P∶K比例为1∶0.45∶0.17。
氮肥用量偏高,重化肥,轻有机肥,造成土壤酸化、地力下降等。
化肥营养元素的流失构成了农业面源污染的最重要部分。
另外,我国的氮肥平均利用率只有35%,大部分除以氨和氮氧化物的形态进入大气外,其余大都随降水和灌溉进入水体,导致地下水中氮、磷物质含量增高、江河湖泊富营养化,成为重要农业面源污染物,致使相当一部分地区生产的蔬菜、水果中的硝酸盐等有害物质残留量超标,直接威胁人们身体健康。
1.2农药的污染严重农药使用水平不高,品种搭配不合理,尤其是高毒农药使用,通过各种渠道汇流到水体中,引起水质污染。
1999年我国农药使用量达132万t,除少部分被作物吸收外,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
1.3水土流失、传统灌溉等加重农田面源污染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农业耕种带来的扰动活动实际上会增加农田的侵蚀,很多营养物流失与土壤流失有关,水土流失是导致发生面源污染的重要因素。
2农田面源污染的特点2.1分散性和隐蔽性与点源污染的集中性相反,面源污染具有分散性的特征。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措施有哪些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措施有哪些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氮素和磷素等营养物质、农药以及其他有机或无机污染物,通过农田的地表径流和农田渗漏形成的水环境污染,以及土壤中的残留和挥发等造成的大气和土壤污染。
随着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迫在眉睫。
一、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一)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通过对土壤养分的检测,了解土壤中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含量,以及土壤的酸碱度和肥力状况,为农作物提供精准的施肥方案。
这样可以避免盲目施肥和过量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的流失和浪费。
(二)优化施肥结构增加有机肥的使用比例,减少化肥的依赖。
有机肥不仅能够提供丰富的营养成分,还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例如,腐熟的农家肥、绿肥、堆肥等都是优质的有机肥来源。
(三)推广新型肥料缓控释肥、生物肥等新型肥料具有养分释放缓慢、利用率高的特点,可以减少施肥次数和施肥量,降低肥料对环境的污染。
(四)科学使用农药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并严格按照农药的使用说明和安全间隔期进行施药。
同时,采用先进的施药技术,如精准喷雾、静电喷雾等,提高农药的附着率和利用率,减少农药的飘移和流失。
二、加强农田生态工程建设(一)建设生态沟渠在农田周边建设生态沟渠,种植水生植物,如菖蒲、水葱、芦苇等,利用植物的吸收和拦截作用,减少农田排水中的氮、磷等污染物含量。
(二)建设生态湿地在河流、湖泊等水域周边建设生态湿地,通过湿地植物的吸收、转化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净化水体中的污染物。
(三)实施农田轮作休耕制度合理安排农作物的轮作和休耕,让土壤得到休养生息,恢复地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降低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
三、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一)推广生态种植模式如“稻鱼共生”“稻鸭共育”“果菜间作”等模式,充分利用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与防治策略
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与防治策略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由于化肥、农药、畜禽粪便、农田废弃物等的不合理使用和排放,以及水土流失、地表径流等因素导致的污染物在大面积范围内扩散和累积,对土壤、水体、大气等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
这种污染具有分散性、隐蔽性、随机性和不易监测性等特点,已经成为当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一、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一)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为了追求高产,农民往往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
然而,化肥的利用率普遍较低,大量未被作物吸收的氮、磷等营养元素通过地表径流、淋溶等方式进入水体和土壤,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和土壤板结。
同时,农药的过度使用不仅会杀死害虫的天敌,破坏生态平衡,而且残留的农药也会对土壤、水体和农产品造成污染。
(二)畜禽养殖废弃物的排放随着畜牧业的规模化发展,畜禽养殖产生的大量粪便和污水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
如果这些废弃物未经妥善处理和利用,直接排放到环境中,会导致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和空气污染。
(三)农田废弃物的不当处置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秸秆、残膜等废弃物。
一些农民为了省事,往往采取焚烧秸秆的方式处理,不仅造成大气污染,还浪费了资源。
而残膜在土壤中难以降解,会影响土壤的透气性和水分渗透,破坏土壤结构。
(四)水土流失和地表径流在一些山区和丘陵地区,由于植被破坏、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等原因,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雨水冲刷地表时,会携带土壤中的污染物进入水体,造成水体污染。
(五)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的随意排放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的产生量不断增加。
但由于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大部分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垃圾随意丢弃,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
二、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策略(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通过多种渠道,如电视、广播、网络、宣传册等,向农民普及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和防治知识,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引导农民树立科学的种植和养殖观念,采用绿色、环保的生产方式。
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与防治
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与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氮素和磷素等营养物质、农药以及其他有机或无机污染物,通过农田的地表径流和地下渗漏,引起的对水层、湖泊、河岸等生态系统的污染。
随着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化肥的过度使用是一个重要因素。
为了追求高产,农民往往大量施用化肥。
然而,农作物对化肥的吸收是有限的,未被吸收的化肥会随着雨水或灌溉水进入水体和土壤,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和土壤板结。
其次,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也不容忽视。
一些农民在防治病虫害时,不按照规定的剂量和方法使用农药,导致农药残留超标。
这些残留的农药会通过地表径流进入水体,对水生生物和生态系统造成危害。
此外,农膜的大量使用也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原因之一。
农膜在使用后难以降解,如果不及时回收处理,会在土壤中残留,影响土壤的透气性和肥力。
养殖业的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污染。
畜禽粪便如果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会污染周边的水体和土壤。
而且,一些大规模养殖场的污水排放设施不完善,导致污水超标排放,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农业废弃物的处理不当也是一个问题。
比如,农作物秸秆在田间焚烧,不仅浪费资源,还会产生大量的烟尘和有害气体,污染大气环境。
那么,如何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呢?加强宣传教育是关键。
要通过各种渠道,向农民普及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和防治知识,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引导他们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
推广科学施肥和用药技术。
农业部门应加强对农民的技术指导,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精准施肥等技术,根据土壤肥力和农作物需求,合理确定化肥的施用量和种类。
同时,推广绿色防控技术,鼓励使用生物农药和物理防治方法,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
加强农膜的回收利用。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和农民回收农膜,并给予一定的补贴。
同时,研发和推广可降解农膜,从源头上减少农膜污染。
对于养殖业的污染,要加强监管。
稻田氮磷面源污染现状、损失途径及其防治措施研究
Ab t a t T e n tin o so c a d s h os o g i ut r r d ci n n t a ey i ot n rci a in f a c sr c : h u r t s f ie p d y i t e h t t a r lu a p o u t ,a d i h s v r e l r p o f c l o mp r t a t l s i c n e a p c g i frt e c n r l n fpa e s u c ol t n a d te p oe t n o c lgc n io me t I h s p p r h ur n i ain o ln o h o t l g o l o I e p lui n h r tci fe oo ia e v rn n. n t i a e ,t e c r t t t pa e oi n o o l e su o f
氮、 磷肥经各种途径损失到环境之中, 导致土壤与地下水 体污染, 同时造成河流和湖泊水质的富营养化, 这不仅破 坏水生生物的正常生长条件 , 引起鱼类的死亡 , 同时也严
泉之一 , 水体生态环境 的恶化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农业 面源氮等营养型污染物u J ” 。在美 国, 对非点源污染状
氮( ) 磷( ) N 、 P 是重要的生命元素, 生命支持系统不 可替代的主成分 , 也是促进农 业持续 发展的根本要 素。
但是 , 氮磷肥料在我 国局部地区使用过量 。据联合 国 世界粮农组织 19 19 95~ 97年资料统计 , 中国是世界上
氮肥引起的面源污染问题研究进展
红,张瑞芳,周大迈
(河北农业大学山区研究所,国家北方山区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保定071001)
摘要: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严重,氮肥是引起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国 内外针对氮肥利用率低、土壤流失、淋湿严重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现针对土壤培肥过程中 氮肥引起的面源污染问题进行了梳理分析,针对氮素面源污染问题的重点研究内容及治理控制 措施进行了总结,同时对今后氮肥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土壤培肥;面源污染;氮肥 中图分类号:S 15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0009(2011)05一0201一03 氮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是决定土壤生产 力的重要限制性因素。土壤中氮循环的不平衡将影响 到农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影响到其它重要的生物地 球化学循环,甚至会影响到全球环境变化。在过去的几 百年中,人类活动向全球陆地氮循环中输入了大量的氮 素,已经引起了全球氮超载及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施氮量(N)上限为225 kg/hnf, 而我国绝大多数的高产田,氮肥施用量都超出了国际标 准。欧洲国家近年来每季作物的施氮量(N)普遍降低到
[1]张维理,林葆.李家靡.西欧发达国家提高化肥利用率的途径[J3.± 壤肥料.1998(5):3-9. [2]李庆逵.朱兆良,于夭仁.中国农业持续发展中的肥料问题[M].南 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98:38-4& [3]向敏超,毛端明.1sN研究新疆灌淤土一冬小麦系统中尿素氮的利用 和去向[J].土壤肥料,1994(4):18-21. [4]巨晓棠。潘家荣.刘学军.等.北京郊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氮 肥去向研究D].檀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3,9(3):264—270. [5]李贵宝,张桂兰.孙克刚,等.应用“N技术对豫东潮土区冬小麦氮肥 施用技术的研究[J].土壤肥料.1995(1):31.33.
氮素面源污染的危害与防治措施
新农村建设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专辑氮素面源污染的危害与防治措施黄丽黄云霞华中农业大学农业部亚热带农业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摘要综述了在大量施用氮肥时氮素以径流和淋溶等形式大量损失而导致的面源污染。
其后果直接造成了地表水、地面水和大气的污染同时也影响了土壤的性质及其生产力增加了农产品中硝酸盐的含量。
而这些都对环境和食品安全造成了威胁。
并针对氮素面源污染导致的环境问题提出了一些防治措施。
关键词氮素面源污染危害防治措施文章编号—增刊一 氮素是农田生产力的主要限制园子之一。
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化肥产量在上世纪来已年产万 张毅其中绝大部分为氮肥其用量占世界氮肥用量的大量使用氮肥对增加农作物的产量起了积极的作用闰德智等。
目前我国农业上施用的氮肥主要有尿素、硝酸铵、碳酸氢铵、氯化铵、硫酸铵等。
肥料中的氮主要以酽和的形式被植物吸收张继亨姚春霞等。
然而随着氮肥使用量的增加农田氮素损失引起的地表水体富营养化、农产品品质下降等一系列环境和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重。
并日益受到人曹兵等。
许多研究们的重视巨晓棠和张福锁表明不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就不可能根本解决水质污染问题李怀恩段永惠等刘宏斌等。
化肥中氮素在地面中的富集与输出是面源污染贡献大但又难以控制的问题之一 胡雪涛等张玉铭等胡克林等。
治理氮素的面源污染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流失途径自年以来我国化肥氮的用量增加迅速至年。
全国化肥氮的用量已达万 。
但氮素的利用率低有些城郊蔬菜基地与高产地区的氮肥利用率降至一平均为左右发达国家为而损失则高达以上这意味着每年约农业环境与发展 年增刊有万 李祖章等左右的氮通过不同的途径流失。
氮素流失的影响因素很多有土壤、气候、作物、施肥和生产管理等。
在一定的气候、作物和生产水平条件之下氮素流失主要受耕作、土壤和施肥的影响而损失的途径主要有径流和淋溶两种形式。
地表径流携带的营养物质量取决于地表径流流经区域的土壤类型、降水量、地质、地形、地表植被、肥料施用量和人为管理措施等多种因素。
农业面源污染中农田氮污染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我 国农 业 集 约 化 程度 较 高 的地 区 , 太 湖 流域 , 田 如 农 氮素 通过 水 土流失 和 地表 径 流等 大量 进 入太 湖 , 升 提 了水体 的 营养水 平 , 致太 湖水 质不 断恶化 [1 导 11 0】 -。
另 据 资 料 显 示 l , 世 界 施 用 于 土 壤 的 肥 料 有 l全
环境 整治 ・ N I E V R.CON R T OL
农 业面 源 污染 中农 田氮 污 染 危 害及 其 防治 措 施
张 丽娟 , 马友 华 , 桂 苓 , 王 孙 丽 , 小 红 , 丽 婷 朱 汪
( 安徽农业 大学资源环境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 安徽 合肥 20 3 ) 3 0 6
摘
地 下水 , N 而 HLN则 主 要集 中分 布 在 土壤 表 层 , 但 当土壤 对 N 4 N的吸 附达 到饱 和 时 ,同样会 被淋 洗 H+ 一 而进入水 体 , 造成 地表水 体 富营养 化阎 。 杜 春 先 1 的研 究 表 明 , 肥 、 溉 、 9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等 施 灌 耕作 和土 壤 肥 力 等 因 素对 硝 态 氮在 1T土壤 剖 面 中 累积 影 响 都 I I
21 . 氮肥 的 施用
硝态氮标准, 这与我国 2 世纪 8 年代后大量施用化 0 O
肥密 切相 关 。 l I 通 过 对 我 国主 要 农 作 物 种 植 区氮 污 染 情 况 的调
量 施 用 , 其是 氮 肥 的 不合 理 施 用 , 田氮 素 已成 为 尤 农 农 业生态 环境 最 主要 的污染 源 之一 , 仅造 成 了 因农 不 业 面源 污染所 导致 的湖 泊与 海 湾 的富 营养化 , 且造 而 成 了多数 地 区 因土 壤 淋 滤导 致 的 地下 水 硝 酸 盐 和亚
氮循环与环境氮污染治理的研究
氮循环与环境氮污染治理的研究氮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元素之一,它在自然界中以多种形式存在,并参与了生态系统的许多关键过程。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氮的循环被打破,导致了环境氮污染的严重问题。
因此,研究氮循环和环境氮污染治理变得至关重要。
一、氮的循环氮的循环涉及到多个过程,包括氮气固定、氨化、硝化、反硝化和氮沉积等。
首先,氮气固定是氮循环的起始过程,通过大气中的闪电放电或者生物固定作用将氮气转化为可利用的氨。
然后,氨化过程中,厌氧微生物将氨转化为有机氮。
接着,硝化是指氨氧化细菌将有机氮和氨氮转化为硝酸盐的过程,这一步骤是氮转化的关键环节之一。
反硝化过程是指反硝酸盐还原成氮气的过程,从而回归到大气中。
最后,氮沉积是指氮化合物沉积到土壤或水体中,进一步影响生态系统的功能。
二、环境氮污染的成因环境氮污染主要是由于过量的氮源输入导致的,这些氮源包括农业排放、工业废弃物排放和生物质燃烧等。
首先,农业是氮源输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农民使用化肥和农药,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但同时也带来了氮肥的过量施用问题。
其次,工业废弃物中含有大量氮化合物,如硝酸盐和氨等,如果排放不当会导致环境中氮浓度的过高。
此外,生物质燃烧也会释放出大量含氮物质,如氨气、氮氧化物等,加剧了氮污染的问题。
三、环境氮污染的影响环境氮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了各种负面影响。
首先,氮污染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即水体中营养物质过多的情况。
此外,氮污染还会造成土壤酸化、氮沉积和酸雨的形成,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
同时,氮污染还会对人类健康产生潜在风险,如饮用受氮污染的水源可能导致健康问题。
四、环境氮污染治理的研究针对环境氮污染问题,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治理策略。
首先,减少农业氮源输入是治理环境氮污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农民可以通过科学施肥、轮作休耕和农业废弃物的利用等方法,有效减少氮肥的过量使用。
其次,加强工业废弃物处理和排放管控也是重要的环境治理手段。
氮流失形成的面源污染及防控措施研究
氮流失形成的面源污染及防控措施研究1氮循环概述1.1氮循环概念氮循环就是指氮气、无机氮化合物、有机氮化合物在自然界中相互转化过程的总称[1-2],包括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固氮作用以及有机氮化合物的合成等[3]。
氮循环是可以循环往复、保持动态平衡的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但是由于人们不正当的农业生产活动,产生“氮饱和”现象,破坏了氮循环平衡,造成了严重的面源污染。
农业生态系统氮循环过程中形成面源污染的主要因素有2个:一是由于施肥导致的氮素超标;二是除正常的氮输出外,由于自然条件(如降雨量、土壤性质)的改变以及人类活动破坏了氮循环的平衡。
因此,研究氮循环中形成面源污染的原因,对治理面源污染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1.2氮循环过程分子态、无机结合氮和有机结合氮这3种形式是自然界中氮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
自然界中的氮元素,一方面通过各种固氮作用使氮素进入物质循环,另一方面通过反硝化作用、淋溶沉积等作用使氮素重返大气,从而使氮循环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其循环过程如图1所示。
2农业生态系统氮循环氮循环不仅是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最重要最活跃的过程。
为总结氮素循坏过程氮损失以及对环境的影响,李志博等[4]对生态系统中氮的循环进了大量研究,发现我国氮肥的利用率仅为30%~35%。
朱兆良等[5-7]提出我国旱地的氮肥损失很大,平均在45%左右。
氮素是植物营养三要素中最为重要的。
Keeney et al[8-9]研究表明,农作物主要吸收利用硝态氮和铵态氮,不同作物吸收的情况不同,若有机态、无机态及分子态氮素物质相互转化不能达到平衡,作物就会因缺氮抑制其生长。
因此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氮素这一养分的循环与平衡过程是影响农业生产水平的主要因素。
我国各地的土壤性质各不相同,对于贫瘠、肥力低的土壤,无法提供足够的氮素使得作物更好地生长,必须人为地施用肥料以补充作物所需的氮素。
但是不合理的施用氮肥,会导致氮肥的损失增加、利用率降低。
农村面源污染的成因 危害及防治措施探究
农村面源污染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探究农村面源污染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探究【摘要】文章分析了农村面源污染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关键词】农村面源污染;危害;防治措施0.引言农村面源污染指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活动中,溶解的或固体的污染物,如农田中的土粒、氮素、磷素、农药重金属、农村禽畜粪便与生活垃圾等有机或无机物质,从非特定的地域,在降水和径流冲刷作用下,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使大量污染物进入受纳水体所引起的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是目前中国农村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形式,对生态系统功能、人类健康和经济开展等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尤其是导致流域水环境和水资源的恶化,从而影响到人类赖以生存的淡水资源。
因为农业面源污染随机性大、时空范围广、潜伏周期长、成因复杂,使其近年来成为国内环境领域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1.农村面源污染成因分析1.1化肥、农药及其他农业有害投入品污染这类污染在当前农业面源污染中面最广、治理难度最大。
随着农业生产投入的增加,化肥、农药、农膜等各种投入品大量施用,在农业快速开展、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的同时,农业污染也随之加重。
近年来,随着我国小城镇建设步伐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生产中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日益突出。
化肥、农药对农业的奉献是无可争议的,但盲目地过量使用化肥以及施用不合理会造成土壤酸化、土地板结、肥力下降,而化肥、农药利用率低、流失率高,未被利用的局部那么通过径流、反硝化、吸附和侵蚀等方式进入环境,污染水体、土壤和大气。
1.2农村生活污水污染经调查研究分析,农村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所导致的后果是:地表水质严重下降,农村居民身体健康受到影响,生态平衡遭受破坏。
金华市有4900个行政村,118.3万农户,每年排放的生活污水约2.3亿吨。
至2007年全市实施生活污水治理的村有245个,年处理生活污水1398万吨,仅占需治理量的6%。
农村生活污水还处于无序排放的状态,并且已成为水体环境的重要污染源。
针对面源污染及解决方案的调研
针对面源污染及解决方案的调研针对面源污染及解决方案的调研随着人类经济发展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其中面源污染是当前环保领域的重大问题之一。
面源污染是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非点源污染所引起的,主要包括城市化进程中的建筑施工、交通造成的废气排放、农业开发过程中的灌溉及施肥、生活垃圾的填埋等方面,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危害。
本文将通过各种方式对面源污染的现状以及解决方案进行调研。
一、面源污染现状目前我国的面源污染主要分布在城市空气污染、土壤污染、水环境污染、噪音污染、生产废水以及农业过程中的化肥、农药使用等方面。
其中,水环境污染是面源污染中最为严重的,这主要与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有关。
而在城市环境中,汽车尾气、建筑施工和堆放垃圾等都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
此外,噪音污染也显得越来越严重,这主要是由于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大部分城市口外的厂房等发出的噪声产生的。
二、面源污染解决方案(一)加强环境监管降低面源污染,首先需要加强环境监管。
地方政府应建立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定期对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估。
建立相应的污染控制机制,减少非法排污、环保违法行为等现象。
同时,要倡导公民环保意识,提高公众对环保问题的认识和关注。
(二)推进清洁生产面源污染是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所以要解决面源污染问题也必须要从源头入手。
推进清洁生产就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清洁生产是指从生产设计、设备技术及工艺控制等方面进行改进,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从而实现减小污染源并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要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采用低污染、低能耗的技术和设备,尽量减少废物排放和环境污染物的释放。
(三)推广绿色交通交通是造成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今天,推广绿色交通成为解决道路面源污染的有效方法。
在这方面,中国已经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如限制机动车进入城市,构建公共交通体系等。
同时,要鼓励环保型交通工具的使用,例如电动汽车等。
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公众对环保交通方式的意识,减少私家车的使用,推广低碳出行方式。
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措施探究
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措施探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凸显。
农业面源污染特指农业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通过土壤侵蚀、径流和渗入地下水等方式进入水体,对水资源、生态环境以及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措施的研究和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分为化学物质和营养物质两类。
化学物质主要是农药和化肥残留物,营养物质主要是氮、磷等。
以下从农药和水域中的氮磷污染两个方面,探究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控措施。
农药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化学农药,它的使用不合理会导致农田土壤和水体的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措施包括了农药的合理使用、农田排水系统的建设和水体污染的治理等方面。
首先是农药的合理使用。
农药使用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农田的环境质量。
农药的合理使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根据农作物的需求和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合理选择农药种类。
对于不同的农作物和不同的病虫害,需要选择对应的农药,并按照推荐剂量使用。
2. 控制使用农药的时间。
在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开花期和结实期,需要特别注意避免使用农药,以免对农田环境造成污染。
3. 控制农药的施用量。
按照标准剂量使用农药,并避免过量使用。
严禁农药的乱倒乱用,避免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
4. 选择无残留药剂。
农药的残留会对水质和土壤造成污染,因此在选择农药时,要选择对环境影响小的无残留药剂。
其次是农田排水系统的建设。
农田排水系统的建设对于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有重要作用。
农田排水系统主要包括排水沟、雨水花园和水保网等。
排水沟可以有效地收集和排除农田的径流和农药残留物,减少对水体的污染。
雨水花园则可以对农田水质进行处理,降低水体中农药和肥料的含量。
水保网则可以减缓农田水流速度,降低土壤侵蚀速度,减少农药和肥料的流失。
最后是水体污染的治理。
针对农业活动导致的水体中的氮磷污染问题,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控制:1. 合理施用肥料。
根据农作物对养分的需求,合理施用肥料,并避免过量施用。
农田氮素流失对环境的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_葛鑫
u土壤肥料农田氮素流失对环境的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葛鑫戴其根霍中洋许轲(扬州大学农学院农学系稻麦室江苏扬州225009)摘要从地表水、地下水、大气以及农产品这4个方面,概述了农田氮素流失对环境的污染现状:全面阐述了控制农田氮素流失的防治对策,指出实施生态农业政策、优化氮肥管理、选育氮高效品种以及控制/缓释肥料的应用,将是今后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农田氮素流失污染防治对策氮素是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数量最多的营养元素,氮肥的施用对提高农作物产量效果十分显著。
为实现作物高产更高产的目标,80年代以来氮肥的施用量迅速增长,目前中国已是世界上消费化肥最多的国家,施肥水平已位居世界前列,而肥料利用率却远远低于世界先进国家水平[1]。
氮肥的大量流失,不仅造成了经济上的巨大损失,而且严重地污染了环境,对人类健康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因此,如何有效地控制农田氮素流失已是农业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农田氮素流失对环境的污染有研究认为氮素施入土壤后,15N损失为33%~ 74%[2],残留土壤中的氮素占肥料氮的10%~40%[3]。
氮素的损失率高低与土壤类型、施氮量、氮肥品种等多种因素有关。
造成这些损失的原因主要归结为淋洗损失、硝化O反硝化损失、挥发损失以及地表径流损失。
以上各种途径损失的氮素主要从4个方面污染环境:进入地下水和地表水,造成地下水和地表水中N O-3O N,NO-2O N和N+4O N的富集外,以硝酸盐的形式在植物体内累积,降低食品和饲料品质,以气体的形式逸散到大气中,造成对大气的污染。
1.1对地表水的污染近年来,我国湖泊、水库的水质富营养化问题日趋严重,处于富营养化状态的湖泊和水库,大部分位于我国东部平原地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密集型农业区。
对江苏太湖地区的地表水调查结果表明,各河流(均为缓河流)总氮偏量超标率88%~100%,湖水样总N含量超标率100%。
太湖97%面积的水体已经呈中富营养状态,使近几年大面积蓝藻爆发。
农田面源污染:来源、防控措施与农药使用技巧
农田面源污染:来源、防控措施与农药使用技巧农田面源污染指的是农业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物,通过径流、侵蚀等途径进入水体,对水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农田面源污染是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农田面源污染的来源、防控措施以及农药使用技巧三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农田面源污染的来源1. 农业化肥的使用: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常常大量施用化肥以提高农作物产量。
然而,过量施肥会导致化肥中的氮磷等养分被冲刷入水体,引发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对水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2. 农药的使用:为了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农民广泛使用农药。
这些农药在施用后,往往会残留在土壤中,随着冲刷水进入水体,对水生生物造成毒害。
3. 土壤侵蚀:大面积的农田裸露,缺乏植被覆盖等因素会导致土壤侵蚀加剧。
被侵蚀的土壤中含有农药、化肥等污染物,通过水流进入水体,引发水体污染。
二、农田面源污染的防控措施1. 合理施肥:采用科学合理的施肥技术,根据作物需求和土壤营养状况进行施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
避免过量施肥,减少养分的流失与土壤侵蚀。
2. 农药合理使用:选择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并在合适的气候条件下施药,避免雨水冲刷农药进入水体。
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施药,避免超量使用。
3. 植被覆盖与绿色防控:近年来,研究表明植被覆盖可以有效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发生。
农民可采取种植绿化作物或直播绿肥等方式,增加植被覆盖,减少面源污染。
4. 水利工程建设:加强农田渠道和沟渠的维修和改造,提高排水能力,减少农田径流对水体的冲刷和污染。
三、农药使用技巧1. 选择适合的农药:根据作物的需求和病虫害的情况,选择适用的农药进行施用。
同时,在选择农药时要注意其毒性和残留期等指标,选择对环境影响较小的农药。
2. 合理使用农药:按照农药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掌握正确的施药时间、用量和频次等。
避免过量使用,减少残留。
3. 喷药技巧:在喷药时要注意选择逆风方向进行施药,避免农药被风吹散到非目标地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氮流失形成的面源污染及防控措施研究
1氮循环概述
1.1氮循环概念
氮循环就是指氮气、无机氮化合物、有机氮化合物在自然界中相互转化过程的总称[1-2],包括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固氮作用以及有机氮化合物的合成等[3]。
氮循环是可以循环往复、保持动态平衡的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但是由于人们不正当的农业生产活动,产生“氮饱和”现象,破坏了氮循环平衡,造成了严重的面源污染。
农业生态系统氮循环过程中形成面源污染的主要因素有2个:一是由于施肥导致的氮素超标;二是除正常的氮输出外,由于自然条件(如降雨量、土壤性质)的改变以及人类活动破坏了氮循环的平衡。
因此,研究氮循环中形成面源污染的原因,对治理面源污染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1.2氮循环过程
分子态、无机结合氮和有机结合氮这3种形式是自然界中氮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
自然界中的氮元素,一方面通过各种固氮作用使氮素进入物质循环,另一方面通过反硝化作用、淋溶沉积等作用使氮素重返大气,从而使氮循环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其循环过程如图1所示。
2农业生态系统氮循环
氮循环不仅是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最重要最活跃的过程。
为总结氮素循坏过程氮损失以及对环境的影响,李志博等[4]对生态系统中氮的循环进了大量研究,发现我国氮肥的利用率仅为30%~35%。
朱兆良等[5-7]提出我国旱地的氮肥损失很大,平均在45%左右。
氮素是植物营养三要素中最为重要的。
Keeney et al[8-9]研究表明,农作物主要吸收利用硝态氮和铵态氮,不同作物吸收的情况不同,若有机态、无机态及分子态氮素物质相互转化不能达到平衡,作物就会因缺氮抑制其生长。
因此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氮素这一养分的循环与平衡过程是影响农业生产水平的主要因素。
我国各地的土壤性质各不相同,对于贫瘠、肥力低的土壤,无法提供足够的氮素使得作物更好地生长,必须人为地施用肥料以补充作物所需的氮素。
但是不合理的施用氮肥,会导致氮肥的损失增加、利用率降低。
这也是农业生态系统氮循环过程中氮素损失的主要途径之一,不仅会使参与再循环的氮素数量逐渐减少,而且还会对环境产生潜在的影响。
据估计,我国农业中化肥氮的总损失可达到45%[5]。
氮肥的损失不仅降低了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氮循环是农业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土壤肥力
的最活跃因素之一。
农业生产过程中氮循环过程的氮素来源主要有2种途径:一是生物固氮,即通过豆科作物和固氮生物固定空气中的氮;二是化学固氮,即通过化工厂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氨,再制成各种氮肥供农业生产用。
2.1农业生态系统中氮素的输入
2.1.1大气中的氮沉降。
以气态NO、N2O、NH3为主的干沉降和以NO3- 和NH4+及少量可溶性有机氮为主的湿沉降是大气氮沉降的2种形态。
除空气中自有的N2外,工业生产中煤、石油等燃料的燃烧会释放大量的含氮化合物,增加氮沉降。
如果氮沉降过多,在降雨、灌溉过程中会增加氮,而其他营养物质随水淋失,从而导致营养失衡等问题。
2.1.2化肥的施用。
通过施化肥向农田输入的氮素是农业生态系统中氮的主要来源。
作物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氮素主要以氨氮和硝态氮为主。
此外,粪肥也是农业生态系统氮素主要来源。
中国人口多,耕地面积少,要保证人们的温饱问题必须提高单位耕地面积的粮食产量。
由于这一迫切需要,单位面积氮肥施用量不断增加。
但是追加过多氮肥会引发诸多环境问题:一是施入过多氮肥,氮素进入土壤后经过反硝化过程会释放NO、N2O等温室气体。
二是过量的氮素残留在土壤中,经雨水、灌溉冲洗后,流入河流、湖泊中,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而且还降低了氮素的利用率。
例如稻田超量施肥,其对氮的吸收不到10%,其余流失于河道、湖泊和近海,成为富营养化的暗流[10]。
程波、左海军等[11-12]调查发现,在农业集约化较高的地区,氮素会通过径流和水土流失流入湖泊河流,使水体的营养程度提高,造成污染,例如太湖。
这不仅造成了氮肥的极大浪费和损失,也出现了肥效递减现象。
三是氮素输入过多会破坏营养平衡,降低其他营养元素吸收效果等。
2.1.3生物固氮。
生物固氮是将氮气转化为氨的过程,是农业生态系统里一个重要氮源,以豆科作物和根瘤菌的共生固氮为主,其固氮量可占生物固氮量的1/2[13]。
2.1.4秸秆、农田废弃物堆肥。
利用作物秸秆或农田废弃物堆腐,作为肥料施用到农田中。
堆腐后的秸秆和农田废弃物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有机质,减少水土流失,还可以降低各方面的能耗,减少化肥的施用,从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14-15],这也是未来农业资源化发展的趋势。
2.2农业生态系统中氮素的输出
淋失、流失、农田硝化反硝化等氮素损失是农业生态系统中氮的主要输出途径。
2.2.1淋失作用。
氮淋失是一个累积过程,残留在土壤中的肥料氮素随水(雨水和灌溉水)移动到作物根系无法吸收的地方,造成损失(主要是硝态氮)。
影响氮淋失的因素有降雨、灌溉、施肥、土壤特性以及农耕技术等。
2.2.2氮流失。
能溶解的矿质氮或以无机态和有机态形式吸附在土壤颗粒表面的氮随径流而流失的过程称为氮流失。
影响氮流失的因素很多,如:径流、降雨、坡面坡度、植被覆盖情况、土壤结构与质地等。
在众多影响因素中,降雨和径流是影响氮流失的决定性因素。
当雨季到来时,长期的降雨或强度降雨均会导致过多的雨水量超过土壤所能承受的水分下渗量,此时就会产生地面径流,对土壤表层冲刷过程中造成氮流失[16]。
我国对植被覆盖对营养元素流失及减少面源污染方面研究较为成熟。
增大植被的覆盖度,能有效地降低水流速度,从而减少由径流造成的氮流失。
2.2.3农田硝化反硝化过程。
农田生态系统中,由硝化转为反硝化过程中伴随着N2、NO、NO2、N2O等氮氧化合物气体的产生。
熊正琴等[17]研究表明,N2O的增温效果是CO2的320倍、CH4的13倍,在平流层经过光化学反应形成NO造成臭氧层破坏。
这就是农田中氮的主要流失途径。
在硝化和反硝化过程中,氮损失量的多少取决于土壤温度和pH值(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硝化过程进行,硝化和反硝化过程分别需要在硝化菌和反硝化细菌的作用下进行反应,不同的微生物菌群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否则就会影响其反应过程)、土壤的物理性质(质地、结构等)、施肥状况、耕作及种植方式、灌溉等因素。
3氮循环过程形成面源污染的原因及途径
3.1面源污染的概念
面源污染又称非点源污染,指时间和空间上无法确定监测点,随机发生的污染物质通过不同途径以分散的形式污染受纳体。
通过Wolfem L、张维理等[18-19]对面源污染概念的解释,可总结面源污染有以下特点:不确定性、随机性、分散性、不易监测、空间异质性。
3.2氮循环过程形成面源污染的原因
3.2.1肥料的过度使用。
现在市场上有很多合成的氮肥,农民使用该肥料可以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增加经济收入。
但是由于农民的环境意识差,缺乏合理使用肥料的知识,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而大量使用氮肥,这导致了多余的氮素在土壤中富集。
大量研究表明,中国氮肥的利用率一般在30%~35%,而发达国家平均利用率达50%~60%,比我国高15~30个百分点[20]。
由于土壤中的氮不断积累,降低了氮素的利用率。
例如农田超量施肥,而作物的吸收量较低,大量的氮素流失于河道、湖泊和附近的海域,从而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肥料的过度施用不仅造成氮肥的极大浪费和损失,也出现了肥效越来越低的现象。
此外,过量的氮肥进入环境会导致地下水硝酸盐超标、地表水富营养化和向空气中排放出N2O、NH3 等有害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