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起源的知识线索
中国哲学史(先秦部分)2第二讲 中国哲学的开端

2.五行其论
箕子说:
“初一曰五行……五行:一曰水,二曰火, 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 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 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箕子的五行之论,实是一番富有哲学意味的 论述。其中所包含的哲学思想有:
●第一,五行之论提出了差异思想,指出了 水、火、木、金、土五种要素或在性质上(“润” 与“炎”)、或在方位上(“上”与“下”)、 或在形态上(“曲”与“直”)存在着区分。
第二讲分五节来谈中国哲学的发生过程: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宗教观念的产生与演变; 箕子与五行思想的发生; 《易经》与阴阳思想的发生; 五行思想与阴阳思想的发展; 历史意识的发生与人的初步觉醒。
第一节 宗教观念的产生与演变
人们对人与世界关系问题的认识与思考,包括 宗教、神话、科学、哲学等不同的方式。宗教比神 话、科学、哲学更早出现,并思考这一问题。最初 的哲学观念往往是在宗教中孕育的。
随着统一的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奴隶主王权的
强化,随着宗教观念开始转化为奴隶主国家意识形 态,宗教意识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在祖先崇拜的基 础上,又产生了上帝观念。根据现有的考古学资料, 可以知道上帝观念在商代占据着统治地位。安阳小 屯村出土的商代甲骨卜辞上,就有许多关于“帝” 的记载。
商代甲骨卜辞中的“帝”的观念
根据中华民族治水斗争的经验,对于五行观念 作出明确的系统表述的,是商周之际的开明政治家 和思想家箕子。
箕子是商纣王时期的良臣,受到商纣王的不公 正对待。根据《尚书·洪范》的记载,周武王在战 胜商王朝后,曾向箕子请教治国方略。箕子提出了 治理天下的九条基本原则——“洪范九畴”,其中 第一条基本原则就是“五行”。所谓“行”,有通 路之意,这里有基本要素的意味。
中国哲学的萌芽与产生

–《国语·楚语下》:“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
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尧复育重黎之后, 不忘旧者,使复典之,以至於夏商。” –《尚书·周书·吕刑》:“乃命重、黎,绝地天通, 罔有降格。”
• 巫、祝、史
• (3)奴役奴隶,用奴隶进行殉葬和祭牲 •乎多羌逐昆只。(《殷墟书契续编》) •用三百羌于丁。(《殷契卜辞》) •予迓续乃命于天,予岂汝威,用奉畜汝众。
• 赵简子问于史墨曰:“季氏出其君,而民服焉,诸侯与
之,君死于外,而莫之或罪也。”对曰:“物生有两,
有三,有五,有陪贰。故天有三辰,地有五行,体有左 右,各有妃耦。王有公,诸侯有卿,皆有贰也。天生季 氏,以贰鲁侯,为日久矣。民之服焉,不亦宜乎?鲁君 世从其失,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虽死于外,其谁 矜之?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故《诗》 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三后之姓,于今为庶,
• 3、对神人关系的重新思考与进步势力的思想家所处的地位,争
取民心与奴隶主贵族对抗的政治斗争相一致的。
•
思考题
• • • • • • • • • • 名词解释 《易传》 《洪范》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嬴缩转化 简答 简述《易经》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简述《易传》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简述范蠡是如何对“天道”做的唯物主义的解释 简述中国哲学萌芽时期的朴素自然观包括哪些内容?
(《尚书· 盘庚》)
• (二)西周修正了殷商的上帝概念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 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 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 军事家和思想家,曾两次辅 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 礼乐,实现天下大治。因其 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 周公。武王死后,其子成王 年幼,由周公摄政当国。
• 1、提出“天命”说论证统治的合理性 • (1)继承与深化 –祭天祀祖 –敬事鬼神 –政权神授 • (2)分离与加强
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哲学,最初是从原始宗教中逐渐分化出来的。
早在原始社会(距今约170万年~公元前2100年)就已经孕育着哲学的胚芽。
原始人在自己的劳动中了解自然界,有了唯物论萌芽的基础。
主要体现在阴阳五行的观念上。
远在公元前1000余年,在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上,人们有了现在、过去、未来的时间观念,称当今为“今”,过去的日子为“昔”,旬内之某日为“翌”,次旬之某日为“来”。
同时为了区分土地,进行商业交通和军事征伐,人们也有了东、西、南、北、中五方的空间观念。
在生产发展基础上,人们除了时空观念外,还产生了原始的阴阳五行观念。
阴阳观念记载于《周易》。
人们长期观察天地、风雷、水火、山泽等自然现象和人类自身的生殖现象,于是概括出天与地、雷与风、水与火、山与泽的对立。
再观察鸟兽,有牝有牡;观察草木,有雄有雌;观察人类,有男有女。
所以就把阴(一一)阳(——)的对立看作宇宙间普遍的根本的对立。
五行观念记载于《尚书?周书?洪范》。
所谓五行:一日水,二日火.三日木,四日金,五日土。
这些反映人们对衣食住行所必需的五种物质资料及其性能的认识,具有唯物论的因素。
可以说,阴阳五行观念,是中国原始的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胚芽。
但是,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和知识的贫乏,在自然灾害面前显得无能为力,便产生了原始宗教观念,如对天、地、日、月、风、雨、山、水、鸟、兽等的多种崇拜和对祖先神的崇拜,有了哲学思想的萌芽。
然而,哲学作为对整个宇宙认识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学说,作为一种比较完整的通过文字记载的世界观,只能产生在奴隶社会。
在早期的奴隶国家——殷商(约公元前1562年),有了文字典籍《尚书》。
中国史学界比较一致断定:商(殷)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奴隶制时代,《尚书?商书?盘庚》以后各篇和殷墟小屯发掘出来的甲骨文片,是中国最早的成文史料。
,《诗经?商颂》说:“帝立子生商。
”商代统治者自认为是上天的子孙,是代表上天来管理臣民的。
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

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基本上贯穿了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两者处于一种此起彼伏的状态。
汉代佛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东汉末年,两晋南北朝的中国化发展,和儒道两家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风头甚至一度压过儒道。
佛家发展到最后,影响最大中国化最为成功的就是禅宗。
从某种意义上说,禅宗是儒释道三家融合的结果,同时,禅宗也是宋明道学的源头。
宋明时期,除了主线剧情的理学和心学之间的争斗之外,还夹杂着气本论唯物主义对道学的批判。
最后由王夫之总结前人的思想成果,达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峰。
一、缘起中国哲学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这一时期的统治者就已经提出了“君权神授”的观点为自己统治的合法性辩护。
但中国哲学真正的奠基应该是周朝,这一时期《周易》成书,阴阳对立,物极必反等思想为道家的诞生埋下了伏笔;而周公旦为周朝统治提出的礼制也孕育着儒家的诞生;人们开始用五行学说解释自然,这一思想也影响了中国数千年。
二、先秦子学西周末年,狼烟四起,诸侯兼并,社会大乱。
面对全面崩溃的社会体制,孔子提出了“正名”,也就是“以名正实”,希望恢复周礼,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制去改变这混乱的现状。
当然孔子的“礼”并不是完全地对周礼的复制,而是提出了“仁”作为补充。
所谓“仁”,就是在视、听、言、动等各方面全面地符合周礼,而实现“仁”的方法,就是“忠”和“恕”。
孔子之后,孟子重点发展了“仁”的学说,提出“仁政”。
孟子的“仁政”是建立在他性善论的人性论基础之上的。
性善论的提出,同时也开启了中国哲学几千年来对人性善恶争论不休的过程。
与儒家相对复杂的理论不同,道家的理论则简洁明了得多。
道家以“道”作为最高概念,认为世界生于有,而有生于无。
因此,以无御有,以柔克刚也就成了道家精辟的方法论。
对于老子中的朴素辩证法,庄子没有做过多的发挥,而是重点发展了“玄同”的思想,提出了“齐万物而为一”的相对主义,同时以梦蝶为例提出了怀疑论,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表示了自己的不可知论倾向,从而陷入了彻底的虚无主义,不仅认为这个世界是不可知的,同时也是没必要知的。
2、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

2、早期五行说可追溯到《尚书· 洪 范篇》。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 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 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 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在《易经》中,最重要的就是“——”和 “――”这两个符号。 阴阳二爻的排列组合形成八卦:乾、坤、 震、巽、坎、离、艮、兑,八卦分别象 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 八种物象。 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盌;离 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易经》包含着人的一种朴素认识
思考题
如何理解《周易》的辩证法思想? 如何理解五行的基本思想?
在这种背景之下,无神论思想开始出现。
在民神关系上,出现了重民轻神的思想。 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 在天人关系上,也出现了天人相分的萌芽。 “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左传》 昭公十八年)。 重视人事的作用。“天作 孽,犹可活;人作孽,不可活。”
二、辩证法思想的发展
晋国太史史墨 提出“物生有两 ”的观点, 承认“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 。鲁国 君王与季氏的关系,原是鲁君为主,季氏 为辅。但鲁君腐败,失去民心,季氏世代 勤于治国,得到民众拥戴。因此,民众最 终抛弃了鲁君,即便他死在国外,也无人 怜惜。史墨引用《诗经》说明,“高岸为 谷,深谷为陵”。
第一章 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
第一节 从原始思维到哲学思维
中国哲学—搜狗百科

中国哲学—搜狗百科综述据先秦史料记载,上古中华祖先们创造了“河图洛书”,表达对宇宙世界的认识。
伏羲氏继承和发扬了河图洛书包含的哲学思想,创造出八卦图形,表达万事万物的时空和阴阳之道,成为中华哲学的源头。
中国哲学大约萌芽于殷、周之际,形成于春秋末期,战国时代已经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中国哲学约3000年的发展历史大致可分为先秦哲学、秦汉时期的哲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隋唐时期的哲学、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近代和现代哲学。
先秦即始于夏代止于秦代以前的中国哲学。
以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为最盛。
主要以天人、古今、知行、名实等为研究讨论的重点。
是中国哲学发展史的重要一页。
天道观即关于世界本原的根本观点。
因其围绕着对天以及天人关系的不同理解而展开论辩,故称天道观。
先秦各派哲学都依自己的天道观立论。
商统治者将天人格化,视为至上神,称为“帝”或“上帝”。
祭祀、征伐、田猎、行止等都以占卜的结果行事,表现出唯心主义世界观。
《尚书·洪范》记载殷代贤人的言论,一方面保留了殷商信奉上帝的观念,同时认为五行为世界的五种基本物质,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成分。
约产生于殷周之际的《易经》将早期八卦观念系统化,以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泽)八种基本的自然现象说明宇宙的生成及万物间的联系和变易,在神秘的形式下包含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西周灭殷后提出“天命”观念,主张敬德保民以顺应天命,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人为的作用。
周太史伯阳父以阴阳之气的运行说明地震现象;郑国政治家子产提出“天道远,人道迩”,这都表明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春秋末年的孔子肯定天命,但同时少言天道,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战国初墨子反对天命,但主张天志。
老子明确否认天是最高主宰,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又讲“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尽管学术界对老子“道”和“无”的含义至今仍有争论,但老子的观点毕竟将中国哲学对世界本原的思考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
中国哲学发展详细脉络

中国哲学发展详细脉络
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原始社会时期:古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等。
2.先秦时期:中国哲学的形成时期,主要有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学派。
儒家主张仁爱、礼法,强调个人修养;道家主张无为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强调公正正义;名家主张辩证方法,强调实用主义;法家主张法治,强调政治权力。
3.汉魏时期:儒家逐渐成为主流学派,形成4种经典:《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从此儒家的学说进一步体系化。
4.唐宋时期:佛教思想传入中国,形成中观、成唯心派、华严宗、禅宗等。
此外,道家也逐渐发展出全真道、碧霞洞、五斗米道等。
5.明清时期:哲学思想进一步丰富,兴起了理学、心学、气学、真理派等。
其中,理学强调爱国、修身和忠诚;心学强调“知行合一”、“格物致知”;气学强调阴阳五行、术数等;真理派强调实证、实用主义。
6.现代时期:自19世纪以来,中国哲学开始与西方哲学接触,形成了许多新兴学派,如大陆学派、新儒家、新庄学、民族学派等。
其中以大陆学派最为著名,
该学派主张批判传统知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实践第一”的观念。
总之,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充满启迪、丰富多彩的过程,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于宇宙和人类自身的思考,同时也与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经济、宗教等各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史知识点总结中国哲学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多元的理论体系。
本文将围绕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史的知识点进行总结,着重介绍中国哲学思想的创始、演变和主要内容,在帮助读者认识中国哲学思想的基础上,也能够提高大家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一、中国哲学思想的创始中国哲学思想的创始,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国家的政治和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许多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文化名人也产生了大量的思想成果,发现了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并试图从思想层面提出解决方法。
孔子是中国哲学思想的创始人之一,他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建立了儒家学派,强调人性本善、敬事爱人、仁义礼智等价值观念,并通过《论语》、《孟子》等经典著述进行思想传承。
老子则倡导无为而治、道家思想,他认为世间万物皆有存在之理,而无为而治正是最高境界,可以消除社会矛盾,达到大同世界的理想。
墨子倡导的是名家学派,他提出以兼爱为中心的道德体系,指出只有广泛的兼爱和反对战争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这些思想家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创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后来各个学派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中国哲学思想的演变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地演变。
尽管道家、法家、兵家、阴阳家等思想学派与儒家、墨家、名家等传统学派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分歧,但它们的思想体系都来源于中国哲学古典思想和中华文化传统,当然,在中国历史上的某些时期,一些残酷事件迫使学派形成和转型,但各流派保留了中国哲学思想的特点。
三、中国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种实用主义和伦理道德思想。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爱、诚信和道德,强调“忠恕两全”的价值体系,主张道德教育,倡导君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思想之一。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反对权力集中、富有人类关怀的思想体系。
道家思想认为,宇宙万物都源于道,而无为而治是最好的治理方式,强调了自然姿态与道德方面的相互融合。
第二讲中国哲学入门

中指主心火,火为夏,夏主长,夏日最 长故中指最长。 无名指属肺金,金为秋,秋主收,春秋 日相等,故食指与无名指等长。 小指属肾水,水为冬,冬主藏,冬日最 短故小指最短。 大拇指属土,土为四季,土为大地,为 坤卦,坤为母,所以叫拇指。
(2)先天八卦、后天八卦。(现象论)
八卦缘起
以人体为例
同一行的事物相互感应,但过度则害。 比如怒则伤肝;再比如适当的甘味是补 脾的,但味过于甘,又能呆胃滞脾。
五脏强弱和性格的关系
在性格方面,五行生克若不平衡: 火多无制,急躁而欠涵养。 水多无制,聪颖而意志不坚,亦且好动。 木多无制,刚愎自用。 金多无制,精干而敏锐。 土多无制,慈厚而好静。
南怀瑾先生认为,
二为“变易”,即宇宙万物都在变化, 有生有死,有始有终,没有一成不变的 东西。 三为“交易”,即在变易中有交变,交 叉的,相互感应的变化,不是单独的、 孤立的变化,又叫“交变感应”。
南怀瑾先生认为,
四是“简易”,简易即显而易见,一切 复杂的变化都是由简单明了的原因开始 的。如天地的变化从人们日常所见的日 月光明开始。变易、交易、简易无论怎 样变化,万变不离其宗,就是“不易” 。以易为万物解义析象,通天地人之理 ,预凶吉祸福,是为易学。
一、阴阳是相互对立的统一体。万不可 把阴阳看作两个相互独立的事物,阴阳 是相互对立的处在统一体中,互为体用 ,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没有无阴之阳 ,也没有无阳之阴。如,男人为阳,女 人为阴,男性体内有雌性荷尔蒙,女性 体内有雄性荷尔蒙,因此,男女结合可 以生男生女,而且,女儿总偏象父亲, 儿子总偏象母亲。如果男女都是纯阳纯 阴,人类就不会繁衍生息。再如树,向 南的方向一面为阳,它的相对的北方一 面则为阴。以此类推。
五行生克规律:
中国哲学的发端

1,周易(古经)
基本结构 ——以乾卦为例 结构
“画” 与“辞”
初九 潜龙勿用 九二 见龙在田 利见大人
乾
元亨利贞
九三 君子终日乾乾 夕惕若 厉 无咎 九四 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 飞龙在田 利见大人 上九 亢龙有悔 (用九 见群龙无首 吉)
卦划
卦名
卦辞
爻题
爻辞
画 画
辞
画 辞
1,周易(古经)
I-0 《周易》名称及说明(略) I-1 《周易》古经一般
八卦名 八卦象征 山 风 男 女
皿
虫
艮 巽
2,春秋易筮及其天人观念
襄九(564BC)穆姜例
史官 穆姜
断法(1)卦占取辞(不说理) 断法(2)卦占取义说德理言吉凶 断法(3)不卦占取象说德理言吉凶 断法(4)不卦占取象说德理(不言吉凶)
昭元(541BC)医和例
皿
断法取象/取义言吉凶
理
3,孔子言语中反映的春秋末易筮 及其天人观念
《困》六三爻辞: 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天人观念
(2)卦占取义(象)说理言吉凶
《左传·襄公九年(564BC)》:“穆姜薨于东宫。始往而筮之,遇《艮》之八,史曰:‘是谓《艮》 之《随》。随,其出也,君必速出。’姜曰:‘亡。是于《周易》曰:“《随》,元亨利贞,无咎。” 元,体之长也,亨,嘉之会也,利,义之和也,贞,事之干也体仁足以长人,嘉德足以合礼,利物 足以合义,贞固足以干事。然故不可诬也,是以虽随无咎。今我妇人而与于乱,固在下位而有不仁 不可谓元;不靖国家,不可谓亨;作而害身,不可谓利;弃位而姣,不可谓贞。有四德者,随而无 咎;我皆无之,岂随也哉,我则取恶,能无咎乎!必死于此,弗得出矣!’„„”
《随》卦辞:元亨利贞,无咎 (早前80年) 《左僖十六》叔兴: 是阴阳之事,非吉凶所生也。吉凶由人。
中国哲学-概论

中国哲学概论一、中国哲学根本线索与容1、中国哲学是以儒学为骨架,儒释道三家并存并融的一种思想体系。
〔儒释道三足鼎立,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儒学,中国哲学最核心局部;中国哲学最根本特征—以儒学为主;中国哲学中的中国指"传统中国〞-现存在于,现代的中国是西化了的中国;中国外乡哲学:儒、道〕2、线索△起点:夏商周时期的礼乐文化,以"六经〞为代表〔伏羲、黄帝、尧舜禹、汤、周文武王、周公-制礼作乐→礼乐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初建;六经-六部儒家经典,始见于"庄子--天运篇"。
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古籍,曰:"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
〔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五经〞〕〔"礼经"汉代是指"仪礼",宋以后"五经"中的"礼经"一般是指"礼记"。
〕"三字经"中:"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礼指"大礼"、"小礼",后失传其一,并更名"礼记"。
六经浅说"汉书·艺文志"说,儒家"游文于六经之中〞。
所谓"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这些文献,当时并没有称"经〞,直到战国后期,庄子转述孔子对老子谈论这六部著作时,才开场有"六经〞之说。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者们推崇孔子,才有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述"周易",作"春秋"之说。
中国哲学的起源与发展脉络?

中国哲学的起源与发展脉络?我们对中国思想文化的研究、挖掘不够深入。
这多少年,我就找不到一本能把中国哲学讲透的著作。
可能也与我们过于“西化”的语境,西方人制定的学术规则对我们本土的压制有关。
现在自问一下,对比东西方文化历史,欧西人有这个资格吗?对比太史公的《史记》,希腊修昔底德的《历史》连摘抄本都算不上!要抛开“西方中心主义”的精神殖民,复兴我们的华夏易道文明,再造新天新地!1.华夏文明的源头,可能源于一个高维度的文明,若要谨慎的来说只能是一个迷!保持存疑的开放态度。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只能拉低这一“维度”,你从那古猿种群身上能解读出什么呢?让达尔文去认它的祖先吧!好在我们的祖先,仍保留了一些古籍和文明残留遗址,比如“三易”(《连山》、《归藏》、《周易》)。
因此,最好从活生生的“文明精神”入手,就是“伏羲”、“黄老”开创的华夏易道文明系统,至今“生生不息”,真是“百姓日用而不知。
”哲学或道学、玄学就是其“支流”之一。
用专业术语说就是“道本体论”、元气论,这是华夏文明各百家的总源头!2.用“中国道术”,可能比用“中国哲学”更切近传统文化一些。
“道”是中国学术的核心命题,是“三玄”(《易经》、《道德经》、《庄子》)研讨的中心话题。
我们现在只能用“生命哲学”或“人学”的提法,勉强阐述这一学说,可以叫“新道学”。
因为她根本不同于西方哲学(偏重认知论)。
而“术”的部分,以儒学、墨学、道医、法家、兵家所擅长。
科技也是其中一部分。
先秦“诸子百家”皆以“易道”为根源,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高峰!开启华夏文明五千年!3.“以人为本”的生命哲学、新道学,是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
历史上,儒道墨法以不同的方式都传承了下去,从董仲舒到宋明理学,再到陆王心学一脉相承,文脉道统没有断绝。
近代华夏文明遭遇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西方殖民文化大肆强势介入,形成现在的百年“文化断层”的现状。
现在是要给华夏文明争话语权,其余都是“技末”之谈,殖民文化都让你快“断灭种姓”了,你却还说什么“中医是伪科学”的鬼话,对那些蔑视中华、破坏生态系统的“害群之马”讴歌鼓吹,不惜“矮化”“污化”我们的圣贤豪杰,殖民文化有那么好吗?“吃人”而已!中华文化千年寒,文脉断层已百年!拆解“西方中心主义”殖民文化,建构中国思想!乐活一家之言,共勉!。
中国哲学源流略说

中国哲学源流略说中国哲学源流略说一、儒家:1、儒家是最早出现的哲学流派,是中国文学文化发展史上不可缺少的一支曲折。
在公元前6世纪夏朝时,“六经”——《易经》、《诗经》、《尚书》、《周易》、《韩非子》、《孟子》的出现,奠定了儒家学说的精神基础,由此开始了儒家传统。
2、儒家讲究“乐施、恤孤、节用、护贤、礼乐、谨言”原则,尊老爱幼,重视五行的和谐,崇尚天地、唯物、和谐,追求实现天人合一的理想社会,使人们信服而自律。
二、道家:1、道家是中国作品比较开明和宽容的哲学思想,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
道家学说着重“自然”,崇尚“无为”,强调“尊天道而止”,调动人们对自然的发现和探索,强调学习自然规律,旨在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2、道家思想强调统治者要“以清政治天下”,强调天道适象,即以自然为晓,并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以促进社会和谐,加强兼容并蓄的文化融合。
三、佛教:1、佛教是一种以耶舍大师为代表的东方宗教,最早于公元前五世纪在中国传播开始,后演变成一种涵盖有宗教哲学、伦理道德、社会学、禅宗等元素的信仰,其隐含的哲学思想至今仍被众多学者研究。
2、佛教主张“忍辱负重”原则,追求“圆满”境界,主张“智义合一”,释放“无碍六德”,追求“内外一体”的智慧,强调“禅定”的体会和“善行”的行动,树立“禅定解脱”的决心。
四、墨家:1、墨家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流派中最具有价值和影响力的一支,其经典《墨子》被认为中国文化史上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墨家主张以“约然”、“非然”与“无然”三理完善思想观念,强调“无已曲子”,抗衡“礼仪法制”,突破“礼让正义”,挑战“权势贵贱”思想。
2、墨家讲求哲学性、独立性、创新性,以理性,丁贱性、“尊卑贵贱”的思想深入社会,推动社会思想的发展,从而使中国哲学思想拥有独特的文化风貌。
中国哲学的萌芽与产生

中国哲学的萌芽与产生1、殷周时代的宗教思想夏王朝:这时的宗教已经不再是自然宗教,而成为反应社会阶级压迫的宗教。
商王朝:统一君主的出现使得宗教炮制出一个具有新特点的至上神。
A.为了论证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合理性,炮制出天上和人间、社会和自然的最高主宰“帝”或“上帝”。
B.将沟通“上帝”和人间的关系限制在巫、祝、史的手中,而国王就是这些巫、祝、史的首领。
C.奴隶主贵族活着的时候敲诈奴役大批奴隶,死后还要用奴隶进行殉葬和祭牲。
(p7)周王朝:A.坚持宗教迷信思想。
周王朝的奴隶主贵族承袭了商奴隶主贵族的宗教迷信思想,并使此思想更加系统化、理论化。
B.天命说。
加强统治和权威,论证自己统治的合理性。
C.坚持君权神授思想。
为了维护自己统治的永恒性,为了从思想上征服谁商奴隶主贵族,周奴隶主贵族抬出了“德”和“以德配天命”的理论。
(P8)D.周公思想。
提出德与孝,制定了一套致礼作乐的规则,礼是奴隶社会等级名分制度,乐是为礼服务的工具;看到人民不可忽视的力量,对“天”产生了新的认识;“保民思想”即统治者想要保住统治地位就要注意统治之术,不能让奴隶逃亡和失散。
(P8)总结:商、周的宗教思想是维护奴隶主贵族阶级统治的思想武器。
形式虽然不断变换,但实质就是政权神授。
“政权神授”后来发展成我国两千多年巩固封建专制的思想支柱之一。
2、朴素辩证法思想的萌芽随着商、周奴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人们开始注意到自然界、人类社会等现象的变化和发展,并且具有不同的看法。
人们在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观察、分析和解释中,逐步萌发了古代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我国最初的古代朴素辩证法,是在宗教神学体系下萌发的。
现存《周易》中的《易经》部分(周人问吉凶的卜筮之书)就包含着某些原始可贵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现存《周易》包括《经》与《传》两部分。
《易经》中包含某些关于“对立”和“物极必反”的朴素辩证法思想的萌芽。
A.《易经》中六十四卦由八卦而来,八卦是由阴、阳两爻而成。
_中国古代哲学

第三节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 式
一、中国哲学传统思维方式(逻辑分析、 辨证综合、直觉体悟)
中国传统哲学各家各派有着各不相同的思 维方式。中国古代哲学家在运用概念,判 断和推理的过程,体现出两大特点:一是: 兼重分析与综合,二是崇尚直觉本悟。
2、人在宇宙中的作用
首先,人是宇宙的主宰,人有无限的创造 力,能创造美好的世界,人的一生应当是 创造的一生。
其次,人在天地之间,不能离开现实的世 界,又要超越现实的世界,要培养真善美 统一的理想人格,创造尽善尽美的人生。
以上的观点在儒家和道家的学说中均有所 阐述。
二、天人之际,性命之原
1、天人关系 “天人合一”的创立者--西汉的董仲舒。 一,形体的合一,天有三百六十五天,人
“自然”是指不加强制力量而顺其自然的心 态。不特意去做某些事,顺其自然。“无 为而无不为”,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 么事情做不成的,“无为”仍然是一种处 理事情顺其自然的态度,“无不为”是指 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自然无为”主张 好环境、坏环境都可以适应。
四、中国佛教哲学
中国化佛教的基本特征是:四大皆空,精 神不灭,人人皆可成佛,不以暴力抗恶, 佛学流派众多。
(3)阴阳:中国古代哲学用以表示事物的 两个对立面的哲学范畴,殷商和周代已有 了原始的阴阳概念,最初的概念是指日光 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古代的思 想家看到一切都有正反两个方面,就用阴 阳这两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即对立又 统一的物质现象。
2、百家争鸣形成儒道两大哲学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哲学思想异常 活跃,涌现出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如,孔 子,墨子、韩非子、老子、庄子、尚子等, 形成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 它们既相互争论,又相互吸收,互相渗透, 互相补充,成为我国民族精神文化的不同 基因,其中影响最大的四大思想资源是原 始儒家、原始道家、中国佛学、宋明理学。 最终由儒家和道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中华源》第六篇中国哲学的起源

《中华源》第六篇中国哲学的起源26.中国哲学的起源哲学就是世界观,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
一般认为中国的哲学起源于奴隶制社会的神权观、西周时期的天命观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五行学说。
我们知道中国社会到了夏朝就进入了奴隶制社会。
奴隶制社会是中国古代最黑暗的社会制度。
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在身体和精神两个方面进行剥削、压榨、限制人身自由和精神欺骗,大搞愚民政策。
殷商之时的统治者用烧灼的几块龟甲兽骨爆裂时发出的响声和裂纹的形状去欺骗奴隶和百姓。
用神去诱惑用鬼去吓唬,再加上他们的残暴管理,以达到让奴隶听话为他们干活的目的。
这就是殷商社会盛行的神权观占卜术。
龟甲兽骨占卜的材料是龟甲和牛的肩胛骨。
方法很简单:巫师用火把龟甲兽骨灼热,根据龟甲兽骨爆裂时发出声响的大小、裂纹的深浅、图案的形状由巫师来解释。
然后刻在龟甲兽骨上,称为卜辞。
吉凶祸福由巫师说了算。
神权观是殷商社会的基础,巫师是奴隶主贵族的代理人。
与其说巫师说了算,不如说奴隶主贵族说了算。
龟甲兽骨的材料有大有小,有厚有薄,有干有湿。
火的大小、远近以及天气和季节的不同。
龟甲兽骨爆裂时声音的大小、裂纹的深浅和图案的形状也各不相同。
以此来断定事物的吉凶祸福,只能是一场游戏,毫无科学依据。
它就像机器零件的热处理一样,由于零件的钢号不同和热处理的方法、材料的不同,零件的硬度也不同,掌握不好照常出现裂纹和变形。
这就是龟甲兽骨的占卜原理。
龟甲兽骨占卜借助火的功能使之发出不同的爆裂声和各自不同的裂纹,这是一种自然现象,不是自然规律。
所以说龟甲兽骨占卜是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一种手段。
神权观不是中国哲学的起源。
商灭周兴,一部《周易》,依靠天命和礼治使周王朝延续了八百多年。
天命观和礼治思想是周王朝的统治基础,但是这不是中国哲学的起源。
战国时期出现的五行学说,大多数人认为它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它的哲学思想对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

第一节 中国古初文明时代的宗教伦理精神
《左传· 昭公十七年》说,“昔者黄帝氏以 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 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 水名;太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 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 为鸟师而鸟名……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远, 乃纪于近,为民师而命以民事,则不能故 也。”
《孝经· 圣治章》所谓“昔者周公郊祀后稷 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 《礼记· 郊持牲》作了一个合理的解释: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 郊之祭也,大报本反始也。” 《礼记· 表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先鬼而后礼。”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左传· 僖公五年》 引《周书》)。 “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尚书· 召 诰》) “惟王受命,无疆惟休,亦无疆惟恤”,必 须敬慎其德,才能“祈天永命”(同上) 《诗经· 大雅· 文王》说,“聿修厥德,永言 配命,自求多福。”
“天休于宁(文)王,兴我小邦周,宁王惟 卜,用克绥受兹命”(《尚书· 大诰》) 《诗经· 玄鸟》说,“天命玄乌,降而生 商。” 又《长发》说,“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 《诗经· 大雅· 生民》说,“厥初生民,时维 姜嫄……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 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国语· 鲁语上》说,“有虞氏禘黄帝而祖 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 郊鮌而宗禹;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 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礼记· 大传》说,“礼,不王不禘。王者 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
《左传· 襄公九年》记载了一则晋悼公与士 弱谈“天道”的对话:“晋侯问于士弱曰: 吾闻之,宋灾,于是乎知有天道,何故?对 曰:古之火正,或食于心,或食于咮……陶 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 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商人阅其祸败 之衅,必始于火,是以日知其有天道也。”
中国哲学史的开端(第六讲)

中国哲学史的开端(第六讲)谈到中国哲学的开端,我们会看到同世界上许多民族一样,中华民族的哲学思维,也是在原始的宗教意识中孕育,最初以宗教观念的形式所表现。
不同的是,在商周之际,中华民族在思想上就产生了由迷信天命到重视人伦的转化,从而在宗教观念下产生了严格意义的哲学思想,使中国哲学获得相对独立的发展。
接下来,我们通过五个小节来谈谈中国哲学的发展过程(因篇幅过长,分多篇文章发布):第一节宗教观念的产生与演变在前文提到哲学所探讨所思考最主要的一般性问题就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
但是,人们对人与世界关系问题的探讨和思考不仅限于哲学,还有其他的方式(如宗教,神话,科学等等)。
宗教最早出现,最初的哲学观念往往由宗教孕育。
中华民族早期宗教观念有一个发生和演变的过程:从最初的原始宗教意识到商代形成上帝观念,再到西周转变为天命观念。
在天命观念中产生出最初形态的哲学思想。
那么我们也通过这三个方面来谈早期宗教观念的发生和演变过程。
1.原始宗教意识的发展:原始宗教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万物有灵,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几个阶段。
在万物有灵阶段,原始人类已经开始把自己同自然界分开,但对自然界充满恐惧感,认为自然界中的万物同自己一样有灵魂,情感,意志。
对人类起到支配作用,开始崇拜这些自然物。
这就产生了万物有灵的意识;在人类发展到母系氏族公社后,人们开始固定崇拜某种自然物,相信人同这种自然物之间有血缘关系,认为每个氏族都是源于某种自然物,因此出现了图腾崇拜;图腾崇拜越往后发展就越固定在人身上,逐渐过渡到祖先崇拜;原始人类最先崇拜的是女性,女娲造人等神话典故以及在20世纪80年代考古发现的女神庙都反映了原始人类对女性的崇拜。
在父权家长制确立后,人们就开始把氏族或部落的祖先神由女性转移到男性上,对他们加以崇拜。
如燧人氏,巢氏,神农氏等等,这体现了中国文化最初的人文性格。
与原始宗教意识的发展相伴随,产生了原始神话和科学技术的萌芽。
2.从上帝观念到天命观念:随着原始氏族制度的解体和奴隶制的确立,人们的宗教观念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开始产生了作为奴隶主国家意识形态的宗教神权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起源的知识线索
中国哲学萌芽于商、周之际,成型于春秋末期,战国时代已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它的发展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截至1949年,大体可分为:
一、奴隶制及向封建制转变时期的哲学(先秦哲学)
该时期又分为
1、哲学萌芽时期,主要观点包括:商、周时期的天命论、周公的‚敬德保民思想
2、春秋时期所谓‚疑天‛思潮,主要论点包括:伯阳父论地震、史伯论‚和同
3、诸子哲学:包括:儒家哲学(孔子、孟子、荀子等)、道家哲学(老子、庄子等)、墨家哲学(墨子等)、法家哲学(韩非子等)。
二、封建制时期的哲学
该时期又分为
1、秦汉哲学,主要人物董仲舒、王充
2、魏晋南北朝哲学,主要论点包括:王弼、郭向的哲学思想—玄学、佛教的传入和范缜的无神论思想
3、隋唐五代的哲学
4、宋元明清哲学,主要人物张载、二程和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王夫之等。
三、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的哲学
该时期又分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包括酝酿准备时期——呼唤变革:代表人物魏源、龚自珍等戊戌变法时期,代表人物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严复等辛亥革命时期,代表人物孙中山、章太炎等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代表人物李大钊、陈独秀、艾思奇、毛泽东、李达等现代新儒学,代表人物有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等实证主义哲学,代表人物有胡适、金岳霖等。
前两段即奴隶制及向封建制转变时期的哲学(先秦哲学)、封建制时期的哲学称为中国古代哲学,后一段即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的哲学称为中国近现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