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是
马原复习资料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新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 中的作用
(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 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所谓阶级,就是指一些大的社会集 团,由于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 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 个集团的劳动。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 展的直接动力
1.阶级斗争的作用 ①质:推动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更替 ②量:在同一社会形态中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 ③阶级斗争受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它的作用是 历史的,发展的。 2.阶级斗争的形式 ①经济斗争:被剥削人民为争取现实的经济利益而进行 的斗争 ②政治斗争:为了追求被剥削人民的长远和根本利益 ③思想斗争:批判
二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 的规律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
1.概念: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 际能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 要的客观物质力量。 2.构成要素:一是劳动对象。 二是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 三是劳动者。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①生产工具的改革、生产新工艺的采用, 都是科学技术的物化; ②深刻而准确地认识自然物的属性,有效 地对其进行加工改造,以及发现和创造 新的劳动对象,都同科学技术的发展密 切相关; ③劳动者生产技能的提高,知识水平的增 长,体力和智力的强化,也离不开科学 技术的武装。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 证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 力量 。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 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 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 会。”
——马克思
马克思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 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 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②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 质和面貌。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决定整个社 会历史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④总之,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物质资料生产的 历史,是劳动发展史。
2015年4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A.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2.对世界存在状态问题的不同回答所区分的哲学派别是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3.哲学上的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B.世界的统一性4.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C.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5.下列选项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D.物质生产活动6.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B.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C.前者反映事物的现象,后者反映事物的本质9.真理都是具体的,包罗万象的真理是不存在的。
这说明任何真理都具有B.相对性10.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C.实事求是11.决定人口生产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趋势的是 B.物质生产12.下列范畴中,反映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是B.生产关系13.阶级斗争归根结底是由A.物质利益的对立引起的14.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是A.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15.商品的最本质因素是B.价值1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B.简单劳动为尺度的17.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18.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B.既有历史进步性又有阶级局限性19.产业资本循环中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的阶段是C.购买阶段20.资本家加速资本周转的目的是D.提高年剩余价值率2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最典型的现象是A.生产过剩22.超额利润是C.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23.同股票价格成反比的是A.银行利息率24.垄断产生的物质条件和基础是D.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25.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D.金融资本26.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为更高级的生产方式创造物质条件,这主要表现为C.发展社会生产力27.提出并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是A.列宁28.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充分条件是D.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29.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都存在的经济关系是A.生产资料的社会公有制30.劳动不再仅仅是一种谋生手段而同时成为生活第一需要的社会是B.共产主义社会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31.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基本组成部分的有 A.科学社会主义C.马克思主义哲学D.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32.下列各项属于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的有 B.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C.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D.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33.下列各项表现了意识能动性的有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意识能影响人的生理活动C.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D.意识能指导人的实践活动34.在真理标准问题上,下列说法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A.多数人认可的就是真理 B.权威人士采纳的就是真理C.少数人坚持的就是真理 D.大家觉得有用的就是真理35.下列各项中,属于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有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36.货币最基本的职能是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37.资本主义增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主要依靠的是A.延长工作日C.增加劳动强度38.生产价格与价值的关系是 B.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C.生产价格的形成以价值为基D.生产价格与价值在量上经常不一致础39.垄断和竞争的关系是A.垄断是在竞争的基础上产生的 B.垄断没有也不可能消除竞争C.垄断使竞争更加剧烈和复杂D.垄断与竞争并存40.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将消灭A.工农差别B.城乡差别D.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41.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全国自考全国2015年4月自考马概真题及答案解析
绝密★考试结束前全国2015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课程代码:03709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A.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B.逻辑性和历史性的统一C.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D.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2.对世界存在状态问题的不同回答所区分的哲学派别是()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B.反映论和先验论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3.哲学上的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A.世界的物质性B.世界的统一性C.世界的可知性D.世界的多样性4.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A.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B.夸大相对静止的存在C.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D.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5.下列选项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A.社会管理活动B.科学实验活动C.社会改革活动D.物质生产活动6.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A.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B.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C.事物的变化是否彻底D.事物的变化是否具有必然性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B.主体对客体的自由创造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D.主体对客体的简单摹写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A.前者源于书本,后者源于实践B.前者是可靠的,后者是不可靠的C.前者反映事物的现象,后者反映事物的本质D.前者来源于直接经验,后者来源于间接经验9.真理都是具体的,包罗万象的真理是不存在的。
马克思第五讲复习重点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是 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基本矛盾是社 会发展的根本运动;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 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有规律的自然历史 过程,但人们的自觉活动在历史发展中也 起着重要作用。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是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
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 生产力 生产关系
(1)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
地理环境决定论: 把地理环境看成是 社会发展的决定力 量,甚至认为自然 条件决定社会的政 治制度,决定社会 形态的更替。
地理环境,特别 是气候,决定着一 个民族的性格、风 俗、道德、精神风 貌。而这些因素又 直接决定着这个国 家的法律性质和政 治制度。
第五讲 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本 质和发展规律,把握认识社会、 改造社会的途径和方法
正象达尔文发现了有机界的发展 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的 发展规律。 ——恩格斯
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 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 中的应用,是马克思主 义对人类社会所做出的 最杰出的理论贡献。它 为人类社会指出了未来 发展趋势,也为我们提 供了分析社会和历史的 科学方法。
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
--国家政权
• 第一,“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 物。” (国家本质) • 第二,国家还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从社 会分化出来的管理机构。(国家职能)
英 国 议 会
处 理 矛 盾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第一,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第二,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第三,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 变化发展,规定着上层建筑变化发展的方 向。
孟德斯鸠
• “气候王国才是一切王国的第一位”。“酷暑令人形神皆 惫,失去勇气;寒冷的地方有一种身体和精神上的力量使 人能够作种种耐久、辛劳、巨大、勇毅的活动。这一点不 仅见于不同的国家,而且也见于同一个国家的不同部分。 中国北方的人民比南方的人民勇敢;朝鲜南方的人也不如 北方的人民勇敢。因此,热带民族的怠惰几乎总是使他们 成为奴隶,寒带民族的勇敢则使他们保持自由,这是出于 自然原因的结果。” —— 孟德斯鸠
马克思第三章第三节_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英雄
A.认识根源:停留于历史现象的表面夸
史观
大英雄人物作用
产生
B.社会历史根源: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
的
,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性得不到充分
根源
发挥和应有承认
C.阶级根源:剥削阶级的思想家为了
维护本阶级利益,用英雄史观为自己
服务
英雄史观的两种基本形式
(1)唯意志论或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 认为少数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的意志可以 决定历史进程。
历史人物的作用性质取决于他们的思想、 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否符合人民 群众的意愿。
历史人物活动的历史制约性 即:时 势造就英雄
时势召唤英雄
时代造就英雄 时势锻炼英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时代造就英雄 时势筛选英雄
(四)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
历史分析方法:要求从特定历史背景出发, 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 过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一)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
个
普通个人 杰出人物
人
历史人物 反面人物
丙
负方向
乙
正方向
甲
(二)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 的作用
1、历史事件的当事者; 2、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主要倡导者、发起
者、组织者和领导者; 3、历史进程的影响者。
历史人物的作用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制约, 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29 岁时任巴县县委副书记,37岁起担任重庆市 公安局副局长达16年,先后指挥破获震惊全国 的警匪枪战案、中国第一盗窃案、运钞车被劫 案、杀人恶魔张君案,获公安部一等功多次; 是闻名一时的“打黑英雄”,号称“全国排名 靠前的刑事侦查专家”;他所领导及主管的重 庆市公安局刑侦力量一度居全国前列。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但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历史条件(生产关系、政治制度、文化条件)的制约,其中经济条件对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有着首要的决定性的影响。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一)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根本对立:究竟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还是英雄创造历史?这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
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出发,否定物质生产资料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抹煞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英雄人物创造历史。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
(二)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在于劳动。
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它是具体的、历史的,而不是抽象的、永恒不变的。
社会历史是由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构成的。
所谓现实的人,是指基于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从事一定实践活动,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具有能动性的人。
只有把人看做是现实的人,才能正确把握人及其活动的本质,把握人与社会历史的关系。
(三)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唯物史观在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时坚持了如下原则:首先,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其次,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最后,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四)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1)人民群众是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大多数人。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历史时代,有着不同的内容,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2)人民群众对社会历史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①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②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相一致。
马克思试题3-3
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A.吃喝穿住B.人的自觉意识活动C.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D.社会关系的形成2.马克思主义回答人的本质问题的立足点是:A.人的社会关系B.人的自然属性C.人类的共同利益D.人的自身需要3.所谓抽象人性论意指:A.否认人的社会性,关于人的本质的唯心主义观点B.一种对人类共同人性的科学抽象的理论C.一种否认人之共性的错误理论D.一种资产阶级哲学独创的理论4.在抗击“非典”中,许多患者被治愈后又捐出自己的血清,用于治疗其他患者,这说明:A.人的价值只体现在特定的场合和行为中B.人的价值必须以满足个人需要为前提C.人的价值表现为人的能力的大小D.人的价值是在满足自身和他人的需要中实现的5.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价值在于:A.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对个人的尊重B.个人的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C.个人的自由选择和自由发展D.个人主体性的增强和摆脱社会的约束6.“英雄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这个观点的实质是:A.历史唯物主义B.历史唯心主义C.历史主义D.自然主义7.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A.宿命论观点B.机械论观点C.历史循环论观点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8.人民群众的生活与文艺创作的关系是:A.人民群众的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泉B.人民群众的生活等于文艺作品C.人民群众的生活都是文艺创作的典型D.人民群众的生活寓于文艺作品之中9.资产阶级人性论的主要特点是:A.重视人的自由B.脱离人的社会关系来考察C.肯定人的价值D.主张发展人的个性10.主体选择是指作为历史主体的人,从自身的需要和知识结构、经验、技能出发,根据历史的客观条件和发展趋势确定自己行为的方式和方向的行动。
这种观点意味着:A.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必须否定历史决定论B.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与承认历史决定论并不矛盾C.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产生都根源于主体的选择D.历史决定论是根本错误的11.资产阶级人性论最根本的缺陷是从:A.现实的人出发B.个人出发C.抽象的人出发D.人的自由出发12.人性决定于:A.先天的禀赋B.遗传因素C.后天的社会实践D.家庭出身13.人的最根本特性是其:A.自然属性B.社会属性C.自由属性D.意识特性14.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决定性因素是:A.人的劳动B.人的理性C.人具有自由D.人具有意志15.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A.永恒不变的B.可随主观意志而任意改变的C.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D.随着个性的改变而改变的单项选择题参考答案1C 2A 3A 4D 5A 6B 7A 8A 9B 10B11C 12C 13B 14A 15C多项选择题1.“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这表明:A.社会中每个人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B.人是社会的主体C.历史是由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构成的D.历史规律实现于人的自觉活动之中2.下述有关历史创造者的命题中,属于唯物史观的有:A.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C.人们总是在既定的条件下创造历史D.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是一致的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为人民群众是:A.不受任何社会条件的制约B.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C.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D.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4.历史杰出人物的产生:A.是适应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B.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C.是偶然的机遇D.与杰出人物自身特点相关5. 历史观中唯意志论的错误在于把人类历史看作是:A.由人的意志决定的B.历史发展无所谓规律性C.由人的意志可任意改变的D.客观精神的进程,是不由人的意志决定的6.“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必然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气力去为它安排葬礼呢?”这种说法错在:A.抹煞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B.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C.否认历史主体的能动作用D.否认历史观的决定论原则7.社会发展往往面临着多种可选择的可能性,其中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是:A.多数人选择的道路B.先进阶级选择的道路C.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道路D.势力强大的人选择的道路8.从历史发展的主体选择的角度看,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其原因在于:A.社会主义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B.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人民的历史启示C.中国共产党对于历史必然性及本国国情的正确把握D.历史进程中并无多种道路可供选择9.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人们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历史观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唯心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决定唯心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物史观(二)社会存在定义: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其中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主要方面。
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首先,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其它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其次,它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再次,其发展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形态更替。
真题练习11年单选——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它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性质的是:( D ) A.社会形态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生产方式06年单选——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
?民以食为天?说明:( A )A.人们必须吃喝住穿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活动 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 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人的本质 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三)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
按照社会意识主体的不同,社会意识是由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构成的。
按照社会意识反映层次的高低,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构成的。
按照同经济基础关系的不同,可以区分为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态)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四)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民族大学人力资源管理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班级:自己写姓名:自己写导师:有就写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论点:根据英雄史观中的夸大个别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英雄史观又称天才史观中绝对夸大个别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宣扬个别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主义历史观。
它或者认为少数帝王将相、英雄伟人具有“天赋才能”,历史的发展由他们的思想和意志所决定,历史的发展由他们的思想和意志所决定,历史由他们所创造;或者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如天命、上帝所安排和支配,而伟大人物则是这种天命、上帝意志的体现者和执行者,代表它们来决定历史和主宰人们群众的命运。
英雄史观否认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否认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诬蔑人民群众不过是消极的、被动的“惰性物质”,只能盲目跟着“英雄”走的“流氓”。
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成功的伟大人物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知识。
英雄的出现是必然中的偶然。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一句话,如果没有毛主席我们将会再多摸索几十年。
毛主席是人民的一盏明灯,他的出现给人民指明了道路,但是他的成功是建立在人民群众的基础上,一个没有人民群众基础的人,是不可能成为历史伟人的,不会成为英雄。
英雄的成败个人的才能重要,但是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他是不会成功的。
理解了这一点,你也该知道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了。
英雄人物的出现只是加速了历史的进程,并不等于他可以一个人成功!一、人民群众的含义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从量上说,人民群众是指居民中的多数;从质上说,人民群众是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
二、人民群众的发展对社会的作用人民群众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核心。
人民群众作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主宰,人民群众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和国家政权等,都是围绕着以人民群众为中心运动的,任何发展离开了人民群众的参与都无法实现。
(完整版)03709马克思主(大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代码:03709 考试大纲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课程内容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2.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的产生也与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密切相关。
3.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改变、实践的扩展、科学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成果。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它的革命性表现为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政治立场;它的科学性表现为正确反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它不带任何偏见,它的理论是深刻的,它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只有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才是与时俱进。
4.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
社会理想是全部理想的核心。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第三节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2019年4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答案
正确答案:B(1分)
教材出处P36
4.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
A.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B.夸大相对静止的存在
C.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D.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
正确答案:C(1分)
教材出处P41
5.下列选项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A.社会管理活动B.科学实验活动
C.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D.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市场价格的差额
正确答案:C(1分)
教材出处P245
23.同股票价格成反比的是
A.银行利息率B.股息
C.股票票面额D.股票控制额
正确答案:A(1分)
教材出处P255
24.垄断产生的物质条件和基础是
A.社会分工的发展B.商品经济的发展
C.自然分工的发展D.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
A.具体劳动为尺度的B.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C.复杂劳动为尺度的D.个别劳动为尺度的
正确答案:B(1分)
教材出处P187
17.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劳动过程和创造新价值过程的统一D.劳动过程和转移旧价值过程的统一
正确答案:B(1分)
教材出处P199
正确答案:B(1分)
教材出处P133
12.下列范畴中,反映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是
A.生产力B.生产关系
C.生产方式D.生产资料
正确答案:B(1分)
教材出处P139
13.阶级斗争归根结底是由
A.物质利益的对立引起的B.思想观念的分歧引起的
C.政治理念的差异引起的D.宗教信仰的不同引起的
正确答案:A(1分)
浅谈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
.. . …浅谈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中共澧县县委党校进浅谈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一、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群众观点的哲学根底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实践主体的历史作用问题,一直是史学家、哲学家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在社会主体的历史作用问题上,有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一种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劳动者决定生产力的开展,生产力的开展最终会引起生产方式的变更,引起社会的变革;另一种是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否认人民群众对历史开展的决定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观点。
由此导致如下两个主要的缺陷:“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讲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摸到社会关系体系开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出物质生产开展程度是这种关系的根源;第二,过去的历史理论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史的准确性去考察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
〞〔列宁〕如唯意志论宣扬的神秘论,宿命论宣扬的消极、无为、听天由命。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从生产方式是各种社会存在和开展的根底这个观点出发,肯定人民群众对于历史开展的决定作用:第一,人民群众是生产活动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开展的根底;第二,人民群众是精神文化财富的创造者,创造精神文化财富的物质条件是人民群众提供的,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一切精神文化财富的的唯一源泉,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财富;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是推动历史开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根本矛盾是社会开展的根本动力,而社会根本矛盾的产生和解决,都必须通过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
显然,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是彻底的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立党之本坚持群众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求,是树立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个重要标志。
马克思主义原理问答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问答题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从不同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1)从他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有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目的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他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4)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斯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主要组成部分。
2、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它既包括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二、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特点)?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便显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是社会基本矛盾
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 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
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
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已成为桎梏的旧的 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式所代 替;新的交往形式又 会变成桎梏并为别的 交往形式所代替。”
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 类生产的第一个前提是:人们 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 能够生活。 ‥‥‥因此第一个 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 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 身,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 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人们单 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 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 都是这样。
其次,马克思分析客观生产过程本身,发现了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它使人类社会的 内在结构得到全面说明;使社会形态更迭的规律 得到科学地解释。
社会基本结构
社会的 基本结构 经济结构 政治结构 观念结构
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运动的规律
“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狭 隘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 自然界的狭隘关系。”但是在这个相互作用中, 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人们所达到的生 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
第二章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第一节 马克思对社会历史的认识方法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方法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其根本的方法
1、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 本对立的观点: 唯物史观 唯心史观
唯心史观
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观点出发去看待历史, 认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精神因素。 历史者英雄之舞 台也,舍英雄几 无历史;舍豪杰 则无世界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最新】
第七讲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国际歌》曾经被列宁称赞为“时代的歌中之歌”。
歌词中提出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是谁创造了人类历史?而且给出了斩钉截铁的答案:是我们劳动群众。
自从有文字的历史产生以来,对于这个问题的争论就一直存在着。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把几千年来英雄创造历史的旧案翻了过来,还了历史本来的真面目。
但是,对于是谁创造了历史这个问题至今仍然争论不休。
在当代,各种各样的“精英”说不绝于耳。
所以,究竟是谁创造了历史,仍然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这一讲,就是要回答这个问题。
(播放《国际歌》片段)、(歌词曲谱版面图片)这一讲的主要内容是:(上字幕)一、在对待人民群众作用问题上两种对立的历史观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三、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四、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五、科学认识“以人为本”一、在对待人民群众作用问题上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对于谁是历史创造者问题的不同回答,是两种历史观对立和斗争的一个焦点,如何看待人民群众作用问题上的对立同如何解决历史观基本问题是密切相关的。
(一)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英雄史观历史唯心主义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否认人民群众对于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观点。
(字幕)这种唯心主义的历史观,主要表现为两种基本形态:(示意图:唯心史观的两种基本形态)(1)表现为唯意志论这种观点,把个别人物的作用夸大到了极端,认为历史是由少数“天才人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的,少数英雄人物可以随心所欲地决定历史的面貌,左右历史的进程。
而人民群众不过是盲目追随少数“天才人物”的愚昧无知的“群氓”,这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主要观点字幕)例如,中国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说“舍英雄几无历史”,“舍豪杰则无世界”,说什么“中国今日之问题在于没有英雄”,“只要有二、三个豪杰”出来“整顿乾坤”,中国便可以得救了,这是彻头彻尾的英雄史观。
四、马克思主义简答题
四、简答题绪论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是什么?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实践基础?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渊源是什么?6.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体系?7.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8.怎么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9.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10.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什么?11.马克思主义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什么?12.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3.大学生应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4.大学生如何做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2.唯心主义的两种形态是什么,各自有什么特点?3.对于“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哪两种观点?4.怎样理解意识的起源和本质?5.怎样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6.怎样理解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7.什么是时间和空间?怎样理解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8.怎样理解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9.怎样理解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和无限性?10.关于物质定义,恩格斯、列宁有哪些经典论述?11.实践具有哪些特征?12.实践的基本形式是哪些?13.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14.实践内在地包含哪三种关系?15.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三大规律以及主要范畴是什么?16.怎样理解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及联系的客观性原理?17.怎样理解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的普遍性原理?18.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的多样性包括哪些内容?19.怎样理解事物相互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关系?发展的实质是什么?20.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21.怎样理解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的思想?2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23.什么是矛盾?矛盾的基本属性是什么?24.怎样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25.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26.怎样理解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非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27.怎样理解矛盾问题的精髓?28.什么是质、量、度?29.什么是质变与量变?怎样理解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30.什么是肯定与否定?31.怎样理解辩证的否定观?32.怎样理解否定之否定规律?33.什么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怎样理解二者的关系?34.怎样理解原因与结果及其关系?35.怎样理解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关系?36.怎样理解可能性与现实性及其关系?37.怎样理解本质与现象及其关系?38.怎样理解形式与内容及其关系?39,辩证思维方法主要有哪些?怎样理解辩证思维方法与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40,怎样理解归纳与演绎及其关系?41.怎样理解分析与综合及其关系?42. 怎样理解抽象与具体及其关系?43. 怎样理解逻辑与历史相统一?44.怎样理解规律(举例说明)?45.怎样理解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别与联系?46.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含义是什么?47.意识的能动作用有哪些表现?48.怎样理解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49.发挥主观能动性应该注意哪些问题?50.怎样理解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含义、属性及其相互关系。
2021年专升本政治模拟试卷与答案解析(20)
2021年专升本政治模拟试卷与答案解析20一、单选题(共40题)1.毛泽东思想形成于()A: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B: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初期C:土地革命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答案】:B【解析】:2.香港回归祖国是1997年()A:6月1日B:7月1日C:8月1日D:9月1日【答案】:B【解析】: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A: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B: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C: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D:经济发达、军事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答案】:C4.“世界不是既成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这是一种()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相对主义的观点D:唯心主义的观点【答案】:A【解析】:5.资本主义商业资本执行的是产业资本的()A:货币资本职能B:商品资本职能C:生产资本职能D:流通资本职能【答案】:B【解析】:6.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实现的条件下,第一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的总价值应等于()A:第一部类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总和B:第二部类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总和C:两大部类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总和D:两大部类消耗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总和【解析】:7.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根本对立和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A:联系具有复杂多样性B: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C: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答案】:D【解析】:8.意识的起源和认识的起源是()A:一致的B:不一致的C:同时的D:不同时的【答案】:A【解析】:9.1927年,中国共产党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方针的会议是()A:八七会议B:古田会议C:赣南会议D:十二月会议【解析】:10.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真正统一性在于()A:存在B:精神C:物质D:实物【答案】:C【解析】:11.1924年,国民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标志是()A: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召开B:中国国民党二大的召开C:中国共产党三大的召开D:中国共产党四大的召开【答案】:A【解析】:12.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答案】:C13.1935年,中共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领导发动的抗日救亡运动是()A:一二?九运动B:一二?一运动C:一二?三O运动D:五?二O运动【答案】:A【解析】:14.“物以稀为贵”,这种现象在商品经济关系中主要是指()A:商品稀少价值就大B:使用价值决定价值C:供求关系对价格有重要影响D:消费者的心理决定价值【答案】:C【解析】:15.1956年,在中共八大上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的是(?) A:周恩来B:刘少奇C:邓小平D:陈云【答案】:D【解析】:16.在购买阶段,产业资本采取的职能形式是()A:货币资本B:生产资本C:商品资本D:商业资本【答案】:A【解析】:17.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是()A:兴中会B:中国同盟会C:华兴会D:光复会【答案】:A【解析】:18.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是()A: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B:一元论和二元论C:宿命论和唯意志论D:唯理论和经验论【答案】:A【解析】:19.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A: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B:正确处理敌我矛盾C:正确处理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D:正确处理民主和专政的关系【答案】:A【解析】:2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与追求,其中从个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表达是A:富强、民主、文明、和谐B:B自由、平等、法治C: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D:厚德、包容、求是、创新【答案】:C【解析】:21.以第一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标志是()A:中共二大的召开B:中共三大的召开C: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召开D:中国国民党二大的召开【答案】:C【解析】:22.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C: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D: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答案】:D【解析】:23.量是指()A: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水平、次序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B:事物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C:事物发展的连续性D: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答案】:A【解析】:24.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兴衰成败的根本问题是A:坚持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B:加强党的建设C:培养接班人D:坚持爱国统一战线【答案】:B25.1925年,广州国民政府将所辖各部队统一改编为()4-70A:国民军B:国民革命军C:东征军D:北伐军【答案】:B【解析】:26.“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的提出者是()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毛泽东【答案】:C【解析】:27.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最早从事的洋务事业是A:兴办民用工业B:创立新式学堂C:派遣留学生D:兴办军用工业【答案】:D28.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的本质()A:是由人的文化素质决定的B:是由人的心理素质决定的C: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D:是由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的【答案】:C【解析】:29.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八路军副参谋长是()A:彭雪枫B:赵尚志C:杨靖宇D:左权【答案】:D【解析】:30.社会总产品是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生产的()A:全部剩余价值的总和B:全部生产资料的总和C: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D:全部消费资料的总和【答案】:C【解析】:31.把静止绝对化的观点是()A: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D:辩证法的观点【答案】:C【解析】:32.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由()A:优等地的生产条件决定B:中等地的生产条件决定C:劣等地的生产条件决定D:各类土地的平均生产条件决定【答案】:C【解析】:33.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A:公有资产占优势上B:控制力上C:集体经济大发展上D:国有资产占优势上【答案】:B【解析】:34.我国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