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 第19课阿房宫赋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阿房宫赋》课件(共49张ppt)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阿房宫赋》课件(共49张ppt)

特点: 杜牧善于将 个人对国家和 民族命运的关 切熔铸于诗情 画意之中,体 现了诗歌的现 实主义传统精 神。
古 图 阿 房 宫
乐舞
入城
《史记· 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以为 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 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为 建筑阿房宫,秦发“徒刑者七十余万 人”,全部工程至秦亡时犹未完成。前 206年被项羽烧毁,阿房宫遗址在今西安 的西南。阿房旧读ēpáng,一说是因山 而名;一说因宫殿的“四阿”(屋四角 弯曲处)造得宽阔得名,“房”同 “旁”,宽广意。
翻译:那长桥横卧在水面上就像蛟龙,可是没有风云 涌起,怎么会出现蛟龙飞腾?那楼阁之间的通道横跨 半空中就像彩虹,可是并非雨过天晴,怎么会产生霓 虹?楼阁高高低低,幽冥迷离,使人辨不清南北西东。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暖:使动 冷:使动 而:表转折,却。 气候:环境气氛,古今异义,今:天气,气温。子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蜀 山 兀 , 阿 房 出
廊腰缦回 檐牙高啄
各抱地பைடு நூலகம்,钩心斗角。
详解:钩心斗角:钩:连;心:宫室的中心;斗:相连;角: 檐角;这成语的本意是:宫室建筑的结构错综精密; 后(今义)比喻各有心机,互相倾轧。
译:这些楼台亭阁,各自凭借不同的地势参差 环抱,层叠的木拱中心勾连,殿角相向对峙, 像在互争上下。
1.从文言中积累相 关知识、句式、实词。 2.了解作者杜牧和 “赋”的文章体裁特 点,体会本文的语言 风格。 3.在理解课文的基 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 目标
解题
阿房宫,秦始皇所建造的宫苑,故址在今陕西省 西安市阿房村。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 因其前殿所在地为阿房,故称“阿房宫”。当时动用 的役夫七十余万,工程浩大,耗费民力财力极多,加 剧了当时的社会危机,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秦亡后, 此宫为项羽所焚,现尚存夯土台基。 这是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阐明这个历史教 训,就是杜牧在赋中所要表现的讽喻意义。 赋,是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始于战 国赵荀卿的《赋篇》,汉代成为一种特定的文学体裁。 至唐代已散文化,称“文赋”“散赋”。其流变大致 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它 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 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常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 之意。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四单元第19课阿房宫赋3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四单元第19课阿房宫赋3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
哀叹,却使后代人为它哀叹;如果
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后代人哀叹它而不引以为鉴,那么
又要让更后的人来哀叹他们(重蹈
覆辙)了。
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

不爱民


讽谏唐王朝勿悲剧重演 哀之,鉴之
卒章显志
最后一段的议论以秦为中心,上下 延伸,总结历史教训。这一段的那些话 是作者向当朝统治者 敲警钟?
文体介绍
赋 赋者,铺也。古文体。 铺采摛(chī,舒展)文,体物写志也。
艺术表现: 注重铺陈, 讲究声韵之美, 使用华丽词藻, 着上绚丽色彩。
韵文 — 散文
内容重在: 摹写事物, 抒发情感, 表达思想。
整体把握
思考一: 齐读全文,找出文眼(主旨句)。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坐着车(名作状)。 朝、夜(名作状); 歌、弦(名作动),唱歌、弹 琴。 绿云,形容女子的头发乌黑浓 密。 扰扰,蓬松的样子。 粉腻脂水 突然 见不到踪影;之:到。 同“慢”,久久地。
燕赵之收藏: 韩魏之经营: 鼎铛玉石 金块珠砾
逦迤 : 人亦念其家: 庾 直栏横槛: 函谷举: 可怜焦土:
收藏的金银珠宝(动作名)。 聚敛的金银珠宝(动作名) 。 鼎、玉、金、珠(名作状)“把……” 铛、石、块、砾(名作动)“当 作……” 连绵不断 顾念。 露天谷仓 栏杆。 被攻占。
形容词尾,“……的样子”
2.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代词,她
2.或师焉,或不焉
兼词,“于之”
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兼词,“从那里”
4.且焉置土石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第19课阿房宫赋教案(系列二)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第19课阿房宫赋教案(系列二)
(3)分组讨论第3段的内容及层次。
明确:本段由描写转向议论,显示出作这篇赋文的本意,可分三层:
第一层(嗟乎……用之如泥沙)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
第二层(使负栋之柱……日益骄固)用六组比喻句排比,尽情地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也写出了郁积人民胸中的愤怒和仇恨一、课前检测(2’)
二、新课导入(3’)作者简介,背景介绍参考学案
3、赏析(35’)
1 重点理解整体把握(5分)
(1)学生自读注解,疏通课文大意。
(2)小组讨论后明确:
原因第一段(叙):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建筑
第二段(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的生活
结果第三段(议):失掉民心,迅速灭亡
借鉴第四段(议):爱民保国,免踏覆辙
五、布置作业:整理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小结
反思
第三层(“歌台暖响”到段末)宫中人物活动
(4)学生再读,试背本段课文。
第二段:穷奢极欲、挥霍无度的生活(15分)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第2段。
(2)小组合作探究,疏通重点字词:
1、辇来于秦 2、朝歌夜弦
3、明星荧荧 4、尽态极妍
5、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明确:1、名状,乘辇车
2、朝夜:名状,早晨、夜里;歌弦:动化,唱歌、弹琴
2微观探究(30分)
第一段: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建筑(15分)
(1)学生集体朗读第1段。
(2)小组讨论,明确重点字词(教师提示):
1、六王毕,四海一2、骊山北构而西折 3、直走咸阳 4、钩心斗角5、盘盘焉6、矗不知几千万落
7、未云何龙,不霁何虹8、而气候不齐
明确:1、动化,统一
2、名状,从骊山北边、向西
1、族秦者秦也 2、使六国各爱其人 3、哀之而不鉴之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习题:第四单元+第19课阿房宫赋+Word版含答案.doc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习题:第四单元+第19课阿房宫赋+Word版含答案.doc

第19课阿房宫赋秦国,永远的强者,永远的辉煌,可也是永远的奢靡的笑柄。

因为他不懂得,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最后的胜利者。

唐太宗经常想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倚重直言敢谏的魏征,战胜了自己,获得了“贞观之治”的美誉。

朱元璋听从谋士的建议,“广积粮,缓称王”,克服自己急于求成的心理,他也成功了。

愿阿房宫的那把大火能为我们留下点纪念。

“六王毕,四海一”,在《阿房宫赋》里,杜牧用这六个字概括了秦灭六国、一统寰宇的历史进程。

秦国胜利,六国灭亡,其因为何?文学家、史学家都有成说。

西汉贾谊的《过秦论》主要责秦之过,但对六国灭亡之因也有透“强国请服,弱国入朝”,使秦国“有余力而制其弊”;“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囷.囷(qūn)矗.(chù)霁.(jì)B.媵嫱..(yìnɡ qiánɡ) 辇.(niǎn) 鬟.(huán)C.杳.(yǎo) 剽.掠(piāo) 逦.(lǐ)D.锱铢..(zī zhū) 椽.(yuán) 庾.(yú)解析:D项,“椽”应读chuán,“庾”应读yǔ。

答案:D2.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项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项王军壁.垓下B.朝歌.夜弦.C.骊山北构而西.折D.族.秦者秦也解析:A、B、D三项均为名词作动词,C项,名词作状语。

答案:C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句是( )A.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B.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C.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D.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解析:A项,气候:古义,天气;今义,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气象状况。

B项,经营:古义,珍宝;今义,策划、组织并管理。

D项,可怜:古义,可惜;今义,值得怜悯。

答案:C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廊腰缦.回,檐牙高啄缦:萦绕B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落:座,所 C .戍卒叫,函谷举.举:起义 D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递:传递,顺着次序传下解析:C 项,举:拔,攻占。

人教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四单元阿房宫赋

人教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四单元阿房宫赋

珍宝 鼎铛玉石,
金块珠砾,
朝歌夜弦②,为③秦宫人。
数量 弃掷逦迤
2 第二、三句:写宫人梳妆打扮,着力表现其明艳动人。
【閱景興感·吊古懷今】
倚叠如山 鼎铛玉石,
处置 金块珠砾, 2)描写、铺排与议论抒情相结合。
23岁的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鼎铛玉石,
金块珠砾,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這套模板以北京和南京的 【白雲蒼狗·世事如棋】
根据历史记载,阿房宫东西宽三里,南北长
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夜晚 而这,只是阿房宫的主体建筑。
五里,可容纳十五万人居住。里面道路纵横交错,
小结:写阿房宫里的美人,揭露秦朝统治者 奢靡的生活,为下文的议论做准备。
拙版我
表個模之與紋用家板 陵
·
,示悲
的嘗板墨主有傳園以
大例春 家的傷 不文秋 必字游
問試鮮蹟題見統林北 題。見元整於方建京


圖素體窗格築和 北

表更相櫺作為南 合
細湊記

設簡協上元素京 璧
看數,

計練調,素材的 】
。,

,。。
,。
故,归之于天,亦惑矣! 3)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铺采摛(chī,舒展)文,体物写志也。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①。
朝歌夜弦②,为③秦宫人。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奢 亡 他不但是晚唐时期的杰出诗人,也是那个时期著名的“文赋”和古文大家。
宾语前置,秦人不暇哀自 最后一段的议论以秦为中心,上下 三、写秦始皇因为骄奢淫逸而自取灭亡。 23岁的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四单元第19课阿房宫赋1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四单元第19课阿房宫赋1

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藩镇割据,矛盾异常尖锐,大唐帝国 已处于崩溃的前夕。作者写作《阿房宫赋》,欲借阿房宫写秦始皇 的荒淫奢侈,来劝告当朝,希望统治者能励精图治,富民强兵。
基础梳理
1.注字音
加点字 廊腰缦.回
媵.嫱. 辘.辘
读音 màn yìnɡ qiánɡ

加点字
直栏横槛. 锱.铢. 庾.
多维探究
简要比较《阿房宫赋》与《过秦论》在写作方法上的不同。 参考答案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学样式,所以它的文学 色彩更浓一些,在行文上更注重描写、铺陈、夸饰等文学手法的运 用,所以《阿房宫赋》前三段不拘于具体的“现实和真实”,而是发挥 联想和想象,极力描绘秦的奢靡荒淫。《过秦论》严格说应是一篇 史论,它应以史为依据、基础,所以应集中更多的笔墨来陈述、记 叙相关的历史史实,再在史实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
“非也,非也。”魏征轻轻摇着头说:“吾坚信,秦亡之因是始皇未 得吾《谏太宗十思疏》。若始皇得此疏,必不会受小人蒙蔽,则会 选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秦国上下必会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 仁者播其惠,信者孝其忠,则天下就可垂拱而治,又岂能亡乎!呜呼!秦 亡,因无治世能臣也。”(他很自信地说)
“亚圣”孟子问:“公乘过时间机器乎?”魏征一愕:“没有。”孟子于 是微闭双目,成竹在胸地说:“吾乘时间机器到秦帝国游了一回,看见 狗豕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秦贵族视之竟说,非我也, 岁也。呜呼,秦国方统一四海,平定八方,未固根本。暴政施行,天下 皆怨,才至于亡,勿施仁政之国必灭也……”
然而上述铺陈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透过楼台殿阁、脂粉金 玉这一画面,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 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不“爱民”,正是导 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文章前面所做的动人描绘是为后面的 正义宏论张本,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喻现实,提供了 坚实的基础。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19课 阿房宫赋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19课 阿房宫赋

(二)作者名言 1.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 绝句》 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4.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杜牧《遣怀》 5.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绝 句》
让我们随着一代风流才子杜牧的叙述一起走进阿房宫…… 一篇《阿房宫赋》把封建王朝的奢靡腐朽撕破给世世代代看。
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学常识
杜牧 (803 年~852 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 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 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 26 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 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历任国史馆修 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关于阿房宫建造的时间、原因、地址及规模,《史记·秦始皇本 纪》《汉书·贾山传》《水经注·渭水》以及《三辅旧事》《三辅黄图》 等都有记述;《史记》成书最早,其记述也比较准确,摘引如下:
(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 212 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 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 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 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 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 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 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隐宫徒刑者七十馀万人,乃分作阿房宫, 或作骊山。
作者预感到唐王朝的危险局势与黑暗现实,就写了这篇赋。此 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 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 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结 局。但是杜牧的忠告没有使统治者悔改。两年后,王死,半个世纪 后,黄巢起义,唐王朝与秦王朝一样归于灭亡。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9课 阿房宫赋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9课 阿房宫赋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4.字音识记
辇.车( )
媵.嫱( )
逦.迤.(
) 锱.铢( )
梁椽.( )
珠砾.( )
鼎铛.( ) 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答案:niǎn yìnɡ chēnɡ lǐ yǐ zī yǔ chuán lì
5.古今异义
(1)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词类活用
(1)六王毕,四海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骊山北构而西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辇来于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朝歌夜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族秦者秦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
第 19 课 阿房宫赋
学国学 1.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选自《诗经·大雅·荡》 【译文】 事情都有一个开始,但很少能坚持到底。
2.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选自《诗经·小雅·棠棣》
【译文】 兄弟在家中争吵,但对外来的入侵和侮辱却共同抵 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阿房宫赋》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阿房宫赋》课件

赋的流变:
汉代流行 的大赋
骚赋 汉赋 骈赋
唐代产生的考试 专用的试帖赋, 其情势一直沿袭
至清末
律赋 文赋
屈原、宋玉为 代表的楚辞及 后世模仿之作
孕育于汉魏之际, 流行于两晋南北朝
的汉赋变体
唐宋两代都出现过“古文”运动,即反对 僵化的骈体文,提倡写作刚健质朴、新鲜活泼 的散文的运动。受这种优秀散文的影响,骈赋 又产生变化,向散文化方向发展,形成文赋。
检测提升
c 选出下列词语中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A.复压 缦立 勾心斗角 高低幂迷 B.不暇 鉴借 春光溶溶 明星荧荧 C.纷奢 锱铢 杳无音信 直栏横槛 D.帛褛 骄固 雷霆乍惊 尽态极言

目标揽胜
• 通过注释,学习课文第1、2段,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 通过理解第1、2段内容,体会作 者的写作手法。
阿房宫赋
杜牧
总目标
一 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二 理解文章主旨,培养学生勤俭勤俭的品质,树
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三 体会赋体铺叙、夸张、渲染的特点。

目标揽胜
• 知人论世,了解赋体。 • 通读字音,初步感知。
学思并重
• 查阅资料,了解赋的相关知识。 • 了解杜牧,学过的杜牧的诗有哪些? • 查找相关写作背景。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 奈何:怎么,为什么。
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锱铢(zīzhū):古代重量名,一锱等于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的一两的二十四分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之一。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
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 负栋之柱:承担栋梁的柱子。
检测提升

第19课 阿房宫赋-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解析版)

第19课 阿房宫赋-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解析版)

第四单元第19课阿房宫赋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各项中,画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水涡(wō)矗立(chù)锱铢(zū)鼎铛玉石(chēng)B.辇车(niǎn)雷霆(tíng)摽掠(piáo)妃嫔媵嫱(yìng)C.椽笔(chuán)妍媸(chī)槛车(jiàn)逦迤不绝(yǐ)D.呕哑(yā)戍卒(wù)晓鬟(huán)廊腰缦回(màn)【答案】C【解析】A项,锱铢(zhū)。

B项,摽(piāo)掠。

D项,戍(shù)卒。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椒兰栗粒参差春光融融B.赋税琴弦云鬟遥无音信C.焚烧气侯腻烦勾心斗角D.凄迷梳妆架梁金块珠砾【答案】D【解析】A项,粟粒;B项,杳无音信;C项,气候。

3.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含义,相同的一组是()A.六王毕,四海一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B.戍卒叫,函谷举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C.奈何取之尽锱铢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D.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答案】C4.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①杳不知其所之也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B.①骊山北构而西折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C.①辇来于秦②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D.①盘盘焉,囷囷焉②且焉置土石【答案】A【解析】A.都是动词,往、到;B.①连词,表并列/②连词,表转折;C.①动词,到/②介词,比;D.①用于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②疑问代词,哪里。

5.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③杳不知其所之也④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答案】A【解析】①和②中的“而”都是连词,表转折;③中的“之”为动词,到,往;④结构助词,的。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19课阿房宫赋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19课阿房宫赋

【答案】细读全文,不难看出作者旨在总结秦王朝灭亡的 历史教训,用以警诫后人。第一段铺陈阿房宫的宏伟壮丽。第 二段叙写宫中美女之众,珍宝之多。第三段夹叙夹议,点明: 正是由于秦王朝的统治者骄奢淫逸,滥用民力,致使农民起 义,一举亡秦。第四段转入议论,进一步指出:六国衰亡,秦 朝覆灭,其根本原因都在于不能爱民。篇末四句言简意赅,暗 寓讽谏之意,含蓄地告诫后人,如不以历史为鉴,还会重蹈覆 辙。
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
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人称他为“樊川先生”“杜樊 川”,也称他为“小杜”,以别于杜甫;又因和李商隐齐名,被称为 “小李杜”。
背景解读
《阿房宫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即公元825年,杜牧 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 《阿房宫赋》。”唐敬宗李湛十六岁继位,贪好声色,大兴土 木,游宴无度,无视朝政,求访异人,希望获得不死之灵药, 因此在位三年即为宦官刘克明所杀。作者预感到唐王朝的危险 局势,就借这篇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 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 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 得“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结局。
对应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提示:联系时代背景和文章中心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现代文中的“可怜”是“值得怜悯”的意思,但 在文言文中通常解释为“可爱、可惜”的意思。这里的“可 怜”解释为“可惜”。作者用这两个字,使无穷感慨充溢字里 行间。一度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土崩瓦解, 迅速灭亡;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也在一场烈火之中化为灰 烬。秦朝速亡的史实说明,不能爱民,难图久安。但是,当时 的唐朝统治者无视历史教训,沉湎声色,又大起宫室,身居积 薪之上,仍以为安。作者目睹现实,感慨万千:神奇瑰丽的阿 房宫付之一炬令人可惜,显赫一时的秦王朝毁于一旦令人可 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想今人又在步秦人之后尘,唐王 朝的命运不也令人担忧吗?“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作者的 不安与忧愤溢于言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课 阿房宫赋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缦.回(m àn) (2)不霁.何虹(jì) (3)尽态极妍.(y án) (4)鼎铛.玉石(chēnɡ) (5)金块珠砾.(lì) (6)横槛.(ji àn) (7)逦迤..(lǐ yǐ) (8)锱.铢(zī) (9)架梁之椽.(chu án) 二、文言基础知识梳理1.古今异义(1)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古义:形容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

今义:比喻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2)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古义:天气冷暖。

今义: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

(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古义:金玉珠宝等物。

今义:筹划、组织并管理。

(4)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古义:可惜。

今义:怜悯。

2.一词多义(1)族⎩⎪⎨⎪⎧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动词,灭族士大夫之族.,曰诗曰弟子云者:名词,类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名词,家族(2)焉⎩⎪⎨⎪⎧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用在形容词后面,表示 事物的状态,“……的样子”或师焉.,或不焉.: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且焉.置土石:兼语词,于何,在哪里(3)而⎩⎪⎨⎪⎧ 骊山北构而.西折:连词,表示顺承关系不敢言而.敢怒:连词,表示转折关系谁得而.族灭也: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连词,表示递进关系(4)举⎩⎪⎨⎪⎧ 戍卒叫,函谷举.:动词,拔、攻占吾力足以举.百钧:动词,举起举.世无双:副词,全3.词类活用 (1)六王毕,四海一.:数词作动词,统一。

(2)蜀山兀.,阿房出:形容词作动词,指山上树木已被砍伐净尽。

(3)骊山北.构而西.折:名词作状语,从北面,向西面。

(4)辞楼下殿,辇.来于秦:名词作状语,乘辇车。

(5)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朝”“夜”,名词作状语;“弦”,名词作动词,弄弦,弹琴。

(6)鼎.铛玉.石,金.块珠.砾:“鼎、玉、金、珠”,名词的意动用法。

(7)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名词作动词,灭族。

(8)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前者指收藏的珍宝,后者指聚敛的金玉。

(9)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哀”,形容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悲哀;“鉴”,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鉴。

4.文言句式(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省略句,长桥卧(于)波。

(2)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介词结构后置句。

(3)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判断句。

5.翻译句子(1)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译文:唉!一个人的心思,就是千万个人的心思啊。

(2)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

译文:直的横的栏杆,比全国的城墙还多。

三、名言警句课文名句1.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2.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3.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4.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5.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6.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7.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一、作者简介杜牧(803—852),晚唐诗人。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

早年主张削平藩镇,抗击吐蕃、回纥,晚年趋保守消极,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此称他为“杜樊川”。

官终中书舍人。

杜牧工于诗、赋、文、辞,他的散文以议论见长,气势纵横,敢于议论军国大事,指陈时弊,具有较强的现实性,继承了韩、柳派古文家的优良传统。

在“赋”这种文体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的进程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唐宋古文运动”中自觉地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形成了区别于“汉赋”“骈赋”和“律赋”的独特文体“文赋”。

他的诗意境清新,风格豪健俊爽,在晚唐轻浮艳丽的文坛上独树一帜。

后人称他为“小杜”,以继杜甫;又因和李商隐齐名,被合称为“小李杜”。

二、背景展示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作者曾在《上知己文章启》一文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唐敬宗李湛十六岁继位,贪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求访异人,希望获得不死之灵药,因此在位三年即为宦官刘克明所杀。

作者预感到唐王朝的危险局势,就借这篇赋,表面上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古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最终只能落得“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结局。

三、文体知识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

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赋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在古代,特别在汉唐时诗与赋往往并举连称,而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

文白对照六王毕 ,四海 一,蜀 山 兀,阿房六国灭亡了,天下统一,四川的山光秃了,阿房宫(建成)出 。

覆压 三百余里, 隔离 天日。

出现了。

(它)覆盖了三百多里地,(楼阁高耸)遮蔽了天日。

⎣⎢⎡ 六王毕:六国灭亡了。

六王,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的国王,即指六国。

毕,完了,指为秦国所灭。

一:统一,数词用作动词。

兀:山高而上平。

这里形容山上树木已被砍伐净尽。

出:出现,意思是建成。

覆压:覆盖。

隔离天日:遮蔽了天⎦⎥⎤日。

这是形容宫殿楼阁的高大。

骊山北 构而 西 折,(阿房宫)从骊山北边建起,折而向西, 直 走 咸阳。

一直通到咸阳。

⎣⎢⎡⎦⎥⎤构:动词,架房建屋。

走:趋向。

二 川溶溶,(渭水、樊川)两条河水缓缓流入宫墙。

五步一 楼,十步一 阁;流动,进入宫墙。

五步一座高楼,十步一座小楼;⎣⎢⎡二川溶溶:二川,指渭⎦⎥⎤水和樊川。

溶溶,河水缓流的样子。

阁:小楼。

廊腰 缦回 ,檐牙高走廊萦回曲折似人腰,屋檐高高翘起 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像鸟嘴;各依地势,攒聚对峙。

⎣⎢⎡ 廊腰:连接高大建筑物的走廊,好像人的腰部。

缦:萦绕。

回:⎦⎥⎤曲折。

檐牙:屋檐突起,犹如牙齿。

抱:据有。

心:屋心。

角:檐角。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盘旋着,屈曲着,像蜂房像水涡, 矗 不知其几 千万落。

矗立着不知它们有几千万座。

⎣⎢⎡ 盘盘:盘旋的样子。

囷囷(qūn ):曲折回旋的样子。

焉:相当于⎦⎥⎤“凛然”“欣然”的“然”。

矗:形容建筑物高高耸立的样子。

下文“杳不知其所之也”的“杳”,用法与此相同。

落:相当于“座”或者“所”。

长桥 卧 波 , 未 云 何 龙?长桥卧在水上,没有云怎么(出现了)龙?⎣⎢⎡长桥卧波,未云何龙:这是用故⎦⎥⎤作疑问的话,形容长桥似龙。

复 道行 空,宫殿楼阁之间凌空的通道跨越天空, 不 霁 何 虹?高 低 冥 迷, 不知没有雨过初晴,怎么出现了彩虹?高高低低令人迷蒙,分不清是西 东。

歌台 暖 响 , 春光 融融;西还是东。

台上传来温柔的歌声,如同春光那样融和;⎣⎢⎡复道:在楼 ⎦⎥⎤阁之间架木筑成的通道。

因上下都有通道,所以叫复道。

冥迷:分辨不清。

融融:和乐。

舞殿冷袖,殿里舞袖风雨 凄 凄。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拂动,如同风雨交加那样凄冷。

一天之内,一宫之中,而冷暖(却)不同。

⎣⎢⎡⎦⎥⎤冷袖:舞袖飘拂,好像带来寒气。

妃嫔媵嫱 ,王子 皇 孙,辞 楼下殿,六国的嫔妃,王侯的女儿、孙女,辞别(六国的)楼阁宫殿,辇来于 秦。

乘辇车到秦国。

⎣⎢⎡妃嫔(fēi pín )媵嫱:指六国王侯的宫妃。

她们各有等级(妃的等级比嫔、嫱高)。

⎦⎥⎤媵是陪嫁的人,也可能成为嫔、嫱。

王子皇孙:指六国王侯的女儿、孙女。

辇来于秦:乘辇车到秦国。

朝 歌 夜 弦, 为 秦 宫人。

明 星 荧荧,早晨唱歌,晚上弹曲,当了秦国的宫人。

明亮的星光晶莹闪亮,开 妆镜也;那是打开了梳妆镜;⎣⎢⎡弦:名词用作动词,弄丝弦、奏乐。

荧荧:明亮的样子。

下文紧连的四句, ⎦⎥⎤句式相同。

绿 云 扰 扰 , 梳晓 鬟也;渭流墨绿的云彩纷纷扰扰,那是早晨起来梳理鬟鬓;渭水涨 腻, 弃 脂水也;烟斜雾横, 焚椒兰涨起了油腻,那是洗完脸倒掉的胭脂水;烟雾升腾,那是在烧椒兰也 。

雷霆乍 惊 , 宫车过 也 ;熏香。

雷霆忽然震响,那是宫车过去了;⎣⎢⎡鬟(hu án ):环形的发结。

涨腻:涨起了 ⎦⎥⎤(一层)脂膏(含有胭脂、香粉的洗脸的“脂水”)。

椒兰:两种香料植物,焚烧以熏衣物。

辘辘 远 听 ,辘辘车声越听越远,杳 不知其所 之 也。

一 肌 一 容 ,尽态极妍,杳然无声,不知它驶向什么地方。

每寸肌肤,每种姿容,都极尽娇美,⎣⎢⎡⎦⎥⎤辘辘:车行的声音。

杳:深远,不见踪影。

之:动词,去。

态:指姿态的美好。

妍:美丽。

缦立远视,久立远看,而望幸焉。

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盼望得宠。

有的(妃子)三十六年没有见到(皇帝)。

⎣⎢⎡ 缦立:久立。

幸: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叫“幸”。

妃、嫔受皇帝宠爱,叫“得幸”。

这里的“幸”包括以上两层意思。

三十六年:秦始皇在位共36年。

按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统一中国,到第37年(前209)死,做了12年皇帝,这里说36年,是举其在位年数,形容时间长。

燕赵 之收藏,韩 魏 之经营,齐 楚 之精英 , 几世几 年 ,燕国赵国的收藏,韩国魏国的积蓄,齐国楚国的精华,(是)多少代多少年,剽掠其 人 ,倚叠如山。

从人民那里搜刮来的,堆积如山。

⎣⎢⎡收藏:指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

下文的“经营”“精英”也指金玉珠宝等物。

剽:抢劫、掠夺。

人:民。

唐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民为人。

下文“人亦念其家”“六国各爱其人”“秦复爱⎦⎥⎤六国之人”的“人”与此相同。

一旦 不能有 ,输来其间。

一旦(国家破亡)不能保有,运到这里。

鼎 铛 玉 石 , 金 块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看作土块,珠 砾 ,把珍珠看作石子,⎣⎢⎡倚叠:积累。

鼎铛(chēn ɡ)玉石,金块珠砾: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 ⎦⎥⎤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子。

铛,平底的浅锅。

弃掷逦迤,秦人视 之 ,丢弃满地,秦人看到这些(东西),亦不甚惜 。

也不很爱惜。

⎣⎢⎡⎦⎥⎤逦迤(lǐ yǐ):连续不断。

这里有“连接着”“到处都是”的意思。

嗟乎!一 人之心, 千万 人之心也。

秦 唉!一个人的心思,就是千万个人的心思啊。

秦朝统治者喜爱 纷 奢,人亦 念 其 家。

爱繁华奢侈,别人也(都)顾念自己的家啊。

⎣⎢⎡⎦⎥⎤爱:喜爱。

纷奢:繁华奢侈。

奈何为什么取 之 尽 锱铢, 用之如泥沙 ?搜刮别人到了一丝一毫(的境地),(而)挥霍起来像用泥沙(一样不加珍惜)?⎣⎢⎡⎦⎥⎤取:夺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