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的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马哲名词解释

马哲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名词解释1.哲学:是系统化的、理论化的世界观; 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的方法论;2.世界观:亦称宇宙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3.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4.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6.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被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7.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对客观事物有反作用。

8.实践:人能动地探索和改造外部世界的物质活动。

9.一元论:承认万物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万物统一于一个本原。

10.二元论:否认万物的统一性,主张世界有物质和精神两个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

1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12.联系:是指一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13.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

运动与物质密不可分。

14.发展:从形式和方向上看,发展是前进性运动,是上升性变化;从内容和实质上看,发展是新陈代谢,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5.矛盾:哲学上的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所包含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同一的关系的范畴。

16.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连续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

17.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是一种根本性的、显著的冲突,是飞跃。

18.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9.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里的正确反映。

20.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感觉器官接触外界事物而得到的对事物表面现象、外部联系的认识。

马哲名词解释

马哲名词解释

☆1、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为人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3、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4、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5、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6、理性认识: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7、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

8、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9、生产力: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10、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

11、阶级:“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二、简答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恩格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第一方面: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第一性的问题。

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2、意识的能动作用(1)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含义: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2)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表现: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马哲 名词解释

马哲 名词解释

实践: 1. 就人和动物的区别来看,是人类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就人自身来看,是人根本的存在(生活)方式。

2. 具有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基本特征。

3. 本质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4. 狭义的实践是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广义的实践(与“理论”相对的活动)包括人与对象的主客体活动,即生产劳动、科学实验和人与人的主体间的活动,即交往活动。

5. 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三方面的实践活动。

6. 人与对象之间,人改造对象、世界的活动。

社会关系:1. 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活动而形成的联系。

2. 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

3. 社会关系的观点是从社会关系来看待物质世界,将世界理解为社会关系的前提条件、要素环节和产物后果。

4. 是物的超感觉本质。

5. 体现在、承载与物上。

6. 吃饭的过程是社会关系的再生产过程。

7. 实践和社会关系互为前提、相互作用,共同结合为社会生活的有机整体。

社会总体:1. 所有的实践活动、社会关系结成一个整体。

2. 所有的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结成一个整体。

3. 社会总体、社会整体决定社会中的个体和局部。

4. 包括文化的实践-社会关系(精神活动和精神关系)、政治的实践-社会关系(政治活动和政治关系)和经济的市价-社会关系(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

5. 包含社会的总体性和历史的总体性两个维度。

其中,社会的总体性包括共时性、空间性,是横向的;历史的总体性包括历史性、时间性,是纵向的。

资本主义:1. “资本主义”就是资本占据统治地位的社会形态。

2. “资本主义”是现代社会的整体性生产体系。

以“资本生产”为“中轴’而运转的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的整体性社会生产体系。

3.资本的生产包括文化生产(精神产品、精神关系、文化制度、文化组织的生产再生产;教科文、意识形态)、政治生产(政治权力、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组织的生产与再生产;阶级统治,政府治理)和经济生产(物质产品、经济关系、经济制度、经济组织的生产与再生产;分工、交换、雇佣,市场经济)4. “资本主义”是现代世界的整体性“世界体系”,不仅指一种国家制度、意识形态类型,不仅在一国内部,还存在于跨国家、超国家层面,是一种支配着现代世界运行的整体性的“结构系统”、“世界体系”。

马哲相关名词解释

马哲相关名词解释

马哲的相关名次解释一、名词解释1、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为人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3、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4、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5、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6、理性认识: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7、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

8、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9、生产力: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10、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

11、阶级:“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二、简答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恩格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第一方面: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第一性的问题。

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2、意识的能动作用(1)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含义: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2)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表现: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马哲名词解释

马哲名词解释

35、扬弃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是扬弃。
36、范畴:就是基本概念,是人的思维对事物或现象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37、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
38、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
39、真象:是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
13、内因:内因即事物的内部矛盾。
14、外因:外因即事物的外部矛盾。
15、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无处不在),并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时不有)。矛盾的普遍性也叫共性。
16、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也叫个性。
50、可能性:是指事物依据其内在根据和外在条件有可能转化为其他事物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6、旧事物:旧事物是指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而日趋灭亡的事物。
7、规律: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8、矛盾:所谓矛盾就是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的关系。简单地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或对立统一。
9、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
24、重点论:“重点论”就是在分析和处理各种矛盾时,首先要抓住主要矛盾;在分析和处理某一矛盾时,首先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反对把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等量齐观的形而上学的“均衡论”。)
25、质:是指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26、量:是指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马哲 名词解释

马哲 名词解释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认识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认识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活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马哲名词解释

马哲名词解释

马哲名词解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作为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社会存在:也称为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资本原始积累:所谓资本原始积累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前,通过暴力等非正当手段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使货币资料聚集在少数人手里的历史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形而上学:就是指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去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它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价值:哲学中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哲学上的价值概念具有最大普遍性,是对于各种特殊的价值现象的本质概括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将其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仪式性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马哲名词解释

马哲名词解释

马哲名词解释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它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其突出特点是一维性或叫做不可逆性。

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它的特征是三维性。

意识:是自然性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它既是人脑的机能,同时更重要的是对于客观实在的反映。

实践: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中介,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主体: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

马哲名词解释

马哲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物质:是标志客观是在的范畴,这种客观是在是人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腹泻摄影和反应.2、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实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3、规律:是指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4、真理:从是更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

5、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6、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7、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8、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9、资本主义发展趋势:二,问答题1、哲学基本问题包括哪两个方面:其一,意志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质,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嘛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现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答:对立统一规律揭示啦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啦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好范畴的钥匙。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即矛盾分析法。

3、为什么说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答: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带于深化和发展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别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吧他们分开。

4、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马哲重要名词解释

马哲重要名词解释

1.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 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 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8.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

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9.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0.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11.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12.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

13.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指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14.意识: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马哲名词解释

马哲名词解释
8.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
13.规律: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4.矛盾: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49.马克思主义政党:指的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工人阶级政党。
三: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17.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
18.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19.反映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5.新经济政策:以发展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经济政策。
46.无产阶阶级专政:指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生产集中:指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的生产日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的过程,其结果是大企业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
五: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相对剩余价值: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2.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22.真理: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23.真理的绝对性:真理无条件性、无限性。
24.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四: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并巩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10.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探索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11.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51.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发展。
32.社会形态: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关于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词解释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对一切可从感觉上直接或借助中介间接地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的意识,能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并能为我们的实践活动所改变和确证。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自然存在:是指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存在,包括无机界和生物界。

社会存在:是指为物质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主要包括物质生产方式以及自然环境、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其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作为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它是人的一切意识要素、观念、形态和社会的全部精神现象及其过程的总和。

社会意识结构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并受政治结构的制约。

个体意识:社会成员个人独特社会经历与社会地位在自身头脑中的反映,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群体意识:指由一定人群结成的社会共同体,对它们的共同社会地位、共同利益以及共同生活条件等的反映,是群体共同实践的产物。

社会心理: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自发形成的不定型的、不系统的社会意识。

主要表现为人们的情感、情绪、愿望、要求、风俗、习惯、传统、自发倾向和社会风气等等。

意识形态:是指反映并服务于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式。

非意识形态:是指不构成上层建筑成分的那些社会意识成分,主要指自然科学、思维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知识系统。

实践:人能动的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为目的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主体客体化: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是主体通过对象性活动向客体的渗透和转化。

客观世界:是指“物质的、可感知的世界”,是人的意识活动之外一切物质运动的总和。

它包括自然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和社会存在(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而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主观世界:人的意识、观念世界,是人的头脑反映和把握物质世界的精神活动的总和。

马哲名词解释

马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它的形成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映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3.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4.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5.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道德关系。

6.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7.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8.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9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10.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11.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12.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客观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3.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14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15.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16.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马哲名词解释

马哲名词解释

马哲名词解释马哲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简称,也被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它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基本哲学问题的原理、原则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哲的核心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和世界观,它认为世界是一个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的复杂系统。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发展规律,并强调矛盾的主要方面和主要矛盾的转化。

它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内部矛盾推动的,通过矛盾的斗争和对立面的统一,事物逐渐过渡到新的质变阶段。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历史观,它认为历史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推动的。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并认为社会意识和社会制度是在经济基础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

在马哲的理论体系中,还包括唯物论和唯心论的辨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唯物主义,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它批判和超越了传统哲学中的唯心主义观点。

马哲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动力,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马哲还包括一系列具体的概念和名词,如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阶级斗争理论、历史唯物主义的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统一观点等等。

这些概念和名词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社会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刻洞察和科学分析的结果。

马哲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对于认识和改变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问题,指出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思想建设和实践指导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总之,马哲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简称,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基本哲学问题的原理、原则和方法论。

马哲的核心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强调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发展规律,并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马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思想建设和实践指导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马哲的名词解释大全

马哲的名词解释大全

马哲的名词解释大全马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简称,它是一门关乎人类思维和社会的学科。

以下是马哲中的一些名词解释:1. 实践:实践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是人为了解决自身需要与外部世界矛盾而进行的能动地改变世界的物质活动。

2. 主体:是指从事实践认识活动的人。

3. 客体:是指一切为主体活动对象的事物。

4. 联系: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5. 发展: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有旧事物到新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

6. 新生事物:进步的、必然向前发展的、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

7. 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而日趋灭亡的事物。

8. 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与发展中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规律。

9. 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与发展中并非必定如此的不确定性趋势。

10. 必然性偶然性:是揭示事物发展、发生、灭亡过程中不同的趋势,即确定性趋势和非确定性趋势的一对范畴。

11. 现实性:标志一切实际存在着的事物范畴,是指相互联系着的实际存在的事物的综合。

12. 可能性:是指包含在事物中,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13. 现实性可能性:是反映事物过去、现在、将来关系的一对范畴。

14. 矛盾:是指联系的实际内容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矛盾即对立统一。

15. 质: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部固有规律性。

16. 量:是事物存在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因素在空间上排列组合方式。

17. 度: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

18. 社会存在:是指物质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

19.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存在在社会精神领域的反映,是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

除此之外,马哲还有许多其他的概念、范畴和理论,如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等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词解释

马哲名词解释(1)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

是自发的、不系统的形式。

(3)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哲学家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

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唯物主义。

(4)辩证法:辩证法是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哲学学说。

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

(5)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

(6)方法论:就是用一定的世界观去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的学说。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的方法,也叫做指导思想。

(7)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

凡是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的哲学派别,都是属于唯心主义。

(8)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它否认事物的发展变化,否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9)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指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实践活动,它独立于我们的精神而存在,为我们的精神所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的客观实在性。

(10)意识:是由物质派生的现象,意识产生的根源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和物质世界的反映。

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主观能动性。

(11)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它是由物质自身内部的矛盾性引起的。

根据人们认识世界的领域的区分,可以分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五种形式。

马哲名词解释

马哲名词解释

1、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3、方法论—所谓方法论就是人们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系统理论。

4、哲学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或:意识(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5、唯物主义——所谓唯物主义,就是主张物质(存在)第一性,意识(思维)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的哲学派别。

6、唯心主义——所谓唯心主义,就是主张意识(思维)第一性,物质(存在)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意识的派生物的哲学派别。

7、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彻底的唯心主义都主张世界有一个统一的本原,所以它们都是一元论哲学。

8、二元论哲学——哲学史上的二元论,否认世界有一个统一的本原,认为精神和物质是两个各自独立的互不依赖的本原,是哲学上的析中主义。

9、可知论——凡是肯定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承认客观世界能为人们所认识的哲学观点,属于可知论。

注: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

10、不可知论——凡是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否认客观世界能被人们所认识,或者否认客观世界能够被人类彻底认识的哲学观点,属于不可知论。

注:唯心主义不都是不可知论。

唯心主义主张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当然是错误的。

但彻底的唯心主义者认为,人的思想能够认识作为世界本原的精神,因而也是可知论。

只有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家,才是不可知论。

11、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在万事万物之前,先有一种神秘的“客观精神”。

它是万事万物的本原,物质世界只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和表现。

12、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精神(心灵、意识、观念、意志、感觉等)当作世界的本质,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或现象,是感觉或意识的产物。

13、辩证法——所谓辩证法,就是用普遍联系、运动和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有机整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哲的名词解释
马哲(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现代中国哲学研究的重要分支,对于深入理解马
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围绕马哲的名词解释展开论述,以期进一步解析和探讨这一领域的核心概念和内涵。

一、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基础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对事
物的全面把握,认为事物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世界上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事物。

辩证唯物主义提出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斗争的普遍性,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此外,辩证唯物主义还强调对事物的具体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劳动实践是认识论的基础和思维的源泉。

二、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指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
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在历史演进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不断发生矛盾,并推动着社会形态的变化。

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三、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作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核心概念,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根本矛盾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这导致了阶级的产生和阶级斗争的发生。

阶级斗争是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中,不同阶级之间为争夺生产资料和权益而进行的斗争。

通过阶级斗争,社会才能实现历史的前进和进步。

四、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剩
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关系,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结果。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出的价值远远大于他们获得的工资,剩余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也是资本主义社会不公平和矛盾的根源。

五、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作为由马克思主义发展而来的新社会形态,强调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政治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的核心目标是消灭剥削,彻底改变劳动者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关系,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的持续进步。

社会主义理论提倡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通过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为全体社会成员创造最大福利,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总结起来,马哲的名词解释涵盖了辩证唯物主义、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剩余
价值和社会主义等核心概念。

通过对这些概念的深入理解和解析,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原理和基本思想,为理解和改造现实世界提供了有力的思想工具。

马哲的研究对于推动中国哲学事业的发展和深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