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抗战时期美术作品

合集下载

徐悲鸿《奔马图》赏析

徐悲鸿《奔马图》赏析

徐悲鸿《奔马图》赏析
徐悲鸿《奔马图》赏析
此幅《奔马图》创作于1941年2月,是时徐悲鸿正在新加坡举办助赈画展。

当次画展,徐悲鸿特意捐出名画80幅助赈。

画展后,徐悲鸿于2月13日和15日分别在南洋中华女中做了“艺术的意义与作画的方法”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讲座。

本幅《奔马图》的上款人文淑,即全增嘏先生夫人胡文淑,早年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

是时执长新加坡南洋女中,与悲鸿先生有着深厚的友谊。

抗战胜利后胡文淑回国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解放后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

因为是赠予好友之作,《奔马图》从结构布局到整体创作都显得尤为精到。

画中奔马四蹄腾空,自画面右侧向左方急驰而过,马鬃飘扬,马尾挥动,极富动态的韵律美;马的骨骼结构准确、外形动态逼真,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无穷的力量。

从历史背景来看,是时中国正在遭受日本侵略军铁蹄的蹂躏,徐悲鸿忧国忧民之心拳拳可见,南洋助赈画展也是在为国家出力,奋扬的马蹄表达了作者向往投身于革命洪流,为振兴中华随时奋进的决心。

徐悲鸿的代表作

徐悲鸿的代表作

徐悲鸿的代表作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

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

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与张书旗、柳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

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

徐悲鸿先生最著名的作品《奔马图》,最为人所喜爱。

徐悲鸿的作品有油画《田横五百士》、《徯我后》、《箫声》、《睡》、《陈散原像》、《桂林风景》、《黄山》、《老妇》、《女孩》、《持棍老人》、《河边》、《沉睡的维纳斯》、《父徐达章像》、《风景》、《小孩》、《静物·水果》、《蔡公时被难图》等中国画《九方皋》、《愚公移山》、《奔马图》、《牛》、《梅花》、《春之歌》、《落花人独立》、《松》、《雪》、《逆风》等素描:《狮吼》、《自画像》、《画龙点睛》等徐悲鸿坚持现实主义艺术道路,创作了《田横五百士》、《九方皋》、《巴人汲水》、《愚公移山》等一系列对现代中国画、油画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的优秀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巨大作用。

徐悲鸿长期致力于美术教育工作。

他发现和团结了众多的美术界著名人士。

他培养的学生中人材辈出,许多已成为著名的艺术家,成为中国美术界的中坚骨干。

他对中国美术队伍的建设和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无与伦比,影响深远。

代表作介绍:马,是徐悲鸿先生一生中最爱描绘的.题材。

他画的奔马,笔墨淋漓潇洒,带着时代的风雷驰骋在画坛上,给当时的中国画坛带来了清新、有力、刚劲的气息。

如今徐氏故乡——江苏宜兴市新建的“宜兴徐悲鸿纪念馆”里,陈列了徐悲鸿先生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书画作品(包括青少年时期的习作、成名以后的作品、信扎等)。

他画的马,无论奔马、立马、走马、饮马、群马,都赋予了充沛的生命力。

徐裴鸿创作于抗日时期表现中华民族顽强精神作品

徐裴鸿创作于抗日时期表现中华民族顽强精神作品

徐裴鸿创作于抗日时期表现中华民族顽强精神作品《奔马图》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

在此幅画中,徐悲鸿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

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犹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

整体上看,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较强,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似乎要冲破画面。

《群马》徐悲鸿的群马,是徐悲鸿马中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群马取材于1940年克什米尔当地的骏马,徐悲鸿当时见到此马格外兴奋,《群马》灵感油然而生。

与其他作品不同的是,主要描绘了两匹背向观众的马,后面又配一匹侧向的马,为了使画面有变化,又在右边画了一匹低首觅食的马。

《珍妮小姐画像》为画家徐悲鸿最著名的油画人物肖像之一,作于1939年春夏之交,徐悲鸿时年44岁。

此作品是徐悲鸿为了支持国内抗战,而在南洋举行义卖募捐时的作品。

画中女子珍妮小姐,祖籍广东,为当时星洲名媛。

在当时传为佳话。

此画得到画筹四万新币,为这一时期与南洋募捐中画筹最多的一幅(总数为十一万一千多元新币),徐悲鸿本人也是非常满意这幅作品,特意请摄影师为其和画作拍照留念,后成为《悲鸿在星洲》一书的封面。

《九方皋》九方皋故事记载于《列子》:伯乐暮年之向秦穆推荐九方皋找千里马的故事。

作品是一件非常完整和精彩的以线为主要表现手段和描绘方式的优秀的中国画作品。

《田横五百士》这幅《田横五百士》是徐悲鸿的成名大作。

故事出自《史记·田儋列传》。

田横是秦末齐国旧王族,继田儋之后为齐王。

刘邦消灭群雄后,田横和他的五百壮士逃亡到一个海岛上。

刘邦听说田横深得人心,恐日后有患,所以派使者赦田横的罪,召他回来。

正是有感于田横等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节",着意选取了田横与五百壮士惜别的戏剧性场景来表现。

徐悲鸿抗战时期美术作品

徐悲鸿抗战时期美术作品

徐悲鸿抗战时期美术作品徐悲鸿是中国著名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他的艺术作品在抗战时期具有特殊的意义。

在这一时期,徐悲鸿创作了一系列表现中国人民抗战精神的作品,弘扬了民族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本文将介绍徐悲鸿在抗战时期的美术作品。

徐悲鸿在抗战时期的美术作品主题广泛,内容涵盖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军民团结一心、英勇抗敌的各个方面。

他以社会现实为创作素材,力图通过艺术表现来宣传民族精神、振奋人心。

其中一幅著名作品是《动员号令》。

这幅作品刻画了抗战时期人民的觉醒和号召,画面中一位抗日战士高举号角,身后是坚毅而坚定的中国人民。

这幅作品表达了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坚决抵抗侵略者的决心和勇气。

另一幅作品是《国魂图》。

这幅作品描绘了一个强大而英勇的中国国民,他脚踏严寒的冰雪,手握长矛,目光坚定。

画中的中国国民象征了中国人民的坚毅意志和拯救民族的责任感。

这幅作品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强大和坚持,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勇气和力量。

徐悲鸿还创作了一系列关于解放战争和人民解放军的作品,如《解放军视察腰山乡》、《解放军的胜利》等。

这些作品以饱满的热情和浓厚的革命情怀描绘了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场面和解放军对人民的深厚感情。

徐悲鸿在抗战时期的美术作品非常重要,不仅展示了中国人民抵御侵略者的勇气和力量,还宣扬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精神。

这些作品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勇敢,也激励了无数的中国人民坚持斗争,为中国的解放和独立做出了贡献。

徐悲鸿在抗战时期的美术作品具有深远的艺术意义和历史价值。

他通过绘画的形式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和爱国情怀,为中国的抗战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激励了中国人民坚持抗战,也在后来成为了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徐悲鸿抗战时期美术作品

徐悲鸿抗战时期美术作品

徐悲鸿抗战时期美术作品徐悲鸿(1895-1953)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重要艺术家,他的抗战时期的美术作品承载着时代的荣辱,展现了他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和对人民的深切关怀。

在抗战期间,徐悲鸿以他卓越的绘画技巧和对艺术的热爱,创作了许多反映抗战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为中国的抗战事业增添了无尽的正能量。

在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国各地的抗战气氛日益浓厚。

徐悲鸿深受亲朋好友的影响和国家危机的冲击,积极响应祖国的号召,投身到抗战中去。

他的作品中,不仅有传统的国画作品,还有大量的木刻和水彩作品,涵盖了抗战期间的各种场景和人物。

徐悲鸿在抗战期间的作品中,尤以《母亲像》、《抗战画报》、《抗战后线画报》等系列作品为代表,这些作品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和艺术界的高度评价,被誉为“中国抗战美术的杰出代表”。

《母亲像》是徐悲鸿在抗战期间的一组木刻画作,通过对中国大地上儿女情长的感人描绘,表现了抗战时期中国人民坚毅不屈的意志和对祖国的深厚情感。

在这组作品中,徐悲鸿通过细腻的线条和真挚的情感,将母亲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呈现出母亲们对儿女的深沉爱意和对祖国的无尽牵挂。

这些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具有极高的价值,更表达了徐悲鸿对中国人民的深切关怀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抗战画报》和《抗战后线画报》则是徐悲鸿在抗战期间为《抗战画报》和《抗战后线画报》创作的一系列作品,这些作品以充满激情和浓烈的笔触,表现了抗战期间中国人民英勇抗击日寇的场景和决心。

徐悲鸿通过绘画的方式,将抗战战场上的艰苦卓绝和人民的伟大力量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每一幅作品都充满了正能量和革命情怀。

这些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具有极高的价值,更是对抗战时期历史事件的生动记录和对英雄人物的崇敬。

徐悲鸿的抗战时期的美术作品,至今仍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成为了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他的作品让人们看到了中国人民在抗战中的坚毅不屈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为中国人民在厄运中崛起,为抗战中的英雄人物和普通百姓塑造了永恒的形象。

徐悲鸿《奔马》赏析

徐悲鸿《奔马》赏析

徐悲鸿《奔马》赏析
徐悲鸿《奔马》是这位古老艺术家最著名的作品,是他绘画艺术的经典之作。

从这幅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徐悲鸿的高超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幅画的主题是三匹马的奔腾,给人一种震撼的印象。

画中的马的体型完美,线条流畅,画面中散发出一种激情的力量,尤其是那三匹奔腾的马,更是暴力而慑人,使整幅画充满生机和力量。

画面上还有一些农事和农具,它们起着修饰作用,更加彰显了农民艰苦奋斗的生活现实。

有一匹马带着重载而疲倦而行,清晰反映出苦难和勉励。

另外三匹奔马,则体现出昂扬向上和抗拒苦难的精神力量。

此外,徐悲鸿还在画面中采用了朴素但不失热闹的构图手法,充分体现新式的绘画艺术技巧。

他刻画的马的姿势、动作、表情,全都十分真实、深情弥漫,使得画面完整活泼自然、带有生命力。

而他用色更是灵动,把空气教照到了画面中,使得画面活跃有力。

《奔马》画中的艺术技巧,让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徐悲鸿的绘画魅力。

他的画面富有感染力,可以让我们从中获取精神上的力量,这是徐悲鸿绘画艺术最大的魅力所在。

《奔马》是徐悲鸿绘画艺术的典范之作,它将他的创作理念的高度融入到画面中,使他的作品充满了力量和生动性,充分彰显了现代艺术的精髓。

它不仅是中国古老的艺术精神的完美结合,也是绘画艺术发展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奔马图

奔马图

奔马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

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

他连夜画出《奔马图》以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

编辑本段艺术特色画高3.26米、宽1.12米的这幅被列入国家一级文物的徐悲鸿平生所绘最大《奔马图》真迹。

大师采用了豪放的泼墨和劲秀的线描写意方法,着重刻画出马的神韵和气质。

画中的马雄骏、矫健奔马图图1、轻疾,颇有“瘦骨铜声”之美感,奔马强壮有力,生气勃勃,这幅《奔马图》不仅表现了马的精神和特征,更赋予了画家自己的个性和理想——为振兴民族艺术而奋斗!编辑本段诞生及传在此幅画中,徐悲鸿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

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有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

整体上看,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较强,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似乎要冲破画面。

徐悲鸿早期画的马颇有一种文人的淡然诗意,显出"踯躅回顾,萧然寡俦"之态。

至抗战爆发后,徐悲鸿认识到艺术家不应局限于艺术的自我陶醉中,而应该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将艺奔马图 2术创作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马成为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而建国后,他的马又变"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的象征,仍然是奔腾驰骋的样子,只是少了焦虑悲怆,多了欢快振奋。

这幅画是徐悲鸿他跟在六匹马旁跑,通过观察。

回到家里,把他认为最精彩的片断画下来。

你看!那六匹马的神态、动作各不相同。

有的四脚腾空;有的前脚落地后脚翘起;有的……徐悲鸿不愧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画家。

他画的《奔马图》中的马是栩栩如生的。

1962年春天,周恩来总理来宝光寺视察,看见徐悲鸿这幅“奔马”大中堂,赞叹不已,亲自量了画的纵横尺寸后说:“这是我所见到悲鸿马画中最大的一幅,要妥善保存。

”编辑本段徐悲鸿画马的特点徐悲鸿在绘画创作上,提倡“尽精微,致广大”;他对中国画,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之可采者融之”。

徐悲鸿抗战时期美术作品

徐悲鸿抗战时期美术作品

徐悲鸿抗战时期美术作品徐悲鸿(1895-1953)是中国著名的现代美术教育家和画家,他在抗战时期创作了大量的美术作品,表现了那个动荡时代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抗战精神。

徐悲鸿在抗战期间的作品既有以战争题材为主的战争画,也有大量的以抗战生活为题材的美术作品。

这些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代表了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

在抗战时期,徐悲鸿主要通过战争画的方式来表现抗战精神和战争的残酷现实。

他的战争画大多展现了人民群众对日寇的坚决反抗和英勇奋战的场景。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包括《保卫黄河图》、《战斗图》、《抗战十年纪念图》等。

这些作品通过高潮迭起的线条和鲜艳亮丽的色彩,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顽强意志和不屈精神。

徐悲鸿通过这些作品,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战争中的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

除了战争画外,徐悲鸿还创作了大量以抗战生活为题材的美术作品。

他以传统的写实手法,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和面貌。

这些作品包括《抗战难民图》、《抗战时期的大兴安岭》、《抗战后方平民生活图》等。

这些作品生动地展现了抗战时期人们的艰苦生活和对未来的希冀,充满了朴实的民族气息和家国情怀。

这些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了当时社会的百态,以及人们在战争年代中的悲欢离合,表现了人们在战乱中对家园和生活的热爱和渴望。

徐悲鸿的抗战时期美术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他的作品既有独创的艺术风格,又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深刻的内容内涵。

这些作品通过形象生动的表现手法,充分展现了抗战时期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和英勇抗争的精神风貌。

徐悲鸿的作品不仅在国内获得了广泛的好评,也在国际上得到了高度的认可,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徐悲鸿在抗战时期的美术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他以饱满的热情和真挚的情感,通过画笔和色彩,表现了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

徐悲鸿的作品展现出了中国人民在战争年代中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对后人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参考价值。

徐悲鸿:《奔马》

徐悲鸿:《奔马》

徐悲鸿:《奔马》
徐悲鸿:《奔马》亮相重庆
徐悲鸿《奔马》
1942年,抗日虽进入相持阶段,但前线仍然吃紧。

徐悲鸿自南洋归国,过云南作半年停留。

其间组办个展数次,以1月在云南边境重镇保山筹赈画展及5月昆明华山小学大礼堂举行抗日劳军油画展,最为有名。

期间,喜洲富商董万川等有意之士亦曾组织在喜洲警察局为徐悲鸿举办个展,以实际行动表拳拳爱国之心。

董万川,字澄农,白族,大理市喜洲镇人。

据此可见,此幅上款人为“澄农先生”的《奔马》图应为徐悲鸿赠董万川先生所作。

董万川先生为喜洲商帮中的“第二号”人物,锡庆祥的“大老板”;是专营进出口生易和兴办实业卓有业绩的云南著名资本家。

1944年12月25日,捐资建立大理县图书馆,又称“澄农图书馆”。

徐悲鸿游历云南期间,与喜州这些有识之士频有来往。

画中奔马一承徐氏作风,既有写实。

又有中国画的意象
特点,全马以水墨写出,但并不依马的实际比例亦步亦趋,虽瘦骨嶙峋而动势毕出,精气毕至;其背景空无依傍顾,更别具空灵生气。

奔马颈毛与尾鬃猎猎风中,坚蹄则奋勇地上,似有为抗日摇旗、驱走之意;马首高昂旁,则寓誓不低头而期待同志之情。

整幅画面充溢着强烈的时代气息。

此幅与06年春北京荣宝以352万拍出的徐悲鸿《奔马》有天然妙契之处。

而幅所取角度正好相反,但造型、结构、姿势皆成镜像。

唯一不同的,是彼幅赠邓蜀生先生,以浓墨写出;此幅则多以淡水墨写出,显然有“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精典意蕴。

踏着时代的风雷——徐悲鸿《奔马图》赏析

踏着时代的风雷——徐悲鸿《奔马图》赏析

踏着时代的风雷——徐悲鸿《奔马图》赏析徐悲鸿熟悉马的气质、马的结构、马的日常活动,在此基础上创造了独特的表现手法,塑造了无数雄姿英发的骏马形象。

其骏马作品,历来是拍场上的焦点,尤其是奔马,一向是超过立马、市场表现最为抢眼的作品。

LOT 77徐悲鸿奔马图设色纸本立轴辛巳(1941)年作76×66 cmRMB 1,800,000-2,500,000徐悲鸿是近现代中国画坛第一代去西方留学的杰出画家,为“中国近代绘画之父”。

自他之后,一批又一批的艺术家负笈西洋,但是能像徐悲鸿这样为发展中国绘画作出如此巨大贡献的却无第二人。

在绘画创作上,徐悲鸿提倡“尽精微,致广大”;他对中国画,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之可采者融之”。

他的画能融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而又有其独特风格。

他不但擅长中国画,素描、油画都有很高的造诣和成就,且尤善画马,所画奔马,意蕴深刻,神形兼备,称誉海内外。

徐悲鸿对于画马情有独钟且用力至勤至深,他曾说:“我爱画动物,皆对实物下过极长时间的功夫,即以马论(马种以蒙古马好),速写稿不下千幅。

并学过马的解剖,熟悉马之骨架,肌肉组织,夫然后详审其动态及神情,乃能有得。

”马,是徐悲鸿先生一生中最爱描绘的题材。

悲鸿先生笔下的奔马,踏着时代的风雷,为中国画坛注入了前所未见的清新、有力、刚劲的气息。

此幅《奔马》作于1941年(辛巳),画中马匹四肢腾空,马鬃在风中飞扬,马尾在风中飘散,将奔马斗志昂扬的神态表达得淋漓尽致。

圆浑有力的线条,勾勒出骏马的外形,再以重墨突出刻画头部、四肢、肩、胸、足等传神之处,造型精准,用笔洗练,体积感、质量感、空间感,无不意到笔随,显现于墨色之中。

悲鸿先生以笔墨尽抒胸臆,飞泻直出的笔势,遒劲流畅的线条,如同他满腔不可遏制的热情。

没有马鞍,没有缰绳,任其在广袤的原野上狂奔,骏马虽然瘦削却风神俊秀。

画面简淡、高逸,用笔泼辣、凝重,间参西法,均为徐悲鸿先生独到处。

八雅轩丨 艺术经典 徐悲鸿巨作 田横五百士 赏析

八雅轩丨 艺术经典 徐悲鸿巨作 田横五百士 赏析

八雅轩丨艺术经典徐悲鸿巨作田横五百士赏析《徐悲鸿巨作《田横五百士》赏析》一、引言徐悲鸿(1895-1955)是我国现代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画家、美术教育家和美术理论家。

他的作品在我国近现代绘画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尤以《田横五百士》堪称巨作。

本文将深入探讨徐悲鸿的这幅巨作,对其内容、艺术手法以及意义进行全面赏析,旨在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和欣赏这幅艺术经典。

二、作品背景1. 画作名称:《田横五百士》2. 创作时间:1933年3. 画作规格:纸本设色,纵38.6厘米,横1932.7厘米4. 主题内容:《田横五百士》是徐悲鸿以“五百士”这一题材形式表现了我国人民的英勇形象。

作品以农民、工人、学生、士兵等五百人的生动形象,展现了我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和乐观豁达。

三、艺术赏析1. 艺术手法:徐悲鸿在《田横五百士》中采用了写实主义的绘画手法,以精湛的技艺塑造了五百人的形象。

每个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根据其职业特点和表情神态展现出不同的个性和心境。

整幅画面色彩浓郁,充满了力量和生气。

2. 意义与价值:《田横五百士》作为徐悲鸿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艺术上具有极高的价值,更是一幅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

它表现了我国人民的顽强和乐观,展现了我国人民的勇气和坚毅,是对我国人民精神的深刻赞美,也是对我国现实的真实写照。

四、总结与展望徐悲鸿的《田横五百士》是我国现代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以雄浑的笔触、丰富的表现形式展现了我国人民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通过本文的赏析,我们对这幅巨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更加珍视和喜爱这幅艺术珍品。

个人观点与理解在我看来,徐悲鸿的《田横五百士》不仅是一幅优秀的艺术作品,更是一面镜子,反映出我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时代特征。

这幅作品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我国人民的顽强和乐观,也让我对我国绘画艺术产生了更深的兴趣和热爱。

在未来,我希望能够看到更多关于徐悲鸿的作品,深入了解他的艺术创作理念和风格特点,也更希望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多观赏到优秀的我国绘画作品,感受我国绘画带来的美好和力量。

徐悲鸿绘画代表作品

徐悲鸿绘画代表作品

徐悲鸿绘画代表作品01 《老妇》这幅油画《老妇》就是大师28岁时入选法国国家美术展览会(沙龙)的作品。

在近代美术界,徐悲鸿的肖像油画技巧之高、声名之盛,在国内可谓首屈一指。

这幅油画无论是色彩层次、光线变化,还是起伏肌理,技法水准都相当高。

虽然油画由于保管不妥,表面已有剥落并产生裂纹,但所绘人物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很是传神。

02 《柱棍老人》49cm×32cm 1924年作品最微妙地体现了人体肌肉、曲线的变化。

这件素描作品采用了东方式的用线,在对人物轮廓的勾勒上,非常微妙地用了东方笔触,成为经典。

03 《抚猫人像》布面油画纵53.5厘米横65厘米 1924年此画右上角有“悲鸿”签名。

绘于麻布上。

这是徐悲鸿大师在留法期间完成的另一幅画作。

一位年轻少妇,她身着色调偏暗的粉红色旗袍,一手抱着一只白色可爱的猫,一手抚摸着猫,猫两眼炯炯有神;少妇神情安详露出微笑,睁大双眼,一头利落的短发,显得很有精神和活力。

背景上露出男人的头像,显然是这位少妇的丈夫,对作品主体人物形象起到了衬托作用。

这是以蒋碧微和画家自己为题材创作的。

04 《奴隶与狮》布面油画纵123厘米横153厘米 1924年画作取材于西方古代神话,表现对象是一头受伤的雄狮和一个被蹂躏的奴隶。

这幅巨幅油画展示了徐悲鸿刻画人物和动物的高超技艺。

05 《箫声》布面油画 1926年画面右下侧有题字“悲鸿,丙寅冬”。

画家自认为:“是岁丙寅,吾作最多,且时有精诣。

”1925年秋徐悲鸿自法国经新加坡返国,发现中国之油画受法国画商宣传影响“浑沌殆不可救”,于是于1926年春末又复去法国巴黎,夏天曾到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同年10月返法,故这幅《箫声》当完成于法国。

画一中国青年女子侧身而坐吹箫。

箫为中国传统管乐器,竹制单管直吹,发音清幽。

女子吹箫时的神情似若有所思,背景为幽静田园景象,老树身影与飞翔的白鹤隐约可见。

从画面上,我们似乎可以听到那传达人物情思的清幽悦耳的箫声。

徐悲鸿历史画《愚公移山》的功能性价值研究

徐悲鸿历史画《愚公移山》的功能性价值研究

徐悲鸿历史画《愚公移山》的功能性价值研究作者:张佳利来源:《读天下》2018年第08期摘要:数十年来,徐悲鸿先生的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一直是中国美术界和理论界关注和研究的焦点。

本文主要针对《愚公移山》这幅作品在抗战时期的大背景下的创作更注重于它的宣传性价值还是艺术性价值这一问题进行论述。

关键词:民族文化;社会性;艺术价值一、作品创作背景《愚公移山》是徐悲鸿的代表作之一,有国画、油画多个版本,其中最著名在北京的徐悲鸿纪念馆。

作品创作时正值中国人民抗日的危急时刻,画家意在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众去争取最后的胜利。

1940年,徐悲鸿在印度完成的中国画巨作——《愚公移山》,是他走出思想认识困境的最好标志。

二、作品成为宣传性工具的依据历史画无论在中西方都是极为古老的画种,产生年代极为久远,并且最初的作用就带有强烈的主观感受色彩,是宫廷重要的“宣传工具”。

在抗战时期,历史题材的画作具有强大的民族文化宣传功效,其创作受到政府的鼓励和支持。

(一)愚公移山的时代隐喻抗战工作中政府重视民族历史故事的挖掘,一方面用于抵抗日本的文化殖民,另一方面也从历史故事中借古喻今,激起民众的抗争意识。

抗战时期,从五千年历史中选择什么样的历史故事入画,充分体现了抒代的需求。

在1939年到1940年前后,也就是抗战最艰辛、晕关键的时刻,徐悲鸿在印度完成画作《愚公移山》并且主张:鼓舞广大人民的抗战士气,坚持团结一切能团结的力量,展现中国人的不屈不提的精神,丰富国际交流,争取世界大国的同情和援助,帮助中国获得胜利。

(二)抗战时期政治需求与美术创作相结合的背景抗日战争时期,广大爱国的美术家积极投身抗日救亡宣传工作,创作出了不少以抗日斗争为题材,表现手法也为广大群众所接受的美术作品,这一时期西方美术的写实作风理所当然地成为最主要的倾向。

在抗战的历史背景下,徐悲鸿积极宣传抗战,以画人为主、素描作为造型艺术基础的现实主义主张,得到战时人民的理解和支持。

徐悲鸿《奔马》赏析

徐悲鸿《奔马》赏析

徐悲鸿《奔马》赏析
徐悲鸿《奔马》赏析
徐悲鸿的“马”诚如齐白石的“虾”,是作者创作的永恒主题。

此幅《奔马》为甲申(1944)年创作,是时,徐悲鸿居重庆磐溪,主持中国美术学院工作。

这一年,徐悲鸿因身体欠佳而创作量锐减,因此,此幅墨气淋漓、驰骋千里的《奔马》精品显得尤为珍贵。

徐悲鸿总以极大的勇气背离于强调线条工细的画马传统,而是以富有变化的大块灰墨摆出马的体态,刚柔并济的寥寥数笔写出四肢的主要骨骼肌肉,再用浓墨点出头部五官特点,最后以硬笔浓墨扫出随风飘舞的鬃尾。

纵情挥洒的笔墨与画家澎湃的激情完美结合在一起,使画面具有一股强大的感染力,催人奋进。

徐悲鸿绘画艺术鉴赏

徐悲鸿绘画艺术鉴赏

徐悲鸿绘画艺术鉴赏泰戈尔 1940年纸本设色50cm×50cm徐悲鸿纪念馆藏徐悲鸿(1895-1953)江苏宜兴人。

现代中国画大师,卓越的美术教育家。

徐悲鸿幼年随父学画,后赴巴黎入法国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并先后去英、德、法、意及瑞士观摹学习,吸取了不少世界艺术精华。

1927年归国,历任中大艺术教授、北京大学、桂林美术学院教授,后任北平艺专校长。

解放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直至病逝。

徐悲鸿极力推崇和赞赏任伯年的人物肖像画,提倡写生,反对摹古。

《泰戈尔像》是徐悲鸿写生肖像画的代表力作。

虽然,画家在这幅画中明显地运用了西方的绘画方法,但是呈现出来的仍然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神韵。

人物造型以线为主,脸部染色结合素描方法,以形写神,这是徐悲鸿开创的肖像画法,个人风格明显。

图中背景以中国的传统花鸟画方法处理,以突出人物性格特征。

画面注重主要人物的内在心理刻画,整个画面显出文雅、静寂,文化氛围浓厚。

献寿图设色纸本镜片1936年作 (840万元,2010年西泠秋拍)喜马拉雅灵鹫 1941年作 (3220万元,2011年11月中国嘉德秋拍)《喜马拉雅灵鹫》是悲鸿大师的巨制。

徐悲鸿1941年(辛巳)从印度返马来西亚至槟城,应挚友“兰庐”主人之请而作此画。

大师早一年即1940年(庚辰)游印度时,在喜马拉雅山大吉岭一带,画了不少灵鹫写生。

回槟城,大师向“兰庐”主人亲述灵鹫神态逼人,气势雄伟的动人姿态,并将之入画,遂成此幅。

1942年1月,日军侵略的战火弥漫整个马来西亚,悲鸿大师不得不在仓促下乘最后一班轮船离开,途经缅甸入云南,至昆明大观楼,又见美鹫,赞叹之余,创作了《灵鹫》,这便是徐悲鸿纪念馆珍藏的著名藏品。

以彩墨画鹫是大师的独创,从其写生稿和两件完成稿可以看出,杰出的造型能力为徐悲鸿的水墨画创作提供了其它艺术家很难达到的一种写实高度,尤其是动物姿态的塑造,在悲鸿浪漫、悲情的笔墨渲染之后,更呈现出一种英雄颂歌式的交响曲氛围。

纪念九一八,看看徐悲鸿的这三幅画!

纪念九一八,看看徐悲鸿的这三幅画!

纪念九一八,看看徐悲鸿的这三幅画!徐悲鸿《负伤之狮》这幅画创作于1938年,当时日寇侵占了大半个中国,国土沦丧,生灵涂炭,徐悲鸿怨愤难忍。

他画的负伤雄狮,回首跷望,含着无限的深意。

他在画上题写:“国难孔亟时与麟若先生同客重庆相顾不怿写此以聊抒怀。

”。

中国被称作东方的“睡狮”,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东北大部分国土,“睡狮”已成了负伤雄狮。

这头双目怒视的负伤雄狮在不堪回首的神情中,准备战斗、拼搏,蕴藏着坚强与力量。

徐悲鸿《三狮图》根据题记可知,《三狮图》是徐悲鸿1938年7月赴桂林前,在陪都重庆中央大学内所作的作品之一。

稍知哓历史的人即可知,1938年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第二年,各地爱国人士都以各种形式表达爱国情怀。

极富革命精神的徐悲鸿自然也不例外,他用手中的画笔以唤醒民众。

此画描绘一只身姿挺拔、强健、威武的公狮立于岩石之上,右前腿抬起,四腿结实,脚步沉稳;头微抬,鬃毛立起,嘴张开,作仰天怒吼状。

公狮的形象顶天立地,几乎占满了整个画面,狮子尾巴悬空,全身好像处于一种激动、愤慨的状态之下,传达出一种愤怒和力量。

后面两只母狮处于画面右下角的位置,立于岩石之下,目光望向公狮,象征了中华民族的希望。

这幅画强烈地表现出了徐悲鸿对于国家奋起的希望和对日本帝国主义的蔑视。

东方狮吼,民族复兴,抗日必胜的情怀溢于纸上。

徐悲鸿《会狮东京》徐悲鸿的这幅《会狮东京图》作于1943年,怒吼的群狮会师于日本富士山山巅,预言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反法西斯同盟的胜利必将到来。

画面上风起云涌,狮群威武,气势磅礴凝重。

徐悲鸿作此画赠陈孝威将军。

陈孝威也写下了《会师歌》回赠之:“登彼富士山兮擒其王,三军威服兮我土重光,四海兄弟兮自由无疆”。

诗画皆豪气冲霄,激情飞扬,其感染力和现在的主旋律作品相比真是天壤之别。

徐悲鸿《奔马图》介绍,1941徐悲鸿奔马图高清赏析

徐悲鸿《奔马图》介绍,1941徐悲鸿奔马图高清赏析

徐悲鸿《奔马图》介绍,1941徐悲鸿奔马图高清赏析
《奔马图》,徐悲鸿,1941年,纵326厘米,横112厘米,纸本水墨,宜兴徐悲鸿纪念馆藏
这幅《奔马图》被列入国家一级文物的徐悲鸿平生所绘最大《奔马图》真迹。

是徐悲鸿1941 年所画,画幅右侧有题词:“辛巳八月
十日第二次长沙会战,忧心如焚,或者仍有前次之结果之。

企予望之。

悲鸿时客槟城。

”画中的马肌肉强健,腹部圆实,头略向右倾,鼻孔略大。

这匹马正腾空而起,昂首奋蹄,鬃毛飞扬,精神抖擞,意气风发,让人热血沸腾。

作者只寥寥几笔,就使这匹马有形有体,刚劲有力。

作者用浓墨来体现鬃毛的厚密,用淡墨枯笔扫出其飞扬之势。

在这幅画中,采用了西方绘画中体与面、明与暗分块造型的方法,同时吸收传统没骨法,结合线描技法,纵情挥洒,独具一格。

马的头顶、胸部、马蹄、臀部留白,有强烈的光影效果。

腹部阴影处,用墨比较淡,显示出了柔软而富有弹性的质感。

这幅《奔马图》能让人感受到马呼出的热气、滚烫的体温,甚至淋漓的汗水。

它强健的生命力正是抵抗侵略的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徐悲鸿的《田横五百士》,暗藏玄机

徐悲鸿的《田横五百士》,暗藏玄机

徐悲鸿的《田横五百士》,暗藏玄机徐悲鸿(1895年—1953年),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在国画、油画、素描上都有卓越成就,画马尤为出名。

徐悲鸿,20世纪中国美术的先驱,是功垂后世、影响深远的艺术巨匠和一代宗师。

作为大家耳熟能详的绘画大师的他,其实也是位不折不扣的爱国主义者。

徐悲鸿徐悲鸿先生刚刚去法国留学之际,开始还有些人生地不熟,那时常常受到别人的奚落与排挤,有一位外国同学瞧不起中国,喜怒哀乐都挂在脸上的徐悲鸿当时忍无可忍,就在那人面前,义正言辞地说:“既然你瞧不起我的国家,那么好,从现在开始,我代表我的国家,你代表你的国家,我们来等到毕业的时候再看。

”此后,徐悲鸿先生发愤图强努力练习,钻研绘画,后来一画惊人,震惊了巴黎艺术界,从此徐悲鸿先生也踏上了一位爱国主义画家的伟大道路,并极大地提升和扩大了中国美术在国际上的影响和地位。

《田横五百士》长349厘米,宽197厘米,布面油画徐悲鸿的爱国不仅体现在行为举止上,其爱国题材的绘画作品也是气势恢宏,磅礴壮美!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他的一幅爱国题材的成名作、也是国家一级文物——《田横五百士》,要知道这幅作品不只是一幅简简单单的爱国画,其中还暗藏了他与妻子的爱恨情仇!画中人物,刻画精细,暗藏玄机!《田横五百士》取材于《史记》,是徐悲鸿的成名巨作。

画面选取了田横与五百壮士诀别的场面。

关于田横五百士的故事,先给大家简单讲一下。

田横,是秦末齐国旧王族,我国古代著名义士。

陈胜、吴广起义抗秦后,四方豪杰纷纷响应,田横一家也是抗秦的部队之一。

汉高祖消灭群雄,统一天下后,田横不顾齐国的灭亡,同他的战友五百人仍困守在一个孤岛上(连云港市前云台田横岗,一说在山东)。

田横汉高祖听说田横很得人心,担心日后为患,便以五百人的性命为要挟,下诏令要田横来投降,若投降便可享受一生荣华富贵。

田横为了保存岛上五百人的生命,便带了两个部下,离开海岛,向汉高祖的京城进发。

但在途中田横便自刎而死,并遗嘱同行部下拿他的头去见汉高祖,表示自己不投降的决心,也保存了岛上五百人的生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悲鸿抗战时期美术作品
徐悲鸿作为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巨匠,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美术作品。

在抗日战争期间,徐悲鸿奋发作为,呈现出了更为深厚的文化责任感和爱国情怀,其作品也更具有深刻的历
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徐悲鸿抗战时期的美术作品。

徐悲鸿抗战时期的美术作品主要包括肝《拂晓》、《祖国万岁》和《黄河大合唱》三
幅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作者在艺术创作上的实践精神和艺术功底,更表达了作者对
于战争里的人民生活以及自身爱国情怀的深刻理解和感受。

《拂晓》
《拂晓》是徐悲鸿于1939年在云南创作完成的一幅油画作品。

这幅画的主要题材是云南的民族生活,表现了红河边疆区的土家族妇女顺着山泉流洗衣的清仙景象。

徐悲鸿以妇
女的形象为主题,将丰盈多彩的自然风光与淳朴的生活习俗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画中不
仅体现了作者对于世界大自然的独立思考和感性诠释,更展现了他对于广大人民的深刻同
情和理解。

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民间的生态环境和生活习惯遭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人民生活
的本质已经被扭曲甚至瓦解,这种情景也极具象征意义。

画家以自己的作品表达出了对于
战争环境下人民生活的深情挚爱,以及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的强烈呼唤。

《祖国万岁》
《祖国万岁》是徐悲鸿于1940年在香港创作完成的一幅油画作品。

在这幅画中,徐悲鸿图像化地展现了中华民族在抗战中的伟大气概。

画面聚焦民族团结的力量和众志成城的
精神,以鲜艳雄壮的色彩和细腻流畅的笔法,完美地捕捉了抗战期间的紧张气氛和共同呼吁。

这幅画作不单突出了战争时期中国的民族气质,更突显了获得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和
勇气。

同时,画家更完美地表达了对于伟大祖国的强烈关爱和祝福。

这幅作品不仅是徐悲
鸿艺术精神的集中体现,更是中华民族开拓进取、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的一个表态。

《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是中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作,并配以徐悲鸿创作的《合唱》这一恢弘的画面,更让这首歌曲的艺术价值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这幅画带有非常强烈的史诗感和情感感
召力,展现了当时战争环境下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和团结精神。

此作品也成为了抗战期间
国内文化艺术氛围中的一朵奔放的花朵和一面美丽的旗帜,为抗日民主文化和战旗书写了
浓墨重彩的一笔。

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